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踢好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宏观把握,微观操作 —踢好全国卷Ⅰ高考作文“临门一脚”(附升格指津) 距离高考还有 42 天 对于高考作文,你可能没有太多准备时间了,这时候只能像踢足球一样把“临门一脚”踢好:宏观把 握,微观操作,争取临场超常发挥,保证不严重失分,尽可能多得分。 1 宏观把握 近几年,高考所考的材料作文主要包括任务驱动型作文和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是从 2015 年开始出现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就事论事——就材料谈材料, 不必提炼升华、引申拓展。如果引申拓展言其他,就会被视为跑题而严重失分。 而新材料作文是 2015 年以前常考的材料作文,它的一般写法是:提炼升华,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 定的普遍性;从材料入手,还要跳出材料,做适当的引申拓展,即从材料的内容入手并根据材料的含意来 立意行文——这是写作的重点。如果还是就材料谈材料,没有写出作文的普遍意义,写得再好也难以突破 45 分,得分一般都在 42 分以下。 近三年高考三套全国卷作文题考查的上述两种材料作文题型见下表。 _ _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全国卷Ⅲ 2015 年 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_ 2016 年 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新材料作文 2017 年 任务驱动型作文 有争议,笔者更倾向于新 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2018 年 任务驱动型作文 新材料作文 新材料作文 2019 年 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新材料作文 2020 年 (预测) 新材料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任务驱动型作文 从上表可以看出,近五年,全国卷Ⅰ只有 2016 年这一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全国卷Ⅱ有两年考了新材 料作文,全国卷Ⅲ有三年考了新材料作文,因此,可以预测,今年高考全国卷Ⅰ考新材料作文的可能性是 很大的。 参加全国卷Ⅰ高考的考生是最多的,而从深圳等地每年举行的模拟考试来看,考生考新材料作文的平 均得分远远低于考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平均得分,因此,考生在高考前努力掌握新材料作文的基本写法是非常必要的。 按照“引—析—联—结”的结构模式展开行文,是新材料作文最简单最稳妥的写法,同学们务必熟练 掌握。 01 引:引述材料,提出中心论点。(引论,略写) 引述或概述材料不可面面俱到、太过详尽,而要简明扼要、有侧重点和针对性,为提出中心论点铺垫 服务,即引述材料和提出中心论点要准确有效地对接起来。引出的中心论点要简洁明确,体现文章的总观 点,不可拖泥带水、旗帜不明。 02 析:分析材料,论证中心论点。(本论,次详写或次略写) 即通过分析上文引述的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这是用作文题材料本身来证明中心论点。 03 联:联系社会生活,论证中心论点。(本论,详写) (1)这是文章最重要的部分,要写得像猪肚一样充实饱满,至少要有两个论证层次,以三个论证层 次为最佳。因此,首先要想好从哪些角度或层面去论证。 (2)跳出作文题材料,联系古今中外(尤其是“今”)的社会生活作适当的延伸拓展,以便充分、透 彻地论证中心论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所联系的古今中外的社会生活一定是与材料非常相似或相反的现 象或内容:联系相似的,用来作类比论证或比喻论证,以突出材料含意的普遍性,告诉读者确实应该这样 或不该这样;联系相反的,用来作正反对比论证,以突出材料内容的正确或错误,告诉读者要不要像材料 所述的那样去做。 04. 结:总结全文,重申中心论点。(结论,略写) 一般都要回扣材料,有时还要指出办法、提出希望、发出号召、进行劝告等。 很多考生因为受写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定式思维的严重影响,在写新材料作文时也就材料谈材料,不懂 得提炼升华、引申拓展,没有写出作文的普遍意义,导致得分较低。 下面,笔者以一道新材料作文题为例,用“引—析—联—结”的结构模式,来具体谈谈如何将一篇就 材料谈材料的作文升格为将材料提炼升华、引申拓展的作文。 新材料作文题目展示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华南师大附属中学 2019—2020 学年高三月考题)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网友们赞誉他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 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该教授深受网友喜爱与他独特的讲课风格分不开。