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8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8套)》 共有 1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17:议论文阅读 知 识 点 名师点睛 议 论文 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 道理,直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特点 (1)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其他表达方式(最 常见的是穿插记叙:用记叙交代议论的背景和对象;以 记叙的事实作为论据)。(2)以鲜明的态度表明观点 或主张。(3)用充分的材料证明其见解或主张。 学生了解议论文的三要素、论证 方式、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议论文的 结构、议论文的语言等知识并能结合 具体问题加以运用。 【2020 年题组】 一.【江苏省镇江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10 分) 除了“哈哈哈”,我们还能说点什么 江 丹 ①春天特别容易发现语言贫乏问题,多少人在一片新绿花红中,除了“美”再也说不出别的词儿来。 不是不想说,只是大脑一片空白,实在想不起来。 ②比起当代人一个过于简单的“美”,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白居易会说“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韩愈会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杜甫会说“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 鸥日日来”,还会说“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辛弃疾会说“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③遇到好看的风景只会说“美”,遇到好笑的事儿则只会“哈哈哈”,这就是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 前不久,中青报对 2002 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5%的受访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具 体表现为不会说诗句,不会用复杂的修辞手法。前人积累下那么丰富的词汇语句和表达方式,却被今天的 年轻人在高考之后就还给了语文老师。 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语言。互联网时代自然催生了互联网语言,比如年轻人追逐的网络流行语。 它结构简单,语义夸张,仅“哈哈哈”三个字,就有多种意义,可以表示好笑,也可以用来化解一点小尴 尬,所谓一笑而过。纵然网络流行语鲜活生动,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库里,还 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 ⑤哲学家维特根斯坦说,“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方式”。也就是说,语言并不只是我们 用来表情达意的工具,它还是我们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文化的具象呈现。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 络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 ⑥比如我们说春景“美”,我们并不愿意思考它到底有多美;当我们在键盘上打出“哈哈哈”三个字的 时候,也并不想思考这件事为什么好笑。这种表达方式省去了对细节的描摹,看似快速有效,但用的次数 多了,便是思维懒惰危机的征兆了。要知道,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有比放弃思考更 可怕的事情了。 ⑦如果我们对所有景色的理解只有“美”和“不美”,那么好不容易发展到多元状态的世界很快就会在 我们手中重回二元,说不定我们的后代又要进行一场场艰苦的跋涉,就因为我们这代人的一些懒惰。互联2 网时代,我们很多粉丝唯偶像是瞻,不管他们专业素养低到何种水平,还是要紧紧抱着偶像,放弃基本的 是非判断。 ⑧读者或许已经注意到了,网络流行语的更新迭代非常快。“哈哈哈”也不过这几年才流行起来,而之 前更早流行的“神马都是浮云”“酱紫”等已经经很少被使用了,就连表示落伍意思的“out”也很少出现 在大家的互联网社交语境中了。 ⑨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 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我们的诗歌能流传千年不止,我们的网络流行语却可能存在不过千日。我们从 婴儿时期便开始了语言的学习和积累,接受过那么多优秀文学作品的熏陶,听说过那么多生动有趣的悄悄 话,可当我们需要在考试之外发挥它们的时候,却发现自己词穷了,能想起的只有几句简化之后的网络流 行语。 ⑩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 (选自 2019 年 4 月 4 日《济南时报》,有删改) 13.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2 分) 14.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2 分) 15.阅读第④~⑨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3 分) 16.文中暗示的使语言优美的方法有多种,请运用其中两种方法在横线上写一段话,让“真美呀”具体形 象。(3 分) 夜晚,我携着母亲的手,并肩站在月下,母亲抬头望着月亮说:“真美呀!” 【分析】这是一篇议论文。题目点明了论题。首段引出论题,点明语言对于人的重要。第②段主要运用举 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的观点;第③段论述当代年轻人的语言困境;第④--⑨ 段概括网络流行语的缺点;第⑩段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解答】(1)本题考查分析中心论点。根据题意,论点要自己概括。此文主要论述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 思维方式变了。完成时可围绕此内容进行概括。再结合末段中的“我们的语言习惯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 变了,而如果都是越变越简单,那么就应该警惕起来了”可知作者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 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的辨别以及作用的分析。第②段主要举了白居易、韩愈、杜甫和辛弃疾对对春天的 赞美,属于事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了”的观点。 (3)本题考查对信息的筛选和整合能力。由文中第④段“但似乎还是少了一点美感,在博大精深的汉语词 库里,还有很多更优美的表达”,可以提取出:少了美感;由文中第⑤⑥段“当我们选择简单省事的网络 流行语时,实际上也是选择了一种简单省事的思维方式”,“语言也可以反过来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没 有比放弃思考更可怕的事情了”可以概括出:缺少思考;由文中第⑨段“这实际上正说明,网络流行语的 生命力是短暂的,因为它诞生的时候太过鲜活,缺少底蕴养料,所以枯萎也就会来得特别快”,可以提取 出:生命力短暂。 (4)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这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围绕“真美呀”内容来写,运用一种修 辞手法,感情真挚、语言通顺即可。 答案: (1)我们应该警惕语言习惯和思维方式越变越简单。 (2)举例论证,论证了“古人对春天的赞美就丰富得多”的观点。 (3)①少了美感; ②缺少思考(思维简单); ③生命力短暂(缺少底蕴养料,枯萎得快)。3 (4)示例 1:“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月光如流水倾泻人间,又如嫦娥的白色纱裙,笼罩万物, 着实迷人。(引用诗句、修辞) 示例 2:云边的月牙儿,细细的,像少女描着的眉,羞涩地躲在蓬松的刘海里。(修辞、描摹) 【点评】常见的论证方法及作用: ①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道理论证也包括引 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俗语谚语等情况,作用: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 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二.【江苏省无锡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顶线思维 ①古来世人皆知的底线,也是处世为人的标准,似乎正被某种强大的力量冲撞,这种力量便是顶线。 所谓顶线,这里指人类欲望的顶线,即某种期望达到的目的。[甲] ②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 ③“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缺乏顶线思维的人往往放任顶线,被顶线牢牢控制,变成顶 线的奴隶,最终上演了一个个人间悲剧。 ④有顶线思维的人,知足常乐。他们深知自己真正所需,洞察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因而能够从容 控制顶线,进而牢牢坚守做人做事的底线。 ⑤东晋名将陶侃曾做过县吏,监管渔业,常有下属送东西给他。有位下属送了一坛腌鱼给他,孝顺的 陶侃马上念及贫穷的慈母,便嘱托乡人带给母亲。谁知母亲却原封不动地将腌鱼退了回来,并在信中写道: “尔为吏,以官物遗我,非惟不能益吾,乃已增吾忧矣。”陶侃收到母亲退回的腌鱼和回信,愧疚万分。 他从此坚定决心,一生遵循母亲教导。[乙] ⑥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不绝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当然,欲望的 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 ⑦渴望高处的阳光,祈求奇迹与辉煌,是我们每个人心中美好的顶线。[丙]倘若在追求顶线的过程中, 需要突破底线方能成功之时,你是选择洁身自好,坚守底线?还是选择降低,甚至放弃自己的顶线? ⑧[丁]有顶线思维的人,知止不殆。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 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牢把握顶线。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 了社会。 14.“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这句在原文中最合适的位置是 A.甲处 B.乙处 C.丙处 D.丁处 15.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在说理中的作用。 【分析】这篇文章主要议论人类欲望的顶线。作者认为只有控制住顶线,才能守得住底线。有顶线思维的 人,知止不殆。他们面对顶线的情感,始终心怀底线,坚守底线,克服贪婪心理和侥幸心理,从而能够牢 牢把握顶线。他们立于天地之间,上有顶线,下有底线,既成全了自己,也成全了社会。 【解答】(1)本题考查语句的位置。第⑤段举陶侃母亲退回他送的腌鱼,告诉他做官要清廉的例子,和 “严控顶线,从而坚守底线,始终廉洁为官。”相照应。4 故选:B。 (2)“欲望的顶线,既是每个人前进的动力,也是人类生产、发展、活动的根本力量。”阐述了“欲望的 顶线”的正面作用,它可以促使人前进。“欲望的顶线不是纯粹的、绝对的东西,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 制。”阐述了“欲望的顶线”的正面,指出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节制”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句话通 过对“欲望的顶线”的辩证认识,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理智的调控与节制”的讨论。 答案: (1)B (2)这句话阐述了“欲望的顶线”的正反面,一方面它可以促使人前进,另一方面它需要“理智的调控与 节制”才能发挥正确的作用。这句话通过对“欲望的顶线”的辩证认识,引出下文对如何进行“理智的调 控与节制”的讨论。 【点评】分析文中画线句作用要结合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文章的中心。 三.【2020 年贵州省黔西南州中考】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 ①语文学习的方法固然很多,但我以为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的方法之一就是背书。 ②一切知识都是以记忆为基础的,语文学习更是如此。要达到一般的阅读、书写水平,你总得记住几千 个汉字;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如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谨、 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正像跳舞要掌握基本舞步一样,只有肚子里滚瓜烂熟地 装上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进而方圆自如,为其所用。至于文章内容的深浅,风格的高 下,那是其他方面的修养,又当别论。 ③人脑的生理规律是年轻时长于记忆,稍长时长于理解,如果一切等理解之后再记便会"失之东隅 "。因此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种知识的积累方法,好比先贮存上 许多干柴,以后一有火种,自然会着。前不久,我在娘子关看瀑布,那飞泉后的半壁山上长满青苔葛藤, 密密麻麻,随风摆动。我观察良久,总难对眼前景物加以描绘。猛然想起柳宗元《小石潭记》里"蒙络摇缀, 参差披拂"的描写何其传神!当初对柳文只是记住了,理解得并不深,现在通过对生活的观察、印证,便立 即融会贯通。这有点像老牛吃草,先吃后嚼,慢慢吸收。但是假如牛事先不吃进草去,它闲时卧在树下, 就是把自己的胃囊全翻出来,也是不会反刍出新养分的。 ④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文章之"炊",就是从字、词、句之"米"组成的。要使自己的语 言准确、生动,便要有足够的后备词句来供选择,这就要记要背。比如那鸟的动作吧,小时作文只须一个" 飞"字,就全部解决。后来背的诗多了,脑子里记下许多:燕剪春风、鹰击长空、雁横烟渚、莺穿柳浪等, 以后再遇到写鸟时,就很少以"飞"字搪塞了。 ⑤强调背和记,绝不是限制创造,文学是继承性很强的,只有记住了前人的东西,才可能进一步创 新。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名句都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作。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 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出新意。所以,我们应该多记多背些最新最美的诗文,好去提高 语文水平,到时也会压倒古人的。 (节选自《梁衡杂文集》,九州出版社 2017 年 1 月版,有改动) (1)文章题目就是作者的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本文重在论事理,却又在第三段用了不少文字叙述"娘子关看瀑布"的经历。其用意何在?说说你的理 解。 (3)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反思自己,谈谈你从本文哪些地方得到了启发? 【解答】(1)本题考查议论文标题的作用。本篇议论文的题目"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直接点明文章的观 点,使观点鲜明突出。从整篇文章的内容来看,都是围绕着标题进行,所以有统领全文的作用。这个题目 是作者写作经验的表达,可以很好地引起读者的兴趣。综合整理以上的内容就可得出本题的答案。 (2)本题考查议论文论据的运用。在第三段中,作者选用"娘子关看瀑布"的事例,是为了证明前面所说的5 "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这句话所表达的记忆的重要性这一观点。用自己的亲身 体验,更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本文主旨的理解及探究学习。这篇文章有很多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启 发的,如:"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你就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要再进一步使文章严 谨、生动、清晰、新奇,你就得记住许多体式、结构。""有必要少时先背诵记忆一些优秀诗文,以后再慢 慢加深理解。""高明的文章家在熟读前人文章的基础上,不但能向前人借词、借句,还能借气、借势,翻 出新意。"这些语句都能为我们写作水平的提高有所启发,结合这些句子写出自己的启发。 答案: (1)①提供经验,吸引人们阅读。②开门见山,直接亮出自己的观点。③统领全文,让全篇围绕标题说理。 (2)作者意在用自己的亲身体验来证明"少时"积累的重要性,"贮存"干柴,有火种,就会燃烧。具体可信, 更有说服力。 (3)文中有许多的语句如:①要进一步使文字自然、流畅、华丽、优美,得记住许多精词妙句。②少年儿 童时先背诵记忆优秀诗文,以后再慢慢加深理解。③只有积累了前人的东西,才能进一步创新。④只有肚 里装有几十篇范文,才能循规为圆,依矩成方,方圆自如,为其所用等。给我的启发:长期以来,满足于 完成课后的思考和练习,在"优秀诗文"的背诵积累上用心不够,一到写作,搜肠刮肚,无"油水"可榨,干 瘪瘪味同嚼蜡。读本文后,决心重视经典诗文的背诵积累,没做要求的精妙之处也要努力熟读成诵。抓住 自己"长于记忆"的最佳时机去积累,努力提升写作水平。 四.【湖北省孝感市 2020 年中考】 修炼“挫商” 佚名 ①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常常充满着挫折与失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修炼挫商。 ②挫商,即承受挫折的能力。承受能力越强,挫商也就越高。 ③无论条件多么优越,无论才华何等了得,生活总是充斥着不可预知的意外,没有谁的人生旅程一帆风顺。 ④未经历小路的坎坷泥泞,哪能体会到阳光大道的平坦通畅?未经历风雪交加的困苦,哪能体会风和日丽 的温馨?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煎熬,怎能体会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挫折和磨难,能拓展生命的宽度。 ⑤当你的道路充满荆棘却不退缩,当你一次次跌倒后依然顽强地站起来,当你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却没有 心灰意冷,你会迎来胜利的曙光,你会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与幸福! ⑥自古以来,多少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从而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⑦司马迁,身受酷刑,用十余年时间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的《史记》;贝多芬,两耳失聪,却“紧 紧扼住命运的咽喉”,谱写出气势磅磷的《命运交响曲》;董明珠,经历丧夫之痛却没有被击倒,让“格力” 成为享誉国内外的大品牌。他们的成功,离不开他们炼就的高挫商。 ⑧那么,我们怎样修炼挫商呢?首先,面对挫折,改变消极心态。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不同的是,有的 人在挫折面前一蹶不振;而有的人把它当作一种胜利的前奏,始终保持永不言败、乐观向上的心态,最终 取得胜利。 ⑨其次,掌握正确的方法。一是激励法——遇到挫折时,尽量少考虑眼前得失,不断激励自己:美好的未 来就在前方。二是知足法——在挫折面前,降低要求,满足已经达到的目标,对一时难以做到的事情不奢 望、不强求。三是补偿法——在某方面目标受挫时,不是灰心气馁,而是化苦痛为力量,发奋图强,以另 一个可能成功的目标来代替。 ⑩没有惊涛骇浪的海洋,绝不是真正的海洋;没有风沙蔽日的沙漠,绝不是真正的沙漠;没有一波三折的 生活,也绝不是真正的生活。只有敢于面对挫折,勇于迎接挑战,不断修炼挫商,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 远。 10.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 分) 本文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证,思路清晰:首先,提出 ① 的中心论点;接着,讲道理、摆事实, 论证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然后, ② ;最后,总结全篇,首尾呼应。6 11.作者认为为什么要修炼挫商?请简要阐述。(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选出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 )(3 分) A.失败与挫折,能考验我们的挫商,挫商越低,承受能力越弱。 B.第⑦段分别选用了文学界、音乐界、商界的名人事例,论证修炼挫商的作用,很有 典型性和说服力。 C.真正的生活,是会有一波三折的,我们要敢于面对挫折,修炼挫商。 D.张浩没有达到班级前三名的目标,他这样安慰自己:成绩排名没有那么重要,我已 经收获了知识。这是运用了“激励法”。 【分析】本文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要修炼挫商;接着讲道理、摆事实,论证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然后 从“面对挫折,改变消极心态”“掌握正确的方法”等方面具体论述修炼挫商的方法;最后总结全文,深化 论点。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 题目的提示来分析。结合内容可知,本文开头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要修炼挫商;接着讲道理、摆事实,论 证为什么要修炼挫商;然后从“面对挫折,改变消极心态”“掌握正确的方法”等方面具体论述修炼挫商的 方法;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据此回答即可。 (2)本题考查提炼文章信息的能力。解答此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结合内 容,从“人生是一条布满荆棘的崎岖之路,常常充满着挫折与失败。面对人生的挫折与失败,我们应该修 炼挫商”“未经历小路的坎坷泥泞,哪能体会到阳光大道的平坦通畅?未经历风雪交加的困苦,哪能体会风 和日丽的温馨?未经历挫折和磨难的煎熬,怎能体会到成功和胜利的喜悦?挫折和磨难,能拓展生命的宽 度”“自古以来,多少人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从而让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等语句中概括答案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辨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选项的描述, 然后一一判断正误即可。 ABC.正确; D.有误;应该是运用了“知足法”。 故选:D。 答案: (1)要修炼挫商;论述修炼挫商的方法。 (2)人生常常充满着挫折与失败;挫折和磨难,能拓展生命的宽度;面对挫折不屈不挠,会让人生放射出 耀眼的光芒。 (3)D 五.【山东省临沂市2020 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 韧雾 ①沧浪亭始建于五代,现主体为宋代建筑,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 ②北宋庆历五年(1045 年)诗人苏舜钦蒙冤遭贬,迁居苏州,用四万钱买下几近荒废的院子,建了此 亭,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以示隐逸之情。 有人说,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无论是被贬下野或是急流勇退,文人们在济世安民的 宏愿外,始终有颗念念难忘的出世心,比如拙政园,取自古语“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暗含微讽与自嘲;再7 如网师园,网师即渔夫、渔翁,正是渔隐的象征,以及“退而思之”的退思园,无不含蓄表露了这种寓意。 ③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比如最直观的楹联匾额,镌刻题铭,“须兼具华彩之辞 章,隽秀之书法”,少了他们,建筑难称完美。 ④再到各厅堂楼阁雅不胜收的名字,比如拙政园西部的“与谁同坐轩”,出自苏轼的一句词:“与谁同 坐?明月清风我。”一般的轩空间都比亭子大,而“与谁同坐轩”小到只宜坐一人,开一扇形的窗临着湖 面,框景绝佳;再联想到这句词写于苏轼政治最失意之时,只觉有种说不出的宁静的孤独,寂寞中又有淡 淡的孤高,不由得想在此处独坐片刻,恰如有人所说,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太多典故与内涵待人探寻, 最妙的就是诗景相对、情景交融的会心时刻。 ⑤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生机。现在普遍认为文徵明参与设计了王献臣的拙政园,当然历 经岁月磨蚀、易主改建,早已看不到当初的面目,但文徵明画的《拙政园三十一景》还是保留下当年园子 的简练野趣;他亲手种下的紫藤,历经 400 余年仍绿荫满庭,春日满架明艳紫英,成为苏州城的一处重要 文脉。 ⑥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是在清代“同光中兴”时期,城里大造园林,各园主人彼此投缘,怡园顾 文彬、听枫园吴云、网师园李鸿裔,耦园沈秉成、养闲草堂潘曾玮等组成“真率会”,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 里雅集,品评书画,吟诗作赋。 ⑦画家陈丹青说,苏州园林那样成熟的美学,是一整套上千年积累传递的文化教养,文化样式、文化 符号,虽然在过去的一百多年里,中国的城市与建筑发生着决然而彻底的巨大改变,中国人心理景观中那 条源远流长的大线索已然开始模糊、混乱……而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 半日闲,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我们步履匆匆,不懂停留,却也总能在身处园林的某一刻、 一秒激活深埋于心的文化记忆,那里有风月鸟鸣,有花影泉声,有红尘中清逸无匹的诗情画意。 (节选自《国家人文历史》2020 年第 5 期:有删改) 13. 文章为何从“沧浪亭”写起? 14. 围绕“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第③~⑥段是从哪些方面展开论述的? 15.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拙政园”、“网师园”、“退思园”的命名都含蓄表露了主人的出世之心。 B. 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最妙的就是和诗人对话,和园林对话。 C. 文章在论述“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时,主要运用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 D. 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 【答案】13. 沧浪亭是苏州园林 代表,可以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由它入文,可以自然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的8 点;作为重要的例证使用,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14. 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是与文学密切关联;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勃勃 生机;园林主人的文学交流造就园林的繁盛。 15. D 【解析】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因此需要由园林谈起。而沧浪亭 “是现在苏州园林里历史最悠久的一座”;“名字取自《楚辞》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 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命名和文学有关;“从沧浪亭开始,苏州园林的定位就是归隐”;因此,沧浪亭 可以作为苏州园林的代表,它的名气决定了许多读者会对文章产生兴趣;由它写起,既有代表性,又有力 地论证了作者的观点。 【14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分析与概括。围绕“文人情趣是园林的灵魂”,第③段论述的是“中国园林的一大特征就 是与文学密切关联”;第④段论述“赏苏州园林犹如读诗文”;第⑤段论述“文人的唱酬交往为园林赋予了 勃勃生机”;第⑥段通过写“苏州园林最繁盛的日子,……各园主人彼此投缘……定期轮流在各家园林里雅 集,品评书画,吟诗作赋”,可以概括出本段的论述中心是“园林主人的文学交流造就园林的繁盛”。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第⑦段“反观苏州园林之于现代人,不仅是‘小而美’的偷得浮生半日闲, 更是都市丛林中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可知,D.“不是偷得浮生半日闲,而是一片葱郁的文化绿洲”是错 误的,故本题选 D。 六.【四川省南充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5-7 题。(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守 拙 弓 长 ①有诗云“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其实,守拙并不是五柳先生的首创,老 子曾说过大巧若拙。陶潜以后,也有“文以拙进,道以拙成”“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讲的都是 对守拙的推崇。《艺经》有云“凡棋有善巧者,勿与之斗巧,但守我之拙,彼巧无所施”,此之为守拙。守 拙是古代围棋九等之末,因其棋力尚浅,对弈之时往往漏洞百出,谓之拙。但其往往能及时发现并修正错 误,谓之守。“守拙”虽为棋品之下下品,但“守拙之道”却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②守拙不失为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有了这样的人生定力,就能摆脱私欲的羁绊,视名利淡如水;就能战 胜前行路上的困难,一步一个脚印,拾级而上、奋力攀登。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日日积 累,久久为功,方见其真谛,享其果实。 ③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知道自己这辈子靠读书发达无望,遂“发愤教督诸子”,对长子曾国藩更是毫不松懈。 但是他的教育方法十分落后:只知道一味用蛮力。他要求曾国藩,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 这本书,就不摸下一本书,不完成一天的学习任务,绝不睡觉。“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因 为这是扎扎实实的基本功,不留遗弊。虽然曾国藩考秀才考了九年,但是一旦开窍之后,后面的路就越来9 越顺。中了秀才的第二年,他就中了举人;又四年,高中进士。而那些早早进了学的同学,后来却连举人 也没出来一个。 ④武林道语“入门先站三年桩”,桩基功底不牢,终生仅能花拳绣腿。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 才能成功。如果心浮气躁,急子求成,到头来只能“山河依旧”。车著明扎根川西大凉山 21 年,在平凡单 调的生活中,他是抱朴守拙的苦行僧。为了航天梦,他潜心天航发射数据处理研究,托举 70 颗卫星奔向太 军,实现了发射中心一次次零的突破。 ⑤不少人总是习惯于投机取巧,不想脚踏实地,不愿下笨功夫、用实劲,而是自觉不自觉地把人生寄希望 于形形色色的机会,希望兔子撞到自己的树桩上。实践中,有的喜欢抄近道,耍小聪明,见事有利可图便 一窝蜂,听说有一本万利之事便趋之若鹜,其结果往往是弄巧成拙。守拙之人不会截弯取直,更不会见机 行事,而是遵循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躬行自明,身体力行”的笨办法。与借助他人之力相比,固然 稍显拙陋,但正如古人所推崇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要想实现个人学业的进步、事业的 成功,必然需要善守读书求学之拙,干事创业之拙。 ⑥世界上只有雄鹰和蜗牛能到达金字塔顶。守拙,归根结底是要当老实人、做本分事,遵循客观规律,信 守天地良心,以拙立身,以拙创业,以拙求进。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5.下列对选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守拙之道”是宝贵的人生经验。 B.守拙是一种明智的生活态度。 C.守拙以立身、创业、求进。 D.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6.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C.一章三遍读,一句十回吟。 D.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7.下列对本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目的在于引出本文的论题“守拙”,同时也增添了文章 的文采。 B.第③段举曾国藩用蛮力读书,最后取得成功的事例,论证了“守拙”是一种品格:看起来 慢,却最有效。 C.第④段先通过武林道语引出本段论点“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 再从反面论证,最后用事例正面论证。 