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备考:2020 备考预测热点文体:驳论文(附写法指导及优秀范文及点评)
网上一直有这样的言论:现在这个社会,清华北大毕业的,还不是要给富二代打工!读书根本没
有什么用!
对于“读书无用”论你有什么看法和感受?
请阅读下面这篇规范的考场驳论文,学习驳论文的写法,在纷杂的网络时代里,保持独立清醒的
认识。
读书真的无用吗?
有这样一个例子:学霸 A 和学渣 B 是同班同学,高考结束后 A 就读于名牌大学,B 不读书辍学打
工。A 毕业多年后去应聘,发现 B 是自己的老板。于是有人就感叹曰:“读书真是无用啊”。(由反方
事例,引出反方观点,为下文的反驳树立靶子)
说读书无用大概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看到有些人年轻的时候辛辛苦苦读书,最后步入社会取得的
成就还不如不怎么读书的人。另一种情况是,书读了多年,走向社会发现原来在书中学到的大部分知
识都遗忘了,或者根本排不上用场,那么我读书干嘛呢?其实无论哪个年代,都可能有苦读书带不来
高收益,成功者不见得都是读书人这种情况。因此,读书无用论总是被一些人提起,个别读书人的负
面信息总是被满含鄙夷地放大,也实在是遗憾。如果只看到某一个时刻,某一些人甚至某一个人的文
凭和他现实的所得不相符,就认为读书无用,实在荒谬!(分析反方观点的片面性,小概率事件不能
当做规律。)
读书真的无用吗?当然不是,我觉得读书的人和不读书的人是有很大区别的,读书是非常必要的。
(先破后立,明确自己的观点)首先,读书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分论点一)“读一本好书,你
自己尚无知觉,行行字字却早已潜移默化中改变了你的容颜。读书总会让你散发出永久的由内而外的
美丽。”(引用名言做道理论据,使内容丰富,文采斐然)不读书,现身于世网尘劳,困厄于名僵利锁,
自然面目可憎,安能言语有味?(对比论证,显深刻)
其次,读书是自我提升,成长,认同的过程。(分论点二)它不仅仅可以使我们获得物质上的需求,
更能够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一个人的气质、修养与成就,和长期、大量地读书是密不可分的。比如
董卿,她在诗词大会,在各种节目现场所表现出来的气质与学识与一些骚首卖萌的女演员、女主播相
同吗?言谈举止不是靠物质去改变的,而是你的学识和阅历在不断影响着你。(正面举例论证)
读书带来的成果或许不像别的方面来的明显,但只要坚持下去,就一定有收获。(分论点三)“十
年树木,百年树人”,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厚积薄发的过程,不能期望立竿见影,要耐
得住寂寞,要打持久战。当然,读书还要讲究方法,讲究效率,不能死读,不能像个书呆子那样只知
道读书,要能够学以致用。(正面道理论证)
说读书无用,是浮躁的表现,是严重的错误,该醒醒了。(收束全文,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
作文小妙招:
写驳论文可以先一针见血指出对方观点错误的实质,直接批驳(驳论点),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
并加以论述。也可以先指出对方材料中的漏洞(驳论据),或指出对方的论据根本不能证明对方的论点(驳论证),起到间接反驳的目的,在此基础上,阐明自己的立场,进行正面论述。
无论用哪一种方式进行反驳,都需要做到观点明确,材料充分,找准切入点,不能空发议论,还
要注意语言的准确与严密性。
01
【模考原题】
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你,又迎来另一
场特别的考试——深圳市 2020 年普通高中高三年级线上统一测试。是的,这场考试有着很特别的地方:
居家、线上、没有老师监考…
因为特别,你会有特别的应对,崭新的思考,深刻的启发。
今后的人生中,还会有许多特别的考试,而你,就是那答卷人。
请你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①以“20 年后的你”的身份,给参加这次考试的你写一封信。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
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篇驳论文。
③请你为《南方教育时报》的“教育众声”栏目写一篇关于这场线上考试的评论。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贴合情境;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②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
