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种群特征的概念图分析正确的是( )
A.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是出生率、死亡率
B.“J”型增长的种群中没有死亡和迁出
C.预测种群数量未来变化的主要依据是b
D.种群数量达到K值时,c也达到最大并保持不变
2.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来源:]
A.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
B.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
C.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
D.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
3.如图是有关种群特征的概念图,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种群密度,是制约种群增长的因素之一
B.春运期间北京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②③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④
D.利用人工合成的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破坏了⑤
4.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 )
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
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
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
8
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
5.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进行培养。以下哪项预期结果较为合理(——表示甲中种群,——表示乙中种群)( )
6.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下列有关种群密度调查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均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
B.研究种群数量“S”型增长曲线在渔、牧、养殖生产上的应用时,人们发现种群数量保持在K/2左右时可获得最大的增长速率
C.标志重捕法可用于调查蚜虫、跳蝻的种群密度
D.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蒲公英时,不统计样方线上的个体
7.某农场面积为140 hm2,农场丰富的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条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鹰来捕食,某研究小组采用标志重捕法来研究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100只,标记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获280只,发现其中有2只带有标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鹰与黑线姬鼠间通过信息传递,相互选择、相互抑制
B.该农场黑线姬鼠的种群密度约为14 000只
C.黑线姬鼠的种群数量下降说明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
D.防治农场鼠害,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8. 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四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等量的三种蝌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三种蝌蚪的存活率如图,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 )
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
8
B.三种蝌蚪的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
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斗争可能导致乙消失
D.无捕食者的池塘中,甲蝌蚪数量呈“J”型增长
9.关于群落的描述不准确的是( )
A.水平结构上种群分布与土壤的湿度、光照强度及生物自身的生长特点有关
B.同一时间栽培,长势相同的人工马尾松形成树林,该群落不存在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
C.自然群落往往是向物种丰富度越来越高的方向演替,而且种间关系越来越复杂
D.沙丘上造林说明人类活动可改变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
10.从裸岩到森林的演替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地衣→苔藓→草本植物→灌木→森林阶段。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来源:.Com]
A.这属于初生演替,与火灾后的草原、弃耕的农田所发生的演替一样
B.演替过程中灌木逐渐取代了草本植物主要原因是其较为高大,能够获得更多的阳光
C.物种多样性增大,竞争越来越激烈,在森林阶段达到最大
D.首先定居在裸岩上的植物是地衣而不是苔藓或草本植物,是因为地衣在竞争阳光、空气中处于优势地位
11.如图表示几种生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情况,图甲、乙、丙表示的种间关系依次是( )
A.竞争、种内斗争、种内互助
B.竞争、捕食、互利共生
C.互利共生、寄生、捕食
D.捕食、竞争、互利共生
12.为了研究某降水丰沛、气温较高的山区群落演替规律,生态学家利用把同一时间内的不同群落当作同一群落不同演替阶段的原理,研究了灌草丛、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等4个群落的相关特征,结果如表。
灌草丛
针阔叶混交林
常绿阔叶林
针叶林
生产者固定有机物
的量(t/hm2·a)
17.43
116.61
150.81
55.50
总呼吸量(t/hm2·a)
15.93[来源:]
92.73
124.81
40.98
叶面积指数
2.48
11.28
17.76
6.63
植被干物质的量
(t/hm2·a)
6.65
377.52
398.57
184.74
8
注:叶面积指数是指每单位土地面积上的叶片总面积。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其叶面积指数逐渐减小
B.该地区群落演替过程中,前期的干物质量增长迅速,后期增长缓慢
C.四个群落中灌草丛和常绿阔叶林有垂直结构,其余两个群落则没有
D.植被干物质的量只与群落中植被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有关
13.如图表示某地云杉林的形成过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来源:学#科#网Z#X#X#K]
A.该群落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群落结构越来越复杂
B.在人为干扰下,可能发生⑤→①的动态变化,但不属于群落演替
C.该群落演替是群落内部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D.在⑤云杉林群落中有明显的垂直结构,没有水平结构
14.下面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绿萝有吸收甲醛、净化空气的作用,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B.外来物种的入侵是破坏我国生物多样性的主要原因
C.用于吸收环境中的重金属、分解泄漏石油的工程菌可通过基因工程获得
D.赤潮的发生与大量工农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海洋,使得水体富营养化有关
