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共50套含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年高考语文考点一遍过(共50套含解析)》 共有 50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 ‎ ‎ ‎ 小说的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三大类:修辞手法、描写手法、构思手法。修辞手法多在解答句段赏析题中重点考查,描写手法包括写人手法(正面描写中的肖像、动作、语言、细节等,还有侧面烘托)和写景手法(如多种感官、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多在分析人物形象与分析写景特点类题中考查。而构思手法,常见的有对比、衬托、象征、想象、抑扬、伏笔照应、卒章显志等,多在分析小说的整体构思类题中考查。‎ 纵观近几年高考课标全国卷,分析小说的表现手法属于高频考点,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在4选1的客观选择题中有所涉及,另一方面是在主观题中直接考查。高考对小说表现手法的考查,主要涉及修辞手法、人物刻画手法、情节手法、内容的详略选择、叙述的虚实结合等。考生复习时,要对这些手法的内容及其表达效果全面掌握,并学会结合具体文本内容进行分析。‎ 考向一 修辞手法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人是文化的沉淀 ‎①人到中年,越来越感觉到李泽厚先生的“人是文化的沉淀”这句话实乃至理名言。‎ ‎②以我自己为例,青少年时期历经的家庭惨变,以及异常艰难的成长历程,使我对家乡充满了恐惧与离弃感。于是成年以后最大的愿望之一,竟是远离家乡。我从来没有仔细想过自己的文化归属问题,只知道自己显然不是海派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产物——尽管我是在上海接受的研究生教育,并在岭南生活了整整11年,两地均有恩泽于我。‎ ‎③就在今年4月中旬应湖南卫视之邀回长沙时,刚从英国回来的毛先生听说我要去长沙,欣然欲同往一观。到达的当天下午,我们抽空一起游了已有千年历史的岳麓书院。17年前我曾在长沙生活了整整5‎ 年,可当时这一“千年学府”未曾开放,故一直无缘得见。而第一次进这书院时,漫溢于其中的氤氲之气,竟使我深深感受到自己与湖湘文化那种深入骨髓,却无法诉诸言辞的血脉相连感。‎ ‎④在复旦大学读研究生时,我也曾在烟雨蒙蒙的春天里,多次到过苏州、杭州、无锡等地,游遍了江南名园。但在那些清雅脱俗的园林里,我联想到的竟然都是“闲敲棋子落灯花”、“小红低唱我吹箫”、“十年一觉扬州梦”那种抒写闲情逸致的诗句,冒辟疆与董小宛、李香君与侯朝宗那类故事竟都自然而然地浮上心头。我喜欢那些园林的高雅情致,也喜欢数百年来在这些文化名城纵情挥洒江南烟雨的历代文人才子,因为他们给中华文化长卷绘下了丰富多彩的画卷,没有他们,文化史上将留下无穷遗憾。但我并不觉得那些园林,以及那些园林所代表的文化与我个人之间有什么联系,我只是一个偶然到此的游客而已。我也到过南京这座六朝古都,曾在那长满了青青古藤的石头城下漫步了整整一个下午。但在那里浮上心头的全是“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山川寂寞衣冠泪,今古消沉简册尘”这种意境萧索的诗句,让人不由得想起“亡国之都”这个不祥之词。 ‎ ‎⑤只有到了岳麓书院,在自清中后期开始名重天下的先贤,如陶澍、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谭嗣同、蔡锷、陈天华等的画像前,我遥想他们中的有些人当年在时务斋里孜孜讲求时政时的耀人风采,默念书院中随处可见的湘人诗句,才非常真切地感到自己是湖湘文化哺育出来的儿女。湖湘文化以经世致用见长,从来以天下为己任,最恨腐儒空论误国,思想文字掷地有金石声。我的同乡蔡锷将军,在20世纪初的军阀豪强中显然属儒雅文弱一类,但在护国讨袁时表现出来的冲天豪气与智慧,正是湖湘文化的精魄铸就的。漫步于书院的廊庑园林之间,从心里油然浮出的诗句竟是林则徐那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谭嗣同那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是黄遵宪悼念谭嗣同的诗句“颈血模糊似未干,中藏耿耿寸心丹”。民间曾用一句俗语概括自晚清以来的中国各地方人士对中国的贡献:广东人立言,江浙人出钱,湖南人流血。其他地方的人其实也是流了不少血的,但人们用这样的话来概括,说明大家认同一点:湖湘文化的特色就是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 ‎ ‎⑥就在那一刻,我明白自己与家乡的关系不是自己想了断就能够了断的。湖湘文化早已化为点点雨露,滋润着我的生命。尽管多年来我未踏足家乡,尽管我们这几代湘人可能愧对先贤。‎ ‎ (原文有删改)‎ 第⑤自然段主要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 ‎【答案】‎ 排比,引用。突出湖湘文化敢于担当家国天下事的特色,增强了文章的气势和可信度,使文章富有文化气息。 ‎ 引用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原文对这两个修辞手法进行分析,并写出其表达效果。‎ 技巧点拨 首先,要辨明文段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修辞手法在表达上的特点,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和表达效果。其中,要重点关注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反复等常见的修辞手法。如上题,考生在答题时首先要写明具体的修辞手法,然后再结合文章赏析排比、引用这两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考向二 表现手法 ‎ ‎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善 人 老 舍 汪太太最不喜欢人叫她汪太太;她自称穆凤贞女士,也愿意别人这样叫她。她丈夫很有钱,她老实不客气地花着;花完他的钱,而被人称穆女士,她就觉得自己是个独立的女子,并不专指着丈夫吃饭。‎ 穆女士一天到晚甭提多忙。不说别的,就先拿上下汽车说,穆女士——也就是穆女士!——一天得上下多少次。哪个集会没有她?哪件公益事情没有她?换个人,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穆女士不怕,她的生命是献给社会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她永远心疼着自己,可是更爱别人,她是为救世而来的。‎ 穆女士还没起床,丫鬟自由进来回话。她嘱咐过自由不止一次了:她没起来,不准进来回话。丫鬟就是丫鬟,叫她“自由”也没用,天生的不知好歹。她真想抄起床旁的小桌灯向自由扔去,可是觉得自由还不如桌灯值钱,所以没扔。‎ ‎“自由,我嘱咐你多少回了!”‎穆 女士看看钟,快九点了,她消了点气,不为别的,是喜欢自己能一气睡到九点,身体定然不错;她得为社会而心疼自己,她需要长时间的睡眠。‎ ‎“不是,太太,女士!”自由想解释一下。‎ ‎“说,有什么事!别磨磨蹭蹭的!”‎ ‎“方先生要见女士。”‎ ‎“哪个方先生?方先生可多了,你还会说话呀!”‎ ‎“老师方先生。”‎ ‎“他又怎样了?”‎ ‎“他太太死了!”自由似乎很替方先生难过。“不用说,又是要钱!”穆女士从枕头底下摸出小皮夹来,“去,给他这二十,叫他快走!”‎ 自由拿着钱要走,又被主人叫住:“叫博爱放好洗澡水。”自由走出去后,穆女士又想起来:方先生家里落了丧事,二少爷怎么办呢?无缘无故的死哪门子人,又叫少爷得荒废好几天的学!穆女士是极注意子女教育的。‎ ‎“自由,开饭!”她赌气似的大喊。‎ 穆女士的早饭很简单:一大盘火腿蛋,两块黄油面包,草果果酱,一杯加乳咖啡。吃着火腿蛋,她想起方先生来。方先生教二少爷读书,一月拿二十块钱,不算少。不过,方先生到底可怜,她得设法安慰方先生:“自由,叫厨子把鸡蛋给方先生送十个去;嘱咐方先生不要煮老了,嫩着吃!”‎ 穆女士咂摸着咖啡的余味,想象着方先生吃过嫩鸡蛋必能健康起来,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继而一想,以后索性就由她供给他两顿饭,那可就得少给他几块钱。他少得几块钱,可是吃得舒服呢。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不由她,惯了。她永远体谅人怜爱人,可是谁体谅她怜爱她呢?想到这儿,她觉得生命是个空虚的东西。工作,只有工作使她充实,使她睡得香甜,使她觉到快活与自己的价值。‎ 她到书房去看这一天的工作。‎ 她的秘书冯女士已在书房等了一个多钟头了。冯女士才二十三岁,长得不算难看,一月挣十二块钱。穆女士的交际多么广,做她的秘书当然能有机会遇上阔人;假如嫁个阔人,一辈子有吃有喝,岂不比现在挣五六十块钱强?穆女士为别人打算老是这么周到,而且眼光很远。‎ 见了冯女士,穆女士叹了口气:“哎!今儿个有什么事?说吧!”她倒在个大椅子上。‎ 冯女士把记事簿早已预备好了:“穆女士,盲哑学校展览会,十时二十分开会;十一点十分,妇女协会,您主席;十二点,张家婚礼;下午……”‎ ‎“先等等,”穆女士又叹了口气,“张家的贺礼送过去没有?”‎ ‎“已经送过去了,一对鲜花篮,二十八块钱,很体面。”