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押题预测卷01【新课标Ⅲ卷】
历史·全解全析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C
A
D
B
B
A
C
D
D
B
C
C
24.【答案】C
【解析】材料中各国公卿之“语”到游士之“策”,反映了知识分子阶层“士”的崛起,说明社会阶层发生变动。C正确;材料未体现史书体例发生了变化,A排除;材料未涉及选官制度,B排除;材料未反映统一历史的趋势,D排除。故选C。
25.【答案】A
【解析】西汉中期之后,汉武帝严格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推动很多商人转而从事农业,变为地主,故国家的经济政策导致了这一现象,A正确;B项与材料所反映信息恰好相反,排除;商人购买土地会加剧土地兼并,不利于自耕农的存在,排除C;商人的政治地位在材料中无法看出,排除D。
26.【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坊巷”“三更不绝”可知,宋代商品经济得到极大发展,“市”与“坊”的界限被打破,这说明城市的经济功能凸显。D正确;材料反映手工业的发展,不一定是家庭手工业,A排除;商业竞争是否激烈,仅由材料信息无法判断,B排除;材料未涉及宋代政府对市场的管理,C排除。故选D。
27.【答案】B
【解析】明代科举实行分地区录取的措施,主要是由于当时地区经济文化水平发展不平衡,这一做法有利于科举人才来源的相对平衡,故选B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为了保证人才人员相对平衡,并不是为了保证公平公正选拔人才,排除A;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完成了南移,排除C;D项内容无从体现,不符合题意主旨,排除。故选B。
28.【答案】B
【解析】旧式钱庄在19世纪60-80年代与中外商人因贸易而发生财务关系,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融入世界,故选B;材料反映的是19世纪60-80年代的中国,中外商人和洋务企业与中国旧式的金融机构——钱庄发生业务关系,没有信息表明近代金融业已经成功转型,也无法体现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排除AC;导致重农抑商政策瓦解的是列强对华侵略,特别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清政府为增加税收,设立商部,鼓励工商业的发展,排除D。
29.【答案】A
第6页(共6页)
【解析】材料“一国之人,无论为君主、为官吏、为人民,皆共守之者也”表明君主与普通百姓都要遵守法律,说明该学者宣扬民主,反对专制。A正确;材料未体现‘提高国民素质’的要求,B排除;材料没有对传统道德的抨击,C排除;材料主张君主立宪,不是共和,D排除。故选A。
30.【答案】C
【解析】国民党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代表,材料反映了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因此实质上就是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合作。C正确;此时共产党仍坚持反对帝国主义,未完全改变二大目标,A排除;这次合作未与国民党组成过联合政府,B排除;国共第二次合作实行的是党外合作,D排除。故选C。
31.【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1953年——1957年我国进行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所以城市化率提高,A项正确;1958年我国大搞大跃进运动,追求发展的高速度,导致城市化率提高,B项正确;1966~1976年我国发生文化大革命,毛泽东提倡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城市化率变化变低,C项正确;D项错误,因为我国在1984年才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2.【答案】D
【解析】“保证人在履行了担保责任之后可以向主债务人行使追索权”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其根源在罗马法迎合商品经济发展需要,故D正确; 英国和古罗马社会性质不同,因此两者的法律不存在继承发展关系,只能认定英国继承了罗马法精神,排除A;B与题无关,排除;题干中重在保护债权人,与天赋人权无关,排除C。
3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由非基督文明的业绩来度量,必须学会外部来审视自身”来看,伏尔泰将视野扩展到《圣经》所记载的欧洲以外的世界,并且“审视自身”,故其《风俗论》的创作体现了伏尔泰对神学历史观的破除和对理性主义历史观的弘扬。B正确;材料不能证明其改变欧洲人的世界观,说法过于绝对,A排除;材料说明由非基督文明衡量,不代表结合了东方,C排除;《风俗论》的创作表现出伏尔泰对西方文明的反思,D排除。故选B。
34.【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斯大林对苏联农业全盘集体化过程中出现违背农民意愿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这有利于纠正集体化过程中的错误,促进农业发展。C正确;彻底终止的说法过于绝对,且不符合史实,A错误;斯大林这一行为保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农民的信任与支持,B错误;依据所学可知,在这一行为之后苏联出现了退社行为,导致苏联再次展开集体化运动,因此过程并不稳定,D错误。故选C。
35.【答案】C
第6页(共6页)
