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轻松应对考场作文,切莫捧着“金饭碗”还去“做乞丐”
加入VIP免费下载

想轻松应对考场作文,切莫捧着“金饭碗”还去“做乞丐”

ID:347010

大小:23.26 KB

页数:3页

时间:2020-05-31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资源网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网站客服:403074932
资料简介
想轻松应对考场作文,切莫捧着“金饭碗”还去“做乞丐” 已背得滚瓜烂熟。但要想将其巧妙地转化成作文素材,还得遵循两大原则,用活三种 方法,学会四种技巧。 学会从课本中披沙拣金,把自己最为熟悉而又完全吃透的教材内容用活用好,为高考 作文锦上添花。 考场写作如何从教材中选取素材 写作素材的来源,大而言之,无非两类,生活与书本。很多考生由于生活面狭窄,缺 乏生活积累,为了应付考试,只好东拼西凑,临时抱佛脚,抓来一点或零星或记忆模糊的 社会例子来作为素材,既不典型,又不新颖,甚至还出现因记忆错误而导致的作文硬伤, 使得文章平庸,得分很低。 其实我们所用的教材,涉及古今中外很多人和事,本就是作文素材的金矿。把课文材 料信手拈来,充实文章内容,减轻了课外材料积累的压力;课文素材用得好,用得妙,平 中见奇,常中出新,在作文发展等级会有新的增长点;而学以致用的良好习惯,也会令评 卷教师大加赞赏。 所以,无论是从哪一个角度说,利用课文素材,打造优秀作文,应该成为中学生写作 的必然追求。如果我们学会从课本中披沙拣金,把自己最为熟悉而又完全吃透了的教材内 容用活用好,高考作文定会锦上添化。教材中的不少经典篇目,考生早已背得滚瓜烂熟。 但要想将其巧妙地转化成作文素材,还得遵循两大原则,用活三种方法。 1 活用教材素材应遵循两大原则 原则一:紧扣专题,分类识记 新课标教材采用“专题”组织教材内容,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在学习过 程中,如果能够抓住每个单元的主题,将所学的各类知识分类识记,就很容易和写作的各 类主题挂上钩,转化为写作索材,学生写作起来就会游刃有余了。 诗文名句、作家作品、人物故事、场面情景均可摄人笔端,铸成“血肉”。挑选诗文名 句、剪辑作家作品、活用人物故事在同学们的作文中很常见,只是需要优化。 除此之外,时代背景、作者介绍、文本解读、课下注释、课文链接,都堪称金矿。课堂上和高考复习时也可以思考,某材料可以为阐明哪些观点服务,如何为之服务。这样, 到了考场就不会出现“书到用时方恨少”的尴尬。课本素材,信手拈来,何愁作文不出彩! 原则二:转换角度,熟中出新 有些课文素材大家都很熟,似乎很陈旧,作文时直接采用可能很难收到独特、新颖的 表达效果,难以受到阅卷老师的青睐。但是,事在人为,“熟”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够 用出新意。所以,用好教材中的作文素材,关键是根据写作的需要挖掘出新鲜的意义,使 之面目一新,不落俗套。 例如,一般人用《廉颇蔺相如列传》作事例,都是为了证明“为人应该大度宽容”的 观点,但我们也可以用它来证明“为人应该襟怀坦白”“做领导应该知人善任”“推荐人才 要不怕承担后果”等观点。甚至还可以用来证明“国防实力是外交的后盾”这样全新的观 点。换个角度思考,例例都出新意。 2 活用教材素材要用活三种方法 (1)一篇课文,单采独撷 关于剪裁取舍同一课文。议论文叙例应针对论点作概括的叙述,要简明扼要,不使用 描写。单个事例,要呈现最吸引人的部分,从而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多篇课文,综合挖掘 同时对几篇课文的内容进行挖掘,弃旧图新。 概括摘述同一作家的作品:我们学过某一作家多篇文章,对他的生平耳熟能详,可采 用集束式概述,作一番总结。 同条共贯多篇课文的材料:对于多篇文章相近(相同)的内容,不妨撷取精要,整合创新。 起到一以当十,以点代面之效。 (3)分析组合,重新建构 就是用与时俱进的目光审视素材,不只改造整理,还要思悟评点;并围绕某一中心, 有层次地组合成文;或变换角度,巧妙剪辑。 3 活用教材素材应学会四种技巧 技巧 1:虚实相生,再现场面情景场面情景(包括一些现象)再现的同时,加进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虚实结合,丰富画面, 生动形象,那么你笔下的场面情景(人物)会有更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技巧 2:叙议结合,传递人物神情 利用课文素材,同学们会较多地借用人物故事。那么,怎样成功地借用人物故事(包括 作家的故事)呢?因材而异,因文而别,概括描述各得其宜,叙述结合更显精妙。 技巧 3:妙引活用,平添文章底蕴 在同学们的作文中,诗文名句用得多,用得熟;但不一定用得巧,用得妙。精准引用, 能平添雅韵;巧妙化用,却更显高致。 技巧 4:披文入情,综合运用辞格 孔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心雕龙》中也说:“夫缀文者情动辞发, 观文者披文以人情。”二者都是强调文采与表达的重要性。 其实,精妙典型的课文材料和其他材料一样,就如同待嫁的美丽新娘,你是用牛车把 你的新娘拉出来呢,还是用花轿把新娘抬出来?这的确是一个简单浅显的选择题,而如何 精心打造“花轿”,让“美丽的新娘”以最美的姿态呈现,确实又复杂而深广。 综合使用修辞手法,应是基本策略。此处所说的“修辞”既包括比喻、拟人、夸张、 排比、对偶、借代、反问、设问等狭义修辞,也包括遣词造句、人称变化、整散句法、标 点符号以及其他表现手法在内的广义修辞。成功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能使课文材料平中见 奇,常中出新,在熟悉的地方呈现美丽的风景。

资料: 1.3万

进入主页

人气:

10000+的老师在这里下载备课资料

推荐资源
天天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