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外国小说)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车祸
(日本)东野圭吾
事情发生前,没有任何预感。
那天早上8点半,平介下了夜班,回到家中,他马上打开了电视。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知道昨天相扑比赛的结果。今年已经步入40岁的平介相信,今天也一定和之前的39年一样,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
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内容很浅,但是涉及面很广。但是,今天画面上出现的,并不是平日里播音员的笑脸,而是一个积雪的山地。
出什么事了?平介心里闪过一个念头,不过他并不想详细了解事由。此刻他最想知道的是他所关注的力士赢了没有。
平介在一家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前,他被提升为组长。这周轮到他们组上夜班了。
这一年,平介的工厂经营状况出奇地好,像平介这样身在第一线的人变得忙碌不堪,加班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加班3个小时,有时加班费比基本工资还多。
但是,在工厂里待的时间长,就意味着在家待的时间短,平介很难和妻子直子、女儿藻奈美一起吃晚饭。
如果是夜班的话,早上8点钟就能到家,正好赶上藻奈美吃早餐的时间。边和马上要升入小学6年级的独生爱女聊着天真的话题,边享受着妻子亲手做的饭菜,这对平介来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快乐。下夜班后的疲惫,在看到女儿的笑容后马上就烟消云散了。
正因如此,下夜班后一个人吃早餐让他觉得没有味道。这样无聊的早餐从今天起要持续3天,因为直子带着藻奈美回长野的娘家去了。她堂兄病故了,她要赶去参加堂兄的葬礼。
本来说好是她一个人去长野的,但就在快出发时,藻奈美忽然嚷着也要去。她说她想在那边滑雪。女儿好不容易有了个春假,可自己工作太忙,一直没能陪家人游玩。因此,对平介来说,这未尝不是个补偿的机会。于是他决定一个人忍受寂寞,让藻奈美和妻子一起去。
27
他一边享受着熟悉的味道,一边调高了电视的音量。画面中那个主持人在说着什么,但是,他脸上却不见了平日的笑容。平介对此还是没太在意,只是心不在焉地想着,有关昨天体育赛事的报道还没开始吧。
画面被切换了,好像是刚才看到的积雪山区。一个穿着滑雪服的年轻男记者,身后有许多身着黑色防寒服的男子正来来回回地忙碌着。
“这里是事故现场。今早6点左右,一辆由东京开往志贺高原的滑雪游大巴发生了坠崖事故。这辆大巴属于总部设在东京的大黑交通公司的。”
听到这里,平介的脑海里产生了轻微的混乱。因为几个关键词陆续飞进耳朵里——志贺高原、滑雪游大巴、大黑交通……
这次回娘家,直子一直犹豫着一件事,那就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
碰巧直子有个朋友在旅行社工作,于是便去拜托她。结果真就碰到一辆滑雪游大巴上还有座位。听到还有空座,直子高兴得直拍手。
没错,她说了,是大黑交通,是11点从东京站出发开往志贺高原的滑雪游大巴。
想到这里,他全身倏地一下热了起来,随后浑身冒汗。他感到心跳在加快,能清晰地感觉到耳根后面的脉搏在跳动。
平介将跪在地上的双膝滑到电视机前,他不想漏过报道的任何细节。
平介已经完全没有了食欲。虽然口渴得不行,但也顾不上喝水了。他现在深深陷入了一种切实的感觉之中——这场悲剧可能和自己有关。他一面害怕着杉田直子和杉田藻奈美的名字被读到,一面用四分之三的心在想:怎么可能呢,这种悲剧应该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平介伸手拿起了电话台上的电话,想打给直子的娘家。说不定她们已经到那边了,自己的担心都是多余的。不,应该说他心里祈祷着事实就是如此。
抓起话筒,刚要按号码键,他又停住了。他无论如何都想不起直子娘家的电话号码了。只记得,那是个编成顺口溜之后非常容易记的号码,尽管他也曾经记住过,可是现在,他把那个顺口溜给忘掉了。
没办法,平介只好从旁边的彩色整理箱中翻出了电话簿,他终于找到了想找的号码。先是区号,最后四位数是7053。看了之后平介还是没能想起那句顺口溜。
平介再次拿起话筒,正要拨号,电视中的播音员又说话了。
“据刚刚得到的消息,之前被送往长野中央医院的一对疑似母女的二人名字应该是杉田——”
平介放下电话,坐直了身体。
27
女播音员再说什么,他已经完全听不见了,耳边一直有个声音在响,过了良久,他才注意到那是自己喃喃自语的声音。
啊,想起来了。7053是直子名字的谐音。
又过了两秒钟,他猛猛地站起身来。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平介相信今天和“之前的39年一样,是个平淡无奇的日子”,这儿的“平淡无奇”四字一语双关,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强调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
B.本来说好是妻子一个人回娘家的,但就在快出发时,女儿“忽然嚷着也要去”。作者这么处理,表现了女儿的任性和不懂事,也同时点明悲剧发生的原因。
C.作者多次写到平介“想不起直子娘家的电话号码”,也想不起电话号码编成的顺口溜,直到最后才想起来,这样写意在说明平介的粗枝大叶和不拘小节。
D.小说笔锋老辣,文字鲜加雕琢,叙述简练凶狠,蕴含着巨大的冲击力。平平常常的生活中,灾难毫无征兆地骤然而至,写出人世的无常,让人印象深刻。
2.小说前半部分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的情节,为什么?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平介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远与近
(美)托马斯·沃尔夫
①一个小镇,坐落在一个从铁路线连绵而来的高地上。它的郊外,有一座明净整洁装有绿色百叶窗的小屋。小屋一边,有一个园子,整齐地划成一块块,种着蔬菜。还有一架葡萄棚,到了八月底,葡萄就会成熟。屋前有三棵大橡树,每到夏天,大片整齐的树阴,就会遮蔽这座小屋。另一边则是一个鲜花盛开的花坛。这一切,充满着整洁、繁盛、朴素的舒适气氛。
②二十多年来,每天,当列车驶近小屋时,司机总要拉响汽笛。每天,一个妇人一听到鸣笛,便从小屋的后门出来向他挥手致意。当初她有一个小孩缠着她的裙子,现在这孩子已长成大姑娘,也每天和她母亲一起出来挥手致意。
27
③司机多年操劳,兢兢业业,已经白发苍苍,渐渐变老了。他驾驶长长的列车横贯大地已上万次。他自己的子女都已长大了,结婚了。他曾四次在他面前的铁轨上看到了可怕的悲剧所凝聚的小点,像颗炮弹似的射向火车头前的恐怖的阴影——一辆满载小孩子的轻便马车和密密一排惊惶失措的小脸;一辆廉价汽车停在铁轨上,里面坐着吓得目瞪口呆状若木鸡的人们;一个又老又聋的憔悴的流浪汉,沿着铁路走着,听不到汽笛鸣声;一个带着惊呼的人影掠过他的窗口。
④——所有这些,司机都历历在目,记忆犹新。他懂得一个人所能懂得的种种悲哀、欢乐、危险和辛劳。但不管他见识过多少危险和悲剧,那座小屋,那两个妇女用勇敢从容的动作向他挥手致意的景象,始终印在他的心里,看作美丽、不朽、万劫不变和始终如一的象征,纵使灾难、悲哀和邪恶可能打破他的铁的生活规律。
⑤他一看到小屋和两个妇女,就感到从未有过的非凡幸福。一百次的阴晴明晦,一千次的风雷雨雪,他总是看到她们。通过冬天严峻单调的灰蒙蒙的光线,穿过褐色冰封的茬地,他看见她们;在妖艳诱人的绿色的四月里,他又看见她们。他感到她们和她们所住的小屋无限亲切,好像父母对于自己的子女一样。终于,他觉得她们生活的图画已深深地印在他的心中,因而他完全了解她们一天中每时每刻的生活。他决定,一旦他退休了,他一定要去找她们,最后要和她们畅谈生平,因为她们的生活已经和他自己的生活深深交融在一起了。
⑥这一天终于来到了。司机在她们居住的小镇的车站下了车,走到月台上。他慢慢走出车站,来到小镇的街上。但所有的东西对他来说都是陌生的,好像他从未看到过这小镇似的。他走着走着,渐渐感到迷惑与慌乱。这就是他经过千万次的小镇吗?这些是他从高高的车厢窗口老是看见的房子吗?
