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4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带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4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带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短文三篇 ‎                                         ‎ ‎(一)作者简介 生平经历 蒙田(1533—159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的人文主义者,6岁时入塞恩中学,受过极严格的古典教育,从13岁起学法律,后曾游历欧洲许多地方,并当过波尔多市长。‎ 帕斯卡尔(1623—1662),16岁时发现著名的帕斯卡尔六边形定理,17岁时写成《圆锥曲线论》。1642年他设计并制作了一台能自动进位的加减法计算装置,被称为是世界上第一台数字计算器,为以后的计算机设计提供了基本原理。1654年他在无穷小分析上深入探讨了不可分原理,得出求不同曲线所围面积和重心的一般方法,并以积分学的原理解决了摆线问题,于1658年完成《论摆线》。他还制作了水银气压计,写了液体平衡、空气的重量和密度等方向的论文。自1655年隐居修道院,写下《思想录》等经典著作。‎ 富尔格姆,在他的经历中,当过干活的牛仔、民歌手、IBM公司推销员、专业画家、教区牧师、酒吧调酒师、绘画教师。‎ 作品 蒙田:《随笔集》、《论文》三卷等 帕斯卡尔:《外省通信》《思想录》‎ 富尔格姆:《我需要知道的一切》《我一躺倒,身下就起火》‎ 评价 蒙田:法国著名散文家、思想家。‎ 帕斯卡尔: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思想家。‎ 富尔格姆: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 ‎(二)人物轶事 乡村贵族成长史 15‎ 蒙田的母亲是西班牙后裔,父亲是波尔多小贵族,任裴黎葛法官兼波尔多市长。自出生起,蒙田便成为父亲培养贵族计划的一部分,他把摇篮里的儿子送到城堡外的乡下,寄养在一个贫穷的伐木工家庭。这种让孩子接受“自然人”教育的做法,比卢梭提倡的早250年。3年后从乡下接回儿子,父亲又作出第二个惊人之举,聘请一位不懂法语的德国医生做儿子的家庭教师,并立下家规:凡有蒙田在场,只能讲拉丁语。不足20岁时,父亲为蒙田安排了一次壮丽的欧洲旅行,八个仆人护卫着这个公子哥儿,在欧洲大陆游荡了一年,不仅随身携带吃穿用和取暖等家什,甚至连做饭的炊具、烧茶的铁壶也是自家的东西。然而,这一趟豪华旅行下来,效果却适得其反。蒙田自惭形秽,他深信自己永远不可能融入欧洲王室那优雅富贵的上流社会。‎ ‎(一)背景链接 ‎1.《热爱生命》‎ 蒙田生活在16世纪中后期。在他生活的时代,哲人们深受宗教的束缚,鄙视生命,把生活贬低为“消磨时光”,“并且尽量回避它”,“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蒙田发现了其中的弊病,他把生活视为“自然的厚赐”,并声称“开心如意的生活是人生的杰作”。在《随笔集》中,他主张追求人生的幸福和快乐,做创造自己生活的主人,并且强调生命愈是短暂,我们愈要使之过得丰盈饱满。‎ ‎2.《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 帕斯卡尔所生活的17世纪的法国基本上还是一个封建农奴制国家,但新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已经在封建制母体之内滋长。这也就决定了当时的意识形态迟早会产生新的变化,在思想斗争领域内向先进的思想家提出了新的思想课题。帕斯卡尔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入了一种伟大的精神境界之中,对人及其精神、思想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3.《信条》‎ 随着时代的发展,美国社会的思想也日趋复杂。“上帝”已不复存在,生命的意义也模模糊糊;人们缺乏对自己的把握,也很难对他人不怀戒备;人仿佛与自然的生物界脱节了……在这种情况下,富尔格姆对人生、人的身心的自由、生存的价值、幸福、爱情、信任和同情心等进行了再发现和再解读,重新组装人的世界。‎ ‎(二)常识整理 Ⅰ.