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 七大角度解读疫情!(附最新时评+名师解读)
【文化角度一:传统文化中医】
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
(解读:典型的白银标题,简明扼要,直指中心!)
来源:人民日报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有实力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以此
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中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助
推民心相通。(解读:开头亮观点,开门见山!)
最近,在美国纽约一家中药房,店员正忙着用中药秤为顾客称金银花、桂枝等草药。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多点
暴发以来,国际社会日益关注中医药抗疫功效,中医药在海外市场升温。
抗击新发传染病是没有硝烟的战争。非典、甲流、埃博拉出血热……人类面对新发传染病,每一次都可谓遭遇战,
而疫苗和特异性抗病毒药的研发却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同样面临相似难题。令人眼前一
亮的是,中医药筛选出临床证实有效的“三药三方”: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
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据统计,我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7 万余人使用了中医药,占 91.5%。临床疗效观察显
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 90%以上。(解读:摆事实,讲道理,举出了中医药的“三药三方”对肺炎疫情的治愈情况以
及数据!事实充分,才能有力证明观点!)
面对新发传染病,中医药为何能有“药”和“方”?原因在于,中医运用的是整体性、调和性思维。(解读:以疑
问句引出本段的论述内容,过渡自然。)以清肺排毒汤为例,中医立足“排毒”而非“杀毒”,因而老药依然能派上新用
场。中医通过清热、化湿、解毒的方法,改变病毒生存的环境,抑制病毒在体内生长,提高人体的免疫力,从而达
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的目的。疫情来袭,中医往往能发挥“扶正祛邪”的作用。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医药功
不可没。在新冠肺炎治疗中,中医药介入早、参与度高的地方,患者的病亡率相对较低。实践证明,中医药是打赢
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利器。(解读:本段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了中医药能有效治愈肺炎的原因。逻辑清晰!)
病毒没有国界,疫情不分种族。在应对这场全球公共卫生危机的过程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迫切性和重要
性更加凸显。让中医药瑰宝惠及世界,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更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中国及时主
动同世卫组织合作,分享中医药参与疫情防控经验,并把最新版本的新冠肺炎中医药诊疗方案翻译成英文,在国家
中医药管理局官网全文公开。有关组织和机构已经向意大利、法国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捐赠了中成药、饮片、针灸针等药品和器械。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有实力为全球战疫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解读:本段从中国“怎
么做”进行论证,事实充分,有力论证了观点。)
在世界范围内,中医药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去年 5 月,第七十二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国际疾病分
类第十一次修订本》,首次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纳入其中。但值得注意的是,长期以来,由于文化差异等原
因,中医药容易被误读。疫情期间,为避免因滥用出现不良反应,患者最好在中医师的指导下合理用药。尽管中医
药已经传播到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但中药在一些发达国家还未能以药品身份面世。以此次抗击疫情为契机,与其
他国家携手打造“健康丝绸之路”、加强传统医药领域的合作,中医药将发挥更大作用,助推民心相通。(解读:本段
进一步论证了“怎么做”,是上一段的补充,也是升华!)
中医药学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凝聚着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博大智慧。应对
全球卫生挑战、推进国际卫生合作、推动完善全球公共卫生治理,中医药潜力无限,必将日益发挥独特而重要的作
用。(解读:尾段呼应开头,点题升华!)
【精读细思】:在遍地“中医黑”的时代,中医药以全面的诊疗方案,有力的干预手段和完美的治愈数据,
有力回击了对中医药的抹黑!将来,中医药还将继续发扬光大,走向世界,走向未来!为我们的民族医
药喝彩!
