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题解析(含解析共7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项突破 ‎  1 (201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84‎ 赵一曼女士 阿成 伪满时期的哈尔滨市立医院,如今仍是医院。后来得知赵一曼女士曾在这里住过院,我便翻阅了她的一些资料。‎ 赵一曼女士,是一个略显瘦秀且成熟的女性。在她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在任何地方,你都能看出她有别于他人的风度。‎ 赵一曼女士率领的抗联活动在小兴安岭的崇山峻岭中,那儿能够听到来自坡镇的钟声。冬夜里,钟声会传得很远很远。钟声里,抗联的兵士在森林里烤火,烤野味儿,或者唱着“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战士们哟”……这些都给躺在病床上的赵一曼女士留下清晰回忆。‎ 赵一曼女士单独一间病房,由警察昼夜看守。‎ 白色的小柜上有一个玻璃花瓶,里面插着丁香花。赵一曼女士喜欢丁香花。这束丁香花,是女护士韩勇义折来摆放在那里的。听说,丁香花现在已经成为这座城市的“市花”了。‎ 她是在山区中了日军的子弹后被捕的。滨江省警务厅的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他觉得很没面子。‎ 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上写道:‎ ‎  赵一曼是中国共产党珠河县委委员,在该党工作上有与赵尚志同等的权力。她是北满共产党的重要干部,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 ‎1936年初,赵一曼女士以假名“王氏”被送到医院监禁治疗。‎ ‎《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扼要地介绍了赵一曼女士从市立医院逃走和被害的情况。‎ 赵一曼女士是在6月28日逃走的。夜里,看守董宪勋在他叔叔的协助下,将赵一曼抬出医院的后门。一辆雇好的出租车已等在那里。几个人上了车,车立刻就开走了。出租车开到文庙屠宰场的后面,韩勇义早就等候在那里,扶着赵一曼女士上了雇好的轿子,大家立刻向宾县方向逃去。‎ 赵一曼女士住院期间,发现警士董宪勋似乎可以争取。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分析,她觉得有把握去试一试。‎ 她躺在病床上,和蔼地问董警士:“董先生,您一个月的薪俸是多少?”‎ 董警士显得有些忸怩,“十多块钱吧……”‎ 赵一曼女士遗憾地笑了,说:“真没有想到,薪俸会这样少。”‎ 84‎ 董警士更加忸怩了。‎ 赵一曼女士神情端庄地说:“七尺男儿,为着区区十几块钱,甘为日本人役使,不是太愚蠢了吗?”‎ 董警士无法再正视这位成熟女性的眼睛了,只是哆哆嗦嗦给自己点了一根烟。‎ 此后,赵一曼女士经常与董警士聊抗联的战斗和生活,聊小兴安岭的风光,飞鸟走兽。她用通俗的、有吸引力的小说体记述日军侵略东北的罪行,写在包药的纸上。董警士对这些纸片很有兴趣,以为这是赵一曼女士记述的一些资料,并不知道是专门写给他看的。看了这些记述,董警士非常向往“山区生活”,愿意救赵一曼女士出去,和她一道上山。‎ 赵一曼女士对董警士的争取,共用了20天时间。‎ 对女护士韩勇义,赵一曼女士采取的则是“女人对女人”的攻心术。‎ 半年多的相处,使韩勇义对赵一曼女士十分信赖。她讲述了自己幼年丧母、恋爱不幸、工作受欺负,等等。赵一曼女士向她讲述自己和其他女战士在抗日队伍中的生活,有趣的、欢乐的生活。语调是深情的、甜蜜的。‎ 韩护士真诚地问:“如果中国实现了共产主义,我应当是什么样的地位呢?”‎ 赵一曼女士说:“你到了山区,一切都能明白了。”‎ 南岗警察署在赵一曼女士逃走后,马上开车去追。‎ 追到阿什河以东20多公里的地方,发现了赵一曼、韩勇义、董宪勋及他的叔父,将他们逮捕。‎ 赵一曼女士淡淡地笑了。‎ 赵一曼女士是在珠河县被日本宪兵枪杀的。‎ 那个地方我去过,有一座纪念碑。环境十分幽静,周围种植着一些松树。‎ 我去的时候,在那里遇到一位年迈的老人。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 赵一曼被枪杀前,写了一份遗书:‎ ‎  宁儿:‎ ‎ 母亲对于你没有能尽到教育的责任,实在是遗憾的事情。‎ ‎ 母亲因为坚决地做了反满抗日的斗争,今天已经到了牺牲的前夕了。‎ ‎ 母亲和你在生前是永久没有再见的机会了。希望你,宁儿啊!赶快成人,来安慰你地下的母亲!我最亲爱的孩子啊!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 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84‎ 一九三六年八月二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以《赵一曼女士》为题,不同于以往烈士、同志、英雄等惯常用法,称谓的陌生化既表达了对主人公的尊敬之意,又引起了读者的注意。‎ B.“通过对此人的严厉审讯,有可能澄清中共与苏联的关系”,这既是大野泰治向上级提出的建议,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 C.“他指着石碑说,赵一曼?我说,对,赵一曼。”两个陌生人之间有意无意的搭讪,看似闲笔,实则很有用心,说明赵一曼仍活在人们的记忆里。‎ D.医院是“我”与赵一曼的连接点,小说由此切入主人公监禁期间鲜为人知的特殊生活经历,在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中再现了赵一曼的英雄本色。‎ ‎  解析▶ 根据原文第6段“大野泰治对赵一曼女士进行了严刑拷问,始终没有得到有价值的回答”可知,“也暗示他已从赵一曼那里得到有价值的回答”错误。‎ 答案▶ B ‎2.小说中说赵一曼“身上弥漫着拔俗的文人气质和职业军人的冷峻”,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 ‎  解析▶ 题干从两个方面点出赵一曼的形象特点,要求分析其形象特点的具体表现。题目涉及“文人气质”和“军人的冷峻”两个方面,应分开答。答题时,应先分别找出体现“文人气质”和“军人的冷峻”的相关情节,然后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进行概括。‎ 答案▶ ①文人气质:喜欢丁香花,情趣不俗;时常深情、甜蜜地回忆战斗生活,文雅浪漫;用大义与真情感化青年,智慧过人。②军人的冷峻:遭严刑拷问而不屈服,意志坚定;笑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从容淡定;充满母爱又不忘大义,理智沉稳。‎ ‎3.小说中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这种叙述方式有哪些好处?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 ‎ ‎ 84‎ ‎ ‎ ‎ ‎ ‎  解析▶ 本题应从三方面去思考:一是作品的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叙述方式是为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和表现主旨服务的,即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二是叙述方式也是为小说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就是从历史与现实两个角度表现人物形象,即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三是从这种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的叙述方式在作品中的具体体现的角度去答,大野泰治在向上司呈送的审讯报告、《滨江省警务厅关于赵一曼的情况》、赵一曼的遗书这些都是对档案资料的灵活运用,与作者对赵一曼事迹的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答案▶ ①既能表现当代人对赵一曼女士的尊敬之情,又能表现赵一曼精神的当下意义,使主题内蕴更深刻;②可以拉开时间距离,更加全面地认识英雄,使人物形象更加立体;③灵活运用文献档案,与小说叙述相互印证,使艺术描写更真实。‎ ‎  2 (2018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有声电影 老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是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 84‎ 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的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84‎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  解析▶ “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错误,从看电影的过程和二姐最后问的话“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来看,他们并没有弄清楚什么是有声电影,所以谈不上“思想意识转变”。整体把握小说,小说主要表现了市井百姓不文明的一面。‎ 答案▶ C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答: ‎ ‎ ‎ ‎ ‎ ‎ ‎ ‎  解析▶ 认真阅读原文,找出二姐等人对待新奇事物“有声电影”的表现,从二姐等人的表现来分析市民对待新奇事物的心态。认真分析第1段,抓住“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这句话,得出心态为:还没有亲见事物,就有先入为主的想法。根据第2段“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这句话可以分析出心态为:从众、趋新心态。根据在电影院拉家常的表现可以分析出心态为:叶公好龙,其实只是想从众而不想真正探究新奇事物。结尾部分二姐、三舅妈和四姨讨论如何评价有声电影,分析此处可知,她们的心态为:自欺欺人、虚荣,以及面对新奇事物无所适从的不安。‎ 答案▶ 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故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做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解析▶ 找出文章中幽默的部分,进行艺术手法分析。比如:化用名句创造幽默,“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化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通过情节的重复来营造幽默感,二姥姥找眼镜,结果眼镜在她 84‎ 腰里带着,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让人感到好笑。语言幽默,亦庄亦谐,如“既来之则安之”等。人物窘态百出造成幽默感。善用夸张的手法,营造幽默感。‎ 答案▶ 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达到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  3 (2018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像: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 84‎ 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我没兴趣。”‎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  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  伟大的宏纪元,‎ ‎  美丽的宏纪元,‎ ‎  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像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84‎ 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城市图像出现后,本文开头部分营造出的沉郁氛围变得较为轻快,这两种氛围的更替,给读者带来了一种奇幻的阅读体验。‎ B.地球领袖是一位十几岁的、天真的、娇滴滴的漂亮姑娘,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 C.先行者着陆后,看到天空是“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孤独的感觉是像被雪崩所埋,这都是以身心感受来写先行者对过去地球的深刻眷念。‎ D.姑娘率众在广场等候、迎接先行者“前辈”,间接说明“微纪元”的人们继承了以往的人类文明,科技水平已经很高。‎ ‎  解析▶ 前半部分内容为叙述事件,没有错误,但后面的解说“这一形象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是他对人类美好记忆的一部分”错误,从文中“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和“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的信息可以看出,“漂亮姑娘”不是来自先行者的大脑信号,而是可能来自某种自动装置。‎ 答案▶ B ‎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84‎ 答: ‎ ‎ ‎ ‎ ‎ ‎ ‎ ‎ ‎ ‎  解析▶ 回答本题要从整体上把握全文,梳理小说的行文思路。这篇小说按照时间顺序,围绕先行者回归地球这一行程中的所思、所见、所闻展开故事,可以按照着陆前、着陆后以及故事发生突转这三个时间点确定答题区间,然后寻找描述心理状态的词语、句子,即可得出答案。由原文开头部分“先行者知道”“闭起双眼默祷”“强迫自己睁开双眼”可知,他早知事实又心存侥幸的矛盾心理;由着陆后“失望”“麻木”“孤独”“抽泣”等词语可知,他确认只剩下自己一个人后由失望到孤独、绝望的心理;由结尾部分“浑身一震”“俯身向里面看”等句子可知,他认识到人类可能还在,感到震撼并重新燃起希望。‎ 答案▶ 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认定自己是宇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感到震撼,重新燃起了希望。‎ ‎3.结合本文,谈谈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 答: ‎ ‎ ‎ ‎ ‎ ‎ ‎ ‎ ‎ ‎ ‎ ‎  解析▶ 这是一道相对开放的探究题,解答这一类题目要求在相关阅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比较、归纳,进而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甚至发现新问题。作答时首先要回到文本寻找哪些是“科学”的描述,哪些是“幻想”的描述,然后结合平时的阅读积累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文本中的地球灾难、星际飞船、宇航员、光速、虚拟游戏、视频眼镜、文明重生等都是已知或人类推想的“科学”,而未来的地球样貌及地球新生文明等都是“幻想”,但这些幻想也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原因就是这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结合我们的常识,可以推知科幻小说中“科学”与“幻想”的关系是,科学是幻想的基础,幻想是在科学的基础上想象出来的,是作家对人类未来的有科学根据的比较合理的想象。‎ 答案▶ ①科幻小说中的“科学”是“幻想”的基础,本文情节的基本框架,即地球灾难和文明重生,就是在宇宙科学基础上演绎的;而文中细节如宇宙飞船的星际航行、虚拟游戏、视频眼镜等,都部分是或 84‎ 已是科学事实。②科幻小说中的“幻想”虽然立足于“科学”,但更要突破具体科技的限制,充分发挥想象力,将人文关怀与科学意识融汇在一起。本文幻想出来的“宏纪元”与“微纪元”有一定的科学因素,主旨则是对人类文明的思考。‎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18年 全国Ⅰ卷 中国 小说 阿成 ‎《赵一曼女士》‎ ‎  ①命题思想:紧扣《考试大纲》,尊重全国卷的命题习惯;主要考查考生对文学类文本的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即《考试说明》中列出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和探究四种能力。‎ ‎②选材上,近年来全国卷由过去中外小说轮考逐渐过渡到重点考查中国小说,同时兼顾外国小说的命题模式。2017年全国Ⅱ卷与Ⅲ卷均选取了中国散文,更是选材上的一大突破。选材上以中国现当代名家的非名作和非名家的名作为主。小说中的人物以两三个为主,人物关系不复杂;情节简单,容易把握;人物描写生动,艺术手法丰富,语言简练,可读性强;作品主要反映百姓的平凡生活和精神追求,深刻,有韵味。2017年全国Ⅱ卷和Ⅲ卷的两篇散文写的都是生活琐事,主要表达作者的人生感悟、生活体验。‎ ‎③考查侧重点:小说重点考查对人物性格、形象的综合分析,对情节安排、语句意蕴的鉴赏,对文本的题目、结构安排的作用及创意构思、艺术手法的特点的探究。散文考查的侧重点除了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外,还有对语言特色的分析鉴赏,如对文中重要词语、重要句子的意义的理解;对行文结构的分析,如段落的写作意图;对思想感情的评价;等等。‎ ‎④题目设置上,打破了以往的惯例,由原来的一道五选二式的分析概括类的客观选择题,改为一道四选一式的分析概括类的客观选择题;三道问答式主观题改为两道问答式主观题。分值由25分降为15分,原来的赋分为5分、6分、6分、8分,而2018年赋分为3分、6分、6分。题目的设问方式比较直接具体,即紧扣文本,设置情境,要求结合文意或联系文本来阐述。‎ ‎2018年 全国Ⅱ卷 中国 小说 老舍 ‎《有声电影》‎ ‎2018年 全国Ⅲ卷 中国 小说 刘慈欣 ‎《微纪元(节选)》‎ ‎2017年 全国Ⅰ卷 中国 小说 赵长天《天嚣》‎ ‎2017年 全国Ⅱ卷 中国 散文 林徽因 ‎《窗子以外》‎ ‎2017年 全国Ⅲ卷 中国 散文 李娟 ‎《我们的裁缝店》‎ ‎2016年 全国Ⅰ卷 中国 小说 李锐《锄》‎ ‎2016年 全国Ⅱ卷 外国 小说 ‎[美]迈尔尼 ‎《战争》‎ ‎2016年 全国Ⅲ卷 中国 小说 贾平凹《玻璃》‎ 84‎ 文学类文本阅读的考场技巧与考生的阅读基本功是分不开的。高考为什么考查考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能力?我们可以先看下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阅读文学作品,实质上是读者接受作者通过文本对读者心灵施加影响的过程。阅读文学作品,实际上是完成一次读者与作者之间的亲密对话,是一次个体生活阅历的迁移。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能力和素养,很多是来源于接触文学作品之后的一种顿悟。简单地说,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营养——艺术养分与思想养分,高考就是要考查考生吸收这些养分的能力。‎ 从实际考查内容看,文学类文本阅读题都是考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考查写什么,集中于艺术形象(人、事、景)、作品主旨(情感、哲理)、写作意图;二是考查怎么写,集中于结构技巧(结构、线索、思路)、表达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作品语言(字、词、句,修辞手法)。‎ ‎  一、小说阅读 ‎  (一)小说阅读的四个基本点 小说阅读的考查重心可用下图表示:‎ 小说阅读涉及四个基本点,其中“主旨意图”是核心,人物、情节和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要素”以表现“主旨意图”为根本目的,“主旨意图”又必须通过对“三要素”的具体描写来表现,所以四个基本点之间是互相联系着的。每个基本点都涉及“写什么”“怎么写”这两个方面。如:塑造了怎样的人物?人物有什么性格特点?某处情节有什么作用(意图)?某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  (二)小说阅读的解题原则 小说阅读最基本的解题原则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挖”“联”。‎ 挖,也就是挖掘,这是就深度而言的。因为文学作品大都不会直白地表露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文学语言也往往是含蓄的,所以,挖掘出作品中的象外之意、弦外之音、题外之旨、画外之趣、表象之内的本质等,‎ 84‎ 既是高考小说阅读的重要考查内容,也是考生正确解题的钥匙。这一原则涵盖分析与综合、鉴赏与评价、探究等三个能力层级。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第4题:“‘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解答这道题其实就是挖掘作者的写作意图(写作意图是作者想要在作品中表达的主题、内容和思想感情),而因为写作意图是隐藏在作品的形象或情节、形式之中的,所以要回答这类题,就需要考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思想感情和作品主题等方面深挖作品内涵。因为本题已清楚地指明了答题方向——“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所以从人物形象和作品主题两个方面深挖作品内涵即可。‎ 联,也就是联系,这是从广度而言的。文学作品的内容与形式是互相联系的,文学类文本阅读题一定不是孤立地考查作品的某一个“点”,而是考查与这个“点”相关的“面”。而这个面既可以体现在文本内,又可以体现在文本外。以人物形象的分析为例,体现在文本内,它涉及刻画人物形象的技巧、小说的情节、小说中的典型环境,也涉及小说中的其他人物形象,小说的主旨与创作意图。所以答题时,不能就人物形象来谈人物形象,要联系技巧和主旨等。例如,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第2题:“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在对“女主人公”形象的总结中,她“大方热情、机智幽默”这一点,是通过化解陌生的、错位的电话所带来的尴尬的情节表现出来的;她“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是通过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等行为表现出来的;她“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是通过她克制战乱时的爱情的发展与“我”“冲动想见面”的对比表现出来的。‎ 联,还可以是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实际。阅读是一种精神活动,阅读文学作品时,考生要善于结合自身的知识积累、人生阅历、价值判断,调用自身已有的精神存储,这样有利于在阅读中汲取作品中的精神营养,从而增加理解的深度与广度。由材料到生活,这也是高考探究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如2016年全国Ⅲ卷《玻璃》第3题:“小说中的王有福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要回答本题,考生可以采用“联想法”,因为王有福就是当今社会中典型的“城市小市民”,他代表的是“城市小市民”这一群体,他身上当然有“小市民”所与之共有的性格特点,如性情谦卑,甚至有点窝囊;善良、胆小怕事又有些狡黠。‎ ‎  (三)小说阅读的应考方法 小说的基本特征是塑造人物形象、具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描写具体的环境,环境、情节常常是为塑造人物形象服务的,塑造人物形象又是为了表现主题。这也是高考命题的基本立足点。‎ ‎  1.人物形象的鉴赏方法 我们对小说人物形象的鉴赏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 ‎(1)人物的性格总是通过描写手段表现出来的。小说主要是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行动和心理等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的。比如2016年全国Ⅰ卷《锄》中六安爷回答别人的话“我不是锄地,我 84‎ 是过瘾”,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个性特征。此外,小说描写人物的方法还有肖像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等,既有概括的介绍,又有具体的描绘;既有正面描写,又有侧面烘托。分析人物形象时一定要抓住这些具体描写的语句去揣摩、领悟。