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8套)
加入VIP免费下载

本文件来自资料包: 《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复习专题(18套)》 共有 18 个子文件,压缩包列表如下:

注:压缩包层级关系提取自源文件,您看到的所有资料结构都和您下载的源文件一致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1 专题 16:说明文阅读 知 识 点 名师点睛 说 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 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 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 能、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 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知 识性、科学性和说明性是说明 文的基本特点。 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的分类、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方法、说明语言、说明文的结构的相关内容。 【2020 年题组】 一.【四川省泸州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列文章,完成 1—3 题。(10 分) 大陆滨海一带不仅生活着千奇百怪的海洋生物,还有许多五彩缤纷的珊瑚,特别是在热带、亚热带海域, 那大大小小的珊瑚礁就如同生机勃勃的海底花园,美丽而又富饶。然而近些年来,世界各地的珊瑚都出现 了不同程度的退化现象。 2019 年 9 月,有数位科学家在英国著名的《自然》杂志上联名发表文章,称全世界的珊瑚礁到 2070 年可能 会全部消失。事实上,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科学家们就已经发现了珊瑚退化现象,而且呈现出愈演愈烈 的趋势。1998 年、2002 年和 2016 年的 3 次大规模珊瑚白化事件,更对全球的珊瑚礁造成了严重破坏。据 科学家研究证实,目前世界上约有 10%的珊瑚礁已经完全退化,大约有 60%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之中,到 2030 年,全世界超过 50%的珊瑚礁可能会遭到破坏。 大面积的珊瑚退化,将引发一连串的环境效应,甚至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如同森林植被可以防风固沙一样,珊瑚礁这片“海底森林”是极其重要的天然防波堤。健康的珊瑚礁能够 吸收大约 97%的海浪能量,缓冲海浪对海岸线的侵蚀破坏。甚至可以说,未来海浪增高的主要原因并非是 气候变暖导致的海平面上升,而是珊瑚退化。 珊瑚退化还将威胁具他生物,包括鱼类、海鸟等的生存。例如最近几年的研究发现里,地处非洲与阿拉伯 半岛之间的红海,一些紧邻城市的海域不仅出现了珊瑚礁大量退化的现象,而且那些依靠珊瑚礁生存的鱼 类也在急剧减少。 除此之外,珊瑚退化还将严重影响沿海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于珊瑚退化造成鱼类锐减,必将2 降低海产品的产量。据估计,东南亚地区近 95%的珊瑚礁正遭受威胁,其中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滨海地区 所受威胁最大,数百万人的生活将会因珊瑚退化而遭受严重影响。 珊瑚虫十分脆弱,对生存环境要求较高,它们喜欢在温暖、清澈、含盐度较低的浅海环境中生活。目前, 全世界发现的造礁珊瑚主要分布于水深不超过 90 米的海底,且水深 20 米以内地带发育最盛,适宜水温为 15 ℃~29℃,温度过高或者过低都不利于其生存。如果水温变化超过 1℃~2℃,或者海水含盐度发生变化, 就会导致一些珊瑚物种死亡。 然而,全球气候变暖是个大趋势,所以珊瑚退化的情况也将持续恶化。特别是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的年份, 海洋表层水温超过正常温度,这对珊瑚来说是致命的。一份 2016 年 3 月的研究报告预测,珊瑚退化现象将 比以前想象的更加严重,尤其是澳大利亚大堡礁最原始的北部区域将会受到重大影响。仅仅一年之后,《自 然》杂志刊发的一篇论文显示,在大堡礁北部海域大约 800 千米的广阔范围内,大量的珊瑚已经在 2016 年 厄尔尼诺现象导致的温度过高的海水中死亡。 不仅如此,海洋污染、过度捕捞海产品、人工采集珊瑚和河流注入海洋导致浅海水域的盐度降低等因素, 都对珊物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威胁。2018 年 3 月,泰国新闻媒体报道称,当地著名的旅游景区玛雅海湾和望 列海湾已经有 80%的珊瑚出现退化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游客数量太多,据统计,每天有大约 4000 人或 者 200 艘船进出这些景区。 面对全球范围的珊瑚退化现象,人们究竟该怎么做呢?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家们通过长期的 深入研究,大胆提出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想法:科学家们从海洋中采集珊瑚虫的受精卵进行珊瑚的人工培 育,把它们培育成为耐受性强的珊瑚幼体,然后再把珊瑚虫投放到适宜生长的海城;或者通过无性繁殖的 方式,把珊瑚切成细小的断枝,在海底搭建的人工支架及浮床上进行培育,然后再移植到特定的海域。据 媒体报道,以女科学家黄晖为首的研究团队,已经在我国南海部分海域种植了约 10 万平方米的珊瑚,其中 2016 年底播种的无性繁殖的珊瑚断枝成活率约 75%。 尽管珊瑚礁生长极其缓慢,通常每年只长几毫米至几厘米,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计划给人类拯救珊瑚礁提 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我们坚信,通过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美丽的珊瑚王国在不远的将来必将重现光彩。 1.文章围绕珊瑚主要写了哪四个方面的内容?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 分) 2.请指出文章倒数第二自然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并任选一 种分析其作用。(3 分)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3 分) 目前世界上约有 10%的珊瑚礁已经完全退化,大约有 60%的珊瑚礁正处于危险之中,到 2030 年,全世界超 过 50%的珊瑚礁可能会遭到破坏。 【分析】本文第 1、2 段写的是珊瑚退化现象严重;第 3-6 段写珊瑚退化带来的危害;第 7-9 段写珊瑚退化 的原因;第 10-11 段写珊瑚退化的防治方法。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本文第 1、2 段写的是珊瑚退化现象严重;第 3-6 段写珊瑚 退化带来的危害;第 7-9 段写珊瑚退化的原因;第 10-11 段写珊瑚退化的防治方法。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科学家们从海洋中采集珊瑚虫的受精卵……然后再移植到特定的海域” 是作诠释的方法,作用是具体地说明了“海底种植珊瑚”的做法。“以女科学家黄晖为首的研究团队,已经 在我国南海部分海域种植了约 10 万平方米的珊瑚,其中 2016 年底播种的无性繁殖的珊瑚断枝成活率约 75%”是举例子和列数字;举黄晖研究团队的例子,说明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可行性;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 科学家们在海底种植珊瑚的面积及其成活率。可据此回答运用的说明方法,任选一种说明其作用。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目前”指的是现在的状况,限定了时间,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的特 点。“可能”表估计,使表达留有余地,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回答时,要说出词语的含义, 强调其准确严密的作用。 答案: 1. (4 分)①珊瑚退化现象严重;②珊瑚退化带来的危害;③珊瑚退化的原因;④珊瑚退化的防治方法。(一点 1 分,大意相同即可。) 2. (3 分)举例子、作诠释、列数字。(答对 1 个不给分,答对 2-3 个 1 分。)3 ①以“中国科学院南海研究所科学家黄晖的研究团队”为例,(1 分)说明了在海底种植珊瑚的可行性。(1 分) (若学生回答以“2016 年底的播种情况”为例,也可给分。) ②“海底种植珊瑚”用了作诠释的方法,(1 分)具体地说明了“海底种植珊瑚”的做法。 ③“10 万平方米”“75%”用了列数字的方法,(1 分)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们在海底种植珊瑚的面积及其成 活率。(1 分) (三种方法任选工种分析即可) 3. (3 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 分)“目前”从时间上对珊瑚礁退化的现象作了限定,表意更 准确。(1 分)“可能”表猜测,说法不绝对。(1 分) 二.【四川省广安市 2020 中考】说明文阅读(11 分) 无现金社会现实吗? 张田勘 ①放眼全球,无现金的电子支付已成为互联网时代技术改变生活的一种趋势,也成为“互联网+”的一种模 式。但是,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②无现金社会的两种技术催生的信息文明不但可以促成无现金社会的到来,而且将从各个方面改变人们的 生活和工作。已有专家预测,未来 10 年,约 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其中金融行业就首 当其冲,因为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简捷,能节省大量人力。仅仅是在节省劳动力上,实现无现金社会就有 最大的理由。 ③电子支付其实是弱人工智能的体现,在互联网的支撑下,手机银行正大行其道,每个银行只要有一款通 用软件,就可以让手机使用者无须现金即可完成日常的所有消费和交易。手机银行软件的功能相当于一个 个人电子银行,包括个人开户、个人贷款、转账汇款等 19 大类 100 余项个人非现金业务,用户可根据需求, 按照提示操作。 ④这些不用现金的金融业务,在方便公众的同时,自然而然地节省了金融业的劳动力。据中国银行业协会 的最新统计数据,2016 年工行、农行、建行减少柜员近 6 万人,而且在过去 4 年,33 家大中型银行减员超 过 32 万人,占全国银行业全体从业者的近 1/10。在这些减掉的人员中,大部分是过去银行中传统的柜台操 作员。 ⑤金融业另一个需要较强的人工智能和互联网技术的领域是股票证券交易。美国《麻省理工科技评论》提 供的信息是,在 2000 年顶峰时期,高盛在总部的现金股票交易柜台雇用了 600 名交易员,但今天只需两名 交易员就可以照管所有柜台。其实,股票交易最能体现从有纸化到无纸化,从过去交易市场的万头攒动、 人声鼎沸到今天交易市场的缩小,电子交易快捷安静运行,都依赖的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 ⑥今天,中国人的无现金支付主要依赖支付宝和微信支付,95%的网友选择这两种电子支付方式。现在,支 付宝有超过 4.5 亿实名用户,排名无现金支付第一位;其次是微信支付,用户达 4 亿。采用以互联网技术为 基础的电子金融交易和流通,当然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益处和方便。 ⑦无现金社会能节纳社会资源,降低成本。货币作为交换的等价物,其本身也需要材料和制作,无论是古 代的金位、银位、铜板,还是今日的硬币和纸币,都需要资源、材料、制作手段及技术。如果实现无现金 社会,则印制钞票的成本和资源就会大大节约。 ⑧无现金社会还能减少疾病传播。纸币上的微生物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繁杂,包括细茵、病毒、寄生虫、 支原体、衣原体等,有上百种。钞票上的细菌是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 ⑨此外,没有现金的社会让那些抢劫现金的不法分子无从下手,相应的犯罪将消除。而且,无现金社会还 能杜绝假币坑人的事情发生。 ⑩当然,电子支付也存在很多问题。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 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即便是基本可以实现无现金的丹麦,很多乡村地区的退休老人不使用银行卡, 更无法使用电子支付,无现金社会可能让老年人感觉自己被排除在社会体系之外。 ⑪当然,电子支付在解决现金遗失、被抢盗等安全问题之外,又产生了另一方面的安全问题。电子支付和 流通的安全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黑客攻击和技术诈骗已经让电子金融 的支付和流通遭受很大损失,并且催生了无数电子诈骗案。电子金融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可能遭遇系统4 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例如,在灾害发生时(包括自然灾害如地震,人为灾害如战争),光纤和 终端设施遭到破坏,电子支付就会陷入瘫痪,一个社会的正常生活也随之瘫痪。同样,黑客攻击也会让网 络瘫痪,从而让消费和支付无法进行。即便这样的事情很极端,也可能多年不遇,但是从安全的角度,即 从信息技术确保安全和灾难控制与救援的思维来看,人类也很难只实行一种没有备份的系统,在生活和金 融领域全部取消钞票。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0.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3 分) 21.第⑩段划横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2 分) 22.第②段中加点的“约”能否删去,为什么?(3 分) 23.你认为要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根据文章内容回答)(3 分) 【分析】本文开篇提出问题: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引出说明的内容;接着从银行、股票证券交易 两方面阐述实现无现金社会的可能;然后介绍实现无现金社会的好处:节约社会资源,降低成本;减少疾 病传播;相应的犯罪将消除,等等;最后以介绍电子支付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束全文。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与分析。阅读全文,开篇提出问题:无现金社会是否能成为现实, 引出说明的内容;接着从银行、股票证券交易两方面阐述实现无现金社会的可能;然后介绍实现无现金社 会的好处;再以介绍电子支付存在的相关问题结束全文。很明显这是一篇整理说明文,按逻辑顺序展开具 体地说明。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划横线的句子,其中的“例如”即可判断为举例子的说明 方法,结合语境可知列举没有联网的地区以及不会使用支付的老人两个例子,是为了具体地说明“电子支 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特点的分析。细读句子,可知句中的“约”表示大约,意思是说未来 10 年,大 约有 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50%”这个数值是不确定的。如果删去“约”,则表明正好 是 50%,这样就过于绝对化,与事实不相符。答题最后一定要记得强调,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与严密性。 (4)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与概括。题干要求解决的是“真正实现无现金社会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也就是 解题首先要找出文中介绍的电子支付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比如第十段中指出“电子支 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例如,没有联网的地区,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等等”,这一问题可通过 建立并完善各网点建设,加大对老年人使用电子支付教学来解决。第十一段指出“电子支付和流通的安全 常常遭遇两个方面的挑战。一是人为的漏洞和恶意诈骗”“可能遭遇系统崩盘而无法进行金融支付和流通”, 可通过加强网络的技术保障,提高网络安全,杜绝电子支付漏洞,加强反诈骗意识等方法来解决。 答案: (1)逻辑顺序 首先说明无现金社会的现象,然后说明无现金社会的优势,最后说明电子支付存在的安全 总题。 (2)举例子;具体说明电子支付并非对所有人都是便捷的。 (3)不能删去,“约”表示估计,删去后就变成“50%的工作将被人工智能和信息技术代替”,与实际情况 不符,加点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①完善网点建设,实现网络全覆盖,让不会使用电子支付的老人也能参与进来;②要确保信息技术安 全,杜绝电子支付和流通过程中的安全漏洞和恶意诈骗;避免系统崩盘的事情发生。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③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④作比较:把___和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⑤打比方:将_____比作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5 三.【四川省内江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第 21-23 题。(12 分) ①“无人机”英文缩写为“UAV”,是“无人驾驶飞机”的简称。无人驾驶飞机是-种以无线电遥控或由自身 程序控制为主的不载人飞机。完全意义上的无人机,指的是由无人机平台、任务载荷、起降系统、测控与 信息传输系统、操作手等组成的“无人机系统” ②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第一 种是固定翼, 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力:第 二种是直升机,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第三种是多旋翼,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主旋翼的直 升机。不同类型的无人机具有不同的优势。固定翼机飞行速度快、高度高,飞行覆盖面积大,杭风能力强, 比较适合全管段巡航、通讯巡航、航拍等工作。直升飞机飞行速度慢、高度低,比较适合短距离巡航、高 清摄影和对地目标监控与跟踪,还可以定点悬停,在各种情况下均可起降。多旋翼机体积小、重量轻、噪 音小、隐蔽性好,适合多平台、多空间使用,如影视航拍、电力跨线作业等。 ③与载人飞机相比,无人机具有体积小、造价低、零伤亡、使用方便、机动性能好、对作战环境要求低、 战场生存能力较强等优点,备受世界各国军队的青睐,可以代替传统的有人驾驶飞机执行“3D”的任务即 “Dul”(枯燥) "Dirt” (脏) “Dangerous" (危险) 的任务。 ④无人机用途广泛,被业界完爱有加。军事上,可用于侦察监视、对地攻击、通讯中继、把标模叔等,是 “得力好伙伴”:民用上,可用于科学研究、气象观测、货物配送、娱乐体验等,是“百变小能手”:商业上 也有广阔..... ⑤无人机毕竟是机器,其可靠性还取决于系统复杂程度和外部使用环境,无人机系统中任意设备的故障都 将影响任务执行,无人机使用的任意环节出现差错都将影响飞行安全,这需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 未来,无人机除了在军事领域发挥出应有的巨大战场影响力和战斗力外,还将在建筑承包、快递行业、服 装零售行业、旅游度假业、体育和媒体行业、安保和执法等领域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⑥科学技术的发展总是双刃剑,民用无人机的快速发展,也会给公共安全带来隐患。可能与飞机相撞。自 2016 年以来,上海、重庆、南京等地的国际机场都遭遇过无人机的干扰,动辄就影响百余次航班起降,经 济损失巨大。运送货物途中货物可能掉落。无人机是-种智能设备,这就意味着它可能会成黑客潜在的攻击 对象。 ⑦我国已经建立无人机技术相关标准,建立健金了无人机飞行相关法律法规,细化了无人机飞行的违法处 理办法、安全事故的责任确定等。这为规范无人机的飞行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保护公民 人身和财产合法权益提供了法律保障。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21.第②段划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分别简析其作用。(4 分) 22. “无人机是一种智能设备,这就意味着它可能会成黑客潜在的攻击对象”句中, “可能”一词可以删 除吗?为什么? (4 分) 23.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无人驾驶飞机是不载人的以 无线电通控或由自少程序控制为主的飞机。 B.无人机具有体积小、造价低、零伤亡、坚团前用、使用方便等优点。 C 无人机用途广泛,可用在军事上、民用上商业上被业界宠爱有加。 D 无人机系统中的设备故障、环节差错问题需要制造商和消费者共同努力解决。 E.说明文的说明顺序有时间、空间和逻辑顺序。本文采用了空间说明顺序。 【分析】本文运用逻辑顺序,介绍了无人机的定义、类别、优点、用途、隐患、发展状况等内容,条理清 晰,知识性很强。 【解答】(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无人机有三种类型”是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分类别使 说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了解无人机的类型和特点。“顾名思义就是翅膀形状固定,靠通过机翼的风提供升 力”“特点是靠一个或两个主旋翼提供升力”“就是具有四个或者更多多旋翼的直升机”具体介绍各类无人6 机的特点,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使读者了解更清楚。 (2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此类题通常首先回答“不能删去”,然后从语言准确严密的角度回答。 “可能”表示推测,说话留有余地,如果去掉就成了无人机一定会成为黑客潜在的攻击对象,说法过于绝 对,与实际情况不符。回答时,首先表明态度,然后解释“可能”在文中的含义,再比较删掉后的变化, 最后扣住语言的准确性结尾。 (23)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分析能力。 ACD.正确; B.有误,“坚固耐用”属强加信息; E.有误,本文是逻辑顺序; 故选:BE。 答案: 21.(4 分) (1) 分类别(1 分),分门别类地向读者介绍常见的固定翼、直升机、多旋翼三种类型的无人机的特点, 使说明条理清晰,便于读者认识(1 分)。(2)作诠释(1 分),具体详细地介绍了固定翼、直升机、多旋翼三种 类型的无人机的机翼(动力)特点,便于读者更清楚地了解无人机(1 分)。 (22)不能删掉(1 分)。“可能” 表示推测,说明无人机也许会成黑客潜在的攻击对象(1 分),删掉后表示-定 会成黑 客潜在的攻击对象,与实际情况不相付合(1 分)。“可能” 词体现 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所以不能 删掉(1 分)。 23. (4 分)B、E(B.项强加信息“坚固耐用”。E.逻辑顺序。) (各 2 分) 四.【天津市 2020 年中考】阅读《长在树上“宝石”》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长在树上的“宝石” 毛恪成 ①“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这是鲁迅先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覆盆子到底是一种 什么样的植物呢? ②覆盆子学名山莓,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因其果实形、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故而也叫树莓。 每年二三月份,树莓开花,它的花朵洁白无瑕,小巧玲珑,香味浓郁。 ③四至六月,树莓结果。它的果实由很多小核果组成,接近球形或卵球形。依据果实不同的颜色,树莓可 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红树莓最为常见。树莓果实可以鲜食,其口味独特, 酸甜适中。这种鲜甜的味道,主要来源于淀粉在果实成熟过程中逐渐水解,转化成的可溶性糖。 ④树莓的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例如其维生素 C 的含量是苹果的 5 倍,氨基酸的含量 是苹果的___6___倍多,梨和柑橘的近___7___倍。联合国粮农组织称它是“第三代黄金水果”,欧洲人更将 其称为“水果之王”。 ⑤树莓还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我国很早就将树莓当作中药使用,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一书中提到,覆盆 子味甘、酸、平、无毒,具有清热解毒、美容养颜、延缓衰老等功效。国外也有研究表明,树莓是一种效 果相当不错的减肥食品。在许多国家,树莓也都被视为药食同源的神秘果实。据说,英国皇室将树莓作为 御用果品已有 500 年的历史。树莓果实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常食可抗病强身。此外, 树莓中钾的含量是钠的 48.6 倍,体现了高低钠的特点,对于预防和治疗肾病、高血压等也有很大益处。 ⑥总体来看,树莓极具开发价值,犹如长在树上的“宝石”。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6. 下面有关树莓的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树莓因果实的形、色、味与草莓相似且长在树上而得名,还有覆盆子、山莓等名称。 B. 树莓在每年的二三月份开花,它的花朵洁白无瑕,小巧玲珑,香味浓郁。 C. 树莓可分为红树莓、黄树莓、黑树莓和紫树莓四大类,其中以黄树莓最为常见。 D. 树莓的果实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极易被人体吸收,常食可抗病强身。7 7. 下面对文中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使用列数字、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 B. 使用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树莓果实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 C.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的说明方法,说明苹果、梨和柑橘营养丰富。 D. 使用打比方、列数字、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苹果、梨和柑橘营养丰富。 8.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文字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B. 文中加点词“主要”“据说”,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特点。 C. 第⑥段作者把树莓比作长在树上的“宝石”,生动形象地说明树莓极具开发价值。 D.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融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为读者普及了科学知识。 【答案】6. C 7. B 8. D 【解析】 【6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C.“其中以黄树莓最为常见”表述有误,原文依据“其中以红树莓最为常见”。故选 C。 【7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理解。 B.“例如其维生素 C 的含量”属于举例子,“5 倍”“1 倍多”“近 2 倍”属于列数字,“氨基酸的含量是苹果 的 1 倍多,梨和柑橘的近 2 倍”属于作比较。作用是具体准确说明第(4)段第一句话“树莓的果实营养丰 富,含有大量维生素和氨基酸”。故选 B。 【8 题详解】 这道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表述有误,本文是一篇介绍树莓果实的特点、营养、药用价值的事物说明文。 故选 D。 五.【湖北省咸宁市 2020 年中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共 3 题,10 分)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 叶盛 ①美国科学家近期在学术期刊《气候》上发表的一项研究成果表明,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 “无冰之夏”。 ②北极海冰并非一成不变,一年中会动态变化:夏季持续融化,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冬季持续结冻, 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近几十年来,由于北极地区气温持续升高,海冰在夏季的面积随之持续减少。 ③科学家们通过不同技术手段的观测和研究都支持了上述结论。以海冰年龄为例,1988 年 25%左右的北极 海冰持续冻结 4 年以上,2013 年这个比例降到了 7%。在过去 60 年里,北极海冰的厚度也在变薄。通过卫 星观测,1979 年至 2000 年,北极夏季最小海冰范围平均为 670 万平方千米。进入 21 世纪以来,这一数值 在 2012 年达到最低,只有近 334 万平方千米,又减少了一半左右。 ④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北极熊的主要食物来源之一是在北极海冰上换 气或休息的海豹,而北极熊在水下的活动能力远远不及海豹。因此,海冰减少严重影响到北极熊的捕猎成 功率,导致其种群近几十年来锐减。此外,海冰的融化虽然对海水体积的影响要小于陆上冰盖的融化,但 却直接影响着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这种盐度的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进而破坏整个 海洋食物链网。 ⑤北极海冰减少,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由于液态水比冰的热容量更大,北冰洋一旦在夏天失去海冰 的覆盖,就会吸收并存储更多的热量,从洋流和大气循环等多个方面扰乱现有的气候状态。 ⑥北极上空极低温的气团被一圈极地高速环流围绕着,不会轻易扩散。有研究发现,海冰的消失会削弱这 圈极地高速环流,导致北极的低温气团向低纬度地区扩散。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8 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⑦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比如在航运方面,北冰洋航线成为可能,将大大缩短从太平洋沿岸前 往西欧和北欧的航海距离。然而,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远不能抵消海冰融化相关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 失。 ⑧北极海冰减少,也与地球倾角等因素有关。由于地球的自转轴曾比现在更为倾斜,导致极地接受热辐射 更多,北极很可能在 1 万年前就出现过无冰之夏。然而,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 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⑨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 能性最大的年份。由于气候是非线性系统,对模型的建立方式和条件设定非常敏感,科学家们一般都比较 谨慎保守。从以往实际发展来看,一般都会比预测提早到来。 ⑩人类的碳排放是过去 200 年来影响气候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如果人类不在减少碳排放方面做出实质性改 变,全球平均气温在本世纪末将上升 1.5 摄氏度以上。在没有跨越式科技发展的前提之下,这一温度上升幅 度将带来不可逆转的影响。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 (选自《人民日报》) 7.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 分) A.北极海冰夏季持续融化,9 月面积最小;冬季持续结冻,3 月面积最大。 B.北极海冰减少导致海冰区域的海水盐度显著降低,会改变一些浮游生物的生存状态, 进而破坏整个海洋食物链网。 C.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极端严寒天气,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 D.地球倾角的变化使极地接受热辐射更多,导致当下北极海冰面积急剧减少。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本文由北极海冰的变化讲到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③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北极海冰在持续减少。 C.本文④~⑦段都是在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D.第④段中运用“可能”“可能性最大”“一般”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体现了说明 文谱言的准确性。 9.文章围绕北极海冰减少这一中心展开,作者为什么以“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为题? 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4 分) 【分析】这篇说明文介绍了北极海冰的变化及北极海冰减少的影响和原因,是按逻辑顺序进行说明的。利 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有误,“9 月面积最小”“3 月面积最大”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②段“在 9 月前后达到最小面积”“在 3 月前后达到最大面积”。 B.正确。 C.有误,“其根源在于北极海冰减少”表述有误,依据原文第⑥段“近些年来,北美和欧洲冬天不断出现 极端严寒天气,实际上是全球变暖的结果”。 D.有误,依据原文第⑧段“地质学因素的改变都是极其缓慢的,至少以万年为单位,因而从这一角度无法 解释当下海冰面积的急剧变化”。 故选:B。 (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BD.正确。 C.有误,根据第④段“北极海冰减少,直接影响到生存在海冰上下的各种生物”,第⑤段“北极海冰减少, 还会反过来影响全球气候”和第⑦段“北极海冰减少,也有有利的一面”可知,本文④~⑥段说明北极海 冰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⑦段说明北极海冰减少对人类生活有利的一面。