文学常识 随 笔 随笔,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写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言禁未开之社会较为流行的一种文体。‎ 随笔的突出特点是不拘一格,随意而谈,只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即可纵横恣肆、挥洒自如。当然,放开笔头不等于乱跑野马。写作随笔时,应如实道来,注意联系实际,促进人们心灵的交流。优秀的随笔,总那么可亲可信,就像是在拉家常。‎ Ⅱ.文化常识 ‎1.我将“度日”看做是“消磨光阴”‎ 15‎ 光阴:时间。古代指日月的推移,表示明亮与阴暗、白昼与黑夜,是古人对普遍自然现象的理解,后世即用以表时间。‎ ‎2.即使我自己到了垂暮之年也还是如此 垂暮之年:快要到或已接近人之晚年。垂:将,快要。暮:晚,老年。‎ 古代表示年纪的固定说法:‎ ‎20岁(男)——弱冠; ‎ ‎30岁(男)——而立之年; ‎ ‎40岁(男)——不惑之年、强壮之年; ‎ ‎50岁——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 ‎60岁——花甲、平头甲子、耳顺之年、杖乡之年; ‎ ‎70岁——古稀、杖国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 ‎ ‎80岁——杖朝之年; ‎ ‎80~90岁——耄耋之年; ‎ ‎90岁——鲐背之年; ‎ ‎100岁——期颐。‎ ‎                                         ‎ ‎(一)读准字音 Ⅰ.单音字 ‎(1)厚赐(cì)        (2)不堪(kān)‎ ‎(3)弥补(mí) (4)苇草(wěi)‎ ‎(5)乙烯(xī) (6)杯皿(mǐn)‎ ‎(7)茎叶(jīng) (8)推衍(yǎn)‎ ‎(9)清晰(xī)‎ Ⅱ.多音字 ‎1.组词辨析法 ‎(1)囊 (2)度 ‎(3)畜 (4)挨 ‎2.语境辨析法 ‎(5)从前,他在一个磨(mò)坊给地主干了二十多年活,受到的磨(mó)难简直不能提。‎ ‎(6)由于思想,宇宙没(méi)能吞没(mò)我,我却囊括了宇宙。‎ ‎(二)写准字形 15‎ ‎1. 2. ‎3. 4. ‎5. 6. ‎(三)用准词语 Ⅰ.明确词义 ‎(1)风和日丽:形容天气晴朗暖和(多用于春天)。‎ ‎(2)垂暮之年:快要到或已接近人之晚年。‎ ‎(3)枯燥无味: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4)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 语境辨析(辨析正误) 青年人,特别是青少年,一定要加强思想教育,如果疏于引导,就会稍纵即逝,有时很难挽救。等到了垂暮之年,想挽救也来不及了。‎ 辨析:“稍纵即逝”,稍微一放松就溜过去了,形容时间、机会等极易失去。这里理解为“稍微放纵就会走向邪路”,运用不当。“垂暮之年”运用正确。‎ Ⅱ.易混辨析 ‎1.赋予vs付与 课本原句 ‎  我对某些词语赋予特殊的含义。‎ 辨析 ‎“赋予”,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付与”,指拿出、交给(钱、物等)。‎ 即境活用 ‎  如今的昆明大观楼多了许多时代赋予的产物,原来的珠帘画栋、暮雨朝云都付与苍烟落照,只赢得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2.流失vs流逝 课本原句 ‎  我想凭时间的有效利用去弥补匆匆流逝的光阴。‎ 辨析 ‎  “流逝”,指像流水一样消逝。主要用于时光、岁月等。‎ ‎“流失”,①指自然界的矿石、土壤自己散失或被水、风带走,也指河水等白白地流掉;②泛指有用的东西流散失去;③比喻人员离开本地或本单位。‎ 即境活用 ‎  台北故宫博物院中珍藏着一棵翡翠白菜,是其镇馆之宝,很可能是慈禧陵中流失之物,但随着时间的流逝,慈禧陵中其他被盗珍宝到底去了哪里,谁也说不清了。‎ 第一步快读课文·明大意 ‎1.依据提示补充完整空缺内容。‎ 15‎ 明确:①“我”享受生命 ②享受生活的正确方法 ③思想形成人的伟大 ④人的尊严在于思想 ⑤童年生活的基本规矩 ‎2.第一篇文章的题目是“热爱生命”,为什么在最后一段说到死亡? ‎ 答:  ‎ 明确:一般人都害怕死亡,但作者却“随时准备告别人生,毫不惋惜”,因为“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用死衬托生命的珍贵。‎ 第二步精读课文·细揣摩 ‎1.