如2016年全国Ⅲ卷《玻璃》中“我”与“王有福”对话时对“王有福”的描写——“肿胀的脸上泛了笑容”“老头瓷在那里,似乎要抵赖,但脸色立即赤红”“老头愣在那里,一条线的眼里极力努出那黑珠来盯我”,使“善良而狡黠”的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2)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活动的,因此,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还要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既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又深切理解人物的社会意义(共性);既要善于从自然环境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情感、心境等,又要善于从人物间的相互关系、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中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以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为例,历史背景是二战时期(1941年9月),文中涉及男女主人公对爱情的憧憬与残酷战争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只有在特定的时代背景、特定的人物关系下,才会表现出特定的人物性格。‎ ‎(3)人物性格也常用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揭示出来。另外,确定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可从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有的作品的标题就指明了主人公,最能传达主题思想的人物是主人公,与情节联系密切的是主人公,作者极力刻画出的生动形象的人物是主人公,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也是主人公。‎ ‎  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她)的评价的语句;接着看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  2.情节的鉴赏方法 ‎(1)理清基本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发展线索,弄清故事的来龙去脉,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全过程来把握故事内容,尤其要注意分析透彻发展和高潮部分。善于体悟出故事情节安排中寄寓的深刻生活哲理和社会现实意义。‎ ‎(2)鉴赏小说的情节要从细节入手,细节往往成为设题点,伏笔与点睛之笔是命题者的热点选择。另外,还要注意鉴赏小说情节安排中倒叙、插叙、伏笔、悬念等的表达效果。‎ ‎(3)小小说必有情节上的“转”(即情节、感情的变化);因为短,冲突往往在高潮处戛然而止,引人深思。这使结尾句往往成为点睛之笔,是理解全篇的关键。‎ 84‎ ‎(4)故事情节总是为塑造人物形象和表现主旨服务的。梳理故事情节的过程就是对人物性格感受的过程,也是对小说主题理解的过程。‎ 梳理小说情节要以抓线索为基础,所谓线索,就是小说的叙述对象或发展脉络。以2016年全国Ⅱ卷《战争》为例,文中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识、相思、相恋等一系列的情节都是通过“电话”这个道具来完成的,以此为线索将全文串起来,文章脉络大致就清楚了:战争时代,两个孤独的、备受摧残的男女主人公意外在电话中“相遇”,对战争的看法、战争中相似的人生经历使两人相识、相思、相恋,但由于害怕相见后失去对方,女主人公拒绝见面,最后女主人公在战争中丧命。所以解题时,结合时代背景(战争)分析,人物性格与文章主题也就相对清楚了。‎ ‎  解题时仍然要从小说三要素寻找思路,明确情节构思是为了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思考答题方向,一般考虑:‎ ‎①对表现主题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来说是点题或突出主题。‎ ‎②对塑造人物形象方面的作用。或是发展了人物性格,或是表现了人物性格。‎ ‎③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构成的作用。一般来说是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  3.环境的鉴赏方法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可分为社会环境描写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指的是故事发生的时代特点和时代背景,它为人物提供了大的活动时空背景,影响着或直接决定着人物的思想情感。自然环境描写交代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往往起到渲染作品的气氛和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分析环境时,必须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1)环境描写首先要建立在社会大环境(时代背景)的基础上,然后才能是具体人物生活的小环境(社会的、自然的),小环境的描写必须符合大环境的特征。同样,分析环境时,必须首先考虑社会大环境。‎ ‎(2)分析社会环境应透过当事人的言行深入挖掘社会历史内涵。社会环境一般由主要人物周围的次要人物及次要人物的行为活动、思想观念构成。那些次要人物,是某种社会力量、某种观念的载体,分析时应通过这些人物的言行,认识其代表的社会势力及其观念。‎ ‎(3)注意人物与环境的辩证关系。环境决定人物命运及其性格,人物又能动地作用于环境。从人物在社会环境中的走向,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的思想性格。‎ 84‎ ‎(4)分析环境描写,理解人物的性格。第一,要善于从地点、时间、行动、季节和景物等描写中揣摩人物的身份、地位、心境,揣摩其对主题的烘托;第二,要善于从人与人的关系、时代特征、社会风貌等社会环境中体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  ①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最好在文中勾画出来。②在熟练掌握描写手法以及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文中具体的内容,进行识别、判断(何种手法、有何作用)。常见的描写手法包括渲染、烘托、反衬、对比、动静结合、正侧面结合等。环境描写的基本作用包括:a.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写明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b.暗示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c.揭示人物心境,表现人物性格;d.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e.奠定情感基调;f.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为刻画人物做铺垫等。③分点作答,不遗漏要点。‎ ‎  4.主题的鉴赏方法 ‎(1)根据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分析主题。‎ ‎(2)联系小说描写的典型环境分析主题。‎ ‎(3)结合作者的生平、创作动机和写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主题,即知人论世。‎ ‎(4)根据作者对人物描写的语言的感情色彩分析主题。‎ 把握主题时,不从作品的客观实际出发,不能避免认识上的偏见和情感、情绪上的偏激,没有认真阅读原文而是拿自己已知的道理去硬套,评价作品缺乏针对性,这是考生做这类题的几个误区。‎ ‎  ①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有的小说题目突出主题,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②从小说的主要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入手;③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 ‎  5.手法的鉴赏方法 ‎(1)弄清情节结构中作者运用了哪些方法(对比、悬念、倒叙、插叙、前后照应、明线、暗线、出人意料的结尾、衬托、铺垫、先抑后扬等)哪些方法,并了解这些方法对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84‎ ‎(2)弄清小说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如人物的外貌(肖像、神态、服饰)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景物描写,等等。分析人物描写方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领悟景物描写对衬托人物心境、渲染气氛的作用,悟透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的效果。通过对小说中描写的分析,认识和评价人物的性格、品质、典型性、社会意义,作者的感情倾向等。另外,要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社会关系特征、人物活动的背景等的作用。‎ ‎(3)把握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如,人物语言个性化、寓意深刻、批评含蓄或尖锐、句式整齐、用词准确而形象等。‎ ‎  熟记各种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特征及其作用,考试时联系具体内容,准确识别作者所用的手法,并具体分析这种手法的作用。‎ ‎  6.探究类试题答题方法 小说阅读探究题主要有五个探究方向: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艺术表现。它们都指向小说最核心的东西,因此探究时可转变习惯性的思考模式。如要探究意蕴,则说明意蕴具有多义性、深刻性,那么,它有哪些“多义”和“深刻”之处呢?顺着这个方向就可展开探究。又如指向情节的探究题,则可以这样思考:为什么探究情节——说明情节安排巧妙,对表现人物、主题有很大作用。那么,它“巧妙”在哪里,有什么作用?可就此展开探究。‎ 当然,首先要判断出探究的方向(点),这自然与审好题密不可分。探究题的探究方向多数是给定的、明确的,只要审准题,判断不成问题。‎ ‎(1)多角度 ‎①大角度 大角度主要包括情节、人物、环境、主题和艺术表现。无论探究点指向哪个方向(如情节、人物等),都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层面展开。所谓“角度”“层面”,不外乎情节自身、人物形象、主题表现(情感表现)这些内容。‎ ‎②大角度中的小角度 在上面提到的五个大角度中,任何一个角度又可展现为一个个更小的角度。如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高潮是主要的,结局是关键的。人物又有主要人物、次要人物、重要人物、线索人物等。‎ ‎(2)深层次 84‎ 深层次,就小说而言,主要包含两层内容。‎ ‎①人文精神。人文精神包括三个元素:一是人性,即对人的尊重,强调人的尊严,实际上就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是理性,即对真理的追求,对真理的思考,实际上就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是超越性,即对生命意义的追求。通俗地讲,就是以人为中心,关心人,爱护人,用普遍的一句话说就叫“人类关怀、生命关怀”,这应是人文精神的核心问题。‎ ‎②审美取向。审美取向是指作品中表现出来的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假、恶、丑的摒弃,对正义、光明的歌颂,对黑暗、邪恶的鞭挞,对弱小者的悲悯,对恃强凌弱者的憎恶的艺术美感的取向。‎ 不同卷别、不同类型的探究题,对思考的广度、深度的要求会有差异和侧重,有的探究题要求“多点”探究(多层次、多角度思考),有的探究题要求“深点”探究(往深处思考)。要求不一样,答案组织就不同。‎ ‎  (1)“多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答案至少有三个点,这三个点就是三个角度和层面,各角度、层面间不能交叉,角度不要太大或太小,每个“点”(角度、层面)都由“依据(对文本的分析)+结论”(或“结论+依据”)组成。其组织形式为:‎ ‎①要点一:结论+依据 ‎  ②要点二:结论+依据 ‎③要点三:结论+依据 一般而言,考生只能探究出两个“点”,第三个“点”需要借助较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对文本的深悟才能探究出。‎ ‎(2)“深点”探究的答案组织要求:“深点”探究是指可以就任何一个“点”深入探究,答案一般由“观点+理由”组成,重点在阐述“理由”上;“理由”可以在文本内多角度展开,也可以“内引外联”,联系个人或现实进一步展开;“理由”部分要有理有据、充分且层次分明。其组织形式为:‎ 亮出观点+阐述理由:‎ 文本内理由①+文本外理由①(联系个人或现实)‎ 文本内理由②+文本外理由②(联系个人或现实)‎ 这里的理由可以视文本特点和题干要求而定。如果只要求就文本深入探究,那么理由至少要有两个。这样看来,“深点”探究与“多点”探究异曲同工。‎ 84‎ ‎  二、散文阅读 散文,是指与诗歌、小说、戏剧并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它是一种融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有着题材广泛、立意深远、笔法灵活、形散神聚等特点的文学样式。根据表达的方式和写作内容,散文可以分为写人记事散文、写景状物散文等几类。‎ ‎  (一)考场散文整体阅读 考场阅读是一种快速的精阅读,快速阅读的目的是在做题前整体把握文章。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握文章的整体文意和思路层次。简单地说就是两个问题:①内容——文章写了什么,基本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写作意图;②形式——文章是怎么写的,把握文章的结构层次和作者的写作思路。‎ 散文有不同的类型,我们在阅读时就应该根据文本确定不同的阅读侧重点,以便更准确地把握文本,从而使答题时指向更明确,思路更清晰。‎ ‎  1.写人记事散文 写人记事的散文,大多包含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这六个基本要素。‎ 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步骤:‎ ‎(1)弄清基本要素:抓住文章所写的人物的活动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2)理清基本思路:分析文章的基本结构,理清文章的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根据塑造人物的方法,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情感等。‎ ‎(4)把握文章主旨:体会文章借人、事、景、理所表现的内涵、主题等。‎ ‎(5)赏析基本技巧:赏析文章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  2.写景状物散文 写景状物的散文,或描摹山川名胜,或抒写地域景致,或叙述特定事物;或游览参观、寻踪探微,或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手法灵活,涉猎广泛。‎ 阅读这类文章的基本步骤:‎ ‎(1)研读标题,找切入点:通过仔细研读文章的标题,从而明确文章所写的景或物。‎ ‎(2)划分层次,理清思路:通读全文,划分层次并概括每层的中心意思,从而理清文章的结构和思路。‎ ‎(3)分析描写,把握特点:在阅读的过程中,标识写景或状物的词句;分析描写的角度,思考景或物的特征(形、色、味、声等)及艺术表现手法(比喻、象征、拟人、联想等)、语言特点。‎ ‎(4)深挖情感,明确主旨:阅读这类散文的关键在于把握写景状物与情感表达的关系。具体方法:①抓首尾段,首尾段是呈现作者情感的主要段落;②抓对特定景或物的描写、抒情、议论,可以让考生快速领略作者传达的情感,有利于明确文章的主旨;③抓介绍写作背景的语句,也可以帮助考生理解作者传达的情感,有利于体悟文章的主旨。‎ 84‎ ‎  (二)考场散文答题技巧 ‎  1.分析结构线索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复杂的文字间,线索不止一条。‎ 抓线索,一要了解散文分类和表现手法,散文类别和表现手法不同,线索则不同;二要注意文章标题,有的标题直接揭示线索;三要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四要特别注意文中的议论、抒情部分,因为散文中的“情”和“理”,通常是文章组织材料的重要线索。‎ 解答“整体梳理线索或思路”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抓中心句,概括段意。先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一般都位于段首或段尾,然后概括出每段所写的内容。‎ ‎②依据线索,梳理思路。要分析全文的线索是什么,是人,是物,还是作者的感情?在此基础上理清文章先写了什么,后写了什么,这样就容易把握作者的思路。‎ ‎③理清内容之间的关系。一要理清文章结构与作者思路、行文线索的关系;二要理清文章材料与中心的关系、材料与材料的关系,具体理解文章结构安排的意图。‎ 可按照“先写了……然后写了……接着写了……最后写了……”的格式答题,也可以按标注序号的格式进行回答。‎ ‎  2.分析段落作用 段落的作用是指某一段落在全文结构上所起的作用,如总起、过渡、照应、总括等。‎ 分析特殊段落在文中的作用,要注意段落的位置。一般情况下,不同位置的段落有着不同的作用。‎ ‎(1)开头段的作用: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地点;②渲染气氛,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③引出下文,为后文做铺垫;④设置悬念,引人入胜,引人深思。‎ ‎(2)中间段的作用:①承上启下,结构上过渡;②表达上衬托(正衬或反衬);③内容上扩展思路,丰富内涵。‎ ‎(3)结尾段的作用:①总结全文;②暗示主题,强化感情;③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引人深思;④呼应开头。‎ 明确段落的位置和相应的作用后,只要结合文章的内容适当分析,围绕题意来回答即可。答题时,通常从文章的内容、结构和作者抒发的情感铺展开来。‎ ‎  3.归纳要点,概括主旨 ‎“归纳要点,概括主旨”侧重于考查考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文章内容做进一步分析和整理的能力。考查时,多是对语段或全篇做归纳和概括,有时也与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综合在一起进行。常用的几种方法如下:‎ 84‎ ‎(1)注重整体感知 要准确归纳要点,概括主旨,必须认真阅读和深入分析文章,从整体上把握文本,找出文章的线索,理清文章内部的相互关系,取得对文章的全面认识和深刻理解,才能有效避免在归纳概括中出现以偏概全、主观片面等问题。‎ ‎(2)筛选关键信息 无论是写人记事还是发表看法,关键性的语言最能展示文章的思想内涵或作者的观点,可以帮助我们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归纳概括。有些文段,没有明显的中心句或重要句子,考生必须对每个独立句或几个相对重要的互相关联的句子进行综合分析,由点到面,归纳出内容要点。‎ ‎(3)结合特点概括 归纳概括时,要结合散文的特点,因为不同类型的散文是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表达中心意思的,写人记事的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人,记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精神、人格;借景、借物抒情的散文,应看其写了什么景或物,抒发了什么感情或阐发了什么哲理。‎ ‎  4.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是指某一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具有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解释又与词典解释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高考一般考查以下几类词语:①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②对文章结构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③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④含蓄表达更深层次含义的词语;⑤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⑥使用了修辞手法的词语;⑦有特殊指代含义的词语;⑧概括性极强的词语。2017年全国Ⅱ卷中文学类文本阅读《窗子以外》第2题“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义”,这里的“窗子”,既有表层含义,又有深层含义,还运用了比喻手法,表达了文章主题。答题时要结合文章主旨,从多方面分析。‎ 怎样理解词语含义呢?‎ ‎(1)联系上下文。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的、概括的,在词典上是能够查得到的。记住这些义项很有必要,但这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全篇发生联系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具体,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准确确定其含义。‎ ‎(2)借助固有含义。有的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与固有含义相去甚远,但对大多数词语而言,语境中的含义与固有含义还是密切相关的。所以,理解词语含义时既要结合上下文,又要借助固有含义。‎ ‎(3)紧扣关键词句。对内涵丰富的词语,理解时要全面,对文中揭示其内涵的关键词句也不可遗漏。‎ 84‎ ‎(4)分析修辞特点。有的词语用了修辞手法,如果仅就其字面意思来解释,与实际要表达的意思必然大相径庭。因此,如果是用比喻手法,就要分析相关的本体和喻体之间的联系;如果是用借代手法,就需要找出借代的内容;等等。‎ ‎(5)明确指代内容。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和短语,如果在文中运用得当,就可以使语言简洁流畅,避免重复拖沓,但对于读者来说,有的指代内容,并非一目了然,须将代词的指代内容确定后才能理解词语含义。‎ 以上就是准确理解文中词语含义的几种方法,在解题时,通常需要综合运用才能得出正确答案。‎ ‎  5.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 散文中的“重要句子”是指对理解文章具有重要作用的句子,通常包括以下几种:①意义比较含蓄、内涵较为丰富、蕴含着某种深层意义的句子;②在一定的语境中,有着某种新意的、比较形象生动的句子;③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由一定的语境赋予了临时意义的句子;④表现作者观点态度的、交代文章脉络层次的句子;⑤表达文章中心,起引用、概括、总结、过渡、深化、揭示主旨作用的句子;⑥运用了比喻、比拟等修辞格,既精彩又较难理解的句子;⑦含有一定的哲理、具有警示作用的且需要认真品味的句子;⑧在表达效果上有特殊作用的句子等。‎ 理解重要句子的含意,可以运用以下方法:‎ ‎(1)由表及里,体会含蓄句 含蓄句指的是那些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某种深层意义或含有一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哲理的、需要仔细品读才能弄懂的句子。通常这类语句的含意有三个层面: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在理解这类句子时,需要把握文章主旨,合理联系。一般来说,含蓄句是围绕文章主旨来表意的,把握了主旨之后,我们再从“句表意”出发,联系语言环境,结合“句内意”,适当地展开联想或引申,就大概理解了。‎ ‎(2)还原本意,体会修辞句 修辞句是指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比喻、夸张、拟人、反语、排比、对偶等是常用的修辞手法。理解这样的句子,要针对其所使用的修辞,结合语境探求其本意。