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训练(共22套附解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2019届高三语文二轮复习阅读大题训练(共22套附解析)》 共有 22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综合过关(4)‎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 ‎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中国古代,关注政治统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 ‎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他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 ‎  ‎ 13‎ ‎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民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以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就不必因为他不负传统望而视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他象征着传统而视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和口耳相传里面,他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名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1.下列关于“中国经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但将其转换成 “儒家经典”的观念在作者看来则有些偏狭。‎ B.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国与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国经典内容丰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各有特色,共同构成中国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D.中国经典的认定,除了要考虑圣贤、宗教、学派的思想著作,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中国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统治者并不仅仅使用一种思想工具实行统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 “礼法治世”的荀子都关注社会伦理,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只关注政治秩序。‎ C.能成为被人们尊崇和仰视的经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广泛引用、被认为充满真理、被一再解释的优秀著作,其中有的还曾被“钦定”为必读书。‎ D.经典与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密切相关,其思想内容总是会留存在社会风俗、人们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中,如影随形,并不时地表现出来。‎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的层层积累的经典化过程,这一过程正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B.阅读经典时,如果将其放在那个产生它的历史时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们就可以了解人类从古至今曾经面临的重大问题。‎ C.经典知识如何再生和重建,经典中哪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 D.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是为了让它在我们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 ‎2、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13‎ 材料一:‎ ‎   校园欺凌是一种长时间持续对个人施以心理恐吓、身体和言语侵害的恶意攻击。欺凌让受害者感到痛苦、羞耻、 尴尬、恐惧、忧郁,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 ‎   欺凌有三大显著特征:重复发生性、伤害性和力量的不均衡性。‎ ‎   校园欺凌的加害方可能是个人,也可能是群体。通常来讲,男生比女生更容易受到肢体欺凌,女生受言语欺凌或性骚扰的比例较大。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受害者与加害者之间有权力、体型、体能等方面的不对等因素, 受害者无力进行有效反抗。‎ ‎   通常有三类学生容易被欺负: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这些学生大多人际关系不佳,潜在欺凌者会基于情绪(看不顺眼)及工具(钱及地位)目的而展开攻击。