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专题-2019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分项汇编语文(解析版)(论述类文本阅读、实用类文本阅读、文学类文本阅读、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等)5套打包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专题 04:文言文阅读 【2019 年高考】 一、【2019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孝文皇帝初立, 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 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 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 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 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 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 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 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 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 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 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贾谊初入仕途,展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推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 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 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改变秦朝法令,因 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 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意,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 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 D.贾谊劝止封候,文帝未予采纳。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候,贾谊认为祸患将自此兴起;数年之 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 (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 【答案】 10.C 11.A 12.C 13.(1)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 (2)贾谊又多次上疏皇帝,说有的诸侯封地太多,甚至多达几郡之地,和古代的制度不符,应该逐渐削弱 他们的势力。 【解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 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 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 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句中,“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这是介词短语后置句,“于郡中”是“闻”的状 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D 项。“吴廷尉”“吴廷尉”是专有名词(“廷尉”官职名,“吴廷尉”意思为“姓 吴的廷尉”),作“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 项。 “召置门下”是一个事件,应与后面断开。排除 B 项。分析可知,C 项断句正确。故选 C。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A 项的解说错误,“诸 子百家是对先秦时期各学术派别的总称”,故选A。 12.此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命题主要着眼于与主要人 物相关的事件、言行等。选项设计特点多是先概括人物某方面的品质、特点,再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进 行分析印证。此类题要求考生在全面理解文言的基础上,找到选项在文中的信息区域仔细比对。选项设错, 包括信息错位(具体事件在时间、地点、人物、原因、方式的错误)、翻译错误、无中生有等多种情况。C 项,“重新得到重用”原文没有提及,只是“征见”,“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 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顺序不当,应该是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 梁怀王的太傅”,故选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的翻译:(1)短,诋毁;擅权,揽权;纷乱, 使……变得混乱。“乃短贾生曰”是省略句,承前省,主语应是“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2)数, 屡次;言,说,指出;或,有的;削,削弱。“非古之制”是省略句,省略的主语应是“这种状况”。 【参考译文】 贾生的名叫谊,是洛阳人。十八岁的时候,便以能赋诗作文而在全郡有名气。吴廷尉当时是河南郡郡 守,听说贾谊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把他罗致到自己门下,对他很赏识。孝文皇帝即位不久,了解到河南 郡的吴郡守治理政事、安抚百姓在全国最有成绩,过去又因与李斯是同乡而常向李斯学习,就把他征召到 朝廷担任廷尉。吴廷尉便向皇帝推荐贾谊,说他很年轻,颇为通晓诸子百家的学说。于是,文帝便把贾谊 召到朝廷任命为博士。 当时贾谊才二十岁出头,在朝臣中是最年轻的。每当皇帝诏令臣下商议政事,各位老先生往往无言答 对,而贾谊却总是答得很完满,人人都感到贾谊所讲的,正是自己所要说的。于是,大家都认为自己的才 能赶不上贾谊。文帝也很喜欢他,一年之内,就把他从博士破格提拔为太中大夫。 贾谊认为,从汉兴到文帝经过二十多年,天下已经安定,朝野和睦,应当更定历法,改变所崇尚的颜 色,订正法令制度,统一官名,大兴礼乐,便详细草拟了各项仪礼和办法,建议崇尚黄色,遵用五行之说, 重新确定官名,全部变更秦朝的法度。文帝刚刚即位,谦恭谨慎,一时还顾不上这些事。但一些律令的更 定,以及在京城的诸侯回到封国,都是贾谊出的主意。因此,皇帝和大臣商议,打算把贾谊提拨到公卿大臣的位置。绛侯周勃、颖阴侯灌婴、东阳侯张相如、御史大夫冯敬等人都嫉妒贾谊,便在皇帝面前诋毁贾 谊说:“这个洛阳人,年轻没有经验,专想揽权,把许多事情都搞乱了。”因此,皇帝从此也疏远了贾谊, 不再采纳他的建议,并派他去作了长沙王吴差的太傅。 贾谊已经辞别朝廷前往任所,听说长沙地势低洼,气候潮湿,自认为寿命不会长久,又因为是被贬谪 而去的,心情抑郁(不愉快)。在渡湘江的时候,作了一首赋,来凭吊屈原。 又过了一年多,贾谊被征召到京城晋见皇帝。正赶上文帝坐在宣室接受神的赐福。文帝有感于鬼神之 事,便询问鬼神的本源。贾谊就详细说明了鬼神形成的情形。一直谈到夜半,文帝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向 贾谊面前移动。谈完之后,文帝说:“我好久不见贾生了,自以为超过了他,今天看来还是不如他。时间 不长,就任贾谊为梁怀王刘揖的太傅。梁怀王是文帝喜爱的小儿子,好读书,所以文帝让贾谊做他的师傅。 文帝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谏阻,认为这样做祸患就会由此产生。贾谊屡次上书,指 出诸侯势力过大,有的封地连接数郡,不符合古代的制度,应该逐渐削弱他们的势力。文帝不听。 几年以后,粱怀王骑马时,从马上跌下摔死了,没有后代。贾谊认为自己这个老师没有当好,很伤心, 哭泣了一年多,也就死去了。 二、【2019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 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 杀之无令出境 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 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 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换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 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 汤武不循古而王,夏般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 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 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 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 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印,因攻其军,尽破 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随去安邑, 徙都大梁,惠王日:“寡人恨不用公叔痤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 (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 令出境/ 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 令出境/ 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 令出境/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善于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 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 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 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 B.商鞅旁征博引,说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说孝公变 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命令。 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 全都遵守法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 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 惠王感慨说,遗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 (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干数。 【答案】 10.B 11.B 12.C 13.(1)圣人如果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如果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循旧制。 (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 【解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 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 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病情, 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句中“年 虽少”与“有奇才”是公叔座推荐商鞅的话,“有”的宾语是“奇才”,不能断开。排除A 项。“愿举国而 听之”意思是“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此句语意连贯,中间不需要断开。排除D 项。“听用鞅” 即“任用商鞅”中间不能断开。排除 C 项。分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B 项解说错误,“汤武” 指的是商汤与周武王的并称。故选 B。 1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 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无论 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说法错误,文中“太子犯法,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并未对其本人施以 刑罚。故选 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和特殊句式:(1)苟,如果;法,效法;固,陈规;循, 遵守。“可以(之)强国”“可以(之)利民”都是省略句。(2)期年,满一年;之,到。“令行于民” 是介词短语后置句。 【参考译文】 商君是卫国公室的庶出公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本姓姬。商鞅年少时喜好刑名之学,事奉魏 国相国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有才干,还没有来得及向魏王进荐。适遇公叔座病重,魏惠王亲自前往探望 病情,说:“您的病倘若有三长两短,国家将怎么办?”公叔座说:“我的中庶子公孙鞅,年纪虽轻,却 身怀奇才,希望大王把全部国政交付给他。大王如果不起用公孙鞅,就一定要杀掉他,别让他出国境。” 公叔座已死,公孙鞅听说秦孝公在国中下令寻求贤才,准备重建秦缪公的霸业,东方要收复被魏国侵占的 土地,于是就西行进入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来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好几天还不满足。景监 对卫鞅说:“你用什么说中我国君的心意?我的国君高兴得很啊。”卫鞅说:“我就用强国之术向国君陈 述,国君大为高兴。”秦孝公立即任用卫鞅,卫鞅准备变法,但秦孝公担心天下非议自己。卫鞅说:“行 动迟疑不决就不会成名,做事犹豫不定就不会成功。圣人如果可以强国,就不袭用成法;如果可以利民,就 不遵循旧礼。”秦孝公说:“好。”“治理社会不只一条道路,有利国家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 不循古道而缔造王业,夏桀、商纣不改礼制而亡国。违反古道的不可以否定,而因循旧礼的不值得赞美。” 秦孝公说:“好。”用卫鞅为左庶长,终于决定变法的命令。 法令在百姓中实行一年,秦国百姓到国都来说新法不适宜的人数以千计。在这时太子触犯法令。卫鞅说:“法令不能实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法 令。”准备依法惩处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加刑罚,便对太子傅公子虔行刑,并对太子师 公孙贾处以黥刑。第二天,秦国百姓都服从法令了。实行新法十年,秦国百姓皆大欢喜,路上不捡拾他人 遗物,山中没有蟊贼强盗,家家富裕,人人满足。于是秦孝公任用卫鞅为大良造。经过五年,秦人国富兵 强,秦孝公派遣卫鞅领兵攻伐魏国。卫鞅事先埋伏穿戴盔甲的武士而袭击俘虏了魏公子印,乘势攻击他的 军队,全部打垮魏军而返回秦国。魏惠王因军队屡次败于齐国、秦国,国内十分空虚,日益衰落,非常恐 慌,于是派遣使者割让河西之地奉送给秦国以求和解。而后魏惠王就离开安邑,迁都到大梁。魏惠王说:“我 悔恨当初不听公叔座的话啊。”卫鞅击败魏军归来,秦孝公封给他於、商之间的十五个邑,从此号称商君。 