“啊,二十八块的礼物不太薄,——下午一共有几件事?”‎ ‎“五个会呢!” ‎ ‎“甭告诉我,我记不住。等我由张家回来再说吧。”‎ 穆女士不想去盲哑学校,可是又怕展览会相片上没有自己,怪不合适。她决定晚去一会儿,正赶上照相才好。这么决定了,她很想和冯女士再说几句,倒不是因为冯女士有什么可爱的地方,而是她自己觉得空虚,愿意说点什么……解解闷儿。她想起方先生来:“冯,方先生的妻子过去了,我给他送了二十块钱去,和十个鸡蛋,怪可怜的方先生!”穆女士的眼圈真的有点发湿了。‎ 冯女士早知道方先生是自己来见汪太太,她不见,而给了二十块钱,可是她晓得主人的脾气:“方先生真可怜!可也是遇见女士这样的人,赶着给他送了钱去!”‎ 穆女士脸上有点笑意,“我永远这样待人;连这么着还讨不出好儿来,人世是无情的!”‎ ‎“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 ‎“哎!也许!”穆女士脸上的笑意扩展得更宽了些。 ‎ ‎“二少爷的书又得荒废几天!”冯女士很关心似的。‎ ‎“可不是,老不叫我心静一会儿!”‎ ‎“要不我先好歹的教着他?我可是不很行呀!”‎ ‎“你怎么不行!我还真忘了这个办法呢!你先教着他得了,我亏不了你!”‎ ‎“您别又给我报酬,反正就是几天的事,方先生事完了还叫方先生教。”‎ 穆女士想了会儿,“冯,你就教下去,我每月一共给你二十五块钱,岂不是很好?”‎ ‎“就是有点对不起方先生!” ‎ ‎“那没什么,遇机会我再给他弄个十块八块的事;那没什么!我可该走了,哎!一天一天的,真累死人!”‎ ‎(原文有删改)‎ 为追求讽刺效果,作者在文中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 ‎【答案】(1)对比手法,借穆女士自身言与行的种种矛盾达到讽刺效果。她一方面想以“穆女士”的称谓证明自己是独立女性,一方面又不客气地花着丈夫的钱,做着名副其实的“太太”;她一方面标榜自己仁慈,一方面却在方 先生丧妻的时候冷酷无情地辞掉他。她的言与行、真实内心与外在言行的矛盾对比鲜明,将其虚伪、冷漠的丑陋嘴脸刻画得淋漓尽致,使批判入木三分。(2)讽刺手法。小说多处反话正说,本来穆女士虚伪、冷酷,作者却将题目拟为“善人”;本来她是极其自私冷漠的,文中却说她“总是给别人想得这样周到”。作者用这种看似赞美的语言来讽刺她的虚伪、道貌岸然,使这一人物形象更加可鄙可笑,较之直言指责更加有力。(3)漫画式的夸张。小说以漫画的笔法,描写穆女士拖着肥胖的双腿上下汽车的情景;描写她自我膨胀的心理,比如送给方先生十个鸡蛋,她就认为方先生吃了“足以抵抗得住丧妻的悲苦”。这些描写把人物的丑恶虚伪加以漫画式的夸张,不仅可以从外在言行表现上把人物的好笑、丑态推向极致,而且可以从形象塑造上把人物的精神状态呈现出来,极尽揶揄、讽刺之能事,让人印象深刻。‎ 分析。如文章第1自然段,主要对汪太太的言行进行对比描写,可以确定是对比手法;文中“那么两条胖腿就够累个半死的……那两条腿再胖上一圈,也得设法带到汽车里去”等处,带有浓郁的夸张意味,可以确定是夸张手法;文中“谁不知道女士的慈善与热心呢”,则是反话正说,可以确定是讽刺手法。第三步,组织答案,分析手法。一般思路为“手法术语+引述原文相应例句并分析说明”。‎ 名师点睛 ‎1.依据不同的角度,辨别不同的表现手法。表现事物的手法有铺垫、衬托、象征、渲染、化动为静、以小见大等;描写人物的手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构筑情节的手法有悬念、照应、巧合、抑扬、陡转等;修饰语言的手法有比喻、夸张、拟人、反复、对偶等。‎ ‎2.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表现手法的具体作用。‎ ‎(1)象征,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使感情的表达含蓄、耐人寻味。‎ ‎(2)渲染,对事物进行细致描写,突出主要表现对象。为行文做好铺垫,营造氛围。‎ ‎(3)抑扬,包括先抑后扬、先扬后抑,可使文章曲折有波澜,突出喜欢、赞美或批评、讽刺的感情。‎ ‎(4)对比,突出事物特点,使形象鲜明。和衬托相比,对比没有主次之分。‎ ‎(5)衬托,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强化思想感情,使要表现的形象更加鲜明。‎ ‎(6)动静结合,包括以动衬静、以静衬动,起烘托作用,相得益彰。‎ ‎(7)虚实结合,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鲜明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凸显事物、景物特点,能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8)铺垫,引出议论,为下文张本,推动情节的发展等。‎ ‎(9)悬念,在情节发展中设置某种疑端或矛盾冲突,吸引读者关心情节发展或人物命运,引人入胜。‎ ‎3.安排好答题思路,一般是先明确手法名称,如“对比手法、象征手法”等,再摘引原文典型例句,进行深入分析,指出其表达效果等。如上述题的答案,即印证了这一答题思路。‎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城市上空的鸡鸣 ‎①任老贵身穿睡衣再一次走向了阳台,高度的兴奋已让他一夜未眠。夜的清凉抚摸着任老贵绷紧的神经。他支棱着一双耳朵,努力捕捉夜空里即将出现的蛛丝马迹。这个秘密,是他们之间的约定,他不能失约。他要在第一时间里迎接那一刻的到来。半夜里做下的那件事,他相信做得天衣无缝。‎ ‎②夜还黑,风还凉,任老贵手扶栏杆,打量着这个已生活了几十年,既熟悉又陌生的城市。夜生活的高潮业已过去,这个时候的城市就像一个被掏空了身体的男人,精疲力竭地趴卧在黎明前的黑暗里,暧昧的街灯是城市的眼睛。女儿移民美国后,老伴也去世了,偌大的房间里只剩下他一个孤老头子,他愈发怀想儿时乡下的日子。‎ ‎③乡下老家有鸡鸣犬吠,有绿油油的庄稼、清冽的河水,他的父老乡亲们活在那片泥土上,死后,又葬在那片泥土下。可城市没有,城市只有浮躁的车流人流。城市迎合人的身体,生活舒适,却死无葬身之地,死了,烧了,灰飞烟灭,小小的骨灰盒,被随便摆放在一个清冷的地方,像货架上等待出售的货物一样。一想到这些,恐惧就像潮水一样席卷了任老贵,他喘不上气来了。任老贵辞退保姆,只身回到了老家。老家已没有什么亲人,父母在时,逢年过节任老贵还能回乡下与父母团聚,父母走了,把他的乡下老家也一同带走了,任老贵就很少回去了。一个当了村支书的远房侄孙,接待了任老贵。侄孙一家待他很好,任老贵却感到陌生,只住了一夜,就坚持要走。‎ ‎④整个村子,原始散漫的房屋踪迹皆无,清一色的两层红砖白顶小洋楼,一座座一排排整齐划一,像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一样。房前屋后小巷纵横,全都铺上了水泥,院子里也是。弯曲随意的村中土路,被一条宽阔的水泥路取而代之,笔直得像一把利剑,穿村而过,生生把村子劈成了两半。村子里,不见一只鸡,也不见一只鸭,还有大腹便便的猪,窜来窜去的狗也不见了踪影。一打听,竟是全被赶到村外集体圈养了。怎么可以这样呢?没有了鸡鸣,还能是农村吗?任老贵表示着自己的愤慨。侄孙笑了,现代化新农村的标准之一就是要人畜分居哩。 ‎ ‎⑤任老贵听不到他想听到的鸡鸣犬吠。整个村子,白天,满耳朵只有人声;夜晚,只有电视声。任老贵的精神几近崩溃,他身心疲惫地回到了城市,把侄孙送给他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虔心敬意地养在了阳台上。每天天不亮,那此起彼伏雄壮高亢的鸡鸣声把任老贵带到了人间天堂。‎ ‎⑥可任老贵怎么也想不到,鸡鸣声打扰了邻居们的清梦,鸡粪味熏歪了邻居们的嘴脸。邻居们怨声载道,横眉冷对。更要命的是,那天他忘了关鸡笼门,解放了的两只芦花大公鸡,飞到了楼下的草坪里,又刨又叨,草坪上一片狼藉。得意忘形的两只芦花大公鸡,还轮番攻击了一位手里拿着零食的小孩,把孩子的奶奶吓得哇哇大叫。邻居们把任老贵和他的鸡告到了小区物业管理处。物业管理负责人警告任老贵,咱是全市模范小区,曾三令五申严禁养鸡养鸭!今天你要不把它们处理掉,后果自负!‎ ‎⑦任老贵嘴上答应着,趁夜深人静,却将两只芦花大公鸡转移到了楼顶上。任老贵蹲在鸡笼前,鸡啊,听话啊,你们可不能再顽皮了,这儿安全,我每隔两天,会在半夜里给你们送来水和食物。放心吧,这里是12楼楼顶,平时没人上来,明天一早你们该怎么唱就怎么唱吧。‎ ‎⑧任老贵手扶窗栏,活动了几下酸困的双腿。突然,高空中传来了“喔喔喔”的鸡鸣声。随着一唱一和嘹亮的鸡鸣,整个城市醒来了。遥远的鸡鸣声依然是那么清晰悦耳,那蹦跳的音符,像极了乡下老家绿草尖儿上随风摇晃的露珠儿。任老贵闭上了双眼,激动地流下了两行热泪。‎ ‎⑨“哪里还有鸡叫?天哪,让领导发现了,咱这月的工资就全完了!哦,它在那儿,在楼顶上!快抓住它!”一个粗暴的声音高叫着。任老贵浑身一个激灵。他跌跌撞撞地冲入电梯,12楼到了,他气喘吁吁地顺着嵌入墙体的钢筋竖梯,爬上了楼顶。‎ ‎⑩任老贵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楼顶上冒出了一胖一瘦两个保安,胖保安正在疯狂地踩踏着已塌了架的鸡笼,一只芦花大公鸡已死于非命,鲜血把鸡笼都染红了。而瘦保安,像一条猎狗,拼命追逐着另一只嘎嘎惊叫疲于奔命的公鸡。‎ ‎⑪‎ 鸡毛纷飞。任老贵笨拙地阻挡着,他想救回自己的鸡。无路可逃的大公鸡飞上了楼顶半米多高的护栏。瘦保安临门一脚,大公鸡一声惨叫,头朝下脚朝上,像一支离弦之箭,向楼下飞速坠去。‎ ‎⑫“我的鸡呀!”任老贵大叫一声,扑身向前。救鸡心切的他来不及刹住奔跑的速度,在一胖一瘦两个保安的惊呼声中,整个身子便飞离了护栏。