⑦一切是那么陌生,使他那么不安,好像梦中的城市似的。他越向前行,他的心里越是疑虑重重。司机在闷热和尘埃中沉重地慢慢走着,最后他站在要找寻的房屋前面。他立刻知道他已经找对了。他看到了那屋前高大的橡树,那花坛,那菜园和葡萄棚,再远,那铁轨的闪光。
⑧不错,这是他要找寻的房子,但现在,在门前,手却发抖了。他终于进了大门,慢慢沿着小径走去。不一会儿,他踏上通向门廊的三步石级,敲了敲门。一会儿,他听到客厅的脚步声,门开了,一个妇女站在他面前。
⑨霎时,他感到很大的失望和懊丧,深悔来此一行。他立刻认出站在他面前用怀疑的眼光瞧他的妇人,正是那个向他千万次挥手致意的人。但是她的脸严峻、枯萎、消瘦;她那皮肤憔悴、灰黄,松弛地打成褶皱;她那双小眼睛,惊疑不定地盯着他。原先,他从她那挥手的姿态所想象的勇敢、坦率、深情,在看到她和听到她冷冷的声音后,刹那间一股脑儿消失了。
27
⑩而现在,他向她解释他是谁和他的来意时,他自己的声音听来却变得虚伪、勉强了。但他还是结结巴巴地说着,拼命把心中涌出来的悔恨、迷惑和怀疑抑制下去,忘却他过去的一切欢乐,把他的希望和爱慕的行为视同一种耻辱。那妇人十分勉强地请他进了屋子,尖声粗气地喊着她的女儿。在一段短短的痛苦的时间里,两个女人始终带着迷茫的敌意和阴沉、畏怯、抑郁、迟钝的眼光瞪着他。最后他结结巴巴生硬地和她们道别。他从小径出来沿着大路朝小镇走去。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他知道一切有关迷途获得光明的神话,闪光的铁路的远景,希望的美好小天地中的幻想之地,都已一去不复返了,永不再来了。
(原文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主人公火车司机对工作兢兢业业,因多年操劳,远离亲情,同时又目睹诸多悲剧而厌倦现实,但他对生活仍旧充满热情与想象,渴望温馨与美好。
B.火车司机生活单调,历经生死离别,作者却只用寥寥数语来加以概括,这种看似漫不经心的讲述与读者内心所产生的震撼相碰撞,更易加深读者的感受。
C."从小径出来时,他忽然意识到他是一个老人了"这一句话暗示了小镇之旅摧毁了火车司机之前的美好寄托,失去幻想和希望对老人的心理打击特别大。
D.小说善于运用心理描写塑造人物,火车司机是如此,小镇母女也是如此,以此来造成一种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也凸显了小说结构上的特色:先扬后抑。
2.第一自然段中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3.试分析标题“远与近”的意蕴,并简要概括小说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列小题。
白痴的生活
【爱沙尼亚】梅希斯·海因萨尔
①维洛·林德意识到了自己是个白痴,这使得他的生活变得复杂起来,尽管周围人并没有觉察到这一点,就连他的妻子和孩子们也丝毫没有想到他有这种可怕的症候。
②“这一切简直太离谱了!”维洛暗想。
③维洛开始频繁地照镜子端详自己的脸,可是除了忧虑的表情之外,并没有什么令人担心的样子。而忧虑的表情对于一家之长、真正的父亲来说,是理所当然的,家里人都认为这再正常不过。事实上,无论是家庭生活还是工作,不管他所做的事多么引人入胜,不管工作中取得了怎样辉煌的成就,都不能给他带来像白痴那样生活所享受到的快乐。可他却不得不掩饰这见不得人的秘密。
④有时候,劳碌地工作了一天之后,维洛发现自己在公园里张大嘴巴看着麻雀,有时更傻里傻气地纵声大笑。他惶恐地看看四周,扮出一副正经八百的神情,然后匆忙离开。
27
⑤这种神魂颠倒完全不同的是,维洛做出了不少杰出的发明。他受过两种高等教育:一种是人文科学,另一种是实用艺术,现在他在塔尔图家具公司担任厨房装饰工艺艺术设计师,在这一领域他颇受尊重,是当之无愧的知名专家。此外,他还熟练掌握了五种外语,娶了哲学教授的女儿为妻,和她一起养育了三个孩子,他还善于结交朋友,其中不乏绝顶聪明和智慧超群的人物。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得不承认,所有这一切都起不到他所期望的那种作用。所有的大智慧固然很有意思,使他开心,可在这中间他根本体会不到那种快乐、那种生活中原本质朴而纯真的快乐。
⑥三十五岁时,维洛终于明白:如果揭开那并非天生而是后天获得的保护色,那么可以看出,在他心中一直存在着一个活生生的白痴。意识到这一点之后,他很悲伤,却又感到某种解脱。从那时起,他开始享有静谧而怡然自得的独处时刻。他有时提前下班或者星期日一大早就悄悄溜出家门。
⑦在这样的日子,维洛的眼睛格外闪闪发光,他几乎一路小跑着来到长途汽车站,随便登上某辆城郊汽车,前往几十公里外的基亚尔尔肯纳或艾克。不过,他最常去的地方是设在达比韦雷的垃圾场。在那里他能摆脱掉一切束缚,自由自在。他毫不掩饰内心的快乐,高兴地看看被扔掉的暖气片一、熨斗还有旧杂志,随心所欲地挺直身子躺在发霉的破垃圾堆当中,放心地扯着噪子大声喊叫,以迎合乌鸦的哇哇叫声。
⑧当妻子偶尔问他经常外出到哪里去时,维洛早就准备好了答案:因为家具市场竞争激烈,他不得不经常到图书馆去,以便提高专业水平。他为了证实自己的话,会从公文包里取出各种专业书籍和图纸,再加上专业术语来解释分析。妻子不明白他说的是什么,也就相信了他。这样维洛便可以继续过着自己原本状态下的隐秘生活了。
⑨过了一段时间,他又有了更加喜欢的地方。那是一个被废弃的古老的庄园。维洛一到庄园就钻到畜牲棚里,仰面躺在鸡群和羊群之间,静静地待在饲料和干粪堆上。他欣赏着吃力咀嚼饲料的羊,觉得自己像在家里一样,体验着最幸福美妙的瞬间。鸡在他瘦削的身体上悠闲地散步,用呆傻的目光看他,有时啄他外衣上的纽扣。羊呢,不停地闻着维洛那沾满谷壳饲料的头发,用粗糙地舌头舔维洛那抹了盐的脖子。他眨巴着眼睛,嘴角上流出黄色的口水。有趣的是某一只母鸡会把维洛当成公鸡在他眼前迈着碎步走过,向他卖弄风情,竖起羽毛向他求偶,面对这种情景,他的心里美滋滋的。他与这间破旧不堪的小房、鸡、羊,还有弥漫在阳光中的尘埃融合在一起,他每分每秒都在享受着极乐世界般的幸福。
⑩外面天开始变黑了,维洛跑进庄园里的厨房,默默的坐在板凳上,凝视着日光渐渐把自己的阴影从污水桶向右边移动,直到破旧餐桌上仅仅留下一个小小的亮点。这时小老鼠爬到餐桌上寻找面包残渣吃,它根本不在意这里坐着一个人,而这个人正在看着它。小老鼠对于他这个生命体的存在毫不在乎,如此不加掩饰地无视他是一个生命体,使他顿时产生许多感悟。
27
⑪每次维洛这样外出归来,情绪都格外高昂,眼里闪烁着特殊的光芒。他热烈地亲吻妻子,和孩子们玩耍嬉戏。而当夜幕降临时,他坐在办公桌前,开始设计用于遥远未来的另类家具。在这些迅速绘制出的桌、椅、柜橱的草图中,可以捕捉到某种非同寻常的、完全新颖的、宏伟壮观的风格,维洛会立刻把这些图纸藏到办公桌的最里面,仿佛担心被不吉祥的毒眼看见似的。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紧紧围绕"白痴"展开情节,先点病症,后叙原因。再写"白痴的生活"的种种表现及其意义,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B.小说主人公维洛工作成就辉煌,家庭幸福美满,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并且极力掩饰自己这一症候。
C.作者以动人的细节描写、拟人手法,生动描绘了维洛与鸡、羊相处时的那种自然和谐,物我相融的状态,表现维洛在自然生物面前内心无比的惬意与幸福。
D.小说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为我们呈现了当今社会中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他们既要适应世俗生活,同时又渴望坚持自己的理想追求。
2.小说题为“白痴的生活”,而第五自然段写的却是主人公维洛“真实、体面且非常正常的现实生活”,作者这样安排有何好处?
