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 2020 年高考作文专题指导:高考作文开头技巧 02--巧用修辞法
巧用修辞法 开篇使用修辞(拟人、排比、对比、比喻、设问、反问、反复等),生动形象,易把读者带入文章
境界中,以引起读者对所要面对的事物或观点的兴趣,使文章开端新颖,极富吸引力。
排比句,排比,能增加文章气势,朗朗上口,使文章富有节奏感和音韵美。用来状物,能景象纷呈;用来叙事,能酣畅淋
漓;用来说理,能气势磅礴;用来辩论,能排山倒海;用来抒情,能汪洋恣肆。
比喻句,形象生动,新颖别致;设问句,则让读者一开始便生发好奇感,产生阅读兴趣。总之,运用修辞法设置文章的开
头,能使读者开篇即能体味到飞扬的文采。如此精彩的开头犹如美女的眼睛,立即能摄人魂魄。
比如广东某年高考满分作文《芬香永存》的开头:
轻轻摇摆的柳絮像是你飘逸的长发;那闪闪的星星像是你明亮的眼睛;那天边的一抹红霞像是你温柔的唇;那霏霏
的细雨像是女儿对妈妈您无尽的思念。妈,你走后我变乖了。
老师点评:开头连用四个比喻,形象地写出妈妈的美丽温柔,意境优美,意蕴丰富,第四个比喻直接抒发对妈妈的无尽思
念,抒情自然。
由此可见:用比喻句开头,不仅形象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而且比喻句本身优美的语言能带给读者一种愉悦的身心享
受。
再比如全国卷 2012 年高考满分作文《常怀感恩之心》的开头:
“感恩,是冬日里的阳光;感恩,是雨后的彩虹;感恩,是沙漠里的绿洲;感恩,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
运用排比、比喻生动突出感恩的重要性,紧扣标题。
《风雨人生,坚守职德》的开头:
“医生用自己高明的医术救死扶伤,这是职德坚守;交警夜以继日地指挥交通,使道路畅通无阻,这是职德坚守;教师
勤勤恳恳地教书育人,终得桃李满天下,这是职德坚守。风雨人生,用职德坚守,方能创造奇迹。”
运用排比中心突出,富有文采。
【典例 1】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Ⅱ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19 年,民族危亡之际,中国青年学生掀起了一场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1949 年,
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新中国青年投身于祖国建设的新征程。1979 年,“科学的春天”生机勃勃,
莘莘学子胸怀报国之志,汇入改革开放的时代洪流。2019 年,青春中国凯歌前行,新时代青年奋勇接
棒,宣誓“强国有我”。 2049 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青年接续奋斗……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青年学生当事人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1919 年 5 月 4 日,在学生集会上的演讲稿。
②1949 年 10 月 1 日,参加开国大典庆祝游行后写给家人的信。
③1979 年 9 月 15 日,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后写给同学的信。
④2019 年 4 月 30 日,收看“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后的观后感。
⑤2049 年 9 月 30 日,写给某位“百年中国功勋人物”的国庆节慰问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
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满分示例】一
让青春在奋斗中飞扬
吉林考生
1919 年 5 月 4 日,历史从这里转折。五四运动如闪电惊雷,劈开旧中国如磐铁幕,唤醒暗夜中沉睡的灵魂,
以磅礴之力鼓动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志向和信心。领导人在纪念五四运动 100 周年大会上指
出: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继承五四传统、
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成为无数镇域青年共同的心声。
青春是什么?每个人可能有每个人的理解。有人说青春是一首诗,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浪漫;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
充满着梦幻迷人的色彩;有人说青春是一朵花,散发着恬淡清香的气息;有人说青春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用
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而,在这次获得表彰的梁丽娜、周文涛、陆朝阳等时代青年的眼里,青春不仅是人生中
一道最美的风景,更是一段值得拼搏奋斗的旅程。
【点评】文章开头两段多用比喻修辞,首段将五四运动比作闪电惊雷,非常形象贴切,有震撼人心之力
量;第二段自然承接上文,点出青春时光的美好和重要性,更是比喻连连,美句连连,读来齿颊留香,
带给人阅读的享受和对青春韶华的美好向往。
【满分示例】二
任重道远,继往开来
“人生七十古来稀”,就个人而言,70 年几乎就是一个人的一生;而对于“新中国”来说,70 年
就像从一个蹒跚学步的儿童成长为健步如飞的少年:你健康、阳光、朝气蓬勃。未来就像一幅壮美的画
卷正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点评】短短的一个开头,就运用了多处比喻,文章华彩立现。【典例 2】
(2019 年高考新课标全国Ⅲ卷)作文。
(据“小林漫画”作品改编)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
【满分示例】
高中毕业断想
四川考生
当我走进高考考场,严肃肃穆的气氛中只有考子们的仪式感:别了,高中生涯,未来的人生我们将独自面对,高中,既是莘
莘学子们青春前进的号角,生命容积的基础,也是莘莘学子们青春的祭坛。高中以前,人生在父母的羽翼下哺育成长,今后,学
子们就要独自搏击人生的面对,这种饱含着人生五味的仪式感的内容就在于此吧!
