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
一、【2019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
王安石
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
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正侧结合。“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这两句诗突出“近”
34
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家家养子学耕织,输与官家事夷狄。”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家家养儿育女,让他们男耕女织,结果是“谷未离场,帛未下机,已非己有”,全都上缴朝庭供奉辽和西夏的贵族。反映“河北民”深受赋税之苦。“今年大旱千里赤,州县仍催给河役。”天灾人祸,饥馑加徭役,“河北民”的苦辛更不堪言。“悲愁白日天地昏,路旁过者无颜色。”诗人以此景物描写和夸张之笔续写百姓之苦,“悲愁白日天地昏”此为正面描写。“路旁过者无颜色”,此为侧面描写。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诗的最后两句“汝生不及贞观中,斗粟数钱无兵戎”,诗人将贞观之治与北宋王朝“守内虚外”政策所造成的积弱积贫、边患严重的社会现实相对照,表现了诗人对北宋王朝的不满和对理想世界的向往。作答时,考生先明确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即可。
【点睛】解答诗歌表达技巧:①掌握常用的表现手法,分析诗词的表现手法应从以下四方面考虑:表达方式—叙事,议论,描写(细节、动静、虚实、正侧、白描、场景、衬托),抒情(直抒胸臆、间接抒情);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和反问等;写作手法—渲染、烘托、对比、衬托、象征、联想、想象、比兴、化用典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以及情景关系(触景生情、以情驭景、情景交融、乐景衬哀情、哀景衬哀情);结构技巧—抑扬、卒章显志。②明确诗中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③结合诗句阐释是如何使用这种表手法的。④阐明此种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对塑造人物形象,表情达意的作用。
四、【2019届广东深圳罗湖区高三上学期期末教学质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咏牡丹 (宋)王溥
枣花至小能成实,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
苔 (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王诗写枣花和桑叶,先抑后扬:先写其“小”与“柔”的特点,再褒扬其实用价值。
B.王诗先写了枣花和桑叶,然后以“堪笑”把所咏之物牡丹引出,表露出作者的感情。
C.袁诗前两句是说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也努力展现自己,突出了它不畏艰难之精神。
D.“青春”指春天,“青春恰自来”是说正值春天到来,苔花抓住时机开始萌发生长。
15.这两首咏物诗除了托物言志外,各自还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答案】14.C15.《咏牡丹》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本诗把牡丹的大而无用与枣花小却能结实、桑叶柔却能养蚕结丝进行对比,表达了对牡丹的鄙视。
《苔》主要运用拟人手法。它写苔花虽然小,却要学牡丹开放,表达了对不自惭形秽而努力展现自己的精神的赞美。
【解析】
【14题详解】
34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此题C项,“苔花在没有日光的夜晚”错误,“白日不到处”指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并非晚上。故选C。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赏析诗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要去分析诗歌出托物言志外的手法,答题时注意先明确手法,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写景顺序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乐景写哀情,用鸟语花香来衬托自己的怅惘,情景交融。
五、【2019届黑龙江大庆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元日田家
【唐】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 此处指读书人。③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34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本题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②分析景语。鉴赏古代诗歌,把握情感态度,应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如本诗中的首句和尾句。③回忆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④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用准确的词语概括诗歌的思想情感,备考中要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如:欢快、愉悦、激动、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六、【2019届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虞 美 人
秦 观①
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
轻寒细雨情何限,不道春难管。为君沉醉又何妨,只怕酒醒时候断人肠。
【注】①秦观:“苏门四学士”之一,却不为世所用,一生仕途抑塞。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以“天上”一词先声夺人,写碧桃如同天上和露而种一般,不同凡响。上句正面见意,下句反面强调,正反相济,褒扬至极。
B
34
.过片细雨如烟,轻寒恻恻,这盈盈如画的花显得更加脉脉含情,无奈春光不由人遣,无法把留,叹息之中尽显伤春之情。
C.尾末两句承上句春光易逝,便不免生出为花沉醉痛饮以排遣愁绪的想法,想沉醉又不能沉醉的矛盾以“何妨”二字委婉道出。
D.全词情感发展万转千回,深沉蕴藉。每一份情感后都紧紧地跟随着对它的否定,最后,在“断人肠”的怨叹声中词情戛然而止。
15.“乱山深处水萦廻,可惜一枝如画为谁开”两句描绘了碧桃怎样的特点?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C15.“一枝如画”写出了碧桃的美丽;在乱山深处这样荒凉的处境中“为谁开”,表现了它生长环境的恶劣和不得意的遭遇。词人以花自喻,寄托了无人赏识,怀才不遇的身世之感。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原诗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
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
