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专项突破
1 (2018年全国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鲁芝字世英,扶风郿( )人也。世有名德( ),为西州豪族( )。父为郭汜( )所害,芝襁褓( )流离( ),年十七,乃移居雍( ),耽思( )坟籍( )。郡举( )上计吏( ),州辟( )别驾( )。魏车骑将军郭淮( )为雍州刺史,深敬重之。举孝廉( ),除( )郎中( )。后拜( )骑都尉、参军事、行( )安南太守,迁( )尚书郎。曹真( )出督关右,又参大司马军事( )。真薨( ),宣帝代焉,乃引( )芝参骠骑军事,转( )天水太守。郡邻于蜀,数被侵掠,户口减削,寇盗充斥,芝倾心镇卫,更( )造( )城市,数年间旧境悉复( )。迁广平太守。天水夷( )夏( )慕( )德,老幼赴阙( )献书,乞留芝。魏明帝许焉。曹爽( )辅政,引为司马。芝屡有谠( )言嘉谋( ),爽弗能纳。及宣帝( )起兵诛爽,芝率余众犯门( )斩关( ),驰出赴爽,劝爽曰:“公居伊周( )之位,一旦以罪见黜( ),虽欲牵黄犬( ),复可得乎!若挟天子保许昌,杖大威以羽檄( )征四方兵,孰敢不从!舍此而去,欲就( )东市( ),岂不痛哉!”爽懦( )惑
56
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 )志不苟免( )宣帝嘉( )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诸葛诞( )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诞平,迁大尚书,掌刑理。武帝践阼( ),转镇东将军,进爵为侯( )。帝以( )芝清忠( )履正( ),素( )无居宅,使军兵为作( )屋五十间( )。芝以年及悬车( ),告老逊位( ),章表十余上,于是征为光禄大夫( ),位特进( ),给吏卒( ),门施行马( )。羊祜为车骑将军( ),乃以位让芝,曰:“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和而不同,服事( )华发( ),以礼终始( ),未蒙此选,臣更越之,何以塞( )天下之望!”上不从。其为人所重如是。泰始九年卒( ),年八十四。帝为举哀,谥( )曰贞,赐茔( )田百亩。
(节选自《晋书·鲁芝传》)
扶风郿(“扶风”是郡名,三国时魏以右扶风改置,治所在今陕西兴平市东南。“郿”是县名) 名德(名望与德行) 豪族(有钱有势的家族)
郭汜(出身马贼,后为董卓部将。董卓死后曾与李傕率凉州兵占领长安,劫持天子。后失势被部属杀死) 襁褓(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借指婴幼儿) 流离(到处奔波流浪) 雍(雍州,古九州之一)
耽思(专心致志,深入研究。“耽”,沉溺。如《诗经·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坟籍(古代典籍通称,因中国最古老的书籍“三坟五典”而得名。《尚书序》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喾)、唐(尧)、虞(舜)之书,谓之《五典》。”)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上计吏(向国家汇报情况的地方官) 辟(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别驾(官职,汉置,为州刺史的佐官) 郭淮(三国时曹营名将)
孝廉(汉武帝时设立的察举制度中任用官员的一种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如《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 除(授予官职,任命。如《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郎中(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不得上。”)
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或名义,或结成某种关系。如《廉颇蔺相如列传》:“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 行(兼摄官职) 迁(调动官职。有三种情况:一是平调,二是升迁,三是降职。古代常在“迁”字的前后加字加以区别。如“迁受”“迁除”“迁进”表示升迁;“迁调”“迁官”“转迁”说明调职;“迁谪”“迁削”“左迁”常指降职) 曹真(三国名将,曹操养子) 参大司马军事(即参军事,本为参谋军务之称。给谁做参谋,就是“参谁军事”,下文亦有“参骠骑军事”) 薨(古代称诸侯或大官的死) 引(引进,荐举) 转(转任、改任) 更(重新) 造(建造) 复(恢复) 夷(中国古代对东方各族的泛称,亦泛指四方的少数民族) 夏(古代汉族自称,也指中原地区) 慕(仰慕) 阙(本指古代皇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的楼,后借指帝王的住所、朝廷和京城) 曹爽(曹真长子,曾官拜大将军,司马懿高平陵政变后以谋反之罪被族诛) 谠(正直的话) 嘉谋(高明的经国谋略) 宣帝(即晋宣帝司马懿。司马懿生前未称帝,其孙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犯门(违禁强行打开城门) 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 伊周(商伊尹和西周周公旦,二人都是执掌朝政的大臣) 黜(罢免) 牵黄犬(《史记·李斯列传》:“斯出狱,与其中子俱执,顾谓其中子曰:‘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后以“牵黄犬”“牵犬东门”比喻过着悠闲自得的日子) 羽檄(古代军事文书,插鸟羽以示紧急,必须迅速传递) 就(走近,靠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臣请就汤镬。”) 东市(汉代在长安东市处决判死刑的犯人,后代称刑场) 懦(软弱无能) 讼直(申辩是非曲直) 苟免(苟且免于损害) 嘉(赞许) 诸葛诞(三国时期魏国将领,汉司隶校尉诸葛丰之后,蜀汉丞相诸葛亮的族弟) 大尚书(吏部尚书的别称。魏晋尚书分曹治事,吏部尚书为首曹,故称大尚书) 践阼(帝王登基) 侯(公、侯、伯、子、男五等官爵中的第二等) 以(因为) 清忠(清正忠诚) 履正(践行正道) 素(向来,一向。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且相如素贱人。”) 作(建造) 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悬车(古人为官者一般至七十岁辞官家居,废车不用,故云)
逊位(放弃职位。“逊”本义为逃遁,引申为辞让、退让) 光禄大夫(相当于战国时代的中大夫,汉武帝时始改为光禄大夫,秩比二千石,掌顾问应对。隶于光禄勋。魏晋以后无定员,皆为加官及褒赠之官) 特进
56
(起源于西汉后期的一个官职名,魏、晋、南北朝沿东汉之制,皆为加官) 给吏卒(御赐随行吏卒及车马) 门施行马(允许在家门口放上木头架子遮挡人马,这是魏晋之后高官的殊荣) 车骑将军(中国古代的高级将军官名,位次于大将军及骠骑将军,而在卫将军及前、后、左、右将军之上)
服事(承担公职) 华发(白发) 以礼终始(始终在尽为臣之礼) 塞(满足)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茔(坟墓)
1.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改编)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解析▶ 断句前要通读全文,了解大意。注意选段中爽(曹爽)、芝(鲁芝)、宣帝都是人名或称号,在句中多作主语或宾语。但“坐爽下狱”中的“爽”与“坐”一起组成介词结构,在句中作“下狱”的状语。原文标点: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答案▶ 爽懦惑不能用/遂委身受戮/芝坐爽下狱/当死/而口不讼直/志不苟免/宣帝嘉之/赦而不诛/俄而起为并州刺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坟》《五典》传为我国古代典籍,后又以“坟籍”“坟典”为古代典籍通称。
B.“阙”原指皇宫前面两侧的楼台,又可用作朝廷的代称,赴阙也指入朝觐见皇帝。
C.“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登上国君宝座。
D.逊位,也称为让位、退位,多指君王放弃职务和地位,这里指鲁芝的谦让行为。
解析▶ “‘践阼’原指踏上古代庙堂前台阶”错,应是“踏上阼阶主位”。古代庙堂前有两阶,主阶在东,称阼阶。阼阶上为主位。另外,“又表示用武力打败敌对势力”也不正确。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芝自小受苦,仕途少有挫折。他家本为豪族,但幼年失去父亲后,即流离失所;入仕后受到郭淮器重,后又随从曹真出督关右,官职也不断得到升迁。
B.鲁芝倾心革新,治政卓有成效。任天水太守时,蜀地饱受侵扰,人口减少,他全力守卫,修建城市,恢复旧境;离任时,天水各族百姓均请求让他留任。
C.鲁芝审时度势,进言劝谏曹爽。曹爽辅政时,他在曹手下任司马,曹受到讨伐,他率部下驰援,并提出应对策略,劝曹挟天子以号令四方,然而未被采纳。
D.鲁芝洁身自好,深受羊祜推重。羊祜任车骑将军时辞让说,鲁芝为人清心寡欲,与人和睦又不苟同,任职到老,以礼始终,自己愿意将车骑将军礼让鲁芝。
解析▶ “蜀地饱受侵扰”错,原文“郡邻于蜀,数被侵掠”的意思是“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被蜀军侵犯掠夺”。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葛诞以寿春叛,魏帝出征,芝率荆州文武以为先驱。
译文:
(2)帝以芝清忠履正,素无居宅,使军兵为作屋五十间。
译文:
56
解析▶ (1)应注意“以”“文武”“先驱”的翻译。以,凭借。文武,文武官员。先驱,先锋。寿春,地名,位于安徽省淮南市寿县。
(2)重点:以,因为;履,行为;素,向来,一向;作,建造;屋五十间,定语后置句,五十间屋。
注意将原文单音节词组成双音节词,如:清(廉)、忠(诚)、履(职)、正(派、直)、(平)素、居(住)、宅(第)等。
答案▶ (1)诸葛诞凭借寿春叛乱,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员作为先锋。
(2)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
鲁芝字世英,是扶风郡郿县人。世代有名望德行,是西州的大户人家。他的父亲被郭氾杀害,鲁芝从小流离失所,十七岁时,才移居至雍州,潜心学习典籍。被郡守举荐为上计吏,州府征召为别驾。魏车骑将军郭淮是雍州刺史,非常敬重鲁芝。推举鲁芝为孝廉,授任为郎中。后鲁芝被授任骑都尉、参军事、代理安南太守,升任尚书郎。曹真亲自督促关西军务时,鲁芝又参与大司马府的军机大事。曹真去世后,宣帝代替曹真职务,于是任命鲁芝参与骠骑军事,调任天水太守。天水郡和蜀地相邻,多次被蜀军侵犯掠夺,人口削减,强盗横行,鲁芝竭力镇守防卫,重新建造城市,几年的时间恢复了旧时边境。调任他为广平太守。天水各族百姓敬慕鲁芝的德行,老幼赶赴皇宫上书,请求留下鲁芝。魏明帝答应了这一请求。曹爽辅佐朝政,引荐鲁芝为司马。鲁芝多次提出忠言和良策,曹爽未能采纳。等到宣帝起兵要杀曹爽,鲁芝率领他的手下过关斩将,冲了出去,赶赴曹爽处,劝曹爽说:“先生您处在伊尹、周公的高位,一旦获罪被罢免,即使想过悠闲自得的日子,又怎么可能办到!如果挟制天子保住许昌,依仗帝王的威势用紧急军事文书征调四方兵马,谁敢不听从您呢!舍弃这些而离去,欲赴刑场,难道不令人痛惜吗!”曹爽怯弱又被人迷惑,没有采用鲁芝的计谋,于是身受杀戮。鲁芝因曹爽而被捕入狱,论罪当死,但他不争辩曲直,不改坚贞的气节。宣帝赞许鲁芝,赦免而不杀他。不久任用鲁芝为并州刺史。诸葛诞凭借寿春反叛,魏帝出征,鲁芝率领荆州文武官员作为先锋。平息了诸葛诞的叛乱,鲁芝升任大尚书,掌管刑理。武帝即位,鲁芝改任镇东将军,进爵为侯。皇上因为鲁芝清廉忠诚行为端正,一向没有私宅,让士兵为他建造五十间房屋。鲁芝因年已七十,告老退休,上奏章表十余次,便被征为光禄大夫,加官特进,配给吏卒,门前像官署一样设置木栅。羊祜为车骑将军,把官位让给鲁芝,说:“光禄大夫鲁芝洁身寡欲,平和而与众不同,做官至头生白发,始终守礼,未曾被任用此官职,我越过鲁芝,怎能满足天下人的愿望!”皇上不依从。鲁芝就是如此被人敬重。泰始九年鲁芝去世,享年八十四岁。皇上为他的死而恸哭,谥号贞,赐百亩坟地。
2 (2018年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 )人也父顺安定太守( )涣少好侠尚( )气力数通( )剽轻( )少年晚而改节( )敦( )儒学习《尚书》读律令( )略( )举( )大义( )为太守陈宠功曹( ),当职( )割断( ),不避豪右( )。宠风声( )大行( ),入为大司农( ),和帝( )问曰:“在郡何以为理?”宠顿首( )谢曰:“臣任功曹王涣以简贤选能( ),主簿镡显拾遗补阙( ),臣奉宣( )诏书而已。”帝大悦,涣由此显名。州举茂才( ),除温令。县多奸猾,积为人患。涣以方略( )讨击,悉( )诛( )之。境内清夷( ),商人露宿于道( )。其有放牛者,辄云以属( )稚子,终无侵犯。在温三年,迁兖州刺史,绳正( )部郡,风威( )大行。后坐( )考( )妖言不实论。岁余,征拜( )侍御史。永元十五年,从驾( )南巡,还为洛阳令。以平正居身( ),得宽猛( )之宜。其冤嫌( )久讼( ),历政( )所不断( ),法理( )所难平
56
( )者,莫不曲尽情诈( ),压塞( )群疑。又能以谲数( )发擿( )奸伏( )。京师( )称叹,以为涣有神算。元兴元年,病卒。百姓市道莫不咨嗟( )。男女老壮皆相与( )赋敛( ),致奠醊( )以千数。涣丧西归,道经弘农,民庶皆设盘案( )于路。吏问其故,咸言平常持米到洛,为卒司所抄,恒亡其半。自王君在事,不见侵枉,故来报恩。其政化怀物如此。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 )而荐( )之。延熹中,桓帝事黄老道( ),悉毁诸房祀( ),唯特诏密县存故太傅卓茂庙,洛阳留王涣祠焉。自涣卒后,连诏三公( )特选洛阳令,皆不称职。永和中,以剧令勃海任峻补之。峻擢用( )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 )奸盗,不得旋踵( ),一岁断狱( ),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 )不及之。峻字叔高,终于太山太守。
(节选自《后汉书·王涣传》)
郪(读qī,汉代县名,在今四川省三台县南) 太守(战国时对郡守的尊称。汉景帝时成为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 尚(推崇,崇尚) 通(往来交接) 剽轻(读piāoqīnɡ,强悍轻捷;轻疾) 改节(改变节操) 敦(重视,推崇,崇尚) 律令(法令) 略(大致,大略) 举(列举,这里指“把握”) 大义(主要意思) 功曹(官名,亦称功曹史,郡守、县令的主要佐吏,主管考察、记录业绩) 当职(担任职务) 割断(决断) 豪右(封建社会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以右为上,故称豪右) 风声(政治名声) 大行(广泛流传) 大司农(汉朝朝廷管理国家财政的官职,下辖太仓、均输、平准、都内、籍田五令丞,分别负责掌理粮食库藏、物资供应、物价调节、国库出纳、皇帝亲耕田等事务。此外盐铁专卖业务亦属大司农主管) 和帝(东汉第四位皇帝,他联合宦官扫灭窦氏戚族,亲政后实施一系列利国利民的政策,使东汉国力达到极盛,人称“永元之隆”。元兴元年病逝,终年27岁) 顿首(磕头。旧时礼节之一,以头叩地即起而不停留) 简贤选能(选拔有才能的人。“简”“选”都是选拔的意思,“贤”“能”都指有才能的人) 拾遗补阙(补充他人遗漏的事物) 奉宣(奉:恭敬地用手捧着。宣:皇帝的命令或传达皇帝的命令) 茂才(东汉时为避讳光武帝刘秀的名字,将秀才改为茂才,后来有时也称秀才为茂才) 方略(方法与谋略) 悉(都) 诛(杀) 清夷(清平;太平) 露宿于道(在路边过夜,指夜宿时不用担心会被坏人伤害) 属(读zhǔ,通“嘱”,嘱托,托付给) 绳正(纠正) 风威(风教,教化) 坐(与后文“论”一起,意为“因……而判罪”,也可单用为“因……而得罪”) 考(拷问) 征拜(被征召并授予官职) 驾(古代车乘的总称,亦特指帝王的车,这里指帝王) 居身(立身处世) 宽猛(宽大与严厉) 冤嫌(冤案、疑案) 讼(诉讼,打官司) 历政(指历经几任县令)
断(决断) 法理(法律情理) 平(评判) 曲尽情诈(指巧妙而详尽地弄清案情真假。情诈:实情与伪诈。成语“曲尽其妙”指把其中微妙之处委婉细致地充分表达出来) 压塞(读yāsāi,平定,消释) 谲数(读juéshù,诈术。谲:诈) 发擿(读fātī,揭发,揭露) 奸伏(隐伏未露的坏人坏事) 京师(首都,这里指首都的百姓) 咨嗟(叹息) 相与(共同) 赋敛(征收赋税,此处指百姓集资祭奠王涣) 奠醊(读diànzhuì,奠酒) 盘案(读pánàn,盛祭物的木盘及放置祭品盘的几案。亦指代祭品) 弦歌(用琴瑟等伴奏歌唱) 荐(进献,祭献) 黄老道(黄老之学,是黄帝学派和老子学派的合称,即道家学说) 房祀(祠堂、庙宇) 三公(古代中央三种最高官衔的合称。西汉以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三公,东汉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擢用(提升重用) 纠剔(督察惩治) 旋踵(畏避退缩) 断狱(审理判决案件) 文理(文德治理)
1.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改编)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56
解析▶ 注意材料中的王涣、父顺(王涣的父亲王顺)、涣(王涣)为人名;“广汉郪”“安定”均为地名,前者治所在现今四川省三台县南,后者治所在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字××,××××人(也)”是文言传记点明传主的最常见格式。原文标点: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答案▶ 王涣字稚子/广汉郪人也/父顺/安定太守/涣少好侠/尚气力/数通剽轻少年/晚而改节/敦儒学/习《尚书》/读律令/略举大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豪右,指旧时的富豪家族、世家大户;汉代以右为尊,所以习惯上称为“豪右”。
B.顿首,即以头叩地而拜,是古代交际礼仪;又常常用于书信、表奏中作为敬辞。
C.茂才,即秀才,东汉时为避光武帝刘秀名讳,改称茂才,后世有时也沿用此名。
D.京师是古代京城的通称,现代则称为首都;“京”“师”单用,旧时均可指国都。
解析▶ 本题涉及“豪右”“顿首”“茂才”“京师”四个词语。A“豪右”可根据《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来判断。B“顿首”的“顿”是稍停的意思,行礼时,头碰地即起,因其头接触地面的时间短暂,故称“顿首”。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间的敬礼,如官僚间的拜迎、拜送,民间的拜贺、拜望、拜别,等,后来又由生活交际的行为动作引申到书信、表奏中,表示恭敬之情。C“秀才”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科目。秀才亦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汉武帝改革选官制度,令地方官府考察和推举人才,元封四年(公元前107年),命公卿、诸州每年各举荐秀才一名,意为优秀人才。东汉因避光武帝名讳,遂改称茂才。三国曹魏时沿袭察举,复改称秀才。至南北朝时,举荐秀才尤为重视。隋代始行科举制,设秀才科。唐初沿置此科,及第者称秀才。后废秀才科,秀才遂作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宋代为士子和应举者的统称。明代曾一度采用荐举之法,亦有举秀才。明清时期,秀才亦专用以称府、州、县学生员。D“京师”即首都。其中“京”本指人工筑起的大高丘,据甲骨文字形,其字像构木为台、台上建屋之形。后引申为“国都”,如“京中有善口技者”。“师”本指两千五百人的军队编制,后引申为“众人”。“师”作为名词,没有指“国都”的义项。故D错误。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涣初入仕途,才干受到赏识。他在太守陈宠手下担任功曹,遇事敢于决断;陈入朝为大司农,回答皇上询问时褒奖他善于简贤选能,王由此得以显名。
B.王涣扫除积弊,境内风清气正。他担任温县县令,以谋略铲除奸猾之徒,世面清平,商人露宿于道;升任兖州刺史后,又依法整肃下属部门,极有声威。
C.王涣办案严谨,治事宽猛相济。他对于疑难案件以及法理难平者,探寻本来面目,尽力还以公正;又能够揭发奸隐之事,深受外界称叹,被誉为有神算。
D.王涣政绩卓著,后任难以比肩。他死于洛阳令任上,皇上下令特选其继任者,均不称职;后来选用任峻,任充分发挥文武属吏才干,仍然忙得无法分身。
解析▶ “仍然忙得无法分身”错,原文“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的意思是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员,都能够使他们竭尽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要求他们在面对奸盗时)不得畏避退缩。“旋踵”就是掉转脚跟,这个动作可以有两种理解:一种是“转身逃跑,退却”之意,另一种是“时间短”的意思。如成语“死不旋踵”既可指宁死也不退缩、逃跑,又可形容时间很短,指很快死亡,就是分别取了这两种意思。文中是取第一种意思。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6
(1)民思其德,为立祠安阳亭西,每食辄弦歌而荐之。
译文:
(2)一岁断狱,不过数十,威风猛于涣,而文理不及之。
译文:
解析▶ (1)“为立祠安阳亭西”是省略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安阳亭西为之立祠”;“弦”,名词作动词,意思是“弹奏、奏乐”;“荐”,根据上下文意推断应为“祭祀、进献”的意思。
(2)“一岁”的意思是“一年”;“狱”的意思是“案件”;“不过”,古今异义,“不超过”的意思;“文理”的意思是“文德治理”;“及”的意思是“比得上”“赶得上”。注意“一岁断狱,不过数十”不是说任峻审理的案件少,而是指“峻擢用文武吏,皆尽其能,纠剔奸盗,不得旋踵”后,奸盗之人少了,发生的案件自然就少了。
答案▶ (1)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
(2)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而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他。
王涣字稚子,广汉郡郪县人。王涣的父亲王顺,担任安定太守。王涣从小喜欢行侠,崇尚武力,多次和强悍轻捷的少年往来。后来他改变操行,重视儒学,修习《尚书》,诵读法律,大致能把握其主要意思。他担任太守陈宠的功曹,担任职务敢于决断,对豪强大户也决不留情。陈宠治政的名声广泛流传,到京师担任大司农,和帝问他:“你在郡中是用什么方法治理的?”陈宠叩头辞让说:“臣任用功曹王涣来选用贤明有才能的人,任用主簿镡显来纠正过失补充遗漏,臣不过是捧读皇上您的诏书罢了。”和帝听了大为高兴,王涣由此出了名。州府荐举他为茂才,朝廷任命他为温县县令。温县境内奸恶狡猾的人很多,时间一长成了当地人的大患。王涣采取策略加以讨伐打击,将他们全部消灭。境内自此太平,商人可以在路边过夜。那些放牛的人,经常说将牛交给王涣了,始终没发生互相侵犯的事。王涣在温县三年,升为兖州刺史,他以法律治理兖州各郡,德化和声威得到广泛推行。后来他因为拷问妖言妄论不符合实情而被判罪。一年后,又被朝廷征召为侍御史。永元十五年,王涣跟随皇上到南方巡视,回来后担任洛阳令。王涣处世正直,施政时能做到宽严合宜。那些长期诉讼的冤案疑案,历经几任县令都没有断决的,有根据法律情理都难以评判的,王涣都能够巧妙地弄清案情真假,消除大家的疑惑。他还能用奇谋异术发现潜藏的坏人坏事。首都的百姓都称赞惊叹,认为王涣有神机妙算。元兴元年,王涣病逝。无论是城市中的居民还是行旅之人没有不叹息的。男女老少都相互凑集钱粮,上千人为他举行祭奠。王涣的灵柩向西运回家乡,中途经过弘农,老百姓都在路边摆起了盘子、桌子,放上祭品。官吏向他们询问原因,他们都说平时带粮食去洛阳,被士兵和官吏掠夺,经常损失一半。自从王涣当了县令,再没被侵夺,所以前来报答他的恩德。王涣的政治教化令百姓怀念感激到如此地步。百姓思念王涣恩德,在安阳亭西为他建造祠堂,每到进食时就奏乐歌咏而祭祀他。延熹年间,桓帝事奉黄老学说,将所有的祠堂全部毁去,唯独专门下诏书要密县保留原太傅卓茂的庙,要洛阳保留王涣的祠堂。自从王涣去世以后,皇帝连续下诏书给三公,要他们专门挑选洛阳令,但挑出来的都不称职。永和年间,朝廷任命剧县县令勃海人任峻任洛阳令。任峻提拔任用文武官员,都能够使他们竭尽才能,纠察剔除奸盗之人,不得畏避退缩,一年间的断案,不过几十件,声威超过王涣,但在文德治理方面比不上他。任峻字叔高,最后在太山太守任上逝世。