3.小说主人公是否真的是一个白痴?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打完这盘台球
(法国)都德
仗已经打了两天。
这些兵士是在倾盆大雨之下,背上背着背包度过这一宵的,因此都疲惫不堪。可是你看已经长长的三个钟点了,就任凭他们手扶着枪,在大道的积水滩里,被雨水渗透的田野烂泥里挨受着入骨的寒气。
那几尊大炮,炮口向着丛林,好象在窥视什么东西;掩蔽起来的机枪牢牢瞄着天际。一切都准备齐全,只待进攻。总司令部却迟迟不下命令。
27
总司令部并不远。就是这座路易十三式的古堡,被雨洗过的红砖在半山坡的矮树丛中闪闪发着光,平整的绿色浅草地夹在两行盛开的盆花之间;小水池像一面镜子似的展开着,天鹅在里面游泳;一个极大的飞檐翘角的家禽窝的顶下,金黄色的野鸡和孔雀向树叶发着尖锐的鸣声,扑打着翅膀,开了屏;马在马厩里憩着。几个传令官或马弁穿着军便服在厨房附近摆来摆去,穿着红裤子的园丁拿着耙子在大庭院里安闲地松散沙土。
饭厅的窗户都面临大门石阶开着,从窗口望进去,可以看见杯盘狼藉的饭桌:拔去塞子的酒瓶,暗淡无光的空酒杯,都憔悴地留在弄皱了的台布上。在隔壁屋子里,发出说话的语声、笑声、台球的滚动声、互相碰杯声。原来元帅正在打他那盘台球,元帅一打上台球,天塌下来他都不管,世上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把这盘球打完。
打台球嘛!
这是这位伟大军人的癖好。他站在那里,严肃得跟身临战场一样,穿着军礼服,胸前挂满了勋章,眼睛冒火,两颧通红;宴会,赌兴,酒意都催得他劲头十足。他的副官们众星捧月似地围着他,殷勤恭顺,他每打一球,他们便钦佩叹赏得五体投地。
跟元帅打台球的对手是一位参谋本部的矮小的大尉,他是打台球的第一把能手,能够把世界上的所有元帅打个落花流水,可是他懂得和他的长官之间应该保持一种表示敬意的距离,他留着神不要打赢,可也不要输得太容易。他正是一位人们称为有前途的军官。“留神!小伙子!元帅已有了十五分,你是十分。应该照这样对付到底;对你的晋级来说,这比在外边跟那些人一起,让淹没大地的泉涌似的雨水浇着,用处大得多。”这大尉就这样心里默念着。
这盘球打得真精彩。象牙球滚来滚去,互相挨身擦过,两色交错着。突然,天上闪过一发炮弹的火光。一阵隆隆的响声震得玻璃颤动。大家都吓了一跳,焦虑地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只有元帅什么也没看见,什么也没听见;他哈腰歪在台子上,正在琢磨一杆子“嘬球”的绝妙效果。这是他的拿手好戏,嘬球的效果!……
看!又是一片火光,紧跟着又是一片。大炮一发跟着一发,一发比一发快。副官们都奔到窗口。莫非普鲁士人真的进攻了?
“让他们攻吧!”元帅拿粉块擦着球杆头说,“该你啦,大尉。”
这时候骚乱更厉害了。大炮的震撼声中,还夹杂着机枪的哒哒声,排枪的连续不断的响声。从一片一片的浅草地里,升起一大片镶着黑边的红云。花园的尽头全部被照得通红,孔雀、野鸡害了怕,在窝里大声鸣叫;那些阿拉伯马闻着了火药味,在马厩尽头直尥蹶子。总司令部里开始惊慌起来。传令兵骑着马如飞地跑来。大家都要求见元帅。可元帅是见不着的。我不是对你们说过,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碍他打完他那盘球吗?
“该你了,大尉。”
27
不过大尉有点心不在焉了。到底还是年纪太轻!你看他忘记了他玩的花样,连着打了两杆子好球,几乎要赢这盘球。这回,元帅可怒不可遏了,脸上显出惊奇和愤怒。正在这时,一匹跑得四蹄翻飞的马奔到了院子里。一个满身是泥的副官不顾卫兵的拦阻,一跳闯上了石阶:“元帅!元帅!……”
元帅无名火有八丈高,脸红得跟鸡冠一样,出现在窗口,手里还拿着球杆:“有什么事?……这成何体统?……难道这儿没有卫兵了?”“可是,元帅啊……”“好吧……回头再说……等我的命令,真他妈的!”窗子又使劲地关上了。等他的命令!
那些可怜人,正是在等候啊!没有人明白为什么待在那里毫无动作。一点办法没有。他们在等候命令……不过,死是无须等候命令的,于是这些人就整百整百地死去。从他们张开的伤口里,不声不响地流着法国的忠贞之血……台球室里,也异常紧张:元帅又领了先;可是那个小个儿大尉像狮子似地抵抗着。
十七分!十八分!十九分!
几乎来不及记分了。战争的声音越来越近。元帅只差一分了。炮弹已打到花园里。有一颗竟在水池上空爆炸了。镜面似的水四分五裂,一只天鹅在卷成漩涡的一大堆带血的羽毛里慌慌张张地游着。这是最后一声炮。
现在是一片沉寂。没有别的声响,只有雨点落在灌木上的声音,小土山下隐约的鼓声;在渗透雨水的路上还有一种有如羊群狂奔的踏步声……军队是完全垮了。
元帅打赢了他那盘球。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采用拟人手法描写大炮和机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法军军队的严阵以待,渲染出一种紧张的战前氛围,和司令部的轻松享乐氛围构成鲜明对比。
B.士兵们整装待发却得不到命令,指挥官们本应指挥作战却在举行宴会、纵情娱乐,小说多处设置对比,揭示出法军失败的根本原因,表达了作者的愤恨之情。
C.大尉陪着元帅打台球,他球技高超却在开始时有意落后,反映了这个军官投机钻营的心理;后来他却连着打了几杆好球想赢,又反映了他年轻气盛的一面。
D.小说使用了全知视角,采用第三人称来讲述故事,这使得叙述故事不受时空限制并能够深入小说人物内心,拉开了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更显客观。
2.小说以“打完这盘台球”为题,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小说多次写到天鹅、野鸡、孔雀、马等动物,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菲菲小姐
27
莫泊桑
威廉·艾力克侯爵是普鲁士少尉。他头发金黄,小矮个儿,对士兵傲慢粗暴,对战败者冷酷无情,性子像火药一样,十分暴躁。自从他进入法国以后,他的同事们一直叫他菲菲小姐。给他起这个绰号的原因是:他身段漂亮,腰身纤细,看上去好像用了女人的紧身褡;他刚刚长胡子,脸色苍白;他对人对事表示极端蔑视时,养成了一个习惯,经常使用法国短语“菲,菲”①,说时还带着嘘嘘的哨音。
上尉抱怨生活单调,想搞个酒宴,派勤务兵去卢昂带几位女客过来。
蜚蜚小姐无事可做时喜欢打碎东西,喝酒时不断地把酒杯掼碎,一个又一个。这天他盯住墙上有八字胡的女肖像,掏出手枪,砰砰两枪把两眼打穿了。他还自制爆炸装置“地雷”,引爆后站在炸断了脑袋的维纳斯瓷像面前发狂似地拍掌。
自从来了普鲁士人,钟楼一直是静悄悄的。神父宁肯被枪毙也决不肯敲钟,以此宣示国难。军官们对此不予理会,只有侯爵硬要打钟。他每天都恳求上司让他去敲它一次。他请求的时候,像猫一般亲热,像女人一般阿谀,像想要什么想得发了疯的情妇那样娇声娇气。上司不同意,他只好以放“地雷”取乐。
军官们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头上擦油,身洒香水,容光焕发。天黑时风雨中马车到了,仔细挑选的五个美貌姑娘下了车。矮小年轻的拉歇尔,棕色头发,眼珠黑如墨滴,是个犹太女人。上尉把她分配给了年轻瘦弱的侯爵。
拉歇尔忽然透不过气了,咳出了眼泪,鼻孔里喷出烟来。原来侯爵借接吻之机,对她嘴里吹进了一股烟。她墨黑的眼珠里透出怒气,默默盯着这个主人。
他逼得她透不过气来;又突然使劲地咬了她的嘴唇,咬得很深,一屡鲜血从她的下巴淌下来,滴到胸口上。她又一次瞪着眼睛盯住她。她把血揩干净,低声说:“哼,这是要付代价的!”“我一定会付代价的。”他冷酷无情的笑着说。
“为我们征服女人的心干杯!”“为我们征服法国而干杯!”军官们喊。姑娘们无语,只有拉歇尔气得浑身哆嗦,转过身来说:“你们在法军面前不敢说这样的话!”
