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读后感 想到读这本书,是因为日日在办公室吐槽带娃的操劳与焦虑,办公室黄老师强烈推荐我读的。向来对这类关于教育的书籍没有好感,但实在挨不过内心的焦灼,便带着一丝“自我拯救”的心思翻阅了起来。这是台湾作家吴晓乐从十八岁开始接了一堆家教工作,将自己与学生的美好相处经验逐一整理、记录下来。这本书中的九个家庭教育故事,无一不是反映当下教育、父母与孩子间的各种问题,令人唏嘘不已。有人坚信女儿患有多动症,直到她真的患上多动症;有人偷偷希冀着,父亲向她走过来,对她说一句:“好女儿,你也辛苦了!”;有人深藏秘密,却只能躲进柜子里;有人做了母亲,却习惯在深夜躲进厕所里痛哭,咬自己的手抑制哭声;有人在和母亲第一百次和解失败时,她决定宽恕自己……我替里面的每一个孩子感到悲哀,因为里面的他们无一不是父母、教育的牺牲品。书中的九个教育故事,没有一个是普罗大众乐见的教育神话;没有一篇看了会令人感到喜悦;没有一篇看了心中不会乱糟糟的,甚至觉得烦。看过书后,重新审视自己的成长经历,我替自己感到庆幸,因为现在的自己没有变坏、虽然平庸、仍在迷茫懒惰,但是也没有像剧中的主人公那样被控制、被束缚,现在的自己可以自给自足、独立去追求想过的生活,尽管现在还没过上那完美的生活。我很庆幸,我的父母不是剧中的母亲,为追求将孩子变成上流社会的人而总是做一些不切合实际的努力,甚至不断给家庭增加负担压力,给孩子增加负担压力。我的父母是支持读书,因为在他们的年代就是认为读书是唯一的出路。但另一方面,他们是穷苦的,所以不会拼死地冒充大头鬼来去供我们三姐妹读书、学这学那,而是只是在平常里说一下要我们好好读书,靠自己的努力来读到好学校,但如果失败也没有关系,不要想歪,不要感觉有压力,我们很普通,只要将来能过得比现在好就行了,不奢望。与书中的几个孩子相比,我真的替自己感到很庆幸,因为我没有在那样的压力下生活,虽然平凡普通,但是能较为顺利的快乐的度过那学生时代,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地活到现在,纵使我现在总感觉比那些有钱人家孩子少了很多才华与机会,少了很多努力,但是世界那么多人,比不过来的,过好自己的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然而,当我读到最后一个故事《高材生的独白》的时候,我又深深地被触动了。我想到了孩子,我自己的孩子。虽然我努力告诉自己,我不是书中的这个妈妈,我的孩子也不是书中的孩子。但事实是,我在书中的妈妈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时时刻刻关注自己的孩子,尽自己所能给孩子我们所认为的最好的教育,为孩子所收获的每一分“成绩”骄傲。我们的孩子在我们的关心之下,妈妈成长,努力成为了其他人眼中的优秀的孩子。然而,孩子并不快乐。这是书中高材生长大后最真实地独白,我的孩子不是高材生,也还没长大,但是我知道,我的孩子也不很快乐。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我是个“控制欲”太强的家长,我希望掌控孩子的人生,殊不知,在这个过程中牺牲了孩子的童年,牺牲了孩子的自由,牺牲了孩子最真实的念头……我是不是错了?我是不是需要改变?有没有一个可能,是我们的社会把“亲”与“子”绑得太紧了?在一个个怪兽家长的背后,不过是站着一个胆怯的、害怕犯错的人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这本书里的故事或许不在我们身边,亦或许就在我们身上。这些故事之所以存在,是期待我们去凝视一个初衷,静下心来,好好想想,把小孩带到这世界的初衷。正如书中那个叫茉莉的人所说,事情的最初,我们要的是孩子健康、快乐,最后我们的期待却无限制地扩张开来,于是伤害就无可避免,我们也失去了凝视孩子的初衷,曾经在某一时刻,我们光是触摸小孩柔软的掌心就满足不已。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和黄老师再次讨论起这个话题。我发自肺腑地说:“其实,我多希望自己能有所改变,不要再这样逼着自己的孩子成为自己想象中的孩子。我原先一直觉得,如果我的孩子不努力,不优秀,不是很没面子吗?现在,我只希望他快乐就好。”我知道,即使接下来的长长的教育道路上,我依然不一定能做好,但我会努力改变,让我的孩子做自己。“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乃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和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你们可以给他们以爱,却不可给他们以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你们可以荫庇他们的身体,却不能荫庇他们的灵魂……”纪伯伦在《先知》一书中对孩子的这段描述曾经打动过多少人,也曾打动过我。读过、懂过,却从不曾做过。我想我应该和你一起,再次凝视书中的每一张脸,凝视一个已经被淡忘的初衷——把孩子带到这世界上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