3 (2018年全国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56
纯礼字彝叟以( )父仲淹荫( )知( )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 )建京西转运使( )配木石砖甓( )及工徒( )于一路( )独永安不受令使者以( )白( )陵使( )韩琦,琦曰:“范纯礼岂不知此?将必有说。”他日,众质( )之,纯礼曰:“陵寝( )皆在邑( )境,岁时( )缮( )治( )无虚日( ),今乃( )与百县均赋( ),曷若( )置( )此,使之奉( )常时用乎?”琦是( )其对( )。还朝,用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 )员外郎出( )知遂州。泸南有边事,调度( )苛棘( ),纯礼一以静待之,辨其可具( )者,不取于民。民图像( )于庐( ),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草场火,民情( )疑怖( ),守吏惕息( )俟( )诛。纯礼曰:“草湿则生火,何足( )怪!”但( )使密偿之。库吏盗丝多罪至死,纯礼曰:“以棼然( )之丝而杀之,吾不忍也。”听( )其家趣( )买以( )赎,命释其株连( )者。除户部郎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立,以龙图阁( )直学士知开封府。前尹( )以( )刻深( )为( )治( ),纯礼曰:“宽( )猛( )相济( ),圣人之训。方( )务( )去( )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由是( )一切以宽处之。中旨( )鞫( )享泽村民谋逆,纯礼审其故,此民入戏场观优( ),归途见匠者作桶,取而戴于首曰:“与刘先主( )如何( )?”遂为匠擒。明日( )入对( ),徽宗问何以( )处之,对( )曰:“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 ),恐辜( )好生( )之德。以不应为( )杖( )之,足矣。”曰:“何以戒( )后人?”曰:“正欲外间知陛下刑宪不滥( ),足以( )为( )训尔。”徽宗从之。纯礼沉毅( )刚正( ),曾布惮之,激驸马都尉王诜曰:“上欲除( )君承旨( ),范右丞不可。”诜怒。会( )诜馆( )辽使,纯礼主宴,诜诬其辄( )斥( )御名( ),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 )崇福宫( )。崇宁五年,复( )左朝议大夫,提举鸿庆宫。卒,年七十六。
(节选自《宋史·范纯礼传》)
以(因为) 荫(恩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
知(主持,掌管,即做某地长官) 永昭陵(北宋第四代皇帝宋仁宗赵祯的寝陵,现位于河南巩义) 转运使(古代官名。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北宋前期转运使职权扩大,实际上已成为一路之最高行政长官) 甓(pì,砖,古代又称“瓴甓”。这里“木石砖甓”代指建陵的材料) 工徒(工匠徒役,即建陵的人) 路(宋、金、元时行政区划名,类似于现在的省、自治区。文中京西就是京西路) 以(把)
白(报告,禀告。如《孔雀东南飞》:“阿母白媒人。”) 陵使(古代四时巡察省视皇陵的陵官) 质(质问,责问) 陵寝(帝王及后妃的坟墓及墓地的宫殿建筑。这里指永昭陵) 邑(城镇,县。这里指永安县) 岁时(一年四季) 缮(修缮) 治(管理) 虚日(空闲的日子) 乃(居然,竟然) 均赋(谓平均赋役) 曷若(哪如,何如。用反问语气表示不如) 置(搁置) 奉(供奉) 是(认为……对) 对(对答,应答) 比部(古代官署名。魏晋时设,职掌稽核簿籍。宋代为刑部三司之一) 出(离开京城到地方为官。如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和初,出为河间相。”) 调度(征调赋税) 苛棘(严苛急切。棘:通“亟”,急切,急迫。如《诗经·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狁孔棘。”) 具(准备,备办) 图像(用作动词。挂上图像或画像) 庐(屋舍,房中) 情(内心) 疑怖(疑虑害怕) 惕息(心跳气喘。形容极其恐惧) 俟(等待) 何足(哪里值得) 但(只。如李白《蜀道难》:“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 棼然(fénrán,乱糟糟的样子) 听(准许,允许。如《陈情表》:“听臣微志。”) 趣(cù,通“促”,赶快,从速) 以(用来) 株连(因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龙图阁(在会庆殿西侧,北连禁中,阁东曰资政殿,西曰述古殿,阁上以奉太宗御书﹑御制文集及典籍、图画、宝瑞之物,及宗正寺所进属籍﹑世谱。有学士﹑直学士﹑待制﹑直阁等官) 前尹(前任府尹) 以(把) 刻深(苛刻严酷) 为(作为) 治(治理的原则) 宽(宽松) 猛(严苛) 相济(相辅相成) 方(正) 务(从事,致力) 去(去除) 由是(因此) 中旨(皇帝直接发出的诏
56
令) 鞫(读jū,审讯) 观优(观看杂戏) 刘先主(刘备) 如何(和……比,怎么样) 明日(第二天) 入对(入朝应对) 何以(以何,怎么) 对(回答,对答) 蔽罪(定罪) 辜(辜负) 好生(爱惜生灵) 不应为(不应该做这件事的罪名) 杖(杖责) 戒(警戒,告诫,劝诫) 不滥(不滥用刑罚) 以(把) 为(作为) 沉毅(沉稳坚毅)
刚正(刚强正直) 除(拜授官职) 承旨(古代官名。①属翰林院。唐代翰林院有翰林学士承旨,位在翰林学士上。凡大诰令、大废置、重要政事,皆得专对。宋、元因其制。②属枢密院。五代置枢密院承旨、副承旨,以诸卫将军充任;宋时又增置都承旨、副承旨) 会(恰逢) 馆(招待)
辄(总是) 斥(直呼) 御名(皇上的名字) 提举(宋代以后设主管专门事务的职官,其官署称“司”。但如果“提举”与“宫、观”相连,则为安置老病无能的大臣及高级冗官闲员而设,坐食俸禄而不管事,称为“祠禄之官”) 崇福宫(位于河南登封) 复(复任)
1.请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改编)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解析▶ ①“××字××,××××人(也)”是文言文传记中点明传主的最常见格式;②“以……荫”,固定结构;③“知……兼……”,主管某地的同时兼任某职;④“京西转运使”,官名。原文标点: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答案▶ 纯礼字彝叟/以父仲淹荫/知陵台令兼永安县/永昭陵建/京西转运使配木石砖甓及工徒于一路/独永安不受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陵寝是帝王死后安葬的陵墓,陵墓建成后,还需设置守陵奉祀的官员以及禁卫。
B.“株”,本义树根,根与根间紧密相连,因而“株连”又指一人有罪而牵连他人。
C.前尹在文中指开封府前任府尹;“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
D.御名指皇帝名讳,古代与皇帝有关的事物前常加“御”字,如御玺指皇帝印信。
解析▶ “‘尹’为官名,如令尹、京兆尹,是知府的简称”错误。“尹”是会意字,左边一撇表示笔,右边是“又”(手),像一只手拿着笔,以此表示治事。“尹”的本义为治理,是官的通称。“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执政官名,相当于宰相;泛称县、府等地方行政长官。“京兆尹”为古代京师的地方长官。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纯礼敢于抗言,受到韩琦赏识。主管官员分配劳赋不当,他有理有据地提出异议,认为永安县负责陵寝日常维护,不应与各县均等,得到陵使韩琦认同。
B.纯礼关怀下属,处分重在惩戒。他在遂州任上对下属宽厚,草场失火,守吏惶恐等候诛杀,库吏因盗丝将被处死,他均认为罪不至死而采用赔偿的惩处。
C.纯礼鉴察往事,治事去苛从宽。在开封府任上,有村民被误告谋逆,他发现事实并非如此,认为应判杖刑,并以彰显皇上刑罚不滥为由,征得皇上认可。
D.纯礼坚毅刚直,不幸遭人算计。他的正直让曾布恐惧,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王即借纯礼宴请辽使事构陷纯礼,致使纯礼蒙冤,最终遭到免职。
解析▶ 结合上文,“曾挑唆驸马都尉王诜诬告纯礼”不符合文意,曾布只是告诉王诜范纯礼不赞成皇上任命王诜担任承礼一职,并没有叫王诜去诬告范纯礼,诬告范纯礼是王诜自己的行为。“最终遭到免职”错误,原文“罢为端明殿学士、知颍昌府,提举崇福宫”是说范纯礼被免掉了原来的“龙图阁直学士
56
知开封府”职务,担任了其他职务。但由于“知开封(北宋京都)府”的独特地位,“知颍昌府”事实上相当于被降级。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方务去前之苛,犹虑未尽,岂有宽为患也。
译文:
(2)愚人村野无所知,若以叛逆蔽罪,恐辜好生之德。
译文:
解析▶ (1)务:从事,致力。去:去除。苛:苛刻,苛严。虑:担心。岂:哪里,表反问。
(2)愚人村野:村野的愚人,没有见识的人。蔽罪:定罪。蔽:决断,引申为判决案件。“辜”后省略宾语“陛下”。
答案▶ (1)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
(2)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
范纯礼字彝叟,因父亲范仲淹的恩荫,担任陵台令和永安县令。永昭陵兴建,京西转运使把木材、石料、砖和工匠役徒摊派给一路,只有永安不接受命令。使者把这件事报告给陵使韩琦,韩琦说:“范纯礼难道不知道这件事吗?一定有他的说法。”后来,众人责问他,纯礼说:“陵寝都在永安县境内,一年四时都要修缮管理,没有闲着的时候,现在竟然和各县平摊赋役,怎么比得上将赋役搁置这里,用它来供奉平时的用度呢?”韩琦肯定了他的回答。回到朝廷后,任命为三司盐铁判官,以比部员外郎的官职外调地方担任遂州知府。泸南有边防事务,征调赋税严苛急切,纯礼一概以静应对,分辨其中可以备办的,不从百姓那里征取。百姓画他的图像并挂在屋舍中,把他像神灵一样加以供奉,并且命名为“范公庵”。草场失火,百姓疑虑害怕,看守草场的官吏惊恐地等待责罚。纯礼说:“草湿就会产生火气,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只让他们暗中赔偿。库吏偷丝太多当判死罪,纯礼说:“因为乱糟糟的丝杀了他,我不忍心。”听任他的家人立刻出钱买下丝来赎罪,命令释放受到牵连的人。任命为户部郞中、京西转运副使。徽宗即位,(纯礼)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开封知府。前尹以严酷治政,纯礼说:“宽容和严厉互相弥补,是圣人的准则。正尽力去除先前的苛严,尚且担心做得不够,哪有宽松成为祸患的呢。”因此一切事情从宽处理。皇帝直接下诰命令审讯享泽村村民谋反一事,纯礼审问事情的缘由,(原来是)这个人到戏场看戏,回来的路上见到工匠做桶,就取桶戴在头上说:“和刘先主相比怎样?”于是被桶匠抓住。纯礼第二天上朝应对,徽宗问怎么处理这件事,纯礼回答说:“愚人粗鲁无知,如果以叛逆定罪,恐怕会辜负陛下爱惜生灵的仁德。按不应做此事的罪名杖责他,就够了。”皇帝说:“(这样做)凭什么告诫后人呢?”纯礼回答:“正是要外面的人知道陛下不滥施刑罚,足够作为典范了。”徽宗听从了他的话。纯礼沉稳坚毅,刚强正直,曾布畏惧他,挑拨驸马都尉王诜说:“皇上想要升任你为承旨,范右丞不同意。”王诜发怒。恰逢王诜招待辽国使者,纯礼主持宴会,王诜诬告他动不动就直称皇上名字,纯礼被罢免为端明殿学士、颍昌府知府,任崇福宫提举。崇宁五年,复任左朝议大夫,任鸿庆宫提举。去世,享年七十六岁。
56
2016~2018年高考全国卷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一览表
卷别
体裁
考查内容
命题特点
2018年全国Ⅰ卷
人物传记
《晋书·鲁芝传》
①2016~2018年全国卷文言文阅读材料共计9篇,其中2篇选自《后汉书》,3篇选自《宋史》,2篇选自《明史》,1篇选自《宋书》,1篇选自《晋书》。
②选文难度不大,突出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的核心目的;而且选文表现的都是人物的正面形象,都是从国家、民族的角度突出人物恪尽职守、坚持正义、正直守节、不畏权贵、公私分明等高尚的精神品质。
③命题上,不仅考查对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能力,运用所学知识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给文言语段断句的能力,以及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
④题型固定,一直是3道四选一的客观单选题,1道主观翻译题,共19分;题目区分度相对比较好,设误点清晰,不为难考生;设题角度相对稳定,近两年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文化常识,对内容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四种题型。翻译重在考查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活用现象、特殊句式、固定结构,以及直译的能力。
2018年全国Ⅱ卷
人物传记
《后汉书·王涣传》
2018年全国Ⅲ卷
人物传记
《宋史·范纯礼传》
2017年全国Ⅰ卷
人物传记
《宋书·谢弘微传》
2017年全国Ⅱ卷
人物传记
《后汉书·赵憙传》
2017年全国Ⅲ卷
人物传记
《宋史·许将传》
2016年全国Ⅰ卷
人物传记
《宋史·曾公亮传》
2016年全国Ⅱ卷
人物传记
《明史·陈登云传》
2016年全国Ⅲ卷
人物传记
《明史·傅珪传》
一、文言文断句的相关方法
解答文言文断句题,可按照以下方法和步骤展开。
1.读。“读”,就是读与所断句相关的句段,理解所断句的大意。
2.审。“审”,就是“一目四行”,纵向看四个选项,找出所给选项中断句不同的地方。
3.断。“断”,就是集中精力“断”选项中不同的“断”点。本题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考生文言断句的能力的,我们可以用“凭语感”“通语意”“析语法”“看句构”“巧比较”这五种方法来综合断句。这五种方法中,最实用的是“析语法”:首先,抓所断句中的谓语中心语(动词);其次,围绕谓语中心语,向前找谓语中心语的发出者——主语(名词),向后找谓语中心语的涉及者——宾语,然后在主语和宾语后断句。
4.选。“选”,就是运用排除法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
另外,注意在平时的训练中多做一些文言断句题,以增强语感。
二、识记文化常识的相关方法
解答文化常识题的主要方法有二:一是用平时积累的文化常识来判定正误;二是立足文本,联系语境,通过语境来判定正误。
三、内容分析概括的相关方法
解答内容分析概括题,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一是明确本题的设误角度。本题的设误角度一般有:张冠李戴、时空错乱、曲解文意、逻辑混乱(强加因果)、无中生有。二是按照“读(读文知意)—览(浏览
56
选项)—锁(锁定信息源)—比(仔细比较选项和信息源,寻找选项中的硬伤)—选(选择符合题意的选项)”的方式解题。这五个步骤中“比”是关键。那么,比什么呢?一比“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之间的对照关系,以防张冠李戴、时空错乱;二比句间关系,以防逻辑混乱(强加因果);三比作者观点和文意,以防无中生有、曲解文意。
四、文言文翻译的相关方法
解答文言翻译题,可按照“七步八法”进行。
1.“七步”是翻译文言文语句的七个步骤,即“读—审—切—译—连—查—誊”。
(1)读。将要翻译的句子放回原文中反复阅读,依托文意,联系上下文语境(分析人物、事件、前后句子间的关系),把握句子的基本大意。
(2)审。在把握句子大意的基础上,分析句子中是否含有重要的文言知识点和特殊的文言语法现象。
具体而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审查。
一审名词。用“ ”画出句子中出现的古代专有名词,如表示人名、地名、时间、朝代、年号、谥号、庙号、鸟兽、官爵、器物、礼制、典籍、度量衡等名称的名词。
二审实词。用“○”圈出句子中出现的疑难词语、多义词、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偏义复词等。
三审虚词。用“△”标注出句子中出现的文言虚词。
四审活用。用“ ”画出句子中出现的词类活用现象,如一般活用、使动用法、意动用法、名词作状语等。
五审句式。用“ ”画出句子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和词类活用等。
(3)切。将句子按表意单位或词切分。
(4)译。立足文本,联系语境,运用相关方法把切分的词语翻译成现代汉语,遇到拿捏不准的词语,一定要根据语境(前后文句间的关系、事件的前因后果、人物间的关系)和平时积累的知识(词语、语法、修辞、文化常识等)合理推断其意思。
(5)连。立足文本,联系语境,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运用“留”“补”“调”“删”等相关方法,把上面翻译出来的词意连缀成现代汉语语句,并写在草稿纸上。
(6)查。确保连缀成的句子通顺,表意明确完整,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
(7)誊。把翻译好的句子誊写在答题卡上。
当然,以上七个步骤中,前三步可同时进行,第四、五两步是关键。
2.“八法”是翻译文言文句子的八种方法,即“留”“删”“补”“调”“换”“固”“意”“凝”。
(1)留——若句子中出现了古代表示人名、地名、时间、朝代、年号、谥号、庙号、鸟兽、官爵、器物、礼制、典籍、度量衡等名称的专有名词,翻译时要将其保留。
(2)删——若句子中出现了语气助词、无实际意义的发语词、音节助词、结构助词,以及偏义复词中不表意的语素,翻译时可将其删除。
(3)补——对于省略句,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补出省略成分或所缺的字词。
(4)调——对于古汉语中的定语后置、状语后置、宾语前置、主谓倒装句式,翻译时要按照现代汉语语法规则调整语序。
(5)换——对于与现代汉语“同名异称”的古汉语单音节词,翻译时要用现代汉语中相应的双音节词将其替换。
(6)固——对于古汉语中的固定句式,翻译时要翻译成它的固定意义。
56
(7)意——若句子运用了比喻、借代、用典等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根据上下文灵活意译。
(8)凝——对使用了反复铺陈、重章叠句等表现手法的句子,翻译时可采用合并同类项的方法,将同类项凝结为一项。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樊英,字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兼明《五经》。隐于壶山之阳,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举贤良方正、有道,皆不行。
安帝初,征为博士。至建光元年,复诏公车赐策书,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纟熏①征之,复固辞疾笃。乃诏切责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之列,环堵之中,晏然自得,不易万乘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羊酒。
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得失。英不敢辞,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
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②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颍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将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于家。
(节选自《后汉书·樊英传》)
【注】①玄纟熏:黑色的币帛,常用作聘请贤士的礼品。②不訾:不可比量,指非常贵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
B.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
C.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
D.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
解析▶ 参考原文: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
答案▶ C
56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辅,汉朝以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为三辅,其辖境在今陕西西安附近。也指其所辖地区。
B.博士,古代官名。始于战国,秦汉相承,西汉时,为太常属官,汉文帝置一经博士,汉武帝置五经博士,晋、唐时又有新设置。
C.公车,汉代官署名。为卫尉的下属机构,设公车令,掌管宫殿司马门的警卫。臣民上书、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D.告归,指告老回乡或请假回家。古代表示告老退休的说法还有“致仕”“致政”“乞骸骨”“解褐”“释服”等。
解析▶ “解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入仕做官。“释服”指脱去朝服,不表示告老退休。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樊英学识渊博,受到时人好评。他自幼学贯《五经》,隐居壶山期间,想要向他学习的人非常多,连朝中公卿都认为他为人贤良方正,有道德。
B.樊英针锋相对,不惧皇帝的威胁。皇帝以自己能生杀臣子来威胁他,他却以天命抗之,甚至暗讽皇帝是暴君。
C.樊英接受诏令,勉强入仕却被人批评。张楷说他为了不做官不惜激怒君王,做官时却又未能献上匡时救世的策略。
D.樊英恭敬谨慎,对妻子礼待有加。生病期间,妻子派侍女来问候,他从床上下来答拜,认为妻子的地位与自己是平等的。
解析▶ “都认为他为人贤良方正,有道德”错,“举”是举荐之意,“贤良方正”“有道”都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科目。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
译文:
(2)英初被诏命,佥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深策,谈者以为失望。
译文:
解析▶ (1)虽:即使。申:实现。富、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富、使……贫。(2)佥:众人,大家。谟:谋划,谋议。
答案▶ (1)不合乎礼的俸禄,即使有万钟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臣富贵,怎么能使臣贫穷呢!
