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刺高考: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讲解版
加入VIP免费下载

冲刺高考:2020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讲解版

ID:344916

大小:50.91 KB

页数:17页

时间:2020-04-08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冲刺高考:2020 最新高考文化常识训练 -讲解版 一、官职典制 (一)官职制度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禅让”是古代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 点拨 《礼记·礼运》记载:“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传说尧年老时,咨询部 落酋长的意见,推举舜为继承人。舜经受住了考验,摄位行政。“禅”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 “让”,出让帝位。这种制度被后世的儒家称为“禅让”。 2.“兄终弟及”指兄长死了,弟弟接替,是古代长期沿用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度。(×) 点拨 “兄终弟及”为商代的一种王位继承制。商代前期王位的继承,传弟和传子两法并用。 由于这种制度经常引起统治阶级内部的争位斗争,商末逐渐取消,而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兄 终弟及仍偶尔出现于后世。 3.在古代宗法社会中,嫡长子有继承父亲地位和财产的权利。(√) 点拨 嫡长子指旧时嫡妻所生的长子,又因其地位最高,故有“宗子”之称。嫡长子继承制 始于商代,完善于西周,后世王朝多因循周制。 4.“封建”,即“封邦建国”,是古代对诸侯、大夫、士逐级分封的制度。中国几千年一直 沿用这种制度,直到清王朝覆灭。(×) 点拨 “分封制”是商朝时期开始推行的制度。秦统一六国后,推行郡县制,废除分封制, 但仍分封“列侯”等爵位;汉初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吴楚七国之乱后,分封制名存实亡。 5.我国古代用以封赐大臣的爵位共五等,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一直沿用到清 代。(√) 点拨 古代的一种爵位制度,始于周代,又称“五等爵”。《礼记·王制》记载:“王者之制 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6.“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 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点拨 “举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察举制始 于汉文帝,成熟于汉武帝,后成为定制。其察举的科目有贤良方正、文学、秀才(东汉改称茂 才)、孝廉等。其中孝廉是最重要的科目。 7.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 官职。(×) 点拨 应是“自上而下”。一般由皇帝派人去聘任特别有名望的人叫作“征召”,三公以下召 举布衣入仕叫作“辟除”,合称为“征辟”,为汉代选用官吏的一种制度。皇帝征聘的士人,多授 予博士或待诏的称号,公府辟除的士人一般通称掾吏。 8.荫补,是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入学、入仕 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点拨 荫补,又称“恩荫”,是指因上辈有功而给予下辈入学、任官的待遇。它是中国上古 时代世袭制的一种变相。通常指在封建制度下,因祖辈、父辈的地位或功绩而使得子孙后辈在 入学、入仕等方面享受特殊待遇。 9.官员遇父母亡故,一般均解除官职,守丧三年,期满后起复,称为“丁忧”,又称“丁 艰”。一般子遭母丧称丁内艰,子遭父丧称丁外艰。(√) 点拨 “丁忧”或“丁艰”,古代指父母之丧。古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在家守丧三年,不做官, 不婚娶,不赴宴,不应考,以尽孝道。 10.古代官吏告老退休称“致仕”,也称“休致”。官员到达退休年龄、未到退休年龄但有病 或有其他原因的,均可由本人提出申请,获准后致仕,国家据其职位,给予一定的赏赐。(√) 点拨 古代官吏的退休制形成于春秋时期,汉代承先秦,并进一步完善。汉代丞相以下皆 须致仕,称“归老”“乞骸骨”。自魏晋以后,历代相沿。 (二)皇室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1.统治天下的君主、帝王均称为“皇帝”,又称为“天子”。