比如比喻的相似性,借代的相关性,比拟的形象性,反语的讽刺性等。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子使用的修辞格;第二步再将句子“还原”,也就是将使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明白的句子。如比喻,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象征,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穷源,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和掌握句子的含意。‎ ‎(3)抓住位置,体会结构句 所谓结构句,是指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照应句等。对于这类句子,主要是通过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的位置来确定其含意的。理解总结句、总领句的含意,需要分 84‎ 别对上文和下文的几段内容进行概括;理解过渡句的含意,需要对上下文内容进行把握;照应句应找准照应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解释。‎ ‎(4)立足整体,体会主旨句 主旨句即“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键句。理解、体会时,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又要联系该句所处的语境,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概括主旨。结合主旨,特别注意把握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  6.鉴赏语言特色 散文本身就是语言的艺术,散文的韵味随着语言的表达自然地散发出来。因此,品味精彩的语言的表达艺术在散文中涉及的面十分广泛,可以从选择使用什么样的词语上品味,也可以从选用的句式上体味,还可以从修辞手法上玩味。‎ 语言是塑造形象、表达主题的基本工具,它包括叙述性的语言和人物语言两个方面。鉴赏散文的语言,就是具体评说这两方面语言在表现人物形象、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等方面的作用和效果。‎ 在赏析时,一般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词语的使用方面。主要看所用的词语都是什么类型的词语,如叠词、俗语或成语、文言词语等。‎ ‎(2)句式方面。语言是通过一定的句式来呈现的,那么从句式上,要明确该句是长句还是短句,是整句还是散句,是反问句、祈使句,还是双重否定句、一般陈述句,等等。‎ ‎(3)语言特点方面。说明性语言具有准确周密、简洁清楚、通俗易懂的特点,叙述性语言具有概括性、具体性、蕴含感情色彩的特点,描写性语言具有描绘性、形象性、寓意性、富有感染力的特点,议论性语言具有简明、概括、准确、翔实、合乎逻辑的特点,抒情性语言具有主观色彩强烈、富有感染力的特点。‎ ‎(4)修辞手法的运用方面。如果运用了修辞手法,一定要指出用的是何种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  7.分析文本中人称的作用 人称的作用题是针对文章中运用的人称或人称的变化设置的。行文时到底是用第一人称还是用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叙述,应该从用哪一种人称对叙述材料、表现主题最有利的角度考虑。解答这类题目的基本思路是结合考题内容对人称的作用进行分析。人称的运用或变化能体现作者的情感和构思技巧,影响读者的情感,因此注意从作者和读者的情感等方面解答。‎ 解答好这类题型,首先要了解各种人称的特点和作用。第一人称是作者以“我”或“我们”的身份,叙述所见、所闻、所感,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我”不一定是作者本人,在文中或起线索作用;或有衬托、烘托人物形象或某种心理作用;或形成对照,起揭示主题作用。运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接抒情,自由表达思想感情,更好地展示人物的心理世界,叙述亲切自然,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第二人称以“你”或“你们”的身份行文,是“我”在向“你”(有时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形象,有时是读者)‎ 84‎ 叙述或倾谈。这种人称的运用抒情自由灵活,便于作者抒发感情;以倾吐式叙事、呼告式抒情的方式拉近与读者或作品中形象的距离,便于作者与之直接对话和沟通交流,增强文章的抒情性、亲切感和真切感;在所写对象为物时,达到拟人化的修辞效果。一般常在书信、诗歌和赞颂、悼念文章中使用。第三人称是以“他”或“他们”的口吻叙述,作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以旁观者的身份用叙述他人事情的口吻客观地把人物经历、事件经过告诉读者的表达方式。这种叙述方式采用全方位的视角表达文章内容,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更广阔的生活、更复杂的事情和更丰富的内容,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人称的作用这类题型在解答时除了掌握各种人称的作用外,还要充分理解文章的情感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准确识别相应的人称及它承载的思想情感。理解人称作用千万不能脱离文章,一定要准确扣住作者的议论、抒情文段进行分析。人称的作用这类规律化、程式化的试题在高考中占很大分量,也是考生最容易掌握的题型。引导考生研究解题的基本思路,探究归纳答题模式,能提高解题效率。‎ ‎  8.探究作品的意蕴 探究文本整体意蕴就是探究文本背后的社会、文化、传统、观念以及民族心理、时代精神等深刻的东西。探究题虽自主性较强,但并不可脱离文本信马由缰,而是需要结合文本,合理探究。探究文本整体意蕴题,重点要抓住以下四个方面:‎ ‎(1)总览全文,整体把握 在阅读散文时,我们要善于抓住关键语句,理清全文脉络,明白文本所表达的主题,从而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把握,这是进行探究意蕴的前提。‎ ‎(2)选准角度,以小见大 在切合题目要求的前提下,选准切入点尤为重要。“开篇点题”与“画龙点睛”是散文常用的手法,从这两个地方的关键语句切入,有助于分析归纳中心。‎ ‎(3)紧扣文本,创新有度 ‎“紧扣文本”是指根据散文特点,重点思考其思想内容,再进行不同的意蕴解读。“创新有度”一是指探究意蕴不能脱离文本,二是指考生在意蕴解读时,不能根据个人的主观喜好而做随意的褒贬评价,要做到解读既有个性,又符合文学创作的根本规律和人文准则。‎ ‎(4)结构完整,力求简明 要单刀直入、开门见山地提出观点,然后就原作内容进行复述、介绍、引用,做到结构清晰、精巧、完整。另外,还要做到语言精练、简明、严谨。‎ 8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静 沈从文 女孩子岳珉年纪约十四岁,有一张营养不良的小小白脸,穿着新上身不久长可齐膝的蓝布袍子,正在后楼屋顶晒台上,与北生倚在朽烂发霉摇摇欲坠的栏杆旁,数天上的大小风筝。晒楼后面是一道小河,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河对面有一个碧绿的大坪,上面还绣有各样颜色的花朵。大坪尽头远处,可以看到好些菜园同一个小庙。菜园篱笆旁的桃花,同庵堂里几株桃花,正开得十分热闹。‎ 日头十分温暖,景象极其沉静,两个人一句话不说,望着远处。小孩子快乐得如痴,女孩子似乎想到很远的一些别的东西。‎ 他们是逃难来的,这地方并不是家乡,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母亲,大嫂,姐姐,姐姐的儿子北生,小丫头翠云一群人中,就只五岁大的北生是男子。他们要去的地方被围困了,过上海或过南京的船车全已不能开行。‎ 他们不能前行但又不能再回去,因此照妈妈的主张,就找寻了这样一间屋子权且居住下来,打发随来的兵士过宜昌,去信给北京同上海,等候各方面的回信。爸爸是一个军部的军事代表,大哥也是个军官。‎ 母亲原是一个多病的人,到此一月来各处还无回信,路费剩下来的已有限得很,身体原来就很坏,加之路上又十分辛苦,自然就更坏了。‎ 想着母亲的病和一直没有消息的爸爸,岳珉的眼神落在了外面的河上。河中有一只渡船,懒懒地搁在滩上。常常半天还不见一个人过渡。守渡船的人,这时正躺在大坪中的大石块上睡觉。那船在太阳下,灰白憔悴,也如十分无聊十分倦怠的样子,浮在水面上,慢慢地在微风里滑动。‎ ‎“为什么这样清静?”女孩岳珉心里想着。这时节,对河远处却正有制船工人,用钉锤敲打船舷,发出砰砰庞庞的声音。还有卖针线飘乡的人,在对河小村镇上,摇动小鼓的声音。声音不断地在空气中荡漾,正因为这些声音,却反而使人觉得更加分外寂静。‎ 岳珉到房里去时,看到躺在床上的母亲,静静的如一个死人,很柔弱很安静地呼吸着,又瘦又狭的脸上,为一种疲劳忧愁所笼罩。母亲像是已醒过一会儿了,一听到有人在房中走路,就睁开了眼睛。‎ 岳珉望到母亲日益消瘦下去的脸,同那个小小的鼻子,女孩岳珉说:“妈,妈,天气好极了,晒楼上望到对河那小庵堂里,桃花今天已全开了。”‎ 病人不说什么,微微地笑着。‎ ‎“你咳嗽不好一点吗?”‎ ‎“好了好了,不要紧的,人不吃亏。早上吃鱼,喉头稍稍有点火,不要紧的。”‎ 这样问答着,女孩便想走过去,看看枕边那个小小的痰盂。‎ 84‎ 病人忙说:“珉珉你站着莫动,我看看,这个月你又长高了!”‎ 女孩岳珉害羞似的笑着,“我不像竹子罢,妈妈。我担心得很,人太高了,要笑人的!”‎ 静了一会儿。母亲记起什么了。‎ ‎“珉珉我做了个好梦,梦到我们已经上了船,三等舱里人挤得不成样子。”‎ 其实这梦还是病人捏造的,因为记忆乱乱的,故第二次又来说着。‎ 女孩岳珉望着母亲如同蜡做成的小脸,就勉强笑着:“我昨晚当真梦到大船。今早上喜鹊叫了半天,我们算算看,今天爸爸会不会有信来。”‎ ‎“今天不来明天应来了!”‎ 两人故意这样乐观地说着,互相哄着对面那一个人,口上虽那么说着,女孩岳珉心里却那么想着:“妈妈的病怎么办?”‎ 病人自己也心里想着:“这样病下去真糟。”‎ 姐姐同嫂嫂,从城北回来了,两人正在天井里悄悄地说着话。‎ 病人在房里咳嗽不止,姐姐同大嫂便进去了。女孩岳珉在天井中看了一会儿日影,走到病人房门口望望。只见到大嫂正在裁纸,大姐坐在床边,想检查那小痰盂,母亲先是不允许,用手拦阻,后来大姐仍然见到了,只是摇头。女孩岳珉不知为什么,心里尽是酸酸的,站在天井里,同谁生气似的,红了眼睛,咬着嘴唇。她上了晒楼,仍然在栏杆边倚着,眺望着远处近处的一切,心里慢慢地就平静了。‎ 这时听到隔壁有人拍门,有人互相问答说话。女孩岳珉心里很稀奇地想到:“谁在问谁?莫非爸爸同哥哥来了,在门前问门牌号数罢?”这样想到,心便骤然跳跃起来,忙匆匆地走到二门边去,只等候有什么人拍门拉铃子,就一定是远处来的人了。‎ 可是,过一会儿,一切又都寂静了。‎ 女孩岳珉便不知所谓地微微地笑着。日影斜斜的,把屋角同晒楼柱头的影子映到天井角上,恰恰如另外一个地方,竖立在她们所等候的那个爸爸坟上一面纸制的旗帜。‎ 一九三二年三月作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童年女性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使小说笼罩在浓郁的情感氛围中。岳珉的情绪复杂而微妙:寂寞中有热烈的渴求,快乐中有现实的隐痛。‎ B.当一家人在无可奈何地等待父亲和哥哥的音信时,希望是渺茫的,生病的母亲与已谙世事的岳珉只能编造乐观的梦境,通过不切实际的幻想来安慰自己。‎ 84‎ C.小说人物描写细腻生动,准确传神,如对岳珉听到隔壁有人拍门、说话后的心理和动作描写,表现了她急切盼望父亲和哥哥回来的心情。‎ D.小说末尾写映到天井角上的影子恰如爸爸坟上的旗帜,残酷的现实与急切的期待形成强烈的对比,揭示了故事的结局,增强了小说的悲剧色彩。‎ ‎  解析▶ “安慰自己”分析不当,根据“岳珉望着母亲如同蜡做成的小脸,就勉强笑着”说梦这一描写分析,两人互相谈到晚上自己所做的好梦,不仅是对自己的安慰,更是对对方的安慰。‎ 答案▶ B ‎2.小说设置了两个空间场景。“楼上”视野所览都是日常风景,“楼下”呈现的是现实苦难的生活图景。请结合文本分析二者各自的特点及两个场景的关系。‎ 答: ‎ ‎ ‎ ‎ ‎ ‎ ‎ ‎ ‎ ‎ ‎ ‎  解析▶ 第一问,答题时须指明具体场景及其特点。“楼上”写的是女孩岳珉从后楼屋顶的晒台上向四处眺望,看到了风筝、小河、草坪、菜园、小庵堂和桃花等。正如题目《静》所暗示的,岳珉所想“为什么这样清静”的那样,静谧是这幅风景画的主色调。这是一个富有生命感的空间,这里没有现实困境。而在“楼下”的空间里,通过小说背景的介绍和这家人焦急地期盼未来的心理,可以看出情节的推进与故事的脉络,战争、死亡、等待的现实图景一一呈现。第二问,“楼上”和“楼下”是作者有意切割的两个空间,二者相互对照,相互影响。答题时,要结合文本中明确显示二者关系的语句进行分析。‎ 答案▶ 特点:“楼上”自由、灵动,有生命力;“楼下”则是在战争的背景下,人物身处死亡的阴影,毫无希望地等待。关系:二者相互对照,相互影响。“楼上”所见所感能影响到“楼下”的人物的言行和思想,给单调灰色的现实空间带来一点新鲜的“亮色”。同时,“楼下”所思所想也能作用于“楼上”远眺风景的感触。‎ ‎3.有人说这篇小说营造了三个寂静的世界,请结合文本探究“静”的意蕴。‎ 答: ‎ ‎ ‎ ‎ ‎ ‎ ‎ 84‎ ‎  解析▶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分析文章的标题注意从标题和文章的情节、结构、人物(或物象)、主旨的关系等角度进行分析。意蕴的分析注意从表层和深层两个角度进行分析,表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情节作答,深层含义注意结合小说的主旨作答。本文题目《静》的意蕴:象征战乱中毁去的和平静穆的世界;象征天灾人祸毁去家的困境(或逃难人家的困境);象征岳珉内心的寂寞世界。‎ 答案▶ ①象征战乱中毁去的和平静穆的世界;②象征天灾人祸毁去家的困境(或逃难人家的困境);③象征岳珉内心的寂寞世界。‎ ‎  沈从文(1902—1988),男,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中国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1931~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1988年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表现出来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显现出来的,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架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才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沈从文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文学作品《边城》《湘西》《从文自传》等,在国内外有重大的影响。他的作品被译成日本、美国、英国等四十多个国家的文字出版,并被美国、日本、韩国、英国等选进大学课本。他两度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沈从文不仅是作家,还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他晚年的专著《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一书,填补了中国物质文化史上的一页空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街头巷尾之伦理 许地山 84‎ 在南口那边站着一个巡警。他看似是个“街知事”,然而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那一头来了一个瞎子,一手扶着小木杆,一手提着破柳罐。他一步一步踱到巡警跟前,后面一辆汽车远远地响着喇叭,吓得他急要躲避,不凑巧撞在巡警身上。‎ 巡警骂他说:“你这东西又脏又瞎,汽车快来了,还不快往胡同里躲!”幸而他没把手里那根“尚方警棍”加在瞎子头上,只挥着棍子叫汽车开过去。‎ 瞎子进了胡同口,沿着墙边慢慢地走。那边来了一群狗。它们一面吠,一面咬,冲到瞎子这边来。他的拐棍在无意中碰着一只张牙咧嘴的公狗,被它在腿上咬了一口。他摸摸大腿,低声骂了一句,又往前走。‎ ‎“你这小子,可教我找着了。”从胡同的那边迎面来了一个人,远远地向着瞎子这样说。瞎子已经两天没回家了。他蓦然听见叔叔骂他的声音,早已吓得魂不附体。叔叔走过来,拉着他的胳臂,说:“你这小子,往哪里跑?”瞎子还没回答,他顺手便给他一拳。瞎子“哟”了一声,哀求他叔叔说:“叔叔别打,我昨天一天没吃的,要不着,不敢回家。”‎ 叔叔一面骂,一面打,把瞎子推倒,拳脚交加。破柳罐也摔了,掉出几个铜圆和一块干面包头。叔叔说:“你还撒谎?这不是铜子?这不是馒头?你有剩下的,还说昨天一天没吃,真是该揍的东西。”他骂着,又连踢带打了一会儿。‎ 瞎子想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只会求饶。‎ 路东五号的门开了。一个中年女人拿着药罐子到街心,把药渣子倒了。她想着叫往来的人把吃那药的人的病带走,好像只要她的病人好了,叫别人病了千万个也不要紧。她提着药罐,站在街门口看那人打他的瞎眼侄儿。‎ 路西八号的门也开了。一个十三四岁的黄脸丫头,提着脏水桶,往街上泼。她泼完,也站在大门口瞧热闹。‎ 路东九号出来几个人,路西七号也出来几个人,不一会儿,满胡同两边都站着瞧热闹的人。他们当中怎么没有一个人走来把那人劝开?难道看那瞎子在地上呻吟,无力抵抗,以及那叔叔凶神恶煞的样子,动不了他们的恻隐之心么?‎ 瞎子嚷着“救命”,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叔叔见有许多人在两旁看他教训着坏子弟,便乘机演说几句。这是一个演说时代,所以“诸色人等”都能演说。叔叔把他的侄儿怎样不孝顺,得到钱自己花,有好东西自己吃的罪状都暴露出来。他好像理会众人以他所做的为合理,便又将侄儿恶打一顿。‎ 瞎子的枯眼是没有泪流出来的,只能从他的号叫声里领会他的痛楚。他一面告饶,一面伸手去摸他的拐棍。叔叔快一步把拐棍从地上捡起来,就用来打他。棍落在他的背上发出一种霍霍的声音,显得他全身都是骨头。叔叔说:“好,你想逃?你逃到哪里去?”说完,又使劲地打。‎ 84‎ 街坊也开始议论了。有些说该打,有些说该死,有些说可怜,有些说可恶。可是谁也不愿意管闲事,更不愿意管别人的家事,所以只静静地站在一边,像“观礼”一样。‎ 叔叔打够了,把地上两个大铜子捡起来,问他:“你这些铜子儿都是从哪里来的?还不说!”‎ 瞎子的那些铜子是刚在大街上要来的,但也不敢申辩,由着他叔叔拿走。‎ 胡同口的大街上,忽然过来了一大队军警。听说早晨司令部要枪毙匪犯,胡同里方才站着瞧热闹的人,因此也冲到热闹的胡同去。胡同里的人,都到大街上看热闹去了。这里,瞎子从地下爬起来,全身都是伤痕。巡警走来说他一声“活该”!‎ 他没说什么。‎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街知事”,巡警“除掉捐项、指挥汽车和跟洋车夫捣麻烦以外,一概的事情都不知”,说明他是个出工不出力的人。‎ B.小说开头写到瞎子被巡警骂、被狗咬,细致地表现了瞎子这一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人物的可怜,也烘托并渲染了阴冷的气氛。‎ C.瞎子的叔叔一面打骂,一面演说,最后还将几个大铜子拿走,亲情尚且如此,众人面对此事的态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D.“他没说什么”,不仅照应了前文“瞎子想是个忠厚人,也不会抵抗”,也写出了瞎子被侮辱、被损害早已成为习惯。‎ ‎  解析▶ “出工不出力”错,是因为其“冷漠、自私、麻木”等。‎ ‎  答案▶ A ‎2.小说发生地在“街头巷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答: ‎ ‎ ‎ ‎ ‎ ‎ ‎ ‎  解析▶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从环境、人物的塑造和主旨表达的角度分析。从环境的角度看,街头巷尾是社会的一角,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街头巷尾是各类人汇聚的场所,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从主旨表达的角度看,街头巷尾的人、事、物、情都极具代表性,有利于以小见大,表现小说主题。‎ 84‎ ‎  答案▶ ①街头巷尾是社会的一角,是小说描写的社会环境的一部分。②街头巷尾是各类人汇聚的场所,有利于展开故事情节,塑造人物形象。③街头巷尾的人、事、物、情都极具代表性,有利于以小见大,表现小说主题。‎ ‎3.小说除瞎子外,还集中写了群像,请结合作品分析这类人的特征。‎ 答: ‎ ‎ ‎ ‎ ‎ ‎ ‎ ‎  解析▶ 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文中的“胡同里方才瞧热闹的人刚看完瞎子挨打的热闹,立即又去看枪毙匪犯的热闹”“瞎子被打,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中年女人只求自己的病人好”“瞎子的叔叔边打瞎子边演说,巡警却视而不见”等情节,探究这些人“无聊且爱看热闹”“冷漠、自私、麻木”“残忍无情(丧失人性)”等的性格特征。‎ ‎  答案▶ ①无聊且爱看热闹。胡同里方才瞧热闹的人刚看完瞎子挨打的热闹,立即又去看枪毙匪犯的热闹。②冷漠、自私、麻木。瞎子被打,至终没人上前去救他。中年女人只求自己的病人好。③残忍无情(丧失人性)。瞎子的叔叔边打瞎子边演说,巡警却视而不见。‎ ‎  许地山(1894年2月3日—1941年8月4日),名赞堃,字地山,笔名落华生(古时“华”同“花”,所以也叫落花生),籍贯广东揭阳,生于台湾一个爱国志士家庭。许地山是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五四”时期新文学运动先驱者之一,在梵文、宗教方面亦有研究硕果。1917年考入北京大学文学院,1926年毕业并留校任教。期间与瞿秋白、郑振铎等人联合主办《新社会》旬刊,积极宣传革命。“五四”前后从事文学活动,后转入英国牛津大学曼斯菲尔德学院研究宗教学、印度哲学、梵文等。1935年应聘为香港大学文学院主任教授,遂举家迁往香港。在港期间曾兼任香港中英文化协会主席。一生著作颇多,有《花》《落花生》等。‎ 许地山一生著作颇多,主要著作有《危巢坠简》《空山灵雨》《道教史》《达衷集》《印度文学》,译著有《二十夜问》《太阳底下降》《孟加拉民间故事》等。‎ 许地山是20世纪20年代问题小说的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一开始就汇入了问题小说的热潮之中,出手不凡,显示出了与其他问题小说名家如叶绍钧、冰心、王统照、庐隐等人不同的奇彩异趣。他一开始创作,就站在弱者的角度审视社会乃至身边所发生的一切。一方面,他忖身推人同情弱者,以此决定了他的情感色彩是现实的;另一方面,他以亲身所见所感之社会不平而萌发改变现状之愿望,试图为这腐败的社会寻 84‎ 求一条到达光明的道路。因此,以其进入宗教的角度和动机可以感到:许地山是有感于人类的不平和人生的黑暗才走入宗教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斑头雁 聂鑫森 去年秋,楚雁飞应聘当了寒云湖专职的护鸟员。‎ 楚雁飞真没想到日子这样难熬。四周荒无人烟,给养靠队部用车从外地运来,常常吃不上蔬菜。特别是冬天,冰天雪地,燃着一炉煤火,还让人冷得直打哆嗦。‎ 楚雁飞真没想到工作这么单调。每天吃过早饭,他跟着五十岁的班长吴远征,来到湖边伪装好的监测室,对斑头雁等各种水鸟进行动态追踪,不时地做记录,看得眼睛发涩,站得双脚发麻。‎ 楚雁飞没想到自己会在寒云湖过春节。班长当护鸟员三十年了,他的家在本省一个偏僻的小县城,每年春节回去探一次亲,队部派一个人临时顶替,可今年实在抽调不出人手来。‎ ‎“小楚,你赶快整理行装,回老家去过年,你的爸爸妈妈望眼欲穿哩!”‎ 楚雁飞摇摇头,说:“吴班长,我也想留下来和你做伴!”‎ 春节过去了,春天阳气不断上升,南去的大雁,一群一群回家了。没想到“倒春寒”说来就来了,一夜北风紧、雪花狂,到处银装素裹。‎ 天刚蒙蒙亮,吴远征就叫醒了楚雁飞:“小楚,昨天我们观察到湖边草丛里,有好多只斑头雁在孵化鸟蛋,温度这样低,别冻坏了它们。我们去湖边看看!”‎ 楚雁飞痛苦地从梦中走出来。雪还在零星地下着,看不到一只飞翔的水鸟。他们蹑手蹑脚来到湖边,察看一个一个斑头雁的窠巢。雌雁一动不动地在抱卵,任凭身上的雪花积了一层又一层。公雁也守在旁边,像忠诚的警卫员。楚雁飞看见吴远征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四五周后,小雁叽叽喳喳来到人世。楚雁飞站在高清摄像头前,观察当上妈妈的斑头雁领着小雁初次下水。公雁在低空飞翔、盘旋,护卫着它们,嘎嘎地欢叫着。‎ 楚雁飞看了看壁上的挂钟,十一点了。他搓了搓手,说:“吴班长,我们该睡了。”吴远征支棱着耳朵,不作声。过了一会儿,他说:“湖边有盗贼。我听到了他们的脚步声,是两个人。”‎ ‎“盗贼?他们来这里盗什么?”‎ ‎“盗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的翅羽还没长好,正栖息在窠巢里,每到这时候,有胆大的盗贼就来张网盗捕,然后卖给饭店、酒楼。”‎ 84‎ 楚雁飞说:“我跟您一起去!这些王八蛋!”‎ ‎“我一个人去就行了!小楚,你得守着这小砖房,守住这部直通队部值班室的电话。”吴远征板起一张脸,拿了一支手电,取出一把短柄猎刀,匆匆扑进夜色里去了。楚雁飞把所有的电灯都打开,又搬出一捆硬木柴架到门外的空坪里,浇上汽油,点燃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一个跌跌撞撞的人影从窗外飘过去,接着是敲门声:“小楚……是我。”