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素材积淀:最新时文选粹 3 篇
目录:
1、“11 岁男孩熏松鼠引发森林大火”的“三重拷问”
2、谁踹了朱之文的门?
3、培养“半个人”是教育之殇
“11 岁男孩熏松鼠引发森林大火”的“三重拷问”
日前,对凉山木里“3.28”森林火灾的起因调查终于有了官方的通报。据木里县森林公安局办公室
消息:“经查,此次森林火灾系嫌疑人田某某(男,11 岁)于 2020 年 3 月 28 日 14 时在木里县项脚乡
项脚村瓦科组田某某家后山处用打火机点燃松针和木罗松烟熏洞内松鼠时不慎失火引发。”(4 月 15 日
《中国青年报》)
就因为一名年龄才11岁的男孩用打火机点燃松针和木罗松烟熏洞内松鼠,就引发了凉山木里“3.28”
森林火灾,不仅导致森林大面积烧毁,而且还夺去了 19 名救火队员的宝贵生命。这无不令人哑然失笑。
虽然这名才 11 岁的男孩在点燃打火机时,只是出于“熏松鼠”,并无故意、恶意行为,但这起因
“11 岁男孩熏松鼠引发森林大火”事件,却不能不引发我们的多重“拷问”。
“拷问”之一,家庭防火教育缘何“失效”?都说“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
任老师”,但如今的家庭教育虽有涉及安全教育,但这比起孩子的学习教育而言,“安全教育”几乎只
是停留在“嘴上说说而已”。就拿“防火教育”来说吧。一些家长对孩子的防火教育只是停留在一句
“不要玩火”上,至于“玩火”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几乎没有家长会给孩子“细细道来”。这就
无形之中给孩子灌输了“火”虽然“不能玩”,但偷偷“玩一把”也许“没关系”的想法。此次,这名
11 岁男孩用打火机“熏松鼠”,就是觉得“用火熏”好玩,而绝没有想到会有如此“严重后果”。可见,
家庭“防火教育”只是浮于“嘴皮子”教育,当然会“失效”。
“拷问”之二,学校防火教育缘何“失灵”?在学校里,平时的“安全教育”可谓是“全程”跟踪,
但由于只注重“口头教育”,而不注重“警示教育”,因而“安全教育”并未真正入脑、入心,许多学
生对“安全”只是处于“表象”理解,并没有“理性”认识。就拿“防溺水安全”来说吧。学校是年
年讲,学生耳根都“听出老茧”了,但缘何学生溺亡事故还是“年年上演”呢?就是因为学校防溺水
安全教育只停留于“口头教育”,没有通过一个个真实的案例予以“警示教育”。可见,学校安全教育一旦浮于“口头说教”,势必导致安全教育“失灵”。
“拷问”之三,法律惩处缘何“失语”?按说,“纵火”引发森林大火,致 19 名救火队员牺牲,法
律理应“亮剑”给予从重惩处,但鉴于“纵火者”的年龄才 11 岁,离担刑责“还遥远”,法律根本“管
不着”,只得“干瞪眼”。这样的“结局”无疑令人“十分尴尬”。如何让法律有“话语权”,让“肇事
者”得到应有的“法律惩处”,是到了该修订法律“年龄界限”的时候了。不能让“14 岁担刑责”一成
不变,而应适时而“变”,让“11 岁”也要“担刑责”。如此,法律才不会“尴尬”,更不会“失语”。
当然,对家长的监管不力而导致孩子的刑事违法行为,法律也可追究家长的刑责,让家长也要“长
记性”,从而切实督促家长做好孩子的监管责任,避免“14 岁以下孩子”因为“无知”而成为“违法
人”。
眼下,凉山木里“3.28”森林火灾虽已过去,但这起“11 岁男孩熏松鼠引发森林大火”的“拷问”
还远远没有“结束”。这需要家庭、学校的安全教育既要在嘴巴上“常说”,更要把安全教育深深嵌入
孩子的“心里”,让孩子真正理解“安全”二字重千钧,这样才能让“11 岁男孩熏松鼠引发森林大火”
的悲剧永远不再重演。
谁踹了朱之文的门?
退无可退,无需再退!
“大衣哥”朱之文一唱成名后,莫问有心还是无意,总之,他一直保持了农民的本色,继续种着
地唱着歌。
而世间就多了一种风景,叫做“朱之文的门外”。
十里八乡,好不容易出了一个明星,围墙之外的某些村民,似乎不满足只当一个沾光的乡邻,他
们还要揩油。
那扇门外,朱之文和乡亲之间的故事,多半都是关于捐款、借钱和跟拍的。
近日,门外又有戏了。那天春光明媚,朱家门外照例啸聚了一波村民,由于大门紧闭,两名男子
便约定要把门踹开。于是,一名戴着墨镜、叼着香烟的的男子,用失传已久的“无影脚”踹开了朱家
大门……
“哗啦”一声,朴素民风碎裂成渣!