矮小的侯爵变得快活起来。“哈!哈!哈!我从没有见过法国军队。我们一出现,他们都逃跑了!”
拉歇尔勃然大怒,冲着他的脸嚷道:“你胡说,坏蛋!”
他用手枪打穿画像时那样盯住她,然后笑开了:“哈哈!美人儿!他们如果勇敢,我们怎么会来到这里?”他越说越兴奋。“我们是他们的主人,法国属于我们!”
27
拉歇尔猛地一挣,从他的膝头滑下来,坐在椅子上。侯爵端着酒杯站起来说:“法国所有的一切都是我们的!”
“普鲁士万岁!”军官们一饮而尽。
矮小的侯爵重新斟满了香槟把杯子搁在犹太女子的头上,一面嚷着:“所有的法国女人都属于我们!”
她猛地站起来,那只杯子突然一倒,里边黄澄澄的酒如同举行洗礼似地都倒在她的黑油油的头发上,杯子落下去了,在地上砸碎了。她嘴唇发抖瞪圆眼睛望着那个仍在嬉笑的军官,怒不可遏,连喉咙都哽咽得发不出声音,结结巴巴地说:“这,这,这,休想!哼,你们得不到法国女人!”
侯爵为了能够笑个痛快,坐了下来,摹仿着巴黎口音说:“她说得好,说得好!那么,小乖乖,你怎么到这儿来啦?”
她听明白后,顿时怒火中烧,冲着他嚷道:“我!我!我不是个女人,是个贱女人,普鲁士人都需要这个!”
没等她说完,啪地一声他就掴了她一个耳光。当他准备举手再打时,她狂怒之间从桌上抓起一把吃点心的银质小刀,刹那间,小刀笔直地刺进了他的脖子,正好在喉头下面那个陷凹部分。他正说着的那句话被卡在嗓子里,没能说完。他张着嘴发愣,眼睛里露出可怕的神色。他在两分钟之内死了。
拉歇尔在旁人没有来得及抓着她以前就推开窗子,跳到仍然下着雨的茫茫黑夜里逃走了。将军下令追缉她,可是没有找到,便找神父来报复,要他在侯爵下葬时打钟示哀。他竟然出人意料地显得温顺服从并怀有敬意。
菲菲小姐出殡时礼拜堂的钟第一次带着一种轻快的意味,发出它的哀悼声音。后来钟无规律地想个不停。原来钟楼上住着一个可怜的女子,神父和另一个管理人员一直给她送食物,直到德意志军队走了。不久,一个不拘成见的爱国人士敬佩她当日的英勇行动,把她赎出来,并和她结了婚,使她成了和其他的妇人一样值得尊重的夫人。
(有删节)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菲菲小姐看到女人肖像上有人画了八字胡须感到愤怒,好像那些人是为了嘲笑他搞恶作剧。他长时间受到战友的侮辱,感到很压抑,才拔出枪来打穿了画像上的眼睛。
B.菲菲小姐真的没有一点男人味。赴宴打扮得漂亮亮,请求上司有小猫的媚态,像女人一般阿谀,娇声娇气,处处都体现着女人性格,所以他的战友称呼他菲菲小姐真是恰如其分。
27
C.小说文字简洁,却含意丰富。拉歇尔说“哼,这是要付代价的!”,表露受辱后想要报复之意;菲菲小姐回答“我一定会付代价的”,则有对女子的侮辱意味。两句话看似简单,却很能体现出人物的性格身份。
D.文中写拉歇尔的遭遇,用了很多细节描写,刻画细腻,富有感染力。作者刻画这样的典型形象,是想使这部小说着重表现国破之后法国人民的屈辱生活。
2.小说主人公菲菲小姐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位普鲁士男子,作者却给他起名为菲菲小姐,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夏天的阅读
[美]伯纳德·马拉默德
乔治·斯塔约诺维奇是一名街坊里的小伙子。他16岁的时候因为缺乏耐性,一时冲动退了学。今年夏天是找工作的困难季节,他找不到事情可做,结果整天把大部分光阴都消磨在街头和家里。
有时候他大白天也出去散步,但是大多数时候他要等炎热的太阳西沉后才上街。他没什么既定的目标,只是到处溜达,穿过一个个街口,来到一座灯光幽暗的小公园内。他在一把椅子上坐下来,望着铁栏内枝叶繁茂的大树和盛开的鲜花,思索着如何使自己的生活变得好些。直到午夜,他才起身,拖杳着脚步回到闷热冷清的家里。
一次乔治散步时碰见很晚才下班回家的卡坦扎拉先生。卡坦扎拉先生在IRT车站的售票处上班,住在距乔治家一个街口的一家鞋铺楼上。晚上,天气闷热时,他就穿条裤衩,坐在门口的台阶上,借着鞋匠窗户内透出来的灯光看《纽约时报》。
卡坦扎拉先生回家时常常喝得醉醺醺的,但醉态总是安详的。乔治喜欢卡坦扎拉先生,因为他小时候卡坦扎拉先生曾给过他零钱去买柠檬冰棍。卡坦扎拉先生与大多数邻居迥然不同,他见到你时,不时会问你一些与众不同的问题。每当他那病恹恹的胖老婆趴在窗户上朝外张望时,他就肯定在读报。
“你这个夏天干些什么啦,乔治?”卡坦扎拉先生问道,“我见你每晚都在溜达。”
“现在还没什么可干,我在等工作。”接着乔治又说,“我在家里看书,提高修养。”
卡坦扎拉先生对此饶有兴趣,他用一块红手绢擦了一下脸。“看些什么书?”
乔治犹豫了一会,然后说:“我到图书馆开列了一张书目单,准备今年夏天读完。”
“一共有多少书?”