‎ 楚雁飞打开门,借着灯光,他看见吴远征的额头上沁出鲜红的血。“吴班长,您受伤了?”‎ ‎“被他们挥舞的网杆打了一下,不要紧。我刚才警告他们:赶快离开,偷捕水鸟是犯法的,想被抓进去吃牢饭吗?我手上的刀,也不是吃素的,想试试吗?”‎ ‎“他们吓住了?”‎ ‎“他们也带了刀,雪亮雪亮的。我忽然发现小砖房那边闪射的火光,便说:‘你们以为我是一个人好对付,睁开狗眼看看,我的同事在身后呢,我只要一声喊,他们立马就赶过来了!’”楚雁飞扶住他,喉头有些哽咽,说:“吴班长,快进屋,我给你的伤口上药,包扎。”‎ ‎…………‎ 鸟世界在楚雁飞的眼里,变得越来越奇瑰和壮美。每晚回到小砖房,先和吴远征一起做饭,烧水,打扫卫生,然后在昏暗的电灯光下,写他的《水鸟观察日记》。他决定了,要留下来,和班长一起,守护着斑头雁。‎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前四段连用三个“没想到”,既突出了环境的艰苦、工作的单调与辛苦,也从侧面表现了坚守边地的国家护鸟员美好的品质。‎ B.小说没有直接描述班长与捕猎斑头雁的盗贼打斗的过程,而是由吴班长自己口述,再现打斗场景,这样显得真实可信,有现场感。‎ C.小说善于从细微处刻画人物,如吴班长看到斑头雁护儿留下泪水,突出其铁汉柔情的一面,使班长这一人物形象丰满,有血有肉。‎ D.小说用简练而朴实的语言,叙写了寒云湖的候鸟斑头雁和两位专职护鸟员之间的故事,感人肺腑,同时引发人们对生态问题的思考。‎ ‎  解析▶ 没有“再现打斗场景”;打斗场景采用口述,有亲历性,所以有现场感,但口述有叙述者个人的情感,所以真实性有待考究。‎ ‎  答案▶ B ‎2.小说以楚雁飞的视角来叙述故事,这样写有何好处?‎ 答: ‎ 84‎ ‎ ‎ ‎ ‎ ‎ ‎ ‎  解析▶ 回答此题的关键点是“以楚雁飞的视角”,这指“楚雁飞的所见所闻所感”“楚雁飞的心路历程”“叙述吴班长的故事”,明确这些后再分析其在小说的情节推进、人物塑造和主旨表达等方面的作用。‎ ‎  答案▶ ①楚雁飞是目击者、见证人,使故事更显得真实可信;②楚雁飞的所见所闻所感,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紧凑;③便于直接展现楚雁飞的心路历程,丰富了小说人物形象;④以楚雁飞的视角叙述吴班长的故事,使主要人物责任感强、英勇无畏的形象更完整客观;⑤加强了作品表现主题的力度。楚雁飞的成长预示着护鸟员后继有人,突显主旨。(答到任意三点即可)‎ ‎3.小说以《斑头雁》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解析▶ 此题答题的关键是标题《斑头雁》和情节、人物、主旨的关系。首先,由小说围绕两位护鸟员保护濒危鸟类尤其是斑头雁展开可知,斑头雁是小说的线索,推动情节的发展,然后分析其象征意义,进而分析小说呼吁更多人关爱、保护濒危鸟类,敬畏生命的主旨。‎ ‎  答案▶ ①斑头雁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节主要围绕两位护鸟员保护濒危鸟类尤其是斑头雁展开。②斑头雁的故事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如因斑头雁母雁和幼雁翅羽没长好,遭盗贼捕猎,才有吴班长挺身护雁。③斑头雁有象征意义。斑头雁育儿的过程是班长呵护楚雁飞成长的写照,也是人类生命传承的象征。④揭示主旨。对斑头雁的守护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即呼吁更多人关爱、保护濒危鸟类,敬畏生命。‎ ‎  聂鑫森,男,汉族,1948年6月生于湖南湘潭。初中毕业后,1965年10月到株洲市木材公司当工人。1978年10月调到《株洲日报》副刊部工作。1984年3月至1988年7月,先后毕业于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和北京大学中文系作家班。毕业后回《株洲日报》工作至今。为中国作协会员、湖南作协副主席、株洲市文联副主席。‎ 著有长篇小说《夫人党》《浪漫人生》《霜天梅影》《诗鬼画神》,中短篇小说集《太平洋乐队的最后一次演奏》、《爱的和弦与变奏》、《镖头杨三》(英文版)、《诱惑》、《都市江湖》、《生死一 84‎ 局》、《塑料人》、《铁支子》、《吃官仓考》、《轿杠》、《老号手》、《万笋楼》、《车在旅途》、《星下双剑》、《烟波芥舟》,诗歌集《地面与地底的开拓》《他们脖子上挂着钥匙》,散文随笔集《旅游最佳选择》《收藏世界的诱惑》《优雅的存在》《阑干拍遍》《一个作家的读画笔记》《触摸古建筑》,以及《陈姓》《罗姓》等文化专著共25部。目前全力创作中、短篇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 曾获过“庄重文文学奖”“湖南文学奖”“《北京文学》奖”等数十个奖项,其中获奖作品有小说、诗歌和散文。‎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青衣 毕飞宇 自古至今,唱青衣的人成百上千,但真正领悟了青衣意蕴的极少。筱燕秋是个天生的青衣坯子。二十年前,京剧《奔月》的成功演出,让人们认识了一个真正的嫦娥。‎ 可造化弄人,此后她沉寂了二十年,在远离舞台的戏校里教书。学生春来的出现,让筱燕秋重新看到了当年的自己。‎ 二十年后,《奔月》复排,这对师生成了嫦娥的A、B角。把命都给了嫦娥的筱燕秋一口气演了四场,她不让。不要说自己的学生,就是她亲娘老子来了她也不会让。这不是A档、B档的事。她是嫦娥,她才是嫦娥。筱燕秋完全没有在意剧团这几天气氛的变化,完全没有在意别人看她的目光,她管不了这些。只要化妆的时间一到,她就平平静静地坐在了化妆台的前面,把自己弄成别人。‎ 天气晴好了四天,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午后的筱燕秋又乏了,浑身上下像是被捆住了,两条腿费劲得要命。下午刚过了三点,筱燕秋突然发起了高烧。高烧来得快,上得更快。筱燕秋的后背上一阵一阵地发寒,大腿的前侧似乎也多出了一根筋,拽在那儿,吊在那儿,无缘无故地扯着疼。筱燕秋到底不踏实了,到医院挂了妇科门诊。医生说:“最好呢,住下来。”筱燕秋没有讨价还价,生硬地说:“我不住。”医生拿起了处方,龙飞凤舞,说:“先消炎,再忙你也得先消炎。先吊两瓶水再说。”利用取药的工夫筱燕秋拐到大厅,她看了一眼时钟,时间不算宽裕,可也没到火烧眉毛的程度。吊到五点钟,完了吃点东西,五点半赶到剧场,也耽搁不了什么。这样也好,一边输液,一边养养神,好歹也是住在医院里头。‎ 筱燕秋完全没有料到自己会在输液室里头睡得这样死,简直都睡昏了。筱燕秋起初只是想闭上眼睛养养神,空调的温度打得那么高,养着养着居然就睡着了。筱燕秋那么疲惫,发着那么高的烧,输液室的窗户 84‎ 上又挂着窗帘,人在灯光下面哪能知道时光飞得有多快?筱燕秋一觉醒来,身上像松了绑,舒服多了。醒来之后筱燕秋问了问时间,问完了眼睛便直了。她拔下针管,包都没有来得及提,就往门外跑。‎ 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筱燕秋拼命地对着出租车招手,出租车有生意,多得做不过来,傲慢得只会响喇叭。筱燕秋急得没办法了,一个劲地对着出租车挥舞胳膊,都精神抖擞了。她一路跑,一路叫,一路挥舞她的胳膊。‎ 筱燕秋冲进化妆间的时候春来已经上好妆了。她们对视了一眼,春来没有开口。筱燕秋上课的时候关照过她的,化上妆这个世界其实就没有了你,你不再是你,他也不再是他,——你谁都不认识,谁的话你也不要说。筱燕秋一把抓住了化妆师,她想大声告诉化妆师,她想告诉每一个人:“我才是嫦娥,只有我才是嫦娥!”但是筱燕秋没有说。筱燕秋现在只会抖动她的嘴唇,不会说话。此时此刻,筱燕秋就盼望着西王母娘娘能从天而降,能给她一粒不死之药,她只要吞下去,她甚至连化妆都不需要,立即就可以变成嫦娥了。西王母娘娘没有出现,没有人给筱燕秋不死之药。筱燕秋回望着春来,上了妆的春来比天仙还要美。她才是嫦娥。这个世上没有嫦娥,化妆师给谁上妆谁才是嫦娥。‎ 锣鼓响起来了。筱燕秋目送着春来走向了上场门。大幕拉开了,筱燕秋知道她的嫦娥这一回真的死了。嫦娥在筱燕秋四十岁的那个雪夜停止了悔恨。死因不详,终年四万八千岁。‎ 筱燕秋回到了化妆间,无声地坐在化妆台前。剧场里响起了喝彩声,化妆间里就越发寂静了。她望着自己,目光像秋夜的月光,汪汪地散了一地。筱燕秋一点都不知道她做了些什么,她像一个走尸,拿起水衣给自己披上了,然后取过肉色底彩,挤在左手的掌心,均匀地、一点一点地往脸上抹,往脖子上抹,往手上抹。化完妆,她请化妆师给她吊眉,包头,上齐眉穗,戴头套,最后她拿起了她的笛子。筱燕秋做这一切的时候是镇定自若的,出奇地安静。但是,她的安静让化妆师不寒而栗,后背上一阵一阵地竖毛孔。化妆师怕极了,惊恐地盯着她。筱燕秋并没有做什么,也没有说什么,只是拉开了门,往门外走。‎ 筱燕秋穿着一身薄薄的戏装走进了风雪里。她来到剧场的大门口,站在了路灯的下面。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突然堵住了许多车。人越来越多,车越来越挤,但没有一点声音。围上来的人和车就像是被风吹过来的,就像是雪花那样无声地降落下来的。筱燕秋旁若无人,边舞边唱……‎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在叙事方面有独特之处,将人和戏巧妙结合,为人设戏,以戏写人,人与戏相互照应,相互阐释。‎ B.小说通过筱燕秋冲进化妆间后和春来“对视了一眼”这个细节,微妙地揭示出这对师生之间的矛盾。‎ C.小说细致入微地记叙、描写了筱燕秋自己化妆的情形和动作,符合人物身份特征,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 D.小说结尾记叙了筱燕秋在风雪中路灯下轰轰烈烈地“演出”,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 84‎ ‎  解析▶ “旨在表现她高超的艺术水准和自负的个性”错。此处应该是为了刻画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 ‎  答案▶ D ‎2.文中有三处关于“风雪”的描写,这三处描写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解析▶ 文中第一处关于“风雪”的描写为:“午后的天空又阴沉下来了。昨晚的天气预报说了,今天午后有大风雪。下午风倒是起了,雪花却没有。”接着交代了筱燕秋浑身乏力,发了高烧。筱燕秋突然生病,势必会影响演出,而“嫦娥”的角色将易主,这对她该是多大的打击。故该处的环境描写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的描写为:“天已经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雪花那么大,那么密,远处的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这是筱燕秋输完液后的环境描写,接着因为“风雪”,她打不到车,故此处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天气恶劣,回剧院的路途艰难,主要是为了烘托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出现在小说的结尾,是这样写的:“筱燕秋看了大雪中的马路一眼,自己给自己数起了板眼,同时舞动起手中的竹笛。她开始唱了,她唱的依旧是二黄慢板转原板转流水转高腔。雪花在飞舞,剧场的门口突然围上来许多人……”此时,雪花飞舞,筱燕秋以“风雪”为背景,独自在剧场的大门口演出,这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  答案▶ 第一处:午后天空阴沉,天气预报说有风雪,暗示着情节和人物命运的变化。第二处:天黑了,雪花却纷扬起来,霓虹灯在纷飞的雪花中明灭,突出了路途的艰难,烘托出筱燕秋焦急的心情。第三处:路灯下,雪花飞舞,主人公以“风雪”为背景演出,给文章增添了悲剧色彩。‎ ‎3.小说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这样处理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解析▶ 从内容上说,“嫦娥”是《奔月》这场戏的主角,是重要的文化符号,以“嫦娥”为中心叙事写人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嫦娥”有助于对人物内在情感的表现,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从主题上说,“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人物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 84‎ 剧命运。综上,本题应该结合小说的人物性格、情节结构和主题表现等方面分析“嫦娥”在小说中的作用,尤其要分析“嫦娥”在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方面的作用,然后分点回答。‎ ‎  答案▶ ①“嫦娥”是文中重要的文化符号,使小说具有浓郁的艺术气息和鲜明的悲剧色彩。②“嫦娥”是贯穿小说的线索,能够激发人物之间的矛盾,推动情节发展,并使情节紧凑集中。③“嫦娥”有助于塑造主人公形象,展现了一个痴迷执着、视戏如命的“青衣”形象。④“嫦娥”有助于表现人物内在的情感,主人公对于“嫦娥”的认知及其变化,展现了她的内心世界。⑤“嫦娥”伴随着主人公的人生历程,暗示了主人公无力回天、苦苦挣扎的悲剧命运。‎ ‎  毕飞宇,男,1964年1月出生,江苏兴化人。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现扬州大学)中文系,当代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创作小说,作品曾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国外出版。‎ 小说《哺乳期的女人》《青衣》《玉米》《推拿》等先后获得小说月报奖、小说选刊奖、首届中国小说学会奖、鲁迅文学奖、第四届英仕曼亚洲文学奖、第八届茅盾文学奖。‎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醉酒之后 刘庆邦 项云中喝得一塌糊涂,他不知道自己的酒量,一口气喝了小半瓶。酒下去了,心底的痛苦和委屈却翻了上来,发出压抑很久的哭声。这天下午的第四节课是自习课,初二班的同学听见了项老师的哭声,吃惊之余,难免从教室里溜出来,挤在老师的办公室门外。不料办公室的门是虚掩的,同学们一挤一拥,竟把门推开,蜂拥到屋里去了。‎ 项老师不只是哭,还在诉:太绝情了!说好的你等我三年,我调到市里,咱们就结婚。这才一年多,你咋就不理我了呢!‎ 当晚,校长专门安排食堂为项老师做了他最爱吃的酸汤面叶儿。校长说,我们学校地处偏远山区,师资力量薄弱,项老师是到我校来的第一位本科毕业生,我们指望项老师能挑起学校的大梁呢!‎ 项云中低着眉,懊悔地苦笑一下,摇了摇头。他想:不能再待下去了,该写一份请调报告了。‎ 84‎ 次日上课,项老师发现同学们变了。以往每天第一节课,总有同学迟到,而今全班到得齐刷刷的。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 还有,班长余红霞带着值日的同学,到项老师宿舍打扫卫生了。项老师整天忙于教学,对卫生不是很讲究。余红霞在扫床底时看到一双翻毛皮棉鞋。因地面有些潮湿,鞋底上还沾有黄泥巴,棉鞋已经发霉,翻毛上面像是又长了一层毛。‎ 一天晚上,一位家长给项老师打电话,一上来就给项老师道辛苦。家长说,这几天孩子回家挺晚,说是在学校上晚自习,谢谢项老师啊!项老师并没安排学生晚自习,他很警惕地说:您的孩子学习挺自觉的,表现挺好的,放心吧。‎ 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 王大牛站起来,说没事儿。‎ 要不要去医院看一下?项老师走到王大牛课桌旁边,要看得更仔细些。‎ 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 王大牛说被马蜂蜇了一下,若搁以前,不知同学们会笑成什么样呢!可眼下竟一个笑声都没有。一下课,项老师就对余红霞说:最近放学后,同学们都能按时回家吗?‎ 余红霞脸上红了一下,又白了一下,说:这几天放学后,有一些同学到山上采中草药去了。采到药材卖给收购点,攒点儿钱交下学期的学杂费。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 项老师对同学们的行为表示理解,但提了两条要求:一要注意安全,二要跟家长说实话。‎ 周一早上,余红霞和几个班干部提着一样用绿方巾包着的东西来到项老师办公室,对项老师说:我们代表全班同学送给您一样东西,请您一定收下。‎ 项老师说:我怎么能要同学们的东西呢!‎ 余红霞不容分说,解开方巾,打开纸盒,里面放的是一双皮鞋。皮鞋是黑色的,闪着亮光。当皮鞋呈现在老师面前时,同学们的眼睛无不亮闪闪的。他们想,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 当晚,项云中把已经写好的请调报告撕掉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描写的学生符合其年龄特征,比如开篇写孩子们听到项老师哭时,又“溜”又“挤”又“拥”,写出了孩子们喜新奇、爱热闹的特点。‎ 84‎ B.校长让食堂做项老师喜欢吃的酸汤面叶儿,语重心长地劝导项老师要担当重任,说明校长通情达理,对项老师也充满了期望。‎ C.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但也释放了项老师的精神压力,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 D.发生在项云中身上的故事,也揭示了山村教育的困境,促使人们思考山村教育的出路和未来,在温情的背后,人们也应有冷峻的理性反思。‎ ‎  解析▶ “醉酒在某种程度上损害了项云中作为人民教师的形象”,文中无此意;“使他更加专注于自己的教书育人工作”属无中生有。‎ ‎  答案▶ C ‎2.小说开头写项云中醉酒,结尾写同学们将一双新皮鞋送给项老师,这两处情节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 ‎  解析▶ 开头写项云中醉酒,主要是因为女朋友和他分手,从而展现了项老师心灵脆弱的一面,交代了他的人生困境,为下文他写请调报告做了铺垫;加深了学生对老师感情的理解,因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结尾写同学们送皮鞋给项老师,原因是他们认为,项老师的女朋友之所以不理他了,是因为项老师没有城里人最爱穿的皮鞋。有了这双皮鞋,说不定他们就会重归于好。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他们淳朴的心愿,揭示了上文部分同学放学回家迟、王大牛被蜇的真正原因,又为结尾项老师撕掉请调报告做了铺垫。‎ ‎  答案▶ ①项云中醉酒,展现了项老师心灵脆弱的一面,交代了他的人生困境,为下文他写请调报告做了铺垫;加深了学生对老师感情的理解,因而改变了自己的行为。②同学们送皮鞋给项老师,表现了同学们对老师由衷的敬爱和他们淳朴的心愿,揭示了上文部分同学放学回家迟、王大牛被蜇的真正原因,又为结尾项老师撕掉请调报告做了铺垫。‎ ‎3.王大牛这一人物有什么特点?小说为什么要塑造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 84‎ ‎  解析▶ 王大牛在文中不是主要人物,对他的描写文中涉及三处。①以前课间休息时,同学们把王大牛的光头打得啪啪响。王大牛学习不咋样,但他把自己当成同学们的开心果,一点儿都不介意同学们打他。可今天,同学们不再打了。②第二天,项老师一走上讲台,就又发现了新情况:王大牛的脸是肿的,肿得像一只小面盆一样,肿得把眼珠子都包住了。他问:王大牛,你的脸怎么回事儿?王大牛站起来,说没事儿。……见老师向他走来,王大牛赶紧低下头:老师,真没事儿,我就是不小心被马蜂蜇了一下。③余红霞说……王大牛爬到山崖上摘一个马蜂窝,就被蜇到了。分析他的形象,抓住“学习落后,但开朗洒脱,不计较同学打他的光头;热爱老师,勇敢无畏”等特点即可。分析他的作用,可从人物塑造、情节设置、主题表现等角度即可。如表现了同学们精神状态的改变,他们懂得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同时,王大牛这一人物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行为特征都很特别,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答案▶ (1)学习落后,但开朗洒脱,不计较同学打他的光头;热爱老师,勇敢无畏,为攒钱给老师买鞋,不避凶险摘马蜂窝。‎ ‎(2)刻画王大牛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同学们精神状态的改变,他们懂得了对他人的尊重和理解;设置了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同时,王大牛这一人物无论是外在形象还是行为特征都很特别,增添了小说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  刘庆邦,著名作家,1951年12月生于河南沈丘县。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全委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红煤》《断层》《远方诗意》《平原上的歌谣》等五部,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梅妞放羊》《遍地白花》《响器》等二十余种。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他还曾获北京市第一届中青年文艺工作者德艺双馨奖。‎ 主要作品有《遍地月光》《红煤》《家属房》《断层》《高高的河堤》《落英》《走窑汉》《心疼初恋》《梅妞放羊》《不定嫁给谁》《在深处》《家道》《胡辣汤》《屠妇老塘》《鞋》《八月十五月儿圆》《黄泥地》《黑白男女》。‎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赌水 84‎ 顾文显 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一路狂奔甩脱了日本兵的追击,30多人几乎瘫倒在一座小山脚下,30多张嘴裂出了无数道血口子,大家已几昼夜滴水未进,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 警卫员爬到旁边拐弯处,喊不出话来,他只能举起手臂示意。团长把残部带过去,发现山脚的乱草里隐藏着一个两只脚大小的窟窿,窟窿里静静地卧着一泓清水……30多双眼睛顿时亮了起来,有水,就有了命,否则,他们就算是逃出了敌人的包围,也得活活渴死!‎ 可大家把目光投向团长时,团长却一摆手,说:“慢。”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然而,没有。小泉眼静得跟死人一样,满满的,一滴也没有外溢……不久前,曾经发生过一支小部队误饮毒泉后全体死亡的事件,全军上下都通报过的。假如这次一下子误饮中了毒,这些从枪林弹雨中杀出来的勇士们,就得软绵绵地倒下!‎ 空气仿佛要凝固了,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好多人心里说,喝它一阵,就是毒死,也比渴死强。团长凝望着远方,四周是一望无际的盐碱地。也就是说,舍了这眼小泉,在他们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找到水源的,成败在此一赌,得有人先尝这水!团长吩咐几个强壮些的战士到附近看看,哪怕是抓到一只小蜥蜴,让它来试水。然而,大家失望了。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团长!”几个沙哑的声音止住了团长的行动,谁都有义务先闯这道水关,只有团长不可以,他是这支队伍的主心骨,是部队的灵魂。‎ 几名精壮的警卫冲了上来,要求尝这水,保护首长是他们的义务。团长摇摇头,他还在沉思,在这一泓摸不透底细的泉水面前,这个身经百战的老兵有些优柔寡断了。突然,那个受伤的号兵挣扎着站了起来:“团长,让我来试试。”团长一下子呆住了。众人的目光一下子聚焦在号兵的身上,他年龄最小,又是那么痩,抵抗力最弱了,何况还受了伤,轮也轮不到他。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怎么可能让他先尝这水呢!然而,团长盯着号兵的脸凝视了好久,才郑重地说:“谢谢你,如果发生意外,我会告诉你娘,你表现得很勇敢。”团长认识小号兵的娘?众人都很疑惑。号兵神色庄重地蹲下,双手捧起一捧水,像捧起这支部队生的希望,他运足气,咕咚咚,连喝了三大捧。战士们听见,团长捏着皮带的手指关节嘎嘎地响,团长的眼睛盯着西方的一抹晚霞出神。‎ 号兵抹了抹嘴报告说:“报告团长,水很甜,肚子没疼,就是有点儿咕噜。”团长又盯了号兵片刻,突然笑了:“小家伙,你肚子里没食,它不咕噜才怪呢!同志们,可以喝水了,小心点儿,别弄脏了它。”团长拍拍号兵的头:“你很勇敢呀!”“爹……”号兵刚说出一个字,就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 这支队伍借着月光,喝足了小泉眼的水,肚子里填饱了草根,他们在团长的率领下,雄赳赳地上路了。没有人议论号兵是团长儿子的事,但是,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 84‎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团长只带着30多人突出重围,战士们几昼夜滴水未进,突出了战斗的惨烈和日寇的凶残,交代了小说的背景,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了铺垫。‎ B.团长认识号兵的娘,号兵喝水时团长紧张的动作和神态,小说中的这几处暗示,与结尾处号兵喊团长“爹”的情节相照应,构思巧妙。‎ C.“现在咳嗽一声都能打出火花”“冒烟的嗓子被泉水引诱着”这两句话平实质朴,表现了作者对语言的雕琢,也展现了作者的文字功底。‎ D.团长和战士们在“赌水”的过程中争先恐后,不计较个人生死,这不仅体现了浓浓的战友情,也揭示了这支队伍能死里逃生的原因。‎ ‎  解析▶ “平实质朴”错,应是“生动形象”。‎ ‎  答案▶ C ‎2.小说中的团长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解析▶ 从小说开头的第一句话“一场实力悬殊的恶战后,团长只带着30多人冲出重围”可以看出团长勇敢坚强。