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盐城市高三年级第三次调研测试“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审题立意及优秀作文
原题呈现:
21.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讲到“白袍点墨,终不可湔”,意思是说一袭白袍,一旦沾染了墨,便
永远也洗不掉了。“白袍”如此,为人处事做学问,何尝不会遇到相似情形呢?
一、审题立意
材料有两句话,第一句引用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的“白袍点墨,终不可湔”并加以阐释,第二
句则提醒考生拓宽思路,不要把视野和写作局限在衣服与墨水上,理解其比喻义。由此,进一步分析可得
出材料的重点是“为人处事做学问过程中的有些污点是永远也无法洗掉的”。那为人、处事、做学问都应
该努力追求“白”的境界,使衣不染墨,也就是说,为人要正心不染尘、处事要不容假、做学问要不容虚。
学生写到为人处事做学问以外亦可。
基于以上分析,考生可从下面的角度立意:
1.从“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整体角度立意。因为“终不可湔”,有些错误是不能犯的,人生面临
着许多大是大非的问题,必须讲原则,守底线。反之,无法悔改,不可弥补。所以要从开始做起,要从小
处做起,人生(为官、做人、做学问)需要慎始,并不忘初心。如果反向立意,可以写不要过分追求道德
完美,但要谨慎分析,辨别其对“过错”的界定,如果是泛泛而论各种错误,忽略了此处的“墨”应指原
则错误与大是大非,比如直接写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则视为偏题。
2.从“白”与“墨”的角度立意。分析世界是有是非正邪之分的,白袍易被墨污染,不能放松自我的
修养和操守的保持,要追求内在的道德完善,追求品行的洁白无瑕。也可以写如何看待、评判自己或别人
“白袍”上的“墨”,具体又涉及“墨”的成因,“点”的动机,究竟是无意还是主动,乃或是被动还是被
害,可以正向立意,也可反向立意。
3.从“点”的角度立意。写防微杜渐,不以恶小而为之。也可以反向立意,反思“点”上了“不可湔”
的“墨”之后,应该怎么办。
……
二、评分说明
1. 判分原则
无论哪个角度,都不可脱离材料的范围。
阅卷要从考场作文的实际情况出发,实事求是,公平公正,一以贯之;要着眼全篇,整体评价,抓大
放小,不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要立足学情,既看写什么,也看怎么写,看内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
要如实评价,分文相称,不以书写定分数,不以标题定分数,不以论点定分数,不以素材定分数。
议论类重在评判其见解、思辨和说理能力,记叙类重在评价其构思、细节、文采、意蕴等写作技巧和
写作智慧。
2.判分类别一类卷 63 分以上;二类卷 56—62 分;三类卷 49—55 分;四类卷 42—48 分;五类卷 28—41 分;
六类卷 27 分以下。
等
第
切题 立意 结构 记叙类 议论类
63—70
独到、
深刻
精巧;
严谨
有巧妙而机智的
构思,有生动传神的细
节,有浓郁而清新的文
采,故事有真实感和亲
近感。
见解独到、新颖,
富有个性。
56—62
切题
准确、
正确
完整;
有特点
有构思,有细节,
有文采,故事有真实感,
富有生活气息。
深入“分析”,对
某一“含义”进行“分
解”和“剖析”,多问
几个“为什么”。
49—55
基 本
正确
选材一般,有构思,
有细节,故事有真实感。
观点从材料中来,
但论证不很充分,内在
逻辑不够严谨。
42—48
基本
切题
略 有
牵强
基本
完整 主题基本接近材料
某一含义,故事平淡,写
人叙事能力一般。
满足于简单理解材
料,或一味举例,缺乏
必要的分析论证。
28—41
牵强、
贴 标
签
逻辑
层次不清
或机械扩写,或简
单续写,或故事虚假,
记叙描写能力较弱。
立意貌似与材料相
关,但整体论证已越出
材料和话题范围,且文
章基本是观点加材料。
0—27
不切
题
不 正
确
无章
无法
另起炉灶、胡编乱
造、故事低俗,表达能
力差。
观点和立意完全不
与材料沾边,不会论证,
没有条理和逻辑。
3. 个案处理
①确认抄袭的,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篇幅与原作相同,最高不超过 20 分;内容基本相同的,最高不超
过 10 分。
②文体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明,且语言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
③完篇而字数不足,正常评分之后,再扣字数不足分,每少 50 字扣 1 分,扣满 3 分为止;明显未完
篇的文章,视篇幅和内容的实际情况而定,但最高不能超过 46 分(不满 100 字,0~5 分;200 字左右,
6~10 分;300 字左右,11~20 分;400 字左右,21~30 分;500 字左右,31~40 分;600 字左右,41~46
分);未完篇的文章不再扣字数不足分。
④游戏人生、语言格调低下的“问题卷”,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40 分;凡思想情感庸俗低下,即使切题
完篇,评分最高不得超过 20 分;如果内容恶俗不堪,评分最高不超过 10 分。
⑤卷面、错别字扣分,每错(别)一字扣 1 分,扣满 5 分为止。⑥不写作文题目的,扣 2 分。
01:生而无尘染,起以沐春光
《末代皇帝》中,溥仪剪掉长辫,怀揣新思想,俨然如一,“白袍”矣。当他从宫门跑出殿外时,
底下跪着的却是呜咽的群臣。
溥仪此时的思想,自以为“白袍”是哉!但两千年的封建制度是他的枷锁,纵使他渴望新思想,
却因未摆脱多年的封建,终被“染墨”,这场碰撞给他带来的不是解脱,却给他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与争议。
恰若白袍染墨,终不可湔。
颇喜寒山一句:“吾山似明月,玉盘清皎洁”。我们生而为人,当独善自身,生而无染尘。
你观那古代名士杨震之风席,当一小官趁黑夜欲予其重金买官之时,杨震大怒,小官却“理直气
壮”言黑夜无人,无人知晓,于是便有了杨震一千古名言:“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谓暮夜无知!”,
此之谓真正气节也!为人处世,当如杨震般“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餐温饱,四大皆空。”
揆诸今日,在这个物欲横流的人世间,一切皆如米兰昆德拉所言,众皆黑墨,社会成了韩寒口
中的“染缸。”世相覆焘于荣,为人处世,何以能做到独善其身,生儿无染尘?答案不言自明,当拥抱纯
澈心境,方可得出淤泥不染之效。
康德有言:“这个世界上唯有两样东西能使我们的心灵受到震撼,一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
一是我们内心崇高的道德准则。”诚然,一个心怀道德律令的人,又怎会在时代洪流中沾染墨色?走怎会
面对不良诱惑时丢掉自我?又怎会为人处世时败落声誉,遗臭后来?
