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作文写作:2020 年名校模拟作文预测 3 篇
2020 年名校模拟作文预测: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有这样三个母亲,她们都有两个孩子,只有一个苹果。第一位母亲用孔融让梨的办法,让小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二
位母亲布置两个孩子完成规定的任务,谁完成的快谁得到苹果,结果大儿子得到了苹果。第三位母亲干脆把苹果平分,
两个孩子是一样的。
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请根据材料,从自己的体验出发,比较上述三位
母亲分苹果的方法,阐述你的见解和理由。要求:选好角度,标题自拟,不要脱离材料的内容和含意。立意明确,不要
套作,不得抄袭。
【文题解析】:
材料中三个母亲不同的分苹果的方式,其实体现的是不同的教育理念。第一位母亲崇尚“孔融让梨”,教育孩子懂
得谦让;第二位母亲崇尚竞争,教育孩子要想得到最好的就要争取做到最好;第三位母亲崇尚公平,教育孩子做事要公
平,分配要平均。应该说三位母亲的出发点都是好的,但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这三种教育理念也有各自的弊端:第一位
母亲的孩子也许过于讲究谦让而缺乏表达内心真实想法的勇气,或者学会用假意的谦让掩饰内心的真实想法,学会说谎;
第二位母亲的孩子明白了竞争的重要性,也许过于争强好胜,为了得到想要的东西不择手段;第三位母亲的孩子也许习
惯了公平,将来接受不了社会生存中的优胜劣汰。因此,三种教育理念各有利弊,题目所说“你觉得哪一位母亲分苹果
的方法最合理,对孩子成长的意义最大”,这就要求考生论述时要有明确的观点,认同其中一种教育理念,突出其优点,
并比较其它两种的弊端,以阐述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意义。
参考立意:
1、让孩子在竞争中成长;
2、平分更显可贵;
3、担当是一种责任;
4、分享与分担;
5、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佳作赏析】:
分享苹果,分享世界
三位母亲,两个孩子,一个苹果,却有着迥乎不同的结果。无论是手足礼让,兼顾均分,还是角逐竞得,背后都是
母亲的一番拳拳之心。面对两个孩子,最好的办法就是把仅有的一个苹果分成两半,让孩子们分享。分享苹果,家庭和
睦;分享世界,天下太平!
“孔融让梨”是中华传统美德,但一直让下去,可能有个孩子就总是吃不到梨;或者一个孩子认为你就理所当然该
让我,一旦不让就会遭受指责。至于用完成任务来得到苹果的做法,那年龄小点的孩子可能机会就会不多了,有失公平
吧。所以相比之下,两个孩子分享一个苹果对孩子的成长最有利,理应成为最佳选择。
因为爱,所以要分享。面对两个亲生孩子,母亲忍心给这个而不给那个吗?母亲不舍得吃而把苹果留给孩子,要教
育孩子懂得彼此亲爱,彼此分享。而不是如何去“争夺”这个苹果。“把一碗水端平”,这往往就是母亲对孩子们最好的
爱的表达。大家还记得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有关情节吧。李元妮的两个孩子被压在预制板下,救姐还是救弟,李元妮
坚持“都救”手心手背,她能放弃谁呢?但在只能救一个的绝境下,她痛苦地决定“救弟”。也因此留下了深深的内疚。当然一个苹果跟一条生命无法相比,但对子女的爱就应体现在公平之中,体现在分享之中。
因为平等,所以要分享。《独立宣言》宣称“人人生而平等”,何况是两个亲生的孩子。当你有意或无意间厚此薄彼
时,就伤害了那个被轻视的,被忽视的。对待孩子如此,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也如此。中国的对外关系准则是无论国家大
小、贫富,一律平等相待。因此中国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友谊。柬国王在亲自谱写的歌曲《怀念中国》里唱
到:“您是一个大国,毫无自私傲慢,待人谦虚有礼,不论大小,平等相待……柬埔寨人民是您永恒的朋友。”大国风
范 :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两个大国。还是少一点对抗,多一点分享吧。
君不见:公交车上有个别老人,对没让座的青年人破口大骂,以“美德”的名义强迫你让座,不让就骂你个狗血喷
头——这是不是“让”的弊端呢?人的年龄不同、个头不同、气力不同、智力不同,用同一个任务来奖惩他们,也是不
合理的吧——即便有一个好听的借口,名曰“竞争”。
因为爱,因为平等,因为孩子的健康成长,还是让我们的孩子分享这只苹果,让不同肤色的人们分享这个美好的世
界吧!