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
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
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
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34
七、【2019届吉林长春实验中学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 朱湾
寻得仙源访隐沦①,渐来深处渐无尘。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
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②。
注释:①隐沦:泛指神仙。②如今不是秦:语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4.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紧承题意,点名入山寻访隐者。诗人将“隐者”与“隐沦”作对比,把隐者隐居的东溪形容为仙源,流露出他对韦九山人的崇敬之情。
B.颔联“唯”“始”用得贴切,既表明诗人一路前行的状态,更惟妙惟肖地传达了那种乍惊还喜的心情。此联照应了上联中的“仙源”一词。
C.颈联“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巧用设问,一问一答,紧密呼应。“人”的出现给山色增添了几分盎然的生气。
D.全诗语言自然清新,诗脉婉转流畅,意境淡远悠长。诗人通过对隐者东溪草堂的描绘,表现了自己与众不同的超脱情怀。
15.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
14.A15.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厌倦朝市、向往归隐的心情。(或对污浊尘世的厌弃,对远离尘世的隐居生活的喜爱。)(1)首联“无尘”二字写出了诗人对于幽静安宁的山林的欣赏,也透露出作者对污浊尘世的厌弃。(2)颔联“唯通马”足见深山之僻野幽邃,“始见人”则更进一步表现了曲径通幽的意境,紧扣诗题中的“隐”。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3)颈联描写了一个四面云山、寥阔寂静、远离尘俗的美好境地,宛若到了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表现作者对幽静僻远的自然环境的喜爱。(4)尾联虽以议论作结,但作者对韦九山人隐逸山林天性使然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寻隐者韦九山人于东溪草堂”,标题中就流露出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情;“寻得仙源访隐沦,渐来深处渐无尘”,“仙源”此处是指韦九山人所居之所一一东溪,以仙人之居来形容东溪,且以“无尘”
34
写其具体的环境,流露出对此处环境的喜爱,且此处的“无尘”恰恰说明尘世生活的污浊;“初行竹里唯通马,直到花间始见人”,“竹里”“花间”写其环境的幽美,“唯通马”写其幽僻,“四面云山谁作主,数家烟火自为邻”,从“谁作主”的“云山”到“数家烟火”,颔联和颈联写出韦九山人隐居环境之清幽,流露出诗人对这一环境的喜爱;“路傍樵客何须问,朝市如今不是秦”,尾联使用反问,兼用典故,“不是秦”却归隐,可见并非因世道混乱而隐居,可见韦九山人隐居山林是天性使然,表现出诗人对韦九山人的崇敬和赞美。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八、【2019届吉林长春外国语高三上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外舅郭大夫①
陈师道②
巴蜀通归使,妻孥且旧居。
深知报消息,不忍问何如。
身健何妨远,情亲未肯疏。
功名欺老病,泪尽数行书。
【注】①外舅:岳父。②陈师道:江西诗派主将。写这首诗时因家境贫苦,无力养活妻儿,只好托付给岳父郭概带往四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说从遥远的四川,回来一个带信的使者。一个“通”字,把“巴蜀”和“归使”串联起来,说明获知“巴蜀”之地妻子儿女消息的艰难。
B.“妻孥且旧居”一句写妻子儿女仍在外家居住,这既是信使带来的消息,又是作者内心独白。
C.颔联中“深知”与“不忍”写作者明知道信使是报消息的,但又不忍心问,将作者想知道家人的消息但又害怕是坏消息的矛盾心理体现得淋漓尽致。
D.本诗含蓄委婉,慷慨悲壮,情真意切。首联情绪平静,颔联沉抑,颈联欢快,尾联感慨深沉,起伏跌宕,尽显真情之妙。
15.本诗感情丰富,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14.D15.①表达出了对妻儿的关心思念,面对来使,诗人想问又不敢问,生怕听到不好的消息,表现出诗人对妻儿的深切关怀;②抒发家庭不能团聚的悲哀,诗人年亊已高,愁病交加,却还得忍受与妻儿的分离之苦,不禁悲从中来;③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愤之情.结尾哀叹自己贫困潦倒,连妻儿都无力养活,只能分居两地,追根究底皆因功名难就
34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D项,“含蓄委婉,慷慨悲壮”错,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应是“通俗易懂,自然纯朴”。故选D。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九、【2019届东北育才学校高三上第三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寄题徐都官新居假山
梅尧臣
太湖万穴古山骨①,共结峰岚势不孤。
苔径三层平木末②,河流一道接墙隅。
34
已知谷口多花药,只欠林间落狖鼯③。
谁侍巾鞲④此游乐,里中遗老⑤肯相呼。
【注】①古山骨:指石。②木末:树梢。③狖(yàn):长尾猿。此泛指猿猴。鼯(wú):鼠名,俗称飞鼠,形似蝙蝠。④巾鞲(gōu):代指徐都官。巾:冠的一种。鞲:革制袖套。⑤遗老:年老历练的人,此泛指老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取太湖石为假山,不径言石而言“古山骨”,写出假山具有山的骨髓。“峰岚”不仅写出山形,而且绘出山神,颇有云气蓊郁之感。
B.颔联写假山有崎岖小路达于峰顶,高于园中之树,山下河流一道,自墙外引入。于是,假山、真树、活水,彼此浑溶无间,大得自然意趣。
C.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
D.本诗由景及人,既写出园林建构之巧妙,又表现了园林主人的情趣。全诗笔力雄劲,格调明快,不施藻饰,瘦劲挺拔,很能体现宋诗的艺术特色。
15.尾联化用杜甫《客至》“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句意,而含意颇深,请试着鉴赏尾联的思想内容。
【答案】14.C15.尾联句意为:谁陪伴徐都官游览这座新建的假山,(当然答案是我)请问徐都官可肯邀请里中老者来一同游览。表面上,是说与人分享,其乐更甚;深一层的意思是,为官者当与民同乐。写出希望徐都官能与民同乐的心意,显示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歌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本提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C项,“颈联暗用西汉隐士郑子真身居谷口而名动京师的典故,并且说此地没有猿猴飞鼠之类的卑劣小人,赞美主人公徐都官的雅韵高德”说法错误,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 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故选C。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全诗,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在此