9 故选:C。 (3)本题考查对文章题目和内容的理解。根据文章内容“根据计算机模型模拟计算,北冰洋出现无冰之夏 的时间点可能在 2030 年至 2040 年之间,2034 年只是可能性最大的年份”可知,“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 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 读兴趣;题目“北冰洋的无冰之夏”与文章开头“北冰洋很可能在 2034 年迎来第一个无冰之夏”和结尾 “北冰洋的无冰之夏或许只是一个开始”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答案: (1)B (2)C (3)“无冰之夏”是北极海冰减少最终可能出现的结果,加引号既表特指,又表强调,更能激发读者的好 奇心和探究欲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文章的开头、结尾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 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 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 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六.【湖南省衡阳市 2020 年中考】说明文阅读(9 分)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 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 4 个 月就扩散到 5 省 6 市,死亡人数达 6 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 5272 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 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 4 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 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 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1918 年 3 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 150 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 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次流感共造成了世界 5000 万至 1 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 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斑牙流感传播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口 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 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 年 12 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 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职业健康法,通过各种措施推动现代口罩 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 ⑨如今,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超百亿元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 断改善提升。近年来,口罩的技术含量逐渐增加,除了医用外科口罩,防尘、防花粉、防雾霾,甚至防紫 外线、带清凉感等个性化品类也不断面市。 (选自《北京日报》,有删改) 19.下列选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2 分) A.“伍氏口罩”由医学博士伍连德设计,简单易戴,价格低廉,在抗击肺鼠疫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B.“西班牙流感”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共造成全世界 5000 万至 1 亿人死亡。 C.“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使口罩变成了公众常备物品。10 D.口罩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一个年产值巨大的成熟产业,贴合度、过滤效果和舒适性均在不断改善提升。 20.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5 分) (1)第⑤段中的划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 。(2 分) (2)下面句中加点词语能否删去?请分析原因。(3 分) 这场瘟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 4 个月就扩散到 5 省 6 市,死亡人数达 6 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 5272 人丧生。 21.文章写了口罩的发展史,其中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有哪些?请写出两大事件。(2 分) 【分析】本文按时间顺序,说明了口罩由设计发明到如今普遍使用的历程。文章以三次重要的疫情事件为 中心,说明了口罩在三次疫情中的作用。 【解答】(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 ACD.正确。 B.有误,由原文中“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可知“西班牙流感” 因为疫源地在西班牙而得名是错误的。 故选:B。 (2)①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共造成了世界 5000 万至 1 亿人死亡”,是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具体准确地说明了这次疫情造成的后果之严重。 ②本题考查词语作用的分析。“短短 4 个月”,从时间上进行了限制,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因此不 能删去。“短短”说明了时间短,瘟疫蔓延速度之快,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3)本题考查文章信息的提取和概括。促进口罩发展的事件,第一件事是在①②③段,可概括为:1910 年 冬,在哈尔滨鼠疫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第二件事在第④⑤⑥段,可概括为:1918 年,“西班牙流感”使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第三件事在第⑧段中,可概括为:1952 年,伦敦严重的空气 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答案: (1)B (2)①列数字 流感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②不能删去。“短短”强调时间之短,说明了瘟疫扩散速度之快,范围之广,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 (3)1910 年冬,在哈尔滨鼠疫中,伍连德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1918 年,“西班牙流感”使 口罩成为公众常备物品。1952 年,伦敦严重的空气污染使口罩成为对抗污染的必需品。 【点评】说明文中表示时间、空间、范围、程度、特征、性质、数量等的词语,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性的: 1、表估计、猜测的词语:大约、大概、可能、也许、左右、上下等。 2、表示限制的词语:(1)限制范围:全都、所有、有的、只有、大部分等;(2)限制程度:仅、最、很、 非常、几乎、格外等;(3)限制数量:很多,几个、许多、很少等;(4)限制频率:经常、屡次、往往、 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 3、表示修饰的词语:一丝、漫长、野生、空前。 4、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据调查、据统计、据专家估计、据资料显示。 七.【江西省 2020 年中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第 17~20 题。(13 分) 地表形态的塑造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是我们可以直接感受到的地球表面特征。 内力和外力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变质作用一般发生在地壳深 处,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而岩浆只有在喷出地表时才可直接影响地表形态。因此,在内力作用中,地 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地壳的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水平运动是指组成地壳 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的方向运动,它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11 巨大的褶皱山脉;垂直运动是指组成地壳的岩层作垂直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即上升或下降运动。它使 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 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外力作用是指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其能量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 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四种方式。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 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形成碎块或砂粒,这种作用叫风化作用。水、冰川、空气等 在运动状态下对地表岩石及其凤化产物进行破坏,称为侵蚀作用。外力通过凤化、侵蚀作用不断破坏地表, 并把破坏了的物质从高处搬运到低处堆积起来,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的状况趋向于平缓。 在地表形态塑造过程中,内力和外力同时起作用,其结果也往往交织在一起。 地表形态的塑造过程也是岩石圈物质的循环过程,它们存在的基础是岩石圈三大类岩石——岩浆岩、变质 岩、沉积岩的相互转化。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困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凤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 泥土,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 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 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装。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断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 再次接受外力的凤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 我们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风成地貌等,是岩石圈物质循环在地表留下的痕迹。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和发展都与 内力作用有关。 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 弯曲,叫做褶皱。褶皱的基本单位是褶曲,即褶皱的一个弯曲。褶曲有两种基本的形态,一种是背斜,一 种是向斜。从形态上看,背斜一般是岩层向上拱起,向斜一般是岩层向下弯曲。在地貌上,有时候背科发 育成为山岭,向斜发育成为谷地,但是也有不少褶皺构造的背斜顶部固受到张力,被侵蚀成谷地,而向斜 由于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形成山岭。褶皱山的规模有大有小,大规模的褶皱山系可以绵延数千 千米,如纵贯南北英洲西部的科迪勒拉山系,以及横贯亚欧大陆中南部的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等;小规 模的褶皱山只有几十米。 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 了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如果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 成了断层。如果断层的位移以水平方向为主,则会错断原有的各种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方向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我国的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等;相对上升的岩体发育成为山岭或高地,如我国的华山、庐山、泰山等。断块山的规模大的可以延伸数千 米,如我国的华山等,小的只有几十米。 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在巨大的压力作用下,岩浆有时候会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喷出地 表。如果岩浆沿着地壳的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宽广的熔岩高原,如东非高原;如果岩浆是沿着地壳的 中央喷出口或管道喷出,往往会形成火山.如我国长白山的主峰。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大火山的相对高 度可达 4000~5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来。 河流地貌也是自然界常见的地貌之一。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主要与外力作用有关。 河流地貌分为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河流在流动过程中,会破坏和搬运地表物质,形成侵蚀地貌。在河流 发育初期,河流落差大,流速快,能量集中,河流侵蚀作用以向下和向源头侵蚀为主,使河谷不断加深和 延长。这时的河谷深而窄,谷壁陡峭,横剖面呈“V”型。“V"型河谷形成后,河流落差变小,河流向下的 侵蚀作用减弱,向河谷两岸的侵蚀作用加强。河流在凹岸侵蚀,在凸岸堆积,使河流更为弯曲。河谷拓宽。 经过漫长的过程,河谷展宽,横剖面呈宽而浅的槽型。 被河流搬适的物质,在河流搬运能力减弱的情况下,会沉积下来。形成沉积地貌。冲积平原是比较典型的 一种河流堆积地貌,包括洪积-冲积平原、河漫滩平原和三角洲三种类型。12 地表形态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山地相对高度大,地形崎岖。对交通运输方式的选择、交通运输线路的分 布和延伸方向影响较大,山地地区的交通运输线主要以公路为主,主要分布在山闻盆地和河谷地带。河流 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深远,世界上一些主要河流的两岸,常常布满大大小小的城市;越往河流中下游城市 也越密集。多数乡村的分布也与河流有关。河流的冲积平原为聚落的分布提供了多方面的有利条件。 17.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 、山地的形成、 、 四方面进行了说明。(3 分) 18.岩石圈物质是如何循环运动的?请概述。(3 分) 19.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试分析。(3 分) 20.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试各找出一个例子,说明其作用。(4 分) 【分析】对于地表形态的塑造,文章从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山地的形成、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 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四方面进行了说明。文章主要运用了逻辑顺序。文章多处运用了分类别、列数 字的说明方法。 【解答】(1)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说明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文章第二段介绍了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 作用力;第八段介绍山地的形成;文章第十二段介绍了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最后一段介绍了地表形态 与人类生活非常密切。 (2)本题考查对文章的概括。根据文章第六段中的“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 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 下,逐渐崩解成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姑成岩作用,形 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经生成的岩石又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岩石在岩石圈 深处或岩石圈以下发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为新的岩浆。岩浆在一定条件下再次侵入或喷出地表,形成断 的岩浆岩,并与其他岩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如此,周而复始,使岩石圈的物 质处于循环转化之中”可以概括出答案。 (3)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说明顺序。第八段首先介绍了“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 们的形式和发展都与内力作用有关”,然后第九段介绍“褶皱山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和“褶皱山的规模有大 有小”;第十段介绍“断块山是地壳运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分布十分广泛的地貌形态”和“断块山的规模大 的可以延伸数千米”;第十一段介绍“火山是处于地下深处的岩浆运动的结果”和“火山的规模大小不一”。 是逻辑顺序中的由主到次的顺序。 (4)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在理解说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文本进行 分析。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000~5000 米,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 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米”,可以看出这句运用具体的数字说明火山的相对高度,令人印象深刻。文章 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 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层次清晰。 答案: (1)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作用力;河流地貌的形成和发展;地表形态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2)在内力作用下,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形成岩浆岩;岩浆岩在外力作用下,逐渐崩解成砾石、 沙子和泥土。 被风、流水等搬运后形成沉积岩;在变质作用下形成变质岩。这些岩石在岩石圈深处重熔再 生为新的岩浆。岩浆侵入或喷出又形成新的岩浆岩,并被再次搬运和堆积。 (3)文章介绍山地的形成采用了逻辑顺序。作者先总体介绍山地的类型以及山地形成的作用力-内力,然后 按照由主到次的顺序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便于 理解。 (4)文章运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比如介绍山地的形成,按照山地的三种类型分别介绍褶皱山、断块山、 火山各自的形成过程与规模,条理清晰。 文章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文章介绍“火山”的时候说“大火山的相对高度可达 4000~5000 米, 火山口直径为数百米;小火山的相对高度不及 100 米”,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13 【点评】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或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就是运用比喻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或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 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八.【辽宁大连市 2020 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 14~17 题。(12 分) 红树林 ①红树林,顾名思义应是“红色的树林”。然而,当人们走进红树林时却发现,这里的树全是绿色的。 难道红树林名不副实?其实红树林是外表不红而“心”红。红树林主要由红树科植物构成,这些植物的树千 里富含单宁旦表皮破裂,单宁与空气接触氧化后,树就会变成红色。红树林之名便由此而来。 ②红树林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海岸的湖间难涂上。为了在海浪的袭扰中占有“一席之地”,红树植物练 就了许多“独门绝技”。 ③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在春秋两季完成开花结果后,红树植物的果实并不急着落地发 芽,而是继续在母树上生长,萌生出胚轴,胚轴成熟后才会离开母树,散落到海滩上,遇到适宜的环境, 便会扎根发芽。 ④由于生长的海岸环境风浪大,土壤泥泞松且厌氧,为能“立足”,红树植物发育出了功能各异的根系。 为抵海浪的冲击,它们从树干基部长出支柱根。支柱根牢牢抓住地面,使红树植物在风浪摧残中屹立不倒。 为呼吸到足够的氧气,红树植物“绞尽脑汁”,让部分根出土壤,形成了形态各异的呼吸根。呼吸根外表有 粗大的皮孔,内部有海绵状的通气组织,提高了的氧气和水分的输送。 ⑤为了能在海水中生存,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它们的根系通过构建特的“半透膜” 体系,将海水中的盐分自动过掉,直接从海水里吸收淡水。还有一些红树植物是通过叶片的分泌腺体,将 含盐水液排出体外,待水分蒸发后,叶片上会析出白色的盐晶体,这种现象被称为“泌盐”。 ⑥作为海洋和陆地交界处的“两栖植物”,红树林占全球地表面积极少,看上去很不起眼儿,但它们在 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艺”。首先,红树林维持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它孕育了众多蟹类、贝类、螺、 昆虫等底栖动物,还有以它为食的鱼虾和鸟类。其次,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其茂密的树枝和发 达的根系能抵台风、海啸、风暴湖。此外,红树林在净化水质、固碳等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⑦如此强大、重要的红树林生态系统,却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成胁。20 年来,我国对红树林 的保护力度日益加强,红树林的面积增加了 7000 公。且前我国 55%的红树林湿地已被纳入保护范围,远高 于世界 25%的平均水平。(摘自网络,有删改) 14.红树植物有哪些“独门绝技”?(3 分) 15.结合第④段加点词语,简析本文语言的主要特点。(3 分) 16.阅读第⑥段,填写空格,理清说明思路。(3 分)14 17.第⑦段中画直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 分) 【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介绍了红树植物的“独门绝技”,然后介绍红树林在生态保护方面的“多才多 艺”,最后指出红树林生态系统面临着面积锐减和功能退化的成胁。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 方法及其作用的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红树植物具有动物一样的胎生习性”“红树植物发育出了功能各 异的根系”“大多数红树植物都拥有‘拒盐’的本领”等句子,概括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点。“立足”在这里是扎下根并生存下去的意思,“绞尽脑汁”是费尽思虑 的意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既准确又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树植物为了提高在条件恶劣的海岸的生存 能力,发育出各种不同根系的困难和了不起。 (3)本题考查内容梳理与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在相关语段中筛选主要信息填空即可。根据原文“其次, 红树林是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可知,①应该填“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由“首先……其次……此 外……”可知,②应该填“逻辑顺序”。阅读第⑥段可知,先总说红树林在生态保护方面却是“多才多 艺”,然后分别进行介绍,所以③应填“总分顺序” (4)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细读画直线的句子可知,列举具体数字,把我国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 范围的比例和世界的平均水平相比较,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准确具体地说明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 纳入保护范围的比例大。 答案: (1)①有胎生习性;②拥有功能各异的根系;③拥有“拒盐”的本领。 (2)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红树植物为了提高在条件恶劣的海岸的生存能力,发育出 各种不同根系的困难和了不起,体现了本文语言生动形象的特点。 (3)①抵御灾害的生态屏障 ②逻辑顺序 ③总分顺序 (4)列数字、作比较。准确具体地说明目前我国红树林湿地纳入保护范围的比例大,从而说明我国对红树 林的保护力度大。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 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 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 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九.【辽宁省丹东市 2020 中考】阅读下面语段,回答 25-28 题。(共 10 分) 口罩,为呼吸道设防 ①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全民战争中,“人自为战”最基本、最有效的式器,莫过于口罩了。为什么这 样说呢? ②新型冠状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就是通过病人的飞沫。你知道飞沫的来源吗? ③飞沫主要来源于咳嗽和喷嚏。咳嗽是一种呼吸道的保护性反射,能把肺中的空气压缩为 1 米多长的 喷射流,携带着 3000 多个细小液滴,以 20 多米每秒的度冲开声门,脱口而出。喷嚏则能将 4 万个细小的 液滴,以超过 12 级飓风的速度猛烈喷涌而出。不仅咳嗽和喷嚏,从高声喧哗到日常呼吸,都能产生大大小 小的飞沫。飞沫的直径一般小于 100 微米,携带着病毒在空气中悬浮、飘散、游荡,远达十余米,长达数 小时。 ④如何为我们的呼吸道站岗放哨以切断病毒传播链?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戴口罩。市场上的口罩可谓琳琅15 满目、五花八门,但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是 N95 口罩和医用外科口罩。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N95 口罩防护性更强。它由以聚和聚丙烯为基材的多层无纺布制成,N 代表非油性粒物,95 则表示过 0.3 米颗 粒物不低于 95%。飞沫正好在 N95 口罩的“关照”之下,因此 N95 口罩就能成功地“御敌于国门之外”。对 密切接触者的医护人员来说,N95 口罩是久经考验的“忠诚卫士。 ⑤但是 N95 口罩并非所有人所有时刻都适合佩戴。研究表明,佩戴 N95 口罩时,吸气和呼气的阻力分 别增加 26%和 22%,我们不得不更努力地呼吸,才能维持正常的压力梯度和空气流量。数据显示,连续佩 戴 N95 口罩 4 小时后,空气交换量减少 37%,血氧他和度降低,能引起疲劳、头等症状,对于心肺功能较 弱的人,佩戴 N95 口罩时不可不慎重。我们选择口平要遵循“完分而不过分”的原则。 ⑥与 N95 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也更高。它由三层无纺布组成, 从外到内分别是防水层、过滤层、吸水层。虽然没有达到 N95 口罩的防护标准,但对飞沫和微小颗粒物有 很好的阻隔和过滤作用。对于公共场所的日常防护,医用外科口罩应该足够了。 ⑦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放能的关键。戴口罩前要洗净双手,捏住左右系带挂在耳上,防水 层朝外,带有铝条鼻夹的一边朝上,切勿内外反置和上下颠倒。将鼻夹接压到位,拉伸底部盖住下巴,半 张脸就在口罩的防护之下了,有效地阻止了手无意间触摸脸部造成的污染。随着呼吸,大量尘埃、飞沫会 附着嵌合在纤维中,因此口罩一般 4 小时就要更换。 ⑧2020 年春天注定是一段忘的岁月,在全民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慷慨悲歌中,雪片般的口罩也昭示示 了毎个人的义务和责任。人们在公共场所自觉佩戴口罩,在保护自己的同时。也带给了他人一份关爱,这 是我们抗击疫情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薄薄的口罩,也许会在更久的时空里融入我们的文化。(原文 有改动) 25.选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1 分) 26.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27.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研究表明”不能删掉的原因是什么?(3 分) 28.结合第⑥⑦段说说选文是从哪两方面介绍医用外科口罩的?(2 分) 【分析】这篇说明文首先引出说明对象“口罩”,然后介绍口罩如何助力“人自为战”,最后介绍佩戴口 罩正确规范的方法。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 【解答】(1)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判断。本文介绍了口罩如何助力“人自为战”及佩戴口罩正确规范的方 法,属于事理说明文,是按照逻辑顺序来说明的。 (2)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作用。由“与市场上其它类型的口罩相比”可以判断是作比较;由“0.3 米、 95%”可知是列数字;由“御敌于国门之外”“忠诚卫士”可知是打比方。这三种说明方法同时使用,生动 形象地说明了 N95 口罩防护性之强,成为预防疫情的主流口罩。 (3)本题考查分析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研究表明”意思是下面的说明内容是经过研究证明的,是可信的。 如果删掉,就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 (4)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结合第⑥段“与 N95 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成本更低,舒适性更强,普及程度 也更高”,第⑦段“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是其发挥放能的关键”等句子概括作答即可。 答案: (1)逻辑顺序 (2)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突出、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N95 口罩防护性之强,在疫情防控中起到 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3)“研究表明”意思是下面的说明内容不是编造的或从其他途径得来的。如果删掉则降低其可信度,这 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严谨性。16 (4)第⑥段说明与 N95 口罩相比,医用外科口罩的优势、组成和日常防护效果;第⑦段说明正确佩戴医用 外科口罩的注意事项。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 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 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 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 十.