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题-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解析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5套打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1:论述类文本阅读 【2019 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对文学艺术创作者来说,或早或晚,都会遭遇到这个问题——为谁创作、为谁立言?习近平同志强调, “文学艺术创造、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为谁创作、为谁立言的问题,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人民是 创作的源头活水,只有扎根人民,创作才能获得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目前,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 的蓬勃生机。然而,在创作实践中,还有许多作家、艺术家困惑于现实是如此宏大丰富,以至于完全超出 个人的认识和表现能力。我们常常听到这样的说法:现实太精彩了,它甚至远远走到了小说家想象力的前 面。是的,我们有幸生活在这样一个日新月异的时代,随时发生着习焉不察而影响深远的变化。这就为作 家、艺术家观察现实、理解生活带来巨大困难。对于他们而言,活灵活现地描绘出生活的现象和表象,大 约是不难的,难就难在理解生活复杂的结构,理解隐藏在表象之下那些更深层的东西。那么,这“更深层的 东西”是什么呢? 去过天安门广场的朋友一定会对矗立在广场上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印象深刻,许多人都能背得出上面的 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 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 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在新中国成立 70 周年 的今天,再次诵读这段话,我们就会意识到,这改天换地的宏伟现实是人民创造的,人民当之无愧是时代 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只有认识到人民的主体地位,才能感受到奔涌的时代浪潮下面深藏的不竭力量, 才有可能从整体上把握一个时代,认识沸腾的现实。 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主体地位,是为了从理性和情感上把自己放到人民中间,是为了解决我是谁、我 属于谁的问题。新文化运动以来,无论是经历革命与战争考验的现代作家,还是上世纪 80 年代那批经历了 知青岁月的当代作家,他们内心其实都有一方情感根据地,都和某一片土地上的人民建立了非常深切的情 感关系。这些作家是属于某个情感共同体的,这个共同体时刻提醒着他,他的生命和创作与这世界上更广 大的人群休戚相关。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所代 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 不是缺不缺、够不够的问题,而是好不好、精不精的问题。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但是,有责任感的艺术家会深深感到,我们就生活在那些为美好生活、为民族复兴而奋斗的人 们中间,理应对我们的共同奋斗负有共同责任。我们有责任通过形象的塑造,凝聚精神上的认同。这种认 同,是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认同,是与新时代伟大历史进程的同频共振,作者和艺术家只有把自己看成人 民的儿子,积极投身于人们争取美好未来的壮阔征程,才有能力创造出闪耀着明亮光芒的文艺,照亮和雕 刻一个民族的灵魂。 (摘编自铁凝《照亮和雕刻民族的灵魂》)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作家树立了与时代积极互动的理念,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B.对人民的情感认同,是新文化运动以来很多作家创作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 C.人民是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因为普通劳动者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 D. 真正扎根时代、富有责任感的艺术家,无须考虑人民群众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 文章论证兼顾现实与历史,既有对当下创作的分析,也有对历史经验的总结。 C.文章引用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内容,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支撑了论点。 D. 文章末段论证了正面人物的塑造是新时代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体现。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对于那些认为现实走在小说家想象力前面的作家而言,困难在于如何把握生活的复杂结构和本质 内容。 B. 对艺术家而言,日新月异的变革时代,既意味着巨大挑战,也能激发创作热情。促使他们投身沸 腾的生活。 C.老舍曾说:“不去与劳动人民结为莫逆的好友,是写不出结结实实的作品的”,这与文中情感共同 体的理念是相通的。 D.我国当下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已经由量的问题转向质的问题,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凝聚 共识。 【答案】 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 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 项,曲解文意,且“在创作实践中就能做到以人民为中心”说法过于绝对,相关信息在文章第二段,原文为“文艺界普遍认识到,只有与身处的时代积 极互动,深刻回应时代重大命题,才会获得艺术创作的蓬勃生机”;C 项,强加因果,“人民是认识现 实、理解时代的依据”与“普通劳动者才是不是文艺最理想的读者”之间没有因果关系,相关信息在 文章第四段,原文为“一个普普通通的劳动者,或许并不是我们的读者,但并不妨碍我们将他以及他 所代表的广大人民作为我们认识现实,理解时代的依据”;D 项,“无须考虑人民的娱乐和消费需求” 曲解文意,原文第五段说“诚然,娱乐和消费也是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一部分”。故选 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对最后一段的 论证中心理解错误,文章最后一段论述的中心应为“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 故选 D。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 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D 项,“艺术家的创作也应少而精” 推断错误,原文最后一段说“我国文化产品供给的主要矛盾……是好不好、精不精”,强调文学家的 创作重点在“精”也就是“质上”,而没有说“少”。故选 D。 二、【2019 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杜甫之所以能有集大成之成就,是因为他有可以集大成之容量。而其所以能有集大成之容量,最重要 的因素,乃在于他生而禀有一种极为难得的健全才性——那就是他的博大、均衡与正常。杜甫是一位感性 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他一方面具有极大极强的感性,可以深入到他接触的任何事物,把握住他所欲攫 取的事物之精华;另一方面又有着极清明周至的理性,足以脱出于一切事物的蒙蔽与局限,做到博观兼美 而无所偏失。 这种优越的禀赋表现于他的诗中,第一点最可注意的成就,便是其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就诗歌体式 风格方面而言,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 化,千汇万状而无所不工。我们看他《戏为六绝句》之论诗,以及与当时诸大诗人,如李白、高适、岑参、 王维、孟浩然等,酬赠怀念的诗篇中论诗的话,都可看到杜甫采择与欣赏的方面之广;而自其《饮中八仙 歌》《曲江三章》《同谷七歌》等作中,则可见到他对各种诗体运用变化之神奇工妙;又如从《自京赴奉 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及“三吏”“三别”等五古之作中,可看到杜甫自汉魏五言古诗变化而出的一 种新面貌。