27
“我没数过,也就是那么一百来本吧。”
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
“我琢磨着,如果我读完它们,”乔治诚恳地说,“对我的教养会有很大好处。我不是指高中时他们教的那种教养,我想知道各种各样的事情。”
此后的一天傍晚,隔街的那位鞋匠叫住乔治,说他是个好孩子。乔治猜想一定是卡坦扎拉先生把有关他正在读很多书的事情告诉鞋匠了。从鞋匠那里可以看出,事情已经传遍了整个街坊。虽然没人跟他直接打招呼,但是他看见好些人朝他温和地微笑。他对这片居民区感到了一点快慰,增加了一点好感,尽管他从来就没想过在这里度过自己的一生。连在离家很远的咖啡店工作的姐姐索菲也都知道他读书的事了。索菲对他更和蔼了,她用种种方式表示出为他感到骄傲。
夏天在一天一天过去,乔治每日清扫房间,作为对索菲的回报。修长憔悴、收入微薄的索菲每星期给他一块钱,尽管仍旧不够开销,但比以前只有两三角钱强多了。他把钱花在香烟上,买一罐啤酒或是一张电影票。偶尔他会到书报摊买一本折价书,他喜欢在房间里摆上几排书,虽然从来不读。晚上是最令人愉快的时光,当他从坐在自己店铺前的店主们面前走过时,虽然没跟他们说什么,他们也没跟他说什么,但他可以感觉到四处都是赞许的目光。有那么几个晚上,他的感觉是如此的好,禁不住整夜在公园内蹦蹦跳跳。他在居民区内悠然漫步,然后回家,脱衣上床,安然入梦。
在这几个星期当中,他只跟卡坦扎拉先生谈过一次话。那个售票员没谈及书,也没问什么,可是乔治对这种缄默感到很不自在。乔治打定主意在读过几本平装书前,不与卡坦扎拉先生说话。但是当他开始阅读时,他又顿感索然无味,不再想读啦。因此,一天的大部分时光,乔治拧开收音机,听厌了说话声,转而听音乐。他把房间收拾得十分整洁,即使有一天忘了打扫卫生,索菲也无话可说。
不过总的说来还算不坏。不管白天多糟,到了晚上散步时他便可以打起精神。一天晚上乔治看见卡坦扎拉先生在街上朝他走过来。乔治刚想转身避开,但是卡坦扎拉先生赫然在他的身旁站住了,浑身散发出啤酒的味道。他的目光在投向乔治时,显得黯淡忧郁。
“你那些书读得怎么样了?”卡坦扎拉先生问道。他试图站稳,但还是晃了一下。
“还好,我觉得。”乔治说着,感到热血涌上脸颊。
卡坦扎拉先生的脑袋虽然有点摇晃,但眼睛沉稳。
“乔治,”他说,“告诉我其中一本的书名。谁知道呢,也许那是本好书,我也想看看。”
27
乔治无法回答,闭上了眼睛。当他睁开眼睛时,卡坦扎拉先生已经不无遗憾地走开了。他听见他临走时丢下的一句话:“别学我,乔治。”
第二天晚上他不敢离开家门。整整一星期,除了没人时偷偷溜进厨房外,他整天都闭门不出。一天晚上,他再也无法忍受炎热的折磨,在凌晨一点钟孤身窜上大街。他希望人不知鬼不觉地钻进公园,但是各个街口都躺着人,倦怠不堪,等待着微风。乔治垂下眼皮,畏畏缩缩地从他们旁边走过,但是不一会,他就发现他们对他仍旧非常友好。他猜想卡坦扎拉先生并没有跟他们说起过他,可能他第二天清早从醉梦中醒来后,把见到他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乔治感到信心又缓缓地回归到他身上。
那天晚上,街角上的一个男人问他是否真的读了很多书。乔治承认说是的。那人说像他这样年纪的孩子读了那么多书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是啊。”乔治回答说。他真希望谁也别再提起书的事。过了一两天,乔活又碰上了卡坦扎拉先生,他并没有提到书。(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小说中的16岁男孩因为撒谎而在外在压力和过度的期望中经受内心折磨,他的试图生存和救赎唤起了人们的同情和理解。
B.小说注重细节描写。听乔治说自己要读一百来本书,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这说明他不相信乔治会读这么多书。
C.得到姐姐索菲给的更多的零花钱,乔治感激姐姐辛苦工作养家,每天主动把家里收拾得十分整洁,以减轻姐姐的负担。
D.乔治对卡坦扎拉先生敬畏不已,而他所倚重的人又是那样崇拜图书馆的书籍,这是导致乔治撒谎的全部根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梳理乔治的心理变化过程。
3.你认为乔治会兑现读一百本书的诺言吗?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7、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题。
两片树叶
【美】辛格
这个森林很大,密密麻麻地长满了各种带叶的树木。通常,每年这时天气都很寒冷,甚至会偶然下雪,可是,今年十一月却相当暖和。如果不是整个森林都铺满落叶,你还会以为这是夏天。这些树叶曾经受到风吹雨打,有些在白天脱落,有些在夜间掉下,如今已在森林地面形成了一张很厚的地毯。它们虽然浆液已干,但还散发出一种可人的芬芳。
27
有棵树的叶子几乎掉光了,一根小树枝还挂着两片树叶:欧里和楚珐。他们自己也不知道是何原因,竟然能逃过历次风雨和寒夜。其实,有谁知道为什么一片叶子会落下而另一片留存?不过欧里和楚珐相信,答案在于他们彼此深深相爱。欧里的身形稍大,也年长几天,可是楚珐更漂亮,更温柔。在风吹雨打或冰雹初降时,欧里总是一有机会就鼓励楚珐。每逢遇到雷电交作,狂风不仅刮走叶子,甚至把整条树枝也扯断,欧里就恳切地对楚珐叮嘱:“坚持下去,楚珐!全力坚持下去!”
在寒冷的暴风雨之夜,楚珐泣诉说:“我的日子到了,欧里,你坚持下去吧!”
“为什么?”欧里问,“没有你,我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如果你掉下去的话,我也会跟着你掉。”
“不,不要这样做!一片叶子只要能维持不坠,就不可放手……。”
“那就要看你是否跟我在一起了!白天,我对着你看,欣赏你的美。夜晚,我闻到你的芳香。要我做树上的孤独叶子吗?不,绝不行!”
“欧里,你的话虽然很甜,可不是事实,”楚珐说,“你明知我已不像从前那样美丽了。看,我有多少皱纹,我已变得多么干瘪!我只留下一样东西--我对你的爱。”
“那还不够吗?在我们所有的力量当中,爱是至高至美的,”欧里说,“只要我们相亲相爱,我们就会留在这里,没有什么风雨雷暴能够摧毁我们。我可以告诉你,楚珐——我爱你从来没有像现在爱得这样深切。”
“为什么,欧里?为什么?我已经全身都变黄了啊。”
“谁说绿色美而黄色不美?所有颜色都是同样漂亮的。”
就在欧里说这些话的时候,楚珐这几个月来一直担心的事发生了——一阵风,把欧里从树枝上扯去。楚珐开始震颤摆动,好像也快要被风吹走似的,可是,她仍紧紧地抓着不放。她看见欧里坠下时在空中摆荡,于是用叶子的语言喊他:“欧里!回来!欧里!欧里!”
可是她的话还没有说完,欧里便消失不见了,他已和地面上的其他叶子混在一起,留下楚珐孤零零地挂在树上。
白天未尽的时候,楚珐勉强忍住了悲哀。但是天黑下来,冷雨开始滴落,她就陷入了绝望。她把所有树叶的苦楚全都责怪到树的身上,叶子掉了,树干却又高又粗地挺立着,牢牢地扎根在地里。风呀,雷呀,雹呀,都对它无可奈何。对于这大概永生的树来说,一片树叶的命运有什么关系呢?在楚珐看来,树干就是一种神明,它用树叶遮体几个月,然后又把树叶抖落;它用汁液滋养了树叶,高兴多久就多久,然后又让树叶干渴而死去。楚珐哀求大树把欧里还给她,求它再度回复夏日情景,可是大树不理会她的恳求。
27
这个夜晚竟会这么黑暗,这么寒冷,这么漫长……她向欧里说话,希望得到回答,可是……
楚珐对树说:“既然你已把欧里从我身边夺走,那就把我也拿走吧。”即使楚珐这样恳求,树也不加理会。
后来,楚珐昏迷过去,不是睡眠,而是一种奇异的倦意,等她醒来发现自己已在地上了,这次感觉跟以往在树上迎接日出可不一样。这使她想到,她不再只是一片仰风的鼻息度日子的树叶了,而成了宇宙万物中的一分子,她不再是渺小、纤弱、短暂的过客。欧里躺在她的身边,他们重逢时互相有过空前的爱恋,这爱是永存的,跟宇宙一般宏大,它再也不必依靠巧合和机遇了。从四月到十一月,他们天天担心的不是死亡,而是如何永生。
一阵微风吹来,欧里和楚珐在幸福中冉冉飘起。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始的环境描写,表现了森林衰而不败的特点,为两片树叶的故事提供背景,暗示了两片树叶爱情故事最终的幸福结局。
B.“其实,谁都知道为什么一片叶子会落下而另一片留存”,这既揭示了风吹叶落是自然规律,也表现了欧里和楚珐的真挚爱情。
C.小说中,在暴风雨之夜,欧里一直鼓励楚珐勇敢地坚持,却意外地先于楚珐飘落,表明生命是无常的,命运有时是无法掌控的。
D.小说中比较多地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细腻地呈现出两片计子的情感世界,展示了他们的性格特征,使形象更加立体。
2.请简要分析文中楚珐的心理变化过程。
3.请探究小说结尾画线部分的深刻意蕴。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老妇与猫
(英)多丽丝·莱辛
她叫赫蒂,是与二十世纪同时诞生的。
27
她们全家,很不舒服地挤在伦敦当局盖的一座便宜公寓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个严冬,她丈夫得肺炎病逝。她丈夫死时不过中年,现在她的四个子女都已是中年人了,只有一个女儿给她寄圣诞卡。此外,她在他们眼里并不存在。因为他们都是些体面的人,有家有业。他们总算是提起她的时候,就说她有几分古怪。她的儿女们,生怕她的吉卜赛血统,会以比老往火车站跑还要糟糕的方式表现出来。
在她丈夫去世、儿女们陆续结婚离家以后,市政当局便让她搬到这座公寓里的一个小房间去住。有一天她看见一只小猫在一个肮脏的角落里发抖,她把它抱回了家。
这栋楼里生活的全部是像赫蒂一样的人。楼里面到处都是猫,市政当局终于派了个官员来,说要坚决执行有关饲养动物的规定。就这样,她离开了住了三十年,几乎占去她生命一半时间的那条街。她暂时安顿下来后,就又开始做起买卖来,那个小房间很快就像她以前住的那间一样,摊满了五颜六色的不同质地的衣物和装饰衣服的金属小圆片。她的买卖不错。
选举在即,政府准备安置像赫蒂这样的人。分配住房的官员来作最后的安排,赫蒂被安排到北郊市政当局办的一所养老院里去,“你不能把猫带去。”他机械地说道。
她想好了主意,她和猫一起蜷缩着,坐在离原来住的那所房子两个门远的一所空房子的门廊里,过了几夜。
大约两英里以外,耸立着三幢大空房子,在一个寒冷阴暗的黄昏,赫蒂和她的猫就在这个角落里安下了家。
猫总是蜷缩在赫蒂那硬邦邦的瘦骨嶙峋的老胳膊里。赫蒂近来感到心里很乱,提不起精神来,不过她认为这是因为在春天到来之前,她还面临着一段漫长的冬天的缘故。其实她是病了。
这时赫蒂已不再去想自己是个病人、生病的程度和生命的危险,不去想她活下去的渺茫希望。有时候她脑子还挺清楚,但是有时候她的思想是模糊不清的,她高声地说话,大声笑着。她甚至还匆匆忙忙地爬起来过一次,在破衣服堆里翻找一张四年前她那个好女儿寄给她的旧圣诞卡。她声音严厉而刺耳地向并不在场的四个子女说,她现在老了,需要有一个自己的房间,“我是你们的好妈妈,”她当着看不见的证人——老邻居、社会福利人员和一个医生的面,对他们大声喊道:“我从来没让你们缺过任何东西,从来没有!你们小时候我总是把最好的东西给你们!你们可以随便问任何一个人,问呀!问他们呀!”