了解西方随笔的文体特点,把握三篇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 ‎2.分析重点语句的含意并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3.学习从小事入笔、小中见大、平凡中寓深意的写作手法。     ‎ ‎(一)研习《热爱生命》,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1.“哲人”“我”“糊涂人”对生命分别是怎样认识的?‎ 答:  ‎ 15‎ 明确:“哲人”以为生命的利用不外乎将它打发、消磨,并且尽量回避它,无视它的存在,仿佛这是一件苦事、一件贱物似的。“我”觉得生命值得称颂,富有乐趣,认为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厚赐,它是优越无比的。“糊涂人”觉得一生枯燥无味,躁动不安,将希望全部寄托于来世而白白虚度此生。‎ ‎2.《热爱生命》中说:“生之本质在于死。”如何理解这句话?‎ 答:  ‎ 明确:这句话意思是说,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都是短暂的、有限的,总是要死亡的,是人人所不能避免的。这句话是从生命的终极归宿上来看待生命的,由此引出珍惜生命的话题。‎ ‎3.“因此只有乐于生的人才能真正不感到死之苦恼”一句有何含意?‎ 答:  ‎ 明确:珍惜生命,热爱生命,认真而充实地生活,善于享受生活中各种快乐的人就感到死而无憾,就不感到死的苦恼了。如果一辈子懒散拖沓,萎靡不振,不能积极乐观地对待生活,留有好多遗憾,临死时必然感到苦恼。因此,人在追求自己的生命价值时可以超越死亡。‎ ‎(二)研习《人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4.作者为什么要把人比喻成苇草?‎ 答:  ‎ 明确:目的是突出“思想”的重要。没有思想,人是“脆弱”的苇草;有了思想,人就成了高贵、有尊严的人。‎ ‎5.作者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原因是什么?‎ 答:  ‎ 明确:作者把思想看作人之所以为人,以及人超出其他万物的标志。因为人是高于自然的,在自然界中有着绝对的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思想精神上。思想可以超越自然、超越物质,可以通向无限,这使得人在自然中有了尊严,有了主宰世界的能力,所以说“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 ‎(三)研习《信条》,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6.“热甜饼和冷牛奶对你有好处”这句话意在告诉人们什么?‎ 答:  ‎ 明确:这一条是说人要懂养生之道,均衡营养,身体才会健康。‎ ‎7.作者在文中列出的十六条信条有什么意义?‎ 答:  ‎ 明确:对于应该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在社会生活中没有固定的衡量标准,一般人难以把握。作者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列出十六条信条,讲得机智、幽默,充满温情,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四)纵览三篇文章,思考并完成下面的问题。‎ ‎8.这三篇文章都是翻译文章,它们有什么相同点? ‎ 答:  ‎ 15‎ 明确:①都以小见大,选取作者亲身经历的生活小事或自己的情感体验来表达深刻的思想。②构思上平中见奇,大巧若拙。作者没有刻意构思,而让真情自然流露。③都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方面的最深刻的体验。④都短小精悍,语言朴实,思想深刻,启人心智。‎ 写作中如何运用以小见大手法 ‎[写法领悟]‎ 小事入笔,平凡中寓深意 ‎《信条》一文对幼儿园学到的日常小小信条进行了富有人生哲理的联系和探讨,揭示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启迪,使人顿悟人生之真谛。‎ ‎“以小见大”指从小的可以看出大的,指通过小事可以看出大节,或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在写作中指对形象进行强调、取舍、浓缩,以独到的想象抓住一点或一个局部加以集中描写或延伸放大,以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 在写作中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应注意什么呢?