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检测试题
编者选题表
知识点
题号
易
中
难
鸦片战争
1、2、3
4、5
太平天国运动
6
7、8
从中日甲午战争到
八国联军侵华
9、10
11
辛亥革命
12、15
13、14、17
16
五四爱国运动
18
19、20
综合
21
22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易此害人之物,渐成病国之忧。”依据材料判断,禁烟运动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 )
A.遏制吸毒,医治官场病疾
B.制止白银外流,缓解政府财政危机
C.整顿海防,打击英国入侵
D.打击鸦片走私,增加政府外贸收入
解析:B 依据材料判断“害人之物”为鸦片,鸦片走私是“以中国有用之财,填海外无穷之壑”,导致白银大量外流。禁烟运动打击鸦片走私,制止白银外流,以此缓解政府财政危机,B项正确。
2.1840年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从世界潮流来看,它的性质属于( )
A.侵略与反侵略的战争
B.维护主权的正义与非正义的战争
C.东西方的一次决战
D.工业文明国度与农业文明国度的较量
解析:D 19世纪40年代中国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而这时的英国已经完成工业革命步入了工业文明,故D正确。A、B两项都是从革命史观的角度描述的;C项“决战”说法错误。
3.《天朝的崩溃》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从此开始,中国遭受了列强的百般蹂躏;从此开始,中国人经受了寻找新出路的百般苦难。”“这场战争”指的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A 依据材料中的“战争把中国拖入世界”,再结合所学,可以知道从鸦片战争开始,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被英国打开,开始遭受列强的侵略,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故选A。
4.费正清在《伟大的中国革命》中写道:“鸦片战争的发生意味着中国拒绝在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的基础上参加国际大家庭,结果导致英国使用武力。”这一观点( )
A.抹杀了鸦片战争的实质
B.解释了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源
C.肯定了中国抗击英国侵略的正义性
D.从全球化角度正确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原因
解析:A 费正清认为鸦片战争是因为中国拒绝“外交平等和对等贸易”,显然没有认识到鸦片战争的实质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侵略战争,A项正确;鸦片战争的根源是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需要变中国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B项错误;费正清是站在西方的立场上解释鸦片战争的,C项错误;费正清关于鸦片战争原因的分析是错误的,D项错误。
5.《新全球史》里有“总的说,康乾盛世并不是真正的繁荣,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此处“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指的是( )
A.冲击了自然经济,有利于中国近代化
B.直接加强了中西科技、思想、文化交流
C.扩大西方对华贸易,缓解失业压力
D.鸦片走私,促进中国白银外流
解析:A 由材料中“鸦片战争也不是彻彻底底的灾难”可推出作者强调的是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客观进步作用,与“自然经济”的繁荣相对应,鸦片战争意味着瓦解和破坏自然经济。
6.《天朝田亩制度》中,从“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等语,可知太平天国的理想境地是( )
A.共产与民主 B.共产与平等
C.平等与自由 D.民主与科学
解析:B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农民阶级平均分配劳动产品和平等的思想,故选B项。
7.“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这里的“社会革命”是指( )
A.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 B.承担起反封建反侵略任务
C.平均分配土地和产品 D.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解析:C 从材料可知“社会革命”是经济领域的变革,与推翻清政府专制统治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的社会革命体现不出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规定平分土地,产品归圣库,消灭了经济竞争和家庭生产之间的差距,故C项正确;提出发展资本主义方案的是《资政新篇》,故D项错误。
8.黎仁凯在《洪仁玕的历史定位》中指出:对于作为太平天国后期重要领导人的洪仁玕,论者已不囿于太平天国的圈子,而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这说明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定位较高,主要是看重了他( )
A.作为太平天国后期的核心领导了防御战
B.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
C.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设想
D.主张学习西方,推行洋务运动
解析:C 由材料中“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可见题干材料中的史学家对洪仁玕的关注并不是军事领域的角度,A项错误;利用西方学说宣传民主革命思想的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B项错误;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提出发展资本主义的设想,与题干材料中“是从社会发展和近代化等多角度进行透视”“定位较高”等信息相符合,C项正确;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9.一场战争前,英国在中国的利益遍于南北。此战后,情势大为不同:东北与长城内外、黄河流域、西南和福建分别为俄、德、法和日本的势力范围。此战争是( )
A.鸦片战争 B.第二次鸦片战争
C.中日甲午战争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解析:C 根据所学,19世纪40~60年代,侵略中国的国家主要是英法两国,其次为俄美。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日加入,特别是甲午战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故选C。
10.1895年,台湾巡抚唐景崧知道依靠清政府与日本交涉保台无望后,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并直接与法国、德国方面进行磋商。这反映出唐景崧( )
A.主张在台湾实行国际共管
B.希望借助外力来保卫台湾
C.准备武装反抗日本的占领
D.企图脱离清政府实现独立