【点评】“高中,既是莘莘学子们青春前进的号角,生命容积的基础,也是莘莘学子们青春的祭坛。”
运用博喻,将这一学段的特色鲜明地总结了出来,给人印象深刻,显示了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底。
实战演练
1.(天津市六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深圳老牌名校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该名单中的 35 位教师均为硕
士或博士学历,且清一色毕业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哈佛大学、伦敦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名校,其中,
仅清华、北大的研究生就有 20 名。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引发社会的广泛争论。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
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佳作欣赏】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
雄鹰只是百鸟中的一只,但它敢于搏击苍穹,他的生命从此不再平凡;梅花只是百花中的一朵,但
它敢于凌霜傲雪,它的生命不再平庸;他们只是茫茫人海中的一个,但是他们终生奉献,他们的人生从
此不再平凡。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他们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虽然平淡却无怨无悔,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
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在平凡的岗位上书写着璀璨的人生。
他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他创造的社会财富,只有两个字可以形容——无价。他依旧躬耕于田
畴,淡泊于名利,真实于自我。他以一介农夫的姿态,行走在心灵的田野,收获着泥土的芬芳。袁隆平,
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世界农业史上的奇迹。他整日穿梭于稻田之间,天为伴,地为
友,生活虽然平淡,但他无怨无悔。他甘心在这平凡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智慧,奉献自己的人生。他的
奉献已超越了国界,他的奉献为人类带来了希望,他的奉献使得他虽处平凡的岗位,却已种下不平凡的
人生。
有一首民谣这样唱道:“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二十多年绿荒山,拼了老命建林场,创造资产几个亿,分文不取乐悠悠……”杨善洲只是一名普通的党
员干部,但他对党有着无限的忠诚,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工作无比的热爱。他用激情、用热情、
用生命向世人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 60 年如一日对理想信念的坚守。他的清贫一辈子、奉献一辈子、奋
斗一辈子的崇高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在人民的心中竖起一座丰碑。他的大公无私、毫不利己、专门利
人,他的卓越精神境界和他的公仆本色、百姓情怀成为一代人的楷模,他是天空中最亮的一颗星。
昨天,烈士的鲜血染红了绽开的鲜花;今天,平凡的人们在平凡的岗位上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着不平
凡的人生。他们隐没于茫茫人海之中,用平凡诠释了伟大,用奉献回答了生命的意义!而我们,或许渺
小如沧海一粟,或许平凡如一朵朴素的花,但是,只要我们心中有善、心中有爱,并且付诸行动,不因
善小而不为,那么一定会写就自己不平凡的传奇。
平凡的岗位,不平凡的人生!【立意指津】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题干要求考生针对材料来谈自己的思考与联想,写一篇文章与
同龄人共勉。材料重点在于引导考生关注社会并思考人的价值,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等。这就要求考
生要把握材料的内容,明确材料的中心话题,在中心话题的指引下进行立意作文。
本题材料比较简单,主要讲深圳老牌名校公布了一份“超豪华”的教师招转名单引发人们热议。
顶尖名校硕士或博士学历毕业生去中小学教书算不算大材小用,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当今时代,文
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其中的科技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成长靠教
育。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作用。可以认为不是“大材小用”,可以从职业
取向、个人价值实现的方式、重视基础教育等方面分析立意;也可以认为是“大材小用”,需要言之有
理,能够自圆其说(此角度不建议)。
参考立意:
①转变就业观念,适应国家发展需要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②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要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投身基础教育;
