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共50分)
一、选择题(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图,回答1~2题。
1.①②两地区共同存在的环境问题是( C )
A.水土流失 B.酸雨危害
C.土壤侵蚀和草地退化 D.土壤盐碱化
【解析】 ①位于塔里木盆地边缘,②位于内蒙古高原,两地都位于我国的干旱区和半干旱区,风力作用强劲,土壤遭受风蚀作用严重;由于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导致草地退化。
2.③④⑤三个地区土壤侵蚀严重,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有( C )
①以山地丘陵为主的地形 ②季风气候,雨热同期
③人口密集,过度开垦严重 ④酸雨危害严重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 ③④⑤三个地区都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水土流失严重;再加上三地区都是人口密集区,过度开垦,造成植被破坏,加重了土壤侵蚀。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现已成为我国沙尘暴四大沙源地之一。读图表资料,回答3~4题。
年份
石洋河年均径流量(/108m3)
流入民勤年均径流量(/108m3)
1957
13.31
4.64
2000
13.03
0.98
11
3.民勤绿洲水资源最充沛的季节是( B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 由图可知石羊河为一条内流河,其河流补给主要是来自祁连山的冰雪融水,故水源最充沛的季节应该是在夏季。
4.导致近50年来,民勤绿洲迅速退化的根源在于( B )
A.全球变暖,石羊河水量明显减少
B.流域内用水量增加,上游来水减少
C.大量地表径流在沙漠地区下渗
D.草原破坏使地表径流减少
【解析】 从表格可以看出石羊河年均径流量从1957年到2000年并无明显变化,因此导致流入民勤绿洲年均径流量减少的原因应主要是流域内用水量增加。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不同治理度下小流域生态整体模型试验,是在短期内检验小流域内各种水保规划合理性与否的方法。经对模型试验结果的统计,绘制出如下两图,据图回答5~6题。
5.据图示判断,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的关系是( A )
A.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呈负相关
B.植被覆盖度与径流产生量呈线性正相关
C.植被覆盖度提高20%,径流产生量相应增加20%
D.植被覆盖度在20%~60%之间时,径流产生量最大
【解析】 认真读图,可看出二者负相关,但并非线性相关,BC错;植被覆盖度在20%以下时,径流产生量最大。
11
6.根据图示情况,在考虑了生态、经济等综合效益后,黄土高原最佳减沙减流效益的植被覆盖度是( C )
A.20%~40%之间 B.40%~60%之间
C.70%~85%之间 D.85%以上
【解析】 从右图中看出,当植被覆盖度大于70%时,随植被覆盖度增加,减沙效益基本不变,因此70%为生态效益、经济效益最佳结合位置。从左图看,植被覆盖度达到80%左右时,其生态效益已经十分明显。结合两者,选C。
读“七省区某种自然植被面积占全国该种植被面积比例图”,完成7~8题。
7.该植被是( D )
A.高山草甸 B.温带落叶阔叶林
C.荒漠 D.草原
【解析】 从该种植被的分布百分比图可知,它主要分布在西藏、内蒙古、新疆、青海等省区,因此它最可能是草原。
8.该植被区最普遍的生态问题是( C )
A.酸雨 B.水土流失
C.土地沙化 D.沙尘暴
【解析】 该植被一般分布在降水较少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一方面当地的降水较少,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的过度放牧、过度农垦等,造成草场退化,土地沙化严重。
(2018·广东惠州模拟)针对藏南地区江北公路沙害问题,某研究所于该地区进行石方格沙障(由石头组成的方格状拦沙设施)防风固沙效益研究,下图示意风速为11 m/s时石方格沙障干预下的风速流场,据此完成9~11题。
9.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风速( C )
A.最大 B.平稳
11
C.下降 D.提高
10.石方格沙障能有效降低( B )
A.高空输沙量 B.近地面输沙量
C.地表粗糙度 D.风沙活动高度
11.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更利于( D )
A.稳固沙土 B.削减风力
C.减少水分蒸发 D.适应恶劣环境