D.第⑤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正反对比论证,证明了只有守拙才能在学业、事业上取得成功 的观点。 【分析】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开头引用陶渊明的诗句和《艺经》中的语句,解释了传统文化中“守拙”的 含义;引出论题;第②段阐述守拙的好处;第③段列举曾国藩父亲逼子读书的事例,论证了“守拙”的实 效;接着列举车著明守拙的事例,论述了“干事创业,唯有务实归真,沉稳内敛,才能成功”;最后进行了 总结论述,突出求学、干事创业都需要守拙。 【解答】(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的能力。要注意先找到论题,本文的题目“守拙”其实就提示 了文章论述的主题,但论点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继续从文中找寻。这篇文章在第②段最后的过渡 句中提示了论述的中心“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 ABC.有误,三种说法都是对中心论点的阐述,都不全面; D.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论据。论据,是用来证实论点的根据,在逻辑学上,它是用来确定论题的真实性的那些判断。 据其本身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论据要能够支持论点,否则,这个论据就不能使用。10 A.有误,这篇文章的论点是“守拙不仅是一种品格,也是一种智慧”,强调的是日积月累、一步一个脚印 的拼搏,而“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意思是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 突出了灵感的重要性,不能支持论点; BCD.正确; 故选:A。 (3)本题考查论证过程。梳理材料内容,分析论证过程,找出理解有误的一项即可。 ACD.正确; B.有误,根据“‘守拙’看起来慢,其实却是最有效的……”可知,作者举曾国藩的事例论证的是“守拙” 是一种智慧; 故选:B。 答案: (1)D (2)A (3)B 【点评】明确论点的要求应满足三点:作者的观点、明确的判断、完整的句子。学会在文章中找出和概括 符合观点的句子。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 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 论点,但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 七、【四川省遂宁市 2020 年中考】阅读《拐弯》,完成 12-15 题(12 分) 拐弯 ①杰出的语言文字学家、“汉语拼音之父”周有光,当被人问起他的长寿秘诀时,说:“凡事要想得开,想不 开就拐个弯。” ②从每个人成长的轨迹来看,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有人说,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 两件事——前进和拐弯。 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 能力。”达尔文说得更透彻:“适者生存。”他们所说的“适”,就是适应、顺应,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 弯”。不仅在西方人眼中生命需要拐弯,中国古人亦有类似的认识。陆游也曾说过:“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由此可见,拐弯在人生的字典里是个关键词,由于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 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 纷的世界。我想如果把拐弯用英文大写的字母来表示,可分出若干种类型。 ③一是把拐弯用字母“V”来表示。不仅形象上非常传神,而且真正表达了拐弯的意义:这不是一种简单的 拐弯,而是一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左边的一半,代表向下;右边的一半,代表向上。从左边的趋 势来说,本应向下,但到底部终止了,又改为向上。这是一种消极状态向积极状态的转折。许多人和事都 是这样由挫折走向成功的。北大著名教授季羡林,“文革”时被勒令守楼听电话。这对别人来说可能是无法 忍受的屈辱,可季老却在困境中发现了有利因素,利用三年看大门的时间,翻译了 280 万字的印度史诗《罗 摩衍那》这一宏篇巨著,为中国翻译史和中印文化交流建起了一座丰碑。 ④二是把拐弯用字母“N”来表示。这种拐弯和“V” 有点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它表示人们按既定的道 路和方向前进时,原路走不通了,必须拐穹,但这个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 从而在新的领城获得断的发展。人在一生中难免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控折、不幸。关键在于你是否学会了拐 弯。只要你在心里据个弯,就会路随心转、超越自我,开创新天地。红极一时的影星克里斯朵夫·李维在 一次马术比赛中意外坠落,成了一个高位截瘫者。他一度绝望过,也曾想就此了结生命,但在挫折面前, 他最终选择了拐弯,以轮椅代步,当起了导演。他导演的影片还获得了金球奖。他还坚持用牙咬着笔,写 出了他人生的第一部书《依然是我》,后来这部书还成为畅销书。 ⑤三是把拐弯用字母“W”来表示。这说明人生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 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一些伟人、名人成长的11 轨迹,就雄辩地证明了他们正是在不断拐弯中前进,从而获得成功的。伟大的革命先驱孙中山先生,为了 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推行“三民主义”,虽多次失败,但失志不渝,终于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两院院 士王选一生经历了八次选择,也就是八次拐弯,终于研制成功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引发了我国印刷业“告 别铅与火,迈入光与电”的一场技术革命,被誉为“当代毕昇”。 ⑥周老的“拐弯”说,是他百岁养生经验的总结,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选自《读者文摘》,有改动) 1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分) 13.第②段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分) 14.请简要写出本文的论证思路。(4 分) 15.当下一些中学生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一蹶不振, 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请你结合本文的观点,对其进行 劝说。(3 分) 【分析】本文先由周有光的一句话引出论题,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 通过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最后又以周有光的 “拐弯”说总结全文,得出结论。 【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心论点的把握。议论文中,论点是作者发表的主要观点。论点通常在标题 或文首或文尾的位置,或者联系全文找到作者概括性(提领或总结)的表达主要观点的“议论句”,即是论 点。本文首先由周有光的话引出论题“拐弯”,然后指出人生中定有“拐弯”,再通过三方面论述人生的弯 道各不相同,最后又以周有光的“拐弯”说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拐弯”说也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 更是指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故文章的论点可概括为:人生需要学会拐弯。 (2)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画线句列举了陆游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例子中引用的诗句属于道理论 证。通过名人事例和名言,形象地告诉读者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拐弯”在人生的 字典里是个关键词,从而证明了人生定有“拐弯”,增强了说服力。 (3)本题考查文章的论证思路。本文是总分总的结构。首先第①段通过语言文字学家周有光的长寿秘诀引 出本文的论题“拐弯”;然后第②段通过引用爱因斯坦、达尔文和陆游的名言来告诉读者,“拐弯在人生的 字典里是个关键词”,论证了人生一定有“拐弯”;再通过三个分论点--“拐弯不是一种简单的拐弯,而是一 种迂回型的拐弯,是形退实进”“拐弯不是返回原来的起点,而是扔到一个新的落脚点上,从而在新的领域 获得断的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弯很多,并不是拐一两次弯就能到达人生终点的,而是要经过多次拐弯的锻 炼,经历多次挫折的磨练,经受多次失败的考验”--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 达终点;最后又以周有光的“拐弯”说总结全文,得出结论,指出“拐弯”说是转换思路的小方法,是指 引人生方向的大智慧。 (4)本题考查拟写劝说词。文中指出,人生天地间,路路九曲弯,从来没有笔直的,人生需要学会“拐 弯”。结合本文观点,围绕如何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这一问题进行劝说即可,注意语言表达要得体。示例: 同学,生活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可学会适时拐弯,以退为进,多总结,不放弃, 相信通过磨练和努力终会到达成功的彼岸。 答案: (1)人生需要学会“拐弯”。 (2)运用了举例论证(也含有道理论证)。既通过举例--古人的人生智慧,告诉读者人生起伏,需要智慧; 也通过“柳暗花明”的古诗,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3)先由“大家”的一句话引出论题,再举古今中外的名人事例和名言,论证人生定有“拐弯”,再通过 三个分论点,分别论述人生的弯道各不相同,但都需要磨练和努力才能到达终点。 (4)示例:同学,哪个人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都会经历各种的困难和挫折,你所经受这点挫折也许只 是别人经历困难的点滴,你勇敢地面对它,你多想想别人是怎样努力战胜自己遇到的挫折和困难的,你就 有了更多的勇气和力量。 八.【甘肃省武威等 7 市 2020 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阅读下面文意,完成题目。(13 分)12 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莫砺锋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需要好好继承发扬。其中 最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先人正面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这是传统文化的核心精神,是五千年文 明史中蕴含的正能量。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各类书籍,便是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然而古籍汗 牛充栋,应该从何入手呢?作为在大学中文系任教 40 年的老教师,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也即从《诗经》 《楚辞》开始的中国古典诗歌。   ②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 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 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 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 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 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 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③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 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 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 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 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 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 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 感。   ④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 精神力量。与李白齐名的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积极的入世精神进行诗歌创作,为安史之乱前后唐帝国 由盛转衰的时代描绘生动的历史画卷。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 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 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 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时代动荡引起词坛风气的巨大变化,以辛弃疾为首的 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 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⑤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 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 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自己就是在当知青的时候,在江南农村茅檐底 下“结识”李、杜、苏、辛等杰出人物,他们与我朝夕相伴,在冥冥之中引导我成为专攻古典文学的教师。 而今我年臻 70,决心把余生精力贡献给古典文学的研究与普及,来报答那些异代知己对我的恩情。古代文 学经典作品流传至今的意义并不是专供学者研究,它更应该是供大众阅读欣赏,给予精神滋养。严肃深奥 的学术论著只在学术圈产生影响,生动灵活的讲解或注释解说却能将古典名篇引入千家万户。如果说唐诗 宋词是一座气象万千的名山,我愿意当一位站在山口的导游,来为游客们指点进山路径与景点分布。 (选自《人民日报》,2019 年 12 月 17 日,有删减) 12.作者为什么认为唐诗宋词是我们领会传统文化精神的首选阅读对象?(4 分) 13.分析第④段画线句所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3 分) 1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A.第①段在简要分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基础上,作者提出可以从中国古典诗歌入手,了解传统文化13 精神。 B.第②段引用清人叶燮的话是为了论证“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 C.全文以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有力论证了“我们要以唐诗宋词为首选对象读古代典籍,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这一中心论点。 D.文章内容充实,论证有力,恰当地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深入细致地剖析了论点。 15.如果为第④段再补写一个论据,还可以哪一个诗(词)人?请简要分析。(3 分) 【分析】本文第①②段,作者提出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神首先推荐中国古典诗歌并进一步提出唐诗宋词的 重要性;第③④⑤段阐述推荐唐诗宋词的原因: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 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 有深远教育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第③段,“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 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 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说明: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 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 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第④段,“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 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说明: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 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2)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首先辨别出论证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 观点。第④段划线句,为了论证本段的中心句“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 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列举杜甫诗作的事例,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 法。答题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进一步论证了中心论点,增 强说服力。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BC.正确; D.有误,本文都是从正面论证论点,没有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故选:D。 (4)本题考查补写事实论据。要围绕第④段的观点“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 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举出唐宋诗(词)人姓名,并说明其诗词特点 即可。如,李清照是南渡前后的女词人,是中国古典文学史上有崇高地位的天才女作家。她是遵守着词的 一切规律而创作的。她一面重视音律,精炼字句;同时,她的词富于真实的性情与生活的表现。其作品真 实地再现了那个乱离的时代,她的生活情感,也正是当日无数难民的生活情感。 答案: (1)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其典范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思考和价值判 断传递到今天,能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 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 (2)运用举例论证,举杜甫诗作特点的例子,具体论证唐诗宋词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 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具有说服力。 (3)D (4)示例 1:王维的边塞诗都是壮阔飞动之作。或歌咏历史人物的侠义精神,或愤慨于才士坎坷不遇的不 合理现象,或反映封建政治的某些阴暗面,或讽刺权贵……形象鲜明,笔墨酣畅。 示例 2:白居易认为诗歌创作不能离开现实,应取材于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反映一个时代的社会政治状 况。他常以浅白之句寄托讽喻之意,揭露、批评政治弊端,关心民生疾苦。 【点评】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1、举例论证:所举的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所做的分析,14 合为举例论证。(摆事实、事例论证) 作用:论证十分具体,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的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 作用:使作者的观点表达得更鲜明,说服力更强,让人信服。 3、比喻论证: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句。 作用:使论证生动形象,更容易让读者接受和理解。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以是一个事物 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使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突出了作者的什么观点,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象。 九.【湖北省咸宁市 2020 年中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共 3 题,9 分) 理直何必气壮 张穷 ①理直气壮看上去好像没什么不好,我有理呀,怎么就不能气势足一点呢?别忘了,我们老祖宗还有一句 话呢——有理不在声高,得理还须饶人。如果是对待敌人,对待那些居心叵测的小人,我们当然要“理直 气壮”。现实中,这样深仇大恨的对立毕竟很少。洪应明在《菜根谭》中指出:“人之短处,要曲为弥缝, 如暴而扬之,是以短攻短;人有顽固,要善为化诲,如忿而疾之,是以顽济顽。”因此,发现了别人的不足, 理直气壮地直接指出,不如理直气和地巧妙指出。后者既容易被人接受,也能够体现出批评者的涵养和气 度。 ②人人都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既然如此,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 好,既达到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 任育才学校的校长时,他亲眼看到一名男生用砖头砸另一名同学,遂将其制止,并责令他到校长室接受批 评。陶先生回到办公室,见男生已在等候。陶先生掏出一块糖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按 时到了。”接着又摸出一块糖给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说明很尊重我。” 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果。陶先生又说:“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陶先 生遂掏出第三块糖给他。这时男生哭着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 生又拿出第四块糖说:“你已认错,再奖你一块,我们谈话也该结束了。”学为人师,行为示范,陶行知先 生不愧人民教育家,在批评这件事上,没有理直气壮、盛气凌人,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③俄国作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既然太阳也有黑点,人世间的人和事就更不可能没有缺陷。”面对他人的 错误,我们不宜死揪不放,不依不饶,而要辩证地、全面地分析问题,这样说出来的话才具有客观性、公 正性,从而更好地评价人。明代思想家吕坤说:“心平气和,而有强毅不可夺之力。”可见,和气是一种力 量,是一种直抵心灵的力量,而那种盛气凌人靠粗暴打压的力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④理直不必气壮,这需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人处且饶人,需要有一种自律自我控制的修养。义正需辞 婉,理直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 人际氛围。 (选自《今晚报》) 13.下列选项中,对选文主旨概括准确的一项是( )(3 分) A.对待敌人、小人,我们应当要“理直气壮”。 B.人人爱听好话,谁也不愿挨批评。 C.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D.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14.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文中第①段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顽,要 巧妙指出。 B.本文第②段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为了说明他是一个学为人师、行15 为世范的人民教育家。 C.面对他人的错误,我们要辩证、全面地分析,才能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D.本文告诉我们,要想创造一个和谐友好的人际环境,就应该有一颗宽容之心,得饶 人处且饶人,真正做到理直不必气壮。 15.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采用的是总分总结构,先提出观点,然后从正反两方面论证,最后总结归纳论点。 B.本文主要采用的是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C.文章开头用一个反问句,引出论题一有理时究竟如何待人,语气较强,能引起读者注意。 D.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分析】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接着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 顽,要巧妙指出;第②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④ 段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 【解答】(1)本题考查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或主张。题目“理直何必气壮”表 达了作者观点的一部分。通读全文,文章结尾处归纳了完整的观点,“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 也语柔,这不但是一种宽容与谦让,更显示了一种风度与涵养,能够让你有一个更为和谐友好的人际氛 围”,从中概括为“理直不必气壮,义正需辞婉,理直也语柔”。 故选:D。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通读第②段,本段的观点是“批评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有技术的人会做得很好,既达到 了批评的目的,又让对方乐于接受,使良药不苦口、忠言不逆耳”。举陶行知批评教育学生的例子,主要是 为了说明陶行知先生在批评这件事上,技术含量相当的高。 故选:B。 (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有误,文章第①段提出论题,接着引用洪应明的话告诉我们,发现别人的短处,不要以短攻短,以顽济 顽,要巧妙指出;第②③段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通过具体事例和名人名言来论证自己的观点;第④ 段归纳了全文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了如何做到这一点及其意义。本文采用层进式结构。理解为“总分总结 构”“先提出观点”不正确; BCD.正确; 故选:A。 答案: (1)D (2)B (3)A 【点评】议论文如何确定中心论点: 1、论点出现的形式和位置: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应该是较完整的句 子。位置:①标题;②开头;③篇末;④论述过程中(注意承上启下的过渡句);⑤表述不集中,需要概括。 2、当碰到文中没有现成的表达论点的句子时,尽管有一定难度,但也有方法可循:需要在准确理解全文内 容的基础上,抽取文章核心,依据论题和论据,参考作者要解决的问题,准确判断和提炼作者的观点,然 后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 3、要注意的是,有些文章中表达中心论点意思的句子不止一句,需要加以比较,找出最简洁、最明确的句 子。16 十.【湖南省岳阳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 18-20 题。(8 分) 感悟成功 ①5 月,内地已是春暖花开,而海拔 5000 多米的唐古拉山上劲吹的暴风中却裹挟着纷飞的雪片。我同 几个年轻的记者在青藏铁路沿线采访,正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那片高旷的荒原上。接到省青联发来一 条短信,他们正在编辑一本书,需要曾经当选过省“十杰”青年的人谈谈感想,来“感悟成功”。我必须说, 在这样一个海拔高度上,在这样一个四顾皆空茫之处,“成功”这样一个词从手机屏幕上跳进脑海,真的容 易引起一种虚无之感。 ②但这时,我的耳边响起一位欧洲古代哲人的诗句:名声看起来是多么美好,但这动听迷人的声音, 不过是一曲回声。当我们谈论成功的时候,这样一种态度可能比一味的沉湎更有意义。这样的看法与态度, 可能会使我们在面对所谓成功的时候,更加冷静与理智。对一个理性的人来说,成功是时代赐予的机遇, 机遇总是暂时性的,所以,所谓成功,不过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一个在同一行业领域中稍稍早于或 略高于别人的起点。成功不是登山,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世界便不再有更高的山峰。更何况,也不会有 一个登顶者,一直待在最高处。他必须下来,这是自然规律,是天道对人的一种制约。这种制约让人自省, 让人感到自身力量的同时,也感到自身的局限。自然和历史的规律不会让一个幸运的登顶者在世界的绝顶 处永远沉醉于成功的眩晕!所以,我想,感悟成功,就是感悟成功的内涵。 ③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这里,就有了两种危险。 一种,成功者头上套着光环,开始远离自己的事业,谋取更多的功名;一种,把短暂的成功当成永远的幻 觉,犹如一个在过多的氧气中昏昏欲睡的人。其实,不同海拔氧气的含量早由自然规律做了规定,因为缺 氧而眩晕,因为氧气过多而昏睡,都是人自身的不适应。自然界就用这样的方式提醒人类,并根据人类的 适应程度优胜劣汰。而在人生的道路上,社会的机制也是一个永恒的法则,它制造成功,也制造失败。在 用成功制造成功的同时,也用成功制造出更多的失败。所以,我想,感悟成功, 。 ④今天,社会对成功者的所谓关注,过于注重成功本身,而不太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这其实才是全 社会应该给予更多关注的一个问题,因为成功的方法与途径包含了更多的道德与伦理因素。所以,我想, 感悟成功,就是要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文/阿来,有删改) 18.根据你对全文论述内容的理解,结合上下文,在第③段横线处补写一句话。(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分析全文的论证思路。(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请你从两则链接材料中任选其一,结合选文和链接材料内容,判断它能否作为选文的论 据,并陈述理由。(3 分) 【链接材料】 (I)法国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 1903 年获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 年又获得诺贝尔化学奖。 (Ⅱ)我国计算机文字信息处理专家王选说:“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这个科技工作 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结束了。在第一线努力做贡献的,哪有时间去电视台做采访?”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析】本文作者以自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荒原上时收到的一则短信说起,引出本文的论题:感悟成 功。接着引用古代哲人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成功,不过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一个在同一行 业领域中稍稍早于或略高于别人的起点。然后论述了人成功之后的命运的两种走向:“成功者可能走向新 的成功,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的观点。最后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社会人们过于 关注成功的现象,得出结论:感悟成功,就是要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解答】(1)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根据第三段的首句“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成功者也可能 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可知,本段主要论述了成功者两种可能的人生走向,一种是走向新的成 功,一种是走入永远的平凡。