受欺凌者因力量失衡而无力反抗,或害怕被报复不敢告诉他人。这越发会让欺凌者得寸进尺、不断重复。‎ ‎(摘编自《校园欺凌事件层出不穷,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学生?》)‎ 材料二:‎ ‎   对于欺凌这一社会问题,加拿大一些学生家长和专家有不同看法和主张。有人认为孩子面对肢体欺凌时要打回去,而“停止欺凌”机构的专家则认为,这样可能会导致暴力升级,有时会使伤害程度加深。有人认为经历被欺凌可以磨炼孩子的性格,而专家指出欺凌会使孩子失去对他人的信任,损害孩子的自我认知和自尊,影响孩子健康的心理发展。有人也悲观地认为欺凌不可避免,孩子们总会这样做。‎ ‎   专家指出,如果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一起努力, 就可以消除欺凌。欺凌行为可能是模仿家长、电子游戏、电视或电影中看到的行为。根据某反欺凌网站的调查,93%的视频游戏对暴力行为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对孩子会是一个不良的暗示。‎ ‎(摘编自《加拿大校园欺凌面面观》)‎ 材料三:‎ 13‎ ‎  ‎ ‎   除了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外,学校管理与环境等方面的因素也对校园暴力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数据分析显示,农村学校在各种类型的校园暴力发生率上都要高过城市的学校。‎ ‎(摘编自《有多少校园欺凌不该发生》)‎ 材料四:‎ ‎   精神医学专家杨甫德对记者表示,不同的孩子被欺负后可能有不同的心理反应。有的孩子会生气、闷闷不乐。有的孩子可能会对施暴者产生怨恨,出现明显的报复心理,而且可能长期存在这种报复心理。还有少部分人遇事总是忍着,但是他心里并没有释然,长时间的压抑会导致其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遭受同学欺负导致的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一定要及早去治疗。 心理医生会帮他做心理分析、心理辅导,让他去做心理调整,从而找到突破口,让他跳出这个心理阴影。只要接受专业的心理辅导或者药物治疗,还是能够治愈的。” 杨甫德说。‎ ‎(摘编自《帮助孩子对校园欺凌说“不”》)‎ ‎1.下列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校园欺凌中作为加害方的个体或者群体往往会对受害者进行言语、身体、心理等方面的侵害。‎ 13‎ B.言行失当者、弱势族群、异类学生往往更易于受到持续性的、伤害性的和力量不均衡性的攻击。‎ C.权力的差别、体型的差别、体能的差别、成绩的差别都是导致校园欺凌现象发生的重要因素。‎ D.在遭受校园欺凌后,只要有专业的心理医生和正确的药物参与进来,心理疾病一定能治愈。‎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A.材料一和材料三中都提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的诱发因素,在诱发因素的分析上,它们是有交叉点的,其他材料则没提及这一点。‎ B.材料二和材料四中都说到了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对受害者造成的伤害。除此之外,两则材料提及的面对校园欺凌的做法是相同的。‎ C.从材料三来看,不同成绩的学生中,成绩差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是最大的;不同体形的学生中,体形偏胖的学生在各种欺凌中占的比率也是最大的。‎ D.材料一对校园欺凌这一社会现象进行了定义,并指出了它的三个显著的特征,同时也提到了三种易受欺凌的群体类型和他们的心理感受。‎ E.在遭受校园欺凌后,不同的受害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心理反应;对于校园欺凌这一现象,不同的家长和专家也会有不尽相同的看法和主张。‎ ‎3.根据材料内容,简要分析发生校园欺凌这种现象时,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一平方米的爱 王伟锋 ‎   冬子回到村里的时候,天色已近黄昏。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终于到家了!冬子深吸了一口山里熟悉的空气,不由自主地加快了脚步。‎ ‎   娘已经接到了冬子要回来的消息,早早准备着儿子回家的第一顿饭。乡里的风俗:送行的饺子,接客的面。擀面条,可是娘的看家本领。面粉是自家地里的麦子磨的,和面时,娘还特意加了鸡蛋,将面团子揉捏了一遍又一遍,只为吃起来劲道。炒好的小鸡肉,配上清早采摘的新鲜野蘑菇,再淋上一勺子的小磨香油,那个香哟!这些,可是冬子小时候的最爱。那时候,家里虽然穷,但每个月,娘总要东拼西凑地做那么一两次,给儿子解解馋。‎ 想起儿子小时候的馋样,娘忍不住噗地—下笑出声,两只和面的手,更加欢快地上下舞动起来。爹正往火塘里加柴,听到娘的笑声,也嘿嘿地跟着乐。‎ 13‎ ‎   冬子脚步急切地进了家门,扯嗓子喊一声娘,又喊一声爹,喜得爹和娘几乎同时从灶屋里跑出来,一起看着冬子笑。娘麻利地解下围裙,要给儿子扑打身上的灰尘,被冬子笑着拦下了。爹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让儿子洗手洗脸,边走边趔趄。冬子忙跑过去,接过水盆放地上,又搬个凳子给爹坐。‎ ‎   爹的腿脚不好,冬子考上高中那年,爹去百里外的小煤窑打工,刚去不到一个月,小煤窑冒顶,爹被砸伤了一只脚。