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训练(共22套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训练(共22套附解析)》 共有 2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实用类文本阅读(访谈、科普、新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以新的方式参与中国篮球 薛原 ‎   36岁的姚明,正迎来篮球生涯的又一次转型。‎ ‎   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与其说是一个“头衔”,不如说是一份责任,一份从未有过的重大责任。如姚明自己所言,他正“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参与中国篮球事业的发展”。‎ ‎   15年前的秋天,姚明飞往美国征战NBA(美国男篮职业联赛),开创了属于他自己的“大场面”。6年前的夏天,姚明在家乡上海宣布退役,成为上海大鲨鱼俱乐部的投资人,以新的身份拥抱篮球。这个冬天,他接过了一面新的旗帜,为中国篮球去开创一个更美好的春天。‎ ‎   6年前退役时,他曾说:“我只不过换了个球场。”如今,筹备中的新一届中国篮协将承担起推动中国篮球迈向新高度的使命,站在潮头的姚明,也将迈入人生中一块更大的球场。‎ ‎   ①记者:接过这份职责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   姚明:兴奋,很感谢能有这样的机会。很多感受都混杂在一起,压力巨大,同时也信心十足。这个挑战是我们这一代人最终要接过来的。‎ ‎   ②记者:中国篮协换届筹备阶段的工作思路是什么,打算做哪些事?‎ ‎   姚明:坦率地说,目前还没有十分成熟的思路和具体工作的安排,还需要认真谋划。但可以肯定的是,未来中国篮协换届一定要积极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对于篮球改革发展的各项要求,同时一定要凝聚起篮球界有识之士的力量,以及全社会关心篮球、支持篮球人士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篮球事业发展。‎ ‎   ③记者:以CBA(中国男篮职业联赛)为标志,篮球改革已经进行了20多年,现在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眼下的换届筹备中,怎么把握和体现未来改革发展的趋势?‎ ‎   姚明:体育事业改革发展正进入新的阶段。在新形势下, 怎样厘清政府和社团组织之间的关系,怎样调动各自最有效、 最有优势的一面去取得新成就,需要我们积极探索。‎ ‎   换届筹备主要从人员和机制两方面去入手,体现改革意图,做好准备工作。‎ ‎   改革意图方面,我的理解是,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险,就像银行里的保险柜,对社会事务有一种兜底的功能。‎ 29‎ ‎ 但如果每一件事都用“最后一道保险”的思路去处理,时间久了可能就会影响活力。毕竟钱都放在保险柜里也不是办法。所以这是个社会分工问題,政府与社团组织应当承担不同的角色。就像理财,一部分钱可以放在银行里,一部分可以拿出去尝试获取更多收益的可能。‎ ‎   我认为,篮球改革应当承上启下,在原有基础上摸索出一些创新的模式。中国篮球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运动成绩有保障,有能力实现自我突破,自我完善。‎ ‎   在篮球项目上,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实际上意味着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法去面对不同的问题,可以为我们的发展创造更大的战略回旋空间。过去篮球管理体制是两块牌子一套人马,时间久了也就成了一个办法、一个思路。现在,我们将努力去协调、创造一种协会自治、善治的思路和模式,推动篮球事业发展在更高层面、更大范围形成良性循环。‎ ‎   ④记者:你这些年一直在积极呼吁并推动中国篮球深化改革,现在是不是更有信心和决心了?‎ ‎   姚明:中国篮球正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参与改革的人们,信心和决心自然都受到鼓舞但前提是我们要有谨慎周密的思路。决心和策略要彼此兼容,相辅相成。我们更要注重团结合作,凝聚人心,不分体制内外,人尽其才各展所长。 这才是推动事业健康发展最稳定的基础。‎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问题①之前的文字,类似于通讯中的导语,交代了访谈的背景,概括了访谈的主要内容,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中画线句子在结构上照应标题,加粗词“更大的球场”的意思是姚明将在筹备中的新一届中国篮协中有更大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C.姚明以“银行里的保险柜”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在篮球改革中,政府是整个社会的最后一道保险,具有兜底功能。‎ D.姚明认为,在篮球项目上,推动政社分开、管办分离,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可能对篮球的发展有利。‎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   )‎ A.为了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进步,十多年前,姚明去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打球,后来姚明退役成为篮球投资人,他始终没有离开篮球。‎ B.对于担任中国篮协换届会议筹备组组长,姚明很兴奋也充满谢意,感受很复杂,压力很大,他挑战这份工作还需要增强信心。‎ 29‎ C.中国篮协换届筹备工作目前还处在前期阶段,还要认真谋划思路和工作,但姚明认为,中国篮协换届已经积极落实上级的要求。‎ D.姚明认为,凝聚篮球界有识之士和社会人士对篮球的支持,以及中国篮球群众基础好,社会影响大.运动成绩有保障,这些是中国篮球的机遇。‎ E.姚明认为,厘清政府和社团组织之间的关系,调动各自最有效、最有优势的一面取得新成就,这是中国篮协换届筹备组面临的任务。‎ ‎3.这则访谈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相结合的提问方式,请指出记者的四个问题分别属于哪种提问方式,并分别分析两种提问方式的作用。‎ ‎2、阅读下面的访谈,完成下列小题。‎ ‎   ①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块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到,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征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   杨:为荣?‎ ‎   余:没有。‎ ‎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   ②杨:我们看您的人生经历,觉得您其实并没有遇到过特别大的困难,家庭很美满,生活呢,教书、写诗、写散文、写评论,也是人们想像的比较安定的生活。但您为什么却说“我写作是因为我失去平衡,心理失去保障,而心安理得的人是幸福的,缪斯不会去照顾他们”?‎ ‎   余:一个人不能光看他表面的职业和家庭。他内心有很多心魔,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比如他的愿望并没有完全达到,那就不是表面上看得出来的。我在21岁时就离开大陆,那对我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因为我的好朋友都忽然不见了。我投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要重新来过;而且一个人到了21岁,记忆已经很多了,所以这件事情让我念念不忘,也成为我的一个……心结,一个中国结。‎ 29‎ ‎   ③杨:今天仍然有很多人喜欢您的诗,但人们的欣赏对象好像发生了一些变化。年轻人喜欢卡通、流行歌曲等那种节奏更快、更有形象感的东西。那么用于看白纸黑字的时间呢,相对就要减少一些了。您觉得未来的诗歌,希望在哪里呢?‎ ‎   余:这个情况不仅仅存在于大陆、台湾、香港。因为媒体变了,价值观也随之改变了。我向来不认为文艺要大众化,而应该小众化。可如果你连小众都维持不了的话,那就有很大问题了,像三毛也好,或者余秋雨也好,到底还是不能跟一个流行歌星比,对不对?可是,听流行歌的跟读余秋雨散文的还是不一样,所以不能够拿来比较。目前的新诗有相当多的毛病,很多诗人如果得不到知音,也应该反省一下,检讨自己的诗是不是能吸引人,这是多方面的因果现象。‎ ‎   ④杨:现在年轻一代接触更多的是一种网络上的语言,要想保持中文原来的那种纯粹和一脉相承,已经是越来越难了。您担不担心中文的纯洁度问题,或者认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所以也要听之任之?