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 物质的检验、提纯和推
断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一、物质的检验
1.类型
物质的检验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物质的鉴定和物质的鉴别。
(1)物质的鉴定。
根据物质特有的性质确定是否为该物质。
(2)物质的鉴别。
根据物质性质的差异,将物质一一区分开来。
①物理方法:根据组内物质的物理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
例如,Na2SO4溶液和CuSO4溶液(颜色);CO2和NH3(气味);浓硫酸
和浓盐酸(挥发性)等。
②化学方法:利用组内各物质化学性质的差异进行鉴别,即依据
物质间反应时所产生的特殊的现象,如变色、产生气泡、生成沉淀
等。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③物质鉴别的思路。
对于不用试剂的鉴别题要从被鉴别物质的物理性质(如颜色、气
味)寻找突破口,从而鉴别出一种试剂,然后再用这种试剂与其他物
质间的两两反应出现的不同现象去鉴别其他试剂。
④解题方法:先取样,再操作,观现象,得结论。
2.原则
物质检验的原则为:方法力求简单、试剂消耗要少、现象直观明
显、防止干扰。
3.步骤
物质检验的一般步骤为:先用物理方法、后用化学方法。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4.方法
(1)常见气体的检验方法及现象。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2)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及现象。 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3)日常生活中物质的特定检验方法。
①棉织品、毛织品、化纤织品的鉴别,分别燃烧会产生不同现象
:棉织品燃烧产生棉花燃烧的气味,没有熔珠;毛织品燃烧产生与毛
发燃烧相同的气味,没有熔珠;化纤织品燃烧产生与石油燃烧相同
的气味,燃烧处有熔珠。
②硬水、软水的鉴别:用肥皂水鉴别。
③化肥的鉴别:磷肥呈灰白色,铵态氮肥有氨味。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二、物质的推断
1.原理
根据已知实验现象或物质间的转化关系进行分析推理。
2.突破口
物质推断的常见突破口为:沉淀、气体、特征颜色、特征反应等。
3.主要类型
(1)涉及物质鉴定的推断;(2)涉及物质鉴别的推断;(3)涉及物质分
离、提纯的推断。
4.常见题型
(1)文字叙述题;(2)两两组合实验题;(3)迷宫(或几何图形)转化题
;(4)综合实验装置图形题;(5)实验推断结论评价题。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5.解题思路 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注意突破口的选择:
①颜色特征。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②沉淀物特征。 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6.物质推断的一般方法
(1)一点击破,顺逆推断。
抓住“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用顺向、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
断,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2)相遇组合,对比推断。
采用类似数学中的“相遇”方法用图中列出的各物质反应次数,再
由各物质的性质及反应规律列出各物质反应次数,然后对号入座推
断出各物质。
(3)提出假设,讨论推断。
在分析题目所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假设后进行反复验证,逐步
缩小范围,排除不合题意的结论。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三、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1.分离:物质的分离是指运用合适的化学或物理方法把混合物里
的几种物质分开,得到各种成分的纯净物质的过程。
2.提纯:物质的提纯是指运用合适的化学或物理方法把某物质中
含有的少量杂质除去而得到纯净物质的过程。
3.方法:物质的分离和提纯的原理是根据混合物中各物质的物理
性质或化学性质的不同进行分离或提纯。
(1)物理方法。
①过滤法:适用于液体和不溶于液体的固体的分离及可溶性固体
和不溶性固体的分离,如粗盐的提纯。
②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有明显差异的两种可溶性固
体的分离,如KNO3和NaCl的分离。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2)化学方法。
①生成沉淀法:将混合物中某种成分与某一试剂反应生成沉淀而
分离出来。
②生成气体法:利用混合物中某种成分与某一试剂反应生成气体
而分离出来。
③转化法:将杂质用化学试剂转化为待提纯物。
(3)分离和提纯的区别。
分离:将混合物中各物质分开,要保留其中各种物质,且要恢复到
原来的状态。
提纯:需加入试剂除去杂质,被提纯物质必须恢复原状态且不能
引入新杂质。专题知识整合专题知识整合
一 二 三
4.注意:(1)分离提纯的方法中优先考虑物理方法,如过滤、蒸发、
结晶等。
(2)所选试剂或方法能将杂质除尽,不能带进新的杂质。
(3)分离提纯过程中,被提纯的物质已转化为其他物质,分离后应
将其复原回来。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一 物质的检验
【例1】下列各组溶液,不用其他试剂无法鉴别的是( )
A.H2SO4 NaCl Na2CO3 CaCl2
B.HCl NaOH CuSO4 MgSO4
C.Na2CO3 K2SO4 BaCl2 HCl
D.NaNO3 HCl CaCl2 KOH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解析:碳酸钠能够与硫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与氯化钙反应
产生碳酸钙沉淀,因此四种物质两两混合,既能够产生沉淀又能够
产生气体的是碳酸钠,能够与碳酸钠反应产生气体的是硫酸,与碳
酸钠反应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钙,剩下的是氯化钠,故A可以鉴别;根
据物质的颜色,首先鉴别出硫酸铜,然后将硫酸铜与其他三种物质
混合,能产生蓝色沉淀的是氢氧化钠,然后将氢氧化钠和剩下的两
种溶液混合,能够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镁,无明显现象的是盐酸,
故B可以鉴别;氯化钡与硫酸钾、碳酸钠反应均能产生沉淀,故能与
两种物质产生沉淀的是氯化钡,不与氯化钡反应的物质为盐酸,向
其他两种物质中滴加盐酸,有气体生成的为碳酸钠,无现象的为硫
酸钾,故C可以鉴别;四种物质两两混合均没有明显现象,因此D不能
鉴别。
答案:D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二 物质的推断
【例2】下列框图中的物质均为中学化学常见物质,其中A是大
理石的主要成分,B是黑色粉末,H是蓝色沉淀。如图是它们之间的
转化关系,请回答:
(1)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B ,C ;
(2)写出F+G→H的化学方程式: ;
(3)写出物质E的一种用途 。 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解析:根据A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可知,A是碳酸钙,A在高温下
又会生成C和D,D能够与水反应产生E,E能够与碳酸钠溶液反应,所
以C是二氧化碳,D是氧化钙,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E就是
氢氧化钙,氢氧化钙与碳酸钠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B是黑色
粉末,H是蓝色沉淀,因此H是氢氧化铜,B是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
应产生硫酸铜和水,硫酸铜与F反应产生氢氧化铜沉淀,因此F是氢
氧化钠溶液。
答案:(1)CuO CO2
(3)改良酸性土壤等(合理即可)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考向三 物质的分离和提纯
【例3】下列除去杂质的方法中正确的是( )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
解析:本题考查应用物质性质除杂的内容。解答本题的关键应
明确两点:(1)题中所涉及物质的基本性质;(2)所选试剂只能与杂质
反应,与主体物质不反应,且不能引入新的杂质。A中,碳酸钙只与
盐酸反应,且能生成氯化钙,同时碳酸钙不溶于水,反应完成后过滤
即可得到纯净的CaCl2溶液,故A正确;B中,盐酸不与KCl反应而能与
主体物质KOH反应,故B不正确;C中,硝酸钙与碳酸钠反应能除去氯
化钠中的碳酸钠,但又生成了新杂质硝酸钠,故C不正确;D中,CO能
与氧化铜反应被除去,但又生成CO2杂质,另外在有氧气的情况下
,CO受热易发生危险,且氧气还能与生成的灼热的铜反应,故D不正
确。
答案:A专题知识整合 热点考向例析
考向一 考向二 考向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