就诗歌内容方面而言,杜甫更是无论妍媸巨细,悲欢忧喜,宇宙的一切人物情态,都能随物赋 形,淋漓尽致地收罗笔下而无所不包,如写青莲居士之“飘然思不群”,写空谷佳人之“日暮倚修竹”; 写丑拙则“袖露两肘”,写工丽则“燕子风斜”;写玉华宫之荒寂,予人以一片沉哀悲响;写洗兵马之欢 忭,写出一片欣奋祝愿之情、其涵蕴之博与变化之多,都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证明。其次值得注意的,则是杜甫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我以为每一位诗人对于其所面临的悲哀与 艰苦,都各有其不同的反应态度,如渊明之任化,太白之腾跃,摩诘之禅解,子厚之抑敛。东坡之旷观, 六一之遣玩,都各因其才气性情而有所不同,然大别之,不过为对悲苦之消融与逃避。其不然者,则如灵 均之怀沙自沉,乃完全为悲苦所击败而毁命丧生,然而杜甫却独能以其健全的才性,表现为面对悲苦的正 视与担荷。所以天宝的乱离,在当时诗人中,唯杜甫反映者为独多,这正因杜甫独具一份担荷的力量,所 以才能使大时代的血泪,都成为了他天才培育的浇灌,而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 的一份幽默与欣赏的余裕。他一方面有极主观的深入的感情,一方面又有极客观的从容的观赏,如著名的 《北征》诗,于饱写沿途之人烟萧瑟、所遇被伤、呻吟流血之余,却忽然笔锋一转,竟而写起青云之高兴, 幽事之可悦,山果之红如丹砂,黑如点漆,而于归家后,又复于饥寒凛冽之中,大写其幼女晓妆一片娇痴 之态。此外,杜甫虽终生过着艰苦的生活,而其诗体中却往往有“戏为”“戏赠”“戏作”等字样,凡此 种种,都说明杜甫才性之健全,所以才能有严肃中之幽默与担荷中之欣赏,相反而相成的两方面的表现。 这种复杂的综合,足以为其禀赋之博大、均衡与正常的又一证明。 (摘编自叶嘉莹《论杜甫七律之演进及其承先启后之成就》)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有一种难得的健全才性,能兼容感性与理性,对事物进行综合全面的把握。 B.从杜甫论诗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有正面评价。 C.杜甫的诗歌涵括范围非常广泛,善于以变化的笔触,表现社会生活和人情物态。 D.对于天宝年间的乱离,杜甫在诗中既有主观感情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关照。多情 的投入,又有客观视角的观照。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用先总论后分论的结构,论证健全才性是杜甫取得集大成成就的重要因素。 B.文章从体式风格和内容两方面,来论证杜甫诗歌创作的汲取之博与途径之正。 C.文章在论证诗人对待悲苦的态度时,将杜甫和陶渊明、屈原等诗人作了对比。 D.文章论证了杜甫所以对时代苦难有担荷力量,是因为他广泛汲取了前人传统。 3.根据原文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甫之前的诗人,或以感性见长,或以理性见长,至杜甫方能二者兼备。 B.杜甫勇于尝试各种诗体,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诗上则作出革新。 C.对逃避、被击败与正面担荷这三种回应危机方式,作者在情感态度上一视同仁。 D.杜甫诗歌震撼人心的力量,部分来自严肃与幽默之间、担荷与欣赏之间的平衡。【答案】 1.B 2.D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 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B 项,“他对古今长短,各种诗歌的体式风格都 有正面评价”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说“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深入撷取尽得其长,而且不为一体 所限”,并不是做出“正面评价”。故选 B。 2.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 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 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D 项,“因为他广泛汲 取了前人传统”强加因果,原文第三段说“使其有如此强大的担荷之力量的,则端赖他所有的一份幽 默与欣赏的余裕”。故选 D。 3.此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和把握作者观点和态度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 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要扣住题干要点结合原文逐项判断。A 项,“杜甫之前的诗人,或者以感性见长,或者以理性见长”无中生有,原文第一段说,“杜甫是一位 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诗人”,并没有评价杜甫之前的诗人。B 项,“在七言律诗上谨守传统,在五言古 诗上做出革新”曲解文意,原文第二段列举一系列诗人要论证的观点是“古今长短,各种诗歌他都能 深入截取,尽其所长,而且不为一体所限,更能融会运用,开创变化”。C 项,“作者在情感上一视同仁” 曲解文意,从第三段的论述看,作者列举“逃避”和“被击败”这两种回应危急的方式,目的是通过 对比突出对杜甫“正面担荷”这种应对方式的欣赏和肯定。故选 D。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传统表演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一座蕴藏丰富、有待进一步开发利用 的民族民间艺术資源宝库。经过十几年的努力,一些传统表演艺术项目已走出困境,呈现出新的生机与活 力,但仍有一些项目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新问题 传统表演艺术与普通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表演通常具有群体性特征:无论侗族大歌还是壮族山歌,人 人都可展示歌喉;无论汉族的秧歌,还是藏民的锅庄,民众欢乐起舞的场面都蔚为大观。对这类非质文化遗 产的保护就坚持其生活性、群体性。两不仅局限于艺水团体或演出队等小范围内。广大民众为庆贺丰收、 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寄托着他们深沉的精神追求和丰富情感。使传统表演艺术“雅 化”,固然能彰显各类民族民间艺术的特色,但也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 当然,各类民间表演艺术过充分提炼和艺术升华,进而搬上舞台,其成功之作对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的传播起到促进作用。如春晚舞台上,藏族舞蹈《飞弦路春》、蒙古族舞蹈《吉祥颂》等都曾大放异彩,然 而,在对民间表演艺术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有些实施者没有坚持本真性的原则,将一些传统艺术改编得面目全非。比如,有些人在改造民乐时套用画方音乐编排方式,被改编的作品便失了自身的魂魄。因此, 对民族民间艺术进行“二度创作”,应既不失其本真的艺术特性,又科学地融入现代元素,适应民众新的审 美需求。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编导们深谙民间表演艺术的特性,并能进行实地调研、采风,挖掘出民间艺 术的基本元素与本质精神。 各种传统表演艺术都是在特定的时空中呈现的,考其演出行为形式形成艺术价值。这类非物质文化产 的特性决定了应对其实施活态传承与保护、使之以鲜活形态生存于民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实施 中,有些地区視保存为保护,重视硬件设施,各类场馆及专题博物馆建设颇具规模,民间收集来的各种乐 器、道具、面具、服装等都得到妥善收藏,这种博物馆式的展示与收藏,虽然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 的物质载体,但变活态传承为固态展示,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件统表演艺术的生存发展问题。有人认为通过 录音、录像等数字化手段便可记录、存储、呈现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达到抢救性保护的效果,但是, 这只是对文化遺产的部分信息进行了保存,人在进行艺术表演时涉及的很多现象难以精确量化,其中不少 信息是无法获取和记录的。对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保护,才特合其自身的传承发 展規律。 (摘编自李荣启《论传统表演艺术的保护与传承》) 1.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表演艺术通常具有生活性和群体性的特征,民众也是演出的重要参与者。 B.春晚优秀的民族歌舞节目为传统表演艺术的台舞改编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路 C.