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写作提升: 美文选粹三篇(段段有点评,文后有思考)【母亲节专题】第三季
加入VIP免费下载

语文阅读写作提升: 美文选粹三篇(段段有点评,文后有思考)【母亲节专题】第三季

ID:346187

大小:41.33 KB

页数:8页

时间:2020-05-1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语文阅读写作提升: 美文选粹三篇(段段有点评,文后有思考)【母亲节专题】第三季 目录: 1、李汉荣:葫芦架下的母亲 2、二月河:母亲墓前的沉吟 3、莫言:卖白菜 葫芦架下的母亲 开篇寄语 葫芦架下,“母亲”穿针走线:一片摇曳的绿叶覆盖了“我”裤子上的破洞;一片安静清凉的叶子被挽留在了“姐 姐”的枕边;“哥哥”运气最好,书包上开出了美丽的花瓣。补丁寒碜,衣物破烂,可一经“母亲”之手,总能生出艺 术美感。 “母亲”几乎不识字,没受过美学教育,也没进过艺术班,然而,她却有朴素的美学,纯正的美感。她敬天爱天, 信奉天意,师从自然。 葫芦架下做针线,一个普普通通的生活片段,却写得意趣盎然。若非妙笔生花,何来如此华篇! 披文入情 葫芦架下的母亲 作者:李汉荣 ①初夏的早晨,我妈吃过饭,就在门前院子葫芦架下,坐在竹凳上缝补衣物,哥哥的书包带子断了,我妈要给接上; 我的裤子膝盖上磨了个小洞,我妈要给修补;爹的衬衣,姐姐的枕巾,妈自己的布鞋,都等着她去连缀,去重新出落得 完好。 简要交代时间、地点、人物、环境和事件,重点陈述“母亲”所要做的针线活。“出落”一词,多指青年人尤其是 女子体态容貌美好的变化,这里作者用来陈述等待修补的衣物,是否包含着对“母亲”针线手艺的赞美呢? ②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 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我妈伸手抹了一下,放进口里,“好甜的天露水吆”,我妈叹了一声,又 自言自语:天意呀,天降甘露,今天怕是个好日子哩。(冷露洒在脸上,“母亲”喜悦品尝,且言天意示好。由此言行, 你能窥知“母亲”的思想性格吗?) 拟人手法的运用将绿叶随风拂动、露珠洒落的情景描绘得生动形象而有趣味。实写绿叶窸窣,虚写晨风微微,不言 有风,而风自在;从自然之景到人物形象,转换了无痕迹,全是靠了那洒落的露珠:妙哉!阳光和暖,叶子嫩绿,露珠 晶莹,晨风微微。描写这优美的自然环境仅仅是用以衬托母亲的美好形象吗?会不会还与下文有什么关联呢? ③我妈开始穿针走线了。葫芦叶子的影子,掉在针线篮里,掉在哥的书包上,掉在那些等待着的衣服上、裤子上、 鞋子上、针线上,掉在妈的身上、手上,掉在妈的心思上。 一组排比句,状写了葫芦叶影与穿针走线的“母亲”之间的密切关系。影子本应是投射的,但这里不言“投射”, 而称之为“掉”,用拟物手法,赋予叶影以质感。影子“掉在妈的心思上”一句,则由实到虚,写叶影对“母亲”心思 的触动,并巧妙自然地逗引出下文情节。 ④我妈灵机一动,其实,也不是灵机一动,这在我妈已成习惯了,是仅属于我妈的秘密习惯——取来她的孩子们用 的铅笔,将那从各个方向投影下来的葫芦叶子们画下来,就画在那接待影子的布上。(紧承上文,先言“我妈灵机一动”,而后又否定、纠正。为什么要作这否定与纠正呢?“接待”一词,赋予“影子”以灵性,比拟巧妙。)若觉得掉在恰好 的地方,好看,正合适点缀点什么,就依照那样式,略加放大或缩小,一针一线缝好绣好,她的艺术品就成了。