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的乘法口诀》课例评析11月9日我参加了区小数骨干联盟开展的教学研讨活动。我执教的是苏教版二(上)的《7的乘法口诀》一课。该课是乘法口诀教学单元第二单元的课,是在学生学习了1~6的乘法口诀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口诀教学基本上都是五大传统环节,即“观察情境—提出问题—列加法和乘法算式—编制口诀—记忆口诀”。内容虽然简单,却因为模式一样,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教师的教学略显乏味。特别是学生有了一定的学习经验,还有来自各方的提前渗透,一部分教师或家长会有超前意识提前让学生把所有的口诀都进行了背诵,因此处于中间地带的7的乘法口诀该如何定位? 是忽视学生的已有经验,继续忠实地执行教学预案,还是脱离教材进行再设计?因此,我一直在思考,这节课到底该让学生经历些什么?得到怎样的发展?如何站在儿童立场上设计本节课的教学,如何在本节课中更好地开发潜能、发展思维呢?基于以上认知,我有以下几点思考:一、 建立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学会迁移,用类比的思想去解决新问题。学生经历了前面乘法口诀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丰富的学习经验,同时大部分学生对于后续即将学习的乘法口诀进行了提前背诵,因此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在磨课时,出现了“还没有教,就能背诵所有口诀”的场景。尽管如此,但是学生之间的发展水平并不统一,其中一定也有不会背的学生,并且学生提前的记忆很多是一种儿歌式记忆,是在不理解的前提下记忆的,他们对于口诀的理解,编制的方法等不一定完全能够掌握。因此基于学生的“学习起点”,从学生“学”的起点出发,我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复习6的乘法口诀,回顾其特征,利用新旧知识之间的迁移让学生自主编制7的乘法口诀,使他们理解口诀编制上的共性通法。二、 通过开放性问题设计,引导学生经历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能力的过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尝试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解释口诀“四七二十八”,帮助进一步理解口诀的意义。在这一活动过程中借助多元表征帮助学生建立图、式与乘法口诀之间的联系。同时由4个7的圆形图,推想“你还能看出几个7?想到哪一句口诀”,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提升数学思维品质,为后面应用口诀建立模型。一堂课结束后,我的感觉并不好,课堂上那些不安份的小脚此起彼伏的接连踢椅子而发出的声响一直刺痛着我。上完课,我收拾着教具,这些小家伙对于我的沮丧毫无理会,完全没有意识到,竟然过来热情地跟我道别。回想整节课,我在一阵阵时有时无的嘈杂声中度过,无助、沮丧充斥了内心,也影响了我的教学情绪了,限制了我的思维,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之中,以至于有一个游戏环节,我竟然出口“伤”人地说道:“我要把这些卡片发给积极发言的孩子。”那一刻,气氛虽然有了片刻宁静,然而这画面却有些违和,游戏环节明明不该是孩子争先恐后的急于表现的时刻吗?课堂上的不安静让我和孩子们之间加深了距离感,这样的氛围使教学偏离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下课后,我理清思绪,反思了一下,与其抱怨运气不佳,不如切实反思教学中还有哪些没有做到与做实的问题。教育的立场是儿童的立场,儿童立场应关注教学的各个层面,不仅仅从儿童立场出发去设计教学内容,也应当关注基于儿童立场下的教学管理方法。经过这次教学实践,我对儿童立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 教学设计层面:口诀不易呈现过早,尽可能借助情境图支撑教学教师应预见学生之间发展的不均衡,不能以部分学生的学代替全体学生的学,要把大多数学生有效参与问题作为底线。本节课,仅以复习6的乘法口诀,对其特征进行简要梳理,继而引导学生经历猜想,便直接编制7的乘法口诀。这样的设计虽然大部分学生都能顺利完成,但缺少了资源的积累,脱离了情境图的支撑,难以做到整体完全理解乘法口诀背后承载的算理。核心知识是教学特别需要眷顾和投放较多时间的,显然这样的学习过程不够夯实。为此,我对教学的前部分环节进行了如下再设计。 一、引入:今天这堂课,我们学习“7的乘法口诀”。(板书课题)对于7的乘法口诀,你有哪些了解?