三、【2019年高考新课标Ⅲ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 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 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 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 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 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 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 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 人尽为敌国也。”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 “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 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 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 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 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 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10.下列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 君疑之/谢吴起 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 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 君疑之/谢吴起 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 君疑之/谢吴起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殓酷刑,是有名的暴君。 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 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期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 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 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善于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可分。 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 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 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任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 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心被害,于是逃往楚国。 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与 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答案】 10.B 11.C 12.C 13.(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 (2)等悼王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王的尸体上。 【解析】 10.此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此类题要求学生正确理解相关语句,在语意把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标志,如作主语、宾语的名词、代词,句首发语词,句末语气词,句间连词以及并列、排比结构等。并且能通过 选项的比对,排除错项,选定正确项。划线句子的大意是: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 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 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句中,“而有战胜之名”中的“名”(名声)与“之” (的)是不可分割的。排除 D 项。“而君用起则是弃卫”中“而……则是……”这是一个固定结构,在“则 是”前面要停顿,与“弃卫”不能断开。排除C 项。“疑之”的主语是“鲁君”不是“君”。排除A 项。分 析可知,B 项断句正确。故选 B。 11.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的理解识记能力。文化常识的积累有助于解读文言文,文化常识一般包括官职、宗 教礼仪、服饰、年龄称谓、有特殊意义的专有名词等,学习过程中注意准确积累。C 项解说错误,三晋指春 秋末韩、赵、魏三家分晋。故选 C。 12.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 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C 项,“公 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分析错误。文中并未提到吴起对公叔继任相位的不满。故选 C。 13.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 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明确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 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本题还需要注意以下关键词与特殊句式的翻译:(1)“所以”,……的原因。第 一处“乃”,就是。第二处“乃”,才。“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是判断句式。(2)“及”,等到。“作 乱”,发生骚乱。“走”,逃跑。“之”,到。 【参考译文】 吴起是卫国人,善于用兵,奉事鲁国国君。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君任命他做了将军,率领军队攻 打齐国,把齐军打得大败。 鲁国就有人诋毁吴起说:“鲁国虽然是个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 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国家,鲁君要是重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疏远了吴起。这 时,吴起听说魏国文侯贤明,想去奉事他。魏文侯就任用他为主将,攻打秦国,夺取了五座城池。吴起做 主将,跟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伙食,和士兵们同甘共苦。有个士兵生了恶性毒疮,吴起 替他吸吮浓液。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就放声大哭。说:“往年吴将军替他父亲吸吮毒疮,他父亲在战 场上勇往直前,就死在敌人手里。如今吴将军又给他儿子吸吮毒疮,我不知道他又会在什么时候死在什么 地方。”魏文侯因为吴起善于用兵打仗,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取得所有将士的欢心,就任命他担任西 河地区的长官,来抗拒秦国和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奉事他的儿子魏武侯。武侯泛舟黄河顺流而下,船到半途,回过头来对吴起说:“山川是如此的险要、壮美哟,这是魏国的瑰宝啊!”吴起回答说:“殷纣 的领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因为他不施仁德,武王把 他杀了。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给百姓施以恩德,不在于地理形势的险要。”武侯回答说:“讲的好。” 吴起做西河守,取得了很高的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做国相。吴起很不高兴,对田文说:“请 让我与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还年轻,国人疑虑不安,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 当处在这个时候,是把政事托付给您呢,还是应当托付给我?”吴起沉默了许久,然后说:“应该托付给 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职位比您高的原因啊。”吴起这才明白在这方面不如田文。田文死后,公 叔出任国相,娶了魏君的女儿,却畏忌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就到楚国去了。楚悼 王一向就听说吴起贤能,刚到楚国就任命他为国相。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打退 韩、赵、魏三国的进攻;向西又讨伐了秦国。诸侯各国对楚国的强大感到忧虑。以往被吴起停止供给的疏 远王族都想谋害吴起。等悼公一死,王室大臣发动骚乱,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王停尸的地方,附伏在悼 王的尸体上。攻打吴起的那帮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等把悼王安葬停当后,太子 即位。就让令尹把射杀吴起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于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 四、【2019 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 7—11 题。(共 19 分) 左氏《国语》,其文深闳杰异,固世之所耽嗜而不已也。而其说多诬淫,不概于圣。余惧世之学者溺其 文采而沦于是非,是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本诸理,作《非国语》。 幽王二年,西周三川皆震。伯阳父【1】曰:“周将亡矣!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今三川实震,是阳失其所而镇阴也。阳失而在阴,川源必塞。 源塞,国必亡。人乏财用,不亡何待?若国亡,不过十年。十年,数之纪也。夫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是 岁也,三川,岐山崩。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非曰:山川者,特天地之物也。阴与阳者,气而游乎其间者也。自动自休,自峙自流,是恶乎与我谋? 自斗自竭,自崩自缺,是恶乎为我设?彼固有所逼引,而认之者不塞则惑。夫釜鬲而爨者,必涌溢蒸都以 糜百物;畦而灌者,必冲荡濆激以败土石。是特老妇老圃者之为也,犹足动乎物,又况天地之无倪,阴阳 之无穷,以澒洞轇轕【2】乎其中,或会或离,或吸或吹,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且曰:“源塞,国必亡。 人乏财用,不亡何待?”则又吾所不识也。且所谓者天事手?抑人事乎?若曰天者,则吾既陈于前矣;人 也,则乏财用而取亡者,不有他术乎?而曰是川之为尤!又曰:“天之所弃,不过其纪。”愈甚手哉!吾无 取乎尔也。 (取材于柳宗元《非国语》)注释:【1】伯阳父:周朝大夫。【2】澒洞轇轕:弥漫无际广阔深远。 7.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①不概于圣 概:大略 ②不得由中庸以入尧、舜之道 由:沿着 ③特天地之物也 特:只是 ④是恶乎与我谋 恶乎:于何、怎么会 ⑤必涌溢蒸郁以糜百物 糜:使……熟烂 ⑥抑人事乎 抑:还是 ⑦吾既陈于前矣 既:既然 ⑧不有他术乎 术:途径、原因 A.①⑦ B.②⑧ C.③⑥ D.④⑤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其文深闳杰异 《国语》文章深刻宏阔杰出特异 B.其说多诬淫 其中所言多是诬陷和混乱的 C.彼固有所逼引 以上事物本来自有其相互作用的条件 D.又况天地之无倪 又何况天地广阔无边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柳宗元认为世人因喜好《国语》的文采而沉溺其中,模糊了是非,作此文拨乱反正。 B.伯阳父将三川震、源塞和国亡联系在一起,是以“天人感应”的哲学思想为基础的。 C.柳宗元以老妇烹调、老圃灌园类比,说明自然界自动自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 D.此文表达了柳宗元“天人相分”、反对迷信的观点,体现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4 分) ①认之者不塞则惑 ②吾无取乎尔也11.文章第三段对伯阳父的说法进行了批驳,请具体说明该段是如何逐层展开批驳的。(6 分) 【答案】 7.A 8.B 9.C 10.①认同伯阳父说法的人不是孤陋寡闻的就是糊涂的②我对于《国语》的上述说法无所采纳 11.文章第三段首先批驳川震亡国说,指出自然界自动自休,与人世间的祸患没有关系;接着批驳源塞造 成财用匮乏从而导致国亡说,指出财用匮乏自有其原因,不能归因于川震;最后批驳“天之所弃,不过其 纪”说,指出此论之荒谬更甚于前者。 【解析】 7.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和虚词。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 语境推断字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本题考查课内知识,要 求学生熟练掌握,夯实基本功。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8 个虚词,同样要结合具体的 语境推断,还要注意有些虚词有时也用作实词。最重要的是加强课内外阅读,培养在语境中推断的能力。 ①“概”,概括。⑦“既”,已经。故选A。 8.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的基础是要读懂原文,注意重要字词的翻译、理解。注意一词多义、 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同时要结合上下文的语境。B 项“诬”应为“欺骗”的意思而不是“诬陷”,故选B。 9.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上, 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概全 等。C 项“说明自然界自动自发的机理是可以被认识的”曲解原文。原文是说可以改变,而且后文也说“其 孰能知之?”(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 10.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 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①中“认”,辩认;“塞”,闭塞;“惑”,惑乱。②中“取”,赞同,同意;“尔”,此、这个。 11.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思路,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需要明确伯阳叔的观点,划分韩愈 批驳的那段话的层次,明确是针对伯阳叔哪些观点的。同时注意论据以及论证方法、论据与论点的关系。 文中“且曰”、“又曰”这样的提示性词语也有助于考生划分层次,定位信息。【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左丘明的《国语》,它里面的文章深刻宏阔接触特异。本来就是世人所沉溺爱好欲罢不能的。并且它的 观点很多都是欺骗人、惑乱人的,不能很好的概括完美。。我害怕当世求学的人沉溺于它的文采却模糊了是 非。这就不能够从中庸之道来进入尧、舜的学说、主张。依照这些理由,我写了《非国语》这本书。 (《国语》记载)周幽王二年,西周的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了大地震。大夫伯阳父说:“周朝 快要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二气,不能错乱了位置。如果错乱了,那是被人搅乱的。阳气隐伏在下面不能冒 出来,被阴气压迫得不能上升,于是就会发生地震。现今泾水、渭水、洛水一带发生地震,就是阳气失去 了它原来的位置而被阴气镇住了。阳气不在自己的位置,跑到了阴气的位置上,水源就必然会被堵塞。水 源堵塞了,国家一定要灭亡。如果国家灭亡,不会超过十年。因为十是数的终极。