坠落的过程中,任老贵忽然感到一阵轻松,身子像一根鸡毛,在空气中飘起来,飘起来了。飘飞的过程中任老贵又听到了雄壮高亢的鸡鸣声。任老贵幸福地笑了。‎ ‎(原文有删改)‎ 小说中有多处对比,请选出其中一处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对比点:城市的喧嚣、过多的限制、单调与乡村的自然、宁静、和谐的对比;乡村过去的原始散漫、亲近泥土、人畜共居的和谐与现在笔直的水泥路、清一色的小洋楼、无鸡鸣狗叫的对比;任老贵爱鸡如命与物业保安的凶狠灭鸡、其他居民的厌鸡形成对比。(答出一处即可)作用:表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打破了原有的宁静与和谐,体现了任老贵与周围环境的格格不入,为最后的悲剧结局埋下了伏笔。‎ ‎ ‎ 误区警示 对于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类题,考生在答题时要避免犯以下错误:‎ ‎1.没有读懂文本,随意从原文中抄几个与题干有点关系的句子,虽然字数很多,却没有答出要点。‎ ‎2.没有弄清题干指明(有时是隐性的)的答题方向,导致答非所问。如上题,明确要求考生针对对比的手法分析其作用,且选择一处分析即可,而有的考生却忽视这些题干要求,盲目作答。‎ ‎3.条理不清晰,要点不明确。一般而言,解答此类题目时,要遵循分析表现手法的基本思路:用了什么手法+这种手法在文中的具体表现(举例分析)+‎ 这种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表达作者什么情感。例如上题,考生回答对比的作用时,不能仅仅围绕人物形象泛泛而谈。‎ 考向三 表达方式+构思方式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乞丐与小女孩 吴志彬 他是一个年轻的乞丐,蓬头垢面,衣衫褴褛。邋遢的外表无法掩饰他健壮的身体,裸露的双肩在阳光下散发着古铜色的光泽。就凭这健硕的体魄,他才有了自己的地盘。没有一个乞丐敢在这条街上乞讨。‎ 每天,在两家商店相交接的一个角落里,年轻的乞丐懒散地靠墙角坐着,不远处是他唯一的家当:一个半新不旧的小铁瓷盆。不时有硬币落盆发出悦耳的金属撞击声。但他似乎并不关心那只盆与里面的硬币,他蒙眬的目光穿过那条并不宽敞的街道,落在对面的花店门前。花店里有一个梳马尾辫的小女孩,四五岁的样子,每天像一只美丽的蝴蝶在门前飞来飞去。每当这时,年轻的乞丐眼中便会流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柔。‎ 终于有一天,小女孩也发现了他。她问妈妈:“他是谁?”“是乞丐。”妈妈说。“什么是乞丐?”小女孩又问。年轻美丽的妈妈摸着她的头,想了想回答:“乞丐就是肚子很饿,但没有钱吃饭,很可怜的人。”小女孩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乞丐的生活没有未来,只是在毫无意义的重复中等待日出日落。但这一天对年轻的乞丐来说却不同寻常,因为那只美丽的蝴蝶突然飞到了他的面前。‎ 乞丐坐直了身子。小女孩站在他的铁瓷盆前,伸出一只胖乎乎的小手,一枚硬币清脆地落入盆中。小女孩有些羞涩地对他一笑,转身要走。‎ ‎“等等。”他叫住了她。他蹲在她面前,有种想抱抱她的冲动,但他知道不能。他从盆中轻轻拿起一枚硬币,放在小女孩的手心。“叔叔不能要你的钱。”“为什么?”“因为你太小,大人不能要小孩子的钱。”小女孩紧握那枚硬币,紧蹙着双眉,十分难过的样子。‎ ‎“你叫什么名字?”他问。“柳月。”他想起了家乡河边的柳和池塘里的月。“真好听。”“那你叫什么?”小女孩反问。“我?我叫石头。”‎ 小女孩咯咯地笑着:“骗人,石头不是人名。”他也笑了:“可叔叔真的就叫石头。”‎ ‎“那好吧,石头叔叔,你不要我的钱,那我就把这个送给你。”小女孩变戏法似的伸出另一只手,手里是一朵鲜红的玫瑰。‎ 年轻的乞丐有些不知所措:“像叔叔这样的人不配拥有这么美丽的东西,再说我要它也没什么用呀。” ‎ ‎“你可以送给你最喜爱的女人啦,妈妈说每天来买花的男人都是送给他们最喜欢的女人的。”小女孩很认真地说。‎ 他收下了那朵玫瑰,从怀中掏出一个小布包来,打开来里面是一块穿着红线的翠绿玉佩。他把玉佩放在小女孩的手里,说:“这是一块漂亮的石头,叔叔就用它交换你的花好吗?”‎ ‎ “柳月!柳月!”女孩的妈妈如箭般冲过马路,一把抱起了她:“你这不听话的孩子,谁让你来的,要是碰到坏人怎么办?”女人厌恶地看了一眼乞丐,抱着孩子离去。‎ 年轻的乞丐又回到冰冷的墙角,痛苦地闭上双眼。如果不是因为嗜赌如命,自己就不会输掉了一切,翠花也不会带着几个月大的妞妞离他而去。妞妞如今也该有4岁了吧,像柳月一样,那样清纯,那样美丽。两行清澈的眼泪流过他肮脏的脸。‎ 第二天一早,花店老板娘拿着那块玉佩来到街角。年轻的乞丐已不知去向,只有地上那只铁瓷盆,里面是一枝鲜红的玫瑰。‎ 从此,再也没人见过那个年轻的乞丐。 ‎ ‎(原文有删改)‎ 作品是怎样叙述乞丐的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设置多个悬念,激起读者刨根问底的阅读冲动。②详略结合,概述乞丐昔日失足,详写今日境遇,产生了“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对比效果。③人物对话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串联起现实和经历,使叙事更加集中。‎ ‎ ‎ 名师点睛 题型一:情节手法分析题 小说情节手法包含情节叙述手法和情节结构手法。情节叙述手法指作者叙述故事的技巧,包含叙述人称和叙述顺序;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过程时运用的技巧。‎ 情节叙述手法的常见提问方式:(1)小说某部分采用了第几人称叙述?有何效果?(2)本文在叙述手法上有何特色?请赏析。解答叙述手法题,首先要考虑叙述人称,明确叙述人称的分类及内涵,再阐述所用人称的作用(好处)。其次,要考虑叙述顺序,如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再结合小说内容分析所用叙述顺序的表现与作用(好处)。‎ 常见叙述人称及其表达效果:①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给人真实生动之感。②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③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叙写更为自由灵活。‎ 常见记叙顺序及其表达效果:①顺叙: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进行记叙,使文章条理更清晰。②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③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④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出某些交代。‎ 情节结构手法的常见提问方式:(1)本文的故事情节是怎样展开的?(2‎ ‎)本文在构思上别具特色,请赏析。解答情节结构手法题,要从悬念、抑扬、照应、伏笔、铺垫、对比、衬托、巧合等角度思考,然后结合小说内容具体分析所用手法的表现与作用(好处)。如上述题也涉及了对比手法。‎ 常见情节结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①悬念:引人注意,突出有关内容;增强文章的吸引力。如上述题便涉及设置悬念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②抑扬:包括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使文章曲折多变,增强了可读性。③照应: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使构思精巧,行文缜密;使结构圆合严密。④伏笔:使结构完整,耐人寻味;有前因后果,使文章真实可信。⑤铺垫: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⑥对比:反衬主要事物或事物的主要方面,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和启示。⑦衬托:从侧面突出事物特征,表现主旨;表意委婉,含意隽永,耐人寻味,启发读者联想和想象。⑧巧合:使矛盾更突出,使冲突更激烈,使人物性格显得更充分,使文章情节跌宕起伏。‎ 题型二:描写手法分析题 描写手法指作者在描写人、物、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描写技巧。比如修辞手法中的比喻、拟人、夸张等,描写手法中的描写顺序、调动各种感官等。‎ 常见的提问方式:(1)小说中某段景物描写有何特点和作用?(2)从写景顺序及写景技法角度赏析某段。解答该类题的基本思路:先判定所用手法,再结合文本判断分析景物描写的特点与作用。另外,即使题干仅要求阐释作用,答题时也要先概括景物的特点,然后阐释作用。为了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考虑:首先,点明景物描写的手法;其次,概括景物描写的特点;最后,点出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要特别注意环境描写在渲染气氛和烘托心情方面的作用,高考对此方面考查的频率很高。