【辽宁省沈阳市 2020 年中考】阅读选文,完成 19~22 题。(13 分) 为什么巧合无处不在 ①在一些人眼中,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个充满巧合的神奇地方。比如:某些数字或日期跟自己特别“有缘”, 根本不认识的人之间竟然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么,这些令人惊叹的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的奇 遇吗? ②在心理学家看来,巧合只是一种共时性事件。共时性事件是指彼此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的事件。我们知 道,一件事的发生通常是有前因后果的,即事件之间存在某种因果关系。而共时性事件的关系是非因果性 的,其决定性因素是个人的主观经验。在这种非因果性原则的影响下,所有人、所有事都能被关联在一起。 ③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有人认为,鲨鱼皮肤上具有一种特别的结 构,可以探测细微的电磁变化以帮助鲨鱼追踪猎物。很可能人类身上也有类似的机制,共时性事件发生时, 相关信息形成一张无形的网络,一些人传递出的信息被另一些人加工处理后,就会形成特定的情感和行为, 我们因此觉察到巧合的存在。 ④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与人脑处理信息的特点密切相关。人类的大脑对于规律和秩序有一种本能的渴 求,总是试图从一团乱麻中理出头绪来。一项研究显示,巧合的发生是人脑探索现实现象因果关系的必然 结果。这种探索机制的存在使我们能更好地学习与适应环境。同时,心理学家发现,人们习惯于从各类事 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东西,这些都是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探索外部世界的宝贵信息。 ⑤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尤其是当它能起到安慰或解释的作用时。因此, 当“不寻常”的事物出现时,有些人会认定其必然蕴含深意。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巧合只存在于那些善于 捕捉它们的大脑里。 ⑥统计学家指出,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一个经典的例子是:如果一个房间中有 23 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可能性会超过 50%。有人将此视为无法解释的巧合,但从统计学的角度 看,巧合的本质是概率,它们是随机发生的,没有任何特别意义,而且它们总是在发生,因此不足为奇。 无论你将其赋予何种意义都纯属“自作多情”。 ⑦一项研究专门收集了各种传得神乎其神的巧合性事件。经过对 5000 余件此类事件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 发现,有 28%的案例都与日期或是数字有关。数字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最容易触发巧合感的事物,尤其 是那些对我们有特殊意义的数字,比如亲朋好友的生日、某个纪念日、一些谐音数字等。 ⑧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生活中有几类人对巧合更为敏感, 比如相信神秘力量的人、容易将外部世界的信息关联到自己身上的人、热衷于追寻意义的人、试图从蛛丝 马迹中寻求慰藉的人等。 ③总之,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是可以后天培养的。留心观察,用科学的思想诠释“冥冥中自 有天意”的奇遇,对生活的认识将会变得更加理性,更加积极。 (选自《科学画报》,有删改) 19.选文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语“通常”为什么不能删去?(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选文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选文,相信你对于生活中的巧合有了新的认识,探究下列三个生活现象,请选出最准确的分析结论, 并把对应序号填写在横线上。(3 分) (1)小李第一次主持商业谈判,内心的焦虑让他坐卧不安,清晨看见一只喜鹊,他特别高兴,谈判也取得 了成功。 (2)赵雷最近买了一辆汽车,他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原来自己生活的地方里有这么 多品味相同的伙伴。 (3)苗苗特别喜欢数字 18,一直认为 18 是自己的幸运数字,今年沈阳中考居然是 7 月 18 日,她觉得自己 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A.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 B.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 C.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 【分析】本文的说明对象为“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文章开篇以“巧合真是‘冥冥中自有天’的奇遇吗” 这一问题引出说明的对象,接着介绍了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最后指出对巧合的敏感度是因人而异的,也 是可以后天培养的。 【解答】(19)本题考查概括说明内容。结合“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与人类特有的信息处理机制相关的” “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 愤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可以判断,本文主要介绍了“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20)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把握,说明文语言有准确、严密、简明、生动的特点。此处“通常” 是指一般情况,但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删除了,就指无论什么情况下都这样,显然不太严谨。这个词语 不能删除,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 (21)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第⑥段画线句子举“一个房间中有 23 人,那么有两人的生日在同一天的 可能性会超过 50%”的例子,用数字说明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22)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①“小李清晨看见一只喜鹊,谈判也取得了成功”属于“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处于极度悲伤、愤 慨或焦虑的情绪中”,应选:B。 ②“赵雷发现马路上有很多相同品牌和型号的汽车”属于“习惯于从各类事件中提取具有相似性和规律性 的信息,使人觉察到巧合存在”,应选:A。 ③“苗苗特别喜欢数字 18,年沈阳中考居然是 7 月 18 日,她觉得自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属于“巧合无处 不在的原因,是人们常常赋予事物特别的意义”,应选:C。 答案: (19)巧合无处不在的原因 (20)“通常”意味在“一般情况下”,起限制作用,意思是“一件事的发生一般情况下是有前因后果的”, 但并非没有特殊情况,去掉太过绝对;“通常”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 (21)举例子、列数字,具体准确说明了许多看上去极不可能的事情其实是普遍发生的。 (22)①B ②A ③C 【点评】信息筛选题答题技巧:解答这种信息筛选与整合题,通常的做法是:提取综合,重组输出。可以 分为以下三个步骤:(1)从文中准确而迅速地捕捉、筛选、提取出所需的信息;(2)合理地概括信息; (3)按照一定的要求加工信息。在提取信息过程中要注意,有时如果文段中是几层并列的内容,就需要把 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如果文段中有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者句子,那么这些往往是所 要找的几个要点。其次还可以抓住关键的标志词寻找要点,如“除了”“还有”“另外”等。18 【2019 年题组】 一、【2019 年中考湖南湘西州卷】阅读《苍蝇•蜻蜓•萤火虫的启迪》,完成下列各题。 ①六足四翅的昆虫家族,在地球上已经繁衍了三亿五千万年。昆虫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对昆虫奥 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②昆虫的复眼,构造精巧,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人眼要用 0.05 秒才能看 清物体的轮廊,复眼只要 0.01 秒钟就可以了。因为复眼有很好的运动知觉,能够看清楚快速运动的物体, 是一个很好的速度计。科学家根据这一原理,研制出测量飞机相对地面飞行速度的“飞机对地速度计”。 ③苍蝇的一只复眼约有三千只小眼,是一种蜂窝型结构。人们仿照它研制出一种新型照相机“蝇眼”, 一次能拍摄 1329 张照片,分辨率每厘米达 4000 线。 ④昆虫是首先获得飞翔能力的生物,大约在三亿年前就升入高空,比爬行类、鸟类要早五千万年。蜻 挺翅膀的提升力,按体重比例计算,比目前最好的飞机还大三倍。科学家采用塑料制成“昆虫飞机”,安上 发动机就能飞上天。这种用无线电操纵的“昆虫飞机”可以用于航空摄影、探测气象、山区运输等。 ⑤苍蝇一类双翅目昆虫,后翅的痕迹器官-楫翅,飞行时每秒钟振动 30 次,是天然的导航器官。科学 家依据楫翅的导航原理,制成“振动陀螺仪”,其体积是传统陀螺仪的五分之一。还研制成“振弦角速率陀 螺”等新型导航仪器,用于高速飞行的火箭、飞机,自动平衡各种程度的倾斜,稳定飞行。 ⑥小小萤火虫把化学能转变成光能的效率几乎达到百分之百,而普通的电灯的效率只有 6%左右。荧光 发出的热,只有一摄氏度的四十万分之一,这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奇迹。随着对萤火虫发光的深入研究, 制成了应用于矿井的闪光灯和水下照明灯,以后还将用来探知外星是否有生物的存在,以及癌症的早期诊 断。 (选自《时文精选》(第五辑)有删改,作者:杨书培) (1)此文要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A.昆虫世界是一个神秘的世界,对昆虫奥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B.昆虫的复眼,构造精巧,由几十、几百乃至二三万只小眼紧密排列组成。 C.昆虫是首先获得飞翔能力的生物。 D.昆虫是自然界的一个伟大奇迹。 (2)第②段中加点词“这一原理”指代什么? (3)此文主要运用的两种说明方法是 A.列数字举例子 B.列数字作比较 C.举例子打比方 D.举例子分类别 【答案】 (1)A。 (2)复眼有很好的运动知觉,能够看清楚快速运动的物体,是一个很好的速度计。19 (3)B。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说明文主要内容的筛选能力。解答时,在把握文章说明顺序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即可。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顺序采用的是总分的逻辑顺序,第①段为总说,总体介绍了昆虫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第②~⑥段则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具体说明。因此其主要观点包含在第①段中,也就是“昆虫世界是一个神 秘的世界,对昆虫奥秘的探索,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故选:A。 (2)本题考查代词指代内容的理解。“这”代指的一般是上文。结合第②段内容可知,“这一原理” 指前面那句话:具体来说,就是复眼有很好的运动知觉,能够看清楚快速运动的物体,是一个很好的速度 计。 (3)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分析能力。解答时,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分析其主要采取的说明方 法即可。通读全文可以得出,这篇文章主要采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比如将昆虫复眼和人眼进 行比较属于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而“一次能拍摄 1329 张照片,分辨率每厘米达 4000 线”等属于列数字的 说明方法。故选 B。 二、【2019 年中考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快乐从何而来 克林格尔巴赫·贝里奇 ①无论是零碎的喜悦,还是获得满足之后的激动,快乐都是一种人们更基本的需求得到满足时才会出 现的东西。 ②开始于 60 年前的研究中,将电极植入大鼠大脑的不同位置,发现大脑中有一块区域似乎很享受温和 的电刺激,大鼠反复回到研究者对它们进行微弱电击的那个角落。如果通过线路连接,让大鼠可以通过按 一下控制杆,自行启动植入电极,那么大鼠就会强迫症般地在 1 小时内自行刺激超过 1000 次。于是麦吉尔 大学奥尔兹认为他们找到了大脑中专门负责产生行为奖赏效应的系统,这一区域包括位于前脑基底部的伏 隔核和围绕连接大脑左右半球的纤维束形成的扣带皮层,这里被视为“奖赏回路”的运作基地和快乐根源。 ③关于快乐在大脑中出现的位置及方式果真如此?从未停止的探索回答了许多科学家的怀疑。奥尔兹 找到的脑区位于大脑前部,由神经递质多巴胺激活,而多巴胺则是由脑干附近的神经元释放。假如大脑前 部的这些脑区真能调节快乐感,那么使多巴胺充盈其间或被彻底清除,应该能改变动物对它们喜爱的某种 刺激的反应,这样推断顺理成章。然而,结果并非如此。 ④芝加哥大学庄小溪很有创意地通过基因改造培养出一种缺少一种蛋白质的小鼠,而这种蛋白质能重 新摄取多巴胺,并使其回到神经细胞中。实验小鼠缺少这种蛋白,大脑中的多巴胺的浓度较高,但它们吃 到甜食时表现出来的快乐并不比正常小鼠强烈。只是它们在扑向甜食时反应更敏捷,但舔嘴的次数没有增 加。另一方面,大脑中多巴胺被清空的大鼠,对甜食丝毫不感兴趣,如果不主动饲喂,它们甚至会“绝食” 到饿死。在人身上,多巴胺的浓度似乎也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种美食的“需要”程度有关,而与“喜爱” 程度无关。毒品滥用使大脑中充满多巴胺——尤其那些与“需要”相关的脑区。而由于多巴胺的冲击而激 发强烈的渴求,并且使这些脑区的神经细胞对今后的毒品接触更加敏感,但毒品没有带来快感,就如小偷20 因诱惑冲动行窃,却并不感到有何快乐。可见多巴胺的作用只是意欲驱动,而非带来真实的快乐。 ⑤根据这一发现我们假设,“快乐电极”的刺激会使大鼠(或人类)的大脑中的多巴胺积累增多,但 不能让大鼠感到快乐。不出意料,在杜兰大学希斯的实验中,启动电极使伏隔核中的多巴胺浓度提高,驱 使大鼠觅食饮水,但没有使它们对食物更有好感,相反在电极刺激下奔向甜食的大鼠却摇头、擦嘴。他多 次利用标准“快乐电极”对精神变态和抑郁症患者施加电流,结果都能使得至少一名患者非常强烈地想喝 酒,但却没有患者感受到显著的快乐。由此可以断定,“需要”和“喜爱”是由大脑中完全不同的机制所 主导。 ⑥受到奖赏时的情感体验,与“喜爱”和“需要”都有关系。最终我们找到了大脑中真正的快乐中心 ——那些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区域,位于此前认为构成奖赏回路的某些大脑结构中,在这些所谓的“快 乐热点”中有一个位于伏隔核中的叫做内侧壳的部位,另一个位于前脑底部深处的腹侧苍白球(主要接收 来自伏隔核的信息)。 ⑦为了定位这些“快乐热点”,我们搜索了那些受到刺激后能放大快乐感的脑区,比如能使大鼠对甜食 的喜爱更加强烈的区域。无数次失败后,利用其大脑中合成的脑啡肽成功提高了大鼠对甜食的喜爱程度。 这些“快乐热点”中的每一个,都只是它们所在位置的一小部分(小鼠 1 立方毫米,人类 1 立方厘米),但 正如群岛中的每一个小岛,小岛彼此相连,与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相通,形成了一个强大、完整的快 乐回路。实验中如果使快乐回路中的一部分失活,并不会减弱或中断大鼠对甜食的喜爱,除非腹侧苍白球 被破坏。同时要想产生非常强烈的欣快感也不容易,除非是像我们的实验中能在短时间内立即激活整个快 乐通道。 ⑧腹侧苍白球在人体中是否也具有同样作用目前尚未可知,要弄清楚腹侧苍白球以及快乐回路其他部 分之中,哪些对于人类感受快乐是必不可少的并不容易。有一名患者的腹侧苍白球在一次过量用药中受到 损害,他说此后时常陷入抑郁、绝望、罪恶的情绪中,毫无快乐。由此可以推测腹侧苍白球在快乐感受中 具有核心作用。 ⑨“快乐热点”所形成的快乐回路与多巴胺驱动的奖赏系统通常互相关联,从而使我们对那些感觉良 好的食物有“需要”,对感觉不好的东西断然“拒绝”。但在精神抑郁、成瘾情况下,这两类系统不再关联, 导致患者一直渴望那些不再带来快乐的事物。这一关联的中断可能也与其他类型的强迫行为有关,比如暴 食和赌博。弄清这种关联中断的方式和原因,或许就能找到更好的方法,逆转产生上述疾患的大脑变化, 从而恢复“需要”和“喜爱”之间的天然联系。 15.通读全文,概括说明“快乐从何而来”。 16.说明下面这段文字应该放在选文什么位置,并答出两条理由。 亚里士多德指出,幸福包括两个关键要素:欢欣愉悦和精神满足。科学家在揭示快乐的生物学基础方 面已经取得了一些进展,但我们还需要解决大脑如何全方位地感受高品质生活的诸多疑难。我们也希望新 的发现能帮助人类将快乐与意志统一起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能得到满足。 17.简要说明选文语言的一个显著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18.你从文中科学家身上,在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方面分别获得怎样的启示?21 【答案】 15.刺激位于伏隔核中的内侧壳或前脑的腹侧苍白球部位,动物就会联通神经网络,对食物喜爱程度 加强,强大完整的快乐回路与多巴胺驱动的奖赏系统互相关联,从而使动物获得满足和快乐。(或刺激脑区 中“快乐热点”的一部分,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便与之连接,形成强大完整的联动网络,增强对食物 的喜爱;在多巴胺奖赏系统的作用下,对感觉良好的食物有“需要”。两者共同作用,快乐产生。) 16.放在选文最后一段之后。理由:①这段文字与上文承接紧密,是对上文的总结归纳,也是自然延 伸。②阐明科学探索的价值取向和目的,点明写作意图。③引用亚里士多德的话,将科学探索与哲学思想 建立有机联系,进而就科学研究提出新的问题与希望。④与开首照应,使文章结构严密。 17.示例一:准确性。如第②段列举了启动植入电极后,大鼠在 1 小时内自行刺激的次数,说明大脑 中具有专门负责产生行为奖赏效应的系统,具体准确,令人信服。 示例二:严密性。如第③段“假如大脑前部的这些脑区真能调节快乐感……结果并非如此”一句中, 运用“假如”“那么”“然而”等关联词语,说明假设情况下应有的结论,以及实验结果对此结论的判断, 推导严密,逻辑性强。 示例三:形象性。如第⑦段用“群岛中的每一个小岛”与其他“小岛彼此相连”,比喻“快乐热点”中 的每一个与其他处理“快乐信号”的脑区相通,形象具体、通俗易懂地说明了“快乐回路”形成的原理。 18.科学精神:①大胆质疑是科学发现 必备品质。庄小溪对于奥尔兹找到的“快乐在大脑中出现的 位置及方式”产生怀疑,通过实验获得“多巴胺的作用只是意欲驱动,而非带来真实的快乐”的发现。② 创新精神是科学探索和发明创造的必要前提。庄小溪使用培养缺少能摄取多巴胺的蛋白质的小鼠和清空大 鼠脑区多巴胺等方法,都表现出鲜明的创新精神。 科学思想方法:①运用假设,严谨推断。假设是科学研究的重要思维方法,对已有观点进行假设推断, 进而获得另一种结论,以此为引导进行实验,证明这种结论是否正确。庄小溪对奥尔兹观点的假设和实验, 希斯为证实庄小溪的观点而进行的实验和推断,都很严密合理,也很有价值,为“快乐热点”的发现提供 了前提。②格物致知,实验求真。科学家为了探索“快乐从何而来”,进行了大量繁琐的实验,从而使获得 的结论真实可靠。 【解析】 15.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角度、 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最终我们找到了大脑中真正的快乐中 心——那些负责直接产生快乐感的区域,……在这些所谓的‘快乐热点’中有一个位于伏隔核中的叫做内 侧壳的部位,另一个位于前脑底部深处的腹侧苍白球(主要接收来自伏隔核的信息)。”“‘快乐热点’所 形成的快乐回路与多巴胺驱动的奖赏系统通常互相关联,从而使我们对那些感觉良好的食物有‘需要’” 作答即可。 16.本题考查根据文本内容进行推断与探究。文中的材料要与说明内容相契合,因此材料的位置确定, 要根据说明内容与段落之间的关系来判断。材料中“科学家在揭示快乐的生物学基础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 进展,但我们还需要解决大脑如何全方位地感受高品质生活的诸多疑难。”意味着科学研究未来还要继续, 的22 “我们也希望新的发现能帮助人类将快乐与意志统一起来,让我们每天的生活都能得到满足。”就科学研 究提出新的问题与希望,总结全文,同时首尾呼应,结构严谨。故而放在最后一段合适。 17.考查对说明文语言特点的鉴赏。说明文要求语言准确严密。如此文语言准确性。如第④段“在人 身上,多巴胺的浓度似乎也与人们所宣称的对某 种美食的‘需要’程度有关,而与‘喜爱’程度无关”一 句中,运用“似乎”一词,表明是一种猜测,不确定,符合研究现状的实际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 确严密。 18.考查阅读感悟与观点的表达。此题为开放性试题,只要能结合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阐述 出充足的理由即可。如科学精神,锲而不舍也是科学研究必不可少的精神态度。 科学家经过无数次失败, 终于用大鼠大脑中合成的脑啡肽成功提高大鼠对甜食的 喜爱程度,没有不怕失败的执着精神,就不会获得 成功。科学思想方法,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此文通过大量繁琐的实验,来探索到底“快乐从何 而来”的问题,在实践中获得的结论真实可靠。 三、【2019 年中考四川内江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九旬美国物理学家阿瑟·阿什金因为发明“光镊技术”,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很多科研界人 士甚至压根没听说过“光镊”这种技术。“光镊”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能让普通人建立概念。 今天,我们就先试着让大家了解一下这个能够以光的力量来操纵细胞的诺贝尔奖成就。 “光镊”诞生的发想——光之力 伴随着上世纪 60 年代以来激光束流相关的产生、控制技术的进展,利用光来操作微小物体的“光镊” 随之登上了历史舞台。阿瑟·阿什金教授曾在贝尔实验室和朗讯科技公司任职,他很早就开始进行光操控 微粒的研究工作,并最终于 1986 年公开了他的第一代“光镊”。 大家都知道光可以协助动物产生视觉,可以为植物提供能量来源,可以加热物体,但是对“光的力学 领域”可能并不熟悉。实际上,光镊正是利用了“光的力”(也译为光压、辐射压等等),并诞生了举世瞩 目的成果。 什么是“光的力”? 中学物理中,我们已经了解了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所谓波粒二象性。与人体被飞来的棒 球击中后产生冲击一样,光的粒子即光子在接触物体后,同样会对该物体施加力的作用。 你可能会感到奇怪,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没有被强烈的日光或者探照灯击倒在地呢? 这是因为,光的压力大概仅仅在 10 亿分之一到 100 亿分之一 N 这个数量级,所以说能用肉身感受到光 压的人显然是不存在的。 然而,越是微小的物体,就越容易被微小的力所撼动。例如,红血球、细菌一类人体细胞或者微生物 等等都对光压非常敏感。来自光的微小压力可以让微小的物体在不受到积压破坏的前提下进行移动。 光镊是如何让光操控微粒成为可能的 具体来说,光镊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 照明光路负责采集成像所需的信号,而控制光路用来控制和限制微小物体的运动。控制光路的核心是 汇聚性能特别好的激光束发射系统。23 激光的特性之一就是可以被汇聚到一个十分微小的光斑上,这是普通光源所无法实现的。 对于所要操控的微小物体来说,这种激光束汇聚形成的强聚焦光斑会形成一个类似“陷阱”的机构(称 为三维光学势阱),微粒将会被束缚在其中。 一旦微粒偏离这个“陷阱”中的能量最低点(即位置的稳定点),就会受到指向稳定点的恢复力作用, 好像掉进了一个无法摆脱的“陷阱”一般。如果移动聚焦光斑,微粒也会随之移动,因此便能实现对微粒 的捕获和操控。 光镊技术早已大显神通 光镊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广泛的应用,例如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者向细胞中注 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镊大显身手的时机。 又比如,在环境科学领域,经常会有区水中数种微小物体的需求,利用光镊可以将各种物质在无损条 件下容易地分离,给之后的精密分析创造良好的条件。 此外,在操控的同时,鉴于激光波长良好的稳定性和高精度,光镊还可以同时获得大量空间测量数据。 一个有趣的应用实例就是,有研究人员利用光镊测量了驱动蛋白在微管上行走的距离数据,从而推算 出驱动蛋白每走一步的能量正好相当于一个 ATP 水解所释放的能量,堪称光镊操控性和测量性结合的绝好 案例。 其实,直到笔者打出“光镊”两个字的时候,搜狗输入法还没有录入这个词组……相信对于绝大多数 人来说,光镊都是一个相当陌生的概念。光镊技术所代表的一系列微操控技术,的的确确为人类在诸多领 域带来了极为便利的工具。此番斩获诺奖,虽然出乎大多预测所料,却也名副其实。相信随着诺贝尔奖的 颁发,光镊技术必然会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一股科普风潮。 21.“光的压力大概仅仅在 10 亿分之一到 100 亿分之一 N 这个数量级”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其作用 是什么? 22.“光镊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中“一般”能删除吗,为什么? 2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获得 2018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光镊”技术,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能让普通人完全 明白。 B.波粒二象性是指光同时具有波和粒子的双重性质,所以光子在接触物体后,同样会对该物体施加力 的作用。 C.负责采集成像所需信号的是照明光路,控制和限制微小物体运动的是控制光路,后者的核心是汇聚 性能特别好的激光束发射系统。 D.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者向细胞中注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镊技术在物理 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广泛应用 印证。 E.光镊技术虽然是相当陌生的概念,但是它所代表的一系列微操控技术,的的确确为人类在诸多领域 带来了极为便利的工具。 【答案】 的24 21.列数字,直观准确地说明了光的压力非常小,所以人感受不到光的压力。 22.不能删除,因为“一般”意味着有特殊情况,删除“一般”就成了没有例外,与实际情况不符, 不符合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要求。23.AD 【解析】 21.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 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句“光 的压力大概仅仅在 10 亿分之一到 100 亿分之一 N 这个数量级”运用了“10 亿分之一到 100 亿分之一”这一 数据,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光的压力非常小,从而解释了人感受不到光压力的原 因。据此理解分析作答。 2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解答方法:①表态(一般不能删)。②定性。如:“比较”“几乎”“相 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③若删去,原来 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④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语句“光镊系统一般由照明光路和控制光路构成”中的“一般”是指通常的情况,意味着还有特殊情况。 若删除“一般”就成了没有例外,与实际情况不符。“一般”一词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 点。 23.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依据文章第 1 段“‘光镊’虽然内涵深奥,但其实稍加简介就能 让普通人建立概念”,并不是 A 项中所说的“完全明白”。依据“光镊技术在生物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了相当 广泛的应用,例如将不同细胞挤压在一起,或者向细胞中注入微量物质或者微小物体一类场合,都是光镊 大显身手的时机”可知,D 项中的“在物理学研究领域”的说法是错误的。据此,答案为 AD。 四、【2019 年中考湖南永州卷】阅读说明性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被无人驾驶塑造的未来社会 ①无人驾驶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遥不可及的设想。李开复在“WISE2016 独角兽大会”,上说:“人工智 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应该是无人驾驶。”迄今,全球 10 多家汽车巨头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涌入无人驾 驶领域。据有关人士预测,2030 年无人驾驶汽车的销量可达 9540 万辆,这意味着 10 多年后,75%的汽车都 是无人驾驶汽车。 ②安全性是公众能否接受无人驾驶汽车的决定性因素,也是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需要攻克的难 点。百度公司高级副总裁、自动驾驶事业部总经理王劲说:“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将达到人类驾驶员 的 100 倍。”驾驶员从反应到制动需要 1.2 秒,制动距离 40 米,安全视距 50 米。计算机从反应到制动只 需 0.2 秒,制动距离 6.7 米,视距超过 200 米,还没有疲劳驾驶、酒后驾车等问题。数据显示,93%的交 通事故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无人驾驶可减少人为失误,使因疏忽造成的事故率降低至 1%。 ③王劲认为:“无人驾驶汽车最先进的是它的学习能力。今天是人在教车怎么开,每一次纠偏都会上 传到云端,无人驾驶汽车的大脑会进入深度学习阶段,获得的能力将会被下载到每一辆车上。”一辆车进 步,所有车都进步,久而久之,大数据会让无人驾驶汽车变得越来越聪明。 ④无人驾驶汽车将在未来颠覆人们的出行方式,车子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也用不上,在出发25 时,只需按下启动按钮,就可以到达目的地。 (文/郑依妮,有改动) 14.下列有关第②段划线部分的理解与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了无人驾的安全性远超人类驾驶。 B.运用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突出说明了交通事故多是由人为疏忽造成的。 C.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其体说明了无人驾驶可以减少人为失误。 D.运用列数字、举例子的方法,具体说明了无人驾驶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率.15.下列说法最符合文意 的一项是( ) A.无人驾驶汽车是人工智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 B.10 多年后,75%的家庭汽车都将成为无人驾驶汽车。 C.安全性是所有无人驾驶汽车研发团队需要攻克的难点。 D.无人驾驶汽车没有方向盘、刹车和油门踏板。 【答案】 14.B15.A 【解析】 14.本题考查对关键语句的理解。通过“需要 1.2 秒,制动距离 40 米,安全视距 50 米”这句话可知, 该句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同时,作者也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将计算机与驾驶员进行了比较, 说明无人驾驶汽车的安全性能是可靠的。根据以上内容,答案为 B。 15.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第一段“无人驾驶不再只是科幻电影中遥不可及的设想。李开 复在“WISE2016 独角兽大会”,上说:“人工智能市场前景最大的一个领域应该是无人驾驶。””等内容以 及下文对无人驾驶汽车安全性和学习能力的说明,可以推出答案为 A。 五、【2019 年中考湖南长沙卷】说明文阅读 二十四节气的来历 ①中国的二十四节气诞生于数千年前,不仅融天文、地理、历法、气象、农事、养生等多门学同于一 体,而且还蕴含着以德修身的深刻内涵,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渗透到中华民族发展的每一个历史阶段,指 导人们进行农事活动。 ②节气表明地球在轨道上的位置,也就是太阳在黄道上的位置。中国古代先民们是如何测定节气的呢? 这要从我们非常热悉的计时工具——“表”和“圭”说起。 ③表,最早诞生于中国。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们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这根竹 竿最初就称为“表”。 ④“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圭和表的结合,就构成了 一种非常重要的天文仪器“圭表”。1276 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 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 ⑤古人利用圭表观测天象,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白天时间最长的那26 天,叫“日长至”,又称“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 分”。 ⑥在此基础上,诞生了完整的二十四节气。用今天的天文学来解释,地球轨道投影到太阳系模型上形 成的坐标系,为黄道坐标系。黄经,将这个坐标系的横轴, 以春分为起点,自西向东度量,分 360 度,共 有二十四个等份,每份 15 度,为一个节气。基本规律是: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是 6 日和 21 日,下半年是 8 日和 23 日。 ⑦古人将每月的第一个节气称为“节”,每月的第二个节气称为“气”。“节”和“气”交替出现,各 历时 15 天左右,如:在 4 月份有清明和谷雨两个节气。