从第3段“团长皱起眉头,端详这个小泉眼一阵:怪怪的,四周没发现野兽踩踏的爪印,哪怕有溅在边上的水滴也好,至少说明有动物饮用过它了”,继而想办法试水,可以看出团长细心谨慎。从第4段“团长用眼神命令大家别动,他走到小窟窿边蹲了下去”,及让受伤的号兵(团长的儿子)试水等方面可以看出团长大公无私。从第5段“刚才突围出来时,团长竟然还背着他跑了很长一段路”和第6段结尾“号兵刚说出一个字,就被团长严厉的目光给噎了回去”可以看出团长严厉慈爱。‎ ‎  答案▶ ①勇敢坚强。率队伍突出重围。②细心谨慎。发现水源,不急于饮水,想办法试水。③大公无私。抢先试水,不忍心让别的战士试水,却允许自己的儿子试水。④严厉慈爱。对儿子的态度既严厉又慈爱。‎ ‎3.小说以“每个人身上都鼓足了劲儿……”结尾,是哪些原因让每个人都鼓足了劲儿?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 ‎ ‎ ‎ ‎ 84‎ ‎  解析▶ 战士们的劲儿来自身体和精神两个层面。身体上,饥渴之时喝足了水,自然有劲。精神上,受团长大公无私的感染,被团长父子的奉献精神感动,有队伍团结一致的激励,肯定会浑身充满劲儿。‎ ‎  答案▶ ①身体方面原因:战士们喝足了水,吃饱了草根,因此有了劲儿。②精神方面原因:无私奉献的精神,每个人为了队伍,都甘愿牺牲自己;感动的心情,被团长父子感动,化作必胜的信念;团结的力量,队伍在团长的带领下,团结一致面对困难。‎ ‎  顾文显,汉族,1949年11月22日生于青岛。1962年流落吉林农村,同时失学,后靠自学获得大专学历。当过生产队会计、农村中小学教师,1985年调入白山市群众艺术馆任文学部主任,1995年创办全国最有名的“白山市故事沙龙”,1998年被福建省《故事林》杂志聘为文编顾问(兼职)至今,1999年被聘为吉林省《民间故事》特约编辑(兼职),2003年被改聘为特邀副主编(专职,2007年10月退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全国第六届民间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代表,白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影视著作:‎ 电视短剧《咱们老百姓》部分章集,电影剧本处女作《翻过那些山》和《阿K诗篇》于2009年5月被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为数字电影,28集电视剧《依山傍水人家》待拍中。‎ 获奖情况:‎ 自1986年至今共获得作品奖80余个,其中小说《割豆,割豆》获《中国作家》征文奖,《八奶》获梁斌小说二等奖,小小说《精神》《英雄》《家仇国恨》等获得《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征文一、二等奖,故事《瘫子总裁》《咱是好姐妹》《两个母亲》《教授和小保姆》《三脚呱嗒儿狐》《欲擒故纵》《女贼与县长》《少年和毒贩》等获中国期刊协会、《民间文学》《故事会》《故事林》《故事家》《故事世界》等杂志一等奖,《龙凤居情仇》获长白山文艺奖。吉林省首批“德艺双馨”优秀称号获得者。30余次被杂志出资邀请遨游名山大川,在故事界有“获奖大王与笔会专业户”“故事界长青树”之称。‎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奇石 许行 84‎ 凌河文士万锦堂,生平好石,遍寻各种奇石收藏、玩赏。每得一佳品则视为珍宝,爱如明珠。其柜橱之中、桌几之上琳琅满目,都是石头。且每块石头都有精细之档案,类属、出处、得之于何时何处何人。万锦堂遇有奇石,常常不惜重金相求,不赀所费。因之,家道日衰。妻子、儿女渐有烦言:弄了这些石头来,能抵饭吃,能当衣穿?万锦堂不与理论,一笑置之。家人亦无可奈何。‎ 万锦堂所得之石,大者必求石座,小者则摆入玻璃盒中。在这方面也要不少开支,有的甚至高于石头。妻子看不过去,说,那样一些石头也配如此相待?‎ 唉,人是衣裳,马是鞍么!你们看,放在座上、盒里,不精神多了?‎ 一日一文友来访,见他收集了这么多石头,先是惊愕,后是称赞。随后信笔给他写了一篇豆腐块大的介绍文章,发表在当地晚报上。这又引起电视台的注意,给他做了五分钟《万锦堂藏石》的节目播出,一下子使他声名鹊起,凌河一带都知道有万锦堂这么个收集石头的人。从此登门赏石者日多,他从不厌烦,对每块石头都耐心介绍,有时兴之所至不免眉飞色舞、添枝加叶,一块普通石头在他口中也成为美玉了。‎ 妻子颇不以为然。‎ 他说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 这天万锦堂外出寻石,走遍乱石沟,未拾到一块好石头,带着一身疲倦在一农家小憩。主人乃一憨厚之农民,语言无多,唯热情相待,愧无热茶,敬奉凉水一碗。饮水间万锦堂忽见其碗柜上放着一块石头,黑白两色中间截然分明,有些红色、绿色之纹路如丝如波,贯串于黑白之间,甚是美观。其石大如盆,状似山峦,实多年寻求未得之奇石也。‎ 万锦堂不由惊喜万分,急忙趋前仔细观赏。摸摸坚硬细腻,拿拿则重若金银。他忙问主人这石头是从哪里来的。‎ 祖先留下的。‎ 拿它作何用?‎ 冬天压酸菜缸。‎ 万锦堂连连暗呼可惜、可惜,忙问能否相让?‎ 主人不好意思说,不能。‎ 为何?‎ 用它压酸菜缸,酸菜不烂,且吃起来别有味道。‎ 呵,原来有如此功能,那么我多出一点钱怎样?‎ 我说过,这是祖宗传留,我家已三四代人用它压酸菜缸。虽未派上大用处,也是传家之宝了。‎ 我给你一千元钱,让给我如何?一千元钱在农村也是一笔大钱。万锦堂情急之中以为因此便可打动主人。‎ 84‎ 主人一笑说,我的话你未明白吗?‎ 万锦堂捧着石头左看右看,轻摸细抚,实在爱不释手。他说我再给你添一千元钱,这也够你几代人买酸菜的了。‎ 主人又一笑,摇摇头。‎ 万锦堂这个见石着魔、爱石如命的主儿,简直无法放下这块石头了。他们僵持了一阵,他不得不说出他乃凌河出名的藏石大家万锦堂,现求石若渴,务请割爱才好。‎ 主人大吃一惊,连忙道歉,说慢待了,但石头乃祖传之宝,不敢轻易出手……‎ 万锦堂见有些松动,忙说我再多加点钱。‎ 主人此时万分为难,一跺脚说,如先生在三日内能带一万元钱来,我便甘冒辱没祖先之名,而成全先生。‎ 万锦堂心想这索价未免太高,但细想也无价可依,日后传出十万八万也许是它。遂于三日之内东挪西借,凑了一万元钱抱回那块石头。请人用上等红木制座,摆于堂屋之中间。果然它一来便显得众石无色了。‎ 亲朋好友、名人雅士、地方官员闻知,前来观赏者多交口称赞,实乃罕见之奇石!这时有一外国藏石专家收购石头,便有人引来相观。老外拿起石头反复观看一番,然后用手上戒指一蹭,又仔细捻捻戒指上之粉尘,未加评说只道声谢便走了。‎ 万锦堂一看情知有异,就请一物理专家前来鉴定。专家看后并未多言,只在万锦堂耳边轻声说,这是人工合成的。万锦堂听了如闻惊雷,险未瘫倒在那里:他这位藏石大家,竟栽在一个农民手里!‎ 但这块石头依然摆在那里,依然有人前来观赏;万锦堂也依然兴高采烈地向人如前一样介绍。妻子又有些看不过去,说,对那么一个假东西还卖弄啥?‎ 万锦堂嘿嘿一笑说,天地之间真真假假原不过一句话耳,有道是不怕舌头烂,假的也成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情节的结构单纯,但作者把握叙事节奏的功底不同凡响。人物众多,行文从容舒缓,读来如同听一位饱经沧桑的智者带着些许调侃,漫不经心地品评着世态人情,弥漫着清淡隽永的意味。‎ B.在本应惜墨如金的微型小说中,作者居然以近乎传记的笔法,花了近三分之一的篇幅大谈凌河文士万锦堂的收藏癖好。这种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使整篇小说显得舒缓有致,动静结合,前后呼应。‎ C.小说语言是很独特的文白交杂。小说以浅近的文言叙事、描摹,文笔简练传神。特别是对农民的语言、神态描写,很值得玩味。在浅近文言之余辅之以充满泥土气息的口语,形成鲜明的对照,不乏幽默。‎ D.万锦堂与农民的对话是小说中最为精彩的部分,如果说小说整体文气显得舒缓沉静,这部分则波澜起伏;采用第三人称,以他者的心理视角叙述这场“战争”,增添了小说的真实性和动感。‎ ‎  解析▶ “以他者的心理视角”错误,应该是“以万锦堂的心理视角”。‎ ‎  答案▶ D 84‎ ‎2.画线的“普天之下,物由人定,许多物品之身价都在人的嘴上”一句该如何理解?‎ 答: ‎ ‎ ‎ ‎ ‎ ‎  解析▶ 从上文的情节看,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美玉的行为的辩解。从主题的角度看,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从人物塑造的角度看,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  答案▶ ①这是万锦堂对自己把一块普通石头说成美玉的行为的辩解。②揭示了人类社会生活的普遍特性:以人之好恶决定事物的价值。③体现了主人公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3.有人说,文中的“妻子”实属多余,你是否同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 ‎ ‎ ‎ ‎ ‎ ‎  解析▶ 本题要求回答文中的“妻子”是否多余。答题时,考生先要明确观点,再做详细分析。如:不多余。从情节推进的角度看,“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都以“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护形成一种对比,使得故事跌宕起伏,更具可读性;从和主要人物的关系的角度看,“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从表达主旨的角度看,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像万锦堂那样,只从情感出发,可能就会丧失理性,甚至歪曲事实。‎ ‎  答案▶ 不同意。①对主人公形象塑造的作用:“妻子”在文中与主人公万锦堂观点迥异,形成鲜明的对比,凸显出了主人公癖好奇石的性格。②对行文节奏的作用:“妻子”的两次出场都在行文的收束处,“妻子”的反对与主人公万锦堂富有哲理的辩护形成对比,使得故事跌宕起伏,更具可读性。③对表现主题思想的作用:小说的主题思想就隐蔽在主人公与“妻子”的对比之中,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站在不同的角度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若像万锦堂那样,只从情感出发,可能就会丧失理性,甚至歪曲事实。‎ ‎  许行(1923—2006),笔名石不琢。满族,辽宁义县人,中共党员。1945年肄业于四川东北大学中文系。历任豫鄂行署代理文书科长,延吉县区长、土改工作队长、第一中学校长,东北人民政府教育部科长、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吉林省委宣传部文教处处长,《长春》月刊主编,四平师专副校长,中国作协吉林分会副主席。1940年开始发表作品。1980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诗集《跋涉之路》《边角集》,小说集 84‎ ‎《第四片枫叶》《春天,没有老去》《野玫瑰》《异国情人》《苦涩的黄昏》《情书曲》《生死恋》《许行小小说》《许行小小说选评》等。诗歌《大梧山的怀念》获1981年吉林省优秀作品奖,小小说《老榆》获1994年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大赛三等奖,《野玫瑰》获全国首届满族文学奖荣誉奖、1992年东北文学奖荣誉奖,《许行小小说选评》获1996年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奖、1998年吉林省少数民族文学奖。作品共获奖30余次。‎ 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在流放中①‎ 契诃夫 外号叫“明白人”的谢敏,同一个谁也不知名字的年轻鞑靼②人,坐在岸边的篝火旁。谢敏是个六十岁上下的老头子,瘦骨嶙峋,掉了牙,但肩膀宽,看上去还挺硬朗,这时已醉醺醺的了。鞑靼人生了病,很难受,他裹紧破衣衫,正在讲他的家乡辛比尔斯克如何如何好。‎ ‎“那当然,这儿不是天堂。”谢敏说。‎ ‎“不好,不好!”鞑靼人说着,担惊受怕地朝四下里张望。鞑靼人抬头看一下天。满天星星,跟他家乡一样多,周围也是一片黑暗,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在家乡,完全不是这样的星星、这样的天空。‎ ‎“不好,不好。”他连连说道。‎ ‎“你会习惯的!”谢敏说,笑了起来,“现在你还年轻,傻,嘴上的奶味还没干,凭那股傻劲你会觉得,这世上没有比你更不幸的人,可是总有一天你会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你瞧瞧我,再过一个星期,等水退下去,我们要在这里安置渡船,在这两岸间摆过去渡过来。就这样我一干就是二十年。”‎ 谢敏拿起酒瓶,猛喝了一大口,接着说:“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 鞑靼人浑身发抖,费劲地搜罗着他所知道的有限的俄语词汇,结结巴巴地说:“上帝保佑,千万别在外乡得病,死掉,埋进这片寒冷的铁锈般的土地里。”‎ ‎“你会习惯的!”谢敏说完就走啦。‎ 鞑靼人带着憎恨对谢敏说:“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 84‎ 鞑靼人独自留下,他又添些枯枝,侧身躺下,望着篝火,开始思念起家乡和妻子来。红土高坡,驳船,河流,不怀好意的异乡人,饥饿,寒冷,疾病——所有这一切或许实际上并不存在,或许这一切仅仅是梦中所见。天亮了。正下着雪。‎ ‎“喂!”对岸有人在喊叫,“放渡船过来!”‎ ‎“行了,急什么!”谢敏说。那种口气仿佛他深信不疑:这世上的事都用不着去着急,因为照他看来,急也不管用。‎ 等船的是个瘦高个子的老头。他们把马车拖上驳船,又往回划去。谢敏叫他瓦西里·塞尔盖伊奇的那个人,在大家划船的时候,一直站着不动,咬紧厚嘴唇,眼睛望着一处地方发愣,马车夫请求他允许在他面前抽烟,他什么也没有回答,好像没听见似的。谢敏用肚子压着船舵,瞧着他挖苦说:“即使在西伯利亚,人们也照样能生活。活得下去的!”‎ 大家都笑起来。鞑靼人厌恶地皱起了眉头,一挥手,裹紧破衣衫,朝篝火走去。几个船工和谢敏拖着沉重的脚步走进了小木屋。‎ ‎“好冷啊!”一个船工声音嘶哑地说。他在潮湿的泥地上躺下去,伸直身子。‎ ‎“是啊!不暖和!”另一个附和道,“苦役犯的生活……”‎ 大家都躺下了。门被风吹开了,雪飘进屋里。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 ‎“我挺好。”快要入睡的谢敏迷迷糊糊地说,“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 ‎“你呀,当然,服了一辈子苦役,连鬼都抓不住你。”外面传来狗吠似的呜呜声。‎ ‎“这是什么声音?谁在那儿?”‎ ‎“是鞑靼人在哭。”‎ ‎“瞧他这……怪人!”‎ ‎“他会习——习惯的!”谢敏说完,立即睡着了。其余的人也很快进入梦乡。‎ 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 一八九二年五月八日 ‎(选自《契诃夫小说选》,有删改)‎ ‎            ‎ ‎  【注】①1891年,契诃夫抛弃了托尔斯泰的“勿抗恶”哲学,他理性地认识到,托尔斯泰的哲学只是空想而不能实行的高尚的忍受哲学,对于现实不适用。契诃夫反对托尔斯泰哲学而写了小说《第六病室》和《在流放中》。②鞑靼:俄国境内少数民族。‎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84‎ A.小说中的谢敏与年轻鞑靼人对待生活的态度是完全不同的,这两者形成鲜明对比,作者肯定了后者,否定了前者。‎ B.小说在刻画谢敏这个人物形象时使用了多种手法,如肖像、动作、神态等描写,给谢敏起外号“明白人”有讥讽之意。‎ C.小说叙写以谢敏与年轻鞑靼人为代表的流放者的生活,突出了流放者艰辛、凄苦的状态,表达了要奋起反抗的主题。‎ D.谢敏知道要适应流放地的生活,多次对年轻鞑靼人好言相劝,年轻鞑靼人虽然憎恨他,但对他的帮助还是非常感谢。‎ ‎  解析▶ “非常感谢”错误,文中有“鞑靼人浑身发抖”“带着憎恨对谢敏说”等信息。‎ ‎  答案▶ D ‎2.小说在刻画谢敏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 ‎  解析▶ 答题时,结合文章内容,通过对人物的描写(语言、动作、心理、肖像)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概括,形成答案。从“我呀,伙计,可不是普通的庄稼汉,也不是出身卑贱的人,我是教堂主管的儿子。想当年我自由自在,进进出出穿着礼服”“当年,我从俄罗斯发配到这里,从头一天起我就咬牙顶住:我什么也不要”可以看出他的“逆来顺受”;从“可现在,我把自己磨炼到了这种地步:我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上帝保佑,但愿人人都能过上这种生活”可以看出他的“愚昧麻木”。‎ ‎  答案▶ ①逆来顺受。他是教堂主管的儿子,过着上流社会的生活,后被流放服苦役二十年,但他对此采取顺从和忍受的态度。②愚昧麻木。他说自己能赤条条躺在地上睡觉,靠吃草过日子,并表示自己什么都不要;他总是劝年轻鞑靼人要适应非人生活的环境。‎ ‎3.小说为什么以“那门就这样一直没关”来结尾?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答: ‎ ‎ ‎ ‎ ‎ ‎ ‎ 84‎ ‎  解析▶ 解答时,考生可以从内容、情节、人物、主旨表达等角度思考。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看,联系文中“谁也不想爬起来去关门:他们怕冷,懒得去关门”,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也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批判。从主旨表达的角度看,联系文中“上帝创造人,是要人活,要人高兴,要人伤心,要人忧愁。可是你,什么也不要,所以你,不是活人,是石头、泥土”“是鞑靼人在哭”,没关的门,让鞑靼人半夜的哭声更清晰,透露出作者要求改变现实的呼声。从表达效果的角度看,“门就这样一直没关”中的“门”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指人的积极思想,含意深刻,以此结尾,给读者想象的空间,启发人深思。‎ ‎  答案▶ 这样结尾的好处:①简洁扼要,却又意味深长,突出了流放地人们的悲剧命运;给读者留下了十分广阔的想象空间,启人深思。②一语双关,既指未关门的情形,又曲折地表露了作者要求人们行动的积极思想。③一直没有关门使得鞑靼人半夜的哭声穿门而入,透露出作者要求改变现实的呼声,深化了主题。④这样写既突出了流放者麻木的心理状态,又寄寓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思想情感。‎ ‎  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1860年1月29日—1904年7月15日),俄罗斯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杰出的剧作家,是俄罗斯19世纪末期最后一位批判现实主义艺术大师,与法国作家莫泊桑和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家”。‎ 契诃夫的作品题材多样:有的反映了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苦恼》《凡卡》等);有的写出了小人物战战兢兢、卑躬屈膝的心态和面貌(《胖子和瘦子》《小公务员之死》等);有的激烈讽刺了见风使舵的奴颜媚骨(《变色龙》等);有的刻画了沙俄专制制度卫道士的嘴脸(《普里希别叶夫中士》等);有的揭露了专制制度对社会的压制及其保守和虚弱(《装在套子里的人》等);有的针砭了追求虚荣、庸俗无聊、鼠目寸光的人生哲学,并对“人变庸人”的过程进行了艺术化的表现(《跳来跳去的女人》《挂在脖子上的安娜》《姚内奇》等);有的揭示了专制制度下阴森可怕的俄国社会状况(《第六病室》《萨哈林旅行记》等);有的反映了资本主义在俄国飞速发展后,人民却没有得到幸福,贫穷也没有被消除的事实(《一个女人的天地》等);有的反映了工农阶级的斗争(《樱桃园》等);还有的以婚外恋为题材,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追求,从而唤起人们对浑浑噩噩的生活的讨厌(《邻居》《带小狗的女人》等)。高尔基曾对《变色龙》有过这样的评价:“一个荒唐的时代,一个善变的警察,一条无辜的狗,一群无聊的人,给我们上演了一段可笑而又使人压抑的故事。”高尔基还对契诃夫做过这样的评价:“只需一个词,就能创造一个形象;只需一句话,就可以创造一个短篇故事,而且是绝妙的短篇故事。”‎ 84‎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阿里山看云 从维熙 早上三点,与我同行的朋友便出发去阿里山巅看日出了,他们要爬很高的坡,走很远的路,然后乘小火车,奔往观看日出的大山峦峰。‎ 我喜欢水,而不爱山。我从床上爬了起来,步出阿里山宾馆。‎ 阿里山还在沉睡,只有山麓上几盏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我沿登山的石阶缓缓而上,每一次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的轻微声响,就是这里唯一的音乐。天上还有残星挂在天穹一角,我忽然记起一首童谣诗:“天是棋盘星是子,地是琴键路是弦。”真是妙不可言。过去,我只是从台湾地图上看到过这个名字,而今天我却独步阿里山,这本身就是使人痴醉的歌。‎ 不知什么时候,那些鸟儿睡醒了,在林中吟唱第一支歌。那是一只北方也有的布谷,高歌着“光棍好苦——光棍好苦——”,从我头上掠过。儿时我在家乡就听过这支歌,农民说它唱的是“赶快布谷——赶快布谷——”,但是乡亲们把它的歌人性化了,变成了“光棍好苦”。想不到一泓碧波相隔的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这只穿梭于阿里山丛林的鸟儿,错把初秋当作阳春了?不,或许它是在吟唱两岸的相思之苦吧!‎ 接踵而来的是百鸟合鸣。我分不清那些鸟儿的姓名,也无法得知它们是躲藏在哪儿歌唱;反正那鸟儿的大合唱,完全打破了阿里山的沉寂。我惬意地坐在一块石板上,静听着这动人的森林音乐会,记忆中我曾有缘聆听过这独特的鸾凤合鸣,那是在祖国大陆的长白山,那是在祖国边陲大兴安岭;在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在与台湾一水之隔的厦门鼓浪屿。记得,那天沿着海岸神游,在与金门发生过炮战的何厝,我曾用望远镜眺望台湾岛的形影。特别使人难以忘怀的是,在海岸神游路过当年郑成功陈设于斯的古炮台时,不知是哪位游客,在生了锈的炮口上插了两枝盛开的杜鹃花,我当时很为那两束花儿动容。‎ 阿里山上也有杜鹃花,这是在天色微明时,我从山坡上看到的。它躲藏在亚热带植物家族的襁褓之中,与三角梅、美人蕉等花卉同林而居,色彩显得更加娇艳。我走过树丛花海,信步向山腰走去,由于少了林木遮眼,顿感阿里山的巍峨奇秀,它像是一条灰褐色的海鲸,跳海而出斜卧在陆地上,那高耸的头伸向天穹远处,那尾究竟伸向哪儿,我是看不到的。心旷神怡的同时,我也为登山去观日出的同伴扫兴,因为我在仰望这条“海鲸”时,看见了天上的流云,有云的早晨是无法看到日出的,我有点窃喜没有去看日出。‎ 在这儿看云,令人遐想无穷:一片片白絮在天空时而组合为一,时而又化为片片桅帆各自远去;间或露出一隅如海的蓝天,但是那一线碧蓝很快被白云吞噬了。云在天穹下不断变幻着身影,一会儿它像古埃及人面兽身的狮子,一会儿它又像一只温顺的波斯猫;一会儿像是金戈铁马的决斗,一会儿它又像是白衣素缟的仙女在瑶池浴后起舞……这种云的诡谲无形变幻,那真是难得的一乐!‎ 84‎ 更让我心醉的是,这是我从没涉足过的中国一隅,在这儿独自一人观云,不是难得的人生乐事吗?!我早在1986年的中秋之夜,面对窗外一轮皎月,曾写下过这样一首题为《遥望海峡》的诗:‎ 你是一滴水/凝聚着/宝岛的云/琼山的月 你是一束浪/亲吻着/断裂的岸/塌落的崖 你是一支箫/低奏出/南来的思/北来的盼 你是一缕风/吹动了/情殇的帆/寻故的船 今天,一条从大陆来寻亲的船,载着我们十几个人,终于叩访宝岛来了。阿里山的云,你何时变成海峡上的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 山林里传来的嬉笑声,撕碎了我的思绪。那是从阿里山云中走出来,到山下去上学的儿童。接着有摩托声,那是上班族到山下上班。百鸟啼鸣声消失了,阿里山立刻从无声的禅境中,还原成了人世间的一座石山。不久,山峦中有了我熟悉的声音,首先出现在我面前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早知空跑一趟,还不如与老兄一块儿在这儿逍遥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山麓上灯火“闪着幽暗清冷的光束”,鞋子与石头接触发出“轻微声响”,用笔细腻、生动,表现了清晨阿里山的静谧。‎ B.听阿里山百鸟合鸣时,作者回忆起了长白山、大兴安岭、云南思茅山的林间驿道和厦门鼓浪屿等地的鸾凤合鸣,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C.文中“两岸的相思之苦”“我从没涉足过的中国一隅”“彩虹之桥,将宝岛和大陆合而为一”等句子点明主题,突出了作者的心愿。‎ D.文章结尾写的“朋友喘着气,脸上流露出淡淡的苦相”与开头朋友三点出发的热情形成对照,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们没看成日出的惋惜之情。‎ ‎  解析▶ “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错,这里的联想是作者对“两岸一家亲”的理解,对“渴望两岸统一”主题的表现。‎ ‎  答案▶ B ‎2.作者写阿里山布谷鸟时强调“北方也有”这种鸟,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又着力交代布谷鸟叫声为“光棍好苦”,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 ‎ ‎ ‎ ‎ ‎ 84‎ ‎  解析▶ “那是一只北方也有的布谷”“想不到一泓碧波相隔的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两岸都有布谷鸟,风物本相同,本是同根生,自然是一家。