瞧,此 时,被我那顽皮的膝盖磨破的裤子上的窟窿,正被一片翠绿的胖叶子补丁覆盖了,那本来寒碜的补丁,却成了有趣的、 摇曳着的一片初夏的叶子。 寒碜的补丁成了初夏的叶子,成了“母亲”的艺术品,“翠绿”“摇曳”“有趣”,这些词语的运用,不但透露出了 “我”对那“补丁”的喜爱,也包含着对“母亲”针线手艺的赞美。 ⑤快到正午了,一片叶子的影子,定定地守在刚展开的姐姐的枕巾上,好像不愿走了。(写时间的推移,叶影的变 化,自然导出了“母亲”对天意的赞叹和修补枕巾的情节。)妈说:这是缘分和天意,咋不早不晚,偏偏就在这时,是 这片叶子,来到丫头的枕巾上,怕是要为她送些吉祥好梦?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 青春的梦边。 顺天意,随缘分,挽留绿叶于枕巾之上。“安静”“清凉”两个词语,运用通感修辞,凸显叶子的美好,而妙用拟人 手法的“挽留”一词,看似仅仅在写“母亲”对叶影的喜爱,其实还以侧面虚写的手法,表现了枕巾之上叶子的美丽。 ⑥我妈爱说缘分、天意,却很少说运气之类。可是我要说,我哥的运气比我好。(从对“母亲”话语的评说引出“哥 哥”运气好的话题,进而叙写“母亲”缝补书包之事,上下段落之间关联紧密,过渡自然。)你看,这时候轮到为他缝 书包带了,一朵正在开着的葫芦花——它正在鼓足劲开花瓣儿,那花瓣儿还没开圆哩,它把还没有开完的花影儿匆忙地 投在哥的书包上。我妈看见了,花就在她的手边颤呢,花心里还噙着亮晶晶的露珠儿。妈抬起头,望了望绿莹莹的葫芦 架和蓝莹莹的天,然后把目光停在手边的葫芦花上。(“望绿莹莹的葫芦架”,当然是为了观察葫芦花,但为何还要写母 亲望那“蓝莹莹的天”呢?)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此时,她整个儿被 一种比我们后来漫不经心挂在口上的所谓诗意呀、禅意呀等等更为圆融深挚的情感暖流和纯真欢喜给笼罩和充盈了,那 是只有上苍能够给予的一种福气和喜气。 “漾”,水动荡而起细波。“满当当地漾”这一短语,运用拟物之法,将“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写得生动形象, 恰如其分,充分地表现出了“母亲”得天意后的喜悦之情。阅读至此,你是否明白作者写“母亲”仰望蓝天的原因了呢? 看似一个不经意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思想情感却极富表现力。 ⑦我妈就把那刚开的、花心里还噙着露珠的葫芦花,绣在我哥的书包上了。你说,我哥的运气多好? 此处用“绣”写“母亲”缝补书包,而上文写修裤子、补枕巾,则分别用了“覆盖”和“挽留”。同为缝补,描写 用语各不相同,各恰其分。 ⑧我妈几乎不识字,仅认得一二三天地人山水田土木火上中下,总共就三十来个字,也没受过什么美学教育和艺术 培训,但是,有很纯正的美感,有她朴素的美学。(这一转折凸显了对“母亲”美感、美学的赞美之情。)我妈的美感和 艺术灵感来自大自然,来自她劳作、生活的田野、山水、草木和花鸟,来自她对美的事物的直觉领悟。我家门前这菜园, 这蓬勃着青藤绿叶黄花的葫芦架,就是我妈的美学课堂。就在此刻,在葫芦架下,我妈凝神静气,感受着天意,进行着 对大自然的模仿和美的创造…… 在上文一系列叙述描写之后,此段作总结性的评价,赞美有朴素美感、纯正美学的“母亲”,水到渠成。简短的议 论之后,再次描写葫芦架下感受天意、模仿自然、创造生活艺术之美的“母亲”形象,再次回归了叙述描写的文路。但 刚刚回归,言犹未尽,却又戛然而止。如此收束全文,引人想象,令人回味,妙至至哉!