‎ ‎(一)细心观察生活,合理筛选材料 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来源,观察时尤其要注意生活中的细枝末节,一草一木,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观察,并用心去感受、思考、发现,从中找到共鸣,找到令人怦然心动、富有深刻含义的东西。‎ ‎(二)明确“以小见大”的几种类型,合理确定写作角度 ‎1.以小事见大 这一类的文章往往通过叙写生活中的一件小小的极其平常的事情阐述一个大的事理。‎ 15‎ 台湾著名女作家张晓风的《买橘子的两种方法》就是以小事见大的一篇典范之作。这篇文章取材于生活小事——买橘子,“我买的每一个橘子都带梗带叶。而且,我又专爱挑叶子极多的那种来买”,而公公买的却是光秃秃的一点枝叶都没有的那一种。“我”比较看重橘子的观赏价值,而公公看重的是橘子的食用价值。“我”没有自以为是地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公公,而是在说明自己选择连枝带叶的橘子的理由后,又入情入理地分析了公公选择光秃秃的橘子的心理原因。他选没有梗叶的橘子买,是因为梗叶这些东西占重量,买三斤带梗叶的橘子等于少买了一个橘子,划不来。公公这样做、这样想,自有其道理。因为“公公那一代是从贫穷边缘挣扎出来的,对他来说,如果避开枝叶就可以为家人争取到多一枚的橘子,实在是开心至极的事。他把这‘买橘秘笈’传授给我,其实是好意地示我以持家之道。公公平日待人其实很宽厚,他在小处扣省,也无非守着传统的节俭美德”。正是基于这些原因,“我”没有把自己买的非常满意的橘子拿出来给公公看,而是“悄悄地把自己买的带叶橘柑拎进了自己的卧房”。“我”的举动,“我”的宽容,来自善解人意,然而善解人意则是由于“我”善于换位思考。正如“我”所言,“我对他也对”,真理往往不止一个。这就生发出一个“大”的意旨:为人应善解人意,换位思考,应该有宽广豁达的胸襟气度,这样才能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2.以小物见大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写园中蜂儿、蚂蚁、瓢虫、蝉等小昆虫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着、活动着,正是这些小动物向人们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地诉说着生命的美丽。这使“我”意识到:不管怎样微弱纤细的生命都有它自身的价值,都有属于它的欢乐、悲伤及情趣,这是任何其他生命都无法替代的。最终,“我”从这些小生灵身上找到了答案:虽然残疾,但不能一味消极地想到死,而应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死亡,进而获得顽强活下去的信心。作者能由一个小小的物,写到人和人生,写到对生命的感悟,真可谓物小而旨大。‎ ‎3.以小人物见大 这里的“小人物”是指在社会上不出名、没有影响的人。以小人物见大,即以生活中平凡的小人物为叙写对象,通过塑造小人物的形象,揭示其闪光的性格层面,彰显其伟大的人格,折射出底层人民的光芒,喻人以大道理,动人以大感情,从而起到激励、感化读者的大作用。‎ 美国作家欧·亨利在他的《最后的常春藤叶》中塑造了老画家贝尔曼这个小人物形象。他性格暴躁,酗酒成性,牢骚满腹,郁郁不得志。当他得知琼珊的病情和“白痴般的想法”后,“讽刺地咆哮了一阵子”,这凸显出他的善良。为挽回琼珊的生命,老人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冒雨踉踉跄跄地爬到离地面二十来英尺的墙上,颤抖着调拌黄色和绿色,施展他的艺术才能,画出最后一片常春藤的叶子,却因此得了肺炎而去世。他崇高的爱心、自我牺牲的精神由此得到了体现。作者借这个小人物歌颂了“穷苦朋友相濡以沫的珍贵友情和普通人的美好心灵”。‎ ‎4.以小细节见大 细节是对人物、环境的某一局部的具体描绘,或是对情节发展中某一细微过程的形象展示。‎ 丁海珍在《一笑》这篇文章中,于一瞬间敏锐地捕捉住了“灿烂的微笑”这个细节,并以其作为文章的主干,富有诗意地对其进行了描写。并通过这一小小细节揭示出了一个大的主题:至真、至善、至美的微笑能消除人的疲惫和失意,能给人以力量和希冀。‎ 请以“日子”为话题,运用“以小见大”的写法来写一个片段,阐发人生的哲理。