34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末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B项,颈联“只欠”一词说明遗憾的是假山之上还缺少野生动物。此句作一转折,翻进一层表现诗人的审美趣味,说明人造之景巧夺天工,毕竟比不上万象皆备的大 自然,点明所咏乃是假山。
十、【2019届山东师大附中高三第四次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纸鸢
王令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参考答案:本诗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鴳都显得自大无知,但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未能远飞的大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而庄子《逍遥游》中斥 鴳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
34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飞天而去”,而是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
十一、【2019届成都七中高三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完成问题。
柳堤
【明】金銮
春江水正平,密树听啼莺。
十里笼晴苑,千条锁故营。
雨香飞燕促,风暖落花轻。
更欲劳攀折,年年还自生。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题,前句侧重“堤”,后句侧重“柳”,写景有视觉上的也有听觉上的,给人以美的感受。
B.三四句承题,用“十里”“千条”分别指代“堤”和“柳”,也用以表现堤的范围之广和柳树的数量之多。
C.五六句写雨天的景象,选取“啼莺”“飞燕”“风暖”“落花”这些春天典型意象来表现柳堤之上春意之浓。
D.尾联转入抒情,作者虽然有意避开“柳”字,其实还是使用“折柳”这一传统意象来表达离别相思的主题。
15
34
.这首诗运用了由景及理的写法,这种写法在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等诗中也有体现。任选上述诗歌中的一首,也可选取其他诗作,具体说明其中景和理的内容,并分析景理之间的关系。
【答案】14.C15.示例:王之涣《登颧雀楼》:诗人登上高高的鹳雀楼,极目四望,看到太阳慢慢向西山落去,黄河正奔流不息。只有站在这高高的楼上,才能看到如此壮观的景色。诗人由此悟出了一个道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如果想要看到更为广阔的风景,就必须努力再上一层楼。做其他事情亦如此,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追求进步,人生的境界才会不断扩展升华。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草离离,生生不已。离离是生长的态势;岁岁枯荣是其生命之律动过程,其意蕴是规律和永恒。然而永恒的生命并不是在平庸中延续的。诗人把它放在熊熊的烈火中去焚烧。在毁灭与永生的壮烈对比中,验证其生命力之顽强。野火焚烧象征生命之艰辛和考验;春风吹又生言其顽强不屈,执著不移;侵古道、接荒城则言其无所不往,势不可阻。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
【点睛】分析诗歌的情与理的关系,也就是分析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解答这类题目要从划分层次入手,先概括出每一句的内容,再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合并归类,切分出层次。同时,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对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也有很大帮助。
十二、【2019届河北唐山高三摸底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使君席奉饯卫中丞赴长水①
岑参
节使横行西出师,鸣弓擐②甲羽林儿。
台上霜风凌草木,军中杀气傍旌旗。
预知汉将宣威日,正是胡尘欲灭时。
34
为报使君多泛菊③,更将弦管醉东篱。
【注】①奉饯:饯行。②擐:穿着。③泛菊:菊花酒。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通过“横行”“鸣弓”“提甲”等词语描绘了出征军队威武雄壮的气概。
B.在重阳节这一天,州郡长官设下宴席,为即将奔赴边关长水的卫中丞壮行。
C.颈联借汉将击溃胡人,平定边塞的历史,表达此次出兵边塞必胜的信心。
D.诗中以霜风吹凌草木渲染了出征前的悲壮气氛,有“风萧萧兮易水寒”之意。
15.本是与范仲淹的《渔家傲》都写到饮酒,请分析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答案】14.C15.范词写将士离家万里,只能用一杯浊酒消解乡愁,抒发的是凄凉愁苦的情怀。本诗写出征前饮酒饯别,劝将士痛饮美酒,表达的是渴望为国立功杀敌的豪迈情怀。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试题分析: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
【点睛】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从题目。标题是文章的眼睛。许多古代诗歌,标题对文中的内容就有很明显的提示总括作用。二、从序言。有的序。三、从诗人交代了创作的年代,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缘由,有的交代了创作的经过,有的交代了创作的背景,有的又为整个作品奠定了情感基调,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因而不能忽视。四、从诗人。要知人论世。四、从诗句,这是最重要的依据。从全诗的角度理解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
十三、【2019届山东滨州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定林【注】
王安石
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34
但留云对宿,仍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定林:寺院名,位于金陵(今南京)。北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常到此游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罢官,加之牙齿病痛,内心悲苦之情用一“凉”字全部托出。
B.在诗人眼中定林幽静的环境适宜修身养性,祛除心中的无限烦忧。
C.颔联“脱屦”“敷衾”的动作,看似平淡,恰是诗人心情的写照。
D.颈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写出了诗人在定林的心境。