接受“被拒绝”,走好未来人生路
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Caitlin Kirby 是密歇根州立大学地球与环境科学的博士生,近期在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时,穿着一条自己用 17 封拒
绝信做成的裙子,出现在评委老师们的眼前,这些分别是她在奖学金申请、论文投稿、会议投稿过程中收到的,是她通
过检索“不幸”和“我们很遗憾通知你”两个关键词,找出了这些邮件,然后选取了其中的一部分,做成了这条裙子。
Caitlin Kirby 说,她之所以做这条“拒信裙”,是为了表明,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是一个本来就应有的组成
部分。
Caitlin Kirby 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健康生活:健全人格、自我管理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主要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点出一个真实事件:Caitlin Kirby 博士答辩时
穿了一条自己用 17 封拒绝信做成的裙子,引发关注;第二部分即其余部分,主要从 Caitlin Kirby 的角度对该事件进行分
析: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也是一个本来就应有的组成部分。其中,第一部分陈述一个事件,其为写作对象,
是考生生发议论、分析说理的出发点,不可忽视。第二部分的延展分析指引考生透过现象看透本质,为考生提供审题立
意的切入角度。两个部分应该在作文过程中得到合理的体现,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 2.典型任务的限制。“Caitlin Kirby 的这种做法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考生首先要思考的是“Caitlin Kirby 的“这种做
法”,而不是拒绝信本身,也不是 Caitlin Kirby 这个人。其次,写作内容的限定,要始终“结合材料内容”,围绕你的“思
考”来写作,从中表现出自己的看法或者畅谈亲身体会,不可另外生发。“思考”偏理性,以写作议论文体为宜。
3.价值判断的限制。材料中 Caitlin Kirby 虽有 17 次被拒绝的经历,但她积极向上,最终读到博士。对于她答辩时身
着“拒绝裙”一事,考生的价值取向应是积极正确地处理拒绝,不被拒绝所击倒。命题者重在借此引导考生关注与思考
该如何面对拒绝这个普遍而又深刻的问题。所以审题立意时必须旗帜鲜明,正向立意,行文论述的重心都不能背离“如
何对待拒绝”这个主题,倘能联系自身境遇,结合当下时事,体现优秀高中生的生活热情和激情,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传递正能量,则又会开辟出一片大境界和新天地。
开放性
1.立意角度的开放。从作文材料的总体来看,立意角度的开放性主要体现在对于身穿“拒绝裙”这一做法的认识和
理解上,那么按照一般的思维逻辑(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来看的话,可以有以下几个发散点:首先,“这种做法”
是什么;其次,为什么要有“这种做法”,产生了什么影响;最后,换位思考,我们应该怎办,即解决措施是什么。我
们还可以透过现象来看本质,Caitlin Kirby 不是靠穿“拒绝裙”,而是靠着自己永不气馁的坚韧不拔精神走向成功的。考
生审题立意时可深入剖析其中一个方面或该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角度,又可以和其它方面或该方面中的一个或几个角度
复合生发,只要最终落脚到“这一做法”上即可。
2.论证选材的开放。材料所提供的情境与考生日常生活学习经历相仿,所涉及“拒绝裙”的范畴是考生非常熟悉的;
考生可以结合情境,触发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在此基础上再运用相类联想、相似联想、相反联想等来选材论证,或者提
取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深入思考,合理生发。放眼所及,生活所触,只要与所选立意相关都可以通过合理剪裁入文,
为我所用。
解题
本次命题是创设情境+定向引导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必须围绕材料内涵和具体指向来立意行文,就事论事,
合理类比和联想,精准完成任务指令。
从题目来看,对真实情境的准确把握及合理体现是重中之重。材料中的 Caitlin Kirby 用这种做法表明被拒绝是一种
很正常的现象,是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有的组成部分。Caitlin Kirby 面对被拒绝,乐观面对,终于走到了学习生涯一个小
高峰——博士论文答辩。其中引述的“拒绝裙”事件指向一个焦点话题——如何对待被拒绝的情况,并且巧妙地将其聚
焦到一个细节——穿“拒绝裙”这一做法上;所以准确理解穿“拒绝裙”这一做法至关重要。
综合来看,本次作文展现了新课程标准背景下,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中“思维发展与提升”尤其是思维品质的考查,