传统表演艺术进行“二度创作”时,应当免西式改编,以防失去原有风格。 D.录音、录像等手段可以记录传统表演艺术的成果和过程,能够起到保存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针对当下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中出现的一些片面认识,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B.文章紧扣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表演艺术的几种属性,多角度展开论证。 C.第四段将一些地区的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做比较,论证了保护与保存的不同。 D.文章对现有传统表演艺术保护举措的成效与不足都有论及,体现出辩证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传统表演艺术源自生活,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 B.民间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C.传统表演艺术依赖动态展示以呈现艺术内蕴,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 D.活态保护致力于保护传统表演艺术的活力,看重人的因素在项目传承中的作用。【答案】 1.C 2.C 3.D 【解析】 1.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最能 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 比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 项“以防失去原有风格”分析错误, 对传统艺术进行西式改编,将会失去的是“本真的艺术特性”。故选 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 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 法。C 项,文章没有对“场馆建设和数字化保存”作比较,因为二者都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都 不是保护。故选 C。 3.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解 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 断。A 项,“使其‘雅化’意味着脱离原生的环境,很难获得成功”说法错误,原文只是说“(使其 ‘雅化’)弱化了传统表演艺术的民俗文化内涵”,对能否获得成功,并未有明确的说明。B 项,“民间 各种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都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说法缺少根据,文章中只是说“广大民众为庆 贺丰收、祭祖敬神、禳灾祈福而载歌载舞的即兴表演” 是传统表演艺术的一部分,有很强的民俗色彩。 并非所有的自发的载歌载舞活动。C 项,“将其物质载体作固态展示则没有价值”说法错误,原文说这 样“能较好地保存民间表演艺术的物质载体”。故选 D。 四、【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 15~17 题。 书家和善书者 沈尹默 “古之善书者,往往不知笔法。”前人是这样说过。就写字的初期来说,这句话,是可以理解的,正同 音韵一样,四声清浊,是不能为晋宋以前的文人所熟悉的,他们作文,只求口吻调利而已。笔法不是某一 个人凭空创造出来的,而是由写字的人们逐渐地在写字的点画过程中,发现了它,因而很好地去认真利用 它,彼此传授,成为一定必守的规律。由此可知,书家和非书家的区别,在初期是不会有的。 写字发展到相当兴盛之后(尤其到唐代),爱好写字的人们,一天比一天多了起来,就产生出一批好奇 立异、相信自己、不大愿意守法的人,各人使用各人的手法,各人创立各人所愿意的规则。凡是人为的规 则,它本身与实际必然不能十分相切合,因而它是空洞的、缺少生命力的,因而也就不会具有普遍的、永 久的活动性,因而也就不可能使人人都满意地沿用着它而发生效力。在这里,自然而然地便有书家和非书家的分别了。 有天分、有休养的人们,往往依他自己的手法,也可能写出一笔可看的字,但是详细监察一下它的点 画,有时与笔法偶然暗合,有时则不然,尤其是不能各种皆工。既是这样,我们自然无法以书家看待他们, 至多只能称之为善书者。讲到书家,那就得精通八法,无论是端楷,或者是行草,他的点画使转,处处皆 须合法,不能四号苟且从事,你只要看一看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遗留下来的成绩,就可以明白的。 如果拿书和画来相比着看,书家的书,就好比精通六法的画师的画;善书者的书,就好比文人的写意画, 也有它的风致可爱处,但不能学,只能参观,以博其趣。其实这也是写字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比之后代善书者的字体, 要严谨得多。宋代的苏东坡,大家都承认他是个书家,但他因天分过高,放任不羁,执笔单钩,已为当时 所非议。他自己曾经说过:“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山谷也尝说他“往往有意到笔不到处”。就这一点来看, 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拘于法度的善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我们要 知道,没有过人的天分,就想从东坡的意造入手,那是毫无成就可期的。我尝看见东坡画的枯树竹石横幅, 十分外行,但极有天趣,米元章在后边题了一首诗,颇有相互发挥之妙。这为文人大开了一个方便之门, 也因此把守法度的好习惯破坏无遗。自元以来,书画都江河日下,到了明清两代,可看的书画就越来越少 了。一个人一味地从心所欲做事,本来是一事无成的。但是若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自然不是意造的矩) 的程度,那却是最高的进境。写字的人,也需要做到这样。 (有删改)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善书而不知笔法,这一现象出现在写字初期,当时笔法还未被充分发现和利用。 B.唐代爱好写字的人渐多,有一批人好奇立异,自创规则,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的。 C.二王、欧、虞、褚、颜诸家都是严格遵守笔法的典型,他们都属于书家的行列。 D.元明清三代,书画创作每况愈下,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与守法度的习惯被破坏有关。 1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在写字过程中,那些与实际不能完全切合的人为的规则,不具有普遍的永久的活动性,因而不能称 之为笔法。 B.书与画相似,书家之书正如画师之画,谨严而不失法度,而善书者之书正如文人的写意,别有风致。 C.苏东坡天分高,修养深,意造的书画自有天然之趣,但率先破法,放任不羁,成为后世不守法度的 借口。 D.一味从心所欲做事是不可取的,但写字的人如能做到“从心所欲不逾矩”,却能达到最高的境界。17.书家和善书者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6 分) 【答案】 15.B 16.C 17.是否尽合笔法;能否诸体皆工;是否适宜学习。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文章大意的基础上, 能快速找出题目各选项在文章中的对应句子并进行比对,得出正确结论。B 项,“经生体就是这么产生 的”错误,原文是“六朝及唐人写经,风格虽不甚高,但是点画不失法度,它自成为一种经生体”。故 B 错误。ACD 准确。故选 B。 1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 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 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 项,原文是“就这一点来看,他又是一个道地的不拘于法度的善 书的典型人物,因而成为后来学书人不须要讲究笔法的借口”。故 C 错误。ABD 正确。故选 C。 17.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 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要结合文本第 3、4 两段内容概括即可。 五、【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资源”这一概念,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资源是指人类生产活动所需要的、在自然界 存在的物质(材料)和动力的天然来源。广义的资源,则是指人类用来帮助从事一定活动、以达到一定目 的的一切要素和有利条件的总和。简单地说,资源就是人类活动所必需的一切东西。