解析:B 根据材料“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不是倡导世界各主要国家共同管理台湾,而是把台湾租与、抵押给一些西方强国,阻止日本变台湾为自己的殖民地,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提出台湾租界化、抵押台湾等设想”,表明唐景崧希望引入西方强国,制衡日本割占台湾,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武装反抗,故C项错误;唐景崧引入外部力量,就是希望列强争斗,不致台湾被日本割占,尽力使清政府的领土完整,故D项错误。
11.如图是20世纪初西方报刊上的一幅时局漫画《慈禧太后跑路》,关于这一时局的正确说法是( )
A.西方列强随后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B.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外国殖民者的气焰
C.反映了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史实
D.其结果促进了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兴起
解析:D 据材料“20世纪初”“慈禧太后跑路”的漫画内容,可知这是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八国联军侵华和《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廷堕落为“洋人的朝廷”。随后,以推翻清朝统治为任务的资产阶级革命兴起,D项正确。A项发生在中日甲午战争后,B项发生于1851~1864年,C项发生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中,A、B、C三项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12.史学家费正清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
A.中国完成了近代化 B.皇帝制度结束
C.中华民国成立 D.清政府垮台
解析:A 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结合所学可知这场兵变是武昌起义。B、C、D三项都是武昌起义带来的结果,不符合题意。中国完成近代化是在新中国成立后,故A项符合 题意。
13.某学者指出,在“改革与革命的赛跑”中,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与其说“革命”是下层“激进”的结果,不如说是被上层“顽固”逼迫出来的。好在革命后,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见,该学者认为( )
A.辛亥革命的爆发纯属偶然
B.清廷改革失策加速革命爆发
C.革命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
D.清末“新政”改革毫无成效
解析:B 由“当改革的路被堵死,革命的爆发也就是时势使然了”可知,该学者认为改革失败推动了革命的爆发。由“在革命党、立宪派、袁世凯与清廷的四方博弈中,以极少的牺牲达成了和解”可知,该学者评价的革命是辛亥革命,改革应是清廷改革。据此可知,B项为正确答案。其他三项材料均无体现。
14.下表是武昌起义后成立的革命政府人员组成
新军将领
革命党
咨议局议长
巡抚
布政使
提督
督练公所总参议
13
3
3
1
1
1
1
据此可知辛亥革命( )
A.具有广泛群众基础 B.具有反封建的不彻底性
C.属于资产阶级革命 D.是自上而下的民主革命
解析:B 据材料革命政府人员组成可以看出,新政府成员主要以新军将领为主,辅以部分革命党人、封建官僚,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故A项错误;新政府吸收了部分封建官僚,反映革命反封建的不彻底性,故B项正确;材料中革命政府人员组成情况,不能反映资产阶级性质革命,故C项错误;辛亥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民主革命不是自上而下,故D项错误。
15.辛亥革命之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来袁世凯、张勋等复辟帝制,全国人民反对复辟。该变化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B.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制度
C.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 D.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解析:A 根据材料最初“革命党人被看作‘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后来“全国人民反对复辟”,支持革命党人民主共和的实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应是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表现,故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虽然建立了民主制度,但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民主,故B项错误;革命党人属性发生变化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已经完成民主革命任务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
16.莫理循出任《泰晤士报》中国记者期间(1897~1912年)曾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迄今为止,所有迹象表明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他的观察( )
A.反映出“运动”对西方利益的维护
B.肯定了“运动”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C.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
D.体现出列强对“运动”的支持立场
解析:C 材料“不是针对外国人的”不能说明是对西方利益的维护,A项错误;材料“这纯粹是一场内部的、反政府的、反朝廷的运动。这是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说明莫理循认为辛亥革命是一场政治动乱,没有看到其对中国社会转型的意义,B项错误;辛亥革命最重要的影响在于推翻了清王朝的君主专制统治,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据材料“广泛的反对腐败政治的起义。各种迹象表明这场运动迄今不是针对外国人的”可知莫理循没有准确认识当前“运动”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列强对“运动”的态度,D项错误。
17.武昌起义后,很多地区的农村士绅大部分持三种态度:一种是顽固守旧,拼命抗拒,愚忠清廷;一种是走走看,认为“民心噪逆,朝野纷争,上下未有所定,此时欲顺不可,欲拒弗能”;一种是顺水推舟,积极响应,在革命的口号中借以自保,并扩大权势。士绅的态度说明( )
A.革命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B.传统士绅对革命的冷漠
C.士绅对清政府的同情理解
D.革命思想并未深得人心
解析:D 材料表明只有部分士绅抵制革命,A项错误;由材料“顺水推舟……并扩大权势”可知部分士绅借机扩大势力,B项错误;材料表明部分士绅愚忠清廷,C项错误;材料中士绅的不同反应体现了其对革命态度各取所需,未真正认识革命,D项正确。