(2)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都感到失望。
樊英,字(男子20岁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的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季齐,南阳鲁阳人也。少受业三辅(又称“三秦”,本指西汉武帝至东汉末年期间,治理长安京畿地
56
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隋唐以后称“辅”),兼明《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隐于壶山之阳(指山的南面,水的北面),受业者四方而至。州郡(州和郡,均为古代行政区。州基本沿袭九州之分;郡始于秦,完善于汉,数量变化较大)前后礼请不应;公卿(三公九卿。泛指朝廷中的高级官员)举(两汉取士,由皇帝下诏责成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选贤举能,向朝廷推荐,称为“察举”。举:举荐。辟:召、征召。如“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贤良方正、有道(都是汉代选官取士的科目),皆不行。
安帝初,征(君征召臣。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为博士(古代官名。战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算学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至建光元年(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复诏公车(指官车,早在汉代,便有了以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的传统;也指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赐策书(古代书写帝王任免官员等命令的简册),征英及同郡六人,英等四人并不至。
永建二年,顺帝策书备礼,玄纟熏征之,复固辞(推辞)疾笃。乃诏切责(严厉责备)郡县,驾载上道。英不得已,到京,称病不肯起。乃强舆(抬,扛)入殿,犹不以礼屈。帝怒,谓英曰:“朕(第一人称代词我。秦始皇时起专用作皇帝自称)能生君,能杀君;能贵君,能贱君;能富君,能贫君。君何以慢(怠慢)朕命?”英曰:“臣受命于天生尽其命天也死不得其命亦天也陛下焉能生(使……生)臣焉能杀臣臣见暴君如见仇雠(仇人,冤家对头)立其朝犹不肯可得而贵乎?虽在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布衣为古代庶人之服,故称)之列,环堵(墙)之中,晏然(安适,安闲)自得,不易万乘(周代制度规定,天子地方千里,能出兵车万乘,因以“万乘”指天子、帝王)之尊,又可得而贱乎?陛下焉能贵臣,焉能贱臣!臣非礼之禄,虽万钟(指优厚的俸禄。钟,古量器名)不受;若申(实现)其志,虽箪食(指装在箪笥里的饭食)不厌(嫌恶,憎恶)也。陛下焉能富臣,焉能贫臣!”帝不能屈(使……屈服),而敬其名,使出就太医养疾,月致(送给)羊酒。
至四年三月,天子乃为英设坛席,待以师傅之礼,延问(请来加以询问)得失。英不敢辞,拜(用一定的礼仪授予某种官职。如《后序》中的“于是辞相印不拜”)五官中郎将。数月,英称疾笃,诏以为光禄大夫,赐告归。
英初被诏命,佥(众人,大家)以为必不降志,及后应对,又无奇谟(谋划,谋议)深策,谈者以为失望。初,河南张楷与英俱征,既而谓英曰:“天下有二道,出与处也。吾前以子之出,能辅是君也,济(帮助,救助)斯人也。而子始以不訾(指不可估量;也形容十分贵重)之身,怒万乘之主;及其享受爵禄,又不闻匡救之术,进退无所据矣。”
颍川陈寔少从英学。尝有疾,妻遣婢拜问,英下床将答拜。寔怪而问之。英曰:“妻,齐也,共奉祭祀(祭祀是华夏礼典的一部分,是儒家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礼有五经,莫重于祭,是以事神致福。祭祀对象分为三类:天神、地祇、人鬼。天神称祀,地祇称祭,宗庙称享。祭祀有严格等级:天神、地祇由天子祭,诸侯大夫祭山川。士庶只能祭自己的祖先和灶神),礼无不答。”其恭谨若是。年七十余,卒(古指大夫死亡及年老寿终)于家。
樊英,字季齐,是南阳鲁阳人。樊英从小在三辅接受学业,同时通晓《五经》。樊英隐居在壶山的南边,来向他学习的人从四方而来。州郡先后以礼相请,他都不答应;公卿推荐他为贤良方正、有道,他都不去。
56
安帝初年,征召他为博士。到建光元年,安帝又下诏书给公车,赐给策书,征召樊英和同郡人共六个,樊英等四人都没去。
永建二年,顺帝赐给策书,预备礼物,用黑色币帛征请樊英,樊英又坚决推辞说病得严重。于是(顺帝)下诏严厉责备郡县,要郡县用车马送他上路。樊英迫不得已,到了京师,推说有病不肯起来。于是强行将他抬入殿中,他仍然不肯以礼相从。皇帝发怒,对樊英说:“朕可以让你活,也可以杀掉你;能使你显贵,也可使你低贱;能使你富足,也能使你贫困。你为什么怠慢朕的命令?”樊英说:“臣接受的是天命。活着度完一生,是天命;死了没有度完一生,也是天命。陛下怎么能够使臣活,又怎么能够杀掉臣!臣看见残暴的君主就像见到仇敌,站在暴君的朝堂上还不肯,怎么能够使臣显贵呢?臣虽然身为平民,住在陋室中,却怡然自得,无异于皇帝之尊,又怎么能够使臣低贱呢?陛下怎么能使臣显贵,怎么能使臣低贱!不合乎礼的俸禄,即使有万钟我也不接受;如果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我也不厌弃。陛下怎么能使臣富贵,怎么能使臣贫穷呢!”皇帝没法使他屈服,然而尊重他的名声,让他去太医那里养病,每月送给他羊和酒。
到永建四年三月,皇帝于是为樊英造坛设席,以老师的礼节对待樊英,向他询问朝廷得失。樊英不敢推辞,被任命为五官中郎将。几个月后,樊英声称病重,(皇帝)下诏令任他为光禄大夫,赐他休假。
樊英起初接到诏令,大家都以为樊英一定不会改变志向,到后来应对皇上,又没有新奇的计谋和深远的对策,谈到他的人都感到失望。最初,河南人张楷和樊英一同被征召,不久(张楷)对樊英说:“天下有两条道路,出仕与隐居。我以前认为您出仕能够辅助当今天子,有助于当代人。然而您开始以贵重无比的身体,激怒万乘天子;等到您享受官爵俸禄,又没听说您有什么匡时救世的策略,您就进退两难了。”
颍川人陈寔自小跟随樊英学习。樊英曾经生病,妻子派侍女拜问,樊英从床上下来将要答拜。陈寔觉得奇怪,就问樊英。樊英说:“妻是齐的意思,妻子与丈夫一同供奉祭祀,据礼没有不答拜的。”樊英的恭敬谨慎都像这样。(樊英)享年七十多岁,在家中去世。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甲力辞。擢权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①分江流,潴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遗址浚筑,亘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乃援颜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赐告身、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实难允从。”
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快之。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金人知有备,引去。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以书问甲,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首罢之。又乞以皁郊②博易铺场还隶沔戎司,复通吴氏庄,岁收租四万斛有奇,钱十三万,以裨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卒于官。
(节选自《宋史·刘甲传》)
56
【注】①高保融:人名,曾任江陵尹。②皁郊:地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B.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C.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D.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解析▶ 原文标点:曦僭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宰相,文中指我国古代辅助君主掌管国事的最高官员,与“丞相”略有不同。
B.讳,指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可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
C.致仕,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的年龄而离职,离职后一般不享受任何待遇。
D.权,指暂代官职。在我国古代表示暂代官职的词语还有“摄”“假”“行”等。
解析▶ “致仕”是指官员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主,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但官员正常致仕后依然可以享受优厚待遇,待遇主要包括俸禄、升转官阶、荫补等。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甲恪尽职守。他在湖北任职,对水利建设提出的合理建议,被采纳;他在四川任职,提出的一些意见得到朝廷同意,又进行减税。
B.刘甲忠于国家。刘甲到四川任职,吴曦已经和金国勾结,两次派人拉拢刘甲,都被刘甲拒绝,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
C.刘甲深得信任。皇上亲自称他为“忠臣”,并赏赐他金钱;朝廷听说有官员不和,写信询问他;西部边境的很多事都让他决定。
D.刘甲革除时弊。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将领们多以互相送礼的名目行贿,他代理四川制置司事时,下令取消此项名目。
解析▶ “刘甲回朝廷后告诉李壁破敌之道”与原文不符。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松谋遁,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檄甲兼沿边制置。
译文:
(2)又俾谕丙减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
译文:
56
解析▶ (1)遁:逃跑。固:坚决。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2)俾:使,让。汰:淘汰。“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定语后置句。
答案▶ (1)程松策划逃跑,刘甲坚决挽留他没有成功,(程松)马上见机行事发檄文征召刘甲兼任沿边制置。
(2)(朝廷)又让刘甲告诉安丙裁减淘汰士兵不要过分,以及访求四川的有用的人才。
刘甲字师文,元祐宰相(特指辅佐皇帝执政的最高行政长官)挚之后也。淳熙二年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使金,伴宴完颜者,名犯仁庙嫌讳(对君主、尊长的名字避开不直称,也可用来称死后的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在名字前称讳,以表示尊敬),甲力辞。擢权工部侍郎,除湖北安抚使。甲谓:“荆州为吴、蜀脊,高保融分江流,潴(水积聚)之以为北海,太祖常令决去之,盖保江陵之要害也。”即因(依照)遗址浚筑(疏通修筑),亘(延续不断,绵延)四十里。
程松为四川宣抚使,吴曦副之,以甲知(掌管)兴元府。先是,曦已献四州于金,金铸印立曦为蜀王。金人破大散关(在陕西宝鸡市西南大散领上。中国关中四关之一。宋与金以此关为界)。甲告急于朝,乞下两宣抚司协力捍御。松谋遁(逃跑),甲固留不可,遽以便宜(因利乘例,见机行事)檄甲兼沿边制置。曦遣王钺以书致甲,甲援(引用)大义拒之,因卧疾。曦又遣其弟旼邀甲相见,甲叱而去之。及援颜真卿河北故事,欲自拔(脱身)归朝,先募二兵持帛书遣参知政事(中国古代官职名。原是临时差遣名目,后演变成一个常设官职,作为副宰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削弱相权,增强皇权)李壁告变,且曰:“若遣吴总以右职(重要的职位)入川,即日可瓦解矣。”
曦僭(超越自己的身份,冒用在上者的职权、礼仪行事)王位甲遂去官朝廷久乃微(稍稍,稍微)闻曦反状韩侂胄犹不之信甲奏至举朝震骇壁袖帛书进上览之称“忠臣”者再召甲赴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赐告身、金钱,使招谕诸军为入蜀计。复命以帛书赐甲曰:“所乞致仕(把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实难允从。”
甲舟行至重庆,闻安丙等诛曦,复还汉中,上奏待罪。诏趣(同“促”,催促)还任。甲奏叛臣子孙族属及附伪罪状,公论(公众的评论)快(以……为快)之。金进屯八里山,甲分兵进守诸关。金人知有备,引去。和议成,朝廷闻彭辂与丙不协(和洽),以书问甲,又俾(使,让)谕丙减汰(削减淘汰)诸军勿过甚,及访蜀人才之可用者。西边诸事,朝论多于甲取决。
命甲权(暂代官职)四川制置司事。先是,大臣抚(安抚)蜀者,诸将事之,有所谓互送礼,实贿赂也。甲下令首罢之。又乞以皁郊博易铺场还隶(隶属)沔戎司,复通吴氏庄,岁收租四万斛有奇(余数,零数),钱十三万,以裨(增添,补助)总计。从之。丙增多田税,甲命属吏讨论,由一府言之,岁减凡百六十万缗、米麦万七千石,边民感泣。卒于官。
刘甲字师文,是元祐时宰相刘挚的后代。淳熙二年考中进士。出使金国,伴宴的使臣姓完颜的,名字触犯仁宗的名讳,刘甲极力推辞(出席)。被提拔为权工部侍郎,授任湖北安抚使。刘甲认为:“荆州是吴地、蜀地的脊梁,高保融分截长江水流,蓄积成为北海,太祖曾命令挖开它,是为了保住江陵的要害。”就依照遗留的旧址疏通修筑,绵延四十里。
56
程松任四川宣抚使,吴曦做他的副手,任用刘甲为兴元府知府。在此之前,吴曦已献四个州给金国,金国铸造了印信立吴曦为蜀王。金人攻破大散关。刘甲向朝廷告急,请求下命令让两个宣抚司合力捍卫抵御。(程松)策划逃跑,刘甲坚决挽留他没有成功,程松马上见机行事发檄文征召刘甲兼任沿边制置。吴曦派王钺带书信给刘甲,刘甲引用大道理拒绝他,于是卧病在床。吴曦又派他的弟弟吴旼邀请刘甲见面,刘甲呵斥赶走吴旼。于是援引颜真卿在河北的旧典,打算自己脱身回朝廷,先找到两名士兵拿着帛书送交参知政事李壁报告事变,并且说:“如果派吴总凭着右职的身份进入四川,当天就可以瓦解敌人。”
吴曦僭越登上王位,刘甲就辞去官职。朝廷很久才稍微听到吴曦叛变的消息,韩侂胄还不相信,刘甲的奏章送到,满朝震惊。李壁袖中藏了刘甲的帛书献上,皇帝看了帛书,两次称“忠臣”。召刘甲前往皇帝所在之地,赐给他任官告身、金钱,让他招募晓谕士兵,做好进入四川的准备。又命令用帛书赐给刘甲说:“你所请求的退休的事,实在难以答应。”
刘甲乘船到达重庆,听到安丙等人诛杀了吴曦,又回到汉中,上奏章等候治罪。(皇帝)下诏催促刘甲回到任上。刘甲上奏叛变大臣子孙族人亲属以及附和叛变的罪行,公众舆论认为大快人心。金人进兵屯驻在八里山,刘甲分派部队进守各个关口。金人知道有防备,退去。和议达成,朝廷听说彭辂和安丙不和,写信问刘甲,(朝廷)又让刘甲告诉安丙裁减淘汰士兵不要过分,以及访求四川的有用的人才。西部边境的很多事情,朝廷的意见很多由刘甲决定。
任命刘甲代理四川制置司事。在此之前,对于来四川安抚的大臣,当地各个将领都侍奉他,有个叫作互相送礼的名目,实际就是贿赂。刘甲下令首先取消了这个名目。又请求把皁郊博易铺的地重新隶属沔州戎司,又通知吴氏田庄,每年收租四万多斛,钱十三万缗,交给总计。(朝廷)听从了他的意见。安丙增收田税,刘甲命下属官吏讨论,从一府情况来看,决定每年一共少收钱一百六十万缗、米麦一万七千石,边境的百姓感动哭泣。刘甲在任上去世。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谊字寿翁。熙宁中,古入对,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
使青唐,董氈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外为路都监。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转西京使。
元祐初,知岷州。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谊刺得其情,上疏请除之。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谊亟进攻,晨雾蔽野,跬步不可辨。谊曰:“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遂亲鼓之。有顷,雾霁,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谊戏问之曰:“别后安否?”不能对,徐谓人曰:“我生恶种使,今日果为所擒。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遂俘以归。拜西上门合门使、康州刺史,徙知鄜州。
夏人犯延安,赵禼使谊统诸将。敌闻谊至,皆溃去。延人谓:“得谊,胜精兵二十万。”进熙河钤辖、知兰州。兰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李诺平以扼冲要。会迁东上门合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谊倜傥有气节,喜读书。莅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乃使输金出之,群羌畏惕。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节选自《宋史·种谊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56
A.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B.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C.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D.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解析▶ 原文标点:谊固习其地里,诮之曰:“尔跳梁坎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字,往往是对名的解释和补充。古代男女,只有到了成年才取名定字。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熙宁、元祐等。
C.夏人中的“夏”是指北宋时的西夏,是由党项人在中国西北部建立的一个政权。
D.知兰州中的“知”指主管,即管理相关事务,这里强调担任兰州的行政长官。
解析▶ 字是成年时才取的,名不是。据王力编写的《中国古代文化常识图典》所言,“旧说上古婴儿出生三月后由父亲命名”。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种谊幸得授官,连获战功。种谊的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种古家世后,授种谊官职。种谊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人,官至熙河副将。
B.种谊刺探敌情,上疏除敌。鬼章诱杀景思立,并到宗哥处请求增兵入侵,且勾结投降归附的羌人,以他们为内应。种谊刺探到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
C.种谊威震敌胆,被民赞誉。敌人进犯延安,种谊受命统领诸将,当敌人听到种谊来到延安时,敌军溃败逃离。延安百姓赞誉种谊的重要性胜过二十万精兵。
D.种谊治军有方,屡战屡胜。种谊治军严正,只要上级军令一下,即使是死也不逃避;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
解析▶ “遇到敌人,一往无前,振奋士气,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错误。原文是“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意思是“遇到敌人,估量打不赢就不出战,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所以种谊在临敌时是有考虑估量的,而不是每次战斗都一往无前。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
译文:
(2)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
译文:
解析▶ (1)固:本来、原本。厚薄:强弱、大小、优劣等。下:攻下,攻破。(2)适:刚好,恰好。下:下放,移交。置法:依法惩处。
答案▶ (1)我军从远方而来,敌人本来不知道我军实力的强弱,我军趁这大雾可以一鼓攻下。
(2)恰好他们有小过失,种谊叱令下放给吏员治罪,将依法惩处他们。包顺、包诚磕头认罪,情愿效命来赎罪。
56
谊字寿翁。熙宁(是北宋宋神宗赵顼的一个年号,共计10年。以王安石在此期间变法而闻名,史称“熙宁变法”)中,古入对(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或质问),神宗问其家世,命谊以官。从高遵裕复洮、岷,又平山后羌,至熙河副将。
使青唐,董氈遣鬼章迎候境上,取道故为回枉,以夸险远。谊固习(熟悉)其地里(地理)诮(责备)之曰尔跳梁(窜跳、跳跃)坎井(废井,浅井)间谓我不知远近邪命趋便道鬼章怒胁以兵谊声气不动卒改涂外为路都监。自兰州渡河讨贼,斩首六百,累转(改任)西京使。
元祐初,知岷州。鬼章诱杀景思立,后益自矜(自负,自夸),大有窥故土之心,使其子诣(往,到)宗哥请益兵入寇,且结属羌为内应。谊刺得其情,上疏(臣子上给皇帝的奏章)请除之。诏遣游师雄就商利害(利益和祸害),遂与姚兕合兵出讨。羌迎战,击走之,追奔至洮州。谊亟(急切)进攻,晨雾蔽野,跬步(半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两脚为“步”)不可辨。谊曰:“吾军远来,彼固不知厚薄,乘此可一鼓而下也。”遂亲鼓(特指击鼓进攻)之。有顷,雾霁(雨雪停止,云雾消散),先登者已得城,鬼章就执。谊戏问之曰:“别后安否?”不能对,徐谓人曰:“我生恶种使,今日果为所擒。天不使我复有故土,命也。”遂俘以归。拜西上门合门使、康州刺史,徙(调任官职,多指一般的调职)知鄜州。
夏人犯延安,赵禼使谊统诸将。敌闻谊至,皆溃去。延人谓:“得谊,胜精兵二十万。”进熙河钤辖、知兰州。兰与通远皆绝塞,中间保障不相接,腴田多弃不耕,谊请城李诺平以扼冲要(军事上或交通上重要的地方)。会迁东上门合门使、保州团练使,卒,年五十五。
谊倜傥(洒脱不拘束)有气节,喜读书。莅(治理,管理)军整严,令一下,死不敢避;遇敌,度不胜不出,故每战未尝负败。岷羌酋包顺、包诚恃功骄恣,前守务姑息,谊至,厚待之。适有小过,叱下吏,将置法,顺、诚叩头伏罪,愿效命以赎,乃使输金出之,群羌畏惕。及洮州之役,二人功最多。
种谊字寿翁。熙宁年间,(兄长)种古入见皇帝,神宗问他的家世,授予种谊官职。种谊跟随高遵裕收复洮州、岷州,又平定山后羌族人,官至熙河副将。
种谊出使青唐,董氈派鬼章在边界上迎候,鬼章故意取道曲折,来显示他们道路的险远。种谊本来就熟悉那里的地理,责备鬼章说:“你在浅井中跳动,以为我不知道道路远近吗?”命令走近便的路。鬼章发怒,用兵器威胁他,种谊声色不变,终于改变路线。种谊出朝为路都监。从兰州渡河征讨敌寇,斩首六百,多次迁转为西京使。