‎ ‎   余:我是相当担心的,也不能听之任之。有学者说,语言就像河流,你不能阻碍它。问题是有河流就有两岸,两岸如果太模糊了,这河流不晓得流到哪儿去了。所以很多人认为语言就由它去,它有它的生命,其实不然。比如说我们目前的中文,如果过分西化的话,中文特色就会荡然无存了。‎ ‎(有删改)‎ 注:缪斯是希腊神话中女神,专司文艺。‎ ‎1.这篇访谈涉及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2.如何理解余光中所说的乡愁?‎ ‎3.怎样理解第二部分划线句子的含义?‎ ‎3、尽管看上去只有一个被触手包围了的嘴,但是箱水母,或者叫立方水母(原意是“呈立方体的动物”),的确有眼睛,而且结构与人类的非常相似:具有晶状体、角膜和视网膜。奇怪的是,尽管有这些复杂的结构,箱水母却是永久性的视力模糊。‎ 29‎ ‎   这是因为箱水母没有脑,只是在嘴的周围有一条神经环,它没有中枢处理功能.它的模糊的视觉却能告诉它所需要知道的一切:多大啊?我能吃它吗?它会吃我吗?‎ ‎   体型为立方体的箱水母躯干的四面各有一个像球杆一样的短柄.而眼睛就位于这四个短柄上。除了两只辨别能力强的眼睛外,每个短柄上还有四个轻度感光的凹孔,同样,这种结构是与它们没有脑相吻合的,因为脑是整合感觉信息的部位。对于箱水母来说.发现一个天敌和辨别白天与黑夜属于不同的工作.要求由不同的感觉器官来完成。‎ ‎   箱水母的眼睛不同于其他属于钵水母纲的种类,因为它们在物种演化的过程中.早在5.5亿年前就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 ‎   箱水母视力尽管不佳,但还是在某些方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箱水母能够飞快地游动(某些种类的速度能达到每秒1.8米),并能够绕过障碍物,这就意味着它们能够主动追击猎物。这一点与钵水母类不同,钵水母只是软软地漂荡在水中,等待食物游到自己的身边。‎ ‎   箱水母所具有的这些特点也对它的另一个重要的适应性的解释有所帮助——它的毒性巨大。一种叫作海黄蜂的箱水母可能是地球上最毒的生物.被它刺伤, 人会感到难以忍受的剧痛,同时伴有强烈的灼伤感觉.毒液会伤害神经系统、心脏以及皮肤,三分钟内会致人死亡。全世界每年超过1万人被它刺伤.而且经常有人死亡。‎ ‎   ‎ 29‎ 另一种箱水母几乎具有同样的毒性。它更具危险性的原因是,在水中不易被人发现,呈透明状,体型比一粒花生还要小,而且浑身布满了刺细胞。被它刺到.即使侥幸逃脱,也会患上一种伊鲁康吉水母综合征:剧烈疼痛、恶心、呕吐、极度高血压并且叫人产生绝望情绪。这种箱水母的名字是根据澳大利亚土著部落的一个民间传说得来的,这个传说讲述了到海里游泳的人就会受到箱水母的攻击并患上一种可怕的病。这种毒液会促使身体的“打或逃”激素,特别是去甲肾上腺素大量释放,从而经常导致患者惊恐而死。‎ ‎   为什么箱水母的毒性这么大?它的毒性与视觉有怎样的联系?这是个有关尺度的问题。因为它们有视觉,喜欢采食比自己本身大的猎物,为了防止猎物对自己相当精致的触手的伤害,它们需要迅速麻醉猎物。之所以它们的毒性只有对我们才是致命的,是因为当我们无意中遇到它们时.我们对于它们来说显得大大了,所以我们就会受到它们比平时刺杀猎物更多的触手的攻击。‎ ‎(摘编自约翰•劳埃德、约翰•米奇森《动物趣谈》)‎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箱水母在嘴的周围有一条神经环,它没有中枢处理能力,但它模糊的视觉,却能够知道自己所需要的—切。‎ B.箱水母躯干的四面各有一个短柄,每个短柄上都有两只辨别能力强的眼睛和四个轻度感光的凹孔,它们的功能相同,用来完成相同的工作。‎ C.箱水母属于钵水母纲,在5.5亿年前的物种演化过程中.箱水母与其他属于钵水母纲的种类分化成了不同的分支。‎ D.有一种箱水母的名字来源于澳大利亚的民间传说:到海里游泳的人会受到箱水母的攻击并患上一种病,导致人的某些激素分泌紊乱。‎ ‎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箱水母所具有的特征。‎ ‎3.箱水母为什么会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请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   9月19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在国家大剧院举行。茅盾文学奖是中国最高文学奖项之一,代表着中国当代长篇小说创作的最高荣誉。2011年,共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他们分别是张炜、刘醒龙、莫言、毕飞宇和刘震云。‎ ‎   记者: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 ‎   刘震云:当时我在菜市场买菜,然后出版人就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评出来了,有你,然后我就买西红柿、鸡蛋,回家中午吃的是鸡蛋西红柿面,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 ‎   记者:但心情不一样。‎ 29‎ ‎   刘震云: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 ‎   记者: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 ‎   刘震云:那倒没有,那也很可能它评不上,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你比如讲《-句顶一万句》,没评土茅盾文学奖,它会减色很多吗?‎ ‎   《一句顶一万句》这部长篇小说分为上下两部,上部“出延津记”讲的是杨百顺从故乡“出走”的过程,下部“回延津记”讲的是牛爱国从异地“还乡”的过程。通过“出走”与“还乡”,《一句顶一万句》展现了杨百顺和牛爱国的人生历程与命运逻辑,但这部作品的名字却引发了人们的好奇。‎ ‎   记者: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 ‎   刘震云: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 ‎   记者:会是什么?‎ ‎   刘震云:《一天顶一万天》。‎ ‎   记者: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 ‎   刘震云: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 ‎   从写作者到倾听者,是刘震云在创作《一句顶一万句》时的最大感悟。作为一个倾听者,刘震云在这部作品中将每一个人物的话都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这不禁让人联想起他的另一部与说话有关的作品《手机》,《手机》这部作品的主人公是电视谈话节目主持人严守一,因为职业的关系,严守一每天都要说很多的话,但在这部书的封底,却写着这样一行字:“世上有用的话,一天不超过十句”。‎ ‎   记者: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 ‎   ‎ 29‎ 刘震云: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所以当严守一的奶奶去世之后,他突然觉得他在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了,没有任何人可以说话,他应该怎么表述呢?严守一像他6、7岁一样,拿着一个手电,一个人又到村口的同样的土岗上往天上写了一个字,奶,想你。我突然觉着的话,往天上写字的这种状态,我特别地想跟严守一坐在一起聊天。可能他在说,我在倾听,够了。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 ‎   记者: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 ‎   刘震云:你是创造出来了这么一个人物,但是这个创造是怎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 ‎   记者:只是个同路者。‎ ‎   刘震云: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 ‎   记者:哪方面的解放?‎ ‎   刘震云: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 ‎   记者:我现在就很解放,很自由。‎ ‎   刘震云:好的主持人一定是一个最好的倾听者,而不是最好的提问者。‎ ‎(摘编自《面对面·刘震云文学之路》,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篇同刘震云面对面的新闻访谈,从他的获奖作品聊起,最后谈到了他的创作理想。‎ B.“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刘震云在作品中体现了这种“有用”的观点。‎ C.访谈中刘震云的回答朴实而不失幽默,善用比喻,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通俗易懂。‎ D.刘震云尝试用各种方法真实地展现底层普通民众的生活,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闻访谈是指记者为获取新闻对客体所进行的询问、倾听和记录等活动。