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站》读后感 今天上午接到闺蜜的电话,询问是否有现成的正能量的读后感一用。我一听心里就乐了,这不是好友向我约稿吗?欣然同意。但并不是因为我正好有她想要的东西,而是她想要的东西正是我多年前就制定的读书计划,可总被种种原因打扰,无法完成。朋友正好给了我一个不能推辞且必须坚持下去的理由。 以后每读完一本书,无论什么书,都要坚持写下读后感,以资鼓励与鞭策。其实,看以前的博客,也是有几篇读后感的,但无法做到坚持不懈。如今几日,因想了却旧帐,继续阳光生活,正在做一番规划和努力,好友的约稿像是助推了一把,真好。自一番努力后,好运不断。现在就来写第一篇,《空间站》读后感。 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非常应景的是我刚刚读完了美国作家詹姆斯.冈恩的小说《空间站》。这本书由5个独立成篇的小说构成又可以互相联接的长篇小说,《黑夜洞窟》《骗局》《大转轮》《火药桶》《寂寞太空》,五篇小说分别由5 个不同的宇航员作为文章主角,通过他们的亲身经历,讲述了某国从第一艘绕地球飞船的建造,到空间站的初级构建和成熟完善,以及成功进入火星轨道飞船的故事。全面诠释了五代宇航员为了航天事业奉献了青春与生命的可歌可泣的故事。 其实,之所以在图书馆里成千上万的图书里选择了这本书,是因为本人自小就对天空充满了好奇,在读小学时就喜欢看一些相关太空的杂志。后来这个爱好慢慢被时间淹没在岁月的尘埃里。直到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由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举国欢呼之余,惊醒了儿时的梦想。此时,除了关注祖国的航天事业,也无他念。后来,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烟台籍的航天员王亚平和聂海胜、张晓光乘神舟十号进入太空,更让我喜不自胜。2018年时《学习国强》APP出现时,我翻阅了大量相关太空的文章和视频,对中国航天事业有了深入的了解,对钱学森、郭永怀等航天专家们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深深地被他们的事迹和献身精神所感动。了解航天人,就是这个想法驱使我选择了这本书。 《空间站》的5个故事,我就不一一陈述,最让我感叹的是最后一篇小说《寂寞太空》。5名宇肮员被送入飞船,要历经260天的太空飞翔,发射进入火星轨道的火箭。在太空的260天里,5名宇航员除了忍受飞船里肮脏的空气、无法下咽的食品等一系列客观环境的艰辛、困难与危险,最让他们无法忍受的是寂寞的时光。在狭窄的空间和失重的条件下,每个人连基本的活动都受到限制,勿论其他娱乐活动,陪伴他们只有寂静,每个人的心理都经受了巨大的压力。在艰苦的环境和巨大的精神压力下,其中4个人相继死亡。最后一名宇航员杰利内克在成功点火火箭后,按下了“空气调节器——停”的键钮。当全部空气排完后,杰利内克也死在了飞船里。是的,这是一个单程航行。从他们加入这艘飞船开始,每个人心里都清醒的知道,无论任务成功与否,他们都有去无回。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寂寞。合上书本,我深深地感叹到,平时在诗词歌赋里读到的所谓“寂寞”与“孤独”都是纸上谈兵、无病呻吟。真正把几个人放到茫茫的黑暗的太空里200多天,够不着天够不着地,每天除了维持飞船的正常功能和应对突如其来的死亡,再无他事。这样的心理考验,也许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受其寂静的撕裂之痛。 这更让我连想到中国沙漠里的航天人们,他们每日每夜与沙漠相伴的寂寞。虽说这要比黑暗的太空好上几百倍,但也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寂寞与隐忍。相比较我们这些生活在鲜花绿草的普通人来说,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美好与幸福。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是多少钱学森这样牺牲自我的科学专家,以及驻守边疆的没有在历史或档案中留下姓名的普通军人的寂寞守卫得来的,享受着亲人、朋友、同事围绕的我们,无论是有欢笑,有争吵,有倍伴,有分歧,都是无比地幸运。请珍惜当下生活的每一天,每一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