元祐初年,种谊任岷州知州。鬼章诱杀景思立,后来更自恃强大,大有窥测旧地之心,叫他儿子到宗哥那里请求增兵入侵,并且勾结降附的羌族人,以他们为内应。种谊刺探到他的情况,上疏请求除掉鬼章。皇帝下诏派游师雄到种谊那里商议得失,种谊就和姚兕合兵出去征讨。羌族人迎战,种谊把他们打退,追击逃兵到洮州。种谊赶快进攻,早上大雾掩盖山野,半步路就看不清。种谊说:“我军从远方而来,敌人本来不知道我军实力的强弱,我军趁这大雾可以一鼓攻下。”他就亲自击鼓进军。一会儿,雾散了,先登上的人已经攻克了城池,鬼章被抓住。种谊开玩笑问他:“分别之后安好吗?”鬼章不能回答,后慢慢地对人说:“我生来就憎恨种谊,今天果然被他捉住。天不让我重新占有旧地,这是命。”于是种谊就俘虏鬼章回来。朝廷授予种谊为西上门合门使、康州刺史,改为鄜州知州。
56
西夏人侵犯延安,赵禼派种谊统领诸将。敌人听到种谊来到,都溃败逃离。延安人说:“有了种谊,胜过二十万精兵。”种谊升任熙河钤辖、兰州知州。兰州和通远都是隔绝的要塞,中间亭障和防御设施不相连接,肥沃的田地多数放弃不种,种谊请求在李诺平筑城以扼守要冲。升东上门合门使、保州团练使时,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种谊倜傥而有气节,喜欢读书。治军严正,命令一下,即使是死也不逃避;遇到敌人,估量打不赢就不出战,所以每次战斗从未失败。岷州羌族酋长包顺、包诚恃功骄纵,前任太守一味姑息,种谊到任,待他们很优厚。恰好他们有小过失,种谊叱令下放给吏员治罪,将依法惩处他们。包顺、包诚磕头认罪,情愿效命来赎罪。种谊便叫他们交罚金释放,众羌族人害怕而服从了。到洮州之役时,包顺、包诚二人的功劳最多。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百心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
除永州通判。郡岁输米,倍收其赢,民病之,不百心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不百心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除知开州。开俗鄙陋,不百心为兴学,俾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城门,不得行。
改成都路转运判官。适岁饥,不百心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比至,下令曰:“米至矣。”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田失水,故岁屡饥。不百心躬视,操板筑,绳吏以法。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百心给饷。故事,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百心曰:“民饥,不可扰也。”以籴余米发卒运之。已而朝廷命不百心摄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百心曰:“奴儿结,吐蕃小种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
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百心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饮之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宗室也。”不百心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百心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增广弟子员。置自讼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节选自《宋史·赵不百心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B.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C.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D.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解析▶ 原文标点: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其米,黥盗米者,民遂定。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登第,也称登科,指科举时代应考人考取进士。“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第次。
56
B.路,是中国古代宋、金、元时的行政区域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
C.禁中,指皇宫中。“禁”是指皇帝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而得名。
D.赠,又叫“追赠”,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在职或死后,授予大臣官职或称号。
解析▶ “追赠”指朝廷为表彰大臣,在大臣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不百心不畏土豪,严厉惩治。在担任金华丞时,不百心惩处土豪何汝翼,刑拘何汝翼后把他押送到州衙,编管到其他州,当地人于是畏惧而折服于他。
B.赵不百心改变民风,为民拥戴。不百心任开州知州时,开办学校,用孝义教育开州百姓,开州鄙陋的民俗为之一变。不百心调任异地时,数千开州百姓挽留。
C.赵不百心坚守气节,拒绝求和。当初官兵被奴儿结打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以求和,但是不百心气节刚毅,拒绝求和,朝廷同意了不百心的做法。
D.赵不百心关心族人,教化有方。他训勉族人,推荐优秀杰出者,上奏开办新学宫,设立自讼斋,让有过者在那里读书,很多人因此受教化。
解析▶ “朝廷同意了不百心的做法”于文无据。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帅司檄不百心录靖州狱,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之。
译文:
(2)时布衣上书狂悖,多抵罪,不百心谓太上皇帝不罪言者,帝可之。
译文:
解析▶ (1)檄:下文书。狱:案件。德:感激。(2)布衣:普通百姓。狂悖:狂妄悖逆。不罪:不加罪名。
答案▶ (1)帅司下文书令不百心审查靖州的案件,不百心查出冤枉的有数十百人,靖州人感激他。
(2)当时,普通百姓上书狂妄悖逆,多数被判罪,不百心说太上皇帝不加罪名给进言的人,皇帝答应下来。
不百心字仁仲,嗣濮王宗晖曾孙也。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登第(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第次),调金华丞。治县豪何汝翼,械请于郡,编隶他州,邑人慑服(因恐惧而折服)。
除(拜官授职)永州通判。郡岁输(缴纳贡品或赋税)米,倍收其赢,民病(因为……受苦)之,不百心言于守,损其数。帅司檄(下文书)不百心录(审查)靖州狱(案件),辨出冤者数十百人,靖人德(感激)之。
除知开州。开俗鄙陋,不百心为兴学,俾(使,让)民知孝义。民绝斗争,夜户不闭。诸司交荐,以比古循吏(奉职守法的官吏)。转夔州转运判官,开人数千遮(阻拦,拦住)城门,不得行。
改成都路转运判官。适岁饥,不百心贷官钱五万缗,遣吏分籴(买进粮食,与“粜”相对)。比至,下令曰:“米至矣。”富民争发粟米价遂平双流朱氏独闭籴邑民群聚发其廪不百心抵朱氏法籍(没收)其米黥(古代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之刑)盗米者民遂定
56
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修堰时用若干竹笼置石,投水中以遏流,其形蜿蜒如蛇,因称)绝江遏水,以灌数郡田。吏盗金,减役夫,堰不固而圮(塌坏,倒塌),田失水,故岁屡饥。不百心躬视,操板筑(两种筑土墙的工具),绳(制裁,惩处)吏以法。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制司调兵往戍,属不百心给饷。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富人出粮,而下户以力致于边。不百心曰:“民饥,不可扰也。”以籴余米发卒运之。已而朝廷命不百心摄(代理)制司。初,官兵败,前制使遣人赂奴儿结以和。不百心曰:“奴儿结,吐蕃小种也,今且和,若大族何?”不听。
居官所至有声,立朝好言天下事。时布衣(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上书狂悖(狂妄悖逆),多抵罪(因犯罪而受到相应的处罚),不百心谓太上皇帝(简称太上皇,是封建君主专制时期皇帝父亲的尊号)不罪言者,帝可之。既嘉其忠谅,每宴禁中,帝饮之酒,顾谓皇太子曰:“此贤宗室也。”不百心性笃孝,生七岁,遭父北迁,每思慕涕泣。不百心以文行训勉族属,荐其秀杰者。奏新学宫(学习的地方,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学校),增广弟子员(汉对太学生的称谓,明清对县学生员的称谓)。置自讼(自己责备自己)斋,使有过者读书其中,人人感励。淳熙十四年卒,年六十七。赠(追赠,在人死后授予某种官职、称号等)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爵位名。晋代始有开国郡公、县公之称。隋称国公,位次郡王,在郡公之上。自唐迄明皆有之)。
赵不百心字仁仲,是嗣濮王赵宗晖的曾孙。不百心初补保义郎,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及第,调任金华丞。他惩处县里的土豪何汝翼,给何汝翼加上刑具送到州衙,编管何汝翼到其他州,当地人于是畏惧而折服。
不百心任永州通判。州中每年交米税,成倍收所应负担的粮食,百姓为此感到痛苦,不百心跟太守讲了,减少所收的数目。帅司下文书令不百心审查靖州的案件,不百心查出冤枉的有数十百人,靖州人感激他。
授任开州知州。开州民俗鄙陋,不百心为他们办学,使人民懂得孝义。人民没有争斗,夜不闭户。各司轮流举荐不百心,把他比作古代的良吏。不百心转任夔州转运判官,开州数千人挡住城门,不百心不能前行。
改授成都路转运判官。赶上饥荒,不百心借官钱五万缗,派吏人分别买米。米到了,不百心下令说:“米来了。”富民争着卖粮,米价于是平稳。唯独双流朱氏不卖出米,当地民众聚集打开他的粮仓。不百心要朱氏抵罪,没收他的米,把抢米者处以黥刑,百姓于是安定。
永康军每年治理都江堰,笼石蛇绝江断水,以灌溉数州田地。吏人盗钱,减少劳力,堰未成而塌,田失水,所以多次闹饥荒。不百心亲自察看,操板修筑,把吏人依法惩处。
黎州青羌奴儿结反叛,制司调兵前往戍守,由不百心提供军粮。按以前的典章制度,富人出粮,而下户出劳力运到边境。不百心说:“民饥,不可以打扰。”把买入米多余的部分派兵运去。不久朝廷命令不百心代理制司。当初,官兵战败,前制使派人贿赂奴儿结求和。不百心说:“奴儿结,是吐蕃小族,现在尚且讲和,那对大族怎么办?”不听从。
不百心为官所到之处有名声,在朝喜好谈论天下事。当时,普通百姓上书狂妄悖逆,多数被判罪,不百心说太上皇帝不加罪名给进言的人,皇帝答应下来。皇帝赞赏不百心忠诚可信,每次在宫中宴饮,皇帝与他饮酒,回头对皇太子说:“这是贤宗室。”不百心秉性非常孝顺,七岁时,遭逢父亲北上入金国,经常因思念而哭泣。不百心用学问道德训勉族属,推荐优秀杰出的人。他上奏开新学宫,增加弟子人数。设立自讼斋,让有过失的人在里面读书,人人受到感动和激励。淳熙十四年去世,享年六十七岁。追赠开府仪同三司,封崇国公。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56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载荫为右班殿直,累迁供奉官、门合门祗候。雍熙初,提举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鞍马、器械、银钱以遣之。四年,以积劳加崇仪副使。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同勾当三班,出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迁西上门合门使,改知成都府。
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仍令填偿。及载受代,献可等所市皆支毕,复有羡数。三司判勾冯拯以闻,太宗召度支使魏羽诘之。羽曰:“献可等所市不至粗恶,亦无欠数。臣与侃亲旧,是以未敢白。”太宗曰:“此公事尔,何用畏避?”因诏宰相谓曰:“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然已委西川,俟还日别当诘责。”于是献可等悉复官。
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月余,忧患成病,卒,年四十。
载前在蜀,颇能为民除害,故蜀民悦之。再至成都,即值兵乱,及随继恩平贼,亦有所全济。故其死也,成都人多叹惜之。
(节选自《宋史·郭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B.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C.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D.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解析▶ 原文标点: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荫,恩荫,指封建时代子孙因为自己的先辈有功得到皇帝奖赏,从而取得入仕的权利。
B.军,原为军队编制单位,宋代时演变为行政区域名,与府、州、监共同隶属于路。
C.戎人,古代中原地区对东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西、北方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D.日者,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世事的人,也称为天官,多通晓天文和历法。
解析▶ 戎人,中国古代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东、南、北方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答案▶ C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56
A.郭载治政有方,爱护边地百姓。他任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时,裁撤了欺压边境地区戎人的巡边兵骑,戎人对他心存感激。
B.郭载敢于直言,不计个人得失。他弹劾为朝廷购买劣质军粮的官员段献可和冯侃等人,得罪了权贵,受到皇帝诘责,贬官到益州。
C.郭载作战勇敢,竭力平定叛乱。李顺叛乱的时候,他与樊知古率属下冲出叛军包围,后来又随王继恩打败李顺,再次进入成都。
D.郭载心地善良,关心民间疾苦。他先前在蜀地任职时为民除害,再入成都后又保全了很多人。他去世时,成都的百姓非常痛惜。
解析▶ “得罪了权贵”“贬官到益州”于文无据。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颇疑,使覆验之,及报,与载奏同。
译文:
(2)“吾受诏领方面,阽危之际,岂敢迁延邪?”即日入成都。
译文:
解析▶ (1)覆:重新。报:回复。(2)方面: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或军政要职。阽危:危险,面临险境。
答案▶ (1)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所奏相同。
(2)“我接受诏命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载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辈有功而取得入仕权利)为右班殿直,累迁供奉官、门合门祗候。雍熙初,提举(掌管)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鞍马、器械、银钱以遣之。四年,以积劳加崇仪副使。端拱二年,擢引进副使、知天雄军,入(入京任官)同勾当(主管;料理)三班(宋人官制,以供奉官、左右班殿直为三班,后亦以东西供奉、左右侍禁及承旨供职为三班),出(离开京城外调)知秦州兼沿边都巡检使。先是,巡边者多领兵骑以威戎人(戎人是对先秦时期西北方各部落的统称,后演变成西戎。秦汉以后,西戎成为古代汉族王朝对西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所至颇烦苦之。载悉减去,戎人感悦。迁西上门合门使,改知成都府。
载在天雄军,屡奏市籴(官方收购粮食)朝臣段献可、冯侃等所市粗恶,军人皆曰“此物安可充食”。太宗颇疑,使覆验(重新审理;覆核)之,及报,与载奏同。献可等皆坐削官(削去某人的官职),仍令填偿。及载受代(旧时谓官吏任满由新官代替),献可等所市皆支毕,复有羡(有余,盈余)数。三司判勾冯拯以闻,太宗召度支使魏羽诘之。羽曰:“献可等所市不至粗恶,亦无欠数。臣与侃亲旧,是以未敢白(禀告)。”太宗曰:“此公事尔,何用畏避?”因诏宰相谓曰:“此乃郭载力奏朕累与卿等议皆云有实今支毕颇有羡余军士复无词诉郭载朕向以纯诚待之何为矫诬及此然已委西川,俟还日别当诘责。”于是献可等悉复官。
载行至梓州,时李顺已构乱,有日者(中国古代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世事的人,也称为天官,多通晓天文和历法)潜告载曰:“益州必陷,公往当受祸,少留数日可免。”载怒曰:“吾受诏领方面(指一个地方的军
56
政事务或军政要职),阽危(临近危险)之际,岂敢迁延(徘徊,停留不前)邪?”即日入成都。顺兵攻城益急,不能拒守,乃与樊知古率僚属斩关(砍断门闩。泛指攻破城门)出,以余众由梓州趋剑门,随招安使王继恩统兵讨顺,平之,复入成都。月余,忧患成病,卒,年四十。
载前在蜀,颇能为民除害,故蜀民悦之。再至成都,即值兵乱,及随继恩平贼,亦有所全济(保全,救活)。故其死也,成都人多叹惜之。
郭载字咸熙,开封浚仪人。他靠先辈的恩荫担任右班殿直,多次升迁后做到供奉官、门合门祗候。雍熙初年,掌管西川兵马捕盗事,太宗赐给他鞍马、器械、银钱派他赴任。雍熙四年,因为累积功劳加官至崇仪副使。端拱二年,郭载被提拔为引进副使、掌管天雄军,入朝共同管理三班院,(不久)出京担任秦州知州兼沿边都巡检使。之前,巡察边境的官员常常率领兵马欺凌戎人,他们所到之地的戎人都深受其苦。郭载全部裁撤了巡察边境的兵马,戎人十分感激他。郭载升迁西上门合门使,又改任成都知府。
郭载在天雄军的时候,多次上奏说收购粮食的官员段献可、冯侃等人购买的军粮质量粗糙低劣,士兵们都说“这种东西怎么能当作食物呢”。太宗十分怀疑,派人去复查这件事,等到复查的人回复,(结果)与郭载所奏相同。段献可等人全部因此而被免去官职,并且被责令补偿军粮。等到郭载任满离职,段献可等人所买的军粮都支取完毕,并且还有剩余。三司判勾冯拯把这件事上奏朝廷,太宗召来度支使魏羽责问这件事。魏羽说:“段献可等人购买的军粮不至于质量粗糙低劣,也没有欠缺数量。我与冯侃是故交,因此不敢禀告。”太宗说:“这是公事,你哪用畏惧躲避呢?”于是下诏对宰相说:“这件事是郭载竭力上奏的,我多次与你们商议,你们都说确有其事,现在军粮已经支取完毕,还有很多剩余,士兵们也没有上诉。郭载,我一直以来以真诚对待他,为什么诬陷无辜者到了如此地步?可是他已经被派到西川了,等他回朝廷的时候再另当问责。”于是段献可等人全部恢复了官职。
郭载走到梓州,当时李顺已经作乱,有个占卜者悄悄告诉郭载说:“益州一定会陷落,您去那里会遇到灾祸,稍留几天可以免去灾祸。”郭载愤怒地说:“我接受诏命统率一个地方的军政事务,面临险境的时候,怎么敢停留不前呢?”(郭载)当天就进入了成都。李顺的军队攻城愈发紧急,郭载无法抵抗坚守,就与樊知古率领部下冲出城门突围,带着剩余的手下从梓州赶往剑门,跟随招安使王继恩率军讨伐李顺,平定了叛乱,再次进入成都。一个多月后,他忧虑成病,去世,年四十岁。
郭载之前在蜀地任职,就很能为民除害,所以蜀地百姓很感激他。第二次到成都,正赶上战乱,等到跟随王继恩平定叛贼,又保全了很多百姓。所以当他去世的时候,成都的百姓都十分痛惜。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崇宁,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饥,徙之东路。入对,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方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之。擢监察御史。
亲祭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得预祠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鬻狱,奕受诏鞫讯,皆伏辜。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有定界。既中贵人典领,以屯田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56
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
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颛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不称职。诏徙奕工部。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请登封,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节选自《宋史·虞奕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B.廷尉持天下平/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C.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D.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解析▶ 原文标点:廷尉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
答案▶ C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大理,即大理寺,是宋代的司法机关,掌管刑事案件的审理,其长官为大理寺卿。
B.屯田,利用士兵或农民、商人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
C.秩,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官职级别,文中指根据功过确定的官职级别。
D.封,指封禅,历代帝王都把封禅作为国家祭祀大典,封指祭地,禅指祭天。
解析▶ 应该是“封指祭天,禅指祭地”。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虞奕善用策略,剿灭贼寇。西部出现盗贼,朝廷派兵追捕无效,最终采用虞奕的计谋,降服了盗贼;睦州出现叛乱,虞奕因平定贼寇有功而加官。
B.虞奕忠于职守,尽心履职。皇帝要去北郊祭祀,虞奕对秘书丞赵良嗣以降臣的身份陪同祭祀提出质疑,得到上级长官的支持,此事得以上报朝廷。