这篇访谈体现了主持人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采访技巧。‎ B.作者借助《一句顶一万句》小说的创作,传达出他不说废话,只传达人物原汁原味的对话意图。这部作品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 C.刘震云的创作理念就是要将文学创作回归朴实,尽可能还原生活,作为一个倾听者,让听众根据自己的经历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 29‎ D.这次的访谈,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作家刘震云朴实接地气的创作风格,通过了解作家,从而更好理解作家在文学作品中传达出的精神。‎ ‎3.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请结合材料加以概括。‎ ‎5、“聪明”的植物 ‎   在自然界中,植物常常背负“傻瓜”的名声,然而近来一些研究发现,很多植物也具有“智慧”。植物神经学领域的先驱、意大利佛罗伦萨大学教授斯特凡诺•曼库索认为:“如果把智能定义为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 ‎   植物是可以活动的,而且还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只是相对于我们人类的眼睛而言,植物的运动就像冰川移动那样缓慢,在不具备延时摄影的条件下,我们的眼睛很难捕捉到这种运动,达尔文是第一个注意到植物具有智慧并且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的科学家。他观察到,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并朝向有水的地方生长。他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这相当于动物的神经系统。‎ ‎   2005年,曼库索等一群科学家成立了“植物神经生物学学会”来研究植物的复杂行为。他们发现,植物的根尖处有一片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即动作电位,它与人类神经元产生的信号非常类似。曼库索说,即使微小如黑麦,也拥有大约1400万个根尖,这意味着植物能产生大量的动作电位。‎ ‎   众所周知,人类拥有智能的物质基础是大块的脑灰质区域,这也是神经系统的控制中心。但植物的神经系统是分散在每个根尖中的——显然,如果植物也拥有相对集中的“大脑”的话,那么任何一只食草动物或者一位除草人员都可以轻而易举地除掉它,这样的飞来横祸可是致命的。 而分散的神经系统,就可以巧妙避免这一风险,实验表明, 一株植物在90%的根尖被去除后仍然可以存活。‎ ‎   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周围的植物视而不见,但植物却可以“看见”我们:它们可以察觉我们在一步步靠近, 并且可以确定我们穿的衣服是红色的还是蓝色的。不过,植物是通过光感受器接收不同波长的光线从而“看见”我们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植物生物科学中心主任丹尼尔•查莫维茨说:“我们能直接看到图像,植物不能;植物能‘看到’的紫外线和红外线,我们也看不见。”‎ ‎   植物的“智商”程度之高、花样之多,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例如,生长在美国西部的盾叶鬼臼似乎可以根据过去和当前的天气,提前两年制订它们的生长计划。‎ 29‎ ‎ 还有,在美国西部土生土长的一种大型针叶树种——花旗松,在生长过程中表现出了一种“雷锋精神”: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为了让自己的生长计划更有理有据,或者能更准确地经“开闸”收放资源,盾叶鬼臼和花旗松必须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多个变量,如湿度、 溫度、土壤中营养物质和微生物的种类等。而为了对这一切了如指掌,它们必须练就一套三维视角。这种在三维迷宫般错综复杂的环境中生长的能力,甚至可以理解为植物已经通过了一种特殊形式的迷宫实验而迷宫实验正是检验动物智能的惯用方法。‎ ‎   更厉害的是,植物还具有数字分析能力。2013年,英国科学家发现拟南芥会做一些相当复杂的运算,以确保自己在夜里不会“饿肚子”。拟南芥可以在晚上计算叶片中淀粉的含量,并根据生物钟估算天亮的时间,它们结合两方面的数据将储存的淀粉分段消耗,以保证自己能撑到大阳升起的那一刻。当它们重新开始光合作用的时候,体内95 %的淀粉已经被消耗殆尽——可见拟南芥算得有多精准!‎ ‎   除了会数学,植物的语言能力也不赖。植物可以通过根部散发出的不同化学物质与其他植物以及土壤中的有机物“交谈”,可以通过散发迷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构成了植物的海量“词汇表”。‎ ‎   自我认知行为被认为是动物具有智能的必要条件, 但人们有所不知的是,植物也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在美国西南部莫哈韦沙漠和索诺兰沙漠里生长着一种矮小灌木,当它的根系与其他植物发生直接接触时,会毫不留情地挡住人家的路,但不会抑制自身根系的伸展。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以海南芥为例,科学家将一组海南芥与来自同一母株的“兄弟姐妹”种在一起,另一组海南芥则与“非亲非故”的其他植物种在一起。几星期以后,前者的根系呈现出一派 “和平共处”的局面,而后者的根系竞争则惨烈得多。‎ ‎   我们人类应该怎样对待这些具有智能的植物呢? 有伦理学家认为,既然植物不是一种无意识的静物,它们就理应得到尊重。‎ ‎(王健/编译)‎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达尔文发现植物有智慧,可以进行有意识的活动, 甚至进一步发现主宰植物活动意识的是植物根尖的电信号系统。‎ B.植物可以通过光感受器察觉人类的活动,有的还有实时监测环境中的变量的三维视角,这种能力充分体现了植物的智能。‎ C.拟南芥白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淀粉“喂饱自己”,夜晚通过精准估算叶片中淀粉含量和天亮时间,分段消耗,确保夜间“不挨饿”。‎ 29‎ D.植物的语言是它们散发出的化学物质,这些形形色色的化学物质,能够起到帮助植物与外界交流、抵御风险的作用。‎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一项是(   )‎ A.植物具有电信号系统,它们分散在每个根尖上,但不存在神经系统,也没有相对集中的大脑,这有助于植物规避风险。‎ B.海南芥不仅能识别“自己”,还能和平对待亲缘类, 这说明植物具有自我识别的能力,也能够区分“自己”和“别人”。‎ C.植物不是一动不动的“傻瓜”,它们不断地和外界沟通,可以感知障碍、危险、变化,甚至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 D.本文既有生动的叙述,又有大量的细节描写,综合运用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多处引用专家学者的话,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曼库索认为“我们可以从植物身上学到很多”,植物身上有哪些“智慧”值得我们学习?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6、森林的枢纽 戎可 ‎   红曰待升,晨雾缥缈,远山如幻。林中某处,黑啄木凌厉的叫声一如既往,转眼间百鸟齐鸣,如歌如朝。百鸟来朝是人类的想象,天下万物实在无高下之分。但是确实,某些物种似乎更加重要,如同枢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啄木鸟,森林将会怎样?‎ ‎   《辞源》说,枢纽,“比喻事物互相联系的中心环节”。 这个中心环节如枢如纽,本身并不起眼,然而一旦缺失, 整个系统却会发生重大改变。1969年,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生态学家罗伯特·T.佩因提出了关键种的概念,它的英文是keystone species,其中keystone的本义是指石拱门上方中间的那块石头,它在所有组成拱门的石头中受力最小,但没有它,拱门就会倾倒,keystone的含义与汉语里的“枢纽”异曲同工。‎ ‎   关键种的概念并非凭空而来,佩因教授分析了一系列的例证,特别是他在1966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这项研究开始于1963年,他在离西雅图不远的马考海湾做了一个有趣的去除实验。马考海湾在太平洋东侧,满是石岸而无沙滩。佩因选择了一块海滩作为样地调查底栖生物。样地的中段——中潮间带,布满了贻贝、藤壶和一种称为“茗荷儿”的节肢动物,这些动物都固着在岩石上。有一种海星以这些动物为食,哪种动物增多,海星便优先取食哪种,所以没有谁能占据绝对优势。低潮间带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较短,生物种类急剧增多,甚至包括了4种大型海藻。