天既然要抛弃这个国家, 是不会让它超过这个终极的。”正是这一年,泾水、渭水、洛水枯竭,岐山也崩塌了,周幽王被杀,西周 灭亡了。周平王不得不把都城从长安迁到洛阳。 柳宗元非议说:高山和大河,不过是天地间的自然物体;阴气和阳气,不过是天地间的元气。它们自 己运行,自己休止,自己屹立,自己流动,这哪里是与人商量过的呢?它们自己冲击,自己枯竭,自己崩 塌,自己缺损,这哪里是人安排的呢?自然界的事物本来是互相排斥又互相吸引的,而像伯阳父那样认识 它的人,不是无知就是糊涂。用锅煮饭,汤水翻滚蒸气升腾必然会煮烂各种食物;引水灌田,水势奔腾波 浪激荡必然会破坏田里的土 石。这些老妇老农所做的事,尚且可以改变物体的形态,何况天地之大无边无 际,阴阳变化无穷无尽。阴阳二气,充满于茫茫无际的天地之间,有时聚集,有时分散,有时互相吸引, 有时互相排斥,好像车轮滚动,好像纺机运转,它们的变化我们怎么能够知道呢?伯阳父说:“水源堵塞 了,国家必然灭亡。”“人们缺乏财物,国家还不灭亡吗?”这又是我们不能理解的了。这里所说的究竟 是天造成的呢?还是人造成的呢?如果说是天造成的,那么我在前面已经讲过了。如果说是人造成的,那 么由于缺乏财物而导致亡国的,难道没有其他原因吗?何以硬要说是那几条河的过失,还说“天既要抛弃一个国家,不会超过十年”,这就越发荒谬了!我不同意他的这些看法。 五、【2019 年高考北京卷】根据要求,完成第 12 题。(共 5 分) 12.阅读下面《论语》的文字,回答问题。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1】也。贫与残,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2】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论语・里仁》) 注释:【1】处:处在、居处。【2】造次:仓促之间。 ①“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本句中的“其道”指什么?全段表达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②“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杨伯峻《论语译注》认为,“得之”应改为“去之”;也有学者认为,“不 以其道得之”的“不”字应删去。请根据以上两种不同解读,分别解释句意。 【答案】①“其道”指仁或仁道。全段表达了君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离开仁的思想。②根据第一种解 读,句意为:不是通过仁道脱离贫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根据第二种解读,句意为:因行仁道而陷入贫 贱,那么就不离开贫贱。 【解析】①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把握。对于词语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对于观点的把握要在理 解选段的基础上,结合对孔子及其思想的了解来把握。这一段,反映了孔子的理欲观。以往的孔子研究中 往往忽略了这一段内容,似乎孔子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事实上并非如此。任何人都不会甘 愿过贫穷困顿、流离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贵安逸。但这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 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这种观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这一章值得我们仔细推敲。 ②本题考查对句意的理解。对于古文的理解,学者们见仁见智。题干提出了两种解读,考生首先要明确这 两种理解各是从什么角度解释的,而且要明白解读的实质、核心应该是一样的。学生据此写出自己的理解 就可以了,注意每种理解要符合观点。 【参考译文】 孔子说:“富裕和显贵是人人都想要得到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就不会去享受的;贫穷与低贱 是人人都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摆脱它,就不会摆脱的。君子如果离开了仁德,又怎么能叫君子呢? 君子没有一顿饭的时间背离仁德的,就是在最紧迫的时刻也必须按照仁德办事,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 也一定会按仁德去办事的。” 六、【2019 年高考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13 题。 衡州新学记 [宋]张孝祥先王之时,以学为政,学者政之出,政者学之施,学无异习,政无异术。自朝廷达之郡国,自郡国达 之天下,元元本本,靡有二事。故士不于学,则为奇言异行;政不于学,则无道揆法守。君臣上下,视吾 之有学,犹农之有田,朝斯夕斯,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而有卒岁之忧。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 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故也。 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居处之安,饮食之丰,训约之严,先王之时未必有此;然学自为学政 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一视薄书期会①之事,则曰: “我方为政,学于何有?”嗟夫!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其学与政之分与! 国家之学至矣,十室之邑有师弟子,州县之吏以学名官,凡岂为是观美而已?盖欲还先王之旧,求政 于学。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则士大夫与学者之罪也。 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中迁之城南,士不为便,而还其故,则自前教授②施君鼎。石鼓之 学,据潇、湘之会,挟山岳之胜。其迁也,新室屋未具。提点刑狱王君彦洪、提举常平郑君丙、知州事张 君松,皆以乾道③乙酉至官下,于是方有兵事,三君任不同而责均,虽日不䞹暇,然知夫学所以为政,兵其 细也,则谓教授苏君总龟,使遂葺之。居无何而学成,兵事亦已,环三君之巡属,整整称治。 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而余独表而出之,盖乐夫三君识先王所以为学之意,于羽檄交 驰之际,不敢忘学,学成而兵有功,治有绩,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凡衡之士, 知三君之心,则居是学也,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不但为科第之得,而思致君泽民之业。 使政之与学复而为一,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 明年八月旦,历阳张某记。 (选自《于湖居士文集》) [注]①期会:按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②教授:学官名。③乾道:宋孝宗年号。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元元本 元:探索 B.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 望:察看 C.顾卒未有以当上意者 当:符合 D.兵其细也 细:小事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 不耕不耘,则无所得食 位卑则足羞 B.后世之学,盖盛于先王之时矣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 C.士不为便,而还其故 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 D.皆以乾道乙酉至官下 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3 分) A.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B.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C.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D.然学自为学/政自为政/群居玩岁自好者/不过能通经缉文/以取科第/既得之则昔之/所习者/旋以废忘 11.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3 分) ①学无异习,政无异术 ②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 ③我方为政,学于何有 ④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其来已久 ⑤夫兵之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 ⑥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日所以为政 A.①②⑥ B.①④⑥ C.②③⑤ D.③④⑤ 1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 分) A.作者认为先王之时,学习是施政的基础,学政一体,紧密结合,君臣上下都重视学习,就像农民重 视耕耘一样。 B.石鼓书院搬迁之初,新屋尚未建好,兵事又起,王彦洪、郑丙、张松三位官员克服困难,为重新修 建书院做出了重要贡献。 C.作者主张为学者不能把科第成功作为读书的唯一目标,而应研习经世致用之学,为官后施行有益于 国计民生之政。 D.文章以驳论为主,采用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批评了后世学者获取科第做官后废忘所学、政学分裂 的现象。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1)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2 分) (2)则余安得不为之言,以劝夫为政而不知学者耶?(3 分) (3)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而有获与!(3 分) 【答案】 8.B 9.A 10.B 11.A 12.D 13.(1)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化得以成功的原因。 (2)那么我哪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 (3)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 【解析】 8.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 求,如本题“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 题中,B 项,“后世言治者常不敢望先王之时”,从文中来看,这句话是说后世的为政者政学分裂,不敢与 先王之时进行比较,“望”同“方”,意为“比较”。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 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 项,两个“则”都解释为“就”。B 项,第一个“于”是介词,比;第二个“于”也是介词,引 出动作的对象。C 项,第一个“而”连词,表顺承;第二个“而”是连词,表转折。D 项,第一个“以”相 当于“于”,在;第二个“以”是目的连词,来。故选A。 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 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题中,“能通经缉文”的主语应该是“自好者”,所以“自好者”应放在后一句中, 即从“玩岁”后断开,排除 AD 两项;“昔”指“过去”,在句中应是修饰“所习者”,是“所习者”的定 语,二者不能断开,排除 C 项,故选 B。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意,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要先把握题干的要求, 如本题要求选出“全都属于作者赞赏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然后要到文中圈出这些句子,再看作者是否赞赏。题中,(1)“学无异习,政无异术和(2)“君臣上下,视吾之有学,犹农之有田”都源自第一段,是 对“先王之时”的回顾,在这一段的结尾,作者说“此人伦所以明,教化所以成。道德一而风俗同,惟是 故也”,由作者的这句话可知,(1)(2)都是作者赞赏的;(3)“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源自第二段,是 对“后世之学”的分析,从第二段最后作者的感叹来看,“嗟夫,后世……”,可见作者是不赞成这些做法, 且“我方为政,学于何有”是作者模仿后世言治者的话,其中暗含讽刺。(4)“衡之学曰石鼓书院云者, 其来已久”源自第四段,这是作者叙述石鼓书院的情况,只是叙述事实,不存在赞同与否。(5)“夫兵之 已而治之效,未必遽由是学也”,从“未必”可知,作者是不赞同的。(6) “不专章句之务,而亦习夫他 日所以为政”源自倒数第二段,是对在书院读书学子的肯定,从最后“不惟三君之望如此,抑国家将于是 而有所获与”可知,作者是赞同的。故选 A。 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 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选项中的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题中, D 项,“文章以驳论为主”错误,从文中来看,作者先肯定先王之时的学政一体,接着指出后世的政学分 裂,二者形成对比,紧跟着作者肯定三位官员重修书院的做法并对学子提出希望,可见应该是“立论”为 主。故选 D。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 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 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 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1)中,“此……也”,判断句;“所 以”,古今异义,……的原因;“明”,明了;“成”,成功。(2)中,“则”,那么;“安得”,怎么能; “为”,介词,替;“之”,代词,他们;“言”,说;“以”,目的连词,来;“劝”,劝导;“夫”,那些; “为政”,施政;“而”,却;“学者”,古今异义,学习的人。(3)中,“不惟”,不只;“望”,愿望;“如 此”,像这样;“抑”,或许;“于是”,古今异义,从这里;“获”,收获。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 【参考译文】 先王的时候,用学习作为为政之道,学习源于为政的需要,而为政又是学习的结果。学习没有怪异的 习惯,政令没有怪异的方法。从朝廷到郡国,从郡国到天下,追根究底,离不开这两件事。所以士人不求 学,就会有诡异的言行;政令不源于学习,就不会有准则法度。君臣之间从上到下,对待我们的办学,犹 如农人有田地,早上这样,晚上也这样,不耕耘,就没饭吃,年终时就有忧虑。这就是人伦得以明了、教 化得以成功的原因。道德划一且风俗等同,就是这个缘故呀。 后世之人学习,大概兴盛于先王之时。仪容举止之安详,饮食之丰富,教诲约束之严格,先王之时未 必达到这个地步;然而只是为了学而学,只是为了施政而施政,整天聚在一起,贪图安逸,所追求的不过 是能够通晓经文,以取得科举登第,得到功名后,昔日所学习的东西,很快废弃忘却。一旦看到书本或按 规定的期限施行政令之事,就说:“我刚从政,有什么好学的?”唉!后人提到治理天下的人常常不敢仰 望先王之时,大概是因为学习与为政分开了! 国家办学之道已经很完备了,十户的小地方有老师和弟子,州县的官吏用办学作为扬名之道,难道仅 仅全是为了观美吗?大概想恢复先王的旧道,通过学习来施政。只是最终没能符合上司的心意,这是士大 夫与求学之人的错呀。 衡州的学校叫石鼓书院什么的,其由来已久,中途曾经迁到城南,士人认为不方便,又搬回原来的地 方,这事来自前教授施君鼎。石鼓的学校,占据潇、湘之要道,挟带着山岳之名胜。它搬迁时,还没有新 教室。提点刑狱王彦洪、提举常平人郑君丙、知州张君松,都于乾道乙酉年上任,这时正有战乱,三人职 责不同但责任均担,虽每天忙得要死,然而都知道办学是为政之本,战乱只是小事,就授命教授苏总龟, 让他马上修葺学校。不久学校修成,战乱也结束,环视三人的地盘,整齐严谨,太平无事。 战乱结束且太平无事,未必立马是学习所致,而我上表称赞他们,大概是欣赏他们三人懂得先王重视 学习的原因,在军情紧急之际,仍然不敢忘记办学,学校修成并且治兵有功,治理地方有政绩,那么我哪 能不替他们讲出来,来劝导那些施政却不知道学习的人呢?衡州全部士人,知晓三人的心思,就住在这所 学校里,不只是专心学习,还学习以后的为政之道;不只为了科举登第,还想到报效君王,泽被苍生之业。 