C.虞奕秉公执法,据实断案。阳武有个富家子对民妻欲行不轨,未遂而杀人,府县及大理寺官员受贿后枉断官司,虞奕接受诏命据实审案,涉案人员最终服罪。
D.虞奕仗义执言,奏罢屯田。中贵人以屯田开荒邀功,侵占民田,激起民愤,虞奕不顾前来查处的使者阻拦,上疏反对屯田,最终使朝廷取消屯田制。
解析▶ 朝廷派出的使者并未阻拦虞奕上疏,只是他们调查后都不敢直言此事。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才下令取消屯田制。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
译文:
56
(2)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
译文:
解析▶ (1)退:退下。耕桑:农耕桑种。(2)去:离开。易:换。
答案▶ (1)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会全部荒废。
(2)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这个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位。
虞奕字纯臣。第进士(进士及第)。崇宁,提举(掌管)河北西路(路是宋朝行政区划名,河北路地处北宋北部,旧分东、西两路,后并为一路)常平,洺、相饥,徙(调动官职)之东路。入对(臣下进入皇宫回答皇帝提出的问题),徽宗问行期,对曰:“臣退即行,流民不以时还,则来岁耕桑皆废矣。”帝悦。既而西部盗起,复徙提点刑狱。时朝廷将遣兵逐捕,奕条上(备文向上陈述)方略(方针和策略;方法与谋略),请罢勿用,而自计讨贼,不阅月(经一月)可定。转运使张抟以为不可,宰相主(主张)抟策,数月不效,卒用奕议,悉降(使……投降)之。擢监察御史。
亲祭(供奉神灵或祖先)北郊,燕人赵良嗣为秘书丞侍祠,奕白其长曰:“今亲卫不用三路人,而良嗣以外国降子,顾(反而,却)得预(参与)祠事(祭礼,祭祀之事),可乎?”长用其言,具以请,不报(不批复,不答复)。阳武民佣于富家,其室美,富子欲私之,弗得,怒杀之,而赂其夫使勿言。事觉,府县及大理(官名。本秦汉之廷尉,北齐后改称大理寺卿。历代沿称)鬻狱(受贿而枉断官司),奕受诏鞫讯(审问),皆伏辜(服罪;承担罪责而死)。
自何承矩创边地为塘泺(由沟渠、河流、沼泽、水田等组合而成的水网的总称),有定界。既中贵人(帝王所宠幸的近臣;专称显贵的侍从宦官)典领(主持领导;主管),以屯田(利用士兵或农民、商人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供养和税粮。有军屯、民屯和商屯之分)开拓为功,肆侵民田,民上诉,屡出使者按治(查问惩办),皆不敢与直。奕曲折上之,疏其五不可,诏罢屯田。加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入为开封少尹。故时大理、开封治狱,得请实蔽罪,其后率任情弃法,法益不用。奕言:“廷尉(官名。秦始置,汉景帝时改称大理,武帝时复称廷尉。掌刑狱,为九卿之一)持天下平京师诸夏本法且不行何以示万国请自今非情法实不相当毋得辄请”从之。迁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乱,以龙图阁直学士知镇江府。寇平,论劳增两秩(古代官吏的俸禄或官职级别)。
还为户部。内侍总领内藏,予夺(给予和剥夺)颛己,视户部如僚属。奕白宰相曰:“计臣不才,当去之而易能者,不可使他人侵其官。”即自劾(检举自己的过失)不称职。诏徙奕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工部尚书,曾称冬官、大司空等)。
袭庆守张漴使郡人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请登(登山)封(封禅,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地”),东平守王靓谏以京东岁凶多盗,不当请封。为政者不悦,将罪(治罪)靓,奕言:“靓忧民爱君,所当奖激,奈何用为罪乎?”靓获免。未几卒,年六十,赠龙图阁学士。
56
虞奕字纯臣。进士及第。崇宁时期,提举河北西路常平,洺、相地区发生饥荒,他被调往河北东路。入宫对答,徽宗问他出发的日期,他回答道:“我退下后就立刻出发,假如流散的百姓不能按时回乡,那么来年的农耕桑种就会全部荒废。”皇帝很高兴。不久西部出现盗贼,他又被调任提点刑狱。当时朝廷准备派兵追捕,虞奕逐条呈上策略,请求不要用兵,而要自己设定计谋讨伐盗贼,认为不过一个月就可平定。转运使张抟认为不可行,宰相同意张抟的策略,但好几个月也没有成效,最终采用了虞奕的建议,把盗贼全部降服。(虞奕)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皇帝亲自去北郊祭祀,燕人赵良嗣担任秘书丞陪同祭祀,虞奕禀报自己的长官说:“如今亲近卫兵不用三路人,而赵良嗣以外国降臣的身份,反而得以参与祭祀的事情,可以吗?”长官采纳了他的建议,详尽地把这个情况向朝廷请示,没有得到回复。阳武有个平民在一个富豪家做佣工,这个平民的妻子貌美,富家子想占有她,没有得逞,恼怒地杀了她,又贿赂她的丈夫让他不要说出去。事情被发觉后,府县长官以及大理寺官员在审理案件时受贿,虞奕接受诏命再审案件,涉案的人员都服罪了。
自从何承矩首创在边地设立池沟以来,国境有了定界。宦官主管边防后,就以屯田开荒邀功,肆意侵占民田,百姓上诉,朝廷多次派出使者调查处治,这些使者都不敢直言。虞奕把事情的曲折经过向朝廷汇报,上疏说明五条反对意见,朝廷下令取消屯田。加官为直秘阁、淮南转运副使。
朝廷召他回京担任开封少尹。过去大理寺、开封府审理案件,必须凭实证判罪,后来就都听凭私情而不依法律,法律更加被抛弃不用。虞奕进言说:“廷尉维持天下的公平,京师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尚且不能执行,凭什么做万国的示范。请求从现在起禁止任情,如果判罪跟证据不相符的,不得立即上报。”朝廷同意了他的建议。迁任光禄卿、户部侍郎。睦州出现叛乱时,虞奕以龙图阁直学士的身份担任镇江知府。贼寇平定后,论功劳升官两级。
还京后担任户部侍郎。内侍官总领宫内库房,对给予和剥夺专执己见,把户部视为僚属。虞奕对宰相说:“考虑到我才能不足,应当离开这个职位而换上有才能的人,不可让别人侵占了这个职位。”就自我弹劾不称职。诏命把虞奕调到工部。
袭庆太守张漴派郡里的人到皇宫来请求皇帝登山封禅,东平太守王靓上谏,认为京东荒年多盗,不应当请求封禅。当权的人不高兴,准备将王靓治罪,虞奕说:“王靓忧民爱君,应当奖励,为什么要对他治罪呢?”王靓得以免罪。不久虞奕去世,享年六十岁,追赠为龙图阁学士。
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元礼,隋淅州刺史。
弘机仕贞观时为左千牛胄曹参军,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会石国叛,道梗,三年不得归。裂裾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敦劝生徒,繇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
帝尝言:“两都,我东西宅,然因隋宫室日仆不完,朕将更作,奈财用何?”弘机即言:“臣任司农十年,省惜常费,积三十万缗,以治宫室,可不劳而成。”帝大悦,诏兼将作、少府二官,督营缮。初作宿羽、高山等宫,徙洛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天子乃登洛北绝岸,延眺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
56
今列岸讠移廊亘王城外,岂爱君哉?”弘机猥曰:“天下有道,百官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仁杰非之。俄坐家人犯盗,劾免官。
初,东都方士朱钦遂为武后所宠,奸赃狼藉。弘机白:“钦遂假中宫驱策,依倚形势,亏紊皇明,为祸乱之渐。”帝遣中使慰谕,敕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永淳中,帝幸东都,至芳桂宫,召弘机使白衣检校园苑,将复任之,为后掎而止。终检校司农少卿事。
(节选自《新唐书·韦弘机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B.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C.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D.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解析▶ 原文标点:契苾何力讨高丽,次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牛,后魏始置,掌执御刀,为君主亲身护卫,故名“千牛备身”。
B.生徒,指唐代的科举制度中,经学馆选拔后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者。
C.两都,又称“两京”,即两个京城。唐代“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
D.中宫,即宫室的中心,文中代指宫中的宦官。
解析▶ 中宫是指皇后居住之处,也可借指皇后。(注意区分“中宫”与“中官”,后者代指宦官)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韦弘机处处留心,不辱使命。他出使西突厥时遇石国反叛,道路不通,于是撕下衣襟记录下沿途各国的风俗、物产,撰写了《西征记》,回国后呈给皇帝,皇帝大为赞赏,升任他为朝散大夫。
B.韦弘机铁面无私,执法严明。他主管东都营田苑时,对犯法的宦官,杖打后才奏报,皇帝赞叹,赐给他五十匹绢,说:“以后有犯法的,直接处置他们,不用奏报。”
C.韦弘机节财省用,为君解忧。皇帝想要修整宫室,苦于财力不足。韦弘机提出用他担任司农卿期间节省的三十万缗营造宫室,皇帝非常高兴,下诏由他督造了多个宫殿。
D.韦弘机仗义执言,得罪武后。他告发受武后宠幸的方士朱钦遂贪赃枉法,因此得罪武后。太宗欲复韦弘机之职,受到武后阻拦。
解析▶ “太宗欲复韦弘机之职,受到武后阻拦”错,是高宗欲复韦弘机之职。
答案▶ D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有道,百官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
56
译文:
(2)帝遣中使慰谕,敕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
译文:
解析▶ (1)关键词:“辅弼”“献替”“守官”。辅弼:辅佐君主的人。献替:进献可行者,废去不可行者,指对君主进谏,劝善规过。守官:奉行职守。(2)关键词:“慰谕”“漏言”“后”。慰谕:劝慰晓谕。漏言:泄露密言。后:武后。
答案▶ (1)天下有道,百官奉行自己的职守,作为辅佐君主的人,就考虑诤言进谏之事。我是府藏大臣,奉行职守罢了。
(2)皇帝派遣宦官劝慰晓谕韦弘机,敕令他不要泄露密言,将朱钦遂放逐到边远地区,武后恨韦弘机。
韦弘机,京兆(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万年人。祖元礼,隋淅州刺史(职官。汉初,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始置“刺史”,“刺”,检核问事之意。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
弘机仕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共23年)时为左千牛(后魏始置,掌执御刀,为君主亲身护卫,故名“千牛备身”)胄曹参军,使西突厥(突厥是历史上活跃于蒙古高原和中亚地区的民族集团的统称,也是中国西北与北方草原地区继匈奴、鲜卑、柔然以来又一个重要的游牧民族,隋开皇二年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册拜(以册书授官)同俄设为可汗(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柔然、突厥、回纥、蒙古等政权,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会石国叛,道梗(阻塞,妨碍),三年不得归。裂裾(衣服的前襟)录所过诸国风俗、物产,为《西征记》。比还,太宗问外国事,即上其书。帝大悦,擢朝散大夫。累迁殿中监。显庆中,为檀州刺史,以边人陋僻,不知文儒贵,乃修学官(学校,校舍),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晋名儒象,自为赞(一种文体,用于颂扬人或物),敦劝(敦促劝勉)生徒(指唐代的科举制度中,经学馆选拔后举荐到尚书省参加各科考试者),繇(古通“由”,从,自)是大化。契苾何力讨高丽次(临时驻扎和住宿)滦水会暴涨师留三日弘机输给资粮军无饥高宗善之擢司农少卿主东都营田苑宦者犯法,杖乃奏,帝嗟赏,赐绢五十匹,曰:“后有犯,治之,毋奏。”迁司农卿。
帝尝言:“两都(又称“两京”,即两个京城。唐代“两都”是指西都长安和东都洛阳),我东西宅,然因隋宫室日仆(败灭)不完,朕将更作,奈财用何(奈……何:怎么办)?”弘机即言:“臣任司农十年,省惜常费,积三十万缗,以治宫室,可不劳而成。”帝大悦,诏兼将作(职掌宫室、宗庙、陵寝等的土木营建)、少府(始于战国,秦汉相沿,掌管国家的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家手工业制造。东汉时掌管宫中御服、宝货、珍膳等)二官,督营缮(修缮,修建)。初作宿羽、高山等宫,徙洛中桥于长夏门,废利涉桥,人便之。天子乃登洛北绝岸,延眺(远望)良久,叹其美,诏即其地营宫,所谓上阳者。尚书左仆射刘仁轨谓侍御史狄仁杰曰:“古天子陂池(池沼,池塘)台榭(积土高而为台,台上筑屋为榭,两者合称为“台榭”)皆深宫复禁,不欲百姓见之,恐伤其心。而今列岸讠移(yí,古代宫殿的侧门)廊亘(延续不断)王城外,岂爱君哉?”弘机猥曰:“天下
56
有道,百官奉职,任辅弼者,则思献替(劝善规过,诤言直谏)事。我乃府藏臣,守官而已。”仁杰非之。俄坐(因犯……罪)家人犯盗,劾免官。
初,东都方士(方术之士。古代自称能求仙炼丹使人长生不老的人)朱钦遂为武后所宠,奸赃狼藉。弘机白:“钦遂假中宫(皇后居住的宫室,或指代皇后本身)驱策(驱使),依倚形势,亏紊(使……欠缺和混乱)皇明,为祸乱之渐(开端)。”帝遣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慰谕,敕毋漏言,逐钦遂于边,后恨之。永淳中,帝幸东都,至芳桂宫,召弘机使白衣(白色衣服,古代平民服,因即指平民,亦指无功名或无官职的士人)检校(晋始设,原为散官,元以后为属官,清代仅府有检校官,为低级办事官员,非正式官衔)园苑,将复任之,为后掎(牵制)而止。终检校司农少卿事。
韦弘机,京兆万年人。祖父韦元礼,在隋朝时任淅州刺史。
韦弘机在贞观时任职左千牛胄曹参军,出使西突厥,册拜同俄设为可汗。正赶上石国反叛,道路不通,三年不能返回。他撕下衣襟记录下沿途各国的风俗、物产,撰写了《西征记》。等到回来后,唐太宗询问外国的情况,韦弘机就呈上这本书。皇帝很高兴,升任他为朝散大夫。多次迁任后担任殿中监。显庆年间,任檀州刺史,因边地人鄙陋无知,不知道文儒高贵,于是建立学官,画孔子、七十二子、汉朝、晋朝名儒的像,亲自写赞文,敦促劝勉学生门徒,从此教化大行。契苾何力征讨高丽,驻扎在滦水边,正赶上河水暴涨,军队停留了三天。韦弘机给他们输运资粮,军队没有挨饿,唐高宗赞赏他,升任司农少卿,主管东都营田苑。有宦官犯法,杖打后才奏报,皇帝赞叹,赐给他五十匹绢,说:“以后有犯法的,直接处置他们,不用奏报。”升迁至司农卿。
皇帝曾经说:“两都,是我东西两处宅第,然而由于隋朝宫室一天天残败不完整,我将要重新改造,费用怎么办呢?”韦弘机就说:“我担任司农卿十年,节省日常费用,存钱三十万缗,用这些钱来营造宫室,可以不烦劳百姓而建成。”皇帝非常高兴,下诏让他兼将作、少府二官,监督营造事务。起初建造宿羽、高山等宫殿,又迁移洛中桥到长夏门,废弃利涉桥,人们认为很方便。天子于是登上洛河北面高岸,眺望了很长时间,赞叹那里景致好,下诏在该地营造宫殿,就是人们说的上阳宫。尚书左仆射刘仁轨对侍御史狄仁杰说:“古代天子的陂池台榭都建在深宫之内,不想让百姓看到,害怕伤他们的心。如今竖列岸上的宫殿的侧门曲折绵延于王城之外,这难道是爱君吗?”韦弘机猥陋地说:“天下有道,百官奉行自己的职守,作为辅佐君主的人,就考虑诤言进谏之事。我是府藏大臣,奉行职守罢了。”狄仁杰不赞同他的话。不久因为家人盗窃获罪,他被弹劾免官。
当初,东都方士朱钦遂被武后宠幸,肆意贪赃。韦弘机奏报说:“朱钦遂假托受中宫驱使,依倚权势,亏损、紊乱皇家圣明,是祸乱的开端。”皇帝派遣宦官劝慰晓谕韦弘机,敕令他不要泄露密言,将朱钦遂放逐到边远地区,武后恨韦弘机。永淳年间,皇帝巡幸东都,到芳桂宫,召见韦弘机使他以平民身份检校园苑,将要重新任用他,被武后排挤而中止。官位终于检校司农少卿事。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幼孝友,起居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补校书郎。岁歉馑,其家虽给,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立诛之,寇亦引去。召为吏部郎中。逾月,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
56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死。帝怒其专杀,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为刑部侍郎。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换左丞。俄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
大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令译官引谒,宴不加常。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以病乞代,授兵部尚书,不任朝请。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诿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谥曰元。
(节选自《新唐书·柳公绰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B.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C.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D.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解析▶ 原文标点: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署渠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法。”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策,是唐朝中后期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
B.服除,父母死后守孝三年,期满除服谓之“服除”,又称“服阕”“服丧”。
C.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掌管全国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等事务,长官为户部尚书。
D.太子太保,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是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
解析▶ “服除”与“服丧”不同,“服丧”是守孝期间通过穿孝服等形式对死去的长辈或平辈亲属表示哀悼的一种行为。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柳公绰为官清廉。遇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他说百姓受苦挨饿,自己不能独自饱食,于是每餐饭不超过一碗,直到丰年才恢复正常。
B.柳公绰正直耿介。他赴任京兆尹时打死了一名神策军校,皇上恼怒他擅自杀人,他据理力争,说这是自己的职责,最终使皇上平息了怒气。
C.柳公绰谨守礼法。邓县有两个县吏分别因受贿和舞文弄法而被关押,他认为破坏法律比触犯法律的罪行更为严重,所以杀掉了舞文弄法者。
D.柳公绰忠心为国。他临终前命人召来原来的部下韦长,大家都认为他要托付家事了,他却一心想着徐州乱局,嘱咐韦长将他的建议转达给宰相。
56
解析▶ “说这是自己的职责”错误,原文是:“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后面皇帝责问他为何不上报,他才说上报不是他的职责。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地卑湿,不可迎养,求分司东都,不听。
译文:
(2)畅德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
译文:
解析▶ (1)关键词:“以”“迎养”“分司”“听”。(2)关键词:“德”“出”“妄”。
答案▶ (1)因湖南潮湿荒僻,不能迎接、侍奉母亲同去,便上奏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
(2)李畅感激他的恩德,还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敢胡乱奔驰打猎。
柳公绰,字宽,京兆(京兆是西安的古称,汉朝京畿都城地域的名称,是周朝王畿、秦代京畿之后对都城辖域的谓称)华原人。幼孝友(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起居(举动,行动)皆有礼法。举贤良方正(汉代选拔统治人才的科目之一)直言极谏(尽力规劝。古多用于臣下对君主),补校书郎(官名,掌校雠典籍,订正讹误)。岁歉(收成不好)馑(荒年),其家虽给(富裕,充足),而每饭不过一器,岁丰乃复。或问之,答曰:“四方病饥,独能饱乎?”累迁开州刺史地接夷(中国古代称东部的民族)落寇常逼其城吏曰兵力不能制愿以右职(重要的职位)署(代理、暂任或试充官职)渠帅(军队中的主将、统帅)公绰曰若同恶邪何可挠(扰乱,阻止)法立诛之,寇亦引去(离去;引兵退去)。召为吏部郎中。逾月,拜御史中丞。
李吉甫复当国,出为湖南观察使。以地卑湿,不可迎养(迎接尊亲同居一起,以便孝养),求分司东都,不听。
元和十一年,为李道古代还,除给事中。拜京兆尹。方赴府,有神策(指唐朝中后期北衙禁军的主力,负责保卫京师、宿卫宫廷及行征伐事)校乘马不避者,即时搒(用棍棒或竹板打)死。帝怒其专杀(擅自杀人),公绰曰:“此非独试臣,乃轻陛下法。”帝曰:“既死,不以闻(报告上级),可乎?”公绰曰:“臣不当奏。在市死,职金吾(禁军,卫军);在坊死,职左右巡使。”帝乃解。以母丧去官。服除(守丧期满),为刑部侍郎(中国古代官署刑部的副长官)。
改礼部尚书,以祖讳(家族内部遵守的避父祖名的做法。与“国讳”相对,也叫“私讳”。凡父祖名某某,都必须在言行、作文章时避开以此为名的事物)换左丞。俄检校(晋始设,原为教官,元以后为属官,清代仅府有检校官,为低级办事官员,非正式官衔)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行部(巡行所属部域,考核政绩)至邓,县吏有纳贿、舞文二人同系狱。县令以公绰素持法,谓必杀贪者,公绰判曰:“赃吏犯法,法在;奸吏坏法,法亡。”诛舞文者。
大和四年,为河东节度。遭岁恶,撙节(节制,节约)用度,辍宴饮,衣食与士卒钧。北虏遣梅禄将军李畅以马万匹来市,所过皆厚劳,饬(古同“敕”,告诫,命令)兵以防袭夺。至太原,公绰独使牙将单骑劳问,待以至意,辟牙门(古时驻军,主帅或主将帐前竖牙旗以为军门,称“牙门”),令译官引谒(拜谒),宴不加常。畅德(感激)之,出涕,徐驱道中,不妄驰猎(驱马行猎)。
