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大整理:为什么不写萧伯纳和鲁迅 专辑
为什么不写萧伯纳
当我们谈到苦难时,更多同学想到的是司马迁,为什么不写萧伯纳?
当我们谈到风趣时,更多同学想到的是林语堂,为什么不写萧伯纳?
当我们谈到乐观豁达,更多同学想到的是苏东坡,为什么不写萧伯纳?
当然,萧伯纳,并是不是万能的,只是想以这样一种极端的举例法来说明,当我们在提笔写作时,完
全不必拘泥于大众化的素材,值得一写的人物太多太多。为什么非得提笔就是司马迁、林语堂、苏东坡呢?
这也正如 2013 年安徽卷作文题,给定材料是萧伯纳的一段话:“有的人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问:‘为
什么会这样?’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然后追问:‘为什么不能这样?’”
萧伯纳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 1925 年因作品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
学奖,他一生经历颇为传奇,值得一读。读萧伯纳,你读到的是苦难中执著的追求;读萧伯纳,你看到的
是生命里顽强的音符;读萧伯纳,你读悟到的是尘世中旷达的心境。且让波波老师带你一起走近萧伯纳的
传奇世界,为我们的高考作文加点料。
素材一
素材一:从小害羞,却成演说家
【典型事迹】
萧伯纳有一个弱点,就是从小害羞,不敢在大庭广众之下说话,这样怎么可能被社会承认呢?为了克
服这个缺点,萧伯纳参加了一个叫“考求者学会”的辩论会。由于经常当众与学者们辩论,不久,他就克
服了自身的缺点,为了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留起了讽刺家式的发型,对着镜子练习怎样以潇洒
的手势来加强演说效果。不久,他便以爱尔兰式的机智幽默赢得了听众,很快就成为了一位令人倾倒的演
说家。在 12 年的时间里,他是靠演讲过日子的。他吸取了当初演讲从失败到成功的经验,坚信自己在文
学道路也不会失败。他鼓励自己,仍然每日写一定数量的文章。
【适用主题】
勇气,自信,上进,励志,坚持,执著,信念
【素材解读】
读名人传记的一点小体会,前文一出现“弱点”“嘲笑”之类的字眼,就必然是在为后文写传主如何
逆袭埋伏笔,欲扬先抑。但细想来确有一个不二的现实:作文大多励志,励志大多逆袭,否则拿什么来冲
击读者的心灵呢?细读萧伯纳的励志故事,大抵可以让你热泪滂沱。
【真题链接】
【2014 福建卷】“空谷”。
提到空谷有人想到的是悬崖,望而却步;而萧伯纳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从不善言辞的羞涩小生到机
智幽默的演说家,他凭供着勇气和自信这道栈道桥梁成功跨越空谷,抵达了风景无限好的的人生彼岸。
素材二 素材二:一句话墓志铭
【典型事迹】
1950 年 11 月 2 日,萧伯纳在赫特福德郡埃奥特圣劳伦斯寓所因病逝世,终年 94 岁。萧伯纳毕生创
造幽默,他的墓志铭虽只有一句话,但恰巧体现了他幽默的风格:“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
迟早总会发生的。”
【适用主题】
乐观,旷达,坦然,诗意栖居,风趣幽默
【素材解读】
以什么样的方式活着,一直是众多学者思考的大问题,我等小民不敢妄言,但观智者之行,悟智者之
言,似乎可以多了几分坦然与豁达。有意思的是,活着的态度又似乎一直是我们高中生作文中装范儿的利
器,用得好,见其文便知其志;用得不好,便给人一种“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感觉。
【真题链接】
【2014 上海卷】自由与不自由
不自由的是生活中的各种必然,比如,人都会生老病死;自由的是不管是生老还是病死,每个人都可
以选择不同的方式面对生活。萧伯纳也会死,但他却选择了坦然而又诗意地面对,恰如他一句话墓志铭所
言“我早就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萧伯纳毕生创造幽默,到死还不忘最后再幽
默一把,这便是一种在“不自由“中奋力追逐“自由”的真实写照。
【坦然面对生活】
学会坦然面对人生的各种遭际,心之所向,便是风景。生活中有太多的必然使得我们不自由,但生活