除了刚提到的3种动物的幼体,‎ 29‎ ‎ 另一种藤壶零散地附着在岩石上,夹杂着些海葵。两种石鳖和两种帽贝四下爬行,几只海兔(裸鳃类软体动物) 在海绵上缓缓爬过,贪婪地摄取着它们的食物。‎ ‎   实验中精彩的部分来了,佩因取走了样地里的海星。3个月后,原本只分布在低潮间带的那种籐壶,竟然占据了样地60%〜80%的空间。随后的9个月里,小个头儿的贻贝和茗荷儿迅速生长,到处都是它们。再往后,茗荷儿也消失了,遍地贻贝。它们侵占了几乎所有的岩石,其他生物无处附着,结果藻类只剩一种,海葵所剩无几,石鳖和帽贝爬向别处,海兔也随着海绵的消失而消失。这样演替的结果,虽然生物量大大提高,但物种数却从15种迅速降到了8种,甚至更少。生态系统中物种数目减少的问题在于,一旦环境变得不适于这区区几个物种的生存,整个生态系统将面临崩溃。而这一切,仅仅是因为去除了几只能够控制固着生物生长的海星。‎ ‎   这个例子里的海星,便可称之为“关键种”。它们虽数量不多,却对生态系统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关键种这个概念的意义在于,如果我们能够找到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我们只要保护好这个物种,那么生态系统就能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 而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四两拨千斤,何乐而不为?‎ ‎   像海星这样,通过捕食稳定了生态系统结构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地上的老虎、天上的雄鹰和海边的海獭,这也是我们为什么特别强调保护这些动物的意义所在。 但是关键种至少还有另外两种可能的形式,其中一种是基于互利共生关系的关键种。比如在澳大利亚西部,食蜜鸟给很多种植物传粉,也取食它们的花蜜,彼此互惠互利、互相依赖。但当橡子山龙眼开花的季节,它的花却是食蜜鸟的唯一蜜源。在这种情况下,橡子山龙眼就成了关键种,因为一旦它开不了花,食蜜鸟种群就会衰落,其他的植物也将跟随着无法繁殖。‎ ‎   与上面两类关键种不同,生态工程师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位,是另一种形式的关键种。比如水獭修筑的水坝,像工程师一样改变了局部环境,不仅促进了森林的更新,更为一系列物种的生存提供了资源。再比如嗓木鸟,它在树上凿出的大大小小的洞,为真菌、昆虫的生存提供了便利,给各种小型兽类、鸟类的隐蔽和繁殖提供了空间。啄木鸟吃虫,它的数量不会太多,否则就意味着树干里的虫太多,森林也就不复存在。但如果没有啄木鸟,我们无法想见,那些依赖于它的洞穴的动物将何去何从,森林又将是一个怎样的面貌。‎ ‎   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这是因为物种间的复杂关系,往往远超常人的想象。我们能做的,就是到森林里多走走,多观察、多体会、多分析,大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也许,这就是荒野精神。‎ ‎(摘编自2016年7月1曰《中国科学报》)‎ 29‎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   )‎ A.关键种在英文里的意思与枢纽的意义相近,它所起的作用也和枢纽一样,一旦缺失,整个系统就会发生重大改变。‎ B.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在去除样地的生态环境后,导致生物量提高,而生物物种却迅速减少。‎ C.我们只要保护好一处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种,这个生态系统就能够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长久地生存下去。‎ D.物种之间有着复杂关系,所以在现实世界里找到一个关键种很难,而保护一个关键种更难,因此可以说关键种只是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概念。‎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头,以“红日待升,晨雾缥渺,远山如幻”的描写,表现出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B.在“关键种”概念提出时,文章先引用《辞源》中关于枢纽的解释,再用英文的构成,准确而形象地说明其作用,体现了科普文章的特点。‎ C.关于佩因教授的去除实验,文章采用叙述和描写的表达方式,详细地讲解了实验的样本特点和实验的过程,让读者能够清楚地理解其实验的意义。‎ D.本文在介绍“关键种”时,列举了两个最典型的关键种——啄木鸟和海星,这样由点到面,准确地分析了关键种的作用。‎ ‎3.在生态环境中,关键种有哪些作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有什么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揭秘“中国天眼”选址过程 白皓王景烁 ‎   2016年9月25日,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在贵州省平塘县正式投入使用。这个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安放“观天巨眼”的洼地“大窝凼”成为“地球上最美的眼窝”。‎ ‎   2002年11月,贵州工业大学教师、地质工程专业博士后宋建波接到大射电望远镜台址第二轮选址科研任务。“如果把每个可以建造望远镜的天然洼地比作一个‘窝’,那我们的研究范围内到底有多少‘窝’,这些‘窝’都在哪里?当时没有现成的资料,可以用的技术手段又非常有限,只能用‘笨办法’一个一个找,一个一个数。”宋建波说。‎ 29‎ ‎   科研团队一头扎进了等身高的地形地质图里。从1:50000的地形地质图看起,岩石的分布特征让他们首先确定了“窝”肯定不会出现的地理位置,排除这些之后,其他区域就可能有适合望远镜“安家”的“窝”。‎ ‎   2003年7月,经过多次筛选,一个由743个“窝”组成的备选洼地数据库正式形成。紧接着,科研团队拿着一份“苛刻”的指标,评价每一个“窝”的情况。最终,743个“窝”里筛选出82个成为重点考察对象。当时贵州的交通状况很差,有时调查一个“窝”路上要花一天时间,越野车顺着狭窄的山路前进,一边是大山,一边是悬崖,开到实在没有办法前进的地方就停下来,大家徒步走到“窝”里。‎ ‎   一些地方官员打听到选址消息后千方百计联系科研团队,希望能把建设地址定在自己的县里,一方面在建设周期带动的投资拉动效益巨大,另一方面大射电望远镜项目对当地经济、科技、社会水平的发展影响深远。整个科研团队当时抱着一个信念:哪个地址最合适要靠科学计算成果得出来,选址结果要对历史负责。‎ ‎   两个多月的实地调查后,他们计划开发一套仿真系统,立体呈现每一个重点考察的“窝”和大射电望远镜结合在一起的样子,再对建设中需要考虑的几何、地质、工程等条件进行综合计算。这套系统的学名叫做“洼地三维仿真和台址优选系统”,通俗讲就是用来计算每个洼地最合适建多大口径的望远镜,如果确定要建500米口径的FAST望远镜,那么就计算哪个“窝”建设工程量最小。“这是我们科研团队的首创,以后类似的望远镜选址都能用上,选址难题就能找到解决之道。”宋建波说,这个系统应用起来轻巧,但开发起来比想象中难很多,开发者除了要有地质学的知识外,还需要扎实的数学、物理、计算机功底,“有时还需要一些灵感。”‎ ‎   系统最终给出了团队最想要的答案:挖方模型计算误差仅为0.44%,填方模型计算误差为0.66%,系统使计算效率大大提高;与此同时,系统还能计算出整个望远镜球心的建设位置,这将有利于施工阶段减少误差。‎ ‎   计算结果同时显示,“大窝凼”最适宜建设的射电望远镜口径为546米,最符合FAST500米口径的需求。之后,科研团队对“大窝凼”进行了更加细致的研究和计算。‎ ‎   2006年,FAST项目正式决定选址贵州平塘“大窝凼”。‎ ‎(摘编自《人民周刊》2016年第19期,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可以建造望远镜的“窝”可能有很多,宋建波科研团队的任务便是从众多的“窝”中选出各方面综合条件最佳的那一个。‎ 29‎ B.宋建渡科研团队在实地考察中,得到了当地政府一些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中国天眼”的选址对当地发展做出了贡献。‎ C.“洼地三维仿真和台址优选系统”,涉及复杂的任务和多学科的知识,开发中的困难非常多,最终取得了预期的成功。‎ D.“中国天眼”第二轮选址科研任务历时五年才完成,而到最终投入使用,前后达十四年,侧面显示了工程的巨大。‎ ‎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中国天眼”的选址是从地形地质图开始,科研团队使用了排除法,筛去不可能出现的地理位置,确定重点考察对象。‎ B.当时贵州的交通状况很差,这给科研团队实地考察备选洼地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有时考察一个“窝”就要花一天时间。‎ C.“洼地三维仿真和台址优选系统”是用来计算每个洼地最合适建多大口径的望远镜,这个系统的开发主要得益于灵感。‎ D.“洼地三维仿真和台址优选系统”大大地提高了计算效率,减小了计算误差、能够计算出整个望远镜球心的建设位置。