虽经医生全力救治,终是落下了永久的残疾。想起往事,冬子的嗓子眼便堵得慌,觉得愧对爹娘。‎ ‎   如今,自己大学毕业在城里有了工作,也谈了女朋友,是该让爹娘过上好日子了。只是,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 ‎   冬子接替爹烧火,将火烧得旺旺的,红舌头一样的火苗欢快地舔着锅底。娘手巧,面条很快做好了,一家人围着火塘子,哧溜哧溜,响声四起。冬子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找到了儿时的感觉。‎ ‎   冬子几次想提起自己在城里买房的事,但看看娘鬓边的白发和爹布满沧桑的脸,只好欲言又止。那些早已打好腹稿的话语,分明在喉咙眼里蠢蠢欲动,冬子却卷着舌头,硬生生地把它们和着面条,吞咽进了肚子里。‎ ‎   前不久,女朋友看中了一套房子,两人找同事同学帮忙,该借的都借了,首付还差不少。两人拿出上中学时攻克数学题的劲头,算来算去,仍是无解。实在没辙,女朋友要他回山里找找答案。‎ ‎   吃过饭,一家人坐在炕上拉家常。娘问得多,冬子回答得少,嘴里“嗯嗯”应着,眼睛心不在焉地瞟着屋角的小电视。山里信号弱,电视画面蒙上了一层雾状的雪花。娘眼睛花,但心不糊涂,她看得出,儿子这次回来,有心事。这一点上,爹不如娘。娘不满地飞了一眼爹。爹却只顾着高兴,儿子回来了,不知道说啥好,就吧嗒吧嗒地抽旱烟,于是,只好一阵又一阵剧烈地咳嗽。‎ ‎   山里人休息早。冬子辗转反侧,枕着爹的鼾声,刚要入眠,女朋友的短信忽然来了,追问买房子筹款的事。冬子一下子睡意全無,折腾了半宿,才胡乱睡去。‎ ‎   鸡叫了三遍,冬子才起床。他帮着爹把猪圈塌陷的豁口重新和了泥巴垒好,又帮着娘挑拣她采摘的野生山药材。忙前忙后,买房子的事,冬子始终没有提。依照家里现有的情况,冬子觉得自己实在开不了口。‎ ‎   ‎ 13‎ 午饭,是香喷喷的荠菜馅饺子。吃过饭,冬子就该回城了。爹腿脚不方便,娘坚持一直把冬子送下山。漫山遍野的槐花开了,如云似霞。冬子怀揣心事,却无心欣赏眼前的美景。大道上的岔路口,娘突然收住脚,塞给冬子一样东西,然后急转身往回走。是一个鼓鼓囊囊的方便面袋子!不用看,里面装的是钱。那袋子是娘的钱包,她平时总宝贝似的带在身上。‎ ‎   冬子喉头一紧,想追上娘,把钱还回去。娘却笑着摆摆手,加快脚步,转眼间,隐在了槐花深处。‎ ‎   冬子仔细清点了一下,那些钱,居然有三千元。一张一张,全是娘积攒下来的辛苦钱,都熨帖地躺在袋子里。‎ ‎   只是,娘不知道,这些钱,在县城里买房,刚好够买一平方米。但,在儿子眼里,这一平方米的爱,铺展开来,便是整个世界!‎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既展现了山村的田园风光,也表现出冬子家地处山区,偏远贫穷,为后文冬子买房缺钱的情节埋下了伏笔。‎ B.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父亲“嘿嘿地跟着乐”“颤颤巍巍地打来一盆水”等细节,形象地表现出他的爱子之情。‎ C.小说叙事巧妙,“眼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婚房还没有着落”这一插叙,既交代了冬子回家的原因,也推动了后文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的母亲是一位吃苦耐劳、心思细腻、疼爱孩子的人,她猜出儿子有心事,竭尽所能帮助儿子,她无私的爱感动了儿子。‎ ‎2.小说中的冬子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喜谈兵。至欲结客取洮西之地。年二十一,以书谒范仲淹,一见知其远器,乃警之曰:“儒者自有名教可乐,何事于兵。”因劝读《中庸》。载读其书,犹以为未足,又访诸释、老,累年究极其说,知无所得,反而求之《六经》。尝坐虎皮讲《易》京师,听从者甚众。一夕,二程至,与论《易》,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撤坐辍讲。与二程语道学之要,涣然自信曰:“吾道自足,何事旁求。”于是尽弃异学,淳如也。‎ ‎   举进士,为祈州司法参军,云岩令。政事以敦本善俗为先,每月吉,具酒食,召乡人高年会县庭,亲为劝酬。使人知养老事长之义,因问民疾苦,及告所以训戒子弟之意。‎ 13‎ ‎   熙宁初,御史中丞吕公著言其有古学,神宗方一新百度,思得才哲士谋之,召见问治道,对曰:“为政不法三代者,终苟道也。”帝悦,以为崇文院校书。他日见王安石,安石问以新政,载曰:“公与人为善,则人以善归公;如教玉人琢玉,则宜有不受命者矣。”‎ ‎   还朝,即移疾屏居南山下,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或中夜起坐,取烛以书。其志道精思,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敝衣蔬食,与诸生讲学,每告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之道,学必如圣人而后已。以为知人而不知天,求为贤人而不求为圣人,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故其学尊礼贵德、乐天安命,以《易》为宗,以《中庸》为体,以《孔》、《孟》为法,黜怪妄,辨鬼神。其家昏丧葬祭,率用先王之意,而傅以今礼。‎ ‎   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乃诏知太常礼院。与有司议礼不合,复以疾归,中道疾甚,沐浴更衣而寝,旦而卒。贫无以敛,门人共买棺奉其丧还。翰林学士许将等言其恬于进取,乞加赠恤,诏赐馆职半赙。‎ ‎   载学古力行,为关中士人宗师,著书《西铭》。程颐尝言:“《西铭》扩前圣所未发,与孟子性善养气之论同功,自孟子后盖未之见。”学者至今尊其书。‎ ‎   嘉定十三年,赐谥曰明公。淳祐元年封郿伯,从祀孔子庙庭。