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一篇驳论文。
这个写作任务,重点训练的是“驳论”,这既是文体上的要求,写一篇驳论文,也是论证思路的要
求,要求用驳论来进行论证说理。
批驳的观点很清晰,就两个,一个是“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
另一个是“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其实最主要是要考虑清楚两个问题,一个是
需不需要监考员的问题,一个是监考与自觉如何看待的问题。考生能够考虑清楚这两个问题,提出批
驳的意见,就可以完成好这个写作任务了。写作者身份在这里没有进行限定,这个就以真实的自我身
份进入写作最合适了。
注意:驳论文写作成为 2020 届高考生必须掌握的热点文体了。
02
【驳论文的基本写法 】
议论文是比较常见的文体之一,由论点、论据、论证三部分组成。其中,论点体现了作者的观点,
论据是支撑论点的理论和事实,论证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方式,三者密不可分。
就论证方式而言,可分为立论和驳论两种。立论是直接阐明论点,与之对应的是“立论文”;驳论
是通过反驳对立的论点来阐明自己的主张,与之对应的是“驳论文”。
反驳的对象:
一、反驳论点。行文时,可直接反驳对方论点,也可间接反驳对方论点。间接反驳又分归谬法和反证法。归谬法是就对方的论点进行合乎逻辑的引申,使之露出马脚,由此进行反驳;反证法是证明
与对方相对立的论点是正确的,从而驳倒对方。
二、反驳论据。论据是支撑论点的依据,揭露对方的论据是虚假的,也就驳倒了对方的论点。一
般来说,论据包括理论论据、事实论据和数字论据三种。反驳论据也是从这三个方面入手,揭露对方
理论荒谬、事实虚假和数字混乱。
三、反驳论证。反驳论证是揭露对方在议论过程中存在的逻辑错误,比如:前提与结论相矛盾,
一篇文章中存在相互对立的多种观点,论点与论据不统一。总之,只要发现对方在论证上有逻辑错误,
就可以进行反驳。
要想写好驳论文,需要把握如下几个方面:
1. 摆出对方错误的论点,作为反驳的靶子。写驳论性的文章,首先要摆出对方的谬论或错误观点,
树靶子,确立攻击目标。怎样树靶子呢?通常有两种方式:一是用概括性的语言,将所批驳的论点复
述一遍,并指出其弊端。二是摘抄材料的关键语句,然后对准靶子,进行驳斥。驳斥时,要避开对方
的思路,抓住致命弱点不放,全力回击。
东汉有一少年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
客。他回答:“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多年来,人们大多赞同薛勤的说法,认为“一屋不扫”,怎能“扫天下”?对此,我们可以把陈蕃的话
作为靶子,指出其片面性,然后结合薛勤的观点加以证论,证明“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的合理性,
由此驳倒陈蕃的观点。
2. 分析对方论点的要害,揭露其本质。反驳如作战一样,也要讲究战略战术,对错误的论点给予
充分的揭露和详细的剖析,环环相扣,步步为营,据理力争。
生活中,人们常说“开卷有益”,你如何理解这种说法?开卷真的有益吗?针对“开卷有益”,我
们可以写一篇驳论文。动笔前,我们要抓住“开卷有益”的要害:要看读什么书,为何读和怎样读,
读好书有益,读不好的书则其害无穷。所以,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这种说法,肯定其有益的一面,
也要认识到其有害的一面,从中得出正确的结论。
3.用事实说话,用理论证明。既然已经抓到了对方论点的要害,就要用确凿的事实和翔实的理论
加以论证,可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论点,也可采用归谬法、反证法进行批驳。
有一篇《开卷未必有益》的文章:“对读者来说,假如盗版者‘盗亦有道’,盗得‘质量过硬’
——没那么多错别字和遗漏、歪曲,开卷即便没多少益,至少也谈不上有害。可是很多盗版书质量低
劣,印刷差劲,错误层出不穷……对成年读者,或许就如吃饭吃到了苍蝇,只是影响食欲,而对认字
求知的孩子来说,那一定害莫大焉,因为那将混乱孩子的认知、思维和辨别能力……至于那些宣扬暴
力、色情的非法出版物,无疑就是‘开卷有害’。”此段文字批驳了盗版的危害性,从而紧扣标题,说
明了“开卷未必有益”。
4.联系实际,论证其危害。写文章,要联系实际,来丰富反驳的素材。
还以《开卷未必有益》为例,在批驳了“开卷有益”的说法之后,联系生活,据理力争。“这两年
养生类图书异常火爆,你方唱罢我登场,无限风光在书店。可是,那些指点营养保健的有着各种各样
头衔的专家,原来多是冒牌货……记者采访一位‘作者’,询问那些营养保健、防病治病的方子的功效。这位‘作者’说,只要吃不死人,就行。嘿,到这份上,还能说什么?那样的‘卷’能有什么益?”