作者说,布谷鸟的叫声是“光棍好苦”。这个“苦”字大有深意,两岸分离已久,自然苦不堪言。这样的双关,让文章顿生情趣。‎ ‎  答案▶ ①强调“北方也有”这种鸟,台湾岛上“也有这种鸟儿”,说明两岸风物相同,暗示两岸同属一家,不可分割。②着力交代布谷鸟叫声为“光棍好苦”,借以表现两岸长久分离之苦。③赋予文章幽默的情趣,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文中插入作者1986年中秋之夜写的诗《遥望海峡》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 ‎ ‎ ‎ ‎ ‎ ‎  解析▶ 文中插入作者1986年中秋之夜写的诗《遥望海峡》,从诗歌的内容看,该诗表达了两岸分离之苦,凝聚了对两岸统一的期盼。从结构看,1986年的诗歌只是憧憬与遥望,而如今乘船来到台湾已经成为现实,二者形成对比。从主题看,这首诗寄寓作者的感情,蕴含本文祈望两岸统一的主题。‎ ‎  答案▶ ①《遥望海峡》一诗表达了两岸分离的痛苦与对两岸统一的盼望;②与如今乘船来宝岛的兴奋喜悦形成对比;③进一步突出本文的主题思想。‎ ‎  从维熙,生于1933年,河北玉田人,中国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中篇小说《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驿路折花》《雪落黄河静无声》《祭红》《牵骆驼的人》《鼻子备忘录》,长篇小说《北国草》《走向混沌》《断桥》《酒魂西行》《逃犯》《裸雪》《龟碑》等。‎ 其中《大墙下的红玉兰》《远去的白帆》《风泪眼》获全国第一、二、四届优秀中篇小说奖;电影《第十个弹孔》获文化部全国第一届优秀电影奖;《雪落黄河静无声》和《风泪眼》分别获《中篇小说选刊》第一、三届优秀中篇小说奖和荣誉奖。‎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舌苔上的记忆 雷抒雁 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认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 84‎ 那是在你饥饿时,或者在你的成长期里,某种饮食以它独特的滋味突然闯入,或者是经常性地光顾,刻写在你的舌苔上,濡染了你的味蕾,使你有了一种与生俱来的感觉记忆。此后,随着年岁的增长、环境的迁移,也许有过无数次更美妙的食物冲洗、覆盖过你的舌苔,那种特殊口味的记忆却生机勃勃地清醒着,牵动着你一生的神经。‎ 有些口味缘地域而形成群体,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内容。‎ 居京的陕西乡党,每每有机会聚会,必到“蓝花花”“老孙家”什么的陕西馆子里去,饱餐一次“土得掉渣”的陕西食品。那时的快乐,肯定是舌头挑起的。吃着辣辣酸酸、油油汪汪的油泼面,或来一碗掰得细细的、煮得烂烂的、肉肥汤醇的羊肉泡馍,一时之间,只听见吸吸溜溜、呼呼噜噜的进食声。‎ 只有吃陕西这种合口味的饭,老陕们才有这种旁若无人、汪洋恣肆的场面。三碗下肚,打个饱嗝,用厚厚的掌心抹一把油嘴;然后,几双豹眼,吃傻了一般,呆呆地相互望着,半晌蹦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这叫“解馋”。只有在这种场合,那些学了多年的、半生不熟的普通话,才会一概扔掉,显出西北语言凝重、质朴的本色。‎ 一位目睹了这场面的外省人,惊得连连摇头:“要真正认识陕西人,你得看陕西人吃陕西饭!”口味,就是这样让你变得原始,甚至恢复野性。‎ 陕西乡党到一起,说文学,论世事,多有见仁见智,唯在这吃食上,意见一致得惊人。凭着那一口辣、一口酸,让撸起袖子去拼命也都值得。‎ 我的老母亲,已是八旬高龄,总惦记家乡县城钟楼巷里那家卖馄饨的。说那馄饨皮薄、馅香,煮馄饨的汤,是用老母鸡炖的。还有家乡的蜂蜜与凉粽子,甜,软,香。老母亲说起这些时,总会嚅动嘴唇,还要不时用手擦擦嘴。北京有的是馄饨,有的是凉粽子,不行,吃了后,说不是味,不如家乡的好。我和老母亲开玩笑,说有位皇帝想吃“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逗得老母亲直乐,说:“也怪,这口味一旦有了,硬是改不了!”‎ 说改不了,也真是。日前回西安小住几日,朋友安排我在一家豪华饭店里。一上餐桌,打开菜谱,溜一眼:川、粤、潮州,生猛海鲜,应有尽有,唯独没有魂牵梦绕的陕西地方食品。朋友热情,珍馐满桌,我却淡然,难以下箸。‎ 第二天早早起来,穿街过巷,只在味觉记忆的顽强指引下,寻那早年让我恋恋难去,又常因无钱而空回的地摊食品。‎ 先来一碗胡辣汤。中国饮食,说全了,色、香、味、器、形、意,字字得到。可这种街头传统食品,重的只在一字:味!若看那色,黑乎乎一锅浓汤,没少倒酱油、打淀粉;里边若隐若现些白菜、粉条、肉丸之类,很像旧时的木匠师傅做活时熬下的一锅皮胶,腾腾冒着热气。要是外省人看了,怕要呕出胃来,可咱要的,就是那一口“味”儿!‎ 84‎ 拿起汤匙细品那碗胡辣汤,几十年前的种种记忆,裹了一些人和事,都一勺勺,或酸或甜地随它灌进肚子去。吃罢,那辣、那黏、那香,似乎跨越岁月,和生长在记忆中的口味衔接在了一起,舌齿之间,久久难去。虽说只是一碗俗常饭食,此时,冲击情感,竟如面晤久违的亲朋,或者徜徉于友人书信的墨香之中。‎ 在西安的日子,天天如在梦里,有时驱车十里八里,也就为吃一碗开胃的“岐山臊子面”,或者一块干硬的“乾州锅盔”。‎ 往事、乡情。我用舌头一点一点贪婪地品尝它的滋味。‎ 前些年,我去了趟台湾,偏偏台北就有一家羊肉泡馍馆。入座,老板操一口地道陕西乡音迎上,只三五句交谈,便一见如故,把所有陕西饭食都一一端了上来。只可惜,名实相去甚远,大大走了口味。想想也是,几十年的阻隔,那水、那土、那用料,全不是故乡的了,连食客的口味,也变得失去了辨别力。可是环顾左右,那些客居的陕西乡党,吃得却是津津有味。其实,来这里的人,吃的也只是那食品的名字,以及由此引起的乡思,满足的也不过是深深打上故乡烙印的味觉怀旧。如果某一日,能回到陕西,真真切切地触摸一下折磨了他们几十年的味觉记忆,怕会未曾举箸泪先落了。‎ 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独句成段,总领全文,以“深刻”“顽固”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无比独特和难以改变,点明主题,引起读者的兴趣。‎ B.文中写外省人对老陕们进食场面的惊叹后,又写了自己的真切感受,富有生活情趣,凸显了故乡美食的独特魅力。‎ C.作者以具体事例从“群体”和“个体”两方面印证“舌苔上的记忆”的深刻,其中作者老母亲的口味属于“个体”方面。‎ D.作者不惜笔墨写自己细品胡辣汤,既是为了弥补早年留恋却无钱品尝的遗憾,也是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 ‎  解析▶ “为了强调故乡胡辣汤味道的正宗”错误。作者细品胡辣汤不仅是为了弥补早年无钱品尝的遗憾,更是为了“品尝”往事和乡情。‎ 答案▶ D ‎2.结合上下文,简要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精妙之处。‎ 答: ‎ ‎ ‎ 84‎ ‎ ‎ ‎  解析▶ 题干要求赏析文中语句,这类试题要先分析内容。从内容上看,画线句子描写的是“老陕们”吃完合口味的陕西饭后的满足感。然后分析表现手法。表现手法主要看精妙的词句,如“豹眼”“吃傻了”“呆呆”“蹦”,分析词句的具体作用。最后点明全句与全文的关系。‎ 答案▶ ①描写精练传神。运用神态(细节)描写(“豹眼”“傻”“呆呆地”)、语言描写(“蹦一句重重的陕西话:‘美!’”),生动形象地刻画了老陕们吃饭时的“旁若无人、汪洋恣肆”。②前后照应。既呼应了上文老陕们“三碗下肚”的满足感,又表现了下文老陕们吃饭时的“原始”和“野性”。‎ ‎3.有人认为本文至倒数第三段已可作结,最后两段内容多余。你是否同意这一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 ‎ ‎ ‎ ‎ ‎ ‎  解析▶ 本题是一道探究题。这类试题的解题重心在于引用材料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所以,除非题干有明确要求,一般不宜脱离材料答题。本题可以从内容是否丰富、结构是否完整、主题表达是否到位等方面分析。当然,一般情况下,这类试题结构应以赞成原文结构为主。‎ 答案▶ 示例:不同意。①倒数第二段结合作者的经历,再次从群体的角度写客居台北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拓宽了作品的选材范围,让“舌苔上的记忆”更具有普遍意义。②倒数第二段写台北的陕西乡党津津有味地吃“名实相去甚远”的“陕西饭食”,突出了味觉记忆的“深刻”和“顽固”,使“舌苔上的记忆”内涵更深刻,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③最后一段卒章显志,以“舌苔上的记忆,是渗入血肉和生命同在的东西。那根,深深扎在故乡情思的厚土里”作结,升华了文章的主旨。‎ 同意。①从结构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内容也很完整。②从内容来看,前面已经从群体的角度写了居京的陕西乡党对故乡饭食的留恋,去掉最后两段,内容也很充实。③从主旨来看,去掉最后两段,文章的主旨“在人类所有的记忆里,我认为以味觉的记忆最为深刻,最为顽固”基本不变。(紧扣全文,言之有理即可)‎ ‎  雷抒雁(1942年8月18日—2013年2月14日),陕西泾阳人,当代诗人、作家。1967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其成名作是纪念张志新而写的长诗《小草在歌唱》。任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委会委员,2012年5月任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并担任中国作协诗歌专业委员会主任。曾任《诗刊》社副主编、鲁迅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先后出版诗集《小草在歌唱》《父母之河》《踏尘而过》《激情编年》等,散文 84‎ 随笔集《悬肠草》《秋思》《分香散玉记》等。获得过各种文学创作奖,并有多种文字翻译诗作发表于国外。‎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多年父子成兄弟 汪曾祺 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 父亲是个绝顶聪明的人。他是画家,会刻图章,画写意花卉。图章初宗浙派,中年后治汉印。他会摆弄各种乐器,弹琵琶,拉胡琴,笙箫管笛,无一不通。他认为乐器中最难的其实是胡琴,看起来简单,只有两根弦,但是变化很多,两手都要有功夫。他拉的是老派胡琴,弓子硬,松香滴得很厚——现在拉胡琴的松香都只滴了薄薄的一层。他的胡琴音色刚亮。胡琴码子都是他自己刻的,他认为买来的不中使。他养蟋蟀,养金铃子。他养过花,他养的一盆素心兰在我母亲病故那年死了,从此他就不再养花。我母亲死后,他亲手给她做了几箱子冥衣——我们那里有烧冥衣的风俗。按照母亲生前的喜好,他选购了各种花素色纸做衣料,单夹皮棉,四时不缺。他做的皮衣能分得出小麦穗、羊羔、灰鼠、狐肷。‎ 父亲是个很随和的人,我很少见他发过脾气,对待子女,从无疾言厉色。他爱孩子,喜欢孩子,爱跟孩子玩,带着孩子玩。我的姑妈称他为“孩子头”。春天,不到清明,他领一群孩子到麦田里放风筝。放的是他自己糊的蜈蚣(我们那里叫“百脚”),是用染了色的绢糊的。放风筝的线是胡琴的老弦。老弦结实而轻,这样风筝可笔直地飞上去,没有“肚儿”。用胡琴弦放风筝,我还未见过第二人。清明节前,小麦还没有“起身”,是不怕践踏的,而且越踏会长得越旺。孩子们在屋里闷了一冬天,在春天的田野里奔跑跳跃,身心都极其畅快。他用钻石刀把玻璃裁成不同形状的小块,再一块一块拼拢,接缝处用胶水粘牢,做成小桥、小亭子、八角玲珑水晶球。桥、亭、球是中空的,里面养了金铃子。从外面可以看到金铃子在里面自在爬行,振翅鸣叫。他会做各种灯。用浅绿透明的“鱼鳞纸”扎了一只纺织娘,栩栩如生。用西洋红染了色,上深下浅,通草做花瓣,做了一个重瓣荷花灯,真是美极了。在小西瓜(这是拉秧的小瓜,因其小,不中吃,叫作“打瓜”或“笃瓜”)上开小口,挖净瓜瓤,在瓜皮上雕镂出极细的花纹,做成西瓜灯。我们在这些灯里点了蜡烛,穿街过巷,邻居的孩子都跟过来看,非常羡慕。‎ 父亲对我的学业是关心的,但不强求。我小时了了,国文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我的作文,时得佳评,他就拿出去到处给人看。我的数学不好,他也不责怪,只要能及格,就行了。他画画,我小时也喜欢画画,但他从不指点我。他画画时,我在旁边看,其余时间由我自己乱翻画谱,瞎抹。我对写意花卉那时还不太会欣赏,只是画一些鲜艳的大桃子,或者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瀑布。我小时字写得不错,他倒是给我出过一点主意。‎ 84‎ 在我写过一阵“圭峰碑”和“多宝塔”以后,他建议我写写“张猛龙”。这建议是很好的,到现在我写字还受到“张猛龙”的影响。我初中时爱唱戏,唱青衣,我的嗓子很好,高亮甜润。在家里,他拉胡琴,我唱。我的同学有几个能唱戏的,学校开同乐会,他应我的邀请,到学校去伴奏。几个同学都只是清唱。有一个姓费的同学借到一顶纱帽,一件蓝官衣,扮起来唱《朱砂井》,但是没有配角,没有衙役,没有犯人,只是一个赵廉,摇着马鞭在台上走了两圈,唱了一段“郿坞县在马上心神不定”便完事下场。父亲那么大的人陪着几个孩子玩了一下午,还挺高兴。我十七岁初恋,暑假里,在家写情书,他在一旁瞎出主意。我十几岁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喝酒,给我也倒一杯。抽烟,一次抽出两根,他一根我一根,他还总是先给我点上火。我们的这种关系,他人或以为怪。父亲说:“我们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我和儿子的关系也是不错的。我戴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下放张家口农村劳动,他那时还从幼儿园刚毕业,刚刚学会汉语拼音,用汉语拼音给我写了第一封信。我也只好赶紧学会汉语拼音,好给他写回信。“文化大革命”期间,我被打成“黑帮”,送进“牛棚”,偶尔回家,孩子们对我还是很亲热。我的老伴告诫他们“你们要和爸爸‘划清界限’”,儿子反问母亲:“那你怎么还给他打酒?”只有一件事,两代之间,曾有分歧。他下放山西忻县“插队落户”,按规定,春节可以回京探亲。我们等着他回来,不料他同时带回了一个同学。他这个同学的父亲是一位正受林彪迫害,搞得人囚家破的空军将领。这个同学在北京已经没有家,按照大队的规定是不能回北京的,但是这孩子很想回北京,在一伙同学的秘密帮助下,我的儿子就偷偷地把他带回来了。他连“临时户口”也不能上,是个“黑人”,我们留他在家住,等于“窝藏”了他。公安局随时可以来查户口,街道办事处的大妈也可能举报。当时人人自危,自顾不暇,儿子惹了这么一个麻烦,使我们非常为难。我和老伴把他叫到我们的卧室,对他的冒失行为表示很不满,我责备他:“怎么事前也不和我们商量一下!”我的儿子哭了,哭得很委屈,很伤心。我们当时立刻明白了:他是对的,我们是错的。我们这种怕担干系的思想是庸俗的。我们对儿子和同学之间的义气缺乏理解,对他的感情不够尊重。他的同学在我们家一直住了四十多天,才离去。‎ 对儿子的几次恋爱,我采取的态度是“闻而不问”。了解,但不干涉。我们相信他自己的选择、他的决定。最后,他悄悄和一个小学时期的女同学好上了,结了婚,有了一个女儿,已近七岁。我的孩子有时叫我“爸”,有时叫我“老头子”!连我的孙女也跟着叫。我的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有意思。‎ 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另外,作为一个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84‎ A.文章从绝顶聪明、很随和、关心“我”的学业等方面表现了父亲的性格特征,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怀念。‎ B.“我”与儿子之间的关系,虽偶有分歧但一直融洽,也进一步印证了父亲“多年父子成兄弟”这句话。‎ C.文中加点的两个“没大没小”意思不同:第一处是指没有礼貌,不论辈分;第二处的意思则是平等、民主。‎ D.文章有些描写虽然有损父亲的形象,但给人真实的感受,体现了本文写真事、说真话、抒真情的特点。‎ ‎  解析▶ “有损父亲的形象”分析错误。‎ ‎  答案▶ D ‎2.结合上下文,分析最后一段画横线句子的含意。‎ 答: ‎ ‎ ‎ ‎ ‎ ‎  解析▶ 解答时,可以从语言、表现手法、思想感情等方面作答。看这句话语言上有怎样的特点,运用了什么手法,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有怎样的深刻含意。“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儿女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应当尊重他们做出的选择,儿女的生活应该由儿女自己做主,父母不要过多干涉;“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而且,可恶”,父母按照自己的理想模式来塑造孩子,这种行为是愚蠢的,是不值得提倡的。‎ ‎  答案▶ ①儿女有自己的生活,父母应当尊重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做出的选择。②父母按照自己的设想来塑造孩子,这种行为是愚蠢的。‎ ‎3.汪曾祺的这篇散文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文加以赏析。‎ 答: ‎ ‎ ‎ ‎ ‎ ‎  解析▶ 本文语言朴素、平淡,但又韵味无穷,独特的口语化语言和方言并用。如“父亲带我们放风筝”“父亲会做各种灯”等描写,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表现人物;“父亲对于我学习的态度”“父亲的随和”“我和儿子的关系”“我对儿子恋爱的态度”等描写,内容丰富庞杂,趣闻旧事信手拈来。‎ ‎  答案▶ ①语言朴素、平淡,但又韵味无穷,独特的口语化语言和方言的使用,既有地方色彩,又写活了父亲这一人物。②善于选取生活中的平凡小事来表现人物,字里行间洋溢着对父亲的尊重和景仰之情。③不追求结构的精巧,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④内容丰富庞杂,趣闻旧事信手拈来。‎ 84‎ ‎  汪曾祺,江苏高邮人,生于1920年3月5日,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创作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汪曾祺的散文没有结构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题旨的玄奥深奇,平淡质朴,娓娓道来,如话家常。他以个人化的细小琐屑的题材,使日常生活“审美化”,纠偏了那种集体的“宏大叙事”;以平实委婉而又有弹性的语言,反拨了笼罩一切的“毛话语”的僵硬;以平淡、含蓄节制的叙述,暴露了滥情的、夸饰的文风之矫情。让人重温曾经消逝的古典主义的名士风散文的魅力,让真与美、恬淡与雍容回归散文,让散文走出“千人一面,千部一腔”的局面,汪曾祺功不可没。‎ 汪曾祺的散文不注重观念的灌输,但发人深思。如《吃食和文学》中的《苦瓜是瓜吗》,其中谈到苦瓜的历史、人对苦瓜的喜恶、北京人由不接受苦瓜到接受,最后谈到文学创作问题:“不要对自己没有看惯的作品轻易地否定、排斥……一个作品算是现实主义的也可以,算是现代主义的也可以,只要它真是一个作品。作品就是作品,正如苦瓜,说它是瓜也行,说它是葫芦也行,只要它是可吃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 迟子建 这世上最出色的染匠,一定就是秋霜了。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初霜来的时候,树叶只是微微转黄,这时节的山峦看上去更像是洋溢着丰收气息的麦田。到了第二场霜降临之后,浅黄的树叶变得金黄或浅红,山峦有如戴上了一顶顶红黄相间的呢毡帽。而如果你沐浴着第三场更为浓重的霜走进森林,你是想看到什么颜色就能看到什么颜色。树叶大多是金黄和金红的,但也有黄中带粉、粉中含翠、翠中生红、红中隐紫、紫中有褐的,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我们把此时的山峦称作“五花山”。‎ 五花山簇拥着我们的时候,大雁向南飞了,河水流动得平缓了,天空中的云朵没有盛夏时多了,天显得格外高、格外蓝。人们把形形色色的菜籽吊到山墙上,开始了秋收。而秋收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土豆。‎ 土豆既能做蔬菜,又能当主食,还能作为家畜的饲料,在那个粮食需要定量供给的年代,土豆被广泛种植也就不足为奇了。一家种上一两亩,那算是少的了,平平常常的人家都要有三四亩;而那些人口多的人家,种七八亩是很普通的。所以说秋收在我们那里,等于是“起土豆”的代名词。人们见了面跟对方说的话往往是“起土豆了吗”,或者是“你家今年能收多少麻袋土豆”。‎ 84‎ 起土豆的工具是二齿子和三齿子。当然也有四齿子,但它因为密度高而容易伤着土豆,用它的人家很少。二齿子和三齿子是铁制的,它们的形状常使我联想到“M”和“N”的拼音字母,一握着它们,就老是想发鼻音。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大地起土豆时,要拉起手推车。去的时候,手推车上放置着二齿子、三齿子、空的麻袋、土篮等工具,当然,也要带上水壶和午饭。回来的时候,饭没了,水壶也空了,先前还明晃晃的铁齿上沾满黑油油的泥土,手推车上满载着用麻袋摞起来的土豆。若是赶上晴好的天气,车行起来还不吃力,而要是赶上秋雨连绵,路面的水洼一个连着一个的话,车轮往往会陷在泥泞中,几个人合力拉它,它也只是徘徊,最后只得回镇子朝养了牛的人家借牛,把手推车从泥潭中拖出来。所以那些养了牛的人家,一到起土豆的时候就很牛气。‎ 人们把土豆运到家后,会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又大又光滑的是最好的,它们会被下到菜窖中,一部分作为来年的种子,一部分留作食用;那些中不溜的属于第二类,它们也会被下到菜窖中,作为越冬蔬菜;而那些跟驴粪蛋一样小的、青着半边脸的、被铁齿刨得满脑子都是窟窿的,属于最次的一类,它们通常是被埋在菜园的坑里,没被冻着时由人削削拣拣地随吃随取,等雪降临之后就喂了猪了。土豆地都在山下开阔的平地上,所以起土豆累了,就可以坐在地上欣赏五花山。这时候再鲜艳的鸟进了森林,也会慨叹自己的羽毛不如树叶绚丽。山峦此时就是一幅连着一幅的流金溢彩的油画,会看醉了你。所以当你再低头刨出一墩土豆时,就觉得那大大小小的土豆不是乳黄色的了,而是彩色的了。人们回家的时候,手推车上麻袋的缝隙中往往插着一支小孩子歇息时跑到山上折来的色彩缤纷的树枝,它像一枝灿烂的花,把秋天给照亮了!‎ 溜土豆就是在收获过的土豆地上,再沙里淘金地寻觅仍被遗落在土中的土豆。溜土豆通常要使用四齿子,它的铁齿间隙窄,搜寻土豆的概率高。通常被留下的土豆都不是很大,所以这样的土豆拿回家去,通常是洗一洗后连皮蒸了吃,或者是用叉子磨成粉了。溜土豆的都是如我一样的孩子,大人们是不屑做这种活儿的。我每年都要去溜土豆,其实家里并不缺那点儿土豆,我只是喜欢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再打捞一份惊喜罢了。那感觉很像是在寻找宝藏。‎ 我溜土豆的时候,常常会遇见住在北山的刘家的孩子,他们两人一伙,提着麻袋,在别人家的土豆地里溜得格外仔细。经他们溜过的土豆地,可以说是光光溜溜的了。所以一看到他们,我就避开了。他们很有眼力和经验,知道哪片地的哪个地方会有幸存的土豆,每天都会溜上半麻袋到一麻袋的土豆。他们见了我们也不打招呼,只不过有时会顽皮地打几声口哨。有的时候溜土豆溜累了,我坐在地上歇息的时候,会看到黑油油的土地上,那几个穿着暗淡衣裳的孩子,弯腰弓背溜土豆的情景。他们和他们面前的土地是那么暗淡,而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绚烂。他们看上去是那么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84‎ A.第2段是过渡段,由描写自然景物过渡到描写起土豆的人,承上启下,使文章结构更加严密。‎ B.文章回顾了作者童年的生活,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溜土豆给她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C.在绚烂的五花山下,溜土豆的北山的刘家的孩子显得暗淡,可见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单调。‎ D.如果说五花山是这幅油画的大背景,斑斓的色彩是它的主色调,那么油画的核心就是起土豆的人。‎ ‎  解析▶ 结合文本内容“他们看上去是那么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分析可知,“人类在自然面前显得多么渺小和单调”不是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  答案▶ C ‎2.请结合全文分析开篇景物描写的作用。‎ 答: ‎ ‎ ‎ ‎ ‎ ‎ ‎ ‎  解析▶ 景物描写一般有如下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预示人物命运;揭示文章主题;等等。“只要它来了,青山就改变了颜色……这时的山峦分明就是一个春天的花园,五彩缤纷的”,描写了故乡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美的热爱。“我们把此时的山峦称作‘五花山’”,与标题《五花山下收土豆的人》照应。“人们把形形色色的菜籽吊到山墙上,开始了秋收。而秋收中最苦最累的活儿,就是起土豆”,为人的劳动设置了独特的背景,为下文起土豆的场景做铺垫。‎ ‎  答案▶ ①描写了故乡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故乡自然美的热爱和赞美。②为人的劳动设置了独特的背景,为下文起土豆的场景做铺垫。③展现了广阔的农村生活图景,紧扣主旨,照应标题。‎ ‎3.