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随热点,预测作文---传统文化之汉字(例题+解析+范文+素材汇总)
汉字之于我们的意义非同寻常,汉字的美,在“形”,在“神”,汉字需要被我们重视,需要被我们敬畏。今天,
整理了关于汉字主题的作文及素材,与君共赏。
作文题目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文字是一个文明璀璨文化的重要表现。
楔形文字是大约公元前 3200 年左右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刻在石头或泥版(泥砖)上的文字,是我们已知最早的文
字。楔形文字在西亚流行的时间长达 3000 年,大约公元前 75 年开始,楔形文字再也无人知晓。
埃及象形文字(圣书体),是古代埃及的文字,它发源于 5200 年前的青铜时代早期,圣书体一直使用到公元 5 世
纪,随后消亡。
甲骨文,主要指我国商朝晚期(约公元前 1300 年)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它上承原始
刻绘,下启西周文字,我们现代使用的文字就是由它渐渐演变而来。
玛雅文字是中美洲玛雅文明文字系统,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 3 世纪,这个文字于西班牙人在公元 16-17 世纪入侵玛
雅后消亡。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明确文体特征,诗歌除外;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1.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了四则材料作为引发写作的情境,四则材料构成对比关系,材料是考生思考的重点,
目的在于引导考生认识和思考中华文明与文字持久旺盛的生命力。“上述材料”是表达感想的基点,脱离材料即为偏题
或跑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引导语要求考生综合材料的内容及含意拓
展、挖掘材料背后的深刻含义,体现自己的思考和感悟。行文中切忌抛开其他三则材料,只根据材料大谈中华文明,而
应在材料的对比中进行延伸论证。(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应认识到中华文明与汉字强大而持久的生命力。材料提及的其他几种文字均伴随着其文明
的衰落而消亡,隐含着对中华文明韧性的赞美与传承中华文明的暗示,离开了对这一主要内容的阐发,文章便难以准确
把握主旨,也难以表现其深刻的思想性。
2.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选取是自由的。可在四则材料的对比中认识中华文明的韧性,可以就材料的整体谈自己对于文明传承
与文字学习重要性的认识,还可以表达自己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题目给了考生展示自己的较大空间。
(2)联想和思考是自由的。独具特色的语言文字,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
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基于材料的内容和文章的立意,考生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
象,援引事例,自由选材,只要能充分表达自己的感想即可。
(3)文体的选择是自由的。可以写成议论文,也可写成记叙文,但就思维的深度来说,写成议论文比较好。无论选择
何种文章,都要明确文体特征。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任务驱动型作文题,四则材料都和“文明”“文字”有关,第一、二和第四则材料具有高度相似
性,分别谈了古老的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伴随着自己的文明而消亡的历史,与第三则材料形成对比,第
三则材料显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生生不息,这是中华文明的韧性。新时代的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
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议题。材料有很强的倾向性,它暗示我们要珍视中华文明的宝贵财富,努力挖掘中华文化的精髓,
