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新教材,迎接新挑战——读《新教材,新在哪里》有感说是领读,其实只能谈得上是分享。今天,我要分享的是《温儒敏语文讲习录》第二辑中的一篇题为《新教材,新在哪里》的文章,这是一篇访谈。 首先我们要知道新教材指的是什么,新教材是指由教育部直接编写的教材,也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部编本”语文教材,它代替了原来的人教版。再来看 关键词“新”,它的意思是:初始的,没有用过的,是与“老”“旧”相对而言。那么今天我们要了解的就是与以往流行的教材,包括人教版相比,“部编本”有何创新?那么,我们来了解一下“部编本”的诞生背景。在“部编本”之前,语文教材主要是“一纲多本”的存在形式。小学有12种版本,初中有8种版本。我记得我教过人教版,教过北师大版,还教过西师大版。这些教材都是由地方和出版社共同编辑发行的,因为受到经济等各种因素的制约,呈现出来的质量也是参差不齐,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课改的进一步推进,已经不能满足新的教学需求。俗话说,“分久必合”,“部编本”语文教材的诞生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我们再来看一下“部编本”的打造团队。“部编本”语文教材是由教育部出面聘请主编和编写专家,调集了全国最强的编写队伍,包括学科专家,包括大学教授、作家诗人,包括优秀的教研员和教师,包括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编辑,还包括一些外围的各学科的咨询专家、学者,达百人之多。另外,“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从2012年3月8日正式启动,到2016年经过批准投入使用,历时4年多。所以,它有条件在总体质量和水平上超越其他版本的教材。所以,能够起到示范、引领的作用。当然,从2017年开始部分年级使用,到2019年中小学全部使用,实现了“三年全覆盖”。那么,接下来我们就从六个方面来了解一下“部编本”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一、“部编本”之编写理念所谓编写理念,其实也是总体特色。往后读过的老师可以看到,这部分内容跟本书109页的内容是重叠的。 概括起来有四点:1.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材编写属于国家的行为,体现的是国家的意志。为什么把《新教材,新在哪里》一文放在第二辑《有什么样的教材就有什么样的国民》里来,原因就在这里。新教材通过落实“整体规划,有机渗透”这一原则,处处考虑尽可能服务于“立德树人”的目标。2.接地气儿,并且起到纠偏的作用。编写组是对十多年来课程改革以及课程标准实施的得失状况,进行了细致的调查总结的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把“以人为本”“自主性学习”等新的教学理念在语文教材中沉淀下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能够满足一线老师的使用。比如说语文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两多一少”,精读精讲太多,反复操练太多,学生读书太少,新编语文教材就采取了“两个延伸”(即往课外阅读延伸,往语文生活延伸)的措施来进行纠偏。3.加强教材编写的科学性。这次编写教材非常突出的一个做法就是“编研结合”,也就是把学界有关语文认知规律的研究成果吸收进来,用来指导编写。比如一年级新教材识字课就采纳了北京师范大学关于儿童字频研究的成果,把儿童读书最先需要认识的300个字安排到教材中。本书第70页讲过这300个字的选择原则是:构型简单,重现率高,其中的大多数能成为其他字的结构成分。这样就更加便于学生识字。今年我教一年级,看到一年级语文教材还有一个大的变动,就是把拼音教学放在了识字单元后面,先认识一部分汉字,大约开学一个月,进行过开端教育后,学生基本适应了小学生活,此时再来学拼音,使拼音和认字互为拐棍儿,降低学习难度,避免一入学就产生畏难情绪。 4.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部编本”语文教材,无论是在课文的选取还是习题的设计,或者是教学活动的安排,都努力切入当代中小学生的语文生活,适应社会转型和时代需求,体现时代性。此外,教材中的课文有较多更新,新课文约占30%以上,更加适合语文教学。还有,教科书的编写语言、习题的题型变化、插图和装帧设计,都有所创新,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根据我个人的思路,我打乱了原文的顺序,先来讲讲选文的标准。因为我认为把框架体例和知识体系放在一起说,更连贯。二、“部编本”之选文标准部编本语文教材的选文标准主要有四个,即经典性、文质兼美、适宜教学、时代性。 不难发现,很多经典课文重新回归,其出发点就是要守正。其实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守正创新”这个词在温老的口中和笔下出现的频率比较高。因为这是新教材编写的宗旨。重复的就是重要的,是希望引起老师们的重视和思考的。