又同时赋予了我们更多自由方式的任我们选择。常言道,我们虽然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却可以拓展生命
的宽度,同理亦是,我们虽然不能规避生活中的必然,却可以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一如萧伯纳不能选择
生命的必然——死亡,但却可以选择坦然和诗意地面对,于是便有了世人皆晓的一句话墓志铭:“我早就
知道无论我活多久,这种事情迟早总会发生的。”
素材三
素材三:受邻居影响爱上音乐
【典型事迹】
萧伯纳年幼时,研究音乐理论的万达里尔李与他们合租了一幢房子。受这位研究音乐的邻居影响,萧
伯纳迷恋上了音乐(环境的影响),13 岁时,他就能用口哨吹出许多优秀歌剧的片段。
【适用主题】
环境,成才,兴趣
【素材解读】
萧伯纳的成就若是归结于环境,有两类,一种是好的环境,另一种是不好的环境。不管哪一类,都在
客观上促成了他的进步。如,受邻居影响爱上音乐,又如,苦难的成长经历反而让他更加充满斗志。
萧伯纳经典语录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1856 年 7 月 26 日—1950 年 11 月 2 日),爱尔兰剧作家。1925 年因作品
具有理想主义和人道主义而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英国现代杰出的现实主义戏剧作家,是世界著名的擅长幽默与讽刺的语言大师,同时他还是积极的社会活动家和费边社会主义的宣传者。他支持妇女的权利,呼
吁选举制度的根本变革,倡导收入平等,主张废除私有财产。萧伯纳的一生,是和社会主义运动发生密切
关系的一生。
毒舌的萧伯纳活了 94 岁,堪称长寿,其原因大概在于他是个运动狂,游泳、划船、爬山、打网球、骑单
车、跑步、骑马…乃至拳击他无一不爱。为了晒阳光,他在庭院里搭了一间茅屋,茅屋的房基安装了可随
阳光的移动而转动的轴承,在这里创作,可全天制接受日光浴。 又文艺,又运动,又有内涵,还很有创
意,放在今天,这个酷老头必定会刷爆朋友圈。 去世之前,萧伯纳把最后的毒舌、幽默留给了自己,他
的墓志铭这样写道:“我早就知道无论我能活多久,这种事情一定会发生的。”
1、人生苦闷有二,一是欲望没有被满足,二是它得到了满足。因此我努力从一种临界状态中得到快乐。
——萧伯纳
2、一个人只有经过东倒西歪的让自己像个笨蛋那样的阶段才能学会滑冰。——萧伯纳
3、一个尝试错误的人生,不但比无所事事的人生更荣耀,并且更有意义。——萧伯纳
4、倘若你手中有一个苹果,我手中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一下,你我手中还是一个苹果。倘若你有一种
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一下,那么,你我就各有两种思想了。——萧伯纳
5、人生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万念俱灰,另一个是踌躇满志。——萧伯纳
6、人生真正的快乐,在于能对一个事业有所贡献,而自己认识到这是个伟大的事业。——萧伯纳
7、德性不是自制不为恶,而在不愿为恶。——萧伯纳
8、所有伟大的真理,最初都被看作是大逆不道的谬论。——萧伯纳
9、自我控制是最强者的本能。——萧伯纳
10、躯体总是以惹人厌烦告终。除思想以外,没有什么优美和有意思的东西留下来,因为思想就是生命。
——萧伯纳
11、 理性的人让自己适应社会,非理性的人总是坚持让社会适应自己,所以所有的进步都得靠这些非理
性的人。——萧伯纳
12、 在世界上出人头地的人,都能够主动寻找他们要的时势,若找不到,他们就自己创造出来。——萧
伯纳
13、 女人是世界上最麻烦的动物,而男人则是世界上最爱找麻烦的动物,男人生存最大的快乐是满足女
人的自尊心;而女人生存最大的快乐则是伤害男人的自尊心,就这样子。——萧伯纳
14、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萧伯纳
15、人生最大的感叹是:年轻的激情是从未实现;年老的追忆是从没发生。勇气是青年人漂亮的装饰。假
若人生下来就是中年,然后再渐渐年轻起来,那样,他就会珍惜一切时光,决不会再无谓的事情上消耗自
己。风华正茂夜晚给老年人带来平静,给青年人带来希望。——萧伯纳
16、 一般人只看到已经发生的事情而说为什么如此呢?我却梦想从未有过的事物,并问自己为什么不能
呢? ——萧伯纳
17、成功网罗着大量的过失。——萧伯纳