56
以病乞代,授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尚书,不任朝请(泛指朝见皇帝)。忽顾左右召故吏韦长,众谓属(古同“嘱”,嘱咐,托付)诿(委托,付托)以家事。及长至,乃曰:“为我白宰相,徐州专杀李听亲吏,非用高瑀不能安。”因瞑目不复语,后二日卒,年六十八。赠太子太保(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是东宫官职,负责教习太子),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曰元。
柳公绰,字宽,京兆华原人。年幼时,对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行为都有礼法。考中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被补授为校书郎。荒年歉收,他家虽然丰衣足食,但他每餐饭不超过一碗,到丰年才恢复正常饭量。有人问他,他回答说:“四方的人都困苦饥饿,我怎能独自吃饱呢?”多次升迁后任开州刺史,开州土地连着夷族部落,贼寇经常逼近开州城袭扰,他属下的一个官员说:“我们的兵力不能阻止他们,希望委任他们的首领重要的官职。”公绰说:“你与他们同流合污吗?怎么能违犯法律?”立即杀了那个官吏,随后贼寇也退走了。召回朝任吏部郎中。过了一个月,柳公绰被任命为御史中丞。
李吉甫再次掌权任宰相,让公绰外任湖南观察使。因湖南潮湿荒僻,不能迎接、侍奉母亲同去,便上奏请求在东都洛阳分司任职,没有被批准。
元和十一年,柳公绰被李道古替代后返回朝廷,任命为给事中。拜授为京兆尹。公绰正去府衙途中,有一个神策军军校骑马不让路回避,公绰立即用棍打死了他。皇帝愤恨他擅自杀人,公绰说:“这不只是试探我的权威,更是轻视陛下的法规。”皇帝说:“既然已经处死了,不据实上报,可以吗?”公绰说:“这事不应该我来报告。在大街上打死了人,向上报告是金吾的职责;在街坊间打死了人,向上报告是左右巡使的职责。”皇帝明白了其中的缘由。公绰因为为母亲守丧辞去官职。守丧期满,任刑部侍郎。
后来又改任礼部尚书,因避祖上名讳改任左丞。不久,被任命为检校户部尚书、山南东道节度使。他巡行所辖地来到邓县,有两个县吏各因接受贿赂和玩弄法律一起被囚禁在狱中。县令认为公绰一向秉公执法,以为他一定会杀死贪污的县吏,公绰裁决说:“贪污的县吏犯法,法律还在;奸猾的县吏毁法,法律就灭亡了。”于是杀死了玩弄法律的县吏。
大和四年,公绰出任河东节度使。碰到荒年,他节约开支,停止宴请,吃穿与士兵一样。北方的部族派梅禄将军李畅赶一万匹马来做生意,所经过的地方都热情地招待他,同时又加强兵力防止他们突袭掠夺。李畅到达太原,公绰只派牙将一人一骑去慰劳,用极友好的态度接待他,打开牙门,使翻译官引入拜见,宴席不超过常规。李畅感激他的恩德,还流出眼泪,在路上慢慢行进,不敢胡乱奔驰打猎。
公绰因为生病请求朝廷派人代替他,回朝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可以不上朝班行参见礼。忽然命亲随召来老部下韦长,大家认为公绰要把家事托付给他。等韦长来了,公绰竟对他说:“替我报告宰相,徐州擅自杀害李听的亲信部下,除非任用高瑀镇守徐州,否则不能安宁。”接着闭上眼睛不再说话,两天后就去世了,享年六十八岁。被追封为太子太保,谥号“元”。
九、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释褐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以孝闻。服阕,淮南节度使刘邺辟掌记室,得殿中,赐绯。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
56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拜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寻召充翰林学士。六飞在蜀,关东用兵,征发招怀,书诏云委。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户部侍郎。从驾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苍黄出幸。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至,僖宗急幸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居近侍。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天下牧伯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节选自《旧唐书·杜让能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B.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C.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D.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解析▶ 原文标点:是夜,让能宿直禁中,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以绅束首而乘之。
答案▶ D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而换上官服做官,与“解褐”“解官”“释巾”“解巾”等意思相近。文中指考中进士后被授官。
B.开国子,爵名,初指子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以其食邑为县,故前常冠以所封县名。
C.食邑,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又称“采邑”“采地”等。
D.近侍,对帝王亲近侍奉,也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
解析▶ “解官”指辞官。
答案▶ A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让能对皇上十分忠诚。沙陀军进犯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让能听说发生祸变就出宫随驾;后来皇上逃离凤翔前往宝鸡,他也始终不离左右。
B.杜让能镇定地面对危局。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时,朝廷官员大都归附,僖宗束手无策,让能镇定地提出对策,最终化解了危机。
C.杜让能淡泊名利。皇上想要晋升杜让能为金紫光禄大夫,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婉言拒绝了皇上的赏赐。
56
D.杜让能敢于提不同意见。当掌管司法刑狱的官员奏请皇帝对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处以极刑来警诫官员时,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大部分的人得以保全。
解析▶ “让能谦让地说自己家世代蒙受国家优厚恩惠”是皇帝当面称赞他忠心时杜让能说的话。
答案▶ C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不离左右。
译文:
(2)朝士才十数人,行帑无寸金,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
译文:
解析▶ (1)关键词:“幸”,本为临幸,这里指逃奔;“为石协所毁”,被动句,被石协毁坏;“间”,偏僻小路。(2)关键词:“帑”,府库里的钱财。“宿饱”,经常吃饱。“无如之何”,不知如何是好。
答案▶ (1)邠州的军队攻打关隘,僖宗逃奔梁州、汉州,栈道被石协毁坏,在崎岖险阻的偏僻小路上,杜让能始终不离僖宗左右。
(2)朝廷的官员仅有十几个,僖宗出行所带的府库中没有一点钱财,随从护驾的卫兵没吃过饱饭。僖宗忧伤落泪坐卧不安,不知如何是好。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登进士第(考中进士。登:上,升。第: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科举时代称会试考取后经过殿试的人),释褐(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咸阳尉。宰相王铎镇汴,奏为推官(官名,唐朝始置。节度使、观察使、团练使、防御使、采访处置使下皆设一员,位次于判官、掌书记,掌推勾狱讼之事)。入为长安尉、集贤校理。丁母忧(遭逢母亲丧事),以孝闻。服阕(守丧期满除服),淮南节度使刘邺辟(征召)掌记室,得殿中(官职名),赐绯(赐给绯色的官服。唐代五品﹑四品官服绯,后世服绯品级不尽相同)。入为监察。牛蔚镇兴元,奏为节度判官(唐代特派担任临时职务的大臣皆得自选中级官员,奏请充任判官,以资佐理,掌文书事务)。
黄巢犯京师,奔赴行在(即“行在所”。皇帝所在的地方),拜礼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南北朝北周始设,隋唐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和接待四方宾客等事之政令)郎中(郎中本是官名,始置于战国,职掌侍卫。秦卫沿置,内充侍卫,外从作战。晋至南北朝,为尚书曹司的长官,隋唐以后,六部都设置郎中,分掌部内各司政务)、史馆修撰。寻以本官知制诰(掌管起草诰命之意。官名。唐翰林学士加知制诰者起草诏令,余仅备顾问。宋除翰林学士,他官加知制诰者亦起草诏令,称为外制,翰林学士虽皆起草诏令而亦带知制诰衔,称为内制),正拜中书舍人。谢日,面赐金紫之服(唐朝皇帝对宠臣、重臣赏赐的是紫服、金鱼袋,意味着皇帝的宠信和高贵身份),寻召充翰林学士。六飞在蜀,关东(唐代指洛阳)用兵,征发(征集调遣人力或物资)招怀(招抚,怀柔),书诏云委(如云之委积,极言其多)。让能词才敏速,笔无点窜,动中事机,僖宗嘉之,累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
56
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口、财赋的官署,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侍郎。从驾(随从皇帝出行)还京,加礼部尚书,进阶银青光禄大夫,封建平县开国子(爵名,初指子爵中开国置官食封者,后仅为爵位名。以其食邑为县,故前常冠以所封县名),食邑(中国古代君王赐予臣下作为世禄的封地,包括土地上的劳动者在内)五百户。
沙陀逼京师,僖宗仓皇出幸(讳指帝王外逃避难)。是夜让能宿直(夜间值班)禁中(帝王所居宫内)闻难作步出从驾出城十余里得遗马一匹无羁勒(马络头)以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束首而乘之驾在凤翔,朱玫兵遽(急,仓猝)至,僖宗急幸(指封建帝王到达某地)宝鸡,近臣唯让能独从。翌日,孔纬等六七人至。邠师攻关,帝幸梁、汉,栈道为石协所毁,崎岖险阻之间(偏僻的小路),不离左右。帝顾谓之曰:“朕之失道,再致播迁(迁徙,流离)。险难之中,卿常在侧,古所谓忠于所事,卿无负矣!”让能谢(逊让)曰:“臣家世历重任,蒙国厚恩,陛下不以臣愚,擢(选拔、提拔)居近侍(对帝王亲近侍奉,也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临难苟免,臣之耻也;获捍牧圉(牛马,借指播迁中的君王车驾),臣之幸也。”至褒中,加金紫光禄大夫,改兵部侍郎,同平章事(官名。同平章事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简称)。
时朱玫立襄王称制(行使皇帝权力),天下牧伯(州牧、方伯的合称。州郡长官的尊称)附之者十六七,贡赋殆绝。朝士才十数人,行帑(古时收藏钱财的府库)无寸金,卫兵不宿饱,帝垂泣侧席,无如之何(没有任何办法)。让能首陈大计,请以重臣使河中,谕王重荣以大义,果承诏请雪,以图讨逆。京师平,拜特进、中书侍郎,兼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驾在凤翔,李昌符作乱,倏然(忽然,形容极快)变起,让能单步入侍。时朝臣受伪署者众,法司(古代掌司法刑狱的官署)请行极法,以戒事君。让能固争之,获全者十七八。
杜让能咸通十四年考中进士,初入仕途任咸阳尉。宰相王铎镇守汴州,奏请朝廷委任他为推官。入朝任长安尉、集贤校理。杜让能为母亲守丧,以尽孝而闻名。守丧期满,淮南节度使刘邺征召他任掌记室,后获得殿中省职务,赐绯色官服。入朝任监察。牛蔚镇守兴元,奏请朝廷委任他为节度判官。
黄巢进犯京城,杜让能奔赴皇帝的所在地,被授予礼部郎中、史馆修撰官职。不久他以本官职任知制诰,正式被授任为中书舍人。进宫向皇帝谢恩之日,皇上当面赐给他金紫朝服,不久召入内廷充任翰林学士。皇帝车驾在蜀,关东正在打仗,征调民力、财物,安抚战区军民,文书、诏令堆积。杜让能文才敏捷,落笔不加修改,所言都能切中机要,僖宗很赞赏他,多次升迁任户部侍郎。杜让能随从僖宗返回京城,加授礼部尚书,进阶为银青光禄大夫,封爵为建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
沙陀军逼近京城,僖宗仓皇离京出走。这天夜里,杜让能在宫中值班,听说发生变乱,步行出宫随驾。走出京城十余里,得到一匹走失的马,没有笼头、缰绳,杜让能解下官服衣带系住马头乘坐。僖宗在凤翔,朱玫的叛军突然到来,僖宗急忙前去宝鸡,近身侍臣中只有杜让能一人随从。第二日,孔纬等六七人赶来。邠州的军队攻打关隘,僖宗逃奔梁州、汉州,栈道被石协毁坏,在崎岖险阻的偏僻小路上,杜让能始终不离僖宗左右。僖宗对杜让能说:“朕违背道义,再次导致流离迁徙。在险阻艰难之中,你一直在我身边,古人所讲的忠于职守,你可以说当之无愧了!”杜让能谦让地说:“我家世代历受重任,蒙受国家优厚恩惠,陛下不认为我愚钝,提拔我担任近侍职务。面临祸难苟且逃避,这是做臣子的耻辱;能为国君捍卫车驾,这是做臣子的幸运。”到达褒中,杜让能被加授为金紫光禄大夫,改任兵部侍郎,任同平章事。
这时,朱玫拥立襄王行使皇帝权力,各地州郡附从的有十分之六七,朝廷的贡赋几乎断绝。朝廷的官员仅有十几个,僖宗出行所带的府库中没有一点钱财,随从护驾的卫兵没吃过饱饭。僖宗忧伤落泪坐卧不安,
56
不知如何是好。杜让能首先陈论大计,请求派重要大臣出使河中,以大义说服王重荣,王重荣果然奉诏请求为国雪耻,筹划讨伐逆贼。京城平定后,杜让能被授官为特进、中书侍郎,兼任兵部尚书、集贤殿大学士,进封为襄阳郡开国公,食邑二千户。僖宗在凤翔时,李昌符作乱,突然生出祸变,杜让能单独步行前往侍奉。当时朝廷大臣中接受伪朝委任的人很多,掌管司法刑狱的官署奏请皇帝对他们处以极刑,以警诫侍奉君主的人。杜让能一再力争,使其中十分之七八的人得以获免。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以取公侯,何能如先生为博士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处处屯聚,出兵邀截,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是云宝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固不可以常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可破。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雄大败轻走,赵育于陈降。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祏及遁。势蹙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赠太傅,谥曰穆。
(节选自《周书·宇文贵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B.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C.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D.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解析▶ 原文标点: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
答案▶ B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博士,古代学官名称。这里与“提剑汗马”的武士行为相对,指博学的文人。
56
B.刺史,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
C.魏废帝三年,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
D.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以褒扬的称号。
解析▶ 不只有褒扬,也有贬损。
答案▶ D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宇文贵少有大志。他小时候跟老师读书时就认为男儿应当纵横疆场来博取公侯的封爵,为他以后弃文从戎在沙场建功立业打下基础。
B.宇文贵作战勇敢。他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兵败被围,他常用绳子拴住自己从城上垂下出战,贼军没有谁敢抵挡他的锐气。
C.宇文贵善于捕捉战机。颍川战役中,面对敌众我寡的形势,他力排众议,入城据守,凭借骁勇善战,最终以少胜多。
D.宇文贵治乱功绩突出。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时,他指挥部下平定叛乱,又招募侠义勇士督责、搜捕劫犯、盗贼,蜀地因此安定。
解析▶ “弃文从戎”错。
答案▶ A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刺史源子雍婴城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
译文:
(2)贵好音乐,耽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
译文:
解析▶ (1)得分点:“婴”“咸”,大意。(2)得分点:“耽”“称”,大意。
答案▶ (1)刺史源子雍环城坚守,任命宇文贵为统军去救援。(宇文贵)前后经历数十次战斗,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
(2)宇文贵喜欢音乐,沉溺于下棋,对此流连不知疲倦。然而他也喜好施舍,爱护读书人,因此当时的人都很称颂他。
宇文贵字永贵,其先昌黎大棘人也。贵少从师受学,尝辍书叹曰:“男儿当提剑汗马(奋力作战,把马都累得出汗了。喻指征战的劳苦)以取公侯(公爵与侯爵,泛指爵位),何能如先生为博士(古代学官名。六国时有博士,秦因之。唐有太学博士、太医博士等,皆教授官。明清仍之,稍有不同。这里与“提剑汗马”的武士行为相对,指博学的文人)也!”正光末,贼兵围夏州,刺史(刺,检核问事之意。原为朝廷所派督察地方之官,后沿为地方官职名称)源子雍婴城(环城而守)固守,以贵为统军救之。前后数十战,军中咸服其勇。后送子雍还,贼兵处处屯聚,出兵邀截(阻拦袭击),贵每奋击,辄破之。又从子雍讨葛荣,军败奔邺,为荣所围。贼屡来攻,贵每缒(用绳索拴住人或物从上往下放)而出战,贼莫敢当其锋。然凶徒实繁,围久不解。贵乃于地道潜出,北见尔朱荣,陈贼兵势,荣深纳之。因从荣擒葛荣于滏口。大统初,与独孤信入洛阳。东魏
56
颍州长史贺若统据颍川来降,东魏遣其将尧雄、赵育、是云宝率众二万攻颍。贵自洛阳率步骑二千救之,军次(特指行军途中,在一地停留超过二宿)阳翟。诸将咸以彼众我寡,不可争锋。贵曰:“兵机倚伏(祸与福互相依存,互相转化),固不可以(按照)常理(一般的规律或通常的道理)论。尧雄等必以为颍川孤危,势非其敌,又谓吾寡弱独进,若悉力以攻颍,必指掌(比喻事情容易办)可破。若贺若一陷吾辈坐此何为进据颍川有城可守雄见吾入城出其不意进则狐疑退则不可然后与诸军尽力击之何往不克愿勿疑也。”遂入颍川。雄等稍(逐渐)前,贵率千人背城为陈(摆下阵势),与雄合战,贵马中流矢,乃短兵步斗。士众用命(效命,奋不顾身地工作或战斗)。雄大败轻走(迅疾逃跑),赵育于陈降。魏废帝三年,诏贵代尉迟迥镇蜀。时隆州人李光赐反于盐亭,与其党攻围隆州。州人李祏亦聚众反,张遁举兵应之。贵乃命叱奴兴救隆州,又令成亚击祏及遁。势蹙(形势窘迫,力量衰竭)遂降,执送京师。除益州刺史,就加小司徒(周官名。司徒的属官,为司徒的副职)。先是蜀人多劫盗,贵乃召任侠(见义勇为,扶助弱小)杰健者,令其督捕,由是颇息。武成初,与贺兰祥讨吐谷浑。军还,进爵,邑万户。贵好音乐,耽(沉溺,入迷)弈棋,留连不倦。然好施爱士,时人颇以此称之。天和二年,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赠太傅(中国古代职官。为帝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三公之一),谥(古代帝王、贵族、大臣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加给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曰穆。
宇文贵字永贵,他的祖先是昌黎大棘人。他小时候跟着老师读书,曾放下书本感叹说:“男子汉应该以劳苦征战来博取公侯的封爵,怎么能像先生一样当个博士呢!”魏正光末年,贼军围攻夏州,刺史源子雍环城坚守,任命宇文贵为统军去救援。(宇文贵)前后经历数十次战斗,军中将士都佩服他的勇敢。后来护送源子雍返回,贼军到处聚焦人马,出兵拦截,宇文贵每次都奋勇出击,总是打败敌军。后来宇文贵又跟从源子雍讨伐葛荣,大军战败,逃奔邺城,被葛荣包围。贼军多次前来进攻,宇文贵每次都用绳子拴住吊下城去出战,贼军没有谁敢抵挡他的锐气。但是贼军实在太多了,围困了很久都不能解除。宇文贵就从地道偷偷地逃出,往北求见尔朱荣,陈述贼军兵力的情势,尔朱荣充分采纳了他的建议。于是宇文贵跟随尔朱荣在滏口活捉葛荣。大统初年,他与独孤信进入洛阳。东魏颍州长史贺若统占据颍川前来投降,东魏派遣将领尧雄、赵育和是云宝率领两万士兵攻打颍川。宇文贵从洛阳率领二千步兵、骑兵前去救援,大军驻扎在阳翟。宇文贵的部将都认为敌众我寡,不能与他们争胜。宇文贵说:“用兵的计谋,互相依存,互相转化,本来就不可以按照常理来分析。尧雄等人必定认为颍川孤立危急,力量不能与他们匹敌,又认为我们兵少力弱孤军冒进,如果全力进攻颍川,一定很容易攻破。如果贺若统被攻陷,我们一班人坐在这里还能干什么。进军占据颍川,有城池可以据守。尧雄见我们进城,出乎他们的预料,(那么他们)进攻就会犹豫不决,退兵又不行。然后我们与各军全力进击,攻打哪儿不能攻下来呢。希望各位不要迟疑了。”于是便带兵进入颍川。尧雄等人率领军队逐渐向前推进,宇文贵率领上千士兵背对城池摆下阵势,与尧雄交战,宇文贵的战马被乱箭射中,便持短兵器步行着与敌人战斗。众将士奋勇效命。尧雄大败,迅疾逃跑,赵育在阵中投降。魏废帝三年,朝廷下诏命宇文贵代替尉迟迥镇守蜀地。当时隆州人李光赐在盐亭反叛,跟他的同党一起围攻隆州。隆州人李祏也聚众造反,张遁起兵响应。宇文贵命令叱奴兴援救隆州,又命成亚进攻李祏和张遁。(判军)形势窘迫,于是投降,(宇文贵)将他们拘捕押送京师。宇文贵(因功)被任命为益州刺史,加授小司徒官衔。原先蜀地劫犯、盗贼很多,宇文贵便招募见义勇为、身强力壮的勇士,命他们督责、搜捕,蜀地因此安定。武成初年,宇文贵与贺兰祥一起讨伐吐谷浑。大军返回后,他又被晋封爵位,封地一万户。宇文贵喜欢音乐,沉
56
溺于下棋,对此流连不知疲倦。然而他也喜好施舍,爱护读书人,因此当时的人都很称颂他。天和二年,宇文贵去世。朝廷赠封他为太傅,谥号为穆。
(45分钟 45分)
一、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自咏
白居易
随宜饮食聊充腹,取次衣裘亦暖身。
未必得年非瘦薄,无妨长福是单贫。
老龟岂羡牺牲饱,蟠木【注】宁争桃李春?