踹门之后,墨镜男非但不跑,还在人群中炫耀:“没事,他不敢管我!”果然,这次的朱之文照
旧保持了他的憨厚,他把门打开,又苦笑着陪乡邻合影。“大衣哥”是善良的,允许一部分人窥他,拍他,损他。但善良不能被践踏,私闯民宅的刁民行
径,在太平洋彼岸是会被步枪突突的。
当然,这是一个有王法的国度,那位豪横的墨镜男没有白踹,他被捕了。
风波之后,我们却要替“大衣哥”苦笑一声——恶,果然是被无底线的善良豢养出来的。
依我看,“大衣哥”的仁厚还真不是装的,比如,他最近刚为疫区捐款 40 万。那可都是真钞,每
一张都不是大风刮来的,也需要气沉丹田吊嗓子。
而且,像诸多衣锦还乡的人一样,朱之文为村里修路修学校,好事做了一箩筐。只是,乡亲们总
是吝惜赞美。有一位老汉就曾对着镜头说:“朱之文如果给每家每户发一万元,再买一辆车,我们才
会说他好。”
你听,这要求多具体多坦诚啊,早已不是升米斗米可以解决的,还需要票子和车子!
马云富可敌国,他们也不嫉妒,但是身边的人先富起来了,那可不行,必须分食这块唐僧肉,在
各种时辰以各种队形。
所以,2018 年春节那天,就有村民骑在“大衣哥”院墙上振臂高呼“发红包!”荷泽的牡丹多高
贵,他们可不管,领不到红包就不下来。
比起讨红包,更大手笔的就是借钱了。“大衣哥”接受采访时说:“我向乡亲们借出去一百多万,
没人还。有困难的来借,不缺钱的也来借。他们说,别人都借了,我能不借吗?”
依此逻辑,他们分明是把借钱当作分配了,还讲究一碗水端平。
后来,全民直播时代来临,朱家门外就更热闹了。
当村民们发现,拍朱之文吃喝拉撒也是个不错的营生,就纷纷把手机升级换代,日夜拍他!有一
种生活,是靠拍“大衣哥”过活。
他们起初在门外拍,在楼顶拍,后来干脆到院子拍,房间拍,连朱之文上厕所也要拍。更有甚者,
半夜爬墙而入,说要拍朱之文是怎么睡觉的。
对此,永无宁日的朱之文依然是沧海一声笑:算了吧!
宽待之下,总是有人不厌其烦地质问老朱:如果你怕乡亲骚扰,为什么不搬家,是不是为了保持
你的热度?
其实,这个问题问得粗暴且无礼,你不去谴责那些打扰别人生活的人,却在反问“大衣哥”为什
么不搬家!家是别人合法的家,门前的池塘屋后的桑树,皆是美好回忆,凭什么要搬?
再说了,农民的腰包有钱了,就非得进城看霓虹吗?踹门事件发生之后,有人冒用朱之文的名义在某社交账号发了一条内容——我可以一再降低底线,
但你不能认为我没有底线!我可以一再忍气吞声,但你不能认为我没有知觉!
这位假借老朱之名的声明,倒像是对“大衣哥”的忠告——退无可退,无需再退!
我也要奉劝“大衣哥”:门外的喧哗可以不理,但是对于破门而入的坏蛋,还是准备一把笤帚吧,
就打他个满地找牙!
因为,你可以用善良供养闲人,但不能用宽厚放养恶人!