【解析】波斯湾产地石油价格明显低于美国墨西哥湾所产石油的价格,在差价的刺激下为了牟取更多利益,产油国必然走向联合以提高石油价格,故选C;不同产地石油价格的差异与第三世界反霸斗争无关,也没有阻碍世界经济的增长趋势,排除AB;美国和波斯湾产油国同属于北半球,造成南北经济差距扩大的说法无从体现,排除D。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
40.【答案】(1)特点:受官府控制;突出伦理纲常教育;形式多样;与官学关系密切;以科举考试为培养目的;侧重基础教育、启蒙教育。(8分)
(2)不同:渗透民主思想;以培养实用技能为目的;关注妇女教育。(4分)
原因: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西方民主、教育思想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经济形态的转变;有识之士的努力。(7分)
(3)意义:推动了教育普及化;提升了社会文化素质;为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6分)
【解析】
(1)特点:根据材料“政府对民间教育进行督查和考核……通过拨款给学田等方式在经济上对民间教育施加影响”可知,受官府控制;根据材料“清代的民间教育以四书五经、伦理纲常为主要内容”可知,突出伦理纲常教育;根据材料“从形式来看,清代的民间教育包括书院、家塾、私塾、族塾、义学等”可知,形式多样;根据材料“这些民间教育承担了孩童的启蒙教育,为官方教育输送大量的受过基础教育的学子”可知,与官学关系密切,侧重基础教育、启蒙教育;根据材料“主要开设《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及四书五经、作时文等科举课程”可知,以科举考试为培养目的。
(2)不同:根据材料中课程内容“三民主义、建国大纲、人格修养、治村大纲、公文须知、平民教育、社会调查、社会教育”可知,民国创办的实验学校注重渗透民主思想;根据课程内容“农业科学、家庭科学、乡村卫生、群众心理、交通常识、信用合作、现代历史、人生地理”“ 千字课、习字、珠算、周会、唱歌、注音字母”可知,以培养实用技能为目的;专门设置妇女育才学校,说明其关注妇女教育。
原因:根据时代背景可知,这一时期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根据课程内容中涉及民主思想可知,建立民主政治的需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0世纪20年代西方民主、教育思想的传入;从经济角度看,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传统经济形态的转变;民国时期的平民教育改革离不开有识之士的努力。
第6页(共6页)
(3)意义:根据材料“新中国大量开创工农文化补习学校和工农速成中学、技术夜校、技工学习班、高等学校工农学习班等工农教育形式”可知,推动了教育的普及化;根据材料“到1955年,工农群众参加业余文化学习的有5500万,1956年则达到6600万”可知,提升了社会文化素质,为工业化培养了大量人才;从制度优越性来看,这一举措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41.【答案】示例一:我同意材料中“20世纪西方走向衰落”的观点。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欧洲中心地位丧失;第三世界兴起(或不结盟运动兴起);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出现与加强等。
示例二:我同意材料中“20世纪西方文明继续传播,并促进世界发展”的观点。二战后,工业文明成果,机器生产得到世界普遍接受,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如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资产阶级代议制度被广泛采用;民主、科学思想被广泛传播;社会福利国家建立等。
示例三:我反对材料中“20世纪西方走向衰落”的观点。论证参考
示例二。
示例四:我反对材料中“20世纪西方文明继续传播,并促进世界发展”的观点。论证参考
示例一。同时可增加战后西方文明对世界的消极影响(工业文明中的环保问题,贫富分化,地区差异的拉大等)
示例五:我认为材料中关于20世纪西方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20世纪西方文明虽有所衰落,但其仍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有重大影响。论证参考
示例一、二。
【解析】
如果认同“20世纪西方走向衰落”的观点的话,需要从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形成、世纪多极化趋势、第三世界的崛起、经济全球化、区域集团化等方面进行分析。
如果认同“20世纪西方文明继续传播,并促进世界发展”的观点,需要从第三次科技革命、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战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实质、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成员构成、西方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全球的影响等方面分析。
如果认同材料中关于20世纪西方发展的观点是片面的,需要结合上述分析综合评价。
44.【答案】(1)特点: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动组织实施;以集体经济为基础;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强调公益性质;受合作化等运动的深刻影响等。(8分)
