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作文写作素材:五一旅游主题(最新时评范文,金句锦绣文章)
东方时评丨“五一”有“序” 假期更美
(“有序”加“更美”,主谓短语,题目即观点)
“五一”假期首日全国假日旅游市场总体运行平稳,全国 A 级旅游景区开放 8498 家,约占总数的 70%。严格落实
游客流量不超过最大承载量 30%左右的要求,未发现大规模人员聚集情况,基本做到限量、错峰、安全、有序开放。(5
月 1 日中国新闻网)
假日首日,竟然有序,让人欣喜,“五一”有“序”假期更美。
(中心论点,开宗明义,简洁明了)
景点有秩序,健康游玩。五一小长假,各大景点做好了应对工作。为了做好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的景区恢复开放,
各地工作具体、精准。比如,湖北省文旅部门此前发布了“湖北省五一假日出游提示”,全省 283 家恢复开放的 A 级旅
游景区公布其日最大承载量、瞬时最大接待量核定人数。在人员限流等一系列防控要求下,重新开放的景区环境整洁、
准备充分、景区服务品质和游客游览体验有所提升。景点管理井然有序,做好防控,提升质量,撑起健康游玩的保护伞。
景点有着秩序,是未来旅游繁荣的美丽序曲。
(分论点 句式整齐,醒目美观 ,主体段素材丰富,说理透彻)
游客有秩序,幸福安全。游客在景点秩序井然,戴口罩,一米距离,公筷、公勺、户外就餐,折射了游客素质的提
升,游客有秩序,我好,你好,大家都好,旅游幸福,健康安全,悄然成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各地管理部门积极建议,
为游客有秩序加油。比如,北“五一”期间,上海博物馆、中华艺术宫、龙美术馆等文博场馆没有出现客流积压情况,
实名预约制等防疫举措非常严格,前来观展的人流平稳有序,几乎不用排队。今年的,五一,本地游、短途游热闹,这
是游客有秩序的表现。心情释放很重要,疫情防控不能松。珍惜来之不易的成果,同心走向“双胜利”。(学习说理句式,
使用各类话题)
管理有秩序,保卫成果。五一期间,各个部门单位,各个工作环节,管理有秩序,为五一保驾护航。用坚守岗位,
保证秩序,“五一”期间,比如,在万里铁道线上,奔驰的高铁里,中国铁路昆明局集团万名干部职工在各自岗位上埋
头苦干、默默奉献,用自己的辛勤劳动为疫情防控和旅客出行贡献更多力量;用严谨工作,保证秩序,比如,小长假期
间北京铁路局日均开行旅客列车将达 575 对铁路部门严格执行站车测温等防疫措施。管理有秩序,护航五一长假,助力
复工复产。(整句,短句起文势)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1 日通报黑龙江省新冠肺炎聚集性疫情有关情况,强调各地和医疗机构必须吸取教训,树立底
线意识,强化岗位责任,避免此类疫情再次发生。这是敲响五一疫情防控警钟,这是为五一有序助力。五一小长假首日,
“有序”开启,秩序高歌。景点有秩序,游客有秩序,管理有秩序,五一小长假必然能赢得疫情防控与旅游经济双成功。
江东时评 | 五一出游,扬“短”避“长”方为上
(题目即观点,长与短意味深长,意蕴丰富)
2020/04/29 17:56 新华报业网
五一劳动节即将来临。今年五一的五天假期是我国进入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后首个旅游小长假。“晴日暖风生麦气,
绿阴幽草胜花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旅游消费抑制后,人们五一出游的愿望十分迫切,出游热情更加高涨。
在“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下,五一出游,放飞心情的同时,不可放松防护,扬“短”避“长”方
为上策。(联系背景,引出中心论点) 选择旅游景点,扬“短”避“长”。五一出游,长途跋涉,尤其是乘坐封闭、密闭的交通工具,人员混杂,无疑会
增加感染几率。再说,春夏之交,人的身体较弱,免疫力低下,一些患有心脏和肺的基础疾病人群,长途劳累,风险系
数增加,远游并不是很好的选择。因此,五一出游选择旅游景点,短途旅游是上策。一家人开车或约上两三朋友在居住
地周边地区自驾出游,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寄情于周边田园山水,“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不亦乐乎?谁说熟悉
