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4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带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中语文必修4讲义单元检测课时训练(带解析共34套新人教版)》 共有 34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单元质量检测(三)‎ (时间:120分钟 满分:120分) 一、表达能力训练(25分)‎ ‎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经过一天的反复考虑,总经理最后还是对老家派来的人说:“你的这个不情之请让我很为难,过两天我再答复你吧。”‎ B.与其他选手不同的是,在面试中,他坦然地说:“我既不擅长唱歌,也不喜欢运动;除了画画,就别无长物了。”‎ C.人们会想:也许我并没有给那个应该爱我的人带来欢乐,也许会节外生枝——总而言之人们害怕这种爱会消失。‎ D.国人在海外奢侈品店“一掷千金”的派头,近来并不少见,难怪一些国外媒体发出了“中国正在购买世界”的惊呼。‎ E.将混凝土改为价格不菲的花岗岩所带来的效果显然是不容分说的,但把好好的花基和路沿石敲碎,就未免太浪费了。‎ 解析:选CD A项,不情之请:客套话,不合情理的请求(向人求助时称自己的请求)。使用对象不当。B项,别无长物:没有多余的东西,形容穷困或俭朴。用于指物质,非才能。属望文生义。E项,不容分说:不容许分辩。使用对象不当。‎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不同文化对冬至的解读不尽相同,通常都与假期、节日和宗教仪式有关,但无论如何解读,从这一天开始,北半球的白昼时间将越来越长。‎ B.实时性是以互联网为载体的重要特点,是通过图片、声音、文字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传播的。‎ C.相对于有分辨能力的成人而言,孩子很容易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所以对于家长来说,做好示范,更为至关重要。‎ D.树立崇高理想,强化廉洁意识,倡导清正观念,不放纵欲望,不贪图享受,不沉迷逸乐,拒腐防变就会不断提升。‎ 解析:选A B项,偷换主语,“实时性”不能作后半句的主语,可在“是通过图片”前加“新媒体”;C项,成分赘余,应删去“至关”或“更为”;D项,成分残缺,可在“拒腐防变”之后添加“的能力”。‎ ‎3.张华说话喜欢引经据典,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A.长江发生沉船事件,张华沉吟良久,感叹道:“真可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呀!”‎ B.爷爷生日寿宴上,张华激情洋溢地说:“‘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爷爷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我爷爷:生日快乐!”‎ 10‎ C.儿子想踢足球,张华让他学钢琴,几番争执后,张华摇摇头说:“这真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啊!”‎ D.朋友来访,张华走到小院门口迎接,说:“‘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欢迎你到我家来做客。”‎ 解析:选D A项,“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指事物总是向前发展,与语境不合。B项,“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指人60岁,与“古稀”矛盾。C项,“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指不要因为失去而伤心,要珍惜得到的东西,前后内容不对应。D项,“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指人热情地欢迎来访的朋友。‎ ‎4.下列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张三在山间小路开车,悠然地欣赏美丽风景时,迎面开来一辆货车,货车司机突然摇下窗户对他大喊:“猪!”他也摇下车窗回头大骂:“你才是猪!”刚骂完,张三的车便迎头撞上了一群过马路的猪。‎ A.不要误解别人的好意,那只会让自己吃亏。‎ B.在不明白情况之前,要先学会控制情绪。‎ C.人应该怀有善心,不要随意辱骂别人。‎ D.遇事要耐心观察,以免造成不好的后果。‎ 解析:选C 此材料主要是讲张三不假思考地把陌生人的好意提醒理解为骂人,结果却害了自己,强调不思考就误解别人。C项,“人应该怀有善心”理解有偏差。‎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或称之为“贬官文化”。____________地因人传,人因地传,两相帮衬,俱著声名。‎ ‎①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 ‎②过了一个时候,或过了一个朝代,事过境迁,连朝廷也觉得此人不错,就恢复其名誉。‎ ‎③这样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 ‎④他们亲热过的山水亭阁,也便成了遗迹。‎ ‎⑤于是,人品和文品双全,传之史册,诵之后人。‎ A.①②③⑤④       B.①③②⑤④‎ C.②①⑤③④ D.