‎ E.FAST是一个口径500米的球面射电望远镜,被称为“中国天眼”。“中国天眼”落户贵州,极大地促进了贵州的发展。‎ ‎3.宋建波和他的团队在为“中国天眼”选址的过程中,展现了哪些可贵的精神?请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血泪海鲜 记者:埃斯特,罗宾·麦克道尔,玛吉·麦森,玛莎·门多萨 ‎   ①印度尼西亚的班吉那小岛——来自缅甸的渔奴坐在地板上,透过生锈的铁窗望着外面。他们身处的这座热带小岛离家乡有千万里远。‎ ‎   ②就在几码远的地方,其他工人正把渔奴捕来的海鲜装载到货船上。这些海鲜覆盖了美国大型超市、餐馆甚至宠物店的供应网络。‎ ‎   ③八个被囚禁的男人被人认为是危险分子,因为他们有可能逃跑。他们整日只能吃到一丁点米饭,蜷缩在仅够人躺下的那点空间里消磨时间,直到被人叫醒去下海捕鱼。“我只是告诉船长我受不了了,我想回家。”渔奴觉奈(Kyaw Naing)深色的眼睛在美联社摄像机的镜头中露出乞求的神情,这一幕被富有同情心的工作人员捕捉下来了。“然而下一次船队靠岸时,我就被锁起来了。”他紧张小声地说,确认这话不会被最近的那个看守听到。‎ 29‎ ‎   ④在这里,印度尼西亚孤岛上的班吉那村庄和包围它的海水,以及数百名被囚禁于此的渔奴,构成了涉足海鲜贸易的公司、国家之间错综复杂的最令人绝望的一种联系。这张繁复交织的网把我们吃的鱼跟捕鱼的奴隶隔离开来,并且掩盖了背后残酷的真相:我们吃的每一口海鲜,都可能沾着另一个人的血泪。‎ ‎   ⑤美联社在班吉那采访的渔奴大多数来自于缅甸——这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他们从泰国被带到印度尼西亚并被强迫捕鱼。他们捕到的鱼被装船送回泰国,然后在那里进入全球商业流通网络。‎ ‎   ⑥渔奴说,在渔船上,船长强迫他们喝不干净的水,每次轮班工作20至22小时,没有休息日。几乎所有渔奴都说一旦他们抱怨或试图休息一会就会遭到踢打,有的被监工用含有剧毒的黄貂鱼尾巴鞭打,或遭其他方式殴打。他们拖回装满鱿鱼、对虾、鲷鱼、石斑鱼等其他鱼类的沉重大网,然而所得报酬很少甚至没有。‎ ‎   ⑦当记者的船靠近时,一些渔奴在甲板上向记者呼救。在一片夜色中,荧光灯打在他们身上,照出他们脸庞的剪影。‎ ‎   ⑧“我想回家。我们都很想。”一个男人用缅甸语喊出来,其他人的呼声此起彼伏。这里出于安全考虑没有使用他们的姓名。“我们的父母已经很长时间没有收到我们的消息了。我敢肯定他们一定认为我们已经死了。”‎ ‎   ⑨对于缅甸的奴隶来说,班吉那村就是他们生活的地狱和尽头。‎ ‎   ⑩大约有3500人居住在这个横跨两座小岛的小镇上,两岛之间有五分钟的船程。作为马鲁古群岛链的一部分,这里也曾以香料群岛闻名。小岛距离澳大利亚北部约400海里远,岛上有小型袋鼠,还有珍稀的天堂鸟,它们的羽毛鲜艳耀眼。‎ ‎   ⑪在小岛深处的密林里,新的逃跑者寻找食物,收集雨水,时刻活在可能被雇用的奴隶抓捕人抓到的恐惧中。‎ ‎   ⑫就在离开起伏的珊瑚丛掩盖的海滩边上,有一座被密林遮掩的坟墓,里面埋了几十人。他们的墓碑上写的是他们被骗或者被卖到船上后得到的假名。死者的朋友说道,有关掳掠者罪行的证据就这样被永远掩盖了。‎ ‎   ⑬美国把泰国视为最重要的海鲜供应商之一。泰国渔业每年出口额达70亿美元,美国购买了其中的约20%。去年,美国国务院把泰国列入抵制人口贩卖未达到最低标准的黑名单,将其排在朝鲜、叙利亚和伊朗之后。但是,美国并未对泰国进行任何制裁。‎ ‎(节选自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 新闻链接:‎ 29‎ ‎   2016年,第100届普利策新闻奖最具含金量的“公共服务奖”,授予了美联社的4位女记者。她们历时一年,通过7篇长篇调查和2个视频报道,向我们揭开无比震撼的印尼渔工奴隶的悲惨世界。整个报道涉及四个国家,不仅实地拍摄到被关在笼子里的渔工奴隶,还通过现代科技追踪到整个海鲜的供应链,甚至定位到具体超市和餐馆。在成功解救超过2000名奴隶之前,美联社没有刊发一字一句。确定劳工安全后,他们才发表了报道,让我们看到在现代社会,几十年以来东南亚渔业奴役虐待非法移民的故事。‎ ‎1.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深度调查,揭露丑闻"是普利策新闻奖的宗旨,写作本文的四位女性记者历时一年,深入海岛调查真相,深刻体现了客观真实性是新闻作品的生命这一重要的特点。‎ B.四位记者在2000名渔奴获救后才确定发出新闻稿,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闻的时效性,但也体现了新闻工作者强烈的道德责任感。‎ C.新闻作品需要冷静地描述客观世界,作者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但本文作者在结尾一段中表达了对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让读者对其肃然起敬。‎ D.本文的现实意义除了让我们了解到渔奴的悲惨遭遇外,还启发读者深思:我们消费的每一件廉价商品的背后是否有着被剥削被奴役的劳工的血泪?‎ ‎2.为了突出新闻的真实性,一般需要直接引用言论、文献资料,或者运用图片、影音、数据资料,也可以客观真实地描述典型事例。本文运用了哪些方法让读者觉得真实可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依据文本,你觉得造成渔奴悲惨遭遇的原因有哪些?‎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三秒钟的小公益 王宇凡  欧阳洁  王发财 ‎   ⑴ 2011年10月2日,家住甘肃兰州市红古区薛家村的李芬连老人十分高兴。‎ ‎   ⑵镜头前的李芬连穿上了自己最体面的衣服,神情庄重,端坐在家门前,好像在举行仪式。‎ ‎   ⑶这是她平生第一次照相。‎ ‎   ‎ 29‎ ‎⑷每给一位老人拍完照片,袁柯都会告知很快就会寄来照片。他是西北师范大学大三学生,22岁,于2011年8月发起了一个叫“快门三秒钟”的公益项目,呼吁爱心人士关注农村,用相机帮助农村老人和孩子,解决农村老人缺少遗照、孩子缺少童年照片的难题,不让他们因没有照片而留下遗憾。袁柯刚和他的团队走出大门,李芬连老人就拿着自己舍不得吃的水果追上来,送给他们。‎ ‎   ⑸在路上,袁柯碰见了拉着架子车的薛成基老人。他留着长长的花白胡须,听说这些大学生要给自己拍照,立刻同意了。‎ ‎   ⑹薛成基老人希望和妻子苏美英照一张合影。53年前,他们有过一张黑白结婚照。如今,梳洗打扮了一番,他依旧站在她的右边,拘谨而又兴奋地盯着镜头,仿佛回到了青春时代。这一瞬间就此定格。‎ ‎   ⑺“好浪漫啊。”有一名队员由衷感慨。‎ ‎   ⑻有位老人拿到照片后,次日一早,就提着自家种的桃子,来到袁柯借宿的农民家。‎ ‎   ⑼老人感动地说:“我活了70多岁,儿子都没给我照过一张照片,你们真是好人啊……我也有老人照(遗照)了。”袁柯不由心情沉重。辛苦抚养子女,寂寞地守着空家,老人们因此就能满足。‎ ‎   ⑽袁柯想起了已经去世的外婆。两年前,刚刚考上大学的袁柯去看望84岁的外婆。他提议用新手机给老人照相,下身瘫痪的老人硬撑着爬了起来。‎ ‎   ⑾临走时,老人问袁柯能不能把照片洗出来?当时的袁柯不知道手机资料可以传输到电脑,就摇摇头。外婆叹了口气。不久,老人离世。去年春节回家,他把照片洗出来,放到了外婆的坟前。‎ ‎   ⑿这个遗憾,也是袁柯创办这个公益项目的初衷。‎ ‎   ⒀在大都市,人们很难理解一张照片对于一个农村老人有怎样的意义,自小生活在农村的袁柯对此深有感触。‎ ‎   ⒁他们也给乡村的孩子送去温暖。‎ ‎   ⒂苏家沟小学的孩子们就因为要拍照,整个教室都沸腾了。孩子们有的拍桌子,有的站在凳子上,高兴得直跳。等确定在小花园前拍照时,孩子们全都围过来了,抢着要站在镜头前面,两个孩子还打起来了……看到这一幕,袁柯心里酸酸的。‎ ‎   ⒃苏家沟很贫困,“快门三秒钟”项目组给他们带来了新鲜的喜悦。短短六天时间,他们帮300多名孩子拍了照片,有单照,有小伙伴们的合照,也有全家福。‎ ‎   ⒄苏家沟村有个家族,前几年闹了矛盾,两个家庭关系很紧张。项目组积极地调解,并且提议拍张“全家福”,终于让两家人凑在一起拍了照片。过后两家人开始沟通、接触,现在已经和解。双桐村也有两位村民因为田地边界闹了矛盾,在队员和村民的劝说下,两人照了张合影,也就握手言和了。‎ 29‎ ‎   ⒅他们认为,既然都拍了合照,都固定到相纸上了,还闹什么别扭啊?‎ ‎   ⒆有人质疑袁柯搞公益是为了出名:“在他们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拿一张照片有什么用?”袁柯说“除了物质需求,人还有精神需求。谁不想有一张童年照?谁不想在去世后留下一张照片?”‎ ‎   ⒇“快门三秒钟”团队从2011年8月至今共进行五次活动,已经拍摄近2000张照片。‎ ‎   (21)22岁的袁柯并非专业摄影师,用的也是1000元左右的尼康相机,还经常把做家教的钱拿来做公益。‎ ‎   (22)“一张照片,虽然看起来很微小,却对我们的目标群体很重要。从小处着眼,解决一些现实存在的问题,星星之火也可燎原,那样我就实现了‘大精彩’”。‎ ‎(选自《中国青年》)‎ ‎1.下列对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1至3段,以一个特写镜头描写了一位老人平生第一次照相的场景,画面生动温暖。‎ B.第9段中,将袁柯和老人的儿子来进行对比,以袁柯的富有爱心衬托出老人儿子的不孝。‎ C.第10至12段,补充交代了袁柯创办这个项目的初衷,进一步明确了这个项目的现实意义。‎ D.这篇新闻多处使用数字,能够更加客观准确地说明事实,体现了新闻的真实性特征。