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17难忘的泼水节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
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忘、泼”等8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等讲述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的情景。
3.积累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学
重点
1.识字、写字。
2.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词句自主感悟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教学
难点
了解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情景,体会他们之间心连心的深情厚谊。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泼、族”等15个生字,会写“忘、泼”等8个字,读准多音字“铺、盛”。
2.初读课文,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教具
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谈话激趣,引入课题。
1. 谈话导入。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大家庭,除了汉族外还有55个少数民族,而少数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今天我要带领大家一起去参加傣族的泼水节。(板书课题)教师或学生简单介绍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课件出示2图文)傣族泼水节的习俗。
每到泼水节,傣族人民就穿上节日盛装,走上街头,再拿着采集的花叶沾清水或用盆盛水,互相泼洒,一朵朵水花在空中盛开,它象征着吉祥、幸福、健康,朵朵水花串串笑,泼水节成了欢乐的海洋。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难忘的泼水节》)
【设计意图:由于泼水节大家比较陌生,课前先介绍一下有关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课文的学习。】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识字解词,读通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
提出要求:(课件出示3)
(1)不认识的字可以看拼音,或者请教老师和同学。
(2)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圈出生字词。
(3)读通每个句子,读不通顺的多读几遍。
(4)给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 (课件出示4)
wàng pō dù lóng pào chuān xiàng lìng
忘 泼 度 龙 炮 穿 向 令
各自拼读,读好翘舌音“穿”,后鼻音“忘、龙、向、令”。
指名认读,相机正音,并用生字口头组词。
③识记生字:开动脑筋记生字。学生各抒己见,然后教师总结:
(1)加一加:“氵”加“发”是“泼”;“火”加“包”是“炮”。
(2)换一换:“席”减“巾”换“又”就是“度”。“空”减“工”换“牙”就是“穿”。
(3)减一减:“响”减“口”是“向”。
(4)猜谜语:“死了心。”是“忘”,“今多一点”就是“令”。
(2)出示新词(课件出示5)
傣族人民 敲鼓 驶过 笑容 踩着 铺上 盛满
银碗 祝福 健康 长寿 象脚鼓 凤凰花
开展读词游戏。
指名读,开火车读。
②小老师领读,齐读。理解、记忆。
【设计意图:一类字、二类字分开认读、识记,减轻了难度,效果也好。】
动作表演识记:“踩、敲、驶”都是动词,可以表演动作帮助识记。
组词、读词巩固识字。如:
容一面容、笑容、容易 祝一祝贺、庆祝、祝寿
康一健康、安康、康复 健一健美、健壮、健康
(3)让我们把这些字词带到课文中,一起来读好课文,初步感受泼水节的难忘。
①标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注意听读音是否正确。
②开火车读,看谁读得好。组织互相评价读书。
3.整体感知内容。
(1)借助拼音把课文读通顺。
(2)(课件出示6) 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填空。
本文讲了 和 一起过 的事。
读一读,小组讨论交流,说一说,填一填。
三、指导书写,规范写字。
(课件出示7)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 忘 泼 度 龙 炮 穿 向 令
1.组词语:给生字找朋友,用生字口头组词。
2.指导写字:
(1)师范写,重点指导“忘、泼、龙、令”并讲述:(板书:忘、泼、龙、令)
(课件出示8、9):“忘、泼、龙、令”田字格课件。
“忘”:上下右结构,下面稍微宽一点, 注意字的结构,上面是个“亡”,不要多写一点。
“泼”:左右结构,左小右大,右部为“发”,长撇沿竖中线撇向左下,“又”的横撇沿横中线起笔,末笔点勿丢掉。
“龙”独体字结构,竖弯钩沿竖中线起笔,短撇向左下撇出,末笔点不要丢掉。
“令”
上宽下窄,“人”写扁阔,撇捺舒展,覆盖下部,下边两点都写在竖中线上。与“今”一点之差,要区分。
(2)老师范写,学生在习字本上描红、临写生字。
(3)指名说说这些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以及书写要点。
(4)教师巡视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展示学生写字作品,评价指正。
课堂作业新设计
1.写出带有下列偏旁的字。
穴()() () 火()() ()
心 ()() () 氵()() ()
2.看拼音写汉字。
wànɡ pō dù lónɡ
难() ()水节()过 ()舟
3.搜集傣族的泼水节资料。
参考答案:
1. 穴(穿)(空)(窖) 火(炮)(炸) (炒)
心 (忘)(思)(想) 氵(泼)(江) (河)
2.忘 泼 度 龙
3. 泼水节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即农历清明前后十天左右)举行,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用“象脚鼓、凤凰花、银碗”等讲述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泼水的情景。
2.积累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感受总理的平易近人。
教具
准备
教学课件、字词卡片。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分钟
一、习旧引新,明确目标。
1.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难忘的泼水节》(板书课题),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设计:17 难忘的泼水节)
(1)字词检测。
(课件出示11)
看谁读得又快又对 :
敲鼓 驶过 笑容 踩着 铺上 盛满 银碗 祝福 健康 长寿
(2)默读课文,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学生概括:本文讲了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事。
2.过渡: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下面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读词比赛,以游戏的形式,展开课堂教学。】
新课
教学
( )分钟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课件出示12)
1.指名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换词比较:“火红火红的”可以换成“红色”的吗?(板书:火红火红)
(不好,原来的词语更能突出凤凰花的艳丽,烘托了喜庆祥和的气氛。)
还有什么事物也是“火红火红”的?
