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自读课)
古人将以“记”名篇的文章称为“杂记体”。杂记的内容很复杂,大体上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记亭台名胜
这类记文以某些历史名胜或建筑物为描写对象,篇幅短小,表现方式也较为自由,在形象生动地记叙的同时或发表议论,或借题发挥,或抒写情怀,将写景、状物、议论、抒情有机地融为一体,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和文学性。《丰乐亭记》属于台阁名胜记。
二、记书画器物
这类记文一般篇幅短小,其内容有两大类,一类是以书画的内容及艺术特点为记述对象;一类是以某些物件的形状、特点和制作工艺为记述对象。在写法上,这类文章有的偏重于记述、描写,有的则是由记述而生发开去,借此怀人或抒发感慨,议论事理。《木假山记》属于书画器物记。
三、人事杂记
人事杂记以记人叙事为主,其中部分记文以“志”名篇,这里的“志”与“记”同义。人事杂记文与其他记文相比,在内容和写法上更显得丰富多彩。南宋之前,这类记文往往重视记人叙事的周详和声色的描绘。南宋之后,人事杂记的数量增多,而且多在记人叙事的同时寄寓感慨、抒发情怀、针砭时弊,其思想性和感情色彩大大增强。《越州赵公救灾记》就属于这种体裁。
除了以上三种还有记游山玩水类文章,如苏辙的《黄州快哉亭记》等。明代吴讷在《文章辨体序说》中称“大抵‘记’者,盖所以备不忘”,即目的就是以备忘记。“杂记”在表达方式上多种多样,有的重记叙,有的重议论,有的重抒情,有的重描写。宋代“杂记”在结构和立意上都更趋成熟和完善,宋人善于在所记事物中概括抽象出关乎社会人生的大道理,言近旨远,多有寄托。因此,宋代散文有强烈的主体精神、个性化的性情感受和深邃的哲思意蕴。
7
第8课丰乐亭记(自读课)
走近作者
欧阳修(见《朋党论》)
相关背景
本文作于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40岁,在滁州任上。庆历五年春,朝廷大臣杜衍、范仲淹、韩琦、富弼等,因行“新政”触犯保守势力的旧官僚,因此被斥为“朋党”而相继罢去。这时,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的欧阳修上书极谏:“夫正士在朝,群邪所忘,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论杜衍范仲淹等罢政事状》)”御史中丞王拱辰等素来忌恨欧阳修,企图加害而未找到把柄,恰巧这时欧阳修的外甥女张氏犯法,欧阳修因财产牵连而吃官司,虽经查验无涉,“群邪”仍以此加罪欧阳修,罢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为知制诰,谪为滁州知州。滁,水名,因水为州,宋代属淮南东路,州治在今安徽省滁州。丰山,在滁州西南五里,以幽谷中有泉,名幽谷泉,一名紫微泉,泉旁有丰乐亭。欧阳修《与韩忠献王书》中有所描写:“山川穷绝,比乏水泉,昨夏秋之初,偶得一泉于(滁)州城之西南丰山之谷中,水味甘冷,因爱其山势回抱,构小亭于泉侧。”《滁州志》中也有记载:“欧阳修谪守滁上,明年得醴泉于醉翁亭东南隅。一日,会僚属于州廨,有以新茶献者,公敕吏汲泉,未至而汲者仆出水,且虑后期,遽酌他泉以进。公已知其非醴泉也,穷问之,乃得他泉于幽谷山下。文忠博学多识而又好奇,既得是泉,乃作亭以临泉上,名之曰‘丰乐’。”欧阳修这篇《丰乐亭记》,经苏轼书写,刻石三块,立于泉上(见《金石萃编》)。
7
7
文意感知
作者名为记“亭”,重点实在“丰乐”二字,并借滁州今昔人事的变迁,歌颂了宋王朝结束战乱、涵煦生民的功德。文章虽竭力颂圣,但也深刻反映出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
思维导图
7
一、通假字
向之凭恃险阻,刬削消磨 同“铲”,译为“铲除”
二、古今异义
1.修既治滁之明年夏
古义:第二年 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2.因为本其山川
古义:于是,就 今义:因果连词
三、一词多义
1.始
2.爱
3.既
4.顾
四、词类活用
1.名词活用
(1)名词作状语
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每天,天天
(2)名词作动词
①掇幽芳而荫乔木 荫庇,乘凉
②风霜水雪 分别是刮风、下霜、结冰、下雪
③遂书以名其亭焉 命名
2.形容词活用
(1)形容词作动词
始饮滁水而甘 觉得甘甜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以……乐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其上丰山。(无标志的判断句)
(2)下则幽谷。(无标志的判断句)
(3)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也”表判断)
(4)今滁介于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无标志的判断句)
2.状语后置句
(1)得于州南百步之近。(正常语序应为“于州南百步之近得”)
(2)生擒其将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正常语序应为“于滁东门之外生擒……”)
7
(3)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正常语序应为“于山谷之间得斯泉”)
1.丰乐亭周围的环境怎么样?