③大材在小岗位上也会有大用;
④基础教育是国民素质提升和国家发展的根基,硕士博士到中学任教大有可为;
⑤让高层次人才当教师有利于人才培养;
⑥“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平凡的岗位也能造就不平凡的人生。
2.(天津市六校 2019-2020 学年高三上学期月考)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海 16 岁女生武玉姝成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很多粉丝惊呼这位 00 后少女,“满
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在实际的学习中,武玉姝不但能背诵 两千首古诗词,而且文理均衡。
成功登顶后,她淡定地表达:“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
生活中的快乐,就够了。”
高考语文试卷,古诗文默写只占 5 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这样的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
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学习和背诵吗?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
要求:围绕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佳作欣赏】
诗里青春,手中流年五千年的浩瀚岁月里,诗歌是一朵馥郁袅娜的墨花,于变换的时空里绽放着华夏大地的千山万水,
更传唱着炎黄子孙的喜怒悲欢。无论是春华秋碧,还是朝代更迭,诗歌的国度始终盛世未央,多少年沧
海成桑田,诗人们的缱绻心事依然触手可及。
《中国诗词大会》是一场久违的文化盛宴,16 岁的少女武亦姝凭借其过人的诗词功底勇摘桂冠,博
得一片喝彩。当人们无比钦羨这个オ华横溢的少女时,一个新的问题也在人们心中萌生开来:古诗文默
写在 150 分的高考语文试卷中只占了 5 分,这 3.3%的比重,是否值得我们花费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呢?
纪伯伦曾说:“不要因为走得太远,忘了我们为什么出发。"背诵诗歌的最初目的,是为了丰富我
们的文化素养,传承文化,继往开来,而非仅仅是为了高考试卷上那 3.3%的分值。从何时起,我们将
背通古诗文当成了一种负担,甚至抱怨古人为何要写那么多诗文。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背诵古诗文,
我们能收获的不仅仅是试卷上的那 5 分,更有文学修养乃至整个人生的满意答卷。
诗歌源自于生活。尘世的苦辣酸甜,生命的喜怒悲欢,都在诗歌中涓涓流淌,于岁月的流光中隽永
绵长。那是“桃花灼灼,枝叶蓁蓁”的绚烂花事,是“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的干古遗憾,是“我
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的真情告白。当生活跌落现实的尘埃,诗歌却在尘埃里萌芽开花,绽放一片
锦绣山河。诗歌源于生活,更是生活的升华。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诗人们目睹了现实世
界的悲欢离合,便在心中勾勒了一座诗歌帝国。那是屈子的“后皇嘉树,受命不迁",是辛稼轩的“醉
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是陈与义的“欲题文字吊古昔,风壮浪涌心茫然”。寥寥数语的背后,
藏着朝代更迭的烽烟,更藏着诗人们无尽的山河泪。
诗歌是生活的升华,是古人智慧的精粹,更是我们受益终生的文化瑰宝。在烟海浩瀚的诗歌中,我
们看到了时空辗转的不同风景,领略了星移斗转的岁月变迁。那些背过的诗句或许被我们遗忘,但是它
们已经汇成了我们的骨血,在悄无声息中晕染着诗意的青春。总有一天,我们会带着无限诗情画意去看
王摩诘的松间明月,去品元好问的千山暮雪……
诗里写青春,手里舞流年。背诵古诗文的意义是不需要质疑的,愿我们都能领悟诗歌的真正内涵,
诗海扬帆,谱写自己最诗意的青春。
【立意指津】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认真审题,读懂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关键。材料的内容是关于武亦姝成
为“中国诗词大会”比赛第二季冠军的评论。材料中列举了三种看法:“满足了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
想”;“比赛结果都无所谓,只要我还喜欢诗词,只要我还能享受到它带给我的生活中的快乐,就够
了”;不少学生甚至家长一直以来存在质疑,“为了只占几分的古诗文默写,值得让学生花那么多时间
学习和背诵吗”。可以从三个角度考虑,思考“当代才女的标准是什么”;探究“过程和结果”哪个重要的问题;探讨“学习的真正目的”的问题,还可以综合立意,探究“阅读古诗文的价值所在”和“传
统文化传承”的问题。结合这些关键信息,挖掘其深层含意和原因。《中国诗词大会》掀起了中国国学
热,热爱者有之,唏嘘者有之,艳羨者有之,批判者有之。材料中的有的观点还是合理的。但是我们要
明白,一档电视节目容量有限,不大可能具备普及传统文化的能力。记忆力是基础,其他的各种能力都
是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传统文化长期式微的背景下,这是需要呵护的。背诗也是需要下苦功夫的,不
盲目追随同龄人聚集的潮流,这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可敬的举动。行文时要注意通过材料的分析引出自己
的观点,然后展开论述,论述中可结合当下教育中的功利主义和文化核心素养的培养等热点话题分析,