文章写了哪些人?他们有怎样的特点?表现了怎样的主题?‎ 答: ‎ ‎ ‎ ‎ ‎ ‎ ‎ ‎  解析▶ 本题包含三个小问,可结合文本第3、4、5段内容分析。“人们去离家较远的大地起土豆时,要拉起手推车”“若是赶上晴好的天气,车行起来还不吃力……几个人合力拉它,它也只是徘徊,最后只得回镇子朝养了牛的人家借牛”“人们把土豆运到家后,会把它们划分为三类”,写了家乡起土豆的农民辛苦,勤劳,质朴,富有生活智慧。“溜土豆的都是如我一样的孩子”“在光秃秃的大地上再打捞一份惊喜罢了。那感觉很像是在寻找宝藏”“常常会遇见住在北山的刘家的孩子,他们两人一伙,提着麻袋,在别人家的土豆地里溜得格外仔细。经他们溜过的土豆地,可以说是光光溜溜的了”“他们很有眼力和经验”“只 84‎ 不过有时会顽皮地打几声口哨”,写出溜土豆的孩子们顽皮可爱,勤劳机灵。“他们背后的五花山则是那么绚烂。他们看上去是那么单调,可他们因为他们的劳动,而成为我眼前这巨幅画卷中最生动最永恒的一部分”,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 ‎  答案▶ ①文章写了家乡起土豆的农民,还有溜土豆的孩子。②农民们辛苦,勤劳,质朴,富有生活智慧;孩子们顽皮可爱,勤劳机灵。③文章写五花山下起土豆的人,表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对劳动和劳动者的歌颂。‎ ‎  迟子建,女,汉族,1964年2月27日出生于黑龙江漠河,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一级作家,中国作协第六、七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协第九届主席团成员,现担任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著有长篇小说《树下》《晨钟响彻黄昏》《伪满洲国》《越过云层的晴朗》《群山之巅》等,小说集《北极村童话》、《白雪的墓园》、《清水洗尘》、《雾月牛栏》、《迟子建作品精华》(3卷),散文随笔集《伤怀之美》《我的世界下雪了》《迟子建随笔自选集》。另有《迟子建文集》出版80多部单行本。‎ 迟子建的作品获“鲁迅文学奖”“冰心散文奖”“茅盾文学奖”等文学奖,部分作品在英、法、日、意等国出版。‎ ‎  迟子建是中国当代为数不多的具备世俗关怀精神和悲悯情怀的作家之一。正是这些来自生活本身的情感体验传达的真实,来自作家内心的悲悯情怀,赋予了作品打动人心的力量。一个作家能够放低姿态,贴近民众,贴近苦难,贴近被遗忘的角落和被遗忘的群体,体现了一种富有感召力的悲悯精神。‎ 在迟子建的小说中,黑土地小人物形象系列自成谱系。这些小人物生活在东北黑土地上,他们有不同的职业,有种地的、剃头的、弹棉花的、卖报纸的,也有清扫楼道的、唱丧歌的、刻墓碑的、为别人洗衣服的。这些小人物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他们隐忍善良又软弱自负,既淳朴坚忍又安于现状。他们依靠着一种简单的理想生活着,生活中的一点不幸都能给他们致命的打击。迟子建在作品中写他们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世俗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为他们书写立传。迟子建赞扬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坚忍乐观的品质,用宽恕之心来对待他们的自负、狭隘等缺点,用爱意抚慰他们生活的苦难和不幸,用温情批判他们人性恶的抬头。‎ 84‎ ‎(45分钟 4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堤 ‎[明]金銮【注】‎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            ‎ ‎  【注】金銮(1494—1587),明代散曲家。字在衡,号白屿,陇西(今属甘肃)人。正德嘉靖年间随父侨寓南京。‎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首联点题,写“春江水平”暗含江边之“堤”,写“密树啼莺”点出堤上之“柳”。‎ B.颔联承题,“十里”承接“春江”,写江堤之绵长;“千条”承接“密树”,写堤柳之茂密。‎ C.颔联写柳堤晴日的静态景象,颈联写柳堤雨天的动态景象,诗歌以静写动,突出景物的动态美。‎ D.尾联抒情,一方面赞柳之善解人意、慰藉相思;另一方面抒发诗人浓郁的乡愁,主题深沉,耐人寻味。‎ ‎  解析▶ 颈联中“风暖落花轻”应是晴天时的景象。‎ ‎  答案▶ C ‎2.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苏轼《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6分)‎ 答: ‎ ‎ ‎ ‎ ‎ ‎ ‎ ‎ ‎ 84‎ ‎ ‎ ‎  解析▶ 这是一道分析艺术手法的题目,要求从《登鹳雀楼》《赋得古原草送别》《题西林壁》中任选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分析其中的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答题时要找到诗中的“景”和“理”,然后分析如何由“景”到“理”。如《登鹳雀楼》,诗歌前两句写所见之景,一轮落日依傍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后两句写要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要站得更高,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 ‎  答案▶ 《登鹳雀楼》是一首景理交融的诗。诗歌前两句写所见(即景),一轮落日依傍着楼前连绵起伏的群山渐渐西沉,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在远处流归大海。画面开阔辽远,气势雄浑。后两句写所思(即理),要想进一步看尽远方景物,就要站得更高,道出了要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景物描写为哲理抒发做铺垫,哲理抒发升华了景物描写的意境,景理交融。‎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白菜 莫言 ‎①1967年冬天,我12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④“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⑤“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⑦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⑧透过朦胧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下来。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的白菜也脱离了木橛子。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它生长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 84‎ 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的欣喜表情,仿佛在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⑨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母亲将那棵白菜放进篓子里,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 ‎⑩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 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让我们怎么卖?”‎ 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老太太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老太太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数着。‎ 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娘,”我哭着说,“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84‎ ‎(有删改)‎ ‎3.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12岁时的一件事,作者一辈子都刻骨铭心地记着。他对自己的行为十分懊悔,因为他确实多算了老太太一毛钱,失了诚信。‎ B.本文语言平实,干净,又很有质感。许多文句经过锤炼,内涵丰富,譬如文中描写太阳“仿佛随时都要熄灭”,就隐喻了时代和社会环境。‎ C.文章结尾,从遥远的回忆突然跳转到现实,虽只有寥寥数语,却饱含感情,升华了主题,使文中所叙述的事件有了更现实的意义。‎ D.这篇散文即小见大。卖白菜,本来是生活中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却成为一件意义丰富而深远的事。‎ ‎  解析▶ 太阳“仿佛随时都要熄灭”写出了天气的寒冷,也烘托了作者低落的情绪,选项过度解读。‎ ‎  答案▶ B ‎4.文章第⑧段插入叙述了关于那棵最小的白菜的事,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6分)‎ 答: ‎ ‎ ‎ ‎ ‎ ‎ ‎ ‎ ‎ ‎ ‎ ‎  解析▶ 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分析关于那棵最小的白菜的事的内容,然后从结构、内容和读者的角度分析其作用。这部分文字从内容方面看,写出了“我”对这棵白菜特殊的感情;从结构方面看,为后文卖白菜时“我”的表现做铺垫;从人物的塑造方面看,真切地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凸显了母亲在逆境中坚强乐观的品格;从主旨方面看,对这棵白菜的态度,蕴含着母亲的生活感悟,对“我”和读者都有启发意义。‎ ‎  答案▶ ①写出了“我”对这棵白菜特殊的感情,为后文卖白菜时“我”的表现做铺垫;②真切地写出了生活的艰辛,凸显了母亲在逆境中坚强乐观的品格;③对这棵白菜的态度,蕴含着母亲的生活感悟,对“我”和读者都有启发意义。‎ ‎5.这篇散文的主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答: ‎ ‎ ‎ ‎ ‎ 84‎ ‎ ‎ ‎ ‎ ‎ ‎ ‎  解析▶ 解答本题时,考生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分析原因。如文章的主旨是怀念母亲。然后分析原因。从文章的内容看,文章用大量笔墨表现母亲坚强、宽厚和正直的形象,母亲是文章主要的叙述对象;从文章的情感看,文章多处体现母亲对“我”的教育和疼爱,“我”充满了感激与怀念之情,“我”的错误行为,伤了母亲的心,于是“我”写此文来表达歉疚之情。‎ ‎  答案▶ 示例一:文章的主旨是为人应诚信。①文章的核心事件是卖白菜时“我”做错了事,“我”对此始终难以忘怀,这是写作的缘由;②“我”的失信行为,给母亲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我”因此深受震动;③无论生活多么艰难,都不可以丢失诚信的品格,这正是母亲对“我”的教育。‎ 示例二:文章的主旨是怀念母亲。①文章用大量笔墨表现母亲坚强、宽厚和正直的形象,母亲是文章主要的叙述对象;②文章多处体现母亲对“我”的教育和疼爱,“我”充满了感激与怀念之情;③“我”的错误行为,伤了母亲的心,于是“我”写此文来表达歉疚之情。‎ ‎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出生于山东高密,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5年因《透明的红萝卜》而一举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的中篇小说《红高粱家族》引起文坛极大轰动。1987年担任电影《红高粱》编剧,该片获得了第38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2011年凭借小说《蛙》获得茅盾文学奖。201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通过幻觉现实主义将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 ‎2013年担任网络文学大学名誉校长。2014年12月,被香港中文大学授予荣誉文学博士学位。2016年12月,当选中国作家协会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2017年11月,莫言获香港浸会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12月,凭借作品《天下太平》,获“2017汪曾祺华语小说奖”中的短篇小说奖。‎ 莫言因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据不完全统计,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经被翻译成40种语言。‎ 三、语言文字运用(21分)‎ 8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对于“读书”这件事,历史上的论述可谓    ,而观点却    。单在基本以读书为业的知识分子内部,说到读书时态度也有    。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苏东坡一面发誓“立志读尽人间书”,一面又有“人生识字忧患始”的缺憾;清朝的黄景仁就更绝望了,他有“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的喟叹。探究起来,在这种    评价的背后,除了个人的因缘机遇、性格胸襟不同之外,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恐怕在于对读书的认识不同。( ① ),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读书的评价。如果仅以功业来权衡,那么古人早已发现,( ② )。但如果像欧阳修认为的那样,读书为立身之本,那么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姑且包括见识的挺立、品质的健全、精神的拓展、人格的铸造。从这里出发,欧阳修看到了读书之于人生的重大价值,他对于读书的评价也因此没有显得逼仄和偏狭。 ‎ ‎6.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屈指可数 泾渭分明 霄壤之别 异途同归 B.不计其数 大相径庭 伯仲之间 异途同归 C.屈指可数 泾渭分明 伯仲之间 天差地远 D.不计其数 大相径庭 霄壤之别 天差地远 ‎  解析▶ 不计其数:无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屈指可数:弯着手指头就能数出来。形容数目很少。文中应该用“不计其数”。大相径庭:表示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泾渭分明:泾河水清,渭河水浑,泾河的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比喻界限清楚。文中应该用“大相径庭”。霄壤之别:像天与地之间的差别一样。形容相差极远。伯仲之间:比喻不相上下,优劣难分。文中应该用“霄壤之别”。天差地远:形容相差悬殊。异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途径,到达同一个目的地。比喻采取不同的方法而得到相同的结果。文中应该用“天差地远”。‎ ‎  答案▶ D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怎么看待读书 ‎②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远非读书 B.①怎么看待读书,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 ‎②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远非读书 C.①怎么看待读书,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 ‎②读书远非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 D.①想从读书中获取什么,怎么看待读书 ‎②读书远非谋取功业的唯一途径 84‎ ‎  解析▶ 第一句话包含逻辑顺序,先要谈“读书”的态度,然后才能谈“从读书中获取什么”。第二句话要注意陈述对象的一致性,这段话表述的对象是“读书”,应该以“读书”作主语。‎ ‎  答案▶ C ‎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尚且包括见识的健全、品质的铸造、精神的挺立、人格的拓展。‎ B.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拓展、品质的铸造、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C.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还包括见识的铸造、品质的拓展、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D.这个“立身”不仅是功业的建立,尚且包括见识的挺立、品质的健全、精神的拓展、人格的铸造。‎ ‎  解析▶ 原文所画语段有两个毛病:关联词搭配不当,应该是“不仅……还”;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见识的拓展、品质的铸造、精神的挺立、人格的健全”。‎ ‎  答案▶ B ‎9.下面一则文稿在表达上有不妥当之处,请指出并改正。(6分)‎ 通知 各位家长:‎ 春光明媚,惠风和畅。兹定于20××年4月30日在我校报告厅召开高三年级家长会。鄙校将传达今年高考改革形势,通报第二次模拟考试情况,与大家磋商高考冲刺复习事宜。请务必准时到会。‎ ‎20××年4月25日 ‎×××中学 答: ‎ ‎ ‎ ‎ ‎ ‎  解析▶ 本题是应用文改错题,要注意格式和用语。从内容看,通知应该简明,“春光明媚,惠风和畅”无用;“鄙校”不合语境;“传达”和“形势”搭配不当;“磋商”不合语境,“磋商”一般用于较正式的场合。从格式看,开会要有具体的时间,应精确到“时”;落款时间应放到最后一行。‎ ‎  答案▶ 示例:①删去“春光明媚,惠风和畅”。②补出具体开会时间,精确到“时”。③将“鄙校”改为“我们”。④将“传达”改为“分析”。⑤将“磋商”改为“讨论”。⑥落款时间放在最后一行。‎ ‎10.阅读下面甲、乙两图,请写一段话简要说明消费者在不同消费链路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6分)‎ 84‎ 答: ‎ ‎ ‎ ‎ ‎ ‎ ‎ ‎ ‎ ‎ ‎ ‎ ‎ ‎  解析▶ 甲图是传统消费链路,图中,“研发”“制造”“加工”“仓储”“销售”“消费者”依次用箭头连接,“消费者”是最后一环,表明从新产品研发到销售的过程中,消费者都没有参与,影响力有限。乙图是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图中,“消费者”居中,“研发”“制造”“加工”“仓储”“销售”呈圆形依次围绕在“消费者”周围,分别用箭头与“消费者”连接在一起,表明消费者参与了所有环节,起到了主导作用。‎ ‎  答案▶ 示例:在传统消费链路中,从产品研发到销售,消费者都缺少参与,影响力有限;而在消费者导向消费链路中,消费者参与产品从研发到销售的所有环节,起主导作用。‎ ‎ 02 尊敬英雄 ‎  每个人心中都应埋下一颗追念英雄烈士、崇尚英雄烈士、爱护英雄烈士的“火种”,维护英雄尊严,捍卫烈士圣洁,勇敢地站出来,团结起来,行动起来,与玷辱英雄、侮辱烈士和辱骂先烈的卑劣行为做斗争。和平勿忘先烈,幸福莫忘英雄!一部熠熠生辉的中国革命史,就是一部浴血奋战的英雄史。井冈山、太行山、大渡河、狼牙山、上甘岭、松骨峰都可以做证,正是刘胡兰、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等一代代英烈马革裹尸、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才换来今天的和平环境和幸福生活。许多英烈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 84‎ 下,最后化作无名的墓、无字的坟,用血肉之躯立起了一座座精神丰碑。他们的英雄事迹至今为人所景仰,理应受到子孙后代的缅怀、追忆和崇敬。‎ 尊重英雄,是中华儿女的天然情结。崇尚英雄就是崇尚正义!追慕烈士就是追慕阳光!如今,很多英雄烈士的感人故事被印成小人书、故事集,做成动漫,制成卡片,走进了书本,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大街小巷,人们铭记于心,追念、崇尚、爱护英雄烈士的“火种”正在熊熊燃起。‎ 每一名英雄烈士都是一束纯净而温暖的阳光!崇尚英雄,尊重烈士,理应成为全社会共同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追求。今天,仍然值得我们高度警惕的是,仍有一些人利用互联网恶意制造话题以销蚀意志、质疑崇高、抹杀正义,蓄意虚无历史以否认英雄、嘲弄纯洁,肆意颠覆价值观以丑化人性、矮化英雄,甚至有的人毫无底线地造谣诋毁,无所顾忌地恶意中伤深埋在我们心中的英雄烈士们。毫无疑问,他们如果不悬崖勒马,迟早会受到法律的审判。‎ 一个崇尚英雄的民族,才能英雄辈出;一个敬仰烈士的民族,才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去牺牲和奉献。应当坚信,无论时代如何发展,环境如何变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英雄烈士的光芒必将更加熠熠生辉。作为一个中国人,或许我们当不成英雄,但我们必须尊重英雄、铭记英烈。捍卫英雄烈士的荣誉,一个也不能少!‎ ‎①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②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③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④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⑤英雄,言炳丹青,德配天地,功昭日月,是看得见的哲理,是社会的价值标杆。⑥英雄,激发的是向上的力量,指引的是人生的航向。⑦认同英雄,就是认同正确的价值观;追随英雄,就是追随真善美;颂扬英雄,就是颂扬正能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段时间,网络上出现了个别人怀疑和虚构“狼牙山五壮士”抗日斗争情节的奇谈怪论;对葛振林回忆在山上拔萝卜吃的故事,有的人引申到八路军的纪律作风问题;还有人质疑“火烧邱少云”违背生理学,炒作“董存瑞炸碉堡为虚构”,叫嚣“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这些言行混淆了视听,并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84‎ 请根据上述材料,联系现实生活,结合自己的思考,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审题立意▶ 材料表述的是由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过程,从有些人对英雄的怀疑到揭示这种怀疑的本质和危害。从这个角度分析,材料的立意有:历史虚无主义不能要(“诋毁说”害处巨大)、反思要有标准、还原历史要客观公正、不能有信仰危机、要有文化自信(要有健康的价值观念)、革命先烈永远是我们的楷模(学习的榜样)、历史不容随意抹黑等。‎ 崇尚英雄,就是坚守正道 在一个民族的精神谱系中,英雄是醒目的标识;在一个国家的道德天空上,英雄是璀璨的星星。‎ 哲人有言,英雄的业绩、英雄的言论,就是那个时代的精华。的确,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如杨靖宇所言,“革命就像火一样,任凭大雪封山,鸟兽藏迹,只要我们有火种,就能驱赶严寒,带来光明和温暖”。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没有英雄的引领,个体的力量就难以凝聚;缺少先锋的领路,前行的方向将难以看清。马克思因此感慨,“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伟大人物”。‎ 山因脊而雄,屋因梁而固,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我们崇尚英雄,不仅因为英雄引领了历史车轮的前进,更因为英雄身上闪亮的精神光芒,可以穿过岁月、直抵人心。有句话说得好,英雄不是点燃的蜡烛,而是一束纯净的阳光。生命终有逝去之日,蜡烛终有燃尽之时,但“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献身精神、“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豁达胸襟、“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勇敢刚毅,却可以历经时间的冲刷而凝为不朽。“把历史变为我们自己的,我们遂从历史进入永恒。”