(2)意义: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今天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为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7分)
【解析】
第6页(共6页)
(1)“特点”,根据材料信息“新中国成立后,一些地方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启发下,群众自发集资创办了具有公益性质的保健站和医疗站。1956年,全国人大赋予集体介入农村社会成员疾病医疗的职责,随即许多地方开始出现以集体经济为基础,互助互济的集体医疗站”得出:受合作化等运动的深刻影响、由农民自发到政府推动组织实施、以集体经济为基础;由材料信息“它不仅为农村社会成员提供门诊和住院服务,而且承担着儿童计划免疫、妇女孕产期保健、计划生育、地方病疫情监测等任务,并积极开展各种预防工作和饮食及饮水卫生、爱国卫生等工作”概括得出:形式多样、覆盖面广、强调公益性质等。
(2)“意义”,根据材料信息“中国农村合作医疗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普遍关注,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称之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典范’”得出:为国际社会的医疗卫生建设提供了中国方案;结合所学知识从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口的健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于今天农村医疗体制改革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等角度补充。
45.【答案】(1)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积极主张改善中苏关系;1938年,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积极援助中国抗战;1941年4月13日《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关系冷淡;二战前夕,牺牲中国主权而与美、英大国进行幕后交易。(8分)
(2)苏联的对华政策调整,体现了苏联外交政策的利己主义倾向;初期援华,对中国抗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后期对日妥协,对中国抗战带来不利影响,纵容了法西斯的对外侵略扩张;二战胜利前夕,牺牲中国利益,不利于中苏两国关系正常持续发展。(7分)
【解析】
(1)依据材料“九一八事变后,苏联出于维护远东地区和平的战略考虑,积极主张改善自中东战争以来的中苏关系”来看,九一八事变后,苏联主张恢复中苏关系;依据材料“日本的不断扩大侵略,不仅对中国而且对苏联也……1938年8月21日,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来看,由于日本对苏联的威胁,中苏签订了《中苏互不侵犯条约》,积极援助中国;依据材料“中苏关系再次趋于冷淡的转折点是……损害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为代价,促使日本坚持南进政策”来看,1941年《日苏中立条约》的签订,苏联对华关系冷淡;依据材料“与美、英首脑签订了《雅尔塔协定》。这个协定是苏联再次以牺牲中国主权而与美、英大国所作的幕后交易”来看,二战前夕,苏联牺牲中国主权与英、美等大国进行幕后交易。
(2)通过苏联对华政策的变化原因来看,体现了苏联外交政策的利己倾向;苏联对日本的政策可以从两方面来看,前期积极援助中国,起到了积极作用,后期对日妥协,又对中国的抗日起到了不利影响;尤其是二战前夕,牺牲中国利益,不利于中苏关系的正常持续发展。
46.【答案】(1)背景:杜佑本人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注重制度史研究;唐代社会经济发展(或答经济重心南移),文化开明,视野开阔(借鉴前朝史学的成果);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或答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藩镇割据出现;边疆出现危机亦可)(8分)
(2)贡献:开辟史书编纂
第6页(共6页)
新途径;发展史书自注方法;影响后世治学精神和方法;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7分)
【解析】
(1)本题据材料“杜佑自幼读书勤奋,经传之外,尤其重视历史典籍的学习”,可以得出杜佑本人勤于钻研学习,持之以恒,勇于创新;材料“十八岁开始从政,从县丞起步,后来担任地方刺史、淮南节度使乃至宰相。”可以分析杜佑长期担任军政要职,其政治实践注重制度史研究;据材料“但他一生主要活动是在安史之乱以后,因此,他究心于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得失,意图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以为施政的张本。”可以分析唐朝由盛转衰,需要历史反思与借鉴。
(2)本题据材料“杜佑历经三十六年著成专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沿革变迁的《通典》。《通典》综合历代史志中有关典章制度的资料,分门别类,竞委穷源,可以收会通之效,为史书编纂开辟了新的途径。”可知《通典》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开辟史书编纂的新途径。再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回答影响后世治学精神和方法、保留了唐代及以前有关典章制度的文献史料。
第6页(共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