【文化角度二:文艺创作】
提高抗疫文艺书写水平须从四方面着手
来源:光明日报时评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文艺工作者积极投入文艺创作,诗歌、绘画、书法、舞蹈等呈现井喷之势,形成了特殊
时期的“抗疫文艺”现象。
如何深化“抗疫文艺”书写?笔者认为应向中国美学精神礼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直面灾难的大智大勇、顽强
抗争的人文情怀;向抗疫现实靠拢,深入观察和把握党中央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决策部署和显著成效,了解
抗疫一线和身边可歌可泣的抗疫事迹,以及普通老百姓的悲欢离合故事;向灾难书写的纵深掘进,努力探寻“抗疫文
艺”独特的内在美学意味和特定表达形式,在艺术追求中凸显当代中国“抗疫文艺”的风格特征和艺术气派。(解读:
开头直接提出“怎么做”,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因此,应从“国本、人本、事本、文本”四个方面提高认知把握能力
和提升艺术表现水平。
国本,即一国之本,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观察感悟和艺术反映
防控阻击新冠肺炎疫情现实时,应自觉摒弃轻信谣言、恶意抹黑等创作歪风邪气,书写和记录这场举国上下同仇敌忾的疫情防控阻击的人民战争,彰显中国人民“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同时间赛跑、与病魔较
量,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的中国精神,为国家抗疫奉献艺术力量。(解读:分论一,
从“国本”出发进行文艺创作,彰显中国人民的精神。)
人本,即以人为本,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这次疫情来势凶猛、波及面广,直接影响到每个
人的生命安全。艺术触角须与生命关怀、人性美善融入,才可能发现患者、医护人员、志愿者以及隔离在家中普通
老百姓的生存状态和思想情绪,尤其是对逝者及其家庭成员的情感抚慰和精神激励,是文艺搭建安抚疏通渠道和体
现人道情怀的特殊价值所在。“抗疫文艺”创作应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关心群众疾苦,通过“抗疫文艺”特有的感染
力影响力,做到知民情、解民忧、纾民怨、暖民心,凝聚起全民族众志成城抗疫情的磅礴力量。(解读:分论二,
从“人本”出发进行文艺创作,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
事本,即以客观事实为本,真实反映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这次疫情影响之广前所未有。艺术的深度
书写需要广泛采信、明白就里,许多事情尚在过程之中,切不可捕风捉影、罔顾事实、不求甚解。没有现场感,就
难有艺术真实的感染力和穿透力,不能以偏概全、一叶障目。金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元好问在《论诗三十首》
中写道:“眼处心生句自神,暗中摸索总非真。画图临出秦川景,亲到长安有几人?”“抗疫文艺”创作需要宏大的真
理叙事与细微的客观描述完美结合,以一部部具体抗疫作品,反映整个国家和全体中华儿女在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团
结一心、同舟共济的民族精神风貌。离开或曲解甚至为了所谓艺术虚构而挑战真实底线,这不是“抗疫文艺”的内涵
规定性和美学基本要求,是难以做到“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的。(解读:分论三,从“事本”出发进行
文艺创作,文艺创作要实事求是,不能做过渡的虚构,要尊重事实。)
文本,即以文艺作品为本。目前“抗疫文艺”出现激情有余而审美不足、表象叙事多于沉淀表达的问题,主要因
为创作者在疫情暴发特别是居家隔离之后,急于通过艺术创作尽快进入防控阻击战之中,表达创作者情系疫区、加
油鼓劲的强烈愿望和关切之情。这种激情澎湃的创作现象与阶段,一般来看,在灾难到来之初都会经历。在持续和
沉淀阶段,却需要理性思考和艺术思维的贯通。一场灾难对人民生命财产、经济社会发展的破坏及其给人们心理造
成的负面影响是极其深重的。灾难题材的特殊性,隐含着书写方式的独特性。需要艺术家对灾难本身的突发性、破
坏性、震荡性等展开综合性系统性观察,对人类抗击灾难的信心和意志予以思考,对人类在与灾难的抗争中所体现
出的自救互救、防控阻击的伟力和精神进行表现,把笔触深入到民众生活状态之中,深入到人性的各种表现情势之
中,深入到家国关系与民族命运之中。只有这样,才会创作出能够触及人的灵魂、引起人们思想共鸣的,能够温润
心灵、启迪心智的,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优秀作品。(解读:分论四,从“文本”出发进行文艺创
作,文艺创作者既要深入群众,又要做出能够体现时代精神的正能量作品,这对创作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期待“抗疫文艺”讲好中国抗疫故事,涌现出更多生动反映抗疫一线
感人事迹、书写中华民族不为任何艰难困苦所屈服的恢宏史诗。(李明泉)(解读:结尾简明扼要,点题升华。)
【精读细思】:“文章合为时而著”,疫情期间,无数的人、无数的故事等待着我们的传颂。历史需要文
艺工作者来记录。新时代的文艺创作,要求创作者走出空中楼阁,深入事实中心,又要求创作者的作品
能够反映当下的精神面貌,体现正能量。如果能达到以上需求,必将能创作出人民满意的、受欢迎的作
品。
【文化角度三:文化传承中国古诗】
疫情当前,怎么火了一句唐诗?
