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你想在作文中摆地摊(初中版):最有烟火气的“地摊文”来了!
这两天,地摊经济登上热搜,总理和省委书记亲自为地摊“站台”,要为地摊经济松绑,让城市更
有烟火气。
这样的”赚(花)钱机会“绝对不能放过。不少小伙伴喊着终于可以吃最爱的路边摊了,也有不
少极具“经济头脑”的小伙伴要去摆地摊赚点外快。
今日就摆个摊,给大家讲讲怎么利用地摊儿经济,搞火你的作文!让你的作文更具有烟火气、更
接地气,更容易博得老师的青睐!然后再提供几篇最具“烟火气”的初中作文。
高分摊位 1
烧饼摊儿
难得这样
镇江考生
“妈,我真是受不了了,又是红烧肉、炒青菜。我好不容易在家吃顿饭,能高端大气上档次一点
吗?”我一边说着一边拿筷子敲碗,表达着我的不满。
“拿着钱给我出去吃,现在的小孩嘴真刁。”老妈无奈地说。
我拿着钱,一路雀跃。吃什么呢?漫步在大街上,我左瞧瞧右瞅瞅,各式各样的餐厅招牌在昏暗
的夜色里显得尤为亮眼。我走了许久,却始终没能下定决心,那大同小异的饭店也让人愈加烦躁。
“孩子,这么晚了,别是还没吃饭吧,来块烧饼吧。”我听见声音,一回头看见一位卖烧饼的大婶。
她黝黑又油光的脸上,满是温暖的笑意。
天啊,烧饼!纯手工粗制的一种街边小吃,它可一点儿也不符合我“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审美需
求。可是,我竟然不自觉地停下了脚步,也许是大婶的笑过于温柔,让我说不出拒绝的话来。
“行,就给我拿那块吧。”我指着炉沿边的一块烧饼说。
“孩子,你要是不急的话,我给你重新做,这块凉了,不脆了,还是刚出锅的好吃。”大婶热情地
说。
“我等一会儿也好,没事儿。”
做烧饼的不是大婶而是她的丈夫,一个老实木讷的男人。他不做事时如一尊雕像立在一边,隐在
黑暗中,让人很难注意到。听完我的话,他便开始忙活起来,他的动作异常迅捷,好似化身指挥战场
的将军,一阵“刀光剑影”后,一块烧饼便已贴在了炉里。大婶在一旁打下手,往炉内添了几块炭,
霎时间一股热浪扑面而来,我不由得倒退了几步,大叔却动也不动地守在炉边。热浪滚滚而来,空气
仿佛被热浪激起阵阵涟漪。我看见豆大的汗珠不断从大叔古铜色的脸上滑落。
“大叔,你站远点吧。”我忍不住开口说。
“哎,你不知道,烧饼虽好做,却讲究火候,得在最恰当的时候把它捞上来,烤过头了,就干巴
巴的不好吃了。”大婶接过话说道。
“好了,尝尝。”我接过烧饼。“咔嚓”一咬,烧饼入口酥脆,温热的糖浆混着白芝麻独特的香味……
“太好吃了!”我忍不住赞叹道。大叔脸上露出了微不可见的笑容。
往家走的路上,我忍不住回头去看,那狭小又不起眼的烧饼店被两家灯红酒绿的店夹在中间,显
得十分落寞。
我不禁感慨,平常我不屑烧饼这类普通小吃,如同现在绝大多数人一样,追求着时尚与新鲜,却
忘记了“人间有味是清欢”。今天难得尝试了一下,竟发现如此普通的烧饼却是难得的美味,这应该就
是洗净铅华后最平凡的坚守吧。这不正是现今社会所缺少的吗?