18.1919年5月的一天,上海某理发馆贴出告示:国事如此,无心整容,请君不必光顾。该理发馆贴此告示的直接原因是( )
A.《辛丑条约》签订,加重了人民负担
B.袁世凯复辟帝制,激起民愤
C.中国外交失败,五四运动爆发
D.九一八事变爆发,中日矛盾激化
解析:C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信息“1919年5月”,据此分析材料反映的事件应该是五四运动。中国在巴黎和会上的外交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的导火线。
19.1919年8月《青岛潮》描述火烧赵家楼的情景:“时正酉正,电灯已燃。未几,火起,众大愤,始知曹将烧死学子,以为泄怨计。”而亲历者杨振声在《回忆五四》中说:“(学生)搜索到下房,有人发现半桶煤油,就起了‘烧这些杂种’的念头。”这说明( )
A.报刊报道比回忆录真实可靠
B.该报意在淡化学生的责任
C.两位作者政治立场截然相反
D.回忆录加入个人猜测因素
解析:B 解读材料可知报刊报道与亲历者所说内容不同,亲历者的叙述应更真实,A项错误;从亲历者回忆中可知是学生放火,而报刊却称是曹汝霖的责任,B项表述与题意相符;从材料可知报刊报道站在学生的角度,故两位作者的政治立场是相同的,C项错误;因回忆录作者是亲历者,D项错误。
20.一位西方观察家在1919年5月这样报道了当时的形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不论你走到哪家饭馆,不论遇到哪一伙工人,你都能听到他们在谈论这些事情。茶馆里‘莫谈国事’的招牌已经过时了。”这说明当时( )
A.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
C.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
D.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
解析:D 材料指的是五四运动的影响。鸦片战争之后近代中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A项错误;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序幕,B项错误;19世纪末维新变法使近代民族民主思想开始传播,C项错误;据材料“数百万农民、商人和工匠有史以来第一次谈论起国家和国际大事”可知各阶层民众广泛关注社会运动,D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1.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端,某校学生对此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请解决学习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战争的背景】
材料一 1793年,英国使臣马戛尔尼觐见中国乾隆皇帝,以下是期间英国的礼单和中国的回礼单:
礼单一(部分):天文仪器有天体运行仪、地球仪、望远镜、透镜、气压计等,工业设备有蒸汽机、棉纺机、梳理机和织布机,军事装备有步枪、装备有110门火炮的巨型战舰模型等。
礼单二(部分):珐琅、珍宝、玉器、漆器、花缎、画册、鼻烟壶、扇、签、普洱茶48团,茶膏9匣和各色食品等。
——据《1793,乾隆英使觐见记》等材料整理
(1)材料中哪部分是英使进呈中国皇帝的礼单?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张礼单表明18世纪末,中、英社会文明进程已有何显著不同?(8分)
【历史的转折】
以下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状况对比:
(2)写出A、B、C三处内容。(6分)
A:
B:
C:
【历史的反思】
材料二 1843年7月31日
,美国公使顾盛来到中国,进呈皇帝的礼品有航海地图、地球仪、六轮手枪、步枪、蒸汽战舰及蒸汽挖掘机模型,还有关于构筑要塞、造船、海陆军战术、地质、化学等方面的书籍,但都被清朝官员视为“奇巧淫技”给谢绝了。1860年10月,英法军队闯入圆明园。让英国人十分意外的是,当年马戛尔尼送给乾隆皇帝的那些标志着进步和文明的礼品,都原封未动地堆在那里,上面落满了灰尘。
(3)材料二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段材料记述对我们有何警示意义?(6分)
解析:第(1)问英使进呈礼单可结合鸦片战争前中、英两国的发展状况进行分析判断,从礼单内容比较中可看出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停留在农耕文明时代。第(2)问可结合鸦片战争的影响及《南京条约》的内容回答。第(3)问从材料二中清政府官员的态度可看出中国不仅科技落后,思想更落后;可从落后与发展、落后与挨打等方面谈警示。
答案:(1)礼单一。不同:当时英国近代科学昌明,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军事装备先进;而中国仍是相对落后的农耕经济。(或英国已进入工业文明阶段,而中国仍是农耕文明)(8分)
(2)A:割香港岛;B:开埠通商;C: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6分)
(3)鸦片战争并没有使中国真正惊醒。(2分)必须了解国情、世界形势,更新思想;必须反思历史,及时醒悟等。(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钦定宪法大纲》摘编
臣民中有合于法律命令所定资格者,得为文武官吏及议员。
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君上神圣尊严,不可 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命批准颁布者,不能见诸施行。
君上总揽司法权,委任审判衙门,遵钦定法律行之,不以诏令随时 更改。
法律为君上实行司法权之用,命令为君上实行行政权之用,两权分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摘编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信仰等自由。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临时大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总揽行政事务。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 署之。
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
(1)根据材料,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1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进步意义。(8分)
解析:第(1)问,“不同”可以从君民关系、君主权力、公民权利等角度组织答案;“相同”则要体现两者的进步性。第(2)问,可以从革命、民主和宪政三个角度分析“进步意义”。
答案:(1)异:《钦定宪法大纲》称呼臣民,体现封建等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主权在民,自由平等;《钦定宪法大纲》君主世袭、总揽大权,专制色彩浓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总统选举产生,行使行政权且受到限制,更加民主。(8分)
同:都规定了人民享有的一些基本权利;都体现了分权思想。(4分)
(2)具有反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推动了中国的民主化、法制化进程;是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