(300字左右)‎ 答:  ‎ ‎ ‎ ‎  ‎ ‎ ‎ 15‎ ‎  ‎ 参考答案:记得小时候特别喜欢看挂在墙上的日历,厚厚的一本,不知不觉就变薄了,当父亲撕掉最后一张的时候,总会有一声叹息。我从来搞不懂这叹息是什么意思,我只知道日历撕完了,离我盼望的春节也不远了。换上了新的日历,我总会抢在父亲的前面撕,有时候还故意多撕一张,总幼稚地以为我撕快了,日子也变快了。现在再想:我们每个人的生命不就是不到一百本的日历吗?算算你手中储存的还有多少本?用那些还没有撕下来的日历厚度来测量我们生命的长度是否缺少了一点色彩,多了一点灰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而今当我也到了父亲当时的年纪时,我终于体味到父亲深深叹息中的含意了。‎ 天天用着电脑,日子在电脑的凝望中流逝,不禁想到:前人过去的日子,不就是我们生命中的退格键吗?那未来人的生命,不就是我们日子的延长线吗?我们每一个还活着的生命都是人类生命链条中的一环,这一环很短,但这一个链条永不间断。唯一不同的是作为个体生命的键盘当然是没有退格的,日子不能重复,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可轻视生命。‎ ‎                                         ‎ 一、积累妙用素材·让文笔更鲜活 ‎(一)这样积累素材 话题专辑——信条 ‎1.从教材中积累 信条就是信守的准则,是为人处世的标准,是一个人成功及健康的关键。富尔格姆说:“智慧并不在高等学府的大山顶上,倒是出自主日学校里孩子们玩的沙堆中。”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有东西大家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交还你捡到的东西,收拾好你自己的一摊子……这些信条是人们过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包括个人的健康习惯,正确处理与他人关系,对生活保持热情和兴趣,承认死亡以及注意观察周围事物等。幼儿园的信条,都可以应用到成年,实践于家庭、社会、生活、工作之中,甚至可以用到政府行为中。‎ ‎2.从历史中积累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贤相,清廉为民,堪称楷模。他在任职十多年间,励精图治,廉洁奉公,政绩卓著,百姓安居乐业。为什么身居丞相高位的他能如此受人爱戴,成为历代官员学习的榜样?原因就在于他终身恪守三个信条:位益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益厚而慎不取。也就是地位越高,就越要谦逊待人;官职越大,就越要小心谨慎;俸禄越高,就越要廉洁奉公。孙叔敖一生不图个人利益,为官吏们树立了一个严谨修身、克己奉公的好榜样,使楚国大治,成为万人称赞的好丞相。‎ ‎3.从现实中积累 15‎ 信条,是支撑人性的基石。有这么一位老人,为了一个承诺,一个生者对死者的承诺,一个不被外人所知的心灵上的承诺,放弃了梦想,牺牲了幸福,抛弃了亲情。他,就是曾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陈健,当年奔赴东北农村的上海知青,为了坚守自己当年的承诺,他坚持守护英雄金训华烈士之墓37年。古代义士一诺千金的人生信条支撑着他度过了孤寂的岁月,走过了漫漫人生路。‎ ‎4.从佳作中积累 雄鹰的信条是振翅高翔,所以看到广阔的蓝天,便更加自由而高傲;飞瀑的信条是一泻千仞,所以看到险绝的峭崖,便流银泻玉,灵动如龙;海燕的信条是乘风破浪,所以看到汹涌的巨浪,便引吭高歌,大气巍然。人,如果没有信条,就如那墙头的浮草,轻浮浅陋。‎ ‎(二)这样运用素材 富尔格姆对人生信条有过精辟的阐述,“我真正需要知道的一切,即怎样生活,怎样做事和怎样为人,我在幼儿园就学过……”这些信条是人们过正常合理生活所需要遵守的那些最基本的原则。王顺友,朴实得像一块石头,一个人,一匹马,一段世界邮政史上的传奇。父亲嘱咐他“不能让一份邮件丢失”,这个嘱咐便成了王顺友的人生信条。20年,他步行26万公里,相当于走了21回长征,绕了6圈半地球;20年,他没有延误一个班期,没丢失一封邮件,投递准确率100%。有了人生信条,他一路上放声高歌;有了人生信条,他总是以苦为乐。生活因人而美丽,人因信条而充实。愿我们每个人都能从他身上找到方向,汲取营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充实,更精彩。 ‎ ‎[领悟] 片段论述的中心是“生活因人而美丽,人因信条而充实”。