已经知道哪几句了?二、探究1、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其中两句口诀。师:这两句口诀是什么意思呢?谁能给大家解释解释?(一七得七就是1×7=7,是1个7……)师:我们光这样说让人有些不太明白,老师给大家提供一个例子,可以用例子来说话。2、借助情境图,初步理解口诀意义。出示例题图:摆1个小船用7个三角形。师:现在谁来解释“三七二十一”呢?预设:拼3只小船要用多少个三角形,7+7+7=21,3个7相加是21,所以用口诀”三七二十一”。(他说的好不好?掌声鼓励!)3、填写表格,系统感知几个7相加的和。师:这样吧,我们每个同学先独立地算出摆2只这样的小船要用几个三角形,摆3只、4只,一直到7只呢?然后我们再一起交流。学生独立填表。交流汇报、校对。师:这张表里可藏着7的乘法口诀呢!你觉得我们可以先记住些什么呢?(几个7相加分别是多少)预设:记住4个7相加是28,4×7=28,我还记得6个7相加是42……师:同桌可以互相提醒要记住些什么,然后考考对方。4、编制7的乘法口诀。师:现在大家能编出7的乘法口诀了吗?小组里交流交流,然后独立地编出口诀。……二、 课堂教学层面:(一)提高低段课堂教学的组织能力著名教育家赫尔巴特非常强调课堂秩序的管理,他说:“如果不坚强而温和地抓住管理的缰绳,任何功课的教学都是不可能的。”尤其是低段教学,课堂组织管理的重要性尤为突显。日常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对学生长期的常规训练来规范课堂秩序,而公开课往往只是一次性的教学,面对陌生学生群体,特别是低年级学段,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尽快抓住儿童的眼、耳、手、口、脑是需要教师精心计划和准备的。根据低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我觉得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组织低学段公开教学活动。1、顺应“好奇”特点,满足情感,引发内需。蒙台梭利说过,“儿童是上帝派来的密探。”显然在这节课里,一部分学生身下那把特别的坐椅引发的好奇心胜过了我的教学内容。根据儿童的好奇心理,在教学中可以创设有趣、新奇的教学情境,引发他们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还可以利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制作精美课件,运用声音、色彩和图案等,吸引儿童的注意力,抓住他们的“眼”。2、顺应“好动”特点 ,多感参与,激活内需。根据低年级儿童“好动”的心理特点,营造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创设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他们。3、顺应“好胜”特点,激励评价,满足内需。教学中应充分运用儿童语言亲近学生,在交流中增加亲和力。在日常教学中规范和丰富教师评价语,建立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二)课堂适时做减法 回看整节课的实录,发现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1、不管是提问还是评价学生回答,常会有意或无意的重复所提问题以及学生回答的内容。2、碎问(主要是追问)较多,整节课提问有一百五十多次。结合当时的教学实际,我分析有如下原因:1、担心学生声音小了,别的学生没听到;2、提问后发现没有学生立即举手,于是又重复第二遍。3、二年级学生表达缺乏条理性和完整性,一个问题抛出后总要追问无数个小问题才得以使问题回答完整。站在儿童立场,教师还是应当适时把身位往后退一退,把握好课堂节奏。只有儿童立场回来,学习才会真正发生,教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组织者”“引导者”。 针对以上问题和原因,我觉得可以做出以下改进。1、多运用激励性评价语言激励学生。倪萍的姥姥说过:“别舍不得夸孩子,芝麻夸着夸着就成西瓜了。”对于胆小、不自信的孩子来说,我应该多点等待的耐心,将课堂还给他们,使他们在鼓励中主动修正,完善自我。2、尊重儿童认知,适度“留白”,等待精彩生成。如果一个问题抛出即刻就会有人举手,意味着这样的问题一定不具备思考的价值。因此,教师还是应当放下焦虑,让教学节奏慢一点,允许学生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一节课是短暂的,留给我的遗憾和思考是无限的,学习带来思考,思考促进成长。希望在认识儿童、发现儿童、发展儿童之路上,我能一直保持乐学与尝试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