使为政与学习再次合而为一,不只三位官员的愿望是这样,或许国家也将从这里有所收获吧!明年八月旦, 历阳张某记。 七、【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8 题。 临川汤先生传 邹迪光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豫章之临川人。生而颖异不群。体玉立,眉目朗秀。见者啧啧曰: “汤氏宁馨儿。”五岁能属对。试之即应,又试之又应,立课数对无难色。十三岁,就督学公试,补邑弟子 员。每试必雄其曹偶。庚午举于乡,年犹弱冠耳。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 康庄也者。” 丁丑会试,江陵公①属其私人啖以巍甲而不应。曰:“吾不敢从处女子失身也。”公虽一老孝廉乎,而 名益鹊起,海内之人益以得望见汤先生为幸。至癸未举进士,而江陵物故矣。诸所为附薰炙者,骎且澌没 矣。公乃自叹曰:“假令予以依附起,不以依附败乎?”而时相蒲州、苏州两公,其子皆中进士,皆公同 门友也。意欲要之入幕,酬以馆选,而公率不应,亦如其所以拒江陵时者。 以乐留都山川,乞得南太常博士。至则闭门距跃,绝不怀半刺津上。掷书万卷,作蠹鱼其中。每至丙 夜,声琅琅不辍。家人笑之:“老博士何以书为?”曰:“吾读吾书,不问博士与不博士也。”寻以博士转 南祠部郎。部虽无所事事,而公奉职毖慎,谓两政府进私人而塞言者路,抗疏论之,谪粤之徐闻尉。居久 之,转遂昌令。又以矿税事多所蹠戾②,计偕之日,便向吏部堂告归。虽主爵留之,典选留之,御史大夫留 之,而公浩然长往,神武之冠竟不可挽矣。 居家,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干旄往往充斥巷左,而多不延接。即有时事,非公愤不及齿颊。人 劝之请托,曰:“吾不能以面皮口舌博钱刀,为所不知后人计。”指床上书示之:“有此不贫矣。”公于书 无所不读,而尤攻《文选》一书,到掩卷而诵,不讹只字。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而尤精西京六朝青莲少 陵氏。公又以其绪余为传奇,若《紫箫》、《还魂》诸剧,实驾元人而上。每谱一曲,令小史当歌,而自为 之和,声振寥廓。识者谓神仙中人云。 公与予约游具区灵岩虎丘诸山川,而不能办三月粮,逡巡中辍。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 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选自《汤显祖诗文集》附录,有删节) [注]①江陵公:指时相张居正,其为江陵人。②蹠戾:乖舛,谬误。 5.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每试必雄其曹偶 雄:称雄 B.酬以馆选 酬:应酬 C.以乐留都山川 乐:喜爱 D.为所不知后人计 计:考虑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汤显祖持身端洁,拒绝了时相张居正的利诱,海内士人都以结识他为荣幸。B.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塞言路,汤显祖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 C.汤显祖辞官回家后,当地官员争相与他交往,而汤显祖不为私事开口求人。 D.汤显祖与邹迪光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但没准备好粮食,因而作罢。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见者益复啧啧曰:“此儿汗血,可致千里,非仅仅蹀躞康庄也者。” (2)然不自言贫,人亦不尽知公贫。公非自信其心者耶?予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8.请简要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4 分) 【答案】 5.B 6.D 7.(l)见到他的人越发啧啧称赞道:“这个年轻人(好比)是汗血宝马,能日行千里,不是那种只能在大 路上小步行走的马。” (2)但他自己不说穷,别人也不都知道他穷。汤公不正是信从自己内心的人吗?我即使为他执鞭驾车,也 是乐意和向往的。 8.读书不为功名,乐此不疲;于书无所不读,尤精《文选》;诗文无所不能,直追汉唐;戏曲创演结合, 超迈元人。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以 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B 项,“酬”意为“酬谢”。这句话意思是,用选任馆职来答 谢他。故选 B。 6.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的大意,然后根 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式一般有故意拔 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后将原文内容和 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 项,“相约三月份到江南一带游玩”理解错误,原文中“而不能办三月 粮”意思是不能准备三个月的粮食。故选 D。 7.此题考查学生的文言翻译能力。首先浏览句子,看有无特殊句式,有无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以及通假之 类的词语,然后将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翻译。翻译时一定注意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1)要 点:啧啧,赞叹;汗血,珍贵少有的人才;蹀躞,小步走路;康庄,通达的大路。(2)要点:不自言,宾 语前置,不言自;执鞭,举鞭为人驾车,表示景仰追随;忻慕,高兴而仰慕。8.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 选出文中的主要事件,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本题题干为“概括汤显祖读书为文的特点”,要从读书 和写作两方面进行概括。关于读书,根据第三段“掷书万卷,做蠹鱼其中。每至丙夜,声琅琅不辍”可知 他读书沉迷专注;第四段“公于书无所不读”“尤攻文选”,可知他读书广博而又有专攻。写作方面,根据 第四段“于诗若文无所不比拟”可知他写文善于模仿;“实驾元人之上”可知他写作水平高超。据此组织 答案即可。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先生名显祖,字义仍,别号若士。从小聪慧过人,卓尔不群。体格挺拔,眉清目秀。见到他的人称赞 说:“汤家有这样的孩子。”五岁能写文对诗。考验他时就会作答,再考验他还会作答。考验多次没有为 难的神情。13 岁时参加督学公试,补为弟子员。每次考试一定会在同类中称雄。庚午年在乡间被举荐,年 龄也就二十岁。见的人又再次啧啧称赞:“这是汗血宝马一样的人,可以达到日行千里的才能,不是只在 宽阔平坦的大路上小步走的人。” 丁丑年参加会试,张居正派他的党羽用中举来引诱他,但是先生不答应。说:“我不敢像女子一样失 去贞洁。”先生虽然是一个老孝廉,但是更加的名声鹊起,天下的人更把拜望他当做幸运。等到癸未年间 考中进士,张居正已经去世了,那些依附的人都离开了。先生于是叹息:“假设我因为依附被任用,不也 会因为依附而失败吗?”当时辅佐蒲州、苏州两个人,他们的孩子都考中进士,是同师受业之友。于是他 们想要邀请他入幕,用选任馆职来答谢他,但是先生全都不答应,也像当时拒绝张居正时的原因一样。 因为喜欢留在山川,请求做南太常博士。到任后就关上门足不出户,没有一点做官的想法。打开书, 像书虫一样沉浸其中,每天到了深夜读书声也不停。家人笑话他说:“老博士看书干什么?”他说:“我 读我的书,不管是不是博士。”不久,凭借博士调任南祠部郎。部里虽然没有什么事情,但是先生对待职 责非常谨慎。因为上书批评当权者徇私情阻塞言路,被贬官至广东做了徐闻尉。待了很久,又调转为遂昌 令。又因为矿产的税务有很多错误,与计吏一同上京之时,便向吏部尚书请求辞官回家。虽然主爵、典选、 御史大夫都挽留他,但先生却义无反顾,辞官隐居而去不可挽回。在家中,中丞惠文,郡国守令以下的仪仗往往停满了巷子,但是他不邀请迎接。就算是有当时的大事, 不是引起公愤的事情不会谈论。别人劝他请托说情拉关系。他说:“我不能拿着我的脸面和口舌去博取金 钱,做不知道后人怎么评论的事情。”指着床上的书说:“有这些就不贫困。”先生没有不读的书,尤其 擅长研究《文选》,合上书背诵,不错一个字。对于诗文没有不模仿写作的,尤其精通西京六朝青莲少陵这 些人的文风。先生又把剩余的部分写成传奇,像《紫箫》、《还魂》这些剧本,水平确实是超出所有人。每 写完一个曲子,让小史歌唱,自己为他应和,歌声响震天际。认识他的人都称他为神仙。 先生和我约定游览灵岩虎丘的山川,却不能筹办三个月的粮食,犹豫着放弃了。但是先生不说自己贫 困,别人也不知道他贫困。先生难道不是坚信自己的本心吗?我即使是给他拿着马鞭赶车,也是高兴钦慕 的。 八、【2019 年高考江苏卷】阅读材料,完成 22~24 题。(10 分) 题自书杜拾遗诗后 徐渭 余读书卧龙山之巅,每于风雨晦暝时,辄呼杜甫。嗟乎,唐以诗赋取士,如李杜者不得举进士;元以 曲取士,而迄今啧啧于人口如王实甫者,终不得进士之举。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 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为录其诗三首,见吾两人 之遇,异世同轨。谁谓古今人不相及哉! 22.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中的划线部分断句。(限 5 处)(5 分) 23.王实甫的杂剧代表作为《 ▲ 》,期中男女主人公是 ▲ 、 ▲ 。(3 分) 24.根据材料,概括文中古今人“相及”的内涵。(2 分) 【答案】 22.然青莲以清平调三绝宠遇明皇/实甫见知于花拖而荣耀当世/彼拾遗者一见而辄阻/仅博得早朝诗几首而 已/余俱悲歌慷慨/苦不胜述。 23.西厢记 张珙 崔莺莺 24.自己的命运与杜甫类似;自己的才华与杜甫相当。 【解析】 22.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断句方法:通读文段,弄懂大意。断句总则:牢记一个前提----领 会大意。要通读文段,领会基本意思,在此基础上,将能断开的先断开,一步一步缩小范围,然集中精力 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抓住“曰”“云”“言”等表示对话的词语进行断句;根据虚词进行断句; 根据固定句式断句;根据句子的结构成分断句。“明皇”“实甫”是两个人名,“明皇”是前一句的宾语,“实甫”应该和前文断开,做后一句的主语;“彼拾遗者”为“一见而辄阻”的主语,应和前文断开;“仅…… 而已”为一句,句末语气词,其后当断; “悲歌慷慨”“苦不胜述”是两个各独立成意的词语,中间断开。 23.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 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平时应注意搜集、归纳、整理。王实甫是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杂剧《西厢记》的作者,《西厢记》描写书生张生在寺庙中遇见崔相国之女崔莺莺,两 人产生爱情,通过婢女红娘的帮助,历经坎坷,终于冲破封建礼教束缚而结合的故事。因此男女主人公为 崔莺莺和张生。 24.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这类题型,学生首先要通读全文,粗知大意, 理清基本思路;其次细读题干,明确问题,回归原文概括作答。本题难点在于考生还要对作家作品有相关 知识有一定的积累。本题所谓的“相极”也就是作者认为自己和杜甫“异世同轨”,文中“李杜者不得举进 士”“拾遗者一见而辄阻”“悲歌慷慨苦不胜述”,徐渭才名早扬但命途多舛晚年潦倒,结合徐渭和杜甫两 人身世可得出答案。 九、【2019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4—18 题。(20 分) 《宗子相①集》序 (明)王世负 呜呼!此广陵宗臣子相之诗若文。武昌吴国伦传之,而吴郡王世贞为之序,曰:昔在建安,二曹龙奋, 公转角立。爱至潘陆衍藻,太冲修质,沈宋丽尔,必简岳岳,李杜并驱,龙标脱衔。古之豪杰于辞者,往 往志有所相合而不相下,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 日,余与李攀龙于鳞燕中游也,子相抉吴生暨天目徐生来。子相才高而气雄,自喜甚,尝从吴一再论 诗,不胜,覆酒盂,啮之裂,归而淫思竟日夕,至喀喀呕血也。当其所极意,神与才傅,天窍自发,叩之 冷然中五声,而诵之爽然风露袭于腋而投于咽,然当其所极意而尤不已,则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 道者,亦间离得之。夫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斥矩镀②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曰宁 瑕无碱。余则无以难子相也。诸善子相者,谓子相超津筏而上之;少年间是非子相者,谓子相欲途津而弃 其筏。然雅非子相指也。充吾结撰之思,际吾才之界,以与物境会。境合则吾收其全瑜,不合则吾姑取其 瑜而任瑕。字不得累句,句不得累篇,吾时时上弱,以次驰天下之中下者,有一不胜,而无再不胜,如是 耳。今其篇章其在,即使公、太冲、必简、龙标小自贬损,而附于诸贤之骥,子相甘之哉。 子相于文笔尤奇,第其力足以破冗腐,成一家言,夺今之耳观者,而大趣乃在北地李先生。以子相之 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县是不朽矣。 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善文士无毛发之用。子相独不然。为考功郎④有声,以不能附会,非久出 参⑤藩落。属有岛寇事⑥,在席吏民,调兵食,规摹为一方冠。既又佐其案为儒生师帅。比死,家祀而人哭 之,则子相居恒不铎,谓:“麒麟风皇,宁能并鸡犬用乎?不得之,不能为圣世。吾厌吾鸡犬,行去矣!” 于鳞大赏之,为诗曰:“一为麟风言,三叹加飨食。”其曾偶持论若此。(选自《弃州山人四部稿》,有期节) 【注】①宗子相:宗臣(1525-1560),字子相,与李攀龙(字于鳞)、王世贞、吴国伦等六人合称明代“后 七子”。②矩钱:犹规则、法度。③碱:似玉的石头。④考功郎:吏部官员。⑤参:这里指担任布政参议。⑥ 岛寇事:指倭寇侵扰福建沿海。 1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叩之泠然中五声 中:符合。 B.余则无以难子相也 难:诘问。 C.字不得累句 累:积累。 D.以不能附会 附会:依附(权贵)。 1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气有所不相入而相为用。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B.夫以于鳞之材 夫人之相与 C.以与物境会 不赂者以路者丧 D.规摹为一方冠 君为我呼入 1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章起笔就勾画了从建安到盛唐群雄争胜的诗坛景象,为下文高度评判宗臣的才华和成就提供了一 个气势恢宏的文学史背景。 B.宗臣凭着才气能做到“理不必天地有,而语不必千古道”,而李攀龙和王世贞都不能达到这样的境 界,所以宗臣对他们两人很不屑。 C.宗臣也有治世才能,任职地方能保境安民,又能“为儒生师帅”。他曾担任的考功郎属于京官,“出 参闺藩”是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 D.文章将议论与描写结合,使阐发主张和塑造人物相得益彰。对宗臣与人论诗时动作的描写,虽只寥 寥数笔,其形象就跃然纸上。 1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夫然具 是不朽矣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则岂尽人力哉?盖亦有造物微旨矣。(4 分) (2)世之立功名、尚通显者,日讥薄文士无毛发之用。(4 分) 【答案】 14.C 15.A 16.B17.以子相之诗//足无憾于法/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其文足尽于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而又不假年以没/悲 夫/然具是不朽矣 18.(1)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2)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 【解析】 1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解答此题,除了将实词放入上下文推断它的语境义,联系 以前所学知识也是判断正误的非常有效的方法。C 项,“累”意为“重复”,这句话意思是:字不得在句中 重复。故选 C。 1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 C。很多虚词的用法和意义都会随其在句 中位置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可以通过词性差异、位置不同来判断虚词意思。同时还要结合具体语境,在准 确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判断相应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切不可机械、盲目。