②①③④⑤‎ 解析:选B 本段文字主要陈述“贬官文化”,①句承“贬官”,应放在开头,③句承①句中“只好与山水亲热”,说“文品”,②句说“人品”,⑤句“人品和文品双全”是对③②句的总结,④句与“地因人传”相呼应,应放在最后。‎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 10‎ 在传统的人机交互系统中,用户身处真实世界中,通过鼠标、键盘、显示器等传统设备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世界进行交互,①            。而在新开发的虚拟现实系统中,用户被完全包裹在计算机生成的世界中,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仿佛融为一体。置身于虚拟世界中的用户,②            ,而是通过更为自然而友好的交互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互动。研究人员为了增强人机交互的效果,③            ,来更好地实时监测参与用户的行为,并对其行为作出反应。‎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需注意“瞻前顾后”,在把握文段结构的前提下参考前文和后文。①处,由文段的一、二句分别在说传统的和新开发的系统的特点,且内容上多处对应可知,①处应该参考第二句末尾“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仿佛融为一体”的内容进行思考,因内容与之相反,故可填写与“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完全隔离”类似的内容。②处,结合下句“而是……”可知,此处应用“不是/无需……”的句式且内容应与之相反,故此处应填写与“无需通过传统的交互设备”类似的内容。③处,结合后句表目的的句子“来更好地实时监测参与用户的行为,并对其行为作出反应”可知,此处应该填有助于此的具体做法,结合句意,做法应该是“优化参与用户行为的检测系统”。‎ 参考答案:①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完全隔离 ②无需通过传统的交互设备 ③优化参与用户行为的检测系统(答出一点得2分,答出两点得4分,答出三点得5分)‎ ‎7.每年五月的第二个周日为“母亲节”,为了宣传动员,同学们想了两个上联,请你根据所提供的材料对出下联。(4分)‎ 亲恩 才知恩 重如山 倍温馨 生当 长成 反哺千回 母亲叮嘱 ‎(1)母爱深似海,岂止怀胎十月; ‎ ‎ 。‎ ‎(2)幼时不晓事,妈妈唠叨总逆耳; ‎ ‎ 。‎ 参考答案:(1)亲恩重如山,生当反哺千回 ‎(2)长成才知恩,母亲叮嘱倍温馨(注意:内容意思一致,句式吻合)‎ 二、阅读能力训练(4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1题。(22分)‎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 10‎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8.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别的且不说罢”暗示“送去主义”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同时用“单是”落到“学艺上”,因为作者只对“学艺上”的知识了解更全面。‎ B.“不知后事如何”暗示反动当局借展览之名,行盗卖之实。 ‎ C.“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句中的“抛给”是接受者的自我安慰,自我粉饰,表面上很是得体,实际上暗含对对方的轻蔑、侮辱。‎ D.“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一词只是表现作者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并无其他含义。‎ E.“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这句话使用了反语这种讽刺手法。‎ 解析:选BE A项,用“单是”落到“学艺上”,目的是使论说内容更集中。C项, 对“送来”的解释内容错误地理解成“抛给”。D项,“摩登”一词除了表现幽默风趣的语言特色,还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风气的不满情绪。 ‎ ‎9.“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其中能否将“捧”“挂”分别改为“拿着”“展览”?说说你的理由。(6分)‎ 答:  ‎ ‎ ‎ ‎  ‎ 10‎ ‎ ‎ 参考答案:不能。“拿着”“展览”属于中性词,而“捧”“挂”则带有一定的奚落意味,从而能够刻画出“送去主义”者的丑恶嘴脸。‎ ‎10.选文第三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作者写这一段的主要目的是什么?(5分)‎ 答:  ‎ ‎ ‎ ‎  ‎ 参考答案:类比论证。旨在告诫“送去主义”的危害。‎ ‎11.作者在阐述“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6分)‎ 答:  ‎ ‎ ‎ ‎  ‎ ‎ ‎ 参考答案:一是先不谈“拿来主义”,却大谈“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表面上绕了个弯子,实际上是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二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是作为“拿来主义”的对立物出现的,与“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比,把“拿来主义”衬托得更加突出。