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新方向——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前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2018·湖南益阳质检)五四运动领袖之一傅斯年曾指出:“五四运动过后……有觉悟的添了许多,就是那些不会自己觉悟的,也被这几声霹雷吓得清醒。……以后是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我们在这个时候,处这个地方,自然造成一种新生命。”这说明五四运动 ( )
A.揭开了近代社会变革的序幕
B.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
C.实现了对社会的深层次改造
D.推动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
解析:材料表明,五四运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唤醒了民众,使中国进入“社会改造运动的时代”,说明五四运动推动了中国革命面貌的变化,故D项正确。近代社会变革开始于鸦片战争,A项错误;材料体现出五四运动提高了广大民众的思想觉悟,但不全面,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五四运动改造社会的程度,C项错误。
答案:D
2.据下图所示,1905年和1921年后革命次数出现相似状况的直接原因是( )
A.革命政党的推动 B.社会经济的发展
C.民主思想的传播 D.维新力量的衰落
解析:1905年和1921年分别成立了主张以革命改造中国的两个政党——中国同盟会和中国共产党,直接导致了革命次数的大幅度上升,故
9
A项正确。1905年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阶段,1921年欧洲列强卷土重来,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重创,B项错误;1905年前后是近代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传播,1921年后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传播,C项错误;维新力量的衰落是导致1905年后革命次数上升的原因,与1921年后革命次数的上升无关,D项错误。
答案:A
3.1928年底,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建立了赤白贸易线,通过各种渠道,向白区输出苏区盛产的竹木等。后来又设立了对外贸易机构,派人到白区进行贸易,也保护来苏区进行贸易的白区商人。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在于( )
A.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
B.赢得农民对根据地的支持
C.缓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分歧
D.打击地方土豪劣绅的势力
解析: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国民党为了围剿红军,对苏区进行封锁,根据地物资供应十分困难,材料中的这些措施的作用主要是打破敌人对根据地的封锁,故A项正确;材料主要说的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农民问题,故B项错误;1928年处于国共对峙时期,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说的根据地的贸易政策,没有涉及地方土豪劣绅,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8·山东聊城质检)某学者认为,历时两年的长征,中国共产党坚持把自己的命运与中华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把军事上的战略转移与政治上的战略转变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转折。该学者意在说明 ( )
A.中共在长征中面临双重阻力
B.长征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起点
C.长征是中共的北上抗日方针
D.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
解析: “长征促进了中国革命形势好转”,一方面指的是长征使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另一方面指的是长征又促使国共两党逐渐由敌视对峙走向团结抗日,有利于贯彻北上抗日方针,故D项正确。
答案:D
9
5.(2018·福建宁德模拟)毛泽东认为,1935年的“一二·九”运动是“抗战动员的运动,是准备思想和干部的运动,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有着重大的历史意义。”“一二·九”运动之所以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主要是指其 ( )
A.配合了红军北上抗日的行动
B.打击了国民政府的妥协退让政策
C.揭露了日本侵略中国、吞并华北的图谋
D.宣传了中共“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抗日主张
解析:据材料可得“一二·九”运动之所以是“动员全民族的运动”,主要指其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尤其在于它促进了国共合作抗战。“停止内战,一致对外”反映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旨,故D项正确。
答案:D
6.(2018·江苏苏锡常镇联考)1944年11月,美国总统特使赫尔利访问延安后,对外宣称:“国民政府和国民党所秉持的原则与中国共产党所秉持的原则之间,即使有所分歧的话,分歧也不是很大。” 当时国共两党的原则中“分歧”最小的是( )
A.抗战进行到底 B.军队上交国家
C.建立联合政府 D.推行政治民主
解析:1944年在抗战期间,国共分歧最小的是抗战到底,故A项正确;抗战期间,军队是否上交国家国共两党存在严重分歧,故B项错误;抗战期间共产党赞成建立联合政府,国民党赞成建立一党专政的政府,故C项错误;抗战期间,共产党主张推行政治民主,国民党主张一个政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故D项错误。
答案:A
7.1940年8月26日,中国第一战区司令长官卫立煌致电朱德:“顽寇陆续增兵,企图扫荡华北,截断我西北国际交通,兄等抽调劲旅,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至深佩慰。”该电文证明 ( )
A.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
B.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
C.敌后战场在抗战中起了重大作用
D.敌后战场的抗战支援了正面战场
9