作者首先援引富尔格姆人生信条的课文素材,巧妙进入议论话题,然后列举王顺友把父亲“不能让一份邮件丢失”的嘱咐作为人生信条的事例,从而顺理成章地归结出中心论点,最后,发出“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信条,将自己的生活装扮得更美丽,更充实,更精彩”的号召,简洁有力,值得借鉴。‎ ‎   ‎    ‎ 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 ‎  佳作赏析 15‎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有时候他遇到巉岩险阻,他愤激地奔腾了起来,怒吼着,回旋着,前波后浪地起伏催逼,直到冲倒了这危崖,他才心平气和地一泻千里。有时候他经过了细细的平沙,斜阳芳草里,看见了夹岸红艳的桃花,他快乐而又羞怯,静静地流着,低低地吟唱着,轻轻地度过这一段浪漫的行程。有时候他遇到暴风雨,这激电,这迅雷,使他心魂惊骇,疾风吹卷起他,大雨击打着他,他暂时浑浊了,扰乱了,而雨过天晴,只加给他许多新生的力量。有时候他遇到了晚霞和新月,向他照耀,向他投影,清冷中带些幽幽的温暖,这时他只想憩息,只想睡眠,而那股前进的力量,仍催逼着他向前走……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了大海,呵!他已到了行程的终结,这大海,使他屏息,使他低头,她多么辽阔,多么伟大!多么光明,又多么黑暗!大海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流入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海上蓬蓬的雨点中升起,飞向西来,再形成一道江流,再冲倒两旁的石壁,再来寻夹岸的桃花。‎ ‎《谈生命》是一篇美文,一篇如诗的美文。它美在意境。文章表达这种对生命的认识,依靠的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形象,是具有深刻意蕴的形象。作者用两个比喻来表达这种认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透过这些画面,读者能够联想到生命的各种状态,能够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形态的认识和理解。它美在韵律。这篇文章的韵律之美,主要表现在整体的结构上。开头是两个句子:“我不敢说生命是什么,我只能说生命像什么。”“不敢说”与“不能说”,“是什么”与“像什么”,两两相对,句式整齐而又稍加变化。它美在语言。首先表现为浓郁的抒情色彩,全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江水和小树以人的情感;其次是整句的运用,如写春水“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再次是描写的洗练和生动。‎ 写作借鉴 ‎1.学比喻 作者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用两个新颖的比喻,揭示出生命的真谛。不断流动的“一江春水”和不断生长的“一棵小树”给人一种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活力。‎ ‎2.学拟人 作者把“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它们的生命历程,深情地赞美了生命的丰富和深邃。‎ ‎3.学立意 15‎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生命又像一棵小树,他从地底聚集起许多生命力,在冰雪下延伸,在早春润湿的泥土中,勇敢快乐地破壳出来。他也许长在平原上,岩石上,城墙上,只要他抬头看见了天,呵!看见了天!他便伸出嫩叶来吸收空气,承受阳光,在雨中吟唱,在风中跳舞。他也许受着大树的荫遮,也许受着大树的覆压,而他青春生长的力量,终使他穿枝拂叶地挣脱了出来,在烈日下挺立抬头!他遇着骄奢的春天,他也许开出满树的繁花,蜂蝶围绕着他飘翔喧闹,小鸟在他枝头欣赏唱歌,他会听见黄莺清吟,杜鹃啼血,也许还听见枭鸟的怪鸣。他长到最茂盛的中年,他伸展出他如盖的浓荫,来荫庇树下的幽花芳草,他结出累累的果实,来呈现大地无尽的甜美与芳馨。秋风起了,将他的叶子,由浓绿吹到绯红,秋阳下他再有一番的庄严灿烂,不是开花的骄傲,也不是结果的快乐,而是成功后的宁静和怡悦!终于有一天,冬天的朔风把他的黄叶干枝,卷落吹抖,他无力地在空中旋舞,在根下呻吟,大地庄严地伸出臂儿来接引他,他一声不响地落在她的怀里。