二十节气中,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立夏、 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 8 个节气;反映气候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5 个节气;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7 个节气;反映物候现象的有: 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二十四节气传统历法的关键和核心。 ⑧二十四节气是中华祖先馈赠给每一位子孙后代珍贵礼物,拥抱它,就是拥抱我们自己的生命质量与 智慧命运。 16.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合的一项是( ) A.古人用圭和表测量土地的长度,从而推算出二十四节气的长短。 B.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的观星台,是历史上最早记录节气变化的天文台。 C.春分和秋分,其实就是把春季和秋季平分的那几天。 D.二十四节气能反映四季的变化、温度的变化、天气现象和物候现象。 17.下科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特征。 B.第④段通过下定义和举例子来说明节气。 C.第⑦段“各历时 15 天左右”中的“各”去掉后,表达的意思有改变。 D.第⑧段具体阐述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18.请根据上文有关节气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1)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2)农访:冬至吃了面,一天长(cháng)一线。 (1)请写出秋季里的第三个节气。 (2)请说说农谚中“一天长一线”的意思。 【答案】 16.D17.C 18.(1)白露(2)冬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解析】 16.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分析。A 项内容与“表,在地面上立一根八尺长的竹竿来测量日影,27 这根竹竿最初就称为‘表’。‘圭’本是指测量土地的标准尺子,后来把测量日影的工具也称为‘圭’。” 不相符。B 项内容与“1276 年,元代杰出的天文学家郭守敬在河南登封建造了一座观星台,它是中国现存 最早的古代天文台。整个观星台就相当于一个量日影的圭表。”不相符;C 项内容与“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 昼夜时间长短相等,把这天分别称为‘春分’和‘秋分’”不相符。D 项正确。 17.A 项错误,改为:第①②段说明了中国节气文化的诞生和测量工具;B 项错误,改为:第④段通过 作诠释和举例子来说明圭表;C 项正确;D 项错误,改为:第⑧段总体上概括了节气带来的影响与作用。 18.(1)“秋处露秋寒霜降”的节气: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故第三个节气是“白 露”。(2)结合“将每年白天最短的那天,叫‘日短至’,又称‘冬至’”分析“一天长一线”的意思是“冬 至后的每天白天时间渐渐变长。” 六、【2019 年中考四川广安卷】说明文阅读。 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①从经典的《星球大战》到《钢铁侠》,立体全息影像在很多科幻电影中以特效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影 片中的人物可以跟在空气中形成的三维影像进行交流互动,不仅带来了震撼的视觉效果,也引发了人们对 未来技术的憧憬。那么电影当中的这种技术距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到底有多远呢? ②全息,是指事物发射或散射的光的全部信息(包括光波的振幅和相位信息)。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 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即相位信息)。 ③普通摄影术在自然环境下既能拍摄成像。而全息摄影术需要利用特殊的光源(一般采用激光),记录 物体发出的散射光。记录的时候将激光束分为两束,一束直接投射到记录介质上,成为参考光束;另一束 投射到目标物体上,经过物体表面的散射作用形成物光束。让物光束投射在记录介质的同一区域上,它与 参考光束在记录介质上产生干涉叠加,形成干涉条纹,再经过处理之后,就得到一张全息照片。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④1948 年,全息术发明成功。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熟。全息立体 显示技术走出了实验室,在人们的生活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利用全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产生 了全息商标、全息邮票、全息博物馆等,利用全息图的高科技特点产生了全息防伪,用于商品、钱币、证 件等防伪。近年来又在发展全息电视、全息电影等三维立体显示技术。 ⑤1987 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 立体照片。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可以看到小兔子的正面、侧面等不同的影像,确实可以用栩栩如生来形容 了。 ⑥2010 年 4 月 21 日,美国财政部和联邦储备局共同发布了发行新版 100 美元的设计方案,他们采用全 息防伪技术,在美钞上设置了安全线。 ⑦全息摄影术目前在产品展览、发布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利用这种技术可 以产生立体的空中幻象,还可以使幻象与表演者产生互动,形成一种共同表演的错觉,产生令人震撼的演 出效果。 ⑧由于全息摄影术的条件严格,立体全息视频在实用方面目前仍难大规模应用。于是“伪全息”等裸28 眼立体显示技术应运而生。与全息显示在空间中再现物体的实像不同,“伪全息”主要模仿人眼立体视觉 原理使观众感知到物体的立体感。立体视觉原理是指人的双眼在观看同一场景时,由于左右眼之间存在一 定间距,左右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来自于不同视角,左右视点图像之间存在着细胞的差异。大脑皮层通过对 两幅图像进行融合,从而感受到立体效果。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 众。 ⑨近年来,全息技术又取得了一些突破。2014 年底,一款智能全息投影仪研发成功,科幻电影中天马 行空的想象似乎真的变为了现实。这台智能全息投影仪的外形像是一颗蛋,重 5.5 千克。它能直接在其上 方的空中投射出 3D 影像,影像最高可达 2.5 米,十分生动逼真。它还配备有动态传感器和光传感器等, 可以探测环境或动作的变化,并根据这些变化实时地改变投射、变幻的内容。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 何 3D 眼镜,就能观赏。人们甚至还能与投射的人物角色产生互动。在家里配这样一款全息投影仪,是不是 很酷呢? 20.文章开篇从电影《星球大战》与《钢铁侠》谈起,有什么好处? 21.第⑦段中加点的“目前”能否删去,为什么? 22.文中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3.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在电影院戴 3D 眼镜观看的 3D 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技术投影仪放映的。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 【答案】20.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1.不能删去。“目前”表“时间限制”,如果删去就成了“在任何时候全息摄影术在产品展览、发布 会、舞台节目等场合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说法过于绝对,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这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 22.举例子。列举了我国发行的邮折上栩栩如生的小兔子全息立体照片的事例,具体明确地说明了全 息照片具有艺术性和可观赏性的特点,进而说明了全息技术越来越成熟,增强了文章说服力。23.C 【解析】 20.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做答。从内容上看,《钢铁侠》及《星球大战》这 两个电影,贴近生活,有吸引读者的作用;从结构上看,作者是想通过这两部电影中出现的一些高科技来 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技术。 21.本题考查说明文的语言特色。“目前”表示当前,对时间进行了限制,如果将“目前”删去,那 就表示全息摄影术在过去也已经广泛应用,这与本文所要说明的内容不符,不能够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2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从“1987 年,我国发行了一枚全息邮折,这一年是丁卯年(兔年), 在四方连邮折上有三只小兔子的全息立体照片。”可知,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通过该事例写出了“全29 息照片的艺术性和可观赏性”,也说明观点,即“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它的实现技术也越来越多、越来越成 熟。” 2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由文中第②段“全息摄影不仅能够记录光的强度,还能记录光从哪 里发出,朝哪个方向发射的信息”可知 A 项错误。由原文第⑨段“这种全息投影不需要带上任何 3D 眼镜, 就能观赏”可知 B 项错误;C 项正确,从文中“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 大众。”这句话得出。原文第③段“从不同的角度去观看全息照片,看到的图像内容是不一样的,跟观看 真实物体的感受一样。”分析,D 项说法错误。故选 C。 七、【2019 年中考贵州黔西南、黔东南、黔南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小题 5G 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5G 到底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什么改变? 中国通讯企业协会副会长武锁宁多次在公开场合举例回答:“一个盲人不用盲导犬,也可以在 5G 网络 遍布的世界里安心生活,他可以借助无人驾驶技术去任何地方,汽年会自己寻找停车场;而在车辆无法进 入的小道,他也可以借助物联网,躲避障碍物。” 和 4G 相比,5G 最突出的点就是带宽更宽、速度更快。因此,普通民众在 5G 时代最直观的感受将是飞 一般的网速。比如现在我们下载一部高清电影需要几分钟,甚至几十分钟;但在 5G 网络下只需要几秒钟。 在通信技术最为基础的通话功能上,5G 也将带来令人以想象的改变。你只需戴上一副 VR 眼镜,拨通朋友的 手机号,会有一个全息的三维人像出现,语音通话将变成面对面聊天。 5G 速度的提升还将增加物联网的功能,实现人物相连、物物相联,代表着人类将进入万物互联的时代。 5G 物联网时代最典型、最有前景的应用将是无人驾驶,由于网络信号的传输速度更快,时延是可以降低到 1 毫秒,几乎等于实时反应,从而使得无人驾驶系统能在更短的时间内准确感知通路的情况,做出快速的正 确的动作反应。如果一个城市实现了无人驾驶的普及,红绿灯就不再有用,完全可以取消。 5G 也会给医疗领域带来巨大变革,让远程医疗真正成为现实。北京的医生坐在电脑屏幕前,可通过操 纵杆为边疆的患者做手术。 在エ业领域,5G 也将把自身的网络优势发挥到极致,带动中国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让智能制造演进 到更加智能化、智慧化的阶段,从而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 对那些喜欢宅在家里的人未说,5G 将会捉供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比如,你只需在家戴上 VR 头盔, 足不出户便能通过遍布在各个景区、360 度旋转的高清摄像头,与身处当地的游客一样,实时同步欣赏北京 颐和园、杭州西湖、四川九寨沟的全景,连在湖里的游鱼都能看到,同样,借助 VR 头盔或者眼镜,球迷们 可在家中的 5G 网络下实景观看世界杯、奥运会、亚运会各种比赛,效果会比去了现场更震撼。 这些还只是 5G 带给我们的一部分改变,并非全部。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宣布,2019 年将成为我国 5G 元年,意味着 5G 商用模式已经正式启动,很多与 5G 相关的应用场景将陆续出现。 15.标题采用设问方式,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6.5G 改变我们 生活,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归纳。的30 17.你期待 5G 给青少年学生的学习带来什么样的变化? 【答案】15.用设问做标题,能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激发读者无限的想象;同时 5G 技术还处在开 发试用阶段,它的影响和作用是未知,用设问也符合说明事实。 16.下载、通讯速度更快;物联网应用更广泛;远程医疗成为现实;工业智能化程度更高;在家旅游 成为新选择。 17.多样的教育方式,更多样的课堂形式,更方便的探究学习等等(意对即可) 【解析】 15.考查对题目运用设问句式作用的理解。无疑而问,自问自答,以引导读者注意和思考问题,这种 辞格叫设问。设问也就是明知故问。根据内容的需要,设问可以采取连用的形式。此文文直接用设问做标 题,能吸引读者,启发读者思考,更好地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5G 是怎样改变我们生活的。 16.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范围、 角度、逐句逐段,找准相关的信息部位,确定具体语句,准确表达。根据“5G 最突出的点就是带宽更宽、 速度更快”“5G 物联网时代最典型、最有前景……网络信号的传输速度更快”“5G 也会给医疗领域带来巨 大变革,让远程医疗真正成为现实”“5G 也将把自身的网络优势发挥到极致,……让智能制造演进到更加 智能化、智慧化的阶段,从而提升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水平”“对那些春欢宅在家里的人未说,5G 将会捉供 更加便利、舒适的生活”概括作答即可。 17.考查学生的知识拓展能力。开放试题,围绕 5G 在学习方面带来的变化来拟写即可。如,视频已经 成为下一代学生的主要教育工具;在线与老师的互动更加方便快捷;教育方式、课堂形式多样化等等。 八、【2019 年中考湖北荆门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小满 ①小满节气,在每年 5 月 20 日至 22 日之间,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八个节气,也是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今年小满交节时刻为 5 月 20 日 22 时 36 分。 ②寒来署往是气候,鸟语花香是物候。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其关注点不在气,而在物。古书 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这时,北方冬小麦等夏熟作物籽粒开始饱满,但还没有完全成 熟,所以叫“小满”。小满是最“接地气”的节气。 ③农谚有“小满小满,麦粒渐满”的说法。此时,小麦度过一冬的休眠期后,经过返青拔节,抽穗开 花,亟须熏风暖熟,虽然仍是一片青绿,但有着一股蓄势待发的劲头。麦穗已经抽齐,麦粒鼓着腮帮一般, 泛出一层透明的绿色。等到这晶莹的嫩绿变为黄绿,麦子也即将成热了。农谚又云“小满未满,还有危 险”。小麦成长的最后阶段灌浆期十分关键,籽粒才刚刚盈实,若碰到灾难天气或病虫害,麦粒未经过充分 的乳熟期,小麦的品质便会大打折扣。 ④在南方地区,小满还有“小满小满,江河渐满”的说法,反映了这时南方降雨增多的气候特点。确 实,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⑤此时,南方的旱稻早已抽穗,农人除了给旱稻施肥,还要忙着栽插中稻,“秧奔小满谷奔秋”,小满 正是适宜水稻栽插的季节。农人们将培育好的秧苗按间隔,齐整地栽插在地里。若是高度机械化的地区,31 就采取机器种植了。但最重要的,是“水”。若小满雨水不丰,稻田田坎干裂,就无法栽插水稻;若雨水过 丰,栽插好的稻苗便经不住大雨的袭击,秧苗轻则东倒西歪,重则被雨滴打伤。南方的小满节气,充满了 对水的期许。 ⑥小满,是麦子的秋,是水稻的夏。 14.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5.文章第①②段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16.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能否删掉?为什么? 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渐次进入夏季,雨量越来越大,江河的水位也逐渐上涨。 17.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凝聚着劳动人民的智慧,人们也由 此制订了《二十四节气气候农事歌》。请在下列横线上填上相关的节气名称,将农事歌补充完整 (1)______天暖地气开,冬眠蛰虫苏醒来 (2)______春始草青青,种瓜点豆好时辰。 (3)______结冰又结霜,抓紧秋翻蓄好墒。 (注:墒,土壤适合种子发芽和作物生长的湿度。) 【答案】 14.逻辑顺序。作者按照逻辑顺序依次介绍了以下内容:小满的时间;小满的含义;小满时小麦的生 长特点;小满时的气候特点;小满时农事的特点。 15.说明方法:①列数字,如“今年小满交芾时刻为 5 月 20 月 22 时 36 分”。作用:使说明更准确, 更有说服力。②下定义,如“小满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作用:更科学、史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了事物 的特征。③引用说明,如“古书称‘四月中,小者,物质于此小得盈满’”。作用:增强了说明文的趣味性 和权威性 16.不能删,“渐次”意思是逐渐,从小满开始,全国各地逐渐进入夏季,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 性。 17.(1)(l)惊蛰 (2)清明 (3)霜降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顺序的能力。说明文常用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 本文围绕“小满”这一节气,说明了①小满的时间;②小满的含义;③小满时农作物的生长特点;④小满 时的气候特点;⑤人们饮食的注意事项。本文属于事理说明文,事理说明文通常使用逻辑顺序。 15.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 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作引用等。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 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的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 征来分析作用即可。如文章第②段“古书称‘四月中,小满者,物致于此小得盈满’”是引用古书的记载, 是属于“引用”或“引资料”,引用农谚说明了小满节气的含义和农作物生长的特点,生动有趣。再如“今 年小满交芾时刻为 5 月 20 月 22 时 36 分”。是列数字,具体准确地说明了今年小满节气到来的时间。使说32 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16.本题考査对文章语言的理解把握能力。说明文语言在准确的前提下,有的平实,有的生动。解答 此类题目,须整体感知全文,从内容和效果方面作答。“渐次”意思是依次,意思是说从小满开始,全国 各地陆续进入夏季,这样更符合实际,表现我国幅员辽阔,天气变化不可能是一致的,体现了说明文语言 的准确性。 17.本题考查对二十四节气的理解。由“蛰虫苏醒来”可知是“惊蛰”;由“种瓜点豆好时辰”结合谚 语“清明前后,种瓜种豆”可知是“清明”节气;由“结冰又结霜”可知是“霜降”。 九、【2019 年中考黑龙江龙东卷】阅读《饿了,吃个“塑料袋”吧》一文,回答小题。 ①要是有个人在你面前吃塑料袋,那画面是不是不可想象?但最近在印度,还真有人吃塑料袋。这种 塑料袋可以直接放嘴里干吃,不想干吃,还可以溶到水里喝! ②发明这个塑料袋的印度小哥名叫 Ashwath HedgE.出生在印度芒格洛尔的郊区,那里垃圾成山。他说: “我是个印度教徒,对我们而言,太阳、土地、水里都有神灵。为了自己,为了后代,我们必须努力。” ③2012 年,他找来十多个志同道合的专家,历经 4 年,自己掏钱尝试了上百种原料,不断实验,终于 找到合适的原料和配方比例,研发出可食用塑料袋。 ④这种袋子用 12 种可食用原料做成,包括马铃著、木著、玉米、植物油等 100%有机食品,生产过程中 没有任何有害物质,连袋上的油墨都可以吃。 ⑤如果不想吃,大可把它扔了,完全无害。在野处,180 天降解;埋土里,45 天;放水里,一天;沸 水里,只要 15 秒。就算烧了也不会产生污染,没有刺激性气味,更没有有毒气体。凭借这款塑料袋,小哥 还入选了印度《福布斯》杂志 2017 年的“30under30”。 ⑥小哥应印度环保部邀请,回到芒格洛尔成立了 EnviGreen 公司,随后建厂,现在每月能产大约 1 吨 可食用塑料袋。他的野心还不止于此,他说,以后还准备进军牛奶袋产业。大家喝完袋装牛奶,就可以把 包装吃了,一点儿都不浪费。 (选自《意林·青年励志馆》,有删改) 14.文中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15.文中第⑤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6.文中第⑥段中加点词语“大约”能否删除?为什么? 17.助力环保,我们在行动。生活中,有哪些好的环保建议?请你写出两条。 【答案】14.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可食用塑料袋。 15.列数字。通过具体数据,准确地说明了可食用塑料袋降解时间短,完全无公害(或者没有污染) 的特点。 16.不能删除。“大约”一词表示推测,说明能产 1 吨可食用塑料袋是估测出来的,去掉后过于绝对 与实际不符。“大约”一词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严密性。 17.示例:低碳出行,多乘坐公交车或步行;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垃圾等。 【解析】33 14.要求学生识记说明文中,开头引用小故事、名言等的作用。其作用一般是:激发读者的兴趣;引 出说明对象。结合“吃塑料袋。这种塑料袋可以直接放嘴里干吃,不想干吃,还可以溶到水里喝!”等行为 得出:“吃塑料袋”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并引出说明对象“可食用塑料袋”。 15.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即可。结合“在野处,180 天降解;埋土 里,45 天;放水里,一天;沸水里,只要 15 秒。”分析,“180 天、45 天、15 秒”采用了列数字的说明 方法。通过具体数据“180 天、45 天、15 秒”,说明了可食用塑料袋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特点。 16.此类型的题目答案一般都是否定的。把删去前和删去后的句意作对比。然后从说明文语言特点“准 确性、平实性、周密性和科学性”阐述。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分析。“大约”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 确,结合“现在每月能产大约 1 吨可食用塑料袋。”分析:说明能产 1 吨可食用塑料袋是估测出来的,去 掉后与实际情况不相符。所以不能删去。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 17.答案不唯一,围绕“节能环保”,写出自己的建议即可。如:节约用水,走路、自行车、公共交通、 电动车等等,减少使用一次性用品;不乱扔垃圾等。 十、【2019 年中考山东青岛卷】现代文阅读。 “黑金”石墨烯 ①北京时间 2018 年 12 月 19 日零时,顶尖学术期刊英国《自然》杂志发布了 2018 年度影响世界的十 大科学人物排行榜,中国 22 岁的青年学者曹原名列榜首。曹原发现:当两层平行石墨烯旋转成约 1.1°的 微妙角度时,就会产生神奇的超导效应。把平行的两层石墨烯旋转成约 1.1°的“魔角”并不容易,需要 很多次试错,但曹原总是很快就能操作成功。因此,《自然》杂志称曹原为“石墨烯驾驭者”。 ②石墨烯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二维晶体,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 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一种有“新材料之王”之称的奇迹材料。它看似神秘,实际上,石墨烯一层层 叠起来就是石墨,1 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的痕迹就可能是几 层石墨烯。它本来就存在于自然界,只是难以剥离出单层结构。 ③石墨烯优异的物理性质使它在很多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尽管石墨烯还没有实现大规模的产 业化,但是人们对石墨烯的应用前景十分看好。目前的研发成果显示,石墨烯已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如 下图)34 ④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 5 至 10 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 1000 亿美元,更有乐观者认为, 石墨烯的市场潜在规模在万亿美元以上。就目前情况来讲,石墨烯市场化的最大阻碍是需求和价格。石墨 烯的未来产业化之路还很长,需要资金的支持和研发人员的开拓创新。 ⑤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对石墨烯的重视程度都在日益提高。随着国家利好政策的不断出台,市场需 求的不断增加,石墨烯的应用领域会越来越广阔。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中国对石墨烯的研究起步较晚, 但通过科研人员孜孜不倦的努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石墨烯材料将以其优异的性能及超高的性价比在各 个领域大放光彩。 (摘编自《22 岁在读博士生荣登〈自然〉杂志全球十大科学人物榜首》《石墨烯应用领域及前景浅析》 《石墨烯在涂料领域中的应用研究概况》) 1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曹原发现了石墨烯“魔角”,《自然》杂志把他评为 2018 年度影响世界十大科学人物之首。 B.石墨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 C.文中图表显示,石墨烯可以应用在诸多领域,其中在电子和储能领域应用最为广泛。 D.由于拥有广泛的应用领域,近年来,石墨烯在全球的产业规模已经超过 1000 亿美元。 16.下列对文章写作特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介绍曹原的研究成就巨大,令人振奋,引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文章采用了画图表的方式介绍石墨烯广泛的应用领域,直观清晰。 C.第②③④段按照逻辑顺序介绍了石墨烯的特性、应用领域和应用前景。 D.本文把石墨烯比作“黑金”,语言形象,说明它与黄金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 17.请仔细阅读第②段中画线句子,回答下面问题。 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1 毫米厚的石墨大约包含 300 万层石墨烯。铅笔在纸上轻轻划过,留下 的痕迹就可能是几层石墨烯。 以“1 毫米”和“300 万层”的巨大反差,凸显了石墨烯怎样的特点?为什么又要以“铅笔在纸上轻轻 划过”为例来说明? 【答案】15.D16.D 17.凸显了石墨烯目前已知的最薄的纳米材料特点。用铅笔划过的例子是因为铅笔是我们日常学习中 最常用的物品,人们对它非常熟悉,用它的划痕来再次说明石墨烯的薄,更易让人理解更易让人想象,甚 至更会让人惊叹石墨烯的神秘。 【解析】 15.根据原文第④段内容:由于应用广泛,业内预计未来 5 至 10 年全球石墨烯产业规模会超过 1000 亿美元。D 项“已经超过 1000 亿美元”与原文不符。 16.根据原文第②段内容“石墨烯是什么呢?它是一种二维晶体,是目前已知的最薄、强度最高、导 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被称为‘黑金’,是一种有“新材料之王”之称的奇迹材料。它看似神秘, 实际上,石墨烯一层层叠起来就是石墨”本文把石墨烯比作“黑金”,语言形象,说明它是目前已知的最薄、35 强度最高、导电导热性能最强的新型纳米材料。它与石墨具有相同的物理性质,不是与黄金具有相同的物 理性质。故选 D。 17.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及内容的理解。第②段中画线句子以“1 毫米”和“300 万层”的巨大反差, 凸显了石墨烯“是目前已知的最薄的纳米材料”。举用铅笔划过的例子,是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因为人 们对日常用品铅笔非常熟悉,用它的划痕说明石墨烯的特性“薄”,更容易让人理解,让人惊叹石墨烯的“神 秘、奇迹”,说服力强。 【2018 年题组】 一、【2018 年中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冰雪精灵——雾凇 ①如果说冰雪是冬天的信使,那么.雾凇一定是信使的精灵。 ②“寒江晓雾,正冰天、树树松花云叠。昨夜飞琼千万缕,谁剪条条晴雪?冰羽晶莹,霓装窃窕,欲舞 高寒阙。烟波照影,翩翩恩与谁约?” ③从古至今、赞美雾松的诗词太多了,但好像千言万语都无法描述那种通透灵动的美。它不仅仅是一 种自然现象,更是天地间的造化,是可遇不可求的上天的赠予。 ④雾凇非冰非雪,是冬季低温环境中,空气中水汽直接凝华或者是无数 0℃以下的过冷雾滴随风在树枝 等物体上不断积聚冻黏的结果,表现为白色不透明的冰品沉积物。 ⑤形成雾凇的气象条件非常苛刻,要求冬季寒冷漫长,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甲】其次,雾凇的形成 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冬季,空中的云像是大地的一床被子,夜间有云时,削弱了向外 的长波辐射,使地面气温降低较慢,昼夜温差相对较小,近地面空气中的水汽就不会凝结。【丙】若是掀掉 了这床被子,热量就更多地散发出去,使得地面温度降低,为水汽的凝结提供了必要条件。【丁】大风是雾 凇形成过程中的天敌,它总能把形成过程中结构松收的冰品吹散,即使簇拥在一起的雾凇也会被吹得无影 无踪,微风或静风条件为水汽凝结凝华成雾凇提供保障。 ⑥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 雾滴碰到冷的地而物体后迅迷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 (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秋雾淞(或款凇),结构 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⑦由于雾松中雾滴与雾滴间空隙很多,不仅看起来轻盈洁白附着在树米上,宛如琼树银花、清秀雅致, 也具有很多内在的优秀品质。人们在观赏玉树琼花极的吉林雾松时,都会感到空气格外清新舒爽、滋润肺 腑,这是因为雾松蓬松的结构能够吸附大量空气中的污染颗粒,是空气的天然“净化器 ⑧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在有雾松时,负氧离子增多。据测,吉林松花江畔在有雾凇时负 氧离子每立方米可达上子至数千个,比没有雾凇时的负氧离数量多 5 倍以上。 ⑨此外,雾凇还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雾凇由于具有浓厚、结构疏松,空隙度高的特点,对音波反 射率很低,能吸收和容纳大量音波。在形成雾凇的成排密集的树林里,感到幽静就是这个道理。 ⑩“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雾凇是大自然不可多得的馈赠,就像人生一样,只有做好 充分准备,觅得良机,才会成就一场繁华。36 (选自《气象和识》2018 年第 2 路.作者张敏,有改动) 5.对画线部分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丙】//【丁】B.【甲】//【乙】【丙】//【丁】 C.【甲】【乙】//【丙】【丁】D.【甲】【乙】//【丙】//【丁】 6.第 6 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有何作用? 7.选文从雾凇外表的_______美说到雾凇形成的条件,再说到雾凇内在的_________,运用了_______ 说明顺序。 8.请用平实的语言概述雾凇在改善环境方面的作用。 9.雾凇奇观的形成给你哪些启示? 【答案】 5.B 6.①分类别、下定义;②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7.(1)通透灵动; (2)优秀品质; (3)逻辑 8.①雾凇是天然的空气“净化器”; ②雾凇是天然的“负氧离子发生器”,增加空气中的负氧离子; ③雾凇是环境的天然“消音器”,能让环境变得幽静。 9.示例:①雾凇可以带来美丽的自然景观; ②雾凇可以改变环境,让环境更加优美、宁静; ③雾凇可以让空气变得更加清新。 【解析】 5.试题分析:考查对语段内容的梳理和层次的划分。在梳理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各语句所写的内容, 对说明同一内容的进行合并即可划分层次。根据本段文字的说明,【甲】句话说明形成雾凇的另一个重要气 象条件——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乙】【丙】两句具体说明“要求冬季寒冷漫长, 而且空气中水汽充足”这一条件。【丁】句具体说明“雾凇的形成要求天晴少云,静风或是风速很小”这项 内容。据此,答案为 B。 6.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 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 点。文章第 6 段运用了分类别和下定义的说明方法,条理清晰地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 的本质特点有了更加明晰的认识。 7.试题分析:考查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说明文的内容,首先要确定说明对象,然后看文章具体介 绍说明这个对象哪个方面,包括事物的特征、外形、功能、性质、状态,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者事物 之间的关系等。可以在中心句、总括句、过渡句等关键句中捕捉特征,筛选关键词作答。本题结合文章第 3.7 两段筛选出雾凇特点的词语作答即可。 8.