【解析】 第9题,根据风速等值线,在水平距离50~80 cm段,受石方格沙障阻挡,风速下降,C项正确,B、D两项错误。遇到沙障前,风速最大,A项错误。第10题,石方格沙障使近地面风速下降,能有效降低近地面输沙量,B项正确。对高空输沙量影响不大,A项错误。增加了地表粗糙度,C项错误。对风沙活动高度影响不明显,D项错误。第11题,与林木覆盖相比,石方格沙障分布区不适宜林木生长,说明石方格沙障更利于适应恶劣环境,D项正确。稳固沙土、削减风力、减少水分蒸发方面,不如林木效果好,A、B、C三项错误。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12~13题。
材料一 我国粮食生产规划中将商品粮基地分为四类:南方高产区、黄淮海平原区、东北低产区、西北干旱区。
材料二 我国四地农业生产情况表。
基地类型
①
②
③
④
农业人口(%)
19.91
4.7
28.5
46.89
耕地面积(%)
40.17
6.82
23.43
29.58
粮食商品率(%)
35.2
27.2
19.6
29.0
12.有关①②③④四个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①代表黄淮海平原区 B.②代表东北低产区
C.③代表西北干旱区 D.④代表南方高产区
【解析】 根据各地农业人口、耕地面积、粮食商品率可判断①为东北低产区(耕地面积大、商品率高);②为西北干旱区(农业人口少、耕地面积小);③为黄淮海平原区(粮食商品率低);④为南方高产区(农业人口多)。
13.受土壤盐碱化影响和沙尘天气影响最明显的分别是( B )
A.①④ B.③②
C.④③ D.①②
【解析】 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严重;西北地区沙尘天气明显。
红树林为自然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潮间带(能够受到潮水周期性浸淹的海岸地带)的木本植物群落,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是海滩上特有的森林类型。读图回答14~15题。
11
14.关于图示海岸的叙述,合理的是( C )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降水稀少
B.热带地区,砂质海岸
C.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
D.温带海滩,降水丰沛
15.图示植被的主要功能是( A )
A.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B.降低风速,为船舶提供避风的场所
C.绿化美化沿海环境,吸烟滞尘
D.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解析】 第14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通常生长在港湾、河口地区的淤泥质滩涂上,因此图示海岸为潮间带的淤泥质海岸。第15题,红树林是热带海岸的重要生态环境之一,是良好的海岸防护林带,又是海洋生物繁衍栖息的理想场所,可以保护海岸,保护生物多样性。
读“我国局部地区土地类型示意图”,完成16~17题。
16.甲、乙、丙三地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分别是( A )
A.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破坏
C.水土流失、森林破坏、土地荒漠化
D.土地荒漠化、森林破坏、水土流失
【解析】
11
甲处为大兴安岭,主要生态问题是森林破坏,乙处为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荒漠化严重,丙处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
17.乙地区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C )
A.开辟水源,合理灌溉 B.植树造林,保持水土
C.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D.合理采伐,及时抚育
【解析】 内蒙古高原东部,土地荒漠化产生的原因是过度放牧,因此可持续发展应采取的措施是保护草场,合理放牧。
西藏和黑龙江的沼泽湿地面积广大。读表,回答18~19题。
占全国沼泽湿地面积比(%)
1990年
1995年
2000年
黑龙江
22.13
20.97
17.67
西藏
24.17
25.55
26.75
18. 黑龙江省和西藏自治区沼泽湿地成因的相似之处是( B )
A.降水丰富,集中于夏季 B.气温低,蒸发微弱
C.冰雪覆盖,有利于下渗 D.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解析】 黑龙江省地处高纬地区,西藏自治区位于高海拔地区,两地沼泽湿地共同的成因是气温低,蒸发弱。
19. 下列关于两地湿地变化的原因和影响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D )
A.黑龙江湿地大幅减少,主要是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
B.湿地减少加剧了黑龙江的洪涝灾害
C.西藏湿地面积增大与全球变暖有关
