《姑苏渔姑情》读后感
加入VIP免费下载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

ID:346290

大小:3.7 KB

页数:2页

时间:2020-05-14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姑苏渔姑情》读后感“月落乌蹄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这是唐代诗人张继描写苏州渔村生活的一首诗。那是古代苏州的景象,现代这种景象已经很少见了。可在我们沈老师的笔下,又重现了这一幕幕记忆中的江南水乡。沈老师的语言细腻而含蓄,柔美而有情感。其中还能感受到浓郁的苏州话风味,读起来让我很有亲切感。沈老师描写的是苏州市相城区黄桥的景象,因为她是黄桥人,从小在黄桥长大,见证了黄桥发生的一切。黄桥很美,很多她在描写黄桥的时候我都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望亭,因为望亭也属于相城区,又毗邻太湖,与黄桥有很多相似之处,真得很有感触。虽然黄桥和望亭有一段距离,但地域之间能感受到文化的传递。本书共有七个章节,让我感触最深的是第四个章节:渔乡生活。作者作为一个渔民的女儿有个非常幸福的童年,她是鱼的好朋友,见证了鱼的一切,从鱼秧、鱼食、喂鱼、捕鱼食、花子到饭桌上的鱼。沈老师家是名副其实的捕鱼人家,从文中可以看出沈老师特别喜欢粉青鱼,她描述了那时候的粉青鱼金贵又娇贵。青鱼肉质结实、味道鲜嫩,肥而不腻,在当时黄桥粉青风靡一时,是上海人节日的大餐,而一条大粉青竟需要养四五年的光景。而粉青的吃食也是有讲究的,从鱼秧到一龄鱼二龄鱼三龄鱼吃得都是不一样的,鱼秧要吃豆浆,一龄吃菜饼末,到二龄的时候就要吃螺蛳了。作者的父亲经常会去太湖捕螺蛳,沈老师专门写了一篇《太湖吸螺》,文中说到了父亲去太湖吸螺多少次死里逃生,这让我想起来我们望亭这边的太湖景象,以前我们家乡也有很多渔民,那时候都是去太湖捕鱼的,因此在我们家乡可以买到很多新鲜的鱼腥虾蟹,而且价格很便宜,当然作者提到的螺蛳。听我母亲说在我小时候经常有跑进村子里卖螺蛳的渔民,那时候才两块钱一斤。除了螺蛳,沈老师还写了《行灶》,像我这样的乡下人看到这个行灶还是很亲切的,因为我小时候每家每户都有灶,那时候都是在灶上煮饭、烧菜的,冬天冷的时候最喜欢在灶膛里生火了,那里非常暖和,我喜欢在里面叠很多草把头,草把头是晒干的稻草,叠好了就可以放灶膛里烧了,光靠稻草还不够,我爸那时候还会砍很多树枝来烧,每次我都会待到脸红彤彤才出来。后来有了煤气灶,电饭锅,电磁炉这些新型的做饭工具后,土灶也慢慢地被拆了,作者也讲到父亲舍不得拆灶,那一代的人应该对土灶都有感情吧!作者还写了很多很多有意思的事,物,人。把我带回了我的童年时代,黄桥变了,望亭也变了,很多地方都拆迁了,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故事,我很庆幸我小时候在乡下生活过,体验到了很多城里人包括现在的小朋友都体验不到的田园生活,田园乡村生活的节奏很慢,可以很悠闲地与大自然玩,享受大自然给我们带来的美好!黄桥,望亭都是一个个小镇,如今政府很重视小镇的发展,保护小镇的乡村环境,把田园的美好展现给越来越多的向往自然的人们!相信将来这些小镇不仅风光好,经济也越来越好,乡村人民也能过上幸福的小康生活!

资料: 3.6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