回到家,我迫不及待地说道:“妈,我今天出去吃了个烧饼,可好吃了!”“还有,妈,其实你做
的红烧肉也不错,我知道那貌不惊人的红烧肉蕴藏着你对我深深的爱,嘻嘻……”
老妈听完皱了皱眉:“出去一趟,吃错药啦。”
速用评析
文章首先写“我”出去吃东西的原因,即不满妈妈做的菜不够高端大气上档次,“又是红烧肉、炒
青菜”。然后写“我”上街发现了不起眼的烧饼铺,通过和店主交流,以及观察做烧饼、品尝烧饼的过
程,体会到“人间有味是清欢”的真谛——平凡中其实蕴藏着难得的美感。最后写“我”回到家,表
达对吃烧饼的感悟,对妈妈所做的那道“貌不惊人的红烧肉”的理解。这样,全文由“我”的“出”
到“我”的“回”,由“我”的不满到“我”的点赞,前后照应,形成回环,显得结构完整而清晰。
高分摊位 2
豆皮摊儿
豆皮张
陈语航
老张的豆皮摊,设在学校对面老巷的拐角处,一直是腹中哀鸣的学子们的首选之地。
无论阴晴雨雪,天色尚朦胧,老张就已忙活着了,金黄喷香的豆皮和憨厚的笑容,是他的活招牌。
他的小摊也没个正式的名号,学生中的忠粉却送上了“豆皮张”这一响亮的尊号,这样一传十,十传
百,老张这无名无号的豆皮摊俨然就成了豆皮界的宗师。
“豆皮张”似乎也没有什么过人的营销策略。要说有吧,和现在市场流行的“饥饿营销”有点像,
那就是每天雷打不动地卖完四锅就收摊歇业了。有一次,两位顾客因排队买豆皮产生了纠纷,先是口
角相向,继而动起了手。“豆皮张”劝架说和之后,依然不给面子,一锅也没有多做,只让排后面的那
位第二天早点来。
“呵……哈……”不知道的人,还以为老巷口发生了啥不得了的大事,其实,这是“豆皮张”在
“秀操作”呢。
一口直径约半米的大铁锅,再加上满锅的豆皮,就算是人高马大的汉子,举起那半人高的铁铲将
豆皮翻匀,估计都会累得上气不接下气。而身材矮小精瘦,两鬓微枯,年过半百的他,却能气定神闲,
时不时发出几个“呵”“哈”之类助兴的叹词,让路人不由得停下脚步欣赏他的“杂技”。
只见他用那双刻痕很深、骨节粗大的手“咬”住冒着热气的锅沿,大喝一声“哈”,一团团洁白的糯米团就在空中飞舞起来。糯米团被他抛得很高,好像随时都有可能砸向他仰起的脸上。第一次见此
情景的观众,不由得惊呼出声,而他呢,却迈着游刃有余的步子,左挪右移间,总是稳稳地用铁锅接
住糯米团,一个不落。
后来,小城创建“文明城市”,“豆皮张”的摊点成了重点打击对象。一天早晨,上学的时候,我
看到一群人与“豆皮张”发生了冲突。他那口大锅不知怎地翻倒在地,白白的糯米也滚了一地。
后来,我经过老巷时,再闻不到豆皮的浓香,再听不见让人激动的“呵”“哈”声了……而每每为
早餐的选择伤神时,早已沉寂的“豆皮张”的小摊总是如病毒般侵占我的味蕾、我的脑海。
直到有一天,在学校门口,我忽然见到一家小店,招牌上赫然写着“豆皮张”三个大字。我带着
一种久别重逢的欣喜,冲进店里,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三十多岁的陌生男子,他热情地招呼我:“要买
豆皮吗?”
我摇了摇头,又猛地点了点头,心想,这人说不定是“豆皮张”的儿子呢,也许传了他的衣钵吧。
于是,我掏出一张十元的钞票,大声说:“给我来两份!”