‎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9分)‎ 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 季羡林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我们中国人确实从西方国家拿来了不少的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我们也拿来了不少的糟粕。‎ 我曾提出了一个主张:“送去主义”。意思是把中国文化的精华送到西方国家去,尽上我们的国际主义义务。我的根据何在呢?‎ 我们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四大发明是尽人皆知的,勿待赘言。至于无数的看来似乎是细微的发明,也出自中国人之手,其意义是绝不细微的。我只介绍一部书,人家一看便知,这部书是:阿里·玛扎海里的《丝绸之路》。‎ 然而,日往月来,星移斗转,西方兴起了产业革命,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影响遍及全世界。最早的殖民主义国家,靠坚船利炮,完成了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任务。后来的帝国主义国家,靠暂时的科技优势,今天制裁这个国家,明天惩罚那个国家,其劣根性至今没有丝毫改变。‎ 现在屈指算来,西方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已经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拿走了不少优秀的精华,但是,仍然有许多精华,他们没有拿走。比如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其中有糟粕,也有精华。眼前全世界大声疾呼 10‎ 的环保问题实际上是西方人“征服自然”的恶果,中国的“天人合一”思想,如能切实行之,必能济西方之穷。另外,改革开放,由计划经济转入市场经济而获得成功,对世界其他国家就很有借鉴的价值。‎ 这些东西如珠子在前,叫人家,特别是西方,却偏不来拿。怎么办呢?你不来拿,我们就送去。‎ 我们首先要送去的就是汉语。“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汉语是“王”。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国人要想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外国人要想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都必须首先抓汉语。因此,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首先送出去的也必须是汉语。‎ 此外,汉语本身还具备一些其他语言所不具备的优点。我在工作中发现:汉语是世界上最短的语言。使用汉语,能达到花费最少的劳动,传递最多的信息的目的,汉语之功可谓大矣。‎ 说来说去,一句话:我们要奉行“送去主义”,这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我们首先要送出去的就是汉语言文字。‎ ‎12.对文中“送去主义”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奉行“送去主义”,既有政治意义,也有学术意义。‎ B.由于中国的发展,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文化上,都领先于其他国家,所以要向外输出。‎ C.西方国家不但侵略别国,还面临着与自然界的各种矛盾,只有我们的文化才能拯救他们。‎ D.“送去主义”中最主要的任务就是要送去汉语言文字,因为这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解析:选A A项,从原文最后一段可以看出该项表述是正确的;B项,说在经济上和文化上领先于西方是错误的;C项,该选项属于故意拔高,夸大了中国文化的作用;D项,送去汉语言是基础,是关键,之后要以此为载体送去更多的内容,所以,其并不是主要任务。‎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 A.我们提倡“送去主义”,还因为我们要尽上在国际上的义务。‎ B.我们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贡献,早已被其他国家的人们所记载。‎ C.中国近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完全有“送去”的基础和资本,所以,我们要提倡“送去主义”。‎ D.因为汉语言的独特优势,所以,我们才提倡“送去主义”。‎ 解析:选D D项,把汉语言作为“送去主义”的唯一原因是错误的,夸大了汉语言的作用。‎ ‎14.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与鲁迅的“拿来主义”相比,本文的“送去主义”更体现了一种文化自信。‎ B.因为西方不知道如何拿,拿什么,所以,发展起来的我们才提倡“送去”。‎ 10‎ C.早在古代,我们就有“送去”的先例,所以,今天,我们完全能够自信地提倡“送去”。‎ D.真正的“送去”意义是重大的,不但可以让西方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还能解决他们许多问题。