培养“半个人”是教育之殇
最近看到在某一高三教室的正前方挂着这样一条横幅:“不学习,如何养活你的众多女人。”很
显然,班主任用这种直白而露骨的语言意在砥砺那些为在千军万马中突围而“舍生忘死”拼搏的壮士。
与冰冷刺骨的“只要学不死,就往死里学”的励志语相比,这条标语多少带有一点温情。只不过,这
种温情溢出更多的是俗陋与糟糠味。看到这样的“励志语”,不由得想起钱理群先生对现行中国教育作
出的“中国的教育正在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论断。不过,与“精致”相比,上面的断语更带有
刺鼻的世俗气。
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对教育在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演进中发挥重要的新定位。
教育属性和施加影响的特殊性决定在经营教育时不可能按照一般性的加工产业思维进行运作。人的可
塑性,使用工具的特殊性,两相叠加催生出“劳动方式”的独特性。从浅层意义上看,教育是以传授
知识、培养能力为基础目标。但是,从一个人长期发展和终生成长的角度审视,对人的思维品质的培
养和审美意趣的根植当成为教育的旨归。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习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
再是人专属性的,因为高科技的工具被人植入的智能已经远远超出人类自身。不过,不论现代存储工
具有多大的存储能力,在人类设定程序的前提下能够从事多么高艰深的劳动,它们还是在人的先期设
定下完成。人类与高科技设备最本质的区别在于人有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对各种事
物就能作出高低优劣的判断,并作出相应的取舍。同时,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创造加工。从这一点看,
关键能力和创新意识是人类必须具备的素养。而这两种素养的培养不是外力的强加实现,而是通过教
育完成的。由此观之,教育要实现其自身的应有之义,在重视双基传授和训练的同时,必须强化思维
训练和审美培养。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素养,才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才能更好的适应生活。
可是,反观现实教育,真正把教育上升到把关键能力和创新意识作为教育践行的目标的近乎空白。
考试指挥棒释放的巨大威慑力的震慑,逼迫教育的相关方开展的活动都必须围绕考试这个轴心运转,知识灌输加塞,应试技能的机械性训练。这样做的终极目的就是拿高分,冲名牌,做人上人。有了这
种思想的加持,各种超出常态的事情的发生也就稀松寻常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里强调的是教育的长期性。教育是慢工出细活的精神培植和人格养成的活
动。一个人的成长应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如果急于求成,揠苗助长只会适得其反。“成长”就其包含的
内容而言,有有形的物质性的成长和无形的精神性的提升。就生命的本体而言,肉体的健康是思想健
全的基础。没有健康的体魄,对精神的涵养会造成很大的不利影响;即使有健康的身体,如果人格不
健全,“半个人”有可能对自我,乃至社会造成伤害。从某种程度上说,精神的残缺比身体的残缺更可
怕。要避免各种因人格残缺造成悲剧的发生,对人进行精神的塑造更加重要。而对塑造的灵魂,教育
发挥着根本性的作用。鲁迅先生说:“教育对人的改造,要深耕三个方面——立人、批判和创新。”用
先生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教育作出的清醒定位来观照现实,他所倡导的“立人、批判意识和创新精神”
对当下的教育仍然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一个人身体的成长是可视的,而且因身体发育在一段时间内
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但是一个人的精神涵养和灵魂塑造是长期性的,需要经过不断的修复革新突
破完善的过程。正是如此,教育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时,不当以短视的速度的追求作为产出的劳动成
果,而应该以长远的眼光培养受教育者终生学习的能力。所处的人生阶段不同,面临的挑战不同。接
受学校教育阶段,因为老师家长全职型的服务是不愁没有鱼吃的。可是,一旦从老师和家长的羽翼中
走出来,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时,如果没有“渔技”就很难吃到可口的鱼了。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作为《大学》的“卷首语”,用浅近的文字指出
了教育应追求的目标。而从提出的三个目标看,“明德”是基础。这与儒家的“立德、立功、立言”的
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人无德不立”,强调了人之为人修炼德行的重要性;“新民”指向的是人通过教
育当除去陋习恶习,从荒蛮蒙昧走向文明开化;“至善”,提出了通过教育,人应该达到的最高境界。
不论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三个方面都归一性地指向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滴灌与塑造。当然,要达成这
样的目标,不是说对受教育者实施影响时是纯粹的进行干枯的道德说教,而是建立在对知识的习得和
基本能力训练的基础之上。如果没有必备知识和能力做根基,在空中楼阁中畅想教育的愿景是很难实
现的。
在物质极大丰富的时代,生存与温饱不再是威胁人类的问题。解决了基本的物质需求的问题,对
个体而言面临的就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个体如何生存与发展,除了取决于自身,教育发挥着不可替代
的作用。体格健硕是高质量生活的前提,精神和人格的健全是高品位生活的保障。身体需要物质提供
能量,精神离不开教育给予养分。教育的相关方,在对教育投注价值期许时,应该要有准确的认知和定位。双眼只盯住考试,只盯着分数不放,短期可能见成效,但从长远看,这种只在表层耕作,仅在
外围打转的舍本逐末之举,经过教育加工出来的人肯定会出现一些因缺钙而得软骨病的人。一个国家
和民族,如果“半个人”太多,很难在世界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的。教育是耕心、树人的,人是教育
的核心,是主干,其他的方法手段只是为了让“人”这棵大树更加枝繁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