如若文章就以议论作结,而没 有这最后的这几句描写,如何呢? ——选自《人民日报》文章珠玑 暖和的阳光洒在葫芦架上,嫩绿的叶子窸窸窣窣,嬉笑着伸开手掌互相抚摸,一高兴,它们手里捧了一夜的露珠, 不小心洒了下来,有几颗刚好掉在我妈的脸上。 我妈就把这安静清凉的叶子,挽留在姐姐的枕上,挽留在她青春的梦边。 妈微笑着,笑意、暖意和神秘的天意,满当当地漾在妈的脸上、心上。 思考探究 1.文章第二和第五段都写了“母亲”语义很相似的话语,这样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章第四、第五和第六段全是叙写“母亲”缝补衣物,但叙写又各有其侧重,请你分别概括其各自的侧重点。 3.第四、第五和第六段详写“母亲”穿针走线的缝补过程了吗?这三个段落都详写了哪些内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 写呢? 二月河:母亲墓前的沉吟 开篇寄语 二月河这篇写母亲的回忆性散文,文笔典雅流丽,写法自由,叙事平实,语言原汁原味,情感朴素真挚,审美意蕴 独特,字里行间散发着对母亲的思念和哀伤,流溢着一个儿子对母亲的真情,令人恸心断肠。 文章从“我”的视角,寥寥几笔,就把人物刻画得生动传神:文中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她常常不是握针, 而是擦枪——她是与新中国共同诞生的第一代警察。既写出了母亲的“英雄气质”,也写出了母亲“细腻温情的母爱”, 人物形象饱满生动。 披文入情 母亲墓前的沉吟 作者:二月河 “沉吟”一词,既有情感上的深沉追述,更有理性上的沉淀和思考。 ①我的母亲是一位性情刚烈的女性,和“慈母”“三春晖”,或者再文雅点的“萱堂”“令慈”这样的尊称不怎么联 系得上(点出母亲的与众不同)。当然,她有时也为我补帽子,缝衣裤上挂破了的三角破绽,缭被脚趾顶透了的鞋。然 而这方面确实印象不深,每逢忆及,她常常不是握针,而是擦枪——一堆的枪机零件摆在桌子上,各种颜色油污了的破 布条、棉纱,还有“鸡(机)油”,她擦拭了一件又一件,再嘁里咔嚓组合起来,一杆闪着暗幽幽烤蓝的手枪又握在她 的手中——她是与共和国一同诞生的第一代警察。1949 年,她已成为陕县公安局的副局长。除了打枪,她还骑马,过 黄河进伏牛山,都是骑马走的。所以,母亲在我心目中不是依门盼子、灯下走针的女人,而是英雄。 对比,凸显骑马打枪的英雄母亲拥有不平凡的人生经历。 ②英雄也打儿子。因为我淘气调皮好像永远长不大,因为我逃学不肯受调教,因为我诸门功课成绩都很“臭”,不 知多少次被她打得三魂七魄不归窍。(三个“因为”是母亲“暴力”的根源所在。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挨打的部位 永远只有一处——屁股。打过就忘了,以至于我永远都以为,打屁股肯定补脑子,不打屁股的必定不是好妈妈。 母亲性情刚烈,坚忍要强。虽然平常不大管儿子的学习,但一旦发现有逃学行为,必然抬手就打。 ③记得我第一次挨打,是一个秋天。公安局的院子里有一株很高很大的梨树,几个农民装束的人在树上摘梨,手里 提着很长的麻袋,摘下来就装进麻袋里。我当时四岁吧,就站在树下,偶尔有落下的梨我就捡起来,飞快送进屋里塞进抽屉。如此往返,竟捡了多半抽屉磕烂了的梨。半夜时分,母亲开会回来,我(其实一直熬着瞌睡在等她)从床上一跃 而起,拉开抽屉,说:“妈!我捡的,你吃!” ④母亲的脸色立刻大变:“你怎么敢拿人家的梨?” ⑤“树上掉的,我捡的……” ⑥“掉了你就敢捡?” ⑦“他们(别的小孩)都捡,我也捡!” ⑧“你还嘴硬!” ⑨……于是开打。