古人认为君主、帝王是上天的 儿子,其政权是受天命建立的。(×) 点拨 “皇帝”始于秦王嬴政。公元前 221 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王朝,其臣下依据三皇 之名,上尊号为“秦皇”。嬴政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自称为“始皇帝”。此后,历代封 建君主均称为“皇帝”。12.自秦代开始,皇帝的正室称皇后,皇帝的母亲称皇太后,皇帝的祖母称太皇太后,历 代相沿不变。(√) 点拨 《汉书·外戚传》中记载:“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 正室称皇后,妾皆称夫人。” 13.皇帝的生父称太上皇,简称上皇。无论是生是死,都用此称。历代皇帝传位于太子, 亦自称太上皇。(√) 点拨 秦始皇追尊其父庄襄王为太上皇,汉高祖刘邦尊其父太公为太上皇。另有自称太上 皇的,多自行主持要政,始于北魏献文帝传位于孝文帝。 14.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借指太子本人。太子就是封建时代君主的儿子 中被预定继承君位的人。(√) 点拨 太子称为东宫,是因为太子以诸皇子之首和储君的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帝,理所当 然地应该居住在除正殿,即皇帝所居住的地方之外的等级最高的地方,而东宫也就成了太子的 代称。 15.帝王之女皆称“公主”,始于战国。汉代以皇帝之女称公主,帝之姐妹称“长公主”。公 主封地称邑,以后各代基本上都沿用汉代的这种称谓。(√) 点拨 东汉末年的蔡邕注解《史记·孝武本纪》时称“帝女曰公主,仪比列侯。姊妹曰长公 主,仪比诸侯王”。 16.“驸马”历代专指皇帝的女婿,非实官。(×) 点拨 “驸马”是驸马都尉的简称。西汉武帝时始置,主要职责是掌管皇帝副车之马,原为 皇帝的近侍官。魏晋以后,皇帝的女婿才加此称号,已非实官,清代称为“额驸”。 17.掌管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的官员称为“宗主”,九卿之一。(√) 点拨 宗主,始于秦,汉沿置。多由皇族中人充任,为皇族事务机关的长官,宗室、外戚 有罪,须由其批准,才能处治。历代职掌略同。 (三)中央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8.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名称为“三公”。但朝代不同、时期不同,因而三 公之官名称不同,职掌也不同。(√)点拨 三公,始于周朝,或以司徒、司马、司空为三公,或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西汉初,称丞相、太尉、御史大夫,沿用秦制。东汉改名为太尉、司徒、司空。唐宋沿用此称。 明清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但已无实际职权,只用作大臣的最高荣衔。 19.太师,始于商代,西周为“三公”之首,原为高级武官,军队的最高统帅。春秋时晋楚 沿用,战国后废,汉代时置,后又废除,位在太傅之上。(√) 点拨 历代相沿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20.司徒,“三公”之一。春秋时掌管国家的土地和人民,制定贡赋。汉时,主管教化,后 世沿用。隋唐“三公”参议国事,但仅为虚衔。(√) 点拨 宋代司徒为宰相等官的加官,明清时别称户部尚书为大司徒。 21.御史大夫,秦汉时仅次于丞相的中央最高长官,主要职务为监察、执法,兼掌重要文 书图籍。晋以后,多不置。隋唐以后虽置,但与汉制不同。(√) 点拨 西汉“三公”之一,隋唐以后与汉制不同,专掌监察、执法,为御史台的长官。明洪 武中改御史台为都察院,御史大夫之职废除。 22.枢密使,唐代宗时以宦官掌机密,其后掌权的宦官以枢密使的名义干预朝政,至唐昭 宗时开始改为士人任职。(√) 点拨 宋代,为分宰相之权,以枢密使掌兵权,称为执政,其地位仅次于宰相。 23.中书令,历代多为宦官担任,负责宣诏命。(×) 点拨 中书令,汉武帝始置,西汉后期改为中谒者令,魏晋为中书省的长官之一。南北朝 时期,中书令多为有文学名望的人。至唐代,非有特殊资望者不授此官。宋制略同。元代中书 令权位尤重,明代废。司马迁获刑后,曾任此职。 24.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 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 点拨 宰相的别称。唐代以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实为宰相。以他官居宰相职 位的,有“参议得失”“参知政事”等名目。宋代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另设参知政事, 为副宰相。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皆曾任此职。辽、金、元三代相承,明代废。元代行 中书省也设参知政事,为行省的副长官,简称“参政”。 