速用评析
细节典型,感情真挚。文章刻画“豆皮张”的形象,以“我”为视角,抓住“豆皮张”的外貌特
征、高超手艺等细节,并融入真挚的情感,表达了对“豆皮张”深切的怀念之情。在描写人物时,作
者将对“豆皮张”的赞美之情渗透在字里行间。结尾另一个“豆皮张”的出现,使“我”对人物的感
情抒发达到高潮。捧读全文,你会感到“我”对“豆皮张”的情感与“豆皮张”的形象在文章中相辅
相成,这样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活,“我”的情感更加真切。
高分摊位 3
卖菜摊儿
另类的温暖
顾韵
夏,蝉未鸣。
清晨的林荫道上,暑气未起。一辆绿色电动三轮车在晨风中穿行,端坐驾驶座的是奶奶,斜倚靠
背的是我。
这是我第一次跟奶奶去菜市场买菜。我们的目的地是胜浦街道菜市场,它和别处的菜市场没什么
两样,都有灰色的方形建筑、透明的塑料门帘、拥挤的人群和嘈杂的声音。
菜市场门口围着几个老娘鱼(苏州人称小姑娘为小娘鱼,称阿婆为老娘鱼,都是戏称),穿着老式
的斜襟短衫,用红绒绳拴着小发髻。奶奶上前与她们聊了起来,内容大概是今天谁家的菜新鲜、便宜,
哪有新鲜的河虾之类。问到好的蔬菜出自哪家,回答多半是老林家。老林是谁?我心中直犯嘀咕。
奶奶掀开塑料门帘走了进去,我紧跟其后。霎时间,各种声音,各种味道混合在一起,我有点受
不了。奶奶自顾自地朝前走去——看来老林的摊位在那儿,我则晃悠悠地跟在后面,目光在市场中搜
寻有没有新摘的莲子。
终于来到老林的摊位前。摊上摆满各色蔬菜:嫩得可以掐出水的苏州青,亮油油的紫皮茄子,带着花的碧绿黄瓜……蔬菜果然是不错的。再看摊主老林,一副普通的中年妇女打扮,浅色褂子裹着矮
胖身材,再扎上白围裙,圆滚滚的,有点像一棵立起来的娃娃菜,放在人堆里也不显眼。她圆圆的脸
上堆满笑意,很和善的样子,可眼神却有些呆滞。
“妹妹,这些菜称好了,该给你二十五块。”奶奶麻利地挑了几样菜,自行放在一旁的电子秤上称
重。
老林的双眼依旧盯着前方。
“妹妹,再送我两根大葱好吧?”
“拿去吧。”老林语气平静,依然面带微笑。
奶奶将钱放到菜摊边的铁盒内,装好菜便拽着我往前走去。老林仍呆呆地盯着前方,没看我们一
眼。我惊讶,顺着老林的目光看过去,试图找到她目光的聚焦点,可一无所获。该不会……我顿时意
识到了什么,悄悄问奶奶:“老林是不是……”奶奶叹了一口气,说:“她瞧不见的。”我有些意外。
我也注意到,奶奶没用“瞎”这个字眼。
奶奶匆匆走向下一个摊位,我频频回头,看到老林摊位前的顾客真不少,但都是自己付钱找钱,
这样一来,老林的菜摊在众多摊位中显得有些另类了。
我问奶奶:“就她一个人卖菜吗?”“她还有个老公呀。半夜就要去进菜,这会儿可能休息了。老
林卖的菜新鲜,人也实在,买她菜的人自然也就实诚。”
我又朝老林望去,的确没看见不付钱的人。这让我想起了不久前读到的一则新闻,讲的是一个另
类报亭,亭主也是盲人,顾客自取自付。据亭主说,报亭从没少过钱。
这样的另类,其实想想,真的挺温暖……
速用评析
层层设悬,水到渠成。标题“另类的温暖”先为我们设置了“温暖为什么会是另类的”这个悬念;
文章又通过“我”和奶奶买菜时听到的老人们的谈话引出“老林是谁”的悬念;继而先后三次提及老
林的双眼,从“有些呆滞”,到“盯着前方”,再到“呆呆地盯着前方”,为我们设置了“老林的眼睛怎
么了”的悬念,直到最后才借奶奶的话揭示了老林是盲人的真相。层层铺垫的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使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文章的主旨得以凸显,可谓水到渠成。
语言质朴,真实感人。文章没有华丽的辞藻,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但我们看到了一个热闹的菜
市场、一群唠家常的“老娘鱼”、一个摆满新鲜蔬菜的摊位,一位普通却特殊的摊主,一位善良诚信的
奶奶;感受到了浓浓的生活气息和那另类的温暖。
高分摊位 4
修鞋摊儿
修 鞋
刘雨宸
小区路口的转角处,有一个年过六旬的修鞋老汉。他两鬓的头发有些花白,脸上布满了皱纹,腰
间围着一个围裙,一双粗糙的手上青筋凸起,但他看上去精神矍铄。那天,我穿了不久的凉鞋坏了,就和妈妈一起去找修鞋老汉。
来到修鞋摊儿,老汉拿起凉鞋仔细看了看,对我们说:“你们下午再来拿鞋吧!”说完,他又开
始忙着修鞋。我当时既疑惑又有点恼怒——鞋摊上没摆几双鞋,现在也没其他人来修鞋,为什么要拖
到下午才给我们呢?