那么相对来说一些看似很不错,但没有经过沉淀的“时文”就相对减少了(时文,指流行于一个时期、一个时代的文体)。新教材还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变化就是传统文化的篇目增加了,这一点我也有感受,小学一年级就开始有古诗文,整个小学六年级的12册,共选优秀古诗文124篇,占所有选片的30%,比原有人教版教材增加55篇,增幅达到了80%,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就可以看出来,新教材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之高。除了篇数多之外,在题材上也更加的多样了。从诗经到现代的诗文,从古风、民歌、律诗、绝句到词曲,从诸子散文到历史散文,从两汉论文到唐宋古文明清小说,均有收录。另外,革命传统的教育篇目也有所增加,小学就选了40篇,初中29篇,其中鲁迅的作品就有9篇。为什么鲁迅的作品在新教材中出现那么多呢?其实我们也听到过一些关于对于鲁迅作品的讨论,鲁迅的作品的确比较深奥难懂,也不易体会其趣味,所以说学生都不太喜欢,老师也觉得很难教。那么为什么还要选9篇之多?在整个教材编写过程,中央和教育部对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有很多指示和要求,编写组特别注重把两个“传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融入教材。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蜚声世界,被誉为“20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可以说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是民族魂。毛泽东曾经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因此,鲁迅的作品出现较多。那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鲁迅的作品呢?浙江省课堂教学能手、浙江省鲁迅研究会会员刘发建老师就带领他的小学生开展过“鲁迅阅读周”的活动,很受学生喜欢。因此,我们应该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想办法打消学生的畏难情绪,让他们一步一步走近鲁迅,感受鲁迅文章魅力和鲁迅个人的魅力。三、“部编本”之框架体例部编本这次最明显的改进了就是按照双线组织单元结构,这与之前其他版本包括人教版教材的主题单元结构相比,做到了双管齐下。之前的各种版本语文教材基本上都是主题单元结构,是一条腿走路,多照顾到人文性而可能忽略了教学规律,且教学缺少梯度。现在新教材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就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一条线是“内容主题”,一条线是“语文素养”,也就是我们在新教材培训时听到最多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其中“内容主题”是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而“语文要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须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这些若干个知识、能力训练点,分散在我们的教学过程当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呈现一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态势。 本学期开学初,我对本校的老师进行了一下语文教材的培训,其中就提到这样一个例子,一下第三单元的人文主题是“伙伴”,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当时刚好讲到了《树和喜鹊》,我就以这一课为例进行分享。在本课第二段的下面有一个泡泡,提示说“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于是我就带领学生去读上文。上文是这样的,“从前这里只有一棵树,树上只有一个鸟窝,鸟窝里只有一只喜鹊。”孩子们先找出三个“只有”和三个“一”,然后谈感受,从而体会到孤单就就没有人陪伴,感到很寂寞。这就是对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训练。这里的泡泡其实是一种补白的形式,就是后面“知识体系”一部分中讲到的“补白”。四、“部编本”之知识体系 我从这部分内容里提取到一个关键词,就是“语文核心素养”。新教材注重落实的知识点、能力点,都是围绕语文核心素养来展开的,从而确定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其实“知识体系”并非新名词。我教学已经有二十多年了,传统教学和课改我都是亲身经历,深有体会的。二十年前,语文教学的知识体系其实还是比较清楚的,听、说、读、写的能力点和知识点都很清晰。