明确:这里有山,有谷,有清泉,环境幽美,望之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流连忘返。
2.第二段中作者介绍了几个历史事件?他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1)介绍了两个时代的历史事件:先叙述了五代时期的情况,据史书记载,后周显德三年(956)二月,殿前都虞侯赵匡胤偷袭滁州清流关,败南唐兵马15万人,攻占滁州城,在滁州东门之外擒获皇甫晖、姚凤。紧接着,行文又追溯唐朝末年,天下分裂、豪杰纷争的混乱局面。史载唐广明元年(880),王仙芝、黄巢的农民起义军曾攻克滁州。
(2)作者在这里插入两处叙述,其目的是为了与北宋初年天下太平的局面作对比,衬托如今生活平静富足。结合下文来看,这是一个伏笔,为下文的议论做好准备。
3.“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明确:作者身为刺史,没有忘记“宣上恩德”是自己的职责,这表现了他的尽忠思想;同时,这句话也是作者的无奈之语,自己被贬到此地,还仍要这么做,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乐”之中的愤郁和不平。
4.这篇文章构思巧妙,行文严谨,说说全文是如何紧扣题目“丰乐亭”三个字展开的。
明确:本文第一段开门见山,劈首点题。然而写法不同一般。将文题“丰乐亭”三字,依次逐一点出:滁水“其上丰山,耸然而特立”,点出“丰”;“俯仰左右,顾而乐之”,点出“乐”;末句“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点出“亭”字。第二段并不直接写“丰乐亭”,而引出“昔太祖皇帝”(赵匡胤)平定滁州的往事,与第三段“今滁介于江、淮之间……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百年之深也”等内容暗合。第四段,接第二、三段写今之滁州一派太平景象,突出“丰”而“乐”。此段仍紧扣“丰乐太平”展开,呼应第一段的“丰乐”,但“丰乐”的内涵已经巧妙转换。把“丰山美景可乐”的“丰乐”变换为太平时期“丰年之乐”和太守“与民同乐”之“丰乐”了。文章结尾点明题旨,交代亭的得名,也是紧扣“乐”字,照应第一段“丰”出于“丰山”之名,“乐”来自本山美景可乐的伏笔。
写法鉴赏
1
7
.欧阳修的杂记类文章不是单纯记游、记事,而是借一景一物,一人一事,抒发其人生感慨,寄托其人生理想。他善于把叙事、描写和议论、抒情熔为一炉,富于变化,涉笔成趣。《丰乐亭记》全文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全文紧扣“丰乐”两字,今昔对比,忧深而思远。
2.《丰乐亭记》文约而意丰,辞微而旨大。作者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丰乐亭记》虽然也有“与民共乐”的思想,但意蕴较《醉翁亭记》更高一筹——文章隐隐透出“乐而不能忘忧”之苦心,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素材挖掘
沉醉于山水,感今怀古,固然歌颂赵宋王朝的功德,赞美丰衣足食、民享安乐的太平景象,但其中也包含了欧阳修的政治理想和追求。欧翁不同于一般的迁客之人,自己虽然遭遇不幸,但仍把国家安危放在首位。“乐而不能忘忧”,不仅要与民同乐,更应该居安思危。
[应用角度]
晴空万里尤须提防暴雨,风平浪静也要警惕暗涌;风调雨顺仍要囤积粮草,烽火尽熄不敢放马南山;承平之际往往潜伏着败亡之因,繁荣之时可能酝酿着衰退之机。这些自然的、社会的、政治的常识,就是古人“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所要揭示的道理。的确,我们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我们面临着光辉的前景。虽然成就令人陶醉,前景使人振奋,然而,道路并不平坦,不能被激情淹没理智,也不能用愿望代替现实。“居安思危”,已为至理。这则材料可用在“居安思危”“乐而不能忘忧”“心怀天下”等作文中。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