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高考作文预测题:批判精神与建设心态。三读审题法、教师示范文、素材精选
作文题目
【2020 高三郑州市二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人类历史上,批判产生了巨大的能量。正是哥白尼对“地心说”的批判,才揭开了我们所处星球的真相,正是费尔
巴哈对唯心论的批判,才驱散了人们认识上的迷雾。不仅如此,哥白尼构建了“日心说”,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
景,为近代天文学铺平了道路;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登场扫除了障碍。而在世界的东方,
毛泽东在新中国诞生前夕庄严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全面理解材料,联系社会现实,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审题指导
关于审题方法
整张语文卷子,其实就是阅读与写作,而写作也是阅读的一部分,是阅读的深度展现,因为写作材料本身,也是一
篇小阅读。那么,阅读方法也是相通的,作文审题的过程就是阅读的过程。
我倡导的是“三遍阅读审题法”。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了解材料大概内容,明确写作要求。演讲稿、倡议书、写信等。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概括之后,表象后的深意,就慢慢浮出了水面。
第三遍,理性分析,立意出炉。对比分析、因果分析之后,有取有舍,确定立意。
下面进行审题。
第一遍,通读材料,了解梗概。
主体材料圈划关键词:批判,哥白尼,费尔巴哈,毛泽东,破坏与建设等;根据要求可知,本次写作属于新材料作
文。
第二遍,分层品读,概括要点。主要品读主体材料段。
第一段:批判产生巨大的能量。例子是哥白尼和费尔巴哈。
第二段:构建有巨大的作用。例子顺承上段,仍是哥白尼和费尔巴哈。
第三段:我们要善于破坏,还要善于建设。引用毛泽东的名言。
第三遍,理性分析,确定立意。
第一段谈批判,第二段谈建构,第三段谈破坏与建设。前两段中都有事例,第三段是理论的升华。
由此可见,谈“批判与建设”为最佳角度,侧重二者的关系,回归到了关系型作文。“批判”即毛泽东所说的“破
坏”,是“破”;“建设”是“建构”,是“立”。先“破”后“立”,“破”中有“立”,为二者的关系。
也可以抓住一点,兼及其余:以“批判”为主,兼及“建设”;或以“建设”为主,兼及“批判”。
温馨提醒:1.咬住材料不放松,立意全在材料中。无需更改用原词,抓住原词不跑题。
2.有必要列出提纲,让写作更有序化。这样,写作更有底气,行文时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既定的范围内写作,
不至于偏题,且减少了涂抹;可以更好地控制文章的篇幅,不至于信马由缰。
3.在审题上节省时间,是一种最愚蠢的小聪明。
附:往年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60 分)
我选择的立场就是继续成为这样一个思考者和批判者,如果可能的话,也想成为一个预警者,无非是盛世危言
嘛,我希望被嘲笑,希望自己所有的担心都落空,非常希望。——北京大学教授戴锦华
做一个建设者,永远比单纯的希望砸烂它取而代之的批判者,更难能可贵。——马海祥博客
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人民日报》
对于“批判者”和“建设者”,你更欣赏谁?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教师下水
让批判与建设同行
作者:李卫红
哥白尼批判“地心说”,构建“日心说”,费尔巴哈批判“唯心论”,贡献“唯物论”,他们是优秀的批判者,更是成
功的建设者。批判是建设的基础,建设是批判的目的,两者不是彼此背离,而是相伴同行。
【简评:结合材料,得出观点】
当历史的重任落在我们这一辈的肩上,批判和建设如同这副担子的两端,分量都很重,而不可偏废一方,以致失衡。
《人民日报》曾就此发文,倡议每个人“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有此,个人能够更快成长,时代之
轮得以滚滚向前。
【简评:联系现实,简要阐述】
鲁迅先生无疑是最伟大的批判者,但你可知他炽热的建设心态?为了救治像父亲一样被庸医所误的病人,青年鲁迅
选择了东渡学医;为了疗治麻木的国民的灵魂,他毅然决然地弃医从文。是什么让鲁迅最终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
“第一面旗帜”?是在一次次的批判否定自我和批判社会中,执着地找寻新的出路;是在一次次的振作自我与努力构建
中,终于找到了正确的方向!是批判与建设同行,让鲁迅由一个笃志学医的普通青年,最终成长为一位以笔代戈的战士。
【简评:分论点一,个人成长的角度,引用鲁迅的例子】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批判与建设同行的历史。在屈辱的近现代,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才有了“雄鸡一唱
天下白”,毛泽东宣称:“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原本是新中国发展的方向。文
革十年,历史倒退,十一届三中全会上,我们大胆批判过去并否定这段历史,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篇章……
【简评:分论点二,时代发展的角度,用了一组素材组合拳】
“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2020 年的春天,比往年来得凶险而漫长,一场疫情,考验着你我他。我们
也曾犯错,也曾自省,而现在的我们又在庆幸:“此生无悔入华夏,来世还做中国人!”试想,如果没有批判中的反省,
我们如何能勇敢地封城,果断地撤换官员?如果没有建设者的襟怀,两座神山如何能拔地而起,方舱医院如何能快速创
建?如果批判与建设不是并肩前行,如何能有后来的复工复学,复苏经济?