从形态上看,人类资 源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可以贮存、节约的资源,如资金、材料、能源等;另一类是不可贮存、节约的资 源,如时间、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等。在信息社会中,正确认知注意力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为什么说注意力是一种资源呢?人类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定向性,即有意识、有计划地达到一 定的目的。人类活动的定向性,要求人在活动过程中,必须使自己的意志服从这个过程的目标。人的定向 活动是由提出的任何或某种活动计划来组织的,而要完成这种组织活动,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心理因 素就是注意力。所以,注意是人的活动的基本特征,是人的有目的活动和定向探索活动的前提,是人的活 动达到既定目标的必要条件;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是人类活动不可缺少的一种要素, 是一种重要的资源。 人的心理过程的一个最基本特征是它的选择性和指向性。当我们的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一定事物时, 就是注意。注意和认识过程分不开,它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端。虽然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认识活动,但它 表现在认识过程(知觉、记忆、思维等)的内部而与这些过程不可分离,在人的一切活动中起着重要的作 用,它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活动均有调节作用。注意力表现了人的心理过程进行的动力特征,是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的重要因素。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 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的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人的主要精力每次只能执行一种主要的 任务。当大量的信息进入感觉记忆,若不加以注意,很快就会丧失。因此,注意在为进一步加工而选择感 觉信息方面,是起着重要作用的。信息资源具有可替代性、可分享性,而注意力作为资源是不可替代、不 可分享的。今天,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力。 (节选自李志昌《信息资源和注意力资源的关系》,有删改) 5.下列表述,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资源包括材料、能源、时间、信息、注意力等,有狭义、广义之分,有的可以贮存、节约,有的不 能贮存、节约。 B.心理活动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时就是注意,注意是认识过程的开端,对人的各种心理过程和操作 活动均有调节作用。 C.注意力决定任务完成的效率和成果的质量,体现了人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结构,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心 理因素。 D.在情况多变、竞争激烈、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从事各种思维活动,必须拥有 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6.下列语句的含义,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是( ) A.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 B.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C.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7.下面推断与本文观点相符的一项是( ) A.注意力是一种非常有限的心理资源,不可替代,不可分享,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相提并论, 等同看待。 B.信息是一种重要资源,注意力也是一种重要资源。在任何时候,人的注意力都是一种稀缺资源。 C.从注意力资源稀缺的角度看,在某些次要的或无关的方面,“信息闭塞”排除了一些无谓的干扰, 可能也是有好处的。 D.合理、有效地分配、使用注意力是成功的要素,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致人一事无成。 【答案】5.D 6.B 7.C 【解析】 5.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如本题要求 选出“与本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信息,并进行比对。本题 中,D 项,“人们从事各种活动,尤其……,必须拥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错误,“必须”一词过于绝 对化,文章倒数第二段说的是“没有高度发展的注意力,就不能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就不能从事长 时间的复杂的思维活动”,选项忽略了“有效”一词,并非必须拥有,而是有了“高度发展的注意力” 可以让人有效地从事各种活动。故选 D。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如本题要求选出“不 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的一项”,然后到文中圈出有关“注意力”重要性的内容,再分析选项,看哪 一项不能体现“注意力”重要性。从文中来看,“注意力”具有定向性,具有选择性和指向性。ACD 三 项都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如“右手画圆,左手化方,不能两成”说明注意力不能分散;“目 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是说明注意力具有定向性,不能分散;“用心一也”也是表明注意 力的指向性。只有 B 项,“兼听则明,偏听则暗”是说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与注意力“定向性”不一致, 不能体现“注意力”的重要性。故选 B。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解答时要整体理 解文章的内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等内容,尤其是对选文中心句的理解,要将题目材料信息带 入选文比对理解,看看有没有偷换概念、范围缩小或扩大、混淆关系、轻重范围失当、因果颠倒等问 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题中,A 项,“因此可以和物质、能量等资源 相提并论,等同看待”错误,文章第一段只是把人类资源分为两个部分,而“注意力”和“物质、能 量等能源”分属两大类,文中没有提到二者可以相提并论,选项前后内容之间强加因果。B 项,“在任 何时候,……”错误,“任何时候”这一说法太绝对,扩大范围。D 项,“不能合理使用注意力将会导 致人一事无成”错误,这一说法太绝对。文章最后只是说“人们要学会合理有效地分配并使用注意 力”,但没有说不合理使用会如何。故选 C。 【2019 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2019 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学社群与文学流派 张 涛 在文学流派研究学术史上,文学流派与文学社群是怎样的关系,学术界争议颇大。吴奔星《文学风格 流派论》指出,“文学社群不等于文学流派”,“不能把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等同起来”,“文学社群是否为文 学流派,必须具体分析”。当下文学流派研究有必要澄清二者关系,这是研究地域文学流派的先决条件。 “社”原先来自于中国古代先民对土地繁殖生命能力的一种宗教崇拜,后逐渐演变为中国古代民间春秋两季祭祀“社神”、祈求丰收的风俗习惯。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 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而文学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 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认为主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 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于某某”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以 及战国之《楚辞》。