此段文字通过批判“冒牌作者”来批判伪劣书籍,指出“开卷有益”的片面性。
5.破中有立,立中总结。议论虽分立论、驳论两种,二者却是辩证统一的。在驳论文中,一般在
批驳错误论点的同时,阐明正确的观点,做到“破中有立”。比如:我们在否定“开卷有益”的同时,
还需强调读书的重要性,引导人们读好书、会读书,从而增长知识、开拓视野、丰富阅历。
驳论文可以分为四个写作步骤:树——辨——驳——结。“树”就是摆出敌论,树靶子;“辨”就
是辨析敌论中包含的合理成分,同时也指出其漏洞;“驳”就是展开议论,驳斥敌论,驳中有立,立
中有驳;“结”就是做出结论。
一般议论文是证明某个观点正确。驳论文是关注某个观点是不正确或不完全正确的。因此它背后
蕴藏的思维模式是质疑思维、逆向思维和理性思维。
从构思思路来讲有两种基本方法:
1.先破后立:先证明对方的观点错在哪里,会有哪些危害。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观点,证明自己观
点的好处或提出具体做法。
鲁迅《拿来主义》:先“破”“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接着阐明“拿来
主义”的基本观点与具体做法;最后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胆识、品质和意
义。
2.以矛攻盾:在论证过程中,努力捕捉敌论的漏洞、矛盾,适当加以分析引申,从而引出错误的
结论。(归缪法)
有一次,国民党的一个地方官僚禁止男女同学,男女同泳,闹得满城风雨。鲁迅先生幽默地说:
“同学同游,皮肉偶尔相碰,有碍男女大防。不过禁止以后,男女还是一同生活在天地中间,一同呼
吸着天地中间的空气。空气从这个男人的鼻孔吸进去,淆乱乾坤,实在比皮肉相碰还要坏。要彻底划
清界限,不如再下一道命令,规定男女老幼,诸色人等,一律戴上防毒面具,既禁空气流通,又防抛
头露面……
【鲁迅假定对方的论点是对的,然后以其作为前提,引出一个显然是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
的论点是错误的。(引申归谬)】
03
【审题分析】
任务 2: 有人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
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请你针对其中一个看法写篇驳论文。
看法 1: 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
驳论点参考:
监考是否能完全保证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若想作弊,摄像头下尚有办法,况家庭线上考试乎?
考试是针对诚信道德的考试还是针对学科知识掌握情况的考试?
求学阶段是试卷型考试,未来人生是问题型考试,身为答卷人的我们此刻可以被父母监考?未来
呢?驳论而后要有立论:
监考对保证考试效果固然有一定效果,然身为答卷人的我们更需要本心之诚信。关联疫情之下国
家及医护人员等答卷人的态度,是否有监考?
看法 2: 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的过程更重要。
驳论点参考:
考生的年龄与心智的特点,可否保证完全自觉?
监考主要对象是谁?自觉者还是不自觉者?监考的本质目的是什么?
考试的过程固然重要,但是考试的目的是检测知识的掌握与理解,其结果岂可忽视?“抗击新冠
疫情过程中国家与全民的表现很重要,但抗疫的最终结果更为重要。”
驳论而后有立论:
需要监考以监督不自觉者来保证考试之公平,来确保考试检测之效果。
04
【优秀范文】
莫言监考才真诚 疫考自会鉴人心
一场特殊的疫情,让 2020 变得不再平凡。同时,也让高三的我们体验了一场特别的深一模考试:
在家进行,没有考场,也没有监考老师。于是,就有了“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
母参与监考”这样的声音。可我,并不这样认为。
之所以这样认为,是因为:考试结果的真实可信,并不一定需要监考来保证。
诚信考试,早已经深入人心。有多学校在线下考试的时候,早就尝试过无人监考的诚信考场。我
们知道,考试的目的是为了检验学习过程中知识的掌握情况,为以后的学习指明方向。考试其实是在
帮助大家收获知识。再就是,通过考试暴露出问题,帮助老师掌握教学情况,调整后期的教学计划。
从本质上说,考试的目的和我们学生学习的目的是一致的,我们实在没有理由去破坏考试的规则。
即便有监考,也不一定能确保考试的真实可信。这个,其实我们在线下考试的时候已经屡见不鲜
了,更何况是线上考试。过去舞弊的同学,多是因为羞于暴露自己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可这次线上
考试,不上报、不排名。所以,曾经作弊的同学,这次应该也没有太大的动力了。再说了,真有铁了
心要舞弊的人,安排这种监考有意义吗?