末段应与其相呼应,故可拟写为:就是感悟成功之后命运的各种可能走向。 意近即可。 (2)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思路。读文可知,首段由自己正在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荒原上时收到的一则短信 说起,引出本文的论题:成功。第二段引用一位欧洲古代哲人的名言引出自己的观点:所谓成功,不过是 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一个在同一行业领域中稍稍早于或略高于别人的起点。并采用类比论证的方法, 用登山者类比成功者。第三段论述了人成功之后的命运的两种走向,具体的论述了“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 成功,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的观点。末段联系实际,分析当前社会人们过于关 注成功的现象。得出结论:感悟成功,就是要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3)本题考查补充论据。题目中给出的两则材料都可以作为论据。第一则材料中的居里夫人获得了成功之 后,没有停步不前,而是把这一次的成功作为起点,继续努力,再次走向了另一个成功,两次获得诺奖。 这与文本第二段中的“成功只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和第三段中的“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相契 合。材料二中“一个人老在电视上露面”,说明他开始追求名利,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再去继续自己的 研究,当然科技生涯也就结束了,不会再有新的发明创造。能证明第三段中的“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刻 后,走入永远的平凡”这一观点。 答案: (1)就是感悟成功之后命运的各种可能走向。 (2)首先,通过短信引出感悟成功的论题;然后,引用名言,提出成功是“重新出发的一个起点,是稍早 或略高于别人的起点”的观点,并将登山者与成功者进行对比分析;其次,通过分析成功后的两种危险, 论述“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也可能归于平凡”的观点;最后,通过分析社会过于关注成功的现象, 提出应更多地关注走向成功的途径。 (3)示例一:我选材料一。能。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只是把它作为新的起点,继续努力,又 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与第②段中的“成功只是重新出发时的一个起点”这个观点相符。 示例二:我选材料一。能。居里夫人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后,没有沉湎于成功,而是继续努力,又获得了 诺贝尔化学奖,走向了新的成功,与第③段中的“成功者可能走向新的成功”这个观点相符。 示例三:我选材料二。能。一个科技工作者,如果沉湎于已有的成功,而远离自己的事业,那么,他的科 技生涯就快结束了,与第③段中的“成功者也可能在辉煌一刻后,走入永远的平凡”这个观点相符。 【点评】分析议论文论证思路的答题步骤: 1.仔细阅读某个文段(或整篇文章),把每句话(或每个段落)标上序号。2.阅读过程中要标记重要语 句和重要信息(即表示论点、论题,或表示正、反面的语句)。3.划分层次,概括层意(从论证方法及其 作用入手),理清思路。4.套用论述思路的答题格式,组织语言,规范答题。 答题模式: 首先:(1)直接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2)通过写……的事例(或引用名言、趣事、 典故、传说、寓言等)提出……的论点(或引出……的论题); 接着(然后):(1)用……的事例(或引用名言)从正面(或反面)论证论点。(2)从……几个方面论18 证论点(有分论点时可用此格式)。 最后:(1)得出……的结论。(2)总结全文:……(3)归纳论点:……(4)发出号召,提出希望等。 【2019 年题组】 一、【2019 年中考湖北天门卷】议论文阅读(10 分) 善于“折叠”自己 陈大昊 ①把 51 张白纸重叠在一起,厚度最多不过几厘米。但把一张足够大的白纸折叠 51 次,厚度竟然超过 了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人生从来不是平铺直叙,如何“折叠”自己,决定着人生的厚度、事业的成败。 ②“折叠”是智慧的迂回。毛泽东军事生涯中的“得意之笔”四渡赤水,最初的作战计划并非如此。 红军因为急于一口吃掉敌人,结果遇挫,被迫开始一渡赤水。红军在毛泽东的指挥下声东击西,穿插迂回, 与敌人巧妙周旋,以三万劣势兵力牵着数十万敌人的鼻子走,成就了四渡赤水这一红军长征史上的光辉战 例。这次行动,周恩来称之为走“之”字路。实践证明,最近的距离不一定是直线,而看似“折叠”弯曲 的“之”字路线,往往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最佳路径。成事的最高境界在于,以最小代价换取最大胜利。那 些不讲科学的蛮干、急功近利的“速成”,不仅难以到达成功的彼岸,还可能在途中触礁、搁浅。像河流一 样“折叠”蜿蜒,才能避开前面的障碍,实现波浪式前进。 ③“折叠”是生动的重复。重复是工作生活的常态,许多人都在“重复昨天的故事”,但并非所有量的 积累都能产生质的飞跃。老驴拉磨般的简单重复、机械重复,结局多是“原地转圈”“涛声依旧”。法国作 家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 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在“折叠”中创新,在创新中重复,坚持“不作寻常重复”,进行生动的 重复,方能书写出彩华章。 ④“折叠”是耐心的坚持。有人做过一个计算:如果干一件事的成功率仅为 1%,反复尝试 100 次,成 功的概率竟然能达到 63%。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但有水滴石穿的奇迹。通向成功的道路好比一场马 拉松,比拼的不是速度而是耐力。一直“折叠”下去,就能“撕小口打大仗、积小胜为大胜”,把简单做成 不简单,使平凡变成不平凡。正如英国著名小说家安东尼·特罗洛普所说:“一件微不足道的日常小事, 如果你坚持去做,就能胜过那些艰难的大事。” ⑤“折叠”是“折磨”的叠加。有人提出过“坎理论”,就是要过关卡、上台阶,好比爬山越岭,上到 一定高度,就过了一个坎。成功多是苦难辉煌,成长多为浴火重生。想要前进,最快的脚步是“负重”,因 为“挑担子的比散步的走得快”。走不出自己的“舒适区”,就是倒退的开始。其实,成长就是与自我的搏 斗,与自我的较量,与自己较劲才能有长进。吃得苦中苦,方能有所成。敢于到吃劲岗位“淬火”,到艰苦 一线“蹲苗”,在实践中磨练自己,用时间灌溉自己,多挑战“不可能”才可能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19 新的高度。 ⑥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把握好“折叠”的学问,付诸有力的行动,就能 成就精彩人生。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9 年第 4 期,有删改) 15.通读全文,简述“折叠”的内涵。 16.请简析全文的论证思路。 17.下面这则材料放在文章第几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公认为“天下第一行书”,就是因为其中充满着变化,所有重复的字都作 了不同形态的处理。 18.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增加人生的厚度”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15.示例:“折叠”是智慧的迂回(不蛮干、讲变通)、生动的重复(在创新中重复)、耐心 的坚持、“折磨”的叠加(能吃苦、在不断磨练中超越自己)。 16.示例:开头以折叠白纸设喻引出论述的话题——如何“折叠”自己,接着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折 叠”的内涵(“折叠”是智慧的迂回、生动的重复、耐心的坚持、“折磨”的叠加),最后总结强调:把握 好“折叠”的学问才能成就精彩人生。 17.示例:放在第③段最合适。此则材料写王羲之的行书充满变化,对重复的字作不同形态的处理, 可以从正面角度具体有力地证明第③段论述的观点“折叠是生动的重复”。 18.示例:人不能决定生命的长短,但在有限的生命里,可以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实现人生的最大 值,让生命更有厚度。在实际生活中,我要做好身边的每一件小事,不怕吃苦,不断经受磨练,挑战自己 进而超越自己,使人生不断迈向新的高度。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 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②③④⑤段开头的中心句就是对“折叠” 内涵的阐述,摘抄下来即可。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 表述即可。文章首先设喻提出“折叠自己”这一论题,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从四个方面阐述“折 叠”的内涵,最后强调观点:要把握好“折叠”的学问。 17.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之间对应关系的能力。议论文往往运用多个论据,它们从不同角度 证明中心论点,因此具体的作用也各不相同,要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作答时首先弄清楚材料是什么论据, 可论证什么观点,与哪段的观点相符,通过比较分析得出结论。阅读材料可知,这段文字主要为了突出王 羲之的行书并非一成不变,同一个字会有不同的写法,这个事例与第③段的观点一致,应该放在此段。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语句含义的能力。要从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情感基调入手,品味语句所包含、 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不能延长自己的生命,但是能用努力与付出使自己的人生更有价20 值。结合自身实际,从努力、经住各种考验等方面谈自己对“增加人生的厚度”的理解,言之有理即可。 二、【2019 年中考辽宁辽阳卷】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这个世界需要你 ①千年前,你曾奋笔疾书,犯颜直谏;你曾啸聚竹林,诗酒弹唱;你曾周游列国,风尘仆仆;你也曾 对月题诗,笔力峥嵘。而如今,我在茫茫人海中踮足眺望,却望不到你峨冠博带的身影,为什么看不到一 个正心诚意、上下求索的读书人?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②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为真理而读书,就会勇敢无畏、坚韧执着。像那被烈火焚身的“异 教徒”布鲁诺,宁可以身殉道也绝不放弃“日心说”,像那率领船队穿越好望角的麦哲伦,用生命为人类走 出一条新路;像那“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亚里士多德,面对柏拉图这样的巨擘也敢于说“不”。而放 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免不了被凡尘中的物欲干扰、诱惑,丧失做人的底线,陷在“名利”的染缸里 不能自拔,失去了铮铮傲骨,迷失了人生方向,活得自私又狭隘,粗俗又劣质。 ③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多少读书人的梦想啊!可是现如今大 批的人为金钱、为名利而忙碌在书山文海中,没有梦想的读书人,是多么悲哀啊!“伪读书人”看到大学 生就业难,研究生工资低,就匆忙地移开脚步,不肯为知识造一个梦想的外壳,他们也终究会被梦想抛弃。 “大衣哥”朱之文,用浑厚的男中音,从破败的小屋,一路唱到“星光大道”的周冠军。他没有读过多少 书,但他凝神静思读乐谱的那一刻,谁能说他不是一个有梦想的读书人呢?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 上了闪光的翅膀,让梦想载着丰硕的知识在浩瀚的苍穹中自由翱翔。 ④这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内圣外王”是读书的境界,或许一般人难以企及,但是加强自身 的修养,让生命焕发出应有的光彩却是大多数人可以做到的。商鞅市门立木的诚信可以从书中读到;钱伟 长的赤子之心可以从书中读到;郭明义当代雷锋的精神,更能够从书中读到。不仅如此,太史公毁身扬志、 挥笔疾书的身影,史铁生生死煎熬、大笔如椽的身姿更能让我们在品读唏嘘中了悟生命的坚韧。温家宝说: “读书可以改变人。”我想,他强调的就是修身吧。 ⑤熙熙攘攘的世界,多需要一些真正的读书人啊!如余秋雨一般用千百年的梦想踏出一条文化苦旅, 如李敖一般用犀利的笔调勾勒出一副铮铮傲骨,如刘墉、毕淑敏一样,将生命打磨得玉润珠圆。 ⑤这个世界需要你,真正的读书人! (选文有改动) 25.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6.简要分析选文②段的论证思路。 27.选文③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8.选出下列名言中最适合充当选文④段论据的一项( ) A.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B.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C.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雨果 D.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21 29.结合选文谈谈,要想成为真正的读书人,你现在该如何努力。 【答案】25.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人! 26.首先,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接着,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 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证明了这一观点;最后,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理的追求而读书 的危害。 27.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梦想对读书的重要意义;证明了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 的人”,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28.C 29.示例:作为中学生,我现在应该怀揣梦想,树立明确的目标,并为之勤奋读书,从书中汲取营养, 不断提高自身修养,完善自我,争取早日成为真正的读书人,让人生更有价值。 【解析】 25.本题考查提炼中心论点的能力。作者的看法就是中心论点。中心论点必须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可 从标题、开头、中间、结尾查找。阅读文章内容,不难发现第①段最后一句“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 人!”就是一个明确的判断,就是作者的观点,即中心论点。 26.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思路的能力。答题技巧:(1)点出文段的论点;(2)答出论据或论证方法及 其作用;(3)使用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表示起承转合关系的词语来组织答题语言。 答题模式:首先提出……的观点,然后使用了……的论据,接着对……的论据进行了怎样的分析(论证方 法),最后做出总结,得出结论。本题首先理清第②段的层次:(1)提出观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 的人。(2)具体论述:列举了布鲁诺、麦哲伦、亚里士多德为真理读书而勇敢无畏、坚韧执着的事例,运 用举例论证的方法,论证了此观点。(3)“而放弃了对真理追求的读书,就……” 从反面论述了放弃对真 理的追求而读书的危害。然后用“首先”“然后”“最后”等词语具体概括出每层的内容即可。 27.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 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 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画线句子中“梦想似飞鸟,读书恰似为梦想插上了闪光 的翅膀”,是比喻论证。答题模式:运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把……比作……,生动形象地论证了…… (分论点),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分论点即本段中心句——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 28.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先分名言表达的观点,A.表达的观点是多 读书对写文章是有益处的,B.表达的观点也是多读书对写文章是有益处的,C.表达的观点是读书可以改 造人的灵魂,加强自身的修养,D.表达的观点是只读书是不可以的,更重要的是实践。而④段论点是“这 世界需要为修养而读书的人”,是谈读书可以加强自身的修养。故选 C。 29.本题考查发散思维。要结合文章观点和自身实际来谈。本文的观点是:这个世界需要真正的读书 人!且包含三个分论点:这世界需要为真理而读书的人;这世界需要为梦想而读书的人;这世界需要为修 养而读书的人。然后结合自身实际,从三个方面谈自己在实际中,应如何为真理而读书,如何怀揣梦想, 勤奋读书,如何在读书中加强自身修养,完善自我,让人生更有价值。最终成为一个世界需要的真正的读 书人。22 三、【2019 年中考内蒙古通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家风 ①家训是什么?父亲说,人活在世上,必须勤劳,吃得了苦;妈妈说,绝不能因自身利益去伤害他人, 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一些最质朴最简单的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 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事交往 中,倘若说某某人的家教好,那可是高度赞赏。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 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 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②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 实际就是良好家训,诚信礼义、克己利人。以此为教,家门和睦,子孙昌盛。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 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 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 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又如,“应听得进逆耳之言,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一定要谦让相 诫,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这些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③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 A 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B 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C 治国,遵守家法国律, 践行太祖圣谕;D 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 196 字, 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 5 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 提倡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而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以诚为本, 将不良行为及早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发展成恶习。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 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④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行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 健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 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 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做 里的品格。 ⑤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而要想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 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 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 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们的人生系上良好品 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⑥只有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 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稿件原载:《学习时报》2019 年 05 月 03 日 12 版,有剧改)23 21.本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2.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3.选文第③段中 A.B.C.D 四个画波浪线句能否调换位量?为什么? 24.给选文第⑤段补充一个论据,下面选项中不符合的一项是( ) A.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 家风教育出了优秀儿女。 B.杨绛出生在诗书世家,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博览群书,很注重培养子女读书兴趣。 杨绛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C.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 笔,他就用芦秆在沙地上练字,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D.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为人处世谦虚,遇困难不气馁,要有艺术、人格尊严,要有民族责 任感……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答案】21.只有传承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 22.道理论证,引用《曾氏家训》中的话论证了“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 点。 23.不能调换,因为 ABCD 四句话与上文“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这句话中的“修齐治平” 一一对应,同时“修齐”是“治平”的前提、基础,所以不能调换。24.C 【解析】 21.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 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 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依据本文的标题“家风”这一话题,文章中的分论点“传统文化历来 重视家训”“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行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养美好的家 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和文章最后一段中的“只有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可知,本文的 中心论点可概括为:只有传承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据此理解作答。 22.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文章第 2 段引用了《曾氏 家训》诲弟篇中的话,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分论点“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进而论证 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具有权威性。 23.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语句“A 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B 齐家,调解宗族 关系,保证宗族和睦;C 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D 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 所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项内容,与前文“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中的“修 齐治平”构成一一对应关系,再从内容来看,“修身和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所 以,所以顺序是不能调换的。24 24.考查论点(观点)与论据的关系。论点(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论据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 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 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C 项,列举的是北宋欧阳修在艰苦的条件下练习写字的事例,不能论证第 5 段的 “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这一分论点。故答案为 C。 【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 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 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四、【2019 年中考贵州毕节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 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 反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 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绝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 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 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 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 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 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 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 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 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感。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 了,省却无限闲烦闷。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 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节选自梁启超《敬业与乐业》) 9.这是一段演讲辞,文中哪些地方看得出来? 10.作者告诉我们同以从四个方面获得取业的趣味,请分別为每方面用一个词语概括。 11.本文已把“乐业”的道理说透,为什么在结尾的地方还要两次引用孔子的话? 【答案】9.“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 10.身入其中 奋斗刻苦 勇于争胜 领略趣味; 11.第一句话为“第四”点做结,又起道理论据的作用,使论证更充分 ;第二句话是为全段作结,又 起道理论证和事实论证的作用。一举多得。 【解析】 9.演讲词,是指在重要场合或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文稿。在各种会议,它用来交流思想,表达感情, 发表意见和主张,提出号召倡议。“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表25 明作者所说的话是说给下面的听众的,是在群众集会上发表讲话的。 10.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根据明显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所写的内容,提炼出一个 词语概括即可,能用原词用原词,不能在自己概括。第一提取“身入其中”,第二提取“奋斗刻苦”,第三“勇 于竞胜”,第四提取“领略趣味”。 11.考查引用的作用。根据对文段内容的理解。文段的中心论点是“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引用孔 子的第一句话与获得取业的趣味的第四方面相衔接,孔子的话作为道理论据;引用孔子的第二句话作为文 章的结尾,总结全文,作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具体有力地证明“人生能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生活才有价值”的中心论点。 五、【2019 年中考广东深圳卷】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①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定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 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 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 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②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 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③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人们倾向于培育最 优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 经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 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 ④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 的定义,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 长相和身材,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 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 际著名秀场——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 特界独树一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⑤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 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 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 生。 ⑥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 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 钧一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 ⑦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定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没有突发、没有 变化,既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 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26 (文/魏薇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4 日第 19 版) 10.