15.“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答案】14.A15.①意为真正的快乐并非无处寄托,悲鸣的虫声也可以成为悦耳的声音。②表达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享受自然的闲适愉悦之情,表现了诗人乐观旷达的胸怀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一联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考生要理解这两句诗的意思,然后结合全诗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这两句诗意思是真正的快乐并不是无处寄托,悲鸣的虫音也可以成为动听悦耳的音乐。“悲虫亦好音”看似不合常理,但却恰恰反映了诗人的旷达胸怀。从注释可知,“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此时诗人处于被罢官当中,但诗中却无伤感之情,首联中诗人用甘冽的泉水漱口感到非常舒服,坐在狂野之中内心的烦忧得以平息,颔联中诗人“脱屦”“敷衾”的动作更是展现出洒脱之态,颈联中诗人欲和白云对宿,又逢明月相寻,写出在定林流连忘返的愉悦心境。由此可知,诗人罢官后,寄情自然,认为只要超越凡尘,便能随处寻到自己的快乐,即使悲鸣的虫声也是美妙的音乐。考生结合这些内容分析作答即可。
34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十四、【2019届甘肃天水高三第五次检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送国棋王逢
杜 牧
玉子纹楸一路饶①,最宜檐雨竹萧萧。
羸形暗去春泉长,拔势横来野火烧。
守道还如周伏柱②,鏖兵不羡霍嫖姚。
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
【注】①玉子纹楸:精美的棋子、棋盘;一路饶:即让一子。②周伏柱:指老子,曾做过周朝的柱下史。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歌首联从令人难忘的对弈场景入手,“檐雨竹萧萧”烘托出幽雅惬意的环境。
B.“羸形暗去春泉长”意思是说王逢下棋扶弱起危好比春泉潺湲不息,充满了生机。
C.“拔势横来野火烧”运用比喻,说明王逢进攻起来势如拔旗斩将,疾如野火燎原。
D.颈联不仅写出王逢以静制动、进攻厮杀的棋风,还写出了其精通兵法多才多艺。
15.本诗全诗句句写“棋”,那么诗人是怎样借“棋”写别情的?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
14.D15.①首联描绘了淅淅沥沥的秋雨、萧萧瑟瑟的修篁的环境,诗人与友人窗下摆棋对弈的场景,给人幽雅又惬意的感受。“最宜”二字,足见友情之深厚,也增添了别离之感伤。②中间两联运用比喻和典故,表现了友人高超的棋艺,可以看出两人对弈之趣。然而这种惬意会随着友人的离开而不得,棋艺越妙,离别之情越浓。③尾联诗人借与好友王逢相约,要将万余日时间,尽行于棋局上销用,表面上是几多豪迈,几多欢快,实际上却暗寓着百般无奈和慨叹,抒发的离情别绪极为浓郁,极为深沉。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34
【点睛】诗歌类选择题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诗歌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诗歌意思要读懂文章,主要是内容、主旨、情感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在诗歌表达技巧上,主要考核内容主旨表达、情感抒发、诗句作用等。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选择题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十五、【2019届广东湛江高考调研】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
【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承接首联点明的时间,颔联的“香蒙”和“蜡烛”营造出幽会的朦胧美。
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箫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15.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4
【答案】14.D15.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③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首先要注意了解作
【点睛】第2小题有两问,第一问“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考查的是鉴赏诗歌意境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最后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第二问“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诗句的作用,解答时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分析。内容作用就是写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则要关注诗句在诗歌的位置:首句多为渲染氛围,奠定全诗的情感基调;中间多为承上启下的作用;尾句以热情议论句作结多为点明主旨情感,若以景作结,则是为了收到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十六、【2019届河南南阳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注】
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注】李胄,一作李曹,又作李渭,应是诗人的朋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4
A.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照应题目,交代了送别的时间、地点和送别时的天气,渲染出凝重沉郁的气氛。
B.颈联暗示了李胄的东去,“海门深不见”的“海门”是长江的入海处,“深不见”指海门水深而不见底;“浦树远含滋”指远处两岸的树笼罩在细雨中。“深”和“远”渲染出迷蒙暗淡的景色。
C.尾联直抒胸臆,强烈表达惜别之情。结句“沾襟比散丝”的“散丝”即雨丝,一个“比”字将泪和雨交融在一起,情景完美结合。
D.本诗从“微雨”起,以“散丝”结,中间选取了“暮钟”、“重帆”、“迟鸟”、“海门”、“浦树”等一系列的意象,形成了浓重、阴沉的压抑氛围,烘托了诗人的离愁别绪。
15.颔联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①用叠音词“漠漠”写细雨弥漫,“冥冥”写细雨迷蒙。②写帆因雨湿而重,鸟因羽湿飞迟。③不用一个“雨”字而处处有雨,这迷蒙沉寂景象打上了诗人情感烙印,抒发了依依惜别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依不舍之意。
【点睛】第1题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对诗歌的理解,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其中A项鉴赏诗歌首联内容,B项鉴赏诗歌颈联的意象和语言,C项鉴赏诗歌尾联的抒情手法及思想情感,D项是对诗歌的总体鉴赏。考生解答时首先要注意了解作者身世经历及本诗词的写作背景,逐句翻译诗句,然后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十七、【2019届湖北鄂州、黄冈高三元月调研】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鹧鸪天
朱敦儒【注】
34
画舫东时洛水清。别离心绪若为情?西风挹泪分携后,十夜长亭九梦君。
云背水,雁回汀。只应芳草见离魂。前回共采芙蓉处,风自凄凄月自明。