学好汉字,继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丰富、滋养我们的精神,从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本题对考生的思
辨力、表达力有较高要求,既考查考生的国家认同、文化认同等价值观,又考查其理性思维能力。
3.切题立意: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历久弥新。
(2)领略汉字之美,传承中华文明,实现复兴梦想。
(3)中华文字古老而年轻,中华文明历久而弥新。
(4)龙的传人,在文明传承中腾飞。
4.偏题立意:
(1)中西方文明与文字。(缺少对材料整体意思的提炼与准确把握)
(2)楔形文字、埃及象形文字和玛雅文字的衰落。(审题不清,丢掉中华文明等主要信息)
(3)古老而年轻的汉字。(审题不严谨,忽视“文明”等相关信息)(4)文明衰亡史。(立意宽泛,大而无当,
难以把握)【佳作赏析】:
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
中国殷墟发现的甲骨文、古埃及象形文字及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是举世公认的世界三大古老文字。但其他文明的文
字早已消失,只有甲骨文是一种传承至今的具有文化意义的成熟文字。(起:引用材料,提出观点)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载体,忠实地记录了中华文明的光辉历程,照亮了中华文明前行的道路。(解释中心论点)
数千年来,历史悠久的中华文化得以传承与复兴,靠的正是汉字的记录与传承。汉字作为中华文明之光,不但使中
华文明璀璨无比,更使中华文明历久弥新、生生不息。同一种语言,同一个根。汉字让中国人凝聚在一起,将各个民族
融汇其中。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却依然生生不息,演绎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
厚重。
泱泱大国,礼仪之邦,汉字承载着璀璨的文明,诉说着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精髓。孔子倡导“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的仁义精神,强调“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致力于把道德教化普及天下,终成
至圣先师;老子提出“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的主张,他的学说对后人产生深远的影响;王阳明开创“心学”,提出
“致良知”,把中国思想提升到新的境界,成为经世致用的典范;于谦一生为官清廉,在国家危亡关头,击退敌人,实
现了他“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愿。就连满清的皇帝都痴迷于中原优秀文化,他们在借鉴和吸收中不
断完善治国方略,涵养民族精神。千百年来,中华儿女用心传承、丰富着东方智慧,演绎着动人的东方故事,让汉字和
中华文明不断丰富、绵延不绝。
如今,“汉语热”在全球掀起风潮,古老而年轻的中华文明焕发出新的活力。已有 162 个国家(地区)建立 550
所孔子学院和 1172 个中小学孔子课堂,汉语必将重放光芒,肩负撒播中华文明种子的重任,传播东方古老的智慧,发
出独特的中国声音。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变化中,我们的文明依然保有强大的生命力,并孕育出新的内涵——在文化上包
容,在体制上完善,在技术上赶超,在很多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我们的中国智慧,要靠汉语的传播来发扬光大。
(以上三个自然段作为分论点,层次清晰,分层论述汉字的意义)
古老的汉字,历久弥新,描绘着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诉说着炎黄子孙的家国情怀。汉字肩负传承中华文明的重任,
汉语的繁荣必将伴随着中华文明以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道向我们走来。(总结:照应开篇,结构严谨)
【其他关于汉字的文章汇编】
中华汉字
博大精深,未成于一朝一夕;融会贯通,亦需要水滴石穿。 中华汉字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之中,是我国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明星。它承载着民族的情感与表达的智慧,是中