随着建安以降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辞 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收的成员、定 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也就是说,文学流派不必像 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并在文 坛产生一定影响力,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一文学流派,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而文学社群则不一定要求社群成员在创作风格上的一致性,只要志同道合,皆可入社。 文学社群的成员虽然多为文人士子,但这些文人士子所结社群不一定是为文学目的。如明末著名的文 学家张岱青年时期在绍兴曾结丝社弹琴娱乐,明天启二年又与其叔张尔葆于绍兴结斗鸡社取乐,黎遂球诸 昆弟在年轻时于番禺结怒飞社放鸽游戏,明末大儒刘宗周还于崇祯四年在越中结学术性社群证人社,等等。 因而,文学社群在范围与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而文学流派则纯粹是一 种伴随文学独立而在文学史上出现的文学现象,它是某一文人群体对文学创作规律普遍认同的结果。 当然,一个文学流派的形成可以说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即使在文学社群并不发达的其他历史 时期,也可能出现众多文学流派。但到明末清初,文学社群无处无之,且大多集中在某一地域兴盛,因而, 文学流派的形成(特别是地域性文学流派)就不能不受士人结社的影响,众多文学流派就是在士人结社的 基础上发展而来,这是当前文学流派研究必须要澄清的一个问题,也是当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亟待研究的 一个重大课题。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想要研究地域文学流派,首先就必须澄清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二者之间的关系。 B.在明代只要将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活动,就能构成社群。 C.文学社群的成员虽多为文人,但他们所从事的活动的范围和性质却呈现多样性。 D.文学流派的形成不仅仅受士人结社的影响,还是其它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流派的充分发展,和建安以来文学独立地位的凸显息息相关。B.文学社群的成员必须遵守社群制定的社约,定期参加社群的活动。 C.文学流派组织形式松散,没有组织体系,成员创作风格相同即可。 D.在明代文人士子可以依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加入相应的各种社群。 3.文学社群和文学流派的区别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 【答案】 1.B 2.C 3.起源方面:文学社群依据兴趣、信仰而确立的群体组织;文学流派根据创作内容、风格而划分。组 织形式方面: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但不要求成员创作风格一致;文学流派组织相对松散, 但有着共同创作风格。范围与性质方面:文学社群具有多样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文学 流派是更纯粹的文学现象。 【解析】 1.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答题时要找出词语相关的信息,然后与选项比 较。应为“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见原文第二段“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 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织称为‘社’”。 2.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是否具 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不代表没有组织体系,见原文第三段“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 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3.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作答时注意明确题目要求,筛选正确信息。相关信息:第二 段:到了明代,人们把具有共同兴趣和信仰的文人士子组织在一起从事一定的有组织有目的活动的群体组 织称为“社”。而文学派别,陈文新教授《中国文学流派意识的发生和发展:中国古代文学流派研究导论》 认为主要源于先秦之《诗经》与《楚辞》。他以南朝梁钟嵘《诗品》关于建安以降的五言诗“源出于某某” 为依据,把文学流派溯源至先秦《诗经》之《国风》与《小雅》,以及战国之《楚辞》。随着建安以降文学 独立地位的凸显,文学流派才得到充分发展,国风派、小雅派与楚辞派三种文学流派在这一时期首次出现。 第三段:文学社群一般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如必须具备大家推举的社长、制定的社约、严格吸收的成员、 定期开展的社群活动,等等。而文学流派则更多表现为一种观念上的文人集合。也就是说,文学流派不必 像文学社群那样有严密的组织实体,只要某一特定文人群体围绕某一文坛领袖形成共同的创作风格,并在 文坛产生一定影响力,就往往把这一文人群体称为某一文学流派,至于是否具备严格的组织体系并不重要。 而文学社群则不一定要求社群成员在创作风格上的一致性,只要志同道合,皆可入社。第四段:文学社群 在范围与性质上具有多样性,在功能上也表现出较多的文化色彩。而文学流派则纯粹是一种伴随文学独立 而在文学史上出现的文学现象,它是某一文人群体对文学创作规律普遍认同的结果。根据上述信息分点概 括即可。 二、【河南省名校联盟 2019 届高三冲刺压轴卷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国合同法颁布至今不过 20 年,但合同制度在我国则是历史悠久。在中华传统法律文化中,合同一般 被称为契约。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是中国先民们留下的文化遗产。传统契约中展现的契约观念,至 今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对合同的看法。 史料表明,我国传统契约实践有 206 多年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 青铜礼器,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周礼》迷记录了先秦时期使用竹木 制作傅别、书契和质剂三种契约券书的方法,这些古老的契约应用于当时买卖、借贷等交易行为。汉晋时 期,人们依然以竹木制作交易券书,内容简单直接。东晋以后,纸张开始应用于契约书写。吐鲁番出土和 敦煌发现的纸质契约跨越了我国北朝、唐和五代时期,记录了近 600 年间买卖、借贷、租佃等丰富的契约 行为。历史还记载,北宋时曾出现过由官方审定并印制的榜样契约。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 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 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法律方面,唐代及其后各代法典对不同类别契约所需要满足的交易条件 都有明确规定。社会习惯方面,历代官箴、村规民约以及家法族规对传统契约制度也有不同程度的记载。 此外,传统契约制度还直接体现在流传下来的契约文本中。契约往往由职业或半职业的代书人书写。 代书人为了方便,会根据当时的制度规定,结合缔约习惯制定各种契约契式,并装订成册。随着印刷技术 的发展,明清时的士人开始收集整理契式文本,雕印成书并广为传播。在缔约时,交易者会要求一并移交 上手老契,并将其与新订契约、纳税凭证等相关文书粘附在一起。久而久之,一份契约可能长达数米甚至 十几米。契约越长,记录的交易越多,经历的时段越久,保留的制度信息就越丰富。 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一是推崇信守契约的精神。“署名为信” “恐人无信,故立此契”的诚实守信精神贯穿于传统社会契约的订立过程。二是注重书面形式契约。为了 使契约能够被信守,传统社会中人们对“白纸黑字”“立字为据”十分倚重。三是注重通过调解手段解决契 约争议。我国传统契约涉及的对象一般为“户婚田土”,如果发生争议,由于诉讼成本高以及人们“息讼” 意识深厚,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传统社会的乡规民约中也积累了大量对契约争议进 行调解的习惯。 