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之美——决策者的系统思考》——读后感这本书是一位做企业管理培训的朋友推荐的,说是从里面收获很多,于是就买了一本,看了起来。看完之后,并没有特别的启发和启示,原因可能是身份不同、知识结构和背景不同,所要处理的问题和系统也不同。我在想,这本书应该对西方人,特别是欧美人的思维冲击,可能远比东方人,特别是中国人的冲击要大。因为欧美的思维模式,一般是“devide and conqure”,是拆解加处理的模式,讲究的就是定量,是对细节的考察。而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模式,都是从宏观角度出发,去寻找“道”,更加契合本书中所讲到的内容,而且,传统文化那种玄而又玄的思维观,其实也符合系统论的底层思维。我还是把一些《系统之美》里面琢磨到的东西,感觉有点意思的东西先列出来。(1)系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东西,任何对于它所建立的模型,以目前的认知能力和程度,实际上都是很难反映出系统真实的规律的。认识一个系统,最佳的方法,是寻找到更多的观察角度,不断进行分析理解。(2)系统的变化,取决于三个东西。目标,体制机制,要素。三个东西,层面是从高到抵,但是目标对于系统的改变是最重要的。目标发生改变,系统会出现较大的改变。体制机制,即内部的联系发生变化,也会对系统的输出发生较大变化。要素的变化,也是能够提升系统能力的。如果对照到一个公司,董事长定义出公司的发展目标,管理层定义出围绕目标的各种计划、奖惩措施、公司制度,职员优秀而敬业,就是一个正向的改变。(3)系统内部的信息反馈,是形成良性循环的关键。各种制度,应该和系统的输出有着较紧密的动态联系,并会随着系统的变化而动态变化。(4)目标,全部是目标。如果没有明确的、正确的目标,系统一定会发生扭曲。换句话说,如果组织的发展战略不明确,组织是很难有很好的发展前途的(5)任何系统和组织都有增长的极限,所以把变大变成目标,其实并不是一个好的战略。(6)多样性是保证系统抗风险和提高适应力的关键。生物需要多样性,经济也需要有多样性。文化上过于强调优越性,也会破坏适应力。而这种强调优越性,其实是每个文化群体经常做的事情。(7)最深层的改变来源于范式的改变。因此,放大到社会,就是社会上三观的塑造。(8)任何权力应该建立在相应的义务和责任上。因为,没有的责任的权力,无法构成一个良性的反馈回路。会把系统引到一个危险的地方。目前,我们看到的白左,问题的根源就是他们提出了相应的要求,但是并没有为社会承担相应的责任,而是把责任转嫁给了其他人。(9)系统和世界如此复杂,每个人所看到的都是这个世界的一部分,不知道的事情依然很多,永葆谦卑,随时改变自己。(10)修改系统最佳策略,是采用幅度小而稳妥的策略,持续的监控,认真观察系统的发展方向,并且顺势而为,改变自己的路线。总觉得这和刚刚看过的《道德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也许,这才是领导者真正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