D.旅游资源的开发是西藏湿地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解析】 黑龙江省由于农业基地的开发,湿地减少,加剧了洪涝灾害;西藏地区湿地的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全球变暖导致冰雪融水量增大,湿地面积扩大,而不是旅游资源的开发导致西藏湿地面积扩大。
(2018·上饶模拟)北半球季风气候区内某湖泊与其外流河干流存在“吞吐”关系。下图为该湖泊水位和TSS(TSS为总悬浮质,是指在水流中悬浮运动的泥沙量)通量随季节变化统计图,流入为正、流出为负。读表回答20~21题。
20.下列对该湖泊TSS通量变化产生的影响叙述,错误的一组是( D )
11
①湖畔土壤肥力下降 ②湖泊航运条件变差 ③湖泊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多 ④湖泊调蓄功能不断改善
⑤湖泊对周围局地气候调节作用减弱
A.①②④ B.①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③④
21.该湖泊可能位于我国( A )
A.华北平原 B.长江中游平原
C.珠江三角洲 D.四川盆地
【解析】 第20题,从表中数据可看出,该湖泊TSS通量总体为正,说明湖泊泥沙不断增加,湖畔由于泥沙淤积而土壤肥力升高,故①错误;泥沙淤积而湖泊面积减小,会使湖泊湿地功能弱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故③错误;湖泊泥沙淤积而蓄水量变小,则调蓄功能减弱,故④错误。第21题,该湖泊水位从6月开始升高,7、8月达到最大,表明该时段河流水补给湖泊,而季风区河流水补给以降水为主,则该地降水以7~8月为主,结合我国东部雨带推移规律,可判断该湖泊可能位于华北平原。
统计表明,湖北省20世纪50年代共有湖泊1 052个,有“千湖之省”的美誉,而截至2017年只剩384个。昔日“八百里洞庭湖”水面缩小四成,由我国第一大淡水湖退居成第二。西部一批烟波浩淼的大湖相继消亡,湖水逐渐向盐湖、干盐湖方向发展,2017年,湖北省采取退垸还湖、退田还湖、退渔还湖等工作,使湖泊面积逐渐增加。据此完成22~23题。
22.使“八百里洞庭湖”退居成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的主要原因是( A )
①围湖造田 ②水土流失严重 ③蒸发和下渗 ④引水灌溉 ⑤地壳运动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④⑤
【解析】 洞庭湖面积减小的原因是围湖造田,河流的水土流失严重,导致河流的泥沙含量增加,湖泊淤积严重,导致湖泊面积减少。
23.西部地区盐湖、干盐湖逐年增多的主要原因是( C )
A.气候恶化,年降水量减少
B.冰雪融水量不足
C.引河水灌溉、蒸发、下渗量增大
D.围湖造田
【解析】 西部地区的人口增多,农业生产规模逐渐扩大,引河水灌溉量增加,并且蒸发、下渗增多是形成盐湖和干盐湖逐年增多的原因。
(2018·固原模拟)植被地上部分(包括叶、茎、枝)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占统计区总面积的百分比被称为植被覆盖度。图1示意2001-2010年内蒙古自治区三大统计区域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图2示意这种变化与年降水量和年均温的相关性。据此回答24~25题。
11
24.有关图示地区植被覆盖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2001~2010年内蒙古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B.年均温的变化对内蒙古植被覆盖度的影响大于年降水量的变化
C.森林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大小主要取决于年均温的变化
D.草原区植被覆盖度的年际变化与年均温呈负相关,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
25.图中曲线a、b、c分别代表( B )
A.森林区、荒漠区、草原区
B.荒漠区、草原区、森林区
C.草原区、森林区、荒漠区
D.草原区、荒漠区、森林区
【解析】 第24题,由图可知,森林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均温的相关性较强,荒漠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与年降水量的相关性较强,而草原生态区植被覆盖度主要受降水影响。第25题,由图可知,植被覆盖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c、b、a。森林树冠大,在地面垂直投影面积大,草地叶小,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也小,荒漠区植被稀少,在地面的垂直投影面积更小。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50分)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2017·潍坊高二检测)读图及相关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分)
11