3.指导读——练习读——齐读。
(二)学习二、三自然段
1.默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地方和学习伙伴交流。
2.(课件出示13)“今年的泼水节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引导学生用“因为……所以”练习说说原因。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所以(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3.补充材料:(课件出示14)
周恩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新中国第一任总理,他勤政爱民、关心百姓,是人民爱戴的好总理。
4.“傣族人民是怎样欢迎周总理”的?重点抓住人们动作的词语体会。
(课件出示15):为了欢迎周总理,人们在地上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好像铺上了鲜红的地毯。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
(1) “赶来”可以换成“走来”吗?为什么?
(“赶”字体现出来傣族人民急切地想看到总理的激动心情。)
(2)把“一条条、一串串”换成“一条、一串”好不好?为什么?
(不能换。“一条条、一串串”形容龙船很多,花炮很多,更能表现节日的热闹气氛。)(板书:一串串 一条条)
5.指导朗读:重点抓住“欢呼”一词体会傣族人民激动、高兴的心情。难点是读好最后一句:“周总理来了!”关键是在读前面几句话时做好声音和感情的铺垫,读最后这句欢呼的话,感情要充沛,声音要自然,语气、语调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体现出个性。
(三)学习四五自然段(课件出示16):
1.默读课文,画出描写总理样子的句子,如何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句子。
2.小组合作,互相交流读书的收获。
3. 交流展示:
(课件出示17):
A.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的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
结合课文插图,理解“笑容满面”(态度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尊重傣族人民的风俗习惯。)(板书:笑容满面)
【设计意图:量词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表达效果,更能表现热闹的气氛。】
【设计意图:结合插图,抓住重点词句品读,体现了总理的平易近人。】
(课件出示18)
B.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抓住表示动作的词语体会总理与傣族人民的情谊。
2.你能用表示动作的词语写一句话吗?
(课件出示19)
C.周总理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祝福他健康长寿。
1.总理怎样泼水?向傣族人民祝福什么?
周总理把水泼到孩子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人身上,祝愿他们
2.傣族人民怎样泼水?向总理祝福什么?
3.练习说话:“一手……一手”“一边一……边”(板书: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D.出示词语:象脚鼓、凤凰花、银碗、柏树枝
练习说说周总理是怎样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的。
(四)学习最后三个自然段
1.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体会感叹号表达的情感。
2.指导读:练习读——范读——分组读——竞赛读——齐读
文章结尾是全文的高潮,要满怀深情地朗读,读出无比幸福、难以忘怀的情感。再如,读结尾几个感叹句,情绪要激动,但不能只是提高声音,要虚实结合,读出陶醉在幸福中的感觉。
三、回顾全文,升华情感。(课件出示20)
1.为什么说这是难忘的泼水节?