他消融了,归化了,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 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宇宙是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 要记住: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它说“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本文说理深刻,立意高远,与作者的人生感悟是分不开的,正是凭着对生命的激情,对生命的思考,作者才把抽象的生命幻化为一幅幅具体可感的画面,谱出了一首生命的赞歌。‎ ‎4.学整句 大量整句的使用,如文章中的“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便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便成了空壳!”一句,不仅增强了语势,而且生动形象地揭示了生命的真谛。‎ 二、研读品味经典·让积淀更丰厚 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 ‎——《大学·第九章》‎ ‎[翻译] 因此,能喜爱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点,厌恶某人又看到那人的优点,天下很少有这种人。‎ ‎[明理知义] 修养自身的关键是克服感情上的偏私:正己,然后正人。儒学的进修程序是由内逐步向外推展,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庭和家族,然后才依次是国家、天下。正因为首先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家(家庭和家族),所以才有一个首当其冲的克服感情偏私的问题。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家是永恒的话题。但是,如果你不排除偏私之见,修身正己以正人,你就不能管理好这个你所拥有的天堂和乐园,就会像有人所告诫的那样:“坏家庭无法养育我们纯洁的灵魂,倒有可能成为我们自掘的墓场。” ‎ 若赓断鹅 ‎(清)褚人获 明万历中,钱若赓守临江,有异政。有乡人持一鹅入市,寄店中后他往。还,索鹅,店主赖之,云:“群鹅我鹅也。”乡人不平,讼①于官。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莫不讶之②。食顷③,使人问鹅供不④‎ 15‎ ‎?答曰:“未。”又顷,下堂视之,曰:“状已供矣。”手指一鹅曰:“此乡人鹅。”众人怪之,守曰:“乡人鹅食草,粪色青;店鹅食谷粟,粪色黄。”店主服罪。‎ ‎[注释] ①讼:诉讼,告状。②莫不讶之:人们没一个不感到惊讶。③食顷:一顿饭的时间。④不:同“否”,没有。‎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公令人取店中鹅,计四只,各以一纸,给笔砚,分四处,令其供状。人莫不讶之。‎ 译文:  ‎ ‎ ‎ ‎  ‎ 参考答案:钱若赓命人取来店里的鹅,一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及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人们没有不感到惊讶的。‎ 参考译文:‎ 万历(明神宗年号)年间,钱若赓做临江郡的行政长官,有卓越的政绩。有个乡下人拿着鹅到集市上,寄存在客店中,然后去别的地方。这个乡下人回来后索要自己的鹅,店主抵赖,说:“这群鹅都是我的鹅。”乡下人不服,到衙门去告状。钱若赓命人取来店里的鹅,一共四只,各给它们一张纸及笔、砚,分在四个地方,让它们写供状。人们没有不感到惊讶的。一顿饭的时间,派人问鹅写完供状没有?差役回答说:“没有。”又过了一顿饭的时间,到堂下察看,说:“鹅已经招供了。”并指着一只鹅说:“这是乡下人的鹅。”人们感到很奇怪,钱若赓说:“乡下人的鹅吃野草,粪便的颜色是青色的;店主的鹅吃谷物粮食,粪便的颜色是黄色的”。店主于是认罪。‎ 张立宪,1987—1991年就读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著名出版人,作家。参与创办《足球之夜》《生活资讯》等杂志。曾任现代出版社副总编辑,并出版有个人著作《记忆碎片》,新版名字为“闪开,让我歌唱八十年代”。现任《读库》主编,跨工种作业,独立完成一本书的策划、组稿、编稿、设计、印刷、宣传、发行各环节,涉及编辑、美术、财务、公关、销售诸领域。