华文化不竭的动力与永恒的灵魂。
中华汉字经历几千年以来的磨练,逐渐由甲骨文演变为小篆、隶书,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便是如今化繁为简,返
璞归真的简体。即使经历过此番捶打,它也依然拥有丰富的内涵以及深刻的意义。
诵读文章时,一个个方块大气的汉字映入眼中,仿佛每一个字都是成韵的乐章,都是挥洒的墨画。犹记被“沁”而
震撼的那个午后。绝不是第一次见到这个字,但当时读来却大有不同,令人心神激荡,感触颇深。
正是雨过天晴的初春,日光照射进窗前的书桌,投到“沁”一字上,顿时令人倍感心旷神怡,“沁”由水与心组成,
而这清新的被雨水冲刷过的芳草味,与此刻心下的宁静相碰撞,“沁”仿佛为此而生,甚是美妙。如此是从结构上多做
分析,其实于音韵上也具此含义。
“沁”读音清脆,音调落在四声,少了几分婉转,却多了几分明亮,心境也忍不住雀跃起来。而“鸣”字则让人有
更为直观的感受。由口与鸟组成,令人见时便在耳边生出一声鸣叫来,婉转动人。
更有另一种字,与声音无关,内涵却更为丰富,写来也倍感有趣。俗语曾说:“忍字头上一把刀。”完美地表达出“忍”
之内涵,这便是汉字的造字和用字方法“六书”中的会意。“忍”之内涵即为即使在心上架着一把刀,也要默默坚持。
这是从“忍”的结构之上分析而出的含义,而从含义反推也可轻松得到“忍”字。
汉字之所以在中华文化中璀璨闪耀,在当今各色各样的文化横流中屹立不倒,不仅仅是因为它的结构音节,更是因
为其所具有的包容性和永不过时的深刻内涵。
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基奠,是中华民族的羁绊,更是融于生活的精神。在耳濡目染中体会汉字其中蕴含的包容与博大,
便能在立身处世中习得真正的为人之道。只有将汉字精神熔炼入生活之间,将汉字品格铺垫于灵魂之中,才可谓做到水
滴石穿、融会贯通,保有汉字精神的本质内涵。
在传承路上,在一点一滴的时间里,我们应注重对汉字结构及其内涵的保护,在融会贯通的路途上水滴石穿,将汉
字的博大精深、包容万象深思于心。
(围绕汉字的形、声、意,层层递进,脉络清新,收尾照应)
给汉字的“情书”
亲爱的汉字:
您好!我是你忠实的粉丝,可以说,我非常非常爱你,每天都在想你,描绘你。从而,我要写一封情书给我最爱的你――
汉字。 从我出生开始,我就爱上了你,可谓是对你一见钟情。与你接触,与你谈笑风生,与你学习,我非常快乐。在我眼
中,你具有无比的魅力,我无法用语言来形容你的美,在名家的笔下,你的魅力可谓是绽放到了极点,不能不令我销魂。
在书圣王羲之的熏陶下,草书的你浓纤折衷,行书的你遒媚劲健。在颜真卿的渲染下行草遒劲秀挺,庄重劲美,气
势雄厚,楷书端庄雄伟,气势开张。在欧阳询的指导下险劲而又平稳,严谨工整,平正峭劲。在柳公权的培育下,体势
劲媚,爽利挺秀,字字严谨,一丝不苟。在唐伯虎的描绘下圆转遒丽,丰润优雅。在豪情的苏东坡笔下,酣畅淋漓,纵
逸豪放。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笔下,摇曳多姿,诡谲有致。在刘墉的感染下,略作柔婉,精华蕴蓄……那么多的人
因你而出名,那么多的人为你而折服,我一个柔弱的平凡女子,能不被你的魅力所折服吗?
历经万代的沧桑,你依然极具魅力,古风依存。从甲骨文到金文到大篆到小篆到隶书到草书再到楷书最后到行书,
你在先人的渲染下历经万般变化。无论是哪个时候的你,我都爱你,爱你的变化多端和美丽的身躯。
虽然你不是“S”形的标准身材,可是你的身材不仅令中国人销魂,也令外国人折服。田字格里,方方正正,突显
中国人的方正,正气浑然,正义凛然。笔画之间刚劲有力,露出结实的臂膀,突显中国人的豪放强壮,坚强不屈,非凡
的毅力。你脸上那神秘的面纱被揭开,笔捺之尾显露你秀丽而又妖娆的一面,描绘了中国美丽的山水情调,一丝丝温柔
的抚摸,实是令我销魂啊!
何日无你?何处无你?在学校,在街上,在家里,在公司,在车上,在商场,在书里……每个角落都有你的身影。脑
海中时时浮现你的身影,挥之不去。因为,我把你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刻在了心里。
我每天都在描绘你,想象着你。家里已没有了白纸,只因为,我在纸上画满了你,变化多姿的你。给我上万张白纸,
我也能在全部的纸里画写满你,你令我每一刻都在描绘你。只要给我一支笔,一张纸,我就能把你画在纸上。画满你的
纸,我从不丢弃,只会找一个可以安心的地方,好好地一直珍藏着。
寂寞的夜晚,只要想起你,我就不会孤单。我的梦里,每次都有你。我想,只有在梦里,你才会真正的只属于我一
个人,那种幸福的感觉亦是无法言语的。我的书中有你,我的文章中有你,我的这封情书中更有你,我的生活中总是有
你。
没有你,我真的会疯掉,放弃一切去寻找你,去一切可能有你的地方找你,直到找到你为止。有你相伴的日子我不
再孤单,我的生活充满了色彩。我不想再用过多的语言来描绘,写了那么多,就只想告诉你:我真的真的很爱你!