‎ ‎ ‎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狼与猎手 红 柳 猎手做着今日必有收获的美梦,不知不觉已经走过了好几处下夹子的地方,但都一无所获。当转过一片老榆树林时,忽然,远处传来哗啦哗啦的铁链声,他紧走几步穿过树林,一眼望见前面那棵老榆树下,一个大家伙在那儿翻腾,钢夹夹住了它的前腿,原来是一只狼。‎ 猎手心头一阵狂喜,端着枪一步步向狼逼近,狼夹着尾巴立在那儿一动不动,眼里充满了恐惧、仇恨和绝望。猎手一边小心地挪动脚步,一边举起猎枪,瞄准了狼的天灵盖儿,啪!脚下的土夹着枯枝败叶骤然飞起来,猎手只觉脚脖子像是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住了。一阵钻心的巨痛,眼前一黑,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上,昏死过去了。‎ 猎手的小腿被一副钢夹紧紧钳住了。这是山里猎人用的猎夹,它的两组弹簧弹力相当大,要想打开钢夹,得将它固定在专用的带钢钩的厚木板上,一个人用铁棍撬开,另一个人赶紧挂上销子和保险。打开的夹子刚好是两个半圆,在比猎枪筒还粗的钢条上焊着一圈两寸多长的钢齿,当两个半圆合在一起时,钢齿相互交错,尖利无比,任何野兽只要被它夹住就休想逃脱,因为每根钢齿上都有两排倒钩,一旦刺进大牲口的骨头,连猎人也打不开,每次只能把猎物的腿砍断,然后把夹子放在火上烧,直到把上面的骨肉烧成炭。‎ 不知过了多久,猎手终于苏醒了,眼前的一切他都明白了,不过他心里很清楚,他没有能力改变这一切。他不用看也会猜到,这夹子上铁链的另一端肯定是锁在旁边那棵大树上。“这是哪个挨千刀的跑到我碗里扒肉来了!”猎手疼得直咧嘴,心里骂着,眼睛又闭上了。‎ 当他再次睁开眼睛时,他已经可以接受这个现实了。他侧过身子发现狼趴在那儿,正静静地望着他。这个时候,他才细细地打量起这只狼来。他第一眼就望见了狼肚子上那两排鼓鼓的奶子,原来是只母狼。猎手感到一阵内疚,这会儿,它的儿女们一定在洞中焦急地盼着妈妈归来呢,可惜——它们再也不会见到妈妈了。‎ 寂静的山林里,幽僻的小路上,两个生灵在相距不过五米的草丛中,就这样默默地相互对望着。‎ 太阳眼看就要落山了,鸦雀忙着飞向各自的窝巢。猎人们都知道,黄昏比黑夜更危险,因为那些凶猛的食肉野兽都在这个时候出来寻找猎物。他伸手把枪抓过来,查看了一下子弹,打开了保险,准备随时应付不测。脚下那滩血是最大的祸害,血散发的腥味会飘得很远很远,在这一点上,狼做得很明智,随时把流出的血舔干净。因为它知道,即使是它的同类顺着腥味找到这儿,也会把它吃掉。‎ 人没有勇气把自己的血吮进肚子。猎手躺在草地上,眼望着天空,无计可施。他心里盘算着,从家人发现他可能出了意外到最终找到他,起码也得三四天时间。这三四天就算不饿死、渴死,也难免让野兽吃掉,想到这儿猎手绝望地长叹了一口气,枪下滑到了一边,两颗泪珠竟从眼角两边滚落下来。‎ 突然,一阵响动使猎手警觉起来,他扭过头一看,顿时愣住了:只见那只狼正用尖利的牙齿 撕啃被夹住的前腿。血不住地从新咬开的伤口向外涌,狼一边吮吸着血,一边低低地呻吟。当咬到骨头时,那咔嚓咔嚓咬碎骨头的声音令猎手心都跟着颤抖起来。他实在不忍看它这样遭罪,悄悄地举起了枪。狼觉察有动静,猛地抬起头,在那一刹那,猎手忽然发现,狼的眼里噙满了泪水,万分痛苦地望着他。猎手的枪无力地垂了下来。‎ 约莫十分钟过去了,狼腿被生生咬断了。狼用舌头舔着夹子上的半截腿,呜呜地低头叫着,像是为失去那块骨肉在哭泣。过了好一会儿,它抬起头默默地望着猎手,缓缓转过身,一瘸一拐地朝山岗上走去。在山崖的转弯处,狼回过身再一次朝猎手望去。可它看见的却是一支瞄准它的猎枪,刹那间,一切似乎都凝固了,狼巍然立在崖边,在明亮背景的衬托下,它宛若一尊石雕,只有悬在半空的断腿在微微抖着。‎ 枪响了,回声在山谷中悠悠荡荡,久久不愿散去,仿佛是狼的那份载着怨恨的魂灵。‎ 几天以后,另一个猎手经过这里,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情景:钢夹上夹着一根不知是什么兽类的腿骨,那上面的肉已经被啃得精光,旁边还有一支没有子弹的猎枪。‎ ‎1.小说中猎手的形象特点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2.谈谈画横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4.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运用的对比手法。‎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教 授 ‎【美】兰斯顿·休斯 七点整,一辆大型轿车在布克蒂华盛顿旅馆前面停了下来,一个穿制服的白人司机从车里走了出来,向大门走去,打算向服务台询问有没有一位名叫布朗的黑人教授住在这里。其实这位教授正坐在门厅里。‎ 司机一进来,教授就迎了过去。“是钱得勒先生的汽车吗?”他带点踌躇地问道。‎ ‎“对,先生,”白人司机对这位穿戴整齐、身材矮小的黑人说,“您是布朗博士吗?”‎ ‎“我就是。”教授微笑着稍稍欠身说。‎ 司机给布朗博士打开了临街的大门,他们上了车。‎ 汽车驶过一条长长的黑人街。坐在轿车里的教授对于黑人区的大街总是呈现同样的低劣的、讨厌的景象感到很遗憾。教授移开了目光,不再去看这种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的令人不愉快的情景。‎ 钱得勒一家在中西部和南方都很有势力,是美国巨富之一。现在这位钱得勒先生 和他的夫人,就邀请布朗教授到他们的住宅来吃晚饭。‎ 教授坐在这辆又宽大又暖和的轿车里,在美丽的林荫大道上迅速地前进,黑人贫民区已经远远地落在他们后面了。‎ 教授叹了口气,望着汽车外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这些住宅里面住的都是白人。过了一会儿,汽车转进一条郊区道路,只见一些吊着常春藤的围墙,修得很整齐的灌木,还有黄杨木等,这些都表明这里不仅仅有住宅,还有庞大的庄园。不久,汽车穿过充满了喷泉和树木的园林,开到了一座像旅馆一样大的私人住宅前。一盏挂在高大门廊上的巨大吊灯,散发出柔和的光线,直照在轿车镀有铬合金的黑色车身上。白人司机跳下车来,恭恭敬敬地为黑人教授把车门打开。男管家领着教授走进一间大客厅。‎ 这时钱得勒先生和他的夫人走上前来,一一同教授握了手。他们又介绍了另一位将和他们一起进晚餐的客人布尔威克博士。‎ ‎“很高兴认识您,”布尔威克博士说,“我跟您一样,也是社会学家。”‎ 男管家送来一大银壶雪利酒。他们都坐下来,开始有礼貌地谈了起来,布尔威克博士开始问起布朗教授的那本书——《偏见的社会学》,问他认为黑人问题是否能有解决的一天。‎ 布朗博士亲切地说:“我们是在前进。”这句话是他经常说的,虽然他老是感到自己是在说谎。‎ 布尔威克博士说:“没有一所为黑人办的大学——虽然这儿的人口有将近百分之四十是黑人。我们又不能把他们当作本校学生收下。这个在目前是不可能的,太不幸了。” ‎ ‎“确实,确实。”钱得勒先生说,“但是,等你们黑人有了发展——我们希望他们将来有所发展,我们委员会计划帮助他们发展——那时候他们的系将由像您这样的人来主持。”‎ ‎“您说得很对。”布朗博士圆滑地答应着,他想到他们会捐赠一个社会学的讲座,他自己将成为讲座的第一任教授,也许每年可以收入一万元。但是他的脑子里忘不了刚才坐车经过的黑人区大街,满街的肮脏、悲惨景象,还有那热水总是冰冷的只住黑人的旅馆,那个他讲课的黑人教堂,以及其他所有隔离黑人、歧视黑人的待遇——从来就没有对黑人有过平等的待遇!‎ ‎“饭已经好了。”男管家说。‎ 他们站起来,走进餐厅,边喝汤边轻松地交谈。‎ ‎“您的《偏见的社会学》,”布尔威克博士说,“在结束处有一段话是我非常赞成的。”‎ 布朗博士不住地点着他的黑脑袋,心里想的却是有了一年一万元的收入,夏天他可以把他的一家带到南美洲去,在那儿他们就可以有三个月的时间不当黑人。‎ 钱得勒说:“现在我们再谈谈您的学院——大学吧,我相信您称它为大学。要使它成为第一流的大学,您需要的是……?”‎ ‎“我们需要……”布朗博士说起来了。眼前来了黄金机会,这工作可能变成一年一万元的职位,他本人可以有足够的钱,至少能带领他的一家到南美洲去旅行,在那里他们就可以不当黑人了。“我们需要,钱得勒先生……”‎ 布朗博士的小学院所需要的东西在钱得勒夫妇的眼里都算不上一回事。布朗博士这种明智的、稳健的提出要求的方式使钱得勒夫妇的慈善心肠大为高兴。‎ 在适当的时候布朗博士起身要走了。汽车叫来了,他与布尔威克博士和钱得勒夫妇一一握手。这些白人对布朗博士感到满意,于是他们就鞠躬送别。‎ ‎(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钱得勒夫妇对黑人布朗教授极其尊重,因而专门派了一位穿制服的司机准时到达旅馆去接布朗教授用晚餐。‎ B.布朗教授坐在车上经过黑人区的时候,看到黑人区的景象感到很遗憾,这是因为他自责没有为黑人种族争取应有的权力和地位。‎ C.小说在塑造布朗教授这个人物形象时,揭示了他的自私、虚伪和软弱,让读者在冷冷的轻蔑中又分明感受到一种沉重。‎ D.小说通过语言、心理等描写从正面突出了钱得勒先生的形象特点,又通过对其居住环境的描写从侧面说明了钱得勒先生的身份和地位。‎ ‎2.小说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指出三处并简要分析。‎ ‎3.有人说布朗这个人物形象是十分矛盾的,你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难舍的礼物 刘文艳 人们都很留恋童年、少年、青年时期。那个时期属于自己的东西不多,无须为物所累,所以生活很轻松。