25.尚书,始置于战国,历代相沿,是执掌文书的官员,因尚书在皇帝左右办事,掌管 文书奏章,地位很重要。(√)点拨 魏晋以后,尚书事务益繁。隋代推行六部,唐代更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 工。从隋唐开始,中央首要机关分为三省,尚书省即其中之一,职权更为重要。 26.侍郎,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为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 三年称侍郎。(√) 点拨 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最高长官之副官,地位渐 高。 27.给事中,为将军、列侯、九卿等的加官,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明代在 各部负责抄发章疏,稽查违误。(√) 点拨 秦代始设,西汉沿置,东汉废,魏复置。为将军、列侯、九卿,以及黄门郎、谒者 等的加官,职责是给事殿中,备顾问应对,讨论政事,其性质如清代的“内廷行走”。晋代成为 正式官职。 28.自东汉始,尚书省成为行政的总负责机构,因事务繁多,便分曹办事,后来曹变为部, 至隋唐定为六部。(√) 点拨 隋唐时期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各部的正、 副首长分别为尚书和侍郎。部下设司,司的正副首长分别为郎中和员外郎。 29.吏部,属六部之一,掌管文职官吏的任免、考绩、升降、调动、封勋等事务。(√) 点拨 除吏部外,其余为户部,管理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掌典礼、科举、 学校等;兵部,掌全国军政;刑部,掌刑法、狱讼等;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 六部制一直沿袭到清代。 30.我国战国时代中央就设有监察官,称为御史,一直沿袭至清代。主要职责是对百官进 行纠察弹劾。(√) 点拨 战国时代中央设有监察官,西汉时建立了独立的监察机构——御史府,后改称御史 台。历代御史台的长官称御史大夫或御史中丞等。明代把御史台改为都察院,长官为左右都御 史,清代沿袭。 31.“补阙”原意为补救过失,在唐代属于门下省。主要职责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大事可以 廷议,小事则上封奏,并举荐人员。(×) 点拨 唐代门下省称为“左省”,中书省为“右省”,故补阙在门下省为“左补阙”,在中书省 为“右补阙”,与“拾遗”合称“遗补”。32.翰林院是中国古代以文学供奉宫廷的官署,随时准备给皇帝讲经论典或作辞赋,或草 拟诏令,或应和文章。(√) 点拨 封建皇帝有文学侍从,汉代的文章经术之士待诏金马门,没有官号。唐代设翰林院, 唐玄宗另建学士院,入院的称翰林学士;宋代改称翰林学士院;元代成立翰林兼国史院;明清 称翰林院。 33.我国历代都有史官。掌文史星历,兼管国家图书。虽然名称各异,但职能大体相似。 (√) 点拨 周代称太史;秦汉称太史、太仆、太祝;魏晋南北朝称著作郎。唐代设史馆,以他 官兼任史馆修撰,由宰相兼修国史,另设修馔、直馆等官。元代把史馆并入翰林院。明代并其 职于翰林院。 (四)地方官职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34.秦统一后,郡县制正式形成。郡的长官称郡守,由朝廷任命。郡县制成为后来各个朝 代地方行政单位的基础。(√) 点拨 郡下设县,县内以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 35.汉承秦制,郡的官制跟秦基本相同,只是把郡守改称为“太守”。汉代和郡平行的还有 “国”,也称“诸侯王国”,设官仿中央。(√) 点拨 吴楚七国之乱后,为了削弱“诸侯王国”的势力,便把“国”的职官加以裁削。 36.唐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称州或郡,称州时长官是刺史,称郡时长官是太守。另外,首 都或陪都所在地的州或一些大州叫府,长官叫尹或少尹。(√) 点拨 隋废郡存州,州的长官除国都长安所在地的雍州称“牧”,其余均称刺史。唐代沿置, 又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动。 37.唐初中央派官员出巡各州,监察地方行政,称为黜陟使,有权罢免或提升地方官吏。 职权和汉代的州刺史相似。(√) 点拨 黜陟使,唐朝官名,“黜”是贬斥、废除的意思;“陟”指晋升。“黜陟”指官吏进退升 降。黜陟使即是对地方官吏进行考察,并将其政绩情况上报更高一级的部门,提出推荐或贬黜 的建议,以便朝廷对官吏的职务升迁或贬黜。38.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 据局面。(√) 点拨 唐玄宗时,为了防止外族侵略,聚边境数州为一镇,设节度使,总揽一方军、民、 财政和监察大权。他们割据一方,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 39.