来源:光明时评
这两天,有一句唐诗在网络上火了。2 月 9 日,日本舞鹤市医疗支援物资抵达大连机场,包装箱上印着“青山
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这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诗。曝光后,这句诗迅速传播,掀起讨论无数。而
在此之前,日本援助物资上写着的其他几句话,如“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辽河雪融,
富山花开;同气连枝,共盼春来”等,也都贡献了不少热点。(解读:开头引用诗句,列举社会现象。)
疫情紧张的当下,火了一句唐诗,也是意料之外。究其原因,所谓“日本对传统文化较为重视”云云,总结得还
不全面。这个句子,从来也未曾消失,在中国、日本多少唐诗选本里就有,随手可得。这句诗之所以吸引眼球,毋
宁说,是因为它既熟悉又陌生。
熟悉,是因为它出自唐诗,多少人从小耳濡目染;陌生,是因为在疫情当前,多少口号被冠以“硬核”的标签,
被广泛传播乃至津津乐道,这种典雅的表达太另类了。试想一下,这段时间以来,我们看了多少诸如“今年上门,
明年上坟”、“拜年就是害人,聚餐就是找死”、“带病回村,不孝子孙”这类口号标语,出现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
月何曾是两乡”,如何不让人心旌摇荡,如何能不火?(解读:对比论证的方式,将唐诗与“土味”标语相对比,更
加凸显了引用诗词的高级。)
这并不是说“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就一定比“武汉加油”高级,后者的简洁明快、易背好懂,可以
在短时间起到凝聚人心的效果。只是一句唐诗,让不少人在铺天盖地的所谓“硬核”的口号中,看到了一种文明感。
这种文明感,在乎语言的体面、情感的深刻、行为的得体;这种文明感,又恰是疫情发展到当下,急需强调之事。
(解读:提出了论证的核心:文明感。)
从疫情发生之初的“围堵”湖北人、泄漏个人信息、家门被封闭,到现在网友爆料武汉牌照车被砸,租房户不能
进小区、业主持房产证出入等等,种种行为实在刺目。无视法律、契约,制造歧视链条,实在不是文明社会该有的景观。语言与行为,就是思维的同构之物,有的地方能挂出“出门打断腿,还嘴打掉牙”的横幅,有的人行为过激也
不令人意外。(解读:举例论证,指出言语与行为本是思维同构之物,言语影响了行为。)
诗终究是诗,标语也终究是标语,只是背后的思维模式与文明感,更发人深省。这种文明感,是对法治的信仰,
与同胞的共情,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文明是精致的,不能在防疫的旗号下,对复杂的社会活动以“一刀切”的办法粗
糙应付。文明就有它的体面。就像在刻不容缓的援助中,并不妨碍写上一句“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
事态紧急,但善意、体谅、同情也不是就无处安放了。(解读:提出观点,当下的社会,我们更需要“文明感”,来
体现善意、体谅和同情心)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是句唐诗,日本人使用,中国人理解。人类共通的情感表达,哪怕是千年
之前的句子,不同国度的人、不同时代的人都能与之共鸣。可见,美好的事物自有它的韧性与穿透力,在疫情仍在
持续之际,我们一定不能放松文明社会必须坚持的价值。(解读: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精读细思】:“武
汉加油”和“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前者直白,后者隽永;前者土味,后者文艺小清新。其实,标语不
分高下,只要真诚的传递出那一份关心和爱意,给我们的同胞以信心和勇气,足矣。我们也不要忘记:
要脚踏实地的生活,亦可诗意地栖居。
【文化角度四:打击谣言,实事求是】
2020 年“新冠肺炎”时评:疫情面前,别误入“谣言陷阱
来源:人民网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特别是武汉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牵动着我们每一个
人的心。在无数人为汹汹疫情奋勇前行之际,网络上接连出现各种有关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的谣言,
这类事件不断被曝光,再次突显了维护清朗网络环境的重要性。(解读:开头提出问题,简明扼要。)
媒体要筑“桥梁”,不能堵“高墙”。大年初一,主持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针对这次新型肺炎疫情的
防控工作出台一系列针对性措施。会议强调,要及时准确、公开透明发布疫情,回应境内外关切。要加强舆论引导,
加强有关政策措施宣传解读工作,增强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和社会信心。媒体是网络内容建设的重要力量,面对恶意
攻击和谣言,应当坚决回击、以正视听;面对网民关切和疑问,要加强辨析引导、澄清模糊认识。在这次疫情发生