‎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属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许多东西留之无用,弃之可惜;也有许多东西留之有用,但用处不大,却难以摆脱牵挂之念,甚至是为物所累,疲于整理,使生活变得很不轻松。‎ 女儿今年春节回家,与我一起探讨人与物的关系。她的话耐人寻味:“我们在与物建立关系时要十分慎重,因为人是有感情的,一旦与物建立了所属关系,便难以割舍,难以割舍的东西越多就越累。因此当你要割断与物的关系时,一定要毅然决然,否则就根本割舍不掉,割舍不掉就为物所累。”我很赞同她的观点。于是她帮我收拾出许多衣物、书籍和一些积攒起来的生活用品,并确定哪些送与何人,捐赠何处。因为有了与物品割断联系的理念,我也毫不犹豫地支持女儿的清理行动。‎ 但也有例外。有两件东西已经被女儿理所当然地清理出去了,我却又把它们捡了回来。这两件东西不是什么贵重物品,也不是稀有之物,就是两双拖鞋。然而在我看来,这两双拖鞋的意义却非同一般。‎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在辽宁北票二中读书。当时我与班里的一位女同学非常要好,她也是我最为欣赏的同学之一。她学习成绩好,经常在班里名列前茅,特别是语文非常出色。她还多才多艺,会唱歌,会识谱,舞蹈方面也很有造诣。她让我十分羡慕,对我也十分亲近。‎ 当然,我们俩十分要好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着差不多的家庭背景,当时我们都是农村户口。高中毕业时,城市户口的同学都分配了工作,只有我和她两个女生没分配工作,因为是农村户口,毕业就回村参加生产劳动了。我三年后被调入北票县妇联、县委办公室工作。可她却没有我这么顺利,回到村里一直没有机会展现才华。她曾想去当一名民办老师,可没能如愿。后来她经人介绍嫁给了一个在土产公司工作的赶着马车拉土特产的“车老板”,人很厚道,也很体贴。我曾经去过她的家里,三间平房,东西两个屋是土炕,中间的屋是锅台,很是俭朴。‎ 有一年春天,我出差去朝阳,一些中学同学赶来相聚,她也带着女儿来了。当时她正在为得了脑瘤的女儿愁眉不展。后来因为工作忙,跟她联系的也少了,听说她终于当上了民办教师。又过了几年,我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她的女儿不仅病治好了,而且已经考上了省城的大学。又过了四年,孩子要大学毕业了,我又接到她的电话,说孩子已经经过笔试、面试纳入了留校任教的名单,近期还要进行最后一次考核。她说:“虽然女儿各方面都很优秀,但还是想请你找学校有关方面关注一下。”我知道她很不容易,于是找到在校工作的一个朋友,请她帮助了解一下情况。朋友回话说,这个孩子确实很优秀,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没有被录用,现在名单已经定了,不能再改了。过了一段时间,她来电话说,女儿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适合的工作,希望我能再帮帮忙。‎ 我也很为她着急,当时答应了。过了些日子,我介绍她女儿参加了一个国有文化企业电脑维修人员的招聘,孩子很顺利通过笔试、面试,以较高成绩被录取。尽管这份工作每个月只有一千元工资,可她女儿还是很珍惜,很高兴地去了。一个月后,这个孩子拿到了第一个月的工资,买了水果来看我,很自豪地说:“阿姨我开工资了,这回我能供妹妹上学了!”我听了有些惊诧,这点儿钱还能供妹妹上学?她却说:“我一个月给妹妹六百元钱,妈妈、爸爸就不用再给她生活费了。爸爸妈妈供我们姐妹俩上学挺不容易的,这回也不用那么辛苦了!”我问:“你的生活费只有四百元够用吗?”她说:“够了,我中午吃饭不花钱,住宿也不用花钱,四百元一个月足够用了!”那一刻,我真觉得这个孩子非常不容易也很懂事。‎ 那年秋天,我的这位同学来了我这里。她说:“孩子有了一个很好的工作,非常感谢你,特意赶来看看你。”说着,从一个大的旅行袋里拿出两个小布袋,边拿边说:“也没有什么好东西给你带,这是我家新磨的高粱米,这是新小米。”接着,从旅行袋里拿出一个用塑料薄膜封好的玻璃瓶,“这是我自己做的酱,是用黄豆做的,非常好吃。”我一一接过,连连说:“这都是绿色食品,是好东西,谢谢、谢谢!”她又从袋子底拿出一个纸包,打开,是两双色彩鲜艳的拖鞋,“这两双拖鞋是我自己做的。”我接过来仔细地看着,这两双鞋做得真是很精细:用麻绳和布做的鞋底,钩针钩织的鞋面,一个是网络状用丝线勾织成的,一个是毛片状用毛线编织成的,一双粉红色,一双火红色,很是喜庆。我十分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双鞋。‎ 现在,虽然这两双鞋旧了,可我还是觉得非常亲切。穿着它们,除了感觉到浓浓的情意外,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 ‎(有删改)‎ ‎1.解释加线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非同一般:‎ ‎(2)懂事:‎ ‎2.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3.这篇文章在结构上很有特色,先抑后扬,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分析。‎ ‎4.简要分析作品的结尾的好处。‎ ‎ ‎ 一、【2018年高考课标全国II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有声电影 老 舍 二姐还没看过有声电影。可是她已经有了一种理论。在没看见以前,先来一套说法,不独二姐如此。此之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也。她以为有声电影便是电机嗒嗒之声特别响亮而已。不然便是当电人——二姐管银幕上的英雄美人叫电人——互相巨吻的时候,台下鼓掌特别发狂,以成其“有声”。她确信这个,所以根本不想去看。‎ 但据说有声电影是有说有笑而且有歌,她才想开开眼。恰巧打牌赢了钱,于是大请客。二姥姥三舅妈,四姨,小秃,小顺,四狗子,都在被请之列。‎ 大家决定看午后两点半那一场,所以十二点动身也就行了。‎ 到了十二点三刻谁也没动身。二姥姥找眼镜找了一刻来钟;确是不容易找,因为眼镜在她自己腰里带着呢。跟着就是三舅妈找钮子,翻了四只箱子也没找到,结果是换了件衣裳。四狗子洗脸又洗了一刻多钟,总算顺当。‎ 出发了。走到巷口,一点名,小秃没影了。折回家里,找了半点多钟,没找着。大家决定不看电影了,找小秃更重要。把新衣裳全脱了,分头去找小秃。正在这个当儿,小秃回来了;原来他是跑在前面,而折回来找她们。好吧,再穿好衣裳走吧,反正巷外有的是洋车,耽误不了。‎ 二姥姥给车价还按着老规矩,多一个铜子不给。这几年了,她不大出门,所以现在拉车的三毛两毛向她要,不是车价高了,是欺侮她年老走不动。她偏要走一个给他们瞧瞧。她确是有志向前迈步,不过脚是向前向后,连她自己也不准知道。四姨倒是能走,可惜为看电影特意换上高底鞋,似乎非扶着点什么不敢抬脚。她过去搀着二姥姥,要是跌倒的话,这二位一定是一齐倒下。‎ 三点一刻到了电影院。电影已经开映。这当然是电影院不对;二姐实在觉得有骂一顿街的必要,可是没骂出来,她有时候也很能“文明”一气。‎ ‎ 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一进门,小顺便不干了,黑的地方有红眼鬼,无论如何不能进去。二姥姥一看里面黑洞洞,以为天已经黑了,想起来睡觉的舒服;她主张带小顺回家。谁不知道二姥姥已经是土埋了半截的人,不看回有声电影,将来见阎王的时候要是盘问这一层呢?大家开了家庭会议。不行,二姥姥是不能走的。至于小顺,买几块糖好了,吃糖自然便看不见红眼鬼了。事情便这样解决了。四姨搀着二姥姥,三舅妈拉着小顺,二姐招呼着小秃和四狗子。看座的过来招待,可是大家各自为政地找座儿,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观众们全忘了看电影,一齐恶声地“吃——‎ ‎”,但是压不下去二姐的指挥口令。二姐在公共场所说话特别响亮,要不怎样是“外场”人呢。‎ 直到看座的电筒中的电已使净,大家才一狠心找到了座。不过,总不能忘了谦恭呀,况且是在公共场所。二姥姥年高有德,当然往里坐。可是四姨是姑奶奶呀;而二姐是姐姐兼主人;而三舅妈到底是媳妇;而小顺子等是孩子;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大家打架似的推让,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叫老天爷。好容易一齐坐下,可是糖还没买呢!二姐喊卖糖的,真喊得有劲,连卖票的都进来了,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 糖买过了,二姥姥想起一桩大事——还没咳嗽呢。二姥姥一阵咳嗽,惹起二姐的孝心,与四姨三舅妈说起二姥姥的后事来。老人家像二姥姥这样的,是不怕儿女当面讲论自己的后事,而且乐意参加些意见,如“别人都是小事,我就是要个金九连环。也别忘了糊一对童儿!”这一说起来,还有完吗?说也奇怪,越是在戏馆电影场里,家事越显着复杂。大家刚说到热闹的地方,忽,电灯亮了,人们全往外走。二姐喊卖瓜子的;说起家务要不吃瓜子便不够派儿。看座的过来了,“这场完了,晚场八点才开呢。”‎ 只好走吧。一直到二姥姥睡了觉,二姐才想起问:“有声电影到底怎么说来着?”三舅妈想了想:“管它呢,反正我没听见。”还是四姨细心,说看见一个洋鬼子吸烟,还从鼻子里冒烟呢,“鼻子冒烟,和真的一样,你就说!”大家都赞叹不已。‎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塑造了市井妇女的群像,同时对其中人物也分别作了较为精细的刻画,如“外场”人二姐、“特意换上高底鞋”的四姨、“不大出门”的二姥姥。