他生活化、个性化的“另类解读” 常常与诗人在大众心目中的固有形象形成巨大反差,再加上口音浓重的“麻辣普通话”和激情澎湃的现场 表现,造就了这些授课视频巨大的影响力。 但随着授课视频被大量转发,该教授的讲课方式受到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有人指出该教授讲 课中的幽默感裹挟着一些错误的认识,误导了不少文本的理解向度,甚至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少于 800 字。 该题是一道典型的新材料作文题。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写教授因为用幽默另类的独特风格解读古诗而成了“网红”,第二段写教授幽默 授课出现的问题——裹挟着错误的认识,误导了文本的理解向度,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 材料的中心事件是“讲古诗”,揣摩命题者的命题意图,可以将其提炼升华为“弘扬传统文化”,那么,“幽默另类”可以提炼升华为“新颖独特的或群众喜闻乐见的弘扬传统文化方式”,“幽默授课出现的问题” 可以提炼升华为“损害、误解或破坏了传统文化的内涵或美感”。 就材料谈材料的失误文 正确弘扬古诗文化① 蓝俊豪 最近,某大学一位讲古诗的教授以其幽默另类的讲课风格成了“网红”。但是,他的讲课方式也受到 了一些专业人士的批评和质疑,专业人士指出,他对古诗的幽默讲解含有错误的认识,甚至还消解了诗歌 本身的美。因此,我并不认同他这种独特的教学方式,因为弘扬古诗文化必须首先保证其内涵的正确性②。 对于学生来说,教授采用幽默的教学方式确实可以给课堂减少几分枯燥增添几分乐趣,但其前提条件 是要保证所教的东西都是正确的,否则,过程是有趣的,结果却是有害的。教授本是授人以知识的,却因 为追求有趣的教学方式而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这岂不是在误人子弟?我认为,他应该先做好一个教 育者,再去做其他的,否则便没有多大意义。他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想学东西的学生来说是一种伤害, 而对于对其教学方式感兴趣的学生来说,他们也只是收获了短暂的快乐。③ 教授用“接地气”的幽默为古诗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这确实是有创意,但他把诗歌原有 的意蕴、意境改变了,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这不仅是对诗歌的误读,更是对诗人的不尊重。如果诗人或 是在社会的压迫下郁郁寡欢,或是在穷困潦倒时愁苦伤感,或是在国破家亡时悲痛欲绝,或是在官场失意 时抑郁愤懑,而教授却以幽默的方式来讲解,这样不仅没有走进诗歌去感受作者真实浓郁的情感美,甚至 还有幸灾乐祸之嫌。教授的另类解读,给学生带来的是被反转的诗人形象和不一样的诗歌趣味,带走的却 可能是诗人的心血和诗歌本身的美。④⑤ 古诗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构成,我们应该好好地尊重它,弘扬它。我们不需要只有幽默 调料却没有正确内容和消解了诗歌美感的诗歌解读。⑥ 我们身为 21 世纪的青年,更要严谨行事,不要只去追求光鲜亮丽的外在形式,更要注重内在的东西, 正如那位教授讲古诗一样,不可为了课堂教学形式的有趣而将错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古诗文化需要正确 弘扬。⑦ ①一看标题就知道本文是就材料谈材料的文章,没有提炼升华“古诗文化”。 ②开篇从引述材料中提出中心论点,但还是就材料谈材料,没有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③从教授幽默讲古诗“含有错误的认识”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但语言不够精练,前后句意重复,字 数也多了,可以大大地压缩。 ④从教授幽默讲古诗“消解了诗歌本身的美”来分析论证中心论点,无论是从分析的透彻性还是从语 言、结构来看,这段都是全文写得最出彩的段落,但字数还是多了,还是要忍痛割爱,略加压缩。 ⑤本论部分——第 2—3 段写完了,还不见跳出材料、引申拓展、联系社会生活进行论证的文字,这 是全文的重点,应该详写,却空缺了,非常遗憾! ⑥是收束全文的段落,但还是在就材料谈材料,没有提炼升华,对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重要性突出 不够,缺乏支撑“我们应该好好地尊重它,弘扬它”的力度。 ⑦对青年进行劝告,回扣材料,重申中心论点,但中心论点仍旧没有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升格指津 将关键词或关键概念提炼升华为上位概念或上上位概念,使标题和中心论点由特殊性上升到具有一定 的普遍性。把标题、观点句中的“古诗文化”提炼升华为“传统文化”。 根据写新材料作文的“引(略写)—析(次详写)—联(详写)—结(略写)”的思路结构,处理好 “析”和“联”的详略比例:第 2—3 段是“析”,通过分析材料来论证中心论点,不能写得过多,要压缩 出大量的文字空间用来补写“联”;在第 3 段后面要跳出材料,引申拓展,补写两段“联”的文字,通过 联系社会生活来论证中心论点,这是全文要详写的重点,至少从两个层面或方面加以论证。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