的过程中,有些平台为了抢流量、博关注,把谎言包装成“事实”,将猜测翻转成“存在”,挑战法律底线,操纵
舆论感情,扰乱网络秩序,危害社会诚信,影响社会稳定。互联网虽是虚拟世界,却同样是一个规则实体,遵守相
应的职业行业道德,强化社会功能和媒体责任,才是发展的长久之计。(解读:分论一,指出媒体的责任。)
网民要当“剑客”,不要做“看客”。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发生以来,类似“1 月 26 日主持人白岩松邀请钟南山介绍疫情”“用淡盐水漱口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钟南山院士被传染了”“空中喷洒防疫药剂”等等,
这样的谣言在百姓间扩散蔓延,造成整个社会的焦虑恐慌。在面对来源模糊、事实不清的信息时,切忌一味地盲目
转发与情绪发泄,应当多一些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疫情汹涌,国家在挫折中奋进,无数工作人员为之尽己所能、
不屈不挠,此时正是需要我们凝聚共识、统一行动的关键时刻,每一位网民更应该擦亮辨别是非的双眼,理解配合,
共同面对。人人都从自身做起,承担一份网络社会的公共责任,为打赢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贡献一己之力。(解读:
分论二,指出网民的责任。)
当然,呼吁媒体和网民遵守法律法规、加强理性判断,并不是说对新型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不能开展监督,不
能讲真问题,不能揭露真现象。恰恰相反,那些遵守法律、尊重事实的建言献策和批评监督不仅很有必要,而且是
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疫情当前,需要每一位网民、每一个个体握紧手中的“金话筒”,积极构建健康理性的
网络舆论空间,共同维护法治有序、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解读:结尾让步论证,有力补充了观点!)
【文明角度一:生态文明】
禁食野生动物,“舌尖上的中国”需要来一场革命
来源:新华网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有关武汉华南海鲜市场售卖野味的情况成为网络热点;一些地方酒楼食肆的“蝙蝠汤”
等图片,令人感到头皮发麻;就在这段时间里,多地执法机关还破获查处了一批捕捉、售卖野生动物的案件,原本
活泼可爱的飞禽走兽成为一具具血淋淋的尸体。种种景象,触目惊心。而近年出版的一本儿童科普读物,居然还在
介绍果子狸“肉可以吃”“浑身都是宝”,令人瞠目。(解读:开头提出问题,为下文做铺垫。)
野生动物的捕、运、售、加工产业链,正对社会和自然产生难以估量的伤害。野生动物会携带并传播病毒,食
用野生动物容易感染病毒,这已经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我们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餐饮文明源远流长,“舌尖上的中国”令人垂涎。但是,“舌尖上的中国”决不能被食
用野生动物玷污,我们必须要来一场“舌尖上的革命”!(解读:观点清晰,有力!)
新冠肺炎疫情为滥捕滥吃野生动物敲响警钟。天津市十七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 14 日审议通过了《天津
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止食用野生动物的决定》。天津立法向食用野生动物说“不”。
日前召开的中央全面依法治国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强调,要加大对危害疫情防控行为执法司法力度,严格执行传
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条例、野生动物保护法、动物防疫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法律法规,依法实施疫情
防控及应急处理措施。依法防控新冠病毒疫情,是当务之急;依法预防各类疫情,是长远之计。两者互相支撑,并行不悖。要依法管
住那些“馋嘴”,形成对野生动物不能吃、不敢吃、不愿吃的社会风尚。
不能吃,要严守监管的底线。面对当前多头管理、监管被洞穿等现状,当务之急要整合野生动物保护的行政执
法权,做到统一行使,尤其要对贩卖市场、养殖场、饭店经营场所实行更严格监管,提高执法效率,完善社会举报
机制,对懒政不作为的行为要加大监察力度。
不敢吃,要划清法律的红线。目前野生动物的法律定义尚存模糊,与人工繁育动物的界限不明确,应进一步加
以准确界定。鉴于食用野生动物的危险性愈发凸显,法律要充分发挥“雷霆万钧”的教育警示作用。充分考虑公共卫
生防疫形势,我们要对各类野生动物施行更严格的管理和保护,将食用捕猎捕杀野生动物行为纳入禁止之列,做到
有法可依,令行禁止。
不愿吃,要找准文明的界限。“野”更有营养、“野”等于“鲜”,这是陈规陋习,是野蛮的表现。我们要在公民教育
中树立新风尚、新道德,将不吃、不捕、不买卖野生动物的内容明确纳入到知识学习体系当中,防止历史重演。(解
读:三个横向观点展开,层次分明!)