宋代的州由中央派官员前往管理,称为“知州”。跟州平行的还有府、军、监,设官和 州大致相同。(√) 点拨 宋以朝臣充任各州长官,称“权知某军州事”,简称知州。“权知”意为暂时主管,“军” 指该地厢军,“州”指民政。明、清以知州为正式官名,为各州行政长官。 40.“路”是宋代的一个行政单位,以经略安抚使为长官,设转运司掌管财政,以转运使为 长官。(√) 点拨 转运司下设副使和判官;设提刑司掌管司法,以提点刑狱公事为长官;设提举常平 司掌管赈灾及盐铁买卖,以提举常平使为长官。 41.明初把行中书省改称承宣布政使司,简称布政司,长官为左、右布政使,掌一省之政。 (√) 点拨 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即行省)。明洪武九年撤销行中书省,以后陆续 分为十三个承宣布政使司,分管全国府、州、县,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 1 人,与按察使同 为一省的行政长官。 42.巡抚是中国明清时地方军政大员之一。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政、民政。别称“抚院”“抚 台”“抚军”。(√) 点拨 巡抚以“巡行天下,抚军安民”而名。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主管一省军政、 民政。地位略次于总督。 43.都督,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 使或州郡刺史。(√) 点拨 都督是中国古代军事长官的一种,兴于三国,其后发展成为地方军事长官,明以后 成为中央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 44.提督为武职官名,负责统辖一省陆路或水路官兵。(√) 点拨 提督全称为提督军务总兵官。提督通常为清朝各省绿营最高主管官,称得上封疆大 吏。以职能分,可分为陆路提督与水师提督。45.明清省下设道,长官是道员,称分守道、分巡道,俗称道台。道下有府有州,府州的 长官称知府、知州。(√) 点拨 清代各省设道员,或有专责,如粮道、河道、茶马道等,或作为布政使、按察使的 副使。根据清代的官阶制度:道员(道台)是省(巡抚、总督)与府(知府)之间的地方长官。 46.知县为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仅管理一县行政,无权管理兵事。(×) 点拨 “知”是主持的意思,唐代称佐官代理县令为“知县事”,宋初用中央官员知某县事, 简称“知县”,有戍兵驻县,更兼管兵事。明正式将“知县”用为一县长官的名称。清沿用不改。 (五)官职任免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7.“征、辟、任、除、拜、授、迁”都是指任用官员,用法相同。(×) 点拨 “征”是皇帝特聘;“辟”是官府或高官聘用;“任”又称“保”,指高官保任其子弟为官, 也指委任官职;“除”有“除旧官,任新官”之意,就是改任;“拜”“授”是正常授官,有时是平级 调任,有时是升职;“迁”一般专指官阶提升。 48.“转、徙、出、入”这几个词有时是平级调任,有时是升职。(×) 点拨 这几个词都指官员调动,其中“转”“徙”泛指调动,“出”专指调离京师,有时有贬官 之意,“入”专指调入京师。 49.古代任官,还有摄官、兼官、加官的制度。“摄”是代行职守;“兼”指兼职,以低职兼 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或“平”。(×) 点拨 汉代以低职兼高职为“行”,以高职兼低职为“领”;而到了唐宋,以低职兼高职为 “守”,以高职兼低职为“行”。加官,升官,于原有官职外,兼领其他官职。 50.“罢、免、解、黜、夺、放、贬、谪、左迁”都是指官员的降级免职,其中“罢、免、 解、黜、夺”指解除职务,“贬、谪、左迁”指降级。(√) 点拨 左迁,降级使用,贬官。古代,右表示高贵的位置,左表示较低的位置,故“左迁” 为贬官降职;“迁谪”侧重于“谪”,即降官远调。“罢、免、解、黜、夺”指官员因过失而解除职 务。“贬、谪”指因过失而降级。“放”有流放、放逐义,从色彩上讲,是贬职。 51.“起复”“夺情”都是指古代官员守丧期满后,被重新任用,回到原职。(×)点拨 “起复”是指古时遭父母丧的官员守制尚未满期而应召任职,或是降职、革职及致仕 之后被重新任用;“夺情”是指官员服丧期未满而应朝廷之召出而任职,或指朝廷要员经皇帝特 准,不必去职在家守制,以素服办公,不参加吉礼。 52.“缙绅”同“搢绅”,指官绅的装束,也用作官宦的代称。(√) 点拨 类似的还有“簪缨”,是古时达官贵人的冠饰,用来把冠固定在头上,因此也用作官 宦的代称。还有“冠盖”指仕宦的冠服和车盖,也用作仕宦的代称。 53.“终养”又称“归养”,是指因父母或祖父母年老或病重而辞官侍奉。(√) 点拨 如《陈情表》中的李密就是因祖母病重而“愿乞终养”。 二、古代礼仪 我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 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民俗界认为礼仪包括生、冠、婚、丧四种人生礼仪。 礼仪还可分为政治与生活两大类。 (一)政治礼仪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冬至之日,最高统治者都会祭天,因为君权神授,祭天是为最高统治者服务的,因此 一直延续到清代。(√) 点拨 周代人崇拜天,是从殷代出现的“上帝”崇拜发展而来的。古人首先重视的是实体崇 拜,对天的崇拜还体现为对月亮和星星的崇拜。所有这些具体崇拜,在达到一定数量之后,便 抽象为对天的崇拜。 2.夏至之日是祭地之日,礼仪与祭天大致相同。祭地礼仪还有祭山川、土神、谷神、社 稷等。(√) 点拨 汉代称地神为地母,说她是赐福人类的女神,也叫社神。 3.在古代,由于祭祀者和祭祀对象不同,所用牺牲的规格也有所区别:天子祭祀社稷用 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点拨 古代祭祀所用牺牲,行祭前需先饲养于牢,故这类牺牲称为牢;又根据牺牲搭配的 种类不同而有太牢、少牢之分。少牢只有羊、豕,没有牛。 4.“封禅”指在都城的城郊祭天、祭地的盛典。历代好大喜功的帝王都给予特别的重视。(×)点拨 “封禅”专指在泰山的天地祭祀。《史记·封禅书》:“在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 天之功,故曰封。在泰山下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故曰禅。” 5.“相见礼”是我国古礼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相互见面时的礼节。常见的有趋、 拜、拱手、作揖、唱喏、长跪、鞠躬、寒暄、叉手等。(√) 点拨 相见礼中,下级向上级拜见时要行拜见礼;官员之间行揖拜礼,公、侯、驸马相见 行两拜礼,下级居西先行拜礼,上级居东答拜。 6.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拜见君主则面北,因此“北面”有臣服于人之意。(√) 点拨 古代建筑通常是堂室结构,前堂后室。在堂上举行的礼节活动是南向为尊。皇帝聚 会群臣,他的座位一定是坐北向南的。因此,古人常把称王称帝叫作“南面”,称臣叫作“北面”。 7.古代帝王临朝的典礼仪式称“朝仪”,是体现一代帝王之尊及典制完备的重要标志,具 有强烈的政治色彩。(√) 点拨 各朝对朝仪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等级区别。一般规定:天子面向南,“三公”面向北并 以东为上,其他臣子面向北站在西。朝仪之位已定,天子和臣子行揖礼,礼毕退朝,后世泛称 人臣朝君之礼仪为“朝仪”。 8.稽首,是古代汉族的一种跪拜礼,稽首与顿首、空首不同,一般说来,稽首是臣拜君 之礼,顿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礼,空首是地位相等者互拜之礼。(×) 点拨 顿首是地位相等者互相之拜,空首是国君回礼臣下之拜。三者均为九拜之一。稽首, 九拜中最隆重的见面礼节,施礼者跪下后头碰到地面并且要停留一会。顿首,施礼者跪下后引 头至地,稍顿即起,是拜礼中次重者。空首,施礼者跪而拱手,头至手而不至于地。 9.古代诸侯会定期朝见天子,叫“朝聘”。每年派大夫朝见称为“小聘”;每隔三年派卿朝 见为“大聘”;每隔五年亲自朝见为“朝”。(√) 点拨 朝聘,古代诸侯亲自或派使臣按期朝见天子。朝是诸侯国君主朝见周王﹔聘是诸侯 国间有事故﹐彼此派遣卿大夫存问。朝见或聘问有一定仪式。 (二)生活礼仪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0.古代官员遇父母之丧,必须请假回家守孝,这叫“丁忧”;服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 阙”。(√)点拨 守孝又称“守制”,官员在这期间(三年,实际为二十七个月)必须离职。“服阙”的“阙” 是“终了”之意。 11.古代男子成年时(二十岁)要在宗庙中行冠礼。因为男子二十岁行冠礼,但体犹未壮, 所以称作“弱冠”,后“弱冠”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不能用于女子。(√) 点拨 古代的“冠”不同于现在的帽。古人留长发,平时把长发在头顶盘成发髻,冠是用来 笼结头发的。先秦时期,冠是贵族头衣(即帽子)的统称,老百姓没有资格戴冠,只能用巾。 12.古代女子年满十五要行“笄礼”结发加笄,取“字”。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上,以区 别童年时代。(√) 点拨 男子二十而冠,女子十五而笄。 13.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称为“家祭”。(√) 点拨 唐代即有人制定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有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 忘告乃翁。” 14.古人在祭祀前沐浴、更衣、独居,以示虔诚。这些活动叫“斋戒”。斋戒时要求“五思”, 主要是为了使思想集中、统一。(√) 点拨 致斋三日,宿于室内。五思,思其居处、笑语、志意、所乐、所嗜。