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基 础 巩 固
一、单项选择题
下图反映了我国东部某区域土地利用状况的变化过程。读图回答1~2题。
1.有关图中从阶段Ⅰ到阶段Ⅲ的叙述,正确的有( A )
①图中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增大,枯水期流量减小 ②图中城市人口比重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 ③图示区域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 ④图中河流夏季流量减少,冬季流量增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2.从阶段Ⅲ到阶段Ⅳ的发展过程中,影响图中农业生产空间结构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D )
A.政策 B.交通运输
C.劳动力 D.市场
【解析】 第1题,图中从Ⅰ到Ⅲ阶段,林地面积减少→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变差→河流的丰水期流量变大,枯水期流量减小;村庄由小城镇发展为中等城市,说明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比重减少。第2题,一般区域土地由种植粮食作物改为经济作物,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市场对经济作物需求量大,二是经济作物产值更高,利润大。从Ⅲ到Ⅳ时期,靠近城市的农业用地由耕地变为花卉、蔬菜用地→城市人口增加,市场扩大的结果。
(2018·东北名校联考)某种农作物生长期约2个月,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 12 ℃~14 ℃,后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5 ℃~18 ℃。下图是种植该作物的甲、乙两地气候资料,根据所给材料回答3~4题。
7
3.该作物在甲地的最佳收获月份是( B )
A.3月 B.4月
C.8月 D.11月
4.与甲地相比,乙地种植该作物( A )
A.上市较迟 B.水源丰富
C.离市场近 D.病虫害多
【解析】 第3题,由材料知,该作物前期(1个月)最适宜温度12 ℃~14 ℃,后期(1个月)15 ℃~18 ℃。读图,甲地符合这一条件的时间只有3、4月份,即3月份温度约12 ℃~14 ℃,4月份约为15 ℃~18 ℃,所以最佳收获月份是4月份,B对。第4题,依照上题分析,可以判断乙地种植该作物上市较迟,A对;图中没有水源条件,也无市场条件,无法判断,B、C错;从图中分析,乙地气温较低,最冷月气温低于0°,病虫害难以过冬,所以乙地病虫害少,D错。
(2018·滨州模拟)读区域产业结构演进与自然资源支撑模式图,完成5~7题。
5.影响农业产业结构从石油农业到生态农业再到高科技集约农业转变的主导因素分别是( A )
A.环境、科技 B.科技、市场
C.市场、环境 D.成本、人才
6.产业结构的演进过程中( D )
A.农业产值在减少,工业产值在增加
B.农业部门在减少,工业部门在增加
C.经济发展速度越来越快
D.经济发展水平越来越高
7.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未来最可能的是( B )
A.农业经济消失
B.影响演进的因素趋于复杂
C.整个社会需要的劳动力越来越少
7
D.对产业转移影响变小
【解析】 第5题,石油农业对环境负面影响大,为了减轻石油农业带来的环境问题,开始发展资源消耗少、废弃物排放少的生态农业。由生态农业到高科技集约农业,必然要以科技为先导。第6题,图示产业结构的演进,是以科技提升为前提和基础的;同时伴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也必然越来越高。第7题,图示农业经济时代,影响因素主要是气候资源、土地资源定、水资源等自然要素;而到了后工业经济时代,除了自然要素外,各种科技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大。由此可看出,随着产业结构的演进,经济部门越来越多,发展水平越来越高,则影响演进的因素也必然趋于复杂。
二、综合题
8.下图分别示意我国甲、乙局部区域。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甲地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从自然因素方面评价其发展条件。
(2)分别指出甲、乙两区域铁路建设的限制性条件。
(3)简述近年来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对乙地柑橘生产的有利影响。
【答案】 (1)有利条件:温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地形平坦,耕地面积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不利条件:热量不足;土壤积水严重。
(2)甲区域冬季雪灾频发;沼泽广布,有季节性冻土分布。乙区域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形起伏大;台风、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发。
(3)交通条件的完善与保鲜冷藏技术的改进,扩大了乙地柑橘的市场范围;生物技术的推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提升了柑橘的品质与产量。
00能 力 提 升
一、单项选择题