爱你的××
××××年×月×日
【点评】 中国古文化源远流长,作者在此选择了“汉字”这一具有典型中国文化内蕴的事物着笔,由点及面,又联系
到了书法、文学等由汉字构成的传统文化,视野宽泛,素材运用灵活自如。更难得的是,作者讲汉字的形象特征与中国人的性格特征联系在一起,字字句句都流露出对传统文化的赞美和面对传统文化的自豪感。这种在积累大量素材的基础
上,对素材的联想、迁移、组合能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优秀素材】
1、名作链接《听听那冷雨》
杏花,春雨,江南。六个方块字,或许那片土就在那里面。而无论赤县也好神州也好中国也好,变来变去,
只要仓颉的灵感不灭,美丽的中文不老,那形象,那磁石一般的向心力当必然长在。因为一个方块字是一个天
地。太初有字,于是汉族的心灵他祖先的回忆和希望便有了寄托。譬如凭空写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
沱沱,淅淅沥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视觉上的这种美感,岂是什么也好也好所能满足?翻开一部《辞
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美丽的霜
雪云霞,骇人的雷电霹雳,展露的无非是神的好脾气与坏脾气,气象台百读不厌门外汉百思不解的百科全书。
2、汉字文化
1.汉字与爱国情怀。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灵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战争时期,一个被侵略的民族,
往往会被剥夺学习和使用本国语言的权利。因此,汉字作为一个民族沟通交流的工具,更体现了一种对自我身
份的认可和对国家的爱。
2.汉字体现民族性格。汉字“横平竖直”,这是每个初学汉字的人都知道的要诀。中国字讲求四平八稳,这正体
现了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积淀下来的沉稳和大气。细细解读汉字,不管是象形字还是形声字,笔画里记录了中
国人的生活经历,蕴涵着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3.汉字与传统文化。汉字,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基本构成。从《诗经》到元曲,从戏曲到流行歌
曲,中国人以汉字记录着自己的发展史,也记录着这个发展过程中创造的文化。每一首唐诗,都是汉字奏响的
绝唱,每一句唱词,都是汉字表达的心声。
4.汉字形体与性格的联系。通过书写汉字,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特点,你信吗?欧阳询行事端庄谨慎,于是行楷
书严谨工整。唐伯虎为人风流倜傥,于是其字丰润优雅……别怀疑,汉字,就是这么奇妙!
《仓颉造字》、《语言的演变》
3、汉字的意义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的中国汉字究竟是什么?汉字是时间的纽带,它让我们悠久的文明传承至今,却璀璨如新。
汉字是空间的纽带,它让我们口音各异,但是却可以看着同一封家书,落泪伤心。
汉字是情感的纽带,它让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我们,包容,团结,延续至今。
汉字是我们的审美,横平竖直告诉我们,中正平和才是至美。
汉字是我们的精神,颜筋柳骨告诉我们,字如其人乃是修行。
汉字是我们的哲学,止戈为武告诉我们,大国重器只为和平。
4、汉字美,美在表达
这些金句,是你想象不到的绝美▼▼
But every once in a while you find someone who's iridescent,
and when you do, nothing will ever compare.
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If I should meet thee,after long year.
How should I greet thee, with silence and tears.
若我与你重逢,事隔经年。我将如何向你致意,以沉默,以眼泪。
In me the tiger sniffs the rose.
心有猛虎、细嗅蔷薇。
Sometimes ever,sometimes never.
相聚有时,后会无期。
Someone like you.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泰坦尼克里面》里面,rose 说:Im Dawson, Rose Dawson