‎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小公益”和结尾的“大精彩”遥相呼应,最后―段的“从小处着眼”,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 B.第15段中,两个孩子因为照相而打了起来,这显然违背了袁柯倡导这项公益活动的初衷,他因此而心里酸酸的。‎ C.第22段强调袁柯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是在呼吁更多的专业人士来做这项公益活动。‎ D.这篇报道体现了对弱势群体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注,对公益事业的独特理解。‎ ‎3.请简要概括这项公益活动带来了哪些直接的社会效益?‎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 ‎   雷达以文学评论著称,但他的散文真诚质朴,鲜活泼辣,贾平凹称之“海风山骨,气势裹挟,既擅长对事物作横向的大思考,也善于在寻常物理中提升幽独玄机”“有一种铁的质感”。‎ 29‎ ‎   “我写散文,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如与友人雪夜盘膝对谈,如给情人写的信札,如郁闷日久、忽然冲喉而出的歌声,因而顾不上推敲,有时还把自己性格的弱点一并暴露了。”雷达说。‎ ‎   他曾说,真正能够叩响心弦的才是好散文。《黄河远上》就是这样一部好作品。在书中,他还原了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 中华读书报:《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品,在微信公众平台上有很高的点击率。您认为,您的散文吸引网友特别是年轻网友的秘诀是什么?‎ ‎   雷达:除了在叙述风格上努力做到客观、冷峻、质朴、丰腴外,打通历史与当下,过去与现在,也即实现某种“穿越”,对唤起读者是很重要的。我写的有些东西太久远了,年轻人未免隔膜,怎样引起阅读兴趣,让他们觉得并不久远,而且仍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血脉相关,是我特别关注的问题。‎ ‎   中华读书报:关于《黄河远上》的编选,您说要让这本散文集“呈现出饱满的感性血肉,要用‘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意境和形象去感染人”,您所理解的“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什么?‎ ‎   雷达:“苍茫辽阔,委婉多情”是上海一位文友程庸对我散文的评语,我比较认可,觉得接近于我的追求。苍茫可能与我的气质,我所写的对象比较契合,大西北本身就是苍茫的。我不但写甘肃,在《新阳镇》《皋兰夜语》《费家营》《梦回祁连》等作中,富有西部特有的地理标识、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陕西宁夏青海新疆我都写过,如《走宁夏》《依奇克里克》《乘沙漠车记》《圣果》等。至于是否委婉多情,我不好说,重要的是发现珍贵的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写出别人虽经历过却道不出的感受,亦即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东西。‎ ‎   中华读书报:“真”是我阅读《黄河远上》的第一感受。您自己是怎么看的?您希望通过《黄河远上》这部作品展示给读者什么?‎ ‎   雷达:我同意你说的,“真”是第一感受,真情实感永远是散文的命脉所在。真实是分层次的,表象的真实,较深层次的真实,以及能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的真实,是各不一样的。它们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深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这是无法伪装的。‎ ‎   ‎ 29‎ 我在取材上没有任何优势。我不是出身名门之后、将相之后,耳濡目染过多少有影响的大事件大人物,能自然而然地写出读者渴望了解的名人逸事、历史传奇及某些秘密。但我认为,我仍然可以告诉读者很多,我这个人,或这颗灵魂,他做什么、有何业绩既重要,也不重要,但他应该是一个真实的、热烈的人,一个复杂的、矛盾的人,一个绕系着文化精神冲突的人,一个心灵在场、注重从体验出发的人,一个与我的年代的生活和心灵紧紧相连的人。‎ ‎   我出生并生活到二十多岁的西部,其情调、风俗、生活场景、文化传统,都有丰富的意蕴,到今天,它仍然是神秘的,被遮蔽的,它们的价值有必要得到彰显。‎ ‎   记不起是哪位哲人说过的,不管是多么大的人物,或者多么小的人物,多么尊贵的人物,或者多么卑微的人物,只要他负载的信息有足够的精神含量,那么就具备了使用散文这一形式的条件,把它们记述下来就是宝贵的。灵魂的历史比历史本身更鲜活、更耐久。‎ ‎   中华读书报:您曾在《我的散文观》谈到自己心目中的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而非“呆文”。您如何理解“活文”?‎ ‎   雷达:我确实说过喜欢“活文”不喜欢“呆文”的话。比如,一度文化散文成风,余秋雨早期的一些文章,我认为有开创性,走在前面。但后来忽然很多,有的看上去很渊博,但不少是临时从网上书上查的,这未尝不可,可以普及历史知识和传统文化,但罗列太多,掉书袋,性灵就不见了,便“呆”了。还有,中国散文的叙事记人,有极深厚的传统,弄不好它会变成一种模式的重压,也容易“呆”。我想,“活文”恐怕首先得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包含细腻复杂的人性之困和情感矛盾,这种境界和格局,与作家的知识积累、文学素养有关,更与作家的情怀有关。鲁迅先生说,“开掘要深”,这四个字分量很重,够我们消化一辈子。我很看重一篇文章包含着多少生命的活性元素,思维的浪花是否采撷于湍急的时间之流,是否实践主体的毛茸茸的鲜活感受。这些问题都比较复杂,我也在摸索。‎ ‎(选自《新华文摘》,有删改)‎ ‎1.下列对雷达先生谈话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散文要吸引年轻读者,不仅要形成自己的叙述风格,还要使作品反映的时代与现实生活血脉相关,消除年轻人与作品之间的隔膜,从而引起共鸣。‎ B.散文要呈现“苍茫辽阔,委婉多情”的特点,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需要抓住珍贵细节,写出人性的复杂和独特的生活感受。‎ C.《黄河远上》给人“真”的感受,真情实感是散文的命脉,而真实是有层次高低的,它取决于作者对生活的投入与体验的程度以及艺术表现力等。‎ D.好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要写出“活文”,就要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困境,写出鲜活的生命感受,还要求作家有足够的知识积累和文化素养。‎ ‎2.下列对访谈内容和特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9‎ A.该访谈采访者围绕雷达散文特点和散文观设置问题,具体明确,采访语言既表现出简明扼要的新闻语体特点,又表现出礼貌得体的谈话语体特点。‎ B.受访者雷达既是文学评论家,又是散文名家,其散文真诚质朴,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鲜活感性,体现了“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的特点。‎ C.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但真实描写了中国大西北的地域特点、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意蕴丰富。《新阳镇》《走宁夏》等文收在此集中。‎ D.谈及散文的鲜活问题时,雷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先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再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3.贾平凹称雷达的散文“有一种铁的质感”,你认为这种“铁的质感”表现在哪些方面?以《黄河远上》为例简要分析。‎ 答案 ‎1答案:1.A; 2.DE; 3.开放式提问,问题①;引导式提问,问题②③④。‎ 作用:‎ ‎(1)(开放式提问)开门见山,直截了当提出问题,能使对方一听就明白要回答什么。‎ ‎(2)(引导式提问)围绕中心话题,与采访对象就其最关心、熟悉、感兴趣的事情和问题进行对话,营造一种和谐融洽的采访气氛,便于沟通与交流,进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解析:1.A项,没有“概括了访谈的主要内容”。‎ ‎2.A项,“为了推动中国篮球事业的进步,十多年前,姚明去美国男篮职业联赛打球”于文无据;‎ B项,由原文“同时也信心十足”可知,“他挑战这份工作还需要增强信心”错;‎ C项,“中国篮协换届已经积极落实上级的要求”错,未然当已然。‎ ‎3.