的地方没有风景?平时工作忙,很多人忽略了身边的风景,不妨舍远求近,趁五一假期带上家人,到家门口的公园、园
林逛逛,放松心情,何乐而不为呢?(引用古诗词,语言典雅)
景点逗留时间,扬“短”避“长”。为防止出现清明假期出现的“黄山游客扎堆”情况,最近,文旅部、国家卫健
委联合印发通知,明确提出,旅游景区接待游客量不得超过核定最大承载量的 30%。同时要求,旅游景区要建立完善预
约制度,推行分时段游览预约,引导游客间隔入园、错峰旅游。为了防止瞬时最大承载量高于核定值 30%,我们尽量缩
短在景区的游览时间,避免长时间逗留景区,出现游客拥堵、排队聚集、交通堵塞等安全问题,争取让更多参加预约的
游客进入景区浏览美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引用,文白交融)
旅途用餐时间,扬“短”避“长”。疫情让许多人养成了出门戴口罩的习惯,五一假期,戴口罩将成为游客的出游
方式。相关权威感染病防治专家认为,旅游场所中,最危险的地方是用餐的地方。因为,每个人用餐时必须摘下口罩吃
饭,感染的风险瞬时加大。因此,五一出游,游客要选择卫生通风条件良好的饭店就餐,尽量缩短就餐时间。提倡餐食
打包取食,错时错峰就餐,避免聚集。如果万不得已需要朋友一起聚餐,也要注意用公筷、公勺,切勿吃饭时间太长,
力求降低聚集风险。(说理充中肯)
道路千万条,健康第一条。五一出游,虽说无限风光在“险”峰,但离开了安全和健康,风景也会变成风险。相信
有监管部门的强力横向联动,有景点单位重点环节的严格管理,有游客自我防护的强烈意识,我们一定会度过一个安全、
舒适、祥和而又有意义的五一黄金假期。
【地评线】大江时评:防疫不松劲 安全过“五一”
2020-04-29 09:48 来源:中国江西网 作者:陈寿金
“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时节。不少地方都提前做好了“五一”旅游防控的各项举措,
迎接这次非常时期的节日旅游新高峰。
疫情发生以来,“宅”成为了大家的选择和状态。出去“走一走”自然是人们的向往。面对防疫常态化的特殊背景,
节日出行,防控须臾不可松,风景要看,但防疫情的风险更不能忘,必须安全出行,健康过节。
景区要答好“五一”防疫“新课题”。当前,全球疫情仍在蔓延中,我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压力依然不小,
疫情正处于常态化防控之中。这就造成了今年“五一”小长假与往年的不同。从历年来看,景区往往都是游人如织,易
形成人群聚集,这给疫情防控带来极大隐患。(先谈背景引问题)对此,各地景区要高度警惕,未雨绸缪,本着对疫情
防控负责、对游客安全负责的态度,从严从紧从细抓好景区疫情防控措施落实,确保疫情防控在“五一”节假日期间不
留缝隙、不留死角。(再结合实际情况,谈解决)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以精细化管理在防控举措上要再强化、再细化。
我们欣喜地看到,不少景区已经开始实行网上预约,推行分时段预约制度和流量管理制度,这为疫情防控做到了“提前
亮”。各景区还必须在实际接待中,务必要引导游客戴好口罩、出示“健康码”,同时要做好体温监测、游览路线科学设
置以及景区内公用设施的消毒等细节,只有做足预案,做细防控,把每一个环节做实、每一项工作做细,才能确保游客
“乘兴而来,安全而归”。
游人要守好“五一”防疫“安全线”。防疫抗疫,人人有责。疫情突如其来,正是全体民众心手相牵,众志成城才
构筑起了一道联防联控的“铜墙铁壁”,决不能因为“五一”出游让疫情反弹。对此,“五一”出游做好防护,应当是每个出游人的“必答题”。出游期间,游客们一定要合理安排,既要做好功课,进行“预约登记”,又要挑选距离合适、人
流适中的地方。到了景区,更要自觉遵守游览区的规定制度,坚决做到不扎堆、不聚集,戴口罩、勤洗手、分餐用餐。
只有如此,才能既赏美景,又防风险,切实守好“五一”防疫的“安全线”。此外,也可以选择在家“云旅游”,现在不
少景区都开通了网上游览项目,足不出户,看遍天下美景也不失今年“五一”的一种安全旅游方式,既满足了“游”的
愿望,也为防疫作出了贡献,可谓一举两得。
山一程水一程,出游安全最重要。非常时期的“五一”,要有防疫保安全的非常意识,只要我们时刻做到安全摆第
一,防疫不松劲,我们就能尽享春光,让“五一”的欢乐在安全出行中纵情飞扬。
【地评线】太阳鸟时评:五一黄金周,“预约旅游”掀开现代文旅新篇章
2020 年 04 月 21 日 11:35:20 来源:四川新闻网作者 张艳晓