随分自安心自断,是非何用问闲人。
【注】蟠木:弯曲的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白居易饮食随便充腹就行,穿着简朴暖身就好,由此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
B.体瘦家贫不一定寿短福少,从“未必”“无妨”两个词语中可看出诗人的生活态度。
C.“牺牲”过着饱足的生活,但改变不了被用作祭品的命运,还不如“老龟”自在。
D.白居易借“老龟”“蟠木”寄托生活追求,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抒情的效果。
解析▶ “由此可看出他作此诗时生活困窘”错,首联表达的是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的生活态度,并非实指生活困窘。
答案▶ A
2.本诗意在“自咏”,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人生态度。(6分)
答:
答案▶ ①知足常乐:诗人对物质生活要求不高,能充腹暖身即可,他认为“瘦薄”不影响“得年”,“单贫”无碍“长福”,表现了一种乐观知足的人生态度。②淡泊不争,洒脱随性:诗人以“老龟”“蟠木”自比,不羡不争,“随分自安”,表达出淡泊随性的生活态度。③坚守本心:诗人心中自有裁断,不在乎“闲人”的看法,可看出他对自我生活态度的坚守。(每点2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大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爱之。
56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万,坚壁清野,以老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要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甚厚,赐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出大散关,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略定龙州。遂与大散军合,进克成都。
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宗王曰:“安反侧,制寇贼,此上策也,然无以易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以往。按竺迩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委军于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浸乱关陇,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祐元年,封秦国公,谥武宣。
(节选自《元史·按竺迩传》)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B.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C.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D.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解析▶ 原文标点:“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
答案▶ B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雍古氏,雍古是元朝时的部落,以部落为氏。姓氏是标示家族血缘的符号,多以远祖食邑的地名表明。
B.辛卯,干支之一,前一位是庚寅,后一位是壬辰。干支在中国古代只用于纪年,和帝王年号纪年法并行。
C.拜,按照一定礼节授予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有拜相封侯之说,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D.大散关,又称散关,是自古以来由巴蜀、汉中出入关中的咽喉,南宋诗人陆游曾有“铁马秋风大散关”之咏。
解析▶ 干支不只用于纪年,还可以纪月、日、时。
答案▶ B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按竺迩作战有谋。分兵攻打西和州时,面对宋将强俊坚壁清野的战术,他采用了骂城激将、奇兵夺城、伏兵阻截的战术,最终取得胜利。
B.按竺迩治境有术。他率领军队回到原州后,面对出逃的降民和留下的老弱病残,并没有杀一儆百,而是采取软硬兼施的策略,取得了百姓的信任。
56
C.按竺迩安边有功。在按竺迩的建议下,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严加侦查、巡逻,最终西南边境得以安宁。
D.按竺迩平叛有功。中统元年,世宗即位,面对亲王的叛乱,按竺迩虽然年老,但主动请战,勇猛如当年,最终取得胜利,得到皇帝的嘉奖。
解析▶ “宗王派遣五名千户带领部下”理解错误。原文是说宗王分派五名蒙古千户,归到按竺迩的部下,去镇守西汉阳,而且“严加侦查、巡逻”也是按竺迩部署的。
答案▶ C
6.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西汉阳当陇、蜀之冲,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5分)
译文:
(2)会大风,昼晦,战至晡,大败之,斩馘无算。捷闻,帝锡玺书褒美,赐弓矢锦衣。(5分)
译文:
解析▶ (1)“贰”“冲”各1分,整体句意3分。(2)“晦”“馘”各1分,整体句意3分。
答案▶ (1)陇州地区刚刚平定,人们仍然怀有二心,西汉阳是陇、蜀两地的交通要道,宋人和吐蕃人很容易从此入侵,应该选拔良将去镇守这个地方。
(2)恰逢刮大风,白天变得昏暗,战斗到黄昏时分,大败叛军,斩首不计其数。听到战事捷报,皇帝下诏书褒奖、赞美他,赏赐(他)弓箭锦衣。
按竺迩,雍古氏,隶皇子察合台部。尝从大猎,有二虎突出,射之皆死。由是以善射名,皇子深器(器重)爱之。
太宗即位,尊察合台为皇兄,以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干支之一。干支纪年法是中国历法上自古以来就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干支是天干和地支的总称。把干支依次相配,正好六十年为一周,周而复始,循环记录。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称为十二地支),分兵攻西和州,宋将强俊领众数万,坚壁清野(坚壁,坚固壁垒;清野,清除郊野。坚壁清野是对付强敌入侵的一种方法,使敌人既攻不下据点,又抢不到物资),以老(使……疲劳)我师。按竺迩率死士骂城下,挑战。俊怒,悉众出阵,按竺迩佯走,俊追之,因以奇兵夺其城,伏兵要(古同“邀”,中途拦截)其归,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级,擒俊。师还原州,降民弃老幼,夜亡走。众曰:“此必反也,宜诛之以警其余。”按竺迩曰:“此辈惧吾驱之北徙耳。”遣人谕之曰:“汝等若走以军法治罪父母妻子并诛矣汝归保无他明年草青具牛酒迎师于此州民皆复归皇兄嘉其材勇,赏赉(赏赐)甚厚,赐名拔都,拜征行大元帅。
丙申,大军伐蜀,出大散关(为周朝散国之关隘,故称散关。中国关中四关之一。位于宝鸡市南郊秦岭北麓,自古为“川陕咽喉”),分兵令宗王穆直等出阴平郡,期(约定)会于成都。按竺迩领炮手兵为先锋,破宕昌,残阶州。略定(攻克平定)龙州。遂与大散军合,进克(战胜,攻下)成都。
丁酉,按竺迩言于宗王曰:“陇州县方平,人心犹贰(背离;怀有二心),西汉阳当陇、蜀之冲(通行的大路,重要的地方),宋及吐蕃利于入寇,宜得良将以镇之。”宗王曰:“安(使……安定)反侧(反复无常的人),
56
制寇贼,此上策也,然无以易(代替)汝。”遂分蒙古千户五人,隶麾下(麾,读huī,古代指挥军队的旗子。指将帅的部下)以往。按竺迩命侯和尚南戍沔州之石门,术鲁西戍阶州之两水,谨斥堠(也作“斥候”,古代的侦察兵),严巡逻,西南诸州不敢犯之。
中统元年(帝王即位的第一年,或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世祖即位,亲王有异谋者,其将阿蓝答儿、浑都海图据关陇。时按竺迩以老,委(任,派,把事交给其他人办)军于其子。帝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西讨。按竺迩曰:“今内难方殷(众,多),浸(逐渐)乱关陇,岂臣子安卧之时耶?吾虽老,尚能破贼。”遂引兵出删丹之耀碑谷,从阿曷马,与之合战。会大风,昼晦(昏暗不明),战至晡(傍晚),大败之,斩馘(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以计数献功)无算。捷闻,帝锡(赏赐)玺书(秦以后专指皇帝的诏书)褒美,赐弓矢锦衣。四年,卒,年六十九。延祐元年,封秦国公(国公,封爵名,位等同或低于郡王,为封爵的第三等,公爵的第一等),谥武宣。
按竺迩,属雍古氏,隶属于皇子察合台部。他曾经跟随皇子进行大规模的狩猎活动,有两头老虎突然奔出,按竺迩立即都射死了。因此凭借善射而闻名,皇子很器重、喜爱他。
太宗即位,尊称察合台为皇兄,任命按竺迩为元帅。辛卯年,按竺迩分兵攻打西和州,宋朝将领强俊带领数万士兵,坚固壁垒,清除郊野,来使我军倦怠。按竺迩率领敢死士兵在城下叫骂,挑衅敌方,使其出战。强俊大怒,带领全部士兵出战,按竺迩假装逃跑,强俊追赶他,按竺迩趁势用奇兵夺取了他们的城池,埋伏军队半路拦截他们回来的队伍,转战数十里,斩首数千人,捉住了强俊。军队返回原州,投降的百姓抛弃老人和孩子,连夜逃跑。众人说:“这些人一定会造反,应该诛杀他们来警告其他人。”按竺迩说:“他们是惧怕我驱赶他们而向北迁徙罢了。”(按竺迩)派人告诉他们说:“你们如果逃走,就按照军法处置,父母、妻子、儿女一并诛杀。你们如果归顺,保证没有其他事情。等到明年草青的时候,准备酒肉在这里迎接军队。”老百姓都回来了。皇兄嘉奖他的才能和勇气,赏赐给他的财物非常优厚,赐以拔都的称号,任命他为征行大元帅。
丙申年,大军攻打蜀地,从大散关出军,分出部分兵力让宗王穆直等人率领着从阴平郡出发,约定在成都会师。按竺迩率领炮手兵为先锋,攻破了宕昌,摧毁了阶州。攻克平定了龙州。于是与大散关来的军队会合,进军攻下了成都。
丁酉年,按竺迩对宗王说:“陇州地区刚刚平定,人们仍然怀有二心,西汉阳是陇、蜀两地的交通要道,宋人和吐蕃人很容易从此入侵,应该选拔良将去镇守这个地方。”宗王说:“安抚那反复无常的人,制服那入侵之敌,这是高明的计谋,然而镇守西汉阳没有人能代替你。”于是分派五名蒙古千户,归到按竺迩的部下,去镇守西汉阳。按竺迩命令侯和尚在南边驻守沔州的石门,术鲁在西边驻守阶州的两水,谨慎侦查,严密巡逻,西南边的各州都不敢来侵犯。
中统元年,世祖即位,亲王中有的图谋不轨,他们手下的将领阿蓝答儿、浑都海企图占据关陇。此时按竺迩已经老了,将军队交给了他的儿子。皇帝派遣宗王哈丹、哈必赤、阿曷马领兵西征。按竺迩说:“现在内乱正多,波及了关陇,难道这是臣子安心睡觉的时候吗?我虽然老了,但还可以杀敌。”于是领兵从删丹的耀碑谷出发,跟随阿曷马的大军,和他协同作战。恰逢刮大风,白天变得昏暗,战斗到黄昏时分,大败叛军,斩首不计其数。听到战事捷报,皇帝下诏书褒奖、赞美他,赏赐(他)弓箭锦衣。中统四年,按竺迩去世,享年六十九岁。延祐元年,被封为秦国公,谥号武宣。
三、语言文字运用(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9分)
56
四十多年前,我在贵州下乡当知青的时候,曾经跟着两个年长的朋友匆匆到过一趟云南,事后却没有对这个毗邻省份留下任何印象。到了现在,我对这个“彩云之南”的历史知识,依然匮乏得很。云南遗存历史资料不足,一方面固然由于( ① ),不免受了历史记载的冷落。另一方面,恐怕是因为中国传统的历史记载,原本就只关注汉族中心区域的朝代更迭、 ,常常并不很留意隔山限水的边陲,所以在常见历史文献中,这一区域的记载总是显得支离破碎。特别是那些非汉族人的生活世界, 。
可是随着西风东渐,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洋和东洋的学者纷至沓来,对中国学术造成了巨大冲击。为什么?因为他们关注的 与传统中国学者 。他们不仅对“中心”的汉族中国有别出心裁的解释,也对“边缘”的满蒙回藏鲜、苗彝羌傣壮都兴趣盎然;虽然对“主流”的儒家一如既往地研究,但对“支脉”的佛教、道教、三夷教、天主教更有巨大的热情;( ② )。这种对于“边缘”“支脉”和“下层”的研究,特别表现在宗教学、人类学、地理学、语言学等领域中。
7.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B.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C.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把它划出国境之外
②对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有新的论述,但对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却更为关注
D.①唐代它“不在文化区域之内”,而宋代又被划出国境之外
②虽然关注历史叙述中通常占据显著位置的“上层”文化,但更关注过去历史文献中往往缺席的“下层”文化
解析▶ ①保持陈述对象一致,②保持句式与上文一致。
答案▶ B
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风云变幻 重心 大相径庭
B.风谲云诡 中心 南辕北辙
C.风谲云诡 重心 大相径庭
D.风云变幻 中心 南辕北辙
解析▶ 风云变幻:比喻局势动荡不变,复杂多变。风谲云诡:风云怪诞,变幻不定。比喻局势复杂多变,神秘怪诞。重心: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中心:事物的主要部分。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大相径庭:彼此相差很远或矛盾很大。
答案▶ A
9.下列填入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画一些“蛮夷图”,写一些“竹枝词”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B.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仔细考察和深入描述
56
C.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画一些“蛮夷图”,写一些“竹枝词”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仔细考察和深入描述
D.除了好奇或者猎奇的“采风者”,或者奉命巡视边疆的官吏,偶尔写一些“竹枝词”,画一些“蛮夷图”之外,很少有人真的对它做过深入考察和仔细描述
解析▶ A语序不当,“采风者”跟“竹枝词”相对应,“官吏”跟“蛮夷图”相对应;B“深入”和“描述”搭配不当;C语序不当,搭配也不当。
答案▶ D
10.下面是某毕业学生在教师节前夕给老师发来的短信,其中有四处不得体,请找出并加以修改。(8分)
恩师无恙,毕业之后,学生垂念恩师。曾经我是您的高足,现在学生也没让恩师失望!值此教师节到来之际,谨祝恩师节日快乐、万事如意!以后还请恩师继续斧正我的不足,如有事需要学生效劳,学生定当鼎力相助!
(1)将 改为 ;
(2)将 改为 ;
(3)将 改为 ;
(4)将 改为 。
解析▶ (1)“垂念”是敬辞,称对方(多指长辈或上级)对自己的关心挂念,这里是学生对老师的思念,不合适,可改为“思念”等。(2)“高足”是敬辞,称呼别人的学生,这里指自己不合适,可改为“得意门生”等。(3)“斧正”是敬辞,用于请人改自己的文章,这里是请求指出自己的不足,不合适,可改为“指正”等。(4)“鼎力”是敬辞,用于请托或表示感谢,这里说自己会尽力相助,不合适,可改为“大力”“全力”等。
答案▶ (1)将“垂念”改为“思念”;(2)将“高足”改为“得意门生”(“优秀学生”);(3)将“斧正”改为“指正”;(4)将“鼎力”改为“大力”(“全力”)。
04 传承孝道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我国孝道文化包括敬养父母、养育后代、忠孝两全、缅怀先祖等,是一个由个体到整体、不断延展的多元文化体系。
人间有三大真情:亲情、友情、爱情。如今,亲情缺失、友情缺位、爱情缺真的现象屡见不鲜。特别是在亲情方面出现的“六亲不认”的不孝与不感恩现象已构成社会问题,影响了人际和谐、家庭和谐、社会和谐建设的进程与质量。孝与感恩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也是当今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力量。所以,给予我国孝道文化以科学和现代的诠释,对当下公民教育大有裨益。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从敬养上分析,它所包含的主要内容,用十二个字来概括就是:敬亲、奉养、侍疾、立身、谏诤、善终。
56
1.敬亲。中国传统孝道的精髓在于提倡对父母首先要“敬”和“爱”,没有敬和爱,就谈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也就是说,对待父母不仅仅是物质供养,关键在于要有对父母的爱,而且这种爱是发自内心的真挚的爱。没有这种爱,不但谈不上对父母孝敬,反而和饲养犬马没有什么两样。同时,孔子认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难的就是时刻保持这种爱,即心情愉悦地对待父母。
2.奉养。中国传统孝道的物质基础是要从物质上供养父母,即赡养父母。“生则养”,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纲领。儒家提倡在物质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如果有肉,首先要让年老的父母吃。这一点非常重要,孝道强调年老的父母在物质生活上的优先性。
3.侍疾。老年人年老体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国传统孝道把“侍疾”作为重要内容。侍疾就是如果年老的父母生病,要及时诊治,精心照料,多给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关怀。
4.立身。《孝经》云:“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就是说,做子女的要“立身”并成就一番事业。儿女事业上有了成就,父母就会感到光荣和自豪。因此,终日无所事事、一生庸庸碌碌也是对父母的不孝。
5.谏诤。《孝经》指出:“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也就是说,在父母有不符合仁义行为的时候,身为子女不但不能顺从,反而应谏诤父母,使其改正错误,这样可以防止父母“陷于不义”。
6.善终。《孝经》指出:“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要求子女在父母丧礼时要遵守各种礼仪。
①家风传承需要弘扬孝道;②上慈下孝家庭才和睦;③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弘扬孝文化;④关爱空巢老人;⑤孝顺老人,不能仅仅关注物质;⑥注重对老人的精神抚慰;⑦家有一老,如有一宝;⑧孝顺不等于愚孝;⑨家庭关系和谐稳定,社会才会和谐发展;⑩修身才能齐家,齐家才能治国,治国才能平天下。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聂老汉年逾古稀,生活困难。因外出打工的儿子小聂连续半年不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经法院与小聂多次沟通无效后,法院遂将小聂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后小聂因无法正常出行,工作受阻,只好到法院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了相关赡养费。此事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立意▶ 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分析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或一个角度来立意。此题从“小聂”“聂老汉”“法院”“社会”的角度选取一点进行分析即可。
通过对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进行立意:
1.“小聂”的角度:①“不支付赡养费”是不尽孝道的行为;②知错能改,遵守法律。
2.“聂老汉”的角度:懂得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权益。
3.“法院”的角度:①法律大于天,法律是维护人们权益(维护孝道)的保障;②法律缘于人情,尽孝是否一定要诉诸法律?③法律是否真的能成为维护孝道的利器?孝道是否一定要靠法律维持?