但出现的问题就是考什么教什么,教什么练什么,于是就是形成了题海战术和反复操练的应试教育。实施新课程以后,上述问题的确有所改善,课堂丰富起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但是一强调说不再去讲语法、修辞、语文知识,要随文学习,就难免倒向另外一边。强化了人文性的同时,语文知识体系难免有所缺失。课堂上热闹多,干货少,学生成绩普遍有所下降。所以说课改十年有得有失。在这次编写新教材的时候就针对知识体系这个问题,通过建立新的框架体例,用两条腿走路,既照顾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同时也照顾到了语文的知识体系,按照课标的学段目标要求来细化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训练,并逐一落实到各个单元,强调一课一得,努力构建适合中小学的语文核心素养体系。温老又提出,虽然我们是有体系的,但是又不能体系化,目的就是防止过度操练,但是不过度操练又需要训练,所以我觉得这就是一个“度”的把握。月盈则亏,水满则溢,进退有度,方为正法。五、“部编本”之读书举措“部编本”语文教材最明显的一个读书举措,就是把课外阅读纳入了教材体制。比如一年级就安排了“和大人一起读”,这是一个崭新的板块,目的就是和学前教育进行衔接,从学生一入学就引导学生的读书兴趣。到了中高年级又安排有课外阅读拓展,包括课后的思考题,拓展题,还有一些阅读课外阅读提示的引导,把学生的阅读从课内引向课外。到了初中又有“名著选读”,改变以往“赏析体”的写法,注重“一书一法”,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的同时,传授其阅读方法。最后形成了“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这些都体现了新课改的方向。我发现,这里以“教读”取代了“精读”,以“自读”取代了“略读”。我们都知道语文教材当中有两个课型,精读和略读。这两个本身是不同的课型,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该是采取不同的教法,但是在真正的教学实践当中,普遍的做法就却是精读作为重点,那就多讲一点,略读不太重要,就少讲一点,它们的差别只是时间的问题,方法几乎是一样的,所以最后这两种课型也就没有什么区分了。但实际上精读课的功能是什么?就是要给例子,给方法,举一反三,激发学生读书的兴味,简称“学方法”;而略读主要是让学生自己读,并且把在精读课当中学到的方法运用到阅读课当中,自己去试验、去体会,简称“用方法”。两种课型配合着进行,才能更好地完成阅读教学。所以在新教材编写的时候为了纠偏,就把初中教材的“精读”改为“教读”,把“略读”改为“自读”。我们作为小学语文老师,要从思想上跟新教材保持一致,重视阅读方法的问题,重视阅读速度的教学,采用“1+X”的办法,也就是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最终达到课标所提出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书”的目的。六、“部编本”之写作教学 写作教学的创新就是突破原有的模式,在突出综合能力的前提下,注重基本方法的引导。教材编写组其实想通过新教材,向我们传达这样一个理念,写作教学也应该形成一个系列,这样既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同时也更能找到训练的抓手,方便老师进行教学。《温儒敏语文讲习录》已经读了将近两辑了,在读书的时候我有这样的一些感悟,想跟大家分享。首先是我们读的时候要“瞻前顾后”,因为这本书里面的内容大多以访谈和讲稿的形式出现,尤其是访谈,它的内容碎片化,而且前后有重叠有交叉,那么我们要关注出现频率高的内容,这都是重中之重,是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要“百度解疑”,因为在阅读的过程当中难免会遇到一些疑惑,从书中也找不到答案,比如说在读到第58页的时候,我就发现时间上无法照应,后来查百度,梳理清楚了一条时间线:新教材编写2012年3月8日启动,2016年经过了批准投入,2017年秋季在一年级和七年级开始实施新教材,2018年秋季一到八年级使用新教材,到了2019年秋季一至九年级全部使用新教材。这样心中就会豁然开朗。另外还需要“大量补白”,今天我领读的这篇《新教材,新在哪里》原文其实也不过3400字。为了领会得更加深入,我又在百度上查找了相关的若干篇文章,阅读量基本上就达到了3万字,这样读能开拓我们的视野,对阅读的内容也会有更准确的把握。最后还要注意在读的时候“联系实际”进行反思,这也是一个自我提升的好方法。用好新教材必定要面临新的挑战,但是困难与成长是一体两面、彼此共存的。正是因为有了新教材,所以才能刺激我们搞好研究,研究新课标,钻研新教材,更新教学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作为一线教师一定要遵从国家的意志,做好这件利国利民利己的大事。很喜欢王月芬老师的那句话“如果万事俱备,你的价值何在?”向上的路肯定是艰难的。固然困难重重,但是因为有了“港区小语中心组”这个团队,我们能够彼此携手,相互影响,在语文教研员刘晓霞老师的带领下,让我们超越梦想一起飞,相信,我们都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