‎ B.在公共场所电影院观看具有私密性的“电人巨吻”并发狂鼓掌,或是在这一场合大谈家事而心安理得,都是作者眼中当时社会生活的怪现象。‎ C.小说开头部分写二姐等人对有声电影无知,结尾写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较为完整地描写了普通市民令人啼笑皆非的思想意识转变过程。‎ D.小说标题为“有声电影”,既是指有声电影这一新奇事物,也可指二姐等人在电影院里一系列“有声”的喧哗表现,可谓一语双关。‎ ‎2.请结合二姐等人看有声电影的经过,简要分析小说所揭示的市民面对新奇事物的具体心态。‎ ‎3.小说运用多种手法以取得语言的幽默效果,请从文中举出三处手法不同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二、【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七岔犄角的公鹿 ‎(鄂温克族【注】)乌热尔图 ‎①“你,你别打啦!”我两眼盯着他,一串泪珠滚出眼窝。‎ ‎②“喊啥,小崽子?你像只猫,整天待在帐篷里,靠我养活!”他吼着,举起熊掌似的大手,又朝我打来。‎ ‎③“我去打猎,给我枪——我爸爸留给我的猎枪。”‎ ‎④他愣了一下,那双醉红的眼睛像打量陌生人似的瞅着我。我不哭了,再也不想哭了,挺着胸脯站在他面前,我感到一下子长大了。我爸爸早死了,妈妈为了过活跟了他,没过几年,妈妈也病死了,我就只好和他在一起熬日子。我从未叫过这位继父一声“爸爸”,只在心里喊他的名字:特吉——部落里的人都这样叫他。‎ ‎⑤“给,小崽子。明天,你上山,见啥打啥。你有这个胆子吗?”‎ ‎⑥几乎和我一般高的猎枪,差点把我撞个跟头。我紧紧攥住枪筒,毫不示弱地说:“我不怕,你能打,我也能打。”‎ ‎⑦“先别吹。打猎可不像往嘴里灌酒那么容易。”说完,他又抓起酒瓶,咕嘟咕嘟地喝起来。‎ ‎⑧这天早晨,我起得比往常都早。我脚上穿的软靴是妈妈留给我的,子弹袋和猎刀是爸爸用过的。我要靠这些,再加上我自己的勇敢,成为一个猎手,一个让全部落人都服气的猎手。‎ ‎⑨我慢慢地攀上山顶。这是一个漂亮的山峰,它的背上长满松树和桦树,前胸盖着白雪,侧面是片凹下去的向阳坡。这里准有野兽。等了大半天,果然没叫我失望,桦树林里有什么的影子在晃动。我咬紧牙,瞄准黑影,端平猎枪。枪响了,野兽晃了晃,踉跄着奔出树林。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它头上顶着光闪闪的犄角,犄角分成了七个支岔,很有气势。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顿时,又从树林里跑出五只受惊的野鹿,有母鹿,有小鹿。公鹿一瘸一拐地跟在最后,不时扭头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看得出来,它在护卫鹿群。转眼间,它们爬过山岗,消失在密林里。这时,太阳已经溜到山尖,树林变得黑森森的,我想今天是撵不上它了。‎ ‎⑩晚上,坐在火堆旁,我心里也有一个不安的火苗在上下乱蹿。“今天,我打了个鹿。是七岔犄角的公鹿,可大啦!它流的血真多,要不是天晚了,我真……”我对特吉说。他不喝酒的时候,脸上没有凶相,但总是阴沉沉的。‎ ‎⑪“嘿,傻小子。流点血,这能算你打了鹿?打鹿的人,剥了鹿皮,先把鹿腰子拿回来,让大家尝尝……鹿可不像你,碰一下就哭。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懂吗?”‎ ‎⑫我好像被灌了一脖子雪,心里又气又恼:“明天,我会拿鹿腰子让你尝的。”‎ ‎⑬第二天,天刚亮,我就赶到昨天打猎的山坡,沿着伤鹿留在雪地上的蹄印追着。不知什么时候,雪地上多了一行奇怪的蹄印。突然,从左侧山脚的桦树林里传来咔嚓咔嚓的响声,六只野鹿在那里惊慌奔逃。我认出那头被我打伤的公鹿,它瘸了一条腿,跑在鹿群后面。一只狼在后面拼命地追赶,并且越追越近。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直奔山坡跑来,它跑上山顶,到石崖前放慢脚步,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看起来它很费力,忍着痛。‎ ‎⑭快点,狼追上来啦!我被这头危难中的受伤的鹿吸引了,忘记了自己狩猎的使命。‎ ‎⑮猛冲过去的狼一口咬住鹿的后腿,几乎就在同时,鹿猛地一蹬,狼怪叫一声,滚了下来。我看见鹿的后腿被连皮带肉撕下一块。啊,真有一手。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 ‎⑯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鹿低下头,把粗壮、尖利的犄角贴在脚下的石头上,沉着地等待着。‎ ‎⑰啊,这只狼真坏。它借助跑的冲力腾空朝鹿扑去。我的心一下子揪紧了。‎ ‎⑱就在狼对准鹿脖子下口的一刹那,鹿猛地扬起低垂的犄角,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跌进山谷。‎ ‎⑲鹿胜利了。它骄傲地扬起头,把漂亮的犄角竖在空中。“呦——”七岔犄角的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山谷里传来鹿群的回音。‎ ‎⑳我躲在它的下风,着迷地瞅着它。它那一岔一岔支立着的犄角,显得那么刚硬;它那细长的脖子挺立着,象征着不屈;四条直立的腿,似乎聚集了全身的力量。我想起特吉的话:“公鹿,那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它就是死也不会屈服。”‎ 公鹿疲倦地走过我的眼前,还是那么骄傲。我长长地出了一口气,它似乎觉察出什么,停下步来。我觉得自己的心被撞击了一下,我想起了自己。我不是看热闹的孩子,而是一个猎手。我的眼睛转向鹿腿上的伤口:一处是我的猎枪打的,看来没伤到骨头,但也穿了窟窿;另一处是狼咬的,血淋淋的。在这个时候要想补它一枪真是太容易了,我下意识地摸了摸枪栓,看着它一瘸一拐的身影……‎ ‎(节选自乌热尔图《七岔犄角的公鹿》,有删改)‎ ‎【注】鄂温克族: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和黑龙江讷河等地,传统上多从事农牧业和狩猎业。‎ ‎1.本文以“我”与特吉的冲突开篇,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本文第⑬—⑱段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 ‎3.请简要概括七岔犄角公鹿的形象特征。‎ ‎4.本文结尾写到“我”下意识地去摸枪栓,那么“我”会再向公鹿开枪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2016年高考上海卷】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湖 殇 熊久红 ‎①当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其实,那种心痛的感觉,就像是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 ‎②我说的是,在西部腹地,看着被戈壁荒漠一寸寸吞噬掉的艾比湖;我说的是,面对一片白色的盐碱,以及狂风掠过时卷起的漫漫沙尘。‎ ‎③对湖而言,它首先带给我们的,应该是那粼粼的波光,是鸥鸟的翔鸣,是蓝天白云的倒映,是渔歌唱晚的恬静,这些特征是湖带给我们的生活体验,也是湖应有的生命品质。而我脚下的艾比湖,正在丧失这些青春,就像一个散失了光鲜的干瘪水果,躺成一汪奄奄一息的物证,那些越来越多从湖底裸露出来的丑陋的盐碱污泥,总是让我联想到一具行将风干的木乃伊,一个湖的木乃伊。‎ ‎④青年时期的艾比湖有着1200平方公里的水面;有着几万乃至十几万只野鸭水鸟嬉戏的场面;有着浩浩荡荡芦苇环卫的辽阔水域;有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的宁静旷远。这些深深的怀念,使得我对眼前的景象,有着撕心裂肺的悲怆。‎ ‎⑤在蛮荒的疆域里安插一个湖,应该是上帝对自己分配不公的一种补偿,她带给我们的是对绝望灵魂的抚慰,是对生存状态的重估,是能枕着入眠的一个梦境。这个梦,曾经真真实实地存在过,在记忆的回望里,碧波荡漾。‎ ‎⑥那是八十年代中期,一直对巴金的《海上日出》心存缱绻,期待感受红日出海的璀璨景象。新疆离海太远,使只好以湖的水域,模仿海的苍茫了。从首府放暑假回来,邀几位同学,骑车六十多里,去艾比湖看日出,以弥补对海的贫瘠和渴望。‎ ‎⑦由于道路的崎岖,到湖边时,太阳早已三尺竿头了。虽没赶上看日出,却被眼前一望无际、绵延至深的芦苇荡所震撼,清风拂过,波涛汹涌。一如百万雄兵拥围着这一城的浩淼。湖的浅滩上,密密麻麻布满了野鸭、灰鸭、斑头雁,随便朝水中甩一片卵石,都会惊飞几十只水鸟,空中盘旋两圈,又栖落水中。湖面很宽,即使极目远眺,也看不见对岸的轮廓。水边是一片沙滩,赤脚从上面走过,可以感受到温热潮润的细沙与脚趾间密切接触的惬意。几行浅浅的脚印,一段浪漫的行程。‎ ‎⑧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无法淡化湖在往事里的色彩,这幅精美的画面早已长在岁月深处,每一次温故,都在重新涂一遍色彩,所以,停靠在回忆中的湖,其实,一直都很鲜艳,多少次在梦里,潮涨潮落,清波涟涟。‎ ‎⑨但眼前的残败,总让人恍然隔世,觉得这个每年被大风从湖底卷起无数沙尘和盐尘的,这个每年以几平方公里的速度一点点消失的,这个在干涸湖底随处可见禽鸟尸骨和枯苇干枝的,不是记忆里的那个湖啊!它与往日被我们时常念想的碧水清波毫无瓜葛。‎ ‎⑩多么希望艾比湖的枯萎是一次误诊!