通读全文,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11.请在文章第②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 12.请根据文章第⑤自然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13.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完美,对于人生不完美,你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接受自 己的不完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答案】10.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11.可是 如果 12.贝多芬并不因为失聪而隔绝了音乐的世界。 13.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自己不断接近完美。我能够接受自己的 不完美,因为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接近完美。例如我的每篇作 文也都并不完美,找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才能不断修改让它变得接近完美。 【解析】 10.此题考查提炼或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的能力。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 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 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进行概括。作答时,要在理解文章的论证层次的基础上,结合文章的题目(或论题), 文章的开头和结尾进行分析和提炼。本文围绕着“不完美”展开论述,结合文章最后的“调整好姿态,拥 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这一语句,文章的中心论点可概括为: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11.考查对文章论证思路的理解。文章第 2 段语段“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 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先说人 人都想追求完美;然后,用“可是”一词,把话题由“追求完美”转移到“实现完美”;再用“如果”一词, 进行“推进论证”——过度执着于完美的结局。据此,第②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是“可 是”和“如果”。 12.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补充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紧扣论点概括叙述,所 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实论据的说服力。本题补写论据,首先明确要围绕“人生不会因为 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的观点,找出能够证明这个观点的事例概 述即可。如贝多芬,张海迪等。 13.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者 的情感倾向,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生活实际阐述理由。本题围绕着“人生不完美”来谈看法和主观 感受即可。没有固定答案,做到观点正确,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即可。 【点睛】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 整的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 时应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 六、【2019 年中考湖北武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27 什么是好诗 ①什么是好诗呢? ②大自然的景物是人所共见的,如果只是将外界的景物写下来,不见得是好诗;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 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 ③先看这两句诗:“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再看另一句:“群鸡正乱叫。”哪是好诗, 哪是坏诗? ④“鱼跃练川抛玉尺,莺穿丝柳织金梭。”一条鱼跃过像白绸一样的水面,如同一根玉尺抛在白绸子 上;黄莺穿过像丝一样的柳条,像一枚金梭在许多条丝线中穿织。你看,多么漂亮,而且对仗工整,但只 是描述风景外在的形象,没有内心的感动。这样,即使写出再漂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缺乏诗歌 应有的生命。 ⑤“群鸡正乱叫”是杜甫的诗句,只看这一句,好像不是好诗。但读诗不能只看一句,要看整体的传 达。《羌村》整组诗,表现的是诗人历经战争离乱,与妻子儿女长期分别后回家重逢的情形,“群鸡正乱叫” 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⑥写一首好诗,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 的感动。 ⑦我曾经告诫学生“修辞立其诚”,真诚是作文与做人的基本要求。学生感动于女朋友寄给他一片红叶, 创作了诗句“红叶枕边香”。诗句是真实的,也是真诚的,但我却无法从他的诗句中感受到他的感动。 ⑧陆游的《菊枕》诗,是思念他被迫离异的第一任妻子的:“记采菊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唤 回四十三年梦,灯暗无人说断肠。”当年他的妻子采了菊花,把菊花的花瓣缝入枕囊,如今在曲折的屏风 和深重的帷幕间还留有菊花的幽香。每一闻到这香气就让他忆起四十三年前的往事,可是现在在昏暗的灯 光下,向谁去诉说这使人断肠的感情呢?这样,《菊枕》的“香”就使无数的后人感动了。 ⑨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 ⑩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这 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内心有了感动,是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把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 能让读者感动,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动,诗歌的生命,从此生生不已。 ⑪学习诗歌,要能体会诗歌中这种美好的生命,养成品味诗歌兴发感动之生命的能力,这是读诗最为 宝贵、最可重视的价值和意义。 (基于命题需要根据叶嘉莹讲稿改写) 5.作者认为“群鸡正乱叫”是好诗的理由有哪些?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 B.诗句注重的是诗歌应有的生命,而不是漂亮的文字和技巧。 C.诗句恰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 D.诗句是一种朴实真切的叙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 6.作者将“红叶枕边香”与《菊枕》作对比是为了说明什么道理?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28 A.好的诗歌应该“修辞立其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真诚的感动。 B.好的诗歌往往源于真实的故事,表现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C.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 D.好诗歌具有生生不已的生命,内心有了感动就是一首诗歌生命孕育的开始。 7.本文在品读诗歌方面给了我们哪些启示?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本内容的一项是 A.读诗要体会诗中触动人心的真情实感。 B.读诗要把诗句放在整首诗中来品味欣赏。 C.读诗要了解诗人的生活经历和生命状态。 D.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 【答案】5.A6.C7.D 【解析】 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只有同时将心中感动的情意也传达出来,才是好诗”“写一首好诗, 不是要找美的字,而是要找合适的字;不是写几个漂亮的诗句,而是要写出诗人自己的感动”“写出再漂 亮的句子,也只有文字和技巧,缺乏诗歌应有的生命”“‘群鸡正乱叫’这句诗就有了一种朴实真切的叙 写,更有一份亲切热烈的感情”等内容可知,“群鸡正乱叫”写出了诗歌应有的生命,语句朴实真切,恰 当地表达了诗人经过战争离乱与亲人久别重逢的感动。并不是因为“诗句描写了人所共见的景物,使群鸡 鲜活的形象跃然纸上”所以 BCD 三项是正确的。故答案为 A。 6.考查对文章论证方法的分析。认真阅读文章的 7~9 段,可以看出,作者把“红叶枕边香”与《菊枕》 作对比,意在说明“好的诗歌能将自己真诚的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这种感动”。这可从第 9 段“所以,诗歌除了要有真诚的感动,还要将这种感动成功地传达出来,让别人也感受到你的感动”可以 得到印证。据此,答案为 C。 7.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文章第 10 段“真正伟大的诗人,是用他整个的生活乃至整个 的生命来写诗的,这样诗歌才有兴发感动的生命。这种兴发感动的生命是生生不已的。内心有了感动,是 这个生命孕育的开始。把这份感动写出来,使之成形,能让读者感动,甚至能让千百年后的读者都受到感 动,诗歌的生命,从此生生不已”可知,作者是从“写诗”的角度来阐释的,不是从“读诗”角度来谈的。 据此,D 项“读诗要理解诗歌美好生命的生生不已”的理解是错误的。故答案为 D。 七、【2019 年中考四川攀枝花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头脑风暴是一种集体幻觉吗? 岑嵘 ①单位里最近开展了一次“头脑风暴”,探讨赚钱的新方法。风暴刮得相当成功,大家一改沉默,你一 言我一语,灵感大迸发。虽然我最后记不得究竟想出了什么好的点子,但这场头脑风暴让大家都很愉悦。 ②那么头脑风暴有用吗? ③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指的是无限制的自由联想和讨论,产生出新观念或激发创新设想。它 是由美国创造学家阿历克斯·奥斯本于 1939 年首次提出的。不过大家有所不知,“头脑风暴”一词最早是29 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④在很多研究者看来,头脑风暴虽然说不上是精神病发病,但效用恐怕很有限。 ⑤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头脑风暴呢?头脑风暴的好处在于,很多人在讨论之后,会把别人的意见误认 为是自己的意见。如果问题难以处理,每个人都能看出其他人也同样认为这个问题难以解决(不是自己傻, 而是问题太难)。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 ⑥在《红楼梦》第十回中,秦可卿病倒了,尤氏说:“现今咱们家走的这群大夫,哪里要得?一个个 都是听着人的口气儿,人怎么说,他也添几句文话儿说一遍;可倒殷勤得很,三四个人,一日轮流着,倒 有四五遍来看脉!大家商量着立个方儿,吃了也不见效。”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大家头脑风暴一下, 集体商量弄了个方子,成功地把秦可卿折腾个半死。因此,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就在这里:即便这件事最 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⑦那大家思维碰撞总有点用吧?研究者也不这么看。他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却不太有效的方 式,因为通常人们独自思考比在群体中思考能想到更多的点子。一项对 22 个群体的研究发现,其中 18 个 群体中的人在群体中生产力不高,而且群体越大生产力下降得越多。心理学家称之为“群体生产力的错 觉”。有许多人太依赖于他人的努力,想获得免费意见。然而让人吃惊的是,即便如此,人们仍然倾向于高 看群体讨论的重要性。超过 80%的受访者认为群体头脑风暴比个人的思考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⑧米开朗琪罗把所有的助手都赶走,锁上了西斯廷礼拜堂的门,独自创作出了壁画《创世纪》;巴尔扎 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将百叶窗拉牢实,郑重地点燃蜡烛闭门不出,在浑浊的光线中天昏地暗地 写出皇皇巨著。如果他们喜欢的是拉上一大群人,大家拍脑袋想点子出主意,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 永远也见不到了。 1.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今天所谓的“头脑风暴”是由阿历克斯·奥斯本首次提出。 B.“头脑风暴”一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专指精神病患者的精神错乱状态。 C.头脑风暴的效用恐怕很有限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D.研究者们认为头脑风暴是一种花时间且无效的方式。 2.下列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用疑问句作标题起到了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 B.第①段写作者身边发生的“头脑风暴”,提出了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的中心论点。 C.第⑥段举《红楼梦》一群庸医给秦可卿看病的例子,论证了头脑风暴最大的好处是:即便把件事办 砸了,但因为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 D.第⑧段举“巴尔扎克爱将自己锁在小黑屋中创作”的例子,论证了独自思考比一大群人在一起拍脑 袋想点子出主意更好。 3.在作者看来,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有哪些?仔细阅读⑤⑥段,概括作答。 4.文章最末一句“那么这些旷世作品我们恐怕永远也见不到了”中的“恐怕”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答案】30 1.A2.B 3.①人人都感觉很好。②即便最后事情办砸了,但这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 4.不能去掉。“恐怕”表推测的意思,表示可能见不到这些旷世作品,去掉后就表绝对的意思了。 【解析】 1.A 项对选文内容的解说正确。B 项“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错。原文是“‘头脑风暴’一词最早 是精神病理学上的用语”,而不是“最早的精神病理学用语”。注意两句的差别。C 项“是个别研究者的看法” 错,应该是“很多”研究者的看法。D 项太绝对,应该是“不太有效”。 2.B 项关于选文内容及写法的分析不正确。“头脑风暴可以让大家都很愉悦”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本文是说明文。 3.应学会筛选信息。其方法是:速读材料,整体把握;认真审题,明确目的;缩小范围,提高效率; 严密分析,准确把握。如许多人喜欢头脑风暴的原因可提取第 5 段“这就使得人人都感觉很好”,第 6 段末 “即便这件事最后办砸了,但这可是集体讨论的结果,谁都不必为此担责任”等句分析,即可整理出正确 答案。 4.考查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恐怕”本义:表示估计、推测之意,相当于大概、也许。语境义: 表示可能见不到这些旷世作品,去掉后表意绝对,与事实不符。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 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 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八、【2019 年中考山东菏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 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 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 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 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 地达到目的的。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 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 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 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 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 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 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31 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 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 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 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 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 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 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 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 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 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 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 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 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9.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三种姿势”的含义。 10.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 11.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一在中央党校 2009 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 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 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答案】9.第一种是躺着读,第二种是坐着读,第三种是站起来读;三者是渐进的逐渐深入的关系。 10.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述了“坐着读”书的优点是认真钻研,一丝不苟,缺点是思路被动,全 盘吸收。 11.站着读,能批判性地接受知识 【解析】 9.此题考查的是从文中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读文章可以搜集到读书的三种姿态:“第一种是躺着读”, “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三种方法是逐渐深入的。据此理解 作答。 10.此题考查的是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通常考查到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 比论证。可采用的答题模式是:采用的论证方法+表达效果(具体有力或生动形象)+论证的观点。“坐着 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形象地论证了“坐着 读”“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但“你的思 路是被动的”。据此作答。32 11.此题考查的是迁移性理解。材料中习近平主席对读书提出的要求“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 种现象”,可见读书应学思结合,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 所以应该是第三种“站着读”。据此作答。 九、【2019 年中考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谈谦虚 朱光潜 ①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 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 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 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 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 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 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 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 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 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 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 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 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 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 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 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神 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 片。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2.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 13.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 14.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 15.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 【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这位同学却说自己 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 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33 谦虚呢?” 【答案】 12.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 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 13.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 却极刚健”的观点。 14.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谦虚是对崇高意识的虔诚和向往。 15.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 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 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进行表述即可。文章第 1 段先分析谦虚的内涵——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 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然后和不知天 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据此概括作答。 1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句子“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 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把“人的谦虚”比作“打太极拳”,运用了比 喻论证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 一观点。 1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 句子并概括作答。本题可依据“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谦虚是知不足,‘知 不足然后能自强’”“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 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来概括 作答。 15.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结合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 己的观点,并结合文本材料阐述理由。文本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以从“人需 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 言之成理即可。 十、【2019 年中考湖南岳阳卷】阅读下面议论性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柔软地带 ①菜市场外,路边小贩在和城管交涉,对收摊的要求,讨价还价。“再等会儿,再等会儿。“不能再 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丢饭碗啦!”34 ②我饶有兴致地驻足倾听,观看。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存于人的内心的柔软地带。社会总 是在进步,几年前,在我的印象中,城管跟小贩交流只用动作——他们飞起一脚,小贩的莱篮子随即像足 球一样飞起。同样这个地点,我看到过多起。 ③我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想,好像谁都没有错:小贩提篮卖点小菜能有什么错?城管为交通道路畅通 有序而整顿又能有什么错?需要那么尖锐地对立吗? ④几天前,我看过一本书,书中有个细节:1992 年 2 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 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 令,别无选择。而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 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 抬高一厘米,这在法律管辖的范畴之外。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的内心不是铁板一块,应该都能做到。 ⑤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 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 ⑥绝对的“神圣”,许多都化成后来的“荒诞”。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常识更为强大的东西,它 们的检验,能够摧毁人们心中曾经毫无怀疑的确信与坚守。 ⑦因此,在是与非之间,在权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能给后来的进与 退留一点余地,给调整与纠偏留一点空间,而这,需要人们的内心有一块可以松动的柔软部分。 ⑧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早在 20 世纪 20 年代,胡适就和鲁迅商量着要改写《西游记》的最后一回。 到了 1934 年,胡适终于将《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做了改写。“观音点薄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 单看题目就知道唐僧做了些什么。 ⑨唐僧的内心始终有个柔软地带,不似悟空见了妖魔一棒打死那么简单,因为妖魔是打不绝的,而且 它们中的许多,还是天神们的坐骑或宠物。改写的部分,胡适让唐僧终于割肉了,妖魔被唐僧的大慈悲感 化,为自己的欲望羞愧,每位只吃一小口,或者不吃。最后,待到东方满天红霞时,唐僧摸摸全身,肌肉 复生,丰润如初。 ⑩这就是柔软的力量——对立被缓解,和解也已达成,唐僧也终于将大慈悲进行到底。 (文/查一路,有删改) 17.通读全文,说说“柔软地带”具体指什么? 18.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 19.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的论据,可以吗?为什么? 【链接材料】在机场办机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是看到带 2 岁以下的孩子坐飞机的乘客,只要飞机上 的座位坐得不是特别满,他们往会把这类乘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 20.第⑤段画线句“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段议论性的文字, 表明自己的看法。 【答案】 17.“柔软地带”指生活中刚性的规则下良知的灵活变通。 35 18.举例论证。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讲述道理,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吸引人注意,又能给人事 实胜于雄辩说服力,让人无可置辩。 19.可以。这个工作人员的作法就是选文强调的“柔软地带”,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 20.我认为不需要。生活需要规则,“柔软地带”其实是规则的漏洞。本来就有好事之人会去钻这些 漏洞,如果执法者再给人以“柔软地带”,等于在纵容这些人投机取巧,其实是在伤害更大人群的正当利益。 (同意观点亦可) 【解析】 1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通读全文,找到相关答题区域,结合关键句子回答。第⑤段,“法律和 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 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可见,“柔软地带”是指刚性的 法律和法规之下灵活变通的良知。 18.本题考查把握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要了解常见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初中阶段最主要的论 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四种。做题时要深入文章具体内容,首先辨别出论证 方法,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明确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第④段的内容可知,为了论证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 的柔软地带的观点,列举了士兵亨里奇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受到审判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答题 模式: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使文章更有说服力。其故事性,吸引读 者的阅读兴趣。 19.本题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论据是用来证明论点的。先分析链接材料表达的观点,“把这类乘 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写工作人员的作法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符合文章强调 “生 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的观点。