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37 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 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 作答。本题可筛选文章的 7.8.9 段的中心句归纳作答。 9.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作答时可结合文章所介绍的雾凇特点,从增添景观、 改善和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等方面作答。注意答题不要脱离文本去空谈。 二、【2018 年中考甘肃武威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古代的私塾教育 ①前不久,美国总统特朗普访华,他用平板电脑向习近平夫妇展示了他的外孙女阿拉贝拉演唱中文歌 曲、背《三字经》和中国古诗的视频。看到这个金发碧眼的小姑娘用美式中文有板有眼地背诵“人之初, 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不由得感慨中华文化影响深远。在中国古代,《三字经》《百家姓》《千字 文》等是学龄儿童的重要启蒙读物,他们在私塾通过吟诵这些经典文本掌握了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之后 通过科举考试、晋升仕途奠定了基础。 ②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 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而私塾则相应承担了下层社会的教育功能。私塾教育所崇尚的德育之治、小 众化授课模式,都在我国教育发展史上做出了独特的贡献。 ③在私塾里,学龄儿童们学习识字、写字、习经史、学六艺。据《宋会要·崇儒》记载,宋代小学的 要求是:“小学生八岁能诵一大经,日书字二百”;“十岁加一大经、字一百”;“十二岁以上,又加一大 经、字二百”。当然,古代检查学生的学业,也靠考试。如宋代,老师会逐日测试学生的学习,这叫“日 考”;另外还有“月考”“季考”等。名目繁多,花样翻新,看来就算穿越回古代,也别想乐得清闲。到了 明代,理学家沈鲤记载:“朔望日考试,分等第,行赏罚。”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考试,还要排名次挨 鞭子,想想也真是怕怕的。 ④现代的中小学经常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其实这种区分古已有之。如宋徽宗政和四年 十二月,颁小学条制,实行“三舍升补法”,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新生皆分在外舍, 成绩好的升入内舍;内舍生考得好的,升入上舍。看来从古至今,学校都是一个竞争激烈的地方。 ⑤古代私塾盛行体罚。东汉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称:“书馆小僮百人以上皆以过失袒谪,或以 书丑得鞭。”到明代,学生逃学,连家长都要跟着受罚。明代《泰泉乡礼·乡校》中规定:“无故而逃学 一次,罚诵书二百遍;二次,加扑挞,罚纸十张;三次,挞罚如前,仍罚其父兄。”古人还会直接请家长 或长者坐进教室参与班级管理,类似于现在的家长委员会。明代官员叶春及在惠安办学时即如此,其《石 洞集·惠安政书》中这样记载:“轮笃实老成者二人,平旦生左右塾,以序出入。” ⑥古代私塾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较为严格。如明代有的小学设立“扬善簿”“改过 簿”“记过格”,好事坏事均记录在案,作为学生升学录取时的参考。这种“功过簿”并非由老师填写,如 明代儒学家刘宗周,其家塾修业课程中,要求学生早上起来第一事就是填“记过格”,上列数百种日常行为, 有“微过”“隐过”“显过”“大过”“丛过”“成过”等六项评语,让学生自己评价昨日表现,敦促学 生“三省吾身”。38 ⑦看来在古代私垫当一名合格的小学生也没那么简单。要背经史子集,还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书山 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的确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12.文章③-⑥段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私塾教育? 13.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各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 14.下面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也描述了私塾教育,它印证了本文哪一段的内容?请 简要分析。 “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 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蹬几眼,大声道:“读书!” 15.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A.在古代,诵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启蒙读物,可以培养孩子最基本的读写能力,为日 后发展奠定基础。 B.私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私塾教育崇尚德育之治、大众化授课模式,为我国教育发展做出了独 特的贡献。 C.宋代的班级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种,相当于现代的“普通班”“重点班”“特优班”。 D.古代私塾不仅注重读书、写字、习经史、学六艺,还很注重德育,对学生日常行为的考查比较严格。 【答案】 12.从学习内容及考试、分班、体罚及家长参与班级管理、注重德育等方面进行介绍。 13.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例子, 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礼•乡 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4.它印证了本文第⑤段的内容。第⑤段讲古代私塾盛行体罚,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片段 说到戒尺和罚跪,说明也有体罚。 15.B 【解析】 1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的能力,结合相关段落概括即可。注意每一段的第一句话(中心句)。第三 段讲述私塾的学习内容和考试。第四段讲述的如何分班。第五段讲述私塾的体罚制度。第六段讲述的是私 塾注重德育教育。 13.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方法及作用的把握。要求学生能够掌握常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文 本内容分析。本文主要运用举例子和引资料(引用)的说明方法。示例:第④段举宋代“三舍升补法”的 例子,具体说明古代私塾教育也分“特优班”“重点班”“普通班”。第⑤段引用《论衡•自纪篇》《泰泉乡 礼•乡校》中的话,有力地说明了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点睛】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1)举例 子:举出实际事例来说明事物,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形象化,更真切,以便读者理解,使内容具体、39 加强说服力,具体介绍知识的作用。(2)分类别:将被说明的对象,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成不同的类别加 以说明,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条理清晰。(3)列数字: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读者理解。使说 明更科学,更准确,更具体。(4)作比较:把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们比较陌生的事物,用具体的或者大家 已经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较,使读者通过比较得到具体而鲜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较中显现出来, 说明对象的特点突出。(5)下定义:用简明的语言对某一概念的本质特征作规定性的说明,能准确揭示事 物的本质,使说明更科学、更准确、更精练、更严密。(6)打比方: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 比较,以突出事物的性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增强文章的趣味性。 14.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围绕私塾的考试,分班,体罚,注重德育教育 等方面分析材料。材料中出现了戒尺和罚跪的规则。故可以印证第五段内容,古代私塾盛行体罚。 15.本题考查学生的信息筛选能力,分析选项,对照与选项有关的段落,找出不同之处即可。B 项:私 塾有民办的,也有官办的。与“私塾是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 构。与私塾相对应的‘官学’是上层社会的教育组织”不相符。故选 B。 三、【2018 年中考江苏无锡卷】 黑白双风暴 ①回顾历史,一个现象显而易见:文明越发达,衰亡越彻底。在人类大规模无节制的开发下,生态环 境遭到毁灭性的破坏,文明被迫沦落他乡。进入工业社会以来,由于人类改造自然的手段“高明”了,终 于短时间即酿成了大规模的自然灾害。 ②19 世纪,美国鼓励向半干旱的西部大草原移民开荒,认为这是既能发展西部又能解决饭碗的聪明之 举。1860-1890 年,90 万平方公里处女地被开垦。孰料过度垦牧造成大面积沙化,20 世纪 30 年代,沙尘暴 渐成气候,1932 年爆发 14 次,1933 年达 38 次,1934 年春季终于发展成灾害性的沙尘暴,扫荡了中西部大 平原,使全国小麦减产 1/3。1935 年,震惊世界的黑风暴降临了,裹挟着大量新耕地表层黑土的西风“长 成”了东西长 2400 公里、南北宽 1440 公里、高约 3 公里的“黑龙”,3 天中横扫了美国 2/3 的地区,把 3 亿吨肥沃的地表土送进了大西洋。黑风暴所经之处,农田水井道路被毁,小溪河流干涸,16 万农民逃离西 部地区。当年美国农业损失惨重,粮食减产一半以上。 ③可是,前苏联并没有接受美国的教训。从 1954 年开始,为“让荒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在哈萨克、 乌拉尔等地的半干旱草原,10 年之内开垦了约 60 万平方公里土地,一度使前苏联粮食年产量增加了 2/3。 但植被和表土结构被破坏的结果是:1960 年 3 月和 4 月两次出现了大面积黑风暴,仅哈萨克新垦区农田就 被毁了 20 万平方公里,新垦区农耕系统几乎瘫痪,连邻国罗马尼亚、匈牙利和南斯拉夫也都尘雾迷漫。 ④比黑风暴波及更广、持续更长且已覆水难收的是同时发生并绵延至今的白风暴。前苏联在土库曼斯 坦卡拉库姆沙漠中修建的卡拉库姆运河,每年可从亚洲第三大湖成海的主要水源——阿姆河调水灌溉 10 万 平方公里的农田和草场。这种“创造性地再造自然”带来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阿姆河水被截走,使得 阿姆河下游的咸海水位急剧下降,30 年间湖岸线后退 10 至 20 公里,成海湖底盐碱裸露,周围地区沙化严 重,“白风暴”(含盐尘的风暴)接踵而至,不仅使咸海附近的环境荒漠化,白风暴还永久性地毁灭了 60% 的新垦区,使其成为生命的禁区,导致了不可逆转的生态灾难。40 13.阅读第②段,请简要概括美国黑风暴具有哪些特点?(每点不超过 6 个字) 14.通读全文,请简要说明第④段中“创造性地再造自然”的含义。 15.第④段画线句中“永久性”一词不能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案】 13.爆发次数多(爆发频繁)、涉及范围广、破坏力强(危害大)。 14.指人为地、大规模地过度改变自己生态环境的行为,含有否定意味。 15.“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该句表明了被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突出了白风暴危 害的严重性,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解析】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4.本题考查词语含义的理解。结合文章第三段的内容,可以围绕“是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但是这种 改造没有节制,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概括。 15.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 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永久性”表示永远长久,表 示程度;句子意思是说白风暴毁灭的新垦区成为生命的禁区;如果删去这个词,则表现以后这些地方还可 以再利用,这就与事实不相符.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点睛:此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掌握。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选用上。 主要是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修饰限制性副词和数量词等词语。作答 时,先要陈述语言使用的准确性,再否定其去掉或换用的不准确性。学会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做具体的分 析与说明。 四、【2018 年中考江苏宿迁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鲨鱼是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柳静 ①鲨鱼是海洋中的庞然大物,也是食肉类的凶猛鱼类,号称“海中狼”。可是,最近它被贴上了“整容 师”的标签,因为它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多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听到这些,你是否感到十分惊讶呢? ②原来,在海洋系统中,许多小鱼都有着较大的眼睛和有力的尾鳍,帮助它们及时发现并快速躲避鲨 鱼的攻击与吞食。尤其在鲨鱼出没捕食的低光环境下更是如此:一定尺寸的尾鳍可以保证鱼类突然加速游41 动,以此来远离鲨鱼的追捕。但是,在 2018 年 1 月,西澳大利亚大学等机构研究人员的最新研究发现,近 年来由于人类对鲨鱼的大量猎杀,导致多种鲨鱼濒临灭绝。鲨鱼数量的减少,使得其他鱼类的生存得到了 暂时的和平安稳,导致它们的形态也正在发生明显的改变,如眼睛变小,尾鳍变小。因此,鲨鱼就成了海 洋系统里的“整容师”。 ③研究人员对澳大利亚西北海域罗利沙洲和斯科特礁两个珊瑚礁系统中 7 种不同的鱼类专门进行了对 比分析。这两个珊瑚礁有着相似的自然环境,但不同的是,罗利沙洲禁止捕鱼,鲨鱼数量比较稳定,而斯 科特礁允许对鲨鱼进行商业捕捞,且已经特持续了一百多年。研究人员分别在两个珊瑚礁海域进行了采样 捕捞,并测量出了所捕捞鱼的体长、体宽、眼部和尾鳍大小。结果发现,与罗利沙洲的鱼类相比,斯科特 礁同种鱼类的眼睛尺寸小 46%,尾鳍尺寸小 40%。 ④研究人员解释说,人类捕捞鯊鱼使其数量减少,会造成一-系列生态后果,小鱼的的眼睛及尾鳍尺寸 等发生变化仅仅是一个方面,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 ⑤首先,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那些体弱多病,基因突变导致畸形的鱼,就不会及时被消灭,进化 过程中的优胜劣汰也不能更好地延续下去。那些没有被吃掉的弱鱼,病鱼就会一直繁殖下去,直到基因退 化,这不利于种群的健康发展,对整个海洋生物多样性,优化性将是一个致命打击。 ⑥其次,鲨鱼数量的大幅度减少,将使海洋生态环境无法正常维持,水质环境会进一步恶化。因为, 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它可以通过清理腐烂的大型海洋动物尸体,来净化海洋生态环境。 ⑦由此看来,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称它为海洋系统的“整容师” 一点儿也不为过。 (选自《知识窗》,2018 年第 4 期,有删改) 11.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了哪些方面的作用? 1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13.阅读下列句子,按要求作答。 (1)其实,鲨鱼数量的减少还在悄悄地影响着其他海洋生态系统。(为什么用“悄悄”一词? ) (2)鲨鱼是海洋系统名副其实的“清道夫”。(“清道夫”一词有何表达效果?) 14.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写出探究结论。 【链接材料】人们做梦也不会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群的”功臣”。狼吃掉一一些鹿, 使森林中的鹿群不会发展得太快太多,森林就不会被鹿群糟蹋得这么惨;同时狼吃掉的多半是病鹿,这反 过来帮了鹿的忙,解除了传染病对鹿群的威胁。 (选自专题《狼》,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答案】11.(1)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2)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 康发展(3)净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12.作比较,列数字。通过斯科特礁和罗利沙洲的比较和数字,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鱼的 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13.(1)“悄悄”一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数量的减少对其它海洋生物系统的影响缓慢的过程,表42 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清道夫原指清扫马路的工人,文中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 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14.狼捕杀鹿遏制了鹿的大量繁殖对草原森林的破坏,狼捕杀的多数是病鹿,从而避免了传染病在鹿 群中传播,让鹿群能健康地繁殖发展,维护了生态平衡。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带来严重的后 果。 【解析】 1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 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鲨鱼在保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的作用: (1)可以改变海洋中很名鱼的眼睛和尾鳍的尺寸。(2)维护海洋生态平衡,有利种群的健康发展。(3)净 化海洋生态环境,改善水质。 1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 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 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了鲨鱼对海洋中许多 鱼的眼睛和尼鳍尺寸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 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 其特征及作用。 13.本题考查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与生动性的理解。解答此题时,要结合题干的要求,在文中找出能 够充分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生动形象的例子,加以分析即可。最好先解释这个词语的意思,再说出 该词运用好的原因,然后答出所体现的说明文语言的特点。“悄悄”表明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清道 夫”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鲨鱼清扫海洋腐烂大型动物尸体,净化海洋环境的作用。 14.对于解答材料的整合与探究这类题目一定要将原文和几则材料内容都认真研读,找到几则材料关 注的共性问题,加以整合,尝试着从中筛选、概括一条最主要的信息。说明人不能破坏生态平衡,否则会 带来严重的后果。 五、【2018 年中考江西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廊·亭·桥 陈从周 廊 “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就点出了廊在庭院中的妙用。我国古代 建筑的单体与单体之间,必依靠廊来作联系,才能成为一个整体。在园林等风景区,则更是因地制宜,巧 于安排,构筑了曲直、高低、爬山、临水等多种式样的廊。 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隔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 图。像驰名中外的北京颐和园的长廊,漫步其间,得以饱览昆明湖的湖光景色。而苏州拙政园的水廊,则43 轻盈婉约,人行其上,宛如凌波漫步。扬州西园前的香影廊,未至其境,名已醉人。 至于苏州沧浪亭的复廊,用花墙分隔,使园有界非界,似隔非隔,令人遐思无限。扬州园林主体建筑 用楼,其廊亦作楼式,即复道廊,形成了多层的游览线,寄啸山庄是为佳例。 廊之运用得当与否,有关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尤其在可有可无之间,益见功力。即竹廊三折, 雅素无华,亦必婉转宜人。至于千步长廊,闿爽平直,则又为别调了。 亭 人们在旅途间,或在游览中,每见一亭,总想小憩片刻,借以恢复暂时的疲劳与观赏四周的景色,即“亭 者,停也”。同时,因为它本身形式的丰富多彩,成为点缀风景的主要建筑小品之一。 亭之美,除造型外,还在于所处之景与所对之景,水边亭、山际亭、林间亭、花畔亭、桥上亭、廊中 亭,地位不同,景因而异。伫云亭、快雪亭、待霜亭、牡丹亭之类,又因时而殊。可见亭之构筑非孤立的 一座建筑物。 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着“点景”与“引景”的作月。北京的景山五亭,为城内的最高点,每到北 京的人,常为它所吸引,必登高一快,以饱览首都景色。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亭名“与谁同坐轩”,小亭 临流,静观自得。笠亭如盖,半枕山腰。而网师园之月到风来亭又正点出此亭观景之妙。 至于亭的形式,真是变化多端,可分方、圆、多边、海棠、梅花等等多种。按材料的不同,又有饶多 野趣的茅亭、雅洁玲珑的竹亭、庄严凝重的石亭与翚飞多姿的木构亭,它在园林建筑中展示了最美丽的一 页。 桥 桥,古代称为“河梁”,是架在水上的行道,虽属解决交通问题的一项工程,但是聪敏的我国古代人民, 总是设法把它和生活、感情、艺术结合起来,是那么富于诗情画意。“小桥流水”足以令人想望江南水乡 景色,而风景区的“断桥残雪”、交通要道的“卢沟晓月”,又使人必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而园 林中的桥,正是建筑艺术中的精品。 北京颐和园十七孔长桥卧波,陆水之间,平分秋色,为该园增添上几许光彩。晶莹如雪的玉带桥,一 亭翼然的石桥,轻轻地划破了湖面的平整,淡淡地点醒了山影的静穆,又烘托了四时佳景。 江南园林之桥,以雅洁精巧取胜。玲珑空透的拱桥,崛起空间,人桥倒影,更显得山高水阔,而水平 线条的梁板石桥,则贴水而过,观赏游鳞莲蕖,益得情趣。苏州拙政园是以动观为主的园林,曲桥不但使 水面分隔空间,更与曲廊一样起着“桥引人随”的作用,其分庭妙运,思致相同。网师园园小而精,以静 观为主,廉泉桥小小一拱,横枕涧上,隐处园隅,安排得那么妥帖,游着至此,往往留步。 美丽的中国园林桥梁,形式丰富多姿,有梁式桥、拱桥、浮桥、廊桥、亭桥等,在世界建筑艺术上放 出一种独特光彩。 (略有改动) 16.根据文章内容,回答问题。 (1)园林等风景区中的廊、亭、桥各有怎样的作用?它们在形式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2)廊的运用有哪些原则?亭之美体现在哪些方面?44 17.文章多处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请选一处具体分析其作用。 18.文中大量的四字短语,不仅概括力强,而且使文章的语言典雅而富有韵味,试简要分析。 【答案】 16.(1)作用:廊在园林中是游览线,又起着分割空间、组合景物的作用,亭在园林等风景区中,起 着“点景”与“引景”的作用。桥将人与四周的风物人情联系在一起,使风景区更具诗情画意。 共同特点:形式多样,富于变化。 (2)廊的运用原則:因地制宜,考虑全局,高下得宜,曲折有度;亭之美的体现:造型美,以及与所 处之景、所对之景和谐相融之美。 17.【示例一】在介绍亭时,以北京景山五亭、苏州拙政园的扇面亭为例,具体说明了亭在园林等风景 区中的“点景”与“引景”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示例二】在介绍桥时,以苏州拙政园曲桥为例,具体说明“桥引人随”的作用,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 18.示例:如介绍廊时,用了“廊引人随,水石其间,移步换影,幅幅成图”等四字短语,准确地概 括了廊在园林中所起的作用,用语典雅,富有韵味。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查筛选信息并整合信息的能力。通读全文,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特别是主要段落、 层次的内容。在此基础上,审清题意,从文章中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有效信息。然后对筛选出的信息进 行比较,选取原文中能表现题意的相关的词句作答。若内容过多,也可以采取对内容进行简单概括的方法 作答。本题中的两个小题,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相关语句概括作答即可。 17.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举例子:通过列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选择文章中的任一举例子的内容,结合说明对象分析其作用即可。 18.试题分析:考查对语言特点的分析。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四字短语”的语句,从说明的内容、 句式特点、使用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作答。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六、【2018 年中考内蒙古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植物不失眠 ①植物也要睡觉。合欢树的睡态很美,叶片柔柔地低垂,耷拉着脑袋,不用酝酿,只要叶片低下来, 它们很快就会入睡。但并不是所有的植物都用叶子来睡眠。像睡莲,就是叶子醒着花儿睡。黄昏池塘边, 白天还是昂首怒放的睡莲,随着晚风飞舞,它将花瓣儿慢慢收拢,紧紧闭合。一朵、两朵,后来所有的花 朵全部闭合成了一个个小球儿。 ②花儿不劳作,也不创造,它们为什么要睡觉呢? ③一百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就发现了植物的睡眠现象。他对 69 种植物的夜间活动进行了长期 观察,发现那些积满露水的叶片更容易受伤。他把叶片固定住,也得到同样的结果。达尔文由此断定,叶 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 ④20 世纪 60 年代,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像合欢树,45 不仅夜晚用睡眠保护自己,当遭遇狂风骤雨时,叶片也会逐渐合拢,以防叶片受到暴风雨的摧残。美国科 学家恩瑞特还发现了一个更有趣的现象,他用一根温度探测针在夜间测量多种植物叶片的温度,发现不睡 眠的叶子温度总比睡眠的叶子温度低 1℃。正是 1℃的微小差异,成为阻止或减缓叶子生长的重要因素。因 此,结论出来了:在相同环境中,睡眠的植物生长速度较快,比不睡眠的植物具有更强的生存竞争能力。 科学家还发现:某些植物不仅夜晚睡觉,白天竟然与人一样还要午睡。它们中午 11 时至下午 2 时,关闭叶 子气孔,光合作用明显降低,这就可以减少水分散失,增强它们的抗旱能力。 ⑤植物也一样,夜晚睡眠,可以避免寒露和霜冻侵袭,减少水分蒸发,保持湿度;白天睡眠,可减少 水分蒸发,还可避免昆虫骚扰。让人类羡慕的是:人有时候会受情绪或疾病的困扰而失眠,植物却不会受 到任何影响,到了该睡觉的时间,无论出现什么情况它们都能准时入睡。第二天再见时,一准儿是神采奕 奕,精神抖擞。    (选自网络,有删改) 17.文章第②段有什么作用? 18.达尔文与现代科学家对植物睡眠的原因分别如何解说? 19.第⑤段中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作用是什么? 【答案】17.结构上承上启下;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分析植物睡眠的原 因。 18.达尔文认为,叶片睡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现代科学家认为,植物睡眠 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 19.作比较 。将植物的睡眠与人的睡眠加以比较,突出植物的睡眠只与时间有关。 【解析】 17.本题考查学生对语段作用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内容上 的作用就是本段写出了什么,结构上的作用看位置,中间部分的语段作用往往是承上启下。第②段结构上 承上启下;内容上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引出说明内容。 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内容的理解和提取能力。根据第四段“科学家们印证了达尔文的观点,植物 睡眠可以减少热量散失和水分蒸发”可以概括现代科学家的观点;根据第三段“达尔文由此断定,叶片睡 眠可以保护其不受伤害,并可以抵御夜间寒冷”,可以概括达尔文的观点。 19.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能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 比较、下定义、打比方等,结合具体内容来辨析方法及作用即可。画线句把植物睡眠与人的睡眠进行比较, 是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然后按照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的作用答题模式解答即可。 点睛: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可以套用下面的格式去作答:运用**的说明方法,**地说明的 ****。注意此格式包含三个要点:说明方法+说明方法自身的作用(下定义——科学准确、作比较——突出、 打比方——生动形象、分类别——条理清晰、列数字——准确具体、举例子——具体)+结合文章的具体内 容。 七、【2018 年中考山东德州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46 我国已知之最早的玉器发现于辽宁阜新查海遗址,属于兴隆洼文化,距今约八千年,器行有斧、匕、 玦和小管等。经鉴定,这批玉器的质地都是真玉,即透闪石软玉。有意思的是,除我国外,世界上崇玉的 古文化如美洲的玛雅文化、新西兰的毛利文化等,开发利用的主要也是真玉,其他美石则居从属地位;可 见人类在审美情趣方面存在着某些不约而同的一致之处。但查海所出玉器的功能为何?一般多认为斧、匕 等是工具,玦类是装饰品;实不尽然。璞玉本身虽有韧性,但也可能带裂纹,比如带胎绺的就不少见。用 这样的玉料制出成品,再拿来干粗活,则兀兀穷年、苦心磨出的宝物势必毁于一旦。在古代,玉器十分珍 贵。秦昭王曾表示愿意用十五城交换和氏璧,虽然他并不打算真的兑现(《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但 郑伯用一块璧换取许国的一片土地却是事实(《左传·桓公元年》)。故《越绝书》所称“黄帝之时,以玉 为兵,以伐树木为宫室,凿地”之说,良不足信。今人或据此进而主张中国曾经历过一个“玉器时代”,更 于理不合。因为这么做有点像《淮南子·说山》中说的“坏塘以取龟,发屋而求狸,掘室而求鼠”,未免得 不偿失,也太不考虑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关系了。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 象;它们应是在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只不过 当时尚未能设计出超凡脱俗、“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 (节选自孙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 16.查海出土的玉器 “功能为何”? 17.具体分析本段文字采用的说明方法。 【答案】 16.查海玉器不是工具,也不是饰品,应是不寻常场合使用的不寻常的“神”器。 17.作比较,拿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说明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都喜欢真玉;举例子, 通过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证明了玉器的珍贵;引资料,通过《越绝书》来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 【解析】 16.试题分析: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认真阅读文章,根据题目要求,筛选出符合题意的语 句概括作答即可。本题可结合“所以探讨查海玉器的性质时,不能只看到工具和饰物的表象;它们应是在 不寻常的场合中使用的不寻常的器物。也就是说,它们还应包含着更深层的用意;只不过当时尚未能设计 出超凡脱俗、‘神’气十足的器行而已”这些内容概括作答。 17.试题分析: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 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 特点。本文把“我国和外国的崇玉情况比较”,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在审美情趣上的一致性47 ——都喜欢真玉。列举“和氏璧和郑伯的例子”,具体准确地说明了玉器的珍贵。引用《越绝书》中的话来 说明玉为实用的工具是不足信的。运用的是“引用说明”。据此作答。 八、【2018 年中考山东聊城卷】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跳出地球“看”地震 ①2018 年 2 月 2 日,我国首颗地震电磁监测卫星“张衡一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张衡 一号”以我国古代著名科学家张衡命名,它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 列。 ②地球的板块、断层移动引发地震,同时也会在地震前后带来包括地球电磁场变化等很多信息。