使文章深刻。
参考立意:
(1)当今社会,每一个当代人都应该承续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接受美的熏陶,感受情感的美、事
物的美、文化的美,从而拥有丰盈的精神世界,诗意地栖居。
(2)提倡中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带功利色彩地拥有真趣、真爱,培养和拥有超功利的学习和生活态度。
(3)批评当前教育以及其他领域中一些急功近利的短视思想,应着眼于人的发展来开展教育活动。
3.(2019·广东金山中学高三期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所赐。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
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孟
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
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佳作欣赏】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
红日初升,光芒万丈;月涌大江,悠远静谧;夏之原野,苍翠欲滴;雪后山川,纯洁无瑕。自然如
同多彩的万花筒,时刻展示着美丽,也提醒人们用心去感受、用情去呵护。“我们要坚持绿色发展,致
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为子孙后代留下碧水蓝天的美丽世界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国家领导人在第二十三届圣彼得堡国际经济论坛全会上的致辞,洋溢着热爱自然的情怀,传递着绿色发
展的理念,让世人深刻省思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天地间,我们应当珍视赖以生存的空气、水源、土壤,
善待草木山川、鸟兽虫鱼,与自然和谐共处。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天人合一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人类衣食来源皆赖自然
所赐。近代地理大发现以来,人类开启了系统记录生物多样性、探求自然秩序的进程,博物学、生物学、
地质学等学科相继确立,人类也得以更好地认识自身。孟德尔从豌豆杂交中读出了遗传的奥秘,袁隆平
从野生稻中研发出超级水稻,屠呦呦从青蒿中提取青蒿素……这里面闪耀着人类的智慧,但自然乃是一
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才能安放绵延不断的乡愁。大自然是人类共同的家园,不仅慷慨地供给着物质,
也给人以精神慰藉。“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大自然的春花秋月、高山峡谷、流水潺潺、大海浩
荡,不知给了孤独的灵魂多少抚慰。那些流传至今的文学经典,满是美好的草木情缘。难以想象,倘若
有一天,天不再蓝,水不再绿,没有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星垂平野、月涌大江,人类那些细腻的情
感记忆,又该如何寄托?无论工业文明如何发达,即便“异乡的机器模糊了家乡的虫鸣”,人们的田园
情结也从未消失。因为,人们渴望诗意地栖居,“再没有比自由地欣赏广阔的地平线的人更幸福的了”。
用心呵护自然之美,就当在汲取教训中行进。“如果说人靠科学和创造性天才征服了自然力,那么
自然力也对人进行报复”。随着时代的变迁、文明的演进,人们从遭遇的环境灾难出发,深入思考人与
自然的辩证关系。伦敦烟雾事件导致数千人死亡,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危害延续数十年,日本的水俣
病成为惨痛记忆……20 世纪的一次次生态危机,促使人类集体反思,促进了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转向。
今天,我们这颗星球依然遭受着各类环境污染,仍有约百万种物种濒临灭绝,生态环境保护形势十分严
峻。自然的美,我们要用心呵护;自然的痛,我们也要用心体察。
哲人有言:“自然总是美的。”倡导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绿色价值观念,让天蓝地绿水清深入人
心,形成深刻的人文情怀,我们就能促使更多人葆有热爱自然、呵护自然的心灵,享有简约适度、绿色
低碳的生活方式。你所爱的自然,必将因你的呵护而更加美好。
【立意指津】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目,考生解答本题时应该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把握大意,筛选出关键
词句确定写作方向。材料中首句先提出了“天人合一”这个概念,这是材料的关键词语。主体部分列举
了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尾处“但自然乃是一切发现的前提。人,永远无法脱离自然而独立存在”是关键
句,总结了材料的主旨。从整体上来看,这段文字讲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要求做到“天人合一”,
向考生传达出的信息是:要尊重自然,利用自然,也要保护自然。考生可依据以上分析,从人与自然的
辩证关系方面展开思路,具体论述为什么要保护自然,怎样保护自然等。写作时要联系实际,要有时代
感。
立意:①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②科技创新与保护环境要齐头并进;③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