4 月 15 日上午,《工人日报》记者在北京景山公园南门入口处看到,有游客因购买下午时段门票并未能在上午入园。
“要不您先到后海逛逛,下午再过来。”工作人员解释道,由于公园严格按照上午、下午两个时段限定门票数量,即便
预约当天门票,不在固定时段也无法扫码入园。记者发现,为有序安排错峰出行,在全国多个景区,预约制也正在和测
体温、戴口罩一样成为进入必选项。(4 月 19 日来源:河北新闻网)(引出论题,预约制)
“预约旅游”已成“新常态”。早在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就发布过关于旅游方面的《意见》,明确指出:“推动
旅游景区提质扩容,强化智慧景区建设,推广景区门票预约的制度”;日前,文旅部联合卫健委又印发通知,要求旅游
景区建立完善预约制度。
如此看来,不管是当下疫情处于防疫优先考虑还是着眼于国家长远发展目标,民众的旅游方式正在悄悄发生着变化。
景区游玩出现“新玩法”,“预约旅游”已成“新常态”、“预约旅游”已成必然。(结合实际言预约制的必要性)
“预约旅游”掀开现代文旅新篇章。携程平台提供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可预约景区超 4000 家 。提前网上预约、
分时分段观赏,人们再也不用匆忙赶场赶时间、再也不用看到“只见人头,不见景”的现象,这个五一“黄金周”将成
为难得的品质最佳的“黄金周”。
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如何做到复工和景区防疫两不误,成为政府和景区现在和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需解决好的
首要命题。线上预约、线下消费,有助于推进和强化旅游业“互联网+旅游”的现代建设模式,这样“预约制”管理模
式的出现可谓及时也更人性化。(预约制带来的便利)
“预约旅游”成就将来的“智慧生活”。在大环境和时代科技的影响下,催生出了一批“宅经济”。随着“云蹦迪”、
“云健身”、“云逛街”、“云旅游”...的盛行,互联网总是能带给宅在家的我们意想不到的创新和惊喜。) 对预约制未来
的的憧憬)
旅游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智慧云生活”将是我们未来生活的大趋势。线上“预约制”、进行“智
慧云出行”升级似乎已刻不容缓。未来是数字化的时代,多多实行便捷、贴心的的服务才是“正道”与“王道”。
东方快评丨同心战“疫” 答好“五一”出行“考卷”
东方网 赵良晨 2020 年 05 月 01 日 09:34
“五一”小长假铁路运输期限从 4 月 30 日至 5 月 5 日,共计 6 天,上海地区预计发送旅客 111 万人次。为满足广
大旅客出行的需求,铁路部门从运能上下功夫,不断完善服务细节,提升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广大旅客出行的幸福感、
获得感。(中国经济网 4 月 29 日)
“晴日暖风生麦气,绿阴幽草胜花时”。此时正是出游踏青的好时光。但是,在放飞心情的同时,也不要忘记,当前全球疫情大流行的态势尚未得到根本逆转,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压力仍比较大,前段时间哈尔滨疫情的反弹更是给我
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战“疫”仍未结束,所有人要提高警惕,共同做好“五一”出行“考卷”。
对于交通运输相关单位,病毒的传播最容易发生在车站、机场和飞机,列车等空间等密集型场所,稍有不慎就可造
成疫情的大规模传播。所以相关单位要摆正态度,以严谨、务实的作风把好关卡、严防死守,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
在机场车站等人流密集场所要对入境人员进行严格排查,对进、出站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实时监测客流实际情况,科学
投放客运能力;严格落实通风、清洗、消毒等措施;疫情期间,提醒旅客带好口罩,宣传防疫知识,为旅客健康安全筑
起疫情防控防线。
对于旅游景区及相关部门,被疫情抑制的旅游业冀望假日消费“回补”,缓解经营困难、利润下滑甚至亏本局面,
但面对当前防疫形势,景区要本着对游客健康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履行好疫情防控主体责任,以应有的社会责任担当