再有,让所有父母监考,也是不现实的。虽然我们并没有开学,但是很多家长已经复工了。难道
还要父母再请假为我们监考,而影响复工复产的大局吗?即便有的家长还没有复工,但也多是在家线
上办公了。我们高三的同学都差不多是成年人了,如果这点自觉性都没有,还让父母放下工作,专门
为我们监考,于情于理应该都说不过去吧。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不监考,你从网上抄答案怎么办?要知道,这次的试卷是专家们精心准备
的,题目基本上都是原创,网络上是不太可能马上搜索到原题和答案的。也许还有人还会说一千种,
一万种需要监考的理由。
在此,我认为,无需一一反驳,有一个无需监考的坚定理由就行了:考试是为了我们自己好,为
了解决问题,真正有实力面对不足百日后的高考。
疫情,成为了我们这场特殊考试中的试金石。我绝对相信,大多数同学是讲诚信的。虽然,我并不否认,监考也确实能阻止一部分作弊事件的发生,但绝不是只有监考才能考出真实成绩的。真不如
互信互助,让社会、学校和家长都充分信任我们一回,我们也自然会不负所托,用真实的成绩来面对
未来的挑战!
贵在自觉 重在过程
2020 年,一股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蔓延整个湖北,延伸到全国各地。对全国人民生命造成很
大威胁。这场疫情已经持续了五十多天了,作为高三的学生,尽管我们响应了国家号召,呆在家里,
但是还时刻准备着今年的高考。这也是“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国人民正在进行一场特别的考试:疫情
防控。而作为高三学生的我,又迎来另一场特别的考试”。这是深圳市面临一场新型的线上考试。有人
说:有监考能保证考试的结果真实可信,希望父母参与监考;有人说:不需要监考,重在自觉,考试
的过程更重要。在我看来。不需要监考,每个学生都是答卷主导者,都是未来各种各样考试答卷人,
贵在自觉,重在过程。
从道理上来说,一个人经历十二年的苦读与乐读,已到达了一个驿站了,面对了大大小小的考试
已经数不胜数。大家都心知肚明的,考试最大的特点就是公平、公道、公正。从小到大,老师在语文
课堂上的无形熏陶也是如此。既然如此了,我们的思想深处已经真正地懂得了考试硬规矩了。无须父
母的监考,贵在自觉,重于过程。通过这次“一模”的应试过程,让我们每一个考生知道了哪些学习
不足,哪些知识和技能没有掌握好。这样对于接下来的备考更加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如果仅仅是对
自己来说为了多一点儿分数,查一查资料,或者看看书籍,我认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这也是对自己
在素质或者涵养上的亵渎,这显然是不应该的。同学都懂得。
正常的情况是,我们作为一名高三备考过程的学生,应该懂得考试是对于自我的一次评估,这次
考试就是最好一次线上评估。在我看来,这次一模,贵在自觉,重在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学
会看清自己,看清自己复习情况。让我们重新挽起裤腿,一步一个脚印,向心中的大学这种信念攀登
而去。若干年之后,蓦然回首,2020 年的春天,即使疫情严峻,可我们奋斗的背影依稀可见,学校的
石阶上曾经留下了一串串珍珠般的脚印,诉说着这个过程中的辛酸与甘甜。这也不是一种很好的精神
养料吗?这不是也是一种读书人必须具备的涵养吗?