以英雄为路标,我们才能廓清思想的迷雾,看清前行的方向;不忘为什么而出发,我们才能激发起向前的无穷力量。‎ 然而,现实中,总有一些人,或是打着“还原真相”“重新评价”的幌子,或是借着“学术研究”“历史考证”的名号,歪曲历史,裁剪事实,抹黑英雄。于是,黄继光堵枪眼“不合理”,邱少云火中捐躯“不真实”;刘胡兰“精神有问题”,雷锋日记“全是造假”;狼牙山五壮士是“土匪”,虎门销烟的林则徐更是“把中国踹入万劫不复的深渊”……种种诋毁之声,不绝于耳。‎ 英雄的事迹,不是不能考证和讨论,但要有基本的是非观、价值观。通过混淆视听,甚至无中生有来否定英雄,进而否定共同的历史记忆、否定民族的心理积淀、否定集体的价值追求,最终只会让我们的精神家园“血污游魂归不得”。君不见,在当年苏联,青年近卫军英雄奥列格·科舍沃伊的故事,被一些人说成是其母亲编造的离奇骗局;卫国战争女英雄卓娅的事迹被“考证”为假的,称她并没有烧掉德军的马厩和草料,反而烧掉了村民的木板房;就连列宁,也遭到无端的攻击和谩骂。由此带来的,是思想的混乱、精神 84‎ 的虚无、信仰的坍塌。当文明的灯火被吹得七零八落,加剧的却是国家的动荡和分裂。这样的教训,还不够深刻吗?‎ 历史不容忘却,英雄不容抹黑。1930年,年仅25岁的共产党人裘古怀,在狱中英勇就义。临终前,他给狱中的同志留下了一封绝笔信,信中写道:“同志们,壮大我们的革命武装力量争取胜利吧!胜利的时候,请不要忘记我们!”一位曾参加过北伐战争,还因作战勇敢,被誉为“虎胆英雄”的革命者,所担心的,绝不是自己的名字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他所害怕的,是自己用生命追求的信仰、同伴用鲜血守望的初心被后人忘记。在这个意义上,捍卫历史,正是为了开创未来;崇尚英雄,正是为了坚守正道。‎ ‎【名师点评】‎ ‎①巧用比喻,生动形象。“英雄是璀璨的星星”“英雄是一个民族的‘凝结核’”“英雄就是这革命的火种”“一束纯净的阳光”,文章妙笔生花,用多种意象表明了英雄对民族的巨大作用。‎ ‎②利用排比,击中现实的要害。文中列举人们污蔑英雄的事件的时候,用了大量的一句话论据,句式整齐有力度。‎ ‎③视野开阔,中外佐证。忘记英雄不仅是国人的现象,更是人类共同的弱点,必须重温英雄的精神,永不忘却。‎ 英雄不容诋毁,脊梁不能折断 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但近来,社会上出现了一股否定英雄、歪曲历史的错误思潮,一些别有用心者大肆诋毁狼牙山五壮士、邱少云、黄继光等家喻户晓的革命英雄,严重扰乱了人们对英雄形象的认知,冲击了社会主流价值观。应当认识到,一个国家如果英雄被糟蹋、历史被抹黑,就会自毁根基,乃至失去未来。我们必须对否定英雄的错误思潮说不。‎ 英雄是历史脉络的钢筋,不能被亵渎弯曲;英雄是民族发展的脊梁,不能被诋毁折断。‎ 诋毁英雄就是背叛历史,就是自断脊梁,必然走向消亡。苏联解体教训惨痛,警钟长鸣。戈尔巴乔夫时期,受“新思维”影响和西方敌对势力的蛊惑,苏联的历史观发生了动摇。苏联女英雄卓娅被描绘成一个精神病人,舍身堵枪眼的马特洛索夫被描绘成一个少年犯。否定本民族英雄、否定这段历史的恶果就是人们的思想混乱,历史虚无,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今天,我们正处在实现中国梦的关键时期,我们“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任务宏大,我们“四个全面”战略的布局任重道远,我们建设美丽祖国精彩纷呈,中国发展蒸蒸日上,生龙活虎。越是这个时候,那些不愿中国强大、敌对中国的势力就会更加惶惶不安,他们就会不择手段地采取各种手段动摇我们的历史观,诱惑我们的青年,以求达到他们不可告人的目的。‎ 84‎ 当前,一些诋毁历史英雄人物的现象,就是这些敌对势力蠢蠢欲动的“成果”。他们不亲自出马,或者穿着马甲,或者借助他人之口推波助澜,这是我们必须警惕的现象。要想灭其国,首先毁其历史,而毁掉历史最好的办法就是毁掉英雄,让你的历史钢筋弯曲,让你的民族脊梁折断。‎ 我们要大力弘扬崇尚英雄的精神,我们要让我们的英雄在今天更加熠熠生辉,我们要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英雄尊严,呵护英雄形象;我们要通过各种活动,认识英雄,纪念英雄,传承英雄精神。在互联网时代,我们要运用“互联网+”思维,让英雄精神时刻伴随在我们身边:我们要打造昂扬英雄形象、英雄精神的主阵地,让那些亵渎英雄、诋毁英雄的人没有空间,没有市场。‎ 尊重英雄应该是社会基本规则,崇尚英雄应该是社会基本风尚,捍卫英雄应该是社会基本生态,我们的时代需要英雄文化,英雄文化能为我们的时代注入磅礴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时代,是一个需要英雄也必然产生英雄的时代,我们应该打造好英雄诞生成长的滋养,绝不容许任何亵渎英雄、诋毁英雄的现象出现。‎ ‎【名师点评】‎ ‎①题目具有对偶句的特点,凝练简洁。题目就是观点,阅卷老师在最短的时间,明白了考生作文信息的精华所在。‎ ‎②逻辑分明,过于层层递进。任务型作文忌讳说理没有层次、过于平面化,文章由“英雄,是一个国家光辉历史的记忆,也是一个民族坚强不屈的脊梁”自然得出“诋毁英雄就是背叛历史,就是自断脊梁,必然走向消亡”的结论,接着联系中国发展进程中“敌对势力”对英雄的种种诋毁与狼子野心,最后,深化了“尊重英雄”的内涵与主旨。‎ ‎③格局宏大,立意深远。该考生将“敬畏英雄”与“中国梦”紧紧联系在一起,写出了文章的深度。‎ ‎“英雄机长”刘传健 ‎2018年5月14日,四川航空3U8633航班在执行重庆—拉萨航班任务时,驾驶舱右座前挡风玻璃破裂脱落,在机组实施紧急下降后,该航班于当日7时46分安全备降成都双流机场。关于此次事故的可能原因、未来调查方向等,军事评论员、航空科普作家田晨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 根据该航班机长刘传健接受媒体采访时的描述:当时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随着“轰”的一声巨大声响,右座副驾驶身体已经飞出一半。‎ ‎“飞机挡风玻璃受损的原因,有自然脱落、物体撞击等。”田晨说,事发时飞机飞行在近万米高空,基本排除飞鸟撞击的可能,而无人机设备由于受飞行高度限制,可能性也较低。与机长刘传健的看法相同,田晨认为该事件不像创造“哈德逊河奇迹”的萨利机长,而更像1990年的英国航空5390号航班事故。“相比英国航班事发时5300米的飞行高度,此次川航事件迫降难度更大。”他说,3U8633航班在近万米高空飞 84‎ 行时,时速800公里左右,在自动驾驶失效并面临-50℃至-60℃强低温、强气流的情况下,操作飞机完成降落,其迫降难度超过此前同类事故。最终,全部人员安全着陆。‎ 藏身大漠40载,为国铸“核盾”——林俊德 林俊德是谁?相信99%的中国人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他是一位将军,更是一位院士,他一辈子隐姓埋名,坚守在罗布泊,参与了中国的全部45次核试验任务!他活了75年都默默无闻,却因离世几个小时前的一张照片,感动了整个中国!如果说我们曾亏欠谁,14亿中国人,都欠林俊德一句“谢谢”!2012年5月4日,林俊德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从确诊到死亡的27天时间里,他戴着氧气面罩,身上插着十多根管子,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对着笔记本电脑,一下一下地挪动着鼠标……因为在他的电脑里,关系着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夹中。还有学生的毕业论文,他们快要答辩了,不能耽误孩子们毕业!他意识到自己的时间不多了,一切都要快,要尽快!他放弃用手术延长寿命,选择与死神争分夺秒,1天,2天……一直拼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天,最后一刻!5月31日,林俊德病情再度恶化,生命进入倒计时!他9次要求、请求甚至哀求医生同意自己下床工作,家人实在不忍心他最后一个愿望都不被满足,他才终于又坐在了电脑前!上午10点,已经工作了2个多小时的他,颤抖地对女儿说:“C盘我做完了!”‎ 天山之麓,大漠之中,林俊德带领同事们从零起步,一点一滴地探索、研究地下核试验!从原子弹到氢弹,从大气层到地下,每一次试验转型,对于林俊德来说,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战!但他总是把挑战当机遇,不断向核爆炸力学领域,发起一次次的冲锋!1996年7月29日,中国成功进行了最后一次地下核试验,当晚,中国政府发表声明,郑重宣布:从1996年7月30日起,中国开始暂停核试验。从1964年到1996年,32年来,这是中国第45次核试验,也是林俊德参加的最后一次核试验!世界核爆史上,美国和苏联先后进行了上千次核试验,而中国,只用45次便实现了既定目标,共和国正是因为有像林俊德这样的最硬的大国脊梁,才用一次次蘑菇云的升起,一次次地动山摇,为中国铸就最坚实的“核盾”、最可靠的安全!也正是因为这45次惊天动地的核试验,共和国才真正挺直了脊梁;更为中国赢得了和平发展的重要机遇;才让中国14亿人民硬邦邦地站在世界人民面前!‎ ‎2017年逝去的“大国脊梁”,我们不要忘记 时光飞逝,热点交替,2017年就这样过去了,这一年在中国发生了许许多多的事。而几乎所有热点刷屏事件的榜单上,又都是被娱乐新闻所占据。可在中国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明星,他们的存在,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他们的功绩惠及后人,功在千秋!可他们,都永远地留在了2017年,离开得悄声无息,令人心痛!他们都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大国脊梁。‎ 刘晓光、李佩、黄大年、南仁东、周有光、高伯龙、童志鹏、余光中,这群当今时代真正爱国的英雄们,他们为祖国付出了所能付出的全部,2017年他们离开了,永远也不会再回来了!生命已落幕,英迹垂千古!‎ 84‎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当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快乐迎接崭新一年之时,也请记住他们的名字,他们应该是当今中国,最值得颂扬和传播的中国人!‎ ‎①英雄就是对任何事都全力以赴,自始至终,心无旁骛的人。——波德莱尔 ‎②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王》‎ ‎③砥柱中流障怒涛,折冲千里独贤芬。——侯克中 ‎④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 ‎⑤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王粲 ‎⑥战胜自己,远比在沙场战胜数千个敌人,更有资格称为英雄。——《法句经》‎ ‎⑦在全人类之中,凡是坚强、正直、勇敢、仁慈的人,都是英雄!——贝多芬 ‎⑧英雄心事无今古,神物风云各有时。——张佳胤 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 ‎“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1951年,魏巍发表《谁是最可爱的人》的通讯文章,讲述了幸福生活靠血肉之躯铸就的朴素道理,把志愿军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英勇事迹传遍全国。同时也启迪我们:越是国泰民安、幸福易得,越不要忘记那些曾经奋不顾身殉于国家之急的英雄和烈士。‎ 英雄者,国之干,族之魂。“同英雄伟大动机相伴随的,往往是伟大的社会效果。”英雄烈士不仅以其顽强的抗争推动了历史进步,更以其坚定的信念、无畏的气概和高尚的人格,充实了民族的精神殿堂。透过长征将士,人们惊叹于“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无尽的”;走近抗战军民,人们感佩于“一寸山河一寸血”;品读革命故事,人们更深刻理解,为什么中国“一定会有一个可赞美的光明前途”。回望历史的天空,正是无数先贤英烈,挺立起民族精神,保卫了万里河山。对于“谁是最可爱的人”这样的历史之问,无论任何时候,我们的回答不应有改变。‎ 行程万里,礼赞英雄从来都是最动人的乐章。然而在社会转型期,总有些奇谈怪论在制造杂音噪音,混淆世人的历史认知。或是以“还原真相”“历史揭秘”之名,行曲解历史、虚无价值之实;或是以审丑、炫丑为能事,通过诋毁英雄、嘲弄高尚来哗众取宠、从中牟利;或是宣扬、美化侵略战争,损害国家尊严,伤害民族感情。历史观、英雄观扭曲了,轻则精神缺钙、是非颠倒,重则思想滑坡、国家崩溃。李大钊在100年前就指出,“故历史观者,实为人生的准据,欲得一正确的人生观,必先得一正确的历史观”。先有数典忘祖,后有祸起萧墙,历史上、国际上不乏这样的案例。‎ 84‎ ‎《旧唐书》里说得好,“但立直标,终无曲影”。崇尚英雄才会诞生英雄,争做英雄才会英雄辈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各种形式纪念英烈、表彰先进、慰问英模,到健全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尊崇英雄、褒奖英模已成为一项国家大事。抹黑英雄、虚无历史注定不得人心,近年来各界人士抨击曲解历史、恶搞先烈、侮辱英雄的错误言行,让英雄形象更为生动,让公众认知更为深刻,浚通了民族的精神血脉。从今年5月1日起,英雄烈士保护法正式施行。以法律形式“布大信于天下”,为全社会唱响新时代见贤思齐、崇尚英雄、争做先锋的正气歌,注入强劲正能量。‎ ‎“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无论是卫戍边疆安宁、挺立抗灾一线,还是养浩然之气、励鸿鹄之志,和平年代同样需要英雄情怀。民族复兴的关键一程,更加迫切呼唤群英荟萃,更加需要激荡雄风浩气。没有革命英雄主义就成就不了英雄军队,没有英雄气质就塑造不出英雄国家。英雄是鲜活的价值观,是无比珍贵的精神富矿。礼赞英雄、学习英雄,高举英雄烈士们传递过来的火把,新时代的英雄史诗将由我们这一代人书写。‎ 平凡人也可成为英雄 ‎“这是个没有英雄的时代吗?”“我们需要怎样的英雄?”……据5月9日《人民日报》报道,日前,一项关于“我心目中的英雄”的网络调查显示,九成的人不认同“我们这个时代,是没有英雄的时代”,六成多的人则希望自己能成为英雄。调查结果透露出了当代英雄观的一个新变化:平凡人也可以成为时代的英雄。‎ 在我看来,“平凡人也可以成为英雄”,这种观念的转变是值得肯定的,它不仅是对人的理解和尊重,体现了以人为本,更是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需要。‎ 无论什么时代,英雄都是一个令人钦羡和景仰的称呼,是一个时代的精神标杆。但在过去,人们的英雄观无疑都是“高大全”和单一的,舞台上、荧屏上的英雄缺少人情味,甚至不近人情,有的还被“神化”,英雄显得高不可攀,让人敬而畏之。‎ 每个时代赋予英雄的概念都不同,特定的年代,决定了特定的英雄观。时下,我们正处在一个物质生活相对富裕而价值观念多元化的社会,一方面,在一些人的心目中,英雄的名字不再光芒四射,或认为英雄“不存在”,出现这种“英雄过时论”和“英雄缺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某些人的价值观扭曲;另一方面,英雄背后蕴藏着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的人文精神、思想脉动与价值取向,树立英雄形象也需与时俱进,我们的英雄观理应更宽广包容,更有生命力。平凡人与英雄之间,本来就没有身份、地位的不同,只有信念、情怀、品质、追求等精神上的高低。‎ 与过去所不同的是,如今人们更加追求个性化、平民化的英雄,更加推崇在日常生活中有闪光点的平凡人,他们也许没有显赫的地位、丰厚的财富,也许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却给我们真实的感动。其实,我们的时代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平民英雄”,在三尺岗台坚守了整整40年的普通老交警孙志强是英雄,54‎ 84‎ 年来坚持义务服务矿工的职工家属党素珍是英雄,舍身救儿童的河南外出打工青年李学生是英雄,“大孝至爱”的矿工谢延信是英雄,连续9年接送一位老人看病的出租车司机魏勇是英雄,身残志坚心灵美的“网络妈妈”刘焕荣也是英雄……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出一种道德的力量,一种平凡的力量:或不怕困难,永远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或正直勇敢,为人民利益而乐于奉献;或舍己为人,大公无私;或善良,有爱心。这种“平凡”闪耀着人性最可贵的光芒。‎ 社会任何时候都需要英雄。市场经济时代依然是一个造就英雄的时代,而且事实上也为平凡人提供了更多成为英雄的机会;新时代出现新的英雄主义精神,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仍将对人们产生极大的激励和鞭策作用。“英雄不问出处”,当今的时代是平民的时代,平民时代的英雄,藏身于平民之中,他们也许是我们的兄弟姐妹、我们的朋友,或者是素不相识的人,甚至也可能就是我们自己。即使你处在极不起眼的岗位,只要善于从生活的平凡处,从平凡人的奋斗中,发现英雄品质,学习英雄精神,你也可以成为英雄。‎ 故事,生长在时代的脉络 不论是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是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是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战狼Ⅱ》在2017年成为中国电影票房冠军,不论最终定格在什么数字,阳刚硬派的《战狼Ⅱ》都刷新了产业高点,也将电影对“中国故事”的书写,放在了新的语境。‎ 解码《战狼Ⅱ》,我们一定绕不过它经典动作类型片的视听语言。宏大的场面、逼真的特效、凌厉的剪辑、酣畅淋漓的动作设计,形成了与好莱坞大片不相上下的工业水准。从为一个镜头连续跳海26次的执着,到对坦克、飞机等道具要求逼真的严格,都标注着《战狼Ⅱ》的工匠精神和制作良心。‎ 也要看到,不论如何贴近一些国外动作片的外形,《战狼Ⅱ》塑造的依然是中国主旋律的魂。《战狼Ⅱ》塑造了冷锋这个非典型的中国军人形象,他铁血却不冷酷,重感情有情趣,他以自己的勇敢和智谋,阐释了“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价值观,也在一定程度上传递出中国的国家形象与国家价值。‎ 尽管故事还可以完善,细节上也还可以打磨,但这部影片仍然切中了观众的心弦,创造了票房奇迹。《战狼Ⅱ》的热映启示我们,世界正在奖励认真的人,拍好主旋律电影不是打上“主旋律”的旗号就万事大吉,正确的打开方式仍然是用心制作。‎ 电影是造梦的艺术。真实的世界好比汪洋大海,电影人借由镜头在大海中养鱼,这梦的内外连绵相通。如果说15年前,一部《英雄》以超过2亿元的票房“真正拉开了中国大片的序幕”。那么15年后的这个夏天,《战狼Ⅱ》如同又一块探路石,测试了中国电影市场的深度,也再次验证了中国电影与观众、与时代一脉相连的命运。海外撤侨,曾经在现实中激起人们“亲吻大地”的感动,今天在银幕上一样引发观影热潮,说明生活在中国崛起的时代,不缺乏精彩的故事,缺乏的是精彩的讲述。‎ 诸如《建国大业》《唐山大地震》《建党伟业》《智取威虎山》《湄公河行动》《建军大业》,这一个又一个“中国故事”让我们感动与惊喜、震撼与仰望。在这个被命名为主旋律的影像世界里,有命运与 84‎ 时代的激烈冲撞,有虽九死其犹未悔的价值追求,有以明丽的光芒照亮的人性角落;那些英雄们苦度长夜的智慧与坚韧,是我们在这个喧嚣世界永不迷失的灯塔,是我们从此岸到达彼岸的涉渡之舟。那些平凡英雄的命运轨迹,对美好的追求,对真与善的守护,对梦想的接力,无不回应着大时代的呼吸与脉动。‎ 无论何时,人们对故事的需求都是不可餍足的,同时依然希望在大银幕上寻找感动与力量。美学家苏珊·桑塔格曾将电影比作一种“世界观”。这块大银幕,既有抚慰情感的心灵鸡汤,也是社会历史的万花筒,还是“铁盒子里的大使”,民族国家的面孔。归根到底,它既是艺术也是生活。从这个层面看,再宏大的价值,再宏阔的命题,如果失去了对当下生活的触摸,失去了对时代人心的描摹,也不过是脱离了土壤的花朵。而只有那些生长在大时代脉络上的故事,才能够真正直抵人心。‎ 是的,电影的触角最终指向人。不论英雄还是普通人,不论是崇高还是平凡,不论是浅吟低唱还是动情燃烧,都是书写“中国故事”的一分子,都期待这书写为我们许下一个光明朗照的未来。‎ ‎(2018年浙江卷)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浙江大地,历史上孕育过务实、知行合一、经世致用等思想,今天又形成了“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浙江精神。‎ 在与时俱进的浙江文化滋养下,代代浙江人书写了一个又一个浙江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浙江传奇。‎ 作为浙江学子,站在人生新起点,你有怎样的体验和思考?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③不得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 丢弃佛系扬儒系 ‎《说文》:“浙,江水东至会稽山阴为浙江。”一路走来能到达山阴的水,势必非同寻常:它首先得有强烈不服输的进取心、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精神、博采众长的宽胸怀、知行合一的实干劲……‎ 从我的角度而言,浙江人不属于流行性的佛系,而当归位于积极进取的儒系。‎ 虽然现代生活压力非常,节奏快捷,但是,我不懒,虽然不一味追逐名利,却也没有消极的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心态。始终觉得,人难得在世上走一遭,人生词典里必须要有进取心,否则,若不凭自己的努力给世界留下点什么就匆匆告别人世,虽然是佛系青年倡导的时尚,却未免窝囊。因为,倘若每人都“佛”了,那这个世界便不再有进取的姿态。‎ 故身为浙江人的我一直信奉“儒”的入世精神。‎ 入世方可跟上时代的脚步。信息社会,形势瞬息万变。即使我们从不停歇,也要时时担心跟不上时代的脚步——当别人都铆足干劲在拼搏时,你不前进就已意味着后退,更不要说持佛家与世无争的态度了。‎ 84‎ 其实,“佛系”一词在定义时就出现了偏差。佛家追求的“无欲不求,灵台清明”的洒脱是靠禅悟出来的。这与“佛系”的出于被现实打击后的妥协心态南辕北辙,“佛系”只不过是懒人的精神胜利法。‎ 如果你是人,就应正视现实、鼓起勇气,奋起直追,哪怕前方困难重重、阻碍道道。如果你是青年人,那么,请你昂起头、挺起胸,带着自信的笑容,大步向前冲。因为,你正处在人生最美丽的阶段,一如陈独秀在《新青年》的发刊词中说的“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青年应该成为弄潮时代的主流,要用热血为世界谋出路,用激情来为万世“开太平”。而不是手捧枸杞红枣茶,笑看积极进取者。‎ 入世可带给人自信。努力付出就会有收获,而不断的小收获又可鼓励自己奋然前行,并从中不断树立自信。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振臂高呼“时势造英雄”。那个年代的英雄,在自信中造出了载于汗青的时势,推动着文明的车轮前行。‎ 处于改革开放关键时刻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将目光聚焦于马云、马化腾、李彥宏等人,不要让自己“卑劣地过完这短短的一生”(莎士比亚),而要沿着前人足迹,自信昂扬、从容大度地入世,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浙”就是你 你是苏子笔下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子,你是戴望舒诗中悠长又寂寥的雨巷,于我,你是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老者,时代与民族精神在“浙”里发扬。‎ 初相识,你的柔美唤醒了我心中对人间天堂的感知。你的笔墨点染在宣纸上,一笔泼出苏堤春晓,描罢烟雨楼台。那时的我以为,“浙”就是你,一个娴静似娇花照水的江南女子。‎ 渐渐长大,回望厚重的历史烟云,我方才知晓你的苦楚,更领略你的刚强。曾记否,嘉靖四十年,倭寇对你进行侵扰剽掠;又记清末,坚船利炮击穿了你的通商口岸。那时的你千疮百孔,垂命挣扎。然而,我并未看到你畏缩屈服,取而代之的是撼动人心的刚强。快看戚家军在浙东大败倭寇,扫平沿海;又望见数万浙江百姓,扛起大刀就与敌人拼死拼活,用坚强的脊梁撑起浙江的、民族的未来,不屈的浙江精神早已注入民族血脉。那时我方知,“浙”就是你,一个永不屈服的真正的猛士。‎ 如今,你不再任人欺凌,你已是高新技术交汇、经济蓬勃发展的大省。你展现的不仅是强壮的肌肉与刚强的骨骼,更是你作为大省“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精神,“兼容并包,文化交融”的气度。G20峰会是你自信的笑脸,友好的态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你向善向美的追求;万物互联,“刷脸”支付是你创新精神的体现,开放包容的胸怀。当然,还有那滔天的浙江大潮彰显你高蹈的魄力,清芬的龙井孕育你文化的底蕴。于是,在“浙”里,我们足不出户已知晓天下事,网购的商品能迅速送达家门,无数外国友人来此游山玩水,感受浙江文化的滋养……你散发着温润而不耀眼的光芒,用一朝一夕、一点一滴的变化向世界证明着:浙 84‎ 江精神不光有戚继光的刚勇,浙江百姓的团结不屈,鲁迅热血的革命精神,还有老子的淡泊,孔子的仁爱,谢高华的实干与坚守,马云的创新与魄力。你既保留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秀气,又增添了高楼大厦鳞次栉比的大都市气息。你用浙江精神照亮五湖四海,温暖世界友人。‎ 原来,“浙”就是你,有内蕴也有活力,有传统也有创新。而我作为新时代的青年,站在时代路口,将与你共同努力,争做时代弄潮儿,发扬熠熠生辉的浙江精神!‎ 84‎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