【注释】朱敦儒,两宋之际河南府洛阳人,人称骆川先生。北宋末年大变乱发生,他经江西逃往广西,后避乱客居南雄州(今广东省南雄市)。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先写船儿在洛水向东驶去,诗人伫立船头,心中满是离愁别绪,为诗歌定下感情基调。
B.“西风挹泪分携后”意思是分别后,西风也为我拭泪。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得离情更为生动。
C.夜宿长亭,十个夜晚九次出现梦中故人。既突出了一路奔波之辛苦,又表现了思念之深切。
D.尾句写的是回忆共采莲之景:晚风轻拂,明月廊照,一切是那般美好。这是以乐景强化离愁。
15.请从情与景的角度讲,赏析词的下片。
【答案】14.D15.触景生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下片前三句描写了一幅萧瑟苍凉的图景:浓云遮蔽水面,大雁飞回汀州,芳草一片凄迷。词人触景生情,引发心中无限离愁别绪。以景结情。下片末两句写景:昔日和你一起采莲的地方,如今已是冷风凄凄,明月高悬。斯人不在,风月如故,物是人非,让词人伤心断肠。以景结情,余味无穷。 对比。末两句写景:昔日共采莲花的美好往事回忆与分离后“风自凄凄月自明”之景形成对比,使离愁别绪更突出。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主要集中对诗意、思想主旨、语言、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侧重考查景情关系。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下片前两句,云背对着水,大雁也早已飞回见不到了,与萋萋芳草共同营造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使第三句中的“离魂”更富感染力;最后一句以景作结,凄凉的晚风兀自吹拂,惨白的月光兀自洒落,这首词戛然而止,使离情的表达更加委婉含蓄,动人心弦;“前回共采芙蓉处”是对之前共采莲花的美好往事的回忆,更反衬出当下的伤感。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点睛】从景情关系的角度鉴赏诗词,这样的题目答题步骤与要点是:先指出写了什么景,什么情,再指出情与景的结合方式及表达效果。情与景的结合方式一般是融情于景(或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另外,要注意情与景是否一致,是否有反衬现象。
十八、【2019届许昌、洛阳高三第一次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秋 思
34
陆游
鱼复城边逢雁飞,白头羁客恨依依。
远游眼底故交少,晚岁人间乐事稀。
云重古关传夜柝,月斜深巷捣秋衣。
官闲况是频移疾,药鼎荧荧卧掩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秋日里,在鱼餓边看麵飞的大雁,触景生情,想自己漂泊一生,不由得心生怨愤。
B.颔联首句承接首联中“羁客”,颔联次句照应首联中“白头”,“故交少”“乐事稀”具体言明羁客之“恨”。
C.颈联运用想象,描绘出两幅不同的画面,通过对比来突出边关战事的残酷,家人对征夫的关怀。
D.此诗与马致远的《天净沙》都写秋思,都表现了羁旅漂泊之愁,但陆游的诗中蕴含着深沉的家国之思。
15.这首诗的尾联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15.①自己为官担任俐职,而且年纪大了,很多次因病请求辞职(退体),只能闭门在家,卧病在床,用药鬃煎药;②表达了诗人得不到重用的无奈,年老多病的感伤和壮志难酬的悲伤。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34
十九、【2019届山东临沂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其一)
杜 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1)前两联写露冷枫丹,波浪涌动,风云接地,万物萧森等深秋之景,给人以苦寒之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2)后两联写离蜀两年,旅途飘零,风霜凄紧,捣衣声声,表达了羁旅之愁,家国之忧,凄苦之情,身世之感,思乡之意,显得沉郁厚重。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考生要先理解“因秋托兴”和“触景伤情”的内涵,然后针对前两联和后两联进行分析。“因秋托兴”意思是借助秋景来寄托情感,即诗歌前两联明写秋景,暗含兴意,考生要找出前两联中所写之秋景,借助诗句中的景物分析其特点,品味其中蕴含的情感。首联“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写白露凋伤了漫山遍野的枫林,秋色已经很深,巫山巫峡呈现出一片萧森景象,点明时节、地点,描绘出具有浓重感伤色彩的秋色、秋气,奠起全篇萧飒哀残之基。“凋伤”,草木在秋风中凋落; “萧森”,萧瑟阴森。颔联“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是说峡中的江水波涛汹涌,波浪滔天;塞上的风云阴沉密布,仿佛和地面贴近。诗中将眼前景和心中景连成一片,使人感到天上地下,处处惊涛骇浪,风云翻滚,阴晦惨淡的气氛笼罩四野,分明是阴沉压抑、动荡不安的心情和感受的写照。面对眼前的萧森苦寒之秋景,诗人的人生迟暮、功业难成之情油然而生,但此情此景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触景伤怀”是说眼前的景象触动诗人的情怀,引发是人的感慨。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意思是秋菊两度盛开,使我再次洒下往日流过的眼泪;一叶孤舟靠岸系绳,始终都牵动着我的故园之思。“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随之开。孤舟本来只能系住自己的行踪,却把诗人的思乡之心也牢牢地系住了,故见舟伤心,引出故园之思。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意思是我清晰地听到,砧声四起,傍晚时分,在白帝城楼的高处,是那么的急促。妇女们正拿着裁尺和剪刀,为在外的亲人赶制着御寒的衣服。“催刀尺”,即催动刀尺。“急暮砧”,黄昏时分捣衣的砧声很紧。每到秋天,家人要为远方的游子或征人制作寒衣,因此捣衣声是人间的秋声,往往会增添客子的愁绪。诗人面对如此之景,触动内心的羁旅愁思和家国之忧愁。考生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
【点睛】本题综合考查诗歌的语言技巧和情感。从题干来看,本题采取对前人评价进行再评价的方式来考查,这就要求考生先要明确前人的评价语,分析其意思,或者说分析该评价语评价的方向,如本题“
34
前人评《秋兴》(其一)前两联‘因秋托兴’,后两联‘触景伤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情怀的”,这显而易见是分析诗歌表达情感的方式,且明显是分析景和情的关系,同时题干也分别指明了设题的句子,这就降低了答题的难度。考生要先结合前两联分析“因秋托兴”的“秋”是什么,所托之“兴”是什么,再结合后两联分析“触景伤情”的“景”是什么,所伤之情是什么,诗歌中用哪些词表露了这些情感。明确了这些之后,答题就不难了。
二十、【2019届吉林松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赋得暮雨送李胄
【唐】韦应物
楚江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咏暮雨的送别诗。首联写送别之地,紧扣“雨”“暮”的主题。
B.诗中的雨虽是微雨却下得细密,以致船帆涨满,鸟儿飞缓。
C.暮雨中航行江上,鸟飞空中,海门不见,浦树含滋,意境开阔渺远。
D.尾联中将沾襟的别泪与散丝般的密雨交融在一起,十分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送别之情。