A 项,“而”都表转折;B 项,助词, 的/助词,主谓之间无意义;C 项,目的连词,来/介词,因为;D 项,动词,成为/介词,给,替。故选 A。 16.本题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此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鉴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此题要 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从人物、时间、地点、事件的混淆和关键词语的误译等角 度进行比较分析,作出判定。B 项,“宗臣对他们两个很不屑”张冠李戴,原文说“以于鳞之材,然不敢尽 斥矩矱而创其好,即何论世贞哉?子相独时时不屑也”,意思是,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尽弃法度而独创自 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宗臣不屑的是“矩矱”。故选B。 17.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时抓住句子中的重要名词和虚词,根据其在句子中充当的成分和在句 子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判断出断句的正确划分;同时注意句子中对仗的地方,根据句式特点断句是最简 洁的方法。 “乃往往屈法而伸其才”“乃往往屈才而就法”句式整齐,之前和之后断开;“悲夫”表示感 叹,之前和之后断开;这句话意思是: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 其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 悲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18.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是文言文的必考内容,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 都要落到实处,不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失分。平时训练随时注 意自己确定句子的得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1)要点:岂,难道;造物者,上天;微,精深, 精妙;旨,意义,目的。(2)要点:尚,崇尚;薄,轻视;毛发之用,微小的用处。 【参考译文】 啊!这是广陵人宗子相的诗歌文集。武昌人吴国伦为它作传,而吴郡人王世贞为它作序,内容是:当初在建安年间时,二曹(曹操、曹植)奋发有为,两人同样出色,对峙并列。到了后来,潘岳和陆机推衍 辞藻,太冲(左思)重视辞赋质地之美,沈佺期、宋之问讲究辞藻华丽,必简(杜审言)的诗风锋芒毕露, 李白和杜甫并驾驱齐驱,龙标(王昌龄)用辞不拘一格。古代的杰出之人对于文辞,往往志趣相投却各不 相让,气韵有所不合却互相利用,那么难道都是人的力量(造成的)吗?大概也有上天精妙的意图吧。 那天,我与李攀龙在鳞燕一带游玩,宗子相带着吴国伦和天目人徐生一起过来。宗子相才高且气魄雄 健,非常自负,曾经和吴国伦多次辩论诗歌,辩不过,拿反酒杯,竟然把酒杯都咬破了,回去沉思了整天, 到了吐血的地步。当他恣意行事时,神思与天赋合体,天然的颖悟自然生发,敲击时发出高冷之音,符合 五声音律,诵读时开朗舒畅的样子好象风露吹拂于腋下又落到嘴里,然而当他恣意行事还更加没完没了时, 就不在乎道理是否通行于天地,言辞是否能传诵千古,反而在间隔疏离之时得到。凭借于鳞之才华仍不敢 尽弃法度而独创自己所好,更何况王世贞呢?宗子相却经常不屑于这样做,说宁愿有瑕疵也不愿完美如玉。 我实在没有办法诘责宗子相了。那些称赞宗子相的人,说宗子相已经越过木筏而逆流而上;那些批评宗子 相的少年,认为宗子相想走陆路因此放弃他的木筏。然而这实在不是宗子相的本意。我绞尽脑汁,竭尽所 能,来 迎合物境。如果与物境相合那么我就取它全部的优点,不合那么我姑且取它的优点并承受它的缺点。 字不得在句中重复,句不得在文中重复,我时时拿着良马,依照次序跟天下的中下之人相争,如果一次不 胜,那么剩余二次必胜,如此罢了。现在他的文章都在,即使他稍稍不如公干、太冲、必简、龙标等人, 却能跟随在众贤人之后,宗子相也很乐意。 宗子相的文笔非常奇特,他的笔力足以破除冗长沉腐之言,自成一家言论,胜过如今那些只凭耳闻之 人,而最有意思是在北地的李先生。他认为宗子相的诗歌,完全没有违背常理,却常常改变常理而尽展其 才华,他的诗文完全展现了他的才华,竟然经常压抑自己的才华而屈就常理,但寿命不长就去世了,可悲 啊,然而他们都永垂不朽了。 世间那些成就功业名声、崇尚通达显赫的人,常常讥笑鄙视文人没有丝毫的用处。子相却不这样。他 担任考功郎时有声望,因为不能依附权贵,不久离开京城到福建任职。那里有倭寇闹事,跟吏民同睡,管 理兵器粮食,制度是地方上最好的。后来又使他的法度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等到他临死之时,家里祭祀, 有人为他哭泣,宗子相在家里一直不高兴,说:“麒麟凤凰,难道能和鸡犬共处吗?不能实现,没有圣世。 我讨厌我的鸡犬,将要离去了!”于鳞大加称赏,写诗道:“一为麟凤言,三叹加飨食。”他竟然偶然持 论调到了这个地步。 【点睛】 断句是考查文言文的传统方式,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功。明辨句读,要综合运用古汉语字词句及古代 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常识,因而断句能力高低,成了阅读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对文言文断句,最基本的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所以,断句前首先要把文章通读几遍,以便对全文内容有整体的感知, 把能断开的先断开,然后逐步缩小范围,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凭借和语境(上下文)的关系,作出相 应调整。切忌一边看一边点,这很可能产生误读、曲解。 十、【2019 年高考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各题。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论语·宪问》)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率陶为己忧。 (《孟子·滕文公上》) (注)相传尧传天下给舜,舜传天下给禹。 19.“夫子自道”在句中的意思是。子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的说法。 20.尧、舜是孔子、孟子推崇的“仁者”,按孔子说法,应该“不忧”;按孟子说法,却又会“忧”。根据材 料,简述孔子、孟子这么说的原因。 【答案】 19.先生在说自己 自谦 20.①孔子认为有仁德者修为高超,乐天知命,所以面对人生各种不如意境遇时,都能“不忧”。 ②孟子立足尧、舜帝王身份,认为他们因为没有得到理想的继承者而为天下百姓“忧”。 【解析】 19.本题考查理解经典文本含义、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解答此题,应对文本进行逐字翻译,然后理解把 握文中人物的情感态度。“夫子自道”中,“道”意为“说”,“自”做“道”宾语,属于宾语前置句,这 句话翻译为“夫子在说自己”。孔子说自己做不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而子贡却认为“仁、 知、勇、”正是孔子具有的品格,一句“夫子自道”表达出了孔子在自己学生心目中谦虚的形象,所以子 贡认为孔子的“我无能”是自谦的说法。 20.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重点考察对人物观点的概括。解答此题,要读懂选文, 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结合孔子、孟子的思想,抓住人物的语言来概括即可。孔子之言的意思是:君 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未能做到,仁德的人不忧愁,睿智的人不迷惑,勇毅的人不畏惧。所说的“君子道” 指的是君子所具有的品格,作为君子,孔子认为其必需的品格便是“不忧、不惑、不惧”三个方面,这是 君子的终极追求,因而孔子说君子应该 做到“不忧”。而孟子那句话的意思是:尧把得不到舜作为自己的 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作为自己的忧虑。他认为能为天下找到贤能之人来治理国家的国君,才叫仁君, 所以尧舜是为天下而“忧”。据此组织答案即可。【2019 年最新联考模拟】 一、【重庆市重庆一中 2019 届高三下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司马穰苴者,田完之苗裔也。齐景公时,晋伐阿、甄,而燕侵河上,齐师败绩。景公患之。晏婴乃荐 田穰苴曰:“穰苴虽田氏庶孽,然其人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愿君试之。”景公召穰苴,与语兵事,大说 之,以为将军,将兵扞燕晋之师。穰苴曰:“臣素卑贱,君擢之闾伍之中,加之大夫之上,士卒未附,百 姓不信,人微权轻。愿得君之宠臣,国之所尊,以监军,乃可。”于是景公许之,使庄贾往。 穰苴既辞,与庄贾约曰:“旦日日中会于军门。”穰苴先驰至军,立表下漏,待贾。贾素骄贵,以为 将己之军而己为监,不甚急;亲戚左右送之,留饮。日中而贾不至。穰苴则扑表决漏,入,行军勒兵,申 明约束。约束既定,夕时,庄贾乃至。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穰苴曰:“将受命之日则忘其家,监军约束则忘其亲,援枹鼓之急则忘其身。今敌国深侵,邦内骚动,士 卒暴露于境,君寝不安席,食不甘味,百姓之命皆悬于君,何谓相送乎!”召军正问曰:“军法期而后至 者云何?”对曰:“当斩。”庄贾惧,使人驰报景公,请救。既往,未及反,于是遂斩庄贾以徇三军。三 军之士皆振慄。久之,景公遣使者持节赦贾,驰入军中。穰苴曰:“将在军,君令有所不受。”问军政曰: “驰三军法何?”正曰:“当斩。”使者大惧。穰苴曰:“君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 之左骖,以徇三军。遣使者还报,然后行。士卒次舍井灶饮食问疾医药,身自拊循之。悉取将军之资粮享 士卒,身与士卒平分粮食,最比其羸弱者。三日而后勒兵。病者皆求行,争奋出为之赴战。晋师闻之,为 罢去。燕师闻之,度水而解。于是追击之,遂取所亡封内故境而引兵归。 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既见穰苴,尊为大司马。 田氏日益尊于齐。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景公退穰苴,苴发疾而死。 (《史记·司马穰苴列传第四》)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来/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B.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管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C.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劳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D.未至/国释兵旅/解约束誓盟/而后入邑/景公与诸大夫郊迎/荧师成礼/然后反归寝/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庶孽”,即庶子,指非正妻或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封建宗法时代,”庶子比正妻所生的嫡子地 位低。 B.“表”、“漏”是古代测时器具,“表”以日影方向长短测定时刻,用于白天。“漏”以水滴疆的刻度来测定时刻,用于夜晚。 C.“节”是符节,是缀有耗牛尾的竹竿,古代使者出使时用作凭证,如《汉书·苏武传》中“杖汉节 牧羊”。 D.“骖”,是古代拉车的一种马的称呼。驾车时,若是三匹或四匹,就有骖、服之分。中间叫服,两 旁的叫“骖”。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穰苴出身低微,却深受齐景公赏识。在齐国连遭败绩时,经晏婴推荐前去抗敌,主动请求君王派大 臣来做监军。 B.穰苴治军严厉。庄贾在约定的时刻未到达军营,被斩首于三军之前,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 被处斩。 C.穰苴体恤士卒,得到士卒的拥护。穰苴深入士卒军舍,对体弱者关怀有加,穰苴率兵抗敌,士卒都 争先出战。 D.穰苴劳苦功高,但晚景不佳。战胜回国后,齐景公先是对他礼遇,但听信谗言后解除了他的官职, 他最后病发而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穰苴曰:“何后期为?”贾谢曰:“不佞大夫亲戚送之,故留。” (2)已而大夫鲍氏、高、国之属害之,谐于景公。 【答案】 1.C 2.A 3.B 4.(1)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 搁了。” (2)不久大夫鲍氏、高氏、国氏一伙陷害他,向景公进谗言。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 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 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从语境看,“未至国”为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A 和 D 项;“誓 盟而后入邑”中“誓盟而后”是“入邑”的时间状语,中间不可拆开,排除 B 项。故选 C。2.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 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 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 作答。本题中,A 项,“庶孽,指宗族旁支所生的孩子”错误,庶孽,应是指妃妾所生之子,故选 A。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 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 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 项,错在“君王的使者驾车闯入军中,也被处斩”,原文应该是“穰苴曰:‘君 之使不可杀之。’乃斩其仆,车之左驸,马之左骖,以徇三军。”故选 B。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 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 逐字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马穰苴,是田完的后代子孙。齐景公时,晋国出兵攻打齐国的东阿和甄城,燕国进犯齐国黄河南岸的 领土。齐国的军队都被打得大败。齐景公为此非常忧虑。于是晏婴就向齐景公推荐田穰苴,说:“穰苴虽 说是田家的妾生之子,可是他的文才能使大家归服、顺从,武略能震慑敌人。希望君王能试用他。”于是 齐景公召见了穰苴,跟他共同讨论军国大事,齐景公非常高兴,立即任命他做了将军,率兵去抵抗燕、晋 两国的军队。穰苴说:“我的地位一向是卑微的,君王把我从平民中提拔起来,置于大夫之上,士兵们不 会服从,百姓也不会信任,人的资望轻微,权威就树立不起来,希望您能派一位您宠信的国家尊重的大臣, 来做监军,才行。”于是齐景公就答应了他的要求,派庄贾去做监军。 穰苴向景公辞行后,便和庄贾约定说:“明天正午在营门会齐。”第二天,穰苴率先赶到军门,立起 了计时的木表和漏壶,等待庄贾。但庄贾一向骄盈显贵,认为率领的是自己的军队,自己又做监军,就不 特别着急;亲戚朋友为他饯行,挽留他喝酒。已经等到了正午,庄贾还没到来。穰苴就打倒木表,摔破漏 壶,进入军营,巡视营地,整饬军队,宣布了各种规章号令。等他布署完毕,已经是日暮时分,庄贾这才 到来。穰苴说:“为什么约定了时刻还迟到?”庄贾表示歉意地解释说:“朋友亲戚们给我送行,所以耽 搁了。”穰苴说:“身为将领,从接受命令的那一刻起,就应当忘掉自己的家庭,来到军队宣布规定号令 后,就应忘掉私人的交情,擂鼓进军,战况紧急的时刻,就应当忘掉自己的生命。如今敌人侵略已经深入 国境,国内骚乱不安,战士们已在前线战场暴露,无所隐蔽,国君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全国百姓的生命 都维系在你的身上,还谈得上什么送行呢!”于是把军法官叫来,问道:“军法上,对约定时刻迟到的人 是怎么说的?”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很害怕,派人飞马报告齐景公,请他搭救。报信的人去后不久,还没来得及返回,就把庄贾斩首,向三军巡行示众,全军将士都震惊害怕。过了好长时间,齐景公派 的使者才拿着节符来赦免庄贾。车马飞奔直入军营。穰苴说:“将领在军队里,国君的命令有的可以不接 受。”