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开放式提问和引导式提问是电视新闻记者较为常用的提问类型,前者可以快速获得受访者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态度,也使受访者较易明白要回答什么;后者能给予受访者更多的自由空间,使其更好地表达。在具体的采访过程中,要综合应用各种提问技巧,相互补充,从而达到最好的采访效果。‎ ‎2答案:1.民族感情、写作动机、诗歌前景、中文现状。‎ ‎2.余光中所说的乡愁乡愁超出了地理的某一点,融入了历史的、文化的内容,升华或者普遍化为了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 ‎3.①人的内心世界可能很复杂,不能只从从表面上看,离开大陆是他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 ‎②诗言志,心中有复杂的情感才有创作的强烈动机,才能写出好的诗歌作品。‎ 29‎ ‎3答案:1.B; 2.①无脑,有被触手包围的嘴②有类似人的眼睛的结构体,但视力模糊。③有很强的游动能力.有巨大的毒性。‎ ‎3.箱水母的毒液是用来麻醉猎物的.但是当人无意中遇到箱水母时,人对于箱水母来说显得太大,箱水母就会用更多的触手刺向人,释放更多的毒液.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它们的功能相同,用来完成相同的工作”错,原文第3段末尾说的是“对于箱水母来说,发现一个天敌和辨别白天与黑夜属于不同的工作,要求由不同的感觉器官来完成”‎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抓住题干中“全文”“特征”两个关键词.明确筛选区间和筛选内容.然后分条表述。第1、3、4、5段写箱水母有类似人的眼睛的结构体,但视力模糊;有很强的游动能力,可追击猎物。第2段写箱水母无脑.有被触手包围的嘴。第6、7段写箱水母有巨大的毒性。第8段阐释箱水母的视力与毒性的联系。根据内容分条整理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筛选题可分为筛选特征和筛选原因两种,又可分为全文筛选和局部筛选两种。根据题干中“为什么”可知本题属于筛选原因題.又根据"对人造成致命的伤害”可知.回归原文最后一段局部筛选便可得出答案。‎ ‎4答案:1.C; 2.B; 3.①获茅盾文学奖的心情。②获奖小说的名字的含义和作者的创作意图。③作家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的文学创作理念。‎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到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进行比对,做出判断。本题中,C项,“善用比喻”说法错误,本访谈录中刘震云的回答没有使用比喻。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分析概括内容要点,把握3观点态度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择“正确”或“错误”“一项”或“两项”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一一进行比对。本题中,B项,“这部作品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一个巅峰”说法错误,根据原文,《一句顶一万句》这部作品不是巅峰,而是创作的开始。故选B。‎ ‎3.‎ 29‎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概括文章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本题要求结合材料加以概括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这是一篇访谈录,访谈录主要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记录一些名人重要的对话。这里的问是访谈者,答是被访谈者,也就是被访谈者根据访谈的提问进行回答。本题要求概括访谈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问题,答题时只要抓住访谈者所提的问题以及被访谈者的回答,就可以整合概括出答案。本题,通读文本,可以筛选出 “在你最初得到这样一个消息,得到茅盾文学奖的时候,你当时的反应是什么”“当时新浪的主持人还问我,是不是这面吃的跟别的不一样,我说挺一样的,鸡蛋就是鸡蛋,西红柿就是西红柿”“但心情不一样”“没有大喜。如果是惊喜的话,那就证明《一句顶一万句》写得不够好”“你很自信这个结果在意料之中吗”“我只是觉得它评不上的话,并不妨碍我对它的看法,我跟它相处那么长时间,我肯定知道它是好的”“为什么叫《一句顶一万句》呢”“一句有见识的话,胜过一万句废话,‘一句顶一万句’这个说法不是从我开始的,2000多年前有人说过,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早晨我得到一句有见识的话,我晚上死都可以,孔子这个话是很讲究的,他不说朝闻道朝死可矣,朝闻道夕死可矣,就是明明白白活一天,这就是‘一句顶一万句’,一天顶一万天。其实《一句顶一万句》还可以起另外一个名字”“《一天顶一万天》”“我不知道对您而言现在是否是你文学作品上的一个巅峰”“不是吧,我觉得我的写作刚刚开始。为什么说刚刚开始呢?是由写作者变成倾听者的刚刚的开始”“似乎说话的这个关键词还是在您的作品中延续”“当然,我觉得,说话是重要,说什么样的话,谁在说话,是作者在说话,还是书里的人物突然自己想说话,而这个话别人没说过。我觉得这个是靠作家的想象力抵达不了的,而是人物自己。我觉得,他突然觉得我应该有一个情绪和心灵的出口,……当你由一个写作者变成一个倾听者的时候,你的写作也变得无比的自由,接着就有了《一句顶一万句》”“但很多人也会说,这些书中的人物也是你作家创造出来的”“过去的话,可能是刘震云让谁来的,现在的话是你们两个在一个十字路口相遇了。我曾经说过一个去我们河南汴梁的理论,我也出发了,我出发的同时,可能书里的人物也早就出发了,然后在一个黄河边上,大柳树下,我们遇到了,我说你去哪,去汴梁,你呢,也去汴梁,抽起烟来,特别对劲,说咱俩一块走吧”“是个同路者,是你的朋友。这样的写作状态是不是更水乳交融一些,情感上,当然比这个更重要的是解放”“倾听本身就是一种解放”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概括这次访谈内容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的问题。‎ 29‎ 筛选信息应注意如下几个问题:第一,应该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只要抓住了主要内容,筛选和整合信息才会心中有数;第二,依据题目要求,从考题要求出发,明确筛选信息的标准。试题简单的,可直接摘录文中重要词语作答;试题涉及范围大、干扰信息多时,就应该采用对比、求同的方法,分清信息的主次,根据考题的要求,把有效信息加以概括提炼出来。第三,掌握解答这类试题的常用技巧,①根据语言标志获取相关信息。如标题、序词、注释、表总提或对照的词语。②根据反复、照应确认重要信息。反复、照应一般是为了强调某个内容。③采用抽出关键词句的方法获取信息。找到关键性词语或句子,就得到了相关信息。④根据命题要求或者题目暗示来筛选或获取信息。⑤抓住能反映概念本质特征的词语来获取信息。‎ ‎ ‎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访谈录);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5答案:1.A; 2.B; 3.①化解困难或应对风险的智慧:遇到阻碍生长的障碍物可以绕开,分散的神经系统帮助植物避免灭顶之灾,产生剌激性化学物质抵御食草动物,植物的这种灵活应对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②缜密细致地计划的智慧:根据天气提前制订生长计划,实时监测环境变量,精准测算生长所需的养料,这种为提升生长质量的细密地计划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③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植物通过散发出不同的化学物质来表达它们与世界的关系,这种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④互爱互助的协作的智慧:在生长过程中和别的植物互惠互利,尤其是亲缘植物,这种互爱互助的智慧值得我们学习。‎ 解析:1.本题考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达尔文“甚至进一步观察到植物中存在电信号系统”,曼库索等科学家发现“植物的恨尖处有一片即极小的区域,那里能够产生电信号",没有信息表明达尔文发现电信号系统“主宰植物活动意识”,也没有信息表明达尔文已经发现“电信号系统”存在于“根尖”。‎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不存在神经系统” 错,根据原文可知,植物中的电信号系统就是它们的神经系统。C项,“通过了检验动物智能的迷宫实验”错,原文仅是做了一个类比。 D项,“大量的细节描写”错,本文描写文字不多,更无大量的细节描写,多是生动的说明性语言。