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写作备考: “鞋匠”为“画家”点评画作,引发你怎样的思考?导写(文题详析及范文点评)
作文题【绵阳市高 2020 届第三次诊断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位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把它摆在街口,公开征求意见。一个鞋匠走过来,反复观察琢磨,指出画上的
靴子有差错。画家赶紧拿起笔,把错处重新画过。鞋匠又继续观察,接着说:“我觉得,这画画得有点大,肩画得有点
斜……”画家忍不住打断他:“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800 字。
命题方向
实践创新:问题解决
学会学习:勤于反思
科学精神:理性思维、批判质疑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题目提供的真实情境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一则寓言故事,一位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
公开征求意见,一位鞋匠指出了画上的差错后画家重新画过,鞋匠又评论说画得过大,肩画得有点斜。这引起画家的不
满,于是说“朋友,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第二层是一段引语,“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考生在写
作时要从画家和鞋匠关于指点和品评画作的角度去引发思考、提炼观点。切不可脱离材料,另起炉灶,否则容易导致偏
题。
2.典型任务的限制性。“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思考?”题目提供的语料是一则寓言性故事,浅显的故事里隐含
着深刻的道理,考生不能就故事说故事,要“结合材料内容,选好角度,确定立意”,延伸出社会人生的深刻道理。
3.价值判断的限制性。材料中涉及画家和鞋匠两个人的不同审美要求,画家是“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把它摆
在街口,公开征求意见”,他是从追求完美的角度来寻求帮助,这是值得肯定的;鞋匠指出画上靴子的问题是从自己专
业的角度来品评,但是他评价“画画得有点大,肩画得有点斜……”的时候就超出了鞋匠的专业范畴,所以画家说“你
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考生不可一味指责鞋匠“班门弄斧”“指手画脚”,也不可一味指责画家不虚心。
开放性
1.立意的开放性。从材料出发,可以从画家的角度写“择善而从”“智慧取舍”“聆听专业的指导”,也可以从鞋匠
的角度写“术业有专攻,非专业不妄论”“对未知领域不信口开河”等;也可以综合立意“择其善而从,其不善而改”
“合理地建议,智慧地取舍”,但无论是何种立意,都要紧扣画家与鞋匠的对话引发思考。
2.文体开放。除结合材料外,没有任何文体限制,但文体特征要明显,建议写议论文,更易突出考生的理性思考。
解题
本题属于材料寓意型作文,沿袭 2018 全国高考卷Ⅱ的命题形式,符合近年全国新课标高考作文的命题导向,紧贴
自我,关注社会,注重思辨。强调考生对材料的整体把握,引导考生的审美价值判断和辩证思维。考生在审题立意时要读懂材料的内容以及寓意,紧扣画家与鞋匠的对话引发思考。考生审题时一定要读懂材料,领悟寓意,把握主次,辩证
分析。可以按照引材料(亮出观点)—议材料(剖析材料)—联现实(联系现实)—再作结(回扣论点)的思路结构全
文,做到结构脉络清晰。
参考立意
切题立意:
1.合理地建议,智慧地取舍。
2.发出评论需谨慎,接受意见要审慎。
3.“知之”可善言,“不知”不妄评 。
4.术业有专攻。
5.评之有理,纳之有智。
偏题立意:
1.尊重建议更是尊重善意。(材料未涉及“善意”,更无可言“更”)
2.广泛听取好意见,跨界评论又何妨?(鞋匠评论靴子不算“跨界”,但他的建议也不全是“好意见”)
3.真言不该设限,大音不该希声。(鞋匠评论画作中靴子以外的部分并非真言)
范文展示
让“砖家”成专家
达州嘉祥外国语学校
陈泽童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一个画家对自己的画作不满意,于是公开征求意见。一位鞋匠认为他画的靴子有差错,画家
仔细改过后,鞋匠又开始指指点点:“我觉得这画画的有点大,肩画的有点斜……”画家忍不住了,打断他:“朋友,
你的评论请不要超越这双靴子!”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不乏有“鞋匠”这样总是指点他人“画作”的人。那么,我们到底是应该兼听兼信,还是
应该及时叫停呢?
在这则故事中,画家显然极为有主见且专业水平不低,对于自己画作的整体把握,当然会比鞋匠清楚。光与影,构
图与精思,必定是经过反复推敲的。这样看来,鞋匠超越这双靴子以外的评价就颇有些班门弄斧的意味了。打断鞋匠对
于靴子以外的评价,莫让“砖家”成专家,既是对专家与学术的尊重,也是对务实与真理的追求。
不论是艺术还是其他领域,多数时候作品都是供他人欣赏品评的,那些或刻薄或无由的评价,对于这行的专家来说,
无非过眼烟云。对于“轻薄为文哂未休”的“砖家”,惟沉默即最高轻蔑,一句“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无异于诗圣杜甫的轻视一笑。很难想象,若历史兼听兼信此类“砖家”大放厥词,那我们会失去多少被改写的英雄;如
果人生全盘认同他人的评价,那么人会变得多么难以超脱。
从古至今,从来不乏“嘴尖皮厚腹中空”的山间竹笋和“头重脚轻根底浅”的墙上芦苇。在互联网上,对他人品头
论足的“喷子”随处可见,他们就是这样一群庸无作为,却用最大的恶意揣测他人的“砖家”。嗅到八卦新闻了,就摇
身变为“情感专家”;遇着教育问题了,再化身“育儿专家”。舆论的风吹往哪里,这样的“砖家”就倒向哪里。这样的
风气若是刹不住,试问学术的尊严何在?大众的价值取向又何在?
再如最近肆虐的新冠肺炎,最开始的时候,李文亮医生等“吹哨人”第一时间便察觉到了疫情爆发的信号,却被公安机关予以警示和训诫!多么可笑呵!若是一开始就用学术的眼光去审视,而并非用“砖家”的角度去批判,我们是否
能够将病毒扼杀在传播的摇篮当中?黄冈市卫健委主任一问三不知,使人不得不疑惑,一个非医学专业的人士,何以担
任卫健委主任一职?黄冈市成为仅次于武汉的重灾区,疫情在中国大地上横行肆虐……让“砖家”成为了专家,这,便
是血淋淋的后果与代价!
当然,莫让“砖家”成专家的同时,也不能误把专家当“砖家”。比如鞋匠对画画来说是“砖家”,而在靴子方面则
是“专家”。强调及时叫停,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偏信一方。公安机关训诫李文亮医生等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为
其自身专业水平不过硬,而误把专家当“砖家”。所以,我们应该提升自身素质,练就过硬本领,让自己成为一个专家,
以此为前提,选择性地听取多方意见,如此才能实现自我与社会的双赢。
莫让“砖家”成专家,也莫把专家当“砖家”,方可树立对专家与学术的尊重,让社会在务实与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不断前行!
点评
本文紧扣材料,通过寓言中画家和鞋匠的对话,揭示了生活中喜欢不懂装懂、喜欢品评的一类人。
文章由寓言开头,提出自己的观点,结合身边实例,进而阐明论证自己的观点:莫让“砖家”成专家,既是对专家
与学术的尊重,也是对务实与真理的追求。
文章既具有时代感,更具有感召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