15.诗中“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两句历来为人称道,请结合诗句赏析其中的妙处。
【答案】14.D15.①“迟”“重”二字用意精深: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帆来鸟去为动,但帆重犹不能进,鸟迟似不振翅,这又显出相对的静来。表现出离别之时的依依不舍之情。②“漠漠”“冥冥”运用叠词,生动地展现了细雨朦胧的景象,渲染出浓浓的离愁别绪,更为诗歌增添音韵美,使感情更加缠绵浓重。③作者使用寓情于景的手法,那冥冥暮色,霏霏烟雨,渲染出自己沉重的心境,帆的形象寄托作者的遥念,羽湿行迟的去鸟,也是远去行人写照。
【解析】
【14题详解】
该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考查,涉及炼词炼句,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把握,手法的判断等多个层面。解答
34
【点睛】赏析句子之前,要先通读全诗,整体理解诗歌内容。抓住所写的景、物、人和事,分析诗歌所用的表达技巧,所抒发的思想情感。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
二十一、【2019届山东日照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昼 梦
杜 甫
二月饶睡昏昏然,不独夜短昼分眠。
桃花气暖眼自醉,春渚日落梦相牵。
故乡门巷荆棘底,中原君臣豺虎边。
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昼梦”有白日梦之意。诗人借用宰予昼寝的典故,含有自嘲和悲愤之情。
B.诗人白昼神态倦怠,贪睡不醒,主要原因是春日暖意融融、夜短困乏。
C.尾联体现诗人心系苍生,胸怀国事,与“安得广厦千万间”情怀相近。
D.本诗以“昼梦”为线索,先写昼梦之由,再写梦中所见所感,思路清晰。
15.请从虚实角度简要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答案】14.B15.①颔联实写眼前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之景,颈联虚写梦中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的情景。
②虚实相衬,用暖意融融的美好春景反衬家园荒凉、国事维艰的惨象,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34
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综合分析的能力。常见的错误有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
【15题详解】
此题考核考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题干明确了手法和答题范围,要求学生从虚实的角度分析诗歌颔联和颈联。颔联是诗人亲眼所见之景,春日桃花香暖、水边日落让诗人昏昏如梦。颈联就是诗人梦中所见之景,故乡的门巷已被荆棘掩没、中原君臣正被豺虎般强敌环伺,这是虚写。所见美好,梦境凄惨,两相映衬,表达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增加了诗歌的内涵,深化了作者的感情。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根据诗歌内容判断手法,再结合诗句分析手法,最后分析手法在表情达意、营造意境、表现主旨等方面的作用。
【点睛】小题2: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关于虚实的重要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谱》中说得很精辟:“文章非实不足以阐发义理,非虚不足以摇曳神情,故虚实常宜相济也。”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有限,诗人谋求虚实结合,虚实相生,趣味、诗韵俱存,使其内涵丰富,外延无边。
唐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它前两联写实,“收蓟北、涕泪满衣裳、却看、漫卷诗书”都是突然之间“喜欲狂”的生活真实!后两联写虚。诗人虽然此时身在异域,思绪早已鼓翼而飞,沿着涪江入嘉陵江,穿巴峡入长江,再出巫峡至襄阳,转向洛阳还故乡。诗人回家畅想曲的节奏轻快、和谐,地点转换让人目不暇接!此时杜甫的感情,如洪峰迭起,向前奔涌,一泻千里啊!假如没有这两句虚笔,一路实写到底,就难以表现诗人乍闻胜利消息时的喜极心情和急欲赶路返乡的愿望!此诗之所以被誉为“杜甫生平快诗”,关键之一在于虚实妙合!虚写尤不可缺,恰如王世贞《艺苑卮言》所云:“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半必细,一实者一必虚。”
二十二、【2019届山东泰安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卢明府送郑十三还京兼寄之什
孟浩然
昔时风景登临地,今日衣冠送别筵。
醉坐自倾彭泽酒,思归长望白云天。
洞庭一叶惊秋早,凄落空嗟滞江岛。
寄语朝廷当世人,何时重见长安道。
34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开篇平易地引入正题,用“昔时”“今日”点明光阴已逝、物是人非。
B.诗人借用陶渊明的典故,以酒浇愁、长望天空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C.诗的结尾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希图出仕,渴望“朝廷当事人”援引的心情。
D.诗通篇送人、抒怀,毫无精工雕琢的痕迹,不做作,全凭真情自然流出。
15.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
14.B15.作者居住在洞庭,不曾想又是一个秋天到来了,“惊”“早”二字充分地表达出诗人对时光流逝之快的惊叹;作者以落叶自比,仍滞留江岛,表达自己功名未成,漂泊失意之情。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诗的五、六两句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要分析五、六句所写的内容,然后结合全篇分析其中蕴含的情感。“洞庭一叶惊秋早,凄落空嗟滞江岛”,“洞庭”是诗人居住的地方,“一叶惊秋”是说诗人看到叶落而惊觉秋已到来,一年又要过去了;“嗟”,叹息,“滞”,停留,这是感叹自己依然滞留在这江岛之上,这两句句写洞庭湖上烟波浩渺,秋风袅袅,树叶纷然而落,面对萧萧落木,诗人空自于江岛之上慨叹时光已逝,人生已秋。由“叶落”而感受到年华的流逝,由“叶落”而想到自己的漂泊失意。考生围绕这些内容答题即可。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考查范围很广,既有形象的鉴赏,如人物、景物、事物,也有语言的赏析,如炼字、炼句、诗眼、语言风格,还有表达技巧的鉴赏,如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也有诗歌内容的理解,如背景、题材、作者等。常见的设题误区主要有一下几个:意象意境分析不当,基础知识运用错误,词句解说曲解原意,主题情感分析不当,手法分析张冠李戴等等。解答此类题目,读懂诗歌是关键,要关注标题、作者、注释以及关键词等;审清题目要求,细读选项划出要点,即切分关键信息,最后正选排除巧妙用。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
34
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十三、【2019届四川广安、眉山、内江、遂宁高三一诊】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纸鸢
王令①
谁作轻鸢壮远观,似嫌飞鸟未多端。
才乘一线凭风去,便有愚儿仰面看。