今天,我们对合同法实践进行研究,可以吸收借鉴传统契约制度与实践的精华,学习传统契约制定和 纠纷解决的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 (王旭《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略有删节)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契约实践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B.铭刻在青铜礼器上记录西周贵族间进行土地等财产交易的契约是目前能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 C.传统契约有其规范格式和内容要求,有的是官方提供契约样例,有的是民间根据具体情况编辑契约范式。 D.我国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的书写传统塑造的契约观念,体现为崇尚守信的精神和注重调解的智慧。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主要运用将文献资料和实物印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述了我国传统契约给我们今天的启示。 B.文章中间依次从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人手,具体分析了我国传统契约文化遗产。 C.文章从国家法律、社会习惯和契约文本三个角度,说明我国传统社会中有着深厚的契约一度沉淀。 D.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的行文结构谋篇,论述如何从传统契约中读出智慧,以更好完善相关合同规则。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研究如今存世的传统契约文书和相关文献资料,可以获得法治的启示。 B.契约上保留的制度信息是否丰富与契约记录的交易量多少、经历的时段情况以及契约的长度有关。 C.在合同法颁布之前,当事双方若对契约所涉对象发生争执,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族调解处理。 D.今天人们心中的合同依旧是那份签名盖章的“白纸黑字”协议书,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人民心。 【答案】 4.A 5.B 6.B 【解析】 4.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和归纳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一般先浏览选 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 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A 项,“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契约就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 方方面面”曲解文意。选文第 2 段是说“从徽州等地发现的数以万计的传统契约来看,南宋以来契约已经 广泛应用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故选 A。 5.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的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第一步,逐项审查 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 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B 项,“依次从 契约制度、契约实践和契约观念三方面入手”颠倒顺序。结合“史料表明,我国侉统契约实践有 206 多年 以上的历史。目前能够解读出来的最早传世契约资料铭刻于青铜礼器,记录了西周贵族之间就土地、奴隶 等财产进行交换的行为”“尽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仅从文献 记载看,传统契约制度包括国家法律和社会习惯两个方面”等分析可知,文中先谈契约实践,后谈契约制 度。故选 B。6.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命题的手段为改变文章的表述和概括 文章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文章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 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A 项,“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合同法”错,选文第 3 段开头说的是“尽 管我国传统社会中没有现代意义上的合同法,但契约制度并不缺乏”。C 项,“须根据乡规民约由乡邻或家族 调解处理”以偏概全,说法绝对。根据文意可知,解决契约纠纷问题,民间调停并非唯一途径。可以诉之 公堂,但打官司费用高,加上人们“息讼”意识深厚,所以“当事人多选择由乡邻或家族进行调解处理”。 D 项,“可见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人民心”牵强附会,于文无据。根据文意可知,“丰富的契约实践与深厚 的书写传统塑造了中国人的契约观念”,其中的确包括诚实守信的精神,但并不能说“诚实守信的精神已深 入民心”。故选 B。 三、【福建省福州市第一中学 2019 届高三 5 月质检(模拟)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结构语言学”或称“结构主义语言学”,最早指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理论,但影响最大 的是后来发展起来的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即美国结构语言学理论)。索绪尔的代表作是 1916 年出版的《普 通语言学教程》,其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把“说话”分成“语言(langue)”和“言语(parole/speech)”;提 出“语言是个符号系统”,语言符号具有“线性”和“任意性”,具有“能指”和“所指”两面;认为语言 要素具有“句段关系(组合关系)”和“联想关系(聚合关系)”;区分语言“共时研究”和“历时研究”, 区分“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等。 美国描写语言学代表人物有布龙菲尔德、哈里斯和霍凯特等。该理论从一开始就更注重语言的共时研 究和口语研究,更重视对语料的穷尽分析,这就与欧洲传统语言学注重书面语研究和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 重视历时研究的做法形成了明显对立。这一理论主要内容包括:提出“向心结构”和“离心结构”,以及提 出“直接成分分析(层次分析)”“分布分析”和“变换分析”等重要的语言结构分析方法。结构语言学理 论,特别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分析方法,对汉语研究产生了重大而长期的影响,至今仍然是汉语研究特别 是语法研究的主流理论。 虽然自 1988 年马建忠的《马氏文通》至 20 世纪 40 年代王力、吕叔湘、高名凯等的著作,在做句子分 析时也有结构和层次的意识,不过真正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分析汉语结构,则是来源于美国描写语言学理 论。在汉语研究中最早运用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来分析描写汉语语法结构的是美籍华裔学者赵元任, 代表著作是 1948 年哈佛大学出版的《汉语口语教程》。这本小册子原是为外国人学汉语写的,但经翻译介 绍到中国后,立刻在语法学界引起强烈反响,它也成了汉语结构语法学的奠基石。 1952 年《中国语文》连载了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撰的《语法讲话》,后经修改于 1961 年由商务印书 馆更名《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出版,该书明确说明是运用了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后来著名汉语语言学家 朱德煕又于 1982 年出版了他六十年代在北京大学的讲稿《语法讲义》,该书把美国描写语言学的理论全面运 用到汉语语法研究各个层面,不但讨论了句法结构的层次分析,而且用“分布”理论划分汉语词类,用“向心结构、离心结构”理论建立词组的类型,用“自由、黏着”理论建立语素的类型等,更是把汉语的结构语 法研究推向高峰。