(周总理百忙之中来到傣族人民身边,把美好的祝福带给人民,使傣族人民终生难忘。)
2.用激动、欣喜的心情齐读课文。
【设计意图:“一手……一手” 和“一边一……边”体现了总理对人们 美好祝愿,表现了傣族人民对总理的敬爱之情。】
板书
内容
17 难忘的泼水节
火红火红 一串一串 一条条
笑容满面 一手……一手 一边一……边
课堂作业新设计
1.用下列词语造句。
一手……一手……
2.搜集周总理的故事,讲一讲。
3.仿照第四自然段描写周总理的语句,写一写一个人的衣着。
答案:
1. 我一手打开书,一手拿着笔,开始写作业。
2.“派克”的来历 :50年代,有一次,周恩来和一位美国记者谈话时,记者看到总理办公室里有一支派克钢笔,便带着几分讽刺,得意地发问:“总理阁下,也迷信我国的钢笔吗?”周恩来听了风趣地说:“这是一位朝鲜朋友送给我的。这位朋友对我说:”这是美军在板门店投降签字仪式上用过的,你留下作个纪念吧!“我觉得这支钢笔的来历很有意义,就留下了贵国的这支钢笔。”美国记者的脸一直红到了耳根。
3.描写军人的衣着:他穿着上绿下蓝的军装,领上佩着红领章,大沿军帽正中嵌着鲜艳的帽徽,腰系武装带,手待冲锋枪,站立岗位上,多么精神,多么威武!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教学中,我注意抓住每段中的关键词语,在语句环境中品词析句读文,使学生在读文中体会这种深厚的感情。
课文里,开篇的“火红火红”一词,就明显地显示了傣族人民当时的心情是如此开心和幸福。“特别”“敲起象脚鼓”“赶来”“撒满了凤凰花的花瓣”“一条条龙船驶过江面,
一串串花炮升上天空”“欢呼”等等,无一不体现人民的高兴心情。学生们知道,正因为总理是可敬的,所以人民才会这样高兴。第四自然段,课文从总理的穿着,神情和动作着笔。一身傣家人民的打扮“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水红色头巾”;慈祥和蔼的神情“笑容满面”;快乐的动作“接过”“敲着”“踩着”。所有的这些描写都体现总理的可亲。
不足之处:
规范自己的语言。说话时应该尽量简洁,评价语应该尽量多元化。
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难忘的泼水节》这篇课文是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述了1961年周总理在西双版纳的黎明城,同傣族人民过泼水节的情形,表达了周总理和人民群众心连心的深厚感情。作者通篇向读者展现了泼水节热烈、祥和的气氛,突出了泼水节的难忘。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1.周恩来简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之一。周恩来毕业于南开大学,早年留学日本、法国、德国、英国等地,回国后担任黄埔军校政治部副主任、主任。曾参与中央苏区历次反围剿战争,并指挥长征,西安事变中,他代表中共中央与中国国民党签订合约,共同对日作战。自1949年起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1949年至1958年间兼任外交部部长。
2.傣族的泼水节。
傣族泼水节是西双版纳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其内容包括民俗活动、艺术表演、经贸交流等类别,具体节日活动有泼水、赶摆、赛龙舟、浴佛、诵经、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申报的傣族泼水节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课后作业:
基础积累大巩固
一、用“√”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敲门(qiāo qiào) 长寿(shòu zhòu) 铺满(bū pū)
驶入(chǐ shǐ ) 一碗(wān wǎn) 从容(róng kōng)
二、比一比,组词语。
令( ) 忘( ) 跑( ) 泼( )
今( ) 思( ) 炮( ) 拨( )
三、我会填。
一串串 一条条
四、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符号。
今年 傣族人民特别高兴 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我会写,用下边加点的字造句。
傣族人民一边欢呼,一边向周总理泼水。
阅读能力大提升
六、课文整体梳理。(判断正误,对的打“√”)
1.傣族人民居住在我国广西的广大地区。( )
2.周总理1961年来到了黎明城,和傣族人民一起过泼水节。( )
七、重点段落品析。
周总理身穿对襟白褂,咖啡色长裤,头上包着一条水红色头巾,笑容满面地来到人群中。他接过一只象脚鼓,敲着欢乐的鼓点,踩着凤凰花铺成的“地毯”,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1、这段话共_____句。
2、用“——”画出文中表示颜色的词语。
3、这段话写的是( )
①傣族人民欢迎周总理。
②周总理和傣族人民一起跳舞。
思维创新大拓展
八、写一写。
傣族人民有泼水节,彝族人民有火把节,你还了解那个少数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一写。
答案
一、qiāo shòu pū shǐ wǎn róng
二、令(口令) 忘(忘记) 跑(跑步) 泼(泼水)
今(今天) 思(思念) 炮(大炮) 拨(挑拨)
三、一串串花炮 一串串葡萄 一条条龙船 一条条小鱼
四、今年,傣族人民特别高兴,因为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要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五、他们一边跑,一边喊。
六、1.× 2.√
七、1.2 2.略 3.②
八、蒙古族的那达慕、白族的三月街、苗族的花山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