所以链接材料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20.本题考查发散思维。先表明观点,认可或不认可都可以。认可的话,依据文章内容中所阐述的“柔 软地带”给人们带来的便利,给人心带来的温暖,让社会道德水平提高等方面来谈;如果不认可,结合“法 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谈“柔软地带”的害处,可 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如一些人会去钻这些漏洞,一些人会投机取巧,……。最后得出结论,这样做的结 果是:最终伤害的是大多数人群的正当利益。 【2018 年题组】 一、【2018 年中考江苏淮安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古典诗词与文化自信 阮 直 ①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 16 岁高中生武亦姝经过三轮比拼击败四期擂主《诗刊》编辑彭敏,最终获得央 视“中国诗词大会”年度总冠军。“颜值与才华齐飞”,武亦姝成了众人崇拜的“才女型偶像”。高达 11.6 亿的收视人次,也让节目的策划者始料未及。 ②为什么本是小众化的中国古典诗词能够以如此大众化的方式脱颖而出?人们都以为当下的民众不再 读书,更别说诵读古典诗词了。央视记者在采访一位观众时,他的回答精彩、准确:“诗词是小众的,但36 在某些家庭、某个人的心灵岛屿里,诗词却是千山万水,是他们的‘主旋律’”。 ③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有诗心相伴,都有远方与梦想,这就是所谓的“诗性心灵”。中国古典诗词中 的人性温暖、个体真情、细微感悟、形象表达是能穿越千年的,并与当下任何个体的人生、命运发生勾连, 并在个体面对生活的焦躁、困惑时给予他们平静与慰藉。【A】 ④生活清贫不会让我们低头,可面对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对文化的敬畏是因为我们内心永远矗立 着一个个文化巨匠与大师,他们的生命与智慧,他们的精神与风范是民族精神的典范。【B】 ⑤诗心的灵感是个体的,而诗意的审美却是共同的,诗歌意境是古今一脉的文化印记,但是当代诗人 的许多作品却不能赋予我们这样的精神给养。从 50 后、60 后到 00 后,他们的心中都储存着若干首古典诗 词,那些脍炙人口的诗句成为了他们共同的文化记忆,使他们形成了一致的审美方式。所以,“中国诗词 大会”才能让亿万观众回味那些年背过的唐诗宋词,重温那一份深藏心底的古典韵致。 ⑥诗言志,歌咏言。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价值是散文大于小说,诗歌大于散文。古典诗词不仅使中华 文明在语言文字上登峰造极,其创造审美的“中国意境”更是中国美学对世界美学的独特贡献。 ⑦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纯真质朴,到“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初心不改;从“老 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壮志豪情,到“心远地自偏”的淡然超脱;从“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大唐豪迈,到“帘 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的婉约自怜……每一个中国人都能从这些隽永、深情的诗词中得到心灵的滋养。 ⑧重溫古典诗词,不是因为经典在凋敝,也不是为了借古抒怀,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 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 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康震在评价古典诗词时讲道:我们更加坚定了一个信念和事实,那就是中 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依然牢牢地扎根在民间,这就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力的重要来源。 ⑩诗歌书写内心,改变需要行动,我们的生活,不仅取决于我们的心态,更有赖于我们的作为。 (选自《2017 中国杂文年选》,有删改) 12.阅读全文,概括古典诗词对于个人成长的意义。(每点不得超过 10 个字) 13.第(2)段加点处“大众化的方式”指什么? 14.下面材料,你觉得放在文中【A】【B】两处中的哪一处更恰当?请简要说明理由。 65 岁,只上过四年学的农民王海军,一边摆摊修车,—边和众人“推敲”诗词语句。只要别人改得好, 他就请对方喝一瓶啤酒。诗词大会上,他即兴赋诗;节目动情处,他潸然泪下。 15.第(9)段引述康震教授的话有何作用? 【答案】12.示例:是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的执着追求,是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 13.指高达 11.6 亿的收视人次。 14.放在文中【B】处处更恰当。因为第③段主要写个人成长的历程中都有诗心相伴,第④段写面对经 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题中的这则材料,中心是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与第④段中心贴近。 15.作为全文总结;点题(呼应题目); 【解析】37 12.试题分析:考查对文中重要信息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关键句作 答即可。如可提取第 8 段的“而是因为这些经典记载着我们民族特有的人文情怀与精神世界,是我们民族 审美方式的独特表达,是华夏子孙心灵永不荒芜的执着追求,是我们走向复兴的精神支撑”作为答案。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首先要先找到问题在文章中的位置,因为答案往往就在 问题处,此题也不例外。答案就在问题的上文,即 1 段的“高达 11.6 亿的收视人次”。 14.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 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 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的内容诗词对王海军的影响深远巨大,这正好和第 4 段论述的中心“面对 经典我们只能俯首称臣”相符。所以要放在文中【B】处。 15.试题分析: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部分, 所以就有收束全文,呼应标题,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 二、【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①在我国书法史上,流传着“二王”的一段佳话。王羲之“临池学书”,为节省时间顺手用池水涮笔, 结果把一池清水染成墨池。若干年后,其子王献之磨墨练字,用完了整整十八缸水。这些故事,都在说明 一个道理:人生欲有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②古往今来,有恒者事竟成。一个人未必具备出众的天赋,但如果拥有异于常人的执着,“千磨万击 还坚劲”“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把“恒”字写进自己的品格,守得云开见月明,成就不凡事业。“词学 宗师”夏承焘专注于词学研究和教学,以毕生之力旁搜远绍、取精用弘,终成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革命战士”吴玉章四十年如一日,再苦再难也不忘教书育人,坚持革命、坚持办教育、坚持做好事,造 就了一大批人才。事实上,无论何种行业或领域,不管是做学问还是做事情,倘若没有水滴石穿的韧性, 缺乏坐得住、沉得下的脾性,都难有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成绩。 ③然而现实中,也有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譬如,有的人遇到挫折就乱 了阵脚,逃避矛盾、蛰伏起来;有的人干工作浮在表面,看上去勤勤恳恳,看上去勤勤恳恳,其实心里根 本就没有恒定的目标;还有的人习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做不到一锤接着一锤敲,累积不出实绩。古人说 得好:“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要做成一件事情重要的是专注于目 标,毫不动摇、勇往直前;心态一旦浮躁,注定难以走出浅尝辄止、兜兜转转的人生迷宫。 ④恒心是成功的催化剂,而养恒心最离不开意志和勇气。葆有坚强的意志,才能在恶劣环境中坚如磐38 石,在乱云飞渡时不忘初心;备非凡的勇气,才能面对恐惧不退缩,遭受打击不怯懦,义无反顾地坚持下 去。对个体来说,追求善始善终,就必须剔除急功近利之心,舍弃徘徊犹豫之意,自觉培养敢于正视困难 的勇气和不甘落后的志气,用一生写好一个“恒”字。 ⑤鲁迅曾如此点评运动会选手:“优胜者固然可敬,但那虽然落后而仍非跑至终点不止的竞技者,和 见了这样竞技者而肃然不笑的看客,乃正是中国将来的脊梁。”行走在人生之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13.文章第①自然段引用“二王”的故事有何作用? 14.请概述第③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15.谈谈你对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 【答案】 13.引用“二王”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 所成,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作为事实论据,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14.首先提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的人往往一事无成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中的三种表现来论证缺乏 恒心一事无成;最后引用古人的话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有恒心。 15.鲁迅认为两类人是可敬的,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对前一类人持认同态度的人,他把这两类 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解析】 13.此题考查议论文开头段的作用。其作用有:引出论点或论题;作为论据证明论点;以故事开头的 还可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开头段具体的作用不同,要根据具体文章具体分析。文章开头引用“二 王”勤奋练习书法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作为事实论据引出并证明本文的中心论点:人生欲有所成, 关键是砥砺一颗恒心。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 表述即可。第三段首先提出“一些人贪图安逸、缺乏毅力,往往让事情无疾而终”的观点;接着列举生活 中的三种表现来进行论证;最后运用道理论证指出有恒和无恒产生的结果不同,从而强调要做成事情贵在 有恒心。 15.此题考查的是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解答时要认真阅读短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 文和主旨来回答。分析画线句的意思可知,此句指出“虽然落后但坚持到底的人”和“对前一类人持认同 态度的人”是可敬的,鲁迅把这两类人比喻成“中国将来的脊梁”,强调了他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2018 年中考山东滨州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于石 ①5 月 3 日,第二十二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揭晓。在 28 名奖章获得者当中,来自安徽砀山的“励 志女孩”李娟备受人们关注。体重仅有 25 公斤、全身只有脖子以上部位能够有限活动的她,硬是咬着触控 笔,在手机上一字一字地输入,在过去一年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 40 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失去39 什,都不能失去前进的勇气。”“励志女孩”所传递出的,正是新时代奋斗者的青春风采。这启示我们,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②“要励志,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深情寄语为广大青年 朋友廓清了成长航道,勉励每个青年争做新时代奋斗者,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 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③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这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毛泽东 17 岁以诗明志, 25 岁成立党组织,28 岁出席党的一大;邓小平 18 岁就投身革命事业,25 岁开始领导革命运动;习近平 15 岁到延安插队,29 岁去河北正定工作……这些青春故事,在历史上镌刻下不可磨灭的青春印记。 ④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 。 站在改革开放 40 年的时间节点上,当代青年更应义不容辞和改革发展的中国同向而行,与日新月异的新时 代相伴成长。这既是“长江后浪推前浪”的历史规律,也是“一代更比一代强”的青春责任。在时与势的 磅礴伟力中,既涌现出一大批如李娟般“青春不息,奋斗不止”的时代榜样,也孕育出“幸福都是奋斗出 来的”价值理念。可见,无论是革命烽火中的烂漫青春,还是复兴气象里的年轻活力,紧跟时代砥砺前行、 担当责任奋发有为,才是中国青年始终不渝的时代风采。 ⑤但是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难免也有人丧失理想、停步不前。比如,有人顾历史,抹黑英雄先烈; 有人沉迷网络,得过且过;人急功近利,用出格的行为博人眼球……要知道,丧失理想志向,再激荡的河 流也会枯竭没有奋斗拼搏,再澎湃的航程也终将搁浅。历史和现实表明,青春激情需要志向才能点燃,青 春理想需要奋斗才能实现。循着理想的晨星,凭着拼搏的勇气,我们才能走出一人一事的得失,在时代跳 动的脉搏中实现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担当。 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吧!这样我们就能在人生最明媚的季节,不负韶华,不辱使 命。 (《人民日报》2018 年 5 月 22 日,有删改) 1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在文中是怎样提出的? 16.第③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7.根据上下文,在第④段横线上填上合适的内容,使该段语意连贯完整。 18.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如何做新时代奋斗者。 【答案】 15.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用李娟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16.举例论证,通过列举伟人青春奋斗的事例,有力地论证了“生逢其时,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 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这一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现如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 18.结合“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两方面回答,合情合理即可。 【解析】 15.此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中心论点的总结。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40 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 结尾。本文由“励志女孩”李娟通过电商销售水果超过 40 万斤,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事例引出中心论点: 青年当做新时代奋斗者。 16.此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平时要注意积累常用论证方法 及其作用,如对比论证有突出论点的作用,比喻论证是为了通俗形象地论证论点的。第三段画线句列举了 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青春奋斗的事例,这是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地论证了“生逢其时, 而又重任在肩,不懈奋斗,是一代又一代青年人的历史使命”的观点。 17.此题考查学生补写句子的能力。解答时要仔细阅读横线前后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来补写。分析 第三、四段的内容可知,“如果说,百年前的近代图景,激发了彼时青年为救亡图存奔走呼号,那么 ” 是一个过渡句,前半句承接第三段的内容,后半句引出第四段的论述。根据第四段的内容可补写为:现如 今的时代光景,同样激励当代青年为民族复兴接力奋斗。 18.本题考查学生思维的拓展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文章主旨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 读体验、阅读感受。表达上的优劣会成为关键因素。对主观题的基本要求是:第一,简明;第二,条理清 晰;第三,表达要富于美感,自然流畅,有感染力。结合“胸怀理想”“不懈奋斗”两方面来回答,做到 言之有理即可。 四、【2018 年中考山东济宁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人生因阅读而气象万千 陈凌 ①每到世界读书日,这样一张照片所定格的历史瞬间总会被人提起:1940 年 10 月 22 日,英国遭受空 袭,位于伦敦的荷兰屋图书馆也难以幸免,几乎被炸成废墟,墙壁倾颓,砖石满地,但有 3 名男子竟不顾 敌机刚刚离去,在尚未倒塌的书架前翻捡书籍。战火的残酷与读书所展现的不屈意志,两相对比,不仅给 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更给人以持久的感动。 ②或许,也会有人不解:战火纷飞,还不忘阅读,为的是什么?“很多人被生活的艰难折磨得心灵枯 萎,但有书香滋润的灵魂不会。”不久前,在一家书店里看到的一则读者留言,或许可以作为解答。对于 那 3 名男子而言,阅读绝非是暂时忘记战乱的“镇定剂”,而是勇敢面对现实,让精神再次振奋、让意志战 胜泪水的方法和途径。 ③阅读何以有这样的伟力?一位作家曾指出,阅读实际上会给人以两种收获,一种是通过读书,知道 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另一种是通过读书触发反思,知道自己本来就有的东西,激活它。前者是知识, 后者是智慧。(a)_____.个人的努力往往会让自己有更多的选择,知识让我们理解每一项选择的意义,而 智慧还能进一步让人知道,自己的选择是符合内心的,从而坚定前行的意志。 ④人生如果远离了阅读,就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户。曾国藩一生饱览群书,文章笔力雄厚,就连粱启 超都称赞他“可以入文苑传”。然而,即便有如此深厚的功底,他依然认为自己有“三耻”,居第一位的, 就是对天文和算学“毫无所知”。一物不知,便深以为耻,曾国藩们之所以会有如此的认识,就因为他们深 刻地知道,读书“能养人精神”。书籍并非是装点门面的饰品,而是精神的营养品。远离书籍,只会让人生41 之路走向狭隘,甚至禁铟心灵;(b)_____。 ⑤(c)_____.这些年,两季《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惊艳了无数人,一位是第二季的武亦姝,另 一位是第三季的雷海为。令人动容的,并不仅仅是武亦姝 2000 多首诗词记忆量的才情,也不全是雷海为以 外卖小哥身份成功逆袭的不凡,更是因为他们身上散发的那种“闲看花开花落,漫随云卷云舒”的从容淡 定。这样一份独特的气质,正源于阅读的滋养。有句话说得好,“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 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 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⑥有人以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其实不然,读书并不是要逃离这个世界,而是要让人拥有平 视世界的眼睛,阅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正如哲人所言,“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愈亲密,他便愈加 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因为他的人格复化了,他不仅用他自己的眼晴观察,而且运用着无数心灵的眼 睛。”既塑造丰盈的内心,又给人以丰富的生活,这恐怕便是阅读之于人生的独特意义。 (选自《人民日报》2018﹣04﹣23.有删改) 13.文章第②段有何作用? 14.请将下列语句分别放到文中最恰当的位置。 A.浸润书香,才能让我们驶向无限广阔的海洋,让人生气象万千。 B.越是面临困难和选择之时,阅读的力量就越能显示出来。 C.读书或许并不必然导向外在的成功,但它必然指向内在的丰沛。 (a)_____ (b)_____ (c)_____ 15.简要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答案】 13.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提出人们的疑惑,进而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 14.(1)(a)B  (2)(b)A  (3)(c)C 15.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接着引用哲人 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 【解析】 13.本题考查句子的作用。议论文中的句子在结构上主要是起到总结全文、承上启下或引起下文的作 用,根据上下文的内容判断出它的作用即可。从内容上看,这段讲述了阅读的意义;从结构上看,承接上 文提出人们的疑惑,引出对阅读的作用论述。42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 表述即可。文章第⑥段,首先提出“读书太多,容易脱离生活”的错误认识,然后反驳并提出自己的观点“阅 读本身就是为了更好地生活”,接着引用哲人的话进行强调,最后总结阅读的独特意义。据此回答即可。 五、【2018 年中考黑龙江哈尔滨卷】阅读《人当有所畏惧》,回答后面小题 人当有所畏惧 ①在对待“畏惧”的问题上,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无所畏惧”,一种是“有所畏惧”。年轻的时 候,听到的多是对无所畏惧的推崇,加之年轻气盛,便总有一种大无畏的劲头。待过了知天命之年,身上 的锐气消减,有些事就不免畏首畏尾、怕这怕那。经历了这两种说法的打架,心里常常会困惑:是无所畏 惧对,还是有所畏惧对?琢磨的结果是:人当有所畏惧。 ②为什么人当有所畏惧呢?因为人生在世不能没有理想、信念,为了追求和坚守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人就必须有所畏惧。孔子就曾说过:“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一)这里孔子指出 的圣人的畏惧对象,其实也是他们崇信的对象。人们常说的“敬畏”,其实就是由“敬”而“畏”。如果没 有信仰,没有崇敬,则很难生“畏”。 ③人有所畏惧才能有操守和原则,才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才能安身立命。东汉杨震升任东莱太守, 上任途中经过昌邑。昌邑县令王密是杨震荐举的官员。闻知恩公到来,王密带十斤黄金于夜晚前往馆驿拜 访杨震。杨震不受。王密以为他故作客气,说:“夜幕无知者。”杨震来气了,反驳道:“天知、地知、 你知、我知,怎说无知?”从此,“四知”便传为佳话,流传至今。 ④无所畏惧者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因有恃无恐而栽跟头,而且会栽得很惨。这其中,《三国演 义》中几个人物的命运就很典型。比如何进。东汉末年,汉灵帝驾崩,大将军何进贵为国舅,又是辅政大 臣,可谓权倾天下。这时,有人提醒他十常侍要谋反。可何进并不以为然,说:“吾掌天下之权,十常侍 敢待如何?”结果怎么样?时间不长,何进就身首异处了。杀他的人正是十常侍。这是恃权而无恐。 ⑤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他动不动就会说:“吾有画戟、赤兔马,有何惧哉!” 可是,在白门楼,他的赤兔马和方天画戟相继被不满于他的部下偷走,他本人也因为失去了坐骑和武器而 成了曹操的阶下囚,最后被缢死。(二)这是恃器而无恐。 ⑥还有那个“死读兵书”的马谡,把兵书上的“凭高视下,势如破竹”奉为教条,盲目以为只要将兵 马“置之死地”,就自然可以“而后生”了。结果,他虽将兵马“直至绝地”,却没能“后生”,而是落得个43 几乎全军覆没。这是恃书而无恐。 ⑦经验证明,与无所畏惧、有恃无恐相伴的,往往是失败;相反,倒是有所畏惧、自知自律常常与成 功为伍。这是因为,无所敬畏的人不懂得人并不能主宰一切,需要敬重圣贤、敬重自然、敬重百姓的道理。 既然违背了客观规律,所谓的“无所畏惧”也就只能是盲目的“无畏”,顶多也就是蛮勇罢了。这跟真正意 义上的“大无畏精神”实在是相去甚远,不能同日而语。 (选文有改动) 20.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1.④-⑥段列举了哪三种“有恃无恐”? 22.依次指出文中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论证方法)(_______)(______) 23.你认为“四知”的故事被“传为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答案】 20.人当有所畏惧。 21.恃权而无恐 恃器而无恐 恃书而无恐 22.(1)道理论证 (2)举例论证 23.示例:杨震在深夜无人知的情况下,能拒绝重金的诱惑,能够说出“四知”的话,体现了他难能 可贵的优秀品质,值得人们敬仰和学习。 【解析】 20.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后再从文章中提取关键句作答 即可。本文标题就是论点。标题是读者接触议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 有重要的意义。标题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再作答。 21.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要点内容的概括和提取能力。通读全文后,根据题干要求找到答案的相关 区域后提取关键句分析概括即可。如第 4 段是恃权而无恐;第 5 段是恃器而无恐,第 6 段是恃书而无恐。 22.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是典型的引证, 也就是道理论证。“吕布自恃勇武过人,一般人都不放在眼里……”为举例论证。 23.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注意结合文章的中心来分析。从这件事中能看出,杨震有所 畏惧,有操守和原则,能严于律己、堂堂做人,这值得人们钦佩和学习。这正是“四知”的故事被“传为 佳话,流传至今”的原因。 六、【2018 年中考湖北黄冈卷】阅读下面这则议论文,完成后面小题。 朴素美 ①朴素也是一种美。 ②“朴素美”,是指质朴无华、淡雅大方的美。它首先包含人的仪表的自然美:眉清目秀,五官端正, 就给人以美的印象;还有红润的脸色,乌亮的头发,看上去也给人以健康、充满活力的美感。其次,朴素 美指的是人的衣着穿戴:一个青年如果衣着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合身得体,虽然不刻意雕琢,也能给人 一种美的感受。44 ③那么,为什么说朴素是一种美呢?首先,朴素美的色调、形式不复杂,清晰、分明,一目了然。寓 美于清淡之中。一件衣服,五颜六色可能是美的。但有时候浑然一色,也是美的。树叶是绿色的,海水是 蓝色的,麦浪是金黄色的,虽然是一色,不也很美吗?这是美的多样性的一种表现。其次,因为朴素美不 刻意雕琢,能保持人的外表的自然美,衬托自然美。脸色红润,五官端正,本来就是一种天赋的自然之美。 因为没有涂脂抹粉,浓妆重彩,这种天赋的自然之美不会受到遮掩和损害。朴素的打扮和装束,不至于喧 宾夺主,相反能使人的自然美映衬得更美。第三,人们透过外表的朴素美,能看到崇尚朴素、崇尚勤俭的 内在美。而这种内在的心灵和精神之美,虽然不显露在外表,但它会使人的外表愈发显得美。当我们知道 某处雷锋式的青年把自己的积蓄慷慨无私地献给灾区人民,而他自己却省吃俭用衣着朴素的时候,看到他 的形象难道不觉得美吗?不但觉得美,尊敬之情也会油然而生。 ④所以,在美的花园中,朴素美的地位是不能抹煞的。以朴素为麦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 现。那种以为只有打扮得奇异、华丽、时髦才是美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太懂得美,或者说是不完全懂得美, 因为他们把本来是美的东西还没有看作是美的。 12.谈谈画线句在文中的含意。 以朴素为美不是不懂得美,而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13.请梳理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答案】 12.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重视衣省打扮的干净整齐得体,体现了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 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第①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④ 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解析】 12.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即可。以朴素为美,讲究仅表的自然美,体现了 崇尚勤俭的内在美,这种既重外在美又重内在美的人才真正懂得美的表现。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议论文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要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在理清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 进行表述即可。本文第①段提出中心论点,第②③段分别阐述了什么是朴素美,为什么朴素是一种美。第④ 段总结全文,强调了以朴素为美正是懂得美的表现。 七、【2018 年中考湖北荆州卷】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面相与品相 ①人啊,露得最多的是这张脸,最爱遮掩的,也是这张脸。击剑运动员训练比賽,先得把脸罩起来。 江洋大盗与窃贼,都爱扮成蒙面人,只露两眼。人害臊,不好意思,失态掩饰的也都是脸。 ②可见,人在面孔这张脸之外还有一张脸,一张显露道德和觉悟、自尊和自律的脸。如此说来,人就 有了两张脸,一张面孔的脸,一张德行的脸。面孔脸是爹妈给的,不可改变,他人不能说三道四,我叫它45 面相;德行脸是后天自修来的,可以改变,可予以道德褒贬和舆论监督,我称其为品相。 ③若再谛视,发现人们对两张脸的重视程度大不一样。具体分三种情况:一曰“面相与品相并重”;二 曰“面相第一,品相第二”;三曰“为了面相,不惜品相”。以当今某些成年人的基本倾向而言,若说“重 面相,轻品相”,至少不离大语。 ④个人愚见,第一、第二种情况都属可以理解,第三种若不危害社会不违法也管不着。但若就“重面 相,轻品相”说道说道,该不算“狗拿耗子”。 ⑤有种说法叫“读书是女性的深度美容”,是从提高修养、改变气质意义上讲美的塑造的,说的主要就 是品相。其实,不只女性,男性也如此。可无论人数还是程度上,人们往往更注重表层,不大关注“深 度”。不信睁眼看看,没病也动刀,无恙也花钱,还有种种膜、霜、膏、素、水儿……投入的就是这张脸。 可你若问问她(他)们在“深度美容”上投入了多少,恐怕自己都脸红。或许,这是个别,可一谈表层美 容就津津乐道就来神,一说“深度美容”就打不起精神就犯困,一本书捧一年读不完,却断不是个别的现 象。 ⑥现实中,“重面相,轻品相”以至“有面相,无品相”的活剧不时上演。莫看西装革履,珠光宝气, 人五人六,照样脸拾掇得很光鲜,事做得很难看。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规则,损人利己、贪占 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像某些人,洋溢着满满的优越感,啥事都“抢”字。抢倒是抢到了,可脸却 没有了。 ⑦《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载:“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后来,曹丕在《与王朗书》中进一步阐发:“人生有七尺之形,死为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 无疑,这里说的是人的品相,且是事关身后的品相。现今有句时语叫“喜欢一个人,始于颜值,陷于才华, 终于人品”,说脸决定了会否第一眼就喜欢这个人,才华决定了能否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然而,最终起决 定作用的则是人品内涵。古言时语,何其一致。 (作者:于文岗,选自《广州日报》) 19.揣摩第④段划线句子,品析这句话的语言表达效果。 20.研读第⑥段,指出文段最主要的一种论证方法并简析其作用。 21.如果将下面的材料放到文中作为论据,你认为放到哪一段合适? 某女明星长相漂亮,拥有众多“粉丝”,拿着巨额片酬,却很少承担社会責任,偶尔参加公益活动,也 只是蹭蹭热点,还弄出诈捐、逃税的丑闻。 22.第⑦段引用“古言”“时语”,想要表达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有人从文中发现了商机,准备开一家“深度美容院”,请你为这家美容院写一句广告词。 【答案】19.该不算“狗拿耗子”。这句话引用俗语,看似自贬或戏谑,但却引人深思,发人深省。 20.对比论证。