以你之姓,冠我之名。
5、汉字美,美在意境
简单几个字串联成一句话,却勾起你无限遐思▼▼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王安石
山一程,水一程,
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
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长相思·山一程》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大概再没有其他语言
能描绘出千年浪漫的美了▼
看到一束盛开的桃花,明白什么叫做“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看到一场大雪,明白什么叫做“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看到一场落雨,明白什么叫做“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看到夕阳余晖,明白什么叫做“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看到纷飞的柳絮,明白什么叫做“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开心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悲伤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思念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思乡的时候,明白什么叫做“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6、敬畏文字
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历史转瞬即逝,生活奔腾向前。日子一页页翻过,尽管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但回望昨
天,已物是人非。时光老人走过的脚印,或深或浅,或清晰或泥泞,或动荡或静好,或粗粝或精致,或一往无
前,或曲折迂回……但都会被岁月之手轻轻抹掉。新生的也会渐次老去。
国学大师王国维为此感叹: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
而这时,留在时间光影里的唯有文字。对待文字的态度大约有三种境界:敬畏文字;具有一定的文字水准;文字有艺术美感和精神向度。
万事万物都稍纵即逝,唯文字可为之留影存真、复活再现。文字会记录下社会生活的鳞爪片断、雕刻出人物
的骨骼风貌,文字会传承历史的足音、还原事件的真相,使过往的事物容颜虽老而不失其真,烟云散尽但回响
犹在,或浮光掠影或翔实本真地留下念想与回味,慷慨与悲欢。传递信息,辨析事理,论说公道,弘扬精神,
引领社会舆论,一切的一切,没有文字的介入都很难实现。
不说“修齐治平”等荦荦大端,“经世致用”“号令天下”需要作为道统传承的文字,来启蒙、教化、浸染、
升华,襄助其成;也不说传经布道,授业解惑,蒙童向学,杏坛课徒,官员行政,商贾货殖,士农工商乃至赳
赳武夫,没有了文字肯定举步维艰,一事无成;还有,心灵的飞扬与教化,思想的承载与流布,也要靠文字“传
于异地,留于异时”。就是老来闲情偶寄、怡神养性,时不时翻翻杂书,流连的也是文字光景。
老夫检点平生,一无所长,除了文字,一无所有。无论本兼各职还是业余爱好,都与文字相关,干的是文字
活,吃的是文字饭,真正靠文字安身立命。因与文字交集太多,过从甚密,所以,对文字始终抱有敬畏之心和
亲近之感。古人有“敬惜字纸”之谓,这种恭谨态度,值得今天的我们学习。识文断字,是父母对孩子的最低
要求。因而对文字,任何时候都轻慢与亵渎不得。
现在是网络时代,文字尤为鲜活灵动,语言也多姿多彩,杂花渐欲迷人眼,潮涌般不断催生出新语睿词,给
人意想不到的阅读快感。“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的文章,固然是文字价值的体现;赏心益智,何尝不是
文字意绪的内敛?
比如一个“长发及腰”,便被智慧的网友想象得如诗如画,发散出多元思维。“待我长发及腰,秋风为你上
膘。”“待我长发及腰,已成千年老妖。”“待我长发及腰,拿来拖地可好?”“待你长发及腰,我就咔嚓一
刀。”“及腰体”成诗也颇有韵味,不妨当次抄公:“待我长发及腰,将军归来可好?此身君子意逍遥,怎料
山河萧萧。天光乍破遇,暮雪白头老。寒剑默听奔雷,长枪独守空壕。醉卧沙场君莫笑,一夜吹彻画角。江南
晚来客,红绳结发梢。”将军答:“待卿长发及腰,我必凯旋回朝。昔日纵马任逍遥,俱是少年英豪。东都霞
