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文化思想积淀:对于古风文化的流行:你怎么看?
时事:为什么人们会喜欢古风文化?
古风、国风、中国风,“大同小异”还是“殊途同归”?
近年来,古风文化日渐流行,它从最初的“圈地自萌”到逐渐火热出圈,为更多的人所了解,并
收获了更多拥趸。
在 ACGN 领域,“古风圈”可谓强势的存在,许多人即便不谙此道,也会听说过那些正当红的热门
作品。《牵丝戏》《权御天下》等古风歌曲,从 5sing 原创音乐基地席卷 B 站热门榜单,引人打 call,甚
至衍生出二次创作。除了网络歌曲,以“古风文化”为背景或卖点的作品更不胜枚举,小说、漫画,
乃至游戏都是受现代人青睐的呈现形式。
现实生活中也随处可见古风爱好者的身影。荧屏中交替的文化节目、博物馆更迭的文化展览,总
能掀起新一轮的古典热、文物热、诗词热。当踏春出游或出行参展,我们总能看到爱好者们身着汉服,
声响叮当、衣袖随风,成为街头靓丽的风景线,宋制对襟衫、明制马面裙,种种形制花样缭乱了眼睛。
门类众多,分歧自然也多,“古风”“国风”之辨,在“圈内人”看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而
在大众眼中,形式内涵虽异,但实则“殊途同归”,它们有着同样的文化内核、审美特质。即便不能道
出其中门道,我们也能很容易地感知其中的浪漫情怀,不需要精深钻研,也能代入其中情境,只因这
是中华民族所共通的审美倾向、文化传承。
媒 体 评 论
“古风”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集合,内涵也需要甄别。先秦诸子是古,魏晋风骨是古,宣德红釉
成化斗彩是古,八大山人桐城古文也是古,到底哪一阶段应该蔚然成“风”?其实,古风不同于古史。
后者讲究准确,前者但求神似。古风音乐的文辞,无论是大历史的宏阔,还是小人物的悲欢,往往出
于现代人对古代的想象与建构。所以,有的作品脱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夹杂了神怪小说、玄幻游戏,
甚至无病呻吟的爱情故事、堆砌辞藻的“大杂烩”时有出现。换句话说,“古风”走红,鱼目混珠的作
品也就有了可乘之机,尤须受众提高鉴别力。
——人民日报
《古风音乐走红 用“流行味”唱出“中国风”》
古风音乐获得越来越多年轻人的喜爱,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古风音乐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流
行音乐两种元素,让听众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美的东西,激起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二是随着社会关注度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唱片公司和音乐人投入到古风音乐的创作中;三是随着技术发展,表
现形式更加多元,可以通过视频、舞蹈等方式,更加全面地展示古风音乐。
——中国青年报
《不只“红颜”与“江山”,古风音乐里有 00 后的时代》
近些年来“古风圈”一直尝试着扩大圈地,王宁也表示他在与古风圈交流中觉得,“他们很想出圈,
希望更多人被他们作品中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感染。”遗憾的是,古风尽管在大众文化中有一个相
对模糊的形象,但这个形象本身太过含糊,且争议性很强,未必能突破“小众文化”的局限实现“出
圈”设想。更何况“古风”的生命力源泉在于当代话语对过去的重塑,本身与历史叙事之间存在深层
次的冲突。
——澎湃新闻
《:“国风”“古风”,说不清楚》
喜好古风是“文化返祖”吗?