到了下午,我和妈妈去拿鞋,而老汉却生硬地对我们说:“你这鞋我修不了,你们去找其他人吧!”
说着,把鞋原封不动地还给了我们。还有这种事?说好了下午修好,这会儿竟然说修不了。我瞪大眼
睛,着急地冲他喊:“不就是一双鞋吗?怎么就修不了了?”老汉却不慌不忙地点了一支烟,抽了几
下又吐出几缕烟,缓缓说道:“不是说我修不了这双鞋,只不过要再等几天,我怕你们不愿意。”我刚
想质问他怎么要这么久,妈妈一把将我拉开,对老汉说:“晚几天就几天,我们也不着急穿。5 天后
再来拿可以吧?”老汉吐出一口烟,缓缓地点了点头,说:“可以。”然后便不再看我们,转身去修鞋。
奇怪的是,一连几天,我都没在街角看到修鞋老汉。我心里嘀咕着:“还有这种事?先是说修不
了,现在干脆人都不见了。老汉这是不干了吗?把鞋拿走也不送回来了,现在的人怎么这样!”我懊
恼着,埋怨老汉不守信用,感觉被骗了。
我把自己的推测告诉了妈妈,妈妈也无奈地摇摇头。没想到,到了第五天,我们竟在街角处又看
到了修鞋老汉。他一见到我们,竟然露出笑容,连忙把鞋递给我们。我惊喜地接过鞋子一看,鞋子破
损的地方修好了,接口处也处理得很好,颜色一致,好似一双新鞋。万万没想到,老汉的修鞋技艺这
么高超!我心想,老汉就是多要一些钱,那也物有所值。我们问他收费多少,老汉不紧不慢地说:“5
块就可以了。”“什么?5 块!”我叫出了声。记得前不久,妈妈的一双鞋出了点小问题,拿到一个店
里去修,没一会儿工夫就修好了,收费 20 元。
老汉一听,以为我们嫌贵,对我们说:“许多手艺都是要费功夫的。你们别以为修鞋很简单,寻
找合适的材料很花时间的,修鞋最好修得毫无痕迹。这双鞋如果修得不好我宁愿不修。修鞋嘛,也要
讲究精益求精。”老汉为修一双鞋居然费这么大功夫,而居然只收 5 块钱?这么便宜,老汉到底图的是
什么?