色好,西湖烟波渺。执枪血战八方,誓守山河多娇。应有得胜归来日,与卿共度良宵。盼携手终老,愿与子同
袍。”
这些文字,读来真是齿颊生香,快意无比!没有文字的沟通搭桥,深蕴内涵,巧妙点化,惹眼入心,我们无
从享受这些斑斓传神的内容,至少乐趣会损失不少。
很难想象,没有了文字,重新结绳记事(结绳也是“文字”),会是什么样?恐怕历史会失去传承,真相更
为迷茫无序,文明将被消解殆尽,灾难和辉煌都会付之阙如,人类社会演进的根脉苗裔,生命自何处来、向何
处去,更加无从稽考。我坚信文字有生命有灵魂有温度。相对于其他事物,文字是不朽的,是最值得敬畏的。浩如烟海的中华典籍,
记录文明的就是文字家族。“最是人间留不住”的,文字可以留住,而且使之美丽再现。文字,帮我们寻找回
失落的梦想与情怀,更从被岁月湮没的烟尘中,打捞积淀无穷的宝藏,让我们受用不尽,故而无须伤感。
作为文字工作者,虽手无缚鸡之力,但心存忧民之念。一生码字弄文,也有芹献若干,为伊消得人憔悴,速
朽也罢,过眼也罢,依旧对文字一往情深,充满敬畏之心。不为别的,只为那字里行间中多味的人间烟火,斑
斓的大千世界。
7、敬畏文字
龙蛇笔走,千缸染却兰亭胜地;琴曲流觞,二胡拉出半轮月光;深谷神农,悠悠淡漫十万药香……中华文化博
大精深,文字的历史更是源远流长,对待中华文字,我们更需要包涵一腔敬畏之情。
敬畏文字能使我们热爱文字,并为之勤学苦练,最终成就非凡。
一叶扁舟,苦心精学。著名书法家王羲之年幼时就十分喜爱文字,每日研究汉字的组成结构,领悟其中的奥
秘。于是他整日临池而坐,提笔将心中的敬畏之情嵌刻于纸上,用满腔的热血缔造出了入木三分的辉煌。他若
无对文字的敬畏之情,又怎会产生出每日临池苦练的勤奋好学之念呢?正是源于王羲之对文字的敬畏与热爱之情,
给予了他勤学苦练的动力,提供了入木三分的精神基础,使他成就非凡。
敬畏文字能使我们更虚心地学到更多的文化,创造出不凡的作品。
太极轮回,锦绣山河。季羡林老先生毅然摘下国学大师、国宝等桂冠,潜心地投入到文学事业中,用手中的
笔记录下了文字的魅力,渗透了对文字的敬畏之情。周国平、林清玄他们又何尝不是如此?他们对文字的敬畏之
情,使我们即使处于网络时代,也依旧能阅读到优秀的文学作品,感受到作者严肃恭敬的写作态度。倘若他们
失去了对文字的敬畏之情,在市场意识极强的网络时代,他们又怎能谱写下一章章动人诗篇,我们又将去何处
寻觅如此优秀的著作?正是因为他们在日渐浮躁的年代仍饱含对文字的敬畏,才促使他们创造出了不凡的作品。
将敬畏之石投入水中,石已不见,却在心中泛起层层涟漪。从成语"默默无闻"变成广告的"默默无蚊",多少
小学生因此造成误解?从人气极旺的名人的博客中的低级错误,多少人对他们万分不屑?倘若多一些对文字的敬畏,
也许我们的精神生活会更加富足,更加美好。
细品文字,我们会观看潮涌大江的壮阔,体味鱼翔浅底的怡然,领悟山日对话的静谧,了解中华文字的悠久
历史与丰富内涵。让我们敬畏文字,聆听富足精神的美妙音乐吧!
8、敬畏文字四大文明之中,惟有华夏文明是没有中断过的文明。
而经历几千年历史变迁、朝代更迭、外族入侵,却依旧传承下来的文字,我想是凝聚着人类智慧和心血的最
宝贵的财富吧!汉语,这种有着神秘魅力的语种,被世界各地的人推崇膜拜,孔子学院开遍世界各地。
然而,我却也看到,一些国人对待自己的文字是那样的草率,他们缺少的是对文字的敬畏,因为他们从没想
过文字代表着什么。
文字的敬畏,当来源于对文字所蕴含的知识的敬畏。翻开课本,我们平时学习的哪篇课文、哪条公式、哪个
定理,不是用文字而写成?文字好像一条从古延伸至今的通道,将前人的知识、前人的成就,完完整整地教给了
我们。“踩我们在巨人的肩膀上”,才得以进一步发展,创造出更广阔的天地。我们当敬畏前人的智慧,更当
敬畏承载着它们的文字。
文字的敬畏,当来源于对文字所蕴含的情感的敬畏。 古代的诗人为推敲一字辗转反侧。贾岛说自己“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我想,他们的慎重,是出于对自己情感的负责,以及对读者将投入的情感的负责吧。
既是如此,我们在读文章时又怎能怠慢每一个字呢?在写作时又怎能不对我们既将注入文字中的情感怀有敬畏之
心?我们当敬畏世间的情感,更当敬畏承载着它们的文字。
文字的敬畏,当来源于对文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的敬畏。至今仍记得都德感人至深的《最后一课》,师生们
手捧课本,高声朗诵即将被禁用的文字。那是对祖国的热爱,对凝聚着法兰西民族精神的文字将不复存在的悲
痛!林觉民烈士的《与妻书》,字字泣血,高诵的是对事业的追求,对祖国必将统一的坚定信念。在这些感情面
前,我们不得不怀着敬畏,因为他们太过沉重而高大,让你必须仰视。我们当敬畏民族的气节,更当敬畏承载
着他们的文字。
我相信,轻视文字的行为毕竟是少数,在了解到文字的意义,意识到文字蕴含着的知识、情感、精神后,人
们终会敬畏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