猫蹲伏着望着她,它已经陪着老妇人度过三个夜晚了。她的头垂在胸前,密密的白发从大红色的毛线帽子下露了出来,遮住了那张由于充血而带上的具有欺骗性红晕的脸——这是冻昏过去以后的充血。她还没有断气,但是当晚就死了。
至于那只猫,后来给一位官员捉走了。他们给它打了一针,正如我们说的那样,“让它去安睡了”。
(有删节)
27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赫蒂对着看不见的证人说话的情节,表现了她对爱孩子却得不到回报的不解、委屈和抱怨。
B.小说中老妇、猫象征着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他们在社会中没有地位、尊严,甚至要遭到别人的迫害,作者为他们感到不公。
C.文中的赫蒂老人,善良、顽强、能干、爱子女,但面对逼她搬家的市政官员,却不敢反抗,可见她性格中又有十分懦弱的一面。
D.文章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将伦敦社会底层的老妇人与猫的悲惨生活描绘了出来,从而将英国社会的世态炎凉及当时社会的黑暗,毫不留情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展现了作者冷静的现实主义批判风格。
2.文章中多次出现的 “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最后一段的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退休的女人
[法]安妮·索蒙
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刚荣获一枚镀金的银质勋章,这是为了表彰她三十年来在经济学校教学上表现出的勤恳尽心的工作态度,隔着手提皮包柔软的羊皮(重大日子才用),她又一次抚摸着装着珍宝的小方匣子。她轻轻地拍着已经松弛起皱的双颊(为了今天,她涂了一层厚粉), 舌头猛地向上一抬就把戴歪的假牙舔正了。
这个星期一是个节日,也是阿尔贝特头一个自由的星期一。她刚到了退休的年龄,那些辛苦操劳的日子对她来说将成为甜蜜的回忆。课堂上,她常常要维持秩序,斥责那些不服管教的学生。从今以后,加尔班可以在做速记练习时放声大笑了,阿尔贝特不会再看见她了,也不会再见到毕业班的其他同学和六年级的小同学,不会再见到傻里傻气、但又不使人感到讨厌的女校长了。
三十年的劳役结束了!今天,一个晴朗而温暖的下午,她自由啦!今后她的生活将充满乐趣。她终于有了织毛衣的时间。
在织毛衣的工作中她觅到了无限乐趣,她的柜上总是放着织针和绒线。她躺在床上织,吃饭时也织,她甚至会中断梳洗织上几针,以前,她只能偷摸仓促地从事她醉心的嗜好,她的乐趣被某种内疚给搅和了。现在,她可以无所顾忌地织毛衣了,就像是去吸食一种被允许的有益无害的麻醉品。天气真好,在这个隆重的日子,她难道不能破费一下,去光顾“大街”咖啡馆吗?
27
咖啡馆里很安静,有好几张桌子空着。阿尔贝特坐在角落的一根柱子旁边。她要了一杯咖啡和一份夹肉面包。她吃着夹肉面包,将糖一块一块去进已经凉了的咖啡中,把杯子端到唇边。
她抬起头来,发现一个脸色苍白的高个子男人,就在她旁边。他穿着一套做工精细的西装,面目清秀,两鬓灰白,身材瘦削。阿尔贝特认为他是个美男子,她唯一的一段恋爱史立刻在脑际再现,那是一个烟草专卖局的职员,因体格虚弱而免服兵役,后来得猩红热死了。她哭了好久。然后就不想再谈恋爱了。
男人朝她的桌子走来。是的,他走近了,是的他正好坐在阿尔贝特对面。他一言不发,抬起眼睛望着她,眼睛是蓝色的,温柔而庄重。阿尔贝特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她屏息静气地等待着。他很快就要说话了。
那么多桌子都空着,他单单坐在这张桌子旁,目的不只是为了喝咖啡吧。他选择了阿尔贝特,想博得她的好感。他将要向她吐露心情忧郁的原因。她感到她那颗充满怜悯和爱慕之情的心在激烈跳动,这是一颗获得勋章的老处女的心,她失去了未婚夫,她为穷人织过毛衣,她为三十个年级的学生上过支付差额课,她桃李满天下。
男人再次抬起头来,阿尔贝特焦灼的目光直射那双明亮抑郁的眼晴,她感到一阵撕心裂肺般的痛苦,一种不断增长的、无法忍受的痛苦。泪水流进脸上的皱纹,一个哽咽使她猛然颤抖,她抓起滑向腰际的羊皮提包,喃喃地说:“请原谅,先生再见,先生”她向门口快步走去,向着她舒适的套间、退休的生活、成行成行的毛衣活儿走去,男人做了个吃惊的动作。然后,他轻轻地敲着桌子。
“先生,”侍者说,“您还像往常一样来半升啤酒吧?您放心,一会儿我扶您过马路,刚五点钟,车就这么多了……就是眼睛好的人也难免给撞上。哟,那位女士走啦?您坐在她桌旁,人家可能以为您是故意的。”
男人若有所思。
“她的声音好听极了。这位女士人怎么样?”
“又年轻,又漂亮。”
侍者答道。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一位女教师退休第一天的生活。她告别学校,回忆过去,畅想退休后种种惬意自由的生活,希望开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人生。
27
B.文章写阿尔贝特告別学校生活时,连用了三个“不会”,表现了她告别过去时略显惆怅,想到将来又解脱轻松的微妙心情。
C.“阿尔贝特脸红了,下唇开始颤抖,哆哆嗦嗦的双手在寻找一个支撑点”,运用神态、动作描写刻画出阿尔贝特面对自己心有好感的男人时的窘态。
D.阿尔贝特认为男人坐在她身边是故意的,但其实男人是习惯使然。作者使用误会的写法为故事平平淡淡的情节增添了一丝波澜。
2.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具有怎样的形象特征?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侍者说阿尔贝特·普吕沃小姐“又年轻,又漂亮”,请根据文章内容,分析他这样说的原因。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追风筝的人
【美】卡勒德·胡赛尼
斗风筝比赛是阿富汗古老的冬日风俗。比赛一大清早就开始,直到仅刺一只胜出的风筝在空中翱翔才告结束。每个斗风筝的人都有助手,帮忙收放风筝线。我的助手是哈桑。
若有风筝被割断,真正的乐趣就开始了。这时,该追风筝的人出动,那些孩子追逐那个在随风飘扬的风筝,在临近的街区奔走,直到它盘旋着跌落在田里,或者掉进某家的院子里,或挂在树上,或停在屋顶上。
对追风筝的人来说,最大的奖励是在冬天的比赛中捡到最后掉落的那只风筝。那是无上的荣耀,人们会将其挂在壁炉架之下,供客人欢欣赞叹。每当满天风筝消失得只剩下最后两只,每个追风筝的人都厉兵秣马,准备摘取此项大奖。他们会朝向那个他们预计风筝跌落的地方,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当最后一只风筝被割断,立即一片骚动。
我记得有个阴暗的冬日,哈桑和我追着一只风筝。我跟着他,穿过各处街区,跳过水沟,侧身跑过那些狭窄的街道。我比他大一岁,但哈桑跑得比我快,我落在后面。
“哈桑,等等我。”我气喘吁吁地大喊,有些恼怒。
他转过身,挥挥手: “这边!”说完就冲进男外一个拐角处。我抬头一看,那个方向与风筝跌落的方向恰好相反。
“我们追不到它了!我们跑错路了!”我高声叫道。
“相信我!”我听见他在前面说。
我看到我们最终停在一条车辙纵横的泥土路上。路边有块田地,夏天会种满莴苣;路的另外一边有成排的酸樱桃树。只见哈桑盘起双腿,坐在其中一棵树下,吃着手里的一捧桑椹干。
“我们在这干吗呢?”我上气不接下气,胃里翻江倒海,简直要吐出来。
27
他微笑:“在我这边坐下,阿米尔少爷。”
我在他旁边颓然倒下,躺在一层薄薄的雪花上,喘着气。“你在浪费时间。
它朝另外一边飞去了,你没看到吗?”