弟戩。‎ ‎(节选自《宋史·张载传》)‎ ‎1.下列对文中加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B.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C.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D.吕大防荐之曰/载之始终/善发明圣人之遗旨/其论政治/略可复古/宜还其旧职/以备谘访。‎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进士,是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朝廷考试者。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 B.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首创年号,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C.翰林,是我国古代官名。它的由来可以一直追溯到唐朝。由于翰林学士参与机要,有较大实权,当时号称"内相"。首席翰林学士称承旨。北宋时,翰林学士开始设为专职。‎ D.诏,告知之意,多用于上对下。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13‎ A.张载抱负远大,少年时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曾以书信拜谒范仲淹并得到范仲淹的告诫。‎ B.张载治理有方,任祈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时,治理政事着重敦厚根本,在县衙向老人们敬酒,使人们知道侍奉年长的道义。‎ C.张载学问深厚,即使因病隐居时,也从未停止过志向道义的思考;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是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 D.张载清贫守道,隐居时穿破衣吃蔬食;死后没有钱财办理丧事,由他的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后事,翰林学士许将请求追加赠赐优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次日语人曰:“比见二程,深明《易》道,吾所弗及,汝辈可师之。”‎ ‎②终日危坐一室,左右简编,俯而读,仰而思,有得则识之。‎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对本诗的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B.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C.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D.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2.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3‎ ‎1答案:1.C; 2.B; 3.C 解析:1.A.曲解原意,“中国经典一般意义上与‘经’应该是一致的”错。 ‎ B.无中生有,“中国经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于原文无据。 ‎ D.“还需要侧重考虑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名著佳篇”错,选文是一种商量语气,并未体现出“需要侧重考虑”。‎ ‎2.无中生有,“……都关注社会伦理……只关注政治秩序”于文无据。‎ ‎3.A.曲解原意,“层层积累”说的是“经典的价值和意义”,并非“经典”。‎ B.逻辑错误,“如果……就……”逻辑关系不成立。‎ D.无中生有,“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的风格”这一目的分析错误,文中无据。‎ ‎2答案:1.D; 2.DE; 3.①努力消除欺凌。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共同努力,避免不良的电子游戏、电影、电视对他们产生负面影响。‎ ‎②及早让受欺凌者接受心理辅导或药物治疗。受欺凌者的心理创伤要尽早通过专业人士进行治疗。‎ ‎③不要以暴制暴。以暴制暴可能导致事态恶化。‎ ‎④告知学生校园欺凌的诱发因素,让学生尽量避开或及时寻求帮助。‎ 解析:1.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定能治愈”错误,材料一中说“校园欺凌带来的伤害往往不可逆转”,材料四中说 “一定要及早去治疗”,由此可知选项的表述过于绝对。‎ ‎2.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材料二的第2段中也有对校园欺凌这一现象发生的原因的分析。B项,两则材料中提到的做法不是完全相同的。C项,体形偏胖的学生在网络欺凌中占的比率不是最大的。‎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题干提示,要解答本题,考生需要通读材料,从材料中筛选出应对校园欺凌这种现象的做法的信息,分条概括。‎ ‎3答案:1.A; 2.①善良、体贴、有孝心的儿子,对父母的爱心存感激,关爱父母,帮父母做家务事,面对难以解决的经济困难,他不忍增加父母的负担。②努力打拼仍压力重重的青年。他通过努力,考上了大学,毕业后又在城里工作,却承受着生活方方面面的压力,感到无奈。