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随堂答案
第8讲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
1. A学生首先应当理解汉宣帝称与其“共治天下”的是优秀的地方长官,意在强调地方长官为政好坏,对于维持一方安宁,进而实现国家政治安宁的重要意义,并非皇帝与地方长官共享国家权力。后来统治者沿用这种说法,意义相同,并 非学习汉宣帝的治国办法。就教材知识来说,汉代以后,中央集权加强,地方行政制度不断变化,所有制度变化都是为中央集权服务,而非地方分权,所以答案是A。
2. B “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不得擅自流动,外出百里之外时必须有官府发给的路引(通行证)。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体现了政府对流动人口控制的放松,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故选B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没有涉及科举制,排 除A项;“明代中期以后,政府允许流动人口在当地入户占籍”是政府控制放松的表现,排除C项;“严格的户籍制度,人们不得随意改动户籍”没有涉及等级制度,排除D项。
3. C 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武帝要求郡县“置孤独园”, 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 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选C项。由材料中梁武帝“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 说明政府积极有为,而不是无为而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社会救济,而不是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排除B项;材料中梁武帝仅要求“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 社会福利权仅涉及孤儿与单身老人,因而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备,排除D项。
4. A “赈灾时户等越高所获救助越少,中产以上家庭不仅“不系赈救', 且要出粮帮助赈济灾民”表明政府的赈灾是针对低收入家庭,体现政府善政养民的执政理念,故选A项。“抄劄制度是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表明与丁税无关,排除B项;材料的内容是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与儒家伦理尊卑等级无关,排除C项;材料的内容是介绍宋代的赈灾户口调查登记制度,不是建立健全户籍制度,排除D项。
5. 解析:第(2)问,从国内外两方面分析。根据材料二“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及时间信息“1909年”结合清末政府改革的有关内容可知国内客观方面是内忧外患;主观方面是清政府为挽救危机进行改革;据“议事会”“选民互选”等内容可知是受到了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第(3)问,结合材料三信息“村民自治迅速发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与所学知识,从乡村治理、基层民主、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等方面回答。
答案:(2)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
(3)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6. 解析:“共同目的”依据材料可知两者都是救助各种弱势群体,都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促进人民对政权的认同。“救济方式的相同点”依据材料中“依赖于政府财政”“英国颁布……”可知都是由政府主导;依据“设养济院”“送入教养院……贫民习艺所”可知都设置了救济机构;依据“明律规定”“英国颁布济贫法”可知都有立法保障;依据“社会救济的规定,主要有灾荒救济…… ”“救济办法因类而异”可知都因类而异。“救济方式的不同点”依据材料中“实施“仁政'的重要内容”和“流浪者被关进监狱……有劳动能力的失业者……恶劣得多”来对比分析。
答案:(1)共同目的:救济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政权认同。
相同:政府主导;设置救济机构;立法保障;因类而异。
不同:英国的救济对有劳动能力的贫民带有惩戒性质;中国的救济制度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
第9讲 世界主要国家的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
1. C “雅典人在私生活上使用他们村社的名字作为姓氏,并且人们使用他们的村社作为自己的一次称号,在这以前,用的是父名”体现的是血缘政治到地域政治的改变,瓦解了贡族政治的基础,故C项正确。
2. D 由材料“私人府邸、市政机关、行会大厦等新建筑逐步占据西欧城市的中心位置,教堂的位置变得次要起来”可知经济的发展推动人们思想的解放,使得城市建设凸显人的价值和作用,故选D项。西欧城市建设是人文精神发展的结果,排除A项;宗教改革兴起于16世纪,排除B项;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推动民主政治的构建,排除C项。
3. B 根据题干材料和教材知识可知,为退休人员提供养老余属于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保险法》内容,而建立失业保险制 度就属于《社会保险法》的内容,因此,B为正确项。A项制订公平经营章程属于1933年通过的《全国工业复兴法》内容;C项提供农副产品补贴属于1933年通过的《农业调整法》内容;D项规定最低工资水平属于1938年颁布的《公平劳动标准法》内容,所以A、C、D皆为错误项。
4. D 本题考查西方福利国家制度。材料中《贝弗里奇报告》中对社会福利提出了“3U”思想,实际上为福利制度实施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故D项正确;A、B、C三项各是其中的一部分,不全面,故排除。
5. D 根据材料“劳动者在年老、疾病或者丧失劳动能力的时候,有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保证劳动者享受这种权利”可知,强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故选D项。
6. 解析:本题考查现代西方社会的福利制度。第(1)问,联系所学回答罗斯福新政中的社会福利措施。材料描述的历史现象体现了因经济危机造成大量工人失业,人们生活贫困这一历史背景。第(2)问,从表格数据分析得出:家庭收入越高,获得的津贴越少,纳税越多,家庭实际收入相对减少,从而缩小贫富差距;还可看到儿童津贴不受家庭收入影响,从而休障了儿童利益。第(3)问,据材料二、三归纳回答。注意材秆三中的关键信息,如社会福利开支增加、经济增长速度下降、领取救济的人数增加等。第(4)问,根据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危机时政府实施福利政策;面对福利措施引起的问题,政府调整了措施;实施福利措施时,政府承担开支等。这些都可视为政府所扮演的角色,即福利措施的决策者、调整者与开担者。
答案:(1)措施:建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如加强社会保障措施); 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背景:经济危机;贫困(失业)。
(2)积极作用:救济低收入者(缩小贫富差距); 保障儿童利益。
(3)原因:挫伤工作积极性(惩勤助懒); 福利开支大(政府不堪重负); 经济增长速度降低;贫困人数增加;社会不满。
(4)角色:福利制度的决策者;福利政策的调整者;福利支出的承担者。
7.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宋朝建于五代十国变乱之后,加上与北方少数民族的争战不断,难民较多,需要以社会福利加强对人民的控制”可得出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根据“宋朝奉行以文立国的国策,将儒家仁政思想······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可得出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统治者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第二小问,据材料一“重视通过福利救济进行风俗教化”可得出慈善与风俗
教化相结合;根据“宋朝的救济对象扩大到了社会各个阶层“贫民和穷民进行重点救济”可得出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根据“宋朝……创立了专门的济贫仓种-广惠仓。宋朝还创立了多种济贫机构……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可得出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德国统一后,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人运动高涨”可得出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以及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据“俾斯麦政权······积极促进工人的福利”“德皇威廉一世于1881年11月发布诏书”可得出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第二小问,据“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以及“为小问,据“是世界范围内现代社会保险制度的萌芽”以及“为很多国家所借鉴”等可得出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第(3)问第一小问,据材料三“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可得出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一中宋朝的社会保障措施、材料二中德国通过立法形式来确定社会保障、材料三中现代中国为社会保障所做的努力概括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1)原因:立国于战乱后,流民多,稳定社会秩序的需要;汲取前代慈善事业的经验教训;受以文立国国策和儒家仁政思想的影响。主要特点:慈善与风俗教化相结合;救济覆盖面广,救济重点明确,以救济贫民和穷民为主;建立了较完整的救济项目和救济机构。
(2)背景:国家统一后资本主义快速发展;工人运动高涨,阶级矛盾尖锐;德皇和俾斯麦的积极推动。历史地位:开创了世界现代社会保险事业的先河,为其他国家所借鉴。
(3)本质: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执政为民,领导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认识:社会保障是社会“安全网”, 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强社会保障立法;经济发展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惠及民生。要坚持改革开放,致力于发展社会经济;要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应借鉴中国古代和国外的有益经验;要与国情和生产力水平相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