18、恋爱便是对异性美所产生出来的一种心灵上的燃烧的感情。——萧伯纳
19、流行的就一定高尚吗,那流行性感冒应该也是很高尚的啦?——萧伯纳
20、如果你只顾单向传授,他永远都学不会。——萧伯纳
21、初恋只不过是些愚蠢加上大量的好奇。——萧伯纳22、说谎者的代价,不是别人不再相信他,而是他再不相信任何人。——萧伯纳
23、历史给我们的最大教训是,人们很少从历史中吸取教训。 ——萧伯纳
24、未来取决于梦想,所以赶紧睡觉去。 ——萧伯纳
25、人生不是一支短短的蜡烛,而是一支由我们暂时拿着的火炬,我们一定要把它燃得十分光明灿烂,然
后交给下一代的人们。——萧伯纳
26、我见过的人越多,我就越喜欢狗。——萧伯纳
27、 不要为成功而努力,要为作一个有价值的人而努力。——萧伯纳
28、 每个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一个女人;每个不成功的男人后面都有两个女人。——萧伯纳
29、上帝造就了亲戚;感谢上帝给了我们选择朋友的机会。 ——萧伯纳
30、由于光速比音速快,所以在我们听到人们开口之前,个个都看起来很聪明。 ——萧伯纳
31、明白人从不结婚,结了婚就不明白了。——萧伯纳
32、愚人总会发现有更愚的人钦佩他。 ——萧伯纳
33、金钱并非一切,还有信用卡呢。——萧伯纳
34、只要我有需要,我就有活下去的理由。满足就是死亡。——萧伯纳
35、 在一个丑恶、不幸的世界里,最有钱的人所能买到的也只是丑恶和不幸。——萧伯纳
36、我从不因为自己属于这个国家,就认为自己的母亲、姐妹及故乡一定比别人的更美好。——萧伯纳
37、除非你能消除人类爱国的心,否则世界永远不会太平。——萧伯纳
38、做你该做的事,结果则顺其自然。——萧伯纳
39、我们透过自身这扇窗看世界,因此最好让他保持干净明亮。——萧伯纳
40、爱情就是夸大一个女人和另一个人女人之间的区别。——萧伯纳
41、想结婚的就去结婚,想单身就维持单身,反正到最后你们都会后悔。——萧伯纳
不妨在作文中写点鲁迅 !
写作素材
1、当时对待“文学遗产”问题,存在着“全盘肯定”和“全盘否定”两种错误倾向。鲁迅感到,帝
国主义的侵略和反动政府的媚外,造成了民族文化的严重危机,针对这些情况,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
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我们要拿来”“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
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他把不敢接触,不敢择取的人指责为“孱头”;他把全盘否定
论者,要放火烧光遗产的家伙怒骂为“昏蛋”。
他把全盘继承论者,大吸剩下的鸦片者鄙夷为“废物”。主张“占有”的同时要“挑选”,要“运用
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来之后,“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他的“拿”是有选择的拿,为
我所用的拿,不卑不亢的拿。“一切好的东西都是人类共同的财富,中国在发展过程中,外国好的东西、
对中国的进步有益的东西都应该吸收,这应该是‘拿来主义’的真实意思”。鲁迅对文化遗产的见解,跟
毛泽东同志“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剔除糟粕,吸取精华”的意见是一致的。
2、本是一个富家子弟,却遭遇了家道中落的突变;本可有一个读书求功名的传统人生,却生在了一
个社会骤变的 时代;本可凭着“海归”医师的招牌安稳一生,却毅然选择了从文救国的道路;本可抖抖
衣袖飘然而去,却给后人 留下了无尽的精神财富;本……再多的“本”也只能造就一个庸才,只一个“却”
就可成就一座高峰!3、在那个黑暗动荡的年代,您是第一个从“铁屋子”中醒 来的人。“梦醒了却无路可走,也许是人
生最大的痛苦”,您却没有在无路可走的面前低头。“世间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您自愿
做那第一个开拓者,您开始 “呐喊”,您要用自己的心来唤醒每一个昏睡的国人,要用自己的笔,挑起整
个民族的脊梁!您,做到了。人们看到了“新文学”界那个奔走呼喊的身影,看到了“语丝”里那盏长明
不灭的灯——您点燃了文学革命之火,照亮了国人民主革命之路!