追溯来源,“古风”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先进犹近古风,故从之。”指的是前代礼乐制度的
风貌与精神,而“风”则如《诗经·国风》,是取自民间的诗歌、乐曲。
此后,“古风”一词在古文卷帙中并不少见,既指古人质朴的风尚、气度,又可指代特定的文学体
裁,即唐以后的人所作的古体诗,如我们所熟悉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短歌行》。
但无论内涵如何,“古风”都意味着在前代风尚逐渐式微的背景下,人们对古时文化的追思与怀念,
而这种“崇古”的追求与倾向早在民族情怀中留下烙印。
在如今,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碰撞,更有外来文化的不断冲击,人们忧虑文化传承的断层,
而为了走出这一困境,则需要在民族文化的土壤中,找寻符合自身精神追求的文化符号。
“古风文化”正满足了这一需求,人们开始拾起传统经典,钩沉其中的内蕴与美好,从中获得中
华文化的归属感、认同感。而优质的、再创作的“古风”“中国风”作品,在给人审美感受的同时,亦
激起受众强烈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
除了中华民族共通的精神追求,“古风文化”的流行也在于其对个人审美的满足。
古来文人名士寄情山水、挥洒文墨,借此超脱现世的痛苦,而在浮躁又匆忙的当下,传统习俗在
消逝,旧日风景难寻,人们很难感叹“归去来兮”便置身理想田园。
“古风文化”的世界,时空无限,借着视听、画面所营造的意境,我们得以“朝游北海暮栖苍梧”,在恢弘雄奇、缥缈幻丽中邂逅“遗失的美好”,也满足怀旧、安宁的审美需求。
用法解析
适用于虚拟与现实、文化爱好、怀旧等主题。
示例:
现代生活中,新鲜多元的文化充斥着我们的视野,却常常使我们遗忘了那些沉淀却被搁置的美
好,宫商角徵羽为流行乐音取代、诗词文赋不及“快餐”便捷。然而却仍有一群人,也许是为了传统
文化的振兴,也许是出于个人的审美志趣,他们去芜存菁,给古风文化以新的生命力,让有着共同精
神追求的人们得以找到精神栖身所,在那个怀旧却新兴的世界里邂逅“遗失的美好”
古风迷惑行为 VS 古风的正确打开方式
20 世纪初,对于许多文艺创作而言,“古风”“中国风”的作品多是偶然的灵光乍现、一时的兴趣
使然,而在 2007 年,我国才诞生了第一支古风音乐创作团队——“墨明棋妙”。
这支以河图为首的团队,创作出《倾尽天下》《风起天阑》等作品,以古代文化为主要创作元素,
歌词雅致、曲调唯美,极具古典意韵。如今,HITA、银临、祖娅纳惜等网络歌手异军突起,古风创作、
翻唱也成为国内新兴音乐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而在其他文艺领域,“传统文化”“古典文化”的再创作、再复兴也屡见不鲜。央视接连推出文化
节目,古诗新唱的《经典咏流传》、钩沉古典诗词的《中国诗词大会》,以新形式让古典文化再放光彩。
但是,每当一种文化或存在蔚然成风后,也会滋生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端。“古风文化”也是
如此,一旦失控,便是“东施效颦”,只能为“人类迷惑行为大赏”加上一笔。
“大学教授怒批《盗将行》”曾一度刷上各大平台热榜,身为大学教授,同时也是小说创作者的迦
楼罗火翼批判花粥所作歌曲《盗将行》文辞不通、逻辑荒谬。某网络歌曲歌词(部分)
虽有人辩解这首歌属民谣,但争论早已不在事件本身,人们纷纷起底古风歌填词的种种“奇葩”
行径。在旁人看来,“词藻堆砌”“强行古风”已成为古风歌的标签,只因这些创作者强行追求辞藻华
丽、押韵谐音,而忽视语法逻辑。此外,由于脱离生活体验, “为赋新词强说愁”,受众自然也无法
感知到作品的情感内核。
“古风文化”创作、“中国风”振兴,都出乎情怀,但决不能止于情怀,文化的传承创作从来“在
骨不在皮”,虚浮的存在终将在时间的冲洗、大众的品鉴中化为齑粉。
用法解析
适用于文化创新、文化传承等主题。
示例:
从传统文化一脉而来、与现代文明和谐共生的古风文化,似乎能将人们从繁杂的生活中抽离,
走向更广阔灿烂的世界,邂逅中华独有的审美意境。
“古风”可以是故宫红墙琉璃瓦,也可是江南水乡吴侬语,又或在那游园惊梦、笙箫筝笛间,
只因这是古来中华民族皆可会意的审美意蕴。但若只停留在表面,而无根可溯、无情可究,只会让人
“食之无味”,逐渐随时间凋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