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持续出版一种读书品牌《读库》的奇迹。2008年4月当选“思想推动中国——联想ThinkPad中国思想力人物评选”的十位中国思想力人物之一。‎ 张立宪还是老样子,穿一件简简单单的黑色T恤,不花哨,不玩虚的,倍儿精神,倍儿有范。就像《读库》,朴实无华,却以一人之力,创出中国出版界的品牌奇迹。被读者认为是“有趣、有料、有种”的“三有”好书。‎ 15‎ 央视著名主持人柴静是张立宪的密友,每年年底的《读库》座谈会,客串主持都是她。每次她来,看到满场的人群,没人大声说话,一人一本书,在那静静地看,她对张立宪说:“沉默得跟金子似的。”‎ 张立宪如今已是文化界的名人,他说:“很多事情只有做起来,才知道有多么难,多么复杂,里面有多么大的学问。而且随着我们视野的扩展,见到了很多其他地区、其他国家的同行做的事情,你就知道自己做得还很不够,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同行差得很远。”‎ 记者手头有一套张立宪当时在现代出版社主编的“梦工厂”系列中的几册:《大话西游》《之乎者也罗大佑》《昨日遗书》《家卫森林》……从周星驰到王家卫,一网打尽,走的是娱乐路线,其中,只《大话西游》就发行了30万册,《之乎者也罗大佑》出版时,正值罗大佑在内地第一次举行个人演唱会,引发的热潮可想而知。他说:“那时比较理想主义,希望编辑分工能够实行三三制:三分之一的时间工作编稿,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逛书店看书,剩下的当交际花去社交。”这“三分”政策其实就是张立宪自己的生活方式,他本人就一饭局狂人,2002年2月5日,他刚刚开始上网就在网上搞了一个秘密的论坛,叫“饭局通”,来的都是些相熟的朋友。张立宪说这也是被逼无奈:“我当时的一些作者老是拖稿,简直就是‘拖拉机’!这帮人整天沉迷网络,和网友打成一片,我怎么办?只好上网追杀,结果我自己也成了网迷,还得在论坛上发帖,说‘请你们吃饭,但带着稿子啊’。”‎ 离开现代出版社自立门户之后,他坚决执行自己的“三分”政策。和“三分”相对的,则是“三有”:“有趣,就是像疯狗一样把一件事琢磨得透,让你无话可说,拿出专业发烧友的精神来做这个事情;有料,就是不口水,努力在细节上、人物上、冲突上、故事上提供干巴巴的货料,因为我们觉得,只有事实是唯一确定的东西;第三是有种,要有一点驴脾气,做一点别人不愿做不敢做不想做的东西。”‎ ‎“三有”精神的第一个产品就是请东东枪采访和撰写对郭德纲的长篇报道。他说他不愿意做一些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大咖,还未成名立腕、恨不得人家来买他票好养家糊口的郭德纲就成了张立宪踅摸的理想对象。他知道东东枪已经听郭德纲的相声好几年了,熟,是采访郭德纲最合适的人选。于是,他向东东枪约稿,原则是:一、不遗余力,不计成本,不留遗憾;二、时间服从质量。这成为日后《读库》约稿的通则。‎ 这是一个人的杂志。他一个人构思,然后自己组稿、编辑,敲定纸张、开本、版式、装帧设计,可以说是事必躬亲,《读库》就是他的孩子。‎ 都说万事开头难,顺利地开了头以为万事大吉,没想到,困难在后头呢。《读库》做到第二年,财务报表上显示《读库》是盈利的,可是他却要出去到处借钱。当时股市红火,达到历史性的6 000多点,很多人都把钱投进股市,《读库》的回款就一拖再拖,他只好东拼西凑了12万元,支付用纸的费用,那时他的心情,真可以用“欲哭无泪”四字来形容。‎ 15‎ 他开始认真考虑要开网店,自己动手,丰衣足食。2008年2月20日,《读库》网店在淘宝开张,四十天后,《读库》评级已经是两颗钻石。到现在,直销已经占到《读库》全部销量的1/4。“这1/4就让我心里有底了。我可以跟发行商提条件:你要给我及时回款,你不应该给我退货,不应该有这么大的损耗——大不了我自己卖,不给你书。”‎ 现在每辑新的《读库》出版,都可以在排行榜上看到它的名字,它可以让全部作者在六天内收到稿费,小富即安的张立宪找到了一条出版人文读物的新路,一条令传统出版界的朋友羡慕嫉妒恨的新路。‎ ‎[人生教益]‎ ‎“梦想是什么?”“梦想就是一种让你敢于坚持、感到幸福的东西。”在张立宪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坚持,也看到了梦想,只是他觉得一切的梦想都要建立在踏踏实实的工作之中。张立宪认为,出版就是一本书一本书地做,只希望把当下的这本书做好,让它有一本书该有的样子。‎ 15‎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