【简评:联系当下的社会现实,再做阐释】 我们都是时代的普通一员,或许我们的所做,不是在揭开星球的奥秘,也没上升到“主义”的高度,但都记得:斩
断了荆棘,也种下绿草,痛斥了黑夜,也点起蜡烛,推倒了高墙,也搭起长桥,拥有了“批判精神”,也秉持着“建设
心态”。
【简评:末段点题,照应材料。以整句结尾,颇有表现力】
相关素材
网络上擅长“微新闻”的标题党,每每断章取义;地铁上沉迷“微媒体”的低头族,看的不是书本而是手机……当
整体性思考被微小的断片所取代,如何避免认识被“微”碎片化?当只言片语的吐槽变成众声喧哗的狂欢,又如何防范
价值被“微”肤浅化?越是各有怀抱的时代,越需要建设心态和理想情怀;越是分众独我的演进,越不能缺少文化担当
和整体考量。在诉求个体利益的同时多一些宏观思考,在专注自我小圈子的同时多一些虑他情怀,唯有培护好社会的共
有价值,个体价值的姹紫嫣红才能绚烂绽放。
——人民日报评论
“00 后”的身上,同样有着与以往年轻人不同的气质。互联网的基因融入了他们的行为与思想,他们追求个性化
的表达,也追寻着牢固的价值基座;他们希望有自己的世界,也期待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能统一起来;他们不会把宏大
的词汇挂在嘴边,却也梦想着“诗和远方”的精彩;他们偶尔也会感到迷茫,却始终在探寻“意义”与“价值”的路上
一路前行、一路思考。面对这样一群大学生,老师们给出了这样的嘱托:要自己走向独立的人生旅程,通过独立思考找
到自己的方向,并且准备带着一颗充满好奇的心,行囊里装着谦虚、好学和坚忍不拔,向着明天出发;校长们给出了这
样的期望:要有求真务实的作风、质疑批判的态度、高尚的人文情怀。
有“批判精神”,也要有“建设心态”
人民日报
曾有人说,批判精神,是呼唤进步的闪耀火花,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沉沦;批判精神,是追求真理的神圣之光,
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堕落;批判精神,是面向未来的热切向往,它证明至少我们还没有绝望。
诚哉斯言。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批判是思想进步的活水、社会发展的源泉。没有哥白尼的批判精神,就没有神学
大厦的坍塌,也就没有我们所生活星球的真相;没有费尔巴哈的批判精神,就没有对黑格尔哲学的扬弃,也就没有马克
思主义的登场;没有共产党人的批判精神,就不会有社会主义中国的拨乱反正,也就没有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正是在
批判中,我们突破一个又一个禁区,从必然王国一步步逼近自由王国。
如果说问题是时代的呼声,那么批判则是对这呼声的回应。在认识论层面,批判是认识问题的逻辑起点;从方法论
角度,批判为解决问题、推动进步提供了契机。然而,仅仅有批判精神,混沌的世界是否就一片澄明、丛生的问题是否
就迎刃而解?
比批判更进一步,费尔巴哈贡献了唯物主义的思想武器,哥白尼勾画出太阳系运行的真实图景。中国共产党人的态
度,毛泽东说得清楚:“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
这样的态度,是辩证唯物主义者的态度,也是历史唯物主义者的态度。在他们眼中,推动历史前进的力量,不是置
身事外的冷嘲热讽,也不是痛快一时的情绪宣泄,而是破与立的对立统一、批判与建设的相得益彰。他们懂得,当批判
精神异化为“为批判而批判”,不加分辨地否定昨天、鄙薄今天、怀疑明天,结果只能陷入历史的虚无:昨天一无所有,
今天一无是处,明天一无建树。
社会总有不完美,值得批判的事情岂止车载斗量。13 亿人口的中国,快速发展的转型期,有问题,甚至有很多问题,都再正常不过;即便是已经“熊抱”现代化的发达国家,也不得不承认,“今天,技术的进步已经使得人类可以往
返于地球与月球之间,但我们在处理人类事务方面依然捉襟见肘”。对这些问题拿起批判的武器,正确而且必要。问题
是,如果人人都坐而论道,谁来为我们解决问题?
与解决问题相比,做个“批判家”并不难,对照理想,现实的缺憾俯拾即是。做个“愤青”就更容易,只需加一句
“这个社会怎么了”,微博便会“很有气质”。但是,复杂的矛盾不会因批判自然遁形,社会的正义更不会因批判自动实
现。斯洛文尼亚前总统德尔诺夫舍克说得好,“单靠政治人物的努力是难以改善世界的”。社会的每一根毛细血管,都不
能放弃对肌体健康所负有的责任。
批判是通向正义感的捷径,是体现存在感的绝佳方式,但历史的责任不允许我们满足于道德飙车。中国的进步,不
只需要“好不好”、“该不该”的判断,也需要“行不行”、“能不能”的探寻。制度的改革,社会的改良,人心的改善,
有待众人一起发力。鞭挞黑暗时,点亮蜡烛;蔑视贪婪时,拒绝同流;痛斥冷漠时,伸出双手……我们不仅要做提出问
题的共同体,更要做解决问题的共同体。
“颠簸于批判主义的无边波浪之中,我们需要寻找一块陆地建构自己的理想。”令人欣慰的是,在我们的时代,有
18 名路人漠然而过的佛山街道,也有大学生司占杰倾注爱心的麻风病村庄;有彭宇案莫衷一是的质疑,也有硕士生李
英强兴办乡村图书馆的志向;有郭美美炫富的空虚手袋,也有志愿者行动的朴实守望;有校园里“怀疑的时代还需要信
仰吗”的不休争论,也有新闻界“我是建设者”倡议的强烈共鸣……站在这块剧烈转型的不完美土地,有人沉溺于愤世
嫉俗,有人习惯于悲观抱怨,但总有一些人以行动肩起责任,用积极主动的点滴努力,积攒起改造社会的正能量。
时代不仅需要解构,更需要建构。不要把批判的自由留给自己,却把创造的权利让给别人。历史的原野如此辽阔,
作为时代的一员,你完全可以栽下花草、留下芬芳,种下树木、留下清凉。不仅当一个批判者,也要做一个建设者,每
个人的一小步,就是时代前进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