‎ ‎⑪但更多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这样一串数字。近50年,我国失去的湖泊有243个,其中,新疆的数量最多,达62个。罗布泊消失于1972年;台特玛湖消失于1974年;玛纳斯湖消失于1974年;艾丁湖消失于1987年。这听上去多少有些像宣读阵亡名单,但它们确实是从我们眼中一个一个消失的。‎ ‎⑫那些缭绕碧波的绿茵,那些水中游戏的鱼鸟,那些湖面泛舟的渔人,那些环湖晚炊的村庄,都随着湖的消失而泯灭了。‎ ‎⑬通过同伴的结局,艾比湖一定看到了自己悲情的归宿,所以,湖才有了泪的咸涩。如果能发出呐喊,我想,湖是一定要向上天控诉的,控诉那贪婪者、破坏者、无知者、傲慢者,控诉他们以自己的短视,替子孙们挖掘着墓穴。 ‎ ‎⑭时常看到一些赞美艾比湖的文章,对它仅剩的三分之一的水域,进行热情歌颂,听上去就像是对着一个病入膏肓的人,赞美她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不知道在鱼缸里长大的鱼,会不会朗诵有关海的诗句。‎ ‎⑮我在为一个湖悲哀的时侯,突然想起了那些鸟,那些以湖为生的水禽,它们的翅膀,如何才能越过灾难,飞抵梦想的天堂。‎ ‎(有删改)‎ ‎1.第①段中的比喻贴切形象,表现力强,请加以赏析。‎ ‎2.作者描绘了八十年代中期游湖所见景色,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是抒情散文,第⑪段却用了若干数据和年份,有何效果?‎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湖殇”的含义。‎ ‎5.以第⑫~⑮段为例,评析本文语言运用上的特点。‎ ‎ ‎ 闯关检测 一 ‎1.①他聪明能干,艺高胆大,枪法准,他会下钢夹子,敢独进荒山野岭。②他有善良的一面,他对被夹住的母狼表示同情且感到内疚。③他性格怯懦,面对突如其来的灾祸,他不敢反抗力争,而是听天由命。④他心理阴暗,他对绝处逢生、奔向自由的狼极度嫉恨,最终置其于死地。‎ ‎ ‎ ‎2.①交代猎手最终杀死了狼,这一结果虽有些意外,但又在情理之中。②深化了主题的悲剧性。“悠悠荡荡”“久久”“载着怨恨的魂灵”等字眼非常具有冲击性,发人深省。‎ ‎【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首先看句子在文章的什么位置,句子在开头、中间与结尾部分的作用是不同的,因此,掌握(背诵)一些常用的句子作用是有必要的。当我们明确了这个句子在结尾部分后,就要想到“交代故事的结局”“深化主题”“照应开头”“引起读者的思考”等要点,再与具体的文本相结合,不难看出文中画线句交代故事结局、深化文章主题等作用。‎ ‎3.①动词的运用。语段使用了“咬”“舔”“叫”“望”“转”“走”“回”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了狼坚定、勇敢的个性和对猎手宽容、关心的善良品质。②恰当的修辞。狼临死前“巍然立在崖边,在明亮背景的衬托下,它宛若一尊石雕”,运用比喻,写出了狼的尊严与作者对狼的赞美之情。③叠词的运用。“生生”“默默”写出了“咬断”“望”时的情态,“呜呜”写出了“叫”的痛苦状,“缓缓”写出“转过身”的艰难,“微微”则写出了狼的断腿抖动的程度。‎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关注细节,仔细分析不难发现,句子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修饰词(如叠词)及修辞手法等。如句子中使用了一系列的动词,“咬”“舔”“叫”等,使狼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又如“它宛若一尊石雕”明显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使狼的形象更生动形象,也使作者的赞赏之情更明晰。‎ ‎4‎ ‎.①面对突如其来的困境,猎手没有勇气吮吸脚下自己的血,更没有勇气为获得生存而狠心砍断自己被夹的腿,只会叹气流泪,完全是一个懦夫的形象;而狼敢于舔净自己的血,更忍着疼痛咬断自己的腿,坚定而勇敢。②狼获得自由后,选择了宽容,放弃对猎手的攻击;而猎手却狠心地将枪瞄准了狼。③狼宽容大度、温顺善良,这是人性在狼身上的体现;而猎手出于对狼绝处逢生、奔向自由的嫉妒而杀死它,这是残忍的兽性在人身上的充分体现。‎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对比是本文最主要的表现手法,然后多角度寻找文中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的,即狼与猎手在哪些层面形成了对比。从在困境中狼与猎手的不同做法,可知有狼的勇敢与猎人的懦弱的对比;从狼获得自由后对猎手的态度和猎手对狼的行为中,可知有狼的宽容和猎手的残忍的对比;从小说主题的角度分析,有人性与狼性的对比。考生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 二 ‎1.C ‎ ‎ ‎2.①黑人和白人居住环境的对比。“又贫穷又邋遢的典型黑人大街”,与白人那边“宽广的草地和好看的住宅”构成对比,显示出不同种族在物质形态上的强烈鲜明的反差。②布朗教授的头衔和地位的对比。布朗是教授,和布尔威克博士一样是社会学家,但布朗在他们面前却唯唯诺诺。他的“教授”“社会学家”的头衔,与他在这个社会所处的可怜地位构成对比,丰富了人物形象,揭示了社会现状。③布朗的身份与他的表现的对比。布朗教授是黑人社会学家,本应为黑人谋福利,但他却自私自利,在与钱得勒等人交谈时一心想着“一万元”等私利。‎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已经明确要求分析小说中的“对比”点,而且限定了答案点的数量。考生可以从环境与环境、人物与人物、人物与自身等多方面去思考其具有对比性的地方,并结合小说的具体内容和主旨,分析其表达效果。‎ ‎3.同意。理由:①布朗教授去见钱得勒夫妇是为黑人学校寻求帮助,看起来是在为黑人谋福利,但他的内心却只想为自己谋福利,虚伪、自私。②他既贪恋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比同肤色大多数人要优越的社会地位和物质享受,又不断地为黑人在这个国家受到的不公平 待遇感到气恼和痛苦。③他渴望清除种族歧视,对穷苦黑人的可悲处境怀有同情,但又对斗争的前景信心不足,向现实妥协。‎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本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考生可以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对人物性格进行分析,着重在人物性格的矛盾性上多做思考。答题时,先要亮明观点,再分点说出自己的理由。寻找作为理由的依据时,可重点把握人物行为和心理上的矛盾或可笑之处。‎ 三 ‎1.(1)①那两双拖鞋是要好的同学亲手做的,是纯朴的友谊和真挚的情感的象征,它们对于作者的意义很不一般。②表达了作者对这两双拖鞋的珍视之情。‎ ‎(2)①作者同学的女儿能吃苦,关心疼爱家人,知道减轻家庭负担。②表达了作者对同学女儿的赞赏之情。‎ ‎ ‎ ‎2.①通过对拖鞋材质、样式、颜色的细致描写,突出鞋的精细、美观。②证明这是同学精心制作的,突出同学的用心、辛劳。③这两双拖鞋承载着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与前文作者舍不得扔掉相照应。④句子形式整齐,音节匀称,使喜爱之情表达得更加充分。‎ ‎【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可从内容、结构、艺术手法和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分析。同时考虑语言表达上的特色,如字词的锤炼,句式的选择等。答题时,要结合具体内容分析使用此种表现手法或表达方式的效果等。如文中画线句属于细节描写,且句式整齐,音节匀称,突出了拖鞋做工的精细,做鞋人的认真、辛劳,以及承载的非同一般的精神重量,表达出了作者对其的喜爱之情。考生理解了这些,分点作答即可。‎ ‎3.作者开篇绕道而行,从抒发人生的感悟执笔,对物的占有与舍弃进行了一番审视,领悟到必须下决心斩断人与物之间的纠缠。这是抑。对被扔掉的两双拖鞋,作者又恋恋不舍地捡回来,接下来围绕这两双拖鞋,展开了对青春时代的美好回忆,讲述了一段凝重深沉的情感故事,凸显了这两双拖鞋承载的精神重量。这是扬。文章升腾跌宕,先抑后扬。‎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抑扬的概念。欲扬先抑,这种技法是指本来想要颂扬某种人、某个现象或某种倾向,先描述或勾画他(它)的不好,然后转而表现他(它)的好,使读者从情节的跌宕中进行思考,受到启迪。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哪些地方是“抑”,哪些地方是“扬”,本文先写对人与物的关系的感悟,即必须下决心斩断人与物之间的纠缠,然后过渡到所要叙述的中心事件上,从不忍舍弃的再普通不过的两双拖鞋这个角度切入,讲述了一段凝重深沉的情感故事,凸显了这两双拖鞋承载的精神重量。先抑后扬。‎ ‎4.①与本文的题目互为照应,表明这两双拖鞋承载着浓浓的情意,十分难舍。②深化文章中心。至此,我们领会到,作者难舍的不仅是这两双浸着浓厚情感的拖鞋,难舍的还有作者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力的责任感和发自内心的良善的力量与美。