56
4.“社会”的角度: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问题。
坚守孝,方为善
子女用各种借口不支付赡养费的现象如今已屡见不鲜。近日,小聂一案的判决引起了广泛关注。在自身亦拮据的情况下,能放弃对父母的赡养吗?法院的判决给出了明确答案:坚守孝,方为善。
从最浅的层面看,小聂支付赡养费本就是对法律规定义务的遵守与履行。这一点不论孝顺与否,作为公民都应当做到。由此看来,法院的判决不仅必须,而且正确。
但支付赡养费仅仅是单纯的履行义务吗?答案是否定的。支付赡养费行为的背后,体现了一个人的责任感与信用。“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试问一个连赡养父母的责任都拒绝担负的人,如何让他担负起工作上的责任?一个连按时支付赡养费都无法做到的人,如何让人相信他的信用?且不论父子间的恩情,只从父亲为他提供从小长大的物质保障而言,在父亲年迈之时对其进行赡养,本就是一种义务,这是任何一个人都无法推脱的。而小聂的失信行为换来他在工作、生活上的受阻,只能说是法院对其失责失信行为的正当告诫。
支付赡养费,从本源上看,是一个人孝顺的体现。父母不仅给予我们生命,而且给予了我们成长的各种保障,孝顺父母是一种必然。孝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需时时铭记在心。这是对养育自己成人的父母最好的报答。然而如今,“孝”却在小聂心中缺失,这便是法院对其进行惩罚的根本原因。
或许有人会认为,小聂本就经济困难,支付赡养费还须借钱,这一判决太不近人情。但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法院的判决不仅是对小聂的警醒,更是对全社会的告诫。人情不应体现在对恶劣行为的从轻判决,而应体现在对孝顺的最好履行。而且,讨论是否应赡养父母本就是一种错误行为。社会何时形成了为不孝找借口的风气?孝顺是我们本应坚守的理念,如今却成为人们讨价还价的谈资,这是否反映了当今社会的不良现象?这是需要我们每个人思考的。
孝顺不仅体现在对父母的赡养,更体现在对父母发自内心的牵挂与关怀。坚守孝,令自己安心从容,令父母安享天年,这是小善;坚守孝,令社会洋溢孝顺之风,这是大善。
唯有坚守心中的孝,方能成为至善。
【名师点评】
①作者在引述材料内容后,迅速推出文章观点,这是考场作文的写作要求和特点,可见,作者深谙此道。②从思路上来说,“或许有人会认为……”这种从读者疑问角度切入的办法,能有效地拓展行文空间,增强文章的亲切感,在论述上则可以加深文意。③原因分析法。文中“从最浅的层面看”“支付赡养费行为的背后,体现了”“从本源上看”可以作为逐层深入分析原因的模板。
窥探无人赡养背后的社会保障体系缺口
有句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可近年来频频出现的老人因无人赡养,境遇极其困窘,不得已之下将子女告到法庭以得到赡养费的现象,使亲情、孝道被置于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有人说,我们的社会已经亲情泯灭、道德沦丧。真是这样吗?我看未必。
就拿年逾古稀的聂老汉来说,他的生活很困难,但儿子小聂外出打工已经半年没有支付赡养费,聂老汉只能到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这实属一种无奈之举。再看小聂,他起初没有执行,于是被录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结果因工作和出行受阻,小聂只好承认错误并借钱支付赡养费,这似乎也是被逼无奈的举动。同样是无奈,大众好像会自动给小聂贴上“冷血无情”的标签。七旬老人无人赡养,谁来担责?我们不能感情用事地单方面归咎于小聂,而要从更深层去探讨。
56
诚然,小聂有着无可推诿的责任,他没有履行赡养父亲的义务,没有尽到做儿子的本分,但他自己的生活也很拮据,甚至连最后支付的赡养费都是借来的。显而易见,他外出打工挣的钱可能很少,可能连自己的生活都过得捉襟见肘,再苛责他准时定期支付赡养费似乎有点不近人情。那么,老人的子女无力赡养,老人难道就只能自生自灭了吗?当然不是,我们还有社会保障在背后做支撑。但是,聂老汉并没有享受到社会保障带来的福利,他既没有领到每月的最低保障金,也没有得到社会养老体系给予的救助和服务。可见,我们的社会保障体系存在很大的缺口,而潜在的养老危机随时都有可能从缺口中迸发出来。
出现这一缺口的原因不外乎两个:一是我们一向把家属作为最直接的赡养人,仅将社会保障体系作为辅助的备用“人选”,意识不到要双管齐下才会成为老人的坚实后盾;二是我们过分强调子女应承担的义务,哪怕个人已无力负担也要强行使其负重,但我们忘记了社会的力量有多强大,动员社会群体也许很快就能解决问题。所以,要想堵住社会保障体系的缺口,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要关注并改善民生,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建立起有关养老的一系列体制机制,确保“老有所养”惠及全社会。物质条件不足的子女需给予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政府在适当给予物质上的补助的同时,也要建设和完善养老服务的基础设施,使老人充分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关怀。
【名师点评】
①首段的思路是“引用+分析+质疑反问”。作者不是简单地复述材料,而是紧扣材料的核心话题:无人赡养老人,付诸法律。这样开头给人耳目一新之感。②让步说理。“诚然”一词,让文段思路迂回曲折,说理显得更透彻,更理性,更辩证。③原因分析法。“那么”“当然不是”“可见”这些衔接词语使用得很娴熟,说明作者的语言表达较连贯。④提出“怎么办”。作者将问题向纵深处挖掘,使得文章立意更高。
清丰县:以孝子命名
马雪潮
我国历史上以一位孝子之名命名一个县,这个县名从唐代命名起距今已1236年,它就是素有“孝道之乡”美誉的河南省清丰县。这位在唐朝以其名命县名的人,是隋朝的乡民张清丰。这件事在《旧唐书》和《新唐书》中均有记载。
清丰县的前身是顿丘县。隋文帝在1300多年前统一天下后,顿丘出了一位闻名华夏的大孝子张清丰。
以一介乡民之名命县名,想必这孝子必有惊天动地之处。可查遍史料,询访学者,终未见其有“埋儿割肉”式惨烈壮举,而是他于平凡小事中展现的人格魅力、坚守一生的行为规范、“善事父母”的孝行口碑,春风化雨般涤荡着人们的心灵,润物细无声地感化着人们,使孝子的人与事,得以千古留名,代代相传。
隋时的黄河从顿丘穿境而过。相传,张清丰出生于乡间一个贫寒之家,他天资聪明,机敏好学,交不起学费便在塾学窗下偷学。其父病故后,身为家中男儿,为持家糊口,他只好弃学拜师学打烧饼,还兼作开店房营生。他因母亲说第一炉烧饼好吃,再做的烧饼味道不如头炉的好,于是,每天的头炉烧饼概不外卖,专孝母亲。天长日久,此事在当地传为佳话。时任县令为试其真心,差遣衙役以县官的名义特去买他的第一炉烧饼,他坚决不卖。县令听闻大为感动,愈发敬重。又了解到他知书达理,救济穷人,频有善举,遂于隋开皇年间推举他为“孝廉”进京授官,张清丰不为所动,在家尽心侍奉母亲。当朝廷再次召他进京为官时,他又毫不犹豫地婉言谢绝了。张清丰孝敬母亲没有半点杂念,既不为官更不图名。因此,他的名字越传越远,他愈发受到人们的敬仰。
有一年,他母亲患疮疾,四方求医久治不愈。为给母亲祈求平安,张清丰到浚县大伾山进香。为烧头炉香,鸡叫头遍即上山,见庙门紧闭,试着轻推,庙门竟能打开,终于如愿烧到头炉香。庙会七天,天天如此。这让那些事先已交代山庙住持,闩庙门为其留得烧头炉香机会的富豪权贵们大为不满。住持辩称庙门已插,
56
可听说顿丘孝子张清丰半夜上山,庙门不打自开。这事在民间越传越神。后来,人们才知道,是住持特意安排虚掩庙门,以敬有孝道之人。
张清丰“善事父母”的可贵之处在于“养老”更“敬老”,感人之处在于用心程度达到自觉境界。他每天打烧饼忙营生,为不让母亲惦念担心,天天不忘“出禀返告”。看似日常不经意的生活细节,他当成一种“规矩”坚守了一生。这些“清丰规矩”,渐渐演化为中原大地万千家庭的尊老习俗,演化成中华孝道文化外在的表达形式:每天吃饭时先给父母盛饭,过年过节改善生活时把好吃的先送给老人品尝,出门前、回家后先给老人打招呼请安,等等。
张清丰善事父母终积小善为大孝。张清丰在世时,其孝行人皆慕之。张清丰去世后,虽经历了改朝换代,他的事迹在民间仍广为传播,人们将县治所在地称为“清丰店”。到了唐代,他的巨大声望促使镇守河北、河南、山东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魏博节度使田承嗣顺应民间呼声,“以县界有孝子张清丰门阙”“请为县名”上表奏达朝廷。鉴于其孝行有益于“乡邦教化”且“易于效法”,唐代宗钦定给孝子以最高的国家荣誉,在唐大历七年(公元772年)新置一县,“以孝子张清丰名”。此举是礼仪之邦倡导敬老孝亲之风,以仁孝治天下的又一标志。
清丰县因孝子张清丰而享有“孝道之乡”的美誉,张清丰的塑像就耸立在县城里。在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清丰县委、县政府重建了“清丰亭”,正在兴建“孝道文化园”,开展了“评选‘和谐家庭’暨‘当代孝子’活动”,为传统的孝道文化注入了鲜活的时代内涵。
北大拒收“不孝生”
北大列出的四条不得被推荐的“高压线”中,其中第一条就是“不孝敬父母”。北大拒收“不孝生”的新闻刚一传出,立刻引发了重大反响。许多人为新规叫好,认为“百善孝为先”,此举应该大力推广。某中学校长说:“优秀的成绩固然重要,但如果不能把学生培养成一个拥有健全人格的人,那么教育就是失败的。”
别让父母成为精神上的空巢老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口老龄化加速,空巢老人的现象也越显突出,许多老人在农村生活了大半辈子,骤然来到城市,在生活上会存在很多的不适应,因为他们的语言方式和行为方式与城里人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需要子女们多包容,多沟通。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赡养老人不仅是道德的要求,也是法律的规定。很多子女认为,赡养的方式就是物质的给予,让老人衣食无忧就是尽孝,而往往忽略了老人的精神生活。
在生活逐渐富裕的今天,老人们缺少的不是金钱等物质,而是心灵的关怀,他们害怕孤独和寂寞。当我们成长到能够承担起一个家庭的重任时,不要忘记渐渐老去的父母,他们需要的不多,仅仅是我们的陪伴和关怀。不要让我们的父母成为精神上的空巢老人。
文盲专骗空巢老人,坦言“老人好骗得很”
都说“骗子不可怕,就怕骗子有文化”,而一个几乎没上过学的文盲,凭借并不高明的骗术,在偏僻乡村连连诈骗得手,两个月骗得赃款10多万元。这给农村空巢老人的安全防范敲响了警钟。一个文盲,靠着套近乎,几分钟就能取得空巢老人的信任,并让空巢老人将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养老钱拱手交出。并不高明的骗术,为何在空巢老人身上却能屡屡得逞?这主要是因为大部分空巢老人缺乏安全意识,并且子女对他们的关心不够。如果子女能常回家看看,多给父母打电话聊聊天,给骗子留下的可乘之机则会少很多。
①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参中夫四德者也。——《孔子家语·弟子行》
56
②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尽心上》
③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④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⑤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⑥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弟子规》
⑦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林逋《省心录》
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人伦道德的基石,也是一个人安身立命之本。在古代,汉文帝为母“亲尝汤药”、东汉董永“卖身葬父”、晋朝王祥为继母“卧冰求鲤”等故事被广为传颂,至孝精神世代传承。如今,才春城、贾淑莲、赵书分等一批“河北好人”用最本真的孝善和无私的大爱,向公众展现了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凡人壮举,点亮了一盏盏思想道德高地上的“明灯”,汇聚了感动力量,传递了孝善精神。
当前,人们思想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日益明显,主流价值观和基本道德规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挑战,一些人渐渐把“孝”淡忘了。因此,我们必须在多元思想中找到主流精神和价值导向来引领前进,就像才春城、贾淑莲等“孝善人物”一样,以一种真实的感动,来唤醒民众“孝”的原生情感,让人们深切感受到孝善的精神力量,也让人们真切看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根基。我想,才春城、贾淑莲等“孝善人物”之所以让人们感动,就是因为他们传承、坚守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他们的所作所为是人心所向,并为这个社会、这个时代所需要的。
孝,是爱的开始,是善的结晶。我们要拥有一颗淳朴善良的心,从小处着手,从家庭开始,从日常生活开始,孝亲敬长。很多时候,孝亲敬长根本无须用金钱来衡量,需要的仅仅是一份孝心,一份让人感到宽慰的孝心。其实,有时“孝”就是帮父母洗洗碗,和父母唠唠嗑,陪父母散散步;有时“孝”只需一个电话、一句问候、一份坚守。但这些平凡的小事却往往被很多人忽视了。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行孝须尽早,尽孝须行早,否则,等到有一天父母离去时才知没来得及尽孝,那时说什么都晚了。曾经,一首《常回家看看》道出了多少父母的寂寞和渴盼,他们要的不是子女的金钱,而是子女能经常回家看看,能陪父母说说话、聊聊天,这样他们就已经感到莫大的满足。“百善孝为先”,我们工作再忙也要抽时间常回家看看,哪怕每天花一两分钟打个电话,这也是一份让父母期许的孝心。
孝德天下,善行万里。让我们以“孝善人物”为榜样,把孝善种在心中,自觉抵制知恩不报、以怨报德、背信弃义等不孝不善之举,用孝情感恩父母,用爱心回报社会,让孝善精神在天地间绵延永恒!
人民时评:“孝”别流于形式
古人为现代人留下了“孝道”的传统,也把一些陋习带到了今天。比如,父母过世,子女花钱雇职业哭丧者哭丧。这种“孝”,就像是一场虚假的“闹剧”。
据说,哭丧是我国的一项传统职业,因为古人认为,出殡时必须有全体后代,尤其是男人们“唱哭”。否则,按照民间旧俗就会被视为“不孝”。至于今人花钱请人“哭丧”的行为,据说,是由于“会哭”的人越来越少,社会上先有乐队歌手“代哭”,后又演变为一项“全新”的服务项目——职业哭丧业务。
有报道说,一河南“老板”在上海开了一家所谓的“哭灵”公司,其在电线杆上的广告称:“哭,愿做一切哭的服务,代哭代披麻戴孝,呼126×××。”记者采访时了解到,该“老板”姓孙,来到上海后已接了
56
好几笔生意。一个客户要为一位长辈料理后事,在看过“哭”的全程演示后,已同意以5000元的价格全权委托。
其实,不少沿海发达地区及中西部一些富裕起来的人,在操办父母丧葬时,大搞排场之风,已经有些年头了。除花钱雇职业哭丧者“哭丧”外,有请黄梅戏演员唱“大悲调”哭灵的;有孝顺的大儿子怕父亲在地下寂寞,给父亲烧一个女伴的;有利用职权让300余名学生绕城送葬的……
双亲故去,子女痛心,哭是其自然的感情流露。但“哭丧”一旦与职业化挂钩,这“孝”字就难免“模糊”了。首先,人的“会哭”或“不会哭”,是技术和形式的问题,属于做给别人看的表演,与人的伤心程度没有直接关系。其次,职业哭丧者与死者非亲非故,他们出于工作需要,有时一天得赶几个场,他们“哭丧”,名为替人尽孝,实则为钱而哭。
说到“孝”,大家都知道孔子有“亲亲为大”“孝悌为本”的说法,但对欧阳修“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泷冈阡表》)的观点恐怕知之甚少。它的意思是,用丰厚的祭品来祭奠父母,还不如父母在世时用普通的衣食奉养他们。就是说,对于民间以“哭”尽孝的陋习,宋代欧阳修早就提出过疑问,并直接点出这种“孝”虚假的一面。
古代官员素有丧假,有的因本人伤心过度而请人“哭丧”,但他们还得履行一到三年的“守制”。在当代,有人沿袭雇人“哭丧”的陋俗,除了“怕哭坏身子”之外,莫非还有“时间就是金钱”的考虑不成?退一步讲,即使有人真想尽“孝”,本人以为,也千万别流于形式。何况,像动用数十辆公车送葬,显示其有钱有势,甚至借此收贿、受贿,则不仅是虚假的“孝”,更是腐败的“孝”了。
(2017年天津卷)请根据下面的材料,写一篇文章。
我们在长辈的环绕下成长,自以为了解他们,其实每一位长辈都是一部厚书,一旦重新打开,就会读到人生的事理,读到传统的积淀,读到时代的印记,还可以读出我们自己,读出我们成长时他们的成长与成熟,读出我们和他们之间认知上的共识或分歧……
十八岁的我们已经长大,今天的重读,是成年个体之间平等的心灵对话、灵魂触摸,是通往理性认知的幽径。请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深入思考,围绕“重读长辈这部书”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标题;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体特征鲜明;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对话
雨静静地下,仿佛是天空与大地的对话。
窗外飘散着的几丝云烟,映衬着行人花花绿绿的雨伞。空气中弥漫着油烟的余热,我和外公外婆相对着坐在饭桌边。桌上新鲜的热菜明显比剩菜离我更近。
筷子敲击着碗盘,发出令人空虚的回响。淅淅沥沥的雨渐渐为我们之间的对话拉开了序幕。
“多吃菜。”几次三番欲言又止的外婆终于打破了可怕的沉默,顺手夹了些菜放在我碗里。“谢谢。”我张了张嘴还想再说些什么,可惜脑海里已没有了下文。我默默埋下头继续吃饭。气氛尴尬得几乎凝固,这与我想象中的祖孙团聚的画面相差甚远。千言万语堵在我的心中,却不知从何处开口。
空中坠落的每一滴水珠都仿佛在敲打我的心房。房间钟表秒针的“嘀嗒”声错综复杂,扰乱了我的思绪。所有人都吃得很慢很慢。
“不要客气,多吃一点。”外公想挽回局面。话音未落,外婆接茬:“你最近学习怎么样?”外婆似乎斟酌了很久才说。我喉咙中灼热灼热的,好像有说不完的话、讲不完的事。良久,我才从舌尖上吐出两个
56
生硬的字:“还行。”久违的团聚却换不来往日的欢笑了。吞咽的声音显得格外响亮,窗外雨声似乎小了些。
桌上的鱼瞪大了眼睛,仿佛在静静聆听这场不温不火的对话。
鱼的眼中反射出童年的场景:余晖洒落在大地上,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与推着车的外公外婆有说有笑,晚霞将我们祖孙仨的背影拖得很长很长……
我时不时抬头观察外公外婆,他们也情不自禁地用余光瞟我。我顿时宽慰了许多。“菜还合口味吗?”外公见我东张西望,关心地问我。
“还行。”雨声淹没了我微乎其微的声音。“难道外公外婆忘记我的口味了?”望着桌上一片绿油油的蔬菜,我心里嘀咕着。
没想到外婆似乎听见了我心里的嘀咕,她笑着说:“多吃蔬菜有益身体健康。何况现在的病肉、注水肉那么普遍……”那些尴尬、陌生和一丝紧张,最终都化作空中的雨滴一颗一颗坠落隐没。顿时,密集欢快的雨声为用餐的我们伴起奏来。
所有人都快活起来了。
不知秒针又旋转了几十轮,外公再一次夹起菜放在我碗里,我知道,那不是菜,是外公外婆对我的爱。相视一笑,无须对话,我已然心扉洞开,心灵澄澈如昨。
雨,还在下,一直在下。
奶奶,您听我说
写下这个题目,总想拿着京剧的腔调儿哼一句“我家的表叔数不清,没有大事不登门”,可是,奶奶,今天咱们不唱京剧,让我扶着您,在您最喜欢的墩儿上坐下,细细地听我说。虽然,如今您眼神浑浊,经常在听我说话时就睡着了,还会像孩子一样流口水。
奶奶,让我再摸摸您脸上那深深的皱纹吧,那里藏着我的童年和太多伴着我成长的故事。幼时的我,最喜欢缠着您讲故事,什么牛郎织女呀,七仙女和董永呀,梁山伯与祝英台呀,长工和地主斗智呀……每次我拉着您的衣服,央求着您再讲一个故事的时候,您脸上细细的笑纹就出来了,多得数不清,好像每一条笑纹里都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越长大,我的问题就越多,我总是好奇,仙女穿什么样的衣服,祝英台变成大蝴蝶好不好看,地主是不是都是大胖子……您的故事越讲越长,虽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但我就是爱听。小时候的我总是在想,是不是因为您的故事太多太长了,你的皱纹也就变深了呢?其实我没告诉过您,除了哥哥的一大堆小人书,您的故事曾是我童年最美的梦境。
哎哟,奶奶,您看您的坐姿真端正。小时候,我最佩服您的是两件事:一是您的坐姿,不管您是做针线活,还是坐在小板凳上纺线或者做别的,您的坐姿永远都是端正挺拔的;二是您的坐功,您盘腿坐着,能半天不动地方,我也试过盘腿坐,但半个小时不到腿就麻了。可后来,知道真相的我就再也没羡慕过您。是的,您是缠过小脚的。每次看到您那被古人称为“三寸金莲”的小脚,我都忍不住心里发紧:那是把四根脚趾的骨头生生拗断,再踩在脚底才能形成的“莲瓣”呀!您不能奔跑,不能久站,不得已才练就了这让我们佩服不已的“坐功”。您曾嘲笑我的“大脚片子”“跟蒲扇似的”,当时我确实不太高兴,哪个女孩子喜欢被人说自己不好呢?可如今想来,我无法体会年少的您忍受了怎样的痛苦,可我宁可被您嘲笑,也庆幸自己有一双天足。
奶奶,您知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这句话吧?您笑了,一夸您您就高兴。说实话,一开始我真没觉得您是什么宝。我小的时候,您要教我纺线,还说“哪有女孩子不会纺线织布的”。我的同学、朋友都到田里去抓蛐蛐了,我才不愿意学呢。不管您怎么教我左手如何捏住棉花捻子,右手怎样摇纺车,两手怎么均衡
56
用力,我最终还是没学会。您教我缝被子、踩缝纫机、纳鞋底……说“艺多不压身”,还说“求人不如求己”“免得日后不会做,让自己为难”……十一二岁的我真的不懂那么多,勉勉强强学了一些。如今,才越发知道您的话确实有道理。如今到革命根据地参观时,我能清楚地知道纺车、织布机的工作原理;如今厌弃了羽绒被、羊毛被,还是觉得棉被最舒服,棉被的拆洗从来难不住我;如今坐在缝纫机前我还能扎出直直的线……
唉,您又睡着了!看着您睡着的样子,听着您轻微的鼾声,我心里莫名地觉得平静。您今天竟然没有流口水,那就让我拍张照吧。平时我要用手机给您拍照,您总不让。您好像对手机特别抵触。我们看手机的时候,您老不高兴,说:“看那干啥?”我们跟您说手机里什么都有,它连着世界,想看什么就能看什么。可您说什么都看不清,亮亮的屏幕晃得您眼疼。只有我们用手机放您最爱听的佛曲的时候,您才转头看看它,说:“这么个小玩意,还行!”
我扶您到床上睡吧。您好好睡,等您醒了,咱们再好好说会儿话。我喜欢跟您这样说话,就像在岁月中穿行,这也是生活深情的馈赠。
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