着力引导考生从不同角度认识问题,使其学会主动思考、独立思考,考查考生辩证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思维的水平。
考生在行文的过程中一定要有明确的思辨意识,要能在此基础上提出观点并进行论证。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被拒绝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2.勇敢面对被拒绝。
3.在被拒绝中让自己变得更强大。
……偏题立意:
1.成功之路是由“拒绝信”铺就的。(题目要谈的是对 Caitlin Kirby 穿拒绝裙“这种做法”的思考)
2.做一条“拒绝裙”。(浮于表面,看不到穿“拒绝裙”背后的坚韧内心)
……
范文展示
接受拒绝,彩饰人生
某考生
“不幸”和“我们很遗憾通知你”……这类与拒绝相关的字眼,从未走出过我们的人生;也许你在屡败屡战中已经
失去了自我。可 Caitlin Kirby 在博士论文答辩时,展示了她积极的态度,她穿着一条用 17 封拒绝信做成的裙子,出现在
评委老师们的眼前。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是一个本来就应有的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接受拒绝,不失为一种人生的智慧。
接受拒绝,是面对挫折时的一种坦然。人生之悲哀,莫过于一蹶不振,我们不妨坦然接受拒绝,因为生活不只有一
种精彩。余秋雨在《东坡突围》里说苏子“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
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若无一份面对困难的坦然,哪里会有勃郁的豪情?哪里会有东坡的世界和情怀?谁曾想,人
生起起伏伏,仕途不顺的苏子,会因动人的词章而名垂千古?遭拒后,坦然以对,华丽转身后的人生或许更快意畅然。
接受拒绝是你认清自己,明确方向再出发的勇敢。
冷静的你势必会在一次又一次的拒绝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更加明确未来的方向。玛格丽特遭受多家出版社无情
的拒绝。面对打击,她重新审视自己的作品,不断修改稿件,甚至重构情节,最终才有震惊世界的巨著———《飘》的
面世。若无遭拒后自我审视的勇气,玛格丽特又怎能找到奋斗的方向?我们又怎能得到经典的滋养?在拒绝中学会审视
自我、完善自我才是人生智慧。
接受拒绝,是将拒绝化为动力,砥砺前行的执着。
如何面对人生的诸多不幸,Caitlin Kirby 给我们做了最好的诠释——正视拒绝,将每一次拒绝化为前行的动力。17
封拒绝信,17 次跌倒后爬起,Caitlin Kirby 越挫越勇。她将“不幸”化为“有幸”,将“我们很遗憾通知你”改写为“恭
喜你”,她书写了属于自己的传奇。如此奋斗,实为人生路上的一大彩饰。你我也应如她一般将拒绝化为动力,在最泥
泞的道路上留下最清晰的脚印。
生活岂能尽如人意,很多人都和 Caitlin Kirby 一样,在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拒绝;其实在实
现目标的过程中,遭到拒绝本来就是应有的组成部分。但是他们在面对拒绝时,没有自暴自弃,没有丧失人生希望。他
们重新收拾自己,重拾希望,带着“被拒绝”的宝贵经历,再寻出路,踏上成功之旅。
被拒绝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千万不要扩大它的负面影响。谁没有被拒绝过呢?被拒绝了又能怎样?太阳每天都是
新的,生活也还要继续,唯有积极接受,才能柳暗花明又一村。接受拒绝,拥抱拒绝,改写拒绝,你也可以穿上一条
“拒信裙”,你也可以彩饰自己的人生!
点评
本文能准确把握材料,精准确定立意,开篇能结合材料鲜明地提出观点——接受拒绝,彩饰人生。继而从三个角度
进行分析,首先谈的“是什么”,借助余秋雨在《东坡突围》中的故事来进行阐释说明,将其中蕴含的深刻内涵进行分
析;其次解析“为什么”,联系《飘》的成书历程进行深刻剖析,发人深省;最后,回归材料,发出呼吁,卒章显志。总体看来,文章层次清晰,逻辑性强,在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进行有序说理的同时,着重凸显了“是什
么”,主次分明,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值得借鉴。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材料一:在中国疫情爆发之后,国家领导人提出坚定信心、同舟共济、科学防治、精准施策的重大要求。
材料二:3 月 26 日,国家领导人出席 20 国视频峰会,分享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成果,提出有效开展国际
联防联控的中国方案。
材料三:“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隔离,封城......”中国防疫措施。
材料四:一个小区的防疫日记:今天,防疫工作已经进入一个非常紧张与严峻的时期。小区开始对所有进入小
区的业主测量体温,对返回的业主进行实名登记。我们的口罩天天用,变成了最稀缺的物品之一,公司要求我们
要节约使用。
2 月,中国疫情爆发,3 月中国疫情清零;3 月,世界疫情爆发,至今已超过 100 万,中国及时向世界分享防
疫控疫的经验,你作为身在防控中的一员,面临世界疫情蔓延之势,请你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以一