哈桑往嘴里扔了一颗桑椹:“它飞过来了。”我呼吸艰难,而他一点都不累。
“你怎么知道?”我问。
“我知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他朝我转过身,有些汗珠从他额头流下来, “我骗过你吗,阿米尔少爷?”
刹那间我决定跟他开开玩笑: “我不知道。你会骗我吗?”
“我宁愿吃泥巴也不骗你。”他带着愤愤的表情说。
“真的吗?你会那样做?”
他疑惑地看了我一眼:“做什么?”
“如果我让你吃泥巴,你会吃吗?”我说。我知道自己这样很残忍,好像以前我总是拿那些他不懂的字眼来戏弄他,但取笑哈桑有点好玩——虽然是病态的好玩,跟我们折磨昆虫的游戏有点相似。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他久久看着我的脸。我们坐在那儿,两个男孩,坐在一棵酸樱桃树下,突然间我们看着,认真地看着对方。
“如果你要求,我会的。”他终于说,眼睛直看着我。我垂下眼光,时至今日,我发现自己很难直视像哈桑这样的人,这种说出的每个字都当真的人。
“不过我怀疑,”他补充说,“你是否会让我这么做。你会吗,阿米尔少爷?”就这样,轮到他考验我了。如果我继续戏弄他,考验他的忠诚,那么他会戏弄我,考验我的正直。
要是我没有开始这场对话就好了!我勉强露出一个笑脸,“别傻了,哈桑,你知道我不会的。”
哈桑报我以微笑,不过他并非强颜欢笑。“我知道。”他说。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风筝来了。”哈桑说,指向天空,他站起身来,朝左边走了几步。我抬头,望见风筝正朝我们一头扎下来。我听见脚步声,叫喊声,一群追风筝的人正闹哄哄向这边跑来。但他们只是白费时间。因为哈桑脸带微笑,张开双手,站在那儿等着风筝。
(节选自长篇小说《追风筝的人》,有删改)
【注】文中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个富家少爷,哈桑是他的仆人。
27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从阿富汗古老的斗风筝风俗写起,其追风筝的热闹场景具有浓郁的地域风情,也为下文的情节展开营造了氛围。
B.“让绷紧的肌肉蓄势待发,脖子抬起,眼睛眯着,斗志昂扬”,这些动作和神态的描写,渲染了一种激动人心的气氛。
C.“哈桑往嘴里扔了一粒桑葚干”,表现了他的悠然自得和信心满满,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我”的轻视。
D.小说中叙述了哈桑带“我”追风筝的一次经历,通过“我”与哈桑的对比,可以看出哈桑追风筝的高超本领。
2.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①不过现在,他是蚂蚁,而拿着放大镜的人是我。
②这就是那些一诺千金的人的作风,以为别人也和他们一样。
3.小说在塑造哈桑这个人物形象方面有哪些巧妙的安排?请简要分析。
答案
1答案:1.D; 2.①对情节的发展起作用,使下文平介发现“车祸”发生的情节非常自然;也为后文情节突转作铺垫,增强了小说的戏剧性。
②对刻画人物形象起作用,刻画了平介这个生活平庸、爱好单一的中年男子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显得真实感人。
3.①工作勤奋,不辞辛劳。常常深夜加班,补贴家用,被提升为组长。
②关爱家人,有责任心。对妻子女儿关爱有加,虽工作繁忙仍抽时间陪伴家人。
③爱好单一,生活面狭窄。工作之余只喜欢看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
1.A项,“强调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理解错误,“平淡无奇”暗示对平介来说看起来今天和往日并没有什么不同,而从后文的情节来看,其实大为不同。B项,“表现了女儿的任性和不懂事”理解错误,主要是点明悲剧发生的原因。C项,“意在说明平介的粗枝大叶和不拘小节”不正确,此时应是紧张所致。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小说前半部分却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的情节,为什么”,这是考查小说情节安排的作用,也是考查段落的作用。先找到设题的区域,文章前半部分用不小的篇幅写平介看电视,而平介因看电视而得知“车祸”,这就让平介得知“车祸”这一事情故显得非常自然,为下文情节的突转作了铺垫,同时上文说“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
27
,工作之余只喜欢看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这一内容就表现出人物爱好的单一、生活面的狭窄,使人物形象更为真实。
3.试题分析:从为人的角度来看,如“其实也没什么特别想看的,只是想知道昨天相扑比赛的结果……有一个频道是他每次下夜班后必看的。那是个对文艺界丑闻、体育比赛结果等集中播报的频道,内容很浅,但是涉及面很广”,工作之余他只喜欢看电视上的体育赛事,可见爱好单一,生活面狭窄;从家庭的角度来看,如“边和马上要升入小学6年级的独生爱女聊着天真的话题,边享受着妻子亲手做的饭菜,这对平介来说是一种无法取代的快乐。下夜班后的疲惫,在看到女儿的笑容后马上就烟消云散了。……正因如此,下夜班后一个人吃早餐让他觉得没有味道”,可见他应是一位关爱妻女,有责任心的人;从工作的角度来看,如“平介在一家汽车零件加工厂的生产车间工作。一年前,他被提升为组长。这周轮到他们组上夜班了……这一年,平介的工厂经营状况出奇地好,像平介这样身在第一线的人变得忙碌不堪,加班一两个小时是家常便饭,有时甚至会加班3个小时”,常常深夜加班,补贴家用,被提升为组长,可见工作勤奋,不辞辛劳。
2答案:1.D; 2.①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或故事发生的地点,渲染美的氛围,为下文写司机充满希望的心情作铺垫。
②先扬后抑,造成心理“落差”,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
③远望中美好的自然环境与现实中机械单调的社会环境以及火车司机后来的失落感伤形成对比,从而揭示小说主题。
3.意蕴:
①在远望中,火车司机将小镇母女当作心灵寄托,感觉很亲近;面对时,却发现对方的丑陋、冷漠与排斥,感觉很遥远。
②火车司机与小镇母女,活在现实中却对现实世界感到厌恶,虽近却远;而心中向往的美好世界虽无法抵达,却支撑着他们的生活,虽远却近。
哲理:
①距离产生美。
②梦想大于现实,梦想总比现实美丽灿烂。
③人不能仅活在想象当中,而应勇敢面对现实。
④人生需要精神寄托,哪怕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也能带给人以希望和热情。
⑤希望与失望总结伴而行,希望越大失望越大。
27
解析:小镇母女的形象通过火车司机的眼睛来发现,主要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没有运用心理描写。
3答案:1.B; 2.①就情节角度来说,一方面补充情节,补充介绍了维洛生活中工作及家庭情况。另一方面为下文他追求“白痴”般的生活,追求质朴而纯真的快乐作铺垫。
②就人物塑造来说,丰富了主人公的人物形象。通过对维洛工作上的卓越及家庭的幸福状态的叙写,让我们看到了维洛在现实生活中的另一面形象。
③就主题角度而言,凸显了小说主旨。在富足体面的现实生活中维洛却根本体会不到快乐,反映了当今社会某些人的矛盾复杂的内心,表现了作者对此的忧虑及反思,突出了对质朴纯真的生活追求这一主题。
④就艺术表现手法来说,“白痴生活”与“现实生活”形成对比,突出了维洛内心矛盾复杂的心理状态及对自由本真生活的追求;
3.不是。
理由:①生活中他是一个正常人,心智正常,有学历,是专家,有体面的工作,有家庭孩子;
②他能把自己当作白痴恰说明他不是白痴,他只偶尔以白痴的行为去感受自由纯真的生活。