未必碧霄因可到,偶能终日②遂为安。
挟摇不起沧溟远,笑杀鹏抟似尔难。
【注释】①王令,北宋诗人,为人正直敢言,有治国安民之志,但一生壮志未酬,贫病交加而死。②偶能终日,意指纸鸢之线易断,偶尔能在一天里始终飞于高处。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揣测放风筝的人放风筝以增添空中壮观景象的原因,是嫌弃飞鸟花样不够多。
B.三、四句写风筝挣脱线高飞,便有“愚儿仰面看”,诗人借此暗讽世俗之人的势利。
C.碧霄难至,风筝偶尔飞向高处便“遂为安”,好比暂居高位的小人志得意满的嘴脸。
D.作者没有从正面描写风筝的形状和色彩,以衬托、对比手法来表现风筝飞升之高。
15.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与庄子《逍遥游》中嘲笑鹏的斥鴳形象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4.B15.参考答案:本诗的纸鸢和《逍遥游》中的斥鴳都显得自大无知,但本诗中“笑杀鹏抟”的纸鸢,暂时高飞却嘲笑未能远飞的大鹏,这是一旦得势便嘲笑有志难伸之人的小人行径,而庄子《逍遥游》中斥 鴳不知自己也有所待,见识短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B项,诗的第三、四句所写并非“风筝挣脱线绳飞天而去”,而是乘线凭风高飞的场景。故选B。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
34
二十四、【2019届四川广元高三第一次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利州南渡
【唐】温庭筠
澹然空水对斜晖,曲岛苍茫接翠微。
波上马嘶看棹去,柳边人歇待船归。
数丛沙草群鸥散,万顷江田一鹭飞。
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
【注】利州:古郡名,治所在今四川广元老城。范蠡:字少伯,春秋时楚国人,从越王勾践二十余年,助勾践灭吴国,因与越王难共安乐而辞官乘舟离去,泛于五湖,莫知所终。
14.下列对这首诗尾联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借范蠡的典故,表达诗人欲急流勇退,放浪江湖的愿望。
B.暗示自己浩然有归隐之志,实际上是失意后的无奈之语。
C.自己纵有淡泊遗世,忘却俗念之志,可没有人能够理解。
D.前三联均是实写,尾联展开联想虚写,但显得突兀生硬。
15.对此诗,古人评论说“三四写渡头劳人,情意迫促”,“五六写人方争渡,禽鸟为之不安”;今人说它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你认为谁更有道理?为什么?
【答案】
14.D15.(1)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马嘶”可见人多声杂,“待船归”的人也心情急迫,故而“群鸥”不安惊起,可见江边渡河的情景并不宁静;诗人至“斜晖”“苍茫”之时还在一片喧哗中汲汲皇皇等着渡船,可见其在纷纷扰扰中忙碌,内心并不宁静而是无比厌倦;正因为诗人感到厌倦,所以他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这样心境中写出的诗自然难以说“宁静而充满生机”。
(2)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人马共渡,马儿扬鬃长鸣,自有情趣;候船的人在岸边柳树下歇着,十分平静;渡船经过,群鸥惊起,生动有趣;整个渡河的情景有动有静十分祥和;远山的“翠微”充满生机,“万顷江田”之上飞着的那一只白鹭,衬托出江边的清旷和寂静;看到这样一幅色彩清丽,栩栩如生,充满生机的画面,作者触景生情,自然想像范蠡一样忘却俗念,好好享受这“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利州南渡图”。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34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对前人的评价或诗论进行再评价是一种开放性的题型,它自由性、综合性、创新性都较强,答题时着重在阐发理由,考生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得分。此类题,一般先引用前人或诗论中有关该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上的评论,然后要求你去判断(是否同意),并阐发理由。题干文字表述格式:前人评论(诗论引文)——要求判断(是否同意)——阐发理由(为什么)——要求(结合全诗)。颔联紧承上联,写人马急欲渡江的情形:渡船正浮江而去,人渡马也渡,船到江心,马儿扬鬃长鸣,好像声音出于波浪之上;未渡的人(包括诗人自己)歇息在岸边的柳荫下,等待着渡船从彼岸返回。这两联所写景物都是诗人待渡时岸边所见,由远而近,由江中而岸上,由静而动,井然有序。颈联写渡江,船过沙滩,惊散了草丛中成群的鸥鸟;回望岸上,江田万顷,一只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这一联巧用数量词,不但属对工稳,而且深化了诗境。群鸥栖息沙草之间,可见天时向晚,飞鸟归巢,所以万顷江田之上只有一鹭飞翔。这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强烈地渲染了江边的清旷和寂静。可以选择古人的评论更有道理,也可以选择今人的评论更有道理。结合诗句内容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二十五、【2019届四川泸州高三一诊】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小题。
采桑子·塞上咏雪花
纳兰性德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
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
【注】此词作于康熙十七年十月,诗人随驾北巡塞上时。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诗人直抒胸臆,表明自己喜欢雪花,在于雪花轻盈的形态,不在于雪花处在寒冷之地。
B.三、四句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雪花与牡丹等人间富贵花的不同,表现雪花高洁的品性。
C.五、六句用典,悲叹东晋咏雪的才女谢道韫死后,再也无人怜惜雪花,雪花只落得漂泊天涯的命运。
D.整首词中诗人以雪花自况,托物言志,委婉含蓄地表达出诗人追求的至清至洁的精神境界。
15.请简要赏析“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的妙处。
【答案】14.A15.(1)视听结合,诗人以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营造凄凉的意境,令人似有身临其境之感;(2
34
)以景结情,凄冷的月光下,西风掀起万里狂沙,夹着漫天飞雪,吹向无际的大漠,让人感到置身其中的诗人孤独悲凉的心境,意境深远,情思绵长。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赏析诗句的妙处,通常由三部分组成,诗句的内容,使用的手法,表达的效果及作用。答题模式基本是,该联(句)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结合具体诗句内容一一分析其手法的具体表现,再次写使用该手法所传达出的效果,最后指出其表达的情感。“寒月悲笳,万里西风瀚海沙”,用大漠中、寒月下、悲笳声里的恶劣环境,增加了凄凉冷寞的氛围,以景结情,让这份相思羁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荡西风,蔽日黄沙的龙荒瀚海之中。“寒月悲笳”,寒冷的月光和悲凉的笳声,视听结合,令人似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十六、【2019届成都高三第一次诊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众人