又问军法官说:“驾着车马在军营里奔驰,军法上是怎么规定的?”军法官说:“应当斩首。”使 者异常恐惧。穰苴说:“国君的使者不能斩首。”就斩了使者的仆从,砍断了左边的夹车木,杀死了左边 驾车的马,向三军巡行示众。又让使者回去向齐景公报告,然后就出发了。土兵们安营扎寨,掘井立灶, 饮水吃饭,探问疾病,安排医药,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并抚尉他们。还把自己作为将军专用的物资粮食全部 拿出来款待士兵。自己和士兵一样平分粮食,并且十分关心那些羸弱的士兵。三天后重新整训军队,准备 出战。病弱的士兵也都要求一同奔赴战场,争先奋勇地为他战斗。晋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就把军队撤 回去了。燕国军队知道了这种情况,因渡黄河向北撤退而分散松懈,于是齐国的军队趁势追击他们,收复 了所有沦陷的领土,然后率兵凯旋。 进入国都之前放下武器,解除规定,盟誓之后才敢进城。景公与众大夫迎之于郊,依礼慰劳军队完毕, 然后才返回休息。见到穰苴之后,把他晋升为大司马。田氏从此在齐国日益显赫。 不久大夫鲍氏、高氏、国氏一伙陷害他,向景公进谗言。景公罢退穰苴,穰苴发病而死。田乞、田豹 一伙从此怨恨高氏、国氏等。后来田常杀齐简公,全部灭掉高子、国子之族。到田常的曾孙和,便自立为 齐威王,用兵作战,显示武力,极力仿效穰苴的兵法,当时诸侯都来朝见齐国。 二、【北京市东城区 2019 届高三一模】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孔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氏称:“上 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太史公曰:信哉是言也!法令 者治之具,而非制治清浊之源也。昔天下之网尝密矣,然奸伪萌起,其极也,上下相遁,至于不振。当是 之时,吏治若救火扬沸,非武健严酷,恶能胜其任而愉快乎!言道德者,溺其职矣。故子曰:“听讼(1), 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此非虚言也。汉兴,破觚(2)而为圜,斫雕而为朴,网漏于吞舟之鱼,而吏治 不至于奸,黎民艾安。由是观之,在彼不在此。 (取材于《史记》) 注释:(1)听讼:指审理案件。(2)觚:方,文中指严酷的法令。 (二)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曰:“朕谓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官人奉法,盗贼 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 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贞观四年,房玄龄奏言:“今阅武库甲仗,胜隋日远矣。”太宗曰:“饬兵备寇虽是要事,然朕唯欲卿等存心理道,务尽忠贞,使百姓安乐,便是朕之甲仗。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以至灭亡,正由仁义不修, 而群下怨叛也。宜识此心。” 贞观十三年,太宗谓侍臣曰:“林深则鸟栖,水广则鱼游,仁义积则物自归之。人皆知畏避灾害,不 知行仁义则灾害不生。夫仁义之道,当思之在心,常令相继,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王珪顿首曰:“陛 下能知此言,天下幸甚!” (取材于《贞观政要》) 5.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导之以政 导:引导 B.上下相遁 遁:欺瞒 C.溺其职矣 溺:沉迷 D.饬兵备寇虽是要事 饬:整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民免而无耻 斫雕而为朴 B.法令者治之具 言道德者 C.破觚而为圜 隋炀帝岂为甲仗不足 D.公等宜共行斯事也 而群下怨叛也 7.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最有道德的人不(标榜自己)有道德,因此(才真正)具有道德 B.法令滋章,盗贼多有 法令越严酷,盗贼越多 C.仁义积则物自归之 仁义积累(得深厚)百姓自然会归顺君王 D.若斯须懈怠,去之已远 如有片刻懈怠,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 8.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信哉是言也! ②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治乱耳。 9.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内容,分别概述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并说明三人主张的相同之处。【答案】 5.C 6.D 7.D 8.①这话对啊!②因此(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习俗,只是施政的效果有好坏罢了。 9.①孔子认为,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②老子 认为,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③唐太宗认为治国之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 百姓。④三人皆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法。 【解析】 5.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平时注 意积累文言实词的意思,注重和现代汉语的比较,然后审清题干,逐项对比。本题 C 项,“溺其职 矣”“溺”,沉迷。理解错误,“溺职”意思是“失职、不尽职”。故选C。 6.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能力层级为理解 B。解答此类题目要熟练掌 握十八个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文言文虚词时要联系原句来理解。A 项,“而”,分别为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B 项,“者”,分别为助词表判断,助词,……的人;C 项,“为”,分别为动词成为;连词因 为;D 项两个“也”都是句末语气词,表陈述语气。故选 D。 7.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 D 项“若斯须懈怠,去之 已远”,意思是“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而不是“就不能够达到远方了”。故选D。 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 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 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本题(1)中“信”应解释为“确 实”引申为“对”;“是”应为“这”;整个句子是倒装句,应为“是言信哉”。(2)中“故”,应解释为“因 此”;“常俗”解释为“一成不变的习俗”;“但”,应解释为“只是”;“治乱”,应解释为“太平混乱”或 “效果好坏”。 9.本题考查概括并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解答此类题目,要读懂题干,分析概括作品内容,抓住关键词句 理解文本的思想内涵,再进行概括、评价。本题要分别找出孔子、老子、唐太宗治理国家的主张。孔子认 为“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即“用道德引导教化百姓,用礼来规范他们的言行,百姓就能有羞耻之心并恪守正道”;老子认为“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即“发布严酷的法令只能让盗贼更多”;唐太宗认 为“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即“治国之 道在于施仁义,要顺应民心,用仁义来安抚百姓”。可见三人的共同点是“认为治理国家不能靠严酷的刑 法”。 【点睛】 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 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 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 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 省略。 【参考译文】 (一)孔子说;“用政治法令来引导百姓,用刑罚来约束百姓,百姓可以免于犯罪,但却没有羞耻之 心。如果用道德来引导百姓,用礼仪来约束百姓,那么百姓就会有羞耻之心,并改正错误,走上正道。” 老子说:“具有高尚道德的人,不表现在形式上的德,因此才有德;道德低下的人,执守着形式上的德, 因此没有实际的德。”“法令越是严酷,盗贼反而更多。”太史公说:这些话可信啊!汉令是政治的工具, 而不是管理政治清浊的根源。从前天下的法网是很密的,但是*邪诈伪的事情却产生出来,这情况发展到最 严重的时候,官吏和百姓竟然相互欺骗,达到国家一蹶不振的地步。在这个时候,官吏管理政事就象抱薪 救火,扬汤止沸一样,如果不用强健有力的人和严酷的 法令,怎么能胜其任而愉快呢?如果让倡言道德的 人来干这些事,一定会失职的。所以孔子说:“审理诉讼,我同别人一样;一定要有不同,那就让人们不 要再发生诉讼的事。”老子说:“愚蠢浅漏的人听到道德之言,就会大笑起来。”这些话并不是虚妄之言。 汉朝建立后,破坏了方形的,换成圆形的,对秦朝法律作了较大变动,如同砍掉外部的雕饰,露出质朴自 然的本质一样,法律由繁苛而至宽简,就像可以漏掉吞舟之鱼的鱼网,然而官吏的治绩纯厚美盛,不至于 做出*邪之事,百姓也都平安无事。由此可见,国家政治的美好,在于君王的宽厚,而不在法律的严酷。 (二)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 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 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 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 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 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各自务必竭尽忠贞, 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 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 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 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仁义之道,一刻也 不能忘记,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 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三、【天津市新华中学 2019 届高三下学期第八次统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孤逐女者,齐即墨之女,齐相之妻也。初,逐女孤无父母,状甚丑,三逐于乡,五逐于里,过时无所 容。齐相妇死,逐女造襄王之门,而见调者曰:“妻三逐于乡,五逐于里,孤无父母,摈弃于野,无所容 止,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左右复于王,王辍食吐哺而起。左右曰:“三逐于乡者,不忠也;五 逐于里者,少礼也。不忠少礼之人,王何为遽?”王曰:“子不识也。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 异类故也。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始一日,曰:“大王知国之柱乎?”王曰:“不知也。”逐女曰:“柱,相国是也。夫柱不正则栋不 安栋不安则榱橑①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夫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 乎相。今大王既有明知,而国相不可不审也。”王曰:“诺。” 其二日,王曰:“吾国相奚若?”对曰:“王之国相,比目之鱼②也,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 功。”王曰:“何谓也?”逐女对曰:“明其左右,贤其妻子,是外比内比也。” 其三日,王曰:“吾相其可易乎?”逐女对曰:“中才也,求之未可得也。如有过之者,何为不可也? 今则末有。妾闻明王之用人也,推一而用之。故楚用虞邱子,而得孙叔敖;燕用郭隗,而得乐毅。大王诚 能厉之,则此可用矣。”王曰:“吾用之奈何?”逐女对曰;“昔者齐桓公尊九九之人③,而有道之士归之。 越王敬螳蜋之怒,而勇士死之。叶公好龙,而龙为暴下。物之所征,固不须顷。”王曰:“善。”遂尊相, 激而事之,以逐女妻之。居三日,四方之士多归于齐,而国以治。诗云:“既见君子,并坐鼓瑟。”此之 谓也。 须曰:齐逐孤女,造襄王门,女虽五逐,王犹见焉,谈国之政,亦甚有文,与语三日,遂配相君。 (《列女传·齐孤逐女》刘向) 注释:①榱橑:房椽。②比目之鱼:相待比目鱼往往养肩而行,可次用来确指贤臣对明君的忠心。③ 九九之人:精通算学的人。10.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逐女造襄王之门 造:到 B.左右复于王 复:回禀 C.王辍食吐哺而起 哺:口中含的食物 D.而国相不可不审也 审:审判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三逐于乡 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 B.如有过之者 则或咎其欲出者 C.不忠少礼之人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D.王犹见焉 蛟龙生焉 12.下列句子分编为四组,其中全都体现孤逐女论政才能的一组是( ) ①愿当君王之盛颜,尽其愚辞。 ②失屋坚与不坚,在乎柱。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 ③外比内比,然后能成其事,就其功。 ④既见君子,并坐鼓瑟。 ⑤大王诚能厉之,则此可用矣。 ⑥此人必有与人异者矣。遂见与之语三日。 A.①③④ B.②⑤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B.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C.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D.夫柱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则屋几覆矣/王则栋矣/庶民榱橑也/国家屋也 14.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孤逐女高屋建瓴,滔滔不绝,纵论国家大政,阐述了国家、君王、国相、黎民各自的作用和关系, 使齐襄王大为惊叹。 B.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 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第三天,孤逐女建议襄王要尊重人才。 C.孤逐女相貌丑陋,从小无依无靠,被驱赶出乡里。襄王礼贤下士,认为她异于常人,急忙召见她。D.孤逐女在论政时旁征博引,运用了喻证法来劝谏齐襄王,她劝谏齐襄王要明白国相对于国家的重要 性,要重视人才,不拘一格,广泛地收揽人才。 1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摈弃于野,无所容止。 (2)夫牛鸣而马不应,非不闻牛声也,异类故也。 (3)遂尊相,敬而事之,以逐女妻之。 【答案】 10.D 11.B 12.C 13.A 14.B 15.(1)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 (2)牛叫马不会响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 (3)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 【解析】 10.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 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 题中 D 项,根据前文“国家安与不安,在乎相审”,应该是要考察国相的能力,翻译为“审判”不合语境, 应译为“考察”。故选D。 11.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 18 个文言虚词的用法和 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 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 通顺。