解析:根据材料中时间“1940年8月26日”,地点“华北”,可知卫立煌称赞的是八路军在华北地区主动出击日军的百团大战,该电文本身不能表明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同时也不能证明敌后战场成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故A、B项错误;百团大战是八路军在敌后战场发动的一次大规模战役,“事以迎头袭击,粉碎其阴谋毒计”表明百团大战有力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在抗战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故C项正确;电文中并没有提到正面战场,故D项错误。
答案:C
8.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幅度约有四分之三,1926年轻工业产品的出口则增加了一倍多。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13.7%,1936年则增至47%。这反映了 ( )
A.一战后轻重工业协调发展
B.中国对外贸易处于顺差
C.中国工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D.中国经济结构趋于平衡
解析:近代我国的民族工业一直没有呈现出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故A项错误;这一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处于劣势,因此不是贸易顺差,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中我国轻工业出口的增加和机器进口的增加,说明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故C项正确;我国的经济结构仍是以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C
9.(2018·湖北八校高三联考)下表为1935~1937年中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指数表。促成这一时期贸易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出口
出口指数
进口
进口指数
1935
576
61.7
941
62.4
1936
706
75.6
953
63.9
1937
838
89.7
771
64.7
——摘自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述略》
A.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B.中国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
C.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
D.经济危机对西方经济的打击
解析: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民族工业得到较快发展,材料中进口减少、出口增多就是民族工业发展的表现,故C项正确。
9
答案:C
10.(2018·山东烟台模拟)从1937年8月到11月,上海一地共迁出民营工厂148家、机器设备12 400多吨、工人2 100多名。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 “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这说明 ( )
A.工业不平衡格局得到改变
B.国民政府干预经济发展
C.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
D.近代民族工业大量倒闭
解析:据材料“中国著名的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将这一时期中国工矿企业的大举内迁形象地比喻为‘中国实业界的敦刻尔克’”,并据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可以得出战争改变了民族工业布局,故C项正确。
答案:C
11.中共创始人李大钊曾说:“在经济落后的半殖民地的中国,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因此,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此材料意在说明 ( )
A.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
B.农民将是中共革命的最大障碍
C.中国革命必须铲除封建小农经济
D.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
解析:根据材料“农民占人口的90%以上”和“当我们估计革命力量时,我们必须强调农民是一个重要部分”得出中国革命依靠的主要力量是农民,故A项正确;农民将是中共革命的最大障碍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中国革命必须铲除封建小农经济与“农业依然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中国的革命必须依靠无产阶级,故D项错误。
答案:A
12.(2018·广东深圳模拟)1920年9月出版的《新青年》第八卷第六号(右图),封面设计了一个地球图案,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该寓意( )
9
A.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的肯定与否定
B.暗示《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
C.象征国共两党准备第一次合作
D.表达出“以俄为师”的思想
解析: 当新文化运动开展得如火如荼之时,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8年,李大钊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等文章,他主张学习俄国,改造中国,李大钊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与材料中“从东西半球伸出两只手紧紧相握,代表了革命团结的力量”相符,故D项正确。
答案:D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5分,第14题12分,共37分)
13. “改订新约运动”是南京国民政府的重大外交举措,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28年6月,北伐军进入北京,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的中央政权。当时有部分不平等条约已经满期,英美等国家表示愿意放弃部分在华特权。为树立形象的需要,国民政府认为:“对于一切不平等条约之废除,及双方平等互尊主权新约之重订,久已视为当务之急。”7月,南京国民政府外交部部长王正廷提出了“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协定与惯例的前提下,运用大胆而强烈的手段,在革命精神与群众运动的强大支持下,在胁迫性或半胁迫性的情况下,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的“革命外交”策略,这一策略被他誉为“于铁拳之外,罩上一层橡皮”。
——摘编自陈家晶《评南京国民政府之
改订新约运动》等