人类和其他生物都是自然的一部分,可以说是命运与共。保护、善待野生动物,就是保护我们生态圈,保护我
们人类自己。禁食野生动物,倡导“舌尖上的文明”,人人有责,从我做起。(杨金志 兰天鸣)(解读:结尾呼应开
头,升华主题,呼吁号召。)
【文明角度二:文明生存】
灾难启示我们:远离陋习,文明生存
来源:光明日报
“四条腿的,除了板凳不吃;水里游的,除了轮船不吃;天上飞的,除了飞机不吃”。这句调侃生动反映了一些
人无所不吃、缺乏敬畏的饮食陋习。
就像 2003 年 SARS 病毒来自野生动物一样,经调查,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很可能同样源于野味。餐桌
上的饮食陋习带来的惨痛代价,再一次敲醒警钟。(解读:开头列举现象,为下文铺垫。)
找到了病毒“真身”,就看到了有效救治的曙光;挖出了引发疫情的自我因素,也就意味着要刮骨疗伤、痛改前
非,从拒食野味开始坚决杜绝各种陋习。(解读:提出观点,观点清晰。)
疫情暴发以来,在各界大力倡导下,拒野味、戴口罩、勤洗手、不聚集等全民抗疫要求,在较短时间内迅速转
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但根深蒂固的陋习往往比自然界的病毒更加顽固,在严厉的防控措施下,仍有一些冒失冒险
行为不时出现:有人顶风作案,依然售卖野生动物及其制品;有人拒戴口罩,我行我素干扰防控劝阻;有人为宣泄情绪,朝路上行人、电梯按键乱吐口水;有人自作聪明,失信隐瞒重点疫区活动轨迹,可谓不一而足。(解读:列
举一些不文明的行为,内容充实。)
这些不守规、不文明、不诚信的行为,妨碍了疫情防控大局,触犯了相关法律法规,也折射出一些人公德意识
缺失、文明素质不高、陈陋积习难改的现状。这充分说明,疫情防控阻击战不仅是一场与新冠肺炎病毒的坚决斗争,
也是一场同不文明坏习惯的严肃较量。(解读:指出问题根源,明确原因。)
近期,就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有针对性地开展精神文明教育,加强对健康理念和传染病防
控知识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提高文明素质和自我保护能力。这充分体现了精神文明建设在抗击疫情
工作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功能。养成文明好习惯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聚焦关键小事,倡导讲文明话、办文
明事、做文明人。只有从每个人的日常点滴抓起,改陋习、树良风,让好习惯像呼吸一样自然,才能真正构筑起隔
断疫病传播的行为屏障。
好习惯来之不易。不管是战“疫”正酣时,还是烟消云散后,惨痛的教训都要铭记,决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要
不遗余力扫除陋习恶习,持之以恒涵养文明习惯,以工程化项目化、精细化精准化、制度化常态化的方式,让好习
惯不断固化下来、推广出去,成风景、见风尚。要大力倡导文明就餐,使拒食野味、健康饮食理念入心见行;推行
垃圾分类,推动形成绿色生活方式;崇尚节俭办席,使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等社会风尚更加浓厚;力行重信守诺,
营造“守信为荣、失信可耻”的诚信文化;倡导文明上网,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共建清朗网络空间。(解读:从“怎
么做”展开论证,排比句很有气势!)