文段通过现实中比比皆是的“重相貌”和“轻品相”进行对比,论证了社会中“重面 相”“轻品相”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21.应该放到第⑥段合适。这一段是从反面举例,所以此事例合适。 22.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一时的;只有品相好,才是永远的,不朽的。 46 23.示例:深度美容,美到你心灵深处! 【解析】 19.试题分析:品析语句的表达效果。这句话是引用了俗语“狗拿耗子”,自嘲的说法。俗话一词,则 有口语的气息。俗语使人们的交流更加方便且具有趣味性,具有地方特色。在此处还有一个作用,即引发 读者的思考。 20.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重相貌”和“轻品相”这两个短语,明显是运 用了对比论证。作用这种想象已经非常普遍,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答作用时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 心论点。论证方法就是为证明观点和中心论点服务的。 21.试题分析: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 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 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所给材料是从反面举例,正好可以证明第⑥段的“他们不讲公义、不讲公德、不讲 规则,损人利己、贪占便宜,不尽义务、只享权利”观点。 22.试题分析:考查对论据所证明的观点的把握。可分析此段的观点句,即“最终起决定作用的则是 人品内涵”,这句话的意思是人生只有注重品相,才能真正立足社会,被人认可。而一个人面相再好,都是 一时的。 23.试题分析:广告词要巧用修辞手法。修辞是语言艺术的花朵,用比喻、对偶、排比、反复等修辞 手法,可以使广告词生动形象,增强宣传效果。注重押韵,读来上口,易记易诵。简洁明了。既给人以视 觉的整齐美,又便于记忆,加深印象。巧用成语、熟语,化为己用。巧用多音多义字,利用汉语词汇音义 的相关性进行比附、暗示。在内容上,一定要注意联系本文的中心,即人生一定要注重品相,注重心灵。 八、【2018 年中考湖北随州卷】阅读下面的书评,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 刘永红 ①目前,全民阅读已经蔚然成风,全民阅读活动的开展,一方面离不开品种丰富、质量上乘的各类优 秀出版物,另一方面也离不开科学有效的阅读方法。虽然我国每年出版的图书多达三四十万种,然而能够 指导广大读者如何读书的有用、实用、好用的阅读指导类图书并不多,作为《新华文摘》杂志读书与传媒 专栏鳊辑,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 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集中收录了鲁迅等 24 位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美文,这些美文,或论述读书的 重要性,或讲述自己的读书经历,或谈论读书的方法,或分享读书的感受与体会,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 ③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的首要问题是读什么书的问题,不妨撷取以下诸位名家大师,且看他们怎么 说。楼宇烈先生认为,我们现在读书,如果从中国传统的图书分类来讲,那就是经史子集都要读一点,不 能只读这个不读那个。陈平原先生认为,读书一要读没有实际功用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二要关 注跟今人的生活血肉相连的现当代文学,三是必须有自家的生活体验做底色,不至于读死书,读书死。易 中天先生认为,读书如择偶,要学会选书,先要多读书,所谓现千剑而后识器。无独有偶,朱光潜先生也 曾说过:“你玩索的作品愈多,种类愈复杂,风格愈纷歧,你的比较资料愈丰富,透视愈正确,你的鉴别47 力也就愈可靠。”由此观之,读书要尽量广博,要读经典作品,精挑细选,不能太功利。 ④解决了读什么书的问题,我们才真正进入了怎样读书的问题。鲁迅先生认为,读书至少可以分为两 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譬如升学、备课等与饭碗有关的读书;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没有任何功利目的 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可以随着自己的个人兴致来去,但是,职业的读书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 把书读活。周国平先生将自己读书的特点归纳如下:第一个是“不务正业”;第二个是“不走弯路,直奔大 师”;第三个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关于读书的方法,胡适先生提倡“四到”:眼到、口到、心到、 手到。冯友兰先生将自己的读书经验与方法总结为四点: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作家刘堂江 曾经研究过巴金、夏丏尊以及秦牧的读书方法,巴金的读书方法是“回忆法”,即静坐在那里回忆自己曾经 读过的书,属于读书而无书;夏丐尊的读书方法是“蔓延法”,即以精读的文章或者书籍为出发点,向四面 八方蔓延,将内容相关的书联系起来读;秦牧的读书方法是“鲸吞牛食法”,“鲸吞”指的是泛读,“牛食” 指的是精读,两者互相结合,调配得当。由是观之,读书要讲究方法,做到活学活用。 ⑤读书更是一门艺术。读书产生的美好的遐想、美妙的感觉,可以带给读书人一种优雅和风味。譬如, 杨绛先生把读书比作串门儿——“隐身”的串门儿。“翻开书面就闯进大门,翻过几页就升堂入室;而且 可以经常去,时刻去,如果不得要领,还可以不辞而别,或者另找高明,和他对质。”作家毕淑敏认为, 读书的感觉有些像吃,像烈火烹油的满汉全席,为大享乐;有些像睡,读完名著仿佛从酣然梦幻中醒来, 重又生机盎然;有些像搏斗,我们在较量中蓬勃了自我,迸发出从未有过的力量。 ⑥正如该书封面上那幅版画:一本打开的书与一杯热腾腾的咖啡,这是本透着一股书香味,散发着一 丝书卷气的装帧雅致的好书。《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对当今的全民阅读,尤其是青少年的阅读活动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对于年轻读者的阅读习惯养成、阅读方法掌握、阅读旨趣塑造均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尤其是在传统纸质阅读 日益式微的当下,如何让年轻人多一份书卷气,多一点书香味,我想,这也是书香社会构建并永远延续下 去的关键之处。 (选自 2017 年 9 月 7 日“新华网”,有删改。) 17.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18.第①段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19.作者在第④段列举大量事例,是否累赘?为什么? 20.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透着书香味的好书,有很强的可读性。 B.易中天、朱光潜一致认为,读书之法,应先博览群书,而后鉴别选择。 C.读书是一种美好享受,也是一种艺术熏陶,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 D.只要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多一份书卷气,就能构建书香社会。 【答案】 17.读书有方法也是一门艺术(《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是一本指导人们怎样读书的好书)。 18.引出文章的论题(读书的方法与艺术)/引出本文评论的对象(《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提出问题/48 是文章的引论部分/引出下文的论述 19.不累赘。这样举例,论据更充分(全面、具体),从而有力论证了“读书是有方法的”(读书要做 到活学活用)的论点。 20.D 【解析】 17.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 论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 据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本文的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18.议论文开头往往为列举现象,讲述故事,它的作用是多重的。列举了……事例(或引用了……名 言),引出本文论点(或论题);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论点;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来看,这段 文字引出了论题,从“我萌生了策划出版一本关于名家大师漫谈读书的小书的念头”可以看出来;议论文 的结构分为“引论—本论—结论”三部分,此段属于引论部分。 19.此题考查的是举例论证的作用。举例论证,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能够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第④段列举了鲁迅、周国平、胡适、冯友兰等人的事例,生动而具体,更加全面地论证了中心论点,给读 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准确把握能力。作答时要将选项信息与原文语句内容进行对应比较, 选项信息的语言与原文语句内容在表述上有一定区别,命题者常通过改变叙述的方式来设置一些干扰项, 解答时要认真核对,找出符合题干的选项。D 项的表述过于绝对,从“年轻人掌握了读书的方法与艺术,才 能正确开启阅读之旅,实现自己的出彩人生”可以看出来。 九、【2018 年中考湖北咸宁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生气的成本 ①人人都知道生气不好,可事到临头每个人都会不加控制地大生其气。原因何在?还是对生气认识不到 位。事实是,你的每一次心理变化,都会在瞬间对你的身体产生巨大影响。 ②2017 年,我国网民达 7.72 亿,其中,手机网民 7.53 亿,网络游戏用户 5.83 亿。单;是“王者 荣耀”游戏,注册用户就突破 2 亿,每天的活跃用户超过 8000 万。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 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目前,我国青少年网民约 1.6 亿,很多是“资深玩家”,纷纷把手游作为课 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王者荣耀”的低龄用户比例,甚至高达 54%。 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 “王者荣 耀”就曾以篡改历史人物等手法源源不断地制造快感。在游戏中,骚客李白变成了刺客,刺客荆轲变成了 堂客,堂客貂蝉变成了侠客....这大约是学习借鉴了“抗日神剧”的先进经验,“张飞打岳飞,打得满天 飞。 在好奇心的驱使下,玩家们一一步一个脚印地陷进游戏开发者精心设计的各种陷阱中,难以自拔, 不愿他拔。 ④此外,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玩家们可以今天拿到一双靴子,明天拿到一对护腕,几个月 后拿到“终极武器”.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49 败感。 ⑤自然,这也引发了不少悲剧。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 10 余万元的有之;为打赏游戏主 播,花掉家里积蓄的有之;狂打 40 小时手游,诱发脑梗的有之;被父亲教训,随后跳楼的有之……其实, 玩家不是在玩游戏,而是被游戏“玩”了,成了游戏的玩偶、游戏的奴隶,结果难免玩物丧志,玩火自 焚. ⑥化解“手游”之险,必先预防“游手”之闲。一方面,多开发有益的线上游戏,多组织有益的线下 活动,使“游手”多接触正能量,冲淡和取代有毒有害“手游”。另一方面,注重家庭、家教、家风,使“游 手”感受到家的温暖、爱的滋润,把“游手”从“手游”中解放出来。同时,法律和制度层面也需跟进。 比如,韩国青少年注册游戏须父母同意,美国有比较成熟的游戏分级制度,芬兰有专门的手游指南。这些 他山之石,或可从源头上防止“手游达人”成为“游手好闲”的庸人懒人歹人恶人。 (原文有删改 ) 12.下列选项中,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现在许多青少年把手游作为课余爱好,当成社交工具。 B.学生玩手游就会影响身心健康,荒废学业,误入歧途。 C.合理的措施可以预防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化解“手游”之险。 D.文章大体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进行论述。 13.概括文章第②段举出的现象,并指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4.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 12.B 13.现象:沉迷网游手游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多。原因:①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 是低龄玩家。②在游戏中,通过完成量化的任务获得的刺激感、成就感,弥补利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 感、挫败感。 14.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了四个由手游引发的悲剧,证明了玩家过度沉迷游戏很危险的 观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解析】 12.试题分析:B 项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错误。说法绝对,可从第 6 段的内容进行分析。 13.试题分析:(1)考查对文中重要现象的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然后根据提干要求提取相关 语句分析作答即可。如通过数字的比较,即可得出“沉迷网游手游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非常多”的结论。也 可提取“与此同时,游戏玩家越来越低龄化,沉迷网游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多”作文答案。(2)找到答案区 域是作答的关键。如从第 3 段提取“首先,手游的恶搞之风,有效吸引了玩家,尤其是低龄玩家”,从第 4 段的提取“而这种在虚拟游戏世界里获得的成就感,恰好弥补和掩饰了现实生活中的平庸感、挫败感”作 为答案。 14.试题分析: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以青少年玩家为例,为买装备,盗刷 10 余万元50 的有之……”明显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论证方法就是为 证明观点服务的。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 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 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十、【2018 年中考湖北孝感卷】 让经典成为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 (1)我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价值。青年的成长离不开大的时 代背景,一些共同的价值却可以穿越时代,历久弥新。比如民族情感的归宿、对历史的敬畏、对美好情感 的期待。经典的文艺作品,常常包含这样的共同价值,这些价值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2)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优秀文艺作品,可以让人重新审视真实的生活, 追忆被淡忘的故事。《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安和孙少平为生活默默承受着人生的苦难,在艰难中寻求生活 的出路,在拼搏中表现出生存的智慧。经典作品传递出对生活的热爱、对奋斗的坚持,告诉年轻朋友什么 才弥足珍贵的。 (3)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历 经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老人与海》中那位老年渔夫, 生活贫困,屡受挫折,但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坚强的意志力。它代表了经典作品所具有的震撼人心的 力量。 (4)青年的禀赋不是阅历的丰富,而是敢于筑梦、大胆试错。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 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当年《平凡的世界》感动我们的,正是敢于筑梦的青年形象。在今天,他们依然是 让我们发现自身缺点的镜子,是青年努力奋斗、赢得未来、实现梦想的指向标。 (5)从最近引起广泛讨论的“丧”文化,到“佛系”青年,青年话题总是牵动社会的神经。有人习惯 用挑剔的眼光审视,认为新一代青年人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却忘记了他们的世界观、 价值观都是时代的投射。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 引导。 (6)经典或许是青年与时代对话的最好的媒介。有着温暖人心的力量。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 作品形态多元,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经典仍以醇厚的文化内涵,照亮青年 前行的道路,成为指引青年精神成长的灯塔。 (7)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要重温经典,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做 新时代的弄潮儿。 (高伟,选自 2018 年 1 月 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23.为什么说经典是引领青年成长的灯塔?51 24.选出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 A.作者开篇从时代与青年成长的关系谈起,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指出经典“对青年的成长至关重要 “,引出下文。 B.作者两次选用《平凡的世界》这部经典作品作为论据证明自己的观点,但两次证明的侧重点是不同 的。 C.有人认为新一代青年脆弱、敏感、自私、叛逆、物质、冷漠,其原因是他们人生道路上缺乏经典的 引领。 D.数字时代让古今中外的经典作品形态多元,这种多元化的阅读媒介让经典焕发新生,阅读的媒介变 了,但其承载的价值不变。 25.如果用以下材料作为本文论据,你认为放在哪一段最合适?请简述理由。 《名人传》中的贝多芬遭受耳聋的折磨,生活窘迫,但是他却不屈服于命运,凭着勇气、毅力与命运 抗争,在生命的末日写出了不朽的名曲《欢乐颂》。 【答案】 23.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感悟到生活蕴藏的无穷智慧;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 更为成熟的理想;借助经典,青年可以效仿经典人物,大胆尝试为梦想而奋斗。 24.C 25.放在第三段最合适。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 形成更为成熟的思想(透过经典作品,感受主人公们“经历风雨仍从容”的自信乐观及“一次次跌倒又一 次次站起来”的笃定担当) 【解析】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24.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 项不符合原文意思,我们不能用固化的思 维去审视不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要辩证地看待,积极地引导。 25.本题考查学生补充议论文论据的能力。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和道理叫做论据。论据,依据其本身 的性质和特征,可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首先要明白给出的论据的类型,再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选 择合适的段落。这个论据可以论证第三段的观点:借助经典作品提炼的生活本质,青年可以形成更为成熟52 的思想,所以放在第三段最合适。 ☞考点归纳 归纳 1:把握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解决“证明什么”的问题。有的议论文分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是统率与被统率的关系,就是中心论点统率各分论点,各分 论点证明阐释中心论点,分论点是中心论点的道理论据。论点应是一个非常明确的判断句(或肯定的判断, 或否定的判断)或肯定句,标志是用判断词“是”或能愿动词“应该”、“必须”、“要”等,语言要明 确,不能是模棱两可、难以确定含义的语句。作为论点的句子,应是一个完整的句子,但不能是疑问句。 论点应正确、鲜明。 归纳 2:分析论据。论据:用来证明论点的事实根据(包括事实和道理)。解决“用什么来证明”的问 题。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大类。事实论据包括史实、典型事例、统计数字等。道理论据包括经 过实践检验过的真理、名人名言、格言、谚语、原理、定律等。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 论据证明论点,论点被论据证明。论据应典型、确凿。 归纳 3:把握段(句)在文中作用。 归纳 4:论证方法及其作用。(1)、举例论证:用列举的具体事例、现象、统计数据以及作者对此所 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点的方法,又称摆事实。 作用:通过列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作者引用名人名言、被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作者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来论证观 点的方法,又称讲道理。 作用:通过讲道理的方法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深入,更使人信服。 (3)比喻论证:用,打比方的方法形象地对论点进行证明的一种论证方法。 作用: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的方法。对比的可以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也可 以是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的双方要属于同一范畴,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 作用:突出强调。 (5)引用论证:引用名家名言等分析问题、说明道理的论证方法。一是明引,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 或交代其出处;二是暗引,即不交代所引的话是谁说的或出处。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 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阅读等。 归纳 5:议论文的语言。议论文对语言的要求很高,它要求议论语言周密,没有疏漏,无懈可击,否则53 议论文所提出的论点就立不起来,从而失去了文章的战斗力,所以严密性是议论文语言的第一要素。此外, 议论文是说理文,要求文章应有明确的概念、严密的推理。若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易错易混 1.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一篇文章一般只有一个中心论点,有时可能由几个分论点来证明中心论点。 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是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2.区分论题和论点:论题是文章所议论的问题、话题,指出作者是对什么问题而发议论的;而论点是 作者针对这个问题所持的看法。 3.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 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4.分清立论和驳论 立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提出并阐述、证明自己的见解和主张,立论首先要做到对论述的问题有 正确的主张,观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其次,要言之有序,言之有理,合乎逻辑。 驳论:就一定的事件或问题,发表议论,驳斥片面的、错误的甚至反动的见解和主张,从而确立自己 的见解和主张。驳论的方法可以是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解题技能 一、把握论点 1.位置法: (1)题目即中心论点; (2)在开头,即所谓开宗明义、开门见山提出论点; (3)在中间,需仔细阅读全文,才可发现文章论点; (4)在结尾,即所谓归纳全文,篇末点题。这时,在论点之前往往有“所以”、“总而言之”、“总 之”、“因此”“归根结底”等具有总结性的,标志性,词语出现。 2.表述法:论点的表述形式往往是一个表肯定或表否定的判断句式,它必须是明确表明态度的句子, 它应该正确、鲜明、简洁和明了。从全文看,它必须是能统摄全文的中心句,而不是某一段的中心句。 3.摘录法:只有分论点,而无中心论点。 4.论据反推论点:无论是事实论据还是道理,论据都是为证明论点服务的,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是 证明和被证明的关系。分析论据,看它证明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理所当然就是论点。 二、分析论据 1.分清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事实论据包括有代表性的事例、确凿的数据、可靠的史实等,所用的事例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 括的。道理论据一般包括人们公认的正确可行的道理、格言、名人名言、原理、定理等。 2.概括论据内容时,要做到准确。   必须依据论点把握,论据,的本质特点,然后用确切的语言进行表述。概括论据必须包含两个要54 素:人物(对象)+事情。 3.论据的作用。答题要点有两方面: (1)事实论据 作用:“什么”充当(作为)事实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什么”这一论点。 (2)道理论据 作用:什么充当(作为)道理论据,更有力地论证了“什么”这一论点。 4.补写论据   补写论据一定要围绕文章的论点展开,论据要真实、可靠、典型。论据所证明的道理要与文章观 点一致。首先要审清题目,看是要补充事实论据还是要补充道理论据,如果补充事实论据,可举名人事例, 不但有更大的说服力,而且能展示自己的知识面,更容易博得阅卷老师的青睐和赞赏;但一定要写准确人 物、事件,切忌张冠李戴、无中生有。 补写事实论据的一般答题格式为:人物+事例+简短评价。 补写道理论据,要补写一句与论点相关的名言警句、公理、俗语或诗词等。 三、把握段(句)在文中作用 1.开头的作用: A.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b.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 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c.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d.由某 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e.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 文的批驳树立靶子。f.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 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2.中间段落的作用: 承上启下(一般中间用逗号隔开,逗号前是承上,逗号后就是启下) 3.结尾的作用: A.深化中心论点,提出什么的结论。b.强调什么的中心论点。c.发出什么的号召或希望人们什么。 d.补充论证了什么(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e.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f.提出问题,发人深思, 启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四、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1.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具体情形如下: (1)举例论证:通过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答题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什么(概括事例)证明了什么(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 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2)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答题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样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3)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论证,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55 答题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比作什么,证明了什么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 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4)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答题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什么的观点。 (5)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 据、名人轶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 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轶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答题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 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五、议论文的语言 1.解答“明确文中某个词语的指代内容”这类题目时,要分两种情况考虑: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 概括;二是在原文中找出其指代的内容,如果是代词的话,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 其替换代词,通读句子看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 2.解答“词语在选文中的意思和在语境中的含义”这类题目时,要注意两点:一是这个词可能不再具 有词典中的含义,而是特定语境中的特殊含义;二是理解词语的语境含义首先必须正确理解词语所在的语 境。 3.解答“重点词句赏析”类试题时,一般都涉及议论文的语言特色(准确、简明、严谨、概括性 强)。主要有以下两种题型: (1)“某某”词好在哪里?能不能删掉?(几乎、常常、更、最、将要等) 答题格式:用了“某某”词,准确地论证了什么(论点)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议论文语言 的特点);删掉“某某”词,句子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显得太绝对化了(删掉后原文文意发生了不符合 实际的变化)。 (2)简要分析加点词(画线句子)的语言特色(表达作用)。 如:(2010 年安徽)9 题:说说画线句子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 分)(原文见 135 页“聚焦安徽中 考”第二题) 答案可归纳为:运用比喻,通俗形象地证明接受科学挑战正是为了求真求是。 答题格式:(“某某”词(句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表现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什么(论点)。 备注:分析议论文的语言,要注意理解富有概括性的句子和关键词语,它们内涵丰富,意义深刻,要 反复琢磨。还要留意关联词语,理清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注意修饰语在句子中的作用。在具体文章分析 中: A.语言准确表现为:概念使用准确,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 语言严密表现为:判断和推理严密,语言表达周密,逻辑性强; C.语言鲜明表现为:表述明确,不模棱两可,态度明确,爱憎分明,恰当使用修辞手法和特殊句式, 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说服力;56 D.语言概括、简洁表现为:议论文中事实叙述简洁。用议论文的目的是以理服人,不宜详细叙事,否 则会喧宾夺主。 