4、有人说您曾“彷徨”过。面对那个人吃人的社会,您只能借“狂人”之口发论;面对那一个个身
处水深火热之中却还怡然自乐的“阿 Q”,您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一个个成了反动者枪下亡
魂的仁人志士,您只能独自一人发出“为了忘却的记念”。然而您并不是真正的彷徨。从狂人的眼睛里,
我们读出了历史的沉重;从阿 Q 的身影中,我们体会到变革的艰难;从坟头的花环上,我们看到了未来的
希望;从铁屋的呐喊里, 我们听清了奋进的声音!您采一片朝花为自己送行,荷一杆长戟向黑暗进攻!
“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您就是真正的勇士,骨头最硬的中国人,
在沉默中爆发的“地火”。
5、 把生命献给祖国,让世界为之景仰。瘦小的身躯,创造出崇高的事业;瘦削的肩膀,承载着千年
的使命!大星陨落,天地同悲。但您所代表的“民族魂”必将延续不衰;您的无畏的精神,必将被人们薪
火传承;您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的真情,必将感动每一个后人;您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
子牛”的爱憎,必将指引每一代人不断向前!
6、房向东先生前年出版了《鲁迅与他骂过的人》,意在聚集鲁迅生前环绕着他的嘀嘀咕咕,对显豁鲁
迅的伟大有益;现在他又奋力写成《鲁迅,最受诬蔑的人》,是聚集鲁迅死后环绕着他的嘁嘁喳喳,对显
豁鲁迅的伟大同样有益。鲁迅生前曾多次说,他的所以要活着,努力眷护生命,与其是为了爱他的人,无
宁是为了敌人,要让那些不是东西之徒因他活着而不舒服。鲁迅死了那么久,仍然有那么多人咒骂,证明
他威灵犹在,仍同活着时那样使某些人不舒服,也证明鲁迅不朽。忘了是布瓦洛还是拉辛说过:“世上没
有被捧成的伟人,更没有伟人会因咒骂而变得渺小。”鲁迅正验证着这句话。
7、鲁迅在中国的价值,据我看要算是中国的第一等圣人。孔夫子是封建社会的圣人,鲁迅则是现代
中国的圣人。与其说鲁迅先生的精神不死,不如说鲁迅先生的精神正在发芽滋长,播散到大众的心里。鲁迅
先生的死,不仅是中国失去了一个青年的最勇敢的领导者,也是我们失去了一个最真挚最热忱的朋友。看
看鲁迅全集的目录,大概就没人敢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字还不是对鲁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8、历时愈久,对鲁迅生前死后加之于他的污泥浊水,明枪暗箭,不怀好意的抬举,有心的中伤和无
意的曲解都将愈益黯淡失色。人们所看到的将只是经过澄清了的历史长河的运行以及巨人在历史中的伟岸
风姿,他如何和历史气息相通,扮演着引涛疏流的光辉角色。后代人不再有恩恩怨怨、爱爱仇仇,不会为
各种因公的和因私的功利之念所蔽。更重要的是,与鲁迅并世或相后先的伟人或准伟人,在时过境迁之后
也已形态毕露,他们给历史投下了什么,是非功过如何,也得以和鲁迅作客观的比较了。那时的人不再有
忌讳或顾虑,是什么还他以什么,诚所谓上帝的归上帝,撒旦的归撒旦。比较之余,鲁迅的形象当然出类
拔萃地高大,不像今日之还有七嘴八舌了。
9、历史终将证明,鲁迅即使不是中国历史中的第一伟人,也必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第一伟人。郁
达夫在鲁迅死后曾说,一个不知道尊崇伟人的民族是可悲的民族。这是鲁迅同代人的卓越识见和深长叹憾。
郁达夫是看到了鲁迅生前所受的攻击、污蔑和中伤的;而且也看到他死后所得的评价,哪怕是肯定的评价
也未能惬心贵当,故而发出了如此的感慨。他不及看到鲁迅死后半个多世纪围绕着鲁迅的一切,而且这一切还将继续下去,直到围绕着鲁迅而生发的一切公私恩怨为历史所刷淡。到那时,对伟人的一切咒骂、中
伤、曲解纷纷剥落,成了伟人巨像下的尘埃,甚至累积成小丘,倒反而会化为这座像的自然景观中的一点
点缀,即使只能供游人践踏,总还不失是历史的沉渣。
10、鲁迅的深刻远不止以上这一点点,他的深刻往往叫你有一种寒夜临风之感,紧肌肉,透骨髓。他
借“狂人”之口骂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
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
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颖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名人写鲁迅
伟人鲁迅