题中 A 项,前者“被”,后者介词“在”;B 项,两者都为“的人”;C 项,前者助词,“的”,后者 动词,“到”;D 项,前者代词,“她”;后者兼词,“于此”;故选B。 12.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 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题中①孤 逐女请求谒见襄王;④引用了《诗经》中的话,说的是君臣和悦相处;⑥齐襄王只是认为弧逐女与别人不 一样,并未体现她的论政才能。故选 C。13.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 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夫”发语词,不要和后面的内容断开;“柱 不正则栋不安”“栋不安则榱橑堕”结构一致,标点要相同;“则榱橑堕”“则屋几覆”并列结构,中间 断开;“也”后断开。故选 A。 14.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 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 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 B 项,“第一天,孤逐女与齐襄王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身为国相之入应具 备的德才;第二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并提议更换国相”错误,由原文“大王知国之柱乎?”“吾国 相奚若?”及文段内容可知第一天讲述了相职的重要性,第二天谈论了国相该怎么做及担任国相之人应具 备的德才。故选 B。 15.此题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 的翻译。重点词语,第(1)句,摈弃:被抛弃;容止:收留;被动句。第(2)句,异类:不属于同类; 故:缘故;判断句。第(3)句,遂:于是;事:对待;妻:动词,嫁给;以:介词,把。 【点睛】 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 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 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参考译文】 孤逐女是齐国即墨这个地方的一个女子,齐国国相的妻子。最初,孤逐女的父母将她遗弃,使她成为 了一名孤儿,她外貌非常丑陋,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过了出嫁的年龄却没有人娶她。齐 国国相的妻子去世了,孤逐女就前往襄王的宫门外,对接待宾客的人说:“我三次被驱离乡里,五次被驱 逐出里弄,孤独无依,没有父母,被抛弃在荒野,没有收留我的地方,我希望当着大王的面,把我想说的 话全说出来。”官员们立即禀报襄王,襄王(听说此事),饭也不吃了,吐出口中的饭食,站起身来准备召 见她。左右近臣说:“三次被驱离乡里,这是说明她不忠诚;五次被驱逐出里弄,这是说明她缺少礼义。 不忠诚、不懂礼的人,大王为什么这么急着就召见她?”襄王解释说:“你们是不了解啊,牛叫马不会响 应,不是马没有听到牛的叫声,是它们不属于同类的缘故。这个人一定有与常人迥异之处。”于是召见了 她,与她交谈了三天。 第一天,孤逐女问襄王说:“大王知道国家的柱石吗?”大王回答:“不知道。”逐女说:“国家的 柱石就是国相呀。柱石不端正,那么栋梁就不安稳,栋梁不安稳,那么房椽就容易掉落,房屋就几乎要倾覆了。现在大王就是那栋梁,百姓就是房椽,国家就是房屋。房屋坚固与否,关键在于柱石本身。国家安 定与否,关键在于国相。如今大王对此已经有了明确的了解,那么对国相这一职位就该好好考察评定一 下。”襄王说:“好!” 第二天,襄王问道:“我的国相像什么呢?”孤逐女回答道:“您的国相,就应像那比目鱼。住外边 并行、在里面并行。这样之后,才能成就大事,创造勋业。”大王间:“你说的什么意思?”孤逐女回答: “和下属、同事成为朋友,这就是在外边并行;与妻子儿女关系融洽,互相学习,这就是在里面并行。” 第三天,襄王问:“我的国相难道需要更换吗?”逐女回答:“现在的国相是个中等的人才,但这样 的人才已经实属难得。如果有超过他的人,为什么不可以换一下呢?但是如今还没有这样的人。我听说圣 明的君主选用人才,先重用一个贤人,然后再推及、重用一批贤人。所以楚庄王先重用虞邱子,而后得到 了孙叔敖;燕玉先重用郭隗,而后得到了乐毅。大王如果真的能够激励他,那么他也是可以重用的。”大 王问:“我该怎么重用他呢?”逐女回答:“过去,齐桓公尊重一个精通算学的人,结果天下贤士纷纷投 奔他。越王敬佩螳螂用胳膊阻挡车辆的胆量,结果勇士们纷纷前来为他效死力。叶公喜欢龙,结果龙为他 突然降临。万物的应验,本来就用不了一会儿。”大王回答:“好。”于是大王更加敬重国相,恭敬地对 待他,把孤逐女嫁给了他。过了几天,天下的贤士,纷纷来到齐国,而齐国得以大治。《诗经》上说:“已 经遇见了君子,就可以坐下来和他一起弹琴了。”说的就是这种情形呀。 歌颂道:齐国孤逐女,到襄王的宫门外求见,此女虽然五次被驱逐,大王仍然召见了她,谈论为国的 政治,她谈得非常有条理,齐襄王与她谈论了三天,于是把她嫁给了国相。 四、【2019 年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司空图字表圣,自言泗州人,少有俊才。咸通中,一举登进士第,雅好为文,颇自矜伐,端士鄙之。 初,从事使府,洎登朝,骤历清要。巢贼之乱,车驾播迁,图有先人旧业在中条山,极林泉之美。图自礼 部员外郎因避地焉,日以诗酒自娱。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昭宗反正, 以户部侍郎征至京师。图负才慢世,谓己当为宰辅,时要恶之,稍抑其锐。图愤愤谢病,复归中条,与人 书疏,不名官位,但称知非子,又称不辱居士。其所居曰祯贻溪,溪上结茅屋,命曰休休亭,常自为《亭 记》云。 臣谨按注:图,河中虞乡人。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会王凝自尚书郎出为绛州刺史,图以文谒之, 大为凝所赏叹,由是知名。未几,凝入知制诰,迁中书舍人知贡举,擢图上第。顷之,凝出为宣州观察使, 辟图为从事。既渡江,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满百日不赴阙,为 台司所劾,遂以本官分司。久之,征拜礼部员外郎,俄知制诰。 图见唐政多僻,中官用事,知天下必乱,即弃官归中条山,寻以中书舍人征,又拜礼部、户部侍郎,皆不起。及昭宗播迁华下,图以密迩乘舆,即时奔问,复辞还山。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 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是时盗贼充斥,独不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图避难,获全 者甚众。昭宗东迁,又以兵部侍郎召至洛下,为柳璨所阻,一谢而退。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 病,卒时年八十余。臣又按梁室大臣如恭翔、李振、杜晓、杨涉等,皆唐朝旧族,本以忠义立身,重侯累 将,三百余年,一旦委质朱梁,其甚者赞成弑逆,惟图以清直避世,终身不仕梁祖。故《梁史》指图小瑕, 以泯大节者,良有以也。 (选自《五代史阙文》,有删节) 注:臣谨按,意为“我恭谨地考察过”,后面一般为作者的补叙以及议论。 1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车驾播迁 播:迁移 B.不名官位 名:占有 C.图见唐政多僻 僻:不正 D.良有以也 良:认为……好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司空图自负的性格使他招致权贵的反感,于是他弃官不做,隐居山林。 B.司空图年少时就才华横溢,在乡里备受推崇,后来又得到王凝的赏识。 C.司空图被朝廷任职,但因先前王凝征他为从事而不忍离去,最终被弹劾。 D.梁太祖篡位,司空图被任命为礼部尚书,但他推辞不做,可见其忠义。 1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属天下版荡,士人多往依之,互相推奖,由是声名藉甚。 ②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撰碑,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所取,一日而尽。 19.作者补叙了司空图的轶事,请简要概括这些事体现出的美好品性。 【答案】 16.D 17.B 18.①恰巧天下动荡不安,读书人大多前往依附他,他们互相推许奖誉,因此(司空图)名声更盛; ②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司空图撰写碑文,(司空图)得到数千匹绢,司空图将绢送到虞乡的闹市中,任 凭乡人获取,(数千匹绢)一日之内就被拿完。 19.知恩图报,不求功名,不贪财物,坚守气节(坚守忠义)。【解析】 16.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考生需掌握高考要求的 120 个实词和常见的实词,同时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推断字 词的意思。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通假字等语法现象。可以运用代入法和组词法理解选项 中的实词的意义,将选项中的词义代入看是否通顺。同时也要注意课内知识的迁移。D 项“良”,不应译作“认 为……好”,而应译作“的确”;确实如此。 1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分析和概括的能力;对于古代诗文的阅读对应到文言文内容理解题主要有 两点要求:一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二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要求考生在理解文言文的基础 上,能够对文言文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纳,考生需熟悉常见的陷阱如曲解文意、无中生有、错位嫁接、以偏 概全等。B 项“在乡里备受推崇”,不符合原文;原文说“少有文彩,未为乡里所称”,可见并未被乡里推崇。 18.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按照翻译六字诀:换、 调、补、刪、留、变的方法做到字字落实。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 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 的落实。①“属”:正逢;“版荡”:动荡;“推奖”:推许奖誉;“藉”:更加。②“撰碑”:撰写碑 文;“得绢数千匹”:得数千匹绢;“致”:送到;“恣”:任由。 19.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和筛选文本信息并概括内容,考生要注意抓住文本中描写相关事件人物的语句,然 后注意题干中的关键词;注意本文是考证纠正史书错误的文章,第一段是作者考证认为有误的记录,第二 段开始才是作者考证的真实内容;第二段“御史府奏图监察,下诏追之。图感凝知己之恩,不忍轻离幕府, 满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劾”,为了感念王凝的知遇之恩,不肯赴任,可见他知恩图报;第三段“又拜礼部、 户部侍郎,皆不起”“即时奔问,复辞还山”可见他不求功名;“得绢数千匹,图致于虞乡市心,恣乡人 所取,一日而尽”将财物任由他人拿去,可见他不贪财物;“梁祖受禅,以礼部尚书征,辞以老病”可见 他坚守气节(坚守忠义)。 【参考译文】 司空图字表圣,自称是泗州人,从小就有才能。咸通年间,一举考中进士,平素很喜欢写文章,又很 喜欢自夸,正直之士都鄙视他。起初,去使府工作,从登朝起,先后担任要职。黄巢贼兵作乱,皇上离京, 图有祖先的产业位于中条山,极尽林泉之美。图从担任礼部员外郎开始就躲在那里,每天用诗酒自娱自乐。 当时天下动乱不安,士人经常依靠他,互相吹捧,因此声名很盛。昭宗回京后,图以户部侍郎的身份被征 召至京师。图恃才傲世,认为自己应当任宰相,为掌权者所厌恶,慢慢压制其锐气,图愤愤不满,请病假, 又回到中条山,与人书信往来,不在意官位。只自称“知非子”,又自称“不辱居士”。他所居住的地方叫 做“祯贻溪”,在溪上修建茅草屋,命名叫“休休亭”,曾经自己写了一片《亭记》。 我整理如下:图,河中虞乡人。从小就有文采,不曾被乡里所称道,恰逢王凝从尚书郎外放为绛州刺 史,图用文章拜谒他,很为王凝赏识赞叹,因此出名。不久,王凝入宫任知制诰,升任中书舍人知贡举, 提拔图升职。很快,王凝出任宣州观察使,任命图为从事。渡江后,御史府上报朝廷让图任监察一职,朝 廷下诏让他回京,图感念王凝知遇之恩,不忍轻易离开幕府,百日后仍不去见皇上,被台司弹劾,于是以 本官的身份任分司一职。很久后,才又征召他做礼部员外郎,不久掌管制诰。。 图见朝廷政令有很多古怪,宦官掌权,知道天下必乱,就弃官归隐中条山,不久以中书舍人的身份被 征召,又任礼部、户部侍郎,都不去。等到昭宗迁到华下,图因为与皇上关系亲近而同乘一辆车,皇上随 时询问,他又辞别,回到中条山。所以有诗道“多病形容五十三,谁怜借笏趋朝参”。这难道是有意于相位 吗?河中节度使王重荣请图写碑文,图得绢数千匹为报酬,图把它扔到虞乡市曹里,任凭乡人取走,一天 就被拿光了。这时盗贼遍地,唯独不进入王官谷,河中士人依靠图避难,保全下来的人很多。梁太祖受皇 帝禅让,用礼部尚书的官职征召他图以老病为借口推辞了,死时年八十多。 我又整理:梁朝的大臣如恭翔、 李振、杜晓、杨涉等,全都是唐朝旧时的臣子,本来凭借忠义立身,祖辈累积而为侯成将,历时三百多年。 突然有一天委身与朱氏梁朝,更有甚者还赞成弑杀君王叛逆谋反。只有司空图因为清廉正直避世,终身不 做梁朝的官,梁太祖以前的梁史指责图有小的瑕疵而泯灭他的大节,确实如此。 五、【江苏省苏州市、无锡市 2019 届高三最后一考】阅读材料,完成各题。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绍圣初,坐党籍,出通判杭州。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 贬监处州酒税。使者承风望指,候伺过失,既而无所得,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继编管横州, 又徙雷州。徽宗立,复宣德郎,放还。至藤州,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先自作挽词,其语哀甚,读者悲伤之。 (选自《宋史·秦观传》) 20.用斜线(/)给上面文言文划线处断句。(限 4 处) 出 游 华 光 亭 为 客 道 梦 中 长 短 句 索 水 欲 饮 水 至 笑 视 之 而 卒 21.秦观,被尊为_____派一代词宗,与______、晁补之、张耒号为“苏门四学士”。 22.结合材料概括秦观一再被贬的具体原因。 【答案】 20.出游华光亭/为客道梦中长短句/索水欲饮/水至/笑视之而卒 21.婉约 黄庭坚 22.①遭党锢之祸;②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③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④最后竟告秦观写佛书犯罪。 【解析】 20.此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题,考生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文言阅读的语感和断句技巧, 而且还应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文言断句有很多的标志,比如:四字短语、排偶句式、顶真修辞等等。还 可以利用名词代词在句中担当的成分来断。本句找出句中名词代词,如“华光亭”“客”“梦中”“长短 句”“水”“之”,然后根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从文中来看,这几句话承前省略主语“秦观”,后面都 是秦观的行为,“出游”是动词,“华光亭”是“出游”的地方,做“出游”的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可 以断开;“道”意思是“道出”“说出”,其宾语是“梦中长短句”,即梦中所做的词,宾语后断开,即“长 短句”后断开;“索水欲饮”的主语还是“秦观”,而“水至”的主语是“水”,“笑视之而卒”的主语又 变成秦观,主语转换,中间应该断开,这就可以把剩下几处断开。 21.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积累。从题干 的提问来看,是考查“秦观”的知识,主要涉及诗词流派以及文学地位。秦观被尊为婉约派一代词宗,别 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秦观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 为“苏门四学士”。 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这种题目,需要根据题干的提问明确要求,如本题要求“结 合材料概括秦观一再被贬的具体原因”,然后道材料中圈出相关的内容,理解意思并进行概括。