‎ 解析:选B B项,作为“送去”的原因,文中并未提到西方不知如何拿和拿什么的问题,所以是错误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4分)‎ 给生命配乐 侯建臣 ‎①有时候走在街上,总想哼一种调子。不管是什么调子,也不管跑调不跑调,就是很随便地哼,很投入地哼,哼着哼着,就发现原来那调子一直是和自己的脚步合拍的。哼着哼着,也就发现那调子原来也和自己的心跳声是合着拍的。‎ ‎②其实慢慢地发现,我们有时在干活的时候,有时在沉思的时候,有时在痛苦的时候,有时在快活的时候,总会有意无意地哼一哼。哼一种老调或者哼一种新调或者就顺着我们的心跳哼一种不是调的调。那调要是让别人听了实在难听极了,而我们那时觉得是那么动听。‎ ‎③那是真的动听,是全身感到舒畅的动听。那一刻就觉得是天底下没有什么比那种调子更让人觉得动听的了。而且我还发现一个人不管是烦恼的时候也好痛苦的时候也好,只要一哼起一种属于自己的调子,就会慢慢地变得开朗,眼前的路也就开阔起来。‎ ‎④我曾经好多次见过父亲一个人一边干着活,一边随意地哼着。父亲是一个木工,他一般戴着一顶很破的帽子,帽檐儿朝一边歪着,在帽子下面插着一支铅笔,他一边挥动凿子凿着木头,一边哼着调子。他在亮光下的影子显得十分生动。父亲的调子是那种很粗放的调子。我也曾经多次见过母亲一边收拾着家一边哼着,母亲哼得很细很细,被人听到了她就会不自然地笑笑。等人走了她就又开始哼了。其实那时我们的家是很困难的。父亲和母亲身上的担子也很重,可他们却会不时地哼出他们心底的旋律来,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但在他们一边干活一边哼歌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很美很美,他们是在从心底灿烂他们的人生,他们是在用心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很多年后,我一想到小时候见到的父亲和母亲一边哼歌一边干活的情景就忍不住在心中感动不已。很难想象一个能够很随意地从心底哼出歌的人会不热爱生活,会厌倦人世。‎ ‎⑤记得很小的时候,一个人天黑的时候要从一个很远的地方回家,因为路远,而且还要经过一块坟地,所以就很害怕。总感觉有什么东西就跟在自己的后面。于是在心里一遍一遍地说我是大人,好像是要告诉谁似的。但这一招并不起作用,因为自己的心里很清楚我并不是一个大人。就哼起了歌,哼得很响,在黑夜的旷野里就只能听到自己的歌了。那一刻似乎自己真的大了,那段路也在不知不觉中就走完了。‎ 10‎ ‎⑥在走那段路的时候,哼歌让我给自己创造了自信,使我从容地走过了一段本来就应该是很艰难的路。我就想父亲和母亲在哼歌的时候是不是也在为自己创造自信呢?在繁杂的生活面前他们肯定也会感到压力和沉重。但哼着哼着,那些东西就显得很轻很轻了。我曾经问过他们,母亲没说话只是笑着,而父亲则是在沉思什么的样子,他们要回答的一切就在他们的笑容里和沉思着的眸子里了。‎ ‎⑦生活就是这样,父亲和母亲用他们心中的旋律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了,倘若他们整日愁眉苦脸,很难想象我们当时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生活有时是一场大型交响乐,但生活有时又是很单纯的二胡独奏;生活有时是激越的,但大多数时间则是小河一样静静地流着。谁想让生活永远澎湃着激情那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而流动着的生活更能让人品出生活的真味,也更能让人陶醉其中。‎ ‎⑧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起码说明我们还是很看重我们的生命,说明我们的生命还有值得我们为此而干下去的东西。我们也就会活得有滋有味。而给自己的生命配了乐,我们的生命本身也就有了色彩,有了旋律,有了让我们走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⑨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 ‎1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的最后一句:“人需要的又是什么呢?”作者以此句作结,显得意味深长,事实上作者已在文中作了回答:人需要的不是物质,而是精神。‎ B.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一个人走夜路的情景,是为了与前面写父母的情景形成对照,并为后面的议论做铺垫。‎ C.这篇散文融记事、写人于一体,熔议论、抒情为一炉,情感真挚,语言华丽,尤其是文中多处运用了排比句,使得文章也像配了乐似的有了旋律。‎ D.文章第④段画线部分连用了五个“一边”,其中第三个“一边”出现在对父亲的肖像描写中,很传神地表现了“父亲”作为一个木工的职业形象;另外四个“一边”突出了父亲在劳动中自然而然地哼着“随意”的调子,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父亲对生活的热爱。‎ 解析:选D A项,“人需要的不是物质”错,应为“人需要的不仅仅是物质”;B项,“形成对照”分析不当;C项,“语言华丽”错,应为“质朴、平淡”。‎ ‎16.作者在文中说:“生活就是这样。”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这句话的具体含意。(5分)‎ 答:  ‎ ‎ ‎ ‎  ‎ ‎ ‎ ‎  ‎ 参考答案:人在生活中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压力,只要有信心和勇气,就能战胜它们,使沉重的生活变得轻松起来。‎ ‎17.根据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6分)‎ 10‎ ‎(1)从“乐于给自己的生命配乐”,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2分)‎ ‎(2)“父亲和母亲都是这个世界上很一般的人。”