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知识网络重点知识突破重点知识突破
典例1 学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后,小芳整理出了以下知识点,其中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一战爆发前在欧洲形成了两大军事对抗集团
B.萨拉热窝事件是战争爆发的导火索
C.凡尔登战役是大战中惨烈的战役之一
D.一战是一场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战争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相关史实。一战是一场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D项
说法错误。A、B、C三项的说法均正确。
【答案】 D重点知识突破重点知识突破
【解析】本题考查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由正方观点中“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巩固了工
农联盟”和反方观点中“允许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等信息可知,这次辩论的主题是评价新经济
政策。
【答案】 C重点知识突破重点知识突破
典例4 下列描述属于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相同点的是( )
A.美国是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
B.都是战胜国宰割战败国的分赃会议
C.都形成了大国主导下新的世界体系
D.英国和日本都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
【解析】本题考查巴黎和会与华盛顿会议。美国只是华盛顿会议最大的主导者和胜利者,排除
A项;华盛顿会议是调整战胜国之间关系的会议,排除B项;华盛顿会议中,英国和日本都受到程
度不同的限制,排除D项。故选C项。
【答案】 C针对强化训练针对强化训练
2.会议一开始,主要战胜国便陷入激烈的争吵之中。美国坚持要求解决国际联盟问题;英国提
出先解决德国、土耳其殖民地的瓜分问题;法国则要求先制裁战争的罪魁祸首,肢解德国。据
此可知,该会议是( A )
A.巴黎和会 B.华盛顿会议
C.慕尼黑会议 D.雅尔塔会议
3.阅读《九国公约》,得出的结论是( C )
A.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B.暂时调整了帝国主义列强在欧洲的利益和关系
C.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D.美国在会上居主导地位,限制海军军备针对强化训练
4.斯大林在1930年说:“当我们已经不需要容许某种程度的私人贸易自由的时候,当这种容许只
会产生坏结果的时候,当我们有可能通过自己的商业组织来调整城乡之间的经济联系,而不必
依靠私人贸易及其私人流转,不必容许资本主义某种活跃的时候,我们就‘让新经济政策见鬼去’。
”斯大林这段话表明其根本意图是( B )
A.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
B.强调单一公有制和政府的调控
C.维护已建的社会主义制度
D.排斥市场的作用
5.1928—1937年的两个五年计划期间,苏联人民在斯大林的领导下,建成了6千多个大型工矿企
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这说明了苏联当时( C )
A.经济明显超过欧美资本主义国家
B.轻工业是处于完全停止的状态
C.采取计划经济手段使其成就显著
D.一直坚持列宁时期新经济政策针对强化训练
6.《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
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
的地步”。材料表明苏联模式( B )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
B.致力于工业化的同时忽视了民生的改善
C.有利于苏联工业的迅速开展
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针对强化训练针对强化训练
材料二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前往萨拉热窝巡视,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
普射杀身亡……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这起突发事件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8月1日和3日,
德国先后对俄国、法国宣战。8月4日,英国对德国宣战。8月6日,奥匈帝国对俄国宣战。日本
在8月23日向德国宣战。土耳其加入同盟国一方作战。世界性战争爆发。
( 1 )根据材料一,指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哪一战略地区争夺最为激烈。
( 2 )根据材料二,简要谈谈你对这起“突发事件”的看法。
巴尔干半岛。
这起“突发事件”引发世界大战,破坏了世界和平。针对强化训练
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对于苏联模式的评价,一直有不同的声音。第一种观点认为:“斯大林时代是一个社会发
生巨大变革的时代。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发展成为一个重要的工业大国。一个制度化的由中
央全面控制的社会主义体制形成了,苏联经济也一直以比较高的速度持续增长。”而第二种观
点则认为:“苏联模式的根本问题之一就是置广大人民的实际利益于不顾,甚至严重损害广大人
民的根本利益,这主要是因为苏联模式导致了经济结构的严重失调。”
你同意上面哪一观点?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示例一:同意第一种观点。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苏联模式使苏联跻身工业化国家的行列,
国防力量也大为加强。苏联模式的创立是与当时苏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在苏联
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示例二:同意第二种观点。第一,优先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第二,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片面强调产值和产量,造成了产品品种少,质量差。第三,国家从农民手中拿走
的东西太多,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产量长期停滞不前。第四,经济
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