③他的“白痴行为”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极度压抑之下的发泄和放松,是一种在世俗生活的名利、地位等牵累下的主动寻求解脱的方式,更是渴求回归自然本真(或追求自由质朴纯真)的一种表现。
④这种行为对他的生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有效地解除了他的压抑烦躁,激发了他的生活热情和创作灵感。
解析:“精神上却又高度焦虑、极度自卑、神经质”不准确。
4答案:1.C; 2.①标题交代了小说的主要事件,情节的发展、主题的表现都与元帅打台球有关;②标题与小说开篇描写战争场景形成反差,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③标题有利于刻画人物形象,元帅在敌人疯狂进攻时仍执意打完台球,表现出法军元帅沉溺享乐、玩忽职守的特点;④标题蕴含着强烈的讽刺意味,元帅赢了台球却输了战争,小说充满强烈的讽刺意味。
3.①第一次写鹅、野鸡、孔雀、马这些美丽可爱的动物,营造了和平宁静的氛围,和前线的紧张气氛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司令部大战前的安逸享乐;②第二次写敌人进攻后动物们的表现,它们受到炮火惊吓而焦躁不安,显示战火已经迫近,从侧面表现出形势更为紧迫,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③最后借动物们的悲惨命运凸显了战争的惨烈,预示了法军的惨败结局;作者借此对昏庸无能的法军指挥阶层进行了无情地批判,揭示了主题。`
27
解析:“反映他年轻气盛的一面”错,他连着打了几杆好球,并不是为了想赢得比赛,而是想不要输得太容易,以显出元帅的球技高超,已达到阿谀逢迎讨好巴结的目的。
5答案:1.C; 2.①性格暴躁,冷酷无情,阿谀奉承。如对士兵傲慢粗暴,对占领国人民冷酷无情。对上司呈现出十足的奴性,阿谀献媚。②极度傲慢。对人对事极端蔑视,对人习用“菲,菲”对示鄙夷不屑。③性格几近变态,温柔的女子形象之下,隐藏着极度的凶恶,是十足的破坏狂、虐待狂。对占领国的物品极力破坏,如摔杯子、毁文物,对女子身体上设法伤害,精神上竭力侮辱。
3.给男人取名为小姐,颇具讽刺意味和幽默感。艾力克候爵,腰身纤细,看上去好像用了女人的紧身褡,脸色苍白又刚长胡子,俨然是个漂亮女人;更为重要的是其变态的性格“像发了疯的情妇那样娇声娇气”,尤其是对上司表现出十足的媚态,阿谀奉承;“菲菲”实为“呸,呸”,并不具有女性特征,反而是主人公一贯喜好侮辱、欺凌人的代名词。作者着意刻画这么个不伦不类的令人作呕的变态男子形象,意在嘲讽侵略者的丑恶面目,外表酷似女子,凶狠却胜于凶悍男子,虐待异国人民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作者用幽默的笔法,嘲讽的口吻刻画了入侵者的小丑形象,表达了对毫无人性的侵略者的愤恨之情。
解析: A.错误。并不是有人侮辱他报复,人们取绰号“菲菲”,实际上是借用他歧视别人时“呸呸”的口头禅。打穿肖像是他变态性格使然,表明他富于破坏的习性。B.给他取绰号为菲菲小姐,有女人的媚态当然是原因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变态的性格。其中,破坏成性,蛮横十足,对敌国人民极尽侮辱之能事,却不具女人性格,是独夫形象。D、“着重表现……法国人民的屈服生活”不当,小说固然反映了法国人民受侮辱的现实,但这部小说的侧重点是揭露入侵者的暴行,对其表达愤恨。
6答案:1.A; 2.①失业在家,无所事事,郁闷无聊。
②碰到自己敬畏的卡坦扎拉先生,感到自卑,希望他看得起自己。
③享受谎言带来的好处,感觉很好。
④为自己不能真正阅读而羞愧不安。
⑤受到卡坦扎拉先生的质问,担心谎言被揭穿,恐惧不敢见人。
⑥发现人们依旧善待他,感到欣慰,心存幻想。
3.参考答案一:不会。
27
首先,乔治是个不爱读书的人。他也试着读书,但他一读书顿感索然无味。他早就退学也使他缺乏阅读图书馆书籍的能力。其次,乔治没有耐心,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事难以坚持,尽管这件事可能对自己有所提升。再者,乔治足个善于自我安慰,自我原谅的人。尽管撒谎让他有些羞愧,但他通过打扫房间、出门散步等行为让自己逃避读书,并享受着谎言带来的好处。人们没有揭穿他的谎言,依旧善待他,让他觉得欣慰。可见他许诺读一百本书只不过是自欺欺人。
参考答案二:会。
①乔治许下读一百本书的诺言,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敬。从中可以看出乔治对改变现实生活状况的内心需求。乔治对现状是不满的,希望生活更好一些,而阅读是一条可行的途径。
②乔治虽然很享受撒谎后带来的好处,但内心还是很煎熬的,例如他怕见到卡坦扎拉先生,对索菲也满心羞愧。只有真正兑现诺言才能摆脱困境获得坦然。
③周围人们对读书的崇拜,知道乔治读了很多书后对乔治的尊敬促使乔治明白阅读的意义。而他们的期待和善意也会促使乔治努力改变自己。
解析:B.小说细节描写并不突出,卡坦扎拉先生吹了一声口哨是表明惊讶或是赞赏。C.乔治打扫房间还因为无所事事和消除不读书的内疚心理。D.“全部根源”错,乔治撒谎还因为自己也想改变现实的生存状况。
7答案:1.B; 2.①在其他树叶几乎掉光时,楚珐为能和欧里经受住风雨,感到庆幸;②在暴风雨之夜,楚珐觉得生命将结束,感到痛苦和忧虑;③在欧里坠落后,楚珐因为失去了爱人,感到绝望;④在漫长的寒夜,楚珐面对大树的无情,感到愤怒;⑤在重遇欧里后,楚珐理解了生的意义,感到幸福。
3.①表明两片叶子摆脱了外在羁绊,他们的爱情获得自由;②隐喻他们经历了生死考验,生命走向永恒;③启示人们经过困难磨砺,人生可得真正幸福。
解析:没有表现“欧里和楚珐的真挚爱情”。
8答案:1.C; 2.①情节:猫是老妇人不断搬家的原因,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②主旨:猫与老妇人相依为命,子女与社会却漠视老人,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3.①情节:补充交代猫的最终结局,使小说情节完整;
②人物:借猫的悲剧,烘托了老妇人的悲惨命运;
③主旨:表达了作者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对社会冷漠无情的讽刺与批判。
解析:老妇是因为要与猫在一起,才被迫搬家,而非懦弱不反抗
9答案:1.A; 2.①勤勤恳恳,尽职尽责。她教学三十年勤恳尽心,关心学生,并因此获得一枚镀金的银质勋章。
②关心他人,富有爱心,她为穷人织过毛衣。
27
③缺乏勇气, 保守怯懦。她在未婚夫病亡后,就放弃了恋爱的念头,即使在退休后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也缺乏追求幸福的勇气,迅速逃走。
3.①阿尔贝特这一天化了妆,戴了假牙,穿戴精心,心情不错,看起来年轻漂亮。
②侍者是个好心人,所以描述别人的时候也充满善意。
③侍者目光敏锐,他觉察到身为盲人的男子对阿尔贝特的好感,想让盲人心中产生点美好的感觉。
解析:“希望开始一种完全不同以往的、全新的人生”错,除了不教课了,她的居住场所、习惯爱好都没什么变化,文中说“她向门口快步走去,向着她舒适的套间、退休的生活、成行成行的毛衣活儿走去”。
10答案:1.C; 2.①“我”对哈桑的问话,就像折磨昆虫的游戏一样。“我”有种身份上的优越感,对哈桑有戏弄的意味。②“我”认识到哈桑是忠心而又真诚善良的人,这句话体现了“我”内心的愧疚之情。
3.①用当地古老的斗风筝风俗自然引出哈桑,并交代了他的身份,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殊的背景。
②重点通过“我”与哈桑的对话,结合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描写等,塑造人物形象。
③详写了一次追风筝的经历,通过“我”以及其他追风筝的人与哈桑的对比,凸显人物形象。
解析:“这种近乎戏谑的动作也流露出他对 ‘我’的轻视”错。
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