恩格斯说:“一个聪明的民族,从灾难和错误中学到的东西比平时要多得多。”我们要从历史和当下深刻检视反
思,举一反三,变危机为契机,让社会更加文明,让灾难不再重演。(解读:结尾呼应开头,呼吁号召)
【文明角度三:人类命运共同体】
共同担当使命 淬炼文明之光
——抗击疫情离不开命运共同体意识⑤
来源:人民日报
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都是
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解读:开头直接引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话题。)
国际社会在团结合作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同时,也在思考加强公共卫生国际合作的长久之策。2 月 11 日至 12
日,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举办针对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研究与创新论坛,以协调全球科研力量,尽早找到更有效
的诊疗方案,研制出安全有效的疫苗。在即将举行的慕尼黑安全会议上,主办方将专门组织一场有世卫组织官员参加的边会,讨论疫情相关问题。面对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完善和加强全球治理,切实保障和增进全球共
同利益,当是国际社会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疫情不仅是对一国治理体系和能力的大考,也是对全球治理体系和能力的检验。近年来发生的数起国际关注的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无不需要各国发扬合作精神,携手共同应对。这次疫情再次提醒人们,在全球化时代,单边主
义和保护主义并不符合全球利益,只顾自己、不顾他人的做法并不能完全自保,惟有团结合作、并肩向前,才是最
大可能保护各方利益、共同利益的正确选择。(解读:命运共同体需要各国的合作!)
休戚相关,命运与共,各国理当遵循人类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中国举国行动,上下
一心,全力应对,吹响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冲锋号,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中国政府采取积极、高
效、公开、透明的举措,也为维护全球和地区公共卫生安全作出了重大贡献。疫情面前,中国展现的不仅是集中力
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是以人类共同利益为重的价值追求。正如来自世卫组织的评价,中国努力控制病毒源头,
限制疫情传播,为世界其他地区防控工作争取到宝贵时间,“如果没有中国努力,全球病例会远高于此”。各国领导
人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等纷纷表达对中国的支持和慰问,不仅因为中国为世界最终战胜疫情注入了希望和信心,也包
含着对中国价值追求的肯定和褒扬。
顺应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势,采取为全球负责的行动,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呈现的全球普遍现象。“山
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这样的温暖,不仅体现在几十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为中国提供捐款和大量医
疗防疫物资,体现在“中国加油”“武汉加油”的呼声在全球共鸣,还体现在当出现歧视和污名化现象时及时发出正义之
声、当出现不实信息时及时澄清事实。暖心的行动,无论大小,展现的都是为人类共同利益负责的价值追求,汇聚
的都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正能量。“战胜新冠肺炎疫情的唯一方法,就是所有国家本着团结与合作的精神共同努
力。”来自世界顶级医学科学家的忠告已是世界上很多国家人民的自觉行动,相信在庆祝抗击疫情胜利的那一天,世
界可以为这样的团结合作精神而自豪。(解读:这两段列举了各国的表现都符合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全球具有
合作的土壤。)
当然,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治理也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在绝大多数国家遵循世卫组织的专业权威建
议,保持冷静、科学、理性的情况下,个别国家作出过激反应,采取了过度应对措施;一些人还陷入了针对全球化
的焦虑、迷惘甚至怯懦。这说明,个别国家和一些人的思维还跟不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全球治理还有需要加强和完
善的地方。正如世卫组织总干事谭德塞所指出,传染病控制一直就是一种时足时乏的事情——当疾病暴发和政府担
忧时,各国会投入大量资源;当传染病结束后,资源又变得相当匮乏。从这个意义上讲,当前这场疫情再次提出了
值得全世界共同思考的国家治理乃至全球治理难题:如何持续做好传染病监控和控制,如何以充足的医学准备和供
应以备不时之需。今年是联合国成立 75 周年,联合国已发起关于人类前景的全球对话活动。思考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启示,当属谋划全球治理创新改革时需要考虑的重要内容。(解读:反面论证了一些人和国家
思维的片面性,并指出今后全球共同应对疫情的做法。)
没有一个冬天不会过去,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与病毒较量,人类必胜。人们需要总结经验,珍视抗击疫情
中凝聚的全球力量,也需要检视不足,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出路。同舟共济,守望相助,团结合作,共同发展,都
是人类历史长河淬炼的文明之光。命运与共,并肩前行,携手抗击疫情,必将为人类文明之光增添新动能,为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新能量。(解读:结尾呼应开头,升华主题,呼吁号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