王安石
众人纷纷何足竞,是非吾喜非吾病。
颂声交作莽。岂贤,四国流言旦。犹圣。
唯圣人能轻重人,不能铼两为千钧。
乃知轻重不在彼,要之美恶由吾身。
【注释】①莽:王莽,汉平帝时为大司马,时群臣奏言“大司马莽功德比周公”,一时“颂声并作”,王莽后篡汉建立新朝,民不聊生。②旦:姬旦,即周公,成王幼年即位,由周公摄政,其弟管叔、蔡叔等造谣攻击他。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众人”指普通人,兼指变法反对者,面对他们的纷纭议论,作者态度很镇定。
B.诗的第三四句用典,巧妙暗示自己的处境,直接点明贤圣标准,同时与尾句相呼应。
C.五六两句说只有品行完备的圣人才能正确评价衡量人,不会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D.七八两句面对众人的批判,作者具有明确的立场和看法,由此可以看出其不凡的个性。
34
15.面对非议,王安石的态度与屈原在《离骚》“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中表达的态度有何相近之处?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14.B15.都有坚守自己的信念追求的人生态度。面对“众人纷纷”,王安石不争辩,不担忧;尾联“乃知轻重不在彼,要知美恶南吾身”,更是集中表现出王安石面对非议,坚信人的美恶不在于众人的评价,而在于白己本身的德行,这与屈原感叹无人了解白己也没什么,只要自己内心保持高洁美好的态度接近。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答题时要
二十七、【2019届武汉部分重点中学高三上期中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公元769年),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4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C.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D.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分条作答。
【答案】14.C15.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 “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仔细阅读原诗和所给选项,结合作者身世及写作背景做出判断。C项,“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说法错误。不是以动衬静,应是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切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故选C项。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可逐句分析诗歌内容,然后归纳。开篇两句写
【点睛】第2小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
34
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
二十八、【2019届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高三上期中】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裴仲谋同年
黄庭坚
交盖春风汝水边,客床相对卧僧毡。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皆少年。
白发齐生如有种,青山好去坐无钱。
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
【注】①裴仲谋:名纶,黄庭坚友人,时为舞阳(今河南舞阳)县尉。②叶(shè):县名,黄庭坚于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年)被任命为汝州叶县(今属河南叶县)县尉。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从题目可以看出,与诗人同岁的好友裴仲谋先寄赠他一首诗,他又依照原作的韵字与次序相和了这一首诗。
B.首句诗人回忆了过去与仲谋在春天的汝水河畔相会的情景,运用“交盖”的典故,不露痕迹,意蕴丰厚。
C.第二句写诗人曾经与仲谋在僧舍中对榻而卧,倾心交谈,与上一句一气贯通,表现了二人的深情厚谊。
D.颔联写出了二人居官之地相距很近,又同样年轻,可以时常通问。“贱子”与“公”一谦一敬,更表现了诗人对仲谋的看重。
15.尾联的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案】14.A15.(1)尾联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2)尾联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写出了自己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簧竹中悠闲自在的生活,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解析】
【14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
34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及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烟沙篁竹江南岸,输与鸬鹚取次眠”,借景抒情,江南竹林茂密的水岸,鸬鹚安详地休息,勾勒出一幅自然静谧的画面,寄寓了作者对江南的喜爱向往之情。他还不如水鸟鸬鹚能在江南的烟沙篁竹中悠闲自在地生活。黄庭坚任叶县尉县时很不得意。他初到汝州,即因“到官逾期”,被妆州长官富弼将他“下吏”。县尉要经常送往迎来,伺候上官,也使黄庭坚感到厌烦。表达了诗人郁闷不乐,想弃官归隐的心情。
二十九、【2019届江南十校高三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
苏 轼
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开。乱山横翠幛,落月淡孤灯。
奔走烦邮吏,安闲愧老僧。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续残梦”“不知”状写诗人昏昏沉沉,浑然不察朝阳升起的情态,突出了出行之早。
B.颔联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出诗人早行时所见清幽之景:高耸乱山、淡淡落月。
C.尾联“眷眷”一词将诗人今日故地再游时那种依恋不舍、极为喜爱之情,真实地表达出来。
D.全诗主要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既有实写,也有虚写,虚实相生,充满了生活情趣。
15.诗的颈联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案】14.C15.手法:对比,将邮吏整日劳碌与老僧生活安静清闲两种生存状态进行对比。感情:①面对生活安静清闲老僧的愧疚,旨在表达诗人对其生活的向往。②表现了自己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
34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抓住颈联中“奔走”和“安闲”很容得出是诗人是运用对比手法,再结合“烦”“愧”两个字,很容易得出本联抒发了诗人对仕途奔波中烦恼和劳累的厌倦,对老僧安静清闲生活的向往之情。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