“戒”又称“散 戒”,散戒七日,宿于室外,停止参加一切娱乐活动,也不参加哀悼丧礼,以防止“散思”。 三、姓名称谓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 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点拨 有三种情况直称姓名:自称;用于介绍或作传;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2.号,与名和字没有根本区别,一般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 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点拨 名和字是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号是由自己取定,这是其根本区别。号,又叫别号、 表号。 3.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 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点拨 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等死后朝廷追加的称号叫官谥。一般 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一种褒扬的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 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也有表贬抑的评价,如隋炀帝的“炀”。官谥不授予平民。私 谥是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 4.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叫“庙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 宗。(√) 点拨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祖或高祖,以后的嗣君 则称太宗、世宗等。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 5.年号是封建皇帝纪年的名号,由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一个 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作“改元”。(√) 点拨 同一个皇帝在位时也可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 常常改元。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大多只 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也有用两个年号的,如明英宗朱祁镇、清 太宗皇太极。 6.“郡望”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如韩愈虽是河内河阳人,但因昌黎韩氏为唐 代望族,故韩愈常以“昌黎韩愈”自称。(√) 点拨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 用,即表示某一地域或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7.古代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如唐太宗、唐玄宗等。(×) 点拨 唐代以后,对已死的皇帝多称庙号;明清两代,也用年号代称皇帝,如朱元璋为洪 武皇帝,朱由检为崇祯皇帝,弘历为乾隆皇帝。 8.“讳嫌”就是避讳,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是古代避讳的总原则。如东汉为避 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点拨 古代臣下或晚辈不能直称君主或尊长的名字,凡遇到和君主尊长的名字相同的字, 则改用同义的字。除避君讳外,文人还避家讳,避讳中可以避单名,双名只避其一则可。地名、 官名等也有因避讳而改变的。 9.古人的年龄有时不用数字表示,不直接说出某人多少岁,而是用一种与年龄有关的称 谓来代替,如“豆蔻”指十三四岁的男子。(×)点拨 “豆蔻”是指十三四岁的少女。其他如“襁褓”是未满周岁;“孩提”是两至三岁的儿童; “垂髫”是三四岁至八九岁的儿童;“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束发”是男子十五岁; “及笄”是女子十五岁;“弱冠”是男子二十岁;“而立”是男子三十岁;“不惑”是男子四十岁;“知 命”是五十岁;“花甲”“耳顺”是六十岁;“古稀”是七十岁,“耄耋”是八九十岁,“期颐”是一百 岁。 10.