反观当今社会很多高三的学生,一律需要老师的督促,很少学会自觉,很多人不在乎过程,只在
乎成绩的结果。在我看来,这是本末倒置的,不值得赞同的。在这种特殊的时光里,我们整个国家面
对严峻疫情,很多人都无法正常生活与学习。我们能够呆在温暖的家中,能够通过线上学习,这是何
等的幸福的事情。可是,很多学生还需要家长不断督促,老师不断地唠叨,才会抓紧时间去学习的。
这是何等的悲伤。作为一名高三的学生,我们就应该训练自己的自觉习惯,一切的学生重在过程。有
了美丽的过程,才能结出漂亮的果实。
不信,你看看方舱医院里的那个被确诊为新冠肺炎的高三女孩,身处逆境还在争分夺秒,每天坚
持学习准备高考。这是何等自觉。医生都被她精神所感动,给她一间临时自习室,叫做“梦开始的教
室”。这是一个难得的过程,不管最好高考的结果如何,这个过程在她的人生当中绝对是一个美好的回
忆,甚至是刻骨铭心的回忆。这是她人生一辈子成长与成熟的养料呀。原来,过程如此美好。
同学们,高三的朋友们,其实,人生就像是一次登山之行,登上山巅享受日出日落,是迟早的事。
不管高三这次线上考试结果如何,别样的过程只有一次,值得以后回味的。我也相信同学们经过自己的奋斗,必定冲破重重困难,等到六月花开时,疫情结束后,我们一定观览众山小,人生又进入一个
高度了。中华民族又上了一个新台阶。
05
【驳论文例文】
耕耘未必收获
经常看到这样的格言、语录:“几分耕耘几分收获”,“伸出你勤奋的双臂吧,这样,你抱定的一
定是丰硕的成果”。也经常听到家长们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只要珍惜时间,勤奋学习,何愁不能攀
登知识的高峰……”
勤奋就一定能抱定丰硕的成果吗?努力耕耘就一定能有所收获,或者说,付出多少辛劳就能获得
多少成果吗?未必。
农民们耕耘的季节在田间是十分辛苦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不怕出大力流大汗,但其收获
却有丰有歉,甚至有时会颗粒无收,这是因为作物的生长除了靠栽培者的辛勤劳作,不违农时,精细
管理外,还要受到天时(水、旱、风、虫、雹等灾害)、地利(土壤的各方面情况)等条件的制约。工
人们每天在炼钢炉旁、机床前、矿井里的劳动无疑是十分辛苦的,但有时也会出现问题,收不到预期
效果。有时,一炉钢在快要出炉前,会因为电力、温度控制等方面的原因而冷却报废;一个零件,可
能会由于原材料、机床等方面的原因而成为残次品。在矿井里开掘的工人在某些地质条件下会采不到
煤,甚至会由于瓦斯、煤尘等原因发生爆炸而前功尽弃。
读书学习也如此。有的人好读书,但不求甚解,遇到疑难问题就绕道而行,尽管读书多年也依然
故我;有的人总抓住旁枝末节钻牛角尖,不善于从整体上去把握问题,不善于求得规律性的认识,也
就无从提高;有的人得其枝叶而不善归纳,使之“落叶归根”;有的人得其根本却不善于演绎,结果,
不能从一般到个别,从普遍到特殊,理论不能指导实践;有的人不善于类比,不能举一反三,以一知
百,触类旁通。这样,何能以所学知所不学?有的人夜以继日,经常秉烛夜读,不善休息,学习效果
怎能提高?有的人学习不善模仿,当然不会继承前人有所创造,而有的人仅能“嚼别人的馍”,学一是
一,学二是二,不善创新,读一百本诗集仍不会写诗,读一百本数学教材,仍不会演算,不会解决实
际问题……
收获的前提是耕耘,耕耘是否会有收获,是要看耕耘者为什么耕耘和怎样耕耘。耕耘与收获之间
是要满足一定的条件的。否则,耕耘未必收获。
耕耘与收获仅是必要条件和结果的关系。不管具备什么条件,没有耕耘是不会有所收获的,但仅
仅靠耕耘而无其他条件,也未必能收到预期效果。将耕耘与收获误为充分条件和结果的关系,认为有
了耕耘这一条件就必能有所收获就大错特错了。弄通这个道理,才能通过勤奋耕耘,不懈地摸索规律,
改进方向,而有所提高,有所收获。
坦克开到水沟里
“细节决定成败”是多少人所信奉的真理。上至各种企业家,下至孜孜求学的学生和望子成龙的
家长。诚然,见微知著。一个细节能折射出一个人的德行品性,处世能力,发展潜能。然而,如果人
们把焦点仅仅放在细节上,往往就会忽略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大局,即对于方向的把控。再万无一失的细节,若方向把握出现了偏差,就好像把一部装备精良的坦克开到水沟里。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允许细节上的缺憾的存在,唯才是举、任人唯贤才是顾全大局的做法,才
是睿智的处世态度。陈平受金盗嫂,数易其主,在历史上算得上是一个道德败类,但这丝毫不能掩盖
其治乱世之才,为刘邦建立大汉王朝立下汗马功劳;蒲永昇嗜酒放浪,不拘小节,但其随物赋形的能
力却让他能尽水之变,画出神逸的活水,苏轼称他人不可与其同日而语;秦穆公不听蹇叔之言,执意
伐晋而惨败于崤山,使臣子受辱,但这也不能抹杀他壮大秦国,为日后秦始皇统一中原铺平了道
路……由此可见,事物往往包含着许多矛盾,人们很难面面俱到,事事求全。纵观大局,善于取舍,
抓住问题的根本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五柳先生传》中说得好:“好读书,不求甚解。”这就提示我
们,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是要前后贯通,解其深味。读书如此,为人处世就更加应该如此,不
拘细节,布局全盘!