我最推崇鲁迅的那种批判精神,那是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超人意志,一种刚毅果敢、临危不惧的
勇士精神。知道对手不如自己而出击的不能算作勇士,只能算作壮士;而知道对手强于自己却仍勇于出击
并无所畏惧的,当算是勇士。而鲁迅正是后者,反动当局虽已摇摇欲坠,但专制手段尚存,鲁迅在如此情
况下,坚强斗争并以笔为武器,给当局一次又一次沉重打击。
他的文章没有莎士比亚那样华丽的辞藻,没有屠格涅夫清新的文笔,更没有巴尔扎克的累累著作,但
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却宛如天神一般。鲁迅的文章涉及面很广,其文中有对一般愚昧民众的“哀其不幸,
怒其不争”--他对普通中国人的观察可谓隔岸观火,洞察秋毫,将其比喻为“铁屋子”里“许多睡熟的
人们”;也有对权贵淋漓尽致的讽刺与痛骂,使人读后义愤填膺;还有对社会现象、国家政治的深刻剖析,
其间不乏批判与讽刺。他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也因此而确立。
鲁迅关注的是整个民族,整个社会。
读点鲁迅
如今的国人若再清茶一杯,台灯一盏,把鲁迅书一卷,肯定是一道奢侈的风景。孔方兄的诱惑,浮躁
的心绪,已将思想框成格子。我在格子的氛围里,坚守那份执著的承诺:读点鲁迅。
我们曾经在周作人的乌篷船里寻觅悠闲和怡适,我们曾经在梁实秋的雅舍中喝茶谈酒,我们曾在陈源
的闲话里论随笔谈小品,我们也曾在林语堂的幽默里赏鉴人世间的恩怨:我们单单忘怀了那位孤独的巨人,
呐喊的勇士,深沉的思想者,慈爱的老人,那 1000 万言 16 本的大书。
读点鲁迅,在你孤独无助时,那是一根神奇的拐杖;在你彷徨无奈时,那是一盏不灭的明灯;在你空
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空虚单调时,那是一餐无价的精神食粮;在你沉沉入睡时,那是
你枕下的宝典! 读点鲁迅,我们可以少些浮躁,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和丑陋。读点鲁迅,我们才能逐
步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热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崔瑞鑫《读点鲁迅》)
绍兴的大梦
“先生!”我在心里轻轻叫了一声,鼻子就有些酸楚。其实,这是我第二次站在周家祠堂的门前。
那是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也是一个初夏,脸上还是红扑扑的我忽然就站在这绍兴城的周家祠堂前。记
忆中的我,迈进新台门的脚步是雀跃的,寻找百草园的眼睛是欢喜顾盼的,品尝咸亨酒店的酒是香甜醉人
的。在周家祠堂后门外的小运河上,一艘旧旧的乌篷船载着我们三个年轻人,穿过一座座木的、石的小拱
桥,驶向了鲁迅儿时的外婆家。
将近三十年过去,一路的风雨沧桑,当年的小辫姑娘早已无法雀跃,周家祠堂早已不再是从前那般轻
松游览的胜地。这些年中,我几乎“怕”谈到鲁迅,甚至怕写下“鲁迅”这两个字,因为觉得自己不配。在中国,谁能说不知道鲁迅呢?只是觉得所谓的“狂人”和“阿 Q”,“闰土”和“祥林嫂”却都已走远,
鲁迅的声音只属于他的那个历史。其实,鲁迅的笔又何曾离开过我们?他所揭露的“国民性”依旧在今天
的“看客”身上显现,他所抨击的“精神胜利法”无处不在发酵,今天的闰土还会叫一声“老爷”,执著
的“读书狂人”还会呐喊着“救救孩子”!鲁迅的身影,从上世纪走来,他还将走进下个世纪去。
又见三味书屋。轻轻地,我不敢惊醒鲁迅当年上学的小桌,那上面有他亲手刻着的一个“早”字,桌
面上有他那小小少年一丝不苟的眼睛。书屋的后面是百草园,当年的草木竟然被换成了一方玉米的青苗,
只有那一截矮矮的土墙,还告诉我那里曾留存过少年鲁迅的手印。我不禁仰望苍天,正看见屋檐上密密的
野草,它正在风里独自垂看着我等人间“过客”。(陈瑞琳《绍兴的大梦》)
写作运用
(以《拿来主义》一文为例)
【应用角度】
《拿来主义》选自《且介亭杂文》,是鲁迅先生所作的一篇著名的杂文。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
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既反对盲目
地排斥和拒绝外来文化,主张实行“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拿来主义”,指出了正确地继
承传统文化和借鉴外来文化仍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适用话题】“继承与创新”“文化”“遗产”“借鉴”“选择”“开放”“取与舍”“与世界接轨”等