【2019 年中考内蒙古包头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刷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 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 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 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 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感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 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 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 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须以和己有 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 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 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 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 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 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语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 品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 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 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 叔本华 有改动) 20.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21.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 22.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 23.以你读过的一部经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答案】20.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读书要慎重选择, 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1.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精神就会麻痹。 57 22.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 和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 值。 23.示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深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纯朴的乡 邻情谊,这些人间真情感染着我,我的心也变得温暖澄澈,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 貌;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他们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我,使我变 得勇敢坚强。 【解析】 20.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 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 第 1 段“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 变得麻痹”等句是在告诉我们只读书不思考是弊端;第 2 段“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 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 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是说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 第 3 段“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是野兽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 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是说读书要慎重选择;“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 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是说要多读思想家原著, 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21.题干要求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首先要读懂第 1 段的大意,并分析其语言特点。“犹如时常 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力压迫,会失去弹性”运用了比喻论 证的方法,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如果我们读书不思考,“我们的精种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 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的观点。 22.分析重要语句论述特点。“轻松、愉快、清净、超逸”,连用若干形容词;“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 般舒适”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从表达方式上看,描写和 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有力的证明了“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 的快乐”的道理。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文章的中心论点。 23.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根据你对名著的日常积累,从你所读过的名著中选出你最熟悉、 印象最深、对你影响最大、最有话说的一部。结合名著内容分析对你心灵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名著 是生活的翻版,名著是生活的浓缩。《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它生动地描写了一代工人阶级青年在苦难中诞生、 在斗争中成长的过程;在风雨如磐的沙皇暴政下,在地主资本家、反动哥萨克、外国侵略者的重重压迫下, 他们懂得了爱和恨,增长了知识,炼就了坚韧顽强的性格,在十月革命的风暴中,经过共产党的教育,百 炼成刚,从自发的反抗者逐渐锻炼成了自觉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本书告诉我们,个人只有在挫折中成 长,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活下去,要让生命变得有价值。而且, 我们应该勇于拼搏,努力奋斗,敢于向命运、向自然、向挫折挑战。人只有在这种英勇的拼搏中超越自我,58 才能证明自身的价值。让我们做一个有顽强精神、顽强毅力的人,在生活的烈火中百炼成钢。 一、【2019 届北京海淀初三上期末】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走出去”战略也进入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中国企业、中国产 品要“走出去”,中国的优秀文化“软力量”也要“走出去”。而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知己知彼”。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品质,“至善至美”“中和为美”的审美追求,“周而复始”“虚 实相生”的哲学思考,都是中国优秀文化的精华。从诸子典籍、服饰器物、风土民俗中提炼出的文化内涵, 就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底气。“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 悖”……习近平主席从中国古代典籍中汲取智慧,每每在外交演讲中巧妙用典,“中国表达”随着“一带 一路”建设的推进广泛传播,“兼容并蓄”“和而不同”等文化思想越来越影响着其他国家和人民的价值 观。只有认真发掘民族文化的优秀成分,中国文化才有“走出去”的底气,“民族的”才能成为“世界 的”。 要做到“知己”,我们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刘慈欣的科幻作品 展示了人类面对宇宙乾坤时的深刻思考、担当精神与共生智慧,译介到欧美后受到普遍好评,刘慈欣本人 也荣膺了“雨果奖”,为世界科幻文学殿堂贡献了“中国幻想”。世界著名歌唱家廖昌永只要在国外开独唱 音乐会,一定会有三分之一的演出曲目是中国的民歌和流行歌曲。2018 年 5 月 7 日,在维也纳联合国中文 日系列活动中,他又演唱了《绒花》《我和我的祖国》……这些作品,紧扣时代脉搏,主动传播中国声音, 改变着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印象,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创造力。 要让中国文化“走出去”,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我们的中国文 化。这些年,我国借助国际著名的电影节、艺术节、书展、博览会等多种渠道,积极推介中国文化产品, 增进了世界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在“十三五”开局之年,网页动画《十三五》便以轻松活泼的形式,让外 国友人从一个侧面了解和接受当代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文化。此外,我国青年学生也以说唱、街舞、桌 游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将文学、艺术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融入到对外交流活动中。用别人能够听懂的 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才能真正做到“知彼”。 坚定文化自信,把握历史机遇,既立足本土,又面向世界,中国文化才能真正“走出去”,世界才会在 审美感受中更加理解中国文化的魅力。 22.阅读文章,说说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如何才能做到“知己”和“知彼”。 2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选择最适合做第③段论据的一则,并说明理由。 【材料一】 美国老牌动画电影公司迪斯尼、梦工厂纷纷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元素,出品了《花木兰》《功夫59 熊猫》等优秀影片,不仅为美国电影公司赢得了更多的中国票房,还因中国传统元素的注入带来的视觉与 思维的多重惊喜而受到世界各地影迷的普遍欢迎,在票房与口碑上均大获全胜。 【材料二】 2018 年 12 月 18 日,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入围名单颁布,中国选送的电影《红海行动》作为九部入围影 片之一将冲击奥斯卡奖。这部军事题材的商业影片,没有把单打独斗式的个人英雄主义当作精神制高点, 而是把镜头聚焦在当代中国海军官兵这一集体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英雄气概与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 24.读完文章后,结合现实,你觉得为了让中国文化“走出去”还可以做些什么? 【答案】22.示例:要“知己”,不仅要挖掘传统文化的内涵,也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要“知 彼”,就要着力提高文化诠释的能力,用符合对方语境的方式来诠释中国文化(或:就要用别人能够听懂的 方式来讲述,用别人易于接受的方式来传播)。 23.示例:选择材料二,因为材料中入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电影《红海行动》,展现的中国军人集体 的英雄气概和大国崛起的精神气度,体现了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能证明第③段的论点要做到“知己”也 要突显当代中国文化的价值。 24.示例一:设立更多像孔子学院那样的对外文化机构,推进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示例二:建设体现中国文化元素的主题乐园,吸引国外游客参观游览,传播中国优秀文化。 【解析】 22.本题考查议论文中分论点的寻找,通过审题寻找定位词“知己”和“知彼”,再通过寻找中心句即 可得到答案,此题难度较低。答案就是第 3 段的首句和第 4 段的首句。 23.本题考查论据的概括和论点的选择。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 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因此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 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论点。首先准确寻找第 3 段的观点,其次对于材料特点进行判定 和概括,而材料一则体现的是“知彼”。 24.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和观点的深入理解,围绕着“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主题提出合理化的建 议,且切实可行。一定要注意审出题干中的“还”字,展开思路,联系文化、教育等多个方面进行阐述。 二、【2019 届广西贵港港南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挫折是一堂人生课 ①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处处都面临着各种坎坷与挫折。这看似命运在阻碍着一个人追求梦想, 然而往好处想,这却是上帝在给我们一些考验和训练,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和力量。 ②奥格·曼狄诺是全球公认的 20 世纪最伟大的推销员。他年轻时刻苦奋斗,28 岁就创立了自己的企业。 但后来由于冲动,他犯下了一些不可饶恕的经营错误,失去了包括家庭和事业在内的所有宝贵东西。绝望 透顶的曼狄诺想去教堂做一辈子“终生义工”。牧师有的放矢地送给他几部书,让他回家去好好读。结果这 些书仿佛是一抹清晨的阳光,照射进了他那阴云密布的内心,曼狄诺再次看见了希望。他焕发出前所未有 的热情和勇气,重新走上梦想之路。他从卖报纸开始,当上公司推销员、又当上销售经理……最终以骄人 的推销成就再次创造出了自己的光辉事业。多年后,他创办了自己的出版社,还写下了《世界上最伟大的60 推销员》这本自传式的销售宗典,以 22 种语言在全球出版销售超过 3000 万册! ③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注定永远一帆风顺的,谁的人生之路都有泥沼和沟 壑。但世界上也没有一个人是注定的失败者,更没有一个人是注定的永久失败者。正视人生的坎坷,所需 要的其实仅仅是勇气与决心! ④英国史学家卡菜尔经过十多年的艰辛耕耘,完成了《法国大革命史》的全部文稿。他将这部巨著的 底稿交给一个朋友提宝贵意见,以求进一步完善。但没想到,他朋友家的女佣却把这部书稿当成了废纸, 丢进火炉烧成了灰烬。在这种巨大的打击下,卡菜尔简直万念俱灰。这每一页纸都是他呕心沥血的成果, 一眨眼就消失得无影无踪。卡莱尔消沉了几天后,安慰自己说“没办法,那就重新来一次吧”。他又买了稿 纸,从头开始写作。又经过多年努力,他终于再次写成了《法国大革命史》。 ⑤行走人生之路,应该要有这么一股镇定之气!当走在坦荡如砥的康庄大道时,我们要有行走坎坷泥 路的那种谨慎,行走倾斜凹凸的坎坷泥路时,我们要有那种行走康庄大道的冷静。漫长的人生旅途,实在 是有太多的崎岖和坎坷是我们无法避免的。要追求梦想,我们能做的选择只有——镇定、镇定,继续前行。 ⑥只要我们的内心足够坚强,所有的挫折与坎坷其实都是一堂人生课。正如卡菜尔在第二次写成《法 国大革命史》文稿后,就曾喜出望外地大喊:“我非常感谢那次文稿被毁,因为我这次写得更好了!” 5.对选文中心论点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人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时时处处都面临着各种坎坷与挫折。 B.挫折是一堂人生课。 C.挫折给我们考验和训练,让我们变得更有智慧和力量。 D.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注定的失败者,更没有一个人是注定的永久失败者。 6.下列选项对论证方法及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比喻论证,生动具体地阐释了这些书对奥格·曼狄诺的激励作用。 B.第④段列举英国史学家卡莱尔的事例重在阐释“行走人生之路,应该要有这么一股镇定之气!”, 使论证真实可信,更有说服力。 C.第⑤段运用道理论证,论证了面对崎岖和坎坷,我们只有选择镇定的观点。 D.第⑥段中卡莱尔的话属于引用论证,有力论证了中心论点。 7.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标题点明了论述对象,揭示了挫折对人生的意义。 B.第②段与第④段是并列关系,位置可以调换。 C.第③段加点词“仅仅”不能删去,这个词强调范围小,强调了只要拥有勇气和决心就能正视人生坎 坷,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D.本文的论证思路为:引论(①——本论(②③④⑤)——结论(⑥)。 8.下面诗句不能作为本文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B.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漫步从头越。——毛泽东61 C.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 D.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 【答案】5.C6.D7.B8.D 【解析】 5.考查对论点的判定。A.没有说出怎样对待挫折,表达不完整;B.题目“挫折是一堂人生课”是个 比喻句,暗示了中心论点,但不具体;C.表达观点清楚准确;D.只是作者的感悟,也不是论点。据此, 答案为 C。 6.考查对论证方法的理解。文章第⑥段中列举卡莱尔的事例是举例论证,不是引用论证。故答案为 D。 7.考查对句子的理解。B.第②段与第④段不能互换位置。因为第②段列举奥格·曼狄诺的事例重在 阐释“正视人生的坎坷,所需要的其实仅仅是勇气与决心”与第③段相照应;第④段列举卡莱尔的事例重 在阐释面对崎岖和坎坷,我们只有选择镇定,与第⑤段相照应。 故答案为 B。 8.考查对道理论据的理解。D 项,“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是借雪梅的争春,告诚我们 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不能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挫折给我们考验和训练,让我们变得 更有智慧和力量”。故答案为 D。 三、【2019 届黑龙江哈尔滨道外区九年级一模】阅读《思考比读书更重要》,回答小题 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叔本华 ①不管藏书多么丰富的图书馆,假如不加整理杂乱无章的话,它给予我们的益处,还不如那些规模小、 藏书少,但整理得条理井然、分类清楚的图书馆。同理,不管你学识多么渊博如若不能反复思考咀嚼消化, 它的价值,远逊于那些所知不多但能予以深思熟虑的知识。 ②何以言之?因为我们若要将在书上所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 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诸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思考出来的真理和其他书上的真 理互相比较。当然,我们所能“深思熟虑”的东西,范围狭窄得很,它只局限于我们所熟知的事情。所以, 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进,不断地读书。 ③读书,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但思考,可就不是这 么回事了,必须要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更要不断地刺激它,使之持续久远不可懈怠。就像在风中煽火一 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 ④思考和读书在精神上的作用,可说是大相径庭,其距离之大,恐令人难以置信。读书的时候,精神 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此正如把印章盖在封蜡上一样,其喜怒 哀乐的情绪,原不属于自己的精神所有。 ⑤思考时则不然,在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 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是按照当事者的性和当时的心情,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所以你如果想 做个没有个性、没有思想的动物,去当个“蛀书虫”确是不二法门。大概说来,一般“博闻多识”的人, 大半都无较佳的才慧,他们的著作之所以不能成功,正是因为一味死读书。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只是62 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⑥所谓“学者”是指那些成天研究书本的人,他们整天钻进书本里,可是满足的无非是自己的精神需 求,而那些思想家、发明家,正是通过不断的思考,才成为了其他人类的“恩人”。 ⑦严格说来,有自己根本思想的人,才有真理和生命,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只有对自己的根本思想, 才能真正彻底的理解,也才能成为自己人生的财富;从书中阅读别人的思想,只是捡拾他人的牙慧或残渣 而已。 ——摘自《中外文摘》2019 年第 1 期,选文有较大改动 20.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1.指出下面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每个括号只能填一种论证方法) (1)就像在风中煽火一般,必须始终不断地煽动,才能维持火焰不熄。( ) (2)这类人正如波普所云:“只是想做个读者,不想当作者。”( ) 22.作者认为思考如此重要,为什么在第②段中却说“我们必须不断地读书”? 23.结合全文内容考虑,读书和思考有怎样的区别?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 【答案】20.思考比读书更重要。 21.(1)比喻论证 (2)道理论证 22.思考必须要有丰富的知识作为积淀,同时自己思考出来的道理也要与其他的真理相比较。 23.读书可以随心所欲,而思考必须有明确方向并持久;读书时精神活动完全被书本所支配,思考时 精神世界完全属于自己;读书只能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思考才能造福人类。 【解析】 20.寻找或提炼论点。论点应该是明确的判断,是作者看法的完整陈述。在形式上,它应该是完整的 句子。找准论点的方法:一看题目,二看开头和结尾,三看论据。它的位置通常在标题和开头,答题时应 首先考虑。有的文章的论点要根据论题并结合文章内容自己来概括。此文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1.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 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 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1)“就像在风中煽火一 般”运用的是比喻论证。(2)引用名人名言属于道理论证。 22.考查对句子的理解。第②段中“所以”意味着,前后之间是因果关系,因为我们若要将在书上所 学得的知识消化吸收,变为己有,并且能够充分应用发挥的话,就必须经过思考的过程,把自己的知识与 诸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是把你思考出来的真理和其他书上的真理互相比较,所以,我们必须不断地求上 进,不断地读书。 23.考查对文章的概括。通读全文,整体感知,找到写读书和思考的段落和句子,然后加以提取词语 或短语组合,根据“读书,我们可以随心所欲,爱读什么就读什么,爱什么时候读就什么时候读。但思考, 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必须要明确自己思考的方向,更要不断地刺激它,使之持续久远不可懈怠。”“读63 书的时候,精神的一切活动全为书本所支配,随书本之喜而喜,随书本之忧而忧。”“思考时则不然,在 思考的瞬间,精神和外界完全隔绝,随着自己的思考而活动,它不像读书,被别人特定的思想所控制,而 是按照当事者的性和当时的心情,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概括即可。 四、【2019 届湖北武汉武昌区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各题。 在光阴里,磨就一个自己 米丽宏 ①听到一个词﹣﹣﹣﹣磨镜,很古旧。是啊,以铜镜照面,那都是什么年代的事了?可是,那时的镜 子,就是拿一块一块铜进行人工打磨,一直磨到光亮可鉴,才成镜子的。 ②磨,很有点疼痛感,可疼又如何呢?世间万物,角角落落,哪个不在经受着“磨”呢?在“磨”中 痛,也在“磨”中快乐和重生。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就是受磨砺的过程﹣﹣被小病小灾磨,被贫穷困苦磨, 被挫折坎坷磨,被悲欢哀乐磨;纵使从小到大,锦衣玉食,万事顺遂,亦免不了被光阴磨,到老来,一马 平川,履历平平,竞没有值得回忆的亮点,岂不是另一种痛吗? ③作家余华在《活着》中说:“活着,在我们中国的语言里充满了力量,它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 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 平庸。”活着就是忍受,忍受就是磨砺。磨哪儿,哪儿不痛呢? ④老辈人教人读书,爱说“《文选》烂,秀才半”;教人学诗,爱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 也会诌”;“《文选》烂”,想来是久之自悟,步步生莲,自是磨烂的;那熟读唐诗,何谓“熟”呢?也不 外乎磨烂了、嚼碎了,吸收了,跟自我融为一体了。这磨,是要有一股子专注劲儿的。日月如梭,人生浮 脆①,专注,好似是一柄锐利的钻头。光阴在磨你,你把光阴打磨成另一个自己。 ⑤《老残游记序))里说:“《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②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 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记》,曹雪 芹寄哭泣于《红搂梦》。”﹣都是男人的哭啊,因心清,固心痴,因心悟,才有那时代顶尖儿上的长歌当哭, 那哭叫我一阵阵心惊。他们把一腔情、整个心,投诸横平竖直的文字和坎坷不平的世道人心,把生命打磨 成了一场震撼史册的哭,至今哭声隐隐。 ⑥光阴总是磨人,有繁华,必有萧瑟;有虹颜,必有色衰:才是美目盼兮,转眼鹤发鸡皮。大自然的 脚步,任谁能阻止得了呢? ⑦人,从来不具有光阴的所有权,我们只能打磨攥在手里的每一寸光阴。光阴磨人,最难是坚持。跟 你一道的路上,必有前行者,有歇脚者,有歌唱者,也有讥讽者,别人做什么,说什么,与你何干呢?唯 一要做的,是做好自己的选择,走出原则,走出情调,走出境界。万物走在节气里,你走在自己的路上。 跟着光阴走,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③泰戈尔说:只有流过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 ⑨看看供我们使用的光阴,最长不过三万六干余日,做复杂的事情,真的不太够;那就在简简单单的 事情里,磨就一个自己。也许打磨的过程有点长,有点累,有点枯燥,但你要真诚地喜爱受打磨的自己, 其他的,勿作声,勿表白,一切交给光阴去说话。64 (选自《时代青年》2018 年第三期,有删改。) 【注】①浮脆:空虚脆弱。②蒙叟:庄子的别名。 5.对本文中心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世间之万物,不论何时何地都要经受一定磨砺。 B.一个人成长的历程就是在光阴里受磨砺的过程。 C.要用一股专注的劲儿把光阴打磨成另一个自己。 D.人要在简简单单的事情里,磨炼造就一个自己。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运用正反对比论证,说明与其到老来忍受人生没有值得同忆的亮点的长痛,不如在磨砺的短 痛中获得快乐和重生的道理。 B.第③段援引作家余华在《活着》中的经典语句,运用道理论证法,说明活着就是忍受痛苦的过程, 忍受也就是一种磨砺的道理。 C.第④段援引老辈人教人读书、教人学诗的例子,说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和“学以致用, 是学习的最高境界”的道理。 D.第⑤段以屈大夫、蒙叟、太史公、杜工部、李后主、八大山人、王实甫、曹雪芹为例,说明男人就 是因为哭而震撼史册的道理。 7.依据文本,下列对怎样才能“磨就自己”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忍受住各种磨难痛苦。 B.专注于做正确的事情。 C.坚持不懈走自己的路。 D.一切交给光阴去说话。 【答案】5.B6.B7.D 【解析】 5.本题考查的是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中心论点”是一篇议论文的灵魂,所以读懂一篇议论 文,概括中心论点是考试常见的题型。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也可以根据 文章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B 项正确,是中心论点,其他各项是分论点。 点睛:中心论点的总结有以下方法:一是在原文中找,二是根据内容自己概括。中心论点在文中的位 置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文章题目,二是文章开头,三是文章结尾。本文的中心论点在文中反复提到, 难度不大。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信 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 项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长痛、短 痛的说法是原文不符。C:该段是在强调专注。D:表述与原文不符。 7.本题考查的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 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D 项理解不正确,表述绝对,不属于磨就自己65 的方式。 五、【2019 届山东济南(莱芜区、钢城区)学业模拟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①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人,也一定能做出最不平凡的事来! ②每个人都在梦想着品味到获得成功的喜悦,那甚至被看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可对多数人而言,成功 却是那么遥不可及。有些人相当努力,但机遇好像永远离他很远,他总是抓不住成功的手。怎样摆脱这种 尴尬的状态呢? ③很简单。想钓大鱼,得到深水去;勇于竞争的人,才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④在我看来,不平凡的人有三种: ⑤第一种是被称为“二代”的人。由于他们的老爸老妈是不同凡响的人,他们大多会不同凡响。比如“富 二代”,能穿名牌、开豪车、住豪宅,有大笔的财富等着他们去继承,这一切,注定他们的一举一动都会不 同凡响;再比如“星二代”,生下来就生活在聚光灯下,这辈子注定要熠熠生辉。然而,静下心来一想,他 们固然有天生的优势,但是后天的努力也是必不可少的,否则就很难不同凡响,甚至会把这种优势变成精 神的枷锁。“富不过三代”,这句话很容易成为这种人经历的真实写照。 ⑥第二种是天生拥有不同寻常的天赋的人,就是我们常说的天才。比如苏菲,天生拥有数学天赋,随 便在家看一本数学书,就可以解出很多人学习了几年才能解出的数学公式。再比如莫扎特,天生就是音乐 天才。这些人的身上具有普通人所不具备的天赋,他们只需要加上一点努力,一点拼劲,将特长发挥得淋 漓尽致,便会拥有一个不同凡响的人生。 ⑦第三种是指生长环境并不优越,也没有不寻常的天赋,但却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勇于竞争的人。 他们的内心对成就自我有着强烈的渴望,在人生奋斗的过程中,他们也许会失败,但是失败并不能击垮他 们的勇气和动力,他们终将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纵然他们也经历过失败,或者曾经败得一塌糊涂,但是 只要还有一口气,身上还有一毛钱,也要爬起来继续向前,他们可能是“伟人”,也可能是“疯子”或“狂 人”,但当自己决心要在社会中扮演重要的角色时,他们会成为不同凡响的人。 ⑧其实这三种人中的前二者,在很大程度上是凭借天时、地利而不凡的,或者说他们只要有合适的机 遇,就可以得到自己所想。而后一种则需要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魅力成就自我。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 是虽然他们没有什么“二代”的头衔,更没有被上天赋予什么独特的才能,但依然取得了不凡的成就。我 想,这就是他们敢于自我期许,敢于去拼的结果。 ⑨可以说,机遇往往和困难与风险相伴,惧怕风险和害怕困难的人把握不住机遇。抓住机遇实现人生 飞跃的人,必是勇于挑战风险和克服困难的人。因为不怕风险和困难,他们能够发现掩藏在风险和困难之 下的机遇;因为勇敢和毅力,他们可以在前进的道路上克服遇到的一个又一个挑战。 ⑩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优胜劣汰的自然规律,机遇总是垂青勇于竞争的人。