做好必要的疫情防控措施。增设体温筛检,公用设施要多次进行消毒;在核心景点、交通节点、餐饮场所、出入口等容
易形成人员聚集的区域预先筹备疏导和分流,防止出现游客扎堆拥挤现象。建立完善预约制度,推行分时段游览预约,
引导游客错峰旅游,在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性同时,也减轻了景区自身压力。
对于广大游客,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旅游消费抑制后,人们五一出游的愿望十分迫切,出游热情更加高涨,但广大旅
客切记不能放飞自我,仍需提高警惕:在乘车、住宿、吃饭、游玩时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戴口罩、勤洗手、保
持必要的社交距离;同时配合相关部门的检查,服从规定。每一位旅客都要保持健康的卫生习惯,自觉自律,文明出游,
守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安全。
守得住健康防线,游客才能安心游玩。这就需要我们同心战“疫”,做好“五一”出行的“考卷”。只有这样我们才
能度过一个安全、舒适、祥和而又有意义的五一黄金假期。
【地评线】荔枝网评:共同答好“五一”假期旅游“考卷”
特约评论员/苏萍
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既是十年来第一个“五一”长假,又有着疫情防控这一重大背景。期间,景区和商场等场
所的人流量将会有所增长,外出旅游时疫情防控意识不能松懈,相关部门、有关专家都做了相应的预警、提示。疾控专
家提醒尽量错峰就近出游,以自驾游和户外游为宜。专家建议尽量选择一些周边短途游,避免和陌生人出游或拼团。确
保民众健康出游、安全出行,过一个既有激情有乐趣有收获又安全安心安逸的假期,需要社会各方共同答好这份“考
卷”。
“考”旅游企业责任担当。文旅行业是受疫情冲击最严重的领域之一,“五一”假期“回补”预期自然尤为强烈。
但是,任何一个企业都必须把社会责任挺在前面,坚持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既要在增加假日旅游产品供给、
刺激旅游消费热情方面做足文章,又不能放松“内防反弹、外防输入”这根弦,做到防控为先、限量开放、有序开放,
完善预警、应对机制,不给疫情传播“趁虚而入”的机会。此前个别景点出现爆棚现象提示我们,要清醒认识到可能滋
生的健康和安全风险,增进疫情防控责任意识,提升客流管控能力,切实做到揽生意、防疫情两兼顾、两不误。
“考”游客群体文明素养。文明是旅游生态不可或缺的“风景”,也是保障旅游安全的给力“武器”。被抑制几个月
的旅游消费诉求需要释放,旅游消费也是为经济恢复发展做贡献,公众“五一”假期踊跃出游,既无可厚非也值得提倡。
安全、文明始终是旅游的必要标配,疫情防控非常时期尤应坚守底线、绷紧神经。“五一”出游不仅要在景点选择、出
行方式等方面多一些健康安全考量,而且要把疫情防控中形成的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等良好习惯带上,并且
主动配合、支持相关部门采取的健康、安全防范措施,自觉自律、拒绝任性。这既是对自我健康负责,也是对公共利益
负责,是维护安全、文明旅游秩序应有的公德素养和公民责任。 “考”职能部门履职作为。疫情防控背景之下的“五一”假期,旅游安全面临的风险挑战不言而喻,对相关职能部
门而言是压力更是考验。确保黄金周旅游安全、有序是落实防控主体责任的必然要求,也是对为民初心成色和服务作风
的一次检验。职能部门要牢固确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严谨、务实的作风把好关卡、
严防死守,不能有丝毫的麻痹大意和消极懈怠。既要加强风险排查,做好应急预案,开展应急演练,又要加强宣传引导,
做好文明提示,倡导文明旅游新风尚,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担责、守土尽责,交出一份让群众满意的履职答卷。
【地评线】天府网评:保证安全,“五一”出游才有最美的风景
2020-5-1 四川在线-天府评论 作者: 向秋
郊游赏玩,心之所盼。暮春时节,初夏之际,气温适宜,风景迷人。经过调休之后,今年“五一”连续放假共计
5 天,为近十年来最长的“五一”假期。