作品的结尾让读者看到了一个文化人士的高尚品格和人文情怀。‎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文章结尾的好处,可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入手分析。结构:点题、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等。内容:突出人物品质/情感、点明中心、深化中心等。就本题而言,结构上有与题目互为照应的作用;内容上,通过上文作者对同学、对同学女儿的热心帮助之事,再结合“也提醒着自己,要珍惜生活,懂得知足,为社会的公平正义多尽一份责任”一句,不难看出结尾深化文章中心的作用。‎ 高考链接 一 ‎1.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情节作用、主题理解、标题作用的能力。首先通读全篇,通过对特定背景下人物形象的分析,把握小说的主题,然后对照四个选项,逐一分析比照,最终确定答案。C项,结尾虽然大家对有声电影赞叹不已,但不是因为思想转变,他们没有真正了解有声电影,而是按照自己的想法胡乱作出的评价。 ‎ ‎2.①对待新奇事物,还没亲见就先有说法,“不知为知之”,揭示出二姐等人傲慢无知的自大;②听说有声电影真有新奇之处,就想“开开眼”,是一种从众、趋新的心态;③到了电影院后也不真的看电影,不愿对新奇事物进一步了解探究,实质上是一种固步自封的心态;④对有声电影胡乱作出“共识”评价,隐含的是二姐等人面对新奇事物时无所适从的焦虑不安。‎ ‎ ‎ ‎3.①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知之”,或“一部伦理从何处说起”,借用并改换了经典语句,以造成幽默效果;②如出门时二姥姥找眼镜、三舅妈找钮子,四狗子洗脸,同一行为模式重复多次,产生喜剧效果;③如“既来之则安之,打了票”,或“忽前忽后,忽左忽右,离而复散,分而复合,主张不一,而又愿坐在一块儿”,将书面语与口语混搭,庄谐并出;④如“直落得二姐口干舌燥,二姥姥连喘带嗽,四狗子咆哮如雷,看座的满头是汗”,使用了排比手法描写人物窘态,带有打油诗的诙谐意味;⑤如二姐等人打架似的推让座位,“把前后左右的观众都感化得直喊叫老天爷”,把抱怨说成“感化”,反话正说,既讽刺又幽默;⑥如二姐喊叫卖糖的,声音之大令人“以为是卖糖的杀了人”,这种夸张令人忍俊不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小说的语言特色的能力。根据题目要求,先引原文,然后分析手法及效果。原文中涉及的手法很多,引用经典语句、排比描写人物情态、夸张、口语化、反语等,都可以让语言诙谐幽默。在指出原文内容之后针对手法进行分析并说出幽默的效果即可。‎ 二 ‎1.①通过紧张的冲突,引起读者阅读兴趣,把读者迅速带入小说情境;②引出下文“我”去打猎的故事;③交代“我”的孤儿身份,与继父的情感隔膜,以及“我”对亲情的渴望;④初步刻画“我”性格的倔强和好强。‎ ‎ ‎ ‎2.①动作描写。从正面对公鹿与狼恶斗的过程作了细致描绘,如公鹿忍着剧痛攀爬石崖的姿态,恶狼弓腰、咧嘴,凶残地发起进攻时的动作细节等,生动传神。②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被鹿角叉起的狼比喻成石头,表现公鹿的勇猛。③侧面烘托。通过“我”的心理描写,烘托出狼鹿恶战的紧张气氛,表达“我”对公鹿的赞美,强化对公鹿形象的塑造。(或:通过写狼的凶残,侧面衬托出公鹿的勇猛和机智)‎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题干既然说是“描写公鹿与狼搏斗的过程”,那么“表现手法”就应该从描写的手段和方法去思考。“公鹿扭头瞅瞅,撇开鹿群,一瘸一拐地……一步一步蹬着石崖”“狼在地上打了个滚,弓着腰,咧着嘴,发疯似的朝石崖冲去”等都是动作细节描写,生动地展现了鹿与狼搏斗的过程。“狼像被叉子叉中似的,从鹿的头顶上像块石头被甩过石崖”,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狼的狼狈落败进行描写,表现了鹿的勇猛。“真有一手”“可惜那一蹄没踢在狼的脑壳上”“这只狼真坏”等“我”的心理活动,展现了“我”的感情倾向,表达了对鹿的赞美,强化了鹿的形象。‎ ‎3.①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②刚猛傲然,斗志高昂。③沉稳而有智慧。④有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时时保护弱小。‎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要找准文中描写公鹿的语句,从“是一头健壮的公鹿……很有气势”可以概括出公鹿“体格健壮,长有漂亮的犄角”的外形特征。“我”猎杀公鹿、公鹿与狼的搏斗以及特吉对公鹿的评价等体现了公鹿的“刚猛傲然,斗志高昂”。公鹿在事先负伤的情况下,从容面对狼的进攻,“为了弄死这家伙,甘心让它咬去一块肉”等体现了公鹿的“沉稳”“有智慧”。“鹿一眼瞥见我,扭头叫了一声……戒备而憎恶地瞅着我” “公鹿站在崖顶呼唤同伴”等体现了公鹿的“头领气质和牺牲精神”。‎ ‎4.看法一:不会再向公鹿开枪。①公鹿健硕的体态,它在与恶狼搏斗中展现出的勇气和智谋都让“我”着迷。②“我”从公鹿身上汲取到作为男子汉应有的不屈气概,这让“我”对它心生敬意。③公鹿对鹿群的保护,触动了“我”内心的痛处,“我”不忍母鹿和小鹿失去公鹿。④公鹿已受重伤,“我”此时如再开枪,胜之不武,并不能证明“我”具有让全部落的人都服气的狩猎能力。 ‎ 看法二:会再向公鹿开枪。①“我”已意识到自己是一名猎手,而不是看热闹的孩子,“我”负有狩猎的使命。②公鹿的刚猛和骄傲激发了“我”的斗志,“我”也应该展现出“我”的勇气和骄傲。③“我”需要通过猎鹿向特吉证明自己可以不再仰人鼻息。④公鹿已经受伤,无法快速奔跑,是狩猎的大好时机。‎ 三 ‎1.第①段用“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来比喻“站在干涸的湖底”,表现出痛感的切身、剧烈;用“骨头”突出湖的干涸;骨头是身体的一部分,隐含湖与人不可分割的意思。这一比喻贴切形象,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辨识比喻的本体和喻体,然后再根据比喻修辞的特点,分析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确定这样比喻的作用。这个比喻,将“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的”感觉比喻为“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的感觉,十分形象逼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自己踩在了自己的骨头上,不光是疼痛的感觉,还有因为是自己的骨头而有痛心悔恨的心理;而一双脚站在干涸的湖底的时候,同样不仅有脚底的疼痛,更有因为这湖的干涸是人类自己行为造成的而产生的悔恨心理。‎ ‎2.以记忆中艾比湖难以忘怀的美丽来反衬现实中艾比湖的残败,表达痛惜之情。‎ ‎【解析】回答此类题目,要根据文本所写景物,紧扣作品的主题和作者的情感进行分析。本文的主旨是抒发作者对环境遭到破坏的伤痛心情,唤起读者对保护环境的共鸣之心,而描写以前的景物,能让读者将其同眼前所见加以对比,造成读者心灵的巨大震撼,使作者的情感得以很好的抒发。‎ ‎3.在抒情散文中列举数据和年份,能具体确切地表现出湖泊消失数量之多、速度之快、地域之集中,更好地抒发了作者痛苦无奈的情感,也能给读者触目惊心的感觉。‎ ‎【解析】这是一道欣赏作品表现手法的题目。答题时,首先要仔细比较文本中各个数据的差距,比较各个年份之间相隔的时间长短,从而发现问题,然后再分析这样写对表现作品主题和抒发作者情感的作用。‎ ‎4.题目中的“湖”不仅指艾比湖,还指向众多境遇相似的湖;“殇”为非正常死亡,隐含了作者悲伤、担忧、谴责等复杂情感。‎ ‎ ‎ ‎5.示例一 作品善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 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那些……”描绘四幅图画,既有形象的美感,也有形式的美感;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贴切而富有创造性。这些语言运用上的特点,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 示例二 作品多用情绪色彩浓重的词语,如“泯灭”“呐喊”“挖掘着墓穴”“悲哀”等;多用整齐的句式,如第⑫段以四个字数一致的 ‎“那些……”;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如比喻有“美丽的服饰和迷人的发髻”“鱼缸里的鱼”等。以上这些与作者的强烈情感是一致的。但我认为写文章不应满足于个人情感的宣泄。本文在遣词造句中情感注入过多过浓,未加沉淀节制,给人泛滥甚至虚假的感觉,降低了作品的感染力。‎ ‎【解析】回答此题,首先可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法以及词语的选用等角度出发,仔细分析题目指定的段落,再逐条列举;列举时,应该先指出方法,再列举例句,最后指出作用。‎ ‎ ‎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