人所要的 一切,始终都要自己去争取。有了梦想还不够,还要勇于竞争,才能让梦想照进现实。 15.文章论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6.为第⑦自然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66 17.第⑧段主要采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8.请你结合选文内容谈一谈,一个普通人怎样做才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答案】15.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再平凡的人,也一定能做出不平凡的事来! 16.示例:马云至少有 2 次求职因为外貌被拒,至少连续 4 次创业失败,最少时银行里只有 200 元, 就这样摸爬滚打,不怕艰辛,勇往直前,把握住每一个可能的机会在前进道路上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挑战, 最终创造了“阿里巴巴”商业帝国。(须紧扣论点) 17.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前二者”人与“后一种”人进行比较,突出强调地论证了“后一种” 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魅力”,“依然取得了不平凡的成就”的观点,这样一目了然,让读者有了深刻的印 象,使文章更有说服力, 18.示例:作为一个普通人应该拥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勇于竞争,被失艘击垮;敢于自我期许;勇于 挑战风险和克服困难;这样才能拥有不平凡的人生, 【解析】 15.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提取。文章第一段就是论点。开头是读者接触论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 否注意、选择该议论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开头就是论点好处就是直截了当,开宗明义。通篇阅读后 再作答。 16.考查观点与材料的关系。观点一定要能统率材料,而材料一定要能证明论点。材料与观点必须统 一。论据与论点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论据与论点之间应有内在联系、有契合点才行,否则就不能证明 论点。所以所补充的论据必须能证明分论点或中心论点。学生举例合理即可。 17.考查论证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对比论证,将“前二者”人与“后一种”人进行比较。对比 论证是为了突出一个方面,即突出论证了“后一种”人“凭借自身的智慧和魅力”,“依然取得了不平凡的 成就”的观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 点睛:议论文主要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道理论证:用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的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人的名言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公式等来证明论点。对比 论证: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比喻论证: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 明论点。归纳论证,也叫“事实论证”。它是用列举具体事例来论证一般结论的方法。演绎论证,也叫“理 论论证”,它是根据一般原理或结论来论证个别事例的方法。结合原文分析使用。 18.这是一种主观性较强题目。学生能谈出自己对文章内容、主旨的主观感受、领悟或情感的体验, 或谈由选文引发的思考,获得人生启迪、审美情趣等。学生理解原文的内容把握住应抓住每一个可能的机 会去拼搏的观点,阐述自己感受,概括出自己的看法和体会,写出做法即可。 六、【2019 届湖南邵阳中考三模】现代文阅读 生命是棵长满可能的树 刘根生67 ①研究者观察花样滑冰运动员训练发现,相同情况下,普通运动员喜欢练习已掌握的动作,顶尖运动 员更喜欢练习未掌握的动作。是停留在“舒适区”巩固技能,还是在困难中超越自我?选择,影响着结局。 生命犹如一棵长满可能的树;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②走出舒适区,必须勇于“再出发”。时年花甲的王泽山院士放下过往成就的包袱,苦苦实验二十载, 解决了火炸药领域的世界性难题,第三次走上国家科技奖领奖台;周有光 50 岁前是经济学教授,50 岁后主 持拟定我国《汉语拼音方案》,100 岁还不肯“逸我以老”,出版了多部著作。不为已有功名所累,变顶点为 新起点,生命之树自然会挂满累累果实。 ③走出舒适区,意味着敢于“求极限”。模拟太空失重条件训练,航天员若感到身体不适,可随时按下 警报器终止,但中国航天员从未发出过警报。在模拟失重的水槽里,景海鹏一泡就是三四个小时,吃饭时 连筷子都拿不动。古人云:“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使人痛苦者,往往蕴藏 着促人强大的因子。 ④走出舒适区,有时候需要“讨苦吃”。杨善洲说,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这个病就是自讨苦吃。 从云南保山地委书记位置上卸任后,他毅然扎进大亮山植树造林,把荒山秃岭变成了绿洲;广东湛江市政 协原主席陈光保离休后,荷着锄头进山开荒,造福一方百姓。这般自讨苦吃,体现了心念苍生、以苦为乐, 更以实绩彰显了行动的力量。 ⑤哲人有言,有些人过了 30 岁就“死”了,因为之后的岁月里全在模仿自己,机械地重复习惯之事。 模仿自己,就是待在舒适区的惯性使然。比如用新瓶装旧酒,反复显摆曾经的成果,如同照了相洗了很多 张照片,底片却还是一张;比如习惯于守成、放弃了创新,在踟蹰不前中被他人超越;比如陷入工作怪圈, 忙忙碌碌装样子,有难度的不愿干,没有先例的不敢干。不日新者必日退,模仿自己,难免会在舒适中“过 早地死亡”。 ⑥非洲有种蝙蝠,能把毛驴杀死。开始时,它会用舌尖轻轻地舔舐毛驴的脚踝,接着再咬个小口吸血, 毛驴浑然不觉;一只只蝙蝠接力,毛驴终于轰然倒地。安逸享乐,会让人停留于表面的舒适区。这种舒适 背后,隐藏着致命的陷阱。摒弃守成心态、抵制“舒适”吞噬,一个人才能在进取中不断赢得新优势,内 心也方有长久的安宁。 ⑦一个人之所以伟大,首先是因为他的目标伟大。高远的目标,寄托着理想和信仰,能激励精神、催 人奋进。高原之上有高峰,目标远大者从不满足于某个特定高度,他们常常自觉选择离开舒适区,艰难地 踏上新征程。面对生命这棵长满可能性的大树,只要肯努力,向上向善总有无限的拓展空间。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5.从全文来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16.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17.第⑤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案】15.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6.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 出“求极限”虽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68 17.①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地证明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②比喻 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地说明了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地论证了待在“舒 适区”的危害。 【解析】 15.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的分析判断能力。论点是作者所持的观点,它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提出的 见解、主张和表示的态度。论点的提取方法有多种:多数议论文的题目就是论点;在文章的开头;在文章 中间;在文章结尾。另外还要注意,论点的表述往往是一个判断句,是明确表明观点态度的句子。根据本 文开头即可提炼出作者的观点:走出舒适区,挑战“不可能”,有高远的目标,人生才能抵达更高的境界。 16.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思路的分析能力。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需抓住与文章结构有关的符号或关 键词,还要加上一些显示议论文特征的词语来概括。答题格式为:首先运用了什么论据或提出了什么分论 点,然后再用什么论据论证论点,最后再次论证论点(补充论点)或得出什么结论。本题可以这样回答: 首先提出分论点;然后用航天员训练的事例进行证明;再引用孟子的话加以强调;最后得出“求极限”虽 使人痛苦,却促人强大的结论。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议论文有哪些论证方法及它们 的特征,论证方法除了举例论证外,在讲道理方面还有比喻论证、引用论证、类比论证以及正反对比论证 等。根据具体内容判断。论证方法的作用联系全文的中心论点和本论证方法所在文段中的分论点来说明论 证方法的作用,即说明了什么问题,论证了什么观点。根据不同的论证方法用评价语,如“有力地证明”“形 象生动地说明”等。如:第⑤段运用举例论证,连用三个“比如”列举一系列事例,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 区的危害,具有可信度,增加说服力。又如:第⑤段运用比喻论证,用洗照片比喻反复显摆成果,形象说 明模仿自己、机械重复这一现象,进而有力论证了待在舒适区的危害。 【点睛】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掌握情况。常用的论证方法有四种:举例论证、道理论 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首先要根据划线句判断所用的论证方法,而论证方法的作用的答题思路是:运 用了…… 的论证方法,……地论证了……,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所论证的内容,一般是文章的中心论点 或该段的中心句。 七、【2019 届河南新乡九年级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凡事有尺度 ①人生智慧,你可以道出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凡事皆有度。“度”是一定事物保持自己质和 量的限度。是和事物的质相统一的限量。任何度的两端都存在着极限或界限,这叫做关节点或临界点,而 超出这个范围,事物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水的沸点是摄氏一百度,水的凝点是摄氏零度。从摄氏零度到 摄氏一百度是水保持液体状态的温度范围。过了这个度,水要么变成水蒸气,要么变成冰。 ②人生活在“度”中,人最大的追求是自由。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由,他还有幸福和快乐可谈吗?他 还可能有所作为吗?但是,自由是度中的自由,过度的自由就会失去自由。一根弹簧在其弹性限度以内, 怎么拉都行,一旦超过了这个度,弹簧就无法复原了。做人做事,为人处事也有一个“度”的问题,“度” 的这一边可能是一片灿烂,而“度”的那一边却可能是乌云密布。日常生活中的“度”,几乎处处可见。69 ③例如说话的分寸。话不可不说,不可多说。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说:“人有双耳双眼一口,那就应 该多听多看慎言,言多必失。”开玩笑是人际关系的一种润滑剂,但是忌过度,一过度必伤感情。幽默的 言谈令人快活,一过度就变成庸俗或是尖刻。 ④例如对美的理解。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美就是适当。”宋玉在他的作品中描写了东邻之女的 美:“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可见,恰到好处才是美,而过分 或不及则都不美。任何事物都有质和量的辩证统一,都存在一个特定的量的限度。一旦超过这个限度,性 质就转化,美的事物就会转化为丑。 ⑤例如对善的理解。对人怀仁慈之心,做事行善良之举,的确是人的一大美德;但是,恰到好处才是 善。父母对子女的真爱应该是教人自立,激人自强。过度的爱反而会害了子女。行善的范围也要讲究度, 岂能像唐僧那样对妖怪讲慈悲,岂能像东郭先生那样对恶狼讲善良,岂能像《伊索寓言》中那位农夫对毒 蛇讲怜悯。对恶人的善良就是对人民的犯罪。 ⑥“度”是大学问。古今中外的仁者智者、贤人哲人在他们的学说中都有对“度”的论述。马克思主 义哲学中的辩证唯物主义讲“度”。例如量变到一定程度下才会发生质变。儒学讲究中庸,不偏不倚;老子 主张顺其自然,适应自然;佛学谈心理平衡;达尔文谈“适者生存”。可见,守度不是人生小技巧,而是人 生大本事。 ⑦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争的 事实。读书也有“度”。书不可不读,书又不可滥读。书,不可不信,又不可全信,如果死读书,读死书, 那么“尽信书不如无书”。 ⑧我们的身边处处是“度”,艺术讲究度,科学讲究度,生活讲究度,经商讲究度,人生讲究度。人的 一生岂能不研究、不遵循“度”呢? (原文有删改) 11.请选出下列成语中与本文思想主旨相符的一项( ) A.恰如其分 度日如年 B.适可而止 过犹不及 C.患得患失 左右逢源 D.审时度势 相得益彰 12.段②中的画波浪线句在全文的结构中起什么作用? 13.段⑦中画横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14.参照下面示例,自选内容仿写一段话。 示例:有人认为读书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读书中会得到启迪,经常读书会使人更睿智,这是不 争的事实。 15.《芦花荡》中老头子因过度自信自尊而导致大菱受伤。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发现“增之一分 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的这类现象,请为本文再补充一个事例论据(教科书及生活中的均可,但不能 照搬文段中的例子)。70 【答案】11.B12.承上启下 13.道理论证 画线句中的“尽信书不如无书”就是选自《孟子?尽心下》,意思是:读书不要拘泥于 书上或迷信书本。 14.(示例)有人认为交流生智慧。不错,人的智慧在交流中会得到升华 经常交流会使人更聪明。 15.示例①:范进中举后因喜极过度而生悲。示例②:炒菜放入食盐时,如果不适度,就会让食者感 到不适或难受。示例③:在自然界中,雨水太多。会造成洪涝;雨水太少,会导致干旱。 【解析】 11.既要理解本文的主旨,又要理解各选项词语的意思。把主旨和选项对应、比照,就能得出答案。 此文主旨:强调要有度,但不能过度。适可而止:做到适当的程度就停止,比喻做事恰到好处。过犹不及: 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合适的。故选 B。 12.考查中间句子的作用。画波浪线句是一个过渡句,此句前文是讲人生自由要“适可”不可过度, 后面是以生活为例说明道理,所以此句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1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①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②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 论证更概括、更深入、更有力,更具有权威性。③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 易懂。④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有力地论证作者所要表达的观点。画线句中的“尽信书不如 无书”引用《孟子·尽心下》中的话,属于道理论证,使论述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14.考查语言表达与应用。解答时,首先分析结构找到仿点,确定例句格式,研究例句运用的修辞手 法,看清主题要求,仿写句子要在内容上与例句一致即可。分析例句的含义,想一想除了读书“生智慧”, 还有什么“生智慧”,“与人交际”,“旅游”都可以“生智慧”,按例句格式填空即可,注意,填后句子要 通顺。 15.考查补写事实论据的能力。要求补写出能够证明中心论点或分论点的事实论据或道理论据。补充 事实论据时,要选择真实而典型的事例,概括叙述,紧扣论点。所选事实和观点要统一,否则就失去了事 实论据的说服力。此题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就是那些做过了头,带来不好的结果的事情。所举事例 要与本文的中心论点一致,论证效果好即可。 【点睛】仿句,是分析句子内容结构和写作的一种形式,将读与写结合在一起,仿句,要仔细判断例 句内容(主题思想,材料类别,情感表达)、结构(句式、句型、短语类型)、写作手法(修辞)上的特点, 严格按照这些特点仿写句子。 八、【2019 届黑龙江绥化九年级升学考试二】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回答后面小题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①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夂就不再自夸了,只希 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囯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②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③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71 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 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棹了。 ④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 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 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 的麻醉着自己。 ⑤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⑥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⑦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千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 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⑧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 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 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⑨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 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7.文中敌论点是什么? 18.作者批驳论敌的论点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这个论点是什么? 19.第⑨段中,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0.作者反复强调“中国的脊梁”,从中可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7.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18.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19.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20.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怀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解析】 17.考查对驳论文中敌论点的理解。文章先列举了一些事实,自夸 “地大物博”,到“只希望着国 联”,再到“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囯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由此,树立了敌论点“中国人失 掉自信力了”这一批驳的靶子。据此理解作答。 18.考查对本文论点的理解。作者在树立敌论点后,便对其论点进行批驳,运用事实和道理指出敌论 点的错误,从而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据此理解作答。 19.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作者在文章第 6 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论点,在第 7 段列举了事实 论据“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拚命硬干的人,有为民 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失掉了自信力,最后在第 9 段得 出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据此理解作答。72 20.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本文对敌人深恶痛绝,犀利如刀,而对中国人民的优秀儿 女则是衷心爱戴,热情似火。一曲高亢激越的“脊梁颂”之后,便热情赞颂中国共产党人“有确信,不自 欺”“前仆后继的战斗”的精神。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有着深厚的民族情感,充满着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力。 九、【2019 届辽宁铁岭九年级一模】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①中秋遇国庆,对于中小学生们来说,本是好好放松的假期,没想到却被亲爸亲妈们“鳗”了。“8 天 时间太长,孩子学习过程中断那么久,思维也松懈下来,还没来得及巩国的知识点回到课堂还得花更多时 间找回来”,一些家长高大上的理由,使孩子的黄金周不再“黄金”。 ②假期补课真的有用吗?孩子休息几天就是罪过?孩子一刻不得闲地学习,才不负光阴?其实,闲暇 出智慧,苏霍姆林斯基就反复强调:“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取决于他能自主掌握的时间。”不放过假期补课 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此种望子成龙之心情也能理解, 但在经验与规律之间,后者才是值得坚守的不二法门。 ③许多家长常告诫孩子,学习要从硬记转向理解,从死学转向会学,殊不知家长自己也要从操控转向 激励,从依循经验走向尊重规律。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才是合格家长的标志, 才能给孩子终身受益的能力与智慧。相对而言,孩子能不能成才,很多时候真不在孩子本身,而在于家长 的教育理念。 ④其实,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一位家长的话似乎代表了 不少父母的心声——“许多同事的孩子不但会背唐诗宋词,还能唱歌跳舞,有的学会了简单的英语对话, 让我既羡慕又担心,生怕自己的女儿落在别人后面。”这种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就 像大国之间的军备竞賽,结果只会落得两败俱伤——父母劳心费力、焦虑不堪,孩子没有闲暇,没有幸福 感,变得厌学乃至厌世。而赢家只有一个,那就是賺得盆满钵满的培训机构。 ⑤大到孩子的身心成长,小到某门学科的学习,家长们都要认清规律,懂点“科学”以外语学习为例, 在许多家长的心目中,只要是外国人就是外教;从幼儿因开始就要上外教课;中国老师不如外教,教不好 英语……种种认识均陷入了误区。懂“科学”的家长们不会过于看重牌子、招生宣传简章,而是审查外教 资格证。 ⑥让孩子接受好的教育之前提,是家长自己有一双火眼金晴,了解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让 家庭教育回归到“科学”的轨道上来,孩子还小的时候,让他们多游戏,多感受世界。学习外语时,给孩 子找一个靠谱的外教,抑或陪伴孩子从听读英语绘本开始;到了假期,不妨带孩子走出家门、走出校门, 通过各种有意义的实践活动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⑦眼下,不管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不该过度宣扬“废寝忘食”“争分夺秒”的学习经,而是 要回到教育常识上来,让孩子有玩耍、发呆的闲暇,有一定的自主空间。倘若家长们都有尊重规律的意识, 家庭教育有了“科学”导航,兼顾孩子的年龄、性别等普遍规律和个性、爱好等特殊规律,那么家庭教育 也该是另一番可喜的面貌。 2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73 25.第①段有何作用? 26.第④段划线句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27.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假期补课,会让孩子成绩快速提升,这种想法源于家长多年的切身经验。 B.一个合格的家长在于,多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多掌握教育教学规律。 C.不懂“科学”的家长会陷入知识的误区,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成长。 D.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该让孩子有一定的自主空间。 28.现实中,超前教育不再局限于中、高考竞争,已发展到从早教识字背诗,再到双语幼儿园“小升 初”选拔学生。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么看待的? 【答案】24.家庭教育要有科学导航。(或:家庭教育不能没有科学导航) 25.列举了“黄金周”期间,一些家长的错误心理和做法;自然地引出文章论题;充当事实论据从反 面证明中心论点。 26.举例论证;列举了一位家长的错误认识,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离家庭 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的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27.A 28.符合题意即可。 【解析】 24.本题考查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能力。中心论点是作者在文中所持的观点和看法,一定是一句完 整的表示判断的话,不可能是疑问句。一般会在题目,文首或是文末提出或总结得出。根据文章可知本文 题目就是中心论点。 25.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分析。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的作用在 于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要看位置,开头段的作用往往是引出中心论点(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本文第一段由“假期补课”这一现实问题引出文章的论题,充当反面论据。 26.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辨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需要正确辨别论证方法,然后根据各种论 证方法的答题格式,具体分析,进行解答。第三段列举一位家长的话,证明许多家长的教育焦虑,源于脱 离家庭实际与孩子个性的无谓攀比,是举例论证;将家长无视孩子教育规律、只求脸上光鲜的做法比作大 国之间的军备竞赛,证明其危害性,是比喻论证。都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点睛:举例论证的作用:运用具体事例,真实可信,增强文章说服力。道理论证的作用:引用名言, 具有权威性,论证有力。对比论证的作用:正确错误分明,是非曲直明确,给人印象深刻。比喻论证的作 用:道理讲得通俗易懂,语言生动形象,容易被人接受。 27.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这是一道选择题,可从文中找到相对应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对,得出 答案。根据第二段内容“不放过假期补课的机会,孩子成绩才会快速提升,此种想法或许源于家长多年的 切身经验”,可以看出,A 项有误,故选:A。 28.本题考查阅读观点的表达。这是一道开放题,谈自己的看法,我们可以根据文章的主旨和哲理, 合理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学以致用。写出自己对超前教育的看法即可,注意语句要74 通顺,表达意思要明确。 十、【2019 届内蒙古呼和浩特初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信 胡 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 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 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 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 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 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商鞅在秦国变法时, 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诺千全”,一言既出,驷马难 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 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 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惠发第者来说,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 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 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 愿意去揭穿而已。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22.下列选项中的“信”,与文章标题“信”的含义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信口开河 B.愿陛下亲之信之 C.通风报信 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3.第③段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论证了什么内容? 24.文章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 25.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75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 36 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 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 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 【答案】22.D23.举例论证(事实论证)列举曾子、商鞅诚实守信的事例,论证了信是中国传统道德 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或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24.不能。理由:第⑤段阐明“信”的重要性,第⑥段论述怎样做到人言可信不可畏,先讲原因后讲 做法,逐层深入,符合认知规律。 25.①多进行“自心”的检点,反思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信”的标准;②要加强“信”的宣传教育, 让人们意识到诚信的重要性;③社会要对不诚信的行为予以谴责并作出相应惩罚。 【解析】 22.本题考查字词的含义。文章标题中的“信”是诚信之意。A.“信口开河”中的“信”是“随便, 随意”之意;B.“愿陛下亲之信之”中的“信”是“信任”之意;C.“通风报信”中的“信”是“消息” 之意;D.“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中的“信”是“真诚,诚信”之意。故答案为 D。 23.考查论证方法的作用。常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举例论证: 通过典型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文章第 3 段列举曾子、商鞅诚实守信的事例, 具体地论证了“‘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 至高人格标准”这一观点。 24.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在分析具体语段内容的基础上,分析之间的关系或依据上下文之间的关 系作答。文章第 5 段的第一句话表明,该段主要讲“信”的重要性。第 6 段主要讲“信”的丧失以及应对 措施。第 5 段是第 6 段的基础,第 6 段是在第 5 段基础上进一步阐述,内容上层进关系,所以不能调换顺 序的。据此理解作答。 25.此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中的材料,提炼 出自己的观点并阐述即可。本题作答可围绕着“诚信”,从社会风气的形成既要靠个人的努力,也要靠国家 的宣传,要制定相应的诚信机制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没有固定答案,答题符合题目要求,言之成理 即可。

资料: 2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