如“坐党籍, 出通判杭州”,意思是“秦观遭党锢之祸,离朝通判杭州”;如“以御史刘拯论其增损实录,贬监处州酒 税”,意思是“因为御史大夫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再次受贬而监处州酒税”;如“使者承风望指,候 伺过失”,意思是“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如“则以谒告写佛书为罪,削秩徙郴州”,意思是“最 后竟告秦观写佛书犯罪,将秦观削级降品徙往郴州”,这些都是秦观一再被贬的原因。 【参考译文】 秦观字少游,一字太虚,扬州高邮人。绍圣初年,秦观遭党锢之祸,离朝通判杭州,又因为御史大夫 刘拯指责其任意增损实录,再次受贬而监处州酒税。有人专门受指使寻找秦观过失,然终无所得,最后竟 告秦观写佛书犯罪,将秦观削级降品徙往郴州,既而编管横州,再徙雷州。徽宗即位后,复召秦观为宣德 郎,秦观从流放之地返还,至藤州时,秦观游览了华光亭,并为游客道出了自己梦中所做之词,秦观感到 口渴,向人要水喝,水到之后,秦观微笑着视水而卒。秦观去世前有预感,故先自做挽词,其语哀切,读 之叫人悲伤。 六、【浙江省舟山市舟山中学 2019 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最后仿真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家谱记 (明)归有光 有光七八岁时,见长老,则牵衣问先世故事。盖缘幼年失母,居常不自释,于死者恐不得知,于生者 恐不得事,实创巨而痛深也。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自吾祖及诸父而外,贪鄙诈戾者,往往杂 出于间。率百人而聚,无一人知学者。率十人而学,无一人知礼义者。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 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平时招呼友朋,或费千钱,而岁时荐祭,则计杪 忽。俎豆壶觞,鲜或静嘉。诸子诸妇,班行少缀。乃有以戒宾之故,而改将事之期;出庖下之馂,以易新 荐之品者,而归氏几于不祀矣。 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父母, 兄弟吾身也。祖宗,父母之本也。族人,兄弟之分也。不可以不思也。人之生也,方其少,兄弟呱呱怀中, 饱而相嬉,不知有彼我也。长而有室,则其情已不类矣。比其有子也,则兄弟之相视,已如从兄弟之相视 矣。方是时,惟恐夫去之不速,而孰念夫合之难,此天下之势所以日趋于离也。吾爱其子而离其兄,吾之 子亦各念其子,则相离之害遂及于吾子,可谓能爱其子耶?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 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然天下之事,坏之者自一人始,成之者亦自一人始。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 而况于骨肉之间乎?古人所以立宗子者,以仁孝之道责之也。宗法废而天下无世家。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 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有光学圣人之道,通于《六经》之大指。虽居穷守约,不录于有司,而窃观天下之治乱,生民之利病, 每有隐忧于心。而视其骨肉,举目动心,将求所以合族者,而始于谱,故吾欲作为归氏之谱,而非徒谱也, 求所以为谱者也。 (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 23.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百人而聚 率:大抵 B.出门而诳其父兄 诳:欺骗 C.以易新荐之品者 荐:祭祀 D.通于《六经》之大指 指:指向 2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于生者恐不得事 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B.求所以为谱者也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C.古人所以立宗子者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D.仁孝之君子能以身率天下之人 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2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有光幼时丧母,内心不能宽解,所以在他七八岁的时候,常常拉着长辈的衣服要他们讲已故长辈 的旧事。 B.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家族人口众多,里面有一些贪鄙诈戾之徒,他们的行为都是不和礼义的。 C.归有光读了归氏家族留下的古籍后,为一些族人的种种劣行感到悲愤而羞愧,认为他们不配做素节 翁的后人。 D.归有光有志于学习圣人之道,生活清贫,未能取得一官半职,但他考察天下治乱、百姓利病,内心 常有隐忧。 26.用“/”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 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2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贫穷而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 (2)无世家而孝友之意衰,风俗之薄日甚,有以也。 【答案】 23.D 24.A 25.B 26.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 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27.(1)(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互相安慰,有喜事不去互相庆贺。 (2)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 (原因)啊。 【解析】 23.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 要求,如本题“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 项,“通于《六经》之大指”,从文中来看,这段话是说“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句中的“指” 应是通假字,通“旨”,意旨,意向,且从语法关系来看,此处的“指”是“通”的宾语,应是名词,而“指 向”为动词,所以错误,考生还可以怜惜《屈原列传》中句子“其指极大”进行解答。故选 D。 24.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 本题“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 本题中,A 项,两个“于”都是介词,对于。B 项,第一个“也”是句末语气词,表判断;第二个“ye ” 是句中语气词,舒缓语气。C 项,第一个“者”表原因;第二个“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D 项,第一个“以” 是介词,凭借;第二个“以”是连词,表目的。故选 A。 25.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解答理解文言文内容的题型,要基本了解文言文 的大意,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本类题型设陷方 式一般有故意拔高、信息错位、语句翻译错误等。做题时要回归语境,理解翻译选项涉及的相关句子,然 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题中,B 项,“归有光家族长期没有分家”错误,原文说的 是“源远而末分”,意思是“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故选B。 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给文言文断句时,要注意句首发语词、句末 语气词,要确定谓语。一般情况下,句首发语词前、句末语气词后要停顿,并列成分之间也要停顿。分析 谓语,谓语如果是形容词,谓语后可停顿。如果是动词,宾语后可以停顿。同时还要注意结构上的对称, 省略、对偶、反复等修辞。“曰”“乎”“于”“而”“之”“也”“矣”“焉”“耳”“则”这些关键 词要特别注意。句中的名词有“有光”“家君”“诸父兄弟”“祖父”“白发”“诸父昆弟”等,然后根 据句意和语法进行断句,如“有光”是主语,“侍”是谓语,“家君”是宾语,该句主谓宾俱全,结构完 整,从“家君”后断开;“从”意思是“跟随”,主语依然是前面的“有光”,而跟随“诸父兄弟”所做的 事情是“执觞上寿”,到此句意才完整,应在“上寿”后断开;“见”意思是“看见”,看见的宾语是“祖 父皤然白发”,此处是主谓短语作宾语,句子结构完整,在“白发”后断开;“其”是代词,代指前面的“诸 父昆弟”,是下一句的主语,所以在“其”前面断开;“而已”意思是“罢了”,放在句子末尾,其后要断 开;“深自伤悼”是因为前面“每不能相同”,这是两个独立的句子,应断开。 27.本题考查学生本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翻译要结合语句所在语境,整体把握大意,注意关 键词的落实翻译,另外要关注是否有特殊语法现象,比如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该题第一句中,两个“而” 都是转折连词,却;“恤”,救济;“顽钝”,愚昧迟钝;“吊”,安慰,抚慰;“庆”,庆贺。第二句中,“孝 友”,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意”,情意;“衰”,衰微;“风俗”,社会风尚;“薄”,浮薄;“日”,名词 作状语,一天比一天;“甚”,厉害;“以”,原因。【点睛】 文言翻译最基本的方法:1.留: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书名、 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古代专有名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2.补:补出省略成分。3.删:删去 不译的词语。文言中凡是无实在意义,只表语气、停顿、补足音节和舒缓语气等的虚词,都可略去。4.换: 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相应的古代词汇。5.调:调整倒装句句序,按现代汉语习惯句式将其调整过来。除了 掌握以上的原则和方法,翻译时还必须有步骤:解词——串意——顺句。注:直译即逐字逐字地译。意译 即译出大意即可。文言文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遇到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时,用意译。 【参考译文】 我七八岁时,见到家中的长辈,就拉着他的衣服询问先人旧事。大概是因为我幼年时就失去了母亲, 平时不能宽解自己,对于死去的人恐怕不能了解他的事迹,对于活着的人恐怕不能成事,实在是受了很大 的创伤,内心十分痛苦。 归氏家族到我出生时,一天天地更加衰败。家族历史悠久而最终分离,人口众多但人心离散。从我的 祖辈到各位叔父以来,贪婪粗鄙狡诈暴戾的人,常常有很多从家族中出现。大概上百人聚集在一起,竟没 有一个知道学习的。大概十个学习的,却没有一个懂得礼义的。亲人贫穷却不知道救济,愚昧迟钝却不知 道教育。亲人去世不去相互安慰,有喜事不去相互庆贺;到家只知偏爱自己的妻子儿女,出门就欺骗父母 兄弟。平时招待朋友,有时能破费千钱,但是在一年中重要的节日,祭献祖先时,却谋划甚微。祭祀盛食 物用的礼器、酒壶酒杯,很少有洁净美好的。家中的男女祭祀时站队都连不成队列。更有甚者,竟然有因 为请人观礼的缘故,改变将要举行祭祀的日期;用厨房里吃剩下的残羹剩肴,来替换新供上的祭品,归氏 家族几乎到了没有祭祀的境地。 我回去看老宅,阅览了归氏的旧书,慷慨激愤叹息流泪说:唉,这些人难道不是素节翁的后人吗?为 什么到了这个地步呢!父母是我们兄弟生命共同的来源。祖宗是我们父母的根本。族人都有兄弟的情分。 不能忘记啊。人刚出生,当他们年幼时,兄弟在亲人怀中呱呱哭泣,吃饱了就一起嬉戏,不分彼此。年长 有了家室后,那么他们的情感已经不像这样了。等他们有了子女,那么兄弟间相待的情感,已经如同堂兄 弟的情感。在这时,只担心兄弟分离的不迅速,哪里还会想着亲人聚集的难处,这也是天下的形势趋向于 分离的原因。假如我爱自己的子女却离散了自己的兄弟,我的子女也各自想着自己的子女,那么亲人离散 的害处就殃及到我的子女,这能说是爱自己的孩子吗? 我每次侍奉父亲,一年里重要的节日跟着各位叔父、兄弟端着酒杯祝寿,看到祖父须发皆白,暗中想 我的各位叔父兄弟,都是始于同一祖父罢了。现在却常常不能同心,未曾不深深独自感伤。然而天下的事, 破坏它的人是从一个人开始,成就它的人也是从一个人开始。仁孝的君子能凭自身带领天下的人,更何况骨肉之间呢?古代的人立大宗的嫡子为继承人的原因,就是用仁孝的道理来要求他。调整家族关系的制度 废除了,天下就没有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了。没有了世家,那么孝敬父母友爱兄弟的情意就衰微了, 社会风尚的浮薄就一天比一天厉害,有道理啊。 我学习圣人的道理,通晓儒家六经的大概旨意。虽然我过着贫困简朴的生活,不被官府录用,但私下 观察天下治乱,老百姓休养生息的利弊,常在内心有所忧虑。我看看自己的亲人,内心有所触动,打算寻 求用来使族人凝聚的办法,而族人凝聚开始于家谱,所以我想要写归氏的家谱,不仅仅是记载,更是用来 寻求写家谱的意义。 七、【2019 年浙江教育绿色评价联盟高三 5 月适应性高考模拟】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盍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 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论语》)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 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 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28.概括上面两个选段主张的共同之处。 29.上述主张的实现的途径,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28.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29.《论语》中主张通过减轻赋税,让百姓増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 国家稳定。《孟子》选读主张推行王道,发展生产,发展教育事业,从根本上建设老有所养、民风淳朴、其 乐融融的社会。 【解析】 28.本题考查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题的答题步骤为:认真审题,弄清楚问的是什么;根据问题 筛选相应的答题范围;对筛选出来的信息源进行分类集中、合并组合或归纳概括;根据题目要求,对整合 的信息,用自己的话组织成答案。《论语》节选部分,有若劝鲁哀公减轻百姓赋税,提出“百姓不足,君孰 与足?”与孟子提出的百姓无饥、无寒,有教育,就可以施行王道了。二者虽说法不同,做法也不同,但 是主张却有着共同之处,那就是:以民为本,实行仁政。 29.本题考查把握文章内容要点和筛选整合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根据具体的问题,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概括作答。《论语》中有若劝谏鲁哀公,要通过减轻赋税,让百 姓増加收入,解决民困问题,缓解百姓和国君的矛盾,从而有利于国家稳定。《孟子》选读重,孟子给梁惠 王提出了许多实行仁政的具体措施,这些措施可概括为养民和教民两方面(或发展生产和教化百姓方面)。 【参考译文】 《论语》节选部分: 鲁哀公问有若说:“今年遭了饥荒,用度不足,怎么办?”有若回答说:“何不实行彻法,收十分之 一的田税呢?”哀公说:“现在收十分之二的税,我还不足,怎能实行十分之一的税法呢?”有若说:“百 姓富足,君主怎么会不足呢?百姓不足,君主跟谁去取得富足呢?” 《寡人之于国也》节选部分: “在五亩大的住宅田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凭此穿上丝织品的衣服了。畜养鸡、猪、狗 等家禽、家畜,不要错过繁殖的时节,七十岁的时候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耕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 节,数口人的家庭就不会有挨饿的情况了。认认真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敬父母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着或者顶着东西奔走在道路上了。七十岁的时候都能穿衣吃肉,普通百姓饿不着、 冻不着,能达到这样的地步,却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

资料: 1.9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