就像辜鸿铭那般,虽未剪辫,但却是新思想的代表,与溥仪不同,他的人格上不容任何尘与墨,
甚至在面对学生的质问时,可以面不改色地说出:“我的辫子是无形的,你们内心的辫子却是有形的。”一
个真正洁致的高尚之士,纵无陶渊明“采菊东篱”的诗情,纵无诗佛“灯下草虫鸣”,之意境,纵无杜甫
“大庇天下寒士”的气节,只要心无染尘,即可曰之“白袍”,即可寂静安然,做人之道,便乎即此。
研精覃思,可付一言。为人处世当禀“生无染尘”之小境,莫将“白袍”沾“黑墨”。如张充和
般淡泊干净,不愧做大时代洪流里那一丝真歌弦管。
依板幸太狼说过:“诸恶的根源不就是人们太闲了吗?”,愿我们弃“恶”而保身洁,生而污染
尘,也无“尘”可染。
生而无染尘,起以沐春光。愿我们为人处事时,能够忆起这句话。
02:掸衣弹冠
读严歌苓《金陵十三钗》,曾悲叹玉墨这个青楼女子的命运--本 是书香世家女,谁知沦落为秦淮
船上客!在世风昭严的时代背景下,玉墨这一生,都背负着“红颜祸水”“戏子无情”的骂名。
但仅是因为命运的无情捉弄,便导致了玉墨一生都要负担的罪过吗?我想不然。被命戏弄沦为歌
女本就不是玉墨的错,错在她自甘重落后做出了拆散别人家庭之实,真正地触碰到了大是大非的道德底线。
正如明代何良俊《四友斋丛说》中所讲:“白袍点墨, 终不可湔。”意思便是一袭白袍,一旦沾
染了墨,便永远也洗不掉了。玉墨的经历何尝不是将此理推物及人:一旦越过了世俗道德的边界,承担的
将是一生都无法抹去的污点。 而就像白袍的污点终不可前一般,人在违反原则后付出的代价亦是极大。孔夫子利用职权报复
他人,遭人诟病:《白鹿原》 中田小娥放荡自我,惨遭唾弃:吴三桂“怒发冲冠为红颜”不顾民族大义,终
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供后人哂笑。
或许,会有人为之打抱不平,认为道德法官审判得过于严苛,毫无道理。其实井非如此,在我
看来,重责的背后,实则是传统理念对我们能够始终保持品德操守的殷切期待。而恰是良心审判中近乎
“残忍”的处罚,才使得其他陪审的人们更加注重自我操守的秉持。
不是吗?在这近似“不人性"的枷锁下,人们通过舆论十字架上的斑驳血迹得以反省,并无时不
刻掸去白袍上的浮尘,捋除粘附的飞絮,如屈子般坚守清白。更是在这“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警示下,
中国人由外界束缚引发自我约束,时刻清醒,荡涤自己的灵魂,大是大非前立场鲜明,保守节操。
因而,明朝士子李流芳可以在阉党魏忠贤生祠前堂堂屹立,掷下“拜,-一时事:不拜,千古事”
的有声话语,彰显朗朗风骨:孔尚任《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可以不媚权贵,在逼婚前血溅桃花扇,誓死坚
守“雪为肌肤冰为肠”的高洁。
正是因为如此爱惜白袍之洁净,重视玉壶冰心,中华君子们方可以铮铮傲骨撑住文化,更能守住
底线,挺起民族精神的脊梁。
那么,无意中触犯了是非原则,让“白袍点墨”如(悲惨世界》里的芳汀者,就真的永世不得翻
身了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金陵十三钗》 的结局中,最终清醒的玉墨在兽兵们的魔爪伸向女孩子们时
挺身而出,舍生取义的做法不啻为真正的救赎。做出决定的那一刻,玉墨不仅超脱了世俗的偏见,更是为
中国所有被侮辱的女性报了一箭之仇。
而我,只愿常掸白衣,常弹吾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