“张 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 6 级以上、全球 7 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其工作原理就是通过实时监 测空间电磁环境状态变化,研究地球系统特别是电离层与其他各圈层的相互作用和效应,初步探测地震前 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信息特征及其机理,从而有效弥补了地面观测的不足。 ③“张衡一号”卫星工程首席科学家兼副总设计师、中国地震局地壳应力研究所总工程师申旭辉介绍, 受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在地面上,像青藏高原的极寒地区,现有的地震台网并不能完全覆盖,面积广阔的 海洋也观测不到。目前我国对以青藏高原为主的近 200 万平方公里陆地缺乏地震前兆监测能力,在国境线 和约 300 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地震监测能力也几乎为零。而跳出地球“看”地震,就能突破一些地震研究 的限制,对我国及周边区域开展电离层动态实时监测和地震前兆跟踪。 ④“张衡一号”不仅开辟了我国地震监测研究的新视角,成为我国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地震立体监测体 系的重要里程碑。同时它也集合了多项航天技术创新成果,其中最为显著的是卫星电磁洁净度的控制技术。 ⑤卫星本体磁性对磁场测量的“影响不确定性”需控制在 0。5 纳特以内,这大约相当于地球表面磁场 强度的十万分之一。为了达到这一要求,卫星平台的各个单机、系统都进行了无磁化的更改。但在这一过 程中,却面临着许多难题:比如,去掉了有磁的红外地球敏感器,整个飞行程序都要改变;再比如,无磁 化要求太阳能帆板不能转动,但为了保证卫星能源供应,又必须让帆板对日。如何找到平衡点?卫星研发团 队想了很多办法,最终,科研人员打造出来的“张衡一号”整星,其磁洁净度达到了 0。33 纳特。 ⑥“张衡一号”的主要载荷,是用于探测卫星轨道环境空间电场的电场探测仪。这也是目前国际上运 行在太阳同步轨道功能配置最全的空间电场探测仪器。 ⑦为了感知空间三维电场,探测仪通过伸杆向“张衡一号”本体外伸出 4 个传感器。这些传感器如同 灵敏的触角一般,每个传感器都能准确感知周围等离子体环境电势,灵敏度极高,可以探测到非常微小的 等离子体电势变化,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小水珠。 ⑧在卫星内部,有着探测仪的“大脑”———信号处理单元。这台高灵敏电子学测量设备,能把传感 器探测到的微小波动细分成十几个通道,通过进一步精细处理,变成数字量,分成频谱,再传输到地面, 供科学家研究。 ⑨中国地震局局长郑国光表示,“张衡一号”卫星的发射和投入使用,使我国首次具备全疆域和全球 三维地球物理场动态监测的技术能力,使我国成为世界上拥有在轨运行多载荷、高精度地球物理场探测卫 星的少数国家之一。48 10.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我国在卫星探测方面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要标志是“张衡一号”的发射。 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手段对我国 6 级以上、全球 7 级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 C.帆板对日能保证太阳能帆板为“张衡一号”供应能源。 D.“张衡一号”传感器灵敏度极高,可以分辨巨浪浪尖的小水珠。 11.“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有哪些? 12.⑥⑦⑧段顺序不能调换,为什么? 13.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⑧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14.分析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语言特点。 【答案】10.C11.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12.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13.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信号处理单元比喻为“大脑”,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 位。 14.“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说明“张衡一号”对地震前后电离层响应变化的探测技术尚处于起始阶 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严密。 【解析】 10.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 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C 项理解分析正确,其他各项的错误之处分别为:A: “张衡一号”的发射使我国在卫星地震电磁空间探测方面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B:“张衡一号”能以标准 手段对我国 6 级以上、全球 7 级以上的地震进行电磁监测。D:是相当于在数千米高的巨浪浪尖,分辨一粒 小水珠。 11.本题考查学生从文中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 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张衡一号”集合的航天技术创新成果 有:电磁洁净度高;传感器灵敏度高;信号处理单元处理精细。 12.本题考查说明顺序的相关知识。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人们认知事物的过程 来安排说明顺序,认知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第⑥段与第⑦⑧段是总分关系, 第⑦⑧段具有从探测信号到处理信号的先后顺序。 1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 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 来分析作用即可。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的说明其在探测仪中的重要地位。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理解。说明文赏析词语的表达作用,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 一特点答题。答题格式:①说明词语的意思,②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 “……”的特征/事理,③XX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初步”表示开始阶段,还需进一步发展,语言准确 严密。49 九、【2018 年中考山东泰安卷】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 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②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 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 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 色光强 10 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 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进,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 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③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 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 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 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 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④太阳扁的幻觉,不只出现在日落,太阳跳出地平线时也是如此。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 减慢 87 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所以,当落日下缘接触地平线时,折射使落日的高度和宽度 之比为 26.5:32.观赏者眼睛里的太阳自然就是扁的。 ⑤最令人迷惑的幻觉,是日落时的太阳看上去要比高挂天空时大两倍半到三倍半,就像一个巨大的玉 盘远挂天边。但实际上,在大气层外天文学家用各种仪器观测,包括用照相机拍照,已经证明黄昏的太阳 与中午的太阳大小是一样的。 11.下列对人们看日落时产生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颜色深黄、股红——光线散射和波光长短原理 B.暗弧上的亮弧——高层大气密度大,光散射弱 C.四方天空出现述人的紫光——人眼的叠合效应 D.接近地平线时太阳变扁了——光线折射原理 12.下列选项中的说明方法在选文④⑤段中运用到的一项是( ) ①作比较 ②分类别 ③打比方 ④下定义 ⑤列数字 ⑥作诠释 A.①②③⑤B.②④⑤⑥C.①③④⑥D.①③⑤⑥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选文②④段画波浪线句中“一般来讲”和“不只”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B.选文重在介绍日落时产生的一些自然现象。文中提及的奇异现象大都是幻觉,而夕阳本身并没有任 何变化。 C.选文部分的说明顺序体现科学原理的复杂与简单,故说明时从颜色及与颜色有关的暗弧、亮弧,说 到太阳的外形和大小。 D.那些司空见惯、习以为常的现象可能蕴含着深刻的科学道理,选文部分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50 【答案】11.B12.D13.B 【解析】 11.本题考查的是对原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原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 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 项判断错误,高层大气密度小。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 网...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 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 项理解分析错误,文章重在介绍人们看日落时产生 的幻觉及幻觉产生的原因。 十、【2018 年中考山东枣庄卷】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①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 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②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 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 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 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③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 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 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 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 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④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 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 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⑤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 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 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⑥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51 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 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⑦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 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⑧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 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 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 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 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 甚至 1 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 10 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⑨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 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⑩ , 。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 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 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 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 来更加灵巧自如。 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 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 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 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 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4.简析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15.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16.选文第 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7.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 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52 【答案】 14.点题,引出说明对象;为文章增添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古今中外, 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 15.B 16.举例子、打比方。列举了兔唇蝠的例子,具体、生动地说明了“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进 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17.示例: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解析】 14.本题考查学生对说明文引用史料或是诗句的作用的理解。说明文中常引用史料或是诗句,作用有 二,一是为了增加文章的趣味性和文学色彩,二是为文章提供有力的佐证。选文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 的作用是: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学生要把握关键情节,注意标志性词语,尽量利用文本中的 信息。要结合文章中心及上下文,逐项进行分析即可。B 项理解分析错误,文中并没有介绍蝙蝠的药效。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型,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必 须要结合文段的内容来分析说明方法,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或者文段的内容所体现出来的说明对象的特征 来分析作用即可。选文采用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进一步说明“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增强了 文章的说服力。 点睛:本题考查的是分析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 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根据文段内容从说明了事物什么特征,说明什么问题方面来表达其作用。对于说明 文的说明方法,首先要知道有哪些,即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下定义。其次要知道 其特征及作用。 17.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作答仿写类题目时,一定要看清题目的具体要求,分析透彻例句 的特征,掌握遣词造句的必要方法。所仿写的句子一定要与例句主题相关,格式相同,修辞一样。本题可 以补写为:蝙蝠不仅有强大的回声定位能力,而且是唯一一类演化出了真正飞翔能力的哺乳动物。 ☞考点归纳 归纳 1:概括说明对象及其特征。分析说明对象特征,实际上是对文意理解及概括能力的考查。首先分 清文章是事物说明文还是事理说明文。 归纳 2: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熟悉常用的说明方法,如举例子、下定义、列 数字、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再根据说明方法各自的特点或标志来判断。53 归纳 3:筛选提取整合信息。这类题目要遵循一个原则,即尽量使用原文原句,或是对原文原句简单组 合,不行再自我组织语言,进行筛选、概括。 归纳 4:划分文章段落层次。划分层次,可从文章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来说,可根据文章 意思来划分;从形式上来看,可抓住说明文中说明的中心或说明的对象来划分。 归纳 5:体会词句表达效果。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现在修饰、限制性词语的运用上。 ☞易错易混 1、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与记叙文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的区别 说明方法 说明方法是说明文中为了说清楚事物的特征或缠述明白事理所用的方法。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如 下: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一些既通俗 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 作用:使那些概括的、抽象的内容变得形象、具体、清楚、明白。例子前常有“例如”“比如”“如” 等,标志性词语。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这时可以根据形状、性质、 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 作用:因为从不同的方面和不同的角度对事物进行了多层次的说明,所以事物之间的关系眉目清晰, 避免了产生重复交叉的现象,不同类别的事物特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 (3)列数字: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有说服力的依据。 作用:能够给人以准确、具体的印象,增强说明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 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 作用:通过比较,使事物间的相似点与不同点都明显地表现出来,便于读者把握事物的特征,特别是 事物之间的差别。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 是说明事物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方法。 作用:便于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使该事物与别的事物严格的区分开来。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手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把人们不了解的 事物或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便于理解。 作用:可以使原本不为人所熟悉的或抽象的事物变得通俗易懂,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 (7)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比较灵活自由,不要求完整地揭示事物的全部本 质属性。 (8)摹状貌:就是通过描绘事物形貌的方式揭示事物的特征。 作用:有助于把说明对象说的形象、具体、生动。54 (9)画(列)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比较抽象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 示意图,或按比例绘制精确图表,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 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据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 (10)引资料:包括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引用名言、 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以及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 说明的趣味性)。引资料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记叙文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五种: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 (1)叙述:是指作者在文章中,对人物、事件和景物不加修饰地把基本情况交代清楚,使读者有个概 括地了解,获得一个整体的印象。 (2)描写:是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环境的形态特征作具体、生动地描绘,使读者对描写的对 象获得真切、具体的感受和印象。 (3)说明:主要是解说性状。直接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因、功用等。 (4)抒情:是作者在文章中抒发感受,表露感情的一种表达方法,着重于感情的抒发。抒情的方法有 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两种。 (5)议论:在记叙文中,议论不是主要表达方式,它只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过程中,直接表达作 者的某种感受和评价,或者借以抒发胸臆。 修辞手法的作用 一般地说,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的形象性,排比、对偶、反复、设问、 反问等修辞手法的主要作用是增强语言气势。 (1)比喻:使语言表达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 (2)拟人:赋予事物人的思想感情和性格,使表达生动活泼。 (3)排比:增强语言的气势、节奏鲜明、便于抒情。 (4)夸张:突出所描绘事物或情境的特点,加深读者印象。 (5)对比:通过对比突出事物间的差异,以显示事物的特点。 (6)对偶:增强语言的节奏感,使语言节奏明快。 (7)反问和设问:引起读者思考,加强语气。 (8)反复:强调,加深读者印象。 (9)引用:增强语言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10)反语:表达讽刺意味。 2.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记叙文的叙述顺序的区别 说明文的顺序 常见的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一般用 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常以时间性词55 语为标志,或者是年月,或者是时代、朝代等。如《中国石拱桥》。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 次进行说明。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以空间方位词东西南北中,上下前后左右,里外远近 等为标志。如《核舟记》,按头—舱—尾—贝的顺序说明。 (3)逻辑顺序: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 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入深、由具体到 抽象等等。具体表现为:由原因到结果,由现象到本质,由主要到次要,由整体到局部,由一般到个别, 由具体到抽象,由特点到功用,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 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记叙文的顺序 写人记事,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就是记叙文的顺序。常见的有四种类型: (1)顺叙:按照事情发生、发展、经过和结局的时间顺序来写。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 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代前面发生的事。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 的生动性。 (3)插叙:插叙有两种:一是由于某种需要,暂时把叙述线索中断一下,插进有关的另一件事情的叙 述; 二是插进对有关事情的追溯和回忆,叙述完了,仍按原线索继续叙述。插叙的作用是补充交代或说明, 使叙述更加充分,弥补单凭顺叙难以交代清楚的必要内容,使文章更充实、更周密,在结构上更紧凑。 (4)补叙:在一件事叙述完毕后作必要的补充交代,又称“补笔”,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快感。 ☞解题技能 1.找说明对象的方法: (1)看题目。有的标题直接表明说明对象,如课文《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这些都是事物说 明文,标题就直接表明了文中要说明的事物,即说明对象;再如《植物的抗旱本领》,这是事理说明文, 题目就表明了要说明的事理“植物的抗旱本领”。 (2)观首段。题目没有表明说明对象时,甚至有时阅读没有题目时,那么我们就要看文章的第一段, 在第一段的结尾处往往会点出文章的说明对象。 (3)找结尾段。有时文章标题与首段找不出说明对象时,作者会在文章的结尾处揭示文章的说明对 象,所以要十分关注这些重要的段落。 (4)抓关键句。有些说明文除了在文章开头、结尾处易出现说明对象外,还往往利用一些段首的中 心句或段尾的总结句来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要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找到这些句子,进而把隐含在文中 的说明对象凸现出来。 (5)归纳总结。如果以上的方法都不可行,那么这时候,只能研读全文,逐段分析、归纳、总结, 最后确定说明对象。 2.概括说明对象特征:56 (1)认真读题,根据题干表述,明确在文中搜索信息的范围(清楚题目问的是整篇还是某段或某几 段)。 (2)快速通读全文,看文章题目、抓首括句和中心句、找段落中心句或关键句(很多说明文,往往运 用这些句子来突出说明对象的特征)对这些句子进行摘要总结,即可得到答案。 注意:有些信息需要同学们对该段或几段的内容进行归纳、整合后才能获得,这时候要注意语言的准 确、简洁。 (3)答案形成之后要与题干问法、赋分进行对照,检查有没有漏掉要点。 典例: 3. 判断句子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方法的作用。首先要了解并掌握常见说明方法的主要特征。 可以找一些语言标志来辨别。如举例子:例如、比如、据说、譬如等;列数字:确数、约数,小数、分数、 百分数、度数、倍数 (注意与年代的区别);分类别:一类(种)……一类(种)……;作比较:比、而、 相对于、较什么;打比方:像、仿佛什么 ;下定义:判断句(比喻句、否定句不是下定义);作诠释:局 部、某一方面的特征介绍。分析作用可用公式:说明方法+通过什么+形容词+说明了什么如“举例子”,可 套用为:通过列举某某的事例,真实具体地说明了某某;“作比较”可套用为:将什么和什么进行比较, 鲜明地突出了什么。 4. 筛选提取整合信息。 (1)通读全文。作答此类题型,一定要返回文本之中,阅读全文,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各段落之间有什么联系;然后结合题干部分,再返回相关的重点段落,找出问题具体与哪些内容有关;最 后,分析、归纳、概括出我们需要的内容。 (2)把握主要的说明对象。任何一篇说明文都有自己的说明对象,有的文章说明对象有多个,有的只 有一个,这就需要我们理清思路,找出主要的说明对象。理清了这一点,再来作答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与概 括就不难了。 (3)说明文的内容是具体准确的,每一则材料都是围绕说明中心进行的介绍。把握全文核心的同时, 也要注意部分强调的重点,对此加以分析归纳,这样才会更准确地理解题意,从而作出正确判断,既而可 对文章的信息加以归纳概括,做到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 (4)概括归纳段落内容。概括时要重视首括句、尾括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重视概念或解说性语句 的作用。常见方法有:一是寻找段落中心句,往往在首尾;二是抓住关键句加以概括;三是利用提示性语 言标志,如“因此”“综上所述”“总而言之”“一句话”等。 5.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常用方法有: (1)可从说明顺序来划分。 (2)从说明对象来划分。 (3)抓结构。从总分式、递进式、并列式、连贯式等入手。 (4)抓联系纽带。联系纽带可以是过渡句或过渡段。捕捉段落之间路标性的词语和句子,文章中的一 些关键词语常常可以理清文章的段落层次。这些词语大多是总结性或过渡性的短语。57 6.体会词句表达效果。在说明文中,为了使说明语言准确严密,通常在程度、状态、性质、范围、数 量等方面进行修饰限制,可使语言表达得更具体、全面,增强语言的严密性、准确性。 【2019 年中考江苏扬州卷】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12 分) 《流浪地球》——恒星的挽歌 冯小宝 ①《流浪地球》是 2019 年备受关注的电影,它引发了无数观众对电影中科学设定的热烈讨论。有的说 行星发动机不可能实现;有的说要引爆木星推走地球,有更好的办法.....回头想想,到底什么才是地球 不得不流浪的原因呢? ②太阳内部不断发生氢核聚变,产生氦,同时释放巨大的能量。一方面,太阳的巨大质量产生引力, 令其自身向中心坍缩;另一方面,核反应产生的高热,导致它膨胀。这两种趋势形成一种平衡,让太阳能 保持稳定的形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 是核心就会收缩。随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 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 100 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 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 ③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2010 年,哈勃太空望远镜就观测到,一颗与 太阳类似的恒星,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 300 多万千米的行星。在恒星巨大的引力作用下,这颗行星被拉伸 成橄榄状,其表面的平均温度超过 1500 摄氏度。预计在之后的 1000 万年内,这颗行星就会被完全吞啦。 ④地球这颗行星的生物圈,其实是依靠太阳这颗恒星给予的能量来维持的。离开了太阳,地球的生态 循环系统必然崩溃。此时,地球不得不流浪。因此,科幻电影《流浪地球)带领观众进行了各种基于已有 科学发现的假设和推定。 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了 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探 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 (选自《中学科技》,2019 年第 4 期,有删改) 14.文章开头从电影《流浪地球》说起,有什么作用? 15.第②段侧重于科学推理太阳膨胀、烤焦地球的过程。请梳理这一过程,完成填空。 太阳氢核聚变失衡,核心因密度增大而收缩①____②_____一太阳烤焦地球 16.文章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17.