古人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如古代天子之死称崩,太后之死称薨,朝臣之死称卒;张 衡属大夫,故说“永和四年卒”。(√) 点拨 据《礼记·曲礼下》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 庶人曰死。”这是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的一种反映。 四、教育科举 (一)政策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科举取仕始于隋代,此前,选拔官吏主要是实行“选士”“察举”“九品中正”制度。(√) 点拨 “选士”,先秦时期,王室的公卿大臣基本是世袭,而中下层官吏则多是从“士”这个 阶层中选拔;两汉时期,主要是通过办太学培养博士弟子,或是皇帝公卿“征”“辟”人才。“察 举”始于西汉初年,汉武帝以后正式成为一种制度,由公卿列士、郡国守相在民间考察贤德才 子,定期向朝廷举荐。 2.“科举”即分科考试以取仕。始于隋唐,止于清光绪三十一年。实行分级考试,有县试、 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点拨 隋文帝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两科,隋炀帝设进士科;唐复设秀才、明法、明书、 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等科;武则天增加武举;宋以后均用儒家经 义取仕;明清两代文科只设进士一科,每三年举行一次。 3.“举人”在科举时代是指应举之人,是各地乡贡入京应试的一类考生,是没有学历的人。 (×) 点拨 在唐代是没有学历的人。明清以秀才、举人、进士表示三级科举身份。乡试考中者 称为“举人”(俗称“孝廉”)。(二)学校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4.中国古代历代各级官府都会直接举办管理学校,称为“官学”。由政府提供“廪膳”,选 派教师,指定教材,监选生员。(√) 点拨 “官学”,与“私学”相对,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其中朝廷直接举办和管辖的属中 央官学,如唐代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弘文馆、崇文馆,元明清的太学、国子监等。 5.在中国古代,学校都称为“庠”“序”,主要是教授知识,为国家培养人才。(×) 点拨 夏代称学校为“校”,殷代为“序”,周代为“庠”。秦代以后这些称呼不再使用。 6.在宋代,主管教育的行政机关称为“国子监”,同时又是国家最高学府。(√) 点拨 国子监来源于国子学。由晋武帝设立,隋炀帝时期改为国子监。在唐代,国子监隶 属于尚书省的礼部,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宋代沿用此制。 7.我国古代藏书、校书、讲学的地方称为“书院”,主要是校勘经典、辨明典章、收罗人 才。(√) 点拨 书院始于唐代,由唐玄宗开元十一年设立正修书院,后改称集贤殿书院。宋代书院 大兴,不仅官府,就连私人也都能开设书院。其中以白鹿洞、石鼓、应天府、岳麓四大书院最 为著名。 (三)古代学官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8.学官是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 点拨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 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司业,学官名,为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相当于现在的副校长,协助 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9.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 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点拨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国家最高学位名称。 10.学政,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 点拨 学政,全称“提督学政”,亦称“督学使者”,俗称“学台”。清代地方文化教育行政官。 掌全省学校政令和岁、科两试。按期巡历所属各府、厅、州,察师儒优劣,生员勤惰。11.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点拨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宋代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 授。教授遂开始成为教师的称谓。