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人似乎生来就有一双善于“找茬”的眼,对细节的关注程度已经愈演愈烈,
甚至到了锱铢必较,过度追求完美的病态程度。这样的行径与其说是精益求精的态度,不如说这是一
种过分的苛求,是眼光的狭隘。樊哙对沛公说:“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在大局面前,细节
是无关紧要的。细节决定成败的观点是片面的,目光是短浅的,思维是古板的。
当然,不因小失大,并不是说我们全然不顾细节;忽略小处也并不是完全丢弃,而是为了整体的
完美所进行的明智的抉择。细节并不能左右整体,我们不仅要有接受玉璧上瑕疵的达观与宽容态度,
更要谙知“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放远眼光,掌握大局。(当然段:重视大局并不是
放弃细节。然后指出两者都要兼顾的做法)
常常“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的我们,是不是也会犯“把坦克开到水沟里去”的错误呢?
【点评】本文挑战了一个热门的观点“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受到了很多人的热捧,小作者却犀
利地指出只重细节的思路是片面的,比细节更重要的是大局和方向;而且过度关注细节甚至会适得其
反。作者俏皮地把这种本末倒置的思维比喻为“坦克开进水沟里”,这个驳论一出来,给人耳目一新的
感觉。
与我有关,彰显道义与责任
不知何时,这样一句话时常被人们挂在嘴边———“与我无关”。于是,光天化日之下,有人抢劫
行凶,肇事逃逸,你低头匆匆而过,“与我无关”,明哲保身为好;于是,雪灾、地震的捐款中一毛不
拔,助学救贫的基金你一分不捐,“与我无关”嘛!
然而,真的如此吗?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先生的警戒之言回响耳畔,“与我无关”?不,
你并非生活于真空的瓶子之中,世态冷暖、国家兴衰与你息息相关。“与我无关”不过是懦夫自保的借
口,不过是麻木者自我安慰的理由;在道义与责任的拷问下,这些搪塞之辞就如阳光下的积雪,转瞬
即逝,根本立不住脚。
社会就像一个日夜不息、运转不停的机器,每个人都是其上一颗不可或缺的螺丝钉,如果社会的
发展、国家的兴衰果真与你无关,那么,你的作用又在哪里?你人生的价值又如何体现?顾炎武曾说: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拥有国家责任感,才有了屈原的《离骚》,才有了文天祥的《正气歌》,才有
了梅兰芳的蓄胡罢演,才有了刘和珍的为民请愿……爱国主义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国家责任感是责任意识的最高境界。
或许你又会说,我对于社会不过是一粒沙,微不足道,不过是一滴水,平凡无奇。国计民生的大
事,我的努力不过九牛一毛,雪灾、地震的大难,我的付出也不过杯水车薪,无力回天。然而,朋友,
积土成山,积水成渊,再大的困难除以十三亿也会变得可以承担,再小的奉献乘以十三亿也会变得重
如泰山。你的一小步,对于社会就是一个飞跃,为什么不把自己纳入社会这架机器,发挥自己的作用
呢?或许我们很难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但我们可以坦然地告诉子孙,我为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作了应有的贡献,我无愧于心。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从中我们看到了强烈的责任感,一种以天下兴衰、民间
疾苦为已任的精神。也正是这种精神,让鲁迅先生登上了二十世纪的巅峰,祓除苦痛,医治创伤。当
他身披“民族魂”的大旗远去时,华夏的青史上也早已刻下了他的功勋。
朋友,放弃那看似充分正当,实则软弱无力的借口吧,那只是掩耳盗铃的自我安慰;重拾那被人
忘却但日益重要的社会责任感吧,这才是中华民族再次崛起的阶梯。
在他人遭受欺侮时,请出手相援;在他人深陷苦痛时,请以爱呵护;当国泰民安时,我们才能自
豪地宣布,这与我相关。
【点评】:这是一篇典型的驳论文。先从反面切入,树起批驳的靶子,批驳“与我无关”的错误
论调。小作者从两个方面批驳,条理清晰,一是“与我无关”的“自私冷漠”的思想,二是“与我无
关”的“我的力量太渺小”的论调,然后再分别树立正确观点“与我有关”。语言简洁有力,说理深刻
透彻,行文自然流畅,“与我有关”的结论水到渠成,令人信服,颇有鲁迅杂文的风格。