我的绝不认错似乎更加激怒了她,她将我从里屋拖到外屋,又拖到滴水檐下……狠狠地照着屁股 一掌又一掌——打得真疼啊!我相信她的手肯定也打得酸痛……那夜月亮很好,清冷清冷的,我的哭声惊动了所有的公 安,他们拉着劝着,母亲才罢了手。 语言和动作描写,表现出母亲是多么希望一次的“打”就能让儿子懂得她的心啊。月亮也见证了令“我”终生难忘 的一次冤枉挨打。娓娓而谈中,展现的是真诚、朴实,是真心的流露。 ⑩许多年过后,我才知道,当时那里还没有土改,公安局占的是财主的院子。梨,恐怕是故意遗落下来的。地处伏 牛山腰的这个小县城四周全被土匪包围,而城里的“自己人”中也有土匪鼓噪着预备蠢动,形势异常凶险……以后我还 挨过许多次打,总没有那一次挨打冤枉,也没有记得那样真切。 前因后果,挨打真相,竟有“政治原因”,终得沉冤昭雪。 ⑪她去世时年仅四十五岁,现在还安静地躺在卧龙岗革命公墓——她是累的。 ⑫几年前,有位记者来访,问我:“你这样坚强的毅力,从何而来?”我说:“母亲给的。” ⑬她去世后二十年,我开始写作。盛暑天热饕蚊成阵,我用干毛巾缠了胳臂(防着汗沾稿纸),两腿插在冷水桶里 取凉防蚊;写作困倦到极致时,便用香烟头炙腕以清醒神经。记者知道了,无不为我的坚毅感到震惊。殊不知,这两手 是地地道道的家教真传,我毫不走样地学习了母亲当年工作时的风范! “我”在写作上的勤奋努力,缘于母亲的言传身教。 ⑭20 世纪 60 年代,我回家乡,父亲指点我去看母亲在家劳作的磨坊。石砌的墙上用炭条书写的字迹依稀可见,如 “牛”“马”“羊”“人”“手”“口”……父亲告诉我:“这是你妈没有参加工作前练习写的字。” ⑮她的刻苦、严厉,形成了她的风格。从一个拈针走线、推磨造炊的农村少妇,到一个能打枪骑马、文武双全的职 业革命者,她经受了怎样的磨难? ⑯在我浩浩如烟的记忆里,尽管她聪明美丽,更多的却流露出“威严不可犯”的一面。 ⑰1947 年,在伏牛山,一头狼半夜闯进我们的住房,她出去开会未归,只留我独自在家睡觉。我是被一声脆裂的 枪声惊醒的,是母亲开的枪。她回来见灯熄了,没再点灯就睡下,听到那畜生在床下粗重的喘息声,反手向床下扣动了 扳机……狼夺门而出,我们母子平安。但那次母亲哭了,她说:“万一狼叼走了你,我怎么向你爸交代?” 骑马打枪坚强如斯的母亲,忙于工作,对儿子照顾不周,疏于管教,也有因为对狼叼儿的后怕而哭泣。 ⑱她的勇敢传给了我。当后来苦难降临,我在井下掏煤被电击,一步一颤背水泥登“死人崖”,从爆炸现场赤脚逃 出时;当我决意舍弃仕途从文时,我觉得我所接受的是母亲的伟大力量与丰厚赐予。 母亲不仅给予了“我”生命,而且也给予了“我”强大的精神力量。 ⑲母亲有一种大漠孤烟式的苍凉雄浑气质,但我也能感知她细腻温情的一面。有时到后半夜,母亲会叫醒我,在我 耳边轻声说:“宝儿,到街上给妈买一张卷饼,或者是火烧夹肉。妈饿坏了,也累坏了……去吧,啊?”我就会顺从地 揉着惺忪的睡眼“跑腿”。偶尔一个节日,她会弄点菠菜豆腐汤,滴几滴香油,在火炉旁搅着黏糊糊的面,往翻花沸腾、香气回荡的汤里做“拨鱼”,头一碗一成不变是给我吃的。1960 年困难时期,伙房里只要有一点细粮,母亲总是留给我 们兄妹,她说:“我不爱吃白面。”这时的母亲,我常常觉得和那个举枪对靶、枪口冒青烟的她对不上号。 细节描写。表现了母亲对儿女的慈母柔情,展现她温柔细腻的一面。 ⑳干公安的有句“切口”,叫“站着进来,横着出去”。命终于斯,或者是犯错误被赶出去,都叫“横着”。母亲没 有犯过错误(当然是指一般性质而言),她终究是“横着”从这岗位(她死时是法院副院长)走向了生命的归宿。我已 记不起她活着时休息是什么样子。