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案25 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1)
本练案共2页,满分50分,时间40分钟。
一、打牢语言基础(2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C )
A.悼词(diào) 逝世(shì) 空白(kōnɡ) 永垂不朽(xiǔ)
B.估量(liɑnɡ) 抹杀(mǒ) 嫉恨(jì) 豁然开朗(huò)
C.诅咒(zhòu) 给予(jǐ) 肤浅(fū) 繁芜丛杂(wú)
D.诽谤(fěi) 污蔑(miè) 索然(suǒ) 卓有成效(zhuō)
【解析】 A项,“悼”应读dào,“空”应读kònɡ;B项,“嫉”应读jí;D项,“卓”应读zhu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①除了朋友圈里的微商推销外,张女士还常被各种名目的诸如“最萌宝贝”“最美人物”等投票刷屏搞得不胜其烦。
②洛宁县城关镇西街村城隍庙会上,锣鼓震天,瓦釜雷鸣,河洛大鼓传人孙克光的精彩表演吸引了四面八方前来赶会的群众。
③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身边的人和事都是美好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真的没有毫无瑕疵的人或事,因此不必求全责备。
④沈德符非常反对历史造假,他说,如果研究历史的人在写历史时,十分史实仅说对了一二,这样的史家,罪不容诛。
⑤他们是中国最务实的一群人,用商业推动社会进步,是最直接的一条路径,对这些企业家不可用诛心之论,向其泼污水。
⑥人与人交往,应该说话算话,说了的话 ,许了的承诺,都要算数 ,不能说了又不做,“忽悠”别人,应该一言九鼎。
A.①④⑤ B.②⑤⑥
C.②③⑥ D.②③④
【解析】 ①使用正确,“不胜其烦”,烦琐得让人不能忍受。句中说的是这些投票刷屏让张女士不能忍受。②望文生义,“瓦釜雷鸣”,比喻无才无能的人占据高位,煊赫一时。句中说的是“锣鼓的声音”,不当。③使用正确,“求全责备”,苛责别人,要求完美无缺。④使用正确,“罪不容诛”,形容罪大恶极,即使处死都抵偿不了罪恶。句中说的是对历史造假的史家罪过之大,正确。⑤望文生义,“诛心之论”,揭穿动机的批评,泛指深刻的评论。⑥望文生义,“一言九鼎”,形容说的话分量重,作用大,句中误用为“说话算数”。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C )
A.虽然班主任在开班会时再三要求同学们爱护教室环境,但是随手乱扔垃圾、人走关灯、
在课桌上任意刻画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
B.中央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先后对某些大公司售后服务的“双重”标准提出质疑,这让那些公司陷入了巨大的舆论危机。
C.中华民族是最爱惜生命的民族,无论是先哲的“未知生焉知死”还是老百姓“好死不如赖活着”都体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
D.“阳光体育工作”自实施以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纷纷行动起来,集思广益,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
【解析】 A项,“但是……人走关灯……等现象依然十分严重,令人担忧”不合逻辑,“人走关灯”不令人担忧。B项,“提出质疑”成分赘余,“质疑”的意思是“心有所疑,提出以求得解答”,“提出”重复。D项,因中途易辙而结构混乱,第一句主语是“阳光体育工作”,该句还没有说完,第二句就另起话头以“全国各地各类学校”为主语,考生可以把“自”提到句首。
4.下列句子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第2自然段的两个“对于”,高度概括了马克思生前的巨大贡献。
B.“不可估量”是从程度上表现了马克思逝世损失之巨大。
C.“繁芜丛杂的意识形态”,“繁芜”是多而杂,“丛杂”是杂而乱,反映出了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唯物主义思想,带有深刻的贬义。
D.“简单事实”包含三层意思:存在决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组织由经济基础来解释。
【解析】 唯心主义。
5.对“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用“停止思想”表达了作者对马克思的崇敬,对其逝世怀着深切的哀痛之情。
B.用“停止思想”是在强调马克思是“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
C.对于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不忍直接说出,而用“讳饰”的手法说马克思“停止思想了”。
D.用“停止思想”是为了使文章更含蓄,更形象。
6.对下列句中关键词语,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这位巨人逝世以后所形成的空白,不久就会使人感觉到。
(“空白”表明是不可弥补的损失,可见马克思的贡献之巨大)
B.一生中能有这样两个发现,该是很够了。即使只能作出一个这样的发现,也已经是幸福的了。但是马克思……浅尝辄止。
(“很够”“幸福”,强调这两个发现的不同凡响,用“但是”一转,介绍了马克思研究领域之广和研究的深刻)
C.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拂去,只是在万不得已时才给以回敬。
(“毫不在意”表明马克思的强大和敌人的虚弱)
D.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
(“可能”“未必”都有不确定的意思,显得委婉,比用完全肯定的词更准确)
【解析】 表明马克思对敌人的极大蔑视和大无畏气概。
7.《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的主题是( C )
A.恩格斯主要从马克思进行理论研究和革命实践两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对人类社会的巨大贡献。
B.表明马克思的逝世对无产阶级革命及事业是不可弥补的损失,这是高度赞扬马克思的伟大贡献。
C.追述马克思的一生以及他对人类的伟大贡献,表达自己和全世界无产者的沉痛悼念之情。
D.表现了马克思对政敌的极大蔑视和无畏气魄。