今年“五一”假期是进入常态化疫情防控条件下的首个小长假。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全国疫情防控阻击战取得重
大战略成果,这为人们“五一”出行增强了信心。各个旅游景区也把“五一”假期当成积攒人气、创造营收、弥补疫情
损失的大好机会。
需要引起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境外疫情暴发增长态势仍在持续,我国外防输入压力持续加大,国内防止疫情反弹
的复杂性也在增加。疫情防控这根弦必须时刻绷紧,决不能前功尽弃。旅游景区必须强化疫情防控的底线思维、安全意
识,坚持安全为要、有序开放,充分准备、做好预案,切实承担起游客游览期间疫情防控的主体责任,保证旅游市场安
全平稳有序。
旅游景区重点要控制好游客流量。对游客关注度高、容易发生人群聚集风险的热门景区,要科学合理设置游客接待
量上限。要提前预判客流发展趋势,及时公布流量信息,发布旅游提示,完善流量管控措施。有条件的景区要大力推行
门票预约和分时段预约,将流量管控关口前置,避免游客过于集中。
“五一”出游,每个人都是防疫第一责任人。以前旅行可以说走就走,现在则须提前做好安排,学会“预约旅游”;
以前想去哪儿就去哪儿,现在则须挑选距离合适、人流适中的地方,确保安全至上。在旅游景区,不聚集、不扎堆儿,
避免在门区、公共卫生间等区域长时间停留,同时关注景区内提示信息,配合疏导,应成为游客的自觉行动。
“五一”期间旅游景区安全不仅仅是景区的事、游客的事。对于公安、消防、城管、交通、旅游等众多部门来说,
既是一场重大考验,也是一场重要历练。所有的部门都要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组织领导,全力以
赴、精益求精地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要本着迎考的态度,做好应对各种特殊、紧急情况的准备,安排更多的人员值
守岗位,保证社会的正常有序运转,方便人们外出旅游。
“‘五一’期间要做好交通工具场站消毒通风等工作,加强景区疫情防控。”4 月 29 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
委员会议,对加强景区疫情防控工作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五一”来了,各地各部门必须强化安全生产,保证旅
游景区安全,让人们的出游更精彩、更惬意。(作者系天府评论新闻观察员)
打造“安全游”让游客“放心游”
孙维国
2020 年 05 月 01 日 08:27 来源:北京青年报
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社会生活秩序正逐步恢复正常,旅游业同样在加紧复产复工,很多景区已经开门迎
客。但要看到,目前疫情尚未结束,也并没有解除,还面临着内防反弹、外防输入的风险压力。
五一“黄金周”出游,是国人的一个传统,在全力推进复工复产,大力促进消费的当下,鼓励包括旅游消费在内的居民消费,既是提振旅游消费、支持旅游业发展的需要,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举措。今年五一假期比
以往多两天,加之人们被疫情“憋”了几个月,内心有外出休闲释放的冲动,完全可以理解。
一方面是亟待提振的旅游消费和民众旅游需求,另一方面是景区人满为患带来的疫情传播风险和防控压力,如何平
衡两者之间的关系,做到防疫与旅游两不误,应制定科学预案,把景区防控工作做细做实做精,确保有备无患,万无一
失。
如,采取实名预约、控制总量、限流分流、分区开放等措施,精准把控好景区人流量,避免景区人满为患。尤其是
对事先声明免费的景区,更要提早做好预判、细化预案,确保景区大门“不失守”。作为游客,有五一出游计划,一定
要提前做好周密安排,在旅游时做好自我保护,遵守规则,配合景区安排,做一个文明游客。
清明小长假一些景区“爆满”,已经给疫情防控敲响了警钟,对可以预见的“五一”,以及端午、中秋、国庆等假期,
相关部门应根据疫情防控形势未雨绸缪,提前准备,及时调整防控措施,织密织牢旅游安全“防控网”,将防控措施落
实落细到每一个防控单元,确保疫情防控每一个环节不出漏洞、不留隐患。只有牢牢守住文明旅游“一米线”,做到疫
情防控万无一失,打造“安全游”环境,让游客“放心游”,才能确保防疫与旅游两不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