联系文章和下列材料,谈谈你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80-100 字) 材料:宇宙是无穷无尽的,它的运动也是无穷无尽的。人类在“足不出户”的时代就能够测算出,遥 远的星星体积有多大,温度有多高,有些什么元素,在怎样运动。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 了登上月球的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 (选自《宇宙里有些什么》,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 版)58 【答案】 14.引出说明对象“地球流浪的原因”,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出下文对于“恒星”的说明。 15.(1)①热核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 (2)②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16.运用了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真实事例,具体准确的说明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大, 威力之强。 17.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始于求知欲。对宇宙的好奇,让人类在几千年文明中不断探索,在智 慧与实践的碰撞中,进发出真理的火花。人类虽然渺小,却一步一步在认识宇宙。正是科学探索精神,正 是坚持真理,勇于追寻,让人类文明如此灿烂并且不断向前发展! 【解析】 14.本题考查段落作用,需要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去做答。从内容上看,第一段描写了《流浪地球》 的相关内容,通过社会热点,起到了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开头段落的作用是引出下文、 总领全文、设置悬念等,本文的第一段起到引出下文“流浪地球为何流浪”的解释说明以及“恒星”的说 明-----宇宙中确实存在一些恒星吞噬周边行星的情况。 15.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提炼与筛选,根据题干在文中找出相关内容,进行筛选即可。根据文中“但 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核心中的氢会越来越少,氦越来越多,核心密度越来越大,于是核心就会收缩。随 后发生新的热核反应,这种反应会释放更大的能量,点燃太阳的氢壳层。因此太阳本身会更热且不断膨张, 变成一颗红巨星,它的直径将相当于现在的 100 倍。到那时,太阳会将靠近它的水星和金星一口吞掉,地 球也许不会被吞噬,但必然早就被烤焦,一切生物都将灰飞烟灭。”等句子进行做答,所以①处应填热核 反应释放能量,点燃太阳氢壳层;②处应填太阳不断膨胀成为红巨星,吞噬水星金星。 16.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通过前文“现实中,科学家已经找到了恒星“吃掉”行星的案例” 可知划线句子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从文中“正在吞噬与它相距约 300 多万千米的行星”可知,该句 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写出了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广,运用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目的是为了具体准确 地说明恒星吞噬行星的范围之广,威力之强。 1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从题干可知,需要考生谈论对“人类不懈的科学探索精神”的认识,从 文中“⑤流浪的地球,离开了生命之光——太阳,唱着恒星的挽歌,满含对旧爱的眷恋,毅然决然地踏上 了未知的征程。当电影中的人类用各种语言说着“太阳系,再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人类不懈的科学 探索精神,是永不熄灭的文明之火。”以及材料中“今天,载人的宇宙飞船已经成功地实现了登上月球的 飞行,将来一定会揭示更多的宇宙秘密。”这些内容可知,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正是源于对宇宙的好奇, 因为好奇,人类才会花费如此多的精力财力去探究宇宙的奥秘,虽然现如今人类在探索宇宙的道路上,还 存在诸多困难,但是人类并没有放弃,而是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去追求宇宙的真理。59 一、【2019 届天津一中初三下第三次月考】阅读下文,回答下列小题。 人工智能 2.0 ①“人工智能 AI”2017 年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战略性新兴 产业发展规划,加快心态料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制药、第五代移动通信等技术研发和转化,做大做 强产业集群。” ②中国工程院院士、计算机应用专家潘云鹤说:“AI 当前正处在转折之际,其技术会升级换代。它将 通过跨媒体和各种无人技术更紧密的融入人类生活;通过人机会和混合増强智能,成为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通过大数据和群体智能,拓展、管理和重组人类的知识,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建议,在越来越多专门 领域的博弈、识别、控制和预测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的能力。”因此,我们将这样的人工智能称为 AI2.0。 ③“30 年后的 AI2.0 必将成为巨人,但是它会在哪些方面展示它与众不同的威力呢?” ④在潘云鹤的构想中,到那个时候,大数据智能的研究已经可以为经济智能化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 帮助政府和企业从宏观、中观、微观等角度预测经济和市场的走向,前瞻性的创造新产品,进行新投资, 确定新政策,从而避免如次贷危机、金融危机等全球性风险,以及产能过剩、库存畸高等问题。市场经济 和政府调控相结合的科学基础,使人类经济的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⑤对于人类最关心的话题之一——AI2.0 对人类健康将产生怎样的影响?潘云鹤料想,“AI 用于预防 医药,已进入发力阶段”。 ⑥近年来涌现的各种大型医疗仪器、小型穿戴式设备、大量生理传感器和海量的数字化病例,源源不 断地生成人体健康的大数据。将这些大数据汇和分析、学习和提取,就可以预测人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 可能。在未来,借助人工智能,高血压、糖尿病、癌症、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或许能得到预防或者阻断。 ⑦另一个关于 AI 的梦想是:人脑和电脑联通。 ⑧潘云鹤说,人脑和电脑如能直接联合工作,就会形成“脑机混合”増强智能。如果一个学生能轻而 易举的记住《新华字典》、唐诗宋词、《古文观止》、四书五经、中国通史、英汉词典、世界地理、中外法 律……可以想象,我们的教育,会因此产生怎么样的改变。 ⑨AI 的能力似乎无可估量。可以想象人类未来与 AI 共存的种种图景: ⑩当你在街上碰到陌生人时,系统会产生并处理数据,通过 AI 程序就能知道你和他的印象如何。 ⑪在医院里,AI 分析 X 光片的水准,比人类医生还要棒,这些智能机器还可以用于癌症等疾病的到期 检查,甚至在你尚不知晓的情况下采取防治措施。 ⑫一场彻头彻尾的人工智能革命,真切的出现在我们面前。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 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 ⑬于是一个关于 AI 的终极恐惧,进入人类的集体思想——AI 会控制人类吗? 7.下列哪项表述不符合潘云鹤对 30 年后的 AI2.0 展示能力的构想( ) A.可以为经济智能运行提供强大的工具,使人类经济运行进入更高水平。 B.可以用于医药,预测人类的健康走向,从而预防或阻断可能产生的疾病。60 C.可以形成“脑机混合”増强智能,让人类的教育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 D.可以在越来越多的专门领域中达到甚至超过人类现有能力,取代人类工作岗位。 8.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引用政府工作报告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在第②③段分别运用作诠释和打 比方的方法引发对其进一步的说明。 B.第④段画线的“到那个时候”指 30 年后,起限制作用,明确了具体时间和范围,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和周密性。 C.第⑥段中画线句子使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多种疾病,具体地说明了人工智能可以预测人 体健康的走向和生病的可能。 D.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采用了逻辑顺序,并综合运用了说明、记叙、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 9.关于选文结尾段所提到的人类的“终极恐惧”,你认为下列看法最为合理的一项是( ) A.智能机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思考能力,早晚有一天会违背我们人类的意愿,控制人类。 B.如果不加以恰当管理,智能机器可能会给我们的生活造成巨大干扰,甚至可能终结人类文明,控制 人类。 C.人类已经制造并使用了无数动力机械、汽车轮船、无人飞机等,一定能有效的驾驭智能机器,不会 被它们控制。 D.人类的手足没有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萎缩,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受到威胁, 人类不会被它们控制。 【答案】7.D8.D9.B 【解析】 7.D 解说太绝对,与原文: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做出预测:未来,大量的工作岗位将被智 能机器取代,数十亿人将成为“无用阶层”,社会被少数精英阶层掌控。不符。 8.D 项错误,此文没有运用“记叙、议论、描写”这些表达方式。 9.A“早晚有一天会违背我们人类的意愿,控制人类。”说法太绝对。C“一定能有效的驾驭智能机器, 不会被它们控制。”中的“一定”说法太绝对。D“人类的安全也并未因为智能机器的使用而受到威胁,人 类不会被它们控制。” 对于未来不能做出肯定或否定的说法,未来是未知的。B 项解说有余地,故选 B。 二、【2019 届内蒙古包头九年级毕业升学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高价补硒是否必要? 近年来,随着“富硒大米”、“富硒鸡蛋”、“富硒茶”、“高硒水果”、“富硒康”等一系列富硒农产 品和含硒保健品在市场上的畅销,硒元素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逐渐为大家所关注。 硒,1817 年由瑞典化学家永斯·雅各布·贝采利乌斯发现,命名为 Selene(希腊语是“月亮”的意 思),化学符号是 SE.在化学元素周期表中位于第四周期 VIA 族,是一种非金属。 硒是各种生物体(包括细菌、植物和动物)所必需的营养元素。在国内外医药界和营养学界,硒被誉 为“生命的火种”、“长寿元素”、“抗癌之王”、“天然解毒剂”和“健康的保护神"等,研究表明硒在抗61 氧化、抗衰老、抗癌、增强免疫功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等方面可能存在较大的潜能。 人体细胞在代谢过程中会不断产生自由基,自由基能与活性较强的含氧物质结合形成健康和长寿的杀 手——“活性氧自由基”。目前世界医学界已公认:自由基是使人类衰老的罪魁祸首之一,并同心血管疾 病.癌症、糖尿病等百多种疾病密切相关。面对如此严重的自由基威胁,机体形成了一整套抗氧化防御体 系,而硒就是这个体系中的重要成员。希腊雅典大学 DuntasLH 等人总结了近年来与硒相关的多项流行病学 研究,他们发现,当给缺硒人群补充一定量的硒后,许多之前受损的生理机能会得到明显改善。 硒是癌细胞的有效杀伤剂,它能阻断癌细胞的重要能量来源,提高癌细胞中环腺苷酸的水平,在体内 形成抑制癌细胞分裂和增殖的内环境。波兰科学家曾在 2008 年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癌症的发病率 与血中硒含量呈负相关,土壤及食物含硒量低的国家和地区癌症发病率明显高于含硒量高的国家和地区。 硒是维持心脏正常功能的重要元素,对心脏肌体有保护和修复的作用。德国研究人员对近十年来硒与 心脑血管系统正常功能及相关疾病关系的研究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科学补硒对于预防高血压、动脉硬化 等心脑血管疾病可能有较好的作用。 虽然目前关于确的各种生理功能及其在生物医学中应用的相关研究备受关注,科学家们已经获得了一 些重要成果,然而迄今为止,硒维系人体健康的主要分子机制及其与疾病发生发展的复杂关系尚不完全清 楚,未来仍然需要大量的基础与临床科学研究。我们期望通过越来越多硒相关的生物学实验并结合临床实 践,进一步发掘并验证硒的“洪荒之力”,服务人类健康生活。 虽然硒在维系人体健康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因此需要不 断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含硒高的天然食物,比如肉、蛋、鱼、海产品及动 物的心、肝、肾等脏器,其中蛋类含硒量多于肉类。蔬菜中如荞菜、芦笋、豌豆、大白菜、南瓜、洋葱、 番茄等也含一定量的硒。多吃这些食物可以安全有效地补硒。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硒虽然重要,但并非补得越多越好。 根据《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6 版),成年人每人每日硒元素的推荐摄入量为 60 微克, 可耐受的最高摄入量为 400 微克。正常人群,平时只要不偏食、挑食,注意均衡营养,就可以摄取充足的 硒,无需特别的补充;而缺硒成年人每日食物外补硒 50 微克即有保健作用。 补硒需要精确到微克,人体对硒的需求量距离硒中毒的量其实只有“一步之遥”,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 发不良后果。 有些人自认为缺硒,就把富硒食物当作营养品来长期服用,使人体处在一个高硒状态,而长期处在高 硒状态下可能会发生硒中毒。一旦硒中毒,人体会表现出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昏眼花、食欲不 振.头发脱落、指甲变厚、皮疹、皮痒、面色苍白、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状,甚至危及生 命。 因此,补硒虽有必要,但也不能多补!如果不能确定自己是否需要补硒,建议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测来 确定。 (作者:彭婷 张焱 有改动) 16.你认为文章的题目拟写的好吗?请说明理由。62 17.简述本文的说明思路。 18.文中加点词语“洪荒之力”的含义是什么? 19.为什么说“补硒虽有必要,但也不能多补”? 【答案】16.好。题目所示问题指向现实生活现象,容易引发读者的思考和阅读的兴趣;题目也统摄 了文章的说明内容暗示了硒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 17.首先,由现实生活现象引出对硒元素基本知识的介绍:接着,说明目前研究发现的硒对人体健康 可能具有的潜在作用;最后,指出“补硒"的正确认知。 18.指硒元素本身具有的益于人体健康的强大作用力。 19.(1)人体内不存在长期贮藏硒的器官,需要不断从饮食中补充新陈代谢所需的硒。(2)正常人群, 只要均衡膳食,就可摄取充足的硒,无需特别的补充。(3)补硒需要精确到微克,稍有不慎就可能会引发 不良后果。 【解析】 16.考查文章题目的作用。答此题首先要读懂上下文的说明内容,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才能确 保答案的准确无误。如“高价补硒是否必要?”从手法上讲,是个设问句,引起读者的思考,起到引人入 胜的作用。从内容上讲,点出了文章的说明内容,暗示了硒与人类营养和健康的关系。直截了当,开宗明 义。标题是读者接触说明文的第一信息,对读者是否注意、选择该说明文来阅读具有重要的意义。 17.考查说明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 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如文章首先介绍硒元素基本知识,接着 说明硒对人体健康具有的潜在作用,最后指出“补硒虽有必要,但也不能多补”的结论。这样使整个说明 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使说明的观点更加鲜明,说明的事理更加清楚明白。 18.考查对文中重要词语“洪荒之力”的含义的把握。答案可分析 3—7 段的内容,把这几个自然段的 内容概括出来,就是“洪荒之力”的答案,即硒元素本身具有的益于人体健康的强大作用力。答此题必须 读懂上文的内容,切忌断章取义。并要具备一定的概括能力。 19.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 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 可提取并分析“正常人群,平时只要不偏食、挑食,注意均衡营养,就可以摄取充足的硒,无需特别的补 充”“长期处在高硒状态下可能会发生硒中毒。一旦硒中毒,人体会表现出皮肤痛觉迟钝、四肢麻木、头 昏眼花、食欲不振、头发脱落、指甲变厚、皮疹、皮痒、面色苍白、胃肠功能紊乱、消化不良等一系列症 状,甚至危及生命”等句,即可整理出正确答案。 【点睛】信息筛选、概括内容要点或分析作者的观点态度的题目,有局部和综合两种,局部指答题的 区间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指答题的区间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 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还是综合,局部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 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时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三、【2019 届广西钦州九年级下学科素养测试】现代文阅读63 漫话石鼓文 ①汉字的演变是由甲骨文到金文,由金文到篆书,由篆书到隶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 但事实上,篆书又分大篆和小篆,小篆现在还比较多见,大篆则仅以石鼓文为代表。由于石鼓文的发现早 于殷墟甲骨文,曾被当做中国最早的文字,因此,石鼓文极受历代学者们的重视。 ② 什么是石鼓文呢?就是刻在十块鼓形石上的文字,也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石刻文字,作为国宝, 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上刻的都是四言诗,每面石鼓上一首,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其字体既不 同于金文,又不同于小篆其字形比金文更整齐,结构又近于小篆,显然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其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在汉字发展史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因而为历 代学者所重视。 ③据史籍记载,石鼓于唐代初年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出土,后被置于陈仓(今宝鸡市附近)之野。当时 在凤翔做官的郑余庆将之移至凤翔夫子庙予以保护,经五代战乱,全部散失。入宋,凤翔太守司马池四处 寻访,集得九鼓,至皇祐四年(公元 1052 年)找到另一鼓。北宋末年移至汴京保存,宋徵宗下令以金涂字, 以示责重。金兵攻占汴京,以为奇物,于天会六年(公元 1128 年)运至燕京(今北京市)元代又散失于草 野之中,后被国子助教成钧发现,由兵部派车运回国子监,这以后就一直保存在北京,到 1933 年,被运往 南京,埋于地下,解放后访得,再运回北京。 ④关于石鼓文的时代,唐代张怀瓘等人以为周文王时物,韦应物等人以为周宣王时物,至南宋史学家 郑樵始提出石鼓文为秦刻石;今人马衡以为秦穆公时物,郭沫若以为秦襄公时物,唐兰则考为秦献公十一 年刻,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 (选文略有改动) 9.下列关于“石鼓文”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石鼓文的发现早于殷墟甲骨文,被当做我国最早的文字。 B.石鼓文刻在十块鼓形石上,都是四言诗,内容为歌颂国君游猎情况。 C.石鼓文字体不同于金文,也不同于小篆,是由金文向小篆过渡的一种字体。 D.石鼓文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为历代学者所重视。64 10.下列对本文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是篇事物说明文,题目点明说明对象,揭示文章内容。 B.第①段中加点的“仅”字,说明石鼓文是大篆的唯一代表,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石鼓文的字体与金文,小篆的区别之处。 D.本文按逻辑顺序介绍石鼓文的定义、内容、字体、研究价值、流传经历、时代考证等相关知识。 11.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汉字的演变依次是甲骨文、金文、隶书、篆书,然后才是现在使用的楷书和行书。 B.石鼓文的书法字体多取正方形,体势整肃,端庄凝重,笔力稳健。 C.石鼓自唐代初年在今西省歧山县出土后,坎坷流传至今,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 D.经历代学者考证,可以认为石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我国最早的石刻文字。 【答案】9.A10.C11.C 【解析】 9.A 关于“石鼓文”的说法有误。石鼓文曾被当做我国最早的文字。 10.C 对本文分析有误。第②段画线句没有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11.C 说法与原文意思相符。A 应为篆书再到隶书。B 应为石鼓文的书法字体多取长方形。D 原文是“石 鼓文是春秋时期秦国的石刻文字,是研究汉字发展和石刻艺术的重要文物之一”选项少“之一”一词。 四、【2019 届湖北孝感初中学业水平调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中西礼节的差别 ①我国传统礼节和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礼节,从根本上说是相同的,都强调人际交往要友善,要礼让, 举止要文明等。但是,由于传统、信仰、习俗的影响,二者无论是形式还是内涵都有明显差别。 ②先说见面礼。我国的传统礼节,基本,上都属于非肢体、非肌肤接触性礼节,如跪拜、作揖、拱手、 鞠躬等等。施礼时,双方身体保持一定距离,特别强调男女授受不亲,如果出现男女肢体、肌肤接触,就 会有伤风败俗之嫌。西方则不同,不论男女,其礼节多属肢体、肌肤接触性的,如拥抱、吻手、接吻以及 握手等。西方人认为,以肢体、肌肤接触对方,更能直接表达自己的亲密、亲热的情感。而我国传统认为, 礼、德互为表里,即“礼发诸外”,“德辉动于内”(《礼记》),在人与人交往中,强调礼要发自内心,强 调礼是内心敬意的自然流露。 ③再说座次。我国古代是非常讲究座次的。因为座次要分尊卑。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堂” 是举办活动的地方,最尊贵的座位是南向(坐北朝南),其次是西向,再次是东向,最后是北向。例如,古 代帝王召见群臣议事,都是坐在北边朝南的位置上,因此,古人常说“南面称帝”。“室”是用来居住的, 一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连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至于“左”与“右”,谁尊谁卑的 问题,就比较复杂了。周朝规定,诸侯朝见天子,宴饮时以左为尊;用兵打仗,则右边为尊。左右尊卑, 要视乎场合而定。直到明朝建立之后,才固定“左尊右卑”,且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西方,人们通常把主人 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正好像西方人见面握手总是先仰出右手一样,这些习 俗的背后,又常常出于某种具体的需要,在每个人都佩戴武器的时代,伸出右手表明“我不会向你施加武65 力”,这种朴素的表达友好的方式,久而久之,就成了西方表示礼节的一种习俗。 ④最后说说用餐。中国餐桌上绝大多数菜是一桌人共享,而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在中 国人的餐桌上,从倒酒、敬酒到饮酒,都有自己的一套相应的规则和礼仪。其中敬酒是最重要最讲究的一 环,规则也是最复杂的。通常,中国人还习惯频繁敬酒以表示热情、尊重等意。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 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 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 7.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A.中西礼节虽然在形式和内涵上有不同,但都注重人际交往时要友善、礼让、文明。 B.西方人习惯在见面时拥抱、吻手、接吻以及握手等,米直接表达自己亲密、亲热的情感。 C.我国古代建筑通常是前堂后室,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 D.中国传统用餐礼仪中,人们常常通过频繁敬酒来表示对客人的热情、尊重之意。 8.请你根据上文有关中西礼节的知识,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旅居海外多年的长沙人孙梅,和她的英国文夫一起回乡探亲,受邀前往昔日恩师蒋老师 夫妇家吃饭,共叙师生情谊。 (1)作为主人的蒋老师准备按照西方礼节招待客人,安排座位时,他应该把孙梅的英国丈夫安排在自 己的左边还是右边?为什么? (2)蒋老师提醒妻子席间不要劝菜劝酒,理由是什么? 【答案】7.C8.(1)右边。因为按照西方礼节,主人右边座位为贵宾席。 (2)因为西方人习惯“各吃各的、各人一份”,同时,对西方人来说,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 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行为。(或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什 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 【解析】 7.此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结根据文章第 3 段内容““室”是用来居住的,一 般为长方形,东西长而南北窄,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可知,“室”的居住一般遵循“东 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而不是:在堂屋举行活动时,一般遵循“东向为尊,西向为卑”的原则。所 以,C 项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 8.(1)此题考查学生信息提取和概括能力。阅读文本,把握文章第③段内容,根据文中“在西方,人 们通常把主人右边的座位看成贵宾席,这种习俗的来源很有意思”可以得出答案。 (2)把握文章第④段内容,根据文中“对西方人而言,酒是饮食的陪衬,作用在于衬托饮食的美味, 什么时候喝,要喝多少都由个人自己决定。频繁敬酒在他们看来是一种勉强他人,不尊重他人自主意识的 行为。可以得出的答案。 五、【2019 届江西赣州、瑞金中考 3 月模拟】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拥抱 VR 技术 ①躺在自家沙发上,戴上虚拟现实头盔,就会“穿越”到世界各地的商场集市,自由挑选逛街了……66 这不是科幻电影的场景,而是 VR 技术来到我们身边,正在把这一切变成现实,进入 21 世纪,我们开始拥 抱 VR 技术。 ②何为 VR 技术?VR 是 Virtual Reality 技术的缩写,中文的意思就是虚拟现实,其具体是指借助计算 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它用计算机生成逼真的三维视、听、嗅觉等感觉, 使人作为参与者通过适当装置,自然地对虚拟世界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使用者位置移动时,电脑可以立 即进行复杂的运算,将精确的 3D 世界影像传回,产生临场感。 ③那么,VR 虚拟现实技术会给我们生活带来什么呢?。 ④它让旅游更奇妙。通过一小段意大利 VR 旅游的视频,你就可以坐在自家的沙发上,提前体验水上小 城威尼斯的魅力,或是在圣马可教堂体验哥特式建筑的风采。北京西山龙泉寺推出了一项虚拟现实应用“全 景龙泉寺”,让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体验龙泉寺的全景风光,身临其境参与佛堂早晚课等。 ⑤运用 VR 技术,让新闻更逼真。传统新闻报道的模式就是文字、照片、声音、现场视频。日前,美国 广播公司(ABC)推出一种虚拟现实新闻报道,通过 VR 技术可以让读者身处新闻现场并自由移动。目前, 首个 VR 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ABC 的新闻用户得到了“亲临叙利亚战区”才能获得的浸入 式体验。 ⑥通过 VR 技术,可以体会装修后的家庭立体实景效果。在装修领域,多数用户都对装修效果抱有超前 的期待心理,希望可以提前看到装修后的家庭立体实景效果,而并非简单的设计图纸和电脑绘制效果图。 但此前由于技术限制,这种概念性的需求无法满足,而 VR 则弥补了这一短板,在视觉平面效果基础之上, 用户还可感受家装立体实景效果。国内已经出现了虚拟现实家装服务公司,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在装修开始 之前就可以为用户提供不同方案和装修入住后的实际效果。 ⑦通过 VR 技术,也可以与教育结合,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老师由对全班同学进行无差别教学,变为 真正的个性化因材施教,每一位学生都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听老师为自己讲课,还能与老师对话。想象一 下,在学习第二次世界大战历史的时候,你好似亲自参加了雅尔塔会议,会议内容你还能忘掉吗? ⑧虽然虚拟现实技术可广泛应用于购物、旅游、教育等行业,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领域的虚拟现实应 用尚有距离。随着科技的发展,不远的将来,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地穿梭于各个虚拟场景。想象一下,你住 在济南的某个小区中,带着 VR 虚拟现实头盔就能游览世界的各个角落,不仅能看到各国的美景,甚至能伸 手触及它们的材质,闻到气味。 ⑨拥抱 VR 技术,会让生活更美好。 18.结合课文,请给 vr 技术下定义。 19.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题目有什么好处? 20.通读课文,概括 VR 技术的功能作用。 21.从说明方法角度,分析第⑤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22.阅读第⑧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但到目前为止,这些领域的虚拟现实应用尚有距离。 【答案】18.VR 技术是英文 VirtualReality 技术的缩写,中文是虚拟现实技术,具体指借助计算机及67 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的技术。 19.(1)题目点明了说明对象——VR 虚拟现实技术。(2)说明 VR 技术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离我们很 近。(3)题目口语化色彩突出(拟人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20.(1)它让旅游更奇妙(2)运用 VR,让新闻更逼真。(3)通过 VR,可以体会装修后的家庭立体实 景效果。(4)VR 也可以与教育结合,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21.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证明了:“运 用 VR 技术,让新闻更逼真的说法”,增强了说服力。 22.“目前”是“现在、此刻(到现在为止)”的意思,说明 VR 虚拟技术在购物、旅游、教育等行业 应用还有一定距离,但不代表将来,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解析】 18.考查给 vr 技术下定义的能力。通读全文,梳理脉络,分清层次,综合考虑,提取要点,找到关键 句,必要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即可。如可提取第 2 段的“何为 VR 技术?VR 是 VirtualReality 技术的缩写, 中文的意思就是虚拟现实,其具体是指借助计算机及最新传感器技术创造的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手段”一 句整理即可。注意要符合下定义的格式要求。 19.考查题目的作用。答此题首先要读懂文章的说明对象,进而把握文章的说明内容,这样才能确保 答案的准确无误。如“拥抱 VR 技术”从内容上讲,点明了说明对象——VR 虚拟现实技术。“拥抱”说明 VR 技术已经走入我们的生活。从手法上看,题目中的“拥抱”运用拟人手法,目的是激发读者阅读兴趣,起 到引人入胜的作用。符合生动性的说明语言。 20.提取概括类的题目,首先要在审题后确定提取答案的范围,即在文章中寻找段落。然后从前向后 精读文章,抓住其中切题的信息,将它们提取出来。最后根据这些语句组织成切题的合乎要求的答案。如 第 4 段写它让旅游更奇妙。第 5 段说明运用 VR,让新闻更逼真。第 6 段介绍通过 VR,可以体会装修后的家 庭立体实景效果。第 7 段写 VR 也可以与教育结合,颠覆以往的教学模式等。注意抓住语段的关键句即可。 21.考查说明方法的类型及其表达作用。“目前,首个 VR 新闻报道在叙利亚首都大马士革进行,ABC 的新闻用户得到了……”明显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准确地说明语段“运用 VR 技术,让新闻更逼真” 这一观点句(首句)。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说明对象。说明方法就是为说明观点和说明 对象服务的。 22.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性的特点。“目前”本义:当前,现在,此刻。语境义:说明 VR 虚拟 技术在购物、旅游、教育等行业应用还有一定距离。去掉后就不符合实际情况了。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 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副词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 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点睛】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画图表、下定义、作诠释、打比方、 摹状貌、引用、做假设等。