荔枝原产于我国亚热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环境,冬季不耐低温霜冻。下图为广东省荔枝生产适宜区(Ⅲ)、次适宜区(Ⅱ)、不适宜区(Ⅰ)区划图,读图回答1~2题。
7
1.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 A )
A.气候 B.土壤
C.市场 D.水源
【解析】 依据材料可知,荔枝生产主要受气候条件影响,则划分荔枝生产适宜区的主要指标是气候。
2.Ⅰ区被划为荔枝生产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 D )
A.光照弱 B.降水少
C.多大风 D.低温冻害
【解析】 荔枝生长过程中,冬季不耐低温霜冻,而图中Ⅰ区在三个区域中纬度位置最高,则该区域划分为不适宜区的主要原因是冬季易出现低温冻害。
(2018·四川成都模拟)乌恰县一户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克孜吉别克家转场路线,这4个牧场都在玉奇塔什草原及周边范围内,它们都位于不同高度上。据材料完成3~5题。
3.牧民克孜吉别克家的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是( A )
A.地形 B.气候
C.水源 D.市场
4.4个牧场中位于海拔最高的是( D )
A.乌鲁克恰提乡草原牧场 B.阿热克托热克草原牧场
C.喀什喀苏草原牧场 D.硕热克草原牧场
5.从玉奇塔什草原的地理位置看,距离下列国家最近的是( B )
A.哈萨克斯坦 B.吉尔吉斯斯坦
C.塔吉克斯坦 D.巴基斯坦
【解析】
7
第3题,不同的海拔高度气温、降水条件不同,造成牧场的季节差异。所以,地形是转场牧业形成的主导因素。第4题,6~8月是当地最热的季节,放牧在海拔最高的牧场。所以,硕热克草原牧场海拔最高。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玉奇塔什草原靠近中国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国界线。
(2018·西安一中模拟)下图为某城区发展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6~7题。
6.该城区由Ⅰ到Ⅱ的发展过程中( C )
①交通运输方式增多 ②经济发展水平提升 ③区域开放程度提高 ④区域环境质量改善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7.该城区工业( B )
①产品联系紧密 ②技术协作密切 ③规模效应增强
④企业竞争激烈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解析】 第6题,Ⅱ与Ⅰ相比,高速公路数量增加了,但交通运输方式并没有增多,①错;Ⅱ工厂增多,并且新增了高速公路,说明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区域开放程度提高,②③对;工厂数量增加,使当地环境质量下降,④错。第7题,该城区的服装厂、制药厂、灯具厂、电子厂之间的产品联系并不紧密,技术上也没有多大关联,①②错;服装厂的数量增加,企业间形成竞争,说明该城区工业规模效应增强,③④对。
二、综合题
8.“民以食为天”,粮食生产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结合“我国商品粮基地生产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7
(1)我国商品粮基地20世纪80年代主要分布在南方(南方或北方);2000~2003年主要分布在北方(南方或北方)地区。
(2)对比分析甲、乙两图中A、B两商品粮基地的主要差异。
地区
自然地理环境差异
区域经济发展差异
地理环境要素
特征表现
A商品粮基地
气候类型
温带季风气候
旱地耕作业,一年一熟
降水变化
自东向西减少
由东向西的农作物依次为:水稻→玉米→谷子
土地条件
黑土为主,耕地集中连片,人均水平高
农业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矿产资源
石油丰富
重工业基地
B商品粮基地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水田为主,一年两熟到三熟熟
降水变化
从南向北减少
水面减少,影响农业产值构成
土地条件
水稻土较肥沃,耕地分散,人均水平低
生产规模小,粮食商品率低
矿产资源
贫乏
依靠进口资源发展工业,商业贸易较发达
7
(3)试分析B商品粮基地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让位于A地区的主要原因。
【答案】 (3)B地区由于河网密布、地形破碎,生产规模小,城市发展快,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使其粮食的商品率低,进而导致其在全国的粮食生产地位下降。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向北方转移的趋势,这和我国的科技、经济发展、社会需求等多种因素有关。A是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商品粮基地,该区地广人稀,耕地集中连片适于大型机械化生产,又分布有肥沃的黑土,因此粮食的商品率很高,并逐步取代了长江三角洲(B)在全国的“粮仓”地位。而B地因地理位置优越,弥补了其资源短缺的不足,商业贸易、综合性的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进程很快,人口分布稠密,再加上该地受水文状况的限制,土地较为分散,生产规模较小,因而粮食商品率较低,在全国的“粮仓”地位逐渐丧失。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