‎ ‎3.①统摄全文,小说围绕冬子回家筹集房款展开情节,内容紧凑。②凸显主题,“一平方米”的面积与父母无尽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父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③激发阅读兴趣,“一平方米的爱”化抽象为形象,表达新颖。‎ 13‎ 解析:1.环境描写“夕阳挂在低处的山脊上,像一枚熟透的秋柿,又大又圆,惹人馋。余晖把半边天空渲染得无比壮丽,流瀑般飞泻下来的霞光,映衬着远远近近袅袅升起的炊烟”不能看出“贫穷”,“为后文买房缺钱的情节伏笔”分析牵强。‎ ‎3.题干“小说以‘一平方米的爱’为题,有何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题关键词“作用”,这是对小说标题作用的考查,答题时,除了标题本身作用,还应该从小说人物、情节、主旨等角度入手。标题本身,把父母对儿子全心全意的爱比喻成“一平方米的爱”,化抽象为形象, 激发读者阅读兴趣;情节方面:“一平方米”是父母给的三千块钱所能购买的房子面积,小说围绕冬子回家筹集房款展开情节,内容紧凑;主旨方面:“一平方米”的面积与父母无尽的爱形成强烈反差,表现了父母无私的付出和关爱。‎ ‎4答案:1.B; 2.A; 3.C; 4.①(张载)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来(等到)见到二程,(觉得他们)对《 易经》的理解深刻透彻,是我所比不上的,你们可以拜他们为师。‎ ‎②(张载)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他)俯身读书,仰头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 解析:2.“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二甲三甲,赐进士及第”错误,应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 ‎3.“认为秦、汉时期学者的一大弊端”理解错误,原文是“此秦、汉以来学者大蔽也”。‎ ‎4.参考译文:‎ ‎   张载,字子厚,长安人。少年时代喜欢谈论军事,以致想交结客人取得洮西的地盘。二十一岁那年,以书信拜谒范仲淹,范仲淹一看就知道他是一个有远大抱负的人,于是告诫他说:“儒学之士自有名教感到可乐,为什么要谈论兵事呢?”因此,劝告他读《中庸》。张载读了这本书,还以为不满足,于是又访寻学习佛教、道家之书,长年累月探究这种说教的深刻含意,无所收获,便反过来求之于《六经》。曾经坐在虎皮讲席上在京师讲解《易》经,跟随他听讲的人很多。一天傍晚,程颢、程颐二兄弟来了,与他讨论《易》经,第二天告诉别人说:“近来见到二程,(觉得他们)对《易经》的理解深刻深刻透彻,,是我所达不到的,你们可拜他为老师。”于是撤掉师座,停止讲学。同二程谈论道学的要义,精神焕发地、很自信地说“:我求得的道义已满足了,没有什么其他的事值得追求的了。”于是全部抛弃了其他的学说,淳朴诚信的样子。‎ ‎  ‎ 13‎ ‎ 考取进士,任命为祁州司法参军、云岩县令。治理政事以敦厚根本完善民俗为首先要办的事务,每个月的吉日,准备酒菜食物,召集乡间年龄很大的老人会聚在县衙署,亲自为他们劝酒应酬,使人们都知道奉养老人侍奉年长的人的道义,于是询问民间的疾苦,以及告知教训、劝告子弟的原因。‎ ‎   熙宁初年,御史中丞吕公著说他有深厚的儒学基础,神宗刚刚即位之初,更新政治,想得到有才能的博学之士帮助谋划治理国家,召他问治理方法,回答说“:治理政事不效法三代的人,终究是苟且于治道。”皇帝听后感到高兴,任命他为崇文院校书。有一天他见到了王安石,王安石问他新政如何,张载回答说:“您与人为善,那么别人也以善道报答您;如果像教导玉工雕琢玉器那样,则应该有不接受听从命令的。”‎ ‎   回到朝廷,随即因病迁移隐居在南山脚下,整天端端正正地坐在一间房子里,座位左右都是书籍,俯身读书,仰坐思考,有所心得就记载下来,有时半夜起床坐着思考、学习,点上蜡烛照着写作。他的志向道义,精于思考,从没有一会儿停止过,也从没有一会儿忘记过。他穿的是破旧衣服,吃的是蔬菜粗食,给他的学生讲习学业,每次都教以知礼成性、变化气质的道理,学业一定要像圣人才罢休。他认为,了解人而不了解天道,要求做贤人而不要求做圣人,这是秦、汉以来学者的一大弊端。所以他的学问是尊崇礼教,以德为贵,乐天安命,以《易》经为学的宗旨,以《中庸》为本体,以《孔子》、《孟子》为效法的对象,黜除怪诞妖妄,辨清鬼神妖怪。他的家里婚、丧、葬、祭之礼,大概都用先王的本意,而附之以现在的礼节。‎ ‎   吕大防推荐他说:“张载自始至终,善于发现圣人遗留下来的旨意,他所谈论的政治是稍可复行古制。应当恢复他原来的官职,以备咨询探访。”于是召他知太常礼院。因与太常礼院官员议论礼仪不一致,又以生病辞归,到半路上病得很厉害,晚上洗澡换衣后去睡觉,第二天清晨去世。因贫穷没有财物办理丧事,他的门生合起来买棺材办理丧事。翰林学士许将等人说他不热衷于官职的升迁,请求追加赠赐优恤,皇帝诏令赏赐馆职俸禄的一半。‎ ‎   张载博学古代,努力实践,成为关中士大夫们的一代宗师,所著书名是《西铭》,程颐曾经说“:《西铭》发展了从前圣贤们所没有讲到的道理,与孟子的人性本善、修养气质的论点是同一个道理,自从孟子以后大概再没有见到过。”学者们到现在仍然尊崇这本书。‎ ‎   嘉定十三年,宋宁宗诏令赐给谥号叫作明公。淳祐元年追封为郿伯,可入孔子庙庭一齐祭祀。他的弟弟叫张晋戈。‎ ‎5答案:1.C; 2.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 13‎ 解析: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3‎

资料: 10.8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