个中国青年的身份,向世界分享中国以及你自己的防疫控疫的经验,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以视频会议的形式,
写一篇文章作为讲话稿。
要求: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 800 字,诗歌除外。
【内容解析】
1、任务分析:
内容任务——核心词分享,内容——分享中国疫情防控经验和成果,具体做法——勤洗手,戴口罩,不聚集,
隔离,封城......,疫区管控——测量体温,实名登记。这是疫情防控的必须采取的措施,写作过程中可以列
举西方国家相反的例子,才导致西方疫情大爆发,使文章具有思辨性。
情境任务:“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以一个中国青年的身份,向世界分享中国以及你自己的防疫控疫
的经验,体现你的认识和思考。“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分享经验之间是因果关系,所以讲话稿应该主题先行,
再展开写作。
文体任务: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写一篇文章作为讲话稿。要体会为什么要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分享,讲话稿与
演讲稿有相似之处。
要求任务:题目自拟,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 800 字,诗歌除外。
2、任务要求:
(1)内容任务容易完成,写出任务即可,主要写中国疫情防控的经验和成果。
(2)情境任务比较复杂:“作为身在防控中的一员”需要交代自己是防控的一员,“一个中国青年的身份”
是另一个身份,也就是说要有双重身份分情境意识。“分享中国以及你自己”,要求表达是“分享”。“人类
命运共同体”作为主题,需要围绕这个主题深入探讨。
(3)文体任务“以视频会议的形式,写一篇文章作为讲话稿”交代视频和讲话稿,就是要有讲话稿的形式,
称呼,问好,中间要有讲话稿的特点(与演讲稿相似),结尾要有一定的祝福语。
3、立意说明:
携手并肩,共抗疫情 命运相连,你我同在
4、批改说明:
(1)内容任务一般均分在 46 分左右。(2)情境任务要在行文中至少体现三处,如开头、中间、结尾。主要检查这三处是否体现情境,加分部分,
体现在中间部分的段落以“情境”语言的衔接自然,这几处每少一点扣一分。共五分,扣完为止。
(3)文体任务为五分,开头、中间、结尾,中间的称呼和呼告(如:各国的朋友们),每处一分。
(4)以上均分预计在 43 分左右。
(5)加分部分:语言表达、引用诗句名言(每处加一分)。
(6)其余部分按照以往打分方式进行。
【样文】
标杆卷一评语:本文为一类文
这是一篇将内容、情境、文体和要求四大任务完成得较为完美的一篇作文。
首先,考生能够很好地深入情境之中,解释了为什么要以视频形式介绍经验,这个任务被许多考生忽略,接
着紧扣主题进行情境的说明,从当前形势入手,有理有据地把情境代入其中,合情合理,这样的情境设计也是
最完美地展现考生对情境的深刻理解,值得学习。
接下来,考生才能够顺理成章地开始向国外朋友介绍中国抗击疫情的方式方法和经验等等措施,行文步步深
入,符合讲话稿较为高超的说服和介绍的技巧,并且以“回看中国的战疫历程”作为总结和过渡,把中国抗疫成功的经验升华了一个层次,行文到此,前文顺势而为,读来如饮琼浆。最后才是真正的以中国抗疫成功,世
界必将成功的鼓励坚定世界抗疫的信心,着重强调了讲话主题“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章的语言方面也是颇具特色,语言温婉,言辞恳切,尤其是文末以排比引用的气势,极具说服力,并能鼓
舞人心,触动听者的心弦。
文章的不足之处,是未能提供有力的事例,比如当中国疫情爆发的时候,世界就有很多国家支援中国,日本
等国都曾经送来援助,从这点上,中国“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向世界介绍
经验就能更得到世界的认同。其次是介绍经验时,未能介绍一些材料中的具体措施,这也是文章的最大不足了。
得分:内容 21,表达 24,创新 9 总分 54 分。
标杆二
评语:本文为二类文
这篇考场作文,可以与第一篇综合起来,便可以成为满分作文。本文能够在内容任务方面,较为成功地把相关的思考和认识写得很充分,从行文上看,能够兼顾三则材料,
尤其是在分享经验方面做得很好,中国经验与个人经验,都能较好地写出内容任务,但是在完成文体任务方面,
本文稍显不足,行文中讲话的特点未能充分展示,结尾也未能体现讲话稿的特点。
语言方面也显示了考生较为流畅的语言表达,多种手法综合运用,起到了很好的得分作用。
得分:内容 21,表达 22,创新 7 总得分 50 分。
标杆三 评语:本文为三类文。
本文也是完成任务较为出色的一篇,亮点在于讲话思路清晰,内容丰富。
文章写作的分享经验和抗疫的方法等等,都能够较为出色地完成内容任务,但是前部分的行文未能就“人
类命运共同体”有深刻认识,认识和思考也较为一般。
文体任务中的讲话稿特点未能得到具体体现。得分:49 分,内容 20,语言 22,创新 7
标杆四 评语:本文为三类文上
文章能够较好地完成内容任务,文体任务也比较成功,对于认识和思考的内容,文章都能够从国家与个人
层面进行较为深入的思考,按照一定的认识层次展开写作;但是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重要的内容,
未能得到重点的体现,“分享”一词体现的也不够。
得分:46 分,内容 17,表达 23,创新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