此后在中国还围绕层次分析开展了“汉语句子分析问题大讨论”,进一步扩大了美国结构主 义描写语言学在汉语语法研究中的影响,结构理论甚至还成为中国中学语法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 (摘编自陆俭明、沈阳《关于汉语和汉语研究》)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创立的语言学理论,和后来发展起来的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同属于“结构主 义语言学”。 B.索绪尔提出了“语言是个符号系统”,并指出了语言符号所具有的特征,这是他的理论的主要内容 之一。 C.“同心结构”和“离心结构”、“直接成分分析”“分布分析”等都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内容,后被朱 德熙运用于汉语研究。 D.汉语的结构语法研究在《语法讲义》等著作的出版之后达到了高峰,此后国内还对它展开了大讨论。 8.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介绍了结构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历程,接着介绍了汉语研究在其影响之下的发展过程,条理 清晰,结构严谨。 B.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详细阐述了“结构语言学”在国外与国内的发展过程。 C.本文在阐释索绪尔将“说话”分成“语言”和“言语”时,引注了英文原词,更清晰地标明了二者 之间的区别。 D.本文在介绍几部运用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的汉语研究著作时,分别说明了它们的来龙去脉,显得更 加精准严谨。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和欧洲传统语言学、欧洲历史比较语言学的做法相区别,布龙菲尔德等学者从一开始就更注重 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口语研究,以及对语料的穷尽分析。 B.在受到美国描写语言学理论影响,采用层次分析等方法分析汉语结构之前,中国的学者其实就已经 在有意识地从结构和层次的角度去分析汉语了。 C.汉语结构语法学的奠基之作《汉语口语教程》,最初的写作目的并非是为了进行系统的汉语研究,书 中未必明确说明是运用了描写语言学的理论方法。 D.如果没有引进美国结构主义描写语言学的分析方法,中国汉语语法研究者就不会了解到结构语言学, 甚至会推迟确立中国中学语法教学体系的理论基础。【答案】 7.C 8.B 9.A 【解析】 7.此题考查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要把握文中的基本概念和重要信息,提取并整合 最能表达作者写作意图或文章主旨的语句,阐释或归纳文中的主要内容。解答是应先从原文中找到与选项 相关的阅读区间,然后与选项的表述仔细比对,看是否一致;同时还要了解错误表述设置的一般思路,比 如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混淆时态、以偏概全、曲解文意等等。C 项“同心结构”理解错误,原文说的是 “向心结构”。故选 C。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论证的分析能力。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结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 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B 项,“本文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详细阐述了‘结构语言学’在国外与国内的发展过程。” 分析错误,文章运用对比论证主要是阐述“结构语言学”在国外的发展过程。故选 B。 9.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此种归纳内容要点和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题目, 解答时应先根据选项确定原文信息所在的位置,然后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并结合上下文语境进行判断。 A 项,强加因果,布龙菲尔德等学者的研究一开始就更注重语言的共时研究和口语研究,更重视对语料的 穷尽分析。从而出现与欧洲传统语言学、欧洲历史比较语学的区别。这并非他们的目的。故选 A。 四、【四川成都石室中学高 2019 届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盛唐之音本是一个相当含糊的概念,拿诗来说,李白与杜甫都称盛唐,但两种美完全不同。拿书来说, 张旭和颜真卿俱称盛唐,但也是两种不同的美。这两种“盛唐”在美学上具有大不相同的意义和价值。如 果说,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其艺术特征是内 容溢出形式,不受形式的束缚拘限,是一种还没有确定形式、无可仿效的天才抒发。那么,以杜甫、颜真 卿等人为代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 确定和建立,其艺术特征是讲求形式, 要求形式与内容的严格结合和统一,以树立可供学习和仿效的格式和范本。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 世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江山代 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五百年。”杜诗、颜字, 加上韩愈的文章,却不止领了数百年的风骚,它们几乎为千 年的后期封建社会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这如同魏晋时期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 赋变来的骈文,成为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作为正统,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一样。曹、王、骈体、人 物画与杜诗、颜字、古文、山水画是中国封建社会在文艺领域内的两种显然有异的审美风尚、艺术趣味和 正统规范。 这些实际产生在盛中唐之交的艺术典范的一个共同特征是,把盛唐那种雄豪壮伟的气势情绪纳入规范, 即严格地收纳凝炼在一定形式、规格、律令中。从而,不再是可能而不可习、可至而不可学的天才美,而 成为人人可学而至、可习而能的人工美了。但又保留了前者那种磅礴的气概和情势,只是加上了一种形式上的严密约束和严格规范。……但是要注意的是,这种规范斟酌并不是齐梁时代那种四声八韵的外在形式 的追求,纯形式的苛求是六朝门阀士族的文艺末流。这里则是与内容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规范。这种形式的 规范要求恰好是思想、政治要求的艺术表现,它基本是在继六朝隋唐佛道相对优势之后,儒家又将重占上 风再定一尊的预告。杜、颜、韩都是儒家思想的崇奉者或提倡者。杜甫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忠 君爱国的伦理政治观点,韩愈的“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的半哲理式的儒家 信念,颜真卿的“忠义之节明若日月而坚若金石”(《六一题跋》)的卓越人格,都表明这些艺术巨匠们所 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在内的。跟魏晋六朝以来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并常以之 作为哲理基础的前期封建艺术不同,以杜、颜、韩为开路先锋的后期封建艺术是以儒家学说为其哲理基础 的。尽管这种学说不断逐渐失去其实际支配力量;但终封建后世,它总是与上述美学规范纠缠在一起,并 作为这种规范的道义伦理要求而出现。这也是为什么后代文人总强调要用儒家的忠君爱国之类的伦常道德 来品赏、评论、解释杜、颜、韩的缘故。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10.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以李白、张旭等人为代表的“盛唐”的艺术特征是内容承载不住形式,是天才抒发。 B.杜诗、颜字和韩文作为正统,要求形式和内容的结合和统一,一直影响到晚唐北宋。 C.曹植的诗、二王的字及骈文与神仙佛学观念关系密切,是前期封建社会的楷模典范。 D.后期封建艺术因为注重形式,所以强调用儒家的伦常道德来品赏、评论杜、颜、韩。 11.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对比论证,阐明了盛唐之音的美学意义和前后期封建社会不同的正统规范。 B.文章阐明了杜甫颜真卿等与六朝门阀士族在形式规范上不同的要求,论证条理清晰。 C.文章着重论证了以杜诗、颜字和古文等为代表的艺术典范的特征,及其深远的影响。 D.文章第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其美学规范必须要有哲理基础。 1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没有李白、张旭等人的“破旧”,就不会有杜甫、颜真卿等人的“立新”。 B.李白与杜甫在才华上并无高下之分,但李白无可仿效,杜甫却有法可学。 