材料一 贵州省石漠化地区环境恶劣,曾有“乱石山、巴掌土、广种薄收年年苦,种一坡、收一箩、一年不够半年粮”的说法,群众生活极为困难。近年来,贵州省实行生态治理与发展经济两手抓,加快推进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许多石山区农村呈现了“石山增绿、群众增收、村在林中、家在绿中”景观。
材料二 贵州省部分地理事物分布图。
(1)试分析贵州省生态环境脆弱的原因。
(2)分析石漠化对当地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
(3)试分别说明当地“石山增绿”和“群众增收”所采取的措施。
【答案】 (1)贵州省地形崎岖,支离破碎;喀斯特地形区成土慢,土层薄;降水丰沛,冲蚀作用强,土壤易流失。
(2)水土流失加剧,耕地面积减少;土层变薄,土壤肥力下降;涵养水源能力降低,水资源不足;旱涝灾害频发。
(3)“石山增绿”措施: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增加地表植被。
“群众增收”措施:种植经济林木;调整农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林渔多种经营。
27.(2018·厦门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黄河下游因黄河多次决口形成泛滥平原(黄泛平原),沙岗地和洼地广布,冬春季节风沙活动频繁。
红薯是地下块茎的高产作物,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开封市在沙地采用起垄方式种植红薯,一年两熟,大面积种植红薯却加剧了当地的风沙活动。某农业公司采用“冬小麦-红薯”两茬轮作的保护性耕作模式,很好地抑制了风沙活动。
(1)分析黄泛平原风沙区多沙地的自然原因。
(2)分析开封沙岗地起垄种植有利于红薯生长的原因。
(3)分析红薯种植加剧开封风沙活动的原因,并说明“冬小麦-红薯”模式能抑制风沙的原因。
11
【答案】 (1)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黄河输沙量大;该区域地势平坦,夏季多暴雨,历史上黄河多次决口,泛滥成灾,大量泥沙堆积地表。
(2)沙地土壤疏松、通气性良好;岗地利于排水,不易发生涝灾;起垄种植可加厚土层,且更易排水。
(3)开封冬半年气候寒冷,不适宜喜温的红薯生长,只种植红薯会导致冬春季土地裸露;春季红薯种植前需翻土起垄,导致土层更疏松。两茬作物种植季节相连,可减少地面裸露时间;红薯生长初期可利用小麦秸秆覆盖地表。
【解析】 (1)明确黄泛平原是黄河决口泥沙堆积形成,即可分析多沙地的原因。(2)注意红薯生长习性:“喜温怕涝,喜疏松土壤”;沙地本身就疏松,同时起垄地势较高而利于排水、不易涝。(3)红薯“喜温”与当地冬季寒冷不符,故冬季不能种植而地表裸露;起垄必然翻动土地,在春季大风下会加剧风沙活动。“冬小麦-红薯”模式解决了冬春季地表裸露问题,故能抑制风沙。
28.读拉丁美洲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图中字母表示的地形区是:A亚马孙平原,B巴西高原,_A、B两地区的典型植被分别是热带雨林、热带草原_。
(2)与A处相同的植被还集中分布在刚果盆地、东南亚地区,对全球环境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人类的开发是导致A地区植被被毁的直接原因,破坏的方式有哪些?
【答案】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调节全球气候,维护全球生态平衡。
(3)焚耕开垦、农场和牧场开发、商业性木材采伐和采矿、水利和公路建设。
【解析】 以拉丁美洲图为背景考查热带雨林的分布、破坏的原因及保护措施。第(1)、(2)题属识记性的内容。第(3)题,巴西热带雨林被毁的直接原因是人类的开发。
11
29.图1中甲处为世界上最大的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生物资源丰富,鸟类众多。乙处河段洪水期为5月~6月。图1示意R河流流域分布,图2示意甲地气候资料图。读图,回答问题。(14分)
(1)从气候角度说明甲处湿地面积季节变化明显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段洪水期形成于5月~6月的原因。
(3)阐述甲处湿地鸟类资源丰富的优势条件。
【答案】 (1)地处热带草原地区,夏季(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降水较多,湿地面积较大;冬季(干季)东部高原、山地阻挡信风的深入,降水较少,湿地面积较小。
(2)地处热带草原气候区,虽然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半年(夏季,11月~次年4月),但由于上游地势低平,沼泽面积大,雨季时蓄洪能力强,干季时(5月~6月)对河流补给量大,乙处河段汛期滞后明显,洪水期为5月~6月。
(3)水草丰富,大量的水生生物为其提供丰富的食物;湿地面积广,有广阔的栖息地;(人烟稀少)人为干扰破坏小;纬度较低,水热条件好,气候适宜鸟类生活,没有大规模的迁徙;物种繁多,生存环境好。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