【运用范例】
1、近年来,“啤酒节”“番茄战”等标榜“狂欢”的西式文化活动在中国日渐风行,每一次都吸引不
少眼球,但也引发很多争议。近日在广东东莞举行的“番茄大战”再一次将这种狂欢节推上舆论的风口浪
尖,15吨新鲜番茄掀起的万人番茄大战招致全国网友的怒批,不少网友提出,以食物来狂欢是否暴殄天
物?在我们这个以节约为美德的国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狂欢节?
翻阅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他说,“拿来”,“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我们学习西方的东西一定要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在学习的过程中既要有创新意识,又不能忘记中国传统的精华。与其抵制或者照搬西
方的狂欢节,倒不如思考如何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中注入更多的狂欢元素,借鉴西方狂欢节中的快乐因素来
创新我们的节日文化,打造属于中国人自己的狂欢节。
2、鲁迅先生曾在《拿来主义》中建议国人“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因为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社会发展到今天,国人是真
正学会“拿来”了,于是中国文化界出现了一个怪现象: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众多的舶来品接踵而至——
好莱坞大 片,韩剧,日本动画片,哈利·波特,吉尼斯世界纪录……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这些是
一盘又一盘令人垂涎欲滴的“鱼”。就连节日也是外国的好,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外来的节日比传
统节日火爆得多,也是一盘“鱼”。这些舶来的文化足够满 足现代人的需求,而国人的传统文化——京剧、
川剧、皮影戏、 剪纸这些传统非物质文化即“老鼠”却越来越不受人重视了。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这些传统的节日也少受国人的青睐。
3、那为什么有“抢救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组织的出现?为什么有国人自发起来抢救保护我们的民
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个摄影师,跟踪皮影戏近十年,出版影集《皮影世家》,图文并茂地将这种传统民
间艺术介绍给世人,希望它能后继有人,世代流传。
新疆的七位十二木卡姆著名民间艺人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推荐名单,古老独特的木卡姆艺术将获得更 为广泛的传承。
中国人自己的节日——端午节、中秋节,也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到这天,全国放假一天,
家家包粽子,吃月饼,节日气氛渐浓。
陕北腰鼓敲出陕西,敲到中央电视台,敲到国际大舞台,让全世界聆听它的震撼。
还有中国剪纸、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藏戏、新疆玛纳斯、 甘肃花儿……这些文化艺术传统技艺,
逐渐都在被国人所热爱、 所保护、所传承。
4、“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要,“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
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来是有辨别,有选择的。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
国,全盘西化,——事实证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
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的东西,这才是
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