无论什么时候我醒来,她都在工作,在写字。她犯病也是盛暑从乡里赶回,洗脸时晕 倒的。 为革命而生,为工作而终。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㉑她去世之后,我又经历了很多风风雨雨。当我鬓发渐白、事业有成时,到“马翠兰之墓”前扼腕沉吟,我发觉母 亲始终都在注视着我,跟随着我。 在二月河内心深处,母亲仍然活着,仍然美丽着,仍然关注着儿子的一切。母亲的精神永远激励着儿子。 摘自《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2019 年第 2 期 文章珠玑 当后来苦难降临,我在井下掏煤被电击,一步一颤背水泥登“死人崖”,从爆炸现场赤脚逃出时;当我决意舍弃仕 途从文时,我觉得我所接受的是母亲的伟大力量与丰厚赐予。 思考探究 1.文中第②段画横线句子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 2.本文在写法上很有特色,试就表达技巧和行文结构上特别突出的写法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莫言:卖白菜 开篇寄语 在特殊的年代里,母亲虽然生活艰辛,但坚守着精神的美好;而民族的前行,就是母亲一样的人,用坚强的脊梁在 支撑着,用高尚的人格在影响着。 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于是有人说,物质生活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才会追求精神和道德的关照。我想说,物 质有时候决定不了精神和道德。有些人即使生活贫困,依旧保有一份高尚的美德和精神的富有,有些人虽然生活富裕, 但精神和道德反而是一贫如洗的。 在今天这个美好的时代里,莫言带领我们重温他 12 岁时的故事,你会有怎样的感触呢? 披文入情 卖白菜 作者:莫言 标题通俗易懂,交代了主要事件,引发读者联想。 ①1967 年冬天,我 12 岁那年,临近春节的一个早晨,母亲苦着脸,心事重重地在屋子里走来走去,时而揭开炕席 的一角,掀动几下铺炕的麦草,时而拉开那张老桌子的抽屉,扒拉几下破布头烂线团。母亲叹息着,并不时把目光抬高, 瞥一眼那三棵吊在墙上的白菜。最后,母亲的目光锁定在白菜上,端详着,终于下了决心似的,叫着我的乳名,说: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我”的年龄,为下文卖掉仅有的三棵白菜做铺垫;通过母亲的神态“苦着脸”、动作“时 而揭开、掀动,时而拉开、扒拉”“瞥一眼、锁定、端详”等细节描写,写出母亲做出决定时的艰难和不忍。 ②“社斗,去找个篓子来吧……” ③“娘,”我悲伤地问:“您要把它们……” ④“今天是大集。”母亲沉重地说。 ⑤“可是,您答应过的,这是我们留着过年的……”话没说完,我的眼泪就涌了出来。 ⑥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 ⑦“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 母亲恼怒是希望儿子能够坚强、隐忍,母亲表面坚强,内心其实也在滴血。 ⑧“我们种了一百零四棵白菜,卖了一百零一棵,只剩下这三棵了……说好了留着过年的,说好了留着过年包饺子 的……”我哽咽着说。 ⑨母亲靠近我,掀起衣襟,擦去了我脸上的泪水。我把脸伏在母亲的胸前,委屈地抽噎着。我感到母亲用粗糙的大 手抚摸着我的头,我嗅到了她衣襟上那股揉烂了的白菜叶子的气味。 (母亲抚摸是抚慰儿子,是一种关爱、疼惜。) “我”的悲伤与眼泪、母亲的沉重和抚摸,都写出了那个时代人们生活的艰辛,写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希望和疼爱。 第一部分:母亲做出卖白菜的决定以及对“我”的悲伤的抚慰。 ⑩透过蒙眬的泪眼,我看到母亲把那棵最大的白菜从墙上钉着的木橛子上摘了下来。母亲又把那棵第二大的摘下来。 最后,那棵最小的、形状圆圆像个和尚头的也脱离了木橛子,挤进了篓子里。(描述越详细,表明“我”看得越仔细, 内心越不舍。)我熟悉这棵白菜,就像熟悉自己的一根手指。(因为用心,这棵白菜已化为身体的一部分。)因为它生长 在最靠近路边那一行的拐角的位置上,小时被牛犊或是被孩子踩了一脚,所以它一直长得不旺,当别的白菜长到脸盆大 时,它才有碗口大。发现了它的小和可怜,我们在浇水施肥时就对它格外照顾。我曾经背着母亲将一大把化肥撒在它的 周围,但第二天它就打了蔫。母亲知道了真相后,赶紧将它周围的土换了,才使它死里逃生。后来,它尽管还是小,但 卷得十分饱满,收获时母亲拍打着它感慨地对我说:“你看看它,你看看它……”在那一瞬间,母亲的脸上洋溢着珍贵 的欣喜表情,仿佛拍打着一个历经磨难终于长大成人的孩子。 (母亲取下白菜的细心和当年照顾最小的那棵白菜的精心,就像在照顾一个成长中的孩子,不仅用力,更用心地投 入感情。) 第二部分:插叙种植并收获的故事,照应上文的不舍,交代原因;引起下文卖白菜的故事,埋下伏笔。 ⑪集市在邻村,距离我们家有三里远。寒风凛冽,有太阳,很弱,仿佛随时都要熄灭的样子。不时有赶集的人从我 们身边超过去。我的手很快就冻麻了,以至于当篓子跌落在地时我竟然不知道。篓子落地时发出了清脆的响声,篓底有 几根蜡条跌断了,那棵最小的白菜从篓子里跳出来,滚到路边结着白冰的水沟里。母亲在我头上打了一巴掌,我知道闯 了大祸,站在篓边,哭着说:“我不是故意的,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我”的哭泣是因为自责。)母亲将那棵白菜 放进篓子,原本是十分生气的样子,但也许是看到我哭得真诚,也许是看到了我黑黢黢的手背上那些已经溃烂的冻疮, 母亲的脸色缓和了,没有打我也没有再骂我,只是用一种让我感到温暖的腔调说:“不中用,把饭吃到哪里去了?”然 后母亲就蹲下身,将背篓的木棍搭上肩头,我在后边帮扶着,让她站直了身体。 (环境描写渲染出恶劣冰冷的氛围,母亲对“我”掉落白菜并没有狠狠打骂,只是温暖地批评,写出母亲的温厚朴 实。) 第三部分:叙述去往集市的路上“我”不小心掉了白菜,母亲自己背着走。 ⑫终于挨到了集上。母亲让我走,去上学,我也想走,但我看到一个老太太朝着我们的白菜走了过来。她用细而沙 哑的嗓音问白菜的价钱。母亲回答了她。她摇摇头,看样子是嫌贵。但是她没有走,而是蹲下,揭开那张破羊皮,翻动 着我们的三棵白菜。她把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半截欲断未断的根拽了下来。然后她又逐棵地戳着我们的白菜,用弯曲的、 枯柴一样的手指,她撇着嘴,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母亲用忧伤的声音说:“大婶子啊,这样的白菜您还嫌卷得不紧, 那您就到市上去看看吧,看看哪里还能找到卷得更紧的吧。” “我”对老太太的动作“蹲下”“揭开”“翻动”“拽”“戳”等的观察细致,既写出老太太的挑剔,也写出“我”内 心的拒绝,为下文的“多算一毛钱”做铺垫。 ⑬我对这个老太太充满了恶感,你拽断了我们的白菜根也就罢了,可你不该昧着良心说我们的白菜卷得不紧。我忍 不住冒出了一句话:“再紧就成了石头蛋子了!”老太太抬起头,惊讶地看着我,问母亲:“这是谁?是你的儿子吗?” “是老小,”母亲回答了老太太的问话,转回头批评我:“小小孩儿,说话没大没小的!”老太太将她胳膊上挎着的柳 条箢篼放在地上,腾出手,撕扯着那棵最小的白菜上那层已经干枯的菜帮子。我十分恼火,便刺她:“别撕了,你撕了 让我们怎么卖?!” ⑭“你这个小孩子,说话怎么就像吃了枪药一样呢?”老太太嘟哝着,但撕扯菜帮子的手却并不停止。 (激烈的语言冲突,使得矛盾加剧。) “我”的心理描写和语言描写,进一步为下文的“多算一毛钱”做铺垫。 ⑮“大婶子,别撕了,放到这时候的白菜,老帮子脱了五六层,成了核了。”母亲劝说着她。 母亲的劝阻,写出母亲的无奈与心酸。 ⑯她终于还是将那层干菜帮子全部撕光,露出了鲜嫩的、洁白的菜帮。在清冽的寒风中,我们的白菜散发出甜丝丝 的气味。这样的白菜,包成饺子,味道该有多么鲜美啊!老太太搬着白菜站起来,让母亲给她过秤。母亲用秤钩子挂住 白菜根,将白菜提起来。老太太把她的脸几乎贴到秤杆上,仔细地打量着上面的秤星。我看着那棵被剥成了核的白菜, 眼前出现了它在生长的各个阶段的模样,心中感到阵阵忧伤。 老太太越细致,“我”心里越不舍、越忧伤。 ⑰终于核准了重量,老太太说:“俺可是不会算账。” ⑱母亲因为偏头痛,算了一会儿也没算清,对我说:“社斗,你算。” ⑲我找了一根草棒,用我刚刚学过的乘法,在地上划算着。 ⑳我报出了一个数字,母亲重复了我报出的数字。 ㉑“没算错吧?”老太太用不信任的目光盯着我说。 ㉒“你自己算就是了。”我说。 ㉓“这孩子,说话真是暴躁。”老太太低声嘟哝着,从腰里摸出一个肮脏的手绢,层层地揭开,露出一沓纸票,然 后将手指伸进嘴里,沾了唾沫,一张张地数着。 ㉔她终于将数好的钱交到母亲的手里。母亲也一张张地点…… 第四部分:叙述卖白菜过程的艰难,老太太挑剔,“我”计算价钱,突出人们生活的不易和“我”的私心。 ㉕等我放了学回家后,一进屋就看到母亲正坐在灶前发呆。(发呆,体现出母亲的伤心,让母亲伤心的不是没有卖 掉白菜,而是丢了诚信。)那个蜡条篓子摆在她的身边,三棵白菜都在篓子里,那棵最小的因为被老太太剥去了干帮子, 已经受了严重的冻伤。(冻伤的不仅是最心爱的白菜,还有母亲的心。)我的心猛地往下一沉,知道最坏的事情已经发生 了。母亲抬起头,眼睛红红地看着我,过了许久,用一种让我终生难忘的声音说:“孩子,你怎么能这样呢?你怎么能多算人家一毛钱呢?” ㉖“娘,”我哭着说:“我……” ㉗“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㉘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读者仿佛在想象中真实地体验着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北方农村彻骨的冷与穷、悲与苦。) 第五部分:交代故事的结局,由于“我”的私心,白菜被退回,母亲的流泪让“我”沉痛。 文章珠玑 “你今天让娘丢了脸……”母亲说着,两行眼泪就挂在了腮上。 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 思考探究 1.试析文中画线句的作用。 2.文章结尾说:“这是我看到坚强的母亲第一次流泪,至今想起,心中依然沉痛。”母亲为什么流泪?我为什么心 情沉痛?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