C.以杜诗、颜字和古文为代表的艺术典范既有磅礴的气势,又有严整的规范。 D.尽管儒家学说的力量不断弱化,但它始终与后期封建艺术的美学规范相伴。 【答案】 10.C 11.D 12.A 【解析】10.本题考查理解并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 进行比较、辨析。解答理解和分析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寻 找细微的差别。A 项,“内容承载不住形式”错。B 项,曹植的诗、二王的字以及由汉赋变来的骈文,一直 影响到晚唐北宋。D 项,强加因果。故选 C。 11.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 分句,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 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D 项,论证目的错误。文章第 二段中以杜甫和韩愈的诗文为例,目的是论证这些艺术巨匠们所创建树立的美学规范是兼内容和形式两方 面在内的。故选 D。 12.本题考查理解和分析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仔细阅读文章,找准有效答题区间,然后 认真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A 项,“没有……,就……”条件不成立。原文,“如果说,以李白、张旭等 人为代表的‘盛唐’,是对旧的传统规范和美学标准的冲决和突破,……。那么,以杜甫、颜真卿等人为代 表的‘盛唐’,则恰恰是对新的社会规范、美学标准的确定和建立,……。如果说,前者更突出反映新兴世 俗地主知识分子的‘破旧’、‘冲决形式’,那么,后者突出的则是他们的‘立新’、‘建立形式’。”故选 A。 五、【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 2019 届高三下学期二模语文试题】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中西哲学之间的关系,展开为一个历史变迁和衍化的过程。在早期,中国哲学除了先后传播于周边区 城,对世界的其他区域并没有形成实质性的影响。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哲学和世界其他文化传统(包括西 方文化)之间,主要表现为空间上的并存关系,而没有内涵上的实质交流和互动。 到了明清之际,情况开始发生某些变化。早期来华的传教士开始把西方文化,即古希腊以来欧洲的哲 学思想,宗教思想和科学思想,包括基督教思想介绍、引入到中国。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 若干典籍,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17 世纪的时候,儒家经典已被比较完整地剖译成 拉丁文,并渐渐为当时主流的西方思想家们所关注。 在欧洲,莱布尼茨对中国哲学予以很高的评价,认为在“实践哲学方面”,欧洲人不如中国人,而且, “中国哲学比古希腊人的哲学更接近于基督教神学”。考虑到莱布尼茨时代基督教神学在欧洲仍具有独特的 地位,这一评价无疑是相当高的。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同样表现出对中国哲学的多方面肯定。伏尔泰指 出:“中国的儒教是令人敬佩的。毫无迷信,毫无荒诞不经的传说,更没有那种蔑视理性和自然的教条”, 这里无疑有见于中国哲学(包括学)内在的理性精神。 反观那一时期的中国思想界和哲学界,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对于传教士介绍的西方思想观念也给予了 某种关切,但即使对天主教思想表现出某种认同和肯定的徐光启,也将主要的兴趣放在几何学等科学知识 上。以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而言,徐光启时代的中国哲学家感兴趣的,主要是其中与几何学比较接近的、形 式层面的逻辑学,对其形而上学、伦理学,则很少问津。王夫之认为:“盖格物者,即物以穷理,惟实測为得之。”这看法无疑受到西方实测之学的影响,但在哲学层面,却很难看到王夫之对西学总体上的正面评价。 可见,明清之际重要的中国思想家,从徐光启到王夫之,对西学都已有不同程度的接触,但他们所关 注的主要还是西学中科学与技术的层面,如历法、数学、实测之学,等等,对于哲学层面的普遍思想内涵、 价値观念,在总体上并没有给予实质上的肯定。相对于布尼茨、伏尔泰等对中国哲学普遍内涵的关注和实 残哲学等方面的推崇,中国哲学家显然没有在这方面给予西学以同样的关切。这里的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 包括由于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难以展示其系统的图景,从而妨碍了中国哲学家对西学 的理解;同时,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也容易使中国思想家对外来文化保持某种距离,等等。由此形成的结果 之ー,是中西文化之间在这一时期形成某种不平衡或不对称:西方主流思想家对中国文化的重視超过了中国 主流思想家对西方文化的重視。 (节选自杨国荣《超越非对称: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走向》,有删改)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 B.明清时的传教士不但带来西方文化,也第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走向西方世界。 C.徐光启对西方文化的兴趣在几何学、逻辑学等,不大关注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知识。 D.所引王夫之语证明其受到西方的思想影响主要在科学技术,而非哲学层面的思想和观念。 1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在论述中西哲学的互动关系时,以时间、空间为轴线,而将重点放在明清时期。 B.文章引用欧洲思想家的评价,指出中国哲学在实践哲学和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 C.文章运用对比论证,指出中国和欧洲的主流思想家对于对方的哲学理解并不均衡对称。 D.文章探究中西哲学互动的历史,其意不在比较两者的优劣,而在促进彼此的深层理解。 15.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教士充当传播文明的使者,促进了西方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交流,这其中就包含中西哲学。 B.莱布尼茨和伏尔泰都对中国哲学评价很高,但他们视角不同,所见中国哲学的优点也不同。 C.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西方哲学家对中国哲学有较为深刻而全面的理解。 D.西方科学技术与中国价值观关系不大,明清思想家对西学的这部分有更多关注和理。 【答案】 13.D 14.B 15.C 【解析】 1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说法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隔绝限制……思想成就”错误,该信息于原文无据,文章第一段只是 说中国早期哲学是相对独立的,并没有说与其他文化传统的隔绝限制到它的影响范围和思想成就。B 项,“第 一次使中国儒家思想走出国门”错误,文章第二段只是说“与此同时,他们也逐渐将中国古代的若干典籍, 首先是儒家的经典,翻译、介绍到西方世界”,并没有说“第一次”,且之前中国儒家思想已影响到周边国 家。C 项,“徐光启对……”错误,从第四段来看,所列并非徐光启一人的行为,而是包括他的同时代的思 想家。故选 D。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 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 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B 项,“理性精神方面优于西方哲学”错误,从文章第三段来看,只是莱布尼茨和伏尔泰认为的优点,并非与 西方哲学比较而言。故选 B。 1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 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要求选出 “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 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 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C 项,“有赖于对中国哲学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错误,原文只提到西方哲学在中国“缺乏专业哲学家的介绍 和阐释”,并无中国哲学在西方的“专业化的介绍和阐释”的表述。故选 C。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