我们付过钱,边走边感叹这样的手艺人不多了。转过头再看街角的老汉,他正叼着烟认真地修着
鞋,他的身边烟雾缭绕,但他的诚恳的脸和专注的眼神依然清晰。
速用评析
开门见山,直接切题。文章开头直接写修鞋老汉,切入主题,用了外貌描写和神态描写,用“精
神矍铄”一词写出其特别之处,着墨不多,却让人印象深刻。
欲扬先抑,层层伏笔。本文在结构上技巧成熟,运用层层设伏的手法,连续用了三件事情铺陈,
逐层地将事情向逆向发展,而后笔锋一转,出乎读者意外,欲扬先抑,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尤其结
尾用烟雾缭绕与眼神的清晰作对比,又照应了开头的“精神矍铄”一词。
高分摊位 5
糖画摊儿
糖画印象李雅婷
我对于糖画的印象,全来自那位卖糖画的老人。从我记事起,老人便在街上卖糖画,一晃就十几
年了,不知道他还会坚持多久。
老人做的糖画漂亮又美味,引得不少嘴馋的小孩去买。其实镇上不乏做糖画的手艺人,可大家就
是愿意去买老人做的。我曾在别处买过糖画,总觉得和老人做的差了点什么。
老人的家就在这悠长小巷的尽头,我经常沿着小巷两旁的青苔走过他家的院门,赶上他做糖画时,
我便站在门口凝视。老人做糖画时不许旁人打扰,常常一个人哼着小曲儿,拿着一个小勺胸有成竹地
站在桌前,趁热一气呵成,十二生肖、人物肖像、花鸟鱼虫、飞禽走兽,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一幅
幅完整的糖画便呈现在眼前。老人趁热为糖画穿上一根竹签或套上透明的塑料袋子,便大功告成。
老人熬糖、做糖画的手艺用娴熟二字形容是远远不够的,若是换个时代,想必老人也算是一个传
奇人物。可是老人的脾气很古怪,简直令人不能理解。听说前几天有人找到老人想邀他加盟,一起合
作用机械制作糖画,老人大声呵斥了那人,差点没拿棍子将那人赶出去。有好事者开玩笑说,老人拒
绝了找上门的生意,却挨家挨户地求徒弟,真是一个怪人。
老人的回答义正词严:“我家祖祖辈辈都做这行当,你们现在这些年轻人不是常喊着传承传统文
化吗?别忘了,我这糖画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番话听在耳中,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铮铮傲骨、品行高雅的老者形象,但我曾听人说过,老人
年轻时长得贼眉鼠眼的,穿着也不讲究,若是单看外貌,他定会被人视为偷奸取巧之辈,总之,就一
个字:俗!他还总是在做糖画时说话粗声粗气,或给人脸色看。我实在无法想象那一番有关文化传承
的话是如何从他嘴里说出来的。也许,技术不凡又独具匠心的人,都会有些奇怪的脾气吧。
老人的那番话说出了一个小人物的大理想,他不仅是为了赚钱而卖糖画,也是为了文化传承而卖
糖画,这是俗,又何尝不是雅?在他面前,所有自命高雅的人都流于庸俗,仿佛只有俗才是最真实的。
如此看来,在芸芸众生中,简单地做一俗人又何妨?
速用评析
对比行文,个性鲜明。本文的叙述节奏不疾不徐,用朴实的语言将老人的外貌与内在品行,粗俗
的言行与高雅的理想进行比较,在对比中揭示人物的精神品质,写出了一个平凡人身上的不平凡。
叙中有议,升华主题。在对比叙述中穿插恰切的议论,如“真是一个怪人”,再如“也许,技术不
凡又独具匠心的人,都会有些奇怪的脾气吧”。最后,文章的主题也在作者对“雅与俗”的议论中得到
了深化与升华。
偶尔随妈妈买一次菜,路边来一份特色小吃,街头的一次驻足,你就能发现写作的绝佳素材。每
个小贩都有自己的特色,她/他的相貌、衣着、言谈如何,关键是他如何吆喝,如何制作产品(食品),
如何对待顾客....
简单的观察中,就可以窥视人物的性格,而偶遇的小事儿中,就藏着人物的品格。那么,这里就
蕴藏了我们要赞美的正能量,或批评的负能量,这里就蕴藏着生活的喜怒哀乐,藏着生活的哲理,把
这样的人物锁定,把这样的事件叙述出来,把这样的道理挖掘出来,你的作文就成功 80%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