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汽车行驶速度
课型
实践活动课
设计说明
1.关注课堂教学的条理性,使学生获得系统而又完整的信息。 在教学中,把所传授的内容分成四个环节,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引导。首先是回顾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为新知的学习作铺垫,然后对所学内容进行初步了解,进一步扫除障碍;接着对折线统计图中的信息进行详细解读,掌握方法、培养能力;最后加以总结归纳,并伴以针对性的练习,促进知识的形成。 2.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开放的课堂环境。 在教学中,通过学生的自主观察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机会进行表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1.引导学生回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引导学生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汽车的行驶速度,看看怎样用图示来表达事物的变化。
1.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一起回顾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填空。 (1)张红应选择( )统计图表示一天气温的变化情况;选择( )统计图表示班级优、良、及格这几种成绩的人数。 (2)折线统计图不仅可以表示数量的( ),还可以表示数量的( )情况。
二、探究新知。(20分钟)
1.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了解汽车行驶速度的折线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83页例题图) (1)图中的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横轴每个小格表示什么? (2)汽车从解放路站到商场站一共行驶了几分? (3)汽车在整个行驶途中,速度有没有变化,是怎样变化的? 2.解读折线统计图,根据下面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具体了解和描述汽车行驶速度的变化情况。 (1)统计图中的点A表示什么?任意指出一点,说明意义。 (2)在第1分内,汽车行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3)在1分到3分之间汽车是怎样行驶的? (4)3分后,汽车行驶速度是怎样变化的? (5)汽车从1分到3分行驶的路程有什么变化? 3.与学生共同进行小结。
1.(1)看图回答问题,知道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速度。横轴每个小格表示0.5分。 (2)观察统计图,明确汽车一共行驶了4分。 (3)根据折线的走势判断出汽车在行驶途中的速度是先上升,然后保持,最后下降。 2.(1)观察点A所在位置,明确点A表示时间为0.5分时,汽车的速度为200米/分。然后举一反三,说出任意一点所表示的意义。 (2)在第1分内,汽车行驶速度从0米/分提高到400米/分。 (3)在1分到3分之间是一条水平线段,说明这段时间汽车行驶速度一直保持在400米/分。 (4)3分后,因为快到商场了,汽车的速度从400米/分降至0米/分。 (5)在这段时间虽然汽车的速度没有变化,但汽车一直在向前行驶,时间越长行驶的路程越长。 3.与教师共同进行小结。
2.根据统计图填空。 某水库水位情况统计图 (1)记录员每隔( )时做一次记录。 (2)( )时至( )时水位持续上涨且涨幅最大。 (3)( )时至( )时水位持续下降。 3.下图表示六年级同学到6千米外的公园参观的情况,请根据折线图填空。 (1)同学们去公园实际走了( )时。 (2)同学们在去公园的路上休息了( )时。 (3)同学们在公园里玩了( )时。 (4)同学们回来时平均每时行( )千米。
三、巩固提高。(10分钟)
组织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星期日,军军骑自行车到12千米外的风景区郊游,请你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军军从出发到回家,一共用了多长时间? (2)军军几时几分到达风景区? (3)军军在风景区玩了多长时间? (4)军军返回时平均每分行驶多少千米?
观察统计图,获取有用的信息,明确横轴和纵轴分别表示什么,每小格表示什么,分组讨论交流,分析统计图所反映的信息。 (1)军军1时出发,3时到家,一共用了2时。 (2)军军2时10分到达风景区。 (3)军军在风景区玩了30分。 (4)军军返回时用了20分,平均每分行驶12÷20=0.6(千米)。
4.下面是李红外出的折线统计图。请你用文字叙述李红的活动情况。
四、全课总结。(5分钟)
1.总结本节课的所学内容。 2.布置课后作业。
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汽车行驶速度 横轴表示时间,每个小格表示0.5分。? 纵轴表示行驶速度。 1分之内?速度上升? 全程用时4分 1分至3分之间?速度保持? 3分以后?速度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