然而作者为什么“觉得他们很美很美”?(4分)‎ 答:  ‎ ‎ ‎ ‎  ‎ ‎ ‎ ‎  ‎ 参考答案:(1)看重生命、热爱生命。(2)因为他们即使在一种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也依然热爱生活,用哼歌的方式使他们的人生变得绚烂多彩(或用心来歌唱他们所正在过着的生活)。‎ 三、写作能力训练(5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50分)‎ 欧洲著名思想家阿尔贝特·史怀哲曾说:“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前总理温家宝也曾在中外记者见面会上说:“我们要有忧患意识,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同时,又要树立信心,信心就像太阳一样,充满光明和希望。”‎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根据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结合自身感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写作提示]‎ 这道作文题以名人言论为材料,内容简洁,指向明确,审题难度不大,但这不等于没有难度。要写好这篇作文,需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忧心忡忡”“要有忧患意识”,可提炼出忧患意识;“满怀美好的希望”“充满光明和希望”,可提炼出乐观情怀;“未来”则清楚地提示了写作的指向不应是回忆往昔;“我”意味着作文的主体意识,应写出个人的独特感悟。然后,要准确把握话题间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道材料作文暗含了关系型话题作文的特点。写作时,应准确把握“忧患意识”和“乐观情怀”两个话题之间的关系。切忌只谈“忧患”“乐观”或“希望”。最后,选择自己擅长的角度来写。‎ ‎[参考例文]‎ 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 阿尔贝特·史怀哲说过:“我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仍满怀美好的希望。”是啊,面对未来,我们不仅需要有忧患意识,立足现实看待未来,而且还要保持一颗怀有希望的心,对未来心存希望,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 10‎ 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需要立足现实,懂得居安思危。‎ 莫言,我国当代著名作家,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从而在中国乃至世界掀起一股“莫言热”。然而,值得大家欣慰的是,莫言并没有从此止步不前,他仍努力创作。他说,“莫言热”很快就会过去,我只是幸运得奖,若不勤奋致力于写作,文坛将没有我的地位。可见莫言现如今虽拥有至高荣耀,但面对未来,他仍有忧患意识,并不炫耀和张扬。‎ 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最重要的是要怀有希望。‎ 凡高,这位穷苦的艺术学徒,永远心怀一种期待。他心怀希望,沉醉于画室,用希望的画笔勾勒出心中的色彩,用心填补一片片空白,终于完成《向日葵》《星夜》等伟作。他在忧心忡忡中,仍怀有希望大步向前,这是他对人生最好的回答。‎ 在忧患中,要大踏步向前。如若总是忧心忡忡,而不怀有希望,终会进入极端。在那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带着心中最可人的麦子,嘴里默念插着野花的姑娘的名字,海子去了遥远的世界。那个夜晚,带着忧伤的海子,走入山海关,在那里结束了生命。黑夜无法遮挡住光明的天空,忧伤却让多情的海子沉醉于黑夜。试想,如果海子能够对未来充满希望,他还会有那样的选择吗?‎ 在忧患中葆有希望,并为希望而奋斗,才让中东和平成为可能。为了中东的和平,阿拉法特长年绷紧神经,穿梭于枪弹之中,因为和平之路很漫长,他忧心忡忡地看待未来,但他相信中东和平一定会成为可能,于是他义无反顾地投入中东的和平事业之中。正因为如此,在他生病时,全世界的人为他担心;在他逝去时,全世界的人都为他哀悼。试想如果没有阿拉法特等人的坚持,中东人们的生活又怎能不断趋于安定?‎ 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让青春的智慧在六月发出光芒。‎ ‎[点评] 本文从材料导入,明确阐述了“忧患意识”与“希望”二者之间的关系,立意侧重后者。全文中心明确,材料丰富,论证有力,体现了作者良好的辩证思维能力。题目“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在准确把握两则材料的基础上,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在具体行文中,紧扣这一主题, 通过莫言在忧患中奋斗不止、凡高用希望的画笔在忧心忡忡中挑战未来两例,从正面论述“在忧患中,大踏步向前”的好处;通过海子的事例,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又通过阿拉法特在担忧之中奋斗一生的事例,论证必须要于忧患中葆有希望,奋力向前。作者通过这些鲜活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自己的观点。全文干净利落,发人深省。‎ 10‎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