运用说明方法要根据说明对象的特点及写作目的。恰当地运用说明方法,能提 高说明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使说明对象更具体、更生动,让读者更明白,更清楚作者的意思,更能增 强说服力,有时也能增强读者的阅读兴趣,更突出主题。68 六、【2019 届辽宁沈阳中考模拟】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国产航母将使用的国产重型燃气轮机首次曝光 ①燃气轮机是现代制造业的“动力之源”,其中的涡轮高温叶片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部件之一。日前, 上海市科委重大专项课题“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技术研究”通过专家验收。 ②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而涡轮高温叶 片及其制造技术则是燃气轮机的核心,也是制约我国燃气轮机发展的主要瓶颈。 ③国外对此严格保密,客观上使我国的大飞机、地面燃机等重大工程均受制于人。2008 年上海市科委 设立重大研究专项课题,针对当前国际上最先进的 F 级 256MW 重型燃气轮机涡轮高温叶片开展技术研究和 攻关,由上海大学为主承担。 ④涡轮叶片的制造原理,是将镍基金属溶液浇铸在模具中,再进行冷却结晶,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 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涡轮叶片能否耐受高温、是否有足够的强度,和结晶过程中的温度以及晶 体形成的数量、甚至方向都有关系。 ⑤一般来说,晶粒数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也越能胜任发电机燃气轮机等高功率设备用途。目 前行业内最难的技术,是让整个叶片成为一个晶粒,即“单晶”技术。 ⑥此外,如果让晶粒有序地向一个方向排列,也能提高叶片强度,避免断裂,此类技术为“定向”技 术。通过 4 年的努力,课题组在上述两种技术路径上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 ⑦该项目的成功,不仅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件方面突破国外封锁,对于国内发电厂来说也是 重大利好消息。就比如重型燃机的一级涡轮,一共有 96 片高温合金叶片,如果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一片 叶片的制造成本在 40 万元左右,市场售价达 100 万元;但如果采用国产叶片,制造成本仅为国外价格的 1/4。 ⑧中国将会在 2015 年完成首艘常规动力航空母舰(排水量在 5-6 万吨)的建造工作,而首艘核动力航 母预计将会在 2020 年下水。 (选自《参考消息》 略有改动) 18.下列说法中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燃气轮机是大型客机、特种船舶(重型航母)和民用发电等领域的主要动力源之一。 B.涡轮叶片的制造过程类似于冬天水汽在玻璃窗上遇冷结晶形成“冰花”,其强度与耐温性直接受结 晶过程的影响。 C.燃气轮机的叶片性能与其晶粒数量成正比,晶粒数量越少,其耐高温性越不好。 D.上海大学在“单晶”技术和“定向”技术两个方面都有突破,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位方面 突破国外封锁。 19.对于文章第七段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比较 列数字 打比方 B.作比较 作诠释 列数字69 C.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 D.作比较 举例子 打比方 20.请结合上文和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我国燃气轮机工业虽然起步很早,但因为缺乏核心技术,发展水平较低,而像日本等国 家,虽然发展相对较晚,但积极引进、借鉴他国技术,已具备国际先进水平。近年来随着高铁交通的发展, 国内对燃气轮机的需求越来越大,大部分只能依靠进口,缺乏核心技术,成为燃气轮机工业发展的最大阻 碍。 而科研机构行政化的管理模式,影响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最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到市场,再由市场 效益促进技术发展,阻碍了我国燃气轮机工业的发展。 结合原文和材料,你能否为中国燃气轮机工业的发展提几条具体的建议? 【答案】18.C19.C 20.积极打破封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重视并加强科研,自力更生,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 加强科研与市场的联系,用市场需求促进科研的发展。 【解析】 18.C 从第⑤段话中可以得出晶粒数量越少,叶片的耐高温性越好。 19.“就比如重型燃机的一级涡轮,一共有 96 片高温合金叶片,如果采用国外厂商的产品,一片叶片 的制造成本在 40 万元左右,市场售价达 100 万元;但如果采用国产叶片,制造成本仅为国外价格的 1/4。” 可知运用了作比较 列数字 举例子。故选 C。 20.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链接材料“大部分只能依靠进口,缺乏核心技 术,成为燃气轮机工业发展的最大阻碍。”“影响了技术与市场的结合,最新技术不能及时推广到市场。” 文本内容“不仅有助于我国在燃气轮机关键部件方面突破国外封锁”“通过 4 年的努力,课题组在上述两 种技术路径上均有突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工艺路线。”可知中国燃气轮机工业要想发展,需要打破封锁, 在引进国外技术的基础上,加上自主创新,开发拥有自主产权的核心技术,并将技术与市场的有效结合等。 七、【2019 届山东青岛九年级 3 月考】现代文阅读 印痕行为,动物的学习天赋 ①有一条电视新闻:一个老头养只鸭子做宠物,老头走到哪里,鸭子就跟到哪里。带着鸭子逛街散步, 鸭子表现得非常听话,有趣极了。类似的报道经常出现在新闻中。可是,你知道吗?要做到这一点其实很 容易,你也完全可以。 ②1930 年,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康纳德•洛伦兹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把灰鹅的蛋分为两组,一组由母 鹅孵化,一组由孵化箱孵化。结果由孵化箱孵化出来的小鹅把洛伦兹当成了妈妈,洛伦兹走到哪儿,小鹅 就跟到哪儿。如果把两组小鹅扣在同一只箱子下面,当提起箱子时,小鹅会有两个去向,一组向母鹅跑去, 一组则跑向洛伦兹。 ③很显然,这种现象是小鹅一出生就接触母鹅和洛伦兹形成的印象导致的。康纳德•洛伦兹把这种现象 叫做“印痕行为”。70 ④“印痕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学习后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所以称为“印痕”学习,它是 动物的一种特殊学习方式,只需一次经验(或最多数次),即可形成印痕,对动物行为发生长远的影响。 ⑤印痕行为大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也只有在印痕时期 才能学到,过了这个时期,就很难学会了。如许多鸟类最易掌握飞翔本领的时间恰值羽毛始丰之际,若在 出生后几个月内剥夺了它们学习飞翔的机会,那么它们以后就很难学会飞行了。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弄清 楚这其中的原因。据估计,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 接受这类刺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就不能再进行印痕学习了。 ⑥印痕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这些动物更愿 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结伴,甚至对其表示出求偶的意向。有一次,洛伦兹 就被他饲养的八哥当成了求爱的对象,八哥不断地往他嘴里塞食物。这也许就是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 动物成年后难以成功繁殖的原因之一吧。 ⑦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长发育。美国卡斯卡底猛禽中 心执行主任路易丝•施美尔有一次收到了一只被遗弃的会尖声叫的小猫头鹰。送来的人说,一天前在砍倒一 棵树之后,在窝里发现了这只小猫头鹰。施救者走了之后,施美尔打开装着猫头鹰的盒子,那只小鸟就立 即跳到了她肩膀上。施梅尔急忙把送鸟人叫回来,问他们究竟养了这只鸟多久。“哦,你怎么知道的?” 施救者非常诧异,但很快就承认,他们实际上把这只小猫头鹰当作宠物养了几个星期。他们不知道的是, 这几个星期正是这只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因而它对人类产生了不适当的印痕。 ⑧在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为了避免出生的熊猫宝宝对人产生印痕,饲养员都穿上特制的“熊猫 服”工作,猛看上去这些穿熊猫服的饲养员几乎可以以假乱真。这样做的目的,正是为了减少可能发生的 印痕行为。 18.下列关于动物“印痕行为”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印痕行为”是一种后天学习行为,学习结果是由直接印象造成的。 B.“印痕行为”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的天赋。 C.“印痕行为”对动物的晚期行为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 D.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 19.根据原味提供的信息,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的说明对象是“动物的印痕行为”,是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 B.第⑦⑧段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动物对人类产生了不适当的印痕。 C.一些自幼由饲养员养大的动物更愿意与由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结伴。 D.四川大熊猫人工繁殖基地饲养员工作时都穿上特制的“熊猫服”,这是为了避免出生的熊猫宝宝对 人产生印痕。 20.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目前,科学家还没有弄清楚这其中的原因。据估计,可能是因为在生命的早期,神经系统处于一种特 殊的状态,只有这一时期才能接受这类刺激;而随着年龄的增长,神经系统也会逐渐发生改变,就不能再71 进行印痕学习了。 【答案】18.B19.D 20.“目前”限定了时间范围,说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弄清楚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只有在印痕时期 才能学到的原因”;“据估计”“可能”都表示只是对原因的推测,并不是定论。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 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解析】 18.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五段中的“印痕行为大都发生在动物的幼年时期,是与生俱来 的天赋”,其中“大都”一词表示大多数,不排除有例外的情况。据此可知第二项的表述过于绝对。故选 B。 19.A“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说明的”错,是按逻辑顺序说明的。B 第⑦⑧段“说明动物对人类产生了不 适当的印痕”错。应该说明的是“人为干预会让动物产生不适当的印痕行为,自然也会影响到动物的生长 发育”。第⑦⑧段也没有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C 原句是“印痕行为虽然发生在早期,但对晚期的行为也 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繁殖行为。这些动物更愿意与由于印痕学习行为所认定的父母(同类、人类) 结伴,甚至对其表示出求偶的意向”。印痕行为如果不是人为造成,不会与认定的人类相伴的。由饲养员养 大的动物不会更愿意与其“同类”结伴的。 20.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的特点。“目前”本义:当前,现在。限定了时间范 围。语境义:说明“到现在为止还没有弄清楚某些动物的某些本领只有在印痕时期才能学到的原因”。而“据 估计”本义:根据对事物做大致的推断。“可能”本义:也许,不肯定,估量。两个词语的语境义:只是 对原因的推测而已。一定要注意说明文限制性词语的使用,这些限制性的词语往往都能准确地说明事物或 事理。解题时,从使用的恰当以及删除后的不准确,一正一反两个方面来说明这个词语的重要性。 【点睛】说明文语言的特点:一、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二、准确性。 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 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 都要求准确无误。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四、严密性。 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 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 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六、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 语言逻辑性强。七、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 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 的说明。 八、【2019 届湖北咸宁三校九下 3 月联考】阅读《PM2.5——阴霾杀手》一文,完成下列小题。 PM2.5——阴霾杀手 ①目前国内用户量最大的翻译软件——有道词典推出 2011 十大英文词汇。位居第二名的是“PM2.5”, “PM2.5”是什么?它究竟“何德何能”一跃成为十大英文词汇的“榜眼”? ②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72 头发丝粗细的 1/20。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成份,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 的影响。科学家用 PM2.5 表示每立方米空气中这种颗粒的含量,这个值越高,就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 ③PM2.5 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 大多含有重金属等有毒物质。一般而言,粒径 2.5 微米至 10 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2.5 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则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的燃烧(如机动车尾气、燃煤)、挥发性有机物等。 ④虽然 PM2.5 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它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等有重要的影响。与较 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 粒径小,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 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 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被吸入人体后会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 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⑤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 康的伤害更大。在欧盟国家中,PM2.5 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 8.6 个月。而 PM2.5 还可成为病毒和细 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⑥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原总工程师魏复盛研究结果还表明,PM2.5 和 PM10 浓度越高, 儿童及其双亲呼吸系统病症的发生率也越高,而 PM2.5 的影响尤为显著。 ⑦如何应对 PM2.5?专家指出,对空气污染和气候变化需采取统一而不是分离的应对战略。由于空气 污染和气候变化在很大程度上有共因,即主要都是由矿物燃料燃烧的排放造成,因而减轻和控制空气污染 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保护气候在行动上应是一致的。有研究指出,大气气溶胶的增加减少了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量,与温室气体增暖作用是相反的。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 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 消,一旦除去气溶胶,将会使温室气体产生的增温表现得更显著,这将进一步增加 CO2 减排的压力。 10.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B.一般而言,粒径 2.5 微米至 10 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 C.与较粗的大气颗粒物相比,PM2.5 粒径小,它可以直接进入肺泡,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 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D.在欧盟国家中,PM2.5 导致人们的寿命减少 8.6 个月。而 PM2.5 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 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1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第⑥段中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 PM2.5 对儿童及其双亲的影响更为明显。 B.第⑦段“由温室气体造成的地表增暖的 50%可能被气溶胶的冷却作用所抵消”一句中,去掉“可能” 一词文意会有改变。 C.第④段中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什么是 PM2.5.危害、来源和应对措施等问题。 12.第④段中,“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一句中的加点部73 分能否改成“更大”?为什么? 【答案】10.D11.D 12.不能。加点部分用作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之大,而改 了之后没有这样的效果。 【解析】 10.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依据选项内容与文章的内容进行比对即可作答。依据“在欧盟国家中, PM2.5 导致人们的平均寿命减少 8.6 个月。而 PM2.5 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 播推波助澜”可知,原文说的是“平均寿命”,而题目则是没有“平均”。故答案为 D。 1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D.本文按照逻辑顺序依次说明了什么是 PM2.5.来源、危害和应对措施 等问题。是先说“来源”,后讲“危害”。故答案为 D。 12.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 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等。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更准确、更形象地说明事物的特点。语句“由 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加点词语的使用,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 方法,具体而突出地说明了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要比沙尘暴造成的危害更严重,给 人的具体的感知,若改成“更大”则没有了这样的效果。据此理解作答。 九、【2019 届湖北咸宁三校九下 3 月联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①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经济发展成就举世瞩目,但发展的高碳特征也非常明显。高碳不仅加剧气 候变暖,而且与污染有强相关性。今天我们已认识到,光讲发展是不够的,还要讲发展方式、选好发展路 径。如果中西部地区沿袭东部一些地区过去的发展路径,我国经济发展就会更高碳。为了可持续的未来, 我国转向低碳发展已刻不容缓。 ②从能源经济学的角度看,发达国家可分成两类:一类是美国、加拿大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近 10 吨标准煤;另一类是欧洲和日本等国家,现在年人均能耗是 5 吨标准煤左右。两类国家人均能耗相差一倍 之多,而人均碳排放相差还不止一倍。一些人经常以美国的发展为标准,但如果世界其他国家都达到美国 那样的人均能耗水平,那就得 4 个地球才能养活人类。所以,美国这种高能耗发展模式是不能模仿、不可 推广的。对我国来说,控制总量,坚持高效、洁净、低碳,是低碳发展非常重要的内涵。可再生能源、核 能、天然气是低碳能源的“三匹马”,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需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惟 有如此,才能更多地替代煤炭。 ③在我国,目前已有许多低碳发展方面的实践。近些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很大,淘汰落后产能 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十一五”期间,我国能源强度下降 19.1%,2014 年碳强度下降 5%;工业余热替代北 方传统供暖规模试点成功;低碳城市试点初见成效;等等。低碳发展使经济增长更理性、质量效益更高。 所以,国际和国内的实践都表明:低碳发展之路可以通向现代化。低碳发展以一种新的经济增长方式重塑 经济,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走低碳发展之路,既是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更是为了国家和人类的可 持续发展。 ④事实上,低碳发展不仅会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还会带来社会治理和人们思想观念的深刻变革,74 促进形成低碳社会。低碳社会的基础是城乡一个个低碳“细胞”,包括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乡村、低 碳家庭等。如果每个“细胞”都能达到低碳水平,就会带来社会治理、公民素质、人们生活方式和思想观 念的深刻变革,意义非常重大。我国是人口大国,自然也是生产和生活废弃物排放大国。废弃物不是无用 的东西,而是放错了位置的资源。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 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废弃物分类资源化利用能 不能实现,又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念有很大关系。所以,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人人参与。 ⑤当今世界,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努力转向绿色低碳发展。这是一个总趋势,也可以 说是一场竞赛。在这场竞赛中,我国不能落伍,而必须尽快抢占新的战略制高点,切实迈向生态文明。 (选自 2015 年 4 月 22 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3.对本文论点的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我国必须走低碳发展之路。 B.走低碳发展之路,就可以通向现代化。 C.低碳发展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形成低碳社会。 D.走低碳发展之路,需要我们人人参与。 14.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从高碳发展加剧气候变暖、污染环境说起,从而引出我国经济发展要努力转向低碳发展,语言 简明,有较强的说服力。 B.本文思路清晰,作者围绕中心论点,运用总分总的结构形式,结合国外、国内的现实进行具体分析 论述,充分有力地证明了论点。 C.第②段例举了两类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能耗的事实,并结合我国进行了比较论述,从而证明中国不 能模仿美国的高耗能发展模式。 D.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我国将逐步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 化的利用,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 15.下列对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的理解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之间 的关系互相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B.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用三匹马代指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生动说 明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及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的重要作用。 C.这个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阐述了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作为低碳能源在经济 发展中的重要性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D.这个句子运用借代的修辞手法,把可再生能源、核能、天然气这三种低碳能源用三匹马代指,新颖 别致,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答案】13.A14.D15.C 【解析】75 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确定议论文中心论点的能力。确定论点首先必须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文章的内 容,分析每段的论证内容.然后根据文章的论题.确定中心论点,论点的位置一般在题目、开头或结尾。 纵观本文论述内容.都是在论述“为可持续未来.走低碳发展之路”。B.C.D 三项都是本文的分论点。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议论文的主要观点。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 C。 14.本题考查学生对选项表述是否符合原文的辨析能力。做此类题目宜将选项内容一一带入原文印证。 能在原文找到充分证据即正确.否则就错误。第④段论述“废弃物减量化和资源化利用具有可行性。可以 带来巨大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是低碳社会中意义重大的新兴产业,是建设关丽中国的基拙性产业”, “有可行性”说明还没有实践.D 项“已成为建设关丽中国的基础性产业”是主观臆断.表述错误。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15.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句子理解分析正误的辨析能力。做此类题目首先要读懂原句。准确分析句子 中所用的修辞手法。一一排除错误选项.本题中第②段画线句子这用比喻修辞,排除 B.D 两项;②段结尾 明确论述“它们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雷要并驾齐驱、形成合力”。不是如选项中所说.低碳能 源之间的关系相互对立统一,三位一体.缺一不可”,排除 A 项。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 B。 十、【2019 届湖南雅礼教育集团九年级 3 月联考】说明文阅读 梦幻成真的智能汽丰 ①昔日科幻中魔怪精灵般的智能汽本,于 20 世纪 90 年代已悄然驶入现实世界引起人们的追捧,并改 变着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智能汽车被形象化地称为无人驾驶汽车或自动驾驶汽车,是随着科学技术特别 是人工智能的发展出现的一种不用人操纵控制而能自动行驶的新型汽车。 ②智能汽本能灵活自如地自动行驶的奥秘,就在于它是模仿人在开汽车,回为它有模仿人 “眼”“脑”“脚”的装置。具体来说,在智能汽车的前方,装有两部电子摄像机,这就是它锐利的“眼 睛”。不过,与人眼不同的是,其两眼是上下排列的,相距 50 厘米。在汽车行驶时,这两部摄像机不断地 扫描车前方的道路景物,形成实物影像。这双“眼睛”在扫描过程中,若遇到前方有降碍物,就发出电信 号;加果没有障碍物,就不发出电信号,这样,它就能及时发现前进方向上的障碍物。当它的“眼睛”发 现障碍物后,就及时传送给它的“大脑”——微型计算机进行判断,及时决定是继续前进还是停下来,是 后退还是绕行?这都要求电脑根据实际情况正确处理,并选出最佳实施方案。由于人们将预估的各种情况 及解决不同问题的最佳方案数据预先输入到电脑中,所以电脑只要相应地从所储存的方案中选择合适的就 行了。它的“脚”就是控制汽车行驶的转向器和制动器等,其“脚”是根据电脑下的指令未操控汽车的。 ③智能汽车是人工智能最有前景的领域。我国很重视智能汽车的研发,已于 2017 年制定了智能汽车三 年发展规划。同年,上海给上汽集团等公司颁发了智能汽车道路测试牌照。这将为智能汽车路测提供法律 保障和法规依据,加快智能汽车的工业化发展。 ④实际上,中国已引领全球智能汽车的发展,国产智能汽本开发的领先者百度,已推出“阿波罗”开 源软件平台用于智能汽车的研发,被称为智能汽车的“阿波罗”计划。由于百度拥有研制和试验智能汽车 的实力与经验,世界知名的微软、宝马、本田等 100 多家大企业已参加百度主导的“阿波罗”智能汽本计76 划,集中优势资源共同研发,使人们期待的智能化、网络化、自动驾驶汽车真正由科幻变成现实,成为得 心应手的现代化交通工具。 (摘自《百科知识》2019.02A.有删改) 16.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智能汽车,又叫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不用人操纵控制而能自动行驶的新型汽车。 B.智能汽车的“大脑”具备解决行车过程中不同问题的能力,因为人们已经将预估的各种情况及解决 的最佳方案预先输入了电脑中。 C.智能汽车的“眼睛”是指智能汽车前方装有的两部电子摄像机,它们上下排列,相距 50 厘米。 D.2017 年,上海给上汽集团等公司颁发了智能汽车道路测试牌照,为智能汽车路测提供了法律保障和 法规依据。 17.阅读上述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从智能汽车是什么、智能汽车的活动装置和中国智能汽车的发展前景三个方面展开说明。 B.全文采用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的逻辑顺序选行说明介绍,先概述了智能机车的基本状况,再具 体分说。 C.第③段划线句中“最”表示程度限定,不能删去,否则会改变句子原意。 D.第④段主要采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中国智能汽车发展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 18.请结合原文和链接材料,说说智能汽车是如何避免撞到行人的?并请你给出能够避免此类交通事 故再发生的合理建议(至少两条)。 【链接材料】2018 年 3 月 8 日,一辆属于优步(Uber)公司的自动驾驶汽车在美国亚利桑那州发生了 一起导致行人死亡的交通事故,据报告称,车上配备的传感器在撞击发生前 6 秒检测到前面有行人。在撞 击发生前 1.3 秒,车辆系统判断需委启动紧急制动系统以避免撞到行人,然而优步(Uber)公司为了避免 车辆出现不规范动作而在自动驾驶模式中关闭了紧急制动系统,因此,必须由人类安全员采取刹车措施。 但在本次事故中,车主被监测到一直低着头,并没有意识到行人的存在,结果未能及时刹车。 【答案】16.D17.B 18.(1)靠的是智能汽车的“眼”。这双“眼晴”在扫描过程中,若遇到前方有障碍物,就发出电信号; 如果没有障碍物,就不发出电信号。这样,它就能及时发现前进方向上的障碍物。(2)①设计电脑程序, 让智能汽车在遭遇事故前发出警报;②车主(驾驶员)在无人驾驶状态下也应保持警惕,禁止玩手机;③ 不允许关闭紧急制动系统。 【解析】 16.D 说法不符合文意。原文第 3 段是“这将为智能汽车路测提供法律保障和法规依据”。注意“将” 这个副词的使用。选项中将这一重要虚词丢掉了。 17.B 说法不符合文意。“从主到次、从概括到具体”错,应该是“由总到分”的逻辑顺序。 18.一问,智能汽车避免撞到行人的原因可分析第 2 段的“在智能汽车的前方,装有两部电子摄像机, 这就是它锐利的“眼睛”。不过,与人眼不同的是,其两眼是上下排列的,相距 50 厘米。在汽车行驶时,77 这两部摄像机不断地扫描车前方的道路景物,形成实物影像。这双“眼睛”在扫描过程中,若遇到前方有 降碍物,就发出电信号;加果没有障碍物,就不发出电信号,这样,它就能及时发现前进方向上的障碍物” 等句。二问,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首先要读懂原文和所给材料,运用原文和材料所讲的相关知识, 来给读者提建议。告知读者如何避免撞到行人。如可分析材料“车辆系统判断需要启动紧急制动系统以避 免撞到行人”,这是个缺陷,应该让智能汽车在遭遇事故前发出警报,不要人为控制。同时驾驶员在无人驾 驶状态下也应保持警惕。

资料: 2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