二、提高阅读能力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 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②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 ①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②禁:消瘦。
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 BE )
A.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B.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明·王象巽《游曲江》)
【解析】 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案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答: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
【解析】
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14分)
马克思之墓
南 帆
①在英国,可以见到许多名流的塑像,威灵顿、丘吉尔、司各特、牛顿等。牛津大学的图书馆是某个富豪捐赠的,图书馆门前就有一尊这个富豪的铜像。伦敦的某个地铁站口甚至塑起了一尊福尔摩斯像。
②海德公园里矗立了一座金碧辉煌的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如此之高,以至于拍照时不得不用广角镜头。纪念碑纪念的是一个叫阿尔伯特的男人。没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生平事迹,他最为重要的身份是女王的丈夫。据说他去世之后,伤心的女王大约有七年的时间不理朝政。这座纪念碑应当是爱情和皇家财富的共同象征。
③其实,英国人更为热衷的是另一桩爱情纠葛——戴安娜王妃的故事。纪念戴安娜的活动至今不衰。戴安娜逝世的周年忌日,无数人自愿地献上了鲜花和花圈。海德公园几条主干道的路面上,每隔不远的距离就钉有一面铜牌子——因为戴安娜曾经从这几条路上走过。人们爱戴戴安娜的原因不仅是她的美貌,更重要的是她的平民精神。她时常以王妃的身份参加多种慈善活动,她不在乎皇室装腔作势的清规戒律,也没有刻意将那一场举世瞩目的婚礼作为摆脱平民世界的仪式。
④可是,这种爱戴之中是不是仍然隐藏了某些势利之心呢?戴安娜的传奇寄托了众多凡人的梦想,而且,戴安娜故事的后半段仍然是这种故事的延续。她可以大步跨出肯辛顿宫的大门,然而,接走她的仍然是埃及巨富多迪的奔驰轿车。
⑤热衷于戴安娜平民精神的英国人大概不会想到马克思了。没听说英国的什么地方有马克思的塑像。马克思说了一些权贵们不爱听的话,有钱人当然不想为他竖碑立传。令人感叹的是平民的沉默。穷困的马克思为无产者呐喊了一辈子,风雨无阻。然而,那么多人却慷慨地将鲜花和花圈掷给了象征性参加过几次慈善活动的戴安娜。这个世界肯定有什么地方,出了差错。
⑥当然,还不是所有的人都被电视或者报纸上名流表演的消息收买。还有人懂得马克思和《资本论》。英国的BBC开展了一项调查——谁是影响20世纪的十位名人?广泛投票的结果,马克思竟然名列榜首。这个消息令许多人意外,也令许多人惊喜。这个消息令人恢复了一些信心:历史的天平仍然存在。
⑦
前往拜谒马克思墓的时候才知道,马克思所安葬的海格特公墓已经私有化,一个毕生倡导公有制的思想家还是无法让他的葬身之地脱离旧世界。收购海格特公墓的是一个老妇人,她规定进入公墓必须交费。尤为苛刻的是,每带入一台照相机必须加付一个英镑。
⑧马克思的墓原先夹杂在一大堆坟墓之间,平躺于地上。20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工人和各国共产党合力重建了马克思墓。新的马克思墓位于公墓东北角的路边,墓碑是花岗岩砌成的一个高8英尺的方柱,方柱顶上安放着马克思的铜铸头像。“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
⑨返回的时候,有人问起马克思的后代。据说伦敦还有一个,不知是第几代孙子或外孙,在开出租车。如果这个传闻属实,那么,他至今应该还是标准的工人阶级的一员吧。
(有删改)
10.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B )
A.文章在写英国人对名流的态度时用语饱含讥讽,鲜明地表现出对世俗观念的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
B.作者写到世人对马克思的态度和评价时情感复杂,但态度鲜明:能多给这位伟人一些注视的世界才是清醒公平的世界。
C.本文以“马克思之墓”为题,却用大量篇幅写了社会名流和权贵的塑像和纪念碑,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有力地突出了本文的主题。
D.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因为作者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了。
【解析】 A项“鲜明……否定以及对英国平民的批判”说法错。C项“欲扬先抑”错。D项“从中得到安慰”“马克思主义后继有人”错。
11.第⑧段中引用马克思的名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后,作者为什么会“看着墓碑上镌刻的这一句马克思的名言,心中无限感慨”?请结合文意加以概括说明。(5分)
答:①马克思作为思想家毕生倡导公有制,但他没能改造这个私有制的世界,连他的葬身之地都成了他人的私有财产,这令人无限感慨。②在马克思身后,人们的势利之心也无任何改变,马克思被他为之奋斗的平民们冷落,也令人无限感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归纳概括能力。马克思的理想是在全人类实现共产主义,但却没能改变私有制的社会现实,马克思逝世后被世人冷落,这些都令作者“无限感慨”。
12.结合文章最后一段提及马克思后人的情况,请简要分析本文中作者这样安排的深意。(6分)
答:①文章结尾关于马克思后代的传闻看似闲笔,实则深刻,意味深长地印证了马克思“问题在于改造世界”的名言。②交代马克思后代的传闻,也表现了马克思身后的寂寞,延伸了上段的“无限感慨”之情。(意思对即可)_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这篇文章最后作者写到马克思后代的传闻,表面上看似闲笔,而实际上则另有深意,作答时,要认真体会,然后分条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