材料二 1928年7月~12月,在南京国民政府与列强签订的各种新条约中,美国、德国、英国和法国等西方国家都承认中国关税自主,且与中国在条约中的关系是平等互惠的。……但对于“在华领事裁判权”,只有比利时、意大利、丹麦等五个国家在新约中有条件地放弃了“在华领事裁判权”,如比利时提出“比(比利时)国人民应于现有领事裁判权之国半数以上承认放弃是项特权时也才放弃”。而美英等主要国家不是采取拖延的态度,就是提出种种苛刻条件来保持。列强强硬的态度,使谈判几乎没有进展。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内形势的骤变迫使中国的外交重心不得不发生转变。国民政府前期废除“在华领事裁判权”的交涉就半途而废了。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中华民国外交志(2)》
9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南京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原因并谈谈你对“革命外交”策略的理解。(10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欧美列强对待国民政府“改订新约运动”的态度及原因。(8分)
(3)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改订新约运动的历史影响。(7分)
解析:(1)第一小问原因,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第二小问理解,根据材料一“在不顾及过去及过去不平等的条约……以达到我国外交谈判的目的”,从目的和手段两个方面可以理解“革命外交”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斗争目标,带有革命性;但采用非暴力的手段,用温和的谈判方式。(2)第一小问态度,根据材料二可以看出其态度是对政治与经济要求区别对待(政治上强硬,经济上配合);主要大国与小国态度有别;第二小问原因,其维护领事裁判权是为了维护其在华的利益;其在经济上对中国配合是因为中国经济水平与列强差距大,威胁小;不同国家态度不同是因为列强在华利益不同。(3)从积极和局限两个角度分析,积极方面从政治、外交、经济上分析,局限性从改订新约的目标没有实现方面考虑。
答案:(1)原因:北洋军阀政府承认不平等条约有效;北伐胜利,南京国民政府成为全国性中央政权,地位提高;部分不平等条约到期;南京国民政府意图通过外交进取树立形象;孙中山“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力量增长;五四运动后,中国人民族意识增强,掀起爱国运动;列强对华政策发生改变,为“改订新约运动”提供了可能;一战后,世界民族自觉潮流创造了较为宽松的国际环境。(回答出其中三点即可)
理解:以废除不平等条约为斗争目标,带有革命性;但采用非暴力的手段,用温和的谈判方式。
(2)态度:对政治与经济要求区别对待(政治上强硬,经济上配合);主要大国与小国态度有别。
原因:维护列强在华利益;中国经济水平与列强差距大,威胁小;列强在华利益不同。(回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3)影响:改订新约运动有其积极、进步的一面。它顺应了时代潮流和民意,废除了部分不平等条约,使中国收回部分主权;实现了中国外交的重大突破;保护民族经济,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是,改订新约运动的目标没有完全实现,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4.(2018·湖北重点高中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9
材料一 1931年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三省。之后又把侵略矛头指向了华北。蒋介石于1931年9月21日召集国民党中央常务委员会紧急会议,商讨对日方略。主张以日本侵占东北的事实,先行提出于国际联盟与签订非战公约诸国,诉诸公理,同时团结国内,共赴国难,忍耐至相当程度,乃出于最后自卫之行动。“要求国人镇静忍耐,努力团结,准备自卫,并信赖国联公理处断。”中国共产党适时提出联合全国各种军队一致抗日的主张,全国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当时身处华北抗日前线,驻守长城防线、察绥地区的国民党军以及长城内外的义勇军,激于民族义愤,先后进行了长城抗战、察哈尔抗战及绥远抗战,以血肉之躯推动了中国局部抗战的发展。
材料二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民族抗日战争终于爆发了。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发表声明:“中国今日郑重声明,中国之领土主权,已横受日本之侵略;国际盟约、九国公约、非战公约,已为日本所破坏无余……中国决不放弃领土之任何部分,遇有侵略,唯有实行天赋之自卫权以应之。”1937年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全国性抗日战争迅速展开。
——据百度百科整理
根据上述材料,指出两则材料中的一个变化,并结合当时的国内外历史知识论述其原因。(12分)(要求:根据材料写出变化,史论结合)
解析:根据两则材料可以从国民政府抗战态度的转变、抗战规模的壮大角度得出变化,然后根据材料相关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即可。
答案:示例一
变化:国民政府的抗战态度由保守、消极变为积极、坚决抗日。
原因: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侵华处于局部地区,国民政府没有足够重视,而是把政策重点放在稳定国内局势,镇压共产党势力上。同时把希望更多寄托于国际力量——国联的干预上。
1937年后,日本全面侵华,意图消灭国民政府。尤其是对长江流域的侵略,威胁到国民党统治中心地区。加之全国民众的要求,还有国际上对法西斯侵略威胁的重视,故而态度日渐积极。
总之,日本对中国侵略的加深,激化中日之间的矛盾,国民政府的态度随之发生重大变化。
示例二
变化:由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
原因:
9
20世纪30年代初,日本对东北侵略,国民政府没有明确坚决抗日的态度。而中国共产党坚决抗日,派干部进入东北组织抗日游击队并且发展成为东北抗联,成为东北抗战的主力。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使东北民众也组织义勇军,国民党内爱国将领也进行抗日,局部抗战逐渐发展。
1937年之后,日本全面侵华,国民政府根本利益受到威胁。中国共产党代表的爱国主义力量不断推动,尤其是一二·九运动掀起抗日救亡新高潮。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利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中共以民族利益为重,做出重大让步,由政府主持的全国性的抗日迅速展开。
总之,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中国各界力量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由自发、局部抗战发展成为政府组织的抗战,最终取得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说明:如有其他意见,或者用其他理由说明,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