当时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专业都设有教授。中国汉、 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教授学生,博士就是后来的教授。 (四)学生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2.中国科举时代,学校里的幼童称为“童生”。(×) 点拨 明清科举考试,凡考试未合格,没被称为秀才以前,无论年龄大小,都称为童生, 又称文童、儒童。 13.优秀的人才称为“秀才”,俗称“相公”,是一般儒生的通称。(×) 点拨 秀才,原为优秀的人才,汉代以后,成为荐举人才的科目;唐初有秀才科,后停废; 宋代凡应举者皆称秀才;明清称府州县学生员为秀才。 14.科举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称为解元。唐代投考进士的考生随地方贡品解送入京赴试,称 为解或解送,故后世称乡试为解试。(√) 点拨 乡试第一名为解元,即解送者中之冠,后历代沿用此称。 15.古代向朝廷荐举人才,泛称贡士,唐以后亦称科举制度为贡举。(√) 点拨 原指古代诸侯推荐给天子的士。唐、宋时,以州(府)、县科举考试(乡贡、乡举)中 试者称乡贡士。明、清时,会试中试者统称贡士。 16.科举考试中,通过进士科考试,考中者称为进士。(√) 点拨 唐代进士科每年一次,凡中者皆称进士。宋代其他科逐渐名存实亡,唯有进士科最 盛,举人贡举到中央应礼部试,尚书省列名发榜统称进士。明清时进士成为考中者的专称,举 人在会试时考中成为贡生,再经殿试录取为进士。 17.科举考试中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第二名称为“榜眼”,第三名称为“探花”。(√) 点拨 古代科举考试顺序:①县州级考试叫“童试”,中者称秀才;②省级考试也叫“乡试”, 中者称举人;③国家级考试叫“会试”,中者称贡士;④经皇上亲自监考策问叫“殿试”,中者为 进士,前三名为鼎甲三元,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 (五)教材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18.从汉代开始,把孔子编订的“五经”长期作为教学用书,后来被定为科举应试的标准用 书。(√) 点拨 “五经”是指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的合称,是孔子为了教育 学生,对所搜集到的古代文献典籍加以选择、修订和整理编订的。 19.“四书”是《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的合称,一开始与“五经”是封建学校及 科举考试的标准书。(×) 点拨 宋代升《孟子》为经,并取《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 相配为“四书”。南宋朱熹对“四书”作了全面系统的注释,明清提倡理学,遂定朱注“四书”为必 读书。科举八股文限制在“四书”词句中出题。故“四书”并非一开始就是科举考试的必读书,而 是在宋元以后才成为必读书。 (六)考试 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20.进士科是科举考试中最为重要的科目。宋以后其他科目多废,明清时仅存该科。(√) 点拨 进士科始于隋炀帝,主要考经学和时务策。因为进士科是常科,录取最少,考取最 难,故此最为尊贵,地位亦成为各科之首。也因此,时人称进士及第者为“白衣公卿”。宋代以 后其他科目多仅存空名,进士科遂成为科举制度中的唯一科目。 21.明清时期在各省省城,每隔三年举行一次乡试。因于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试、秋 闱。考中者为举人,可参加第二年在京城举行的会试。(√) 点拨 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明、清两代定为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 (包括京城)举行,凡本省生员,经科考合格者,均可应试。各省主考官均由皇帝钦派。中者称 为“举人”,第一名称“解元”。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 22.明清时期各省举人所参加的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为会试,每三年一次,因在春季举 行,也叫春试、春闱,因其由礼部主办,又称为礼闱。(√) 点拨 会试考中者为贡士,第一名为会元。 23.科举时代最高一级的科举考试,因在皇宫内大殿上举行而被称为“殿试”,亦称“廷试”。 (√)点拨 会试后再行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试录取的贡士亲 自策问,以定甲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三名分别为榜眼、探花。 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