‎ 29‎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答题时,首先应对文中相关信息进行圏点勾画,然后再分条概括,做到答案简单、准确、全面。如由文中“植物根尖在生长过程中可以‘绕开’土壤中的障碍物” 可得出其化解困难的智慧,由“它们通过地下根系形成的真菌共生区域为自己的幼苗及别的植物提供水分和营养物质”可得出其缜密细致地计划的智慧,由“可以通过散发速人的香气来吸引传粉者,可以产生刺激性的化学物质来抵御食草动物”得出其灵活多样的沟通的智慧,由“植物不仅能认出‘自己’,也能认出‘自家亲戚’”可得出其互爱互助的协作的智慧。‎ ‎6答案:1.A; 2.B; 3.第一问:关键种在生态环境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①像海星一样的关键种,可以起到协调环境的作用。②有的关键种具有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的作用。③像水獭、啄木鸟之类的物种,有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环境的作用。‎ 第二问:这个槪念的提出是基于环境保护的目的,认识到其重要性,有利于维护整个生态系统。‎ 解析:1.本题考査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去除样地的生态环境”错,由原文可知,佩因教授所做的“去除实验”只是去除了样地里的“关键种”海星,而不是完全改变样地的生态坏境。C项,“长久地生存下去”说法过于绝对,原文说的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自我维持着它的结构和功能”。D项,由文中“从理论上讲,保护一个关键种,所花费用应该不大 ”可知,保护关鍵种不一定比发现它更难。‎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表现出百鸟和鸣的美好景象,激起人们对美妙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理解有误,应该是形象、生动地引出啄木鸟对森林的作用。C项,文本主要采用的表达方式是叙述和说明,没有描写。D项.文本最后一段说“关键种是个美丽的保护生物学概念,但在真实的世界找到这样一个枢纽却难上加难”,说明啄木鸟和海星只是用来举例子进行说明的,它们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关键种。‎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若是局部信息筛选,则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若是综合信息筛选,则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进行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段尾的句子,本题中,结合文本要注意答出“协调环境”“与其他物种互利共生”“为其他生物创造生态环境”等关键信息,目的是“环境保护”。‎ ‎7答案:1.B; 2.AD;‎ 29‎ ‎ 3.①挑战困难的精神:他们克服了资料缺乏、可用技术手段有限、实地环境艰苦等困难。②严谨科学的精神:按照“苛刻”的指标,认真筛选,反复调查,精心计算。③开拓创新的精神:自主开发仿真系统,高效准确地计算。④团队合作的精神:凝聚多专业、多学科的力量开发仿真系统。⑤坚持原则的精神:拒绝地方政府的说情,对历史负责。‎ 解析:1.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得到了当地政府一些地方官员的大力支持”“对当地发展做出了贡献”于文无据。希望拉动地方经济促进其发展,只是一些地方官员的主观愿望。‎ ‎2.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B项,有时考察一个“窝”路上就要花一天时间,而不是考察“窝”花一天时间;C项,原文是“有时还需要一些灵感”,这说明系统的建成,灵感没有起到主要作用;E项,大射电望远镜项目会对当地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选项将还没有发生的事情当成已经发生了。‎ ‎3.‎ 这是一道文意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分析。答题是注意根据文章的内容概括精神品质,如根据“他们克服了资料缺乏、可用技术手段有限、实地环境艰苦等困难”概括“挑战困难的精神”;根据“按照‘苛刻’的指标,认真筛选,反复调查,精心计算”概括“严谨科学的精神”;“根据“自主开发仿真系统,高效准确地计算”概括团队合作的精神;根据“凝聚多专业、多学科的力量开发仿真系统概括“开拓创新的精神”;根据“拒绝地方政府的说情,对历史负责”概括“坚持原则的精神”。‎ 这是一道文意探究的题目,答题时注意首先明确探究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具体明确答题的方向。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针对文章的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实际是对文章的内容的提炼的过程,答题方式是观点+原文例证。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文章和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 ‎8答案:1.C; 2.①引用话语。文中直接引用了觉奈和另外的缅甸渔奴的话,让读者觉得真实可靠。‎ ‎②列举数字。文中用具体数字表达了渔奴的工作时间、班吉那岛的位置和人口、泰国渔业出口额等,让读者觉得真实可靠。‎ ‎③描述典型事例。文中客观描述了渔奴的饮食、住处、工作、受惩罚等具体事件,让读者觉得真实可靠。‎ 29‎ ‎3.原因有三点:‎ ‎①贫穷;‎ ‎②贸易公司的剥削与压迫;‎ ‎③有关各国政府的不负责任。‎ 解析:1.C项“作者不能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倾向”有误,新闻力求事实客观、真实、准确,但可以有作者的观点倾向;“结尾一段中表达了对美国政府的强烈不满”理解不准确。‎ ‎2.题干中已列举出六种方法,运用文献、图片、影音资料可以很快排除,剩下的三种只需要到文中找出相关信息就可以,而且只要任选两种适当进行分析就可或满分。本题考查分析与综合,能力层级C,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 ‎3.分析原因题需要在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依据文本内容逐段梳理,第5段有“渔奴大多数来自于缅甸——这个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可见这些缅甸移民因为贫穷而被骗成为渔奴;第5段有“他们从泰国被带到印度尼西亚并被强迫捕鱼”,第6段有“强迫”、“遭到踢打”、“被鞭打”、“遭其他方式殴打”、“报酬很少甚至没有”等词语,可见他们遭受剥削与压迫;从结尾段落可以得知,缅甸、印度尼西亚、泰国和美国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题考查鉴赏与评价,能力层级为D,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新闻的特色就是客观描述事实,让读者看清事实,明白原因。‎ ‎9答案:1.B; 2.D; 3.①免除了老人的遗憾;②带给孩子欢乐和温暖;③消弭了邻里之间的矛盾;④满足了人们精神上的需求。‎ 解析:1.:B无中生有,说老人儿子不孝没有依据。‎ ‎2.A“正是解决一切现实问题的法则”说法绝对化;B袁柯是为孩子们对照相的急切程度而心酸;C身份的不专业和相机的普通,表明做公益并不需要多么高的门槛。‎ ‎10答案:1.B; 2.A; 3.①内容主旨上,描写的是苍茫辽阔的大西北及与个人经历血肉相连的风俗史、精神史和心灵史,表现了在极限状态下历史的呼吸、人性的残酷与微妙,沧桑沉重深厚。②创作风格上,客观真实、冷峻质朴,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因而顾不上推敲,甚至暴露自己性格的弱点,大巧若拙,给人沉甸甸的实在感。③阅读感受上,用铁刃一般的笔力剖析文化冲突和人性的复杂,情感真挚,直抵灵魂引发共鸣,引起疼痛感或撕裂感,有感染力、冲击力。‎ 解析:1.“需要作者和所写对象的气质都与‘苍茫’契合”“独特的生活感受”错。‎ 29‎ ‎2.A.该访谈采访者围绕雷达散文特点和散文观设置问题,具体明确,采访语言既表现出简明扼要的新闻语体特点,又表现出礼貌得体的谈话语体特点。B.受访者雷达既是文学评论家,又是散文名家,其散文真诚质朴,不推敲文字,不遮掩弱点,鲜活感性,体现了“创作的因素较弱,倾吐的欲望很强”的特点。C.散文集《黄河远上》选材没有优势,但真实描写了中国大西北的地域特点、文化基调与精神底色,意蕴丰富。《新阳镇》《走宁夏》等文收在此集中。D.谈及散文的鲜活问题时,雷达从正反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先批评余秋雨的文化散文缺少性灵,传统叙事记人散文容易呆滞,再提出了正确的做法。‎ 29‎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