15.若甲代表生产者,乙代表消费者,丙代表分解者,丁代表大气中的CO2库,则图中能正确表示甲、乙、丙、丁在碳循环中的关系的是( )
16.如果一个生态系统中有四种生物并且它们构成一条食物链。在某一时间分别测得这四种生物(甲、乙、丙、丁)体内所含有机物的量如表所示:
生物种类
甲
乙
丙
丁
有机物含量(g)
550
100
3 000
18
在一段时间内,如果乙的种群数量减少,则会引起( )
A.甲、丁的种群数量减少,丙的种群数量增加
B.甲、丙、丁的种群数量均减少
C.甲、丁的种群数量增加,丙的种群数量减少
D.甲的种群数量增加,丙、丁的种群数量减少
8
17.如图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食物网,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3条食物链
B.在该食物网中,鹰处于4个不同的营养级
C.蛇和鹰既是捕食关系,又是竞争关系
D.若兔大量减少,鹰也会大量减少
18.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太阳光来源于地球以外,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成分
B.硝化细菌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生产者
C.病毒是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分解者
D.蚯蚓是真核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属于消费者
19.如图表示一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的关系。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图中所有的生物构成了此池塘生态系统的生物群落
B.从外部引入消费者4可能会使生产者2的数量暂时增加
C.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图中所有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之和
D.组成消费者的各种元素返回无机环境都需经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来源:.Com]
20.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图解,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中共含有7条食物链,桉树、合欢树属于生产者
B.叶状虫属于初级消费者,为第一营养级
C.该生态系统中袋鼬所含的能量最多
D.属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蜜雀
21.植物篱是无间断式或接近连续的狭窄带状植物群。科研人员研究了蓑草、苜蓿构成的植物篱对小麦蚜虫(如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等)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研究的植物篱种植区分布如图1所示。请分析回答相关问题:
8
(1)小麦蚜虫通常分布在小麦叶表面,刺吸植物体中的营养。一般应采用________法调查小麦蚜虫的数量。
(2)图2是实验结果,实验表明苜蓿草区和蓑草区的蚜虫种群发生高峰期比对照区________,在蚜虫种群发生的高峰期,________作为植物篱可以显著抑制小麦蚜虫的种群数量。
(3)种植苜蓿和蓑草为什么会对小麦蚜虫的发生产生不同的效果?研究者提取出两种植物的挥发物,并探究四种麦田昆虫对两类挥发物的反应,统计各组实验昆虫(试虫)中能趋向挥发物的昆虫平均数量,结果如图3:
①两类植物的挥发物均能引起七星瓢虫等的趋向表现;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明显减少,部分七星瓢虫就会另去他地觅食。这些现象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功能,它在生态系统中具有调节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维持生态系统稳定的作用。
②与苜蓿挥发物相比,蓑草挥发物对麦长管蚜和禾谷缢管蚜的驱避作用________,________的挥发物能显著引诱猫蛛科蜘蛛。
22.目前,在野外生存的华南虎很少,甚至有可能绝迹。影响它们生存的主要原因是人虎冲突:一是人为因素导致华南虎的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二是华南虎的很多食物也是人类的食物。
(1)华南虎和东北虎均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它们属于一个物种的两个不同亚种。从进化的角度看,其差异的实质是种群的________不同。
(2)野外的成年华南虎通常将尿液喷洒在树枝上作为确定领地的一种标志,这属于________信息。
(3)如图是能量流经华南虎种群的示意图,其中A表示华南虎的摄入量。那么,B、D、E
8
依次表示华南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要确保华南虎的能量需求,其生存领地的相关植物所固定的能量至少应达到_________。
(4)当栖息地碎裂化、岛屿化时,华南虎的生存领地缩小,难以获得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_;造成____________,阻碍了雌雄个体之间的交配,使华南虎的生存和繁殖变得异常困难。
2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蝗灾频发的国家,治蝗问题的研究备受关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曾在珠三角地区做过一项实验,即将大量的鸭子引入农田捕食水稻蝗虫,结果仅需2 000只鸭就能把4 000亩地里的蝗虫吃干净,有效控制虫害。为了研究蝗虫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某小组尝试构建了如图所示的两个模型(甲图中箭头所指方向代表曲线变化趋势)。
(1)甲图模型属于________(选填“物理”“概念”或“数学”)模型,其曲线变化趋势反映了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的________调节机制。捕食者与猎物的相互关系是经过长期的________进化逐步形成的。
(2)乙图中OA时间段,蝗虫每天增加3.5%,并呈“J”型曲线增长,假设最初有3 000只,则15天后种群的数量为N15=________(只)。(只写出表达式,不必计算)
(3)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蝗虫属于第________营养级,鸭是________消费者。
(4)这种控制虫害的方法属于______________,具有长效、环保和无污染的特点,而利用单一农药进行的化学防治不可能取得长期持续的防治效果,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某研究机构对我国北方草原一种主要害鼠——布氏田鼠进行了调查。调查样方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在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在一夜间对布氏田鼠进行初捕,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3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进行重捕,结果如表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项目
捕获数(只)
标记数(只)
雌性个体数(只)
雄性个体数(只)
初捕
32
32
14
18
重捕
36
4
18
18
(1)该草地布氏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为________只/hm2。事实上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上述计算所得的平均种群密度与实际种群密度相比可能会偏________。
(2)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为________。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它们的月龄构成如图所示。据图分析:________
8
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_____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