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识圆
教材第57、第58页的内容及练习十四的第1~5题。
教学要求
1.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思考等教学活动,认识圆并掌握圆的特征。
2.让学生理解在同一圆内直径与半径的关系,学会用圆规画圆。
3.初步渗透化曲为直的数学方法和极限的数学思想。
重点难点
重点:直观地认识圆的特征,学会用圆规画圆。
难点:明确圆心与圆的位置之间的关系,半径与圆的大小的关系。
教具学具
课件,实物投影,一些较硬的纸片,圆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一组平面图形(5个正多边形和一个圆)。
提问:观察下面的图形,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2.圆与正多边形的关系。
提问:你是以什么为标准进行分类的?
(学生可能以边的数量为分类标准)
提问:让我们想象一下,当正多边形的边数越来越多时,它就会越来越接近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后,用电脑验证)
二 教学实施
1.介绍“神奇的圆”。
老师可以查阅一些资料。例如:圆是一种看来简单实际上却很神奇的图形。古代人最早是从太阳,阴历十五的月亮得到圆的概念。约一万八千年前的山顶洞人在兽牙上打的孔是圆的,他们还发现圆圆的木头可以滚动,搬动重物时可以省力;大约六千年前,美索不达米亚人制成了第一个轮子;大约四千年前,人们发明了车子。古埃及人认为圆是神赐予的。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墨子在描述圆时说到“一中同长也”,也就是说圆有一个圆心,圆心到圆周的长都相等。
2.初步感知圆。
老师:圆是如此的神奇,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
学生借助圆形的实物,画圆并剪下来。
组织交流:画圆与画用线段围成的图形有什么不同?
学生自由发言,初步体会圆的特征——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3.认识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
(1)认识圆心。让学生拿出剪下的圆形纸片,对折、打开,换个方向再对折、打开,反复几次,你发现了什么?
引出圆心,让学生在圆形纸片上画出圆心,并用字母O表示出来。
板书:圆心O
(2)认识直径。
请同学们用直尺量一量刚才折的每一条折痕的长度,你又发现了什么?
提问:谁能说一说直径是一条什么样的线段?在纸片上画出一条直径,并用字母d标出。
板书: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一般用字母d表示。
(3)认识半径。
再请同学用直尺量一量从圆心到圆上任意一点的距离,你还能发现什么?
老师板书半径的定义。
老师: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已经初步认识了圆心、半径和直径。请同学们看教材,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4.半径与直径的关系。
出示问题:
(1)在同一个圆里,能画出多少条半径和直径?(无数条)
(2)在同一个圆里,所有半径的长度都相等吗?直径呢?(相等)
(3)在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有什么关系?
5.用圆规画圆。
老师:人们从实践中知道了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这个特点后,才发明了圆规,并用来画圆。我国大约在两千年前,就能画出地地道道的圆来了。
学生自学用圆规画圆的方法,并尝试画圆。
概括用圆规画圆的方法:
(1)先点个点儿,确定圆心。
(2)张开圆规两脚,针尖对准圆心。
(3)旋转一周,标出圆心、半径及直径。
老师说明并示范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总结画圆时的两个不动。
(1)有针尖的一端不动(圆心不动)。
(2)圆规的两脚不动(半径不变)。
提问:用圆规画圆时,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圆心)
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半径)
6.反馈练习。
(1)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的第1题。
学生完成后,说明理由,巩固半径和直径的概念。
(2)完成教材第58页“做一做”的第2题。
在完成第2题时,要引导学生想到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中,直径是最长的一条。学生试着在没有标出圆心的圆中量出直径的长,以便掌握测量方法。
(3)完成教材第60页练习十三的第1~5题。
学生独立完成,老师巡视指导。
三 课堂作业新设计
1. 填表。
2.按照要求画图。
(1)画出半径是3厘米的圆。
(2)画出直径是3厘米的圆。
(3)在右图中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使画出的两个圆的直径之和等于已知圆的直径。
四 思维训练
看图填空。(单位:厘米)
上图中圆的直径是( )厘米,半径是( )厘米,长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长方形的面积是( )平方厘米。
参考答案
课堂作业新设计
2.略
思维训练
4 2 32 48
教材习题
教材第58页“做一做”
1.略
2.略
练习十三
1.略
2.6 cm 3 cm 10 cm 3.5 cm
3.略
4.略
5. 0.48 0.43 2.84 0.52 5.2
板书设计
认 识 圆
圆:一条线段绕着它固定的一端在平面上旋转一周时,它的另一端就会画出一条封闭的曲线,这条封闭的曲线叫做圆。
圆的中心点做圆心,用字母“O”表示;连接圆心和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叫做半径,用字母“r”表示;通过圆心并且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叫做直径,用字母“d”表示。
备课参考
教材与学情分析
教材首先说明什么是圆,并结合周围物体说一说,这样调动了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再通过画圆、折圆、测量等活动,展现圆的特征,其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理解圆中的各部分关系,从而掌握圆的特征并解释生活中相关问题。圆是在学生学过了直线图形以及圆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圆这一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学生在生活中经常看到,它到底有什么特征呢?是本节课学生学习的重点,在学习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观察、操作,自己获取一些有关圆的特征的知识,这样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的重点在于理解同一个圆的半径都相等,同一个圆里半径和直径的关系。
课堂设计说明
1.让学生举例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些圆形物体的圆面,唤起了学生对生活中圆的感知,使学生体会到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培养学生观察和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摸圆,说一说是如何摸出来的,学生很容易说出圆与其他平面图形的区别。它不是由线段围成的,而是由一条光滑的曲线围成的封闭图形。把一个抽象的概念变成了一个亲身的感受,学生兴趣很高,印象深刻。
2.通过画、折、量等操作,获得充足的、丰富的感性材料。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通过叙述操作过程,把感知经过思维内化为表象,再通过多媒体演示及在教师的指导下,抽象概括出圆心、半径、直径等概念,使学生掌握圆的知识,并学会思维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